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31 July 2024

不安與忠心:〈達摩安心〉和《不忠的妻子》

/ 張嘉如

德國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在晚年孤寂的歲月裡,他的繆思化身為惡魔的形象,藉由哲學家的筆向世人宣告:「你現在和過去的生活,就是你今後的生活。它將周而復始,不斷重複,絕無新意。」即便哲學家努力嘗試超克,惡魔的詛咒最終仍令尼采發狂而終。如何面對存在的虛無、匱乏和了無新意的意識輪迴,是二十世紀前半葉盛行的存在主義所關注的課題。
󠀠
當尼采提出以「生命之愛」來超克永恆輪迴,禪宗祖師則會說,接受任何存在的形式,並以愛和責任回應,當然是沒有問題的。然而,這卻不是根本解決之道。要停止永恆輪迴的齒輪,必須先探索我們的心。在無止盡輪迴的是我們的心。所以,要解脫,就得先找到我們的心。
󠀠
公案與文學的異盟:〈達摩安心〉與《不忠的妻子》
󠀠
《無門關》第四十一則的〈達摩安心〉,正是一則覓心、觀心的公案:「達摩面壁,二祖立雪斷臂云:『弟子心未安,乞師安心。』摩云:『將心來,與汝安。』祖云:『覓心了不可得。』摩云:『為汝安心竟。』」
󠀠
達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心不安的二祖慧可前來請求祖師安心。達摩要他把心找出來。二祖覓心不得,達摩這才告訴二祖,心已為他安上。
󠀠
強調禪修的達摩祖師,我認為他給二祖的教育沒這麼簡單。禪宗以心印心、不立文字的傳統,很多細節隱匿於歷史,達摩與二祖之間的「小參」輕描帶過。所以,我們無從得知二祖覓心的過程與細節。
󠀠
然而,除了覓心的主題外,這裡還有個重點,那就是:解脫的前提,也就是驅使我們去尋心的,是不安和焦慮。焦慮不安的心,讓我們直觀地意識到生命不圓滿,逼使我們離家或出家去尋找那顆安家穩當的真心。
󠀠
弟子心未安
󠀠
《不忠的妻子》(La femme adultére)是法裔阿爾及利亞作家阿爾貝.卡繆(Albert Camus)於一九五七年發表的作品。此短篇小說講述的是一對住在阿爾及利亞的黑腳夫婦前往大漠經商的經歷。在長途跋涉的旅途中,坐在巴士裡的妻子雅尼娜憶起少女時代的抱負。年輕時害怕孤獨,於是選擇婚姻,放棄成為運動員的理想,與原本想當律師的馬塞爾結婚。婚後的丈夫,卻成了一個無趣的、日復一日汲汲營營的布商。目光呆滯、毫無生氣的馬塞爾,不時提醒雅尼娜,她是為了他的愛而存在!
󠀠

在巴士上,雅尼娜受到一位年輕士兵吸引,重新喚醒她沉睡已久的心。抵達目的地後,雅尼娜和丈夫去參觀當地的要塞台,欣賞大漠風景。在台上,雅尼娜看到無垠的沙漠,視線無意中接觸到廣袤的天地霞光和地平線。剎那間,「時空靜止了,天上的雲不再流轉,腳下城鎮的喧鬧嘎然而止,似乎在這一秒,地球停止了轉動,她的心也停止了跳動。」此刻,所有輪迴的齒輪全然停頓下來。雅尼娜體驗到:「在這一秒,人們不會老去,更不會死亡;這一秒一切生命都停止了。這一秒屬於永恆。」
󠀠
雅尼娜在大漠裡體驗到的「當下臨在」經驗,讓她了解到,在她心中,有個東西悄悄地死了。
󠀠
用禪宗的話來說,就是「大死一番」,此為轉識成智的時刻。
󠀠
/ 摘自:法鼓文化《像禪師一樣思考:禪宗公案的多重宇宙》

Thursday, 25 July 2024

般若

聖嚴法師


解釋《心經》的題目「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是由梵文翻譯過來的,通常譯為「智慧」。在我年輕時,因為頭腦的反應總是慢人家半拍,常有人問我︰「你的般若到哪兒去了?」也就是說,頭腦不清楚,即表示沒有智慧「般若」。另外還有四種意思︰1.是慧(通達空性);2.是明(無無明);3.是清淨(無煩惱);4.是遠離(去執著)。

