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9 December 2014

哈佛最受歡迎的人生導師塔爾.班夏哈:成功不會給孩子一輩子的快樂

今年四十二歲(編按:2014年為43歲)的塔爾‧班夏哈(Tal Ben-Shahar)在哈佛大學開設的「正向心理學」名列哈佛史上最受歡迎的課程,選修人數超過一千四百人。這堂人生的「幸福學」,在網路上造成轟動,全球網友瘋狂下載。

因為大學時代個人的不快樂,讓他開始投入研究「如何可以更快樂?」在正向心理學領域中,他整理出許多具體的研究結論,可以幫助自己變得快樂,因此也希望讓更多人知道並練習實踐。

班夏哈受邀到世界各地演講,他觀察到,現在各國人才的最大危機就是:年輕人的憂鬱和專業工作者的崩潰,教育必須「停止製造單面向人才」。

班夏哈離開哈佛大學,二〇一〇年在以色列的賀茲利亞學院創立梅堤夫中心(Maytiv Center),以正向心理學的研究和發現為基礎,發展幼兒園到中學老師的師訓課程。因為班夏哈發現,科技和都會型態的經濟發展環境,讓下一代孩子憂鬱的比率愈來愈高,學習「快樂」必須愈早開始。

六月份,班夏哈接受《天下雜誌》邀請來台灣演講。《親子天下》專訪時,他提到「當爸爸」這個角色是他人生中最困難的挑戰,比擔任哈佛大學教授或五百大企業執行長的顧問還要難。他從一個三個孩子的父親和心理學者的角度,給父母和老師許多誠懇的建議。

Q:從什麼開始,你對研究「快樂」產生興趣?

A:當年在哈佛大學念資訊系的時候,我不快樂。那時我是個專業的壁球選手(贏過全美賽冠軍),讀最好的大學,成績很棒……過去所學到的一切都告訴我:「我應該很快樂!」但是,我不快樂……

那時,我迫切想知道:「為什麼我不快樂?」「如何可以變快樂?」後來轉去念心理系,這段找答案的歷程學到第一個重要的功課就是──「你有多成功」和「你有多快樂」是沒有必然關係。

舉兩個例子,一個是我的老師哈佛大學心理系教授丹尼爾.吉伯特(Daniel Gilbert)做的研究:追蹤大學教授得到終身教職的快樂程度。在美國,擔任大學教授最重要的就是拿到終身教職。因為在頂尖大學的教授,若是不能升遷就得離開,所以能夠拿到終生教職就是學術界最大的成功。這個研究追蹤了許多教授「得到」或是「沒得到」終身教職半年後和一年後的心情。結果發現,在事過境遷一段時間後,這些教授心情上快樂的程度竟是相同的。也就是說,得到時的狂喜和失去時的谷底低潮都會過去,學術事業上的成功,對於人生長期的快樂是沒有影響。

另外一個是非正式的研究。我問修我課的學生:「拿到哈佛大學入學通知書那一天,心情是否超級開心?」一千多位學生幾乎所有人都舉手。我又問他們:「在拿到入學通知那一天時,你相信會繼續快樂一輩子的請舉手。」幾乎一千個學生都繼續舉著手。我又問了第三個問題:「今天很快樂的舉手。」結果,幾乎多數人的手都放下來了。

這些學生從小聽到的事實就是如此:現在辛苦一點沒有關係,只要等你進了第一志願夢想學校,你就會快樂,一切都沒問題,人生就無憂無慮。你會得到很好的工作,進入第一志願的公司,一輩子就高枕無憂……

但事實不是如此,八成的哈佛學生都曾經歷焦慮和憂鬱。世界各國的青年憂鬱比率都在成長。中國也公開呼籲,要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這很不尋常,顯然嚴重到一定程度。許多人仍然相信成功會帶來快樂,但卻不是如此。

Q:為什麼你沒有繼續留在哈佛大學教全世界最聰明的學生?卻選擇回到以色列設立師培中心,專門用正向心理學來訓練中小學的老師?

