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魅力領袖往往有以下共同特徵:口若懸河、高超的溝通技巧、強烈的「你」「我」 意識,以及可引出強烈情緒的高明手腕。
所有領袖都必須製造出一種「我們」的感覺,但比起其他類型的領袖,魅力領袖不只會創造出一種更強的「他們」的敵對感,還會塑造出一種強烈的「我們」的群體感,這種群體感強大到足以讓人們排除其他認同。也就是說,團體的「我們」會變得十分強烈,置身團體中的人會感受到他們對團體的忠誠度遠勝對其他團體的認同感。
魅力領袖的概念是由一位社會學先驅率先提出,那就是馬克思.韋伯。韋伯在19世紀末及20世紀初任職於德國,他指出:任何社會都有三種權威:魅力型權威、傳統型權威以及理性合法型權威。根據他的見解,魅力型領袖是在正式法律體系之外得到他們的權威,往往被視為「超人」,或是能夠展現出「非凡的能力與氣質」。此外,魅力型領袖本質上都是革命分子,他們常常來自「社會邊緣」,對既定社會體系有強烈的衝擊。
1960年代,一位學者指出魅力型領袖的4個特徵:「撩撥重要的文化迷思、擁有被人們視為英雄的非凡功勳、展現『特異或強大能量』的特質,以及深諳能言善道的技巧。」我們也會看到,他們大多數人擅長遊說的藝術,展現了出色的修辭技巧,並把自己抬舉為典範,認為自己正在抗衡另一邊的群眾。
異教與魅力領袖
把異教當成現象來研究並不少見。這些研究通常有個一致的結論,那就是:異教成員往往有驚人的教育水準,且看起來是很理性的人。事實上,他們的智力通常高於平均水準,很多例子顯示他們是從大學校園裡被招募來的。
人們被灌輸想法後進入異教,可能會經歷以下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軟化:人們被鎖定,受邀參加會議,並且受到異教成員的關注。第二階段是順從:儘管被招募者仍心存懷疑,但他們會開始試驗異教成員的一些信念和行為。第三階段是內化:被招募者開始相信異教成員的想法,並且與團體越來越契合。最後一個階段是鞏固:被招募者開始不惜一切代價效忠異教。有時我們在新聞上看到異教成員釀成悲劇,像是大規模槍擊或自殺,就是出現在這個階段。
異教領袖確實是個極端例子,他們有許多人展現出的自戀達到病態的程度。然而,有些異教領袖的特徵在一般領袖身上也很常見,但這些特徵和魅力領袖的關係比較密切。最引人注目的是, 異教領袖傾向把不是他信徒的人和外人明白指為「敵人」。魅力領袖也許不會用這麼直白的方式表示,但他們確實會在團體內製造出一種強烈的認同感,精心地運用團體心理改變個人需求、偏好和意見。因此,比起非魅力型領袖,魅力領袖會製造更強的「我們」與「他們」之分別感。
此外,魅力領袖最聲名狼藉之處在於他們會把人們與社會隔離開來,這種隔離包括空間上把人們移到偏遠之處,或是限制他們與親友聯繫。雖然並非所有魅力領袖都會採取這麼極端的做法,但他們確實常常創造出一種讓人們非常認同團體意見的環境,讓人們不受外在一切事物的影響,包括理性和其他觀點。
把異教當成現象來研究並不少見。這些研究通常有個一致的結論,那就是:異教成員往往有驚人的教育水準,且看起來是很理性的人。事實上,他們的智力通常高於平均水準,很多例子顯示他們是從大學校園裡被招募來的。
人們被灌輸想法後進入異教,可能會經歷以下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軟化:人們被鎖定,受邀參加會議,並且受到異教成員的關注。第二階段是順從:儘管被招募者仍心存懷疑,但他們會開始試驗異教成員的一些信念和行為。第三階段是內化:被招募者開始相信異教成員的想法,並且與團體越來越契合。最後一個階段是鞏固:被招募者開始不惜一切代價效忠異教。有時我們在新聞上看到異教成員釀成悲劇,像是大規模槍擊或自殺,就是出現在這個階段。
異教領袖確實是個極端例子,他們有許多人展現出的自戀達到病態的程度。然而,有些異教領袖的特徵在一般領袖身上也很常見,但這些特徵和魅力領袖的關係比較密切。最引人注目的是, 異教領袖傾向把不是他信徒的人和外人明白指為「敵人」。魅力領袖也許不會用這麼直白的方式表示,但他們確實會在團體內製造出一種強烈的認同感,精心地運用團體心理改變個人需求、偏好和意見。因此,比起非魅力型領袖,魅力領袖會製造更強的「我們」與「他們」之分別感。
