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10 July 2025

不與陰鬱和不幸之人來往

/ Robert Greene & Joost Elffers

我們身邊不乏一些命運多舛的人,他們可能是受環境所逼,才陷入不幸的境地。對於這類人,我們一定要不吝給予同情與幫助。

但還有這麼一群人,他們並非生而不幸,而是因本身自毀式的行為,以及對他人的不良影響,才招來不幸。若我們能幫這種人一把,並改變他們的行為模式,自然是件好事,但大多時候,我們反而會被他們改變,原因也很簡單:人類非常容易被親近之人的心境、情緒和思維模式影響。

最陰鬱、情緒最不穩定的人往往情緒最強烈,所以感染力也最強。他們熱愛扮演被害者,所以一開始你很難察覺他們的不幸都是自找的。而等你發現他們問題的本質後,其實也早已深受對方影響了。

請務必了解一個道理:和什麼樣的人來往很重要。結交負面情緒傳播者是高風險行為,因為你必須浪費寶貴的時間與力氣擺脫他們。此外,與錯誤的人交好也有可能影響旁人對你的看法。

我們需要提防的傳染者有很多種,其中最可怕的就是對生活永遠都感到不滿的人。

對付傳染者的方法只有一種,那就是隔離。然而,當我們意識到身邊有人在傳播負面情緒時,往往都已經太遲了。

不要輕信他人為自身問題編織的藉口,而是觀察他們給外界帶來的影響。鑑別傳染者的方式,包括你觀察他們經歷過的厄運、多舛的過往、殘破不堪的人際關係、搖擺不定的事業,以及他們自身性格的能量。

請注意,你很有可能被這股能量迷惑,進而失去理智。如察覺到傳染者的徵兆,請多加提防,學著看清楚他們眼神中透露出的不滿。最重要的是,不要同情他們,別為了助人而去蹚這灘渾水。傳染者永遠都是傳染者,而你只有淪為感染者的份。

/ 譯者: 朱家鴻
/ Robert Greene, Joost Elffers《The 48 Laws of Power》
/ 羅伯.葛林, 約斯特.艾佛斯《權力的48法則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293327162155810&set=a.283843669770836

Sunday, 6 July 2025

自我批評從何而來

/ Damon Zahariades


有許多因素會讓我們形成負面的自我形象,並使這些想法根深蒂固。不幸的是,這些因素往往潛移默化,難以覺察;而正是這種意識的缺乏,它們才得以在不知不覺也未受質疑的情況下,持續對我們的思考模式造成負面影響。

有時,這些批評表現得很隱晦,像耳邊的低語,輕輕影響我們的潛意識,讓我們接受負面的自我評價;有時,它們則顯得非常直接,以吹毛求疵或極為苛刻的方式呈現。無論形式如何,最終都會導致自我懷疑,甚至引發不同程度的自我厭惡。以下是最常見的自我批評來源:

#家庭
或許在你還小的時候,你的家人就常貶低你,甚至到現在還是這樣。也許他們老覺得你比不上在各自領域表現出色的兄弟姊妹;又或者,他們對你的愛與關懷是有條件的,讓你覺得自己必須不斷努力才能爭取認同。家庭對你的自我認知,可能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權威人物
在成長過程中,權威人物可能對你產生類似影響。老師可能曾經批評你的學習能力、教練也許不看好你的運動表現,而老闆也或許常質疑你的工作能力。這些經歷會深刻影響你對自身追求成功的潛力和能力的信念。

#過往的失敗和錯誤
若執著於過去的失敗與錯誤,並將責任歸咎於自己,而非從中學習並放下的話,就只會助長內疚感與羞愧感而已;這些感受,會嚴重消磨你實現遠大目標的信心。

#他人的期望
別人不合理的期望,可能讓你感到自己很無能,永遠都不夠好。如果你任由這些期望支配自己的行為,就會不斷陷入無力感之中。時間一久,這種情況就會摧毀你的自信,甚至讓你覺得自己只能做到微不足道的事情。

#不公平的比較
在現代社會,比較自己與他人變得前所未見的容易,尤其是在負面情境下更是如此。影像為主的社交平台無孔不入,只會助長這種趨勢。當你看到其他人(看似)過著你夢寐以求的生活時,難免對自己感到失望,因為你自己過著的不是那樣的生活。

你的內心批評聲會利用上述因素,虛構出並堅信著一段負面的內心獨白,不斷貶低你的能力,並動搖你對自身潛力的信心。

/ 戴蒙・札哈里斯《大膽思考
Damon Zahariades《THINK BIG: A 10-Step Guide to Aspiring to Greatness, Pursuing Your Dreams, and Unleashing Your Full Potential!》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291690838986109&set=a.283843669770836

