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霖法師
古時候有一位遇安禪師,經常參閱《楞嚴經》,當他讀到「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時,因為那時候的經典並沒有標點符號,所以他破句讀成「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即時便有所體悟。後來有人告訴遇安禪師,這樣子斷句是弄錯了,但是他堅持說道,這是他的悟入之處,因此畢生都不會改變,結果被後人尊稱他為「安楞嚴」。
佛法有說「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位遇安禪師也可算是「依義不依語」的最佳例子,也讓我們更進一步體會,為什麼禪宗會強調「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了。
「知見立知」是在清淨的知見上再立一個虛妄的知見,禪宗稱之為「頭上安頭」,這樣的虛妄知見,就是無明生死的根本,跟佛法就不相應了。在《六祖壇經》之中,兩位僧人對「風吹旛動」時,究竟是風動還是旛動的爭辯,就是在虛妄的覺知上再立了爭執分別,因此六祖才說「不是風動,不是旛動,仁者心動」。
至於「知見無見」,即是在清淨的知見上不再安立虛妄的知見,心已是清淨,了知萬法根本沒有分別,便不會隨着境轉,就像《金剛經》中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如此類推,不管我們研讀任何一本經典,都要學習放下對語言文字的計較,而能深入理解經典的義理,然後老老實實的修行。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article/46049
Monday, 3 November 2025
Wednesday, 29 October 2025
如何处理是非
/ 聖嚴法師
在任何一個團體中,都難免會有是非,若能夠在是是非非的環境中保持平靜與和諧,這就是個人的成長。
社會上的任何一個團體,都會有不同觀點、不同性格的人,在一起共同工作。如果不是由一群人一起組成團體,那你就是一個孤獨及孤立的人。可是,單獨一個人的生活,不是社會、不是團體,力量極有限,所以不能夠成就一件大的事業。
社會與團體,既然是由許多人組成,彼此之間難免有差異的性格。因為每個人的生活背景和成長過程都不會相同,所以會形成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性格;即使在相同的生活背景中成長的兩個人,也會由於感受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觀念。
有些人很容易相處,很容易溝通,這類人比較容易同情別人、體諒別人、關懷別人。
另外有一些人,性格孤僻,想法奇特,以你的立場可以說:「他錯了。」以他的立場來講,他並沒錯,因為他就是這樣成長過來的。這種人不能接受別人的看法,只希望別人接受他的看法。
遇到群體中觀念奇特的人,你會感到很痛苦,可是,你還是要接受他。我們應該站在他的立場為他設想,體諒他、同情他,但不要同意他或認同他,否則,你就失去自己而變成他的附屬品了。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需要溝通,溝通不成則當妥協,當妥協不成時,就原諒他和忍讓他吧。因為,每一個人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場看事情,所以就會造成溝通不良的現象。
/ Yaki Liao(圖)
https://web.facebook.com/photo?fbid=1239847364842886&set=a.619833110177651
在任何一個團體中,都難免會有是非,若能夠在是是非非的環境中保持平靜與和諧,這就是個人的成長。
社會上的任何一個團體,都會有不同觀點、不同性格的人,在一起共同工作。如果不是由一群人一起組成團體,那你就是一個孤獨及孤立的人。可是,單獨一個人的生活,不是社會、不是團體,力量極有限,所以不能夠成就一件大的事業。
社會與團體,既然是由許多人組成,彼此之間難免有差異的性格。因為每個人的生活背景和成長過程都不會相同,所以會形成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性格;即使在相同的生活背景中成長的兩個人,也會由於感受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觀念。
有些人很容易相處,很容易溝通,這類人比較容易同情別人、體諒別人、關懷別人。
另外有一些人,性格孤僻,想法奇特,以你的立場可以說:「他錯了。」以他的立場來講,他並沒錯,因為他就是這樣成長過來的。這種人不能接受別人的看法,只希望別人接受他的看法。
遇到群體中觀念奇特的人,你會感到很痛苦,可是,你還是要接受他。我們應該站在他的立場為他設想,體諒他、同情他,但不要同意他或認同他,否則,你就失去自己而變成他的附屬品了。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需要溝通,溝通不成則當妥協,當妥協不成時,就原諒他和忍讓他吧。因為,每一個人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場看事情,所以就會造成溝通不良的現象。
/ Yaki Liao(圖)
https://web.facebook.com/photo?fbid=1239847364842886&set=a.619833110177651
Monday, 27 October 2025
人家對我態度不好
/ 淨空法師
他對我不好,我回答他笑咪咪的,就化解了。
諺語常說,「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這兩句話我們要常常念在口上提醒自己。最後這句話很重要,唯有業隨身,你造的是什麼業?生活當中造的業,工作裡頭造的業,待人接物造的業,別人對我態度不好,我有什麼感覺?
我有不好的態度對人,我沒有感覺;人家以不好的態度對我,我馬上有感覺。要知道,我們什麼態度對人,人家立刻就有感覺。這是什麼?有意無意結怨,別人懷恨在心,念念不忘;這個事情就麻煩了,來世報復。這是愚痴。真正學佛的人可不幹這個事情,他對我不好,我回答他笑咪咪的,化解了。我們對人笑容、恭敬,像彌勒菩薩一樣,笑面迎人,對人充滿善意、充滿真誠,就能感動人,惡人也會被你感化變成善人,你的功德就大了。如果放在心上生悶氣,這個業造重了,來生來世遇到肯定要報復,怎麼能幹這個事情?
所以佛陀教我們做人,我們要記住,眷屬要和、要敬,從誰做起?從我自己做起。別人對我不和不敬,是因為我對他沒有和敬。他對我不和敬有怨氣,我每一次見面對他都和敬,時間久了就感動,要有耐心,要有長遠心。
他對我不好,我回答他笑咪咪的,就化解了。
諺語常說,「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這兩句話我們要常常念在口上提醒自己。最後這句話很重要,唯有業隨身,你造的是什麼業?生活當中造的業,工作裡頭造的業,待人接物造的業,別人對我態度不好,我有什麼感覺?
我有不好的態度對人,我沒有感覺;人家以不好的態度對我,我馬上有感覺。要知道,我們什麼態度對人,人家立刻就有感覺。這是什麼?有意無意結怨,別人懷恨在心,念念不忘;這個事情就麻煩了,來世報復。這是愚痴。真正學佛的人可不幹這個事情,他對我不好,我回答他笑咪咪的,化解了。我們對人笑容、恭敬,像彌勒菩薩一樣,笑面迎人,對人充滿善意、充滿真誠,就能感動人,惡人也會被你感化變成善人,你的功德就大了。如果放在心上生悶氣,這個業造重了,來生來世遇到肯定要報復,怎麼能幹這個事情?
所以佛陀教我們做人,我們要記住,眷屬要和、要敬,從誰做起?從我自己做起。別人對我不和不敬,是因為我對他沒有和敬。他對我不和敬有怨氣,我每一次見面對他都和敬,時間久了就感動,要有耐心,要有長遠心。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2766375033701954&set=gm.32740734395517650&idorvanity=1156327504385084
Saturday, 25 October 2025
何謂無明?何謂我慢?
/ 開仁法師
問:「無明」應如何認識?
答:應該知道的不知道,應該思維的不思維,應該實行的不實行,身口意的愚昧闇鈍,就是無明。《阿含經》是說:不知三寶、四諦、善惡業果等,就是無明。《瑜伽師地論》說:不應該思維而強作思維,讓自己生煩惱,也是無明。此外,無常、無我的諸法,以為常住不變、有我的主宰──錯誤的認知,也是無明。總之,要真正的認識無明,要修止觀才看的清楚。
問:「我慢」是否屬於心理狀態的調適?
答:任何的煩惱,只要調適到合乎真理水平的狀態,就是修行。我們的心所,同一時間不會有兩個心所同時生起,所以佛陀教導我們,若發現了「我慢心」生起,要用「慚愧心」或其它善心所,來取代它。這樣不讓「我慢」成為習慣性,久了它就不容易生起。──這個過程當然也可以說是調適心理狀態的。
問:「無明」應如何認識?
答:應該知道的不知道,應該思維的不思維,應該實行的不實行,身口意的愚昧闇鈍,就是無明。《阿含經》是說:不知三寶、四諦、善惡業果等,就是無明。《瑜伽師地論》說:不應該思維而強作思維,讓自己生煩惱,也是無明。此外,無常、無我的諸法,以為常住不變、有我的主宰──錯誤的認知,也是無明。總之,要真正的認識無明,要修止觀才看的清楚。
問:「我慢」是否屬於心理狀態的調適?
答:任何的煩惱,只要調適到合乎真理水平的狀態,就是修行。我們的心所,同一時間不會有兩個心所同時生起,所以佛陀教導我們,若發現了「我慢心」生起,要用「慚愧心」或其它善心所,來取代它。這樣不讓「我慢」成為習慣性,久了它就不容易生起。──這個過程當然也可以說是調適心理狀態的。
https://santavana.org/abbot25speech21?fbclid=IwY2xjawNcGRVleHRuA2FlbQIxMABicmlkETFHTWhsZVFRSWFXbEFOaURWAR4gvfZ7UkXRk6o0mH64Yaz_9diT1o3KJMgZpVW-zbAMKkJuHoAOEYvbl0BCIA_aem_TbVOzcvEzsGrMW39t4mW7Q
Thursday, 23 October 2025
時時隨喜 天天歡喜
/ 果然是大師
⠀
在一次會議上,有人提議以「隨喜」作為活動的主軸,大家都覺得很好,但有位初學佛的菩薩問:「甚麼是隨喜?」一時間,大家靜默一分鐘,包括我也在想,如何說出隨喜的真實義。
⠀
接著,有人回應說:「隨他人之好而心生歡喜。」也有人說:「就是對治忌妒心,所修習的一種包容、接受的歡喜心。」當然大家最常見的是在護持的功德箱上所刻的「隨喜功德」,因此,隨喜功德已常成為布施捐款護持的代名詞。
⠀
多年前,帶一位朋友到寺院,他知道要護持布施,問我要布施多少?我說:「隨緣、隨緣。」「那到底多少?」「多少都好。」一來一往的對話,讓他更糊塗了,
⠀
當時就讓朋友覺得,佛教也未免太含蓄了,也不把話說清楚。後來我分享聖嚴師父說的布施的態度:「多,不要多到捨不得;少,不要少到吝嗇。」
⠀
一般人,都需要具體的數字,一旦要由自己內心決定,就陷入決定的困境了。所以,在金錢財務上的隨喜,並不容易。更何況是對於所面對的人、事、物上的隨喜。
⠀
查了聖嚴師父《法鼓全集》中,有許多關於隨喜的闡述,尤其在〈普賢菩薩行願讚〉中,「隨喜功德」是普賢菩薩十大願之一。聖嚴師父說:「隨喜是他人有福有德,不論是誰,不論多少,雖不是我自己的功德,我也一律感同身受,心生歡喜。」
⠀
師父也強調:「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內心充滿喜悅,這在佛教中稱為隨喜──隨境而喜、隨事而喜、隨人而喜。」
⠀
在〈百法明門論〉中,隨喜心是對治忌妒心,因為忌妒是因「不耐他榮」,就是見不得別人好。見不得他人好,其中含有求不得之苦,因為見他人擁有,自己沒有,從有形的外表長相、學歷成績、家世財富,到無形的好人緣、好運氣、被看見、有名聲等。
⠀
忌妒的心是苦的,而且會無所不在的侵蝕您快樂的心;隨喜心,則是讓您從內心生起看別人的好,由自己歡喜的心發出讚歎語,第一個受惠的,一定是自己。時時隨喜,天天歡喜。
⠀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4293579754024784&set=a.226191537430313
⠀
在一次會議上,有人提議以「隨喜」作為活動的主軸,大家都覺得很好,但有位初學佛的菩薩問:「甚麼是隨喜?」一時間,大家靜默一分鐘,包括我也在想,如何說出隨喜的真實義。
⠀
接著,有人回應說:「隨他人之好而心生歡喜。」也有人說:「就是對治忌妒心,所修習的一種包容、接受的歡喜心。」當然大家最常見的是在護持的功德箱上所刻的「隨喜功德」,因此,隨喜功德已常成為布施捐款護持的代名詞。
⠀
多年前,帶一位朋友到寺院,他知道要護持布施,問我要布施多少?我說:「隨緣、隨緣。」「那到底多少?」「多少都好。」一來一往的對話,讓他更糊塗了,
⠀
當時就讓朋友覺得,佛教也未免太含蓄了,也不把話說清楚。後來我分享聖嚴師父說的布施的態度:「多,不要多到捨不得;少,不要少到吝嗇。」
⠀
一般人,都需要具體的數字,一旦要由自己內心決定,就陷入決定的困境了。所以,在金錢財務上的隨喜,並不容易。更何況是對於所面對的人、事、物上的隨喜。
⠀
查了聖嚴師父《法鼓全集》中,有許多關於隨喜的闡述,尤其在〈普賢菩薩行願讚〉中,「隨喜功德」是普賢菩薩十大願之一。聖嚴師父說:「隨喜是他人有福有德,不論是誰,不論多少,雖不是我自己的功德,我也一律感同身受,心生歡喜。」
⠀
師父也強調:「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內心充滿喜悅,這在佛教中稱為隨喜──隨境而喜、隨事而喜、隨人而喜。」
⠀
在〈百法明門論〉中,隨喜心是對治忌妒心,因為忌妒是因「不耐他榮」,就是見不得別人好。見不得他人好,其中含有求不得之苦,因為見他人擁有,自己沒有,從有形的外表長相、學歷成績、家世財富,到無形的好人緣、好運氣、被看見、有名聲等。
⠀
忌妒的心是苦的,而且會無所不在的侵蝕您快樂的心;隨喜心,則是讓您從內心生起看別人的好,由自己歡喜的心發出讚歎語,第一個受惠的,一定是自己。時時隨喜,天天歡喜。
⠀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4293579754024784&set=a.226191537430313
Tuesday, 21 October 2025
美好的音樂,像愛一樣不嫌多
/ 瓦力唱片行
村上春樹曾在專訪中提到,他長年使用兩對喇叭,陪伴他寫作的悠悠時光。它們分別是來自英國的Tannoy (Berkeley)和來自美國的JBL喇叭。兩對喇叭各有其美,誰也無法取代誰。
於是村上將唱片抽出封套,溫柔地將之放上唱盤,降下唱臂。「碰」一聲,那是每次針尖碰到唱片的必然歡呼,接著不可思議的音樂緩緩從空氣中傳來。
村上春樹曾在專訪中提到,他長年使用兩對喇叭,陪伴他寫作的悠悠時光。它們分別是來自英國的Tannoy (Berkeley)和來自美國的JBL喇叭。兩對喇叭各有其美,誰也無法取代誰。
白天他較常聽古典,使用的是Tannoy,這是對就算「光擺設成家具都會很好看」的經典揚聲器。村上說,他喜歡Tannoy溫潤的音色。約莫在2010秋冬之間,指揮家小澤征爾會到村上家裡作客。他們就在斗室之間,一邊交換音樂的意見,一邊喝著下午茶,通過Tannoy喇叭播放類比時代的古典唱片。
而我老喜歡他們自在交談的那些下午,突如其來的魔術時刻。那是當小澤老師陷入回憶,談到某場對他很重要的演出時,村上竟然在毫不打擾對方的情況下,從角落緩緩抽出了那張唱片。這時小澤老師的眼神放出光亮,非常感動地說:「你竟然有這張唱片,當初發行量很少呢。我也很久沒有聽了。」
於是村上將唱片抽出封套,溫柔地將之放上唱盤,降下唱臂。「碰」一聲,那是每次針尖碰到唱片的必然歡呼,接著不可思議的音樂緩緩從空氣中傳來。
有時小澤老師聽完會說,「這跟我記憶的樣子不一樣。唱片裡我怎麼會那麼快?雖有千軍萬馬之勢,卻少了一點優雅。」
村上笑著說,「老師這樣也很好。」意思是說,快或慢,冷與熱,都是人生的四時風景。音樂沒有對錯,回甘後都是餘韻。
兩人的交談,除了在神奈川村上春樹的家中,也發生在夏威夷、瑞士雷夢湖畔(Lake Geneva),以及從日內瓦往巴黎的列車中。而這一切的起源在2010年年初。當時小澤宣布自己罹患食道癌,休養一陣子後,重回到排練室,卻感到體力大不如前。就在這時他走進了村上的家中,留下了那些動人的相處,和那些字字句句中迸發的靈光。
感謝生命讓他們得以相遇。一對喇叭、一張唱片、一杯茶、自然流淌的旋律,如此令人著迷。而如果這首旋律有主題,那肯定是愛,就像村上在書中說的:「美好的音樂」就像愛一樣,無論多麼多,都不嫌多。因為這個世界上有數不盡的人,把它當燃料存起來,做為活下去的意欲來充電。」
那麼,當你感到寂寞和徬徨,聽聽那些曾經讓你喜歡的音樂吧。或許你會發現,空氣裡那些神秘的電波背後,有著讓人好好活下去的理由。
一如此刻,你發生了,而愛也是。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418068430323231&set=a.127711972692223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418068430323231&set=a.127711972692223
Thursday, 16 October 2025
為什麼聰明人反而不容易得道?
/ 南懷瑾
一切凡夫眾生,都在分別心上過日子。我們這個人啊,任何一件東西來,自己一看到一碰到,就會去分別,好的對的什麼的。他不叫做思想,也不叫做意識,是分別心。這個分別心很厲害,聰明能幹的人就是分別心厲害。分別心很厲害的時候,打坐想得定,成道最艱難。學問越好,打坐得道成果很難。但是學問真正好到透頂的人,很快成功,這又是個矛盾啊。
分別不是真的智慧,是妄想,虛妄不實的,所以叫妄想。妄想一來,就在空地上起高樓,就動出來了,分別心是這樣厲害。真正的智慧是清淨,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統統沒有分別,那個是般若智慧,正智。所以真的正智是見到自性的清淨的空的一面,得正智以後就悟道了,很清淨很安詳,如如不動。
一切凡夫眾生,都在分別心上過日子。我們這個人啊,任何一件東西來,自己一看到一碰到,就會去分別,好的對的什麼的。他不叫做思想,也不叫做意識,是分別心。這個分別心很厲害,聰明能幹的人就是分別心厲害。分別心很厲害的時候,打坐想得定,成道最艱難。學問越好,打坐得道成果很難。但是學問真正好到透頂的人,很快成功,這又是個矛盾啊。
分別不是真的智慧,是妄想,虛妄不實的,所以叫妄想。妄想一來,就在空地上起高樓,就動出來了,分別心是這樣厲害。真正的智慧是清淨,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統統沒有分別,那個是般若智慧,正智。所以真的正智是見到自性的清淨的空的一面,得正智以後就悟道了,很清淨很安詳,如如不動。
https://mp.weixin.qq.com/s/xSR0qmHO7Av3LEHcF4R45Q?fbclid=IwY2xjawNcGBNleHRuA2FlbQIxMABicmlkETFHTWhsZVFRSWFXbEFOaURWAR4gvfZ7UkXRk6o0mH64Yaz_9diT1o3KJMgZpVW-zbAMKkJuHoAOEYvbl0BCIA_aem_TbVOzcvEzsGrMW39t4mW7Q
Tuesday, 14 October 2025
政治宗教化,誰是幫兇?
