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8 April 2025

川普关税公式是ChatGPT给的?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曼(Paul Krugman)3日在内容创作平台Substack发文,以“恶意愚蠢会扼杀世界经济吗?”(Will Malignant Stupidity Kill the World Economy?)为题,砲轰美国总统川普的新关税政策是一场灾难,根本不知道从何吐槽,甚至称川普政府的计算公式“像ChatGPT给的”。

纽约市立大学(CUNY)讲座教授克鲁曼指出,川普政府此次公布的关税超乎所有人预期,这些政策完全出于“恶意的愚蠢”,比1930年代恶名昭彰的“史慕特-霍利关税法案”(The Smoot-Hawley Tariff Act)带给经济更大冲击,尤其现在的国际贸易的重要程度比当时重要3倍。

根据美国贸易代表署(USTR)公布的关税计算公式,似乎仅以美国对该国的贸易逆差除以该国对美国的出口总额,并且再除以二。克鲁曼指出,这套公式过于粗糙简化,“错得离谱,不知道从哪裡吐槽起”。

克鲁曼解释,川普的计算仅考虑商品贸易,却完全忽视服务贸易。以欧盟为例,虽然美国在商品贸易上处于劣势,但在服务领域的出口收益已大幅弥补损失。

“在我看来,那份文件就像某个低阶幕僚在发表前几小时拼凑出来的,”克鲁曼狠批,“尤其USTR的说明像是没读过书的学生在考场上乱写一通”。

克鲁曼进一步嘲讽:“这种计算方式,根本就是你问ChatGPT或其他人工智能模型会得到的答案。”

克鲁曼反问谁会这样制定政策,他认为,这更像试图震慑他人、强化控制以“展示权力”的手段。

克鲁曼强调,政策可信度至关重要,若企业无法预测未来,就无法作出计划;若外国政府不相信美国会理性应对,便不会制定有利美国的政策。

儘管克鲁曼希望川普承认错误并重新开始,“但他不会这么做,因为这会破坏他所塑造的权威形象,”他说,“无知与不负责任本身就是川普讯息的一部分”。

这并非克鲁曼第一次强烈批评川普,克鲁曼在川普第一任期就曾在纽约时报撰文,警告川普当选可能引发“全球经济大衰退”,并且预示最坏情况。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5/04/06/126103241.html

Thursday, 3 April 2025

马应加入《消除种族歧视公约》(ICERD)

/ 锺启章


每年的3月21日是消除种族歧视国际日,1960年的这一天,在南非沙佩维尔,警察开枪杀害了69名参加反对种族隔离“通行证法”和平示威的人。

1965年12月21日,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ICERD),标志着全球消除种族主义斗争的重大突破。

《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是联合国通过的第一项核心人权公约,其制定和通过过程反映国际社会对种族歧视问题的关注和应对。

今年3月21日是该公约通过60周年,就在这一天,马来西亚公民组织社区传播中心(KOMAS)发布2024年马来西亚种族主义报告。根据该报告,自2015年以来,该中心一共录得516宗种族歧视事件。

去年大马一共有73宗种族歧视案件,相较于2023年的50宗有所增加,这是令人担心的趋势,其中28宗涉及国会议员在国会中的言行,其他的事件包括煽动(11宗)、商业和职场(8宗)、偏见和挑衅(7宗)、政策(6宗)、政治(6宗)、教育(5宗),以及仇外心理(2宗)。

国民团结部长拿督艾伦达干在2024年马来西亚种族主义报告发布会推介会上,呼吁全体国人共同拒绝种族偏见以及任何形式的种族或宗教不公平事件,因为任何形式的歧视都不应存在于我国社会,它只会破坏我国长久来所建立的团结基础。

他也提到庆祝国际消除种族歧视日,是全球努力维护社会公正原则的重要日子。这一天不仅仅是为纪念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更象征着国际社会坚定不移的承诺,以便消除种族主义、种族歧视以及足以破坏社会和谐的偏见。

马来团体反对签署

然而,遗憾的是大马并不是该公约的缔约国。2018年希盟执政时期,大马政府曾表示有意签署公约,但这一计划在国内引发强烈争议,一些马来人团体认为,签署该公约将威胁马来人的特权地位,并损害大马的回教地位。由于民众的强烈反对,政府最终放弃签署公约的计划。

大马的宪法第153条保障马来人和土著在教育、经济和公务员职位等方面的特殊地位。而该公约要求各国消除一切形式的种族歧视,包括法律或政策上的族群优惠制度。如果政府批准公约,可能会被视为挑战宪法第153条,并引起马来人的担忧和反对。

此外,批准该公约可能意味着大马需要接受联合国监督并提交定期报告,这可能会被认为是国际社会对我国内部事务的干预,尤其是涉及马来人特权的议题。因此,一些政治人物和团体坚决抗拒。

自1965年通过以来,《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在全球范围内取得显著成就。作为联合国核心人权公约之一,该公约在推动种族平等、消除歧视和促进社会正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截至2023年,该公约已有180多个缔约国,几乎覆盖全球所有国家。这种广泛的认可表明国际社会对消除种族歧视的共识。

成为我国社会疙瘩

种族歧视问题一直都是大马社会的疙瘩,主要是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包括殖民时期和独立后的政策。“马来人优先”政策在过去几十年来对国家的种族关系更产生了深远影响。

多年来政府和一些民间组织都在努力促进种族和谐和消除歧视,然而,种族问题仍然是一项挑战,需要持续的努力和对话。

诚如艾伦达干所说,政府已推出国家团结政策,以作为打造和谐与包容社会的主要指南,并推出两项新方针,也就是“多元和谐”及“建设进步的民族国家”。大马何不把握机会,趁着今年是《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60周年庆,加入该公约成为缔约国。

60周年既是一个回顾反种族歧视斗争成果的时刻,也是一个聚焦当前挑战的重要契机。政府应借此机会重申对平等的承诺,并继续为消除种族主义而努力,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平等对待。加入该公约不仅是国际社会的期盼,也是人民对团结政府的期望,因它是推动国内社会公平、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国家团结的重要举措。

尽管这一决定可能面临一些政治和社会阻力,但通过逐步实施和广泛宣传,以及政府与人民的决心,这些挑战应该是可以克服的,俾使大马迈向更加公平和包容的未来。

https://www.enanyang.my//灼见/【灼见】马应加入《消除种族歧视公约》锺启章

Tuesday, 1 April 2025

城市、民族及其神圣的宗教遗址

/ Dr. Tajuddin Rasdi


什么是城市?什么是国家?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应该就是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必须先给第二个问题一个满意的答案,然后再决定如何回答第一个问题。

清真寺取代兴都庙, 乃是爆炸性政治

我希望这篇文章能让人们停下来思考并理解吉隆坡这座拥有130年历史的老庙的搬迁问题,这座寺庙至今仍受到吉隆坡许多信徒的崇敬。雪上加霜的是,据说那里将建一座清真寺。换句话说,清真寺将取代寺庙。

如果我是个赌徒,我会说这绝对是爆炸性政治。吉隆坡市政局(DBKL)很幸运,因为我不是首相。同意这种工作方式的领导层既不了解大马政治,甚至也不了解这个国家的精神。

如果掌舵人不重视或不尊重这样的问题,比如用没有遗产地位的建筑取代建筑遗址,他们就不应该站在这个位置上为人民服务。

国家必须首先解决人民和谐相处问题

那什么是国家,我们的国家是什么?

它是所有种族和信仰的遗产及尊严。国家由地貌、建筑、水域、地下矿物质和地上的天空及空气组成。但是,国家的生命在于人民的精神。

那么,什么是人民的精神呢?首先,是它的历史。什么是我们民族的历史?

有人说,只有一个民族的历史才是真正的历史,但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是很久以前另一个国家的历史。那个国家已不复存在,但存在的是马来西亚、这个国家、我们民族的历史。

因此,在所有经济问题之前,在所有环境科学问题之前,必须先解决彼此和谐相处的问题。

和谐相处需要各族人民彼此互相尊重

什么是和谐相处?不是金钱,不是土地,也不是头衔。需要的是我们给予彼此的尊重和尊严。仅此而已。我们不需要一个部门来团结我们,也不需要一个宗教部来提醒我们。如果我们懂得尊重,那就足够了。

但是,我们了解尊重的含义吗?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明白。我们对尊重的理解是肤浅的。事实上,尊重是我们必须告诉自己,我们在社会、经济和精神生活中需要对方。

尊重就是我们告诉对方,没有对方,我们什么都不是。没有对方,我们就是零。

隆市政局是要按人民的意愿来办事的

如果按照上述说法,城市只是道路、建筑物和排水沟。仅此而已。建造和拆除什么是由吉隆坡市政局等特定“当局”决定的。

但是,是谁告诉吉隆坡市政局如何设计城市、拆掉什么、建造什么的?是我们。

我们都必须参与决定我们应该如何生活以及生活在什么样的建筑物内。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国家都有保护和保存法令的原因。这些法令确保我们珍惜我们的历史。

无论是来自北大年、米南加保、爪哇、印度还是中国,我们的祖父母和曾祖父母都曾付出汗水与艰辛建设国家。

这些先贤们修建了道路、铺设了铁轨、开采了锡矿,为国家带来了生机。当这些移民到来时,他们被允许建造房屋、学校和宗教建筑,以便在新的土地上生活。

拆除或搬迁这座兴都庙是不合逻辑的

然而,当城市化伴随着新经济到来时,其中一些建筑需要迁移,但也有一些建筑需要保留在原地。

我认为,宗教建筑是我们国家的重要地标,一直为我们的人民所使用。如果一座宗教建筑是坐落在其社区附近的中心,那么搬迁这座建筑是不合逻辑的。

我在许多地方和课堂上都发表过我的伊斯兰城市理论及原则,其中一条原则就是尊重所有宗教建筑。

我在演讲和文章中都说过,市政局必须制定法律和条例,确保这些神圣的遗产保留原地并凸显它们,因为它们构成了城市的心脏。

吉隆坡的心脏并不是耀眼的吉隆坡城中城(KLCC),吉隆坡的心脏在于那些曾作为国家的社会、宗教和政治粘合剂的遗产建筑。

掌舵者永远不要忘记国家建设的重点

如果铲平这些遗址,我们就无法向新一代讲述任何事情,而国家则会因种族和宗教仇恨而崩溃,却不知道是谁打造了这个让他们开始自相残杀的民族与国家。

吉隆坡市政局的角色是先建设国家,其次才是建设城市。掌舵者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 


https://www.sinchew.com.my/news/20250324/%e6%98%9f%e6%b4%b2%e4%ba%ba/6396861

Friday, 28 March 2025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為何做出安樂死的「決策」?

/ Jason Zweig


行為經濟學之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作者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在2024年選擇在瑞士結束自己的生命,享壽90歲。他的決定震驚了摯友與學術界,這位以「前景理論」與「快思慢想」聞名的心理學家,最終安樂死的決定,是否符合他生前的思考?讓學界爭論不休。

過去曾幫助康納曼共同撰寫《快思慢想》的《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茨威格(Jason Zweig),近期撰文分享他與康納曼友人交流的寶貴經歷,談及康納曼對安樂死的「決策」心路歷程。(以下以第一人稱描述)

2024年3月中旬,康納曼(Daniel Kahneman)與伴侶特維斯基(Barbara Tversky)從紐約飛往巴黎,與他的女兒及家人團聚。

他們在城市裡漫步,參觀博物館和芭蕾舞演出,品嘗舒芙蕾和巧克力慕斯。

3月22日,剛度過90歲生日的康納曼,開始向數十位摯友發送一封個人信件。

3月26日,康納曼告別家人,飛往瑞士,他在電子郵件中解釋了原因:

「給我的朋友:這是一封告別信,我正前往瑞士,並將在明天27日結束自己的生命。」

頂尖決策家人生的最後選擇

康納曼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他是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同時也是《快思慢想》(天下文化出版)的作者。

根據大多數人說法,康納曼在選擇結束生命時,身體和心智能力仍然保持在相對良好的狀態。

2024年,康納曼的逝世引發全球哀悼,但只有親密的朋友與家人知道,他是在瑞士的一家安樂死機構逝世的,有些人至今仍難以接受他的決定。

我自己也無法理解他的決定。

對我而言,康納曼的離世,勾起了許多複雜的情感。

大學時期,我的父親服用過量安眠藥自盡,我以前一直很崇拜他,但當時他正承受著極大的痛苦:他的肺癌已擴散至骨骼,經歷數次手術後,他拒絕再讓醫生繼續在沒有治癒希望的情況下折磨他的身體。

我和媽媽和哥哥握著他的手,告訴他我們愛他,後來我不知不覺坐在他的病床邊睡著了,當我醒來時,父親已經離世了。

但我沒機會與康納曼道別,也無法完全理解他為何選擇這條路,他的決定帶來許多發人深省的問題:

1.作為全球最權威的決策專家,他是如何做出這個終極決定的?
2.他是否依循自己對「良好決策」的研究原則?
3.這個選擇,如何與當今社會對極端長壽弊端的爭論相呼應?
4.我們對自身死亡的掌控權,究竟擁有多少、又應該擁有多少?

