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至法華,開顯佛性,如從衣下,指出明珠。
佛陀開始說「苦」這一字,這個「苦」字說出來,就能夠分析很多很多的生態之苦,人民生活之苦、無常的苦等等,這種不平等的人生的苦,有的怎麼那麼富貴,有的怎麼那麼的貧賤,開始就有因緣可說了。因緣來自無明,無明造作的業力等等,自然形成了這種生活的生態,這大家看得到、感覺得到,大家了解了這個苦,既然有辦法能脫離這個苦的機會,不要再來人生了,來了人生,凡事都由不得自己,這很苦,所以大家的盼望,盼望能解脫生死。為了要解脫生死,很多人修行就是停滯在這裡,停滯在小法,就是「四諦」、「十二因緣」法裡,那就是佛陀成佛之後有十二年來講《阿含經》,十二年的《阿含經》,那就是完全說這些「苦集滅道」的道理。《阿含經》大家聽進去了,了解了,人間這麼多的苦難,我就應該要好好守護這念心,不要再去與人攀緣,所以煩惱要斷,相信佛陀所說的,來自開口動舌、舉手動足,一念心念一動,無不都是因,無不都是緣,無不都是業,這大家都相信了。
從這樣,佛陀這十二年講《阿含經》,號召了很多人來聽法。根機淺的人,因這淺薄的根機,初來接觸佛法,他們全都聽懂,聽因緣果報,聽人的受苦,聽佛陀很多種的譬喻,在生活中都感覺得到的,說過去的因果,說過去的《本生經》等等,這大家很有興趣,就這樣佛法在這個時代,慢慢大家都了解了,佛會來人間是要救度人間,聽佛說法,依教奉行。這在十二年間,叫做「阿含時」。佛陀看,人的因緣都差不多靠近過來了,開始就要進階,所以佛陀就講「方等」。《方等經》是慢慢,從小教慢慢要進入大乘法,這開始在轉了,要讓大家知道不只是這樣,這個因緣果報是我們自己自作自受,要知道因緣果報,就是還要人與人的事,不是單獨的事情,是人與人,我們要如何與人接觸,用愛、用慈悲好好去對待人;人造作的業,我們要如何去寬諒他。「一切有為法」,人為所造作的,但是歸於無形,「如夢幻泡影」,到頭來什麼都沒有,向大家說要念無常。八年的時間就是方等談,就是談方等,「方等時」。人生不是小苦,大苦啊!大苦就是大因緣所造成,大因緣就開始要發大心,這有八年的時間。
大家好像對這個法.像知道,又像不了解,到底「無常幻化」又是什麼東西呢?接下來佛陀就要用二十二年的時間來講《般若經》。「般若」就是智慧,要開啟大家的智慧,從有的東西,將它分析到完全歸於空;「有」將它分析到「沒有」,完全談空。談空,就是要用很深的道理,很…提升人人的智慧。這二十二年,要從空中去體會道理,那就很困難。明明就有的東西,明明是人所需要的、所感受的,要如何將它當作無?雖然佛陀用很長的時間,二十二年來分析,分析很多的「成住壞空」的道理,分析很多世間所有眼睛看得到的有為法,是來自於無為法的會合,又更深啊!因為這樣,這二十二年的《般若經》,其實大家已經開始了解「空」,一切皆空,既是一切皆空,我就要將這些無明完全歸空,我這樣已經究竟了,我有做到了,我沒有攀緣,我了解人生疾苦的道理,我知道一切過去、現在、未來,來自於「十二因緣」法,這個道理我也了解了。
空的道理,大空的大道理,我也都了解了,一切一切皆空,所以這些煩惱、無明,我都不要執著,我都將它放下了,這樣我不就是已經得到究竟的大法呢?我應該就是到這裡就好了。但是佛陀過去的四十二年間,這樣不就是四十二年嗎?十二年的「阿含」,八年的「方等」,那就二十年了,加上了二十二年的《般若經》,這樣就是過了四十二年了。這四十二年後,佛陀開始就是知道時間差不多了,所以,佛陀一轉就說《妙法蓮華經》,這《妙法蓮華經》,它就是會三乘歸一乘。過去的小教與中根者,十二因緣、方等、般若,這中根器的人已經開始了解了,幻化無常,天地萬物道理一切歸空,這算中乘。現在佛陀就轉入大乘,現在般若也算是大乘,但是也是在小乘偏空,他了解,對這般若甚深的道理,他所了解的是一部分,叫做偏空,他無法了解很透徹,透徹的真空;能透徹真空,他就能了解妙有。
佛陀來到娑婆世界,大家有緣同一個地方,佛陀為我們講「阿含」,說「方等」,又演「般若」。《方等經》就開始彈訶,開始跟大家說,不要執在小乘法,要發大乘心,不只是小小的苦、個人的苦,人與人之間的苦,所以要好好除去人與人之間的無明,這就要開始要入人群。不是只有獨善其身,遠離人群,不是這樣而已。
接下來就到「般若時」了,「般若」就是一切皆空,一切虛幻等等,道理進階,要淘汰我們很多很多心裡的見思惑,要讓我們盡空。但是我們還沒辦法體會,所以到了最後,還是苦切來呵斥,大家這種苦切訶責,親友就大聲說:「你為什麼,我明明給你這樣的東西,為什麼你還這麼狼狽,還是這樣不爭氣,還是這樣在流浪?」這訶責,就是譬喻諸佛菩薩化世人間在教化,這樣時時都這樣給你法,因緣一段一段分段生死,一段一段因緣盡了,重新再來,就是這樣因緣既畢,你還是一樣,又流浪在三界中。示衣繫寶珠,這時候開始要讓他知道,你身上有寶珠,這是來到「法華」這個時期。
經文簡釋:「示以所繫珠」;來至法華,開顯佛性,如從衣下,指出明珠。
《法華經》完全就是要向大家開顯佛性,不能再等時間了,無法像過去的十二年、八年、二十二年,現在剩下沒幾年了。所以在這個時間,不得不開始,不論你聽懂、聽不懂,總是要開顯佛性,要向我們人人說,人人本具佛性,這個佛性,我們要好好體會。其實,佛性,就是真如道理,我們人人都是乘這樣的法來去,迷者,不由自己的來去;覺者,乘如是法再來人間教育。若是迷了,隨業,隨往業而來今生。同樣就是這樣的來去,但是同樣是這樣的道理。所以「開顯佛性,如從衣下,指出明珠」,在這柔和忍辱衣中,向我們說出了我們真實的佛性,我們要很用心。
〔法華七喻〕(佛光大辭典)
(五) 衣珠喻,又作繫珠喻。出自五百弟子受記品。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親友以寶珠繫於其衣中;而其不覺知,自受貧苦。後經親友告知,乃得寶珠,衣食受用無極。以喻二乘之人,昔於大通佛所,曾下大乘之種,然為無明所覆,未能覺了,後由如來方便開示,乃得證大乘之果,利樂無窮。
20170824《靜思妙蓮華》(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