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17 May 2017

哈佛研究的20個快樂習慣

復活節期間筆者約了一些朋友聚舊,其中一位是陸家賢,他是個資深的物理治療師,認識他主要是陸先生和林孟平教授受到教育局的委托去主辦「身心減壓」的課程,幾年前我去參加,之後和他們成了好朋友。近年,更和我們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一個團隊,名為「快樂330」,意思是快樂的身心靈,目的就是希望為大眾提供一些活動如健體操、讀書會、分享會及音樂欣賞等去讓人減壓放鬆,有健康的身體、平安的心境和平衡的生活。

20個培養心靈快樂的好習慣

陸先生是個有心人,除了物理治療,還有輔導的訓練,而且對中西方的運動治療,自然療法、氣功等都有研究,目的都是要透過身體、心理和靈性三方面全方位去治療受助人,減少他們身體的肌肉及關節的痛症,也希望增加他們的正向思維正能量,減少負面情緒,重獲愉快的生活、喜樂的人生。

他說根據哈佛大學的研究,有20個培養心靈快樂的好習慣,簡單易明,值得參考。

1. 感激生活

2. 謹慎交友

3. 體貼他人

4. 不斷學習

5. 解決問題

6. 做喜歡的事

7. 享受生活

8. 笑口常開

9. 學會寬恕

10. 心存感恩

11. 增強人際關係

12. 誠實守信

13. 沉思冥想

14. 專注自己的事

15. 樂觀心態

16. 無條件去愛

17. 永不言棄

18. 積極行動

19. 照顧自己

20. 充滿自信

其實,我們要健康和快樂並不太難,可從最簡單和基本的事情入手,那就是呼吸。平時人們沒有留意自己的呼吸,因為呼吸是由自主神經控制的。但如果我們學會有意識地呼吸或腹式呼吸,便可帶動心跳減慢,讓副交感神經活躍,提高含氧量,令人放鬆。

其次,要覺察自己的身體的姿勢是否正確正中,有沒有側彎或駝背。另外,肌肉和筋腱有沒有繃緊,如果關節太僵硬就要不時做些伸展和鬆馳動作,讓硬的肌筋變軟變鬆,長遠讓筋變長,許多痛症便會徹底消失。不過,拉筋是要有很大的恆心的,需要每天的堅持。

另外,透過適當的運動和培養正向的情緒,都會讓大腦分泌「快樂的賀爾蒙」,如血清素和多巴胺,前者令人有愉快的心情,良好的記憶和專注力,後者令人有活力,感覺喜樂,做事較堅毅。至於運動,他建議多做肌肉伸展運動,平時也要注意站立的姿勢,保持脊椎骨格平衡。

除了慢跑外,他更建議「快步行」,這種步行的方法要求邁大步,速度較快,雙臂擺動較大,抬頭挺胸,也可以有效鍛練身體。其實飯後散步,或行走健身都是適合中年或較年長人士去做的運動,健步行不但運動四肢,也促進腸胃的活動和蠕動,幫助消化,促進身陳代謝。這種方法也是清朝時曾國藩建議的飯後八千步相似,現年85歲的藝人胡楓身壯力健,精靈生猛,活力充沛,精神奕奕。他的養生之道便是走走動動,不讓自己懶下來,筆者同意常常保持輕微的活動偶然一兩次劇烈的運動習慣為佳。

■ 陳家偉

教育學士、工商管理碩士、中國文化碩士及哲學博士,專注生命教育、創意教育和中國文化。從事教育近30年,現任優才(楊殷有娣)書院小學部校長。在多份報章撰寫專欄文章,曾在香港電台普通話台主持多個節目,如《五星級父母》、《漢字的智慧》、《香港人放鬆點》及《一家一方程式》等。出版十本著作(其中兩本合著)。有感於香港教育以應試為主,缺乏品德培養,多年來推動生命教育,深信「以品帶學」,只要讓學生知道自己的使命,訂立較崇高的志向,孩子才會自策自勵,努力向上,自強不息。

http://www.master-insight.com/author/chenjiawei/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