主張人類不一致、極易受騙

經濟學家長期以來,認定人類是「理性的」,這種「理性」的定義,意味人們的信念在內部是一致的,他們基於所有相關資訊做出決策,且偏好不會改變。

然而,透過一系列簡單的實驗,康納曼和已故心理學家特沃斯基(Amos Tversky)推翻這一定義,但康納曼從未主張人類是不理性的,相反地,他認為人類是「不一致的、情緒化的,且極易受騙,尤其是欺騙自己」。

多年以前,他曾告訴我:「自我欺騙是大多數人維持生活的方式。」也就是說,他主張人類既非完全理性,也非完全不理性,而是「純粹的人類」。

康納曼常說,數十年來,對人類思惟的研究,讓他學會如何辨識決策中的陷阱,卻無法真正避免它們。

我認為,丹尼最想避免的,是漫長的衰退,他希望能依自己的方式離開,掌控自己的死亡,或許,他長期提倡的「良好決策原則」:依賴數據、不盲信直覺、從最廣泛的視角審視證據,在這次決定中,並未發揮太大作用。

他的親友表示,康納曼的選擇純粹是個人決定,他並不支持為任何人提供安樂死,也不希望被視為安樂死的倡導者。

康納曼的一些朋友則認為,他的選擇與他的研究一脈相承。

賓州大學心理學家特特洛克(Philip Tetlock)說:「直到最後,他依然比我們大多數人聰明得多,我認為,他覺得自己正在走向崩潰,無論是認知能力還是身體狀況,而他真正想要的,是『享受生活』,然而,他預期生活將變得愈來愈難以享受,我猜他計算了生活的負擔將超過樂趣,而他可能預見自己在90歲初期,就會經歷劇烈的衰退。」

「我從未見過比康納曼所規劃的死亡,要來得更縝密。」

生命最後幾年的痛苦是多餘的

康納曼的妻子崔斯曼(Anne Treisman)在2018年因中風去世,在此之前,她已經因血管性失智症痛苦多年。

這段時期對康納曼來說極為折磨,多年以前,他的母親也因認知能力衰退而去世。

在我的資料檔案中,仍保存著康納曼在2008年初為《快思慢想》起草的某個章節初稿。他寫道:「在她的最後一段病程中,我母親失去她的『記憶自我』,她幾乎記不得自己在醫院裡的經歷,我甚至驚訝地發現,我還比她自己更了解她曾經歷的一切。」

康納曼因此不希望這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在他的最後一封電子郵件中,他透露這一天可能就要來了。

「自青少年時期起,我便相信,生命最後幾年的痛苦與屈辱是多餘的,如今我正依照這一信念行事。」

然而,他最珍視的原則之一,正是「重新思考」的重要性。他曾說:「大多數人討厭改變想法,但我喜歡這樣做,因為這代表我學到了一些新東西。」

在飛往瑞士的數週前,康納曼已告知幾位最親近的朋友他的計畫,儘管朋友們極力勸說,但他始終不為所動。

康納曼常說:「我不受沉沒成本影響。」他總是希望,自己的信念與行動能由證據決定,而非過去的投入或承諾。然而,在某種程度上,他卻始終堅持著自己數十年前便已形成的觀點。

對他而言,生命無疑是珍貴的。童年時期,他與猶太家庭在大屠殺期間躲藏於法國南部,以躲避納粹的追捕。他曾說:「我們就像兔子一樣被獵殺。」

「我仍然活躍,享受生活中的許多事物(除了每天的新聞),並將以快樂的心情離世,但我的腎臟已瀕臨衰竭,精神錯亂的頻率正在增加,而我已經 90 歲了。是時候離開了!」

康納曼深知「快樂結局」對心理的重要性。他曾透過多次實驗證明「峰終定律」(Peak-End Rule):人們如何回憶一段經歷,是快樂還是痛苦,並不取決於整體持續時間,而是取決於情緒的高峰時刻,與結尾時刻的強度。

「讓康納曼的朋友和家人感到困惑的是,他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似乎過得格外愉快,」一位朋友說道:「儘管我仍然希望他能多給我們一些時間,但事實是,他透過這個深思熟慮的計畫,為自己90年的人生,打造了一個幸福的結局,完全符合他提出的峰終定律,如果他選擇順其自然,這樣的結果是不可能實現的。」

高齡是否影響了他的決定?

康納曼與特沃斯基早期的研究顯示,當人們面對不確定性時,往往會利用「定錨」(anchoring)策略,也就是抓住一個隨手可得的數字,無論這個數字對決策是否真正相關。

此外,康納曼另一項核心原則是「外部視角」(outside view)。他主張,不該將每個決策視為獨特個案,而應將其視為某一類相似情境的成員,並根據這一類別的數據,來評估自身的可能結果,而非單憑個人感覺做決策。

如果依照這種方法,康納曼或許可以收集數據來分析,是否那些活到 95 歲或更久的人,會後悔自己沒有在90歲時選擇離開。

不過,他似乎將注意力集中在另一個問題上。在康納曼最後一封電子郵件的下一段,他寫道:

「不出我所料,我的一些親人希望我,等到生命明顯不值得延續時再做決定,但我之所以做出這個決定,正是因為我想要避免那種狀態,因此它必然顯得過早,我感激那些早期就與我分享這個決定的人,他們最終都勉強支持了我。」

康納曼的好友杜克(Annie Duke)曾提到,準時退出通常會讓人覺得像是過早退出。

「感覺太早,和實際上太早,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她說:「你沒有生命危險,你的狀況很好,為什麼你不採取外部視角?為什麼不聽取那些能夠提供客觀建議的人?為什麼要這樣做?」

與康納曼相識超過50年的奧勒岡大學心理學家斯洛維奇(Paul Slovic)表示:「康納曼總是會對事情深思熟慮,因此我認為,他一定是經過非常緩慢而慎重的思考才做出這個決定的。」

「當然,對於我們這些一生都在研究決策的人來說,我們會不斷分析決策的理由,但很多時候,決策的背後並不是真正的『理由』,而是『感受』。」

康納曼的最後一封電子郵件繼續寫道:

「我對自己的選擇並不感到羞愧,但我也不希望將這些公開討論,家人將盡可能避免透露死因的細節,因為我們不希望這成為訃告的焦點,請在接下來的幾天內避免談論此事。」

安樂死存在不少爭議

雖然協安樂死在大多數國家仍屬非法,但這種作法正在增加當中。

在瑞士,如果患者心智健全、年滿 18 歲,且動機不是出於私利,就是合法行為,患者必須自行服用致命劑量的藥物。

但目前,這仍是一個極具爭議性的話題。根據最近的蓋洛普(Gallup)調查,超過六成的美國人認為,應該允許醫生幫助處於極度疼痛的末期病患安樂死。

然而,在另一項蓋洛普調查中,仍有四成的受訪者認為醫生協助安樂死,在道德上是「錯誤的」。

除了可能存在的濫用風險之外,社會對此問題的矛盾態度似乎顯而易見。如果選擇在尚未遭受極度痛苦前結束生命,自己雖然可避免即將到來的痛苦,也能減輕親人的負擔。然而,這同時也會讓親友承受失去的痛苦,以及無法完全理解這個決定的遺憾,甚至可能懷疑為何對方不願聆聽勸阻的聲音。

康納曼的最後一封電子郵件繼續寫道:

「在做出這個決定後,我發現自己並不害怕不存在,我把死亡視為入睡而不再醒來,這段最後的時光其實並不難熬,唯一的痛苦,是看到自己帶給他人的傷害,所以,如果你原本想為我感到難過,請不要這麼做。」

當死亡逼近時,我們應該珍惜與家人共度的最後時光,盡可能享受餘生嗎?還是應該盡量減少自己和親人承受的痛苦?我們的死亡,究竟是我們自己能夠完全掌控的嗎?

康納曼教會了我「我不知道」的重要性,而對於這些問題,我確實不知道答案。

但我知道,他最後一封電子郵件的最後一句話聽起來很正確,卻又在某種程度上,令人感到不安:

「謝謝你們,讓我的人生成為一個美好的人生。」

康納曼的一生,充滿了對人類思惟與決策方式的深刻洞察,甚至在生命的終點,他仍在實行自己的理念。

雖然他的選擇讓外界感到遺憾,甚至難以接受,但同時也反映出他對於人生終點的理性考量,他曾強調「改變想法是學習的過程」,但這一次,他選擇不再動搖自己的信念。

儘管外界對此褒貶不一,但康納曼的智慧與影響力將長存於學術與社會對話中,而他最後的一段話:「謝謝你們,讓我的人生成為一個美好的人生。」更為這位偉大的思想家,畫下了一個既充滿思辨又發人深省的句點。

https://www.gvm.com.tw/article/119932?
https://www.gvm.com.tw/article/111380

Tuesday, 25 March 2025

兴都庙“迁让”清真寺的争议

/ 当今大马

一项拟在私人地段兴建清真寺的建议,近期引发了巨大争议。事缘,这块土地目前坐落着一间有百年历史的兴都庙,促使吉隆坡市政厅紧急介入。

Dewi Sri Pathrakaliamman兴都庙的支持者深感忧虑,特别是有报道称,首相安华可能于3月27日到庙宇所在地出席动土仪式后。

本篇《今分析》将梳理该庙宇的历史和最新发展。

庙宇位于何处?

该兴都庙位于印度清真寺附近的布努斯6路(Jalan Bunus Enam),第40区的第328号地段。

其最初的建筑物可追溯至1893年,坐落于临近另一块土地,且一直留存至2008年。

庙宇供奉的主神为卡莉女神(Kaliamman),神像高达六尺。

庙宇管理委员会透露,庙宇最初是应隆市政厅(DBKL)要求搬迁,并在地方当局协助下,举行了庙宇奉献仪式(Kumbhabhishekam)。

土地状况如何?

根据联邦直辖区土地与矿业局的土地查询文件,第328号地段(第40区)仅被指定用于商业用途。

这块面积占1128平方公尺,拥有永久地契的地段未被划定作为其他用途,包括用于兴建宗教场所。

谁是地主?

尽管Dewi Sri Pathrakaliamman兴都庙管理委员会主张有权使用这片土,但从法律角度来看,他们不拥有该土地的合法产权。

《当今大马》查阅的一份文件显示,庙宇管理委员会曾于2012 年11月15日向联邦直辖区土地管理局申请,依据 《国家土地法典》第14条文,把该地段划为非穆斯林宗教场所保留地。

然而,根据土地查询文件,隆市政厅在2010年7月19日已注册成为该地的正式地主。

同一份文件还显示,隆市政厅于2014年10月23日将该土地的所有权,转让给Jakel Trading有限公司(下称Jakel集团)——即位于庙宇对面的Jakel Mall业主兼运营商。

至于隆市政厅售地给Jakel集团的具体过程,则仍不明朗。

问题是如何浮现的?

代表管理委员会的捍卫自由律师团(LFL)联合创始人苏仁德兰(N Surendran)指控,该土地是在庙宇委员会毫不知情下脱售,他们直到两年后的2016年才得知此事。

《当今大马》获取的一封日期2016年3月25日的信函显示,隆市政厅曾通知庙宇管理委员会,已于2014年5月12日与Jakel集团签署买卖协议。

在得知土地被出售后,庙宇委员会开始接洽政府内的印裔领袖,包括时任部长兼国大党署理主席沙拉瓦南(M Saravanan),以及时任联邦直辖区副部长罗加(Loga Bala Mohan),以了解其土地保留申请的最新进展。

他们接洽了多任政府,包括去年6月和12月通过首相署(联邦直辖区事务)部长扎丽哈(Zaliha Mustafa),向现任政府寻求解决方案。

然而,有关申请的状态至今仍不明朗。

去年(2024年)还发生了什么事?

根据《当今大马》获取的文件,Jakel集团去年3月21日致函庙宇委员会,告知其已获得隆市政厅的发展准证(Development Order)和建筑图测批准(Building Plan Approval)。

Jakel集团表示,该公司计划在两个月内启动发展项目,并要求庙宇委员会在30天内腾空土地。

然而,庙宇委员会坚持留在原址。

去年8月,庙宇委员会在包括峇都国会议员巴拉卡兰(P Prabakaran)在内的多方协助下,跟联邦直辖区土地局官员一起实地考察了该地区的多个替代地点。

“替代”新址在哪里?

据《当今大马》了解,实地考察涉及三个地点。它们分别是:

1) 东姑阿都拉曼巷(Lorong Tunku Abdul Rahman)的第316地段(Lot 316);
2) 位于Joyalukkas金店旁的PT 5005地段;
3) 双溪布努斯(Sungai Bunus)黎德禄一巷(Lorong Lai Tet Loke 1)的73号。

隆市政厅于今年3月20日表示,已鉴定一处新地点用于安置庙宇,但未公布具体位置。

在另一场记者会上,Jakel集团法律与企业通讯主管艾曼(Aiman Dazuki)表示,隆市政厅曾提议两三个搬迁地点,但庙宇委员会“拒绝”。

同一天,庙宇委员会副主席拉兹莫汉(Raj Mohan Pillai)与捍卫自由律师团召开记者会时解释,双溪布努斯地点存在水灾风险,不适合作为庙宇新址。

捍卫自由律师团总监再益玛立(Zaid Malek)和前律师公会主席安美嘉(Ambiga Sreenevasan)提议,让庙宇留在现址,清真寺则可建在Jakel集团拥有的相邻两块地皮上。

针对现有庙宇(委员会)的批评

根据公众回应媒体报道的评论,许多反对意见主要集中在庙宇占据他者的土地。而在这个案例上,土地原本是属于隆市政厅,随后被Jakel集团收购。

批评者认为,庙宇委员会及其支持者(包括捍卫自由律师团等团体)无权决定“合法地主”应如何行事。

他们进一步质疑,庙宇委员会自成立以来,为何没筹集资金向隆市政厅购地,而是坚持免费留在原址,或寻求搬迁补偿。

此外,外界也对兴建兴都庙或兴都教礼拜场所的做法,提出更广泛的“非法占地”指控。

庙宇会被拆除吗?