此外,魅力領袖最聲名狼藉之處在於他們會把人們與社會隔離開來,這種隔離包括空間上把人們移到偏遠之處,或是限制他們與親友聯繫。雖然並非所有魅力領袖都會採取這麼極端的做法,但他們確實常常創造出一種讓人們非常認同團體意見的環境,讓人們不受外在一切事物的影響,包括理性和其他觀點。
掌握你的「情緒腦」
魅力領袖實際上是個說服者。曼德拉(Nelson Mandela)利用他的魅力,說服他的追隨者摧毀南非的種族隔離;卡斯楚(Fidel Castro)善用他的吸引力,說服古巴人在一段很長的經濟蕭條及國外貿易受到制裁的時期,追隨並支持他。除了口才極佳且善於操縱情緒之外,說服者往往十分了解團體形成和認同的心理特徵,他們同時也深諳個人心理。
心理學家提出說服的兩個途徑:中央路徑以及邊緣路徑。當人們仔細審視一個訊息並被它說服,這種說服就是透過中央路徑完成的。然而,未經審視的訊息仍可能具有說服力,這就是邊緣路徑出現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聽者會動用許多線索來判斷自己是否要被說服。例如,某個研究顯示,對一個特定主題非常了解的人,完全不會被一堆立論不紮實的說法給說服;但如果是對該議題不太了解的人,更多的論證就很容易說服他們。
為了火上澆油,魅力領袖幾乎從不和人們理性的那一面說話。富吸引力的領袖喜歡訴諸情緒來說服我們,這是他們獲致成功的原因之一。任何一個執行長都知道,一開始就訴諸人的理性腦不會讓你獲得太大的成功,這樣做人們不僅不會喜歡你,你的公司運作起來,也不如你鼓勵員工用感情思考並想像願景來得好。理性論述在任何一家公司都有重要地位,但研究指出,當把情緒腦放在優先位置時,公司領袖可以發揮得更好,公司也會比較成功。
魅力領袖主要是和我們偏情緒的那一面說話,如此追隨者比較容易認為自己的工作有意義,績效也會更高。比起為效率高但魅力平平的領袖工作的人,魅力領袖的追隨者會有更長的工作時間。有些組織的運作重點在於事務性的執行工作,這類組織比較不需要魅力型的領導風格。但如果成員對領袖的順從仰賴大量的道德判斷和較少的物質報酬,那麼這種組織就需要魅力領袖來凝聚共識。
魅力領袖實際上是個說服者。曼德拉(Nelson Mandela)利用他的魅力,說服他的追隨者摧毀南非的種族隔離;卡斯楚(Fidel Castro)善用他的吸引力,說服古巴人在一段很長的經濟蕭條及國外貿易受到制裁的時期,追隨並支持他。除了口才極佳且善於操縱情緒之外,說服者往往十分了解團體形成和認同的心理特徵,他們同時也深諳個人心理。
心理學家提出說服的兩個途徑:中央路徑以及邊緣路徑。當人們仔細審視一個訊息並被它說服,這種說服就是透過中央路徑完成的。然而,未經審視的訊息仍可能具有說服力,這就是邊緣路徑出現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聽者會動用許多線索來判斷自己是否要被說服。例如,某個研究顯示,對一個特定主題非常了解的人,完全不會被一堆立論不紮實的說法給說服;但如果是對該議題不太了解的人,更多的論證就很容易說服他們。
為了火上澆油,魅力領袖幾乎從不和人們理性的那一面說話。富吸引力的領袖喜歡訴諸情緒來說服我們,這是他們獲致成功的原因之一。任何一個執行長都知道,一開始就訴諸人的理性腦不會讓你獲得太大的成功,這樣做人們不僅不會喜歡你,你的公司運作起來,也不如你鼓勵員工用感情思考並想像願景來得好。理性論述在任何一家公司都有重要地位,但研究指出,當把情緒腦放在優先位置時,公司領袖可以發揮得更好,公司也會比較成功。
魅力領袖主要是和我們偏情緒的那一面說話,如此追隨者比較容易認為自己的工作有意義,績效也會更高。比起為效率高但魅力平平的領袖工作的人,魅力領袖的追隨者會有更長的工作時間。有些組織的運作重點在於事務性的執行工作,這類組織比較不需要魅力型的領導風格。但如果成員對領袖的順從仰賴大量的道德判斷和較少的物質報酬,那麼這種組織就需要魅力領袖來凝聚共識。
被團體給洗腦了?
