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17 March 2022

不見世間過

/ 果然是大師


悉達多太子決定出家的那一夜,他請侍從闡陀牽來他的白馬,闡陀知道太子想要私自離城,雖然擔心,可是既無力阻止,又不敢違背他從小便侍候的太子,只好跟著一起逃離王宮。到了城外,悉達多確認不會有人追來,於是要闡陀回到宮裡,替他向父母辭行,告知他們他已出家修道了。

後來,悉達多得道成佛,回到祖國,闡陀也跟著出了家。然而,根據經典記載,這位在佛陀出家時幫了大忙的闡陀,因為多癡多瞋,出家後惹了不少麻煩。譬如,在所有比丘都還是在樹下住的時候,他為求舒適,竟私自造房,而且還是砍來有「神樹」之稱的珍貴樹木做為木材,引來眾怒,佛陀便命令阿難,把闡陀的房子拆了。後來,佛陀念及有些體弱或年長的比丘,需要房子遮風避雨,以利辦道,所以允許弟子造房,闡陀便以他的能言善道,為自己募來一座大寺院。佛制的出家戒律中,就有多條是因闡陀而制的,然而,闡陀還是屢屢犯過。

闡陀的所作所為,自然讓其他精進修行的比丘看不下去,也經常遭到勸諫,闡陀不但不悔過,反而老是與人爭訟,更回道:「我不用你們勸諫!要搞清楚,真正有權利勸諫人的是我,因為佛是我家的佛,佛法是我家的法,當年跟佛陀一起出城的人是我,那時候的你們在哪裡?還敢反過來教我!」大言不慚的行逕,讓其他師兄弟只能搖頭。

後來,佛陀入涅槃前,阿難還問道,以後他們該拿闡陀這樣的惡性比丘怎麼辦?佛陀回他:「應默擯治之。」意思是要所有比丘都遠離他,不跟他說話,直到他願意悔過,再重新接納他。

佛陀的用意在於,這樣的人心高氣傲,一般的人接近他,看到他的種種問題,只會引來自己的起心動念,對修行反而有所妨礙,因此,藉由保持距離,讓心念免於波動。此外,若是進一步想勸導他,更是免不了口舌之爭,徒增更多紛擾,結怨更深。相反的,若是眾人皆與他保持距離,不跟他共語,讓他孤立,若是他還有自省的能力,或許會心生悔意,自行歸善。

《六祖壇經》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偏偏我們一睜眼,看到的是別人的問題、過錯、缺點,或者是不合我們意的地方,結果呢?心有不滿的是我們;怒火中燒的是我們;氣得牙癢癢、腦充血、心臟病、口不擇言、面如羅叉、修養盡失的是我們,甚至氣到失去理智,而說錯話、做錯決定,所以說:「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

明明是別人的過錯,結果是自己受罪、起煩惱,而且這種情況屢見不鮮,這樣的世間明明一堆問題,怎麼可能不見世間過?

聖嚴師父如此告訴我們:「不是世間無過,乃是明其因果,識其因緣。『明因果』,則知業果報應;『識因緣』,則知諸法皆空相,觀無常法,皆畢竟空。」就如同凡夫見到的水,是水;天人見到的水,是琉璃;餓鬼見到的水,卻是膿血,這是業報不同的緣故,一樣的人、事、物,不同業報的眾生接觸了,會有著截然不同的結果和看法。

因此,若是能夠明因果、識因緣,我們會知道,我們遭逢的一切,都是有因有緣的――不論是順心快意的好事,又或者是違逆我們心意的人與事;此外,雖然因緣有,但畢竟空,生命無常、境界無常、人我的關係無常、自己的心念無常,所以,當下的一切,都是空性。

既然因緣如此,既然畢竟是空,如何看待、如何應對、如何處理,有智慧者當了然於心。

https://www.facebook.com/ddc.com.tw/photos/a.226191537430313/4914854941897259/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