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28 September 2024

肉食者鄙

/ 盧斯達

都知道「素食」可能是一個極易吵架的話題,路人也會「唔係喎」,但還是想寫一寫,相當的個人看法。個人也沒有特別飲食禁忌,覺得最好各有各的自由,但自小身邊也認識一些不同程度素食人士。特別記得的例子,當然是比較奇葩。

有人不只慢慢不食肉,也戒這個那個,清單越來越長。身體開始出問題,瘦骨嶙峋,面色不好,身邊的親友也忍不住說了兩句,希望他吃多一點,均衡飲食,不要終日煉仙,但他卻覺得自己很健康,找到了新生,生病是因為還沒戒盡餐飲中的有毒元素。
不只不吃肉,慢慢又開始沉迷 new age 身心靈理論,吃的東西越來越刁鑽。看著他慢慢枯槁,但又十分享受,其他人慢慢看著明白,最終也會由得他。

討厭肉可能是因為某些(不只是一種,而是大雜燴)宗教或靈性信念嗎。有人覺得肉食可鄙,因為殺動物。有人覺得肉有毒素,對身體不好。這些都還好。比較極端的人會為了自滿的感覺,一些人還覺得自己比肉食者「更有靈性」更健康。

大概是源於一種人的自我討厭和困惑,不能接受生命是通過摧毀其他生命而茁壯,至少有這個基本層。這被人視為原始和無序,要在上面建立一個「文明」的意識形態,才能讓自己心安理得。有點把人性分割出「肉食範圍」和「素食範圍」,只承認後者的味道,亦即肉食反而被異化為獸性、更差的狀態,要進步才行。

就像上教堂不一定虔誠信耶穌,人可以「沉迷素食」,或沉迷一項兩項道德指標,吃素等於殊勝開悟,跟他人不一樣,甚至覺得自己特別有慧根或者仙骨,才會對素食感興趣。

而這個努力吃素,越吃越刁鑽的人,可能是個日常生活其他方面充滿貪嗔癡的人。在城市日常遇到少少事就擺款狂躁投訴這個那個的人,同時可以是一個崇尚身心靈 new age 事物的素食中產。(舉例咁講……)

素食肉食是一個習慣,但是操作的還是人,有時看個別的信眾,是感受到滿滿的執著和分別心,一點也沒有智慧圓融的感覺。極端一點是對販賣肉食者、餐廳產生出敵意,甚至攻擊行動,也是在先進地區慢慢出現。他們誤以為自己離開了殺害動物的惡業,但反而在「驕傲」的籠中關得更深。

人們要驕傲自轉,不一定要借道於國族或金錢,就是小小的飲食習慣也可以。印度擁有世上最大的素食人口,而且與上層階級、婆羅門教的祭司階層、種姓制度緊密相關。

在一個文化中,「自古以來」素食者多數是社會賢達的話,下面的人也會想食素令自己感覺上高級一點,想脫離體力勞動者的文化習俗(雜食)。當然還有其他原因,但那競逐身份位階的線索還是很清晰。

因為慈悲而戒殺,這一念確是相當美好,但是沒有好好發芽,可能旋即引發惡念,例如驕傲。說到底太過覺得自己比較優越的人,不怎麼會有智慧和解脫。當然是齋口容易,齋心很難,不分別很難。就是素食了,還是可以嫌不夠天然、不夠潔淨、不夠健康。

「若不披上這件衣裳,眾生又怎知我塵緣已斷,金海盡乾?」

某個年代的清教徒、鬼佬中產,為了與舊歐洲奢華鋪張的王公貴族分庭抗禮,他們就刻意飲食從簡,非常勤勞,十分虔誠,著重下一代教育,不能讓對手獨領風騷。

於是他們在自己的地方留下了劣食的文化遺產,以及勤勞的社會信仰。一班自我標榜不講究享樂的人。

貴族還打獵殺鹿殺狼呢,我們就搞自然保護區,愛護小動物。這就是文化或身份的戰爭,分庭抗禮的意味。因為做甚麼大事,乃至吃甚麼東西,人都是很難「不假思索」,慢慢就會簡單事物複雜化,還加上過份的道德褒貶色彩。

