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陣美國總統大選鬧得如火如荼﹐剛好我住在選戰關鍵的美國賓州﹐感受特別強烈。一個多月前﹐住在加州和波士頓的兩個女兒不約而同都來提醒我一定要去投票。選舉前一天﹐連十四歲的孫女都來催票。我以為Z世代比較不關心政治﹐原來剛好相反﹐他們比X世代更加進取﹐而且對未來並不悲觀。我問孫女為什麼反對川普﹖她毫不遲疑說﹕「他是種族主義者﹗」
賓州的二十張選舉人票果然成為這次美國總統大選的關鍵。等到賓州開票的結果出來﹐拜登就跨過270張選舉人票的門檻宣佈當選。當天居然收到兩位美國朋友的信﹐感謝包括在下的賓州選民「救了美國」。當然他們都是生活在大城市裡的自由主義者。選舉結果或許對美國一半選民而言是圓滿落幕,可是對另一半選民而言可能是另一場鬥爭的開始。
有趣的是美國大多數民調機構對選情的預測再度失靈﹐它們的解釋是川普有許多隱藏支持者。如果有一種現象始終觀測不到,但這現象確實存在,那就不是現象存不存在的問題,而是觀測儀器的問題,更進一步就是觀測理論的問題。2016和2020年兩次美國總統選舉,民調機構都對選情的預測錯誤﹐曝露出美國民主的主流理論出了根本問題。許多人不再認同主流﹐寧可隱藏身份﹐成為「選戰奇兵」。
為什麼選民寧可選擇滿嘴謊言的壞人川普﹐卻不選擇有同情心的好人拜登﹖不是拜登人還不夠好,而是背後的民主理論喪失說服力。以賓州為例,除了東部的費城和西部的匹茲堡及其郊區,其它都是「紅區」。我最近因為好幾次開車去波士頓看女兒,都要經過紅區。紅區的許多小城可以拍時間旅行的科幻電影,因為它們還停留在一九四零年代﹐有古色古香的店鋪、大街、甚至老式的習爾斯商店。這不僅是時間遺忘的地方,也是華盛頓政客遺忘的地方。這裡的農民和勞工多半沒錢進大學,對城裡人又羨又氣。他們支持川普﹐也是借此機會出口氣﹐教訓城裡的統治精英階級。
這使我想起中國每個朝代最後的革命都來自鄉下。現在美國的「川普之亂」其實也是一種「鄉村革命」。中國歷史上從黃巢到洪秀全都是從鄉村革命起家,這些野心家利用人民最後背棄人民。從歷史的角度看,川普和這些野心家一樣﹐他所做所為並不奇怪,人民死心追隨也不奇怪。至於有錢人和資本家支持川普是為了本身的經濟利益,保守基督教派是為了宗教原因﹐但他們並不認同紅區文化﹐也不一定住在紅區。
川普和傳統野心家最大的不同是他掌握網路科技,因此可以直接和他的擁護者聯心﹐讓支持者覺得貼心。他又熟悉電視媒體節目模式﹐懂得如何製造高潮。但川普不斷製造恐懼仇恨,有一半人民已經厭煩﹐也擔心他最後變成獨裁者。但另外一半人民仍然視川普為救星。
經過四年川普之亂再加上疫情蔓延﹐美國迫切需要休養生息。中國過去也是一樣。在所謂雄才大略的皇帝之後,一定是個看似不怎樣的君王與民修養生息,例如文景之治,然後進入太平盛世,然後再度天下大亂。
正因為拜登不是個雄才大略的人物﹐他會與民休養生息,在目前是最合適的美國總統。拜登出生在賓州的斯克安頓,這是貧窮的礦區。所以如果誰最能瞭解紅區的美國人民,其實拜登是最好人選﹐就看他能不能將心比心贏得紅區人民的信任。
拜登和哈裡斯在民主黨黨內初選時有過衝突,他卻選擇哈裡斯為副手。選後第一次演講,他竟然讓哈裡斯先發言,這都是拜登大氣的一面。總統本人不一定有才,知人善任不忌才最要緊。四年後民主黨可能分裂,共和黨也可能分裂。但是眼前能讓人民休養生息最重要。
無論如何﹐美國政治天翻地覆進入另一個時代﹐不會再回到過去了。從前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美國內戰不是為了解放黑人﹐而是工業北方和農業南方的戰爭。也就因為別人恩賜的解放不是真正的解放﹐美國的種族問題迄未解決。未來的鬥爭很明顯是第三次工業革命後的美國和第三次工業革命前的美國的鬥爭。很巧或無可避免的﹐種族衝突再度成為導火線。究竟能不能化解﹐恐怕很難說。
一葉知秋,世界將有巨大變化,第三次工業革命就是智慧機器的革命。人工智慧﹑生化科技加上傳染瘟疫﹑生態災害﹑氣候變遷﹐導致新人際關係和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出現。美國是個眼前的例子。其實每個國家﹑每個地區﹐都可能出現類似的巨變和對立。「美麗新世界」所謂的 Brave New World 可能真的必須理解為「勇敢新世界」﹕只有人類不斷勇敢改革前進才會有生路。
但如果做不到這些呢﹖鄭板橋說過﹕「世道盛則一德尊王,風俗偷則不同為惡」。這是真正的亂世,我們只有維持個人操守,保護家人朋友。能夠一家人在一起彼此相濡以沫,就算很幸運了。
/ 張系國:一九四四年生於重慶,江西南昌人,新竹中學畢業,台灣大學電機系碩士,柏克萊加州大學博士;小說家、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知識系統學院院長;著譯除電腦科學專著數十種外,另有長、短篇小說等;代表作有《皮牧師正傳》、《棋王》、《多餘的世界》、《昨日之怒》、《星雲組曲》、《夜曲》等。
http://www.theintellectual.net/zh/famous-column/zhang-department-of-the-country/2933-202046m.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