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13 September 2016

病夫的世界

:梁文道

有些中國人可能會活得比其他人幸福,因為他們的世界比較簡單,所以他們相應於這個世界的情緒也就比較單純。在他們看來,全世界這麼多國家,大概只需要分成兩類,一類叫做對中國友善,另一類叫做對中國不友善。對於前者,那自然得把它們當成老朋友,時時在網上替它們拍手叫好;對於後者,那就是嘲諷臭罵,進而杯葛抵制,同時不去旅行,不去消費,不去投資,讓它們賺不了人民幣,窮死活該。這種抵制還能不斷擴充,發展到一切層面。例如我就試過在一個節目裏頭介紹日本文學的古典名著《源氏物語》,結果有幾個觀眾留言,好意勸我不要替日本人做宣傳。

令人驚訝的是,在這類人看來,對中國不友善的國家名單好像變得越來越長了。比方說澳洲,自從南海爭議擴大,以及澳洲游泳選手霍頓出言譏刺孫楊之後,網上對它的攻擊就幾乎沒有停過,而且尺度全都和《環球時報》的社論一樣,可以放得很開。「澳大利亞那樣的國家,有一些人無論搞出什麼事,對中國來說頂破天能是多大的事?經常從西方人的嚴肅論著中看到,說澳大利亞處在各種文明的邊緣地帶,有些西方人如果不高興了,更是會提起澳最早曾是英國的越洋監獄,意思是那裏有些不文明的怪異舉動算不上意外」。假如連國家喉舌都能使用這樣的語言,把一件運動賽場上的糾紛放大到對一整個國家污衊,那麼其他人當然也就可以把現在的澳洲人形容成「囚犯的龜孫子」了。

最近我還看到一篇在網上流傳的文章,題目叫做〈強大王朝衰落,被罵西亞病夫,現在專給中國搗亂〉。開頭第一段就是十足的「環球風」:「現在的中國人最討厭哪些國家,毫無疑問,東亞那兩個來回蹦躂的狂妄鄰國──韓國和日本肯定上榜。再者就是近代以來傷害中國最嚴重的俄羅斯,割去了中國三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至於美國,也不是啥善茬兒。還有一個國家,最近得了很多中國人的反感和厭惡。」這可真是新聞,我還以為很多中國人會喜歡俄羅斯呢,畢竟就連習近平都曾說過,普京的風格和他很像不是嗎?那麼這個「專給中國搗亂」的「西亞病夫」到底又是哪一個國家呢?答案原來竟是土耳其。為什麼這個「一帶一路」大計的重要伙伴會被這篇文章的作者形容得這麼可惡?理由自不外是指它涉嫌包庇「東突厥斯坦」運動那幾件事,就跟《環球時報》主打的國際觀一樣,把錯綜複雜的國際關係看得黑白分明,以一點涵蓋全局並且無限上綱。

這類文字通常不僅只限於攻擊「對中國不友善的國家」這麼簡單,它們往往還要同時自誇中國國勢之隆盛,好對比出人家蕞爾小國和我天朝的差距直如蚍蜉撼樹。果然,我接着又讀到了一篇文章,題目就已經說明了一切,叫做〈東亞病夫已經崛起了!為啥西亞病夫土耳其還是那個鬼樣子?〉。儘管土耳其最近幾年在政治上出了不少問題,但無論從任何角度來看,土耳其都絕不可能被人稱為「病夫」,到底這篇文章的作者有什麼依據去把土耳其形容得這麼不堪?從頭讀到尾,我只讀到這一句判斷:「雖然土耳其的軍力在世界上應該是可以進到前十的。但是這個世界是這樣的──如果你不是前三的話,那就別談了,進入前三才有話語權」。雖然他還不忘補上一句一樣也很有「環球風」的,自以為俏皮的結論:「現在,中國給世界留下了很多、很深刻的印象,土耳其呢,大概留下了火雞吧!」

就和網上許多誤人甚深的文字一樣,這兩篇批評「對中國不友善」的土耳其的文章充斥了不少事實錯誤。首先,從來就沒有人說過現代土耳其是「西亞病夫」,真正被人稱為病夫的是其「前身」──奧圖曼帝國,傳說俄羅斯沙皇尼古拉斯一世在1853年將之譏為「歐洲病夫」,「病夫」一詞自此才開始進入西方輿論。清末民初,中國的知識份子和政治人物曾經非常關注奧圖曼帝國的命運,認為它和清朝頗有雷同之處,都有過輝煌的歷史,都擁有廣大的領土,都逐步走向衰頹,都面臨崩潰的命運,更都有着改革自強的呼聲。立憲派的康有為和革命黨的胡漢民皆曾到訪彼邦,也皆曾發表著作演講,好讓國人參考人家的情況。

有意思的是,約莫在甲午戰爭之後,西方輿論開始把「病夫」一詞贈給中國,拿它和「歐洲病夫」相比,於是「東亞病夫」這個觀念就成了中國人自此揮之不去的心魔。本來這個詞語的原意指的是一個國家政治制度落後,經濟停滯,社會封閉,並且欲振乏力;但不知怎的,它在中國卻經由梁啟超等健筆的傳布,漸漸轉成了對中國民族性乃至於每一個中國人身體健康狀況的總體判斷。許多西方學者在研究這個觀念在中國的影響時,都很驚訝中國人對這個貶稱的着迷,因為它畢竟是個很普通的說法。日本近年滯漲,有評論說它是「亞洲病夫」;希臘受到債務拖累,也有人因此稱之為「歐洲病夫」。總之從奧圖曼帝國開始,就有一大堆國家被人評論為病夫,自十九世紀的清朝和墨西哥,一直到近年的菲律賓、意大利、奧大利,甚至英國和德國,都有當上「病夫」的經歷。其中幾乎唯獨中國,對此念念不忘,乃至於今天有人要攻擊其他國家的時候,都還要再次像李小龍般強調一遍:「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

http://www.commentshk.com/2016/09/blog-post_11.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