A:為了更快樂!可以和家人有更多時間相處。

當孩子誕生後,我經歷了為人父母的許多挑戰,第一次知道我必須要學這麼多事情。當父母是我人生中最困難的挑戰,這工作比起為《Fortune 》雜誌五百大企業當顧問和在哈佛大學當教授都還要困難。

很可惜,沒有一所學校教我們怎麼當父母,我們可以到學校學管理、法律和學當老師……卻沒有地方學習當父母。其實,在正向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領域中,有很多研究結果是可以幫助我們當一個更好的父母和老師。父母應該要知道這些資源、獲得這些工具。

Q:父母對你影響很大嗎?

A:是的。父母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師,他們教我的第一件事就是家庭和關係的價值。這兩件事是幸福人生最重要的部分。身為子女我們也從不懷疑自己是他們生命中最珍貴的。

他們非常認真看待我的夢想。在我小的時候,不管我展現的是對於縫紉、體育或是學業上的興趣時,他們總會全力支持。但他們有一個堅持是,當我們決定開始學新的東西,譬如樂器,就必須至少學一學期。他們給孩子選擇的自由,小孩也必須展現負責和堅持的態度。

我的母親是中學生物老師,在課堂上,她是一個非常嚴格的老師,但幾乎所有學生都把她當做第二個母親。我從父母身上體會最深的是,能夠把紀律和尊敬,邊界和自由結合得最好的,就是最好的父母和老師。

現在,我自己是爸爸,深深體會當父母很不容易,天天會犯錯。我有一個很好的朋友,他是兒童發展心理學家。當我大兒子四歲時,那時家裡也有了老二,我告訴這位專家,真希望四年前兒子誕生時,就已經具備現在當爸爸的一切經驗和知識。因為若是這樣,我就不會犯這麼多錯。朋友告訴我:「沒關係,因為你會繼續犯其他的錯……」?

Q:你在師訓中心,接觸中小學老師的經驗中觀察,現在當老師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A:最大的挑戰是,現在整個教育系統關注的焦點太單面,都只聚焦在「學業成績」。這當然是很重要的事,但是當成績變成「唯一」評量學校和老師的面向,當大家都假設在這面向努力,可以保證你進入頂尖大學、獲得好的工作、賺大錢、保持長遠的幸福……這是完全錯誤的假設。

事實上,研究發現:幸福的學生,才會變成更好的學生,可以更專注、更有創造力。這就是為什麼必須要把正向心理學放在教育裡,而且必須愈早開始愈好。

正向心理學之父馬汀.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當年在賓州大學開設正向心理學課程時,他先問上課的學生一個問題:「你最希望你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多數人的答案是:「幸福快樂、擁有健康的人際關係、個性有彈性、能面對挫折困難等等。」

接著,他又問了第二個問題,現在的學生在學校會學到什麼?答案是:「數學,地理,語文……」?

你是不是也發現,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有很大的不同。我們希望孩子變成什麼樣子?和我們讓他們學什麼,幾乎沒有重疊的部分。學習語文、數學、歷史都很重要,但是,讓學生有更好的能力可以探索和享受生命也很重要,學校關心的焦點不應該只有學業。

因為學業的成就可以量化評量,所以現在的學校學習都過度偏向這個面向。

Q:比較好的教育應該是怎樣?

A:全人教育包括了五個面向:精神靈性、體能、智慧、人際關係和情緒,要追求幸福的人生,必須是這五個層面的全面關照。

精神和靈性層次不一定是宗教,也可以是教孩子怎麼追求一個有意義的生命。情緒是要學會怎麼面對生命中的挫折,培養彈性。每一個層面都很重要,都必須要學習。但是除了知識的學習外,我們很少教給孩子其他面向的經驗和工具。

而且,學校追求短期的績效,讓人擔心的是,在知識面向的投入,其實現在也走錯方向。根據研究,現在每個人在電腦網頁上平均每頁只停留七秒,這樣短的時間根本不夠深入了解資訊。若長期下來,我們沒有機會讓大腦練習深度的理解和專注的思考,沒辦法慢慢的讀一首詩,未來也就很難和人發展深度有意義的關係。

Q:為什麼現在會有這麼多學生憂鬱?

