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30 November 2011
懺六數煩惱:佛之六行
(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佛之六行」:十信行、十住行、十行行、十回向行、十地行、等覺行。
「外道六行」:自餓外道、投淵外道、赴火外道、自坐外道、寂默外道、牛狗外道。
一. 十信行:萬行以正信為首。學佛要相「信」,自己做人也要有「信」。
1。信心:滅盡一切妄想,行於中(正)道,才能建立信心,念念不離,諸事就能圓融。
2。念心:念心要綿綿、連連、接接,不要有一點空隙。若讓無明跑進來,想要再接回去就很困難了。
3。精進心:心能透視明徹,叫做「精」;立定信念不斷向前,則為「進」,就是「精而不雜,進而不退」。
4。慧心:在繁雜的人事物中,以無染之心、純真的智慧處世,叫做「慧心」。「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5。定心:執持智慧,周遍寂湛,心能凝於一境,不受影響,就是「定心」。
6。不退心:慧光內照,就能明心見性,直往聖賢的境域,進而不退。心若堅定不退轉,心中的智慧,自會發出光明。
7。護法心:以智慧的教法影響他人,以道香、德香熏習一切,叫做「護法心」。時時擁護我們的心,不要受到外圍不正確因素來引誘我們,影響我們這念定心,所以要不退,要有定力。
8。回向心:清淨的心在外面,分明絲毫沒有錯繆,所以再回來。時時保持一念明朗的覺,不被人我是非影響,從境界中回來,心如佛光迴照清淨無染。像一面鏡子,這個鏡智,叫做「大圓鏡智」!大圓鏡的境界的智慧。一心向佛,安住在佛的心,叫做「回向心」。
9。戒心:修行不能沒有戒,戒是一種制度,能讓心安住於佛的智慧之光中。「心念放逸者,見色以為淨;恩愛意盛增,從是造牢獄」。
10。願心:願心就是我們住於戒就能很自在,可以避免很多困擾,我們清靜的心境,才能在十方、普遍的地方任由我們,不論是在眾生境界,都能逍遙自在,這種輕安自在,所做都能隨願。
二. 十住行:出俗的根本。會理之心,安住不動,名為「住」。佛者,覺也。覺就是道理,就是真理。學佛就是要將佛陀已經覺悟的道理,所體會天地萬物一切的真理,我們的心性要學習如何去會理。
1。發心住:光是一念發心不夠,我們還要能夠住。以真方便假十信之用,圓成一心,名「發心住」。
2。治地住:以妙心治理心地,用精進的心,在康莊大道上直行,不受污染。
3。修行住:心所涉知俱得明了,遍修諸行皆無留礙,名「修行住」。
4。生貴住:冥契妙理,行與佛同,氣分感通,成如來種,名「生貴住」。不但要修行,也要發願做他人生命中的貴人。
5。具足方便住:與人有不同見解時,首先要把心放寬,摒除成見,接受別人的引導。若發現方法有偏差,應以耐心來同事度,導引到正確的方向,這也是一種智慧。
6。正心住:「心正」就是不讓人生有所偏差,心就會正。
7。不退住:身心增長無有退缺,這樣叫做「不退住」。身要實行在菩薩行中;心要增長在慧命裡,不能有欠缺。
8。童真住:「佛之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如童真之可貴」。 修行者要有赤子之心,駱駝的耐勞心,獅子勇猛心。
(十身:眾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獨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
http://blog.udn.com/arongshu9/5700015
9。法王子住:「長養聖胎,紹隆佛種,堪作法王之子。」行善即時,如長養聖胎,人間菩薩招生,即是紹隆佛種,二者兼具,堪作法王之子。但願你我都是「法王子」;我們要立志承擔如來家業,這就叫做「法王子」。
10。灌頂住:菩薩既為佛子,佛以智水灌頂,藉表成人,名「灌頂住」。在佛法來說,應該就是「皈依」,證明你已經踏入佛門當中,要開始奉行三寶的規戒。三皈五戒,這是佛教徒最起碼應該要遵行的規矩。要有五戒才能夠有清淨的心。
三. 十行行:開始培養悲心。行菩薩道要有十個條件、十個境界要經歷。
1。歡喜行:甘愿做歡喜受。面對事事物物我們都要歡喜。開闊自我心量,以隨順歡喜之心進向十方,實現人間菩薩道。
2。饒益行:「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善推妙德 饒益眾生 使得法利 不生厭想。
3。無瞋恨行:要忍辱。人心本與佛平等 只因一念偏差 生起無明造了業 墮入凡夫的境界 覺醒才能迷途知返
4。無盡行:「隨眾生之機類而現其身,三世平等,通達十方,利他之行無盡。」
5。無癡亂行:把心念、觀念、見解 時時照顧好 這叫做修行。修行無非就是要去除癡亂,才能成長智慧。假如我們的成長有癡有亂,智慧哪能成長呢?「無我相、無人相、無壽者相、無眾生相。」
6。善現行:以遼闊的心包容一切 人與萬物能同異圓融 叫做「善現」。
7。無著行:無礙。「無著即圓融之義,由善現之行,充擴圓融,以滿空微塵,一一塵中,現十方界,塵相不壞」,這叫做「塵界交現,小大無礙。」
8。尊重行:離開尊重 就不會產生感恩心 不懂得感恩 就無法尊重人 尊重、感恩、愛 是做人不能缺少的原則。
(自己內心是黑暗時 為別人引路會很危險 應先引導自己走正確之路 方能助人)
9。善法行:「謂於妙觀慧中種種明現,以顯圓融之德。十方諸佛,莫不依此圓融而為法則。」 人圓、事圓、理就圓,就是「圓融之德」。
10。真實行:真,就是不假;實,就是踏踏實實。也常說「真如實性」,我們要力行在日常生活中,所以叫做「真實行」,也叫做善法。
四. 十回向行:堅定自我真如本性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建立大悲的願。真正的回向 是回歸清淨無染本性 將修行益己的心 擴大為利濟天下蒼生。
1。救護一切眾生 離眾生相回向:度化眾生 我們要「處俗」 用「脫俗」的心 處在人群中、利益人群 這就叫「回小向大」。
2。不壞回向:「正顯中道」 歸趣本覺 回入法身 無能壞者 名不壞回向。
3。等一切佛回向:本覺之理 湛然常住 能覺之智 齊於諸佛 名等一切佛回向。
4。至一切處回向: 覺智周圓 無所不遍 名至一切處回向。
5。無盡功德藏回向:一切世界 過恆沙佛 自性功德 重重無盡 名無盡功德藏回向。
6。隨順平等善根回向:於諸佛地,起萬行因,依因趣果,取涅槃道,名隨順平等善根回向。
7。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十方眾生 皆我性具 本際平等 無有高下 名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
8。真如相回向:即一切法,離一切相,緣生無性,體即真如,名真如相回向。
9。無縛無著解脫回向:諸法本空,心無縛著,於根塵中,得大解脫,名無縛無著解脫回向。
10。等法界無量回向:性海圓成 心等法界 含攝周遍 量等虛空 名等法界無量回向。
五. 十地行:心靈十地。這「有本有無垢之十地」就是「修生顯德之十地」。如何修,才能回歸本有無垢的十地?
1。歡喜地:心如佛境 光明清澄 無論做什麼事 都會覺得很歡喜。
2。離垢地:「由盡佛境界,明了諸法異性而入於同,若見有同,即非離垢;同性亦滅,斯為離垢。」
3。發光地:謂同異情見之垢既淨 則本覺之慧光明開發 經云 淨極明生 名發光地
4。焰慧地:燄慧地就是智慧,智慧極頂,那就是圓覺。佛的圓覺境界。
光有分成微光、或是弱光、或是強光,你愈是擦得乾淨,那分光亮發出會愈強,所以第四叫「焰慧地」,也就是不只是發光,光還會愈燦爛,所以這叫做「焰慧地」。
5。難勝地:難行能行。「由前焰慧爍破一切情見,其同異之相皆不可得。」這如果在凡夫很困難。無論多艱難的事,只要能破除一切情見,勇於勝任去承擔,就能超越困難。
6。現前地:謂由前同異之相既不可得 則真如淨性明顯現前 「無為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用清淨智慧 破除情見 讓真如本性展現。
7。遠行地:不捨度生 同於菩薩 證法無別真如 名遠行地
「謂真如之境,廣無邊際;雖真如現前,分證則局。若盡其際,方為極到。」這段意思就是承前面的文字,前面「現前地」。就是我們已經心境開闊,前面已經發光發亮了,我們的本性已經現前了,真如的心境已經現前了。所以現前,我們要了解真如的境界,既已現前,我們就知道很開闊。
8。不動地:一真如心 名不動地。讓真如本性常住心中 心保持凝靜 不論外境如何變化 一切煩惱都能不動於心
9。善慧地:「既得真如之體,即發妙用,凡所照了,悉是真如。」 若能發揮妙用 精進如一 分辨是與非 才能學得無礙智慧
10。法雲地:謂菩薩至此第十地 修行功滿 唯務化利眾生 大慈如雲普能陰覆 雖施作利潤而本寂不動
六. 等覺行:「等」就是「平等」,「覺」就是「覺悟」,就是「諸佛覺悟,平等一如」,所以這樣叫做「等覺」。平等覺悟:不分別。
1。自覺覺他:就是如何收攝我們的心、如何在芸芸人群中去付出、自利利他,這就是兼利他人,這叫做大乘。
2。妙覺:唯至人了萬物之宗 故能開導群疑 濟拔眾生迷津 證得此覺 稱為妙覺
3。修行修一念心,這念心就在一個誠。所以說:「誠者自成而道自導也。」
4。「誠物於外,則不言而應,不力而成。」
http://blog.udn.com/arongshu9/5866944
Monday, 28 November 2011
受證是對師父的一份承諾
上個星期五的《人間菩提》,聽到上人說:只是樂於配合還不夠,我現在最需要的就是人人要負責任...。
上人這番話,至今依然在我腦海里縈繞。
讓我想起那天簡師姊過來的時候,說了一句話,也讓我牢記在心。
她說:會做事的人很多,肯承擔的人很少。
是的,大家只樂於配合,因為怕承擔。
或有願意承擔者,但那也只是形式上的承擔,一個掛名而已,并沒有真正去負起責任。
難怪上人會說:我現在最需要的就是人人要負起責任...。
受證是對上人的承諾。
但很多人在受證之後就忘了那一份的承諾,而開始有很多理由很多藉口,這些理由和藉口,不是應該在決定受證之前就考慮清楚的嗎?