/ 戴志強十多廿年前,各族民眾還能夠毫無隔閡坐在咖啡店,同一張桌,你喝你的酒、他喝他的咖啡,用國語高談闊論。
那時的華人社團宴席邀請馬來高官當嘉賓,場內飲勝聲此起彼落,部長以茶代酒、滿面笑容跟大家舉杯盡興。
穆斯林的齋戒月來臨,穆斯林朋友守齋,非穆斯林如常喝水吃飯,學校食堂也照常營業。
各族人們的心目中沒有感覺誰冒犯了誰,只有打從心裡的尊重彼此,因為大家都知道宗教信仰的不同,並不是“對立”的敵人。
美好越走越远
那個開明多元的美好時代,早已越走越遠,如今已成懷舊話題。
隨著科技與資訊的進步,人們的思維和眼光卻越來越狹窄,因為政治愈來愈宗教化,宗教愈來愈政治化。
政黨之間的鬥爭,不再只是理念之爭,而是信仰的競賽,從上到下灌輸宗教和民族的優先地位:誰更“伊斯蘭”、誰更“正統”,誰就更有資格代言“馬來尊嚴”。
民主政治裡,政黨和領袖可來可去,宗教政治卻擁有不可質疑和不容推翻的強勢,誰能掌握宗教的話語權,就能更輕易控制選民的思想。
伊黨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藉著烈火莫熄和改朝換代的浪潮,伊黨紮根坐大實力,打起宗教的旗幟開拓新戰場,無往而不利,成功從反對黨裡的宗教支流,變成國家政治主流之一。
伊黨沒有用拳頭打天下,而是用宗教話語權奪人心,以“宗教正確”取代“政治正確”,整個政治語境就被重新定義:凡不同調者,不是異見者,而是異教徒。
可怕的不是伊黨的擴張,而是朝野政黨的競相模仿,為了搶奪穆斯林選票,馬來政黨走向伊黨的路線。
在這個政治理念鬥爭變成宗教教條競爭的演變過程中,一些華基政黨的政客正是最大的幫兇。
華裔政客戴起宋谷、穿上馬來服裝,把謟媚說成“包容”,把自我矮化包裝成“尊重”,在穆斯林面前不敢舉杯、在公共場合自我審查,突出自己對宗教的敏感,以博取穆斯林選民的好感和選票。
當所有人都選擇迎合,那些原本該堅守的多元價值,便在沉默中消失。
有酒精的餐會被罵成褻瀆,有腐敗的內閣卻能高喊清廉,展現大馬政壇從多元文化走向精神分裂。
找回那张桌子
酒能醉人,但比酒更可怕的是自醉,自欺欺人的假醉,為權力而瘋狂。
這種“政治信仰化”的風氣,讓整個國家陷入“表演式”的道德政治。可是,政客們口裡喊道德,手裡收獻款,這不是信仰的堅持,而是權力的偽善。
信仰原本應該讓人更有良知,而不是更好騙;政治應該是治理眾人之事,而不是統治眾人之刀。
要讓馬來西亞回到那張咖啡店桌子前,不是去管誰手裡拿的是酒還是茶,而是找回那份能平起平坐、對面共談的尊重與自在。
https://www.chinapress.com.my/20251009/看好文|戴志强:政治宗教化,谁是帮凶?/
Sunday, 12 October 2025
發願與發誓
/ 聖嚴法師
發願都是發好願,但「發誓」不一定都是發好的誓言,譬如有的人發誓說,某某人那麼壞,這一生如果不把他殺了,我誓不為人;或是,如果這一生殺不了他,那我下一生即使做鬼,也不放過他。還有人發誓要自殺,抱著必死的決心,即使被救起來,還是會再自殺。這些發的都是毒誓、惡誓。另外,有的人為了要完成理想,也不管這個目標多麼困難,或根本沒有達成的希望,就發誓說,我不成功便成仁,如果做不到,那我也不用活了。雖然他的目的是好的,但他發誓的內容卻過於偏激,這也是一種惡誓。
因此,惡誓、毒誓就和發願不同了,不論是發願還是許願,所想的一定都是好願,所以,誓和願還是有不一樣的地方。不過,許願對一般人來說,不外是希望發財、陞官、考試及格,或者是希望完成某一個私人的心願。這些雖然也是願,但都是小願,是自私自利的願。
凡是大乘的佛教徒,因為希望能學習佛菩薩精神,所以都會發〈四弘誓願〉,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四弘誓願〉是學佛基本的願,是以度眾生為目的,因為要度眾生就要先斷自己的煩惱,所以想要度眾生、斷煩惱,就要修學佛法;度眾生是慈悲,斷煩惱是智慧,慈悲和智慧究竟完成的時候,就是成佛。成佛的願是廣大的,與個人為了成就自己而許下的願,完全不同。
誓與願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不一樣的地方;發誓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而發願一定是好的。我們一般人發的誓多是毒誓、惡誓,發的願則多是自私的小願。如果僅僅是發小願、自私自利的願,你得到的利益不僅是暫時的,而且是非常微小的。我希望諸位能夠發菩薩的願、發成佛的願、發度眾生的誓、發利益他人的誓,為了成就他人,一定要先成長自己,最後獲得最多利益的一定是你自己。
/ 圖:Jane Wu
佛教徒常常「發願」,一般人則常常「發誓」,那麼發願與發誓的意思到底相不相同?
「誓」和「願」都是一種希望、一種承諾,譬如說青年男女互訂終身,男孩說非她不娶,女孩說非君不嫁,這是山盟海誓,可以說發誓,也可以說許願。有時,誓、願兩字也會連在一起用,稱為「誓願」,像是在中國隋朝時,天台宗的慧思禪師曾寫過一篇《發誓願文》,也有人稱《立誓願文》,內容就是在說明他要如何修行,如何使自己的身心清淨,並且發願盡形壽推廣佛法。
發願都是發好願,但「發誓」不一定都是發好的誓言,譬如有的人發誓說,某某人那麼壞,這一生如果不把他殺了,我誓不為人;或是,如果這一生殺不了他,那我下一生即使做鬼,也不放過他。還有人發誓要自殺,抱著必死的決心,即使被救起來,還是會再自殺。這些發的都是毒誓、惡誓。另外,有的人為了要完成理想,也不管這個目標多麼困難,或根本沒有達成的希望,就發誓說,我不成功便成仁,如果做不到,那我也不用活了。雖然他的目的是好的,但他發誓的內容卻過於偏激,這也是一種惡誓。
因此,惡誓、毒誓就和發願不同了,不論是發願還是許願,所想的一定都是好願,所以,誓和願還是有不一樣的地方。不過,許願對一般人來說,不外是希望發財、陞官、考試及格,或者是希望完成某一個私人的心願。這些雖然也是願,但都是小願,是自私自利的願。
真正的修行人、真正的佛教徒,是「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就像地藏菩薩的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還有藥師佛的十二願、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普賢菩薩的十大願,這些都是為眾生、為他人、為無盡期的未來,所許下的一個大願。
凡是大乘的佛教徒,因為希望能學習佛菩薩精神,所以都會發〈四弘誓願〉,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四弘誓願〉是學佛基本的願,是以度眾生為目的,因為要度眾生就要先斷自己的煩惱,所以想要度眾生、斷煩惱,就要修學佛法;度眾生是慈悲,斷煩惱是智慧,慈悲和智慧究竟完成的時候,就是成佛。成佛的願是廣大的,與個人為了成就自己而許下的願,完全不同。
誓與願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不一樣的地方;發誓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而發願一定是好的。我們一般人發的誓多是毒誓、惡誓,發的願則多是自私的小願。如果僅僅是發小願、自私自利的願,你得到的利益不僅是暫時的,而且是非常微小的。我希望諸位能夠發菩薩的願、發成佛的願、發度眾生的誓、發利益他人的誓,為了成就他人,一定要先成長自己,最後獲得最多利益的一定是你自己。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201164028711220&set=a.619833110177651
Friday, 10 October 2025
用資源分配的角度看人生
/ 閱讀前哨站瓦基
他舉了一個例子:一家企業的成功關鍵在於如何「分配資源」,但很多企業為了短期的利益,反而犧牲了長期的價值。
同樣地,我們的人生時間和精力也很有限,如果沒有設定清楚的長期目標,很容易把時間浪費在那些「看似重要」但實際「無關痛癢」的事情上,比如無止盡的加班,或者為了取悅別人而做出不必要的犧牲。
他在書中進一步解釋,我們常常因為短期成效而感到滿足,卻忽略了長期投資的重要性。所以他提醒我們:「人生是否如你所願,或是悔不當初,就看你如何分配自己的人生資源。」
他用一個簡單的比喻,指出像是經營一段婚姻或是與孩子的關係,這些無法馬上看到成效的事情是一種投資,但往往因為被忽視了,而導致長遠的損失。
比如說,你想經營一段幸福的婚姻,但如果每天都把全部的心力花在工作上,回家卻對伴侶非常冷漠,長期下來,你們的感情只會越來越淡。
這就像一家企業如果忽視自己的核心業務,光是在追逐帳面上的數字,最後只會面臨危機。作者提醒我們,要把時間投資在真正重要的人和事上,就像企業在經營核心業務一樣,持續投資我們和伴侶、孩子和朋友的關係。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的作者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認為,我們應該像經營企業一樣,來規劃自己的人生。
他舉了一個例子:一家企業的成功關鍵在於如何「分配資源」,但很多企業為了短期的利益,反而犧牲了長期的價值。
同樣地,我們的人生時間和精力也很有限,如果沒有設定清楚的長期目標,很容易把時間浪費在那些「看似重要」但實際「無關痛癢」的事情上,比如無止盡的加班,或者為了取悅別人而做出不必要的犧牲。
他在書中進一步解釋,我們常常因為短期成效而感到滿足,卻忽略了長期投資的重要性。所以他提醒我們:「人生是否如你所願,或是悔不當初,就看你如何分配自己的人生資源。」
他用一個簡單的比喻,指出像是經營一段婚姻或是與孩子的關係,這些無法馬上看到成效的事情是一種投資,但往往因為被忽視了,而導致長遠的損失。
比如說,你想經營一段幸福的婚姻,但如果每天都把全部的心力花在工作上,回家卻對伴侶非常冷漠,長期下來,你們的感情只會越來越淡。
這就像一家企業如果忽視自己的核心業務,光是在追逐帳面上的數字,最後只會面臨危機。作者提醒我們,要把時間投資在真正重要的人和事上,就像企業在經營核心業務一樣,持續投資我們和伴侶、孩子和朋友的關係。
當我們用分配資源的角度來看人生,就會明白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值得追求。我們要懂得把資源分配給「少」但是「重要」的事情。
https://web.facebook.com/photo?fbid=1284588773680928&set=a.103428081797009
https://readingoutpost.com/measure-your-life/?fbclid=IwY2xjawNUUSpleHRuA2FlbQIxMABicmlkETEyeXl0MmY1UWVjQ0hWblViAR55HRBgW2GA4fqrFQ6Sl40muwLArJAb7DpKc3wt6BON2RzJ9wIpYkXP62mNVQ_aem_Jb-HCzli4qaS2-czKeuhrw
https://web.facebook.com/photo?fbid=1284588773680928&set=a.103428081797009
https://readingoutpost.com/measure-your-life/?fbclid=IwY2xjawNUUSpleHRuA2FlbQIxMABicmlkETEyeXl0MmY1UWVjQ0hWblViAR55HRBgW2GA4fqrFQ6Sl40muwLArJAb7DpKc3wt6BON2RzJ9wIpYkXP62mNVQ_aem_Jb-HCzli4qaS2-czKeuhrw
Tuesday, 7 October 2025
現世的努力,將成為未來世的宿世善根
/ 開仁法師
你我的身邊,經常會出現很聰明的人,以及很愚蠢的人,現世根性利鈍之差別,佛教解釋為這跟過去宿世培養的善根厚薄有關。我想這個理由應該不會有人反對──至少不是定命論(命中註定),當然現世的父母及成長背景,還是有不少成分的影響力的。
其實,這種現實生活中的智力比較,很容易讓人落入傲慢或自卑的窠臼,更甚者還可能將這種偏激心態保持到這期生命的結束,苦了自己,也苦了他人。
假如能夠懂得緣起的道理,並深入瞭解根性差別的瓶頸絕非完全不可改變時,才能讓自心快樂的學佛修行!
如果説,活到今天為止,對於自己的根性和智力等,不是太滿意的話,按照道理應該要更加努力的向上向善去充實生活,因為手裡既然欠缺了深厚善根,現世的努力將成為未來世的宿世善根,當下不用功而只怨天尤人,有什麽意義呢。反過來說,今生向善的努力,都是未來世的解脫善緣,功不唐捐的。
此外,也要留意現世莫種下障礙的業緣,如障人學佛聞法、到處自讚毀他、貪求名聞利養等,這些無非都是自己給自己的未來世設下許多障礙學法的不善業緣,我見沒有變小卻反而更大。障礙是自己下種的,驗收當然也只有自己品嘗了。
/ 方丈札記20
https://santavana.org/abbot25speech20?fbclid=IwY2xjawNNBKBleHRuA2FlbQIxMABicmlkETE0UVhjZ2Jqd0g3VVhMYUcyAR6dhCIN82UeY3bYNJiI6eDi6RIMybS0Jmt7_qzGG1gemGs2UqfDINTwaq2uew_aem_oT7LqxpIIxXg3Kd0m11ovg
其實,這種現實生活中的智力比較,很容易讓人落入傲慢或自卑的窠臼,更甚者還可能將這種偏激心態保持到這期生命的結束,苦了自己,也苦了他人。
假如能夠懂得緣起的道理,並深入瞭解根性差別的瓶頸絕非完全不可改變時,才能讓自心快樂的學佛修行!
如果説,活到今天為止,對於自己的根性和智力等,不是太滿意的話,按照道理應該要更加努力的向上向善去充實生活,因為手裡既然欠缺了深厚善根,現世的努力將成為未來世的宿世善根,當下不用功而只怨天尤人,有什麽意義呢。反過來說,今生向善的努力,都是未來世的解脫善緣,功不唐捐的。
此外,也要留意現世莫種下障礙的業緣,如障人學佛聞法、到處自讚毀他、貪求名聞利養等,這些無非都是自己給自己的未來世設下許多障礙學法的不善業緣,我見沒有變小卻反而更大。障礙是自己下種的,驗收當然也只有自己品嘗了。
/ 方丈札記20
https://santavana.org/abbot25speech20?fbclid=IwY2xjawNNBKBleHRuA2FlbQIxMABicmlkETE0UVhjZ2Jqd0g3VVhMYUcyAR6dhCIN82UeY3bYNJiI6eDi6RIMybS0Jmt7_qzGG1gemGs2UqfDINTwaq2uew_aem_oT7LqxpIIxXg3Kd0m11ovg
Wednesday, 1 October 2025
怨仇從哪來?
/ 果然是大師
⠀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目犍連,被佛陀稱許為「神通第一」,經律中記載許多關於他示現神通的故事,更形容他的神通之強大,只要以腳趾按地,便足以讓帝釋的天宮震動幾近崩傾;能降伏天龍八部中的龍王;上遊三十三天、下遊地獄跟搭電梯一樣輕鬆……然而,如同佛陀多次宣說的:「罪福自然,不可得避。」無論眾報、福報的業力,皆無法以任何方式逃避,包括神通力。最後,目犍連即是因為業力成熟,而被外道亂棒打死。
⠀
根據〈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記載,當時,有些外道早就對佛陀的僧團有所不滿。有一次,一群執杖外道在途中遇見了目犍連,問目犍連是否承認他們是真正的出家人?目犍連由於曾見到外師外道之一的富蘭那迦葉在地獄中受苦刑,於是正直地表示:外道沙門空有其名,而不能證聖得解脫。這樣的說法,無異火上加油,於是,這群外道便狠狠地將目犍連打得半死。
⠀
當時,舍利弗原本走在前方,久等目犍連不至,回頭找人時才得知他遇此大禍,既驚訝又不捨地問道:「師兄,連世尊都說您的神通第一,您怎麼不動用呢?要是您動用了,就可以躲過這一劫了!」目犍連忍痛灑脫地承認:「是業力使然啊……如果可以,我何嘗不想動用神通……只是當時我腦子一片空白,怎麼發通?」見目犍連虛弱模樣,舍利弗趕緊將他帶回竹林精舍。
⠀
當時,摩揭陀國的阿闍世王也聞訊帶著大臣們趕來,在師兄弟們及大眾的不捨中,目犍連動用少許神通力,暫留性命。他最後一次入城,像往日一樣托缽乞食,之後回到精舍用餐,收好衣缽,然後親自前往佛陀的住所,向佛陀辭行,在得到佛陀的應允後,才入涅槃……
⠀
當時,佛陀對難過的弟子們解釋,數百世之前,目犍連曾經身為婆羅門,在娶親之後,一心一意向著妻子,對母親愈來愈不耐煩,口語態度愈來愈不尊重,他的母親為此責備他及媳婦,兩人懷恨在心,自此,與母親更是形同水火,他的妻子老是在他耳邊說婆婆的是非,有一次,他氣到動念:「真想找人把這老太婆打得半死!」
⠀
就因為這個惡念,連著數百世被杖毆至死的,反而是目犍連。佛陀感慨地提醒,對於父母的惡念、惡行,業報極重,無人能代受,不可不慎……
⠀
關於目犍連尊者的前世,流傳有幾種不同的版本,輕者是不孝父母,重者包括凌虐父母,甚至親手殺害父母,而打死他的外道當中,也有他前生的父母……
⠀
談到親、怨,《梁皇寶懺》卷五的懺文,相當發人深省:「一切怨懟,皆從親起。若無有親,亦無有怨」「若各異處,遠隔他鄉,如是二人,終不得起怨恨之心。得起怨者,皆從親近」「或父母責望於子,或子責望父母,兄弟姊妹,一切皆然,更相責望,更相嫌恨,小不適意,便生瞋怒……」
⠀
如果我們覺得眼前有仇人、有敵人,無需懷疑,必然是彼此之間曾經結下惡緣――惡緣愈深,也表示以往的因緣愈深、關係愈親;同樣的,何妨想想,現下與我們朝夕相處的家人、親友,甚至是同事,我們是如何對待他們的?責望、嫌恨?還是友愛、包容?我們正在為彼此種下什麼樣的因緣?
⠀
如聖嚴師父所說:「逢人結恩不結怨,必能和諧相處、生活愉快。」我們當下的每一念心,每個言語行為,都在結彼此未來的緣,多一點觀照、多一點慈悲、多一點智慧,善緣自然能夠在彼此間滋長!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4534053426644081&set=a.226191537430313
⠀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目犍連,被佛陀稱許為「神通第一」,經律中記載許多關於他示現神通的故事,更形容他的神通之強大,只要以腳趾按地,便足以讓帝釋的天宮震動幾近崩傾;能降伏天龍八部中的龍王;上遊三十三天、下遊地獄跟搭電梯一樣輕鬆……然而,如同佛陀多次宣說的:「罪福自然,不可得避。」無論眾報、福報的業力,皆無法以任何方式逃避,包括神通力。最後,目犍連即是因為業力成熟,而被外道亂棒打死。
⠀
根據〈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記載,當時,有些外道早就對佛陀的僧團有所不滿。有一次,一群執杖外道在途中遇見了目犍連,問目犍連是否承認他們是真正的出家人?目犍連由於曾見到外師外道之一的富蘭那迦葉在地獄中受苦刑,於是正直地表示:外道沙門空有其名,而不能證聖得解脫。這樣的說法,無異火上加油,於是,這群外道便狠狠地將目犍連打得半死。
⠀
當時,舍利弗原本走在前方,久等目犍連不至,回頭找人時才得知他遇此大禍,既驚訝又不捨地問道:「師兄,連世尊都說您的神通第一,您怎麼不動用呢?要是您動用了,就可以躲過這一劫了!」目犍連忍痛灑脫地承認:「是業力使然啊……如果可以,我何嘗不想動用神通……只是當時我腦子一片空白,怎麼發通?」見目犍連虛弱模樣,舍利弗趕緊將他帶回竹林精舍。
⠀
當時,摩揭陀國的阿闍世王也聞訊帶著大臣們趕來,在師兄弟們及大眾的不捨中,目犍連動用少許神通力,暫留性命。他最後一次入城,像往日一樣托缽乞食,之後回到精舍用餐,收好衣缽,然後親自前往佛陀的住所,向佛陀辭行,在得到佛陀的應允後,才入涅槃……
⠀
當時,佛陀對難過的弟子們解釋,數百世之前,目犍連曾經身為婆羅門,在娶親之後,一心一意向著妻子,對母親愈來愈不耐煩,口語態度愈來愈不尊重,他的母親為此責備他及媳婦,兩人懷恨在心,自此,與母親更是形同水火,他的妻子老是在他耳邊說婆婆的是非,有一次,他氣到動念:「真想找人把這老太婆打得半死!」
⠀
就因為這個惡念,連著數百世被杖毆至死的,反而是目犍連。佛陀感慨地提醒,對於父母的惡念、惡行,業報極重,無人能代受,不可不慎……
⠀
關於目犍連尊者的前世,流傳有幾種不同的版本,輕者是不孝父母,重者包括凌虐父母,甚至親手殺害父母,而打死他的外道當中,也有他前生的父母……
⠀
談到親、怨,《梁皇寶懺》卷五的懺文,相當發人深省:「一切怨懟,皆從親起。若無有親,亦無有怨」「若各異處,遠隔他鄉,如是二人,終不得起怨恨之心。得起怨者,皆從親近」「或父母責望於子,或子責望父母,兄弟姊妹,一切皆然,更相責望,更相嫌恨,小不適意,便生瞋怒……」
⠀
如果我們覺得眼前有仇人、有敵人,無需懷疑,必然是彼此之間曾經結下惡緣――惡緣愈深,也表示以往的因緣愈深、關係愈親;同樣的,何妨想想,現下與我們朝夕相處的家人、親友,甚至是同事,我們是如何對待他們的?責望、嫌恨?還是友愛、包容?我們正在為彼此種下什麼樣的因緣?