截至3月20日,Jakel集团和隆市政厅均重申,不会强行拆除这间兴都庙,仅会在与寺庙委员会达成迁址协议后,才启动工程。

Jakel集团强调,自从确认要使用该地段来实现公司创始人贾乔阿末(Mohamed Jakel Ahmad),捐赠清真寺给当地群体的愿望后,公司在过去10年间已跟寺庙委员会进行接洽。

该集团还表示,原定于3月27日举行,且首相安华预料将出席的动土仪式,仅是“象征性”活动,他们不会在未达成一致迁址方案前施工。

根据企业和合作社发展部副部长拉玛南(R Ramanan),安华希望此事能够妥善解决。

其他发声保证寺庙不会立即被拆除的执政党成员,包括数码部长哥宾星和武吉免登国会议员方贵伦。

随着外界将目光聚焦于安华,目前尚不清楚首相会否如期于3月27日主持清真寺动土仪式,亦或相关活动会否照跑。


https://www.malaysiakini.com/news/737916#google_vignette

Sunday, 23 March 2025

Boring Assets

/ 張宗永


我替銀行打工時,長和系是我們的重要客戶。香港第一隻在新加坡上市的房地產信託「盈富產業信託」,當年是由我的團隊負責。

2010年,自己創業後,也曾和倫敦合伙人,拜會長江的MD葉德銓先生。葉總說:主席喜歡投資在法治健全的國家。長江基建(1038)剛花了58億英鎊收購了法國電力公司EDF在英國的電網。長和(0001)對一些發達國家中有利潤保障的公共事業非常感興趣,這些悶蛋資產(boring assets)儘管利潤較低,但收益穩定,因而成為了投資的優選。

早前,長和成功以190億美元出售港口資產後,掌聲仍未落幕,港澳辦竟然轉發一篇文章,指摘李嘉誠先生虧於國家。內地輿情批評老李先生並不始自今天。富如李先生,當然很注重自己的名聲。2013年曾經通過好友周凱旋的安排,接受內地傳媒南方報系集團採訪,澄清自己沒有撤資。

我一直都覺得李嘉誠先生的政治閱讀能力是香港富豪之冠。我早年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悼念我的一位長輩李東先生,李東是我任職星展銀行時的中國顧問,也曾經是淡馬錫和長江的顧問,很得李氏父子尊重。那個時候是曾慶紅主管港澳業務的年代,李東是有能力將話傳給曾副主席的,估計這亦是為什麼李家看重李東的原因(見我2009年9月16日在《信報》發表的舊作
悼李東先生:一個不懂金融的銀行高級顧問)。

官方看法 影響港商一國兩制信心

然而,政治這盤棋實在難下,善弈者機關算盡,但往往人算不如天算。「李超人」應該是看清形勢,才急售港口業務,卻未曾料到黃雀在後。

有很多人物,風光過後,我倒對他們增添幾分尊重。李嘉誠先生如是,馬雲亦如是。馬雲曾經是中國民營老闆的翹楚,我在內地逛書店時,充耳都是馬老闆教別人做生意的錄影帶,我實在覺得煩擾。後來他闖禍了,說漏了嘴:「中國金融業沒有系統。」很快螞蟻金服上市觸礁,中央政府大力打擊平台經濟,阿里系首當其衝,大家常常在東京見到馬雲的蹤影。

今年2月中旬,中央召開私營企業家會議,身家千億計的民企老闆穿著樸素,低頭做筆記,馬雲也是其中一個。但做筆記的馬雲,還是以前的那個馬雲嗎?改革開放40多年,民營經濟為國家貢獻了六成的GDP ,但間接也令貧富懸殊加劇,與我們習書記的「共富」理想南轅北轍。

今天國家經濟面對內外挑戰,政府不得不支持民企,但我不止一次說過:黨和民間企業的關係,對未來中國經濟發展至為關鍵。李嘉誠是香港首富,然而李家的家產比起今天整個中國的經濟體積,已經微不足道,官員可以不賣李家的帳。但官方怎樣看長和出售港口業務,卻直接影響香港商人對一國兩制的信心。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article/43396?fbclid=IwY2xjawJIsBZleHRuA2FlbQIxMQABHdn_sAz9KbpEZ3klER1nAxhdQQTqYKmkb3Xdcv7zUxfv6NZIcDn_Ne_KLQ_aem_tIa9eJsfWVa1sA0-HgKcGA

Friday, 21 March 2025

放鬆一下

聖嚴法師


現代人的生活通常很緊張,如何使用真正有效的方法來讓自己放鬆一下,是非常重要的事。
󠀠
放鬆身心和縱情娛樂並不相同。
󠀠
有些人以唱卡拉OK、跳舞、喝酒、開車兜風、釣魚、登山、划船、打球等,做為放鬆自己的消遣娛樂。這些活動的確可以調整生活的節奏、轉換生活的環境,能使身心得到緩衝的機會,也可以達到在短時間內放鬆一下自己的目的。
󠀠
不過,在娛樂的活動之後,往往也會感到很疲累。本來是工作上的疲累,為了解除工作疲累,跑去跳舞狂歡,喝酒買醉,到第二天則會得到空虛感的疲累。原本是由於工作上的疲累才跑去玩,盡情地玩累了再去工作。就這麼忙著工作又忙著玩,累來累去,循環不已的人,不知道活著是為什麼,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做一個人,這就叫作醉生夢死。
󠀠
隨時都能把身心放鬆的方法是:先放鬆頭腦,然後放鬆肌肉及神經,最後才能使血管鬆弛,如此一來,通體舒暢、身心平衡。
󠀠
通常我教一般人用「五分鐘靜坐法」來放鬆他們自己:
󠀠
「先把身體各部位調整到感覺舒服的狀態,容許躺下的地方,平躺一會兒也不錯,舒服地倚坐在沙發上也很好,若不能躺,又無處坐,輕鬆地站一站也不錯。」
󠀠
「接著要把眼球放鬆、頭腦放鬆、臉部肌肉放鬆,做輕鬆的微笑狀。然後提肩做三次深呼吸,再保持平常呼吸,並把小腹放鬆。在這個時候,全身就應該放鬆了。」
󠀠
這個方法做五到十分鐘,其放鬆的效果,可以使你感到是一種很大的享受,不只頭腦寧靜,而且身體也得到充分的休息。再度工作的時候,頭腦會很清楚,全身也充滿了活力。
󠀠
其次,當人們遇到突如其來的衝激之時,例如,被劇烈的動作及尖銳的聲音嚇到,或被他人用粗話、髒話、刻薄話、冤枉話等激怒的時候,可能會產生歇斯底里的反應,就算再鎮靜的人,血壓也會上升、心跳也會加速。因為受到刺激時,「心」不能平衡,全身都在警戒狀態,脈搏跟著心臟快速跳動,肌肉也跟著緊張收縮,這時候是最耗心神,也是最傷體能的。如在平時練習了放鬆自己,就能做到以平常心來面對一切的緊張事件了。
󠀠
這時候的首要工作,是從刺激你的對象那邊,把注意力收回來,注意你自己的呼吸,然後注意自己的心念,那麼你的心馬上會平靜和安定下來。接著再以平常的呼吸,注意自己一呼一吸之間的感覺和感受。你的心情放鬆下來,身體也會隨著放鬆,這時候,人家要你生氣,你也氣不起來了;人家要你反擊,你也不會反擊了。
󠀠
只要懂得如何放鬆自己,就能做到百邪不侵、刀槍不入、延年益壽。
󠀠
/ 聖嚴法師《法鼓鐘聲》

Saturday, 15 March 2025

吵個沒完,通常是因為雙方都不確定自己在吵什麼

/ Christopher Moon


現在的情緒,常常源自於過去

你應該馬上就感覺得到,現在感受的情緒,已經存在你心中很久了。一開始,你也許會認為你一輩子從沒有這麼生氣,或這麼傷心過,但是責任感會讓你明白情緒的由來。

你會發現,現在的情緒似曾相識,甚至可以說是擁有悠久的歷史。一旦你發現它很熟悉,就不太可能再怪罪另一半「讓你有這種感覺」。

當然還是會有人堅持,雖然這種感覺存在已久,但如果不是某某人做了什麼事,他們就不會再一次感受到這種感覺。我從小就傷心過,是沒錯。每個人都會有傷心的時候嘛,但是你不必讓我更難過啊!重點是,悲哀的感覺是早就有的,你會察覺到它的存在,是因為傷痛需要治療。

所有的事情,事實上都沒有好壞之分,但是當你感到悲哀時,你就會用悲傷的心去詮釋所遇到的事。認為先有事情的發生,才引起你的情緒,這是一種自欺的想法。事實上,先出現的是你的感覺與情緒。

這個問題也有另一面,也就是你可能並沒有察覺到自己的情緒與感覺。這時候,就讓對方來代表你們兩個人發言。如果你仔細聆聽,就能察覺對方現在的感覺。

如果無法察覺,就要求對方多說一點,直到你能瞭解為止。一旦瞭解了對方的感覺,你就會想起你自己也曾有過這樣的感受,也就能明白自己的情緒了。如此一來,你就開始分享對方的感覺了。

家庭是你最早開始建構信念的地方。「信念」是指由想法、圖像和感覺所構成的東西。家庭也是你最早開始感受情緒的地方。你心中無意識的部分在體驗到某事時會產生反應,這種反應就是情緒。你可以把無意識的部分想像成一片無邊無際的大海,充滿了能量、符號、原型和感覺。你的心會對這些無意識的感覺產生反應,因而出現負面的情緒,如悲傷、恐懼和憤怒。這些情緒都是你在小時候跟家人互動時產生的。

家人中最具重要性的是照顧你的人(通常是媽媽,有時候是爸爸或親戚),其次是掌大權的人(通常是爸爸,有時候是媽媽或親戚),最後是兄弟姊妹及其他親戚。你在跟這些人的互動中,可能會感受到強烈的情緒,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這在你建立起對自己的信念的過程中,有關鍵性的影響力。當你必須成長,擺脫這些信念的時候,相關的情緒就會浮現並投射在適當的事件上──通常是以感情危機的形式出現。現在你應該能瞭解為什麼找出情緒的由來很重要了──這樣你才有機會把不好的、自我侷限的信念轉變為喜歡自己的信念。

跟你的伴侶溝通,分享情緒的由來,有雙重的好處:

一是你可以不再把伴侶看作敵人,而讓對方跟你站在同一邊。既然你的情緒由來已久,這就能證明,早在你認識對方之前,它就已經存在了,所以對方自然也不是造成你負面情緒的禍首;

二來,跟伴侶分享你的情緒由來,能讓你更清楚自己情緒的每個小細節。

吵個沒完,通常是因為雙方都不確定自己在吵什麼

只要在心中確定目標,要達到和諧、雙贏的結果,並且盡全力去達成這個目標,就能成功。只要任何一方能集中心力來結束權力鬥爭,就能很快找到恢復和諧的方法。

其實,每個衝突都有雙贏的解決方式,但是一開始不容易發現。事實上,除了雙贏的方式之外,其他的解決方式都不能算是真正的解決。所以,我會自問:我想要什麼?我希望自己是對的,還是希望自己快樂?我要衝突,還是和諧?自衛還是互信?孤立還是親密?我想要單贏,還是雙贏?我想要妥協,還是完善的解決之道?

這是對自己負責的基本原則之一:你想要什麼,就會得到什麼。如果你想要贏,就一定會在衝突時爭個勝負,但是勝負之爭只會讓勝者有罪惡感,且讓敗者憤恨不滿、心存報復。

在爭論中贏過了伴侶,你的心情會很好嗎?你以為這樣就結束了嗎?對方也許在等著機會報復呢。反過來,雙贏的策略卻能讓兩個人的親密關係更美好、更快樂,因為你們知道彼此都在為對方著想。

有別於社會上某些堅定不移的觀點,我認為在人與人的衝突當中,沒有所謂的壞人。不管是情侶、朋友,還是合夥人之間的衝突,其實雙方都為了快樂與歸屬感而在盡力做到最好。

在我做過的許多心理諮商中,我常聽到一方對另一方有非常不好的觀感。他們曾經深愛的人,現在成了全世界最卑鄙的混蛋。經驗告訴我,對伴侶有很糟的評價,都是由於自己的痛苦所造成的。發生摩擦時,如果能提醒自己「對方和我一樣無辜」,會有很大的幫助。

想要確實達到自己確定的雙贏目標,我們不能滿足於看似和平的妥協。和妻子妥協時,唯一能讓我感到滿足的是,知道她失去的和我一樣多。妥協看起來好像是最佳的解決之道,但事實上,兩人都覺得自己是輸的一方,因為我們心裡都很清楚,雙方接受的結果,遠比不上真正可能的最佳方案。只要相信自己心靈的力量,我們就會發現,原本看似無解的難題,也能得到不可思議的,甚至是奇蹟般的結果。

想要看到這樣的奇蹟,我必須時時提醒自己,沒有人要求我來解決問題。事實上,每個問題的本身,都包含著自行解決的機制。只要問題所喚醒的感覺得到了妥善的處理,問題就會神奇地轉化為一份禮物、人生經驗,或一個讓生命更豐富的機會。

/ 克里斯多福‧孟《#親密關係Ⅰ+Ⅱ》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211045913717269&set=a.283843669770836

Tuesday, 11 March 2025

The Man With the Iron Heart

/ 鍾劍華

鐵了心腸去堅守些什麼?還是鐵了心腸去顛倒黑白?