X X X
去年取消大組《讀書會》的時候,原意是要各協力在社區里辦《讀書會》。
而當初成立《法益組讀書會》時,也是希望各協力的法益種子回到各社區的《讀書會》和協力師兄姊分享內容。
可惜《法益組讀書會》舉辦至今已有半年,出席人數每下愈況,如今只得區區數人,連各社區的“種子”也已不見蹤影,實在有愧上人的期許。
各協力并沒有自己辦《讀書會》,更沒有分享《法譬如水》內容,只有協力三在聯誼會時有分享片段,試問師兄姊要如何來入法?若決定要辦《水懺》演繹的話,師兄姊卻不來入法入經藏,請問要如何辦?
明年是否要重辦讀書會?尤其是培訓以上的師兄姊,包括慈誠委員,大家是否要一起回來入法?如果培訓和慈誠委員自己都不來入法,我們如何邀灰衣大德們來入法?
再辦更多的活動,那也只是活動辦得很成功而已。
有煩惱,是因為對法的體會不夠,習氣沒有去除。那天上課不是有說嗎?
我們可以有驕人的社區會員和志工人數的成長,那也只是很表面的數據成長,當需要人的時候,他們究竟有沒有出來呢?我們師兄姊自己的慧命又有沒有提升呢?
我們時常爲了辦活動而辦活動,心靈的成長其實還是留在原地,這是我們每次要問自己的問題。
Wednesday, 23 November 2011
心经心结心解之:舍利子(罗汉) / 空空般若
言说自己未能见证的东西,实在是稀里糊涂的补、贴、搅、合,现在终于绕过了佛为利根众生所讲的五蕴解脱之道,而我这个钝根的蠢货,无疑是不知所云地过了一把嘴瘾……呵呵!虽然不是很擅长讲故事,但是最喜欢听故事的我,如今就搬一些故事来和大家分享……
读过佛经的人,就会知道佛经的版本,都会有“三分”(即序分、正文和流通)结构,为何这个《心经》没有?
《心经》译来中国,从南北朝初期直至清末,共计有七种版本之多。首先译此经的是姚秦时代鸠摩罗什三藏法师,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大明咒经》;其次是这个版本的大唐玄奘三藏法师,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第三种是唐时摩竭提国三藏沙门法月所译,名为《普徧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第四种是唐末时三藏般若共利言等所译,亦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第五种唐时大兴善寺三藏沙门智慧轮所译,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第六种为三藏法师沙门法成所译,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第七种是宋初时西天三藏法师施护所译,名为《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此外,近代也有人将西藏文的心经译成汉文,如此一来,最少有八种版本之多。
《心经》版本虽多,可最为大家读诵、讲说、研究的心经,就是玄奘三藏法师的这个版本,因为其译经态度严谨、用字工整,可谓“简而要,约而深”(评说玄奘法师译经的态度:一义未安,逡巡寒暑,一言互异,斟酌至三),将部帙繁多,文义广博的般若经得其心要……
可是,玄奘和鸠摩罗什两位三藏法师所译的版本,都是前无序分,后无流通,没有“完整的三分形式”(即序、正、流通的三分),而其他几种版本就有(由此,很多人认为《心经》是般若经里面的一段,而不是单独的一部经文,极具争议性)。选一部完本的《心经》介绍,还是借用(距离我们年代较近,也许更加成熟,因为他是有前人基础,因此相对完善。这仅仅是末学的个人看法)宋初时西天三藏法师施护所译,名为《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抄录如下: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并诸菩萨摩诃萨众。而共围绕。 尔时世尊。即入甚深光明宣说正法三摩地。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在佛会中。而此菩萨摩诃萨。已能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观见五蕴自性皆空。 尔时尊者舍利子。承佛威神。前白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乐欲修学者。当云何学。 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告尊者舍利子言。汝今谛听为汝宣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乐欲修学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者。当观五蕴自性皆空。何名五蕴自性空耶。所谓即色是空即空是色。色无异于空。空无异于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此一切法如是空相。无所生。无所灭。无垢染。无清净。无增长。无损减。舍利子。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无眼识界。乃至无意界。无意识界。无无明。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无所得。亦无无得。舍利子。由是无得故。菩萨摩诃萨。依般若波罗蜜多相应行故。心无所著。亦无挂碍。以无著无碍故。无有恐怖。远离一切颠倒妄想。究竟圆寂。所有三世诸佛。依此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应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广大明。是无上明。是无等等明。而能息除一切苦恼。是即真实无虚妄法。诸修学者。当如是学。我今宣说般若波罗蜜多大明曰。 怛[宁+也](切身)他(引一句)唵(引)[言+我]帝(引)[言+我]帝(引引二)播(引)啰[言+我]帝(引三)播(引)啰僧[言+我]帝(引四)[曰/月]提莎(引)贺(引五) 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若能诵是般若波罗蜜多明句。是即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尔时世尊。从三摩地安详而起。赞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说。如是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当如是学。是即真实最上究竟。一切如来亦皆随喜。 佛说此经已。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并诸苾刍。乃至世间天人阿修罗乾闼婆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
由全本可知,《心经》是舍利子“承佛威神”(感应到佛的想法),于是向能够“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观自在菩萨请教,借观自在菩萨宣说的这部《心经》。序说,就是讲说经文的时间、地点、缘由等等,每部经的开始都用“如是我闻”(这是因为佛经是佛陀涅槃后,由阿难复述佛陀所讲,大众结集而成)。流通,就是佛陀开示、教化完毕,大家都很高兴地“信受奉行”,欢喜而去(散会了)……
现在,不说序分流通,也不讲正文,看看佛教几位众所周知的罗汉。当然,首推佛陀的十大弟子,略选几位其人其事,和大家一起体悟智者的故事:
舍利子,也就是舍利弗,被誉为智慧第一的佛陀上座弟子,也就是本经的发问主角。舍利子译作鹙子,没皈依佛陀之前和目犍连同修外道。皈依后为佛陀首座弟子,佛陀曾叫罗睺罗拜他为师,衹园精舍兴建工程也由是舍利弗去督促的,甚至在佛陀还没到达舍卫城之前,舍利弗就已经先将外道慑服……舍利弗也是先佛涅槃的弟子(他在佛陀涅槃之前,赶回自己的家乡,将一些法语转诵给自己的母亲之后,回到自己的房间涅槃。舍利弗的年龄比佛陀大,涅槃时已经八十多岁,他母亲已过百岁)。
舍利弗几乎没有犯过错。有一次,在他带领罗睺罗从外面托钵乞食回来时,佛陀看到罗睺罗面色很不好,就问罗睺罗缘由。小罗睺罗说:信众们布施时,对上座和中座的比丘们供养上等的美味,给初进道的沙弥很粗糙的米饭野菜……人的身体,是不分年龄和戒行的,特别是小孩更需要营养。佛陀对罗睺罗的教化是:我们在修行,能够受到信众一麻一麦的供养,已经算是过分了,不要奢求更多!随后,佛陀对舍利弗说:你今天受了不净食,知道吗?当舍利弗把当日所受的饮食从肚中吐出,并禀告佛陀自己没有不依佛陀的乞食法而另外行乞时,佛陀对他讲说“六和敬”僧团,长老如何爱护关怀年少的比丘或者沙弥……
目犍连,神通第一的上座弟子,他和舍利弗(人世间最大的福报是智慧,可是我们最妄想拥有的却是神通。这真是有意思的组合)同是婆罗门的种姓,出身比较高贵。目犍连也是佛陀座下最激进的弟子,凡是推动佛法遇到阻力的时候,他是最反对妥协忍让的人。尽管他有神通,和外道斗法百战百胜,但是最终还是惨死在外道的乱石之下(神通不是究竟,学佛是为了解脱而不是证得神我。神通对于生死的解脱毫无关系,而且使用神通,不但会受其果报,更易招致邪魔入侵),他的现身说法是给后人的警戒。
有一个聪明人验证目犍连的神通,指着一棵树问他:这个树上现在有多少树叶?目犍连运用神通,最后告诉那个人一个数目,那人随手折断一根树枝,然后再问树叶数目。当目犍连告诉他之后,他数了自己手上树枝的树叶,然后相加,和之前的数目刚好。因此,他相信了目犍连的神通……目犍连不但神通第一,而且大慈大孝。他曾入地狱救母,七月十五日盂兰盆会相传至今;劝弟布施,以神通力带弟往返六欲天中,令其知道布施功德不会唐捐;他曾代佛陀讲说七佛通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我觉得,他最有意思的一次神通展示是:有一次佛陀在法堂讲法,却半天不开口,目犍连运用他心通,得知有一个比丘心中在想“又要说法了,没完没了……”的抱怨,于是他走过去将那个比丘拎起来扔到门外,但后回归原位。聆听佛陀开始讲法……
富楼那,佛陀十大比丘弟子中说法第一,辩才无碍。他说法不仅言辞美妙,威仪严整而且信心深厚,具有布教家精神。有一次,富楼那向佛陀请示前往输卢那国去布教,而佛陀讲说那个地方民性暴戾,很难传法,由此展开的对话很有意思。富楼那问佛陀说凡是有众生可度的地方,都可以布教吗?佛陀回答:去那样的地方,很危险。
富楼那说:为了宣扬正法,区区个人安危不值得考虑。
佛陀问:假若他们不肯接受你的教导,破口大骂,你的感觉如何?
富楼那说:他们毕竟是野蛮的人,光是骂,还没有打我……
佛陀问:假若他们用拳头、棍棒、瓦石等打你呢?
