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瞋大悲的生命典範
阿閦佛在因地時即發「不起瞋恚」的願,
願不傷害任何眾生,更強調男女平等,
到底阿閦佛是何方神聖?阿閦佛不起瞋恚的法寶是什麼?
走入法鼓山園區大殿,映入眼簾的是三尊「微笑佛」,讓人頓感清涼,也心生歡喜。那莊嚴圓潤的容顏,質樸大方的造像,總讓參訪者留下深刻印象。
說起大殿三寶佛造像的原型,可追溯到2002年法鼓山捐贈阿閦佛首重回中國大陸山東神通寺四門塔的因緣。佛首一復歸原位,但阿閦佛的名字已印在人們的腦海,後來更成了法鼓山大殿三寶佛的塑像藍本。
此經中提到尊者舍利弗問佛:「云何往昔諸菩薩摩訶薩,發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修行遍清淨行,被精進甲、功德莊嚴。是諸菩薩由被甲故,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佛答:從是東方過千世界,有名曰「妙喜」(abhirati)的佛剎,有「廣目如來」為諸菩薩摩訶薩說以六波羅蜜(六度)為首的微妙佛法。但是,於諸眾生,不生瞋害心的菩薩教法難可修習。
阿閦佛在因地時即發「不起瞋恚」的願,
願不傷害任何眾生,更強調男女平等,
到底阿閦佛是何方神聖?阿閦佛不起瞋恚的法寶是什麼?
走入法鼓山園區大殿,映入眼簾的是三尊「微笑佛」,讓人頓感清涼,也心生歡喜。那莊嚴圓潤的容顏,質樸大方的造像,總讓參訪者留下深刻印象。
說起大殿三寶佛造像的原型,可追溯到2002年法鼓山捐贈阿閦佛首重回中國大陸山東神通寺四門塔的因緣。佛首一復歸原位,但阿閦佛的名字已印在人們的腦海,後來更成了法鼓山大殿三寶佛的塑像藍本。
阿閦佛其實曾是初期大乘佛教主流信仰之一,然而隨著歷史推移,阿閦佛信仰到了今日卻已逐漸沒落,他到底是何方「神聖」?
淡定的菩薩典範:不被瞋害之心所擾動
從佛典來探究,與阿閦佛有關的漢譯佛典有二本:後漢支婁迦讖(西元147年~?)譯《阿閦佛國經》,以及唐朝菩提流志(?~727年)譯《大寶積經・不動如來會》。
此經中提到尊者舍利弗問佛:「云何往昔諸菩薩摩訶薩,發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修行遍清淨行,被精進甲、功德莊嚴。是諸菩薩由被甲故,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佛答:從是東方過千世界,有名曰「妙喜」(abhirati)的佛剎,有「廣目如來」為諸菩薩摩訶薩說以六波羅蜜(六度)為首的微妙佛法。但是,於諸眾生,不生瞋害心的菩薩教法難可修習。
當時,有比丘向「廣目如來」發願:我從今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若於眾生起瞋害心、發聲聞獨覺心、起愛欲瞋癡之心、或心與惛沉、貢高、惡作、疑惑心、殺害、不與取心、邪見、非梵行、妄語、兩舌、麁語、損害相應的話,則是欺誑一切諸佛。
因為此位比丘由初發心被精進甲,於一切眾生不為瞋等之所搖動,名號為 「不動」(akṣobhya),後漢支婁迦讖採用音譯「阿閦」。梵文akṣobhya是kṣobhya的反義詞。kṣobhya是to be agitated or disturbed(被激動或擾動),因此,akṣobhya是「不被激動或擾動」。在此經的文脈,應該是表達「不被(瞋害、發聲聞獨覺心、起愛欲瞋癡之心……)激動或擾動」意涵。
印順法師認為,「世間母人有諸惡露。我成最正覺時,我佛剎中母人有諸惡露者,我為欺是諸佛世尊」,是阿閦菩薩的特別誓願。因為阿閦菩薩也注意到女人生理痛苦的解除,如此論修證,女人有什麼不如男子呢!
此外,印順法師也指出,阿閦菩薩的願行,與釋尊時代的鴦掘摩(aṅgulimāla)類似。鴦掘摩本是好殺害人的惡賊,受到釋尊的感化,放下刀杖而出家,最後證得阿羅漢果。因為他曾經是惡賊,傷害很多人,所以出去乞食,每每被人咒罵、傷害,可是他一點也不起瞋心。
某日,鴦掘摩出去乞食,見到婦人難產的痛苦,生起了「有情實苦」的同情。回來告訴釋尊,釋尊要他去以真實誓言,解除產婦的苦痛。這與阿閦菩薩的「妊身產時,……無有諸苦」佛國誓願非常相似。
在南傳佛典中,鴦掘摩說:「我先殺害者,今稱不害者。我今名真實,我不害於人。」阿閦菩薩發願,從此名為「阿閦」;鴦掘摩出家成聖,從此名為「不害」。阿閦 (akṣobhya)與不害(ahiṁsā),梵語雖不同,而意義是相近的。
初期大乘的淨土思想之一:東方妙喜世界
淨土是人類表達出理想世界的願景。佛國淨土包含印度文化對先民之北拘盧洲式的衣食自然、不需統治者之無憂無慮生活、天界的莊嚴華麗、轉輪聖王,以及佛教對理想修道環境的種種要素。
所以〈不動如來會〉描述此東方妙喜世界:「彼土眾生所須飲食,如三十三天應念而至,無有便利穢惡不淨」、「女人衣服及莊嚴具,從樹而生隨意受用」、「無有市易商賈,亦無田業農作,常得快樂」、「諸人所資飲食。色香味等不異諸天。譬如欝單越(北拘盧洲)人無別王者。彼妙喜國亦復如是。唯有不動如來以為法主」等北拘盧洲式的自然、自由等要素。但是,「彼土眾生心無放逸。何以故?亦由不動如來本願力故。」又舉例:「時一比丘聞佛讚揚不動如來佛剎功德,心生貪著而白佛言:世尊!我今願生不動佛剎。佛告比丘:汝之愚迷豈得生彼。何以故?不以愛著之心而得往生。唯有殖諸善本,修諸梵行,得生彼故。」
此外,佛國土也有天界式的莊嚴,〈不動如來會〉描述此東方妙喜世界中,有高大的七寶菩提樹,此樹的四邊有多羅樹及蘇漫那樹周遍行列;微風吹動,出和雅音,世間音樂所不能及。此外,「彼國所居宮殿樓閣。皆以七寶而嚴飾之。於其四邊多諸池沼。八功德水受用隨心。園觀又多悉皆清淨,諸眾生輩多以法樂而居。」
重要的是,人民的身心素質。東方妙喜世界中,沒有地獄、畜生、剡魔王界之三惡趣,一切眾生成就十善。彼佛剎中無三種病,是哪三種?所謂風、黃、痰所起之病,這是印度的傳統醫學「壽命吠陀」 (āyurveda)之三種現世病因。此外,彼佛土中一切有情,無虛妄語,亦無醜陋,身無臭穢。於貪瞋癡,皆悉微薄,亦無牢獄囚繫眾生。人與忉利天人,可以互相往來。阿閦佛有無量無數諸聲聞眾以及諸菩薩眾,在家者少,出家者多。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352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