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學佛持戒後,可能會用佛法的尺度,來衡量別人的言行舉止,而產生批判。若是沒有察覺到這一點,就會造成他人的困惱。學佛者應該怎麼調整自己的心態呢?
---------
是非善惡行為的標準,在學佛修行之初必須認識,同時也必須照著去實踐,以期導正自我偏差的行為。而這又可分為身、口、意三種行為,對自我的這三種行為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去注意、去調整,知道這些標準是為了改正自我的行為。但如果因為知道了標準,卻開始對他人的偏差行為起批判的心,那就必須做些觀念上的調整,要對別人的偏差行為起慈悲心,覺得他需要幫助,不可因其行為而感到厭惡。
但是幫助他人要看因緣,而且助人的方式也因人而異,契理、契機,亦即在對的時機說出讓對方有幫助的話。最好不讓對方或其他人起反感。如果當時因緣實在不適合幫助對方,那就暫時不說、不做,等待因緣成熟再說。對他人偏差的行為不可起瞋怒、厭惡心,應起慈悲利他的心。
(摘錄自《學佛新手50問》· https://www.ddc.com.tw/book/detail.php?id=3392)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