富楼那说:我仍觉得他们很好,因为只是用拳头、棍棒、瓦石,还没有忍心用刀仗刺伤我……
佛陀问:假若他们用刀仗把你刺伤呢?
富楼那说:他们还有人性,并没有残酷地把我打死……
佛陀问:假若他们把你打死呢?
富楼那说:这我就要更感谢他们,他们杀害我虚幻的色身,帮助我进入涅槃,帮助我以身命报答佛陀的恩惠。这对我虽无大妨碍,遗憾的是这对他们并没有好处……
须菩提,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也是佛教经典《金刚经》发问主角。有一天,大家在僧团中找不到佛陀,天眼第一的阿那律观察后告诉大家佛陀到忉利天为母说法去了,三个月后才回来。当佛陀重临人间时,须菩提正在灵鹫山中缝衣,他知道佛陀回来了,放下衣服想去迎接佛陀。这时,他心中想到:我现在去迎接佛陀法驾,是为了什么呢?佛陀的法身,不在眼、耳、鼻、舌、身、意上可见,我去迎接佛陀,就是把佛陀的法身当作地、水、火、风四大的和合,这是没有认识诸法的空性。不认识诸法的空性,就见不到佛陀的法身……法性是无处不遍的,佛陀的法身是无处不在的,我皈依奉行佛陀的教法,不应该被事项所迷。最后,他还是坐回原处,安安静静地缝衣。
佛陀的归来,比丘尼中神通第一的莲花色比丘尼最先到,并说:“佛陀!弟子莲花色首先前来迎接佛陀的圣驾。”佛陀微笑回答:莲花色!迎接我的第一人是须菩提……
阿那律,佛陀十大弟子中天眼第一。阿那律长相英俊,又是王族,很受人爱慕。但是有一次却因为在佛陀说法时因疲倦而打瞌睡,受到佛陀的批评。于是阿那律用功精进,发心绝不再佛陀座前睡眠,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阿那律的眼睛瞎了。因此,佛陀教他如何修定看到光明……阿那律信任佛陀的话,精进修习,不久就得到了天眼,不分远近,不论内外,他都能看得到。后来,他又向佛陀请示如何涅槃,佛陀为他宣说八大人觉: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行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第三觉知心无饜足,唯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乐道,唯慧是业。第四觉知懈怠堕落,行常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第五觉知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无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优波离,佛陀十大弟子中持戒第一。优波离没皈依佛陀之前,是下贱的首陀罗种姓,是个理发匠,但是他心地纯良,本性忠厚。在当时的印度,这样的人连和贵族说话的资格都没有,即使是贵族无意间接触到他们的肢体,他们也要因此而受到惩罚……当佛陀成道后回到故乡迦毗罗卫城的时候,跋提王子等受到佛陀德慧的感召,相约去优波离那里剃发出家,他们把随身华丽的衣物装饰等全部布施给为他们经常剃发的优波离……优波离为此而哭泣,他认为王子们舍弃富贵的生活,毕竟是有一种更好的事业值得追求,只可惜自己出身下贱……后来,舍利弗尊者依照佛陀的指示,将优波离归引到佛陀门下皈依。有意思的是,尽管王子们先到佛陀处皈依,却要先经过修行才能剃度,而优波离即刻就成为佛陀的弟子,所以王子们还要向优波离行师长礼仪。优波离皈依佛陀后,严持戒律,而且深明戒律的意义,后来集结的律藏就是由优波离诵出(阿难诵出的是经藏。三藏是指经、律、论三藏大法)。
罗睺罗,佛陀十大弟子中密行第一。他是佛陀做太子时所生,也是佛陀唯一的儿子。佛陀让罗睺罗出家,成为第一个沙弥,是因为佛陀有公天下的主张,不愿意让年幼的孩子做万民之主……小罗睺罗跟着佛陀出家后,每天早晨打扫院落,跟随师傅舍利弗研究修习佛陀的言教。有一次他因为前来做客的比丘占了他的寝室,就在滂沱大雨的夜晚独自一个人躲进厕所,后来为佛陀知觉,因此才有了沙弥和比丘可以同室相处的规定。他的密行严谨,有过在乞食的路上,被恶汉投沙石在钵内,并且打破头的遭遇,但是能强忍屈辱,自己去河边清洗干净,没有怨言。可罗睺罗毕竟是个孩子,免不了调皮开玩笑的习性,譬如:前来拜访的人问佛陀在不在那里,佛陀明明不在,可罗睺罗会开玩笑说在,等人家按照他说的去找佛陀时,他就会开心的嬉笑。为此,曾受到佛陀严厉的批评。佛陀知道以后,特别走到罗睺罗修行的地方,让罗睺罗盛水洗脚。当罗睺罗打水,佛陀洗脚以后,指着水对罗睺罗说:“罗睺罗!这盆水可以喝吗?”
罗睺罗回答:“佛陀!洗过足的水很污秽,不能喝的。”
“你就同这个水一样,水本来是清静的,好比你本来是王孙,远离世间虚假的荣华,出家做沙门,可又不精进于道,不清静身心,不守口慎言,三毒的污秽就等于清静的水里有垢秽一样。”佛陀招呼罗睺罗把水拿去倒掉,等罗睺罗回来,佛陀再问他:“你拿这个盆可以盛饭吃吗?”
罗睺罗回答:“不可以的,佛陀!洗手足的盆是不洁净的,这上面有垢秽,不能装东西吃。”
“你就好像这个盆一样,虽然做了清静的沙门。不修戒定慧,不净身口意,大道资粮怎么能装入你的心中呢?”佛陀说后,用脚轻轻踢了盆,盆就翻滚转动起来。罗睺罗很害怕,佛陀问他:“你怕盆子坏了吗?”
“佛陀!不是。盆子是粗物,坏了也不要紧。”
“罗睺罗!你不可惜这个盆,正等于大家不爱护你一样。你出家做沙门,不重威仪,戏弄妄言,这个行为的结果,是谁也不爱护你,不珍爱你,就是到命终的时候也都不能觉悟,迷中更增加迷……”
阿难,佛陀十大弟子中多闻第一。阿难就是《楞严经》中的主角,受到摩登伽女迷惑的那个笨阿难,他是佛陀的堂弟,只要他听到过的就能一字不漏的背诵出来。阿难尽管记忆力殊胜,而且是听到佛陀讲法最多的比丘,可是他直到佛陀涅槃之后才开悟证果。关于阿难的故事很多,这里只将佛陀涅槃之前,阿难关于自己所做的梦向佛陀请教的事分列出来。为了减少篇幅,阿难的梦中七事一并在佛陀的解答中:
“阿难!梦境由心造,但是有时梦境确是未来事情好坏的征兆。你的梦中七事,早在我的意料之中,现在分别为你解说:
第一、你梦见大海江河都为烈火焚烧,这是象征着未来僧团中的比丘,违犯佛教,取得供养,复起争斗。
第二、你梦见太阳将没,娑婆世界一片黑暗,你吃力地头顶着须弥山,这是说佛陀九十日后,当入涅槃,大众比丘,诸天人民,将要你来为他们启受经教。
第三、你梦见比丘不依佛制披搭袈裟,这是说佛陀涅槃以后,未来比丘开演说经大会,持着佛陀深法,口头宣讲而不奉行。
第四、你梦见比丘法衣不全,踯躅在荆棘之中,这是佛陀涅槃以后,未来世中,有很多比丘没有法衣,穿着俗人的服装,弃戒乐俗,育养妻子。
第五、你梦见繁茂的旃檀大树,有很多猪扒掘树根,这是说佛陀涅槃以后,未来比丘,不发心宣扬佛陀正法,只顾自己的生活打算,贩卖如来,以经忏佛事为生。
第六、你梦见年幼象子,不听大象之言,践踏青草,搅浊河流,最后反而饥饿而死,这是说佛陀涅槃以后,未来僧团中有持戒长老,明经比丘,教戒年少后学,讲说罪福,追人如影,但年少后学之人不肯信受奉行,最后堕入地狱。
第七、你梦见百兽之王的狮子死去,飞虫鸟兽不敢接近侵食,后为狮王的肉身之内,自有虫出,还食狮王身上之肉。这是说佛陀住世广说甚多经法,佛陀涅槃以后,没有外道能坏佛陀正法,但由我的在家出家七众弟子,自坏我法。
阿难!你的梦中七事,就是未来佛教的征兆。”
难陀,不是阿难。难陀是佛陀同父异母的弟弟,佛陀让他出家,是因为国家的未来不能给一个沉迷女色、碌碌无为的人来掌权。令沉迷女色的难陀安心出家修道,佛陀使用了“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如同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的教化方式。在罗睺罗出家不久,佛陀托钵来到难陀的门前,问难陀最近忙什么。难陀新婚不久,他的妻子孙陀利姬是十六城中最漂亮的女人,难陀和她每天形影不离,就是难陀出来见佛陀,他的妻子在他的额前点了一点红胭脂,命令他在红胭脂干了以前必须回来她的身边……佛陀听了难陀的说话,放下铁钵,转身向树林走去。难陀赶紧盛满饭菜追赶佛陀,等到了树林里,佛陀命令难陀出家。难陀剃度后,心烦意燥的他被佛陀引领到树林深处。当佛陀指着一个肮脏丑陋的母猴问难陀,这只母猴和难陀的妻子相比谁漂亮,因为佛陀知道难陀喜欢美色,念念不舍自己的妻子。于是,佛陀运用威德神力将难陀带到天国,那里不但有富丽堂皇的琼楼玉宇,悠扬悦耳的美妙音乐,馥郁芬芳的奇花异草,还有艳丽纯洁的无数仙女……神魂颠倒的难陀得知这些令人恍惚飘渺的天女是在等待他,以成全自己出家修行的功德时,难陀当即向佛陀表示应该安心修道,决定求生天上,享受天上的五欲之乐。随后,佛陀又以威神力,把难陀带入铁围山参观地狱。那里阴风习习,杀气腾腾,刀山剑树,铁叉铜柱,血河油锅,拔舌剥皮等凄惨恐怖,当难陀得知一口滚沸的油锅是在等待自己从天上享乐完毕之后的煎熬时,痛哭流涕,才开始忏悔,发出觉悟之心……
此外,佛陀十大弟子中,还有议论第一的迦旃延,运用善巧方便的说法,开解贫穷老妇将贫穷如何布施掉;头陀第一的大迦叶,出家之前志气清高,不着染欲,皈依之后过着舍富乞贫的托钵生活……等等,其实得到罗汉果位的还有很多很多。那么,什么又是罗汉呢?
