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8 January 2025

數學至理

「數學裡有個美好的詞,叫求和;有個遺憾的詞,叫無解;有個霸氣的詞,叫有,且僅有;有個悲傷的詞,叫無限接近卻永不相交漸近線。還有個模糊的詞,叫約等於;有個遙遠的詞,叫未知數;有個單調的詞,叫無限循環,有個堅定的詞,叫絕對值;乘法中,一方為零,結果都為零;除法中,自己除以自己,都是一。」

看到這一段話,不得不敬佩作者,他活用數學專有名詞,無論在哪個行業,都可以用他的專業知識來表達人世萬物,這樣的思維邏輯,非常貼近我們的現實生活。

一方為零,結果都為零。 讓人無限遐想,生活中為人處事總會遇見道不同不相為謀的人,一番熱情之後,美好也好,遺憾也好,終究為零散場。也終於讓人明白為何零排在最前面,無論人生有多少個阿拉伯數字,最後都為零。

人這一生又何嘗不是0與1的組合呢?這些數字把人生剖析的如此淋漓盡致。

每個人一輩子都在解這些數學題,求和、無解、未知、為零,在選擇中出現困惑悲喜,不如意的也許在人生中留下遺憾!是啊~有個不能交心的詞,平行永不相交,好費解的人生!

日子3.1415926535⋯⋯ ,除不盡的非要除盡,那就一定得有小數點,無限小數點,象徵永不止息,這也許在人生中就是傷疤!有個不能交心的詞,平行永不相交。

好費解的人生啊!原來數學的結果能詮釋人生的全部意義。 不過,一切還是順其自然吧!人生中,大路小路總歸路,走出去都是路。一生走完終為零!還是善待自己吧!

人生在世平常心求圓滿,粗茶淡飯有真味,明窗淨几是安居,別為了不屬於你的觀眾,演一段不屬於你的人生,記得自己是有,且僅有,自己珍愛自己,生活的美好緣於一顆平常心。

/ 摘自网路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625699421259878/?hoisted_section_header_type=recently_seen&multi_permalinks=1786534631843012

Thursday, 23 January 2025

饑餓困局:自我與他者關係中的利他選擇與生存智慧

/ 何日生


饑餓困局告訴我們,慈悲的愛是前提,理性智慧必須同行。正如佛法所強調的「悲智雙運」,慈悲與智慧並行。自我與他者的關係,包括愛的關係、競爭關係、敵對關係、依賴關係、剝削關係和疏離關係。這些關係普遍存在於商場、政壇、宗教乃至任何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

而在兩個個體的互動中,是選擇互助還是競爭?是敵對還是和平?是施予還是剝削?是分工還是依賴?我們通過假設一個「饑餓困局」的吊詭情境來探討這一難題。情境設定如下:

饑餓困局的吊詭情境

在一個村子裏鬧饑荒的背景下,有兩個人已經饑餓兩周,快要死了。他們在河邊發現河中央的樹上掛了一張餅,這張餅僅足夠一個人吃,但河裏有無數的鱷魚。兩人都想要拿到這張餅填飽肚子。

在這個情境下,他們應該選擇合作還是對抗?分工還是依賴?施予還是剝削?如果選擇對抗,兩人都可能無法得到這張餅。如果一人依賴另一人去取餅而自己不採取任何行動,同樣也無法拿到餅。因為只有一人引開鱷魚,另一人去取餅,才有可能成功拿到餅。

但誰願意冒險去引開鱷魚呢?這樣做可能喪命,而且當他們回來時,餅可能已經被另一個人吃掉了。如果沒有人願意冒險引開鱷魚,兩人都可能餓死。但如果有一人願意犧牲,至少另一個人能活下來,或者兩人平分餅,至少不會很快餓死。

她們應該如何選擇?是合作分工還是單獨行動?如果為了餅對抗起來,其中一人可能受傷或死亡,而另一人也拿不到餅。如果選擇競爭,兩人都可能掉到水中,讓鱷魚群果腹。如果選擇依賴,只讓一人去取餅,自然也無法成功。唯一的方法就是互助,而這種互助不是互利,因為可能需要一人犧牲。願意犧牲的人,自然是有愛的人。