「慧」的意思是了解什麼是空;凡是看到、了解或悟到空的道理,就叫慧,或叫般若。「空」不是頭腦空空,肚子空空,一切都空空如也,什麼也沒有的意思。「明」與「無明」是相對的。無明是沒有智慧,是煩惱,就好像天空被烏雲遮住,看不到太陽;明則如空中的烏雲散盡,萬里無雲,是指心境的明淨。

「清淨」是對「汙染」而說,是指心清淨,心不汙染。心不受環境中之七情六欲所困擾,謂之清淨。

第四個「遠離」是離開自我價值的執著,即是般若、智慧。大家都希望有個自我,並且表現自我,凸顯自我,這是正常的。我們一定是先對自我肯定,慢慢才能夠放下自我。一個連自我都無法肯定的人,遑論放下自我了。所以肯定自我是第一步。學了佛之後,如要得智慧,那就要把自我放下,放下對自我價值判斷的執著,卻不是什麼都不要了。

/ 聖嚴法師《心的經典──心經新釋》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807744108058741&set=a.467040432129112

Tuesday, 23 July 2024

上帝情結

/ 
吳秀香

「你的想法是錯的,我的話才是對的。」
「廢話少說,照我說的做。」
「有人比我更了解這件事嗎?」

有人會用這種方式來堵住對方的話,並結束對話。這種人不會聽取別人的意見,也不會為了縮小意見分歧而努力,而是單方面批判別人的觀點,緊閉溝通之門。

意外的是,我們身邊這種人並不少見。當他們成為領導者時,會帶來嚴重的問題,使組織如動脈硬化般,血液循環不良。他們就像妨礙組織內部溝通的障礙。真好奇。他們為什麼只批判別人而不進行橫向溝通呢?是什麼使他們如此?

這可以用上帝情結(God complex)來解釋。上帝情結意指,不論一個人是否自覺,他都認為自己是優越的存在,相信自己的判斷永遠比他人正確。

上帝情結最早由心理學家歐內斯特.瓊斯(Emest Jones)於其著作《應用精神分析學隨筆》(Essays in Applied Psycho-Analysis)中提出,指的是當某人認為自己如上帝一樣優越,自己的判斷無懈可擊,錯誤和缺陷必然來自他人。

換位思考

夫妻之間也時常能發現上帝情結,尤其當丈夫年紀大,正所謂的「社會條件」更優越的情況下,這種情況更為常見。夫妻之間的對話通常如下:

「你懂什麼?」
「說什麼做家務……你發胖都是因為你太懶。」
「照我說的做,為什麼聽不懂人話?」

這種對話缺乏對配偶的尊重與關懷,在類似的暴力性質的言語反覆出現之下,可想而知,夫妻關係裂痕將日益加深。

公司也是如此。有些組長、管理人員、老闆會這麼對員工說話。他們一拿起麥克風,就會不可一世地訓斥人,諸如:指揮員工應該怎麼做,不應該成為怎樣的人等,總是擺出批評與訓話的姿態,絕不允許他人有發言權。

這種人通常有幾個共同點,如傲慢、瞧不起人、不容許他人批評自己等。在這樣的領導下,職員只會灰心喪志,不僅無法提出有創意性或建設性的意見,組織在不知不覺間也會變成迎合領導者的狀態。

職員無法自動自發地投入工作,時刻觀察領導者臉色,這樣的組織能夠順利運作嗎?答案顯而易見。這種組織很快就會被淘汰。

不要以為這是別人的事,你要警惕,並檢視自己是否無意中表現出此類行為。那麼,我們該如何避免陷入上帝情結呢?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對話時「換位思考」。

夫妻間試著這麼對話吧。

「站在你的立場,你會那麼想,無可厚非。」
「你最近忙著做家務和帶孩子,根本沒時間運動吧?」

假使你是組長,你和組員開會時,可以試著這麼說:

「我的意見不是每次都是對的,若是有好主意,歡迎隨時分享。」
「這是我沒考慮過的,是個好主意。」

假使你是公司高層或老闆,你可以這麼對員工說:

「我和你們一樣,會有錯誤或判斷出錯的時候,因此,我隨時敞開橫向溝通的窗口,希望各位能齊心協力,推動公司的發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52094252945770&set=a.283843669770836

Sunday, 21 July 2024

微笑是禪

/ 果然是大師

󠀠佛陀曾經說過這麼一個關於自己的本生故事。

󠀠當時仍在因地中修行,未成佛以前的菩薩,由於在雪山修行頗有成就,因此有許多弟子追隨。這些弟子中,有位剛出家修行不久的行者,不聽從他的警告,而私底下看顧一頭失去母親的小孤象,日子一天天過去,這隻小象也漸漸平安長大。有一天,這隻象卻不知怎麼地,突然凶性大發,竟恩將仇報,把這位照顧他長大的行者殺死,然後逃逸無蹤……
󠀠
菩薩帶著弟子們將這位可憐的行者安葬之後,弟子們仍惴惴不安,於是圍繞著他們的老師追問道:「師尊!怎麼會發生這種事呢?我們要怎麼趨吉避凶?我們要怎麼分辦我們遇到的眾生是怨還是親?是敵還是友?」
󠀠
然而,同理可證,在道場中,若是能夠惜福儉用,則不只是省下個人的福報,更是為眾生省下福報。兩者之間的功過,可謂差之千里。
󠀠
菩薩教導了弟子們一個簡單的原則:「如果一個人見了你,臉上沒有微笑,言詞中對你也沒有歡喜、歡迎之意,甚至不願意正眼看你,這樣的人就是你的怨家、敵人。」
󠀠
如佛陀的前世所教,只要一個微笑,就能確定兩個人之間是友非敵。就像我們常常聽到的:微笑是世界共通的語言。就算不相識,只要微笑,便能傳遞自己的善意,拉近彼此的距離。
󠀠
根據研究指出,微笑,能令我們的腦內產生腦內啡、多巴胺等,並提昇血清素、副交感神經的作用,而這些,都有助於我們身心的安定、平靜,甚至,會帶來愉悅感、幸福感 ── 即使,笑容並非發自內心,而僅僅是牽動嘴邊的肌肉,讓嘴型上揚、眼睛微瞇,就能達到上述的效果。因此,只要讓自己露出一個微笑,首先,我們便能達到身心放鬆,乃至於身心安定的效果。
󠀠
然而,處在現今高壓、忙碌的生活型態中,我們常常忘了微笑,甚至,是笑不出來的。就像聖嚴師父所說:「如果一個人經常是在緊張、憂愁、忿怒的狀態,或挖空心思、胡思亂想,而又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臉上一定缺乏笑容。」
󠀠
所以,當我們發現自己忘了微笑時,可以試著提醒自己:笑一下;若是真的嘴角有如千金重,連一個微笑都勉強時,不妨回過頭來問問自己,我們在罣礙什麼?是什麼事讓我們緊張、煩惱、忿怒、對立了?事情真的這麼嚴重嗎?可以先放在一邊?可以暫時什麼都不要想嗎?……
󠀠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一邊觀察自己的身心,漸漸地,我們將發現,我們的心其實不用一直被一件事、一個狀況所綁架;我們的身體,也無需一直保持在緊繃、緊張的狀態;對於情緒,我們也可以逐步找回自主的能力,因而更能得到身的自在、心的自在 ── 而這個過程,就是禪修。
󠀠
笑吧,就像佛陀一樣,心胸朗然如日、無憂無懼,這個世界,也會因為你的微笑而更燦爛!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880594594105501&set=a.443873544444277

Thursday, 18 July 2024

擴大自尊資料庫

蘇益賢&唐京睦


有一個人,就是那位每天與我們朝夕相處的那個「自己」,或許是我們在認識自己、理解自己、評價自己時,更不該忘記的資訊來源。

在面對自己表現如意時,我們對自己的認識會是正面的,這多半沒什麼問題。問題往往出於,當我們表現「不如己意」、「不如他意」時,我們該如何看待自己?在這種時刻,我們是否還有勇氣讓別人走入自己的生命、認識自己,和自己發展一段關係?當自己不夠好時,我們還可以有勇敢走入他人的生命裡嗎?