了解罗汉之前,必须先知道涅槃。涅槃是佛教专有名词,梵文Nirvana的音译,中文译为圆寂。圆是圆满,寂是寂静。这个表示涅槃的圆满寂静,是不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涅槃不是在这里,也不是在那里;不是存在,也不是不存在,之所以这样解释是指当修行者证悟涅槃时,就没有了我们一般世间凡夫的“生死轮回”(众生对身心产生迷惑之后,认为有实在的身心,然后觉得自己在生死轮回,形成轮回的现象。因为迷惑的执著,就造成一些因缘在推动和前进,而众生就觉得有一个我从过去世轮回到今天。当修行人不再迷惑时,其心就不会再造作;当烦恼心不再推动过去世无量无边的业时,业就不会朝前发展。这样,这人不再执着生死,不再执著世间,在他今生的寿命了结之后,就不会再来出生了。)。
涅槃分为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灭掉烦恼就是证悟有余涅槃;灭掉生死就是证悟无余涅槃,因此我们要消灭生死轮回必须先灭掉烦恼,然后再灭生死。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世间的道路(修行人修禅定,靠定力灭除烦恼,而不是靠智慧,这样的烦恼只是暂时被降服,还会再生起)的八个果位:即四禅八定——初禅的离生喜乐,二禅的定生喜乐,三禅的离喜妙乐,四禅的舍念清净(这是色界的四个禅,后面是无色界的四个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相处定。另一种是出世间的道路,就是生起智慧不再迷惑,把所有的烦恼降服。也就是说,要克服生与死有关的烦恼。有四个果位:初果的入流,二果的一来,三果的不来,四果的无生。
准确些,只是出世间证道到四果的无生果位,才能被称作为阿罗汉(但是我们现在统称,说是初果罗汉、二果罗汉、三果罗汉、四果罗汉。就好象和尚这个称呼,本来只是称呼高僧大德有成就的沙门,但是现在只要是出家修行的佛弟子,几乎都被称作和尚了,尽管不准确,确实很符合实际)。阿罗汉的意思就是无生,是指“诸欲净尽,烦恼不生”,是小乘的极果(修出家道的最高果位)。这些证果的区别:
初果断三结:灭除戒禁取见、我见和疑三结(结,就是束缚的意思,又称之为烦恼)。戒禁取见,即执著一些戒律的见解,就是明白制定戒律是一种因果道理。我见,迷惑世间,认为身心里有一个我。疑,修行过程中,对自己所修行的法门产生深信不疑的心。断除了疑结,才可能朝向解脱。(证得初果,只剩下七生的生死。在剩下的七生中,不是做人,就是做天人,不会下堕三恶途)
二果断三结及贪嗔薄:在初果的基础上,先清理贪与嗔,即要放下欲界的烦恼——财、色、名、食、睡(这里的色是指淫欲。淫欲是最难断的,开始要远离男女的色欲,最后不再执著),然后看清楚嗔心,接着放下,最后进一步减少贪嗔痴。(证得二果,就只剩下来回两次的生死,要继续清理其他的烦恼。)
三果断五下分结:就是已经断除了戒禁取见、我见、疑、贪(淫欲)、嗔五下分结,只会生天人一次继续修道,最后解脱(也就是说三果以后就没可能再反退了。)
四果断五上分结:色界取(对色界境界的贪)、无色界取(对无色界境界的贪)、掉举(心念回忆某事)、我慢、无明,这五上分结的断除,就证悟阿罗汉。
阿罗汉觉悟后,他过去业带来的果报身依然会给他感受到不自在,必须继续维持到死为止。在这个过程中,其身心还继续活动,这就是有余涅槃。阿罗汉的身心虽然在活动,但是他知道是没有“我”,只是因缘在变化而已,在这个因缘变化的苦中,一直到他死。因为他不再执着,身心死后自然不再延续,就是无余涅槃。对阿罗汉来说,生前死后都无我,没有我存在或不存在的差别(我们认为他死前存在着,死后不存在了,是因为我们有我见,众生见,阿罗汉见等等见惑所造成的)。
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id=67472
读过佛经的人,就会知道佛经的版本,都会有“三分”(即序分、正文和流通)结构,为何这个《心经》没有?
《心经》译来中国,从南北朝初期直至清末,共计有七种版本之多。首先译此经的是姚秦时代鸠摩罗什三藏法师,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大明咒经》;其次是这个版本的大唐玄奘三藏法师,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第三种是唐时摩竭提国三藏沙门法月所译,名为《普徧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第四种是唐末时三藏般若共利言等所译,亦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第五种唐时大兴善寺三藏沙门智慧轮所译,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第六种为三藏法师沙门法成所译,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第七种是宋初时西天三藏法师施护所译,名为《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此外,近代也有人将西藏文的心经译成汉文,如此一来,最少有八种版本之多。
《心经》版本虽多,可最为大家读诵、讲说、研究的心经,就是玄奘三藏法师的这个版本,因为其译经态度严谨、用字工整,可谓“简而要,约而深”(评说玄奘法师译经的态度:一义未安,逡巡寒暑,一言互异,斟酌至三),将部帙繁多,文义广博的般若经得其心要……
可是,玄奘和鸠摩罗什两位三藏法师所译的版本,都是前无序分,后无流通,没有“完整的三分形式”(即序、正、流通的三分),而其他几种版本就有(由此,很多人认为《心经》是般若经里面的一段,而不是单独的一部经文,极具争议性)。选一部完本的《心经》介绍,还是借用(距离我们年代较近,也许更加成熟,因为他是有前人基础,因此相对完善。这仅仅是末学的个人看法)宋初时西天三藏法师施护所译,名为《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抄录如下: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并诸菩萨摩诃萨众。而共围绕。 尔时世尊。即入甚深光明宣说正法三摩地。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在佛会中。而此菩萨摩诃萨。已能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观见五蕴自性皆空。 尔时尊者舍利子。承佛威神。前白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乐欲修学者。当云何学。 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告尊者舍利子言。汝今谛听为汝宣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乐欲修学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者。当观五蕴自性皆空。何名五蕴自性空耶。所谓即色是空即空是色。色无异于空。空无异于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此一切法如是空相。无所生。无所灭。无垢染。无清净。无增长。无损减。舍利子。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无眼识界。乃至无意界。无意识界。无无明。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无所得。亦无无得。舍利子。由是无得故。菩萨摩诃萨。依般若波罗蜜多相应行故。心无所著。亦无挂碍。以无著无碍故。无有恐怖。远离一切颠倒妄想。究竟圆寂。所有三世诸佛。依此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应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广大明。是无上明。是无等等明。而能息除一切苦恼。是即真实无虚妄法。诸修学者。当如是学。我今宣说般若波罗蜜多大明曰。 怛[宁+也](切身)他(引一句)唵(引)[言+我]帝(引)[言+我]帝(引引二)播(引)啰[言+我]帝(引三)播(引)啰僧[言+我]帝(引四)[曰/月]提莎(引)贺(引五) 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若能诵是般若波罗蜜多明句。是即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尔时世尊。从三摩地安详而起。赞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说。如是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当如是学。是即真实最上究竟。一切如来亦皆随喜。 佛说此经已。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并诸苾刍。乃至世间天人阿修罗乾闼婆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
由全本可知,《心经》是舍利子“承佛威神”(感应到佛的想法),于是向能够“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观自在菩萨请教,借观自在菩萨宣说的这部《心经》。序说,就是讲说经文的时间、地点、缘由等等,每部经的开始都用“如是我闻”(这是因为佛经是佛陀涅槃后,由阿难复述佛陀所讲,大众结集而成)。流通,就是佛陀开示、教化完毕,大家都很高兴地“信受奉行”,欢喜而去(散会了)……
现在,不说序分流通,也不讲正文,看看佛教几位众所周知的罗汉。当然,首推佛陀的十大弟子,略选几位其人其事,和大家一起体悟智者的故事:
舍利子,也就是舍利弗,被誉为智慧第一的佛陀上座弟子,也就是本经的发问主角。舍利子译作鹙子,没皈依佛陀之前和目犍连同修外道。皈依后为佛陀首座弟子,佛陀曾叫罗睺罗拜他为师,衹园精舍兴建工程也由是舍利弗去督促的,甚至在佛陀还没到达舍卫城之前,舍利弗就已经先将外道慑服……舍利弗也是先佛涅槃的弟子(他在佛陀涅槃之前,赶回自己的家乡,将一些法语转诵给自己的母亲之后,回到自己的房间涅槃。舍利弗的年龄比佛陀大,涅槃时已经八十多岁,他母亲已过百岁)。
舍利弗几乎没有犯过错。有一次,在他带领罗睺罗从外面托钵乞食回来时,佛陀看到罗睺罗面色很不好,就问罗睺罗缘由。小罗睺罗说:信众们布施时,对上座和中座的比丘们供养上等的美味,给初进道的沙弥很粗糙的米饭野菜……人的身体,是不分年龄和戒行的,特别是小孩更需要营养。佛陀对罗睺罗的教化是:我们在修行,能够受到信众一麻一麦的供养,已经算是过分了,不要奢求更多!随后,佛陀对舍利弗说:你今天受了不净食,知道吗?当舍利弗把当日所受的饮食从肚中吐出,并禀告佛陀自己没有不依佛陀的乞食法而另外行乞时,佛陀对他讲说“六和敬”僧团,长老如何爱护关怀年少的比丘或者沙弥……
目犍连,神通第一的上座弟子,他和舍利弗(人世间最大的福报是智慧,可是我们最妄想拥有的却是神通。这真是有意思的组合)同是婆罗门的种姓,出身比较高贵。目犍连也是佛陀座下最激进的弟子,凡是推动佛法遇到阻力的时候,他是最反对妥协忍让的人。尽管他有神通,和外道斗法百战百胜,但是最终还是惨死在外道的乱石之下(神通不是究竟,学佛是为了解脱而不是证得神我。神通对于生死的解脱毫无关系,而且使用神通,不但会受其果报,更易招致邪魔入侵),他的现身说法是给后人的警戒。
有一个聪明人验证目犍连的神通,指着一棵树问他:这个树上现在有多少树叶?目犍连运用神通,最后告诉那个人一个数目,那人随手折断一根树枝,然后再问树叶数目。当目犍连告诉他之后,他数了自己手上树枝的树叶,然后相加,和之前的数目刚好。因此,他相信了目犍连的神通……目犍连不但神通第一,而且大慈大孝。他曾入地狱救母,七月十五日盂兰盆会相传至今;劝弟布施,以神通力带弟往返六欲天中,令其知道布施功德不会唐捐;他曾代佛陀讲说七佛通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我觉得,他最有意思的一次神通展示是:有一次佛陀在法堂讲法,却半天不开口,目犍连运用他心通,得知有一个比丘心中在想“又要说法了,没完没了……”的抱怨,于是他走过去将那个比丘拎起来扔到门外,但后回归原位。聆听佛陀开始讲法……
富楼那,佛陀十大比丘弟子中说法第一,辩才无碍。他说法不仅言辞美妙,威仪严整而且信心深厚,具有布教家精神。有一次,富楼那向佛陀请示前往输卢那国去布教,而佛陀讲说那个地方民性暴戾,很难传法,由此展开的对话很有意思。富楼那问佛陀说凡是有众生可度的地方,都可以布教吗?佛陀回答:去那样的地方,很危险。
富楼那说:为了宣扬正法,区区个人安危不值得考虑。
佛陀问:假若他们不肯接受你的教导,破口大骂,你的感觉如何?