早前看過一部電影 The Man With the Iron Heart (不知道在香港有沒有上過畫,也不知道電影中文版的名稱)。電影講的是第二次大戰爆發前後,納粹黨對猶太人進行種族清洗計劃及行動的主腦人物Reinhard Heydrick 的故事。

這個人雖然在1942年6月二次大戰還在進行期間已經被暗算身亡,但他在權力高峰的短短幾年之內,擔當過納粹黨內最高層的情報及秘密警察工作,期間殺人無數,也要為殺害超過二百萬人直接負責。他因此被視為納粹黨及二次大戰期間最邪惡的戰爭罪犯之一(當然他沒有機會接受戰爭法庭的裁決)。

就算他死後,納粹黨在二戰後期進行的種族清洗及對猶太人所謂的 Final Resolution,他是整個方案的主要設計者,也是由他生前拍板決定逐步執行。即是說,他間接造成700萬猶太人被殺。由此看,他可以說是近代歷史上其中一個最邪惡的屠夫。他也確實有一個外號叫「布拉格屠夫」,所謂「鐵了心的人」是希特拉對他的標榜。

電影沒有詳細講述他的家庭背景,但電影中也有一些場境顯示了他的另一面。

其實他家庭背景十分好,出生於虔誠的天主教徒家庭。父母都是文化界,父親曾經是歌劇團的負責人,祖父曾經是天文台台長。他從小開始上教會,曾經在教堂的每周祭禮中擔任 Altar Boy(輔祭)。因為家庭背景及早期培養,他表現出很好的音樂天份,年紀很少就已經拉得一手很好的小提琴。就算他成為屠夫之後,他自己的家庭也是經常浸淫在優美樂章之中。他對古典音樂的愛好,一直伴隨著他死前幾年的殺人事業。
從歷史相片及網上的錄影片段看,此人的外表及舉止都相當溫文,面容也從容爾雅。如果不知道這個人的歷史,單看其外表及舉止,很難想像這個人原來滿手鮮血。

這說明了人不可以貌相。據分析,他性格的轉變,一方面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的經濟出現嚴重困難,他們也因此而家道衰落,這對他的心態轉變可能有很大影響。其次是他在加入納粹黨前,曾經加入海軍,本來也很有前途,但因為感情瓜葛而被軍事法庭勒令退伍,這促使他後來加入納粹黨。他的太太 Lina,是一個早期納粹黨的死忠信徒。遇上Lina顯然對他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也因此得到納粹重要人物希姆萊的賞識,還培養他成為情報工作及秘密警察的頭子。

這個人的短暫一生(1904-1942)除了說明人不可以貌相,也說明了人的品性也可能會被時勢嚴重扭曲;人性中的邪惡及投機,也會因為各種環境因素而暴露出來。

想到這齣電影及這個故事,是因為近日看到很多盲粉的言行,更覺如Heydrich 一樣扭曲的人可能無處不在。

大部份人可能不但沒有透過堅定的信念而建立起能夠堅守是非判斷的 iron heart,更可能只會順應時勢,硬起心腸來違背良心,成為歪理謬論的啦啦隊。

據說Heydrich 遇襲受了重傷,在醫院床上彌留之際,口中還念着他小時父親為某歌劇寫下的一段小詩,其中兩句如下:

The world is just a barrel-organ
which the Lord God turns Himself.
We all have to dance to the tune
which is already on the drum.

(這世界只是主神親自在轉動的一架風琴,
我們都必須隨着鼓聲中已有的曲調來起舞)

突然發覺,這兩句真太有意思。

隨着鼓聲中已有的曲調來起舞,甚至不需要主神來轉動那風琴。看今天的世界,嘆世情之扭曲,一個品德敗壞的 smart ass,已經足以令很多人沉醉地隨着其指揮棒起舞了。

https://www.facebook.com/chungkw

Thursday, 6 March 2025

The Disturbing Question at the Heart of the Trump-Zelensky Drama

/ Thomas L. Friedman


特朗普总统与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之间闹出的这些事,不禁让我对我的国家产生了一个极其令人不安的疑问:我们是在被一个弗拉基米尔·普京的傀儡领导着吗?在谁挑起了乌克兰战争以及战争必须如何结束这些问题上,这个人会全盘接受俄罗斯总统的扭曲观点。又或者,我们是被一个黑手党教父式的人物领导着吗?他像黑帮家族头目那样,盘算着与俄罗斯瓜分领土。“格陵兰归我,克里米亚归你。巴拿马归我,北极的石油归你。然后我们瓜分乌克兰的稀土。这才公平嘛。”

不管是哪种情况,我的美国同胞们,还有我们在海外的朋友们,至少在接下来的四年里,你们所熟知的那个美国将不复存在了。美国一直以来赖以捍卫的那些基石价值观、盟友关系以及真理,如今都已岌岌可危——或者说可以用来买卖。特朗普不只是跳出常规思维,他根本就是毫无章法地思考,对过去激励着美国的真理或规范毫无忠诚可言。

我能理解我们的传统盟友所感到困惑。读一读英勇的苏联异见者、自由斗士纳坦·夏兰斯基在上周所写的那篇悲痛的文章吧:

“当我第一次听到唐纳德·特朗普总统在停机坪上的言论时——当他指责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挑起了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的战争时——我大为惊诧,”夏兰斯基为网络媒体The Free Press撰文称。“特朗普似乎采纳了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的论调。他重复了克里姆林宫的一种说法,听起来就像苏联式的宣传:泽连斯基不是一位合法的领导人。这样的话出自普京之口——一个看起来永远不会下台的俄罗斯领导人——会显得可笑。但当美国总统这么说的时候,就令人担忧、悲哀,且不符合常理了。”

这是对特朗普比较温和的一种解读——认为他只是对普京这位俄罗斯的基督教民族主义者、反“觉醒”运动的斗士着迷,而没有运用他所承诺的常理来判断。但还有另一种解释:特朗普并不认为美国的力量是用来拯救那些渴望从压迫者手中获得自由的弱者的;他认为美国是来敲诈弱者的。他是个收保护费的。

《华尔街日报》关于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最近在基辅与泽连斯基会面的文章中,有这么一段令人震惊的内容。贝森特向泽连斯基提出了一个他无法拒绝的提议——让泽连斯基签署文件,将价值数千亿美元的乌克兰矿产权益转让给美国,以此作为对美国援助的补偿。

这简直就是《教父》里的场景:“贝森特把文件推到桌子对面,要求泽连斯基签字……泽连斯基匆匆看了一眼,说他会和他的团队讨论一下。然后贝森特又把文件往泽连斯基面前推了推。‘你真的得签了这个。’财政部长说道。泽连斯基说有人告诉他,如果他不签,‘华盛顿那边的人’会非常生气。这位乌克兰领导人说他收下了文件,但没有承诺会签字。”

整个事件再次向你表明,当特朗普身边不再有缓冲的力量而只有附和他的人的时候会发生什么。贝森特是个精明的投资者,他肯定知道,乌克兰总统不可能在不咨询他的律师、议会或民众的情况下,就随便签一份转让数千亿美元矿产权益的文件。但这位财政部长觉得他必须执行特朗普的命令,不管这命令多么恶劣或荒谬。如果总统想清空加沙地带,把它变成一个赌场,那你就得去推销这个想法。在战争期间敲诈乌克兰?那你就得这么干。

一个正经的美国总统会认识到,普京目前的处境非常不利,我们应该加以利用。正如《经济学人》上周所指出的,俄罗斯“大部分的‘战果’是在战争的最初几周取得的。2022年4月从乌克兰北部撤军后,俄罗斯控制了乌克兰19.6%的领土;其伤亡人数(死亡和受伤)可能达到了2万人。据英国方面估计,如今俄罗斯控制着19.2%的领土,而其伤亡人数已达80万。……俄罗斯库存的7300辆坦克已经损失过半。剩下的那些坦克里,只有500辆能迅速修复。到4月,俄罗斯的T-80坦克可能就会消耗殆尽。去年,它损失的火炮系统数量是此前两年的两倍…… 将资源从生产部门重新调配到军工综合体,已经引发了两位数的通货膨胀。利率达到了21%。”

如果这是在玩扑克牌,普京手里握着一对2,却虚张声势地要押上全部赌注。而特朗普没有拆穿普京,反而说:“我还是弃牌吧。”

特朗普没有团结我们所有的欧洲盟友,没有加大对普京的军事压力,让这位俄罗斯领导人接受一个“他无法拒绝的提议”。他完全走在相反的方向。在联合国,他拒绝与盟友们一起通过谴责俄罗斯侵略乌克兰的决议——与朝鲜这样的国家投了相同的票,从而使我们与盟友产生分歧,并且还发起了一场充满谎言的运动,试图诋毁泽连斯基而不是普京的合法性。

除了谎称是乌克兰挑起了战争,特朗普还宣称泽连斯基的支持率只有4%(实际上泽连斯基的支持率是57%,比特朗普的支持率高出13个百分点),还说泽连斯基是个“独裁者”,应该举行选举。与此同时,他对普京却是毫不追究——普京判处总统之位的头号竞争对手阿列克谢·纳瓦尔尼总共28年监禁,让他在北极的一个地狱般的地方服刑,最终在那里离奇死亡。

显然,泽连斯基觉得自己别无选择,只能签署某种荒唐的矿产协议,尽管特朗普要求的金额是美国给乌克兰的约1200亿美元军事、人道主义及其他财政援助的三到四倍——而乌克兰人正是用这些援助来抵御俄罗斯侵略者,保护西方的。

整件事都太可耻了。实际上,特朗普是想通过普京入侵乌克兰这件事从乌克兰人身上获取好处,同时不要求普京赔偿,也不承诺美国未来会保护基辅。正如白宫明确表示的那样,“与乌克兰达成的这项经济协议不会成为未来为战争提供援助的保证,也不会包括美国向该地区派驻任何人员的承诺。”

我不反对美国在战后要求我们的公司优先获得对乌克兰自然资源的投资,作为对我们援助的感谢。但是现在就这么做,而且没有安全保障作为回报?唐·柯里昂都不好意思提这样的要求。但唐·特朗普好意思。

特朗普完全看错了普京。他认为普京只需要一点积极的关注,一点理解,一点对他安全需求的关心——一个拥抱!——他就会签署特朗普非常渴望的和平协议。无稽之谈。俄罗斯问题专家、广受好评的《骑虎——弗拉基米尔·普京的俄罗斯及其战争用途》(Riding the Tiger: Vladimir Putin’s Russia and the Uses of War)一书的作者莱昂·阿隆告诉我说:普京并不是在寻求“乌克兰的和平”。他寻求的是在乌克兰取得胜利”——因为如果没有胜利,“他在国内就非常脆弱。资本主义民主国家会为和平做任何事,普京的独裁政权则会为胜利做任何事。我们需要改变这种状况。”

阿隆还说,改变的方法是向普京发出信号:面对普京的下注,西方盟国不但会跟,而且还会再加上一注——“不要中伤一个英勇的民族”,这个民族一直在为维护欧洲的完整和自由而战。

我们应该支持乌克兰人争取最好的协议。它很可能必须包括:停火,这样才能承认普京对乌克兰东部部分地区的实际控制;暂停乌克兰加入北约;以及西方解除对俄罗斯的制裁,但前提是俄罗斯将其进攻性军队从乌克兰领土上撤离。作为回报,普京必须接受欧洲维和部队进驻乌克兰,并在乌克兰上空设立禁飞区,让乌克兰拥有自由和主权,由美国提供支持,以保证普京的军队不会返回乌克兰,此外,俄罗斯不得干涉乌克兰加入欧盟的进程。

至关重要的是,美国要坚持允许乌克兰加入欧盟——基辅目前正处于这一谈判进程之中。我希望俄罗斯人每天看着乌克兰,看到的是一个繁荣的、斯拉夫的、自由市场的民主国家,然后问问自己,为什么他们自己生活在普京的斯拉夫盗窃独裁统治下。在我看来,整场战争从来都不是普京不让乌克兰加入北约的问题。普京真正害怕的是乌克兰加入欧盟。

一位只能私下谈论,无法透露姓名的俄罗斯国际事务学者在莫斯科对我说,普京的团队把特朗普的团队视为一辆小丑车,里面全是业余选手——他们很容易成为精明而冷漠自私的普京的最终目标:“MRGA——让俄罗斯再次伟大(并让美国再次不那么伟大)。”他还说,普京的长期目标是应对美国霸权衰落的局面,使美国成为“同等大国之一”,专注于西半球,从欧洲和亚洲撤出军事力量。普京认为特朗普是他手中的一件钝器,让他可以“管理这种不可避免的衰落”。

