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委員慈誠受證之後,若没有投入,將這張委員證、慈誠證鎖在衣櫃裡,等到人生最後才拿出來對人說:「我也是慈濟委員。」這不是人間菩薩;「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並非受證就能成就道業。受證以後要有使命感,認知:「從今以後,要走入人群,聞法、力行菩薩道」,菩薩因行不退轉,把握菩薩的因,六度萬行。
上人指出,世代人心一直在變化,但佛法經千古而不變,應時世的變遷而施教化;無論時代如何變動,只要堅持這一念心,菩提大道直,菩薩因行精進,直向佛果。「佛陀授記是向我們證明:這條路是對的,我們在這條路上直行,不分心、不偏差,不斷地歷練、成長,直到我們身在人群中,而心念不受人間無明煩惱影響,歷練出這分道心,必能覺悟成佛。」
恭讀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2016年【冬之卷】第356~357頁
https://www.facebook.com/tzuchi.sect/photos/a.836975963084055.1073741828.836897406425244/1267538953361085/?type=3&pnref=story
附录:卍 佛教的授記觀念是什麼?
授記(ryakarana)是佛教的專有名詞,是十二部經的一種,它的意思是預告,是佛對於已發心的眾生,預告其必將成佛者。本來在帝王制的時代,國王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多半會被預定為王位的繼承者,在宣告其繼承的法定地位之時,也稱為授記;而且,在印度需要取四大海水灌其頂,以召告天下,因此稱為灌頂王子,這是意味著將來他能統治四海之內全部國土與人民。

誰夠資格接受佛的授記?必定是指位階不退的菩薩,因此,《法華經》中的羅漢,其實是大乘菩薩。不過授記不限於大乘,若修小乘法而證初果以上的聖者,也授必定證得阿羅漢果的記㛥;就像所謂初果將七返生死而證阿羅漢果,到三果就住不還天,直證阿羅漢果,不再到人間來。
佛能見一切眾生心行和修行的歷程,並瞭若指掌。等修行者已經位階不退,他的前程已經很明白,給予授記,不是預言,也不是猜測,更不是命定,只是像一位導遊為旅行者從地圖上指出到達目的地的路線、距離以及時限遲早而已。通常學校的老師,對於正常的學生於入學之後,已經可以告訴他們在幾年之後,必將畢業,這其中沒有神祕色彩。
在中國的禪宗,早期並沒有授記的行為和儀式,到了晚近的叢林寺院,為了選拔和預定主持寺院的後繼人選,在遴選之後,也會舉行授記禮式。因為古代的傳法授記,傳的是心法、以心印心,心心相印,不需要儀式,更不需要文件的證明,接法的人,也不一定會接牚主持寺院的職位。而晚近以來,中國的禪林,授記時,有法卷的頒發,也未必是選拔已有證悟經驗的人,授記之後,目的在於傳承主持寺院的職位。所以,多半只有授記之名,而無授記之實,已經失去了傳法的本意,此不在本文討論之內。

真正的大修行者,必定以凡夫的身分自許,否則,很可能成為鬼神及魔道的伴侶。釋迦世尊強調在人間活動並具有人間身的佛,是人性本位的佛,是人格健全的佛,所以太虛大師提倡「人成即佛成」。
■ 聖嚴法師
http://nianjue.org/article/31/311098.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