富楼那说:他们毕竟是野蛮的人,光是骂,还没有打我……
佛陀问:假若他们用拳头、棍棒、瓦石等打你呢?
富楼那说:我仍觉得他们很好,因为只是用拳头、棍棒、瓦石,还没有忍心用刀仗刺伤我……
佛陀问:假若他们用刀仗把你刺伤呢?
富楼那说:他们还有人性,并没有残酷地把我打死……
佛陀问:假若他们把你打死呢?
富楼那说:这我就要更感谢他们,他们杀害我虚幻的色身,帮助我进入涅槃,帮助我以身命报答佛陀的恩惠。这对我虽无大妨碍,遗憾的是这对他们并没有好处……
须菩提,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也是佛教经典《金刚经》发问主角。有一天,大家在僧团中找不到佛陀,天眼第一的阿那律观察后告诉大家佛陀到忉利天为母说法去了,三个月后才回来。当佛陀重临人间时,须菩提正在灵鹫山中缝衣,他知道佛陀回来了,放下衣服想去迎接佛陀。这时,他心中想到:我现在去迎接佛陀法驾,是为了什么呢?佛陀的法身,不在眼、耳、鼻、舌、身、意上可见,我去迎接佛陀,就是把佛陀的法身当作地、水、火、风四大的和合,这是没有认识诸法的空性。不认识诸法的空性,就见不到佛陀的法身……法性是无处不遍的,佛陀的法身是无处不在的,我皈依奉行佛陀的教法,不应该被事项所迷。最后,他还是坐回原处,安安静静地缝衣。
佛陀的归来,比丘尼中神通第一的莲花色比丘尼最先到,并说:“佛陀!弟子莲花色首先前来迎接佛陀的圣驾。”佛陀微笑回答:莲花色!迎接我的第一人是须菩提……
阿那律,佛陀十大弟子中天眼第一。阿那律长相英俊,又是王族,很受人爱慕。但是有一次却因为在佛陀说法时因疲倦而打瞌睡,受到佛陀的批评。于是阿那律用功精进,发心绝不再佛陀座前睡眠,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阿那律的眼睛瞎了。因此,佛陀教他如何修定看到光明……阿那律信任佛陀的话,精进修习,不久就得到了天眼,不分远近,不论内外,他都能看得到。后来,他又向佛陀请示如何涅槃,佛陀为他宣说八大人觉: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行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第三觉知心无饜足,唯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乐道,唯慧是业。第四觉知懈怠堕落,行常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第五觉知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无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优波离,佛陀十大弟子中持戒第一。优波离没皈依佛陀之前,是下贱的首陀罗种姓,是个理发匠,但是他心地纯良,本性忠厚。在当时的印度,这样的人连和贵族说话的资格都没有,即使是贵族无意间接触到他们的肢体,他们也要因此而受到惩罚……当佛陀成道后回到故乡迦毗罗卫城的时候,跋提王子等受到佛陀德慧的感召,相约去优波离那里剃发出家,他们把随身华丽的衣物装饰等全部布施给为他们经常剃发的优波离……优波离为此而哭泣,他认为王子们舍弃富贵的生活,毕竟是有一种更好的事业值得追求,只可惜自己出身下贱……后来,舍利弗尊者依照佛陀的指示,将优波离归引到佛陀门下皈依。有意思的是,尽管王子们先到佛陀处皈依,却要先经过修行才能剃度,而优波离即刻就成为佛陀的弟子,所以王子们还要向优波离行师长礼仪。优波离皈依佛陀后,严持戒律,而且深明戒律的意义,后来集结的律藏就是由优波离诵出(阿难诵出的是经藏。三藏是指经、律、论三藏大法)。
罗睺罗,佛陀十大弟子中密行第一。他是佛陀做太子时所生,也是佛陀唯一的儿子。佛陀让罗睺罗出家,成为第一个沙弥,是因为佛陀有公天下的主张,不愿意让年幼的孩子做万民之主……小罗睺罗跟着佛陀出家后,每天早晨打扫院落,跟随师傅舍利弗研究修习佛陀的言教。有一次他因为前来做客的比丘占了他的寝室,就在滂沱大雨的夜晚独自一个人躲进厕所,后来为佛陀知觉,因此才有了沙弥和比丘可以同室相处的规定。他的密行严谨,有过在乞食的路上,被恶汉投沙石在钵内,并且打破头的遭遇,但是能强忍屈辱,自己去河边清洗干净,没有怨言。可罗睺罗毕竟是个孩子,免不了调皮开玩笑的习性,譬如:前来拜访的人问佛陀在不在那里,佛陀明明不在,可罗睺罗会开玩笑说在,等人家按照他说的去找佛陀时,他就会开心的嬉笑。为此,曾受到佛陀严厉的批评。佛陀知道以后,特别走到罗睺罗修行的地方,让罗睺罗盛水洗脚。当罗睺罗打水,佛陀洗脚以后,指着水对罗睺罗说:“罗睺罗!这盆水可以喝吗?”
罗睺罗回答:“佛陀!洗过足的水很污秽,不能喝的。”
“你就同这个水一样,水本来是清静的,好比你本来是王孙,远离世间虚假的荣华,出家做沙门,可又不精进于道,不清静身心,不守口慎言,三毒的污秽就等于清静的水里有垢秽一样。”佛陀招呼罗睺罗把水拿去倒掉,等罗睺罗回来,佛陀再问他:“你拿这个盆可以盛饭吃吗?”
罗睺罗回答:“不可以的,佛陀!洗手足的盆是不洁净的,这上面有垢秽,不能装东西吃。”
“你就好像这个盆一样,虽然做了清静的沙门。不修戒定慧,不净身口意,大道资粮怎么能装入你的心中呢?”佛陀说后,用脚轻轻踢了盆,盆就翻滚转动起来。罗睺罗很害怕,佛陀问他:“你怕盆子坏了吗?”
