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霖法師
古時候有一位遇安禪師,經常參閱《楞嚴經》,當他讀到「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時,因為那時候的經典並沒有標點符號,所以他破句讀成「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即時便有所體悟。後來有人告訴遇安禪師,這樣子斷句是弄錯了,但是他堅持說道,這是他的悟入之處,因此畢生都不會改變,結果被後人尊稱他為「安楞嚴」。
佛法有說「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位遇安禪師也可算是「依義不依語」的最佳例子,也讓我們更進一步體會,為什麼禪宗會強調「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了。
「知見立知」是在清淨的知見上再立一個虛妄的知見,禪宗稱之為「頭上安頭」,這樣的虛妄知見,就是無明生死的根本,跟佛法就不相應了。在《六祖壇經》之中,兩位僧人對「風吹旛動」時,究竟是風動還是旛動的爭辯,就是在虛妄的覺知上再立了爭執分別,因此六祖才說「不是風動,不是旛動,仁者心動」。
至於「知見無見」,即是在清淨的知見上不再安立虛妄的知見,心已是清淨,了知萬法根本沒有分別,便不會隨着境轉,就像《金剛經》中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如此類推,不管我們研讀任何一本經典,都要學習放下對語言文字的計較,而能深入理解經典的義理,然後老老實實的修行。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article/46049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