⠀
如聖嚴師父所說:「逢人結恩不結怨,必能和諧相處、生活愉快。」我們當下的每一念心,每個言語行為,都在結彼此未來的緣,多一點觀照、多一點慈悲、多一點智慧,善緣自然能夠在彼此間滋長!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4534053426644081&set=a.226191537430313
Sunday, 28 September 2025
是非成敗轉頭空
/ 陳家偉
人的壽命只是短暫的幾十年,歷史的功業也頂多是三、四百年!當年意氣風發叱吒風雲的英雄,最終被歷史的長河帶走,淘成細沙,無昔日之重要!
三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最精彩的幾十年。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董卓、呂布首先登場,跟着有袁紹的崛起,後有曹操統一北方。江東的孫權和漢中的劉備不得不結為盟友,兩雄合力以力抗曹操80萬大軍南下,他們據守天險長江,終以赤壁之戰,火燒連環船,曹操敗走,劉備乘機入巴蜀地區,形成了曹操、孫權、劉備三個政權的鼎立,維持了60年,謂之魏、蜀、吳的三國時代。
三國時代,政治家、軍事家、文臣武將輩出,魏有荀彧、龐德、夏侯惇,蜀有關雲長、張飛、趙子龍、諸葛亮;吳有周瑜、魯肅等文臣武將。三國初期,勢均力敵,戰事甚繁,謀略不絕,成為文學家的豐富養分。元末明初的羅貫中就借用這段歷史,寫了《三國演義》,而北宋大文豪蘇軾的《赤壁賦》也是膾炙人口,傳誦至今的經典文章。
人生如夢
我們熟悉的沈祖堯教授也愛中國文學,他亦深受三國時代風雲人物的影響,早前在香港的神召會禮拜堂作了一次講道,講題為「是非成敗轉頭空」。這就是一句是出自楊慎的詞,詞牌是臨江仙。
詞的內容是寫三國之爭,人才之鬥,最終都成為歷史,不必理會誰勝誰敗,人生路有起有落,事過境遷。正如蘇軾對人生的感悟是「也無風雨也無晴」。
《臨江仙》是一首詞,詞分上闋和下闋,上闋較人所熟悉,也是這詞的主題,現節錄於下: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
這上半闋詞其實意思與蘇軾的名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有相同的意境和心意。意思是人生如夢,功名利祿,富貴榮華都只是過眼雲煙;人的壽命只是短暫的幾十年,歷史的功業也頂多是三、四百年!當年意氣風發,叱吒風雲的英雄,最終被歷史的長河帶走,淘成細沙,無昔日之重要!
蘇軾是北宋的大才子,楊慎是明代三大才子之一,更是狀元。兩人雖才高八斗,出類拔萃,但仕途失意,屢遇險境,最終了悟人生,隨遇而安!特朗普和馬斯克,前者權傾世界,後者是全球首富,但又如何呢?輝煌的歷史終會被人所遺忘。
發人深省的分享
沈教授今年65歲。沈校長是世界級腸胃科權威,除了能行醫、當校長,更能科研。他醉心研究,希望憑科技之助,繼續貢獻世界。幾年前,他接受了新加坡一所大學的聘請,現為醫學院院長及高級副校長,在新加坡繼續為世人發熱發光。
沈教授的分享是發人深省的。他先舉出現今的特朗普和馬斯克兩人,前者權傾世界,後者是全球首富。但又如何呢?歷史上的亞歷山大帝打敗了波斯帝國,南征北戰,征服了歐亞大陸,但最終英年早逝。輝煌的歷史已被人遺忘!
沈教授以約翰福音中麥子的比喻,去回應「是非成敗轉頭空」的主題。他說當耶穌騎騾進入耶路撒冷,耶穌已知道自己將要為人類犧牲,而且最終復活!
人要明白經文是很難的!因為要先死後生。他舉了在2003年疫症蔓延期間謝婉雯醫生為搶救病人而犧牲,就如麥子要先死才可以長出更多的麥子來。
他又分享了向上帝surrender的三種方法,大家可以到神召會禮拜堂的網站重溫他的視頻!
沈醫生是一位醫學權威、大學校長,傑出的科學家。他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在加拿大獲取博士學位後回港工作,加入中大作拓荒者。他仁心仁術,學貫中西,傳道、授業、解惑都是自自然然的。他的人生智慧更是歲月的沉澱和灼見呢!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article/45643
人的壽命只是短暫的幾十年,歷史的功業也頂多是三、四百年!當年意氣風發叱吒風雲的英雄,最終被歷史的長河帶走,淘成細沙,無昔日之重要!
三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最精彩的幾十年。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董卓、呂布首先登場,跟着有袁紹的崛起,後有曹操統一北方。江東的孫權和漢中的劉備不得不結為盟友,兩雄合力以力抗曹操80萬大軍南下,他們據守天險長江,終以赤壁之戰,火燒連環船,曹操敗走,劉備乘機入巴蜀地區,形成了曹操、孫權、劉備三個政權的鼎立,維持了60年,謂之魏、蜀、吳的三國時代。
三國時代,政治家、軍事家、文臣武將輩出,魏有荀彧、龐德、夏侯惇,蜀有關雲長、張飛、趙子龍、諸葛亮;吳有周瑜、魯肅等文臣武將。三國初期,勢均力敵,戰事甚繁,謀略不絕,成為文學家的豐富養分。元末明初的羅貫中就借用這段歷史,寫了《三國演義》,而北宋大文豪蘇軾的《赤壁賦》也是膾炙人口,傳誦至今的經典文章。
人生如夢
我們熟悉的沈祖堯教授也愛中國文學,他亦深受三國時代風雲人物的影響,早前在香港的神召會禮拜堂作了一次講道,講題為「是非成敗轉頭空」。這就是一句是出自楊慎的詞,詞牌是臨江仙。
詞的內容是寫三國之爭,人才之鬥,最終都成為歷史,不必理會誰勝誰敗,人生路有起有落,事過境遷。正如蘇軾對人生的感悟是「也無風雨也無晴」。
《臨江仙》是一首詞,詞分上闋和下闋,上闋較人所熟悉,也是這詞的主題,現節錄於下: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
這上半闋詞其實意思與蘇軾的名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有相同的意境和心意。意思是人生如夢,功名利祿,富貴榮華都只是過眼雲煙;人的壽命只是短暫的幾十年,歷史的功業也頂多是三、四百年!當年意氣風發,叱吒風雲的英雄,最終被歷史的長河帶走,淘成細沙,無昔日之重要!
蘇軾是北宋的大才子,楊慎是明代三大才子之一,更是狀元。兩人雖才高八斗,出類拔萃,但仕途失意,屢遇險境,最終了悟人生,隨遇而安!特朗普和馬斯克,前者權傾世界,後者是全球首富,但又如何呢?輝煌的歷史終會被人所遺忘。
發人深省的分享
沈教授今年65歲。沈校長是世界級腸胃科權威,除了能行醫、當校長,更能科研。他醉心研究,希望憑科技之助,繼續貢獻世界。幾年前,他接受了新加坡一所大學的聘請,現為醫學院院長及高級副校長,在新加坡繼續為世人發熱發光。
沈教授的分享是發人深省的。他先舉出現今的特朗普和馬斯克兩人,前者權傾世界,後者是全球首富。但又如何呢?歷史上的亞歷山大帝打敗了波斯帝國,南征北戰,征服了歐亞大陸,但最終英年早逝。輝煌的歷史已被人遺忘!
沈教授以約翰福音中麥子的比喻,去回應「是非成敗轉頭空」的主題。他說當耶穌騎騾進入耶路撒冷,耶穌已知道自己將要為人類犧牲,而且最終復活!
人要明白經文是很難的!因為要先死後生。他舉了在2003年疫症蔓延期間謝婉雯醫生為搶救病人而犧牲,就如麥子要先死才可以長出更多的麥子來。
他又分享了向上帝surrender的三種方法,大家可以到神召會禮拜堂的網站重溫他的視頻!
沈醫生是一位醫學權威、大學校長,傑出的科學家。他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在加拿大獲取博士學位後回港工作,加入中大作拓荒者。他仁心仁術,學貫中西,傳道、授業、解惑都是自自然然的。他的人生智慧更是歲月的沉澱和灼見呢!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article/45643
Wednesday, 24 September 2025
電梯內的一口雞湯
/ 黃珍妮
有時候,心情會因為小事而起伏。大人如果動不動便表露出來,會被笑為「孩子氣」、不成熟。城市人一定要歡容、談笑風生,如果忽冷忽熱,會被指為情緒化。於是,城市的人唯有木口木面過日子。看看地鐵裏的人,每個人的標準表情是「睡覺」,以此去逃避洩漏半點情緒。
所以在沒有人的地方,有時成年人也難免想消消氣、發發癲。對我來說,電梯內是好機會。沒有人的電梯內,只有我和孩子,自然會想把那天堆積得受不了的壓力減減重量。那天真是個 bad day。
Dr. Seuss寫的故事
鬼子佬說是「在錯的一邊下了床」的緣故。一味地碰釘,一味地遇上阻滯,接二連三的烏龍,令自己沮喪起來,在電梯內不自覺地大聲「哎」了一聲。孩子看見,便說:「媽,記得 Dr. Seuss 寫的故事裏那些 much much more unlucky 的小動物嗎?」當然記得。奇怪,孩子一提起Dr. Seuss,我便笑了出來。
故事 「Did I Ever Tell You How Lucky You Are? 」裏面說一位 Mr. Bix 每天早上一起來便要修理那個「Borfin」。不要問我 Borfin 是什麼,一如 Dr. Seuss 的一切,總是不要問是什麼:天天修理也沒用,晚晚又「shlump」,明早又「unshlump」。
還有那位可憐的孩子,整天地剪草,可那草卻長得還要快,The faster he mows it, the faster he grows it,他剪草愈剪得快,小草愈長得快。還要人工只是兩個 Dooklas——Dooklas 即幾多錢?總之唔夠啦!我在電梯內,一邊想、一邊狂笑。笑了一會,漸漸忘記煩些什麼了!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article/45538
有時候,心情會因為小事而起伏。大人如果動不動便表露出來,會被笑為「孩子氣」、不成熟。城市人一定要歡容、談笑風生,如果忽冷忽熱,會被指為情緒化。於是,城市的人唯有木口木面過日子。看看地鐵裏的人,每個人的標準表情是「睡覺」,以此去逃避洩漏半點情緒。
所以在沒有人的地方,有時成年人也難免想消消氣、發發癲。對我來說,電梯內是好機會。沒有人的電梯內,只有我和孩子,自然會想把那天堆積得受不了的壓力減減重量。那天真是個 bad day。
Dr. Seuss寫的故事
鬼子佬說是「在錯的一邊下了床」的緣故。一味地碰釘,一味地遇上阻滯,接二連三的烏龍,令自己沮喪起來,在電梯內不自覺地大聲「哎」了一聲。孩子看見,便說:「媽,記得 Dr. Seuss 寫的故事裏那些 much much more unlucky 的小動物嗎?」當然記得。奇怪,孩子一提起Dr. Seuss,我便笑了出來。
故事 「Did I Ever Tell You How Lucky You Are? 」裏面說一位 Mr. Bix 每天早上一起來便要修理那個「Borfin」。不要問我 Borfin 是什麼,一如 Dr. Seuss 的一切,總是不要問是什麼:天天修理也沒用,晚晚又「shlump」,明早又「unshlump」。
還有那位可憐的孩子,整天地剪草,可那草卻長得還要快,The faster he mows it, the faster he grows it,他剪草愈剪得快,小草愈長得快。還要人工只是兩個 Dooklas——Dooklas 即幾多錢?總之唔夠啦!我在電梯內,一邊想、一邊狂笑。笑了一會,漸漸忘記煩些什麼了!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article/45538
Sunday, 21 September 2025
當梵蒂岡遇上慈山寺
/ 馮睎乾十三維度
上禮拜六,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破天荒開了一場演唱會,叫「Grace for the World(無國界恩典)」,雲集超過廿五萬觀眾,表演者有美國歌手Pharrell Williams、意大利男高音Andrea Bocelli、韓國出道的歌星BamBam、西斯汀教堂合唱團,還有來自羅馬歌劇院的管弦樂團等,可謂星光熠熠。演唱會結束後,逾三千架無人機更在西斯汀教堂上空作出壯觀的光影表演,名副其實千年難得一見。
在梵蒂岡開演唱會已夠奇怪了,更令人想不到的是,有朋友在Disney+觀看這個騷,發現贊助名單竟有「Mr. Li Ka-shing」。友人忍不住問我:「李嘉誠唔係佛教徒咩,點解會贊助梵蒂岡演唱會?唔通係另類分散投資?」哈,這問題聽來像開玩笑,但在全球社會日益撕裂的今天,似乎也值得談一談。
這場歷史性演唱會,其實是天主教廿五年一度的「禧年(Jubilee)」慶祝活動,也是第三屆「人類友愛世界集會(World Meeting on Human Fraternity)」的閉幕節目。演唱會的宗旨很明確:就是宣揚團結、公義與仁慈,鼓勵世人跨越文化、信仰跟國籍的差異,視彼此為手足。
全晚最動人的一幕,也許就是Pharrell Williams要求觀眾舉起手機燈,在廣場上營造一片光海,然後說:「這是我們團結的力量。三十萬盞燈,代表所有宗派、所有民族。人類常常將差異視為危險。但恩典(grace)會輕聲說:『等一等。』好奇心(curiosity)會問:『為什麼?』幻想一下,若我們不說『你和我不同』,而是問『我能從你身上學到什麼』,那會如何?」
真正的宗教,必然是跨越宗教的。佛教徒若妄生分別心,只挑佛教團體來布施,那他還是不要信佛更好。佛陀的布施本來就不着形相。想起上月收到一本由慈山寺印製、被稱為「李嘉誠半自傳」的《光中回首》(非賣品),裏面有一個關於布施的故事〈金箔與慈悲〉,頗有意思,容我抄錄於下:
//一個嚴寒的冬天,大雪已經下三天。有一個乞丐去敲榮西禪師的門,顫抖的說:「禪師,我的妻兒好幾天一粒米都沒吃,連日的大雪又使我舊病復發,請求你救救急!」
但寺裡沒有多餘的食物和錢財,要怎麼幫助他呢?
榮西禪師想起有些塗裝佛像用的金箔,毫不猶豫給了他。弟子不滿,抗議說:「那些金箔是裝飾佛像的,怎麼能輕易送人?」
禪師平靜回答:「我尊敬佛陀才這麼做。」弟子說:「把聖像金箔送人,還算尊敬佛陀嗎?」禪師喝斥:「佛陀怎麼對待一切眾生的呢?佛陀累劫修道,為衆生捨血肉棄骨髓,在所不惜!你們只看到鑲金的佛像,怎麼看不到佛陀的心?」//
布施的意義在哪?在助人,對,但不只是助人,更在於自發的捨棄心——捨棄對財物的貪戀,同時也捨棄一切名相、形色對你的束縛。李嘉誠既懂得上述的禪門道理,他這次選擇贊助梵蒂岡,自非拘泥於狹隘的宗教之見。
莊子說得好:「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即是說,你看世界萬物,若由不同的方面看去,那麼自己的肝和膽也會像楚國和越國般不同;若從相同的方面去看,則萬物都歸於一體了。醒悟的,無往而不自在;偏執的,何處不撞南牆?
世界已經太分裂了。是時候停止「肝膽楚越」式思維,若看到跟自己不一樣的人,不如試着「等一等」,然後平心靜氣問:「我能從你身上學到什麼?」久而久之,你就明白梵蒂岡也可以是慈山寺,慈山寺也可以是梵蒂岡(可惜,你仍然不會是李嘉誠)。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115917017328926&set=a.295293356057967
上禮拜六,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破天荒開了一場演唱會,叫「Grace for the World(無國界恩典)」,雲集超過廿五萬觀眾,表演者有美國歌手Pharrell Williams、意大利男高音Andrea Bocelli、韓國出道的歌星BamBam、西斯汀教堂合唱團,還有來自羅馬歌劇院的管弦樂團等,可謂星光熠熠。演唱會結束後,逾三千架無人機更在西斯汀教堂上空作出壯觀的光影表演,名副其實千年難得一見。
在梵蒂岡開演唱會已夠奇怪了,更令人想不到的是,有朋友在Disney+觀看這個騷,發現贊助名單竟有「Mr. Li Ka-shing」。友人忍不住問我:「李嘉誠唔係佛教徒咩,點解會贊助梵蒂岡演唱會?唔通係另類分散投資?」哈,這問題聽來像開玩笑,但在全球社會日益撕裂的今天,似乎也值得談一談。
這場歷史性演唱會,其實是天主教廿五年一度的「禧年(Jubilee)」慶祝活動,也是第三屆「人類友愛世界集會(World Meeting on Human Fraternity)」的閉幕節目。演唱會的宗旨很明確:就是宣揚團結、公義與仁慈,鼓勵世人跨越文化、信仰跟國籍的差異,視彼此為手足。
全晚最動人的一幕,也許就是Pharrell Williams要求觀眾舉起手機燈,在廣場上營造一片光海,然後說:「這是我們團結的力量。三十萬盞燈,代表所有宗派、所有民族。人類常常將差異視為危險。但恩典(grace)會輕聲說:『等一等。』好奇心(curiosity)會問:『為什麼?』幻想一下,若我們不說『你和我不同』,而是問『我能從你身上學到什麼』,那會如何?」
真正的宗教,必然是跨越宗教的。佛教徒若妄生分別心,只挑佛教團體來布施,那他還是不要信佛更好。佛陀的布施本來就不着形相。想起上月收到一本由慈山寺印製、被稱為「李嘉誠半自傳」的《光中回首》(非賣品),裏面有一個關於布施的故事〈金箔與慈悲〉,頗有意思,容我抄錄於下:
//一個嚴寒的冬天,大雪已經下三天。有一個乞丐去敲榮西禪師的門,顫抖的說:「禪師,我的妻兒好幾天一粒米都沒吃,連日的大雪又使我舊病復發,請求你救救急!」
但寺裡沒有多餘的食物和錢財,要怎麼幫助他呢?