“佛陀!不是。盆子是粗物,坏了也不要紧。”
“罗睺罗!你不可惜这个盆,正等于大家不爱护你一样。你出家做沙门,不重威仪,戏弄妄言,这个行为的结果,是谁也不爱护你,不珍爱你,就是到命终的时候也都不能觉悟,迷中更增加迷……”
阿难,佛陀十大弟子中多闻第一。阿难就是《楞严经》中的主角,受到摩登伽女迷惑的那个笨阿难,他是佛陀的堂弟,只要他听到过的就能一字不漏的背诵出来。阿难尽管记忆力殊胜,而且是听到佛陀讲法最多的比丘,可是他直到佛陀涅槃之后才开悟证果。关于阿难的故事很多,这里只将佛陀涅槃之前,阿难关于自己所做的梦向佛陀请教的事分列出来。为了减少篇幅,阿难的梦中七事一并在佛陀的解答中:
“阿难!梦境由心造,但是有时梦境确是未来事情好坏的征兆。你的梦中七事,早在我的意料之中,现在分别为你解说:
第一、你梦见大海江河都为烈火焚烧,这是象征着未来僧团中的比丘,违犯佛教,取得供养,复起争斗。
第二、你梦见太阳将没,娑婆世界一片黑暗,你吃力地头顶着须弥山,这是说佛陀九十日后,当入涅槃,大众比丘,诸天人民,将要你来为他们启受经教。
第三、你梦见比丘不依佛制披搭袈裟,这是说佛陀涅槃以后,未来比丘开演说经大会,持着佛陀深法,口头宣讲而不奉行。
第四、你梦见比丘法衣不全,踯躅在荆棘之中,这是佛陀涅槃以后,未来世中,有很多比丘没有法衣,穿着俗人的服装,弃戒乐俗,育养妻子。
第五、你梦见繁茂的旃檀大树,有很多猪扒掘树根,这是说佛陀涅槃以后,未来比丘,不发心宣扬佛陀正法,只顾自己的生活打算,贩卖如来,以经忏佛事为生。
第六、你梦见年幼象子,不听大象之言,践踏青草,搅浊河流,最后反而饥饿而死,这是说佛陀涅槃以后,未来僧团中有持戒长老,明经比丘,教戒年少后学,讲说罪福,追人如影,但年少后学之人不肯信受奉行,最后堕入地狱。
第七、你梦见百兽之王的狮子死去,飞虫鸟兽不敢接近侵食,后为狮王的肉身之内,自有虫出,还食狮王身上之肉。这是说佛陀住世广说甚多经法,佛陀涅槃以后,没有外道能坏佛陀正法,但由我的在家出家七众弟子,自坏我法。
阿难!你的梦中七事,就是未来佛教的征兆。”
难陀,不是阿难。难陀是佛陀同父异母的弟弟,佛陀让他出家,是因为国家的未来不能给一个沉迷女色、碌碌无为的人来掌权。令沉迷女色的难陀安心出家修道,佛陀使用了“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如同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的教化方式。在罗睺罗出家不久,佛陀托钵来到难陀的门前,问难陀最近忙什么。难陀新婚不久,他的妻子孙陀利姬是十六城中最漂亮的女人,难陀和她每天形影不离,就是难陀出来见佛陀,他的妻子在他的额前点了一点红胭脂,命令他在红胭脂干了以前必须回来她的身边……佛陀听了难陀的说话,放下铁钵,转身向树林走去。难陀赶紧盛满饭菜追赶佛陀,等到了树林里,佛陀命令难陀出家。难陀剃度后,心烦意燥的他被佛陀引领到树林深处。当佛陀指着一个肮脏丑陋的母猴问难陀,这只母猴和难陀的妻子相比谁漂亮,因为佛陀知道难陀喜欢美色,念念不舍自己的妻子。于是,佛陀运用威德神力将难陀带到天国,那里不但有富丽堂皇的琼楼玉宇,悠扬悦耳的美妙音乐,馥郁芬芳的奇花异草,还有艳丽纯洁的无数仙女……神魂颠倒的难陀得知这些令人恍惚飘渺的天女是在等待他,以成全自己出家修行的功德时,难陀当即向佛陀表示应该安心修道,决定求生天上,享受天上的五欲之乐。随后,佛陀又以威神力,把难陀带入铁围山参观地狱。那里阴风习习,杀气腾腾,刀山剑树,铁叉铜柱,血河油锅,拔舌剥皮等凄惨恐怖,当难陀得知一口滚沸的油锅是在等待自己从天上享乐完毕之后的煎熬时,痛哭流涕,才开始忏悔,发出觉悟之心……
此外,佛陀十大弟子中,还有议论第一的迦旃延,运用善巧方便的说法,开解贫穷老妇将贫穷如何布施掉;头陀第一的大迦叶,出家之前志气清高,不着染欲,皈依之后过着舍富乞贫的托钵生活……等等,其实得到罗汉果位的还有很多很多。那么,什么又是罗汉呢?
了解罗汉之前,必须先知道涅槃。涅槃是佛教专有名词,梵文Nirvana的音译,中文译为圆寂。圆是圆满,寂是寂静。这个表示涅槃的圆满寂静,是不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涅槃不是在这里,也不是在那里;不是存在,也不是不存在,之所以这样解释是指当修行者证悟涅槃时,就没有了我们一般世间凡夫的“生死轮回”(众生对身心产生迷惑之后,认为有实在的身心,然后觉得自己在生死轮回,形成轮回的现象。因为迷惑的执著,就造成一些因缘在推动和前进,而众生就觉得有一个我从过去世轮回到今天。当修行人不再迷惑时,其心就不会再造作;当烦恼心不再推动过去世无量无边的业时,业就不会朝前发展。这样,这人不再执着生死,不再执著世间,在他今生的寿命了结之后,就不会再来出生了。)。
涅槃分为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灭掉烦恼就是证悟有余涅槃;灭掉生死就是证悟无余涅槃,因此我们要消灭生死轮回必须先灭掉烦恼,然后再灭生死。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世间的道路(修行人修禅定,靠定力灭除烦恼,而不是靠智慧,这样的烦恼只是暂时被降服,还会再生起)的八个果位:即四禅八定——初禅的离生喜乐,二禅的定生喜乐,三禅的离喜妙乐,四禅的舍念清净(这是色界的四个禅,后面是无色界的四个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相处定。另一种是出世间的道路,就是生起智慧不再迷惑,把所有的烦恼降服。也就是说,要克服生与死有关的烦恼。有四个果位:初果的入流,二果的一来,三果的不来,四果的无生。
准确些,只是出世间证道到四果的无生果位,才能被称作为阿罗汉(但是我们现在统称,说是初果罗汉、二果罗汉、三果罗汉、四果罗汉。就好象和尚这个称呼,本来只是称呼高僧大德有成就的沙门,但是现在只要是出家修行的佛弟子,几乎都被称作和尚了,尽管不准确,确实很符合实际)。阿罗汉的意思就是无生,是指“诸欲净尽,烦恼不生”,是小乘的极果(修出家道的最高果位)。这些证果的区别:
初果断三结:灭除戒禁取见、我见和疑三结(结,就是束缚的意思,又称之为烦恼)。戒禁取见,即执著一些戒律的见解,就是明白制定戒律是一种因果道理。我见,迷惑世间,认为身心里有一个我。疑,修行过程中,对自己所修行的法门产生深信不疑的心。断除了疑结,才可能朝向解脱。(证得初果,只剩下七生的生死。在剩下的七生中,不是做人,就是做天人,不会下堕三恶途)
二果断三结及贪嗔薄:在初果的基础上,先清理贪与嗔,即要放下欲界的烦恼——财、色、名、食、睡(这里的色是指淫欲。淫欲是最难断的,开始要远离男女的色欲,最后不再执著),然后看清楚嗔心,接着放下,最后进一步减少贪嗔痴。(证得二果,就只剩下来回两次的生死,要继续清理其他的烦恼。)
三果断五下分结:就是已经断除了戒禁取见、我见、疑、贪(淫欲)、嗔五下分结,只会生天人一次继续修道,最后解脱(也就是说三果以后就没可能再反退了。)
四果断五上分结:色界取(对色界境界的贪)、无色界取(对无色界境界的贪)、掉举(心念回忆某事)、我慢、无明,这五上分结的断除,就证悟阿罗汉。
阿罗汉觉悟后,他过去业带来的果报身依然会给他感受到不自在,必须继续维持到死为止。在这个过程中,其身心还继续活动,这就是有余涅槃。阿罗汉的身心虽然在活动,但是他知道是没有“我”,只是因缘在变化而已,在这个因缘变化的苦中,一直到他死。因为他不再执着,身心死后自然不再延续,就是无余涅槃。对阿罗汉来说,生前死后都无我,没有我存在或不存在的差别(我们认为他死前存在着,死后不存在了,是因为我们有我见,众生见,阿罗汉见等等见惑所造成的)。
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id=67472
Sunday, 13 November 2011
所有的成功都取代不了家庭的失敗

拒絕容不容易學?諸位朋友,你覺得拒絕容不容易?不容易。拒絕他人,我們可以拿出兩大法寶,這兩個法寶拿出來,一般朋友就不會為難你。第一個法寶就是父母。比方說朋友要找你去花天酒地,你實在是不想去,一去又要熬到半夜一、兩點,談的都是什麼?「言不及義,好行小慧」的這些言語,你實在不想去,你這個時候就可以把父母請出來。就跟他說:我已經答應我媽媽要回去,今天晚上陪她,我已經一、兩個禮拜前就答應她了,所以我得回去。一般的朋友聽到你要回去探望父母,他會怎麼樣?他當然應該不會勉強你。說不定你這麼一講,他也突然想到:我也很久沒有回去看我父母了。反而你這個拒絕還喚醒了他的孝心,這是第一個法寶。
第二個法寶是妻兒。當你不想去無謂的應酬,你可以跟他說:今天晚上我要跟我兒子講兩個德育故事,都已經跟他約好了,因為我現在一起跟他在做《弟子規》,來當我們的家規。《弟子規》說,「凡出言,信為先」,孩子還小,我不會失信於他,所以我必須回去。當你把這兩個王牌拿出來,基本上,朋友不會強你所難。假如兩張王牌拿出來還是沒用,還是硬要拉你去,怎麼辦?假如是這樣的朋友,我看人生應該有所取捨,這樣的朋友應該敬而遠之。
節錄自《幸福人生講座-細講弟子規》 蔡禮旭老師講述
还在修第三度
1. 开会时说的那些话,传到一些人的时候,又不知会变成怎样了。
2. 这些人,本身不要来开会,但又喜欢在背后讲东讲西、问东问西。
3. 上次那个活动,那次检讨时都说不需要再办,不懂为什么现在又说明年再办,还订了两个日期。
4. 我觉得我们不需要那么迎合当局,师父不是说了吗:不要攀缘?如此劳师动众,劳民伤财,但慧命没有成长到啊!而且,这也不是我们的做法。
5. 其实很多人跟我有同感,但是大家都保持静默,因为不想得罪他人。
6. 所以我说,我们常常就是这样而在原地踏步,因为没有人愿意提出意见,连建议都不要提,然后过后又开始抱怨埋怨,我想我们不会进步的原因就在此。
7. 我觉得这活动有个人议程在内,从某人的言行我感觉得出来,这是当晚不方便讲的。
