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6 December 2024

我只是一個Chill Guy

/ 麥田圈

我只是一個Chill Guy,學習從容不迫,不對事事有反應。

最近,大家應該經常見到這隻狗狗,他一身輕鬆的街頭穿搭,雙手隨意插袋,面帶微笑,配上那句「I'm just a chill guy」,展現出對生活的淡然和毫不在乎的態度。

這隻看似從容不迫的狗狗在今年人氣飆升,不但成為各式各樣迷因和影片的主角,迅速在全球範圍內病毒式傳播,甚至還衍生了加密貨幣「CHILLGUY」在短時間之內市值暴增。究竟「Chill Guy」的爆紅反映了什麼?

「Chill Guy」是美國數位藝術家Phillip Bankss的作品,他在2023年10月4日於X分享了這個新角色,形容「他是一個冷靜的傢伙(Chill Guy),低調而不在乎」,自信地看著鏡頭微笑。

隨著用戶在各大社交平台上為Chill Guy製作各種處境的迷因和短片,這些充滿自嘲的幽默引發了廣泛共鳴,使Chill Guy迅速走紅,並成為一種文化現象。這反映了在這個充滿壓力與焦慮的時代, 人們都渴望在混亂與高壓的環境中仍能保持鎮定自若的態度。

其實Phillip Bankss曾創作過一款女版Chill Guy,名為「Unchill Gal」。她是一個對什麽都過於在乎的女孩,樣子看起來充滿怨氣,與「Chill Guy」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撇開角色的性別不談,這或許反映了「Chill Guy」爆紅的其中一個原因,我們很容易對很多事情都過於在乎,卻發現許多事往往並非人所能夠控制,這導致我們很容易會感到身心俱疲,甚至可能會危害身心健康。

因此,「Chill Guy」特別引起男性的共鳴。它的迷因其中一個很常被用到的處境,是在兩性關係中的各種衝突中,他以幽默而冷靜的方式應對伴侶的埋怨或無理取鬧。

有男性心理健康倡議者指出,雖然「Chill Guy」的形象輕鬆詼諧,卻反映了當今社會對男性動機的誤解,許多人誤以為他們的行為帶有惡意,實際上他們只是希望過上平靜的生活,是一個試圖過自己生活的「冷靜傢伙」。

在這個變遷迅速、環境不安定的時代,人際關係的複雜性與社交媒體所引發的比較心態,使不少人感到焦慮與內耗,難以找到內心的平靜。

「Chill Guy」所展現的從容不迫,成為許多人嚮往的狀態。當人對未來缺乏希望,內心充滿無力感,「Chill Guy」提供了一種「佛系」的生活態度,鼓勵人們學會放下執著,既不過於消極,也不需過於樂觀,嘗試隨遇而安,以平常心面對變化。

當我們對一切都過於看重時,往往容易受傷,自尋煩惱。相對而言,「Chill Guy」的從容背後,展現了一種不為小事所動的鈍感力,懂得進行課題分離,分辨出自己的事情、別人的事情;可掌控的事情和不可掌控的事情。

這種心態使人們在面對人生的困境與衝突時,能夠培養出內在的韌性,讓生活變得更加輕鬆自在,從而獲得一種不讓自己受傷的力量。

「縱使被說壞話,被討厭,也沒什麼好在意的,因為對方如何看待你,那是對方的課題。」—《被討厭的勇氣》岸見一郎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887312853600559&set=a.373302311668285

Monday, 23 December 2024

有這些表現,顯示修行時「法不入心」

修行的核心到底是甚麼?當我們日復一日做著修行的功課時,是否已慢慢被修行的形式所麻醉,而忘失了修行的本義?