A: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缺少運動。以前走路活動機會很多,現代生活愈來愈便利,早上開車上學,整天坐在電腦前,餓了叫外賣,不再需要去外面覓食打獵。當我們不動,付出的不只是身體健康的代價,還有心理健康的代價。

憂鬱的另外一個主因是愈來愈少和人有真實接觸的機會。臉書上一千個朋友比不上和一個真正的朋友深入對談。很多研究顯示,面對電腦的時間愈多,快樂愈少,因為實際生活會愈來愈寂寞。有人以為擁有一千個臉書朋友會減少寂寞,其實反而更寂寞,寂寞是不幸福的主要原因。

Q:下一代孩子要面對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A:最大的挑戰是他們將會二十四小時和科技連接,這代表更少機會和真實世界互動。研究顯示,現代孩子的同理心比起二十年前的孩子明顯下降。為什麼?想想同理心是如何發展?必須經歷和朋友或是手足一起玩、一起打架、拌嘴、和好……這樣的歷程。同理心必須在親密接觸中形成,無法在我們幫朋友按讚的時候產生。我覺得臉書很棒,但有時我們必須和科技適度切斷,才能和「人」真正建立關係。

Q:父母可以做什麼?

A:最能有效預測孩子未來能否擁有幸福的關鍵是:童年時是否常常和父母一起用餐。

家庭裡的餐桌時間,往往就是分享的時間、也是最好的教育時間。

我們家有一個傳統,就是每星期五,我的三個小孩和祖母一起晚餐的時候,都要分享一件開心的事情或是一件自己做的好事。

剛開始也會覺得找不出好事講,但全家都會一起認真做這個分享,從祖母開始都會仔細思考。後來形成一種家庭氛圍,我的小女兒每週都會很認真的想,有哪些開心的好事,週五可以和祖母分享,這也改變了她看事情的角度。

是的,現代社會很多父母都很忙。那我會問這些父母,早上起床會不會每天刷牙?為什麼?這麼忙為什麼還要天天刷牙,因為這是優先的事。

我們必須把孩子當做我們生命的優先,每天回家一起吃飯時,把電話、email關掉,專心一起享受。尤其是假日時,多花時間和家人朋友相處,深度的交流。因為從大量研究看到,擁有好的家人、朋友的健康人際關係,才是形成長期幸福最重要的關鍵。

本文轉載自親子雜誌 作者:陳雅慧

相關書籍:

幸福的魔法:更快樂的101個選擇


哈佛最受歡迎的人生導師塔爾.班夏哈 他在哈佛的公開課程-幸福課,全球瘋狂下載 繼紐約時報暢銷書《更快樂:哈佛最受歡迎的一堂課》後,最新力作! 如果人生是一篇樂章,我們選擇的每個行動,都會決定如何觸動奏出永恆樂章的琴弦。 班夏哈是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人生導師,他的「正向心理學」與「領導心理學」課程,是哈佛最受歡迎的課程,修課人數創紀錄。他在哈佛大學的公開課程,全球瘋狂下載! 班夏哈深信正向心理學可以應用到日常生活、提升社會的幸福感。心理學研究指出,幸福快樂有40%取決於我們的選擇;人可以選擇思考的方式,我們選擇做什麼、選擇看事情的觀點,直接影響我們的感受。 這本書不是討論道德選擇、不是重大決策的工具書。班夏哈用淺顯易讀的故事,以及他蒐集多年的近百位領域名人面對生活大小事的智慧,幫你留意生活中每分鐘、每一天,都在做選擇,累積起來,就是我們的人生。

關於作者:

塔爾‧班夏哈


班夏哈是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人生導師,擁有哈佛大學組織行為學博士學位,他的在哈佛開設的「正向心理學」及「領導心理學」,名列哈佛史上最受歡迎的課程每學期選修人數達 1400 多人,超過學生總數的 1/4。他的課程上傳成為哈佛網路公開課程「幸福課」,全球瘋狂下載。 你無法想像,他患有注意力缺失症(ADD),年輕時希望成為職業運動員,卻因受傷粉碎夢想,還被劍橋博士班開除,而且是那年唯一一位。 班夏哈說30歲之前的他,是最不快樂、最不幸福的代表;
現在,卻是聞名世界的幸福代言人!

