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5 July 2016

《六祖壇經》為何以「壇」命名?

《六祖壇經》為何以「壇」命名?說了哪些內容?

讀《壇經》前,先對這部經典有了基本認識,再進一步讀經,事半功倍!
----------------
Q:《六祖壇經》為什麼叫做「壇」經?

A:《六祖壇經》是中國僧人著作中唯一被稱作「經」的典籍;尊稱為「經」,是出於後學者的推崇,但為什麼稱為「壇經」?這個「壇」字所指為何?

這是由於開法傳禪的「壇場」而來的。

中國禪宗,從五祖弘忍以來就有一個公開的、普遍的開法傳禪的傳統。當時的說法,不只是開示、指導坐禪,還與懺悔、發願、皈依、受戒等儀式結合,因此開法傳禪的地點,就是一個「壇場」。

壇場,又分「戒壇」、「密壇」、「懺壇」、「(施)法壇」。戒壇是出家人受具足戒的壇場;唐朝中葉以後,因為密教傳入,便有「密壇」的建立,是傳授密法、修持密法的道場;禮懺則有「懺壇」。而唐代禪門祖師的開法,也在壇內授戒、傳禪,便稱之為「法壇」或「施法壇」了。

因此六祖惠能在大梵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傳授無相戒,由弟子們記錄下來,就稱為「壇經」或「施法壇經」。「壇」字,在古代有時候會寫成「檀」,所以有些版本也寫作「檀經」。

Q:《壇經》說些什麼?

A:《壇經》主要由三部分構成,第一部分為惠能自述生平,第二為惠能開示摩訶般若波羅蜜與授無相戒,第三是惠能接引弟子的故事。

以流通最廣的宗寶本來說,分成十個章節。首章〈行由品〉猶如惠能自傳,藉由大梵寺說法的因緣,敘述自己如何一路求法,開啟自性。許多為人津津樂道的故事,像「獦獠作佛」、「菩提本無樹」等,皆出自於此品。

〈般若品〉記載了惠能講述「摩訶般若波羅蜜」法義;〈疑問品〉則以韋刺使提出的兩個疑問為引,一是達摩與梁武帝之間關於功德的對答,第二是破除心外有淨土的觀念,闡明內修自心的重要性。

〈定慧品〉講述頓教的修行,特別是提出「定慧一體」,以及修持定慧的三個命題: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坐禪品〉更破除當時偏於修止的風氣,指出頓教法門的特點是不執著於一境,也不執著於打坐,直接體認覺性。

〈懺悔品〉中,惠能進一步為居士授「無相戒」,內容包括五分法身、無相懺、發四弘誓願、無相三皈戒等,六祖立足於覺性提醒大眾,向內調伏自心,才能徹底擺脫無明迷妄,不再造作罪業。

〈機緣品〉記錄惠能與其門人的互動故事,也是《壇經》相當引人入勝之處,像是法達與惠能「誰在轉法華」的公案,永嘉玄覺禪師「一宿覺」的故事等。當中機鋒問答生動精彩,並且經由惠能與弟子們的示現,也讓後人得以一窺六祖的教學特色。

〈頓漸品〉敘述了志誠、志徹和神會等三位來自北宗的弟子,向惠能求法的故事,藉此點明所謂頓漸,僅是學人根基差異,才會出現的方便法門,最終都通往同一條覺醒之道。

〈宣詔品〉緣於武則天派遣內侍薛簡迎請惠能進京,惠能託病辭謝,但仍為薛簡開示超越二元對立的解脫之道;而關於惠能以《壇經》作為傳承的依據,則記載於最後一章〈付囑品〉,惠能不但為弟子詳述禪宗三十三代法脈,更傳授三十六對法,幫助弟子體解「離兩邊亦不執中間」的智慧。

(文/編輯室‧圖/王育發 攝)

http://www.ddc.com.tw/book/detail.php?id=4895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