在自我評價時,我們時常用單一、特定的事件來定義自己—特別是那些我們認為最失敗的經驗。人們很容易放大這類負面事件的影響性,並傾向於用這樣特定的事件來定義「全部的自己」。

邏輯上來看很不合理,卻是很多人思考的習慣。特別是,心理萎靡的時候,負面事件的影響力往往被過度放大,而讓我們形成很不精確的結論,關於「我們夠不夠好」這個命題的結論。

在擴大自尊資料庫的練習中,有兩個軸度要思考:

其一,不要「只用」、「某些時間點」的自己,來定義「全部的自己」。請試著把人生的時間軸全部拉進來,用這樣宏觀的角度來看自己。

其二,不要「只用」、「某些情境中」的自己,來定義「全部的自己」。這一生中,我們會扮演許多角色,從孩子、學生、上班族、主管,到他人的父母、另一半、志工、顧客、旅人、作家……

無止盡的抱怨,負能量會再加倍

為了避免感受到某些「不舒服」,人們甚至願意用其他版本的「不舒服」來進行掩蓋與掩飾。

舉例來說,「遷怒」、「大肆抱怨」就是現代人時常使用的方式。當自己內心很不開心、不快樂,甚至有些憤怒的時候,我們不願意直接去面對內在這樣的感受,反而選擇把這些負能量宣洩出來,透過遷怒、無止盡的抱怨直接往外倒出來。

表面上來看,這種方式好像可以讓人感覺負能量真的「變少」了一點。不過,這其實只是假象。心理學研究發現,宣洩情緒只是讓負面情緒「短時間內」緩解一些,過不了多久,那些負能量就會再次回來,而且力度可能會加倍。

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還是會覺得宣洩是個好方法呢?

因為對當事人來說,在宣洩的過程中會直接而快速的感受到「真的有舒服一點了」的感覺,這種「短期效果」就是讓此人未來會繼續這麼做的原因。

/ 摘自 蘇益賢, 唐京睦《#萎靡解答之書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48978476590681&set=a.283843669770836

Sunday, 14 July 2024

「氣」

南懷瑾


「氣」,剛才我們講的呼吸的氣,叫做「長養氣」。但胎兒這個「氣」,就不叫「長養氣」,而叫「報氣」,也叫「報身氣」,是果報來的。中國道家把這個叫做「元氣」,這個就不是呼吸的氣了;胎兒在母胎中還沒有呼吸。

經過三十八個七天,最後一個氣,使胎兒倒轉,就出胎了。醫生剪斷了臍帶,挖出了嘴裏的血塊,外面的氣從嬰兒的鼻子進去了,嬰兒「哇啊」的一聲,呼出了生命的報氣,鼻子吸進了氣,就是「長養氣」呼吸開始。這個長養氣進來、出去,進來、出去,沒有停;一直到最後一口氣進來不出去了,或者一口氣出去不再進來了,呼吸一停止,人就死亡了。所以我們講這個氣,風、喘、氣、息,是存在於現有生命活著的這個階段。

從嬰兒臍帶一剪斷開始,這個長養氣隨時隨地在用了,叫呼吸。吸進氧氣,到身體內變二氧化碳,身體不需要二氧化碳,必須要排出來,所以要呼出去,一呼一吸,永遠在那裏這樣呼吸。

現在你打坐修道,呼吸即使到最細,完全止息了,仍然是在長養氣中搞,還沒有認得胎兒時那個生命本身的元氣。所以要先了解風、喘、氣、息,乃至不呼不吸,完全到止息,幾乎恢復到胎兒時的那個情況,你才認識到真正生命需要的那個原來的元氣。要認識了生命裏那個本元之氣,才開始叫做真正修禪定做工夫;才能控制這個生命,才能轉變生命。

這樣就產生了印度的瑜珈,被密宗吸收了,變成密宗這些法門,變成修禪定的一些方法。瑜珈,密宗,禪定,這些都吸收了這個元氣的道理,才講氣脈問題,就是氣跟脈的關係。脈是身體上生理的變化。

這幾年你們打坐,都很有進步,很有修養。但仍在長養氣中後天的一呼一吸上面做工夫。雖然已經有一點效果了,還不是究竟。氣必須達到止息以後,身體由病痛、障礙,才能恢復到絕對的健康。等於恢復到嬰兒剛出娘胎時那樣柔軟,那樣健康了,這時開始修禪定,才能進一步認識生命。

