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3 January 2015

團體中不守規矩的人

對於不守規矩的人,如何看待?如何對待?----《衲履足跡》德凡師父

對於在團體中我慢深重而不守規矩的人,如何看待?如何對待?以下例舉六篇《衲履足跡》文摘,感受上人心勞,謹依上人教誨,做出適宜而有智慧的自處、待他之道----

1. 佛世時也有不守規矩的比丘,甚至有反叛、毀謗佛陀的比丘(2014.09.16

佛世時也有不守規矩的比丘,甚至有反叛、毀謗佛陀的比丘。當時的眾生是在佛陀覺悟以後才接觸、學習佛法,在當時的社會背景,眾生不知法而且大多迷信鬼神,所以雖然與現在相較,當時人口少、人心較為單純,但是佛陀要調伏眾生習氣,亦是非常不容易;而現代社會複雜,人口眾多,許多人是經過社會染著之後,才接觸佛法而發心修行,何況現在教育普及、資訊發達,年輕人慣於使用電子產品交流、溝通,學思經歷與幾十年前的人完全不同。要讓年輕一輩身心安住於此,就要讓他們在生活上得到引導而就軌道,慧命也因為持續得到法的滋潤而成長。

2. 不守規則者有其因緣果報,對其悲憫、包容、善解,自己更要積極精進(2014.07.30)

世間種種境界,都在教我們修行。有可能遇到不可理喻的人,明知道理卻偏要逆道而行。對於這樣的人,我們要起悲憫心,同情他捨康莊大道而行偏斜險路。直接受佛陀教化的僧團中,就有不守規矩的「六群比丘」,佛陀即將入滅之前,叮嚀阿難尊者等大比丘,往後對這些不守規矩的比丘,要用慈悲心勸導;若是勸解不來,就任由他去了。

雖然很無奈,對於無法按照佛法修行、不肯按照叢林規矩的比丘,佛陀還是安忍。這是因為佛陀慈悲,忍耐這群不肯受教的弟子,並且教其他弟子安定自己的心;不守規則的比丘有其因緣果報,大家悲憫、包容、善解他們,自己更要積極精進。我們現在也要這樣,看到有人現不好的形象,我會心生警惕,照顧、安忍己心;用慈愍心看待眾生,警惕自己更精進。

3.內有六群比丘不守規矩之憂,外有外道毀謗之患(2014.07.06)

佛世時的佛教已有「內憂外患」,佛陀的弟子不見得都能按照佛陀精神修行、度化眾生,有像「六群比丘」這樣不守規矩者,甚至像提婆達多幾次要害佛、殺佛,還唆使一些比丘與他一起脫離佛陀僧團,教唆阿闍世王叛變、殺害阿闍世的父親頻婆娑羅王,利用阿闍世王反對佛陀等等,這是「內憂」。而佛陀創立佛教時,印度已有九十六種外道教,外道屢次毀謗、攻擊佛陀與僧團,是為「外患」。

感嘆無論是內憂或外患,都是確實記錄在佛典上,在講談佛教歷史時,不可閃避的史實。人間總是多變化,佛法也離不開世間法,正反面都有。有時候我如果遇到困難,我會想到佛陀在世時,很多的弟子也是反反覆覆難以調伏,所以就會安慰自己,我所遭遇的困難算是還好了!

4. 對邪氣邪道的增上慢人,直接表明不接受他們的法,必須專心師父的法(2012.10.24)

很多事再不做會來不及,所以有些話我就開門見山、坦白直說。對於受邪知邪見影響,而成為邪氣邪道的增上慢人,自以為師父的法他都已知,再信別的法是增加道行,對於這些弟子我也很不忍心,但勸不過、留不住,既不能好好反省,留下來也無法合眾入群。

他們在外將人帶到不正確的道路,說來我也是有責任,但想及佛在世時也有提婆達多公然領著五百人反抗佛陀,所以我也只能自我安慰,在人間必有此現象。希望你們要完全斷除與他們的聯絡,才能跟得緊師父;若他們再來找,就直接表明不接受他們的法,必須專心於吸收師父的法,告訴他們已走入偏邪的道路,期待能回歸正信正法。

5. 雖然用心教導,有人聞法得益,有人則無法了解佛陀的苦心,愈漸退步(2012.08.13)

