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9 November 2024

如何解構「乖」這頂緊箍咒?

/ 王家齊


最近,蔡康永在阿滴的節目,談到了一件事:

「中文世界的爸爸媽媽,會稱讚小孩很乖。」「但上英文課的時候,老師教不出『乖』這個字。」「老師最多只能教一個英文單字,服從。」「然後你想像爸媽不是稱讚你乖,而是稱讚你很服從……」
​​
「乖」字該如何理解

要理解「乖」這個概念,我很推薦大家讀一本書,中國心理學家武志紅的《深度關係》。武志紅在書中提到,作為一個心理師,驅動他不斷進修、寫作與成長的,是「把孝道給解構掉」。

因為,武志紅的父母,深受爺爺奶奶以「不孝」之名抨擊所苦。村裡甚至用大喇叭進行廣播,批評這兩人是「不肖子孫」。這嚴重地毀滅了他們的心理狀態,因此有了嚴重的憂鬱症。於是,武志紅有了一股生命動力,不斷寫作指出孝道的僵化,「潛意識深處是在為自己的父母鳴不平。」

我在《媽寶心理學》這本書中,也針對「有媽媽就沒老婆」的媽寶男現象,寫到類似的概念。孝順,是由「孝」與「順」兩個字組成,孝是用心地在乎。順,則是無腦地順從。

所謂的「乖」,就是順,是長輩習慣性掛在嘴邊的「聽話」。所謂的聽話,指的是:有一個人站在權力的上位,要求另外一個人聽他的「話」,也就是服從他的命令,或是滿足他的欲望。
​​
兩種讓人聽話的方式

一個人,要如何讓另一個人聽話呢?常見的手段,可以分成直接派的「暴力」,與間接派的「勒索」兩種。

所謂暴力,又分成「有意識」與「無意識」兩類。有意識的暴力,就是透過懲罰、羞辱、否定等方式,傳達:「你要是不聽我的,我就讓你很難受」的訊息。這令人不快,但還算好理解。

「無意識」的暴力,則是連施暴當事人都未必覺察,但卻一而再、再而三「不把別人當人看」的行徑。就像是《深度關係》舉的這個例子:

孩子不喜歡吃韭菜,也跟媽媽講過很多次了。媽媽依然用韭菜做飯。直到有一天,孩子對媽媽大吼:「我說過多少次了,我不吃韭菜!」媽媽竟然很驚訝地說:「你不是一直喜歡吃韭菜嗎?」最恐怖的是,在這次爭吵之後,媽媽依然在料理中加入韭菜。

看完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受?很多人會感到憤怒,但又不知道哪裡不對勁。其實,把人「物化」就是一種隱性的暴力。所謂的物化,就是把人當成工具、當自己的所有物。既然你是我擁有的「東西」,就不該有自己的獨立意志,否則就是造反。

如果被物化的孩子,想有自我意志呢?對於華人家庭來說,最簡單也最熟悉的老路子,也就是用上「乖」這個緊箍咒,來間接控制對方。這背後的原理,是之前紅極一時的「情緒勒索」。
​​
為何要人乖也是情勒

簡單來說,情緒勒索就是「引發別人內疚感的語言與行動」。所謂的內疚感,就是讓人覺得「我做錯了」、「我這樣不對」、「我應該反省(或是跟你道歉)」。簡單來說,就是「不乖」。

看到這,家中有養毛小孩的讀者朋友,是不是很想在「不乖」的後面接「壞壞」?別笑,你還真抓到了重點。這看似童言童語的「壞壞」,你不會對家裡那口子說,也不會對青春期的孩子講。你只會這樣罵小朋友。

重點來了,「乖」這個緊箍咒,其實隱含了一個三段式的訊息:「在我面前你是小孩,而且你應該要聽我的。」「如果你不聽我的,你就是一個壞小孩。」「那麼,我就可以用暴力的手段,懲罰你這個壞孩子。」

在我的《解鎖:情緒勒索》課程中,將上述的隱藏訊息稱為「框架」。只要雙方的框架鎖定了,作為「大人」的那一方,就對「小孩」這一方有了「合法傷害權」。如同唐三藏只要一念緊箍咒,就算那孫悟空法力再高強,也只能在地上抱頭打滾。於是,「孝道」是悟空頭上的金箍。「乖」這個字,就是三藏口中的緊箍咒。
拆解孝順金箍有方法

