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15 July 2015

「棄俗」,要放棄哪些東西?

· 高惟法 / 薰法香,聞法筆記

學佛,我們必定要很能體會,用心去了解,了解我們到底要如何修行,這叫做「悟須自悟,解要自解」。最近這幾天晨語開示,一直圍繞著一個主題,大通智勝佛及十六王子,這十六王子中間就有我們所熟悉的,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還有當來下生的彌勒佛,他們以前曾經是兄弟,一起發心修行。

在開示中,上人不厭其煩的一再重複述說「塵點劫」--「於汝等意云何?是諸國土,若算師、若算師弟子,能得邊際知其數不?」,「不也,世尊!」。在那麼久,那麼久以前,用計算機都難算出來(更何況,那時候還沒有發明計算機),這位大通智勝佛,他說法的時間更長,很長很長的時間。那麼長,無法算計的時間在說法,那時候,又再說法之後,又到了滅度。

滅度之後的時間,又經過這麼長,「過是數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已經又過了那麼久。時間真的無始,無始的無始,真的是很長久。這是在描述法所傳來的時間,就是有那麼的長。盤古開天地,應該要說盤古開天地,就已經有這樣的真理,有這樣的法。所以,「諸比丘」,佛再叫喚,又向這些大眾說,「再度提醒大眾慎思」。

大家要很用心,用心去思考,好好思考,「是人所經國土」,是塵點,塵點劫的時間這樣過來,這麼的長久,「是點塵人所經由處」,就是這樣經過的地方。這麼長的時間,這樣經過的地方,有多麼大,這是要表示時間之長,空間之大,真的都沒有邊際,這麼長久。光是說時間這麼長也說得很累,很長久啊!就是「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不可思議的數字。

無始以前的無始就對了,總是無法去描述,這是說大通智勝佛出世到現在,非常非常久遠的譬喻。我們若這樣想就清楚,大通智勝佛就是人人本有的佛性,從無始無始之前就有,我們經過無始的無始到現在,都沒有遺失掉,還在那裡,我們一直都不知道,現在知道了,知道了我們有何感受?一直提起時間「塵點劫前更塵點」,這麼長遠的時間,一直說,一直說,對我們又有什麼意義呢?

大家想想,會這樣說,就是因為,當佛陀在大通智勝佛時,十六沙彌的法華會上,也許我們也是其中結緣眾之一,然後十六王子中的第十六王子成佛了,也就是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當他在二千多年前說《法華經》的時候,也許我們也在現場聽講,也是其中結緣眾之一,直至二千多年後的現今,我們又再次聽到上人在講《法華經》,可見我們與《法華經》的因緣很深,還是結緣眾之一嗎?

雖然,我們與《法華經》的因緣很深,看看,那時候的十六王子都已經成佛了,而我們經歷過塵點劫,時間很長久,我們一直都在善惡雜揉中,有時行善,有時造惡,善因、惡緣雜揉在一起,所以我們不斷的延續下來。現在既然有因緣得生人身,得法、聞法,這樣我們還要等待何時呢?要再經過幾次的塵點劫嗎?我們是否期待,修行,懂道理,知道路應該如何來、如何去?

十六王子為什麼個個都能成佛呢?您不覺得奇怪嗎?他們可以成佛,為什麼我們到現在還在迷呢?為什麼?不奇怪嗎?上人在晨語開示中,仔細的描述了十六王子「棄俗」出家修行的過程:

我們常常會聽到人家形容自己很忙碌的一句話,叫做「俗事纏身」。俗事包括名利、地位、財富、以及七情六慾等等的享受,纏身是句客套話,意思就是「追逐」得忙忙碌碌,被纏住了。今天故事的主角「十六王子」,大家都知道王子就是可以繼承王位的,生下來,現成的王子,口含「金湯匙」,不求自得。皇宮裡面這樣的生活,絕對不是一般世間人,有辦法享受得到的。

眼睛、耳朵所聽、所看,都是微妙,所享受的都是那麼珍貴的東西,吃的、喝的,全都是最優質的,充滿了口體之歡。所有走過的、所看過的,不論是人,不論是物等等,都是盡其最微妙珍貴玩好,盡世間所無法享受的,他們全都享受了。十六王子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盡情在享樂,無憂無慮的生活,權利、地位、情與愛,無一欠缺,每天都受到最尊崇的呵護。

這個時候,他們的父親(父王)已經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佛)了,這個消息傳出,這尊佛開始說法,來皈依的人也很多,開始傳出去,當然皇宮裡面也知道了,當十六王子聽到他們的父王已經成等正覺時,大家馬上就決定要跟隨他們的父王出家修行去了。我們會思考的是,這十六王子本來在很享受的大環境中,為什麼他們肯捨?為什麼那麼輕易的就可以放下呢?

原來,十六王子很早就接觸了佛法,聞法之後,覺得佛法才是永恆的,享受只是短暫的一生世,福若享盡,也不知來生。所以,細細思惟,這些東西無法常住,這個時候,我在玩,但是再久的時間都有盡頭,何況人命呢?十六王子平時大家常常在論法,他們細細思惟,最終一個目標,共同就是修行去了。所以,因為這樣,他們捨離,放下了,放下了名利、地位,放下了富與貴,他們都放下了。

這裡講的「輕榮重道」,這個榮華富貴如浮雲,這有什麼好再重視呢?聽法之後,富貴如浮雲,透徹瞭解,那就是輕榮,對榮華富貴不重視,不重要了,名利、地位這些都不重要了,現在最重要的是道,所以「輕榮重道」。富貴人的欲,這樣在享受,天天卿卿我我這種的情,都如過眼雲煙,一下子就過去了,這些都是虛幻。瞭解了,所以他們願意放下。

世間的恩恩愛愛,都是一種牽扯,這個世間就是因為恩愛如繩索,情索將他綁住了,現在都要捨了。要知道愛就是這樣去來返復,這種愛恨情仇,不是永恆的,所以他們完全將它棄捨。不是完全離開人群,是回歸大覺的有情,是清淨的有情,施恩於眾生,那分無污染的恩、的愛,不是在世俗,那種執著污染的愛,那就是再回歸回去的情與愛,是清淨無染著,是覺悟之後的覺有情的愛。

道理,無形無體,看不到,所以要懂得聽,聽法入心,用這個事來表達這個道理。所以,要用身體力行,用行動來表達。雖然佛成佛之後,大通智勝佛將法傳回皇宮,這些王子用事來回饋,來表達他們聽到父親的道理,用他們的身行,身體力行,以個人來表達,出家是最好的表達,表達要傳父志。這是最好的表達,用事,聞理現事,這樣來表達。

兒子要捨俗,棄俗,「從父出家」,要隨父親出家,所以「涕泣各隨其子而送之」,雖然不捨,但是也是要將他們送到達。母親不捨,不過也要成全他們。要成全兒子,又會不捨,這是人的常情。人就是這樣,知道這是真理,道理,對的,鼓勵讓兒子去做,但是情難捨,所以就會哭。「兼近其夫君以成道也」,一來送子,二來去看離別這麼久,已經成佛的過去的夫君。

從這個故事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世俗的,像這種母送子,哭哭啼啼,人之常情,纏綿不休。同時,也可以看到十六王子,他們覺悟之後的出家修行。以古鑑今,這就是佛陀時時在教育我們的,我們是不是能將這個法收入心來?我們是不是都能透徹了解,我們是不是要起「慚愧的心」,我們是不是要懂得害怕,我們是不是也能覺悟,這是要我們自己時時用心啊!

https://www.facebook.com/jamesjkao?fref=ts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