高山上的僧侶也是自古以來雜食吃肉,原來是因為那裡種不出蔬菜,物質上不容許。那麼生存還是重要一點。大前題還是生存,餓死的話就提前登出,沒有機會繼續學習,是沒吃肉,但最終還是會回到那個攪珠機,又要被攪珠,結果都是沒能解脫。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921377790014470&set=a.406847748134146

Monday, 23 September 2024

我在劍橋大學寫《善經濟》

/ 何日生

善是利他。善經濟就是從利他的角度從事經濟活動。經濟的主體就應該是利他。善是和合,以利他為動機,和合為方法。以共善為目標,是我心中善經濟的理想。


2018年的春天,我到了劍橋大學作為訪問學人。從事善經濟的研究。我在康河邊上租了一個小公寓,從公寓二樓的窗口望去,就看到康河柔美的身影。屋子的四周環繞着大片的草地,層層的樹林包裹着閒適的小鎮。幽靜的康河在濃密柳樹的垂愛下,靜靜的流淌着,穿越整個劍橋大學的學區。

康河,劍橋的靈魂,也是它的永恆戀人,曾讓徐志摩深深地着迷,寧願待在康河邊的草地上,也不願泡在圖書館裏。但我可不行,我每天騎着單車,穿梭於古老的建築之間,踩着片片石塊堆疊的街道,路過800多年的老教堂,那裏寫着:「歡迎聖人、罪人、富人、窮人、居豪宅者或無家可歸者,都來教堂用餐。」這是古老基督文明善經濟情懷的體現,也是劍橋深厚人文精神之體現。

劍橋大學的圖書館落在一片森林裏,很安靜、有點與世隔絕,這正是我所需要的環境。我也常在東亞學院(FAMES, Faculty of East Asia and Middle East Study)的圖書館裏,那裏有豐富的宗教與東亞文化藏書,我可以與教授們交流彼此的研究。

寫作、閱讀,一天的時光很快地過去,傍晚時分,我常在康河邊靜坐,感受大地的能量和歡喜,讓夕陽的餘暉沉澱我的思緒。這是劍橋。

沒有比身處靜謐的環境,心靈思緒更為澎湃。我此行是研究人類歷史以來各經濟體系中「善的文明」。這也是我在慈濟從事慈善20年的工作當中,深感善的力量,而思索如何從慈善中的善,提煉為經濟中的善。

善一直是各文明的核心議題

劍橋經濟學院的對面就是東亞學院,偉大的經濟學家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這裏提出了他的經濟主張。凱恩斯眼中的經濟理想是國家與個人的富足,但富足並非經濟的目的。真正的幸福在於建立「愛的關係」,豐富「心靈價值」,創造「社會公共利益」。我將這種境界稱為「善」,而圍繞這種價值的經濟體系,就是「善經濟」。

在東西方文明中,善一直是各文明的核心議題。對於西方來說,善從蘇格拉底開始就是活在真理當中,柏拉圖也說理型是善,到了亞里士多德就認為理念重要,物質也重要。因此從柏拉圖開始到亞里士多德都認為理念是真正的善,善就是真理。

但是東方思維卻不一樣,認為真理不是最高的標準,真理也要善。能夠利他人,能夠利萬物才是善。

孔子聽到武樂說:「盡美矣,未盡善也。」聽到韶樂說:「盡美矣,又盡善也。」這兩段話的意思是達到美還不夠,還要善。因此,美不離善,美必須趨於善,才是圓滿。

孔子在《禮記》中也說:「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這說明,真理必須是善。學,即實踐。真理必須實踐,才知道其益處。善有「受益」之意。善不是以一項真理框限每一個人,而是造福每一個人。雖有最高的真理,如果不能讓人獲益,這真理就不善。所以真理必須善,對於生命的完整性,善比真理還要究竟。

中國人眼中善的意涵,從造字中就可以看出。善,就是一人一口羊。象徵着每個人都有,每個人都享受幸福,每個人都生活在共容、共用、共榮的社會那才是善。因此,善就是利他。利益萬民,利益萬物。其哲學的最高理想是,與萬物合一、與萬法合一,是為共善。其實踐的方式是:與一切的人事物都建立愛的關係,是為共善。