如果從小就被戴上了這頂金箍,可以怎麼辦呢?武志紅的生命故事,可以給我們三點啟發:

1. 先發現「金箍」的存在。畢竟,要有效解決一個問題,需要先正確定義問題。「孝順」這頂金箍之所以有問題,不在於「孝」的用心,而是「順」的無腦。

2. 不要急著革命,而是看清動靜。在溝通分析心理學中,有個一針見血的概念,「當個順從的乖小孩,與叛逆的壞小孩,其實是同一件事。」因為,這兩種小孩都沒有自我,也都習慣看父母的臉色。只是故意叛逆不聽話,心中如果缺乏方向感,最終還是被緊箍咒給控制。

3. 不管你想不想要理解父母,都不要期待父母能理解你。唯一能讓緊箍咒失效的方式,不是要父母服從或認輸,而是一次一次看清真相、解構框架,選擇不玩這場世代相傳的權力遊戲。
​​
順從的解方不是叛逆,而是獨立。

https://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898752

Wednesday, 27 November 2024

化敵為友最好的方法

/ 聖嚴法師

在我所提倡的「心五四」運動中,「四感」是與人相處時的四種主張──感恩、感謝、感化、感動。其中,「感動」的意思是指,以智慧來處理事、以慈悲來對待人,以勤勉、謹慎、恭敬、謙虛、寬容的態度,凡事從自己以身作則,自然能夠產生力量感動他人。

可是,只要存有想感動別人的念頭,心中就一定有特定對象,也會產生期待;一旦期待落空,就會覺得挫折、無奈。但如果只是單純的幫助他人,心中沒有特定的對象,也不在乎做了以後會不會有人受到感動,只是默默的行善、助人,別人反而會因此受到感動,而跟著一起做。

例如,一般人在下班後或假日,都會去看電影、逛街,或上館子大吃一頓。可是我們出家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沒有放過一天假;出家人一無所有,沒有自己的財產、家屬、事業,既不是為了自己的兒孫,也不是要陞官發財,只是為了弘法利生的事業而忙碌,這種單純為了奉獻而付出的無私精神,常使許多人受到感動。

可是我的本意並不是要使人感動,因為和尚的本份,就是服務眾生,所謂「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我只是盡自己的責任而已。我不應該跟一般在家人一樣放假出去玩,也不會和別人計較:「你們常有假期,我都沒有,好可憐哦!」我不但不會這樣想,反而會非常感謝大家給我機會奉獻。

我也經常對我的弟子們說:「我真是感恩你們!我對你們沒有恩,是你們對我有恩。」我對他們的感恩心,是根據佛法的觀念而來的,也就是所謂的「三輪體空」──如果沒有受者的成就,也不能圓滿布施的因緣,所以要感謝他們給我培福的機會。我的弟子聽我這麼說,心裡都非常感動,心想:「明明是師父辛辛苦苦地在教我們、幫我們,為什麼他還要感恩我們呢?」他們被感動之後,心靈因此受到啟迪而轉變,更願意主動幫忙,發心奉獻。

另外,也經常會有人攻擊我,雖然被打擊時會難過,可是我不會感到怨恨,或是想要報復。相反的,當打擊者需要我的協助時,我還是會協助他們,不會藉機報復。這樣一來,他們便會生起慚愧心,當慚愧心生起時,就是被感動了。

但是我幫助他們的目的,並不是要感動他們,而是我本來就應該這麼做,我只是在實踐佛法的精神,而實踐佛法的結果,往往會感動他人。

更進一步說,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隨便為了一點小事,就看這個人不順眼、看那個人不順眼,就罵這個人、恨那個人,即使是對方有錯,還是要諒解他。尤其有些人無法接受他人的指責,你一罵他,他就會和你結仇。對於這種人,我們不能用斥責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也不需再多費口舌和他辯論,只要包容他、慈悲他,和他做朋友就可以了,久而久之他自然就會受到感動,覺得和你作對是不應該的,雙方就會從敵人漸漸成為好朋友。

要化解人與人之間的衝突,最有效、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佛法的精神感動人,「感動」,真是化敵為友最好的一種方法。