如果沒有考慮到圍繞在這些魅力領袖周圍的團體心理狀態,我們就不算完整討論過這些魅力領袖。當人們加入團體後,他們的決策和理性思考能力有什麼改變嗎?個人如何加入團體?而當他們越來越認同團體時,又會出現什麼樣的心理過程?
形成一個團體是人類最自然的天性。在當今的世界裡,引發人們組成團體的誘因特別豐富,想一想,現在只要點擊臉書、推特和許多社交媒體的按鈕,就可以輕易加入一個「團體」。這降低了傳統上團體形成的障礙,包括地理位置的隔閡以及需要時間投入。
心理學家說,人們把自己歸類為團體成員,就足以產生團體行為和心理。人們把自己視為團體成員的第一步,常常被稱為「去個人化」。此時,自我開始以團體成員的身分現身。這個過程會讓人們把他們的自我形像當成團體的心理表現,而不是個人的心理表現。
加入團體是一種極具適應性的行為,世上許多原本可能讓我們覺得複雜難解的現象,都因此變得可以理解。就某種程度來說,當我們加入團體後,我們便放下了必須自己深入議題才能提出意見的狀態,因為我們認為團體已經把這件事情做好了。
當有其他意見不同的團體出現時,照理說我們對自己團體的認同會動搖,但這種情況通常不會發生。當人們遇到和他們看法相左或很不一樣的團體時,他們對團體的認同也會矛盾地增強。舉例來說,在一個研究裡,兩位研究者把人們按性別分組(男生一組,女生一組),或是四人一組(每組兩男兩女)。比起按照性別的方式分組,四人一組的分法更容易讓受試者以性別來定義自己。當女性面對男性時,她們會比只和其他女生在一起時更明確地以女性來定義自己。如此,當魅力領袖試圖強調對立立場的存在,甚至試圖緊盯著它們不放時,這些領袖就是在有效地刺激團體心理。這樣做便能在有不同團體出現的情況下,強化自己團體的認同。
多花時間在辯論技巧上,要求孩子就他們直覺上相信的事情彼此辯論,或甚至只是教孩子看出說服背後的措辭和心理學,這些都有助於人們發展出有用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培養批判性思考並且意識到認知陷阱與偏見,不只能幫我們認出有問題的科學論述,也能讓我們成為更好的決策者、思考家以及更有見識的公民。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90/article/6125?utm_source=fb_opinion&utm_medium=social&utm_term=fb_opinion-social-daily&fbclid=IwAR2KJrrLOCb2gJ0QnuW6An4wCSCFMPYk1RRngfxepTxCiLKV7jGnYoYrLlg
如果沒有考慮到圍繞在這些魅力領袖周圍的團體心理狀態,我們就不算完整討論過這些魅力領袖。當人們加入團體後,他們的決策和理性思考能力有什麼改變嗎?個人如何加入團體?而當他們越來越認同團體時,又會出現什麼樣的心理過程?
形成一個團體是人類最自然的天性。在當今的世界裡,引發人們組成團體的誘因特別豐富,想一想,現在只要點擊臉書、推特和許多社交媒體的按鈕,就可以輕易加入一個「團體」。這降低了傳統上團體形成的障礙,包括地理位置的隔閡以及需要時間投入。
心理學家說,人們把自己歸類為團體成員,就足以產生團體行為和心理。人們把自己視為團體成員的第一步,常常被稱為「去個人化」。此時,自我開始以團體成員的身分現身。這個過程會讓人們把他們的自我形像當成團體的心理表現,而不是個人的心理表現。
加入團體是一種極具適應性的行為,世上許多原本可能讓我們覺得複雜難解的現象,都因此變得可以理解。就某種程度來說,當我們加入團體後,我們便放下了必須自己深入議題才能提出意見的狀態,因為我們認為團體已經把這件事情做好了。
當有其他意見不同的團體出現時,照理說我們對自己團體的認同會動搖,但這種情況通常不會發生。當人們遇到和他們看法相左或很不一樣的團體時,他們對團體的認同也會矛盾地增強。舉例來說,在一個研究裡,兩位研究者把人們按性別分組(男生一組,女生一組),或是四人一組(每組兩男兩女)。比起按照性別的方式分組,四人一組的分法更容易讓受試者以性別來定義自己。當女性面對男性時,她們會比只和其他女生在一起時更明確地以女性來定義自己。如此,當魅力領袖試圖強調對立立場的存在,甚至試圖緊盯著它們不放時,這些領袖就是在有效地刺激團體心理。這樣做便能在有不同團體出現的情況下,強化自己團體的認同。