善是利他。善經濟就是從利他的角度從事經濟活動。經濟的主體就應該是利他。善是和合,以利他為動機,和合為方法。以共善為目標,是我心中善經濟的理想。

書籍簡介:

《善經濟》一書分析人類文明歷史中,不同經濟體系背後的哲學思想與價值體系。書中歸結出,強大的經濟體系背後,必有堅實的哲學與價值體系作為支撐。一個合理有序的經濟社會,也必須從建立哲學與價值體系出發。在當今中國與世界各國都追求物質繁榮、經濟秩序的公平合理,以及社會均富的理想下,探討經濟背後的哲學與價值顯得尤為迫切。《善經濟》試着提出經濟活動背後的利他思想與善的價值體系,以及這些理念如何影響一個經濟體的繁榮、公平與合理。

《善經濟》以中華文化的底蘊為根基,融合西方人文理性思想,從利他思想出發,探索如何以善經濟為核心,建立一個富庶、公平與合理的理想世界。書中強調企業力行利他精神是善。無論從事何種領域的事業,只要能利益萬物、利益萬民就是善。這是何日生教授從慈善工作到善經濟的心路歷程與思想發展的線索。

善的經濟是以動機的善(利他),方法的善(智慧),達到結果的善──利益萬民、利益萬物,三者具足才是善。

善的經濟是互利,不是競爭。競爭帶來寡佔與壟斷,不利全體社會共同利益。

善的經濟是創新,創新來自慈悲,來自能給予自己與締造全人類幸福的產品。

善的經濟是永續,不只是企業永續,還要環境永續,致力人與地球共生共息。

善的經濟是共榮,希望所有的生命都能夠在互助互利的全體大我中繁榮興盛。

善經濟的目標,是以利他與和合的方式,達到自我與群體社會的和諧與生命的圓滿,達到全體人類物質的均富與繁榮,使人類社會達到人人身體健康、物質豐饒、心靈潔淨、和合共善的理想世界。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e5%96%84%e7%b6%93%e6%bf%9f%e2%94%80%e2%94%80%e5%88%a9%e4%bb%96%e3%80%81%e5%92%8c%e5%90%88%e3%80%81%e5%85%b1%e5%96%84/?fbclid=IwY2xjawFXa9VleHRuA2FlbQIxMQABHfIoVYn7D0MtZbK4wXLvR6veODiLtNiAbcnWUJ4m7PScWp_mJ-RsrvicCQBXAUWpgu9B1InMsm7z0A

Saturday, 21 September 2024

找到屬於你的內在寶藏

吳冕


「對不起,我可能對人過敏。」這是一位內向的人讓我印象深刻的話。

仔細想想,似乎確實如此。

內向的人一般不太會聊天,別人說十句,他才會說出一句,還是「嗯」、「啊」、「沒有」這類的極簡詞,聊著聊著就把天聊死了。

內向的人也不太會處理關係,別人高興的時候,不會一起嗨、不會營造氣氛,別人難過的時候,暖心的話說不出口、不會安慰人。

內向的人不愛溝通,工作上總是自己悶頭去做,做了什麼,做到什麼程度了,同事都不知道,讓主管的心裡焦躁不安。

只要一接觸人,內向的人就會手足無措,產生「過敏」反應。因為這樣的情況,很多人得出結論:「內向性格是一種缺陷,你要變得外向一點。」

大學剛畢業的時候,我對此也深信不疑。為了改變自己內向的性格,我特意選擇了業務工作,希望用這種方式強迫自己去表達,去和陌生人交往,成為一個能適應社會的人。但結果,那卻是我人生中最糟糕、最迷惘的一段時期。當你拚命去做一些不符合本性的事情時,你會真切地體會到什麼叫事倍功半,什麼叫舉步維艱。

後來有一天,我突然問自己:「為什麼非要和自己作對呢?為什麼一定要變成自己都不喜歡的人呢?」

然後,我選擇了和解,不再逼自己,開始聽從內心的聲音,按照讓自己舒服的節奏去生活。我不喜歡說話,但我喜歡寫作;我不喜歡人多時的熱鬧,我喜歡獨處時的自省和思考;我在很多的事情上都像木頭一樣笨拙,但在心理學領域卻充滿了熱情和洞察力。