Wednesday, 2 July 2025

我們討厭的別人,反映了我們討厭的自己

/ 許瑞云

問:我曾經讀到一個許、鄭醫師提過的觀念,大概是講「我們討厭的別人,其實反映了我們討厭的自己,因為我們不允許自己擁有某個點,我們才會討厭別人有的那個點,因此我們要學著去接受自己擁有的、也是我們在別人身上發覺到的,我們討厭的那些點,這麼一來我們才能夠做到愛自己」


我對這一個觀念有一些不清楚的地方


假如說我討厭的別人身上的某些點,是比如說別人做的性侵、暴力等等行為,在這些情況下,我們也應該去接受自己可能有的那些面貌嗎?我們是否也不應該對這些行為感到厭惡呢?
—————————————————————————-
答:性侵或任何傷害自、他的行為都是源自於不愛自己和他人,霸凌者常常過去也曾是被霸凌者,所以不懂得如何處理自己衝動的情緒或慾念,其實當我們傷害他人時,我們同時也接收到傷害和被傷害的能量。

如果自己有暴力的傾向,我們得要先面對和接受自己有這個傾向,但接受了並不代表我們要放縱自己去行使暴力。當我不抗拒或批判任何自己的潛力,我就可以選擇善用這些潛力。任何的特質都有它存在的意義,即使是暴力或貪婪等。暴力其實背後也帶有勇氣,讓我們面對霸凌時可以勇敢的說不,該站出來時也可以挺身而出。貪婪的背後也是有其意義,讓我們有取捨之力。特質的本身沒有好壞,端看我們可以如何善用。

每種特質都有一個廣泛的範圍(spectrum),就像是小氣和大方也是在同一個特質的spectrum,只是落在這個特質的兩端而已,又如同暴力和軟弱也是在同一個spectrum的兩個極端罷了。

當我們很討厭某種行為,我們常常會共振那樣的行為。這種心理現象在心理學中有時被稱為「投射」(projection)——我們會將自己無法接受的部分投射到別人身上。例如:特別討厭暴力的人,因為討厭暴力,所以會特別去注意是否有人在行使暴力,也因為常特別注意,所以周遭常看到有暴力的人。在加上一旦看到有人有暴力,就會特別的痛恨、厭惡,所以自己的內心就容易常處於暴力的狀態。

如果自己很討厭「愛批評」別人的人,就會特別的注意周遭是否有人在批評別人,而當我們一直在尋找和注意這樣的人時,就會看到特別多這樣的人,這時內心也會升起強烈的批判聲音在批評他人的「愛批評」。但很可惜多數人很少意識到自己內在一直在批評對方的「愛批評」,自己其實是跟對方一樣的「愛批評」啊!只是有些人的行為是顯化在外,而有些人是隱藏於內心罷了!本質上沒有什麼不同。

當我們不抗拒或厭惡某些特質或行為時,我們內在的智慧和慈悲心才容易升起。會對自己慈悲也會對人慈悲。慈悲不代表我們認同這些暴力的行為,而是會用智慧和慈悲去處理這些人事物,讓他們也能改變對人的方式,能愛人愛物,善用他們的特質和能力。

http://happy1013.blogspot.com/2025/06/blog-post_24.html

Sunday, 29 June 2025

忍耐不是忍氣吞聲

/ 聖嚴法師


通常一個人有沒有耐性,和他所生長的環境、家庭因素,以及受教育的過程都有關係。有的人是由於成長過程發生了一些特殊的情況,性格才突然變得沒有耐性;但也有的人本來沒有耐性,後來因為所處的環境,所謂「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讓他不得不向現實低頭,漸漸地也變成有耐性的人。因此,耐性不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事,並不是沒有耐性的人就永遠都沒有耐性。

我們之所以會對某個工作或是某個人付出耐性,首先是覺得那件事應該做,也很喜歡去做,而且一定要完成,所以必須要有耐性;其次則是認為既然這種工作或者是這個人,要逃避也逃避不了,那麼只有付出耐心來處理。

而一般人會沒有耐性,常常是因為厭倦或是不喜歡某些人和事,其次則是性格使然。有人的性格就是粗心大意,動不動就發脾氣,像是工作隨便說不做就不做了!這就是任性。這種任性的人往往都要憑運氣和福報,才能與人和諧相處,圓滿完成事情。可是一個人的一生之中,能靠運氣的機會實在不多;即使還可以得意一時,但是運氣總會有轉向的時候,所以最好還是培養自己的耐性。