榮西禪師想起有些塗裝佛像用的金箔,毫不猶豫給了他。弟子不滿,抗議說:「那些金箔是裝飾佛像的,怎麼能輕易送人?」
禪師平靜回答:「我尊敬佛陀才這麼做。」弟子說:「把聖像金箔送人,還算尊敬佛陀嗎?」禪師喝斥:「佛陀怎麼對待一切眾生的呢?佛陀累劫修道,為衆生捨血肉棄骨髓,在所不惜!你們只看到鑲金的佛像,怎麼看不到佛陀的心?」//
布施的意義在哪?在助人,對,但不只是助人,更在於自發的捨棄心——捨棄對財物的貪戀,同時也捨棄一切名相、形色對你的束縛。李嘉誠既懂得上述的禪門道理,他這次選擇贊助梵蒂岡,自非拘泥於狹隘的宗教之見。
莊子說得好:「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即是說,你看世界萬物,若由不同的方面看去,那麼自己的肝和膽也會像楚國和越國般不同;若從相同的方面去看,則萬物都歸於一體了。醒悟的,無往而不自在;偏執的,何處不撞南牆?
世界已經太分裂了。是時候停止「肝膽楚越」式思維,若看到跟自己不一樣的人,不如試着「等一等」,然後平心靜氣問:「我能從你身上學到什麼?」久而久之,你就明白梵蒂岡也可以是慈山寺,慈山寺也可以是梵蒂岡(可惜,你仍然不會是李嘉誠)。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115917017328926&set=a.295293356057967
Friday, 19 September 2025
佛菩薩做擔保人
/ 聖嚴法師
懺悔的意義,是要我們在悔過的同時,也要不斷提醒自己拋開成見,站在不同的角度,檢討自己的言行,多多為別人著想。承認自己從過去以至今日,在不知不覺間犯了許多過錯,就能勇敢承擔眼前的種種遭遇。
懺悔有兩種功能:一個是覺察自己的錯誤,改過遷善,不再重蹈覆轍;一個是好漢做事好漢當,心平氣和,勇敢承擔一切責任。
人心很粗,善忘多忘,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尤其是錯誤的、醜陋的、不檢點的事,忘得特別快。所以,我們佛教徒要提醒大家時時懺悔,懺悔什麼呢?懺悔那些已經忘記的、還未忘記的、已經覺察到的、還未覺察到的過錯。縱使經過了千秋萬世長時間累積下來的過失,我們也要一併懺悔,歡喜承擔應負的責任。
很多人會大言不慚地說:「我的行事作為坦蕩蕩,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沒有什麼好懺悔的。」世間固然有許多行事正當、舉止磊落的君子;但是,拋開不可考的過去世不談,就在眼前當下起心動念間,我們不也經常在不知不覺間,犯下許多錯誤?因為,我們的習性裡潛伏著貪瞋癡慢疑等等病根,一不留心,就會表現在言語行為上,不僅傷害了身邊的人,也傷害了自己。
就像很多父母,自以為所作所為都是愛孩子,結果往往愛之適足以害之而不自知。歷史上也有許多擇「善」固執的例子,固執於自以為是的「善行」上,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施暴而以為行善。所以,懺悔的意義,是要我們在悔過的同時,也要不斷提醒自己拋開成見,站在不同的角度,檢討自己的言行,多多為別人著想。承認自己從過去以至今日,在不知不覺間犯了許多過錯,就能勇敢承擔眼前的種種遭遇。一般人在遇到困厄挫折的時候,總是怨天尤人,責怪老天爺不長眼睛、善惡不分、清濁莫辨;結果,不是灰心喪志,就是憤世嫉俗。肯懺悔,就能心平氣和地承擔災難,並且藉著災難,鍛鍊更恭敬、更謙遜的心態,即使經過再多的打擊,也還能保持對人性的信心和慈悲。
也有人說,所謂:「業報至時,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無有地方所,脫之不受報,唯有懺悔力,乃能得除滅。」照這麼說,懺悔可使重罪輕受,只要天天拜佛懺悔,就可以消除業障、免除不受果報的責任義務,豈不是太方便了?拜佛懺悔,對消除業障的確有幫助;但是,它的作用是因為佛菩薩看你真有改過遷善的決心及誠心,出面替你擔保,讓你暫時不要受報;或者像分期付款一樣,逐次攤還。就像一個欠債累累的人,躲債躲到一個大富翁家裡,這個大富翁出面向債主擔保,請求大家給這個人一些時間,保證他一定會慢慢還債,請債主不要催逼太急。道理是一樣的,佛菩薩只是做我們的擔保人,並不幫我們還債,所有債務,還是得由我們自己一分一毫慢慢地還。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196131775881112&set=a.619833110177651
懺悔的意義,是要我們在悔過的同時,也要不斷提醒自己拋開成見,站在不同的角度,檢討自己的言行,多多為別人著想。承認自己從過去以至今日,在不知不覺間犯了許多過錯,就能勇敢承擔眼前的種種遭遇。
懺悔有兩種功能:一個是覺察自己的錯誤,改過遷善,不再重蹈覆轍;一個是好漢做事好漢當,心平氣和,勇敢承擔一切責任。
人心很粗,善忘多忘,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尤其是錯誤的、醜陋的、不檢點的事,忘得特別快。所以,我們佛教徒要提醒大家時時懺悔,懺悔什麼呢?懺悔那些已經忘記的、還未忘記的、已經覺察到的、還未覺察到的過錯。縱使經過了千秋萬世長時間累積下來的過失,我們也要一併懺悔,歡喜承擔應負的責任。
很多人會大言不慚地說:「我的行事作為坦蕩蕩,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沒有什麼好懺悔的。」世間固然有許多行事正當、舉止磊落的君子;但是,拋開不可考的過去世不談,就在眼前當下起心動念間,我們不也經常在不知不覺間,犯下許多錯誤?因為,我們的習性裡潛伏著貪瞋癡慢疑等等病根,一不留心,就會表現在言語行為上,不僅傷害了身邊的人,也傷害了自己。
就像很多父母,自以為所作所為都是愛孩子,結果往往愛之適足以害之而不自知。歷史上也有許多擇「善」固執的例子,固執於自以為是的「善行」上,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施暴而以為行善。所以,懺悔的意義,是要我們在悔過的同時,也要不斷提醒自己拋開成見,站在不同的角度,檢討自己的言行,多多為別人著想。承認自己從過去以至今日,在不知不覺間犯了許多過錯,就能勇敢承擔眼前的種種遭遇。一般人在遇到困厄挫折的時候,總是怨天尤人,責怪老天爺不長眼睛、善惡不分、清濁莫辨;結果,不是灰心喪志,就是憤世嫉俗。肯懺悔,就能心平氣和地承擔災難,並且藉著災難,鍛鍊更恭敬、更謙遜的心態,即使經過再多的打擊,也還能保持對人性的信心和慈悲。
也有人說,所謂:「業報至時,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無有地方所,脫之不受報,唯有懺悔力,乃能得除滅。」照這麼說,懺悔可使重罪輕受,只要天天拜佛懺悔,就可以消除業障、免除不受果報的責任義務,豈不是太方便了?拜佛懺悔,對消除業障的確有幫助;但是,它的作用是因為佛菩薩看你真有改過遷善的決心及誠心,出面替你擔保,讓你暫時不要受報;或者像分期付款一樣,逐次攤還。就像一個欠債累累的人,躲債躲到一個大富翁家裡,這個大富翁出面向債主擔保,請求大家給這個人一些時間,保證他一定會慢慢還債,請債主不要催逼太急。道理是一樣的,佛菩薩只是做我們的擔保人,並不幫我們還債,所有債務,還是得由我們自己一分一毫慢慢地還。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196131775881112&set=a.619833110177651
Wednesday, 17 September 2025
你心中的道德是什麼?《善惡》 一部從哲學角度出發的道德演化史。
/ Hanno Sauer
這是一段漫長的故事,因為它涉及所有對你我至關重要的事物:我們的價值觀、原則、認同的根源、社群的基底,關於你我之間的合作與對抗,關於譴責與被譴責的兩方,而且醒時所見往往未必如同入眠之前。
我們的道德如同一張刮去前文、重複寫上內容的羊皮紙,無以辨識又難以解讀。然而道德是什麼?我們如何定義道德?最好的定義方式,就是完全不去定義,因為「唯有不具歷史的東西才可定義」。然而我們的道德確實有其歷史,而且那歷史太過龐雜、笨重,不是我們安坐書房中所想出的空泛公式能夠形容。道德難以定義,但那並不表示我們無法清楚說明道德是什麼。它只是無法以三言兩語說明。
道德的歷史不是道德哲學的歷史。長久以來,人類都在思考自己的價值觀,但直到最近才將想法寫下。《漢摩拉比法典》、《十誡》、《登山寶訓》、康德的「定言令式」,以及美國政治哲學家羅爾斯的「無知之幕」,這些都在我將述說的故事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也都是相對次要的角色。這是關於我們的價值觀、規範、制度和實踐的故事。道德不在我們的腦袋裡,而是在你我的城市和堤壩、律法及習俗、節慶和戰爭當中。
我將講述的故事,意在幫助我們理解現下。當前的現代社會正處於道德壓力之下,它需要調和自身存續的可能性和最令人不安的真相。如何才能重繪出你我正置身其中的道德基礎架構,進而完整揭示它的全貌?我們現今見到的這種兩極分化、無可調和的狀況,究竟從何而起?文化身分與社會不平等之間的關聯為何?這些要素最終會連結起來,形成對當前道德危機的診斷。我將在本書中講述人類道德的歷史,而我提出的診斷,也正是源於這段歷史。要理解當下,就必須回顧過往。
簡言之:道德的演進讓我們有了合作的能力,卻也將我們的道德傾向局限在會被我們歸為「我們」的群體當中(第一章,五百萬年)。
外部環境的持續變化提高了合作的必要,而人唯有共同生活在規模不斷增大的群體當中,才能滿足這個需求。懲罰的實踐讓我們一方面具備了必要的個人自制及社會的和睦相處,另一方面也產生出一種心態,讓我們以最高的警覺度,監看你我是否遵循著群體的規範(第二章,五十萬年)。
基因及文化的共同演化讓我們成為仰賴向他人學習的生物,藉此有效地吸收眾多積累而成的資訊和技能等文化資本。同時,我們也必須能夠決定要向誰學習――也就是要信任誰、相信誰,而這種信任感的發展,要以共同的價值觀為中介(第三章,五萬年)。
人類這個具有合作性、懲罰性和適應性的物種,最終成功建立起規模愈來愈大的社會,而這些社會在其自身成員數量激增的壓力下,面臨隨時崩解的風險。於是,區別嚴格的階級組織形式開始取代最初的平等主義,將人類社會分裂成了兩方,一方是社會經濟菁英階級,另一方則是在政治和物質條件上居於弱勢的大多數人。社會不平等現象日益加劇,我們對於不平等的厭惡感也與日俱增(第四章,五千年)。
道德的歷史遲早會產生一種文化構造,以在個人之間自動形成的合作關係,取代固有的親族關係和階級制度,做為社會結構的新原則。這個社會進化的新階段釋放出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動經濟成長、科學進步與政治解放,形成如今我們生活於其中的現代社會(第五章,五百年)。
與此同時,世人對於社會不公的心理反感,和以個人自由為基礎的社會結構所帶來的經濟利益,這兩者之間的矛盾也日益加劇。隨著物質益發豐足,世人要求實現人人平等之承諾的呼聲也漸趨高漲:弱勢少數群體的社會政治地位於是成為道德的優先考量(第六章,五十年)。
這個問題無法如願地快速解決,這正是當前情勢的特點,人類道德歷史中的主要元素彼此結合、交互影響,形成了一種有毒的混合物:我們充滿道德色彩的群體心理,造成你我容易受到社會分化的影響。即便是最近期的社會不平等也難以克服,這就讓世人對所有未能以必要的同等熱情為共同志業而奮鬥的人有所懷疑。這也就加劇了社會對於「我們」與「他們」的分化,讓一般人更容易受假訊息影響,因為我們愈來愈仰賴道德歸屬的信號,好藉此決定要相信誰。
如今,我們的懲罰心理開始更為敏感地審視自己群體成員身分的象徵標誌,並對未遵循當前規範的行為施以愈來愈過度的制裁。當前這種左派與右派之分的身分衝突,正是這種演變動力所導致的結果(第七章,五年)。然而結局未必非得如此。因為你我政治意見的歧異,絕大多數都不過是表面且膚淺的,存在那表象底下的,實為眾人共有、在我心中根深柢固的普世道德價值觀,而這些價值觀能夠成為我們重新相互理解的基礎(終章)。
我說過:這是一段漫長的故事。這則故事始自久遠之前,終點則在未來。故事的節奏會益發緊湊與激烈:第一章到第二章講述的時間橫跨數百萬年,而最終三章合計不過數百年。但請勿依字面看待我所採用的時間劃分,我在文中描述的進展,許多都是相互重疊,或是沒有明定時間順序的。這段敘事所依據的時間劃分方式,應理解為大致的範圍,是為了強調重點,並提供一個概述的輪廓。
原作:Moral. Die Erfindung von Gut und Böse
作者:漢諾.紹爾(Hanno Sauer)
譯者:林家任
https://bookzone.cwgv.com.tw/article/34063?utm_source=line&utm_medium=social&utm_content=post_0730&utm_campaign=bz_gb&fbclid=IwY2xjawMxfQdleHRuA2FlbQIxMABicmlkETFBMnZFa3Z2NVBvbDk4VmpFAR7Y5FoYs8l2BZ_bwjx6ofSS0RPJTZedLsFZFTWDd0xvIBpfxSovstOBKkNBJA_aem_uzc9JzCxmnUPtOX4Y4M1Dg
且讓我為你述說一段故事。當這故事到了尾聲,我們能否依然相愛相親?
這是一段漫長的故事,因為它涉及所有對你我至關重要的事物:我們的價值觀、原則、認同的根源、社群的基底,關於你我之間的合作與對抗,關於譴責與被譴責的兩方,而且醒時所見往往未必如同入眠之前。
我們能依據什麼定位自己?我們希望怎麼生活?你我彼此如何互處?過去我們是怎麼做到的?未來又有何可能?這些都是道德的問題,而我要述說的故事,即是一段道德的歷史。道德,它聽來似乎就等於禁止與強制、限制與犧牲,道德是宗教法庭,是懺悔與良心不安,是貞潔與教義問答:無趣,幽閉,而且總愛說教,好為人師。
這些印象倒也沒有錯,只是不太完整,還有補充的必要。我要述說的故事將回溯人類根本的道德演變,從東非地區尚未成為現代人的遠古祖先,一直到現今世界各大都會中,在網路上激烈上演的種種衝突――關於身分認同、不平等、壓迫,以及對當前局勢的解釋權。這個故事將講述我們的社會如何在時代更迭中發生變化,而新的制度、技術、知識體系和經濟形式又是如何與我們的價值觀及規範同步發展,而且,這些變化全都不只有單一面向:生活在一個群體當中的人會排斥外人;了解規約的人會想控制規約;予人信賴的人會讓自己仰賴他人;創造財富者同時也創造出不平等與剝削;想要和平的人有時也必須起而戰鬥。
每一次的變化都有其辯證,每個良善、美好的發展也都有其艱難、陰暗、冷酷的一面;所有的進步都有其代價。早期的演化讓你我懂得了合作,卻也敵視「非我族類」的他者――說出「我們」的人,也會同時說出「他們」。刑罰的發展馴化了你我,讓我們變得相處和睦,卻也讓我們具備強大的懲罰本能,藉此監督你我依循的規範;文化和學習讓我們有了從他人身上習得的新知識與新能力,卻也讓我們因而需要仰賴「他人」。不平等與統治的出現,為人類帶來了規模前所未有的財富,以及程度前所未見的階級和壓迫。現代性解放了個人,個人則藉著知識與科技控制了大自然;對於這個此刻你我在當中已無家可歸的世界,我們早已除魅,再無幻想,而且還創造出了生成殖民主義和奴役制度的條件。二十世紀原本希望借助全球機構,創造出一個人人皆能享有同等道德地位的和平社會,然而帶來的卻是人類歷史上最駭人的罪行,並將我們推向生態崩潰的邊緣。近來,我們致力於根絕專斷和歧視、種族主義及性別歧視,以及恐同和排外的遺毒。這樣的企圖將能得到回報,但我們也將為此付出某些代價。
我們的道德如同一張刮去前文、重複寫上內容的羊皮紙,無以辨識又難以解讀。然而道德是什麼?我們如何定義道德?最好的定義方式,就是完全不去定義,因為「唯有不具歷史的東西才可定義」。然而我們的道德確實有其歷史,而且那歷史太過龐雜、笨重,不是我們安坐書房中所想出的空泛公式能夠形容。道德難以定義,但那並不表示我們無法清楚說明道德是什麼。它只是無法以三言兩語說明。
道德的歷史不是道德哲學的歷史。長久以來,人類都在思考自己的價值觀,但直到最近才將想法寫下。《漢摩拉比法典》、《十誡》、《登山寶訓》、康德的「定言令式」,以及美國政治哲學家羅爾斯的「無知之幕」,這些都在我將述說的故事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也都是相對次要的角色。這是關於我們的價值觀、規範、制度和實踐的故事。道德不在我們的腦袋裡,而是在你我的城市和堤壩、律法及習俗、節慶和戰爭當中。
我將講述的故事,意在幫助我們理解現下。當前的現代社會正處於道德壓力之下,它需要調和自身存續的可能性和最令人不安的真相。如何才能重繪出你我正置身其中的道德基礎架構,進而完整揭示它的全貌?我們現今見到的這種兩極分化、無可調和的狀況,究竟從何而起?文化身分與社會不平等之間的關聯為何?這些要素最終會連結起來,形成對當前道德危機的診斷。我將在本書中講述人類道德的歷史,而我提出的診斷,也正是源於這段歷史。要理解當下,就必須回顧過往。
簡言之:道德的演進讓我們有了合作的能力,卻也將我們的道德傾向局限在會被我們歸為「我們」的群體當中(第一章,五百萬年)。
外部環境的持續變化提高了合作的必要,而人唯有共同生活在規模不斷增大的群體當中,才能滿足這個需求。懲罰的實踐讓我們一方面具備了必要的個人自制及社會的和睦相處,另一方面也產生出一種心態,讓我們以最高的警覺度,監看你我是否遵循著群體的規範(第二章,五十萬年)。
基因及文化的共同演化讓我們成為仰賴向他人學習的生物,藉此有效地吸收眾多積累而成的資訊和技能等文化資本。同時,我們也必須能夠決定要向誰學習――也就是要信任誰、相信誰,而這種信任感的發展,要以共同的價值觀為中介(第三章,五萬年)。
人類這個具有合作性、懲罰性和適應性的物種,最終成功建立起規模愈來愈大的社會,而這些社會在其自身成員數量激增的壓力下,面臨隨時崩解的風險。於是,區別嚴格的階級組織形式開始取代最初的平等主義,將人類社會分裂成了兩方,一方是社會經濟菁英階級,另一方則是在政治和物質條件上居於弱勢的大多數人。社會不平等現象日益加劇,我們對於不平等的厭惡感也與日俱增(第四章,五千年)。
道德的歷史遲早會產生一種文化構造,以在個人之間自動形成的合作關係,取代固有的親族關係和階級制度,做為社會結構的新原則。這個社會進化的新階段釋放出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動經濟成長、科學進步與政治解放,形成如今我們生活於其中的現代社會(第五章,五百年)。
與此同時,世人對於社會不公的心理反感,和以個人自由為基礎的社會結構所帶來的經濟利益,這兩者之間的矛盾也日益加劇。隨著物質益發豐足,世人要求實現人人平等之承諾的呼聲也漸趨高漲:弱勢少數群體的社會政治地位於是成為道德的優先考量(第六章,五十年)。
這個問題無法如願地快速解決,這正是當前情勢的特點,人類道德歷史中的主要元素彼此結合、交互影響,形成了一種有毒的混合物:我們充滿道德色彩的群體心理,造成你我容易受到社會分化的影響。即便是最近期的社會不平等也難以克服,這就讓世人對所有未能以必要的同等熱情為共同志業而奮鬥的人有所懷疑。這也就加劇了社會對於「我們」與「他們」的分化,讓一般人更容易受假訊息影響,因為我們愈來愈仰賴道德歸屬的信號,好藉此決定要相信誰。