8. 最近忽然对六度波罗蜜有了新的体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原来我还在修第三度。
9. 那天我说,我不介意承担别的功能,因为觉得自己在这个岗位已经太久了,好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是真的说自己,可能有人以为我在讽刺他人。
11. 大家很怕承担,我想是因为怕做错;也不是怕做错,而是怕做错后别人说的话。
14.当然没有人有资格说别人,但若是善意的提醒,我会很乐意的接受。
15. 的确有些人总爱用恶意的眼光、挑骨头的角度去看别人。
17. 这些,我都领教过了。真是人言可畏。
2. 这些人,本身不要来开会,但又喜欢在背后讲东讲西、问东问西。
3. 上次那个活动,那次检讨时都说不需要再办,不懂为什么现在又说明年再办,还订了两个日期。
4. 我觉得我们不需要那么迎合当局,师父不是说了吗:不要攀缘?如此劳师动众,劳民伤财,但慧命没有成长到啊!而且,这也不是我们的做法。
5. 其实很多人跟我有同感,但是大家都保持静默,因为不想得罪他人。
6. 所以我说,我们常常就是这样而在原地踏步,因为没有人愿意提出意见,连建议都不要提,然后过后又开始抱怨埋怨,我想我们不会进步的原因就在此。
7. 我觉得这活动有个人议程在内,从某人的言行我感觉得出来,这是当晚不方便讲的。
8. 最近忽然对六度波罗蜜有了新的体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原来我还在修第三度。
9. 那天我说,我不介意承担别的功能,因为觉得自己在这个岗位已经太久了,好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是真的说自己,可能有人以为我在讽刺他人。
10. 其实,我们参加这个组织就是为了来付出,但大家好像忘了出发心,很怕活动多,其实活动并不多,只看大家要不要承担要不要配合而已。
11. 大家很怕承担,我想是因为怕做错;也不是怕做错,而是怕做错后别人说的话。
12. 不知为什么,大家进来后好像都变得特别敏感,轻轻的一句话,好像都受不了。
13. 如果是我,我会先反省自己,而不是怪别人说自己。
14.当然没有人有资格说别人,但若是善意的提醒,我会很乐意的接受。
15. 的确有些人总爱用恶意的眼光、挑骨头的角度去看别人。
16. 然后唯恐天下不乱,人家说一句话,到了他的嘴里,换了一个语气,改了几个字,听进比尔耳朵,又变了另一个意思。
17. 这些,我都领教过了。真是人言可畏。
Friday, 11 November 2011
因果自負
/ 化十
2。當然各人的心態很重要,久了就能看到。
3。很多人還是很注重在外表、名相、數據等等,這些并不能代表甚麼,只會給人家一種錯覺,但是最后真相還是會顯露出來的。
4。誰真心,誰假意,其實大家都看得一清二楚,只是不說出來而已。
5。不要說慧命有沒有成長,很多人都不愛求進步,做事的能力都沒有成長到,只是在原地踏步。
6。所以說,做自己的本分事就好了,實在管不到那么多,因果要自負。
7。別人的問題,不要把它當作是自己的問題,那就沒事了。
8。師父都說了,不要把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懂得調適自己的心情很重要。
9。一個不快樂的修行人,對眾生是沒有利益的。
10。帶人要以身作則,被帶的人要帶眼識人。
Tuesday, 8 November 2011
之六·懺十一至百八煩惱
經典原文
或因十一遍使造一切罪,或因十二入造一切罪,或因十六知見造一切罪,或因十八界造一切罪,或因二十五我造一切罪,或因六十二見造一切罪,或因見諦思惟、九十八使、百八煩惱,晝夜熾然,開諸漏門,造一切罪。惱亂賢聖,及以四生,遍滿三界,彌亘六道,無處可避。今日至禱,向十方佛尊法聖眾,慚愧發露,皆悉懺悔。
1。或因十一遍使造一切罪。p531
十一偏使指人內心的十一種煩惱,包括七種不正確的見解、兩種疑、兩種無明,即七見二疑二無明。
「遍」是普遍之意。「使」,驅役也。
七見是邪見、我見、常見、斷見、戒盜見、果盜見、疑見。二疑是疑事、疑理。二無明是根本無明、枝末無明。
2。或因十二入造一切罪。p546
入,涉入也。謂「六根」、「六塵」相互接觸涉入而產生「六識」,歸納起來,不出「色法」和「心法」兩種。
如來為迷色偏重者,開色為眼耳鼻舌身,及以色聲香味觸合受想行識四種心法,但名為意。意之所對,唯一法塵。令其細觀於色,是為開色合心,故說為十二入也。
(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
3。或因十六知見造一切罪。p549
三藏法數明大智論十六知見,謂未見正道之人,於五陰等法中,強立主宰,妄計有我我所。計我之心,歷於諸緣,即有十六知見之別也。
一、我 謂於五陰等法中,無明不了,妄計有我我所之實,故名為我。
二、眾生 謂於五陰等法和合中,妄計眾共而生,故名眾生。
三、壽者 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有我受一期果報,命有長短,故曰壽者。
四、命者 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有我,命根成就,連持不斷,故名命者。
五、生者 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我能生起眾事,及計我來人中受生,故名生者。
六、養育 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我能養育他人,及計我從生已來,為父母養育,故名養育。
七、眾數 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我有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眾法有數,故名眾數。
八、人 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我是能修行人,異於不能之人,及計我生人道,異於餘道,故名為人。
九、作者 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我有身力手足,能有所作,故名作者。
十、使作者 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我能役使於他,故名使作者。
十一、起者 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我能起造後世罪福之業,故名使起者。
十二、使起者 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我能令他起後世罪福之業,故名使起者。
十三、受者 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我之後身,當受罪福果報,故名受者。
十四、使受者 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我當令他受諸苦樂果報,故名使受者。
十五、知者 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我有五根能知五塵,故名知者。
十六、見者 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我有眼根能見一切色相,又計我能起邪見正見,故名見者。
4。或因十八界造一切罪。p577
六根六塵六識: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合起來就是「十八界」。
根塵識分作內中外,識在內,根在中,塵在外。
5。或因二十五我造一切罪。p579
二十五個「我」:冥初自性、智大(覺大)、我心(我執)、五唯(五微)、五大(地水火風空)、五知根(眼耳鼻舌身)、五作業根(口、手、腳、小便大便二作業根)、心平等根(意根)、神我。
6。或因六十二見造一切罪。p582
身邊所攝者之六十二見,以「斷」、「常」二者為本。
一、於五蘊(色受想行識)各有四句(蘊大我小,我在蘊中;我大蘊小,蘊在我中;離蘊是我;即蘊是我,成二十。
二、歷三世(過去、現在、未來)成六十。
三、加根本斷常二或有無二,成六十二。
7。或因見諦思惟、九十八使、百八煩惱,晝夜熾然,開諸漏門,造一切罪。p582
由見思二惑,分別三界有九十八使。
「見惑八十八使」+「思惑十使」=「九十八使」。
一、「見惑八十八使」:欲界三十二,色無色界各二十八,成八十八也(32+28+28=88)。
二、「思惑十使」:欲界下四,色無色界下各三,而成十也(4+3+3=10)。
1。欲界下四 貪、瞋、癡、慢。
2。色界下三 貪、癡、慢。
3。無色界下三 貪、癡、慢。
一、欲界三十二 謂苦下十,集滅下各七,道下八,成三十二也(10+7+7+8=32)。
1。苦下十 貪、瞋、癡、慢、疑、身、邊、見、取、戒。
2。集下七 貪、瞋、癡、慢、疑、見、取(缺身、邊、戒)。
3。滅下七 貪、瞋、癡、慢、疑、見、取(缺身、邊、戒)。
4。道下八 貪、瞋、癡、慢、疑、見、取、戒(缺身、邊)。
二、色界二十八 謂苦下九,集下六,滅下六,道下七,成二十八也(9+6+6+7=28)。
1。苦下九 貪、癡、慢、疑、身、邊、見、取、戒(缺瞋)。
2。集下六 貪、癡、慢、疑、見、取(缺瞋、身、邊、戒)。
3。滅下六 貪、癡、慢、疑、見、取(缺瞋、身、邊、戒)。
4。道下七 貪、癡、慢、疑、見、取、戒(缺瞋、身、邊)。
三、無色界亦二十八,同於色界(28)。
「見惑八十八使」+「思惑十使」+「十纏」=「一百零八煩惱」。
Monday, 7 November 2011
德行不夠
4. 因果自負。十多天前就建議把“叮嚀”訂在星期天,還問他們可不可以,沒有人給我答覆,就當OK了,結果.....
