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1 November 2024

長路

 
/ 歐家麟

我不熟悉英文書的 business model,平裝版的書,無論任何出版社,紙質皆極差,它似乎不準備給讀者收藏,一般不出兩年,紙就變黃,又容易積塵,變成書架上的雞肋。

這本書,那一年在南非的旅舍書架上隨手拾起,浪遊中無所事事時就讀,我才認識南非黑人抗爭的歷史,行萬里路,碰見很多南非人,可以談生活日常,但要有系統地知道南非是什麼一回事,始終要讀書。

這本曼德拉自傳 Long Walk to Freedom,拿上手時已甚為破爛,我讀完之後更爛,放在書架上近 30 年(!),連我都不能忍受了。

丟掉之前,我又翻一次全書終章的最後一段,記得當年閱讀時感到完得好,印象很深。那時,曼德拉經歷數十年抗爭、廿多年牢獄生涯,終於推翻了種族隔離制度,在民主選舉中當上南非總統:

「我走過了漫漫自由路,努力不讓自己動搖;我曾經犯過錯誤,但我發現了一個秘密,就是爬上一座大山後,才發現還有許多山要攀。我在這裡稍作休息,偷得浮生一瞥壯麗景色,回想我走過的路。但我只能休息片刻,因為自由伴隨著責任,我不敢逗留,因為我的漫漫長路未見終站。」

既濟未濟,你以為旅程快要終結,卻只是另一個開始;你以為過盡千帆,卻只是一個前奏。

終於丟棄了這本實體書,寫一篇短文,記住了,就放下了,就留住了。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159993476946829&set=a.108152806828

Sunday, 17 November 2024

覺得自己壓力大 怎麼辦?

脫不花


■ 壓力是公平的,真正做事的人,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你從座位上抬頭看,目光所及的每個人壓力都很大,區別只在於不同人掩飾焦慮的能力不同而已。堅信這一點,就不易起怨懟之心。

■ 壓力的根源是「無能」。因為沒有足夠的掌控力來影響事物的走向,所以會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調節壓力的關鍵,不在於消滅壓力,而在於提升能力和掌控感。

■ 每天工作結束,從細節中抽身,以更高的視角回溯目標,自我檢討進展,有利於提升掌控感。

■ 去跟製造你壓力的人聊聊,說出自己的困擾。永遠用最直接的方式面對壓力源,很多時候你會發現,有壓力可能是因為自己「想太多了」。

■ 最消耗自身能量的事情是和怨氣沖天的人在一起。為自己著想,不要聚在一起發牢騷。

■ 職場壓力和生活壓力無法互換消解,別把壓力釋放錯了地方。

■ 如果壓力影響睡眠超過兩個星期,及時尋求醫療資源的幫助。

/ 摘自 #脫不花#幹得漂亮!》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128921191929742&set=a.283843669770836

Friday, 15 November 2024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 张竣文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的国家,朝代更迭似乎已成为了官场中难以避免的规律。嘲讽五年一届上演的新政府权力腐蚀的结果,是在民主选举人一票制度下给死后贪腐的那幽灵挥之不去的薄雾,一幅官场的复杂与黑暗。古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谚语,是权力与金钱交织无形的一张网,它不仅是一片温床,还滋养著权谋与私欲,更是近期大马社会某吹哨人披露的,某州政坛风云突变,多名议员及州政府高层集体涉嫌,接受数十万令吉的贿金,以换取在某州获得某个项目……,无不揭示著一个共同的秘密,那就是隐蔽而复杂的集团运作,这样一种集团式的运作,如同幕后的暗流涌动,使得贪婪行为难以被洞察和揭露。

自周代肇始,中国便逐渐孕育出了深厚的“官本位”,既是儒家“人情文化”底蕴体现,它深植于民族内心,满足于人性生活价值欲望的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著个人职场中对权力、地位乃至人情关系的迷恋态度,与社会交往中,不难发现,无论是官场还是商场,人际关系的维系都需要的“润滑剂”——那就是所谓的“人情世故”。因此,从民族情感视角去维护官场文化所以能塑造出这些形象的官群体,在历史沉淀的官场结构其独特性因素。

这一年来,随著我国“昌明大马”反腐斗争的深入,一批贪污受贿分子被绳之以法,社会气象逐渐有了好转。根据报导,沙巴州首席部长哈芝芝坦承,他与几位沙巴州议员被卷入了近期关于州政府高层涉嫌集体贪污的传闻之中。他强调,所涉及的音频只是单方面的指控材料。哈芝芝表示:“我们呼吁有关部门进行全面调查,我们愿意全力合作。同时,我们期望当局能够深入追究行贿者的责任。这些行贿者动机不纯,意图从州政府获取不正当利益,未能得逞后便散布这些音频。为了确保公正,我们认为当局应当首先逮捕并调查这些行贿者。”