特朗普和他的共和党点头娃娃会意识到这一点吗?也许吧,也许等到来不及的时候会醒过来。

https://cn.nytimes.com/opinion/20250226/trump-putin-ukraine/?fbclid=IwY2xjawIwc7xleHRuA2FlbQIxMQABHYqNa9-UArz1uBeZisPZL5hxSTt6VCQXvw-4q8ox1qn0B3VitbWnmVcfIQ_aem_LWsKXbUurtFfDEDroPZCKQ

Monday, 3 March 2025

坏人变老

/ 曾昭智


日前看到一则本地新闻,一位耆老带著年幼孙子,虐待鞭打一头疑是自己将要弃养的狗狗,引来网友留言谴斥。有读者说,这是"坏人变老" 了。

就这点有人提出,到底是因为"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其实正确答案是,此乃时间点上,两者先后发生的本质关系。

历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华人作家莫言,在一次访谈中分享过其家乡的一句传统顺口溜,曰 "人老奸,驴老滑,兔子老了鹰难拿"。莫言认为,人年纪大了,就应该维持他那一颗美好的善心,要真,万不要如上顺口溜说的"奸"。一个人年纪渐长,就要坚持自己年少时代本质上的纯真,莫忘初衷的用它(赤子之心)来观察生活、理解生活以及为善待他人而活。

他进而坦言,自己回头望望走过的路,身为一名作家,自己做了一些好事,也做了一些后悔的事,但感到自己70岁人生当中,却没干什么坏事,可以算是好人一个。这,让他感到非常满意,不悔此生。

其实,这就像是儒家孟子提倡的"人性本善"天赋道德之说法。如上情况,我们逻辑上可以依此归纳为"老人变坏";若像是同是儒家学者荀子所认为的"人性本恶"说法的话,那就是"坏人变老"了。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先秦时期墨家学派,所主张人性素丝的"天赋自然"论。它诠释人一旦被生出来,本身就像是一张白纸,拥有自然的纯朴天真。其改变,是在后天的生活经历之中,被染上什么颜色就成了什么颜色,善与恶之人性就此生成。

一个老人,因长期被生活压力的磨炼而变得"老滑",若是不去伤害他人,充其量只能说是此人年纪大了,懂得透过丰富的人生经验,照顾及保护自己。若是老人家以其丰富之人生阅历与经验去为难、对付他人的话,这就非常之不厚道了。

值得探讨的是,一个原本和蔼可亲之老人若变坏了,为老不尊而没有体现出其应有的德高望重形象和作风的话,从道德行为角度去比较甚至还不如年轻人,这的确会让人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之不古。

但若坏人变老了,即原生本性就坏,只不过经历岁月流逝而变老,在环境合适的时机下,他们仍自然的会凸显出,其坏的人品与个性来。

到底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胥视其先天本性,及其后天所作所为,比较之下便可看出端倪。我国以种族主义见称、最近频发表煽动情绪、挑起事端言论的政坛期颐人瑞,前首相马哈迪,则是我们最好的剖析对象。此人既非"好人变坏",亦非"坏人变老",更遑论他与生俱来是一张纯净白纸。

因为,真正的老马,"变"字在他一生百年字典当中,从未出现过。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longmen/2025/02/24/714605

Wednesday, 26 February 2025

什麼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南懷瑾

《金剛經》裡最核心的一句話,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許多人學佛參禪,開口閉口都念這句話,但真能懂這句話的人卻不多。今天我們就來仔細參一參這句話。

首先,“無所住”三個字是什麼意思?“住”就是停留、執著。人的心念總在執著,執著於過去、現在、未來,執著於善惡、是非、得失,甚至執著於一個空的概念。比如有人打坐時覺得“我要空”,這已經是住在“空”上了。所以六祖慧能聽到這句話豁然開悟,因為他發現“本來無一物”,連“空”也不需要去執著。

但要注意,“無所住”不是讓你變成木頭石頭,什麼都不想。禪宗講“無念為宗”,不是沒有念頭,而是不執著於念頭。就像天上的雲,來來去去,但天空不留痕跡;又像鏡子照東西,照完了就過了,鏡子本身不會把影像留住。這才是真正的“無所住”。

再來看“而生其心”。心本來就在那裡,不是刻意生出來的。但一般人被妄想、煩惱蓋住了本心,所以要通過“無所住”的功夫,讓本心自然顯現。這個“生”不是造作,而是自然的流露。就像春天的草,不用你去種,時機到了自己就長出來。

有人問:“既然無所住,為什麼還要生心?”這就是佛法的妙處了。凡夫的心是住在貪嗔痴上的,所以生的是煩惱心;菩薩的心是無所住的,所以生的是慈悲心、智慧心。《金剛經》裡說“菩薩應如是生清淨心”,這個清淨心就是既不執著於相,又能隨緣應物。

舉個現實的例子:你今天幫助一個人,如果心裡想著“我在行善積德”,這就是住在善法上;如果幫助完了就放下,既不求回報,也不覺得自己了不起,這才是“無所住而生其心”。再比如你做生意賺錢,賺到了就歡喜,虧了就煩惱,這就是住相;如果能看透錢財如流水,努力而不強求,就是接近“無所住”的境界了。

不過要注意,不能把“無所住”當成藉口。有人聽了這句話就說:“反正都是空,我躺平算了。”這是大錯特錯!《金剛經》從頭到尾都在講“善護念”,講“佈施、持戒、忍辱”,就是要你在行動中磨煉心性。真正的“無所住”是積極入世的,就像孔子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看起來自由自在,其實背後是深厚的修養。

最後再提醒一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是理論,而是要去實證的。你打坐時念頭來了,知道它來了,但不跟著跑;念頭去了,知道它去了,也不去追。久而久之,自然能體會到那種“如如不動”又“念念分明”的狀態。這就是禪宗講的“當下即是”,也就是《金剛經》的終極奧義。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3724666691129662&set=gm.8849587151834389&idorvanity=741955725930946

Saturday, 22 February 2025

夏河東渡,遠因是一件微信裡的「小事」

/ 呂秋遠


有一個Youtuber叫做夏河,他有個很有意思的個人頻道,叫做夏河東渡。他在2008年就公開出櫃,也在網路上非常活躍,順勢開設淘寶店,投資不動產,賺了一些錢。然而,他在2021年被中國政府在網路上封殺;也在2022年以後移居日本。他在網路上的影片有許多有意思的觀點,有少部分談到台灣,不妨可以看看。

不過,他為什麼會在2021年被中國官方全面封殺?遠因就是2020年的一件微信裡的「小事」。

當年,中國總理李克強主動揭露,中國現在至少有6億人的月收入不足人民幣1000元,因此提出地攤經濟的發展方向。然而,這項政策不到一個月就被叫停,原因當然是公開打臉習近平的「共同富裕」。夏河在微信裡有個不超過六個人的群組,群組裡都是很好的朋友。那天在群組裡閒聊習李之爭,夏河說了一句話:

「看見沒有?一尊只要不開心了。李中堂的決策,連個屁都不算。」

李中堂,當然就是李克強,因為總理相當於大清國的中堂。那麼,「一尊」是誰呢?

當天晚上大約九點多,夏河接到了一通電話,來自於他家附近的北京天華路派出所。通話的一方是民警,他說出了夏河的身份證字號、地址,而且問他在哪裡,他要夏河現在到派出所。夏河想拒絕,但對方要求他立刻到,否則就要來家裡帶他回派出所。這時候,夏河只好到派出所應訊。他在車上,開始檢查自己的通聯紀錄、刪除各種軟體,並且把一些談政治的好友對話刪除,忐忑不安的進了派出所。

派出所的民警,要夏河先等待,也告訴他,之後會有相關部門的人來審理這件事,不會這麼快。他在等待的時候,就在群組裡留言,要大家盡快把群組刪除。如果八小時後,他還沒有出來,就把這件事在微博公布。

漫長的等待後,派出所門口來了兩輛轎車,下來了四個人。其中一個人對他說,請他把手機交出來,而且在夏河拒絕後,直接發狠跟他說,他們是國家網路安全局第二局的人,要他一定要交出手機,接著也跟他要手機密碼,要備份手機全部的內容。即便夏河不斷的質疑合法性,強調自己沒犯罪。但對方只跟他說,抵抗只是浪費時間,他只好也把密碼交出去。

當時夏河其實覺得很不安,因為手機裡有他價值不斐的比特幣帳戶,也有很多他自己的私密照片、影片。手機交出去以後,對方告訴他,至少要五、六個小時,於是他只能在派出所外面抽煙等待。

這時候,剛剛沒收他手機的民警,也到了門口抽煙,就跟他閒聊了起來。

「同志,我到底為什麼會被叫過來?」

「你今天中午說了什麼?」他笑了。

「我哪有說什麼?」夏河一臉茫然。

「你是否今天在微信裡,影射我們國家某位領導人?」

「沒有吧!」夏河否認。

「真沒有,我能把你叫來?」民警揶揄他。

這時候夏河突然想起來,當時有聊了地攤經濟,於是恍然大悟說,「我是聊了點地攤經濟,但這不是秘密啊!中國人都知道地攤經濟這回事!」

「聊地攤經濟不是重點,重點是你議論了國家領導人了。」民警嚴肅的說。

「我議論了哪個領導人?」夏河不解。

「我給您提個醒,您打一尊兩個字,是說誰?」民警不懷好意的笑了。

「就因為這個?至於嗎?我又沒叫他維尼、包子,為什麼不行?」夏河開始覺得不可思議。

「太至於了。今天您聊誰都行,就不能聊他。現在什麼時期你不知道嗎?」民警斬釘截鐵的說。「你以為我願意來嗎?你說,我們北京有多少大案沒破,就一天到晚處理老百姓議論誰,你知道嗎?我今天就處理了八十個這種案件。」

「八十個?我們全北京聊他,只有八十個人?怎麼可能?」夏河非常不解。

「你知道我們北京有多少網警每天幹這個?有兩萬五千人。我們有大數據,一旦涉及敏感詞,就立刻送到人工部門審查,就會開始約談。」

「民警同志,為了維穩,北京就兩萬五千人,那全國呢?這得浪費多少資源?」夏河覺得不可思議。

「這就不是你我管得著的了。」民警結束了這段對話,回去辦公室。

這時候,知道為什麼被約談,夏河心裡也沒這麼害怕了。經過幾個小時後,手機終於備份完,他也領回手機。這時候他問技術人員,能否保證他的手機絕對安全,資料不會外洩?技術員對他說,他對手機內容沒興趣,也只有政府保管,保證安全。畢竟每天備份太多手機,沒興趣看。

領回手機,出來以後,他立刻對群組裡的人報平安,要大家解散群組。朋友們懷疑他手機被黨的鐵拳監聽,根本不敢跟他對話。

第二天下午,派出所通知他再去。有兩個人開始做筆錄,他們的對話是這樣的:

「你對我們國家的領導人有什麼意見嗎?」年紀比較大的武警問他。

「我沒有意見,畢竟給意見也是沒用的。」夏河沒好氣的說。

「既然沒意見,為什麼在私訊裡討論我們領導人?」

「領導人都不能提嗎?」夏河反問。

「你是不是在諷刺我們領導人?」他追問。

「沒有。」夏河斬釘截鐵的說。

「那麼,一尊是什麼意思?」

兩個人四目相對,夏河沉默幾秒以後回答,「我不知道。這是我在網路學來的新名詞,可能是對當官的人的總稱吧!」

老民警似乎鬆了一口氣,「原來不是領導人。不過無論如何,你的行為已經被紀錄,只是因為你覺得這些行為是無意識的,所以這次就算了。但是你要立刻解散這個群組,而且保證往後不許議論領導人。」他拿出一張保證書,要夏河親自撰寫。

起初,夏河覺得自己沒犯罪,所以不願意寫。但是民警不願意放他走,最後,他只好寫下這段話:「本人政治覺悟不高,喜歡與陌生人閒聊。往後本人保證不再討論國家政策與領導人。」

結束這場荒謬的偵訊後,他走出派出所,所長送他走的時候,希望他不要講出這段經歷。夏河沒有回應他,只是說,「以前坊間流傳,所有百姓在微信的聊天,都是被監察與監控,我之前還跟他們吵架,說中國最重視隱私權,現在我才知道,這些謠言都是真的。」

第二年,他被中國政府在網路封殺,第三年,他移民日本。

夏河的例子告訴我們,到中國,請注意自己的言行。在民主社會裡,你覺得很正常的對話,都可能讓你消失好幾年。我話也不想說得太重,點到這裡就好了嘿。

https://www.daipai.tw/article.php?SerialNo=57475

Monday, 17 February 2025

马川之乱:乱象之下到底在发生什么?