http://books.cw.com.tw/blog/article/414
http://books.cw.com.tw/blog/author/78

Friday 26 December 2014

建立團隊中的和諧關係

■ 文/聖嚴法師

在團體裡工作,工作的成效建立在人員間的關係,關係和諧,工作才能進行順利,我提供「行事六要領」做為參考。

一、堅守原則

所謂「原則」,指的不是個人的原則,而是整個團體的原則。我們每個人都有發揮自己才能、意見的空間,但必須在整個團體的大原則之下去發揮,才不會失之偏頗。

也就是說要講究「整體感」,而這整體指的是整個大環境、大方向、大原則。個人是整體中的一員,應學著配合整體,一起來推動。不能因個人因素而要求整體來配合你。好比一排木頭綁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其中有根木頭自認是整體之首,要求整排木頭跟著自己跑,這樣是錯誤的,這是「個體」而非整體。因此,個人有所要求時,應考慮是否合乎整體原則。

除了團體中的大原則外,各單位也應有其個別的原則、政策,甚至是個人負責的某部門的某項工作職務也應有其原則,但是要以不違背大原則為前提。但「子法不離母法」,就好像國有憲法,其下有種種法令,皆以不違憲為原則。因為要堅守原則,工作才能掌握得好。

二、充分授權

這是指上下之間的關係。在上位者必須充分授權,以方便下屬行事,否則事事指揮、干涉,下面的人遇事無權處理,會造成事情停滯,效率不彰。至於下對上,則應事前請示,事後報告。然而充分授權後,並非完全不管,仍要常常關心、督導,這樣才能維持工作品質,不會發生結果與預期不符的情形,而有木已成舟,挽救不及的遺憾。

三、尊重他人

人與人相處要相互尊重,常常心懷感恩,即使上對下也要心懷尊重。尊重並不是同情,而是:第一、尊重對方的想法、意見和人格。如果不許對方有意見、想法,會讓對方在工作上無法產生成就感。所以,不要堅持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做,只要不損害整個團體,能把事情完成即可。第二、尊重他人的能力。每個人的學習能力、適應能力、基本能力都不一樣,各有高低,不能要求每個人都相同,或者和自己的能力一樣。即使有人表現得不夠理想,但既然已錄用他,仍然要保持尊重。雖然對方的工作態度和我們不合,但我們千萬不可以惡言相向,這是基本人格的尊重。

四、關懷對方

這裡指的不僅僅是工作的關懷,情緒、身心、家庭等皆需要適當的關懷。隨時主動去關懷他人,見到有人悶悶不樂,給予一點慰問,也許對方的心結就會打開。而主管對於職員的情緒應有所注意,並加以主動關懷,而且應該要普遍地關懷,不能只關懷其中一、二位,否則可能會造成其他人內心的不平衡。

另外,大家也不要「撒嬌」或耍花樣,故意引起別人來注意自己、關懷自己。大家同在一起共事,應該是主動關懷他人,不增加別人的煩惱,並懂得「把煩惱消歸自心」,最好是自己就能解決自己的煩惱和問題。

五、主動溝通

無論上對下、下對上,平行之間都要主動溝通。在此特別強調由「自己主動」溝通,而非等待、等著別人來與你溝通。主動與人溝通時,最好自己先有腹案,想好該如何做,預先設想可能遭遇到的困難,並擬好解決或替代方案。如果只是丟個難題要別人做,這樣不但事情做不起來,也容易產生是非。而當事情無法獲得解決時,就很容易對環境產生不滿,覺得處處障礙,心裡痛苦,甚而相互懷疑,如此一來,整個團體便不能和諧融洽。

想要完成任務,一定要採取主動、尊重的態度與人溝通。那麼如果遇到挫折,無法跨越時該怎麼辦呢?有時並非環境不通,而是自己不通,這時候就該「山不轉,路轉」;如果還是不通,那就「路不轉,人轉」;如果還是行不通,最後還有一個法子,那就是「人不轉,心轉」。行不通的原因,有可能是想法、企畫的本身不可行,這時自己的觀念就要改變,心改個方向就好了。不要心有不甘,一直執著原來的想法。

即使到了上天下地、左右全無路時,還是有一條路—死路一條,死路也是路啊!天無絕人之路,既然老天要我死,也只能如此了;能夠勇敢面對現實,心也就不會感到那麼痛苦。

六、隨時檢討

所謂「檢討」,是檢討「自己」,不是檢討別人。無論是溝通不良、工作不順利、別人待我們不好,甚至把責任推給我們,都要檢討自己,是不是自己有什麼過失才會造成這種情形。如果一再自我檢討、努力與對方溝通,仍無法改善,可以反應給主管知道,如果主管也不認同你,無法解決你的問題,那麼就請諒解對方、接受對方吧!畢竟都是一起在團體成長的同事。

我們應隨時檢討自己的工作品質、工作成果。完成一項工作後,要開檢討會以謀改進,但是不要變成人身攻擊,否則下次便沒有人願意與你合作了。我們應該要多讚歎、慰勉他人的付出、貢獻,並針對缺點來做檢討。

(選自《帶著禪心去上班》)

Friday 19 December 2014

佛教徒!你為什麼不生氣?