為了讓弟子通達佛知佛見而力行佛本懷之法,佛陀廣開法門、循循善誘;阿難尊者覺得佛陀很辛苦,這麼多佛弟子,有人聞法得益,但也有人無法了解佛陀的苦心,反而愈漸退步。佛陀得知尊者的想法後,就述說過去久遠劫前,有一位做大生意的長者,受朋友之託,在朋友往生後照顧他不懂事的兒子。原本朋友也是做大事業的富人,卻因為兒子不學好,成天在外飲酒作樂,也欠下龐大賭債,把家業敗光了。長者資助朋友的兒子,給了千兩金,要他好好做事。起初年輕人拿到這筆錢,確實很用心想做出一番事業,但禁不起朋友的誘惑,又開始吃喝玩樂,直到身無分文,又再來找長者幫忙;長者對他訓示一番,仍然給他千兩金。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前後六次,年輕人都很快地把金錢揮霍一空,再來請長者濟助。

年輕人第六次前來請求長者幫助時,長者剛好經過門口,看到一堆垃圾中,有一隻死老鼠,便指著死鼠對年輕人說,如果有心振作,只憑一隻死鼠也能致富;假如無心,就算擁有千金也毫無作為。剛好有一位正在垃圾堆翻找可食之物的乞兒,聽了長者這番話,用心思索與體會,慎重地埋葬死鼠,隨後將在垃圾堆中翻找以及乞討得來的物品用心洗淨、整理之後變賣,如此來回多次累積出一小筆金額,就開始批貨販賣。他把握勤儉的原則,將生意愈做愈大,購地、建屋,後來也成為富甲一方的企業家。

乞兒成功以後,認為是當初聽到長者的一席話,讓他有今天的財富與地位,遂懷抱感恩心,打造了一個銀盤,做了一隻老鼠,並且在老鼠的肚子裡塞了很多珠珍寶物,銀盤的周圍擺了許多珍珠瑪瑙,恭敬地把銀盤送到長者家。長者很訝異,向這位素不相識的青年詢問緣由,青年述說當年他只是一個乞兒,就因為聽到長者說,只要用心,就能運用有限的資源致富,因而轉變了他的人生;為了報恩,並銘記這段因緣,就在銀盤上打造老鼠,並擺放一堆

珍珠瑪瑙,象徵當年那一堆垃圾。其實只要用心,垃圾堆也能成為致富的本錢。長者很歡喜,認為這個青年將自己所說的話聽入心而用心勤懇,成功之後又懂得回饋,就把女兒嫁給他,並且交付家業,唯有一個條件,就是要青年信奉佛法,以四無量心愛惜天下蒼生。

釋迦牟尼佛對阿難尊者及所有的弟子說:「當初那位長者就是我的過去生,乞兒是現在的槃特比丘,朋友的兒子就是現在的提婆達多。提婆達多身懷我的六億品經,其心態言行卻違背佛法,就如小人的心總是違背陽光。」有時在佛法中可以看到很簡單的道理,若肯實用即能獲益良深;僅是一堆垃圾與一隻死鼠,可以成就一位青年創業成功。但是特意要教育、栽培的年輕人,卻一再揮霍金錢,直到一無所有,再如何教導他仍無法醒悟。佛陀不只在這一生用心教導弟子、希望弟子負起傳承大法的重任,在過去生也是如此用心教導,但是不接受者仍然聞法不入心、固執己見。

6. 將心力放在大多數願意投入、能受調伏的人身上(1999.12.08)

佛陀在世時,即有不守規矩的「六群比丘」,甚至有公開反佛、害佛、分裂僧團的提婆達多;因此佛陀即將入滅,僧團非常憂心,推舉阿難尊者詢問佛陀,佛滅度後,僧團該如何面對不守規範的「六群比丘」?佛陀慈示,對於不守戒律的比丘,應予慈悲勸導,若實在不受教,則予「默擯」──不與之往來交談。

同理,對於投入慈濟志業卻不守規範者,若願意付出心力,則感恩以待;即使他不願意來做,只要不來破壞、滋事,也應予感恩。守規矩、有道心的志工人數多了,不守規矩者也會受感化。是以莫為少數人耿耿於懷,要將心力放在大多數願意投入、能受調伏的人身上,自安己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