一时我们注意到,一般刑法的规定里有“行贿罪”与“受贿罪”,而它们具有的双重法律不同属性,即二者既可能是对向犯,也可能是独立犯罪,但不是通常的共同犯罪关系,悬在公众眼睛里的“吊晴”,也许不可能按共同犯罪的一般规定去处理。

根据某些研究观点,人情关系的处理和维持对于构建稳固的官商联系至关重要,而贪污腐败往往被视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在某些情况下,它能够帮助新政府克服运作不畅的问题,为官员们带来所谓的“隐性润滑奖励”,从而激发他们招商引资的积极性,推动地区经济的增长。此外,集体贪污受贿现象还有助于调节官场内部的个人复杂关系。

因此,“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句古老的俗语,如同一面映照官场百态的明镜,深刻地揭示了官场中善恶共存的现实,廉洁奉公的官员的颂扬,像是演变成了昔日一种文化符号,它深刻地折射出官场生态的多维度与复杂性,勾勒出官场生态的多面性,实则是对人性深处矛盾与冲突,存在于人性深处具有的共同性。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longmen/2024/11/14/692841

Tuesday, 12 November 2024

越控制 常越失控

蘇絢慧

一心一意想控制住、控制好所有的人事物的人,卻始終迴避一個「事實」的存在,那就是這世界的無常是不可控的。

越想控制就越不如願,越不如願就越驚慌失措。尤其在人際關係上,「人」是生物、是動物、是多樣面貌的存在體,越是想透過控制人來獲取安全感,就越缺失與人相處的溝通、協調能力。

一眛地想以「控制」的手段來進行施壓、威嚇、束縛,就等於在累加未來不可預知的劇烈對抗及反彈力量爆發,也不停地削弱自己可以應對不同與人對話及互動的能力,越來越迴避與人接觸、恐懼與人互動。

只想以「控制的手段」來面對人世變化的人,把自己或他人或世界,都看成死的、非生物、是物體,以為只要擺佈、指令、強壓,就能用暴力制服,就如把一個無生命的物件任意挪去另一處,把自己認為該擺在什麼地方的東西,按照自己的想法擺設就可以了。

正是這樣的認知想法,此種深層邏輯,使人無法與另一個人、另一群人具有相處的能力、合作的能力。因為他想的是擺佈和指示,別人都應該照著他的想法和認定發生或進行,怎麼可以有人不是這樣?怎麼可以有人不照著規矩或天經地義的道理行事?這個時候,他便會因為失去控制的感覺慌張、焦慮,同時又感覺到挫折而感受到憤怒亟欲攻擊,想消滅對方的錯誤。

是關懷 還是控制?

放下想控制他人的期待,才不會患得患失。這也是一種不必去執著的不安全感,誤認定一種:「如果他沒有照我的意思做,我就沒有安全感」的無限迴圈,落入如此種認知設定所產生的操控行為,認為只要是你所重視及在乎的人,都必須受你控制、照你的期待,否則你就會很不安、很焦慮。

就算表面否認,說你其實沒有要控制他人,但言行舉止所做的,即是以自己的情緒試圖支配對方,以自己的不安全感作為控制的理由,而不是真實的去認識另一個人,好好的去懂如何在關係中建立真誠與有界限的正向關係,好好地與另一個人認識及相處。

究竟在關係中是控制還是真誠?首先,要先自覺內心的起心動念來自什麼?是帶著關懷與尊重,也就是正向感受,去理解或同理對方的處境與感受;還是出於擔憂及恐懼在關係中?若是擔憂與恐懼,則內心較會有煩躁、焦慮不安,產生各種不好情況的解讀和想像,並且產生各種批判聲音。若能細細辨識自身內在系統的起動與歷程,應不難辨識在關係中的互動是奠基於關懷還是出於擔憂。

行為與態度也能分辨。關懷者大多是傾聽、試著聆聽對方的脈絡,不先入為主的觀念甚至成見就去冒然評斷,或強烈給予指令「你應該要…」;若是擔憂,則態度不僅無法客觀,更是容易投射自己的過往經驗,或是內在的價值判斷在對方身上,一股腦的想要對方聽自己說的意見,採納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當作「唯一」的正解、正途,卻忽略每個人的獨特性,原本的條件、基因、性格、承受過的遭遇都大大不同,卻想以偏概全。