愛是理性、勇敢的

想像如果這兩人是父子或感情至深的夫妻,他們會怎麼做?他們會選擇一人引開鱷魚,讓另一人去取餅。這就是愛的關係,一人冒險甚至犧牲,讓另一人去得利。最終,可能是一人或兩人都存活。在這種情況下,任何非互助、非愛的關係都無法生存。

如果兩人都處於愛的關係中,他們可以理性討論,決定由跑得快的人去引開鱷魚,擅長爬樹的人去取餅。最終,兩人可以分食餅,或者至少一人活下來。

這種互利模式不一定實現雙贏,但他們還做不做?這個情境並非虛擬,在現實環境中,不管是經濟還是政治活動,都充滿了風險。要把握機會,就必須承擔風險,但誰去承擔?只有勇敢和有愛心的人去承擔風險。

這樣的勇者或智者,他們能獲得什麼利益?他們能夠救他人,甚至拯救自己。答案是,愛是理性的,愛是勇敢的。利他是既理性又勇敢的行為,它能讓自己或他人得利,同時也意味着願意承擔風險。

理智與智慧的考驗

這與博弈理論非常不同。博弈理論中的追求雙贏往往是基於自己會贏的前提下採取行動。在現實世界中,例如在金融領域,銀行貸款傾向給有抵押的人,因為不願意承擔風險。這是博弈理論的應用,只有在確保自己獲益的情況下,才願意採取有益他人之舉。

但慈善家尤努斯的微型貸款不同。他基於愛和信任貸款給窮人,儘管有可能回收不了錢,但尤努斯願意承擔風險。尤努斯的利他之心推動了這項慈善事業,結果非常成功,95%的窮困婦女都按時還款。

饑餓困局將人性推到極端,當自我不願意承擔風險時,自我和他者都活不下來。這不僅是對情感層面的利他精神的挑戰,也是理智與智慧的考驗。當兩人認識到只有分工互助才能夠生存時,他們就必須分工合作。

如果一人擅長快跑,一人擅長爬樹,那麼快跑的人就不應該為了避開鱷魚追趕的風險而去爬樹,而讓擅長爬樹的人去引開鱷魚。因此,專業角色分工也是求生致勝的關鍵。

饑餓困局告訴我們,慈悲的愛是前提,理性智慧必須同行。正如佛法所強調的「悲智雙運」,慈悲與智慧並行。

/「善經濟:利他、和合、共善」之十二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article/42706

Friday, 17 January 2025

遇到要用生氣控制你的人……......

藤野智哉


在我們生活周遭總會遇到這樣的人,很多時候,他們透過「不高興」的情緒來控制他人。例如以下這些常見的狀況:

‧沒有直接表達不滿,而是大力甩門來表達不悅的伴侶。
‧在會議中嘆氣連連或面露不耐煩的表情,透露出自己很不高興的主管。
‧拒絕了對方的邀約,下次在公園巧遇時便對你表現出冷暴力的媽媽朋友。

當伴侶用力關門來表達現在生氣的情緒時,如果另一方試圖去哄他開心,對於甩門的這一方來說,這可能成為一種成功的經驗。讓他覺得只要表達不滿、對方就會低頭,進而養成這種習慣。

同樣地,對工作表現不滿的主管,可能認為只要自己露出不悅的表情,下屬就會更加努力工作;那些施加冷暴力的媽媽朋友,心裡可能想著,如果你不滿足她的要求,就會得到被冷落的下場。

這些行為都可以歸類為透過展現不悅來控制他人,被這樣對待的人一定會感到非常不舒服。有些人會因此產生強烈的自我否定感,認為都是因為自己的關係,才惹得對方不高興,這會讓他們更加痛苦。

不過,我想告訴大家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對方生氣,是他的問題,不管你做了什麼,決定要用生氣的情緒來應對的是他。你不需要因為對方的怒氣而感到自責,更不需要因此被對方控制。

雖然這麼說,但有些人還是會介意,當對方生氣,就忍不住想這是不是自己的問題?如果你也是這樣的人,建議先停下來仔細想想,這真的是你的錯嗎?

