「慈濟人為什麼要叫做靜思弟子?佛教徒都是三寶弟子,而我們在此時落實佛陀的教育。佛陀在世時的佛教,是當時的新宗教,他必須應眾生的根機,用智慧、耐心輔導人,讓大家理解、接受眾生平等的精神理念。」上人與美國慈濟人談到,慈濟是佛教團體,秉持佛教精神,而且慈濟人一定要有靜思法脈精神,才能在世界各地廣開慈濟宗門。
「佛陀當時要鼓勵大家具有菩薩精神,告訴大家菩薩是已經有覺悟的有情人,與迷茫的凡夫不同。凡夫與菩薩的差別,在於凡夫不斷累積因緣果報,菩薩則是持續不斷在發心,已經覺悟天地道理,以無私的愛為眾生付出,只是與佛的境界還有些微差距。佛陀舉過去久遠以來修行有成的菩薩作為典範,教大家學習;而我們在此時此世的慈濟,就可以看見真實的菩薩,活生生,能夠貼近苦難人,給予關懷和幫助,救拔其身心之苦。」
上人說,或許現在仍有許多人認為信仰佛教,就是拜拜求保佑,對著木雕、紙畫的佛菩薩像禮拜祈求;或是不斷誦念佛菩薩名號,希望得到加持與護佑。「當然我現在也常常在心中念觀世音菩薩,但是此時心中的觀世音菩薩,與我小時候認為在天上的觀世音菩薩不同。父親中風時,我也是拿著整把香,到中庭跪在地上,不斷祈求觀世音菩薩保佑父親。過去不了解,現在已經知道,原來菩薩都在我面前➖有多少人是用生命在為大地眾生付出,這分無私大愛就是菩薩精神。」
談及領眾,上人說:「做慈濟與做事業不同,企業主聘請人工作,要求員工要做到一定的水準;做慈濟則是自己要親自去做,而且要達到一定的水準,讓人見聞感佩,也願意學習效法,這樣做慈濟才真正做得成功。所以我常會說,『合心』就是『協力』,並非資深者地位就高人一等,資深者要當『知音合心』,懂得人人平等,能夠融入團隊一起做事,言行修養贏得別人的尊敬,自然就在別人的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讓人願意聽從引導。」
「如果只因為自己很資深,就覺得有權要求其他人都聽自己的,這樣做慈濟是失敗的;沒有這樣的能力與水準,只想指使人,反而讓人瞧不起。我們在別人心中的地位,不是用稱謂、名相堆出來的,是用我們的德來攝受大家的心,得到人人的感恩與尊重。」上人指出,心口一致就是「合」,在慈濟團體中,不分社會地位、學歷高低,人人共同做慈濟事,已經打破了觀念的不平等,通達了大生命。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2017年【冬之卷】第189~191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