《慈悲革新號》專欄文章

作者:王振威


好友在臉書上分享了一帖關於附佛外道極度猖狂的新聞,然後他問:“佛教徒啊,你們是不是該生氣了?”- 我覺得蠻有意思的,既耐人尋味,也頗引人深思。不久後就立刻有佛友留言: "如果連佛教徒都生氣的話,那就無可救藥了!”

言下之意,似乎“生氣”對佛教徒而言,是一件避之唯恐不及的罪大惡極之事,佛教徒絕對不能生氣,不應生氣,也當然沒有生氣的機會和權力。

我看完之後,不禁深思:這看起來“充滿佛意”的句子,是不是也有著需要釐清和深入探索其真實義的地方?

而我的回應是這樣的:

“不管是不是佛教徒,正常憤怒的表達(不是發洩)是非常重要的 - 這叫 “健康的情緒管理” - 否則都是自欺欺人的壓抑、反常和顛倒。如果以為“NoFeeling” (無感無受) 才是解脫,那才是真的無可藥救。若是这样,菩薩道的自度度他,就根本沒有通過文字語言、行為動作來表達的可能性了。

一點“火氣”也沒有的話,這不是修證,這是槁木死灰。”

我想,真正沒有脾氣的人應該只有兩種:一種不是常人(非正常人,毫無情緒之喜怒哀樂),另一種也是“弗人”,也即是已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毫無煩惱掛礙的大覺者-也即是“佛”了。

你我皆凡人,何德何能可自稱為佛;但又非殘缺無能之輩,所以也絕對不能妄自菲薄,逃避這一“大哉問”的挑戰。但我們又怎麼可能一開始就從“不生氣”下手來達致“毫無煩惱” 的境地呢?我覺得那是一種“從一開始就不可能”的目標和妄想。“不生氣”是我們最後修證的目標,而不是倒果為因,將之視以為是下手的地方和修學的基礎。

關於嗔怒的正確觀點應該如此地建立起來:

1.佛教徒不應該認為“不生氣”就代表修行,因為那會落入壓抑、逃避和眼高手低的修行陷阱;

2. 面對不公正、不公義的事情,佛教徒也應該恰當地、坦蕩蕩地面對自己的怒氣和煩惱,然後再來進一步地去轉化和提升;

3. 不是不能生氣,而是應該要適時、適量、適地的表達心中對不公不義事件的看法和回應;若能將之化為自利利他的行動,那就是更好不過了。

4.不必視嗔怒為毒蛇猛獸,依據大乘佛法“煩惱即菩提”的修心見地,佛教中有許多可轉化嗔怒的法門可讓我們去修持的。

5. 佛法的修持和開悟,若想從“活動”的層次提升至全民的覺醒“運動”,是需要一團熱烈的火焰在背後推動的–這種勇猛精進的熱忱和果敢,多少和對社會不滿、對現實有所要求的烈火雄心有關,而這也一定多少帶有一些“佛都有火”的叛逆和火氣。

我曾在一場和大學生的分享會上提及“宗教內改革”的契機和必需。其中我提出了“心靈革命的ABC”,也即是:

A (Awareness) –因事情之觸發而有所覺知、覺醒;

B (Basic Consensus) - 對“下一步行動”有所共識,,建立起集體認知、認同感與共鳴;

C (Critical Mass that brings Creative Change) - 當越來越多人對此共識產生集體共鳴並達到“決定性的大多數”時,充滿創意的改變便會自然發生。

宗教的制約、傳統的束縛、搪塞的答案,一而再、再而三地綁架了我們的自我覺醒和智慧的正念。

台灣的太陽花學運事件,不明就裡的某法師將之視為“內鬥”,並對大學生們說:“請先把書讀好,將來如果選上總統,就可以改革台灣了!”–結果引來某網友充滿禪意的回應:“那您是不是也該先成佛後,才向我們好好地說法?”碰了一鼻子灰後,其實遭受最大負面影響的,當然是整體佛教的形象、格局和攝化眾生的話語權了。

(我們又到底從中學到了什麼?)