/ 摘自《從心溝通》

Monday, 25 November 2024

不要白白受苦

/ 果然是大師


這世間是苦樂參半的,生活中有苦有樂,也是必然,但是一般人大都是「避苦就樂」;喜歡快樂、歡喜的事,而逃避不順遂、不如意的事。
󠀠
但真實人生絕無法如意的。有句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顯然如意事,僅有一二。而如何面對生活的不如意事,聖嚴師父要我們接受現實,視為正常,並能正面解讀、逆向思考,將失敗、困頓的因緣,轉化為成長的助緣。因此,聖嚴師父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當遇到不如意事,正如您所意。
󠀠
當正面面對時,至少,心中少了掙扎和挫折的苦。更進而,能靜下心來觀照自己在意的是甚麼?是自己的見、愛、慢,哪一點在作祟,繼而能因此而消融自我中心。
󠀠
人在面對喜歡的舒適境時,必然升起貪心;而當遇到不舒適境時,則會升起瞋心。也就是:好的喜歡、壞的討厭。在這情況下,必然加深自我中心,也把自己的「我」,越養越大。
󠀠
而果醒法師有句名言:「好的不喜歡,壞的不討厭」,正是在對治自我中心的一帖藥。這句話,聽來容易,做來真不易。境界一來,在挫敗和不如意中,仍要掙扎一下,才再提起師父的話,提醒每一個挫折都是成長的資糧,能不好好把握嗎?
󠀠
但每當越過挫折時,總是感恩每一個逆緣,讓我更放下、更成長,所以,每一次回顧,都感恩有此境界,也希望每一個人,在遇到逆境時,不要白白受苦,讓每一次的苦,都是轉變的契機,都是成長的助緣。
󠀠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969289318569361&set=a.443873544444277

Thursday, 21 November 2024

長路

 
/ 歐家麟

我不熟悉英文書的 business model,平裝版的書,無論任何出版社,紙質皆極差,它似乎不準備給讀者收藏,一般不出兩年,紙就變黃,又容易積塵,變成書架上的雞肋。

這本書,那一年在南非的旅舍書架上隨手拾起,浪遊中無所事事時就讀,我才認識南非黑人抗爭的歷史,行萬里路,碰見很多南非人,可以談生活日常,但要有系統地知道南非是什麼一回事,始終要讀書。

這本曼德拉自傳 Long Walk to Freedom,拿上手時已甚為破爛,我讀完之後更爛,放在書架上近 30 年(!),連我都不能忍受了。

丟掉之前,我又翻一次全書終章的最後一段,記得當年閱讀時感到完得好,印象很深。那時,曼德拉經歷數十年抗爭、廿多年牢獄生涯,終於推翻了種族隔離制度,在民主選舉中當上南非總統:

「我走過了漫漫自由路,努力不讓自己動搖;我曾經犯過錯誤,但我發現了一個秘密,就是爬上一座大山後,才發現還有許多山要攀。我在這裡稍作休息,偷得浮生一瞥壯麗景色,回想我走過的路。但我只能休息片刻,因為自由伴隨著責任,我不敢逗留,因為我的漫漫長路未見終站。」

既濟未濟,你以為旅程快要終結,卻只是另一個開始;你以為過盡千帆,卻只是一個前奏。

終於丟棄了這本實體書,寫一篇短文,記住了,就放下了,就留住了。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159993476946829&set=a.108152806828

Sunday, 17 November 2024

覺得自己壓力大 怎麼辦?

脫不花


■ 壓力是公平的,真正做事的人,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你從座位上抬頭看,目光所及的每個人壓力都很大,區別只在於不同人掩飾焦慮的能力不同而已。堅信這一點,就不易起怨懟之心。

■ 壓力的根源是「無能」。因為沒有足夠的掌控力來影響事物的走向,所以會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調節壓力的關鍵,不在於消滅壓力,而在於提升能力和掌控感。

■ 每天工作結束,從細節中抽身,以更高的視角回溯目標,自我檢討進展,有利於提升掌控感。

■ 去跟製造你壓力的人聊聊,說出自己的困擾。永遠用最直接的方式面對壓力源,很多時候你會發現,有壓力可能是因為自己「想太多了」。

■ 最消耗自身能量的事情是和怨氣沖天的人在一起。為自己著想,不要聚在一起發牢騷。

■ 職場壓力和生活壓力無法互換消解,別把壓力釋放錯了地方。

■ 如果壓力影響睡眠超過兩個星期,及時尋求醫療資源的幫助。

/ 摘自 #脫不花#幹得漂亮!》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128921191929742&set=a.283843669770836