若要建立真實的心理安全感,就需建立及累積經驗能建立合宜及具有尊重的關係,保有合適且具彈性的人際關係界限,不過度干涉及支配別人,也能相信自己的有能力護衛自己的界限,守護自己的權益。並在人際關係中,有能力和另一個人、另一群人創造開創性、幸福感、合作性的共好正向關係。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126165968871931&set=a.283843669770836

Friday, 8 November 2024

懺悔的人有福

/ 寬謙法師

很多人對於自己的過去生非常好奇,󠀠佛經說我們的現在世,是由無始劫以來的過去世累積而成,而我們今生的所作所為,也會影響無盡的未來。我們從出生就開始邁向死亡,沒有人可以擁有特權逃過一死,所以死亡是非常公平的一件事,人人平等。無論科技文明再發達,都不可能阻止生、老、病、死的自然現象,四大不調則生病,四大分離則死亡,都是生命必須面對的歷程。
󠀠
這一生為人,下一生卻有可能變成一條狗或一隻豬,想要確保自己來生能繼續擁有人身,便要了解生命是如何流轉的。
󠀠
我們想要學習地藏菩薩,走上菩薩道的修行,就需要先知道自己的生命是怎麼一回事,才能產生修行動力。透過學習唯識,我們可以清楚了解人的生死輪迴,是一條「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
󠀠
唯識學將我們的心識分為「八識心王」: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合稱為「前五識」,意識是「第六識」,末那識是「第七識」,阿賴耶識是「第八識」。
󠀠
我們的生命現象,主要是靠第七識記錄的緣和第八識記錄的因在流轉,也就是看不見的因緣在流轉。但是一般人在世的時候為生活奔波,用眼、耳、鼻、舌、身的前五識功能處理日常生活,追求感官享受,透過淺層的根身生活。人生短暫,應要掌握修行機會探索生命本質、覺察人生的意義,進入深層的唯識生命,也就是第七、八兩識記錄的因緣,進而轉識成智。第七、八兩識的因緣主管著生命泉源,當人死後,前六識便失去功能,就像電器拔掉插頭無法通電,停擺不動,第七識便帶著第八識去投胎轉世。在中陰時期,記錄於第七、八兩識中的因緣大量成熟,決定下一生的去處。
󠀠
《地藏經》對此生死歷程有非常詳盡的描述,所以無論是想要了解佛教的生死觀,或是解脫生死輪迴的苦痛,都應該讀《地藏經》。讓我們從粗淺的生活層面問題,轉為關心深入的生命層次,了解生死流轉的歷程,以及解脫的修行方法。
󠀠
為何我們看待睡著、休克和死亡的人,態度會不一樣?我們看到睡著的人不會感到害怕,看到休克的人則希望他趕快甦醒過來,可是看到死人在面前,恐懼感便會本能地油然生起,心慌意亂、手足無措。為什麼會怕呢?因為對方已經沒有呼吸、失去生命了。人的身體是一副「臭皮囊」,死後皮膚失去彈性,九孔就會流出不淨物,縱然對身體再眷戀不捨,死後便四大分離,要被捨棄。
󠀠
然而,第八識就像是一個龐大的倉庫,儲存了我們生命流轉過程中,所有起心動念的善惡念頭,即是善惡因,再加上因行動而與眾生所結的緣,這些形成了「業力因緣」。當我們今生臨終時,即是「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今生的色身、家庭、事業、財富、名位、權勢等,沒有一樣能帶得走。經過中陰期,業力的因緣成熟定案後,可能投生成天身、人身、畜生身、餓鬼身、地獄身,這些都是源自我們宿世所作所為的果報。
󠀠
我們今生全部身、口、意三業的因與緣,都記錄在第七、八兩識,等到善惡因緣成熟的時候,便會現出果報。善因善緣成熟會成為福報,惡因惡緣成熟則是業障現前。比如好端端地為什麼會突然生病、工作不順,業障現前;或是遇貴人,事業跟著風生水起,福報現前。今生結束時,我們帶著所有累世殘餘的善惡因緣業力進入中陰期,部分因緣成熟成為來世的果報,因為因緣眾多而複雜,每世都會不斷地變化。今生我們依著果報體,透過起心動念,即成為今生造作來生的業障和福報。只要努力用功多種下善因善緣,也就是多修功德,便可以改善未來的因緣業力。
󠀠
在生死流轉中,我們從過去世到今生,乃至來生,明顯變化、替換的只是業報身,其實只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就是身根而已,第七、八兩識則是生生世世一直生死流轉。我們學佛一定要具有三世因果、生命流轉的觀念,才能夠深入經藏,了解修行的意義。
󠀠
/ 寬謙法師《懺悔的人有福:地藏經講記》/ 法鼓文化出版