/ Paul Krugman


如果你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不是危言耸听?”,
那你就是问题的一部分。

美国的宪政危机不是假设的、可能会发生的事情;
读到这篇文章时,
它已经全面展现。


我离开《纽约时报》,重新拾起这个时事通讯,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关于政府效率部(DOGE) 的,那是个由川普创建、马斯克(Elon Musk)管理(维维克·拉马斯瓦米已被赶出)的非官方机构[注]。DOGE 的所谓目标是打击“浪费、欺诈和滥用”,为纳税人节省巨额资金。我认为这一努力注定要失败,因为马斯克和他的亲信似乎完全不了解联邦政府如何及为什么要花纳税人的钱。

[注]川普最初选择马斯克和维维克·拉马斯瓦米(Vivek Ramaswamy)共同领导DOGE,但在上任数小时后即宣布拉马斯瓦米不再是DOGE成员,马斯克独自领导该机构。

虽然我说的一切都是真的,但我还是要做些修正。我当时就该明白的是,马斯克和川普说的关于他们所作所为的一切都是假的,包括他们关于动机的说法。无知和混乱是真实的,但大家永远不应忽视他们的根本目的。

因为现在发生在美国的事情是一场尚未得逞的自我政变(autogolpe)。

拉美读者肯定对这个词不陌生。autogolpe的字面意思是“自我政变” —— 合法当选的领导人,利用自己的地位,夺取全面控制权,解除法律和宪法对其权力的限制。

马斯克和川普是想在美国来一次“自我政变”吗?当然是。而且,据我所知,他们进行的政变,得到了众参两院所有共和党人的全力支持。

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所做的一切。是的,我们可以从宣称的政策目标的角度看,问其是否合理。但也要问:“那样做是不是对自我政变有好处?”

例如,DOGE痴迷于裁减联邦雇员。如果你了解纳税人税款花在联邦工资上的比例,就知道把裁员作为优先是毫无道理的:

现在的联邦雇员人数并不比艾森豪威尔时期多。

但是,将“削减人数”作为政策目标,是为了清除忠于法律和宪法的公务员,用川普和马斯克的忠实拥护者取而代之。

幸运的是,川普政府推动联邦工作人员接受买断,似乎没有成功。法官下令暂停前,只有少数雇员接受协议,其中许多可能本来就打算辞职。但这一“政策”的背后动机,是赶走最心怀理想、最敬业的雇员。

要从政变这个角度来看马斯克-川普权力集团非法关闭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的行为。马斯克显然憎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看看他对贝索斯(Jeff Bezos)的前妻 —— 麦肯齐·斯科特(MacKenzie Scott) —— 的慈善事业表达的愤怒就知道了 。虽然他可能认为该机构“是个仇恨美国的激进左翼马克思主义者的毒蛇窝”,但其目的也是为了清除公务员,同时蛊惑川普的支持者。同样道理也适用于他们为什么煽动针对多元、公平、包容(DEI)政策的仇恨。

不用说,针对参与调查1月6日骚乱或调查川普本人的联邦调查局(FBI)雇员的清洗,是这场自我政变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马斯克及其追随者夺取财政部支付系统的控制权,并将重写代码这一至关重要的权力交给一个25岁的年轻人,而这个人竟然(没想到!)是个种族主义和优生论者,显然也是政变的一部分。

那么,我们这些希望美国继续是美国,不希望美国陷入独裁统治的人,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要承认现实。如果我用的“独裁”一词让你不以为然,如果你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不是危言耸听?”,那你就是问题的一部分。

宪政危机不是假设的、可能会发生的事情;你读到这篇文章时,它已经全面展现。

但不要绝望。我们正处于一场企图的自我政变当中。但目前为止,它还没有成功。事实上,我暂且认为,政变没有他们预想的顺利。虽然大多数美国寡头已早早向新政权投降,但我们中的许多人还没有。

如上所述,让大批公务员自我驱逐的尝试似乎失败了。法院还没完全腐败,为一些正在进行的篡权设置了路障。FBI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及联邦工会正采取防护措施。吹哨人和至少一些媒体机构在报道马斯克试图控制联邦电脑系统的行为,而财政部的政党任命官员在试图掩盖,这表明他们仍害怕公开曝光的后果。

虽然还没看到像川普第一任期之初那样的大规模示威,但一直都有针对川普和马斯克的抗议 ,而且还在不断涌现。

是时候更多民主党政客出来表明立场了。

民主的敌人将继续寻找破坏法治的新方法。不得不承认,马斯克的勾当被爆出之前,我从未想过联邦支付系统会成为攻击目标。这曝光要特别归功于内森·坦克斯(Nathan Tankus) ,他是“货币政策技术细节“方面的专家,已成为当下备受瞩目的人物。

但是,对自我政变的抵制,就相当于朝它的齿轮扬沙子。我稍后要谈这一点的重要性。

对于撰写或谈论时事的人来说,重要的是,不要被川普那些吸眼球的东西干扰。不,川普不会接管加沙、不会吞并加拿大、也不会夺回巴拿马运河或占领格陵兰岛。奇谈怪论是川普的招牌,不是他的失误,目的是分散人们对正在发生的自我政变的注意。

直到几天前,我还以为真会发生一场无端的贸易战,因为几十年来,川普一直对关税耿耿于怀。他要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征收关税,但随后丢人现眼地做了让步,这表明我可能太把这他的话当真了。他是认输了,还是被骗,以为自己赢了?这也许关系不大。当前,贸易战不如攻击民主制度重要。

好消息是, 政变被延迟,可能成为政变未遂。可以有很多方式:马斯克和川普这两个极度自我膨胀、但明显自尊心脆弱的人,他们的联盟可能会破裂;马斯克对财政部的干预和对联邦工作人员的攻击,可能会导致非常明显的灾难;选民最终可能会意识到,川普宣称的成功不过是烟雾弹,会想起他降低物价的承诺兑现了没有;某个时候,美国人民可能会注意到,臭名昭著的“2025计划”(Project 2025)之父,罗素·沃特(Russell Vought),真的在制定政策。

这是一个可怕的时刻。但坏人暂时还没有赢。

[注]自我政变(英语:Self-coup)是指国家掌权者借由合法的执政或不合法途径控制政权之后,通过废止宪法、解散或冻结其他宪政机关(如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等违反宪政秩序的方式,扩张行政机关原先并不享有的国家权力。由于权力分立的状态无法被维持,行政权独大、不受制衡的结果,通常也意味着政府体制由自由民主制转变为独裁政体。

自我政变与一般政变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自我政变是已经掌握国家权力的最高领导者为了规避其他宪法机关的监督与制衡,通过违宪的方式破坏自由民主宪政秩序;而一般的政变通常是由掌权者以外的个人或单位发动,目的是为了夺取最高位者的权力。

/ 文:Paul Krugman
/ 译:Brandi
/ 编:新约客
https://paulkrugman.substack.com/p/autogolpe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5/02/11/126007312.html?fbclid=IwY2xjawIbU4pleHRuA2FlbQIxMQABHc9sije5gXUb40GLOjAiTh6_5T9HnlAS2W8ApNXV8qtS4slw1qf6XsmqWg_aem_3Zpb_PTUXzlrxWlJZptMww

Thursday, 13 February 2025

如何在千變萬化的世界中安心?

/ 聖嚴法師


《法華經》裡說:「若人說此經,應入如來室,著於如來衣,而坐如來座。」又說:「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處此為說法。」意思是,我們要入如來室,以大慈悲心包容眾生;披如來衣,以柔軟心忍辱一切;坐如來座,以智慧心處理問題,心中不要罣礙。經文所開示的內容,就是我們開始學佛的途徑。

首先,是入如來室。當我們發了救護眾生的大慈悲心,這就是入如來室。既然發了大慈悲心,就應以慈悲來面對所有的人,不要把他人當成仇人來對待,而斤斤計較。

再來,是披如來衣。如來衣是柔軟的忍辱衣,我們的心要柔軟,不要剛強,當我們用慈悲心對待他人的時候,我們的心一定是柔軟的。而忍辱心就是當別人給你折磨、困擾、打擊或是麻煩時,雖然你的心裡感到痛苦和委屈,也要提醒自己學習觀世音菩薩。學觀世音菩薩就應該要披上柔軟的忍辱衣,柔軟能夠克剛強,也能四兩撥千斤,當問題朝你衝擊過來的時候,就以柔軟的態度忍耐一下。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小忍要忍,大忍也要忍;能忍,你就有福報;能忍,你就能夠過萬重關,因為柔能克剛。

最後,是坐如來座。如來的座是法空座,一切法都是空的。當我們學習菩薩精神的時候,一定要體會到,所有一切現象都不是永恆的,都如過眼雲煙。無論是逆境或是順境,或是種種的狀況,都只是暫時的現象,都是會改變的。改變的時候,這個事件就不存在。既然它經常改變,那就不是永遠不變,今天是這樣,明天可能變成那樣。有的人心很急,希望它馬上就改變,但這就像是種下的果子,時間到了它才會成熟,沒有熟的果子是不好吃的,但熟過了頭,也不能吃。這也就是說,種種的狀況是暫時的現象,沒有成熟的事不要急著做,而已經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了,這就是空。

如來的座,指的就是一切法、一切的事物、一切的現象,都是暫時的;但是,不要因為一切都是暫時的,就不做了。譬如,雖然我這個身體是暫時的,但我還是要吃飯;雖然我這個身體是暫時的,但還是要維持,以便好好運用它,用它來向觀世音菩薩學習。

觀世音菩薩是慈悲的、柔軟的、忍辱的,既能看得開,又能放得下。我們用慈悲心面對與接受眾生,然後用慈悲、忍辱、柔軟和智慧心來處理事情,處理完後就把問題放下。

有什麼辦法能讓人不再有恐懼心、憂慮心或是慌張的心?我建議多念「觀世音菩薩」,這是觀音法門中最好的修行方法。

大家可以一起念觀世音菩薩、求觀世音菩薩、學觀世音菩薩,隨時隨地扮演著觀世音菩薩的千手千眼。世間的物質享受吃得完、用得光,所以是不可靠的,但是,學會了觀世音菩薩的方法,卻是非常有用,讓你離苦得樂,一生受用無窮。

/ 選自《帶著禪心去上班》
https://www.ddc.com.tw/product/special_area/shengYen/prod.php?id=1560&type=b&type2=s1

Friday, 7 February 2025

佛经中的“五不翻”指的是什么?

玄奘法师(602-664),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佛学翻译家和佛学理论家。他不仅以其丰硕卓著的译经成果在中国佛教史上写下了不朽的一笔,而且以其“五种不翻”译论在中国翻译史上留下了永恒的一页。

玄奘法师的所谓“不翻”是指在目的语与来源语之间不需要或不存在完全吻合的对应词,有时将直接采用音译,而不采用意译。因此,“不翻”指的是“音译”。“音译即不翻之翻”。

所谓“五种不翻”,指的是佛经由梵文翻译成汉文时,在五种情况下,应该采用“不翻”原则,即“音译”原则。这五项原则依次为:秘密故不翻、多含故不翻、此无故不翻、顺古故不翻、生善故不翻。“五种不翻”是玄奘译经理论的重心,也是他为“翻语”设立的法则。

■ 秘密故不翻

意思是说,具有神秘色彩的词语不用意译,而应采用音译。

佛经中有大量的“秘密”,如“呪语”等。而“陀罗尼”在梵语中的意思就是“呪语”,汉译为“秘密语”、“真言”,是佛、菩萨、诸天的秘语,总括佛、菩萨的功德、誓愿及佛法精义的简单语言符号。

这些秘密呪语具有神秘莫测的特点,通过念诵的声音形式来体现其神秘之处,因此宜采用音译的方式。

例如:“阿弥陀佛”意为“无量寿佛”或“无量光佛”,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意为“哦,莲花里的珠宝!”。

《大悲咒》共84句,全部采用音译,第一句“南无喝罗怛那哆罗夜耶”意为“皈依三宝”。

《般若婆罗蜜多心经》“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意为“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大家都度到彼岸,愿正觉之法终成就”。

诸如此类的“陀罗尼”均采用音译,世代口耳相传,其所体现的神秘力量便形成了强大的能量。如果按照字面意思来翻译,则意趣全无。

■ 多含故不翻

意思是说,具有多种含义的词语不用意译,而应采用音译。佛教经典中有些词语含义非常丰富,而汉语中找不到与之完全对应的词语,如果使用其中一个含义的词语,则会造成信息与意义缺失。

例如,“薄伽梵”具有六种意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汉语里不存在同时包含这六种意义的对应词汇,如果采取意译,在一定的语境中只能译出其中的一个意义,而其余五种意义都会缺失,故此只能选择音译。

又如,“阿罗汉”意思是“无生、应供、杀贼”;“比丘”意思是“乞士、破恶、怖魔”。这些词语含有多种意思,如果只翻译其中的一种,就会丢失其他意思,不能完整表达原义;如果全部意思都翻译,又显得累赘,所以只能选择音译。

■ 此无故不翻

意思是说,目的语文化中没有的词语不用意译,而应采用音译。例如,“阎浮树”又名“胜金树”,只产于印度等地,中国没有这种树,所以采用音译。

同样,“槟榔”是印尼语的音译,“葡萄”是大宛语的音译,“茉莉”和“昙花”是梵语音译,等等。这种彼有我无或彼无我有的文化局限词,即只存在于一种文化当中,而另一种文化中没有的事物或概念,一般都采用音译的方式,保持原文化的形态和精神。

■ 顺古故不翻

意思是说,对以前已经存在并广泛使用的约定俗成的音译词语不用意译,而应遵循习惯沿袭其原有的音译。

例如,“阿耨菩提”,可以翻译为“无上”、“正等”、“正觉”。从东汉佛教传入我国以来,历代佛经翻译家都采用梵语的音译,所以玄奘法师认为不需采用意译,而应保持其约定俗成的音译。

