饑餓困局告訴我們,慈悲的愛是前提,理性智慧必須同行。正如佛法所強調的「悲智雙運」,慈悲與智慧並行。自我與他者的關係,包括愛的關係、競爭關係、敵對關係、依賴關係、剝削關係和疏離關係。這些關係普遍存在於商場、政壇、宗教乃至任何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
而在兩個個體的互動中,是選擇互助還是競爭?是敵對還是和平?是施予還是剝削?是分工還是依賴?我們通過假設一個「饑餓困局」的吊詭情境來探討這一難題。情境設定如下:
饑餓困局的吊詭情境
在一個村子裏鬧饑荒的背景下,有兩個人已經饑餓兩周,快要死了。他們在河邊發現河中央的樹上掛了一張餅,這張餅僅足夠一個人吃,但河裏有無數的鱷魚。兩人都想要拿到這張餅填飽肚子。
在這個情境下,他們應該選擇合作還是對抗?分工還是依賴?施予還是剝削?如果選擇對抗,兩人都可能無法得到這張餅。如果一人依賴另一人去取餅而自己不採取任何行動,同樣也無法拿到餅。因為只有一人引開鱷魚,另一人去取餅,才有可能成功拿到餅。
但誰願意冒險去引開鱷魚呢?這樣做可能喪命,而且當他們回來時,餅可能已經被另一個人吃掉了。如果沒有人願意冒險引開鱷魚,兩人都可能餓死。但如果有一人願意犧牲,至少另一個人能活下來,或者兩人平分餅,至少不會很快餓死。
她們應該如何選擇?是合作分工還是單獨行動?如果為了餅對抗起來,其中一人可能受傷或死亡,而另一人也拿不到餅。如果選擇競爭,兩人都可能掉到水中,讓鱷魚群果腹。如果選擇依賴,只讓一人去取餅,自然也無法成功。唯一的方法就是互助,而這種互助不是互利,因為可能需要一人犧牲。願意犧牲的人,自然是有愛的人。
愛是理性、勇敢的
想像如果這兩人是父子或感情至深的夫妻,他們會怎麼做?他們會選擇一人引開鱷魚,讓另一人去取餅。這就是愛的關係,一人冒險甚至犧牲,讓另一人去得利。最終,可能是一人或兩人都存活。在這種情況下,任何非互助、非愛的關係都無法生存。
如果兩人都處於愛的關係中,他們可以理性討論,決定由跑得快的人去引開鱷魚,擅長爬樹的人去取餅。最終,兩人可以分食餅,或者至少一人活下來。
這種互利模式不一定實現雙贏,但他們還做不做?這個情境並非虛擬,在現實環境中,不管是經濟還是政治活動,都充滿了風險。要把握機會,就必須承擔風險,但誰去承擔?只有勇敢和有愛心的人去承擔風險。
這樣的勇者或智者,他們能獲得什麼利益?他們能夠救他人,甚至拯救自己。答案是,愛是理性的,愛是勇敢的。利他是既理性又勇敢的行為,它能讓自己或他人得利,同時也意味着願意承擔風險。
理智與智慧的考驗
這與博弈理論非常不同。博弈理論中的追求雙贏往往是基於自己會贏的前提下採取行動。在現實世界中,例如在金融領域,銀行貸款傾向給有抵押的人,因為不願意承擔風險。這是博弈理論的應用,只有在確保自己獲益的情況下,才願意採取有益他人之舉。
但慈善家尤努斯的微型貸款不同。他基於愛和信任貸款給窮人,儘管有可能回收不了錢,但尤努斯願意承擔風險。尤努斯的利他之心推動了這項慈善事業,結果非常成功,95%的窮困婦女都按時還款。
饑餓困局將人性推到極端,當自我不願意承擔風險時,自我和他者都活不下來。這不僅是對情感層面的利他精神的挑戰,也是理智與智慧的考驗。當兩人認識到只有分工互助才能夠生存時,他們就必須分工合作。
如果一人擅長快跑,一人擅長爬樹,那麼快跑的人就不應該為了避開鱷魚追趕的風險而去爬樹,而讓擅長爬樹的人去引開鱷魚。因此,專業角色分工也是求生致勝的關鍵。
饑餓困局告訴我們,慈悲的愛是前提,理性智慧必須同行。正如佛法所強調的「悲智雙運」,慈悲與智慧並行。
/「善經濟:利他、和合、共善」之十二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article/42706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