是的,我們學了很多,會念長長的經文,會持誦複雜的梵文咒語,會雙盤打坐,長期茹素⋯⋯有些人很辛苦地做到這些,得到別人的讚嘆,於是認為自己修得很到位了,漸漸把這些「外相」當成修行的本身而不自知,似乎只要每天完成這些「功課」,就是在精進,就又向著解脫近了一步;殊不知,這已把修行變成了一種新的習氣,諸如:

一、一邊念佛號,一邊和人爭辯是非;
二、一邊念經打坐,一邊妄想紛飛;
三、口中的道理一套一套,遇到事還是急著上火,半點虧也不肯吃​​;
四、本性畢露卻還以「修行者」的身份去教訓、數落別人⋯⋯

以為自己在修行、精進,實質卻徒有其表,內在沒有任何改變。這種不入心的「修行」,究竟對我們有甚麼好處呢?

真正的修行,是「歷事練心,對境修行」,是持續地保持覺醒。相較於外在的形式或功課,更重要的是覺知每個起心動念。修行的核心是修內在的本性,種下對的種子,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才是真修行。

修行只有一件事,就是專注在你的心,除此別無他事。你周圍的一切人,都只是幫你修行的「角色」,或是讓你看清自己的「鏡子」。

你無法要求他們改變,首先這是非常吃力的事;其次表示你用錯了功,在心外尋求解決之道。假如你因失去正念而與人爭執,一旦覺知,應立即回到你的心,觀照你的情緒和念頭。

修行只有一件事,心,解脫只有一件事,心。不要心外求法,時時提起覺照,在自己的心地上用功。

/ 赤峰萬佛寺
https://mp.weixin.qq.com/s/QfXMbpVajxYxmlxVUlTEnQ

Saturday, 21 December 2024

為什麼心理學一直強調「接納」?

張昕夏白鹿


因為一個人如果可以接納自己的任何部分,他就能進退自如,好的部分盡情享受,不好的部分也無須自責和隱藏。

生活本來就有好有壞。一個人就是一個完整的、有優缺點的整體,接納自己不可能只要好的部分,不要壞的部分。接納 「不夠好」的自己,才能發掘「更好」的自己。

有人問我:「接納了不好的自己,會不會自爆自棄?」這是一個常見的誤解。自我放棄的人,往往都是無法接納自己的「不夠好」從而崩潰,走向自暴自棄。因為自暴自棄往往和羞恥感緊密關聯,這是另一種形式的習得性無助—「反正我已經差勁透了,也好不了了,索性就繼續差下去吧」。

接納自我則相反,它消除了你對自己的負面認知,讓你用一個中性、客觀的態度去對待問題。當你的注意力不再集中,甚至不再去放大、去強調「不好」的地方,反而能夠讓情況變得越來越好—「原來我的那些缺點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我應該放下糾結,我值得更好的生活」。

我們的一位朋友A,她經常說自己身體某些部位疼痛,去醫院做了各種檢查,沒發現毛病,就是渾身都不舒服,越關注越難受,越難受越關注,甚至影響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直到有一天朋友B說:「疼痛本來就是人生的常態,我已經把我的腰痛當成身體的一部分了,和平相處!」

從那以後,A釋然了,不再關注身體的疼痛了。過了幾年,我們再問她的時候,她回答說:「痛還是痛的,只是它不再困擾我的生活了。」

/ 摘自 張昕, 夏白鹿《其實我們都有點怪,與世界格格不入也沒關係》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154025506085977&set=a.283843669770836

Thursday, 19 December 2024

《金剛經》的要義

/ 聖嚴法師


《金剛經》全經的要義是什麼呢?就是:

心有所住,即離無上菩提之心;心能降伏,即是無上菩提之心。
󠀠
《金剛經》的目的就是要我們發無上菩提心,成無上菩提果,
如何發?如何成?必得先將心降伏;
如何降伏?必須心無所住。
󠀠
「心無所住」,住的意思是執著,心裡有罣礙、很在乎,
如果心頭不牽不掛,就叫「不住」。
󠀠
例如,有人稱讚你很聰明、很能幹,或者說:「你真有善根,會到農禪寺來聽經聞法,真是不容易!」你聽了以後,若是心裡覺得很高興,這就是「心有所住」。
󠀠
反過來看,如果有人說:「你這個人真沒出息,這麼聰明,怎麼也這麼迷信,跑到農禪寺聽什麼《金剛經》?」你會有什麼反應?你是不是會回答:「有善根、有福德的人,才能聽到《金剛經》,因為你愚蠢才會這樣罵我。」這也是「心有所住」。
󠀠
不過,想要達到「心無所住」的境界,的確很不容易。以下舉經文來進一步說明。
󠀠
「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
前一句是須菩提尊者所問的,意思是:我們的心都有煩惱、執著,請問世尊,究竟有什麼辦法能夠降伏這個有住的心,使它不會隨時受環境影響而起煩惱呢?
󠀠
後面那句是釋迦牟尼佛回答他:菩薩在行布施、做好事的時候,不能起執著,如此便能降伏煩惱心,就可以達到「心無所住」的目的。
󠀠
煩惱和執著,都是我們和外在的人或眾生、環境接觸以後才產生的,想要不起煩惱,就不能把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當成真實不變的;但若僅止於此,認為反正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都是假的、不實在的、無常的,就不和外界環境有任何接觸,這會變得很消極,這樣也不對,這不是真正的菩薩行者。
󠀠
真正的菩薩行者,會與他人保持接觸,
但是不會把這些關係牢牢地牽掛在心上,這才是真工夫。
󠀠
/ 聖嚴法師《福慧自在—《金剛經》講記與《金剛經》生活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936486511849642&set=a.443873544444277

Sunday, 15 December 2024

阿難入滅的因緣

證嚴
法師

佛滅度後,由大迦葉尊者召集五百阿羅漢,在結夏安居時結集佛法。

此時阿難尚未證得阿羅漢果,他自知負有結集經典的責任,趕緊努力、發憤忘食,經過一天一夜,終於證得道果,以其智慧神通向大迦葉尊者證明自己的修行成果,與大家一起結集經典,使佛法世代流傳。

阿難尊者七十載 遊化宣法解真義

經典結集二十年後,包括大迦葉尊者等大比丘紛紛入滅離世。大迦葉尊者入涅槃前,囑託阿難尊者領導僧團;此時阿難尊者年約七十,直到一百二十歲,仍然四處遊化宣法。

某天,尊者聽到一位年輕比丘誦法句偈:「若人生百歲,不見水潦鶴,不如生一日,得而睹見之。」尊者趕緊喚來年輕比丘說:「我必須糾正你,這句偈正確的說法是:『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

年輕比丘回去稟告,師父卻說:「阿難已經老朽,智慧衰退,他的話不可信,還是照我教的誦就對了。」

憂慮眾生學法偏 執著深重不願改

阿難尊者得知後十分感慨:「眾生學法偏差,卻執著深重不願改正。與自己同世修行的阿羅漢皆已入滅,就像原本可以防風、護水土的大樹林,只剩一棵大樹,擋不住壞滅正法的邪風,再堅持住世也無用了。」於是,尊者以一百二十歲入滅。

「修學佛法,應知道過去、了解現在,才能將法流傳於未來。」我們既有因緣聞法,要感恩佛陀說法、阿難尊者記憶並傳承佛法,時時用心修行。

圖:陳敏政《靜思人文》
https://www.jingsi.org/jingsi-culture?view=article&id=967&catid=56

Thursday, 12 December 2024

存在與虛無

/ 林文傑

沙特在《存在與虛無》這本書中,提出「他人凝視」這個概念。

「他人凝視」具有雙重性,一方面在凝視中,我們確認自己存在;另一方面當我們受到他人凝視時,我們感覺自己被物化,好像必須成為他人所期待的樣子,因此自己的自由和主體性被束縛。

為什麼我們害怕親密關係?因為關係中的凝視直接來自最親密的伴侶,深深的看進了我們內心最深處的自己。

我們感受到最深處隱密的自己,似乎正在被伴侶給定義與束縛。

親密關係就是一場 staring game:我凝視你,你也凝視我;我物化你,你也物化我。每一次凝視,我們都在期望對方符合期待:好先生、好太太、好爸爸、好媽媽、好兒孫...