如今,我們的懲罰心理開始更為敏感地審視自己群體成員身分的象徵標誌,並對未遵循當前規範的行為施以愈來愈過度的制裁。當前這種左派與右派之分的身分衝突,正是這種演變動力所導致的結果(第七章,五年)。然而結局未必非得如此。因為你我政治意見的歧異,絕大多數都不過是表面且膚淺的,存在那表象底下的,實為眾人共有、在我心中根深柢固的普世道德價值觀,而這些價值觀能夠成為我們重新相互理解的基礎(終章)。
我說過:這是一段漫長的故事。這則故事始自久遠之前,終點則在未來。故事的節奏會益發緊湊與激烈:第一章到第二章講述的時間橫跨數百萬年,而最終三章合計不過數百年。但請勿依字面看待我所採用的時間劃分,我在文中描述的進展,許多都是相互重疊,或是沒有明定時間順序的。這段敘事所依據的時間劃分方式,應理解為大致的範圍,是為了強調重點,並提供一個概述的輪廓。
原作:Moral. Die Erfindung von Gut und Böse
作者:漢諾.紹爾(Hanno Sauer)
譯者:林家任
https://bookzone.cwgv.com.tw/article/34063?utm_source=line&utm_medium=social&utm_content=post_0730&utm_campaign=bz_gb&fbclid=IwY2xjawMxfQdleHRuA2FlbQIxMABicmlkETFBMnZFa3Z2NVBvbDk4VmpFAR7Y5FoYs8l2BZ_bwjx6ofSS0RPJTZedLsFZFTWDd0xvIBpfxSovstOBKkNBJA_aem_uzc9JzCxmnUPtOX4Y4M1Dg
Saturday, 13 September 2025
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
/ 甘德政
历史上能逃过“诛杀功臣”劫数的人,屈指可数。
最先出场的,是春秋时代的范蠡。他辅佐越王勾践,出谋献策,让勾践卧薪尝胆,最后灭掉宿敌吴国,成为霸主之一。
须会隐匿锋芒
谁也信不过
历史上能逃过“诛杀功臣”劫数的人,屈指可数。
最先出场的,是春秋时代的范蠡。他辅佐越王勾践,出谋献策,让勾践卧薪尝胆,最后灭掉宿敌吴国,成为霸主之一。
勾践成就霸业之时,范蠡劝同僚文种赶紧急流勇退。他说:“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范蠡会看相,心里清楚“长颈鸟喙”的双重人格。那个富贵时荒唐的君王,才是勾践的本来面目;贫贱时的忍辱负重,只是形势所逼的政治表演而已。
范蠡退隐江湖后,文种继续留下辅佐勾践,结果被勾践赐剑一把,逼其自杀。
接下来出场的,就是汉初三杰之一的大军师张良。他辅佐刘邦,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逼楚霸王项羽在乌江自刎,成就大汉的开国大业。
须会隐匿锋芒
天下大定后,张良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他称病退隐,远离纷争,避免被君主猜忌,才得以善终。
反观另一个开国功臣韩信,功高震主,被夷三族,落得“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悲惨下场。
到了元末明初,神机妙算的刘伯温,很清楚老板朱元璋的性格,他也想学张良那样金盆洗手、不问世事。
但多疑的朱元璋还是没放过刘伯温,这些跟他一起打江山的老臣子,太清楚他的老底,留下来极可能会威胁皇位,后来就找个借口,赐毒药逼死刘伯温。
大明开国功臣几乎都被朱元璋斩尽杀绝,连聪明绝顶的刘伯温也难逃一劫。最后逃过政治清洗的,只有汤和一人,因为汤和看起来笨笨的,而且低调做人,从不以功臣自居,不授人以柄,朱元璋到最后才对他放心,觉得杀不杀他都没必要,就放他一马。
开国功臣必须学会隐匿锋芒,不居功自傲,才能在残酷的政坛里存活下来。如果不懂收敛,动不动摆出“令伯当年为老大上刀山、下油锅、两肋插刀、出生入死的时候,你们这些在朝堂上享尽荣华富贵的年轻后辈,毛都没长齐”的倚老卖老心态,肯定死得很惨。
谁也信不过
到了现代的民主社会,虽然不像封建专制年代大开杀戒那般血腥,但权力斗争的人性本质永远不变。
表面上打着民主自由旗号,骨子里还是威权主义那一套的领导人,被人出卖多了,谁也信不过,疑心非常重,往往攀上最高权位后,很可能就抛弃助他上位的盟友,换上他眼中更忠诚的支持者。
政治非常现实,从以上的血淋淋历史,可以学到古人的政治智慧。
https://www.chinapress.com.my/20230111/甘德政: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会员文◢/
https://www.chinapress.com.my/20230111/甘德政: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会员文◢/
Tuesday, 9 September 2025
成就他人是修行
/ 果然是大師
⠀
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中有這樣的記載:
⠀
當時,比丘們問佛陀:「如果槃特比丘能夠擁有目前的智慧,那麼他之前究竟造了什麼業,才會得了人身,卻是那麼的愚鈍?」佛陀於是鄭重地告訴弟子們:「這是槃特比丘自己所做的業,因而必須承受的果報。」並說出廣為後世佛弟子所知的偈子:
⠀
「假令經百劫,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
佛陀接著說起槃特比丘往昔的故事。在迦葉佛世時,槃特比丘是一位精通三藏的大法師,然而,他卻不肯為人教授佛法,甚至連短短的四句偈也不願說,他往生之後,因出家修行的福報而往生天界,後來福報享盡,投生為賤民,以殺豬為業。有一天,他住處附近的聚落將舉行慶典,他為了多賺些錢,於是趕了大批豬隻,乘船渡河趕赴慶典。不料,豬隻在船上大為騷動,以致船身漸漸不穩,終於覆沒,豬隻盡皆淹死,只有他被在河邊修行的五百位辟支佛(獨覺者)救起。
⠀
從此,他便依止這些辟支佛,與他們同住在一起,並且日日採花摘果供養,並且向他們學習禪修,由於修行精勤而得無想定,往生後投生於無想天。這無想天雖是色界第四禪天,又稱為長壽天,然而,根據《增壹阿含經》〈八難品〉所稱,卻是不能聽聞見睹佛法之地,因為一念不生,唯有清淨,連修行佛法都不可得,只能徒然耗用福報。這一世再投生人間,便落得如此愚鈍無知的果報。
⠀
佛陀於是教示弟子:「不應慳法,(應)以清淨心為他說法,當如是學;於諸有情常生悲愍,遠離邪定,當如是學。」意即應悲憫眾生,而不是自求定中的清淨安閑,並且不吝分享佛法,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否則,光是自己有定、有慧,卻而沒有與他人分享的菩提心,雖不致徒然,但作用畢竟有限。
⠀
在世法中,知識是權力、地位的象徵,在教育普及之前,知識也是權貴人士的特權;在商業體系的運作中,知識則是能夠創造財富,更是一種財產權,因此,知識的分享往往是有所保留的,許多前輩、老師傅,因而有「留一手」的習慣。
⠀
然而,佛法的修行正好相反,就是要人勘破諸法無我――愈能實證無我,愈能得到解脫自在;相反的,愈想為自己多留一些保障、多維持一些身段、多保有一些自己的獨特價值,就愈是放不下自我,也愈容易衍生出煩惱,因為就是有我,才有後顧之憂。
⠀
所以聖嚴師父說:「要有當別人墊腳石的心量,要有成就他人的胸襟。」學著把彎不下的腰彎下,是修無我;學著自己受用多少,就跟人分享多少,不讓別人犯同樣的錯、受同樣的苦,是慈悲;把光榮、把機會給別人,成就別人的成功,是培福結善緣,同樣也在修無我……
⠀
如果信因緣、明因果,就無需在眼前的得失中衡量計較,心寬天地寬,多好!
⠀
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中有這樣的記載:
⠀
當時,比丘們問佛陀:「如果槃特比丘能夠擁有目前的智慧,那麼他之前究竟造了什麼業,才會得了人身,卻是那麼的愚鈍?」佛陀於是鄭重地告訴弟子們:「這是槃特比丘自己所做的業,因而必須承受的果報。」並說出廣為後世佛弟子所知的偈子:
⠀
「假令經百劫,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
佛陀接著說起槃特比丘往昔的故事。在迦葉佛世時,槃特比丘是一位精通三藏的大法師,然而,他卻不肯為人教授佛法,甚至連短短的四句偈也不願說,他往生之後,因出家修行的福報而往生天界,後來福報享盡,投生為賤民,以殺豬為業。有一天,他住處附近的聚落將舉行慶典,他為了多賺些錢,於是趕了大批豬隻,乘船渡河趕赴慶典。不料,豬隻在船上大為騷動,以致船身漸漸不穩,終於覆沒,豬隻盡皆淹死,只有他被在河邊修行的五百位辟支佛(獨覺者)救起。
⠀
從此,他便依止這些辟支佛,與他們同住在一起,並且日日採花摘果供養,並且向他們學習禪修,由於修行精勤而得無想定,往生後投生於無想天。這無想天雖是色界第四禪天,又稱為長壽天,然而,根據《增壹阿含經》〈八難品〉所稱,卻是不能聽聞見睹佛法之地,因為一念不生,唯有清淨,連修行佛法都不可得,只能徒然耗用福報。這一世再投生人間,便落得如此愚鈍無知的果報。
⠀
佛陀於是教示弟子:「不應慳法,(應)以清淨心為他說法,當如是學;於諸有情常生悲愍,遠離邪定,當如是學。」意即應悲憫眾生,而不是自求定中的清淨安閑,並且不吝分享佛法,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否則,光是自己有定、有慧,卻而沒有與他人分享的菩提心,雖不致徒然,但作用畢竟有限。
⠀
在世法中,知識是權力、地位的象徵,在教育普及之前,知識也是權貴人士的特權;在商業體系的運作中,知識則是能夠創造財富,更是一種財產權,因此,知識的分享往往是有所保留的,許多前輩、老師傅,因而有「留一手」的習慣。
⠀
然而,佛法的修行正好相反,就是要人勘破諸法無我――愈能實證無我,愈能得到解脫自在;相反的,愈想為自己多留一些保障、多維持一些身段、多保有一些自己的獨特價值,就愈是放不下自我,也愈容易衍生出煩惱,因為就是有我,才有後顧之憂。
⠀
所以聖嚴師父說:「要有當別人墊腳石的心量,要有成就他人的胸襟。」學著把彎不下的腰彎下,是修無我;學著自己受用多少,就跟人分享多少,不讓別人犯同樣的錯、受同樣的苦,是慈悲;把光榮、把機會給別人,成就別人的成功,是培福結善緣,同樣也在修無我……
⠀
如果信因緣、明因果,就無需在眼前的得失中衡量計較,心寬天地寬,多好!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5393455484037200&set=a.226191537430313
Friday, 5 September 2025
拉菲兹牵出3个严重后果
/ 许国伟
先说个故事。
清朝乾隆皇帝晚年时,重用和珅。
皇帝好面子开销大,朝廷收入不足国库空虚。由于当官的权力很大,监管力度又弱,官场风气败坏,贪官污吏橫行。
有什么办法,能惩罚了贪官又为皇帝挣得收入?
其实,历朝历代都有犯了法,能花钱赎罪或花钱抵罪的做法,就算是大清王朝,也会对犯罪的官员包括贪官抄家和罚俸。
只是,比起拉菲茲充滿讽刺意味的“被控偷牛奶再归还牛奶就无罪”的比喻,更令人担忧的是,曾经大清王朝推行议罪银,所造成的三个严重后果,会否重演呢?
先说个故事。
清朝乾隆皇帝晚年时,重用和珅。
皇帝好面子开销大,朝廷收入不足国库空虚。由于当官的权力很大,监管力度又弱,官场风气败坏,贪官污吏橫行。
有什么办法,能惩罚了贪官又为皇帝挣得收入?
其实,历朝历代都有犯了法,能花钱赎罪或花钱抵罪的做法,就算是大清王朝,也会对犯罪的官员包括贪官抄家和罚俸。
乾隆时推出的议罪银,原本只是想罚贪官更多的钱,让这些贪官肉痛而会收敛。只是,在和珅的操弄下,帮乾隆把议罪银玩出新高度。
因为,通过和珅來操办议罪银,就有了几个特点。
首先,这是皇帝跟罪臣之间的事,说白了就是不受法律管,罪臣交了议罪银就没事了。
再來,要交多少议罪银是揣摩圣意,只要交足诚意让皇帝滿意,只要无罪还能继续当官,不但之前贪的还有剩,还可以继续贪。
最后,议罪银可以免罪,还能让皇帝开心。于是,当官的心领神会,有罪的赶快交议罪银,现在没被发现有罪的,也弄些小错小罪來向皇帝进贡议罪银。
重点在于,让皇上开心,就算之后犯大错,就再继续交议罪银。
清朝的议罪银,造成了三个严重后果。
一,贪官无需受到法律审判和制裁,交了议罪银就能脫罪。
二,贪官知道交议罪银可脫罪,等于给他们贼胆更有底气。
三,肃贪打腐彻底成纸老虎,朝廷百官更是集体贪污腐败。
二,贪官知道交议罪银可脫罪,等于给他们贼胆更有底气。
三,肃贪打腐彻底成纸老虎,朝廷百官更是集体贪污腐败。
故事说完了。
公正党班丹区国会议员拉菲茲公开质问,土团党泗岩沫区部署理主席阿当拉兰面对控状,缴付410万令吉罚款后获总检察署撤回12项贪污和洗黑钱控状一事。
拉菲茲调侃,根据控状,阿当拉兰是被控收贿670万令吉,当缴付410万令吉罚款后还有260万令吉余额,称得上是最赚钱的生意。
当然,总检察署应是有其法律上的考量,跟历史上的议罪银,不能完全当同一件事。
只是,比起拉菲茲充滿讽刺意味的“被控偷牛奶再归还牛奶就无罪”的比喻,更令人担忧的是,曾经大清王朝推行议罪银,所造成的三个严重后果,会否重演呢?
这,才是更严重的问题。
https://www.chinapress.com.my/看好文|许国伟:拉菲兹牵出3个严重后果/
Monday, 1 September 2025
修行進步的最大關鍵
/ 南懷瑾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與盡心篇》
孟子說“人不可以無恥”,這“無恥”兩個字,在現代人的觀念中,好像變成一句罵人的話,不大好聽,不容易被人們接受。所謂“恥”,換一個名詞來說,就是慚愧心。我們常常會對人說:慚愧!慚愧!這就是“恥”,就是知恥;那件使你慚愧的事,往往是無恥之事。
如果做人做事,不知隨時隨地反省檢查自己過錯的話,德行是不會有所進步的。如果能時時自我反省,發現自己的過錯,那麼這一天活著的生命,就是有恥,就是有慚愧心。假使犯了過錯,不但不自我反省,反而自我辯護認為沒有錯,甚至推過於別人,那是“無恥之恥”,那就真正叫做“無恥矣”,也就是根本無慚無愧了。
孟子再說:“恥之於人大矣”,有慚有愧之心,是平常進德修業最大的關鍵。佛家學說也是如此,認為慚與愧,是人生修養非常重要的善行。“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有些人,非常聰明伶俐,做錯了事,自己運用機心,很巧妙地為自己辯護,肯定自己沒有錯,這一類“機變之巧”的人,就是用心極不誠實,非常狡滑的人。“慚愧”兩個字,對這種人根本用不上了。
孟子又說:“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簡單地來解釋這句話,就是當你不如人的時候,假如自己還沒有慚愧心,那你怎麼能夠做到和人家一樣呢?人都有好勝上進的心理,看見別人比自己好,卻困於自己的壞習慣,只是自卑,不肯自求進步。其實,不必怕不如人,只要發一個慚愧、有恥之心,自己努力,別人也許十天就能做到,自己百日、千日總可到達與別人同樣的程度吧,甚至超越。可是一般人,往往不會自我承認無恥,反而容易犯一個自卑感的毛病。例如看見同學有很高的成就,就不敢去看這個同學。其實深刻進一步來說,能夠有自卑感,已經是有知恥的動機,但是必須要拿出勇氣,不要被自己的自卑感淹沒,更要奮發向上進德修業。所謂“知恥近乎勇”,“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做人做事要這樣,修養心性更要如此。
/ 《孟子與盡心篇》
孟子說“人不可以無恥”,這“無恥”兩個字,在現代人的觀念中,好像變成一句罵人的話,不大好聽,不容易被人們接受。所謂“恥”,換一個名詞來說,就是慚愧心。我們常常會對人說:慚愧!慚愧!這就是“恥”,就是知恥;那件使你慚愧的事,往往是無恥之事。
如果做人做事,不知隨時隨地反省檢查自己過錯的話,德行是不會有所進步的。如果能時時自我反省,發現自己的過錯,那麼這一天活著的生命,就是有恥,就是有慚愧心。假使犯了過錯,不但不自我反省,反而自我辯護認為沒有錯,甚至推過於別人,那是“無恥之恥”,那就真正叫做“無恥矣”,也就是根本無慚無愧了。
孟子再說:“恥之於人大矣”,有慚有愧之心,是平常進德修業最大的關鍵。佛家學說也是如此,認為慚與愧,是人生修養非常重要的善行。“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有些人,非常聰明伶俐,做錯了事,自己運用機心,很巧妙地為自己辯護,肯定自己沒有錯,這一類“機變之巧”的人,就是用心極不誠實,非常狡滑的人。“慚愧”兩個字,對這種人根本用不上了。
孟子又說:“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簡單地來解釋這句話,就是當你不如人的時候,假如自己還沒有慚愧心,那你怎麼能夠做到和人家一樣呢?人都有好勝上進的心理,看見別人比自己好,卻困於自己的壞習慣,只是自卑,不肯自求進步。其實,不必怕不如人,只要發一個慚愧、有恥之心,自己努力,別人也許十天就能做到,自己百日、千日總可到達與別人同樣的程度吧,甚至超越。可是一般人,往往不會自我承認無恥,反而容易犯一個自卑感的毛病。例如看見同學有很高的成就,就不敢去看這個同學。其實深刻進一步來說,能夠有自卑感,已經是有知恥的動機,但是必須要拿出勇氣,不要被自己的自卑感淹沒,更要奮發向上進德修業。所謂“知恥近乎勇”,“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做人做事要這樣,修養心性更要如此。
/ 《孟子與盡心篇》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158613666298804&set=a.406028171557361
Wednesday, 27 August 2025
贪腐、悲剧与选票:沙巴改革契机?
/ 林建荣
三起看似独立的事件——震撼全国的沙巴矿产勘探执照贪污案、引发公愤的扎拉凯丽娜(Zara)疑遭霸凌致死案,以及迫在眉睫的沙巴州选——正在同时发酵,并在“风下之乡”交织成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与社会压力测试。这已经不只是政党之间的权力博弈,而是关乎清廉政治、司法正义与民意觉醒的三重考验。
沙巴政府深陷的矿产勘探执照贪腐案,如惊雷划破沙盟政权声誉,也揭开了资源分配背后的制度黑洞——权钱交易从矿权到工程早已成为半公开的游戏规则。这起案件涉案层级之高、金额之大,不仅击穿了沙盟政权的公信力,也让那片被默许的“政治灰色地带”暴露在聚光灯下。
这也使到团结政府在沙巴政坛的裂缝随即扩大。巫统公开拒绝与沙盟联手应战州选,并直指沙盟是“负资产”。这不只有著沙盟领袖兼沙首长哈芝芝与国阵兼巫统州主席邦莫达的新仇旧恨,背后更是政治现实的算计——在选民反贪情绪高涨的氛围下,谁能与旧政治划清界线,谁就可能抢下未来五年的主导权。
与此同时,一桩校园悲剧点燃了社会的另一股怒火。宗教中学女学生扎拉因疑遭长期霸凌而离世,不仅震惊沙巴,更令全国舆论沸腾。这起案件让人们直面一个残酷事实:在现行体制下,弱势者的生命竟如此轻微。调查迟缓、程序不透明、官员推诿——这些细节,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政府在最基本公共职责上的缺席。
当贪腐案与扎拉案叠加,人们看见的不是孤立的弊端,而是制度整体的失灵:当资源被掠夺、权力缺乏制衡,最终承担代价的永远是普通人。这样的政治生态,何来发展与福祉可言?
