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6 June 2015

無明不斷,佛道難成

很多人以為「無明」就是愛發脾氣,脾氣不好。其實,愛發脾氣,脾氣不好,只不過是佛教稱為「貪、瞋、癡」三毒中的「」。六道中有一道都是瞋心很重的人,這一道稱為「阿修羅道」,雖然說是阿修羅道,但是阿修羅卻遍布於其他五道。當然,大家都喜歡脾氣修養好的人,也就是喜歡做一位溫文儒雅的人。

最初,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悟時,他首先悟出「一切眾生都有的佛性,一切眾生都可以成佛」。那為什麼還有數不清的眾生仍然是眾生呢?原因是,他們還在妄想,執著,顛倒,他們還在「貪、瞋、癡」三毒中生活。妄想,執著,顛倒三項,都是跟隨「貪、瞋、癡」而來,為什麼這樣?不知道。

「無明」真正的意涵,就是不知道為什麼,就是「迷」「惑」。迷惑,迷惑什麼?對宇宙萬物的道理,一知半解,得少為足。因為不明白道理,時常反其道而行,「貪、瞋、癡」為什麼會出來?不明白。所以說,「一念無明生三細」,三細就是「貪、瞋、癡」,細密到,出來了,還來不及覺察。但是,無明不斷,佛道難成。

眾生心病,煩惱這麼多,佛陀就要對機逗教,對症下藥。所以,就是要「隨循根機堪施教」,要看這個根機,眾生的八萬四千煩惱,佛陀就要開八萬四千法門,這個法有沒有對他的根機?就如看病,開這藥有沒有對應到他的症狀?有沒有效。對機逗機,只是這樣而已嗎?不是。聽法,瞭解了?記憶能不能再深一點,聽法,深心信解,受法,我們要信得深,也解得徹。

我們姑且先不要談,聞法後的身體力行,就「聽法,受法」來說,信得深,解得徹,有這麼容易嗎?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一再解釋,前四十二年是「方便法」,後七年是講「真實法」,方便中有三乘,小、中、大,真實中會三歸一。其實在〈藥草喻品〉中,已經說明得很清楚,佛陀說法「一相一味」,方便中有真實,真實中也有方便,因為佛陀具備「四無礙辯才」。

我想說的是,如果當時佛的弟子們都很受教的話,跟隨佛陀身邊修行了數十年,明明知道佛陀要他們修「菩薩行」,他們不想,只好找藉口說「大乘法」是說給菩薩聽的。譬如:舍利弗,他遇乞眼(婆羅門)。舍利弗的這段故事,大家回想一下。他要發大心,願意一切都布施,身外的財產都布施出去了,他又發一念心:如果有人要我身上的東西,我願意布施。

天人來考驗他,有考過嗎?沒考過。因為右眼拿下來了,他(乞眼婆羅門)說:「不對,我需要的是左眼。」「早說嘛!沒關係,右眼既然給你了,左眼也給你。」但是,他用聽的,用耳朵聽,聽到對方說:「你的眼睛怎麼這麼腥臭?」兩隻眼睛挖出來要給人,還被人嫌腥臭。

就這樣開始,他再也不想要發大心了,不想要在菩薩道中,所以他退墮,退下來,就回到二乘。所以,佛陀說法四十幾年,他還在聲聞中,這就是退大就小,這樣退失了大乘。像這樣的人,本來有利根,卻是因為環境,遇到什麼樣的逆境,使他退心,這種因緣,這是一種譬喻。所以,聽法容易,做起來卻困難。

從舍利弗這個故事就可以證明,他們不是不懂大乘菩薩道,不但懂,而且知道難走,為什麼?後來佛陀要他們承擔,他們只好說實話,「娑婆世界的眾生,剛強難調難伏。」他們不敢。佛陀要如何讓他們發大心,立大願呢?只好繼續說《無量義經》及《法華經》,再給一些好處了,什麼好處?大大的好處,「授記成佛」。

從晨語,上人開始講《法華經》,一路下來,已經開始要講第七品〈化城喻品〉。美國從去年七月一日開始「晨鐘起,薰法香」,也快要滿一周年了。一周年的前夕,寫這篇分享別具意義,成佛不只是我們感到困難,即使當時佛住世他的弟子也是覺得困難,不是嗎?