於是在關係中,我們似乎失去了自由——不是探索其他異性的自由,而是定義「我是誰」的自由。

親密關係帶給我們幸福與安全感,也帶給我們地獄。我們既害怕凝視,也需要凝視;我們需要內心不被束縛的自由,但也需要親密關係。

完全拒絕親密關係,不會解決這個矛盾,只會把你孤立在自由的幻象中。

那麼,應該怎樣做呢?

沙特的核心觀點是:人注定自由。不論外界環境如何嚴苛,自由永遠存在於選擇中。即便他人的凝視會強加期望在你身上,因此物化你的主體性,你仍然可以選擇如何回應這份期望。

甚至,只有在他人的凝視下,我們才意識到「自我」存在,我們才能選擇如何詮釋自己的角色與行動,重新定義自己。

親密關係的挑戰,就是在這場凝視遊戲中,同時保持自我的主體性,也允許對方的主體性。

因此凝視遊戲成為一場對話遊戲:在凝視下,「自我」顯現了。與其順服於對方的期望,這個自我想對「期望」說什麼?

在對話遊戲的框架下,親密關係也變成一場「創造遊戲」:我們不斷重新定義自己,也允許對方重新定義自己——因此重新定義這場關係。每一次相遇——無論是與人、事物,還是與自己——都是重新定義自我的契機。

真正的自由不在於逃避凝視,而是在凝視中找到屬於你的行動,與選擇的力量。

沙特在「存在與虛無」提到:是「我意識的選擇」建構著我自己的處境,而不是我的選擇被處境所限制或決定。也就是說,「困難的處境」並不是客觀的存在在那裡的東西;相反的,有了意識的選擇才有處境的問題。

假設我面前有一大面湖泊,而我必須挑戰游過此湖,我的意識告訴我游的過程中會面臨怎樣的挑戰,前提是我要游過去,那這湖之於我的意義就是一種要克服的難關(被我的意識賦予的意義)但就只限定我的思想範圍以內;倘若我只是經過並且細細的欣賞湖面漣漪,那此湖水就只是呈現你眼中所見的美感罷了,當然不會被我定型為一個難關或者挑戰。

有意識的本身就是自由,也是絕對,更是構成每個人獨一無二的論證。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8986164701422024&set=a.125119337526649

Saturday, 7 December 2024

何謂「brain rot」?Alpha世代的生活形態

牛津字典選出「brain rot」(腦腐爛)為2024年年度字,我之前也有寫到,那篇文章(以及大家看到的即時報導)主要基於牛津字典的聲明來寫,但翻查再之前的相關文章,牛津字典的描述不算十分精準講出這個字的意思,尤其是有點側重以負面的角度來看這個字背後所反映的Alpha世代生活模式和心態,這裏再詳細解釋一下何謂brain rot。

大致來說,brain rot 這個字詞的意思有以下3個要素:

1、無聊、低質的網上內容,主要指meme圖及短片(尤其是 TikTok);可以直接稱這些內容為 brain rot

2、長時間觀看這類內容,長時間上網;brain rot 也可以指這類行為

3、相關人士知道觀看太多這種內容會有負面影響,但仍在觀看

另外,澳洲國立大學(ANU)的精神病專家學者 Neil Jeyasingam 今年2月接受澳洲SBS訪問,除了上述元素,他指提出,brain rot 的意思也包括,由於接觸太多 meme 圖、打機資訊及網上流行文化,而且接觸十分單一、狹窄的範疇,因此返回現實世界、或者接觸另一個領域時,看到任何東西都會聯想到上述的 meme 圖等東西。

上述定義要素都偏向負面,但 brain rot 這個字不一定是貶義——至少,使用者用這個字時,不一定想貶低某些東西。

當形容一個 meme 圖或短片是 brain rot,你知道這個內容很無聊,但可以吸引你一路看下去,說自己看了一個 brain rot、或者自己變成 brain rot,這可以是有自嘲的味道,找一些接近這個意思的廣東話,大概類似「我睇咗啲乜嘢?」、「睇到我懷疑人生」、「我竟然用咗十幾分鐘睇呢堆爛短片」,這些都不一定去到像牛津字典所說般,對心靈健康構成危險,也不是純粹字面所解的「這些人腦殘」如此負面。