三起看似独立的事件——震撼全国的沙巴矿产勘探执照贪污案、引发公愤的扎拉凯丽娜(Zara)疑遭霸凌致死案,以及迫在眉睫的沙巴州选——正在同时发酵,并在“风下之乡”交织成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与社会压力测试。这已经不只是政党之间的权力博弈,而是关乎清廉政治、司法正义与民意觉醒的三重考验。
沙巴政府深陷的矿产勘探执照贪腐案,如惊雷划破沙盟政权声誉,也揭开了资源分配背后的制度黑洞——权钱交易从矿权到工程早已成为半公开的游戏规则。这起案件涉案层级之高、金额之大,不仅击穿了沙盟政权的公信力,也让那片被默许的“政治灰色地带”暴露在聚光灯下。
这也使到团结政府在沙巴政坛的裂缝随即扩大。巫统公开拒绝与沙盟联手应战州选,并直指沙盟是“负资产”。这不只有著沙盟领袖兼沙首长哈芝芝与国阵兼巫统州主席邦莫达的新仇旧恨,背后更是政治现实的算计——在选民反贪情绪高涨的氛围下,谁能与旧政治划清界线,谁就可能抢下未来五年的主导权。
与此同时,一桩校园悲剧点燃了社会的另一股怒火。宗教中学女学生扎拉因疑遭长期霸凌而离世,不仅震惊沙巴,更令全国舆论沸腾。这起案件让人们直面一个残酷事实:在现行体制下,弱势者的生命竟如此轻微。调查迟缓、程序不透明、官员推诿——这些细节,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政府在最基本公共职责上的缺席。
当贪腐案与扎拉案叠加,人们看见的不是孤立的弊端,而是制度整体的失灵:当资源被掠夺、权力缺乏制衡,最终承担代价的永远是普通人。这样的政治生态,何来发展与福祉可言?
沙巴州选就在这些腐败与悲剧的阴影下日益逼近。这也让州选表面上,或许只是又一次政党间权力角力,但在选民心中,意识也许正悄然转变。人们将不再满足于华丽造势与空泛承诺,而开始追问:反贪的实质计划在哪里?社会安全网如何重建?扎拉案的悲剧如何不再重演?
贪污案与扎拉案,作为现实中的警讯与触媒,已经让沙巴社会无法再视而不见。沙巴民众或许就站在一个历史“三重交会点”:对腐败的零容忍、对司法正义的渴望,以及对政治革新的迫切需求。
如果沙巴人选择不再沉默、不再轻信糖衣承诺,而是用选票清晰地说出自己的立场,支持真正的改革者,沙巴或许真能摆脱旧政治的阴影,迈向一个更透明、更公义的未来——迎来名副其实的“沙巴之春”。
贪污案与扎拉案,作为现实中的警讯与触媒,已经让沙巴社会无法再视而不见。沙巴民众或许就站在一个历史“三重交会点”:对腐败的零容忍、对司法正义的渴望,以及对政治革新的迫切需求。
如果沙巴人选择不再沉默、不再轻信糖衣承诺,而是用选票清晰地说出自己的立场,支持真正的改革者,沙巴或许真能摆脱旧政治的阴影,迈向一个更透明、更公义的未来——迎来名副其实的“沙巴之春”。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qunying/2025/08/16/754713
Thursday, 21 August 2025
忍辱波羅蜜 修行第一課
/ 聖嚴法師
“忍辱為六度之一,忍辱究竟有何妙用?聖嚴法師除了從經典中為我們解釋忍的意義,鼓勵修三種忍、世忍與出世忍,以及菩薩四法,如果能忍,就能安己安人、和衷共濟,是建立和樂人間的最佳准則。「忍辱」在《大般若經》中叫做安忍,是安於忍耐。《大品般若經》序品第一云:「菩薩摩訶薩……心不動故,應具足羼提波羅蜜(kṣānti-pāramitā)。」如何對治瞋恚,使心安住,亦名忍辱度無極。
三種忍
《解深密經》卷四及《成唯識論》卷九,無性的《攝大乘論釋》卷七,提到修三種忍:
《解深密經》卷四及《成唯識論》卷九,無性的《攝大乘論釋》卷七,提到修三種忍:
耐怨害忍
是以無瞋為性,對怨家及傷害我們的人修忍辱行。是讓自己和對方不受傷害,即使受到傷害,也不去反擊,而是利用這個機會好好修行。這樣看起來似乎自己是吃虧了,事實上,只要「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前面還是有路可走的。這是成熟諸有情之轉因。
是以無瞋為性,對怨家及傷害我們的人修忍辱行。是讓自己和對方不受傷害,即使受到傷害,也不去反擊,而是利用這個機會好好修行。這樣看起來似乎自己是吃虧了,事實上,只要「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前面還是有路可走的。這是成熟諸有情之轉因。
安受苦忍
是以精進為性,對一切苦楚困境修忍辱行。這不只是對人,而是對各種各樣苦難的情況,例如大風、大雨,大寒、大熱等,有的是天災,有的是人禍,還有身體四大不調,處於諸多痛苦的情況下而修忍辱行。這是菩薩成佛之因。
是以精進為性,對一切苦楚困境修忍辱行。這不只是對人,而是對各種各樣苦難的情況,例如大風、大雨,大寒、大熱等,有的是天災,有的是人禍,還有身體四大不調,處於諸多痛苦的情況下而修忍辱行。這是菩薩成佛之因。
諦察法忍
是以慧為性,能審諦觀察諸法,三性三無性。一切現象都是無自性,都是空,所有的苦受、樂受,乃至不苦不樂的捨受,自性都是空的,這是法忍,也是前二忍的所依止處。
是以慧為性,能審諦觀察諸法,三性三無性。一切現象都是無自性,都是空,所有的苦受、樂受,乃至不苦不樂的捨受,自性都是空的,這是法忍,也是前二忍的所依止處。
害忍、苦忍、法忍之中,第一種忍辱是比較容易的,修苦忍及法忍就困難多了。尤其法忍是最重要的,應該隨時隨地練習,並用它來對治前面兩種忍的阻力。因此,在用功修行時,應先耐怨害忍,再觀法的無常、無我、空。
或許有人要問,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是自私的,如果我們凡事都忍,忍到最後連自己都沒有了,這還能修行嗎?
在中國有一本書,叫《孫子兵法》,其中指出,最上乘的戰爭謀略,是不必打仗就能使得敵軍投降。事實上,高明的武術家,通常是不跟敵人比拳頭、比功夫,而是在受攻擊時,能毫不費力地用四兩撥千斤的方法,使得雙方都不會因此而傷亡。而佛教的忍辱也是如此,面對問題處理時,不是用暴力,而是用智慧來處理,以慈悲來化解。
從原始佛教的《阿含經》到大乘的許多經典,處處提到忍辱行。所謂忍辱行,就是慈悲與智慧,是積極的,絕非束手就縛,消極地等待著被攻擊。
從原始佛教的《阿含經》到大乘的許多經典,處處提到忍辱行。所謂忍辱行,就是慈悲與智慧,是積極的,絕非束手就縛,消極地等待著被攻擊。
《大智度論》中提到眾生忍及無生法忍。眾生忍是於一切的眾生,以慈悲心,不起瞋惱,縱使受害,也能不瞋不加報復;而無生法忍是安任於諸法因緣生,自性本是空的法理。又分法忍及生忍,法忍是於非心法的自然現象、生理現象,不起心法的瞋恚、憂愁等煩惱;生忍則是於人對己之恭敬供養,不執著;他人對己之瞋罵、打害、不生瞋恨。而在《菩薩地持經》中的安苦忍法,即是生忍;思惟解忍,即是法忍。
/ 摘自《人生》405期
Monday, 18 August 2025
安华总在关键时刻缺席
/ 邓文龙
首相安华上个月成功斡旋泰国和柬埔寨的边境冲突,促成双国达成停火协议,这一举动赢得了国际的肯定。
然而,在我国近期接连发生的倒挂国旗事件中,安华却鲜少表态,任由事情从民众一时疏忽,演变成族群对立与冲突。面对这一局面,安华难辞其咎,昌明政府的形象也因此严重受损。
既然首相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和平英雄”,为何在国内,却无法挺身而出,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的捍卫者?
煽动人民情绪的火苗,拖得越久,伤害越大。执政者理应从过去多起敏感冲突中吸取教训,当机立断、斩草除根,及时平息风波。但可惜的是,安华缺的,正是这种在大事中的果敢领导力,那种能用实际行动捍卫昌明大马理念、赢得国人喝彩的魄力。
这些年,政客频频炒作敏感课题,从KK袜子事件到国旗倒挂风波,昌明政府往往袖手旁观,让舆论持续发酵,等到局势白热化才被迫收场。安华一再被人民批评“反应迟缓”,更让人质疑:首相,您究竟有没有勇气,正视国人的关切?
国庆日原本应是歌颂团结与和平的节日,国旗理应像征主权和民族精神,但如今却因为政客的挑拨,让部分民众甚至害怕悬挂国旗,这是何等的讽刺与悲哀!
风波终将过去,但伤痕会长久存在;隔阂已然形成,裂缝由谁来弥合?
经历了过去两年半的执政,我已不再对安华抱有过多期望,因为在一次次本可展现领导力的关键时刻,他的身影总是缺席。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lunjian/2025/08/15/754323
首相安华上个月成功斡旋泰国和柬埔寨的边境冲突,促成双国达成停火协议,这一举动赢得了国际的肯定。
然而,在我国近期接连发生的倒挂国旗事件中,安华却鲜少表态,任由事情从民众一时疏忽,演变成族群对立与冲突。面对这一局面,安华难辞其咎,昌明政府的形象也因此严重受损。
既然首相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和平英雄”,为何在国内,却无法挺身而出,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的捍卫者?
煽动人民情绪的火苗,拖得越久,伤害越大。执政者理应从过去多起敏感冲突中吸取教训,当机立断、斩草除根,及时平息风波。但可惜的是,安华缺的,正是这种在大事中的果敢领导力,那种能用实际行动捍卫昌明大马理念、赢得国人喝彩的魄力。
这些年,政客频频炒作敏感课题,从KK袜子事件到国旗倒挂风波,昌明政府往往袖手旁观,让舆论持续发酵,等到局势白热化才被迫收场。安华一再被人民批评“反应迟缓”,更让人质疑:首相,您究竟有没有勇气,正视国人的关切?
国庆日原本应是歌颂团结与和平的节日,国旗理应像征主权和民族精神,但如今却因为政客的挑拨,让部分民众甚至害怕悬挂国旗,这是何等的讽刺与悲哀!
风波终将过去,但伤痕会长久存在;隔阂已然形成,裂缝由谁来弥合?
经历了过去两年半的执政,我已不再对安华抱有过多期望,因为在一次次本可展现领导力的关键时刻,他的身影总是缺席。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lunjian/2025/08/15/754323
Saturday, 16 August 2025
-個人一生一定要閱讀的書籍之一:蘇東坡傳
/ 陳文茜
《蘇東坡人生最後的一年 他如何面對一切的終結》
西元1100年六月,也是北宋哲宗元符三年,蘇東坡終於被赦免了,結束流放,離開海南島儋州貧困無米之地,北返回鄉。
已經65歲的他,身上當然沒有什麼盤纏,先乘了一艘破船,到了廣東,想回成都。
《蘇東坡人生最後的一年 他如何面對一切的終結》
西元1100年六月,也是北宋哲宗元符三年,蘇東坡終於被赦免了,結束流放,離開海南島儋州貧困無米之地,北返回鄉。
已經65歲的他,身上當然沒有什麼盤纏,先乘了一艘破船,到了廣東,想回成都。
從嶺南到海南島的七年流放,摧殘了這位千年一遇的大詩人。66歲,不過隔赦免一年又一個月,他病倒了,得了一個病叫熱毒症,十天左右,走了,走得安安靜靜,沒有千人相送。
最後,葬於今天河南平頂山市郊縣小峨眉山。
新加坡大學教授衣若芬教授為了撰寫《陪你去看蘇東坡》,特別跑到東坡最後閤眼的住處。
當年才剛剛結束流放沒多久,想必是個破房子,何況已經過了一千年。
有些人啊,生前過得風風光光,死後寂寂寥寥,所以轉眼成空,變成人生常態:死了,什麼都沒有了。
蘇東坡死前的舊破屋在常州,死後,傳説卻愈來愈多。還有個詩意的名字:「藤花舊館」。這其實是到了明代,才有的名號。傳說東坡先生曾在此手植紫藤,他一生最後一個月居住於此。
住此地時,他已知道自己來日無多,思念的親人也來不及見最後一面,一方面感嘆「此痛難堪」,一方面也坦然面對死亡。「大患緣有身,無身則無疾」。
一代書畫詩宗師,就此面對人生盡頭,吐了最後一口氣,不求神咒,不怨命運。
靜靜悄悄地從世間消失。
直到北宋亡了,南宋常州知州,一個小官,緬懷起了他,才在蘇東坡最後斷氣的住宅遺址,建東坡祠,塑東坡像⋯⋯元明時代這裡又改名為東坡書院。愈來愈轟轟烈烈。
蘇東坡教我們看破君王之道,識清權力之途,明白人生逆境如何沒完沒了,知道此刻得意不過一時。最後坦然接受窮、接受困、接受親骨肉離散,以及接受死亡。
蘇東坡教我們看破君王之道,識清權力之途,明白人生逆境如何沒完沒了,知道此刻得意不過一時。最後坦然接受窮、接受困、接受親骨肉離散,以及接受死亡。
那就不只是一套屬於中國的特殊價值,而是全人類都需要的智慧。
當代的我們,渴望成功的慾望太強,以為命運之門應該為人人而開。若失敗了,必有結構性的不平。
讀讀蘇東坡,他人生成名那麼早,但機運也那麼短。一次被陷害:不夠,還有第二次,還有第三次。等皇上終於赦免,死神不肯赦免他:而且,很快地降臨。
少年行樂處,原是為了離人照斷腸。
人生無再多,酒醒南望,一切已隔天涯。
蕭蕭晚雨悟東坡,明白此生何必、何必,太強求。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167599182065149&set=a.406500544841687
Sunday, 10 August 2025
過去法、未來法、現在法
/ 開仁法師
未來諸行我們要了知生滅法性。雖然未來的法還沒有生,但也一定是具足有生跟必有滅的法性,沒有任何一法能夠逃離生滅的法則。
過去就是已經滅的法,未來的是當生,就是將要生,現在法就是生而未滅,已經生起了,但是還沒有滅的叫現在法。
三世我們這樣子看好像沒有什麼特殊,不知道有什麼意義,但實際上它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修行一定要知道三世的。幾年前在講《雜阿含經會編》的時候,《瑜伽師地論》有一段文在解釋已滅法、當生法跟生而未滅的法,讀了之後印象很深刻。我很喜歡這一段文,所以今天要跟大家分享。論裡面說如果能夠瞭解這三世你就沒有愚癡,就得到明離開無明。
《瑜伽師地論》卷86,這裡就叫做修觀行者,不是修止行者,修觀的話一定要觀過去現在未來,內外、遠近、粗細、勝劣。有三個地方,於諸行中無愚癡住,沒有愚癡性。哪三個地方?過去、現在、未來。
觀察過去諸行,這一念心之前都叫做過去,要如實了知無有常性,無常性,前一刹那起了一個不好的心,這一刹那聽聞佛法就起了正念的心,前一刹那失念下一刹那正念,你就會發現我們的色法跟心法都是無有常性的,不會一直保持如此。這個是過去諸行,我們要如實了知無有常性,無常性。
現在諸行念念滅,現在諸行我們要如實了知它是滅法性,什麼叫做滅法性?《成實論》說現在是生而未滅,比如說我現在用電腦來錄影,電腦本身是一個緣生法,它還沒有滅,如果滅的話就不能用了,緣起已經滅了。在現在法當中,如果不知道它是一種有生必有滅的特性的話,在這裡我們就會產生常見、我見。會認為我所擁有的東西是永恆不變的。
但是不管是有無形,任何的有為法都是有生必有滅,滅法的特性不會離開任何的生法的,而且滅是必然會導致的結果,所以一個人如果染著現在所有的一切,看不到法的滅法性,就很容易掉入顛倒無明。所以當所染著的法敗壞的時候就會接受不了。
未來諸行我們要了知生滅法性。雖然未來的法還沒有生,但也一定是具足有生跟必有滅的法性,沒有任何一法能夠逃離生滅的法則。
所以我們觀察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都是如此的話,《瑜伽師地論》這裡說於三世行無有愚癡,不染汙心安樂而助,墮在明數。這個明就是智慧了。數指的就是這些智慧的人,就是聖者,與此相違當知即是有愚癡住,墮無明數。如果不能夠看到三世的這種無常性、滅法性、生滅法性,就墮在無明凡夫這一類人當中。
如果只是泛泛看過去的話,這個三世好像沒有什麼特別的,如果你把它連接到阿含,連接到這一種論典有關的說明上去,是非常好的三世的觀念。在生活裡面你就可以去體驗,過去的法已經滅了,未來的法是當生,現在的法是生而未滅,都不離開生滅的必然法則,這樣就可以見到緣起。
https://santavana.org/abbot25speech16?fbclid=IwY2xjawL_3XVleHRuA2FlbQIxMABicmlkETEwQVlINm5DcVJmMEJmQlh4AR6qmKQwVIcXBbY4enytMOlmwdxIDTW0loXoaukL7QPn0EusGYnAwrgGjZsEWw_aem_2ljMMD1NgKwdZEcRRoFZ2Q
Thursday, 7 August 2025
every place is one place
/ 戴禹鑌
賽斯有一句名言,每一個地方都是一個地方(every place is one place)。這個意思不是「所有地點都重疊在同一個地點」,也不是我們永遠被困在某處出不去。
在空間的解釋上,賽斯勸我們最好忘掉把宇宙當成是一個「地方」的習慣,因為它根本就不是一個地方,所以這類的地點是毫無意義的,就算你們以為的空間也是不存在的。一切的「地方」,其實都是意識在不同頻率、焦點下的自身展現,都是意識創造出來的幻象。你無須移動肉體,只需改變意識焦點,就能穿越到其他層面。
賽斯有一句名言,每一個地方都是一個地方(every place is one place)。這個意思不是「所有地點都重疊在同一個地點」,也不是我們永遠被困在某處出不去。
在空間的解釋上,賽斯勸我們最好忘掉把宇宙當成是一個「地方」的習慣,因為它根本就不是一個地方,所以這類的地點是毫無意義的,就算你們以為的空間也是不存在的。一切的「地方」,其實都是意識在不同頻率、焦點下的自身展現,都是意識創造出來的幻象。你無須移動肉體,只需改變意識焦點,就能穿越到其他層面。
好比說我們認為地球是一個具有實心球體的行星,但事實上它只是在特定意識焦點下的一個層面的顯現。 同樣的「地點」,在其他意識層面上也可能存在,但顯現出不同的內容、性質與法則。這意味著現在你所處的地方,不只是地球的某個地點,它同時是某個你不認識的心靈層面上的能量場域或非物質層面的流動意識帶。
所以這些層面不是彼此上下排列、或左右堆疊的平行空間,而是同時存在於同一內在空間點的不同頻率層面。因此我們認為的實體,對於其他層面的居民來說不見得是實體,這個地點可能根本是透明的、波動的、或純粹是思想與情感的結構,而可以隨意穿越。
「每一個地方都是一個地方」的真正含意是,空間是由意識所產生的排列關係,並非客觀存在的外在背景。所有的地方其實都在心靈的內在中展開。不同的地方是你意識能量創造的結果,所有的層面都源自這個內在,只是以不同的方式開展出來。
以夢境來比喻,想像你在夢中,剛開始你在一座高山上,一轉眼你又在小時候的老家,接著又出現在一艘飛船裡看著銀河旋轉。整個夢中,你感覺自己在移動,但實際上你一直都躺在床上,僅是你的意識在不同的象徵場域中流動。這些場域由你的內在信念、情緒、記憶與創造力交織出來。在夢裡你不會問:「我怎麼從老家瞬間到了火星?」因此空間只是一種意識的表象組織方式,是我們經驗內在的變化時,外在顯現的偽裝形式。
賽斯說,真正的透明不是能看穿,而是能穿越。所謂的空間和所謂的物質本質是能量。真正的移動是意識焦點的轉換,而非空間上的行走。我們常被教導到達一個地方需要時間,但那只是我們習慣的物質性的信念。
當你明白空間是幻象後,你將逐步鬆動這些舊信念:我要很努力、很久,才能達到理想生活;我與某人之間的距離太遠,無法溝通或和解;我受限於某個地方或環境。其實改變意識焦點、信念與能量對準、你創造那個「地方」來學習與體驗。
而第五次元空間,並非只是高維度的物理空間,其實是一個非空間化的意識場域,它是內在宇宙的顯現層。其中不存在這裡或那裡,而是以強度、價值、質地來定位。空間只是是一種感知上的錯覺罷了。
空間不是真正「在那裡」的東西,而是我們怎麼感知能量流動所構成的一種結構化經驗。換句話說,我們不是活在空間裡,而是活在意識的結構中。空間是經驗的形式,而非實體的容器。我們不是活在宇宙中,而是宇宙活在我們的意識中。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24501612672785008&set=a.668114909894785
Friday, 1 August 2025
藉由改變你內心的對話,重塑自我形象
/ Damon Zahariades
你的內心聲音或許像個有毒的夥伴,不斷指出你的錯誤、質疑你的能力,甚至在各種場合妨礙你。如果有哪個朋友或同事對你這麼刻薄,你一定早就和對方絕交了吧。
可惜的是,你無法與這個惱人的夥伴分道揚鑣,但好消息是,你可以學會不受它的毒性控制,甚至將它轉變成支持你的盟友。你可以用正面的內心對話取代持續的批判與評斷,來重新塑造你對自己的看法。
首先,請留意每次你對自己說出負面評論的時刻。別自動忽視,即便你可能早已習慣這種想法。請暫停一下,並且去意識它的存在、認清它的本質。如果你的內心聲音不斷重複同樣的負面觀點,就請把它寫下來。
接著,直接質疑這些負面想法。它真的有道理嗎?有證據可以證明嗎?還是它們只是過度反應或以偏概全的結論而已?你有任何理由可以相信它們的合理性嗎?