當我不再盯著自己身上的問題,而是將目光轉移到自己喜歡、擅長的事情上時,不僅內在的身心放鬆了下來,外在的工作和生活也變得越來越好,越來越有起色。

只有當你真正做自己的時候,才可以遇見更好的自己。

因此,內向的人即便對人過敏,也不代表內向性格是一種缺陷。內向和外向都只是性格的一種,有差異、有不同,但沒有高低好壞之分。

我們評價一個人的價值,取決於兩點:
一是事務層面的價值,例如:做事有沒有能力,能取得多大的成就。
二是人際層面的價值,例如:人是否善於處理人際關係,以及是不是受別人的歡迎等。

內向的人不喜歡被他人過多關注,對社交活動常常有排斥心理。所以比起外向的人,內向的人在人際關係的層面上不容易找到價值感和成就感。

但是,內向的人更獨立、更專注、更理性,他們在處理事情時的深度思考能力往往是外向的人難以企及的。比如我們所熟知的愛因斯坦、甘地、村上春樹等,他們都是性格內向的人。可以說,內向者安靜的外表下,往往蘊藏著巨大的能量。

所以,假如你是一個內向的人,不要妄自菲薄,覺得自己的性格不好,更不要因此而自卑。你有你自己獨特的天賦,關鍵是把你的優勢挖掘出來,充分利用,就能找到適合你的人生節奏。

最後,我想分享的一點是,內向性格就像金礦一樣,本身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只是你不會一眼就看到。只有對自己耐心一點,允許自己的生命按照自己的節奏慢慢展開,你才有機會打開那扇通往自己天賦的門。

希望你早日打開那扇門。

/ 摘自 #吳冕《對不起,我可能對人過敏》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89049115916950&set=a.283843669770836

Thursday, 19 September 2024

刺蝟困境

吳秀香

心理學中有個用語是「刺蝟困境」。在寒冷的冬日,刺蝟們為了取暖而聚在一起,但隨著距離越靠越近,牠們又會因為身上的刺刺到彼此而分開,離太遠的話會冷,靠太近的話又會讓彼此受傷,刺蝟們最終找到了合適的距離,那就是依偎著彼此都沒有尖刺的頭部互相取暖。

在對話的時候也是如此。如果我們因為認為和對方很親近而隨興說話,有可能會因此傷害到對方,相對地,若對方以和我很親近為理由而隨意說話,我也有可能因此受到傷害,但若雙方因而漸行漸遠,變成獨自一人後,又總會感到孤獨。

為了聰明地建立良好關係,我們應該適當地保持距離,不必過於害怕是否會因為別人而受傷,我們有可能傷害到別人,別人也有可能傷害我們,但有些時候,我們也需要像刺蝟一樣,頭靠著頭共同抵禦寒冷。

人們既想要獨自一人,但又不想要獨自一人,還可能因此每天對家人或親近的朋友發洩不滿,最終演變成彼此互相傷害。當傷害不斷累積並加深,這段關係最終可能會變得無法挽回。

如何面對自以為是的人

總是自命不凡、喜歡炫耀自己的人,缺乏與其他人產生共鳴的能力,在情感上的親密感也較顯不足,因此,他們可能會成為只考慮到「自己」的自私之人,也可能出於低自尊而裝腔作勢,雖然自己也覺得自己有很多缺點,但仍希望自己能比別人更出色一些。

在這些人之中,也有許多人偏好保有可以操控或利用身邊的人的關係,無意維持真誠的人際關係。他們希望能夠從其他人身上獲得關注和尊重,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會過度誇耀自己,有時還會奪取他人的成就。

此外,他們也不太能同理別人的心情,還會因為覺得別人位居自己之下而產生優越感,因此這些人會傾向遠離比自己優秀的人,試圖只把比自己差勁的人留在身邊,他們心懷「我比你強」的想法,但這種優越感也相對證明了他們實際上是被自卑感所束縛的。