Brain rot 是一種現象,甚至是一種次文化,這是 Alpha 世代(很多報導稱是2010年起出生的人,但維基百科說是2013年起出生)的生活習慣,我們要開始研究 Alpha 世代怎樣生活。

Alpha 世代(以至Z世代「尾班車」人士)是第一個一出生就開始接觸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人士,瀏覽網上內容對他們來說是自然不過的事,他們接收資訊、跟人溝通及表達自己都是透過網絡,特別是社交媒體。不少 Alpha 世代的人都知道 brain rot 內容很無聊,但對他們來說,接觸這些 meme 圖、短片,才能跟其他同輩的同學有話題,brain rot 是一種 Alpha 世代跟其他人接觸的手段之一。

Brain rot 也衍生出很多只有 Alpha 世代才明白的新辭彙,這些新辭彙通常由 meme 圖和短片所發展出來。

這裏舉2個例子。最著名的例子是「Skibidi Toilet」(「馬桶人」),這是由現居格魯吉亞的網絡內容創作者 Alexey Gerasimov (有說他是俄羅斯人,有說他是格魯吉亞人,總之他現居格魯吉亞)用電影編輯器創作出來,純粹是有一個人頭無端從馬桶冒出來,原本是在 TikTok 上載的短片,現在已製作到77段短片,據報有公司跟 Gerasimov 洽商,利用 Skibidi Toilet 的IP來製造卡通、周邊等物品。

Skibidi Toilet 的影片有什麼意思?其實沒有,完全體現了 brain rot 所說的無聊、低質但又吸引到很多人一直看下去的特質,這個 meme 衍生出「skibidi」一辭,牛津字典稱 skibidi 意指無聊的東西,但根據其他文章,skibidi 是可以意指任何意思的字,可以是說這東西很好、很差勁、很型等等,只要看對話的前文後理,自然知道是什麼意思。

另一個著名例子是「俄亥俄」(Ohio)。這是源自「only in Ohio」(只有在俄亥俄...)的 meme,純粹是美國網民一向喜歡拿不同州份的 stereotype 來取笑,「只有在俄亥俄」的意思便是「只有在俄亥俄才會有這種奇怪的東西出現」。很多不同美國州份都有這類圖,但最終俄亥俄州「脫穎而出」,成為 meme 圖,由「只有在俄亥俄」縮寫成「俄亥俄」,在網絡用語,如果有人說「這個真的俄亥俄」,意思是「這個真的很怪誕」。

Brain rot 衍生出來的新字詞還有很多,牛津去年選出的 rizz (魅力)其實也是 brain rot 的產物。

https://europechinese.blogspot.com/2024/12/patreonbrain-rotalpha.html

Wednesday, 4 December 2024

憤怒的背後都藏著「脆弱」,與內心未被療癒的傷口

/ 麥田圈


你是一個容易憤怒的人嗎?你有沒有試過生氣到面紅耳熱,忍不住想要咒罵他人? 甚至曾經感到怒火中燒,心中燃起報復的念頭?

我們每個人都有情緒起伏,在喜怒哀樂中,憤怒是一種強烈的情感反應。它不僅能讓我們表達不滿,捍衛自身的權益,也能告訴他人哪些行為是不可接受的。不過,無論過度的憤怒還是過份的壓抑,都可能導致失控,繼而引發衝突和破壞。

在暗黑系超級英雄漫畫與電影《烏鴉》中,主角艾力原本擁有快樂的生活和深愛的伴侶,卻不幸被壞人奪去摯愛和自己的生命,這讓艾力的靈魂充滿怨恨,無法安息。死後無法瞑目的他,因神秘烏鴉力量而復活,並獲得不死之身,展開了復仇之路。然而即使重生,他依然活在痛苦之中,誓要以暴制暴,摧毁所有惡人。

《烏鴉》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憤怒的破壞力。憤怒作為我們心理的保衛機制,常常源於不公平的對待,若長期累積下來,便會化為怨恨,侵蝕人的心靈,最終摧毀一切。

「誰都討厭你 誰都咀咒你
如睇到你落地獄就是勝利」

每一個情緒都需要抒發的出口。當我們因受到欺負或不公平對待而受創時,若內心長期積壓著無處安放的負面情緒,憤怒可能會轉化為對己、對人和世界的詛咒,甚至化為毀滅的力量,希望讓傷害自己的人受到懲罰。

「來講出你心内話 一切毀滅吧 我在陰影中輔導你吧」

你內心曾經出現過這樣的吶喊聲嗎?