善於慈善救濟的某國際佛團,先前也因為餿水油事件,罔顧事實和群眾的安全,只顧一味地以“我們的真,就是愛與善”來忽悠和消費信徒們的單純和信心;並永遠以一以貫之的“不碰政治”的逃避手法,對應負起的責任和擔當閃爍其辭。其有意將事實數據漂白且合理化的作法,也其實與佛法“不害”(Ahimsa)、“不欺”、“不妄”的智慧精神,相差甚遠矣。

(我們是否更應該以“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的精神,來公正不阿地給與客觀但嚴正的指正和批判呢?)

而趁此教內修證不明、見地混亂、領導無能的昏暗時期,附佛邪道當然亦乘勢應運而生,從燒小房子的心靈法門,到最近連明星藝人都將之視之為“佛”的神秘教主“妙禪”,乃至風行於本土的盧勝嚴、清海、金菩提等等等等,到處都是滿天神佛、群魔亂舞;亂象紛紛,總是弄得人心惶惶不可終日,想要真正修行以安身立命者,難道唯有望天長嘆,無可奈何乎?!

(佛教界的言論自由度、輿論影響力、道德勇氣、危機處理能力、領導魄力與決斷力–難道已一無是處,無可仰賴乎?!)

在教內教外都充斥著許多怪力亂神、光怪陸離且又層出不窮的一件件醜聞及不幸事件的當兒,我們難道一直必須噤若寒蟬,毫無火氣地逆來順受,毫無主見地把妥協當忍辱,把吃虧當佔便宜,把愚昧當虔誠,把簡單膚淺的“想好事、說好話、做好人”當作唯一不可違背的人生圭臬和修行標杆呢?我們又幾時才能真正地“以法為師,以自為光”?又如何當個真正的菩薩勇士,給自己和別人的煩惱來個迎頭痛擊的逆襲和充滿勇氣的“大勢至”回應呢?

而能夠為我們帶來痛定思痛的回應的大前提,就是我們必須對此事有所感觸,或落淚,或生氣,或煩憂–然後進而為之受到感召、啟迪和醒悟;總之不是一句“佛教徒不應該生氣”就能輕輕帶過,然後就裝作一切事情都未曾發生那般地–繼續過我們那種自欺欺人,卻又以一大堆堂而皇之的佛理(如慈悲啦、感恩啦、要不斷散發正能量啦)來掩飾偽裝的“不食人間煙火”的修道生活。

不慍不火者,我們固然可以加以欣賞、隨喜且讚歎。但在我們這個快速成長、資訊發達的21世紀,我們需要的更是有擔當、有勇氣、有改革信心的菩薩勇士。

且讓“叛逆的佛陀”成我們全新的修行範本和公式,也讓我們的怒氣顯化為怒目金剛明王–外現忿怒,內含慈悲;去為傳統的修行角色和定位,注入一點點改革的清涼意味,彰顯剛正、正直、堅勇不阿的莊嚴自性和和本地風光。

佛教徒們!您現在可以生氣了唄?

Monday 15 December 2014

誠之情誼人間祥兆 教之慇實造福富足

【證嚴上人12月13日臺南歲末祝福上午場開示】

「『誠之情誼人間祥兆,教之慇實造福富足』,這二句話就是慈濟人今年要努力的方向。人與人之間要『誠之情誼』,彼此關懷、互相的祝福,自然地我們的社會就能得祥兆;教育也很重要,不是在學校的才是教育,人與人之間無不是在互相教育,所以要『教之慇實』造福富足,這是我們今年人人都要努力的方向。」

證嚴上人行腳第十三日,上午於臺南靜思堂主持臺南首場歲末祝福,共有近二千七百人參加,其中待授證之慈誠委員有一百二十三人。開示中,上人除了以今年歲末祝福的主題,教示人人「誠」與「教」的重要外,也立即勉勵新授證的委員慈誠,要珍視自己的使命與在慈濟的每一天。

開示在佛眾生悟 啟發悲心覺有情

「各位菩薩,你們胸前所戴著這一條是什麼?(眾答:佛心師志。)是啊,『佛心師志』,每一位授證的人都要有『佛心師志』。佛陀是大慈悲心,不忍眾生在苦難中,為一大事因緣而倒駕慈航,他來人間總是一個目標--啟發眾生這一念覺悟之情。」