別人的情緒「屬於別人」,比方說,在餐廳遇到點餐錯誤時,有些人會大發雷霆,有些人則會不太高興、但隨即就放下,有些人則根本不在意。

當業績下滑時,有些人會責怪下屬,有些人會試圖找出原因,還有些人則抱持樂觀的態度,認為船到橋頭自然直。

對方是否生氣,歸根究底是屬於對方的領域。認為對方生氣都是自己的錯,這種想法或許有點太過干涉對方的領域了。

我們不必過度關注對方當下的情緒,如生氣、不悅、沮喪……等等,更不用認為自己與這些情緒有關。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172738774214650&set=a.283843669770836

Wednesday, 15 January 2025

不想參加社交活動也可以

/ Alejandro Cencerrado


三十二歲的美國青年丹尼爾.西爾(Daniel Hill),他記錄了他的快樂兩年。丹尼爾替自己的快樂打一到十分,他不用日記形式,而是記下他的活動,因為他比較喜歡把焦點放在他能掌握的事物上,像是睡覺、玩樂、社交等等。

因為這樣,他能算出睡眠時間滿八小時,相較於其他睡眠較少的日子(影響他的快樂的主因),能提升他的快樂約9.96%,或者認識氣味相投的新朋友,能增加6.79%(這是第二要素)。

他對他的快樂作一番分析,其中最重要的發現,就是快樂和不快樂都會轉眼消失。他說:

「我從這個發現中找到平靜,這真是我最大的收穫之一。快樂和不快樂都是必須而且無可避免的。如果我現在這陣子正好很不順,我會知道這是暫時的,很快就會過去……因為我記錄兩年的資料是這麼顯示的。這幫我在遇到厄運時稍微保持平靜,而不是被擊倒。此外,這種落差極大的時刻很重要,因為厄運會教你分外珍惜好運。」

我們在人生舞台上勢必會遇到適時察覺這一點的一幕,如我們和另一半冷戰好幾個禮拜,在這時刻,要有信心厄運會過去,尤其要了解結束一段關係或再交新的伴侶,並不會讓我們避開再一次心碎。

以丹尼爾的例子來看,寫日記是接受自己對他人的感受的基本方法。像我認為要離開讓我沒安全感的人,對他卻是不去參加讓他感到不自在的社交活動:

「我是個非常內向的人。譬如,像社交這類活動,就算我再怎麼活躍,也不一定能替我的快樂加分。」

丹尼爾從發現這件事學到,當他不想和某人來往就會拒絕,因為他發現長期下來會影響他的快樂。總之,多虧日記,他算出他真正感到愉快的社交活動只有13%,其他87%都是折磨:

「對我來說,和陌生人相處需要不斷努力:找出可以聊的話題,保持對話的節奏,聽到不好笑的笑話要笑一下,要有禮貌,聆聽無聊的故事等等。這跟我和真正有深刻交情的人在一起時非常不同,和他們在一起聊天比較自然,真正無所不聊。所以,和不太熟的人相處會耗費我很多精力,我需要很長一段休息時間。」

以前,丹尼爾以為是自己有問題,所以不想出門或參加社交活動,但他會強迫自己去做。現在他能接受自己的樣子。

/ 摘自 亞歷山大.塞拉多《#快樂是一種選擇
/ Alejandro Cencerrado《En defensa de la infelicidad》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169235477898313&set=a.283843669770836

Monday, 13 January 2025

逃避和出離有什麼不同?