柏拉圖曾說過:「沉默即代表同意。」不要讓自己內在批評的聲音,在你的沉默中成為既定事實。
第三步是對每一句負面的論述做出正面的回應。舉例來說,如果你內心的聲音告訴你:「你一無是處」,那麼就列出你的成就來反駁。要是那個聲音說:「你不值得被愛」,那麼就想想那些愛你、關心你的人,來與這種想法抗衡。
第四步是專注於自己改變現狀的努力。內心的批評往往只是你現狀的描述而已,但請記住,你的故事還沒寫到結局。你還在成長、進步、學習新事物,也在一步一步向前邁進。
所以,如果你內心的聲音告訴你:「你很胖」,那就回應自己正在採取行動改變現狀。要是它質疑你沒讀過書,就以你正計畫努力取得學位來反駁它。
隨著時間的流逝,你會發現自己的自我形象逐漸轉變。你將開始專注在自己的能力與潛力上,而不是一味執著於缺點與不足。你的自信心和自我信念會隨之提升,也不再被大腦與內心聲音所編造出的虛假敘事束縛。
最終,你會創造出一個嶄新的敘事,一個充滿未來新機遇與無限可能性的全新故事。這段故事將隨著你的成長而不斷發展,且不會由於過去經歷的錯誤解讀而備受阻礙。
/ 戴蒙・札哈里斯《大膽思考》
/ Damon Zahariades《THINK BIG: A 10-Step Guide to Aspiring to Greatness,
你的內心聲音或許像個有毒的夥伴,不斷指出你的錯誤、質疑你的能力,甚至在各種場合妨礙你。如果有哪個朋友或同事對你這麼刻薄,你一定早就和對方絕交了吧。
可惜的是,你無法與這個惱人的夥伴分道揚鑣,但好消息是,你可以學會不受它的毒性控制,甚至將它轉變成支持你的盟友。你可以用正面的內心對話取代持續的批判與評斷,來重新塑造你對自己的看法。
首先,請留意每次你對自己說出負面評論的時刻。別自動忽視,即便你可能早已習慣這種想法。請暫停一下,並且去意識它的存在、認清它的本質。如果你的內心聲音不斷重複同樣的負面觀點,就請把它寫下來。
接著,直接質疑這些負面想法。它真的有道理嗎?有證據可以證明嗎?還是它們只是過度反應或以偏概全的結論而已?你有任何理由可以相信它們的合理性嗎?
柏拉圖曾說過:「沉默即代表同意。」不要讓自己內在批評的聲音,在你的沉默中成為既定事實。
第三步是對每一句負面的論述做出正面的回應。舉例來說,如果你內心的聲音告訴你:「你一無是處」,那麼就列出你的成就來反駁。要是那個聲音說:「你不值得被愛」,那麼就想想那些愛你、關心你的人,來與這種想法抗衡。
第四步是專注於自己改變現狀的努力。內心的批評往往只是你現狀的描述而已,但請記住,你的故事還沒寫到結局。你還在成長、進步、學習新事物,也在一步一步向前邁進。
所以,如果你內心的聲音告訴你:「你很胖」,那就回應自己正在採取行動改變現狀。要是它質疑你沒讀過書,就以你正計畫努力取得學位來反駁它。
隨著時間的流逝,你會發現自己的自我形象逐漸轉變。你將開始專注在自己的能力與潛力上,而不是一味執著於缺點與不足。你的自信心和自我信念會隨之提升,也不再被大腦與內心聲音所編造出的虛假敘事束縛。
最終,你會創造出一個嶄新的敘事,一個充滿未來新機遇與無限可能性的全新故事。這段故事將隨著你的成長而不斷發展,且不會由於過去經歷的錯誤解讀而備受阻礙。
/ 戴蒙・札哈里斯《大膽思考》
/ Damon Zahariades《THINK BIG: A 10-Step Guide to Aspiring to Greatness,
Pursuing Your Dreams, and Unleashing Your Full Potential!》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292585418896651&set=a.283843669770836
Tuesday, 29 July 2025
怎麼聽
/ 一行禪師
傾聽自己
在我們有能力好好傾聽別人之前,需要先花時間傾聽自己。有時,我們試著傾聽他人,卻完全聽不見他們說了什麼,因為內在的強烈情緒與想法太過吵雜,呼求我們的關注。我們應該要能與自己相處,回到自己,傾聽正在升起的情緒,不去評判或打斷它們。我們也可以傾聽內在升起的任何想法,讓它們消散,不要抓著不放。當我們花點時間傾聽自己的聲音,就能聽到周遭人的聲音。
我們需要訓練
傾聽受苦之人,但不承擔他們的苦
傾聽自己
在我們有能力好好傾聽別人之前,需要先花時間傾聽自己。有時,我們試著傾聽他人,卻完全聽不見他們說了什麼,因為內在的強烈情緒與想法太過吵雜,呼求我們的關注。我們應該要能與自己相處,回到自己,傾聽正在升起的情緒,不去評判或打斷它們。我們也可以傾聽內在升起的任何想法,讓它們消散,不要抓著不放。當我們花點時間傾聽自己的聲音,就能聽到周遭人的聲音。
我們需要訓練
我們必須傾聽對方,讓他們有機會表達自己。我們盡心聆聽,但幾分鐘過後,就再也無法聽下去,因為他們的話語觸動了我們內在的痛苦、暴力與憤怒。剛開始, 我們發願,即便對方講話偏頗,讓人聽不下去,也要給對方一個機會。但是我們內在的暴力、恐懼、痛苦和憤怒,讓我們撐不過五分鐘就想要反擊、大吼回去,或是逃走。我們失去了慈悲傾聽的能力,我們需要練習,才能再次傾聽。
傾聽受苦之人,但不承擔他們的苦
如果對方不知道如何處理自己的苦,就會成為自己痛苦的第一個受害者—我們只是第二受害者。如果我們置身於對方的處境,而無法處理內心的苦,也會有同樣的反應:我們會繼續受苦,也讓周圍的人受苦。這就是從正念生起的正見:當我們看到別人的苦,不再責怪他們,只想幫助他們減輕受苦。這意味著我們自然生出了慈悲。
佛陀曾教導兒子羅睺羅要像大地一般修行。人們把各式各樣的東西—從鮮花到垃圾,扔到地球上,地球卻平靜地接受一切,不帶任何評判。地球有能力轉化這一切。我們可以學習像大地母親一樣平靜地修行。可以接受別人對我們說的任何話語,卻不必承受他們的痛苦。
瞭解自己的極限
如果你的狀態不好,就無法以最佳的方式傾聽。練習行禪、正念呼吸和坐禪,可以恢復慈悲聆聽的能力。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307814307373762&set=a.283843669770836
佛陀曾教導兒子羅睺羅要像大地一般修行。人們把各式各樣的東西—從鮮花到垃圾,扔到地球上,地球卻平靜地接受一切,不帶任何評判。地球有能力轉化這一切。我們可以學習像大地母親一樣平靜地修行。可以接受別人對我們說的任何話語,卻不必承受他們的痛苦。
瞭解自己的極限
有機會被懂得諦聽的人傾聽,真是彌足珍貴;這可以帶來很大的寬慰。然而,有時傾聽無法帶來任何紓解:例如,有人老是重複說些澆灌雙方負面種子的話語,這種時候,繼續聽下去並非明智之舉。
如果你的狀態不好,就無法以最佳的方式傾聽。練習行禪、正念呼吸和坐禪,可以恢復慈悲聆聽的能力。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307814307373762&set=a.283843669770836
Wednesday, 23 July 2025
布施心的五個層次
/ 聖嚴法師
凡夫眾生對人做了好事之後,總希望獲得回饋,種大福希望得大福報,甚至種小福也希望得大福報,一般佛教徒也是如此的。有些人等而下之,更是為了求福而許願,或為求事業順利、仕途通達,或為求兒女學業精進,或為全家消災免難,而在佛、菩薩、神前許願祈求,如能滿願便去還願,做某些好事。這等於是先貸款後還錢;幸好佛菩薩慈悲,沒有要求以任何物品做為信用抵押,就先給與貸款。這是布施心的第一個層次。
另外也有先做好事,但希望好人有好報,種善因得善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還希望種一粒瓜能得十粒瓜,種一粒豆能得百粒豆。這是第二種層次的人。
有些人是自願做好事做善事,並且很認真地做,心甘情願地做,他們做義工不求回饋,以為做義工的本身就是一種享受、一份獲得,這種觀念在歐美社會已在流行,在我們國內則尚未十分普遍。這是第三層次。
有些人種瓜不為自己,種的瓜是要分享給他人,沒想到是為自己,種的時候也不預期有多少收穫,收穫多福報多大家分,收穫少表示大家福報少,一樣大家分享。這是第四層次。
另一些人的境界很高了,他們只管用心種瓜,收成之後與大家分享,卻不覺得自己做了這些事有什麼了不起,心裡全然不留痕跡;萬一沒收穫是因緣不成熟,也不覺得有什麼大不得了的,把行善布施的過程當作就是修行。只知道這是學佛修菩薩道的人應該走的路,所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做一天人就應勤勤奮奮地努力,盡人應盡的本分,至於有沒有回饋、有沒有收穫,不用計較、不用執著。其實,若以無所求心布施者,皆有大福,心大福也大,盡心盡力行布施修供養,不求大福,不求小福,不考慮個人利益損失,便是菩薩的無相行。能夠布施的本身,便是大福德行。這是第五層次。
《維摩經.弟子品第三》經文「其有施者,無大福、無小福;不為益、不為損」,就是以上所講的第五個層次。
一般人不容易一下子就到達第五個層次,不過至少應做到第三或第四層,請諸位試試看。如果老是停留在第一個層次的話,等於沒來聽經,第二層次則是聽經沒聽懂,第三層次表示已經在學習了,第四個層次、第五個層次是已經是聖者,乃至已到達佛果的程度。
/ 聖嚴法師《修行在紅塵》
凡夫眾生對人做了好事之後,總希望獲得回饋,種大福希望得大福報,甚至種小福也希望得大福報,一般佛教徒也是如此的。有些人等而下之,更是為了求福而許願,或為求事業順利、仕途通達,或為求兒女學業精進,或為全家消災免難,而在佛、菩薩、神前許願祈求,如能滿願便去還願,做某些好事。這等於是先貸款後還錢;幸好佛菩薩慈悲,沒有要求以任何物品做為信用抵押,就先給與貸款。這是布施心的第一個層次。
另外也有先做好事,但希望好人有好報,種善因得善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還希望種一粒瓜能得十粒瓜,種一粒豆能得百粒豆。這是第二種層次的人。
有些人是自願做好事做善事,並且很認真地做,心甘情願地做,他們做義工不求回饋,以為做義工的本身就是一種享受、一份獲得,這種觀念在歐美社會已在流行,在我們國內則尚未十分普遍。這是第三層次。
有些人種瓜不為自己,種的瓜是要分享給他人,沒想到是為自己,種的時候也不預期有多少收穫,收穫多福報多大家分,收穫少表示大家福報少,一樣大家分享。這是第四層次。
另一些人的境界很高了,他們只管用心種瓜,收成之後與大家分享,卻不覺得自己做了這些事有什麼了不起,心裡全然不留痕跡;萬一沒收穫是因緣不成熟,也不覺得有什麼大不得了的,把行善布施的過程當作就是修行。只知道這是學佛修菩薩道的人應該走的路,所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做一天人就應勤勤奮奮地努力,盡人應盡的本分,至於有沒有回饋、有沒有收穫,不用計較、不用執著。其實,若以無所求心布施者,皆有大福,心大福也大,盡心盡力行布施修供養,不求大福,不求小福,不考慮個人利益損失,便是菩薩的無相行。能夠布施的本身,便是大福德行。這是第五層次。
《維摩經.弟子品第三》經文「其有施者,無大福、無小福;不為益、不為損」,就是以上所講的第五個層次。
一般人不容易一下子就到達第五個層次,不過至少應做到第三或第四層,請諸位試試看。如果老是停留在第一個層次的話,等於沒來聽經,第二層次則是聽經沒聽懂,第三層次表示已經在學習了,第四個層次、第五個層次是已經是聖者,乃至已到達佛果的程度。
/ 聖嚴法師《修行在紅塵》
Monday, 21 July 2025
受苦乃是人之常情
/ Gary McClan
還記得《綠野仙蹤》裡的錫人嗎?在電影結尾,當桃樂絲送給錫樵夫一支錶,錫樵夫說他現在知道自己有一顆心了,因為他感到心碎。有多少其他電影、歌曲和書籍都是在描寫心碎的痛苦?此處更重要的訊息是:心碎乃是人之常情。
還記得《綠野仙蹤》裡的錫人嗎?在電影結尾,當桃樂絲送給錫樵夫一支錶,錫樵夫說他現在知道自己有一顆心了,因為他感到心碎。有多少其他電影、歌曲和書籍都是在描寫心碎的痛苦?此處更重要的訊息是:心碎乃是人之常情。
依我的經驗,情緒痛苦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我們無法接受所發生的事,或是拒絕接受。或者說得更直接一點,是拒絕接受現實。當你不能或不願接受一種現實情況,你就在自己大腦中布下了戰局。你大腦中純屬情感的那一面和理性的那一面交戰。結果是什麼呢?更多的痛苦。
「了結」可能會提供你所需要聽到的話,來幫助你接受事情的真相,並且向前邁進。但也可能不會。我們期待「了結」來療癒我們的情緒痛苦。我們希望有言語、行動或神助來終結我們的痛苦,給予我們所希望或祈求的起點,讓我們繼續向前邁進。
希望自己的痛苦能夠結束乃是人之常情。想要得到「了結」也是。有時候所發生的「了結」的確很神奇。另一些時候,那就只是一個希望、一個夢想、一個幻想。
/ 作者:Gary McClan 《The Power of Closure》
/ 译者:姬健梅《把內心的遺憾收拾乾淨》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305057384316121&set=a.283843669770836
/ 译者:姬健梅《把內心的遺憾收拾乾淨》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305057384316121&set=a.283843669770836
Saturday, 19 July 2025
律师走路
/ 周若鹏
律师们竟然愿意走出舒适的冷气办公室,从司法宫步行2.6公里到首相办公厅呈交备忘录;他们不开车,不用快递,选择在艳阳下或风雨中走路,必有大不了的事——敦东姑麦文卸任联邦法院首席法官后,竟无人接替。
首相署部长拿督斯里阿莎丽娜的动作也叫我纳闷,她说将比较英、印、澳、新四国的司法任命制度,找寻适合大马的制度。意思是,这次的危机揭露了制度疏漏吗?此时说这个恐怕也是空话,来得及解决问题吗?
律师们竟然愿意走出舒适的冷气办公室,从司法宫步行2.6公里到首相办公厅呈交备忘录;他们不开车,不用快递,选择在艳阳下或风雨中走路,必有大不了的事——敦东姑麦文卸任联邦法院首席法官后,竟无人接替。
这不是很让人不解吗?首席法官领导司法机关,审理重大案件,是举足轻重的职位。退休年龄是明摆着的,一早知道的,怎可能没提早进行委任程序呢?
程序是由司法委任委员会建议人选,首相依建议向最高元首转达,再由最高元首任命首席法官。然而,这中间不知哪个部分卡住了。顺带一提,司法委任委员会是前首相敦阿都拉设立的,旨在透明化司法委任,在此之前大众普遍认为首相左右法官人选。
律师走路,走向首相办公室;公正党前署理主席拉菲兹和同僚也促请首相解释当前乱局,促国会议员支持成立皇家调查委员会彻查,这种种动作都似在暗示程序卡在哪里;他还发起网上联署,号召全民捍卫司法体系,“捍卫”的潜台词是“有人”在阻挠司法体系。
首相署部长拿督斯里阿莎丽娜的动作也叫我纳闷,她说将比较英、印、澳、新四国的司法任命制度,找寻适合大马的制度。意思是,这次的危机揭露了制度疏漏吗?此时说这个恐怕也是空话,来得及解决问题吗?
也许初步最合适的改变建议是民政党主席刘华才提出的,让司法委任委员会绕过首相,直接对最高元首建议,那么首相就无干预之嫌。既然安华声称过去两年从未干预司法,一直和法官保持距离,何不完全撒手?