佛陀、聖人是已經覺悟的智者,那凡夫呢?「那是迷啊。在迷途中的凡夫,真的是苦不堪,所以佛陀來人間一個目標,就是要來啟開我們眾生迷茫的心門,讓我們從這一分迷茫的心走出來,能成為覺有情人。所以我們常常說佛來人間『開示悟入』,其實『開示』在佛,『悟入』在眾生,眾生要覺悟,就要入佛陀所說的法。要法入心,以佛陀的慈悲,開啟我們的心門,以佛陀的智慧,開啟我們的迷茫,讓我們轉迷為悟,在人間覺悟,即使碰到任何事情,總是輕安自在。」

有捨方能有所得 轉迷為悟不受苦

去迷啟悟的人生真的能做到嗎?上人舉一臺南實例,且即是當日一早才發生的事情。

一早,臺南志工陪同許銘權師兄的父母前來會見上人,許銘權長期在新化環保站付出,對於環保站的裡外大小無不用心。今年(2014年)8月,環保站規畫設立停車場,許銘權思忖著做法,由於手邊工具不足,許銘權只好返家取件,沒想到,就在回到環保站的路上,他卻意外發生車禍。

「送到醫院,可是已經回生乏術了,醫生宣布要拉回來的機會不高,父母親還有太太、子女們立即趕到醫院,慈濟人一直到晚上才接到訊息,趕緊趕到醫院膚慰這一對的父母。許居士的父親已經心痛的很難支持下去,可是媽媽(許林靜)反而來膚慰、安慰我們慈濟人,她說要救,盡量要救,假如是救不來,也應該要捨,『我們捨,我的兒子才能得。』你看這一位媽媽是多麼有智慧!」

許銘權是家中獨子,心善又孝順,但面對無常,家人轉念的大智慧,讓上人感恩與讚歎,特別是這分媽媽心,「她心頭的一塊肉,但是醫生說救回的機會渺茫,她聽清楚了,馬上就說,那這樣子我們就要捨,我能捨他才能得,讓他趕快再來人間,就是這樣乾脆俐落,這就是智慧。人生的親情,媽媽父母心,她可以從悲傷轉為智慧,讓孩子的身體能去做能救人的人,她說器官能捐的都捐,所以他器官也捐了,這都是有聞法,心中有法,她就可以及時轉迷為悟;假如一直沉迷著,這對自己總是在沉迷中,這樣的苦不堪,不知道要多久才能走出來。」

從父母到妻兒,一家人化悲傷為祝福,再加上法親們的陪伴,許銘權成為大捨菩薩,用身體濟度病苦的人。

順應人生的法則 放下心胸展開闊

除了許銘權,上人也提及日前於大林慈濟醫院往生的梁金塗。梁金塗肝癌多年,但仍勇於承擔志業,他心中已有準備,若是生命的最終一刻來時,也要無罣礙地不讓家人與上人擔心。

「因緣就是這樣,他等到師父到大林,常住師父們也已經到了,常住師父去探望法親也有看到他,在病房跟他說話,就這樣,話說完了,他就這樣放下了,就往生了,這是前天的事情。他的人生已經結束,又換了一個新的身體再來。他的師姊還帶著微笑,昨天一大早就來跟我說,他都跟師兄師姊們鼓勵,難得人身來到人世間,能有佛法聽,人人要把握機會,好好的聞法、身體力行……這一生中,他從走入慈濟,總是方向正確,那樣扎實,慈濟的事,他沒有一次沒有跟上的,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菩薩。」

人生難得,更需把握精進,梁金塗的用心感動了家人、激勵了法親,上人讚歎這就是覺有情的菩薩,有愛的能量,做覺悟的有情人。上人感歎,人生大自然法則,那一天總有一日會來,「既來之,則安之,他們的開闊心胸,就這樣放下了!」

受啟悟行菩薩道 一生無量善成林

人間菩薩,人品典範,佛陀的開示,慈濟人悟行於菩薩道,而海外志工們也不斷要將此法髓入法入行。上人提及泰國叻丕府衛生署署長鄒文良,幾年前放下身段默默地在精舍隨師學習,將所看到的醫療人文、慈善精神帶回泰國,用心帶動人醫,他先將稻種贈與女監,再由女監贈給慈濟,並在大愛農場與醫師們親耕,收成了,再回到女監煮熱食給受刑人們。