這種憤怒也許叫人聯想到在動漫與電玩中常見的角色—「阿修羅」。

阿修羅曾於不同宗教神話出現,象徵著憤怒、邪惡、好戰、不忿、嫉妒和貪婪,也代表著人類的陰暗面。在各類的作品或遊戲中,阿修羅常以驍勇善戰和略帶邪氣的形象示人,往往擁有強大的力量,

在神話中,阿修羅原本與天神平起平坐,但雙方常因為嫉妒而開戰,最終,阿修羅演變成好戰的「惡神」,後世亦將混亂的戰場稱為「修羅場」。

諺語說:「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意指人在極度憤怒時,容易生出惡念。

在風平浪靜的日子,我們都是平常人;然而生活在社會中,難免會遭遇不平之事。面對苛刻的上司、同事與鄰居,或目睹社會上有弱者被欺負,甚至社會上發生許多不公平的事情。這些都可能觸怒我們,有人會即時反擊,可能先以口角,繼而動武;有些人則選擇忍耐,試圖息事寧人。如何面對憤怒及其引發的惡念,是我們每個人一生的功課。

或許,憤怒的背後都藏著「脆弱」,與內心未被療癒的傷口。憤怒的底下,常常掩藏著自卑、不安、害怕、委屈、嫉妒、羞愧、挫折、失望和孤單等。

然而,當我們不想將脆弱曝露,憤怒便成為了保護自己的盔甲。許多人在童年時期曾經受過創傷,無論是來自父母的否定、同儕的欺凌、或是因未能勇敢發聲和反抗而產生的自責。這些負面情緒若長久積壓,可能會化為心中揮之不去的內在聲音,並非短時間內能夠處理或擺脫的。

如果我們內心經常感到憤怒,對許多人和事情都難以釋懷,甚至已產生自我毁滅或毁滅他人的念頭,那麼我們就需要學會面對和處理這些負面情緒,透過努力修煉將其馴服。

了解什麼情況容易引發自己的憤怒,觀察憤怒背後埋藏了什麼脆弱,探索這些情感根源有助於更好地理解自己;練習深呼吸,幫助自己放鬆,平伏情緒;找到健康的方式來表達憤怒,例如與信任的人分享自己的感受,或寫日記記錄內心的想法。

有光就有影,光愈強,影愈深。人性也是如此,有光明面,也有陰暗面。每個人都自己的創傷與陰暗面,包括憤怒、脆弱、不忿和惡念。我們不應該否定這些情感,而是學習與它們共存,並且學會不讓憤怒操控自己,避免做出讓自己後悔的決定。

如果此刻,暫時未能放下或原諒,也不必勉強,給自己空間,深呼吸,慢慢來。

誰都討厭你 誰都咀咒你
如睇到你落地獄就是勝利
人間不太美 何不早放棄
連翻生也會笑你下賤夠未
來講出你心内話 一切毀滅吧
我在陰影中輔導你吧

《阿修羅》周殷廷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876673597997818&set=a.373302311668285

Sunday, 1 December 2024

谁是渔翁——沙巴舞弊案后谁得利?