昌明政府最近诸事不顺,姑且撇开扎希的旧事和遗忘了的竞选承诺,SST叫人民百上加斤,电子发票让商家忙得团团转,MyKiosk、昌明城市惹来连番议论,都叫首相民望每况愈下。如此下去到下届大选,走路的大概就不只是律师了。难道要证明百岁老马当初果真观人入微,竟然是对的吗?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291630825651426&set=a.233509991463520
Wednesday, 16 July 2025
司法风波正演变为安华危机
/ 林建荣
马来西亚司法体系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动荡,随著联邦法院首席大法官东姑麦蒙和上诉庭主席阿邦依斯干达于7月初退休,以及未来数月多位资深联邦法院法官陆续达到退休年龄,关键职位却迟迟未能填补,导致司法领导层出现真空。这场看似单纯的司法人事危机,如今正演变为一场对首相安华的施政与政治领导力的严峻考验。
司法体系核心职位的空缺不仅引发了法律界担忧,也在朝野政党中激起广泛批评。律师公会更将于7月14日举行“公正之行”,向首相递交备忘录,要求当局尽快填补司法领导层空缺、公布司法任命委员会近期会议记录、成立皇委会调查司法干预指控。
令人瞩目的是,执政联盟内部,从行动党的谨慎低语到马华的大声疾呼,甚至安华本人所属的公正党内,都有不甘沉默的声音破空而出。其中,由拉菲兹为首的9名蓝眼国会议员,更是公开要求成立皇家调查委员会,彻查司法任命和干预指控,并宣布将启动全国论坛和联署行动,寻求跨党派合作。这不仅揭示了问题的深重,也映照出团结政府内部的忧虑与不满。
首席大法官与上诉庭主席离任后,另一名联邦法院法官娜丽妮也将于8月退休。这些职位对司法日常运作至关重要,过往政府通常会提前任命接班人或考虑延任现任者以免中断司法链。然而,安华政府既未延任现有者,也没提名新人选,亦未向大众清楚说明其中原因,进而令各方疑虑加深。
讽刺的是,安华在日前首相署月度集会中批评有人游说政府延任东姑麦蒙,并强调政治势力不得干预司法任命。可是,当最高法官职位悬空、任命的进程停滞,当司法人事如同冻结在政治盘算迷雾中时,这难道不是一种更为深沉、更为危险的干预吗?
这场风波的核心,早已超越了程序上的枝节,而是直指人心深处的信任。如果安华政府无法迅速、透明地拨开迷雾,如果任命的过程继续缺乏清晰的说明与坚守的原则,安华政府势必会被质疑是否存在企图操控司法、安插亲信,甚至借机重塑司法结构以图长远政治利益的嫌疑。
拉菲兹政治反击
此外,拉菲兹在此次事件中的高调举动,也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他在5月党举失利并辞去经济部长一职后,回归后座议员。如今,他以如此强势的姿态重新出击,显然是试图以改革者形象重新定位。他的出手,不仅是对司法问责的呼吁,更是对安华政治领导力的一次提问与施压。
根据联邦宪法第122B(1)条文,大法官的任命需由国家元首根据首相的建议,并谘询马来统治者会议后作出。与此同时,在2009年成立的司法任命委员会下,该委员会将提呈相关人选给首相。在现有框架下,司法任命委员会共有9名成员,包括4名当然成员,即联邦法院首席大法官、上诉庭主席、东马大法官和西马大法官,以及5名由首相从司法界或法律界选出的人士。随著现任首席大法官和上诉庭主席退休,目前委员会仅剩7名成员,而其中由首相提名的委员比例已占了多数,这也难免令人臆想到政治影响的阴影。
当下这场法官任命风波,正逐步演变为对安华个人领导诚信的严峻考验。如果安华持续回避问题,放任争议延烧,不仅会损害日渐失色的“改革政府”形象,更可能进一步让他和公正党失去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对于一位以“改革者”自居的首相而言,司法体制的独立与清明,本应是其施政的基石。一旦这个基石动摇,整座改革大厦就将岌岌可危。
司法危机的警钟已经敲响,现在是安华做出抉择的时刻。他可以选择逃避、拖延、政治算计;也可以选择勇敢面对、公开透明、以果断之姿力挽狂澜。这不仅攸关司法制度的公信力,更是他个人政途的试炼。这已不仅是司法体系的问题,而是安华的危机。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qunying/2025/07/09/745567
马来西亚司法体系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动荡,随著联邦法院首席大法官东姑麦蒙和上诉庭主席阿邦依斯干达于7月初退休,以及未来数月多位资深联邦法院法官陆续达到退休年龄,关键职位却迟迟未能填补,导致司法领导层出现真空。这场看似单纯的司法人事危机,如今正演变为一场对首相安华的施政与政治领导力的严峻考验。
司法体系核心职位的空缺不仅引发了法律界担忧,也在朝野政党中激起广泛批评。律师公会更将于7月14日举行“公正之行”,向首相递交备忘录,要求当局尽快填补司法领导层空缺、公布司法任命委员会近期会议记录、成立皇委会调查司法干预指控。
令人瞩目的是,执政联盟内部,从行动党的谨慎低语到马华的大声疾呼,甚至安华本人所属的公正党内,都有不甘沉默的声音破空而出。其中,由拉菲兹为首的9名蓝眼国会议员,更是公开要求成立皇家调查委员会,彻查司法任命和干预指控,并宣布将启动全国论坛和联署行动,寻求跨党派合作。这不仅揭示了问题的深重,也映照出团结政府内部的忧虑与不满。
首席大法官与上诉庭主席离任后,另一名联邦法院法官娜丽妮也将于8月退休。这些职位对司法日常运作至关重要,过往政府通常会提前任命接班人或考虑延任现任者以免中断司法链。然而,安华政府既未延任现有者,也没提名新人选,亦未向大众清楚说明其中原因,进而令各方疑虑加深。
讽刺的是,安华在日前首相署月度集会中批评有人游说政府延任东姑麦蒙,并强调政治势力不得干预司法任命。可是,当最高法官职位悬空、任命的进程停滞,当司法人事如同冻结在政治盘算迷雾中时,这难道不是一种更为深沉、更为危险的干预吗?
这场风波的核心,早已超越了程序上的枝节,而是直指人心深处的信任。如果安华政府无法迅速、透明地拨开迷雾,如果任命的过程继续缺乏清晰的说明与坚守的原则,安华政府势必会被质疑是否存在企图操控司法、安插亲信,甚至借机重塑司法结构以图长远政治利益的嫌疑。
拉菲兹政治反击
此外,拉菲兹在此次事件中的高调举动,也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他在5月党举失利并辞去经济部长一职后,回归后座议员。如今,他以如此强势的姿态重新出击,显然是试图以改革者形象重新定位。他的出手,不仅是对司法问责的呼吁,更是对安华政治领导力的一次提问与施压。
根据联邦宪法第122B(1)条文,大法官的任命需由国家元首根据首相的建议,并谘询马来统治者会议后作出。与此同时,在2009年成立的司法任命委员会下,该委员会将提呈相关人选给首相。在现有框架下,司法任命委员会共有9名成员,包括4名当然成员,即联邦法院首席大法官、上诉庭主席、东马大法官和西马大法官,以及5名由首相从司法界或法律界选出的人士。随著现任首席大法官和上诉庭主席退休,目前委员会仅剩7名成员,而其中由首相提名的委员比例已占了多数,这也难免令人臆想到政治影响的阴影。
当下这场法官任命风波,正逐步演变为对安华个人领导诚信的严峻考验。如果安华持续回避问题,放任争议延烧,不仅会损害日渐失色的“改革政府”形象,更可能进一步让他和公正党失去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对于一位以“改革者”自居的首相而言,司法体制的独立与清明,本应是其施政的基石。一旦这个基石动摇,整座改革大厦就将岌岌可危。
司法危机的警钟已经敲响,现在是安华做出抉择的时刻。他可以选择逃避、拖延、政治算计;也可以选择勇敢面对、公开透明、以果断之姿力挽狂澜。这不仅攸关司法制度的公信力,更是他个人政途的试炼。这已不仅是司法体系的问题,而是安华的危机。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qunying/2025/07/09/745567
Thursday, 10 July 2025
不與陰鬱和不幸之人來往
/ Robert Greene & Joost Elffers
我們身邊不乏一些命運多舛的人,他們可能是受環境所逼,才陷入不幸的境地。對於這類人,我們一定要不吝給予同情與幫助。
但還有這麼一群人,他們並非生而不幸,而是因本身自毀式的行為,以及對他人的不良影響,才招來不幸。若我們能幫這種人一把,並改變他們的行為模式,自然是件好事,但大多時候,我們反而會被他們改變,原因也很簡單:人類非常容易被親近之人的心境、情緒和思維模式影響。
我們身邊不乏一些命運多舛的人,他們可能是受環境所逼,才陷入不幸的境地。對於這類人,我們一定要不吝給予同情與幫助。
但還有這麼一群人,他們並非生而不幸,而是因本身自毀式的行為,以及對他人的不良影響,才招來不幸。若我們能幫這種人一把,並改變他們的行為模式,自然是件好事,但大多時候,我們反而會被他們改變,原因也很簡單:人類非常容易被親近之人的心境、情緒和思維模式影響。
最陰鬱、情緒最不穩定的人往往情緒最強烈,所以感染力也最強。他們熱愛扮演被害者,所以一開始你很難察覺他們的不幸都是自找的。而等你發現他們問題的本質後,其實也早已深受對方影響了。
請務必了解一個道理:和什麼樣的人來往很重要。結交負面情緒傳播者是高風險行為,因為你必須浪費寶貴的時間與力氣擺脫他們。此外,與錯誤的人交好也有可能影響旁人對你的看法。
我們需要提防的傳染者有很多種,其中最可怕的就是對生活永遠都感到不滿的人。
對付傳染者的方法只有一種,那就是隔離。然而,當我們意識到身邊有人在傳播負面情緒時,往往都已經太遲了。
請注意,你很有可能被這股能量迷惑,進而失去理智。如察覺到傳染者的徵兆,請多加提防,學著看清楚他們眼神中透露出的不滿。最重要的是,不要同情他們,別為了助人而去蹚這灘渾水。傳染者永遠都是傳染者,而你只有淪為感染者的份。
/ 譯者: 朱家鴻
/ Robert Greene, Joost Elffers《The 48 Laws of Power》
/ 羅伯.葛林, 約斯特.艾佛斯《權力的48法則》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293327162155810&set=a.283843669770836
Sunday, 6 July 2025
自我批評從何而來
/ Damon Zahariades
有許多因素會讓我們形成負面的自我形象,並使這些想法根深蒂固。不幸的是,這些因素往往潛移默化,難以覺察;而正是這種意識的缺乏,它們才得以在不知不覺也未受質疑的情況下,持續對我們的思考模式造成負面影響。
有許多因素會讓我們形成負面的自我形象,並使這些想法根深蒂固。不幸的是,這些因素往往潛移默化,難以覺察;而正是這種意識的缺乏,它們才得以在不知不覺也未受質疑的情況下,持續對我們的思考模式造成負面影響。
有時,這些批評表現得很隱晦,像耳邊的低語,輕輕影響我們的潛意識,讓我們接受負面的自我評價;有時,它們則顯得非常直接,以吹毛求疵或極為苛刻的方式呈現。無論形式如何,最終都會導致自我懷疑,甚至引發不同程度的自我厭惡。以下是最常見的自我批評來源:
#家庭
或許在你還小的時候,你的家人就常貶低你,甚至到現在還是這樣。也許他們老覺得你比不上在各自領域表現出色的兄弟姊妹;又或者,他們對你的愛與關懷是有條件的,讓你覺得自己必須不斷努力才能爭取認同。家庭對你的自我認知,可能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或許在你還小的時候,你的家人就常貶低你,甚至到現在還是這樣。也許他們老覺得你比不上在各自領域表現出色的兄弟姊妹;又或者,他們對你的愛與關懷是有條件的,讓你覺得自己必須不斷努力才能爭取認同。家庭對你的自我認知,可能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權威人物
在成長過程中,權威人物可能對你產生類似影響。老師可能曾經批評你的學習能力、教練也許不看好你的運動表現,而老闆也或許常質疑你的工作能力。這些經歷會深刻影響你對自身追求成功的潛力和能力的信念。
在成長過程中,權威人物可能對你產生類似影響。老師可能曾經批評你的學習能力、教練也許不看好你的運動表現,而老闆也或許常質疑你的工作能力。這些經歷會深刻影響你對自身追求成功的潛力和能力的信念。
#過往的失敗和錯誤
若執著於過去的失敗與錯誤,並將責任歸咎於自己,而非從中學習並放下的話,就只會助長內疚感與羞愧感而已;這些感受,會嚴重消磨你實現遠大目標的信心。
若執著於過去的失敗與錯誤,並將責任歸咎於自己,而非從中學習並放下的話,就只會助長內疚感與羞愧感而已;這些感受,會嚴重消磨你實現遠大目標的信心。
#他人的期望
別人不合理的期望,可能讓你感到自己很無能,永遠都不夠好。如果你任由這些期望支配自己的行為,就會不斷陷入無力感之中。時間一久,這種情況就會摧毀你的自信,甚至讓你覺得自己只能做到微不足道的事情。
別人不合理的期望,可能讓你感到自己很無能,永遠都不夠好。如果你任由這些期望支配自己的行為,就會不斷陷入無力感之中。時間一久,這種情況就會摧毀你的自信,甚至讓你覺得自己只能做到微不足道的事情。
#不公平的比較
在現代社會,比較自己與他人變得前所未見的容易,尤其是在負面情境下更是如此。影像為主的社交平台無孔不入,只會助長這種趨勢。當你看到其他人(看似)過著你夢寐以求的生活時,難免對自己感到失望,因為你自己過著的不是那樣的生活。
在現代社會,比較自己與他人變得前所未見的容易,尤其是在負面情境下更是如此。影像為主的社交平台無孔不入,只會助長這種趨勢。當你看到其他人(看似)過著你夢寐以求的生活時,難免對自己感到失望,因為你自己過著的不是那樣的生活。
你的內心批評聲會利用上述因素,虛構出並堅信著一段負面的內心獨白,不斷貶低你的能力,並動搖你對自身潛力的信心。
/ 戴蒙・札哈里斯《大膽思考》
/ Damon Zahariades《THINK BIG: A 10-Step Guide to Aspiring to Greatness, Pursuing Your Dreams, and Unleashing Your Full Potential!》
/ 戴蒙・札哈里斯《大膽思考》
/ Damon Zahariades《THINK BIG: A 10-Step Guide to Aspiring to Greatness, Pursuing Your Dreams, and Unleashing Your Full Potential!》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291690838986109&set=a.283843669770836
Wednesday, 2 July 2025
我們討厭的別人,反映了我們討厭的自己
/ 許瑞云
問:我曾經讀到一個許、鄭醫師提過的觀念,大概是講「我們討厭的別人,其實反映了我們討厭的自己,因為我們不允許自己擁有某個點,我們才會討厭別人有的那個點,因此我們要學著去接受自己擁有的、也是我們在別人身上發覺到的,我們討厭的那些點,這麼一來我們才能夠做到愛自己」。
我對這一個觀念有一些不清楚的地方。
假如說我討厭的別人身上的某些點,是比如說別人做的性侵、暴力等等行為,在這些情況下,我們也應該去接受自己可能有的那些面貌嗎?我們是否也不應該對這些行為感到厭惡呢?
—————————————————————————-
答:性侵或任何傷害自、他的行為都是源自於不愛自己和他人,霸凌者常常過去也曾是被霸凌者,所以不懂得如何處理自己衝動的情緒或慾念,其實當我們傷害他人時,我們同時也接收到傷害和被傷害的能量。
如果自己有暴力的傾向,我們得要先面對和接受自己有這個傾向,但接受了並不代表我們要放縱自己去行使暴力。當我不抗拒或批判任何自己的潛力,我就可以選擇善用這些潛力。任何的特質都有它存在的意義,即使是暴力或貪婪等。暴力其實背後也帶有勇氣,讓我們面對霸凌時可以勇敢的說不,該站出來時也可以挺身而出。貪婪的背後也是有其意義,讓我們有取捨之力。特質的本身沒有好壞,端看我們可以如何善用。
每種特質都有一個廣泛的範圍(spectrum),就像是小氣和大方也是在同一個特質的spectrum,只是落在這個特質的兩端而已,又如同暴力和軟弱也是在同一個spectrum的兩個極端罷了。
當我們很討厭某種行為,我們常常會共振那樣的行為。這種心理現象在心理學中有時被稱為「投射」(projection)——我們會將自己無法接受的部分投射到別人身上。例如:特別討厭暴力的人,因為討厭暴力,所以會特別去注意是否有人在行使暴力,也因為常特別注意,所以周遭常看到有暴力的人。在加上一旦看到有人有暴力,就會特別的痛恨、厭惡,所以自己的內心就容易常處於暴力的狀態。
如果自己很討厭「愛批評」別人的人,就會特別的注意周遭是否有人在批評別人,而當我們一直在尋找和注意這樣的人時,就會看到特別多這樣的人,這時內心也會升起強烈的批判聲音在批評他人的「愛批評」。但很可惜多數人很少意識到自己內在一直在批評對方的「愛批評」,自己其實是跟對方一樣的「愛批評」啊!只是有些人的行為是顯化在外,而有些人是隱藏於內心罷了!本質上沒有什麼不同。
當我們不抗拒或厭惡某些特質或行為時,我們內在的智慧和慈悲心才容易升起。會對自己慈悲也會對人慈悲。慈悲不代表我們認同這些暴力的行為,而是會用智慧和慈悲去處理這些人事物,讓他們也能改變對人的方式,能愛人愛物,善用他們的特質和能力。
http://happy1013.blogspot.com/2025/06/blog-post_24.html
問:我曾經讀到一個許、鄭醫師提過的觀念,大概是講「我們討厭的別人,其實反映了我們討厭的自己,因為我們不允許自己擁有某個點,我們才會討厭別人有的那個點,因此我們要學著去接受自己擁有的、也是我們在別人身上發覺到的,我們討厭的那些點,這麼一來我們才能夠做到愛自己」。
我對這一個觀念有一些不清楚的地方。
假如說我討厭的別人身上的某些點,是比如說別人做的性侵、暴力等等行為,在這些情況下,我們也應該去接受自己可能有的那些面貌嗎?我們是否也不應該對這些行為感到厭惡呢?
—————————————————————————-
答:性侵或任何傷害自、他的行為都是源自於不愛自己和他人,霸凌者常常過去也曾是被霸凌者,所以不懂得如何處理自己衝動的情緒或慾念,其實當我們傷害他人時,我們同時也接收到傷害和被傷害的能量。
如果自己有暴力的傾向,我們得要先面對和接受自己有這個傾向,但接受了並不代表我們要放縱自己去行使暴力。當我不抗拒或批判任何自己的潛力,我就可以選擇善用這些潛力。任何的特質都有它存在的意義,即使是暴力或貪婪等。暴力其實背後也帶有勇氣,讓我們面對霸凌時可以勇敢的說不,該站出來時也可以挺身而出。貪婪的背後也是有其意義,讓我們有取捨之力。特質的本身沒有好壞,端看我們可以如何善用。
每種特質都有一個廣泛的範圍(spectrum),就像是小氣和大方也是在同一個特質的spectrum,只是落在這個特質的兩端而已,又如同暴力和軟弱也是在同一個spectrum的兩個極端罷了。
當我們很討厭某種行為,我們常常會共振那樣的行為。這種心理現象在心理學中有時被稱為「投射」(projection)——我們會將自己無法接受的部分投射到別人身上。例如:特別討厭暴力的人,因為討厭暴力,所以會特別去注意是否有人在行使暴力,也因為常特別注意,所以周遭常看到有暴力的人。在加上一旦看到有人有暴力,就會特別的痛恨、厭惡,所以自己的內心就容易常處於暴力的狀態。
如果自己很討厭「愛批評」別人的人,就會特別的注意周遭是否有人在批評別人,而當我們一直在尋找和注意這樣的人時,就會看到特別多這樣的人,這時內心也會升起強烈的批判聲音在批評他人的「愛批評」。但很可惜多數人很少意識到自己內在一直在批評對方的「愛批評」,自己其實是跟對方一樣的「愛批評」啊!只是有些人的行為是顯化在外,而有些人是隱藏於內心罷了!本質上沒有什麼不同。
當我們不抗拒或厭惡某些特質或行為時,我們內在的智慧和慈悲心才容易升起。會對自己慈悲也會對人慈悲。慈悲不代表我們認同這些暴力的行為,而是會用智慧和慈悲去處理這些人事物,讓他們也能改變對人的方式,能愛人愛物,善用他們的特質和能力。
http://happy1013.blogspot.com/2025/06/blog-post_24.html
Subscribe to:
Comments (Atom)




.jpeg)






.jpe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