今天,上人依據〈法華經玄義〉:法華三周等,謂佛說法華經,因聲聞之人根有利鈍,悟有前後,故有三周不同焉,周者,周足之義。也就是說,「佛說法華經,因聲聞之人根有利鈍」。大家的根機有利、有鈍,有的人利根,一聞即解,就如舍利弗,比較鈍就是中下根,中根機還要再經過〈譬喻品〉,除了〈方便品〉還要再經過〈譬喻品〉,再看前面的舍利弗他得佛授記,這樣才開始啟動這分信心,自己也有成佛的將來。

「悟有前後」,要體會佛的道理,要覺悟、瞭解有前、有後。舍利弗領先,後面跟上來的還有迦葉、須菩提、迦旃延、目犍連,他們都跟上來了,他們前後已經體悟到佛在《法華會》上所開權顯實的道理,所以已經有這三周的不同。前面為利根、為中根,這就已經是二周說法,下面還有下根的眾生,所以還有第三周。「周者,周足之意」,就是說要到他們能圓滿具足,佛陀的慈悲,法,要讓他們很清楚瞭解,不厭其煩,一次再一次。

三周,第一、就是「法說周」。法,從真實法,開三顯一,這法要顯露出來,「佛為上根之人,作三乘一乘說」。就是跟他們說,〈方便品〉就說了,過去都是方便法,你們要知道,因為眾生根機不整齊,隨著眾生根機的高低設教。歸元無二路,唯有行菩薩道,發大心,行菩薩道,要入人群,要好好去歷練出來。

第二、就是「譬喻周」,那就是以譬喻開始。「譬喻周者,佛為中根之人,於上法說周中不悟,更作三車一車說」。這就是在〈方便品〉能體悟到的人不多,佛陀憐憫這些中根機的人,所以他接下來用〈譬喻品〉,火宅喻,這間大宅中已經一切都舊了,裡面也已慢慢火燒起來了,孩子無知懵懂,在裡面還在貪著遊戲。意思是指三界之中,這些眾生還是無明,還是不斷在造業,還不斷貪著利,貪著很多,貪、瞋、癡等等,造成了驕慢、懷疑,所以對佛法不願意去接受,對真理不願意接近,這就是大地眾生這種癡迷。

第三周就是我們後面要說的。前面大家已經瞭解了,因為〈方便品〉、〈譬喻品〉,見佛為舍利弗授記了,瞭解之後,已經透徹了,佛陀就開始要為迦葉、須菩提、迦旃延、目犍連四個人授記,授記之前,顯示了諸法平等。不光只是要給這五個人授記,還要給五百人授記,大家有辦法領受嗎?這就是要看大家。

這是過去的法,喻二周已經過去了,再接下來就是要三周,那就是將來〈化城喻品〉,這就是要說〈宿世因緣周〉。未來的〈化城喻品〉那就是裡面的內容。「宿世因緣周者」,是佛為下根人所要說的法,這就是在〈化城喻品〉。大家不要以為:現在再後面那些經文,都是下根人聽的。你們要用心啊!下根人,佛陀要為下根人說法,是要用盡心思,是至高無上的法,才有辦法讓下根人才能覺悟。

要說給聰明人聽的話,不困難,要說給愚癡的人聽到懂,才是真學問。所以,宿世因緣周者,佛為下根之人,於上法、譬喻二周中,不能瞭解的人,遂說宿世。這些下根人在「法說周」,他無法瞭解,「譬喻周」,他也無法覺悟,這些人,他要為他們講宿世因緣法。我們應該對法要真實了解,體解大道,法要和我們的生命合而為一,叫做體解。體解大道,我們才能發無上心。

所以,「離惑即菩提」。菩薩要入人群,要通達道理,要了解人、事、物,不要道理不通
達,我們自己若不通達,要如何入人群呢?人間的事相,我們若不很了解,要如何去結善緣?要如何能增長智慧?所以我們必定要在人,在理與事,我們不要執著,我們要用心,虛心求教,要勇猛精進入人群中去結善福緣,才能增長智慧。

· 高惟法


https://www.facebook.com/jamesjkao?fref=nf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