■ 生善故不翻

意思是说,有些词语用音译能令人生尊重之念,否则容易等闲视之,所以对这类词语不用意译,而应采用音译。

例如,“般若”跟汉语里的“智慧”的意思差不多,但有着轻重之分。因为“所谓般若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这个智慧。这不是普通的聪明,这是属于道体上根本的智慧。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两方面整个投入求证到的智慧。”因此,音译为“般若”显示出对佛经的尊重敬仰,而意译为“智慧”则显得轻浅世俗。实在要译的时候,“般若”往往被译为“大智慧”、“妙智慧”、“真智妙慧”之类。

玄奘大师的“五种不翻”译论,距今已经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玄奘大师的“五种不翻”译论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精神不但没有过时,反而更加彰现其不凡的意义和价值。

/ 赤峰萬佛寺
https://mp.weixin.qq.com/s/0tHF2jKgW9xSCi7j84XdPA

Saturday, 1 February 2025

可以生氣,但不要真正動怒

/ 吳若權

我們可以讓別人看起來好像在生氣,但不要真正動怒。


讓別人看起來在生氣,是要給對方知道底線之所在;不真正動怒,則是避免傷及彼此的自尊與關係。

「翻臉如翻書」這句話,很容易被負面解讀;但如果可以換角度詮釋,讓情緒可以適時展現真實的感受,而不停滯僵化,當情緒適度表達之後,只要不是刻意傷害對方的自尊或身體,彼此的關係可以快速翻到下一頁,未嘗不是好事。

發脾氣是一回事;被別人發脾氣又是另一回事。無論對方情緒如何激烈湧動,只要能夠讓自己不受影響,懂得主動移開情緒的濾鏡,接收對方真正要傳達的訊息,抱著「有錯,則改之;沒錯,就當作警惕與勉勵」這樣的態度去面對處理,既不會傷到自己的尊嚴,也不會毀壞雙方的關係。

#讓心境始終保持平靜

有一則耳熟能詳的故事,來自《六祖壇經》。寺院裡,兩位僧人因為旗幡在風中飄動起爭執。兩者立場截然不同。一位僧人主張:「是旗幡在動。」 另一位僧人則堅持:「明明不是旗幡在動,而是風在動。」六祖惠能聽到他們為此爭論不休,一語中的地說:「不是旗幡在動,也不是風在動,是你們的心在動。」

《金剛經》的這句經文:「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比較淺近的解釋是:看透世間萬物本質,心不會隨著外境動搖。若再深一層來講,「如如」的本意是:真如、如實,沒有差別,平等無二,只要沒有分別心,就不會動搖。

維持平靜,並非麻木心死,變得無感,而是能夠在覺察情緒中,適時做好調適,而不輕易為外界所動。

畢竟,人生各種現象都在不斷變化,容易牽動情緒起伏。唯有保持高度的覺察,知道自己的起心動念正在經歷怎樣的挑弄,並以最快的速度歸於平靜。也就是不執著於一切外相,不會因為外相有所差別而被擾動。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金剛經.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譯】不執著一切事物的表相,不會輕易為外境變化而擾動心思。

/ 吳若權《捨得自己:金剛經的日常實踐》

Tuesday, 28 January 2025

數學至理

「數學裡有個美好的詞,叫求和;有個遺憾的詞,叫無解;有個霸氣的詞,叫有,且僅有;有個悲傷的詞,叫無限接近卻永不相交漸近線。還有個模糊的詞,叫約等於;有個遙遠的詞,叫未知數;有個單調的詞,叫無限循環,有個堅定的詞,叫絕對值;乘法中,一方為零,結果都為零;除法中,自己除以自己,都是一。」

看到這一段話,不得不敬佩作者,他活用數學專有名詞,無論在哪個行業,都可以用他的專業知識來表達人世萬物,這樣的思維邏輯,非常貼近我們的現實生活。

一方為零,結果都為零。 讓人無限遐想,生活中為人處事總會遇見道不同不相為謀的人,一番熱情之後,美好也好,遺憾也好,終究為零散場。也終於讓人明白為何零排在最前面,無論人生有多少個阿拉伯數字,最後都為零。

人這一生又何嘗不是0與1的組合呢?這些數字把人生剖析的如此淋漓盡致。

每個人一輩子都在解這些數學題,求和、無解、未知、為零,在選擇中出現困惑悲喜,不如意的也許在人生中留下遺憾!是啊~有個不能交心的詞,平行永不相交,好費解的人生!

日子3.1415926535⋯⋯ ,除不盡的非要除盡,那就一定得有小數點,無限小數點,象徵永不止息,這也許在人生中就是傷疤!有個不能交心的詞,平行永不相交。

好費解的人生啊!原來數學的結果能詮釋人生的全部意義。 不過,一切還是順其自然吧!人生中,大路小路總歸路,走出去都是路。一生走完終為零!還是善待自己吧!

人生在世平常心求圓滿,粗茶淡飯有真味,明窗淨几是安居,別為了不屬於你的觀眾,演一段不屬於你的人生,記得自己是有,且僅有,自己珍愛自己,生活的美好緣於一顆平常心。

/ 摘自网路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625699421259878/?hoisted_section_header_type=recently_seen&multi_permalinks=1786534631843012

Thursday, 23 January 2025

饑餓困局:自我與他者關係中的利他選擇與生存智慧

/ 何日生


饑餓困局告訴我們,慈悲的愛是前提,理性智慧必須同行。正如佛法所強調的「悲智雙運」,慈悲與智慧並行。自我與他者的關係,包括愛的關係、競爭關係、敵對關係、依賴關係、剝削關係和疏離關係。這些關係普遍存在於商場、政壇、宗教乃至任何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

而在兩個個體的互動中,是選擇互助還是競爭?是敵對還是和平?是施予還是剝削?是分工還是依賴?我們通過假設一個「饑餓困局」的吊詭情境來探討這一難題。情境設定如下:

饑餓困局的吊詭情境

在一個村子裏鬧饑荒的背景下,有兩個人已經饑餓兩周,快要死了。他們在河邊發現河中央的樹上掛了一張餅,這張餅僅足夠一個人吃,但河裏有無數的鱷魚。兩人都想要拿到這張餅填飽肚子。

在這個情境下,他們應該選擇合作還是對抗?分工還是依賴?施予還是剝削?如果選擇對抗,兩人都可能無法得到這張餅。如果一人依賴另一人去取餅而自己不採取任何行動,同樣也無法拿到餅。因為只有一人引開鱷魚,另一人去取餅,才有可能成功拿到餅。

但誰願意冒險去引開鱷魚呢?這樣做可能喪命,而且當他們回來時,餅可能已經被另一個人吃掉了。如果沒有人願意冒險引開鱷魚,兩人都可能餓死。但如果有一人願意犧牲,至少另一個人能活下來,或者兩人平分餅,至少不會很快餓死。

她們應該如何選擇?是合作分工還是單獨行動?如果為了餅對抗起來,其中一人可能受傷或死亡,而另一人也拿不到餅。如果選擇競爭,兩人都可能掉到水中,讓鱷魚群果腹。如果選擇依賴,只讓一人去取餅,自然也無法成功。唯一的方法就是互助,而這種互助不是互利,因為可能需要一人犧牲。願意犧牲的人,自然是有愛的人。

愛是理性、勇敢的

想像如果這兩人是父子或感情至深的夫妻,他們會怎麼做?他們會選擇一人引開鱷魚,讓另一人去取餅。這就是愛的關係,一人冒險甚至犧牲,讓另一人去得利。最終,可能是一人或兩人都存活。在這種情況下,任何非互助、非愛的關係都無法生存。

如果兩人都處於愛的關係中,他們可以理性討論,決定由跑得快的人去引開鱷魚,擅長爬樹的人去取餅。最終,兩人可以分食餅,或者至少一人活下來。

這種互利模式不一定實現雙贏,但他們還做不做?這個情境並非虛擬,在現實環境中,不管是經濟還是政治活動,都充滿了風險。要把握機會,就必須承擔風險,但誰去承擔?只有勇敢和有愛心的人去承擔風險。

這樣的勇者或智者,他們能獲得什麼利益?他們能夠救他人,甚至拯救自己。答案是,愛是理性的,愛是勇敢的。利他是既理性又勇敢的行為,它能讓自己或他人得利,同時也意味着願意承擔風險。

理智與智慧的考驗

這與博弈理論非常不同。博弈理論中的追求雙贏往往是基於自己會贏的前提下採取行動。在現實世界中,例如在金融領域,銀行貸款傾向給有抵押的人,因為不願意承擔風險。這是博弈理論的應用,只有在確保自己獲益的情況下,才願意採取有益他人之舉。

但慈善家尤努斯的微型貸款不同。他基於愛和信任貸款給窮人,儘管有可能回收不了錢,但尤努斯願意承擔風險。尤努斯的利他之心推動了這項慈善事業,結果非常成功,95%的窮困婦女都按時還款。

饑餓困局將人性推到極端,當自我不願意承擔風險時,自我和他者都活不下來。這不僅是對情感層面的利他精神的挑戰,也是理智與智慧的考驗。當兩人認識到只有分工互助才能夠生存時,他們就必須分工合作。

如果一人擅長快跑,一人擅長爬樹,那麼快跑的人就不應該為了避開鱷魚追趕的風險而去爬樹,而讓擅長爬樹的人去引開鱷魚。因此,專業角色分工也是求生致勝的關鍵。

饑餓困局告訴我們,慈悲的愛是前提,理性智慧必須同行。正如佛法所強調的「悲智雙運」,慈悲與智慧並行。

/「善經濟:利他、和合、共善」之十二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article/42706

Friday, 17 January 2025

遇到要用生氣控制你的人……......

藤野智哉


在我們生活周遭總會遇到這樣的人,很多時候,他們透過「不高興」的情緒來控制他人。例如以下這些常見的狀況:

‧沒有直接表達不滿,而是大力甩門來表達不悅的伴侶。
‧在會議中嘆氣連連或面露不耐煩的表情,透露出自己很不高興的主管。
‧拒絕了對方的邀約,下次在公園巧遇時便對你表現出冷暴力的媽媽朋友。

當伴侶用力關門來表達現在生氣的情緒時,如果另一方試圖去哄他開心,對於甩門的這一方來說,這可能成為一種成功的經驗。讓他覺得只要表達不滿、對方就會低頭,進而養成這種習慣。

同樣地,對工作表現不滿的主管,可能認為只要自己露出不悅的表情,下屬就會更加努力工作;那些施加冷暴力的媽媽朋友,心裡可能想著,如果你不滿足她的要求,就會得到被冷落的下場。

這些行為都可以歸類為透過展現不悅來控制他人,被這樣對待的人一定會感到非常不舒服。有些人會因此產生強烈的自我否定感,認為都是因為自己的關係,才惹得對方不高興,這會讓他們更加痛苦。

不過,我想告訴大家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對方生氣,是他的問題,不管你做了什麼,決定要用生氣的情緒來應對的是他。你不需要因為對方的怒氣而感到自責,更不需要因此被對方控制。

雖然這麼說,但有些人還是會介意,當對方生氣,就忍不住想這是不是自己的問題?如果你也是這樣的人,建議先停下來仔細想想,這真的是你的錯嗎?

別人的情緒「屬於別人」,比方說,在餐廳遇到點餐錯誤時,有些人會大發雷霆,有些人則會不太高興、但隨即就放下,有些人則根本不在意。

當業績下滑時,有些人會責怪下屬,有些人會試圖找出原因,還有些人則抱持樂觀的態度,認為船到橋頭自然直。

對方是否生氣,歸根究底是屬於對方的領域。認為對方生氣都是自己的錯,這種想法或許有點太過干涉對方的領域了。

我們不必過度關注對方當下的情緒,如生氣、不悅、沮喪……等等,更不用認為自己與這些情緒有關。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172738774214650&set=a.283843669770836

Wednesday, 15 January 2025

不想參加社交活動也可以

/ Alejandro Cencerrado


三十二歲的美國青年丹尼爾.西爾(Daniel Hill),他記錄了他的快樂兩年。丹尼爾替自己的快樂打一到十分,他不用日記形式,而是記下他的活動,因為他比較喜歡把焦點放在他能掌握的事物上,像是睡覺、玩樂、社交等等。

因為這樣,他能算出睡眠時間滿八小時,相較於其他睡眠較少的日子(影響他的快樂的主因),能提升他的快樂約9.96%,或者認識氣味相投的新朋友,能增加6.79%(這是第二要素)。

他對他的快樂作一番分析,其中最重要的發現,就是快樂和不快樂都會轉眼消失。他說:

「我從這個發現中找到平靜,這真是我最大的收穫之一。快樂和不快樂都是必須而且無可避免的。如果我現在這陣子正好很不順,我會知道這是暫時的,很快就會過去……因為我記錄兩年的資料是這麼顯示的。這幫我在遇到厄運時稍微保持平靜,而不是被擊倒。此外,這種落差極大的時刻很重要,因為厄運會教你分外珍惜好運。」

我們在人生舞台上勢必會遇到適時察覺這一點的一幕,如我們和另一半冷戰好幾個禮拜,在這時刻,要有信心厄運會過去,尤其要了解結束一段關係或再交新的伴侶,並不會讓我們避開再一次心碎。

以丹尼爾的例子來看,寫日記是接受自己對他人的感受的基本方法。像我認為要離開讓我沒安全感的人,對他卻是不去參加讓他感到不自在的社交活動:

「我是個非常內向的人。譬如,像社交這類活動,就算我再怎麼活躍,也不一定能替我的快樂加分。」

丹尼爾從發現這件事學到,當他不想和某人來往就會拒絕,因為他發現長期下來會影響他的快樂。總之,多虧日記,他算出他真正感到愉快的社交活動只有13%,其他87%都是折磨:

「對我來說,和陌生人相處需要不斷努力:找出可以聊的話題,保持對話的節奏,聽到不好笑的笑話要笑一下,要有禮貌,聆聽無聊的故事等等。這跟我和真正有深刻交情的人在一起時非常不同,和他們在一起聊天比較自然,真正無所不聊。所以,和不太熟的人相處會耗費我很多精力,我需要很長一段休息時間。」

以前,丹尼爾以為是自己有問題,所以不想出門或參加社交活動,但他會強迫自己去做。現在他能接受自己的樣子。

/ 摘自 亞歷山大.塞拉多《#快樂是一種選擇
/ Alejandro Cencerrado《En defensa de la infelicidad》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169235477898313&set=a.283843669770836

Monday, 13 January 2025

逃避和出離有什麼不同?