在認識生命以後,才進入到後面還有的那個能量,那個能量姑且叫氣,在佛學裏叫做「種子氣」,相似於現在量子物理學所講的那個最後最後的東西,要到這一步很難了。

恭錄自南懷瑾老師講述《#南懷瑾與彼得聖吉》第二章第一講╱ p. 63
#南懷瑾老師語錄

Thursday, 11 July 2024

Inside Out 2

/ 江伟伦

近年来西方社会左派思维肆虐,随著DEI (Diversity, Equity, Inclusion;多样性、公平、包容 ) 之风的推进,很多迪斯尼影视作品首当其冲,作品中充斥著强塞的政治正确和过度说教的情节。就连白雪公主的肤色也不再“雪白”,令人观之出戏,变得不堪入目。

所幸,刚推出的《Inside Out 2》(中文译名:脑筋急转弯2)并不是如此。这部续集依然忠于叙述主角莱莉和她脑中的五种情绪(乐、忧、怒、惊、厌)之间的互动,外加莱莉步入青春期所带来的四种新情绪,分别是:焦虑、羡慕、倦怠和尴尬。这种处理方式让人感到亲切和熟悉,同时又引入了新的故事线索和情感复杂性。

翻看资料才发现,原来的《Inside Out》已经是九年前的作品了,可我依然记忆犹新。当初在影院观看时的震撼让我念念不忘:怎么会有人能把一个人的情绪波动、情绪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记忆的产生拍成一部那么好看的动画电影呢?这部电影不仅以其独特的创意和视觉效果吸引观众,更通过深刻的情感描写触动人心。

导演彼得达克特(Pete Docter)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剧本的灵感来源于自己当时11岁的女儿Elie。她曾是一个外向且健谈的孩子,但当她11岁时,一切都变了。她变得安静、自我意识强烈,情绪多变。曾经的她在晚饭后,就会寻求爸爸的拥抱,可是现在可能就发起脾气摔门而出。望著自己的女儿由儿童步入青春期的情绪改变,彼得达克特时常在想, 她的脑袋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电影也由此而来。

优秀的动画片是为成年人准备的。小孩子看到的是萤幕上色彩缤纷的几个情绪卡通人物的互动,而成年人看到的却是一幕幕情绪间的互动与整合,记忆、意识和信念的形成与崩溃等深沉而引人深思的过程。《Inside Out》让我们看到,情感的复杂性和内心的挣扎并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多维度的互动和协作。

情绪变化

成长过程中,情绪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从单纯的快乐和悲伤,逐渐过渡到复杂的情感体验。每一种情绪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帮助我们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比如,焦虑让我们关注未来,羡慕促使我们追求更好的自己,倦怠提醒我们需要休息,而尴尬则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交环境。

“Maybe this is what happens when you grow up, you feel less joy…”

这句《Inside Out 2》电影里最触动我的对白——“或许这就是长大后会发生的事,你感觉快乐变少了…”。长大后的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因学业,工作,婚姻等所有生活中的一切磨砺,我们失去了小的时候,曾经那么纯粹的快乐……然而,影片也告诉我们,尽管快乐减少了,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增加了。我们学会了在悲伤中找到希望,在愤怒中寻求理解,在忧虑中发现力量。

拥抱所有的自己,无论好坏,那才是真正的自己。影片的核心信息是:每一种情绪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接受和理解自己的每一种情感,是走向成熟和内心平静的重要一步。

《Inside Out 2》是少数续集比前集更精彩的电影。好的电影,改变你我的认知。通过这部电影,我们不仅仅是观赏一段故事,更是在探讨和反思自己的人生和情感,促使我们更加了解自己和他人。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longmen/2024/07/10/664383

Monday, 8 July 2024

学习村上春树的创作方法论

/ 姚文杰


有关于写作方面的心得、身为职业作家的磨练,村上在《关于跑步,我说的其实是...》已经分享了不少。赖明珠翻译、时报出版的这本《身为职业小说家》更加确认了我从大学时期就一直学习的村上的创作方法论。