5. 四周的境界很多,挑戰也很多,真的是“修行”的好地方。
6. 以前很容易“生氣”,但現在不會了,當作是對方的問題,不讓“意”生起就没事了(水懺有唱:煩惱意業所生)。
7. 佛陀也有三不能:不能滅定業、不度無緣人、不能度盡一切眾生。
8. 覺得我們的問題是“太慈悲”,很多事不敢提,因为怕得罪對方或讓對方聽了不高興。
9. 注意到有時明明知道對方言行不恰當,却因为對方資深而不敢說,反而新進的我們卻諸多要求,反而令新人退縮。
11. 外邊有時更糟,你如果運用師父的“善解包容”,可能不管用;但也看你個人的運氣和福報。
12. 覺得六個月的培訓是不夠的。爲了受證,有些人只是符合基本要求,其實很多東西都還不懂。
13. 要相信因緣果報。
14. 是我自己德行不夠。
Friday, 4 November 2011
破我執、去我相
1。師父說:我們布施行善,唯恐別人不知,而要人家讚歎,這都不是真布施。
2。達摩祖師東來,見梁武帝。梁武帝問「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
3。「功德」二字,不思而有,一言即滅。佛說八萬四千法門,就是要破煩惱,去我執。師父:要感恩對方給我們布施的機會。
4。在六度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你在第幾度?很多人仍然停頓在布施上,而且很注重在個人名相上,這也是我執,一種我慢。
5。破我執、去我相,是我們進來首要學習的功課,但是很多人忘了。
6。why「水懺」?師父擔心:正法不能樹立、弟子慧命沒有成長。
7。師父原本要講《法華經》(42年),現在又重講《水懺》,為什么?因為發現弟子太過注重在活動上,忽略了自己的慧命需要成長。
8。慈悅師姊:地球危脆,生命無常。師父要我們用慧命搶救生命,要大家來入法。師兄姊的使命感不夠。人人要大懺悔,才能夠救地球。
9。what is「水懺」?因緣果報。要相信。
10。不要怪別人,人要有自省能力,因為一切都是自造業(相信因果)。
11。根基不同,更要接受別人,更要入法,不是說我就是這樣,然后又對別人指指點點,你自己的修養也好不到哪里去。這是「卑劣慢」。
2。達摩祖師東來,見梁武帝。梁武帝問「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
3。「功德」二字,不思而有,一言即滅。佛說八萬四千法門,就是要破煩惱,去我執。師父:要感恩對方給我們布施的機會。
4。在六度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你在第幾度?很多人仍然停頓在布施上,而且很注重在個人名相上,這也是我執,一種我慢。
5。破我執、去我相,是我們進來首要學習的功課,但是很多人忘了。
6。why「水懺」?師父擔心:正法不能樹立、弟子慧命沒有成長。
7。師父原本要講《法華經》(42年),現在又重講《水懺》,為什么?因為發現弟子太過注重在活動上,忽略了自己的慧命需要成長。
8。慈悅師姊:地球危脆,生命無常。師父要我們用慧命搶救生命,要大家來入法。師兄姊的使命感不夠。人人要大懺悔,才能夠救地球。
9。what is「水懺」?因緣果報。要相信。
10。不要怪別人,人要有自省能力,因為一切都是自造業(相信因果)。
11。根基不同,更要接受別人,更要入法,不是說我就是這樣,然后又對別人指指點點,你自己的修養也好不到哪里去。這是「卑劣慢」。
Thursday, 3 November 2011
之五·懺七至十數煩惱
~《法譬如水》:第三章 懺煩惱障 第二節《三至百八煩惱》p436-529 重點導讀分享
經典原文
又復自從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或因七漏。造一切罪。或因七使。造一切罪。或因八倒。造一切罪。或因八垢。造一切罪。或因八苦。造一切罪。如是等煩惱。無量無邊。惱亂六道一切眾生。今日發露。皆悉懺悔。又復自從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或因九惱。造一切罪。或因九結。造一切罪。或因九緣。造一切罪。或因十煩惱。造一切罪。或因十纏。造一切罪。
1。或因七漏。造一切罪。p437
一見漏、二修漏、三根漏、四惡漏、五親近漏、六受漏、七念漏。
2。或因七使。造一切罪。p442
一、欲愛,欲界之貪欲也。二、恚,瞋恚也。三、有愛,色界無色界之貪欲也。四、慢,慢煩惱也。五、無明,痴惑也。六、見,五邪見也。七、疑,疑四諦之理也。
3。或因八倒。造一切罪。p445
一、非常計常。二、非樂計樂。三、非我計我。四、不淨計淨。
五、常計無常。六、樂計非樂。七、我計非我。八、淨計不淨。
4。或因八垢。造一切罪。p456
不敬三寶(佛法僧)、不孝父母、
不敬師長、不濟貧窮、不看病人、不憐畜生苦。
5。或因八苦。造一切罪。p460
八相為苦:所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盛陰苦。
6。或因九惱。造一切罪。p473
又云九難,亦云九橫,亦云九罪報。佛現生所受之九種災難也。
一、六年苦行。二、孫陀利謗。三、木槍。四、馬麥。五、流離王覆滅釋迦族。
六、乞食空缽。七、旃荼女謗。八、調達推山。九、寒風索衣。
7。或因九結。造一切罪。p494
結縛眾生使不出生死之煩惱,有九種也。一愛,二恚,三慢,四無明,五見,六取,七疑,八嫉,九慳是也。
8。或因九緣。造一切罪。p516
一、明緣。二、空緣。三、根緣。四、境緣。五、作意緣。
六、根本依緣。七、染淨依緣。八、分別依緣。九、種子緣。
9。或因十煩惱。造一切罪。p516
貪、瞋、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取見,戒禁取見,合而為十煩惱。
10。或因十纏。造一切罪。p516
有十種之妄惑,纏縛眾生,不使出生死,不使證涅槃,故名十纏。
一無慚、二無愧、三嫉、四慳、五悔、六睡眠、七掉舉、八昏沈、九瞋忿、十覆也。
經典原文
又復自從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或因七漏。造一切罪。或因七使。造一切罪。或因八倒。造一切罪。或因八垢。造一切罪。或因八苦。造一切罪。如是等煩惱。無量無邊。惱亂六道一切眾生。今日發露。皆悉懺悔。又復自從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或因九惱。造一切罪。或因九結。造一切罪。或因九緣。造一切罪。或因十煩惱。造一切罪。或因十纏。造一切罪。
1。或因七漏。造一切罪。p437
一見漏、二修漏、三根漏、四惡漏、五親近漏、六受漏、七念漏。
2。或因七使。造一切罪。p442
一、欲愛,欲界之貪欲也。二、恚,瞋恚也。三、有愛,色界無色界之貪欲也。四、慢,慢煩惱也。五、無明,痴惑也。六、見,五邪見也。七、疑,疑四諦之理也。
3。或因八倒。造一切罪。p445
一、非常計常。二、非樂計樂。三、非我計我。四、不淨計淨。
五、常計無常。六、樂計非樂。七、我計非我。八、淨計不淨。
4。或因八垢。造一切罪。p456
不敬三寶(佛法僧)、不孝父母、
不敬師長、不濟貧窮、不看病人、不憐畜生苦。
5。或因八苦。造一切罪。p460
八相為苦:所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盛陰苦。
6。或因九惱。造一切罪。p473
又云九難,亦云九橫,亦云九罪報。佛現生所受之九種災難也。
一、六年苦行。二、孫陀利謗。三、木槍。四、馬麥。五、流離王覆滅釋迦族。
六、乞食空缽。七、旃荼女謗。八、調達推山。九、寒風索衣。
7。或因九結。造一切罪。p494
結縛眾生使不出生死之煩惱,有九種也。一愛,二恚,三慢,四無明,五見,六取,七疑,八嫉,九慳是也。
8。或因九緣。造一切罪。p516
一、明緣。二、空緣。三、根緣。四、境緣。五、作意緣。
六、根本依緣。七、染淨依緣。八、分別依緣。九、種子緣。
9。或因十煩惱。造一切罪。p516
貪、瞋、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取見,戒禁取見,合而為十煩惱。
10。或因十纏。造一切罪。p516
有十種之妄惑,纏縛眾生,不使出生死,不使證涅槃,故名十纏。
一無慚、二無愧、三嫉、四慳、五悔、六睡眠、七掉舉、八昏沈、九瞋忿、十覆也。
Wednesday, 2 November 2011
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治,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所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 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而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遊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語譯:
臣聽說:希望樹木長得高大,必先穩固它的根本;想要河流流得長遠,必先深治它的泉源;想要國家安定,必先累積德義。泉源不深卻希望河流流得長遠,根不穩固卻希望樹木長得高大。德義不篤厚卻要國家安定,臣雖是愚笨的人,也知道不可能,何況是明智的人呢?天子居人君的重位,領有天下的疆域,就該累積德義如天一般高,才能長保無窮的福祉。若不知居安思危,用節儉戒除奢華,德義不篤厚,情感不能克制慾望;這好比砍伐樹根希望樹木茂盛,堵塞泉源卻希望河流長遠一樣啊!
歷代所有君王,承奉上天偉大的使命,沒有不在艱苦時道德顯著,功成之後道德衰落;能有好開始的人實在很多,能保持到底的人卻很少。難道得天下容易,保有天下反而困難嗎?從前取得天下有餘力,如今保有天下卻力量不夠,為什麼呢?艱苦時,必定竭盡誠心對待屬下;得志後,就放縱情慾傲慢待人。竭誠待人即使北胡南越關係疏遠的人也將休戚與共,傲慢待人那麼骨肉至親也會成為路。即使用嚴刑來匡正,用威勢來嚇止,結果人民只知苟且免於犯罪卻不存有仁心,表面恭順而內心卻不誠服。可怕的不是民怨的大小,而是民心的向背;就好比水能承載舟船也能翻覆舟船一樣,所以應該特別謹慎;又好比用腐朽的繩索來駕糊狂奔的馬車,怎能疏忽呢?
做為國君的人,如果見到嘉歡的事物,就該想到知足來警戒自己;打算有所作為,硍應想到適可而止來安定人民;擔心位高勢危,就該想到謙虛自我修養;懼怕自滿驕傲,就該想到江海居下才能容納百川;嘉歡田獵,就該想到以三次驅射為限度;憂懼鬆懈怠慢,就該想到有始有終;顧慮耳目蔽塞,就該想到虛心接納臣民的意見;擔心姦邪進讒,就該想到端正己身以斥退惡人;施恩時,就該想到不要因一時高興而胡亂獎賞;行罰時,就該想到不要因一時惱怒而亂用刑戮。綜合這十思的工夫,是用來弘揚上述眾多的德行。選拔有才的人而重用他,擇取良善的話而聽從它;那麼智者施展他的謀略,勇者竭盡他的才力,仁者傳布他的恩惠,信者獻出他的忠誠。文武百官爭頁效命,君臣之間相安無事,可以享受逸遊的樂趣,可以怡養赤松子、王子喬般的高壽,悠閒彈琴、垂著衣裳拱者雙手,不必多言硍能治化天下。何必勞苦自己的精神,代替屬下管理職務,勞碌聰明的耳目,損害清靜無為的至道呢?
http://ftp.nssh.ntpc.edu.tw/china/chinese/14/%E8%AB%AB%E5%A4%AA%E5%AE%97%E5%8D%81%E6%80%9D%E7%96%8F.htm
Tuesday, 1 November 2011
慈濟人的擔當
慈濟行列,在濟貧教富中以事對貧,以理對富;富有的眾生在豐足之餘,往往心生顛倒,煩惱叢生,慈濟的責任就在開導他們的心病、習氣。
慈濟委員要以身作則,委員本身的氣質、修養很重要,委員間應該互相鼓勵、借鏡。委員的舉手投足、開口動舌皆為眾目所視,故慈濟行列中的每一分子,平日的一言一行,皆應如履薄冰般的小心翼翼。
本文摘自:《清淨的智慧》1999.12出版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