此外,耐性和毅力也有相當的關係。環境和工作常常會帶給我們一些磨鍊,不管是別人交付給你一件非要完成不可的工作,或是本身從事開發研究的工作,在工作進行的過程中,都需要付出很大的耐性與毅力。因為世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無論工作、學業或是人際關係,幾乎都不可能不遇到挫折。自古以來,許多發明家及有成就的人,都是從失敗中努力不懈,付出毅力與耐性,才獲得最後的成功。

但忍耐的耐性並不等於忍氣吞聲,忍氣吞聲有時候是忍得沒有道理的。例如受人欺負侮辱時,因為自己不知道怎麼反應,只好忍氣吞聲,那就不算是耐性。因此,只有在自己頭腦很清楚,對人、對事都非常明白時,所付出的才是真正的耐性,事情也才會成功。如果遇事沒有辦法付出耐性與毅力,則多半會半途而廢,根本沒有成功的希望。

像我並不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也不是一個很有福報的人,但是我很有毅力。別人用一個小時可以做完的工作,我願意花十個小時來完成。因此我在日本念書時,就已經有了心理準備,別人一、二年就能讀完的學位,我可能就要花五年、十年來讀完。但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在,一定要把自己想完成的事做完。

所以到目前為止,我有很多事,都是在磨難之中慢慢地逐一完成。從來沒有一件事是十分順利而沒有阻礙,或是一下子就完成的,可以說都是靠著耐性和毅力,才使我最後都能獲得圓滿的結果。因此,我相信每一個人只要願意堅持,不輕言放棄,都可以磨鍊出耐性來。

聖嚴法師《放下的幸福》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71933811634243&set=a.619833110177651

Thursday, 26 June 2025

餘生很貴,速遠離情緒價值低的人

鄭實

並不是所有人應該請進生命裡,也並不是所有闖進你生命的人,都值得善待和珍惜。根據以往的諮詢經驗,我總結應該盡量遠離如下這些情緒價值低的人。

①一味索取的人

他們總是習慣性地向你伸手,無論是物質上的幫助還是情感上的慰藉,卻鮮少給予回報。長期的單向付出會讓人感到疲憊不堪,甚至懷疑自己的價值。

②負面情緒爆棚的人

有「情緒黑洞」的人其實就像個沒長大的孩子,只知道索取安慰,卻不懂得給別人帶來快樂。儘管已經成年,卻還維持著兒童心智,認為自己就是關係的中心,別人有義務理解自己、共情自己、關心自己。他們一邊用負面情緒消耗著身邊的人,一邊嗷嗷待哺地索取對方的情緒價值。和他們在一起,你會發現自己變得越來越消極,對生活的熱情也慢慢消失。

③看人下菜碟的人

想像一下,你有一個朋友,他在你面前總是笑容滿面,言語間充滿關懷與熱情。但當面對地位更高或更有價值的人時,他會為了自身利益而犧牲你。有這樣的朋友或枕邊人,是不是很可怕?

④習慣挑剔和指責的人

習慣挑剔和指責的人就像一把無形的刀,不斷切割著別人的自信與熱情。他們似乎永遠不滿足,總能在別人的努力中尋找不足。與這樣的人相處,我們的心靈會承受巨大的負擔,難以真正放鬆和享受生活的美好。

⑤自戀的人

自戀的人往往缺乏同理心,他們難以真正理解和關心他人的感受。與這樣的人相處,我們會發現自己被邊緣化,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甚至可能陷入自我懷疑的旋渦中。他們的自戀行為像一堵無形的牆,將我們隔絕在他們的世界之外,無法建立真正的情感聯結。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284934376328422&set=a.283843669770836

Friday, 20 June 2025

一切唯心造

/ 釋演穩


幾乎所有《地藏經》的法本,都會在經文前加上一首《華嚴經》的偈頌——覺林菩薩偈。為什麼?〈覺林菩薩偈〉和《地藏經》有什麼關係?夢參老和尚說過一句話很有意思:「這是告訴你,沒有地獄。但是得你覺悟。你不覺,地獄就有;你覺了,地獄沒有。」

破地獄偈的故事

《地藏經》最後一品中,佛陀殷切囑咐地藏菩薩:未來世界中,若有眾生因造作惡業,即將墮入地獄時,只要他們能念出一佛菩薩的名號,或是誦一句大乘經文、一首偈頌,都要設法救拔,使他們離苦得樂。