/ 聖嚴法師

初學佛的人必須要有厭離心,才能夠真正體會到修行佛法的重要和必要。要厭離什麼呢?是對於來自心理、生理、人際關係、自然環境的種種矛盾、摩擦,而引起的許多煩惱、痛苦。如果能夠轉變,那麼對這些現象的感受就不需厭離;無物可厭,也就無處可離了。

一般人總認為厭離人間的人際關係、生活環境,就是否定了人的價值和意義。其實恰好相反,正因為要提昇人的價值和意義才要暫時厭離。就像商人出外經商,是為了賺錢養活眷屬,維持家計;孩子出外求學,是為了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技能,以謀他日成家立業和自利利他。所以,佛法所講的厭離是修行的初步過程,而不是終究的目的。

逃避是不想負起應有的責任,不敢面對現實的生活,而抱著逃債,甚至於逃亡的心態遠離他所處的環境,這種人心裡經常充滿著恐懼、不自在、不安全,永遠承受著無處容身的心理壓力。這和修行正信的佛法以厭離煩惱的世間,完全不同。若能厭離煩惱,他就能逐漸地離開煩惱;多離一分煩惱,便多得一分解脫和自在。自在的程度愈深,煩惱也就愈輕,最後便得究竟解脫。如果已得解脫,當然也就沒有厭離和不厭離的問題了。

逃避是知苦卻不敢面對苦,反而逃苦的意思;厭離是知苦、避苦因而學佛脫苦,乃是為了疏導問題。透過佛法的指導原則及其修行方式,提起對於世間現象的徹底認識。《中觀論頌》云︰「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首先是厭離世間,結果既已知道諸法空幻,也就不起煩惱和執著,也就不需要厭離。不過,僅僅通過知識的認同未必能夠離苦,所以要暫時離開世俗的環境,專門修持佛法的戒定慧三學,就比較容易達成離苦的目的了。

/ 聖嚴法師《學佛群疑》
https://ddc.shengyen.org/?doc=05-03-051&tree_id=j1_1949

Saturday, 11 January 2025

直捷了當的正道

/ Deepak Chopra


正道(direct path)又稱為正法(direct method),目標是改變一個人的自我意識。與其抱持「我是○○」的想法,被迫將零碎的經歷當作自己的表徵,我們會滿足於「我在」。「我在」代表你認同存在,由於存在蘊含意識的無限潛力,你也有那無限的潛力。

正道不會要我們用頭腦思考自己的問題,或分析內在改變的前景。事實上,正道會繞過我們看見自身、思考自身的所有尋常方式。那些便是讓我們陷入問題的起因。

我將「直捷了當」(direct)定義為簡單、快速、自然,可將幻象替換成現實。不必嚐遍千辛萬苦。我堅持無痛的路線,因為堅苦卓絕的路我看得太多了。有的人長年累月都感到挫敗與失望,苦苦追求某個看得見卻總是搆不著的靈性目標。人們的整個靈性追求夾雜著誤入歧途的概念與注定落空的期待,以致困惑叢生。且讓我列出大家最可能栽進去的陷阱:

1. 誤以為靈性目標是在自我提升,是要褪去不完美的舊我,換成閃亮亮的新我。
2. 以為你已經明白目標是什麼。
3. 期待較高級的意識可以解除你所有的問題。
4. 辛苦修行,想趕緊修出個名堂。
5. 採用固定的靈修方式,通常是著名的靈性權威背書的方法。
6. 想要成為高人,得到別人的尊敬、崇拜、奉獻。
7. 隨著短暫的成敗載浮載沉。

覺醒並不痛苦,令人痛苦的是陷阱。陷阱是小我人格打造的,小我抱持錯誤的思維,認為自己理應得到從天上掉下來的各種好處。

如果你專注在此時此地的體驗,不容小我置喙,分心的情況便會銳減。古老的《吠陀經》主張,你最深刻的願望決定了你是誰。願望引發思想,思想引發言語與行動,行動則實現願望。因此在最根本的層面上,有願望便已足夠。如果你最深刻的願望是覺醒、逃離幻象、看穿現實、終至認識自己究竟是誰,你會得到相關的訊息。