/ 张孝仪


近期,沙巴政府曝出集体涉贪丑闻,相关影片显示多名州议员疑似支持某公司竞标州属项目并收取金钱回报,迅速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将沙巴政局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沙巴首长拿督斯里哈芝芝诺上周于州议会回应外界质疑,强调这些指控是“出于政治目的”,试图破坏州政府和他的个人声誉。他呼吁冷静,并表态全力支持执法机构的独立调查。

首长直言,整起事件疑点重重,并形容其为一场“政治操作”,旨在玷污州政府的形象。在回应反对党领袖拿督斯里沙菲益阿达的质询时,哈芝芝表示:“我无法直接指控任何人,但在我看来,这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政治操作,目的是削弱州政府的声誉,并抹黑我作为首席部长的名声。” 他强调,州政府将以透明的态度处理相关指控,并全力配合调查。

而这件事的后续发展也非常耐人寻味,原本聚焦于议员集体贪污的指控,逐渐转移到沙巴矿业管理不当的问题上。更具体地说,议员贪污的争议演变为针对前沙巴矿业管理公司首席执行官琼蒂恩吉弘的滥权指控。根据州政府的说法,恩吉弘在任职期间曾违反程序,未经董事会决议便擅自批准某些公司的矿业勘探准证申请,涉嫌滥用职权。对此,州政府已向反贪污委员会举报恩吉弘管理期间的不当行为。这场风波从议员涉贪延展到对沙巴矿业管理的质疑,背后的政治动机和利益纠葛不禁让人深思。究竟是政治斗争的烟幕,还是反贪行动的升级?

贪腐案件屡见不鲜

这次事件并非沙巴首次曝出引人关注的丑闻,以2016年的沙巴水门案为例,其涉案金额仅次于影响全国的一马公司丑闻,但作为案件疑犯之一的沙巴水务局前副局长张志康,虽然面临146项洗黑钱指控,最终所有控状却全部被撤销,判决为无罪释放。

笔者认为,经过以往案件的洗礼,许多沙巴人民对类似事件已产生深刻的怀疑和冷淡态度。因此,他们可能不会对这起贪污丑闻的揭露抱有过高的期望,也难以相信此次曝光能有效遏制州内长期存在的贪污问题。尽管丑闻引发广泛讨论,民众对事件的后续发展却普遍显得冷漠。

再加上目前沙巴各方均缺乏足够的把握能够在州选中取得压倒性胜利,闪电大选的机率不高。笔者认为,若此次舞弊案真是有心而为,其目标肯定不是为了影响中央或选民。最有可能的目标,则是如哈芝芝诺所说的那样,为了针对他个人,或者抹黑执政党。

这次的舞弊案由一名告密者揭发,但这名告密者的做法并不是向反贪局举报,而是直接通过媒体曝光整件事,并要求首相介入,声称自己需要人身安全保障。在未指名道姓的情况下,告密者委托 Izwan Mazniza Kamil 律师事务所作为代表,然后开始进一步的曝光,强调议员集体收贿和商业贿赂,自身也扮演了行贿者的角色,并有录音为证,还宣称这起舞弊案的涉案金额高达400万令吉。

这名告密者在初期主导了整个案件,不论是处理方式还是提出的证据,都像是一场以揭发执政党为目的的精心布局。他不但采取了最大程度将事件曝光的方式,并在自己同为行贿人之一的情况下录制了行贿证据,这些举动非常容易让人联想到告密者的真正动机为何。只是在舆论渐渐从舞弊案渐渐从执政党身上转变成沙巴矿业管理公司的问题以后,事件便迎来了反转。

近日,沙巴反贪局也已传唤5名州议员录口供,以调查涉矿产采购项目的贪污指控。而首相安华在上周国会答询时表示,政府将继续坚定打击贪污,绝不庇护任何涉贪人士。

笔者认为,首相的表态实际上是对沙巴州政府的支持,并借此机会给沙巴州的政坛来个“下马威”,希望阻止一些不亲中央团结政府的议员参与下届州选,让拥有明确立场的党员可以在下一届州选中占据有利位置,铺设一条通往选举胜利的道路,从而巩固中央政府的支持基础,为全国大选做好准备。毕竟,目前选民的意向尚不稳定,沙巴选民对中央政府的态度仍模糊不清。通过这一准备,中央政府能够确保在未来的全国大选中拥有沙巴州政府的支持,从而为全国选举保驾护航。因此,笔者认为,这场舞弊案或许最开始是沙巴州政府的一场危机,但现在却已经转变成中央政府的好处,成了最大获利者。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mingjia/2024/11/26/695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