Friday, 15 November 2024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 张竣文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的国家,朝代更迭似乎已成为了官场中难以避免的规律。嘲讽五年一届上演的新政府权力腐蚀的结果,是在民主选举人一票制度下给死后贪腐的那幽灵挥之不去的薄雾,一幅官场的复杂与黑暗。古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谚语,是权力与金钱交织无形的一张网,它不仅是一片温床,还滋养著权谋与私欲,更是近期大马社会某吹哨人披露的,某州政坛风云突变,多名议员及州政府高层集体涉嫌,接受数十万令吉的贿金,以换取在某州获得某个项目……,无不揭示著一个共同的秘密,那就是隐蔽而复杂的集团运作,这样一种集团式的运作,如同幕后的暗流涌动,使得贪婪行为难以被洞察和揭露。

自周代肇始,中国便逐渐孕育出了深厚的“官本位”,既是儒家“人情文化”底蕴体现,它深植于民族内心,满足于人性生活价值欲望的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著个人职场中对权力、地位乃至人情关系的迷恋态度,与社会交往中,不难发现,无论是官场还是商场,人际关系的维系都需要的“润滑剂”——那就是所谓的“人情世故”。因此,从民族情感视角去维护官场文化所以能塑造出这些形象的官群体,在历史沉淀的官场结构其独特性因素。

这一年来,随著我国“昌明大马”反腐斗争的深入,一批贪污受贿分子被绳之以法,社会气象逐渐有了好转。根据报导,沙巴州首席部长哈芝芝坦承,他与几位沙巴州议员被卷入了近期关于州政府高层涉嫌集体贪污的传闻之中。他强调,所涉及的音频只是单方面的指控材料。哈芝芝表示:“我们呼吁有关部门进行全面调查,我们愿意全力合作。同时,我们期望当局能够深入追究行贿者的责任。这些行贿者动机不纯,意图从州政府获取不正当利益,未能得逞后便散布这些音频。为了确保公正,我们认为当局应当首先逮捕并调查这些行贿者。”

一时我们注意到,一般刑法的规定里有“行贿罪”与“受贿罪”,而它们具有的双重法律不同属性,即二者既可能是对向犯,也可能是独立犯罪,但不是通常的共同犯罪关系,悬在公众眼睛里的“吊晴”,也许不可能按共同犯罪的一般规定去处理。

根据某些研究观点,人情关系的处理和维持对于构建稳固的官商联系至关重要,而贪污腐败往往被视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在某些情况下,它能够帮助新政府克服运作不畅的问题,为官员们带来所谓的“隐性润滑奖励”,从而激发他们招商引资的积极性,推动地区经济的增长。此外,集体贪污受贿现象还有助于调节官场内部的个人复杂关系。

因此,“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句古老的俗语,如同一面映照官场百态的明镜,深刻地揭示了官场中善恶共存的现实,廉洁奉公的官员的颂扬,像是演变成了昔日一种文化符号,它深刻地折射出官场生态的多维度与复杂性,勾勒出官场生态的多面性,实则是对人性深处矛盾与冲突,存在于人性深处具有的共同性。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longmen/2024/11/14/692841

Tuesday, 12 November 2024

越控制 常越失控

蘇絢慧

一心一意想控制住、控制好所有的人事物的人,卻始終迴避一個「事實」的存在,那就是這世界的無常是不可控的。

越想控制就越不如願,越不如願就越驚慌失措。尤其在人際關係上,「人」是生物、是動物、是多樣面貌的存在體,越是想透過控制人來獲取安全感,就越缺失與人相處的溝通、協調能力。

一眛地想以「控制」的手段來進行施壓、威嚇、束縛,就等於在累加未來不可預知的劇烈對抗及反彈力量爆發,也不停地削弱自己可以應對不同與人對話及互動的能力,越來越迴避與人接觸、恐懼與人互動。

只想以「控制的手段」來面對人世變化的人,把自己或他人或世界,都看成死的、非生物、是物體,以為只要擺佈、指令、強壓,就能用暴力制服,就如把一個無生命的物件任意挪去另一處,把自己認為該擺在什麼地方的東西,按照自己的想法擺設就可以了。

正是這樣的認知想法,此種深層邏輯,使人無法與另一個人、另一群人具有相處的能力、合作的能力。因為他想的是擺佈和指示,別人都應該照著他的想法和認定發生或進行,怎麼可以有人不是這樣?怎麼可以有人不照著規矩或天經地義的道理行事?這個時候,他便會因為失去控制的感覺慌張、焦慮,同時又感覺到挫折而感受到憤怒亟欲攻擊,想消滅對方的錯誤。

是關懷 還是控制?