你最深刻的願望會活化你的覺知,提升到足以實現目標的程度。

/ 摘自 狄帕克.喬布拉《覺醒,成為超人類》
/ Deepak Chopra《Metahuman: Unleashing Your Infinite Potential》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168599597961901&set=a.283843669770836

Saturday, 4 January 2025

世界內向日

/ 馮睎乾


也許很多人不知道,1月2日是「世界內向日(World Introvert Day)」。德國心理學家Felicitas Heyne在2011年發起這節日,就是為了告訴這個推崇外向的世界:內向者也有自己的光芒。

說到內向,總有許多人誤解,以為那是一種缺陷,是害羞或社交恐懼的同義詞。我身為資深的內向人士,朋友也絕大多數內向,可以坦白跟你說:不,內向不等於害羞、避世或傲慢,更不代表社恐(但害羞或社恐的人則可能顯得內向)。

內向和外向的真正分別,我覺得主要是「充電方式」的差異。外向者在社交中精神煥發,孔雀開屏;內向者則要在獨處中才能找到活力。前者像普照萬物的太陽,後者更像書齋裏的一盞燈——所以內向的人總是比較專注,也較擅長沉思,當中更不乏偉大的科學家、哲學家、作家和藝術家。

世界內向日為什麼是1月2日?Felicitas Heyne當初已解釋了:這一天,世界各地的內向者終於鬆一口氣,因為從聖誕開始,直到新年的「節日馬拉松」總算結束了,沒有人會再轟炸你「新年有什麼計劃」,你亦無需不耐煩地答「沒有什麼特別」。但這樣的「節日」該如何「慶祝」呢?沒理由要求內向者互祝「願你在世界內向日孤單一人」吧?
這一天,無論你是內向抑或外向,我覺得也不妨思考一個切身問題:怎樣獨處?有些現代人也許幻想:獨處時,就可以在喧囂煩躁的生活中停下腳步,傾聽內心的聲音,做回「真正的自己」了。說到這裏,我不禁想起古羅馬哲學家塞內卡(Seneca)在《道德書簡(Epistulae Morales)》第十札所講的小故事:

「克拉底斯(Crates)——就是我上一封信提到的史提博(Stilbon)的學生——曾見到一個年輕人獨自散步,便問他:『你在這裏一個人做什麼?』年輕人回答:『我在和自己談話(Mecum loquor)。』克拉底斯說:『請小心,並特別留意:你正在和一個壞人談話(cum homine malo loqueris)。』」

塞內卡接着說:「任何愚昧的人都不該讓他獨處,因為他們這時會生起不良的念頭,策劃對自己或他人有害的事情;會實現不道德的欲望;會暴露那些因恐懼或羞恥而隱藏的想法;會激化自己的魯莽,挑起自己的慾念,煽動自己的憤怒。」塞內卡把最尖銳的一句話放在後面:獨處時不用擔心別人告密,不過蠢人會出賣自己。

塞內卡相信一般人獨處時,就算沒有為非作歹,也總會自我放縱,所以,獨處就是與一個「壞人」為伍。這個有趣的想法,跟中國經典《大學》所謂「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何其相似!那麼,我們該如何糾正獨處之害呢?

塞內卡的答案是:「無論你做什麼,都彷彿是在某人的注視下去做(ut sic facias, quaecumque facies, tamquam spectet aliquis)。」(見《道德書簡》第二十五札)哈,不也就是《大學》所說的「君子必慎其獨」、「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嗎?即是說:就算只有你一個人,一舉一動都要光明磊落,就像你正在被群眾監視。

更有趣的是,塞內卡所談的孤獨或內向,並不限於孤身一人的時候。他在《道德書簡》第六十二札說,何時何地,他都是自己的主人,「不管身處哪裏,我都專注自己的思想,在心中思索一些有益的事物」,即使「盡情地跟朋友相處時,我也沒有遠離自己(Cum me amicis dedi non tamen mihi abduco)」。

