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絢慧
一心一意想控制住、控制好所有的人事物的人,卻始終迴避一個「事實」的存在,那就是這世界的無常是不可控的。
越想控制就越不如願,越不如願就越驚慌失措。尤其在人際關係上,「人」是生物、是動物、是多樣面貌的存在體,越是想透過控制人來獲取安全感,就越缺失與人相處的溝通、協調能力。
一眛地想以「控制」的手段來進行施壓、威嚇、束縛,就等於在累加未來不可預知的劇烈對抗及反彈力量爆發,也不停地削弱自己可以應對不同與人對話及互動的能力,越來越迴避與人接觸、恐懼與人互動。
只想以「控制的手段」來面對人世變化的人,把自己或他人或世界,都看成死的、非生物、是物體,以為只要擺佈、指令、強壓,就能用暴力制服,就如把一個無生命的物件任意挪去另一處,把自己認為該擺在什麼地方的東西,按照自己的想法擺設就可以了。
正是這樣的認知想法,此種深層邏輯,使人無法與另一個人、另一群人具有相處的能力、合作的能力。因為他想的是擺佈和指示,別人都應該照著他的想法和認定發生或進行,怎麼可以有人不是這樣?怎麼可以有人不照著規矩或天經地義的道理行事?這個時候,他便會因為失去控制的感覺慌張、焦慮,同時又感覺到挫折而感受到憤怒亟欲攻擊,想消滅對方的錯誤。
是關懷 還是控制?
放下想控制他人的期待,才不會患得患失。這也是一種不必去執著的不安全感,誤認定一種:「如果他沒有照我的意思做,我就沒有安全感」的無限迴圈,落入如此種認知設定所產生的操控行為,認為只要是你所重視及在乎的人,都必須受你控制、照你的期待,否則你就會很不安、很焦慮。
就算表面否認,說你其實沒有要控制他人,但言行舉止所做的,即是以自己的情緒試圖支配對方,以自己的不安全感作為控制的理由,而不是真實的去認識另一個人,好好的去懂如何在關係中建立真誠與有界限的正向關係,好好地與另一個人認識及相處。
究竟在關係中是控制還是真誠?首先,要先自覺內心的起心動念來自什麼?是帶著關懷與尊重,也就是正向感受,去理解或同理對方的處境與感受;還是出於擔憂及恐懼在關係中?若是擔憂與恐懼,則內心較會有煩躁、焦慮不安,產生各種不好情況的解讀和想像,並且產生各種批判聲音。若能細細辨識自身內在系統的起動與歷程,應不難辨識在關係中的互動是奠基於關懷還是出於擔憂。
行為與態度也能分辨。關懷者大多是傾聽、試著聆聽對方的脈絡,不先入為主的觀念甚至成見就去冒然評斷,或強烈給予指令「你應該要…」;若是擔憂,則態度不僅無法客觀,更是容易投射自己的過往經驗,或是內在的價值判斷在對方身上,一股腦的想要對方聽自己說的意見,採納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當作「唯一」的正解、正途,卻忽略每個人的獨特性,原本的條件、基因、性格、承受過的遭遇都大大不同,卻想以偏概全。
若要建立真實的心理安全感,就需建立及累積經驗能建立合宜及具有尊重的關係,保有合適且具彈性的人際關係界限,不過度干涉及支配別人,也能相信自己的有能力護衛自己的界限,守護自己的權益。並在人際關係中,有能力和另一個人、另一群人創造開創性、幸福感、合作性的共好正向關係。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126165968871931&set=a.28384366977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