有些方法是不自觉学起来的,譬如“让作品睡觉”这回事。曾经问过土木工程系、电机系的朋友,他们也异口同声说不论是大学作业或工作写的报告,多数都会休息过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看过之后才把文件交出去。与科学相关的绝对是另一门艺术,其实我做翻译或文案撰写也需要如此,但是多年下来由于协助客户赶工的关系,财经、字幕的稿件常常需要“一击即中”,马上写译文、马上交稿就没有经过一晚休息再检查的馀裕,更遑论村上所说的“把作品搁置一旁长达一个月乃至于忘记新小说书稿的存在”。

小说创作有这个“美国时间”,根据村上在书中提及,其实是《挪威的森林》销量好,让他可以有一些充裕的空间拓展全心、耐心写长篇小说的事业。当然,在美国的大学客席教书应该也帮补了不少。奇就奇在,这个日裔作家从中学开始自己买英文小说阅读,就这般痴迷地读到老,而且用日文创作被文学评论家批评为“很西式/很英文的日文”,在美国竟然是教日本文学课。

这本书提到说他自己一心在英语世界介绍自己的作品,结果在美国努力闯荡时有幸认识几位非常出色的日译英译者,因而得以让美国经纪公司深入理解如何推广他的英译作品。对于自己的幸运,村上自己也惊讶。

这个跟我以前的认知不同。我一直以为是英语世界的出版商找原作者洽谈,挑选译者完成翻译也是出版社自己搞定的事。也许正因为村上跟英文译者一直保持沟通,不明白的事情可以好好讨论,我总是觉得他的英文版很理解日文原版的意思,因此都是非常好看。

若只是译者孤军作战,独自在工作室打字猜测原作者的原意,大概很多细节会出现紊乱,村上本身是英译日的译者,知道译者的难处因此尽可能帮忙。
有志写作的朋友,可能会想要等到自己有个漂亮书房才愿意动笔。其实村上很多作品都是在美欧各地移动之间写的,拿著稿纸在欧洲各地咖啡厅写,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在希腊租了小屋专心写《挪威的森林》,罗马也是好些村上重要作品的“出产地”。不论是提笔写字,或者是打开笔电打字,创作的动力一直没变。

而创作的动力来自哪里?村上的答案跟史蒂芬·金(Stephen King)一致:不断看书。多观察别人怎么写,日后自己慢慢写:“在心里想了好久好久的故事,去到不写出来不行的地步,那就开始写吧”。好多作者笔下的好故事,说不定都是这个心情之下产出的。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wenhui/2024/07/07/663726

Friday, 5 July 2024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

/ 放下自在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意思是,世間萬物都需要依靠各種條件才能存在。一旦條件消失,事物也隨之消失,這就是佛教所說的「緣起」。緣起是佛教的基本教理,說明宇宙和人生的必然法則。佛陀在菩提樹下悟得緣起而成佛,並宣揚這個真理...

佛教的教義,如空有、無常、因果、中道等,都在詮釋緣起思想。《楞嚴經疏》指出,所有教法都不離「因緣」二字。緣起是佛教不同於其他宗教和哲學的特色,也是解釋宇宙和生命的真理。《稻稈經》說:「見緣起則見法,見法則見佛。」佛陀的法身就是緣起性空,理解這個道理就能明白一切法虛幻,見性成佛...

緣起即「依靠條件而生起」,世間一切事物都沒有獨立性,只有因緣和合才有結果。俱舍宗用六因、四緣、五果來說明萬物的因果關係。緣起法告訴我們,世間任何結果都是因緣所生,要過上快樂的人生就必須種下好的因緣。遇到不好的果報時,要改善因緣,而不是執著於果報。明白緣起無常、無我,就能遠離煩惱,獲得解脫...

/ 心靈教育研究 @ Lettingohk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774056721476782&set=a.495059999376457

Tuesday, 2 July 2024

什麼是五眼?