Sunday, 3 November 2024

阿賴耶識

/ 常霖法師


大多數學佛的人都知道,我們除了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之外,還有掌管分別的第七末那識和負責儲存的第八阿賴耶識。睡覺時六根和六識都會停止活動,但是第七和第八識會繼續活動。打坐時可能只是睡着幾秒,心念已經可以環繞世界多次。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Roger Penrose和腦科專家Stuart Hameroff合作,創立了「量子腦」理論,認為大腦的電子很可能與身體以外的宇宙其他電子互相糾纏,一旦腦神經電子產生意識,資訊可即時傳遞到宇宙的原意識,就像即時同步的雲端資料庫,即使生命完結,經歷過的資訊仍會存在於宇宙間,不會消失,跟阿賴耶識的理念有點相似。

我們多生多世經歷下來,透過六根接觸過的東西,都會成為我們的業,阿賴耶識可以比喻像電腦硬碟一樣,把檔案自動儲存在不同資料夾中,而且不斷更新,這些記憶體沒有適當軟件(緣)的話,是不能被顯示的。因此四正勤說:「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斷滅。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我們修善緣「未生善,令生起」時,對開發善念是很有幫助的,「未生惡,令不生」則是讓資料夾內不好的的惡念不被打開。

阿賴耶識有儲存功能,包括開悟的種子,它的功能是自動的,習慣、潛意識、有漏及無漏種子,均藏在阿賴耶識中,不由心念控制,也不會有分別計較。

補充:透過修行,可以把阿賴耶識轉為大圓鏡智。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e9%98%bf%e8%b3%b4%e8%80%b6%e8%ad%98/

Tuesday, 29 October 2024

是自信,還是自負?

聖嚴法師


人幾乎都有自負、自滿的心,佛教稱之為「慢心」,也就是自認為自己很了不起的意思。這樣的人在和別人相處的時候,不是把別人看得過低,就是把自己看得過高,因此很容易傷害到他人,而成為彼此的負擔。

人之所以會自負,是因為他自恃在某方面比別人還好,譬如才能、知識或人品,因此在對待別人時,自然而然就表現出傲慢心來。如果他又很受其他人的肯定,並且不斷有機會往上陞遷,那麼他就會愈來愈傲慢。但是人畢竟不可能永遠往上爬,即使一直往上爬,也總有個頂點,等爬到頂點時,一定會往下坡走。因此,自負對一個人並不好。

然而有慢心的人,常常並不自覺。雖然有很多煩惱,可是不知道這些都是慢心所引起的,譬如他們常覺得自己是自信而不是自負,其實兩者是不同的。自信是說有自知之明,也就是明白自己有多少才能、能夠做些什麼事、達成什麼樣的任務。而自負是自認為有這樣的能力,但是卻不一定能夠做到。

我在東京時,曾經遇到一位從臺灣來的朋友,他是政治大學畢業的。他的同學有人做官當到次長,甚至是部長的,因此很感慨地對我說:「法師,您曉得嗎?我很倒楣啊!時不我與,時運不濟,好運彷彿總臨不到我頭上,所以我在東京只能放棄努力,乾脆隱姓埋名了。」他因為眼看著同學、同輩的事業都很得意,而產生一種失落感,其實這就是因自負所引起的失意。

如果是自知而自信的人,就不會這樣想了,他們會說:「我有做這種事的能力,如果有機會的話,我一定能做得很好;假使沒有機會的話,也沒有關係。因為這不是我能力的問題,而是因緣不成熟的關係。」或者說:「有什麼事我就做什麼事,不一定要做部長,我做別的事一樣可以做得很好。」所以,自負和自信之間還是有差別的。

因此,察覺慢心的關鍵,就在於是否存有比較的心。一般來說,慢心是自以為比別人高一等的人才會有,就像有的人會將事情的成功歸功於自己,而將失敗歸咎於別人,認為做不好,都是因為別人拆自己的台。

其實覺得自己比別人不好,心理所產生的不平衡和失落感,也是慢心。要知道,事情的成功是需要很多因緣來促成的,不一定全都是自己的功勞。因此,對任何事情我們應該抱持是不是由我來做都好的態度,如果不能做這件事,也可以改做其他事。能夠如此,就能保持心裡的平靜和平安,也就不會起慢心了。

/ 聖嚴法師《放下的幸福──聖嚴法師的47則情緒管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