「愛的荷爾蒙」
這些非理性或錯誤認知,在某些情況下是為了滿足社會目的而存在的,它讓我們能在社會裡行走,並順從能給予我們保護、壓力釋放、金錢利益和其他生存優勢的團體。我們可以在體育團體的粉絲裡找到簡單例子說明這一點。
體育團體的成員認為,出於一些超凡的力量,他們的隊伍應該贏得冠軍。他們會買有隊伍商標的運動套衫、T恤和帽子,並堅持他們的隊伍是最棒的。但沒有任何證據顯示他們的隊伍的確比其他隊伍更強,我們也沒有任何理由相信有什麼超自然力量會在這種事上選邊站,因此我們也許可以把體育團體看成非常不理性的一群。然而,這些團體的作用在於把原本沒有共通點的人繫在一起,給人們機會把自己和更大且不同的團體牽連在一起。對許多人來說,這種經驗讓人滿足,也的確會幫球隊老闆帶來很多收入。
除了能提供成員實際的好處之外,團體還能給予深刻的心理協助,尤其是安慰。當然,可以想見,人類的個性可能都不一樣;但一般來說,我們是社會性、群居性動物,誰都不想離群索居。當我們覺得害怕、擔心和痛苦時,我們本能會尋求他人的安慰。誠如薩斯維爾說過的:「我們在情緒升高下和其他人討論許多議題,很少會把重點放在分享真實的資訊,而是更多放在安慰、處理壓力和儀式性的連結上。」
神經科學家確認了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類社會聯繫,其中涉及催產素荷爾蒙,這種荷爾蒙有時被稱為「愛的荷爾蒙」;與團體建立聯繫會刺激人類大腦釋放催產素。蘇黎世大學的恩斯特.費爾(Ernst Fehr) 以及加州理工學院的科林.卡梅拉(Colin Camerer)指出:「(催產素)似乎會限制社會互動裡被背叛的恐懼。」根據動物研究,催產素會降低杏仁體活動,藉此降低被背叛的恐懼。因此,荷爾蒙也可能讓人在置身團體時產生「被愛」的感覺,無論該團體是否用誤導的資訊來餵養他們。
這些非理性或錯誤認知,在某些情況下是為了滿足社會目的而存在的,它讓我們能在社會裡行走,並順從能給予我們保護、壓力釋放、金錢利益和其他生存優勢的團體。我們可以在體育團體的粉絲裡找到簡單例子說明這一點。
體育團體的成員認為,出於一些超凡的力量,他們的隊伍應該贏得冠軍。他們會買有隊伍商標的運動套衫、T恤和帽子,並堅持他們的隊伍是最棒的。但沒有任何證據顯示他們的隊伍的確比其他隊伍更強,我們也沒有任何理由相信有什麼超自然力量會在這種事上選邊站,因此我們也許可以把體育團體看成非常不理性的一群。然而,這些團體的作用在於把原本沒有共通點的人繫在一起,給人們機會把自己和更大且不同的團體牽連在一起。對許多人來說,這種經驗讓人滿足,也的確會幫球隊老闆帶來很多收入。
除了能提供成員實際的好處之外,團體還能給予深刻的心理協助,尤其是安慰。當然,可以想見,人類的個性可能都不一樣;但一般來說,我們是社會性、群居性動物,誰都不想離群索居。當我們覺得害怕、擔心和痛苦時,我們本能會尋求他人的安慰。誠如薩斯維爾說過的:「我們在情緒升高下和其他人討論許多議題,很少會把重點放在分享真實的資訊,而是更多放在安慰、處理壓力和儀式性的連結上。」
神經科學家確認了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類社會聯繫,其中涉及催產素荷爾蒙,這種荷爾蒙有時被稱為「愛的荷爾蒙」;與團體建立聯繫會刺激人類大腦釋放催產素。蘇黎世大學的恩斯特.費爾(Ernst Fehr) 以及加州理工學院的科林.卡梅拉(Colin Camerer)指出:「(催產素)似乎會限制社會互動裡被背叛的恐懼。」根據動物研究,催產素會降低杏仁體活動,藉此降低被背叛的恐懼。因此,荷爾蒙也可能讓人在置身團體時產生「被愛」的感覺,無論該團體是否用誤導的資訊來餵養他們。
練習不被說服
在面對魅力領袖使用說服技巧時,我們該怎麼做?我們有可能抗拒他的說服嗎?