如果身邊有只要一開口就在裝腔作勢的人,只要認知到他們的背後隱藏著低自尊與渴望被認可的心就好了。那麼,遇到自以為是的人時,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

第一,不要作出反應。

「欸,不是吧,事情明明就不是這樣。」如果你不顧他人眼色打斷對方說出事實,只會讓自己惹人嫌而已,萬一對方是職場主管的話,變成對方的眼中釘也只是一瞬間的事情。儘管這些人都佯裝自己有很強盛的自尊心,但實際上他們的自尊心都十分低落,再加上他們都很敏感,哪怕只是一丁點的羞愧感,他們都無法忍受,即便周圍的人很快就能察覺到這一點,他們本人也不願意承認這個事實。

第二,只要傾聽就成功一半了。

在愛炫耀的人之中,往往會有一些人喜歡鄙視他人或挑剔別人的缺點,這是因為他們想讓自己看起來比別人更出色。為了顧及對方的顏面,也不要讓自己變成壞人,此時不要選擇帶有攻擊性的應對方式,只要平淡地回應「嗯,好喔。」就好了。

第三,稱讚對方真正的優點。

當對方吹噓說:「我以前也滿會跳舞的。」與其讓話題被引導到這個主題上,不如稱讚對方真正具備的優點,如此一來對方的態度也會逐漸轉變的。遇到誇耀自己會跳舞的人,可以說:「說起來,○○○的聲音真的很好聽耶。」或「你好認真喔。」「你真的很確實在做自我管理耶。」像這樣根據事實稱讚對方真正的優點,他就會因此產生受到別人認可的感覺,也就沒必要再虛構不存在的事情來炫耀,或是把小事情放大,講得一副很了不起的樣子了。

吳秀香《靠太近會受傷,離太遠會寂寞的刺蝟》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77398557082006&set=a.283843669770836

Monday, 16 September 2024

觀識

聖嚴法師

「識」其實也沒有這樣東西,它本身是先由行為構成業力,再由業力累積聚合為識,如果「行」滅,「識」就無法存在。識的產生是因為我的執著,誤將無明煩惱執著為「我」。例如以貪為我,向外把環境據以為我,把自己的身體當成是我,向內把自己的思想、觀念等的價值判斷執著為我。

我們當觀,外在的環境例如眷屬、財富、權勢、名望等,乃至自己的肉體,原來不是我,將來也不是我。內在的價值判斷,可以因人因時因地而不同,所以是虛幻的,當然也不是我。譬如說認為自己有多少財產、地位、功勞,有多少學問、名望、影響力,都不過像是江心的浪、水面的泡,幻現幻滅,並沒有真正的我。

能夠不執著我,便不起煩惱、不造業,也就沒有識了。這是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生老病死諸苦皆滅。

三世共有十二因緣,只要懂得一世的三個因緣,其他二世的九個因緣,也可以此類推,完全相同;過去世既空,現在世及未來世當然也是空的了。

三世十二因緣是由煩惱的我執所形成,如果沒有煩惱,不起我執,便無無明、無行、無識。既沒有過去世的無明、行、識,就不會有這一世的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既沒有這一世的業力,也就不會有來世的生及老死了。

但是對於大乘菩薩來說,雖然已無無明亦無老死,而眾生尚需菩薩救度,菩薩還是要在生死之中普度眾生,所以既無無明盡,亦無老死盡。要在有生有死的眾生群中,不起煩惱,沒有執著,這才是大解脫、大自在。

/ 聖嚴法師《心的經典──心經新釋》

Saturday, 14 September 2024

孤獨

/ 歐家麟


近期讀少了新聞,但還會繼續看雜誌,例如《經濟學人》,每期有一《Chaguan (茶館)》專欄,由雜誌的北京主管撰寫,通常未必能憑這專欄「讀懂中國」,但最少可以讀讀外國勢力們如何看中國。

九月初,北京分部主管在繼任人未獲批簽證前離職,六年的《茶館》專欄要暫別,主管離別前,留下一封告別書。

我覺得,《經濟學人》的中國報道在外媒中,一向算是較「持平」,除了有大量在地角度,也有很多中方觀點,亦較為 fact-based,批評與質疑一般都是一句起兩句止,談經濟總會有樂觀元素,西方視角難免,但評論總算是尊重「文化差異」。