/ 聖嚴法師


我們從某些佛教圖像中,可以看到臉部有出現三隻眼的情況;也就是在兩眼之間的眉心處,另開一眼。事實上,人類不可能有三隻肉眼,所謂的第三眼,只是象徵;也就是在一對肉眼之外,另有心眼。心眼的意義有深有淺,淺的指普通人的思想活動,深的就要講到五眼了。五眼是除了肉眼之外尚有層次不等的四種心眼。

所謂五眼,是指從凡夫至佛位,對於事物現象終始本末的考察功能。有人稱眼睛為「智慧之門」、「靈魂之窗」,眼睛能夠明辨物象、增長知識。修行的層次愈高,心眼作用的範圍愈廣。凡夫經由父母所生的肉眼,能見的距離、範圍相當有限,太小、太大、太遠、太近,均非肉眼所能見,或太過黑暗或強烈的光度,也非肉眼所能適應。如果能得天眼,便能於物質世界中自在地觀察,而不受距離、體積、光度的限制。

不過天也有層次︰有地居天、空居天和禪定天。地居天就是一般民間所信的福德鬼神以及四天王天和忉利天的天神;空居天是指焰摩天至他化自在的欲界天神;禪定天則指色界和無色界的二十二層次。層次愈高,天眼的功能愈多愈大。所謂天眼的功能,是能見肉眼所不能見的事物,除了不受大小、距離、明暗的限制外,也不受遮隔隱藏或通透顯露的限制,它不需通過光影的反映,而是精神力的反射或折射作用。

天眼有修得和報得的不同。一般的鬼神都有深淺程度不等的天眼,稱為報得。因為沒有肉體束縛的鬼神,只有靈力活動,減少了物體障礙。一般的靈媒,也就是為鬼神所寄託、依附的人,就是藉鬼神報得的天眼,而能見人所不能見的事物。對人類而言,修禪定或可得天眼;但禪定的目的卻不在於修得天眼,雖另有專修神通的方法,但若修得了天眼,也未必表示已入禪定。

天眼的功能除了如上所說的以外,尚有能見未來將要發生的事件現象。那是由於任何現象的發生,已經有它一定的因果關係,由於造下一定的業力,便會造成一定的果報,往往現象尚未發生,而發生那種現象的力量早已形成,如果沒有其他因素的加入,那就成了必將發生的事實。所以,具有天眼的人,能夠預知未來。天眼的能力愈強,能見的未來愈久遠,精確度也愈高。

所謂精確度,就是說明天眼並不可靠,只要一加入其他的因素,未來的事態未必就會產生他的預期結果。這好比兩位圍棋的棋士對奕,段數愈高,所見棋目愈多;段數愈低,所見愈少。但還沒有任何兩位棋力相當的棋士可以一上棋盤就已經知道勝負的結果。因為世事變數太多,定數只是局部和短時間的現象,萬法因緣所生,緣變則變。所以佛法不執著天眼,也不鼓勵人為了使用天眼而修成天眼。

所謂五眼,除了肉眼、天眼外,尚有慧眼、法眼和佛眼。慧眼是羅漢所證,見十二因緣、生死流轉的徵象,所以能出生死輪迴,不受身心世界的束縛,離五蘊、出三界。這和世間一般人所說「慧眼識英雄」、「慧眼獨具」的功能,顯然不同,世人所說的慧眼,是世間智慧,尚存有「我」的觀念,不過比較深徹、明銳、敏捷;而羅漢所具的慧眼是無我、無執的。

法眼為初地以上的菩薩所具,能見萬法的本性——法性,親證諸佛法身之一分,乃至多分,絕不是如一般人所說的具有法術之士就是具有法眼;略解佛法者也稱具有法眼。其實法眼和證法身有關,若是僅僅見性,尚不能稱為具足法眼,而只能夠確信法眼的存在和法眼的功能。

法身遍一切處、遍一切時,它非色、非無色,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說是,一切都是,也可說,一切都不是。有執著者,一切都不是;無執著者,一切都是。具足法眼的菩薩,稱為法身大士,非凡夫所能想像。

無我有兩種,分人無我和法無我。證人無我、離人我執,就是羅漢;證法無我、離法我執,就是初地以上的菩薩。羅漢離人我執、得慧眼、出三界;菩薩更進一步,離法我執、證法身、得法眼、雖住三界,卻不為生死所困,稱為法身大士。有些附佛法的外道,動不動就說已得慧眼或法眼,其實他們連天眼都不是,而僅是氣脈運動的反射作用,或是得自鬼神的靈力而已。

至於佛眼,具足前面四種眼的所有功能,它是智慧的全體,也就是大圓鏡智的本身,又稱為大圓覺,也稱為無上菩提。

/ 聖嚴法師《學佛群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