內向的人活在這個社會,焦慮是難免的。崇尚外向的世界,像一場永不停歇的派對,喧囂熱鬧,似乎永遠需要亮眼的表現才能贏得掌聲。然而內向者卻要在獨處的靜謐中感受生命,這在外人看來就可能是「不合群」或「冷漠」。如何在這個世界取得自在的平衡,是內向者必須學習的哲學。

塞內卡的「內向哲學」提醒大家:你獨處時,要像在人群之中;在人群中,則勿忘陪伴自己。這番話給我最大的啟發是,最外向的人也許只活在自己的世界,相反,內向到極致的人,卻往往與世界不離不棄。

當然,我們更不要忘記塞內卡這句話:「任何愚昧的人都不該讓他獨處(Nemo est ex inprudentibus, qui relinqui sibi debeat)。」——只要想想今天那些擁有無上權力的蠢人「獨夫」,你就明白塞內卡有多正確了。

https://www.patreon.com/posts/shi-jie-nei-ri-119151374

Thursday, 2 January 2025

虛應與心倦

/ 魚之樂


王維詩有「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酬張少府》)之句,後者我自問做不到,但確實是越來越好靜了。以前經常邀請朋友到我家聚會,或吃晚飯,或開派對,或看電影,或喝下午茶閒聊,一個月總有幾次,樂此不疲。然而,後來越來越少這樣做,近年幾乎沒有;最享受獨自在家,在書房讀書寫作,在廚房烹小鮮炒家常菜,過兩口子簡樸的生活。幾年前的疫情固然是一個因素,不過,與其說是疫情所致,不如說是因疫情之利而乘便,減少社交,配合好靜的心境。

問題是,我為何變得好靜?是年紀大了就自然如此嗎?看來不是,因為很多中老年人都喜歡熱鬧。對於自己為何變得好靜,本來沒有多想,但近日讀到周作人一封書信,忽有所悟,找到了解釋。那是周作人寫給孫伏園的,其中一段這樣寫:

我在濟南四天,講演了八次。範圍題目都由我自己選定,本來已是自由極了,但是想來想去總覺得沒有甚麼可講,勉強擬了幾個題目,都沒有十分把握,至於所講的話覺得不能句句確實,句句表現出真誠的氣分來,那是更不必說了。就是平常談話,也常覺得自己有些話是虛空的,不與心情切實相應,說出時便即知道,感到一種惡心的寂寞,好像是嘴裏嚐到了肥皂。(1924年6月10日)

說話虛空,不與心情切實相應,可稱為「虛應」。我發覺,原來我是厭倦了虛應,所以才好靜。社交應酬,現在對我來說,主要就是一個「倦」字,是心倦,而心倦是虛應帶來的。

從前也有很多虛應,為甚麼不覺心倦呢?也許是由於年輕力壯時精神向外,在不同方向擴展,虛應是無可避免的小支路;在大道上走得起勁,小支路便不會倦人了。中年以後,我的精神越來越向內,自察自省,要求說話行為都不虛耗自己,盡量活出完整真實的我;於是越來越不願意虛應,避不了的,便容易引起心倦的感覺。

這也能解釋我為何喜歡使用臉書。雖然我倦於虛應,但仍然喜歡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在臉書上表達,不但可以真切地表達,而且不必虛應——不想回應的留言,可以索性不理會。

周作人那個「嘴裏嘗到了肥皂」的比喻真貼切。儘管我未嚐過肥皂,但相信口感和味道都是不好受的;虛應的說話,就算聞者感到「香氣」,說者可能比味同嚼蠟更難受,因為嚼蠟也許還可以同時訴苦,但嚼肥皂時卻要裝作很樂意。

https://fishandhappiness.blogspot.com/2024/12/blog-post.html?fbclid=IwY2xjawHdNNNleHRuA2FlbQIxMQABHTGVowWOWNGRD_nj5anQabf-4mU8RhTMchbUMUDp7d96iG7twO8Krc8v_A_aem_jBeJJlTy4TRKKkfq2nKNk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