放下想控制他人的期待,才不會患得患失。這也是一種不必去執著的不安全感,誤認定一種:「如果他沒有照我的意思做,我就沒有安全感」的無限迴圈,落入如此種認知設定所產生的操控行為,認為只要是你所重視及在乎的人,都必須受你控制、照你的期待,否則你就會很不安、很焦慮。

就算表面否認,說你其實沒有要控制他人,但言行舉止所做的,即是以自己的情緒試圖支配對方,以自己的不安全感作為控制的理由,而不是真實的去認識另一個人,好好的去懂如何在關係中建立真誠與有界限的正向關係,好好地與另一個人認識及相處。

究竟在關係中是控制還是真誠?首先,要先自覺內心的起心動念來自什麼?是帶著關懷與尊重,也就是正向感受,去理解或同理對方的處境與感受;還是出於擔憂及恐懼在關係中?若是擔憂與恐懼,則內心較會有煩躁、焦慮不安,產生各種不好情況的解讀和想像,並且產生各種批判聲音。若能細細辨識自身內在系統的起動與歷程,應不難辨識在關係中的互動是奠基於關懷還是出於擔憂。

行為與態度也能分辨。關懷者大多是傾聽、試著聆聽對方的脈絡,不先入為主的觀念甚至成見就去冒然評斷,或強烈給予指令「你應該要…」;若是擔憂,則態度不僅無法客觀,更是容易投射自己的過往經驗,或是內在的價值判斷在對方身上,一股腦的想要對方聽自己說的意見,採納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當作「唯一」的正解、正途,卻忽略每個人的獨特性,原本的條件、基因、性格、承受過的遭遇都大大不同,卻想以偏概全。

若要建立真實的心理安全感,就需建立及累積經驗能建立合宜及具有尊重的關係,保有合適且具彈性的人際關係界限,不過度干涉及支配別人,也能相信自己的有能力護衛自己的界限,守護自己的權益。並在人際關係中,有能力和另一個人、另一群人創造開創性、幸福感、合作性的共好正向關係。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126165968871931&set=a.283843669770836