唐朝法藏大師的《華嚴經纂靈記》便記載了一個特別的故事:有個叫王明幹的人,雖然出家修行,但無戒行,又不修善。某天因病往生後,被帶到地獄門前,就在那一刻,他想起地藏菩薩的名號,眼前隨即出現一位僧人教他念誦:「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僧人告訴他,只要誠心誦念這四句偈,就能解除地獄之苦。王明幹照做後,被帶到閻王殿。閻王見他頭頂放光,便問:「你生前有什麼功德?」他說:「我會念一首偈子。」閻王讓他誦來聽,當他念出偈子時,地獄中許多正在受苦的眾生竟都得到了短暫解脫,閻王大為驚訝,不僅放了他,還叮囑向世人宣說此一偈頌。三天後,王明幹甦醒過來,憶起這首偈子,便到處詢問。經查閱,發現是《華嚴經》覺林菩薩在夜摩天宮所說的教法。

華嚴四祖清涼澄觀曾讚歎《華嚴經》云:「一文一句竭海墨而莫書,一偈一光破地獄之劇苦。」或許正因為這段感應故事,加上華嚴祖師的弘揚,使得〈覺林菩薩偈〉成為契入《地藏經》的門徑。而「若人欲了知」這四句偈,後來也被稱為「破地獄偈」。

唯心偈與觀心

「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

〈覺林菩薩偈〉一共二十句,偈中將心比喻為畫師,能畫出五蘊、世間、地獄乃至佛國淨土。「大種」指的是清淨心或真如;動念的妄心和清淨的真心都是心,沒有差別。聖嚴法師解釋說,這是純淨心中,示現一切法,而法本無淨穢之分,現實世界之所以呈現有淨有染,皆是因為凡夫眾生的煩惱妄想和執著所致。

偈文又說:「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然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彼心恆不住,無量難思議,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這裡指出一切現象如同畫作,雖然由心所畫,但心中並未有一幅真實的畫,而畫作裡也沒有心;然而,假如沒有心,就畫不出任何景象,所以一切現象都不能離開心而存在。

再進一步:「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這八句又稱「唯心偈」,直接點出萬法皆由心生。然而,我們多半不認識自己心的真實樣貌。聖嚴法師指出,眾生之為眾生,是因為迷惑而流轉;雖然有生死的現象,但從佛法的立場來看,從未離開過清淨本然的佛心。如果能深入觀察心的運作,覺察心如何創造一切境界,便能從妄想煩惱中解脫,體證清淨自在的佛性。

誦持〈覺林菩薩偈〉,讓我們了解佛教的破地獄,在於破除心中的地獄,並非破除外在的相,因為一切現象即使粉碎再粉碎,如果內心的執著未除,境界相轉瞬間又會再現起。因此,覺林菩薩教我們觀心,首先悟得心與一切現象是空。因為空,心沒有了障礙,才能真正建立一切,發菩提願,行菩薩行。

/ 《人生》502期

Wednesday, 18 June 2025

諸行無常

/ 開仁法師


什麼叫做「諸行」?什麼叫「無常」?「諸行」就叫有為法。什麼東西是稱為有為法?就是生滅法,你去看那一個東西、那一件事情、那一個心、那一個心所等它會生會滅的就叫做有為法。無為法,就是不生不滅的法,即指涅槃。

凡是會生滅的法,就叫做「諸行」,那凡是生滅的法,它一定是有生無不滅。有生必有滅,故說它一定是「無常」的。「無常」並不是一個什麼特殊的名相,「無常」簡單講就是無有常性。沒有任何一法,它是永恆存在的。一切法是無有常性的存在,不管色法、心法,都是「無常」的。

總之,凡是有生有滅的法皆無有常性,故稱之為「諸行無常」。

這樣瞭解後,似乎感覺人生突然變得有點悲觀。不是的,無有常性,適用於一切,如常言「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確是消極氣氛比較濃厚的。其實,相對的「柳暗花明又一村」,不也有積極而充滿希望的氛圍嗎?

遭遇窘境時,雖然度秒如年,但試想想咱們不也共同曾有「它總會過去」的體會嗎?抱怨如此,不抱怨也如此。

反則,順境當中,雖然瞬間即逝,但至少知道曾經擁有的快樂,「難分難捨」也還是要捨,忍耐幾天,其實衝動就消失了。

順逆二境皆無有常性,這樣你就會明白,剩下的歲月應該積極地為善,因為在有生無不死的真理中,只有善業會帶來光明與希望。

總結一句,諸行無常的真理絕對是人生的依靠和依歸。

/ 方丈札記12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137978865022756&set=a.458382046315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