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願承是懺悔七漏八垢九結十纏等。一切諸煩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坐七淨華。洗八解水。具九斷智。成十地行。願以懺悔十一遍使。及十二入。十八界等。一切諸煩惱。所生功德。願十一空。能解常用栖心自在。能轉十二行法輪。具足十八不共之法。無量功德。一切圓滿。發願已。歸命禮諸佛。
坐七淨華。
不染曰淨,華乃對果而言,即因中所修之行也。謂二乘修習無漏之業,以七種淨行為華,而證道果,故言七淨華也。維摩經云:定水湛然,滿布以七淨華。
〔一、戒淨華〕,
〔二、心淨華〕, 〔三、見淨華〕,
〔四、斷疑淨華〕,
〔五、分別淨華〕,
〔六、行淨華〕,
〔七、涅槃淨華〕,
洗八解水。
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
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
四、空無邊處解脫
五、識無邊處解脫
六、無所有處解脫,
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
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住
具九斷智。成十地行。
將三界九地一切煩惱盡皆斷除,本性智慧即能顯發,如此而能成就十地行。
十地者:謂菩薩所證之地位,一切佛法,依此發生也。然地位有淺深,故始自歡喜終於法雲,分為十也:
一、歡喜地 謂菩薩智同佛智,理齊佛理,徹見大道,盡佛境界,而得法喜,登於初地。經云:「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
二、離垢地 謂由盡佛境界,明了諸法異性而入於同,若見有同,即非離垢,同性亦滅,斯為離垢。經云:「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
三、發光地 謂同異情見之垢既淨,則本覺之慧,光明開發。經云:「淨極用生,名發光地。」
四、焰慧地 謂慧明既極,則佛覺圓滿,覺滿則慧光發焰,如大火聚,爍破一切情見。經云:「照極覺滿,名焰慧地。」
五、難勝地 謂由前焰慧,爍破一切情見,其同異之相,皆不可得,即是諸佛境界,無有能勝。經云:「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
六、現前地 謂由前同異之相,既不可得,則真如淨性,明顯現前。經云:「無為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
七、遠行地 謂真如之境,廣無邊際,雖真如現前,分證則局,若盡其際,方為極到。經云:「盡真如際,名遠行地。」
八、不動地 謂真如之理,既盡其際,全得其體,則真常凝靜,無能動搖。經云:「一真如心,名不動地。」
九、善慧地 謂既得真如之體,即發妙用,凡所照了,悉是真如。經云:「發真如用,名善慧地。」
十、法雲地 謂菩薩至此第十地,修行功滿,唯務化利眾生,大慈如雲,普能陰覆,雖施作利潤,而本寂不動。經云:「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
願以懺悔十一遍使。及十二入。十八界等。
願十一空。能解常用栖心自在。
(一)內空(二)外空(三)內外空(四)有為空(五)無為空(六)無始空(七)性空(八)無所有空(九)第一義空(十)空空(十一)大空。
能轉十二行法輪。
講說「苦、集、滅、道」四聖諦,各轉三次,「示、勸、證」為三轉之意,共十二行法輪。
具足十八不共之法。
一、身無失 謂佛從無量劫來,常用戒定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諸功德滿足故,一切煩惱俱盡,是名身無失。
二、口無失 謂佛具無量智慧辯才,所說之法,隨眾機宜,皆得證悟,是名口無失。
三、念無失 謂佛修諸甚深禪定,心不散亂,於諸法中,心無所著,得第一安隱處,故名念無失。
四、無異想 謂佛於一切眾生,平等普度,心無揀擇,是名無異想。
五、無不定心 謂佛行住坐臥,常不離甚深勝定,是名無不定名。
六、無不知己捨 無有一法不了知而捨之者,是名無不知己捨。
七、欲無減 謂佛具眾善,常欲度諸眾生,心無厭足,是名欲無減。
八、精進無減 謂佛身心精進滿足,常度一切眾生,無有休息,是名精進無減。
九、念無減 謂佛於三世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應滿足,無有退轉,是名念無減。
十、慧無減 謂佛具一切智慧,無邊無際,不可盡故,隨慧而說,亦無有盡,是名慧無減。
十一、解脫無減 謂佛遠離一切執著,具二種解脫:
一者、有為解脫 謂無漏智慧相應解脫。
二者、無為解脫 謂一切煩惱淨盡無餘。
是名解脫無減。
十二、解脫知見無減 謂佛於一切解脫中,知見明了,分別無礙,是名解脫知見無減。
十三、一切身業隨智慧行 謂佛現諸勝相,調伏眾生,稱智演說一切諸法,令其各得解悟證入,是名身業隨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 謂佛以微妙清淨之語,隨智而轉,化導利益一切眾生,是名一切口業隨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 謂佛以清淨意業,隨智而轉,入眾生心,而為說法,除滅無明癡暗之膜,是名意業隨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謂佛以智慧,照知過去世所有一切,若眾生法,若非眾生法,悉能遍知無礙,是名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謂佛以智慧,照知未來世所有一切,若眾生法,若非眾生法,悉能遍知無礙,是名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