北京分部主管的告別書,不無唏噓,眼看過去六年專欄的時光,中國與西方國家關係趨惡;文章中段這位編輯筆鋒一轉,形容自己是一個「孤獨的專欄作家」,形容報道中國是一個「令人震驚地孤獨的工作」(a shockingly lonely business),除了採訪時會遭街上普通民眾排擠敵視,外媒駐京記者同儕數目近年亦大幅減少,《紐約時報》十人只剩兩個,《華爾街日報》十五個剩下三個,《華盛頓郵報》由二變零。他沒有說自己供職的《經濟學人》由幾多變幾多。

離別總帶點哀愁,讀得出這位編輯很忍手,甚至有點苦口婆心,告別也想指出問題。關於自己為何離開、《經濟學人》駐京辦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他沒有說。正如這時代很多事情一樣,不能說不能說,因為會影響這樣那樣這個那個,只能天知地知,留給孤獨的自己,不能說。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159810038406829&set=a.108152806828

Wednesday, 11 September 2024

死生存亡

南懷瑾


仲尼曰: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

孔子這幾句話都是相對的,「死生」相對:「存亡」就是得失,成功與失敗;「窮達」,「窮」就倒楣,沒有錢當然屬於倒楣啦!「達」就是通達,樣樣得意;「貧富」,有財富與貧窮;「賢與不肖」,好人與壞人;「毀譽」罵你的,恭維你的;「饑渴寒暑」等等一切,這些外界的影響都屬於世事之變;這些變化的現象,也都是人生境界會遭遇到的!這些就叫做人世。

在人生的道路上這些現象的變化,會隨時現前。那麼,這些遭遇到的人世變化,有沒有主宰?是上帝給你安排的嗎?還是菩薩給你安排的?還是閻王給你安排的?都不是,而是無主宰。那麼你說自然而來嗎?也不是,「命之行也」,都是自己生命中的一股力量,而使自己遭遇到的。你們研究過佛學的就知道,這個「命」,就是佛學所講的業;善有善業,惡有惡業。「行」就是佛學所講的,色受想行識五陰的那個「行」;「行」也就是動,這股力量永遠在運行轉動。這股力量並無主宰,也非自然,而是一切唯心的,唯自己心所造的。所以生命是自己造的,這股力量永遠在轉動,在生命存在的途程上,使你自然遭遇種種的變化。

/ 南懷瑾老師講述《#莊子諵譁(下)》德充符第五╱ p. 571
#南懷瑾老師語錄

Saturday, 7 September 2024

别轻易拿走那根“汤匙”

/ 陈春安


马来西亚首相安华在玛拉工艺大学第25周年校庆的演讲中(副首相法迪拉代读),坦率地提到“马来人不能持续接受喂养,过度依赖他人”。此番语重心长的言论,落在马来学者扎哈隆耳中,犹如重复播放的老唱片。他嘲弄说:“安华不能光说不练,而是应该采取实际行动,必须缓慢而坚定地移走那根汤匙!”

先回到根源,“喂养”是怎么产生的?

喂养,源自马来西亚第二任首相敦拉萨于1970年提出的“新经济政策”,政策旨在改变马来人与其他种族之间的社会与经济鸿沟。这个以种族为划分界限的社会改造计划,被认为是雄心勃勃但也极具争议性。1990年后,时任首相马哈迪虽改称为“国家发展政策”,其实本质上换汤不换药。

“改变马来人与其他种族之间的社会与经济鸿沟”“不分种族消除贫穷”,是很好的治国理念,何以到了今日,仍然为人们所诟病呢?安华又为何对此依赖性的“喂养文化”深恶痛绝?