Friday, 8 November 2024

懺悔的人有福

/ 寬謙法師

很多人對於自己的過去生非常好奇,󠀠佛經說我們的現在世,是由無始劫以來的過去世累積而成,而我們今生的所作所為,也會影響無盡的未來。我們從出生就開始邁向死亡,沒有人可以擁有特權逃過一死,所以死亡是非常公平的一件事,人人平等。無論科技文明再發達,都不可能阻止生、老、病、死的自然現象,四大不調則生病,四大分離則死亡,都是生命必須面對的歷程。
󠀠
這一生為人,下一生卻有可能變成一條狗或一隻豬,想要確保自己來生能繼續擁有人身,便要了解生命是如何流轉的。
󠀠
我們想要學習地藏菩薩,走上菩薩道的修行,就需要先知道自己的生命是怎麼一回事,才能產生修行動力。透過學習唯識,我們可以清楚了解人的生死輪迴,是一條「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
󠀠
唯識學將我們的心識分為「八識心王」: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合稱為「前五識」,意識是「第六識」,末那識是「第七識」,阿賴耶識是「第八識」。
󠀠
我們的生命現象,主要是靠第七識記錄的緣和第八識記錄的因在流轉,也就是看不見的因緣在流轉。但是一般人在世的時候為生活奔波,用眼、耳、鼻、舌、身的前五識功能處理日常生活,追求感官享受,透過淺層的根身生活。人生短暫,應要掌握修行機會探索生命本質、覺察人生的意義,進入深層的唯識生命,也就是第七、八兩識記錄的因緣,進而轉識成智。第七、八兩識的因緣主管著生命泉源,當人死後,前六識便失去功能,就像電器拔掉插頭無法通電,停擺不動,第七識便帶著第八識去投胎轉世。在中陰時期,記錄於第七、八兩識中的因緣大量成熟,決定下一生的去處。
󠀠
《地藏經》對此生死歷程有非常詳盡的描述,所以無論是想要了解佛教的生死觀,或是解脫生死輪迴的苦痛,都應該讀《地藏經》。讓我們從粗淺的生活層面問題,轉為關心深入的生命層次,了解生死流轉的歷程,以及解脫的修行方法。
󠀠
為何我們看待睡著、休克和死亡的人,態度會不一樣?我們看到睡著的人不會感到害怕,看到休克的人則希望他趕快甦醒過來,可是看到死人在面前,恐懼感便會本能地油然生起,心慌意亂、手足無措。為什麼會怕呢?因為對方已經沒有呼吸、失去生命了。人的身體是一副「臭皮囊」,死後皮膚失去彈性,九孔就會流出不淨物,縱然對身體再眷戀不捨,死後便四大分離,要被捨棄。
󠀠
然而,第八識就像是一個龐大的倉庫,儲存了我們生命流轉過程中,所有起心動念的善惡念頭,即是善惡因,再加上因行動而與眾生所結的緣,這些形成了「業力因緣」。當我們今生臨終時,即是「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今生的色身、家庭、事業、財富、名位、權勢等,沒有一樣能帶得走。經過中陰期,業力的因緣成熟定案後,可能投生成天身、人身、畜生身、餓鬼身、地獄身,這些都是源自我們宿世所作所為的果報。
󠀠
我們今生全部身、口、意三業的因與緣,都記錄在第七、八兩識,等到善惡因緣成熟的時候,便會現出果報。善因善緣成熟會成為福報,惡因惡緣成熟則是業障現前。比如好端端地為什麼會突然生病、工作不順,業障現前;或是遇貴人,事業跟著風生水起,福報現前。今生結束時,我們帶著所有累世殘餘的善惡因緣業力進入中陰期,部分因緣成熟成為來世的果報,因為因緣眾多而複雜,每世都會不斷地變化。今生我們依著果報體,透過起心動念,即成為今生造作來生的業障和福報。只要努力用功多種下善因善緣,也就是多修功德,便可以改善未來的因緣業力。
󠀠
在生死流轉中,我們從過去世到今生,乃至來生,明顯變化、替換的只是業報身,其實只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就是身根而已,第七、八兩識則是生生世世一直生死流轉。我們學佛一定要具有三世因果、生命流轉的觀念,才能夠深入經藏,了解修行的意義。
󠀠
/ 寬謙法師《懺悔的人有福:地藏經講記》/ 法鼓文化出版

Sunday, 3 November 2024

阿賴耶識

/ 常霖法師


大多數學佛的人都知道,我們除了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之外,還有掌管分別的第七末那識和負責儲存的第八阿賴耶識。睡覺時六根和六識都會停止活動,但是第七和第八識會繼續活動。打坐時可能只是睡着幾秒,心念已經可以環繞世界多次。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Roger Penrose和腦科專家Stuart Hameroff合作,創立了「量子腦」理論,認為大腦的電子很可能與身體以外的宇宙其他電子互相糾纏,一旦腦神經電子產生意識,資訊可即時傳遞到宇宙的原意識,就像即時同步的雲端資料庫,即使生命完結,經歷過的資訊仍會存在於宇宙間,不會消失,跟阿賴耶識的理念有點相似。

我們多生多世經歷下來,透過六根接觸過的東西,都會成為我們的業,阿賴耶識可以比喻像電腦硬碟一樣,把檔案自動儲存在不同資料夾中,而且不斷更新,這些記憶體沒有適當軟件(緣)的話,是不能被顯示的。因此四正勤說:「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斷滅。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我們修善緣「未生善,令生起」時,對開發善念是很有幫助的,「未生惡,令不生」則是讓資料夾內不好的的惡念不被打開。

阿賴耶識有儲存功能,包括開悟的種子,它的功能是自動的,習慣、潛意識、有漏及無漏種子,均藏在阿賴耶識中,不由心念控制,也不會有分別計較。

補充:透過修行,可以把阿賴耶識轉為大圓鏡智。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e9%98%bf%e8%b3%b4%e8%80%b6%e8%ad%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