/ 聖嚴法師

初學佛的人必須要有厭離心,才能夠真正體會到修行佛法的重要和必要。要厭離什麼呢?是對於來自心理、生理、人際關係、自然環境的種種矛盾、摩擦,而引起的許多煩惱、痛苦。如果能夠轉變,那麼對這些現象的感受就不需厭離;無物可厭,也就無處可離了。

一般人總認為厭離人間的人際關係、生活環境,就是否定了人的價值和意義。其實恰好相反,正因為要提昇人的價值和意義才要暫時厭離。就像商人出外經商,是為了賺錢養活眷屬,維持家計;孩子出外求學,是為了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技能,以謀他日成家立業和自利利他。所以,佛法所講的厭離是修行的初步過程,而不是終究的目的。

逃避是不想負起應有的責任,不敢面對現實的生活,而抱著逃債,甚至於逃亡的心態遠離他所處的環境,這種人心裡經常充滿著恐懼、不自在、不安全,永遠承受著無處容身的心理壓力。這和修行正信的佛法以厭離煩惱的世間,完全不同。若能厭離煩惱,他就能逐漸地離開煩惱;多離一分煩惱,便多得一分解脫和自在。自在的程度愈深,煩惱也就愈輕,最後便得究竟解脫。如果已得解脫,當然也就沒有厭離和不厭離的問題了。

逃避是知苦卻不敢面對苦,反而逃苦的意思;厭離是知苦、避苦因而學佛脫苦,乃是為了疏導問題。透過佛法的指導原則及其修行方式,提起對於世間現象的徹底認識。《中觀論頌》云︰「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首先是厭離世間,結果既已知道諸法空幻,也就不起煩惱和執著,也就不需要厭離。不過,僅僅通過知識的認同未必能夠離苦,所以要暫時離開世俗的環境,專門修持佛法的戒定慧三學,就比較容易達成離苦的目的了。

/ 聖嚴法師《學佛群疑》
https://ddc.shengyen.org/?doc=05-03-051&tree_id=j1_1949

Saturday, 11 January 2025

直捷了當的正道

/ Deepak Chopra


正道(direct path)又稱為正法(direct method),目標是改變一個人的自我意識。與其抱持「我是○○」的想法,被迫將零碎的經歷當作自己的表徵,我們會滿足於「我在」。「我在」代表你認同存在,由於存在蘊含意識的無限潛力,你也有那無限的潛力。

正道不會要我們用頭腦思考自己的問題,或分析內在改變的前景。事實上,正道會繞過我們看見自身、思考自身的所有尋常方式。那些便是讓我們陷入問題的起因。

我將「直捷了當」(direct)定義為簡單、快速、自然,可將幻象替換成現實。不必嚐遍千辛萬苦。我堅持無痛的路線,因為堅苦卓絕的路我看得太多了。有的人長年累月都感到挫敗與失望,苦苦追求某個看得見卻總是搆不著的靈性目標。人們的整個靈性追求夾雜著誤入歧途的概念與注定落空的期待,以致困惑叢生。且讓我列出大家最可能栽進去的陷阱:

1. 誤以為靈性目標是在自我提升,是要褪去不完美的舊我,換成閃亮亮的新我。
2. 以為你已經明白目標是什麼。
3. 期待較高級的意識可以解除你所有的問題。
4. 辛苦修行,想趕緊修出個名堂。
5. 採用固定的靈修方式,通常是著名的靈性權威背書的方法。
6. 想要成為高人,得到別人的尊敬、崇拜、奉獻。
7. 隨著短暫的成敗載浮載沉。

覺醒並不痛苦,令人痛苦的是陷阱。陷阱是小我人格打造的,小我抱持錯誤的思維,認為自己理應得到從天上掉下來的各種好處。

如果你專注在此時此地的體驗,不容小我置喙,分心的情況便會銳減。古老的《吠陀經》主張,你最深刻的願望決定了你是誰。願望引發思想,思想引發言語與行動,行動則實現願望。因此在最根本的層面上,有願望便已足夠。如果你最深刻的願望是覺醒、逃離幻象、看穿現實、終至認識自己究竟是誰,你會得到相關的訊息。

你最深刻的願望會活化你的覺知,提升到足以實現目標的程度。

/ 摘自 狄帕克.喬布拉《覺醒,成為超人類》
/ Deepak Chopra《Metahuman: Unleashing Your Infinite Potential》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168599597961901&set=a.283843669770836

Saturday, 4 January 2025

世界內向日

/ 馮睎乾


也許很多人不知道,1月2日是「世界內向日(World Introvert Day)」。德國心理學家Felicitas Heyne在2011年發起這節日,就是為了告訴這個推崇外向的世界:內向者也有自己的光芒。

說到內向,總有許多人誤解,以為那是一種缺陷,是害羞或社交恐懼的同義詞。我身為資深的內向人士,朋友也絕大多數內向,可以坦白跟你說:不,內向不等於害羞、避世或傲慢,更不代表社恐(但害羞或社恐的人則可能顯得內向)。

內向和外向的真正分別,我覺得主要是「充電方式」的差異。外向者在社交中精神煥發,孔雀開屏;內向者則要在獨處中才能找到活力。前者像普照萬物的太陽,後者更像書齋裏的一盞燈——所以內向的人總是比較專注,也較擅長沉思,當中更不乏偉大的科學家、哲學家、作家和藝術家。

世界內向日為什麼是1月2日?Felicitas Heyne當初已解釋了:這一天,世界各地的內向者終於鬆一口氣,因為從聖誕開始,直到新年的「節日馬拉松」總算結束了,沒有人會再轟炸你「新年有什麼計劃」,你亦無需不耐煩地答「沒有什麼特別」。但這樣的「節日」該如何「慶祝」呢?沒理由要求內向者互祝「願你在世界內向日孤單一人」吧?
這一天,無論你是內向抑或外向,我覺得也不妨思考一個切身問題:怎樣獨處?有些現代人也許幻想:獨處時,就可以在喧囂煩躁的生活中停下腳步,傾聽內心的聲音,做回「真正的自己」了。說到這裏,我不禁想起古羅馬哲學家塞內卡(Seneca)在《道德書簡(Epistulae Morales)》第十札所講的小故事:

「克拉底斯(Crates)——就是我上一封信提到的史提博(Stilbon)的學生——曾見到一個年輕人獨自散步,便問他:『你在這裏一個人做什麼?』年輕人回答:『我在和自己談話(Mecum loquor)。』克拉底斯說:『請小心,並特別留意:你正在和一個壞人談話(cum homine malo loqueris)。』」

塞內卡接着說:「任何愚昧的人都不該讓他獨處,因為他們這時會生起不良的念頭,策劃對自己或他人有害的事情;會實現不道德的欲望;會暴露那些因恐懼或羞恥而隱藏的想法;會激化自己的魯莽,挑起自己的慾念,煽動自己的憤怒。」塞內卡把最尖銳的一句話放在後面:獨處時不用擔心別人告密,不過蠢人會出賣自己。

塞內卡相信一般人獨處時,就算沒有為非作歹,也總會自我放縱,所以,獨處就是與一個「壞人」為伍。這個有趣的想法,跟中國經典《大學》所謂「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何其相似!那麼,我們該如何糾正獨處之害呢?

塞內卡的答案是:「無論你做什麼,都彷彿是在某人的注視下去做(ut sic facias, quaecumque facies, tamquam spectet aliquis)。」(見《道德書簡》第二十五札)哈,不也就是《大學》所說的「君子必慎其獨」、「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嗎?即是說:就算只有你一個人,一舉一動都要光明磊落,就像你正在被群眾監視。

更有趣的是,塞內卡所談的孤獨或內向,並不限於孤身一人的時候。他在《道德書簡》第六十二札說,何時何地,他都是自己的主人,「不管身處哪裏,我都專注自己的思想,在心中思索一些有益的事物」,即使「盡情地跟朋友相處時,我也沒有遠離自己(Cum me amicis dedi non tamen mihi abduco)」。

內向的人活在這個社會,焦慮是難免的。崇尚外向的世界,像一場永不停歇的派對,喧囂熱鬧,似乎永遠需要亮眼的表現才能贏得掌聲。然而內向者卻要在獨處的靜謐中感受生命,這在外人看來就可能是「不合群」或「冷漠」。如何在這個世界取得自在的平衡,是內向者必須學習的哲學。

塞內卡的「內向哲學」提醒大家:你獨處時,要像在人群之中;在人群中,則勿忘陪伴自己。這番話給我最大的啟發是,最外向的人也許只活在自己的世界,相反,內向到極致的人,卻往往與世界不離不棄。

當然,我們更不要忘記塞內卡這句話:「任何愚昧的人都不該讓他獨處(Nemo est ex inprudentibus, qui relinqui sibi debeat)。」——只要想想今天那些擁有無上權力的蠢人「獨夫」,你就明白塞內卡有多正確了。

https://www.patreon.com/posts/shi-jie-nei-ri-119151374

Thursday, 2 January 2025

虛應與心倦

/ 魚之樂


王維詩有「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酬張少府》)之句,後者我自問做不到,但確實是越來越好靜了。以前經常邀請朋友到我家聚會,或吃晚飯,或開派對,或看電影,或喝下午茶閒聊,一個月總有幾次,樂此不疲。然而,後來越來越少這樣做,近年幾乎沒有;最享受獨自在家,在書房讀書寫作,在廚房烹小鮮炒家常菜,過兩口子簡樸的生活。幾年前的疫情固然是一個因素,不過,與其說是疫情所致,不如說是因疫情之利而乘便,減少社交,配合好靜的心境。

問題是,我為何變得好靜?是年紀大了就自然如此嗎?看來不是,因為很多中老年人都喜歡熱鬧。對於自己為何變得好靜,本來沒有多想,但近日讀到周作人一封書信,忽有所悟,找到了解釋。那是周作人寫給孫伏園的,其中一段這樣寫:

我在濟南四天,講演了八次。範圍題目都由我自己選定,本來已是自由極了,但是想來想去總覺得沒有甚麼可講,勉強擬了幾個題目,都沒有十分把握,至於所講的話覺得不能句句確實,句句表現出真誠的氣分來,那是更不必說了。就是平常談話,也常覺得自己有些話是虛空的,不與心情切實相應,說出時便即知道,感到一種惡心的寂寞,好像是嘴裏嚐到了肥皂。(1924年6月10日)

說話虛空,不與心情切實相應,可稱為「虛應」。我發覺,原來我是厭倦了虛應,所以才好靜。社交應酬,現在對我來說,主要就是一個「倦」字,是心倦,而心倦是虛應帶來的。

從前也有很多虛應,為甚麼不覺心倦呢?也許是由於年輕力壯時精神向外,在不同方向擴展,虛應是無可避免的小支路;在大道上走得起勁,小支路便不會倦人了。中年以後,我的精神越來越向內,自察自省,要求說話行為都不虛耗自己,盡量活出完整真實的我;於是越來越不願意虛應,避不了的,便容易引起心倦的感覺。

這也能解釋我為何喜歡使用臉書。雖然我倦於虛應,但仍然喜歡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在臉書上表達,不但可以真切地表達,而且不必虛應——不想回應的留言,可以索性不理會。

周作人那個「嘴裏嘗到了肥皂」的比喻真貼切。儘管我未嚐過肥皂,但相信口感和味道都是不好受的;虛應的說話,就算聞者感到「香氣」,說者可能比味同嚼蠟更難受,因為嚼蠟也許還可以同時訴苦,但嚼肥皂時卻要裝作很樂意。

https://fishandhappiness.blogspot.com/2024/12/blog-post.html?fbclid=IwY2xjawHdNNNleHRuA2FlbQIxMQABHTGVowWOWNGRD_nj5anQabf-4mU8RhTMchbUMUDp7d96iG7twO8Krc8v_A_aem_jBeJJlTy4TRKKkfq2nKNk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