雖然人們對說服的研究遠多過抗拒說服的研究,但心理學家仍發現我們有可能避免被說服。人們可以組織出相反的論點、預先提醒自己即將有說服性的訊息出現,以及在聽過說服性的訊息後與採取行動之前先獨自思考,以對抗這些說服性的說法。
就像疫苗一樣,我們可以把自己置身在較溫和的說服裡,以取得對抗說服的能力,然後就能產生出相反的論點。應付技巧可以幫助人們把他們對訊息的情緒反應和理性評估區分開來,重新把注意力放在對他們來說更重要的訊息上,而不是去注意說服者試圖強調的部分,並了解說服訊息源自哪些連鎖事件,或是判斷說服者的目的和手法。
人們獲得資訊的情況、對議題的了解程度,以及他們的分心程度,全都會影響人們思考反對想法的能力,而這些反對想法可以避免他們被完全說服。當你越疲累、壓力越大、越忙碌,你越可能被說服性訊息給說服,因為你已經沒有力氣想出更好的想法了。
讓人們意識到他們正在處理說服性訊息以及所相信的偏見,有助於他們重新思考自己的態度。在一項實驗中,當受試者已被一個邊緣途徑說服(例如演講者的權威),這時若提醒他自己可能有偏見,他便會更小心檢視訊息,並在解讀訊息時帶著較少偏見。
抗拒說服需要自覺和批判性思考,這不必然是一種直覺或天生就有的能力;但是,學習這種批判性思考對任何人的生涯或人生都有幫助。因此,中學和高中課程可以花更多時間培養這種技術。學校與其花很多時間要孩子死背,不如教孩子思考複雜問題的技巧,學習如何分辨有瑕疵的實驗設計或有問題的說法,意識到自己該如何處理這些說法,以及自製有效的反面論證並檢測這些想法。
在面對魅力領袖使用說服技巧時,我們該怎麼做?我們有可能抗拒他的說服嗎?
雖然人們對說服的研究遠多過抗拒說服的研究,但心理學家仍發現我們有可能避免被說服。人們可以組織出相反的論點、預先提醒自己即將有說服性的訊息出現,以及在聽過說服性的訊息後與採取行動之前先獨自思考,以對抗這些說服性的說法。
就像疫苗一樣,我們可以把自己置身在較溫和的說服裡,以取得對抗說服的能力,然後就能產生出相反的論點。應付技巧可以幫助人們把他們對訊息的情緒反應和理性評估區分開來,重新把注意力放在對他們來說更重要的訊息上,而不是去注意說服者試圖強調的部分,並了解說服訊息源自哪些連鎖事件,或是判斷說服者的目的和手法。
人們獲得資訊的情況、對議題的了解程度,以及他們的分心程度,全都會影響人們思考反對想法的能力,而這些反對想法可以避免他們被完全說服。當你越疲累、壓力越大、越忙碌,你越可能被說服性訊息給說服,因為你已經沒有力氣想出更好的想法了。
讓人們意識到他們正在處理說服性訊息以及所相信的偏見,有助於他們重新思考自己的態度。在一項實驗中,當受試者已被一個邊緣途徑說服(例如演講者的權威),這時若提醒他自己可能有偏見,他便會更小心檢視訊息,並在解讀訊息時帶著較少偏見。
抗拒說服需要自覺和批判性思考,這不必然是一種直覺或天生就有的能力;但是,學習這種批判性思考對任何人的生涯或人生都有幫助。因此,中學和高中課程可以花更多時間培養這種技術。學校與其花很多時間要孩子死背,不如教孩子思考複雜問題的技巧,學習如何分辨有瑕疵的實驗設計或有問題的說法,意識到自己該如何處理這些說法,以及自製有效的反面論證並檢測這些想法。
多花時間在辯論技巧上,要求孩子就他們直覺上相信的事情彼此辯論,或甚至只是教孩子看出說服背後的措辭和心理學,這些都有助於人們發展出有用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培養批判性思考並且意識到認知陷阱與偏見,不只能幫我們認出有問題的科學論述,也能讓我們成為更好的決策者、思考家以及更有見識的公民。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90/article/6125?utm_source=fb_opinion&utm_medium=social&utm_term=fb_opinion-social-daily&fbclid=IwAR2KJrrLOCb2gJ0QnuW6An4wCSCFMPYk1RRngfxepTxCiLKV7jGnYoYrLlg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