数一数马国有哪一些土著优先?公司重组让土著拥有30%股权、大学学位固打制、奖学金固打制、土著房屋固打制、公共工程固打制等等。还有各种土著优先的政策与优惠,政联公司土著精英把持着最高职位。某些土著创业发展基金,借了钱亏了就亏了,不须要偿还,亏损由国家承担。

可以说,喂养式的土著优先政策,从政治到经济、教育、文化,无所不包,连国家文学奖也只颁给马来作家。以华文写作的华裔作家,从来没份。但扎哈隆认为应该移走那根喂养的“汤匙”,我认为还是不妥。

不是所有喂养的汤匙都应该移走。真正贫困的马来人或原住民的汤匙不能移走;乡村马来孩童读书权利的汤匙不能移走;破碎家庭、单亲母亲的汤匙不能移走;老龄者、无告者、病弱者的援助汤匙不能移走;还有自由艺术工作者的汤匙不能移走;贫穷州属的水灾援助、道路发展、网络布设,更不能移走。

该被移走的,包括利用股权重组得利的政客,包括在承包政府工程得到好处的利益相关者,还有政治朋党走后门而得利者。当然,也包括贪污者、与政党勾结的政治掮客。这些人寄生在新经济政策框架中,捞取的相关利益与油水,真是太多太多,罄竹难书。扎哈隆讲对了一句话,他说:“必然要超越单纯的种族与肤色限制与框架,专注于真正需要援助的群体。”

说回“喂养文化”,有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还是得再说一遍:鳗鱼在运送过程中大量死亡,后来有业者灵机一动,在水箱中放进几条泥鳅,激活了鳗鱼,于是死亡率大减。

在新经济政策中,究竟谁是鳗鱼?谁是泥鳅?马国马来人若是鳗鱼,激活他们的,难道是华人?还是索性拿走喂养他们的汤匙?

新经济政策走了54年,“改变马来人与其他种族之间的社会与经济鸿沟”“不分种族消除贫穷”究竟实现了多少?马来精英和马来政治家,应该心里有数吧?别再自欺欺人了。

/ 陈春安(Tan Chun An),1952年出生于雪兰莪州巴生,在马来西亚成长以及受教育。1988年南下新加坡应聘为新传媒戏剧组编剧,后升任编审。2000年离职,成为专业作家。曾经在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邀请下访问日本,并主讲文学课题。2019年应聘为"南大驻校"作家。

https://www.zaobao.com.sg/forum/views/story20240905-4625490?fbclid=IwY2xjawFHEGBleHRuA2FlbQIxMAABHSRFmzB8_wWC1qT8GjVLBIszIn3n38viOlA4JRRmWBvgym5b3N7gmxDAkg_aem_tvja2zAMT7hLmYTCeg2Olw

Tuesday, 3 September 2024

我學《法華經》的一段因緣

/ 淨界法師

凡夫成佛之道就是《法華經》,只有這條路而已,沒有其他路了!

我個人學《法華經》有一段因緣,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讀佛學院的時候,其實我一開始喜歡的是唯識學。我那個時候有聽《法華經》,但是我最喜歡唯識。唯識的好處,它解釋因果很清楚:人生到底怎麼回事?我今生沒有造這個罪,為什麼得這個果報?因為倉庫裡面有。唯識的因果思想,它建立一個阿賴耶識的概念。就是,你今生不是承當你今生的因果,你要承當你無量的過去的因果。這個就是唯識學。

你看唯識學的思想修的觀照是什麼?修「無分別智」。就是,看到因緣果報,我沒有意見,就是我心中不動名言。因為「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當然,唯識學也有缺點。唯識學,你學完以後會覺得內心很沈重,你背負無量過去的妄想和業力。這個生命的水流從過去流到現在,你要概括承受你過去的因緣,因為一個都跑不掉,都在阿賴耶識保存著。

後來我學了《楞嚴經》,心生大歡喜。「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沒什麼過去不過去的,當下就是「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楞嚴經》說你不要想這麼多,「今知當體是,翻恨自蹉跎」,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當下就是清淨。所以《楞嚴經》講安住當下一念心性,它不談過去。它說你把握每一個當下,你只要把生命當中每一個當下都把握好,人生沒有什麼過不過去,也沒有什麼現在未來。那是一個片段,才有過去、現在、未來。每一個生命都是安住當下、安住當下、安住當下……就夠了。我覺得這個思考很好,找到人生的出路。

所以諸位!你如果學唯識學覺得內心得很沈重,你可以看看《楞嚴經》,它會讓你「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當然,《楞嚴經》會讓你一個人瞭解「達妄本空,知真本有」,本來沒有煩惱,本來沒有業力,本來沒有生死。你這個時候就安定下來,內心會產生一種安穩寂靜的力量。但是,如果你沒有看所有的教理(還好,我那個時候學院讀過《法華經》),其實這個地方是一個很容易墮入的陷阱。

就是說,如果你沒有大乘善根,十個八個跑不出來。你一天到晚讀《楞嚴經》或者讀《金剛經》以後,知道「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時候,你什麼事都不想做了。就像印光大師說的,「好事不如無事」,「安住孤獨,享受寂靜」。

這個時候你會想,成佛只是追求寂靜嗎?還好,我們學過《法華經》。因為我們在學院學過《法華經》,知道這樣不對,但是又很難抗拒那種寂靜的誘惑。因為你一坐下來,《楞嚴經》首楞嚴王三昧的觀照一現前,那內心就是當下安穩寂靜。當然,我們知道這有兩種過失:一個菩薩好樂寂靜,會「忘失大悲、不樂修善」;對於善業的資糧力不想修,對大悲心會減損。不至於說斷菩提心,但是大悲心會比較羸弱。

後來我就強迫自己誦《法華經》。誦到〈藥王菩薩本事品〉的時候,看到藥王菩薩為了求《法華經》的中道實相智慧,為法滅身,把自己燃燒供養佛陀,我非常感動。那個時候才從寂靜裡面跑出來,回到中道的菩提上。所以我個人覺得,從有相的追求快樂要到寂靜,不難,對我來說不難。但是從寂靜要重新出發到菩提,這一塊真的很不容易。因為,你寂靜的時候,你會認為,至少我能夠善加保護自己了。

如果你把《楞嚴經》的寂靜再配合佛號的信願持名,其實往生是夠了。當然這樣子的資糧功德,未來的善根是不圓滿。如果你的眼光沒有非常遠的時候,你就覺得這樣也挺好的。但是,我還是那句話,注意我們的因地!與其我們無量劫來羨慕別人的功德莊嚴,倒不如我們現在把它做好,因為這是一個圓滿的成佛之道。

諸位!不管你願不願意,我們遲早一定要成佛。也就是說,這條路遲早要走。那麼既然遲早要走,你晚走不如早走。就是說,你安住空性追求寂靜,你繞了一圈,你還得乖乖地回到這條中道的道路上,因為沒有第二條路。凡夫成佛之道——就是《法華經》!只有這條路而已,沒有其他路了。身為業障凡夫,你不可能修學《華嚴經》。

你說,我到淨土去。到了淨土,阿彌陀佛照樣跟你說《法華經》,你跑不掉的。所以你依止《法華經》這條路,修學一心三觀,依止蓮花式的修學思想你遲早要建立。你現在不學,到了極樂世界你還得學。

所以說,我們的學佛,一開始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就是從斷惡修善開始,追求安樂。最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開始修學空觀,安住寂靜。但是,要從「見山不是山」回到「見山是山」,我跟大家講,真的非常不容易,從空出假非常不容易。還好,佛陀說了《法華經》,他以「三周說法」,以各種文字相來引導你。這個時候,你如果經過了空性的寂靜,「見山不是山」,再回到《法華經》,這個時候菩提心的力量就堅固了。

所以學《法華經》的人,最好先有空觀的基礎會比較好。如果說一開始從人天乘直接學《法華經》,你可能會(當然只是可能,因為每一個人善根不一樣,一般人會)覺得看不出《法華經》好在哪裡,你看不出來。你說我以前在修人天乘就是這樣子啊。

但如果是修過空觀的人,經過一段的內心安穩寂靜,內心以空性為住,跑不出來的時候,《法華經》對你是最好的妙藥。它會讓你從排斥因緣所生法而把它轉成一種生命的歷練。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法華經》能夠「蕩化城之執教,廢草庵之滯情;開方便之權門,示真實之妙理」。就這個概念。

/ 摘自《妙法蓮華經講記》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2256109634733029&set=gm.1914222852425460&idorvanity=570277510153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