「這故事是繞一大圈,是學了我們大林的院長,他(泰國叻丕府衛生署署長鄒文良)是向農委會申請種子,然後送給受刑人,由受刑人再送給慈濟,由慈濟再送給醫生,醫生再去種,種了以後再割,割了再送回去給監獄,院長和大家再進去煮飯給這些受刑人。這樣的愛,都是在說法,讓這一群女受刑人很感動,大家都知道過去的錯誤,出獄了以後,都重新做人,很感人!」

上人讚歎,鄒文良師兄聽到、看到,回去後就用心做到,這分以傳法為使命的堅定與信心,傳承的就是慈濟的法髓。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生,如今全球九十個國家地區有慈濟人濟助付出的行動,人人的覺悟善行都是愛的見證。

莫忘受證初發心 入人群救拔眾生

「有災難的地方,慈濟人走入去救拔眾生的苦難。我們剛剛也看到,光是(2014年)一年中,從第一個月到第十一個月,印尼、泰國等等一直看到非洲,一、二十分鐘的時間,一閃動就過去了,你們都可以上網舊法新知。」

舊法要新知,還要發心立願,祈禱與點燈前,上人再次叮嚀,授證是慈濟路的開始,菩薩道上要堅定更要發大心、立大願,不斷步步前行。

「今天受證,不要忘了今天的發心,過去是見習培訓而已,今天才是真正的開始,是你們走入慈濟的第一步,十戒要守好。『佛心師志』,佛陀的慈悲心,師父的菩薩道,你們一定要跟著,一起走入人群救拔眾生。這就是我們從今天開始的使命,了解嗎?(眾答:了解。)新的一年即將來臨,請大家要用感恩心,感恩過去平安過去,用虔誠的心迎接未來。從今天的這一念心,到這一輩子都不要忘掉。可以嗎?(眾答:可以。)祝福大家,新的一年事事如意!」

http://tw.tzuchi.or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5832%3A2014-12-14-03-56-16&catid=59%3Adaily-speech&Itemid=576&lang=zh

Wednesday 10 December 2014

溝通的方法

聖嚴法師語錄

當煩惱現前之際,
不是和煩惱對抗,
而是用慚愧、懺悔、感恩的心來融化它。《法鼓晨音》

 ■ 聖嚴法師

人是群體的動物,不可能離群索居,除非你想成為與世界隔絕的人,把自己關在一個獨立的空間裡,不想和任何人接觸,也不想請求任何人幫忙,那才不需要與人溝通,否則都免不了要與他人溝通。

溝通很重要,可是在人與人相處的過程中,一般都會選擇與自己比較契合的人來往。總認為反正不和某某人來往,不和某某人談話,一樣會有其他朋友,一樣可以過日子。於是就開始有所分別這個人是我的朋友,那個人不是我的朋友;或是這一班人都是壞人,我不願意和他們做朋友。

像這樣的人,在腦子裡已經設定好標準,認定了某些人不夠朋友,或不是朋友,或是這些人都是出賣他、要佔他便宜的,甚至覺得別人的水準太差,不夠資格做他的朋友。這種不願雙向溝通的人,要和他交朋友是很難的,因為,溝通一定是雙向的,如果是單向就不能稱做溝通,因為根本無從溝通起。

照常理說,只要不是惡友、損友,交朋友應該是多多益善,但如果任憑你如何努力,對方還是不願接受你,仍然對你有敵意,那就不用再努力,只有暫不往來了。因為你不一定非得和他做朋友不可,何況是他不願意和你來往,不願意接納你,如果你執意要和他來往,不但你很痛苦,他會更痛苦。事情到了這個地步,也是無可奈何的。不過,即使如此,也不要把對方當成敵人,心裡還是要把他當成朋友。

這就是佛法中所謂「默擯」的方式。「默」是沉默,「擯」就是驅逐,意思是他不生活在我的範圍裡,我也不生活在他的範圍裡,彼此互不干擾、涉入。因為既然沒有辦法溝通,那就不需要再強求了。尤其是當對方無理取鬧、不可理喻,你和他有理也講不通時,那只有用默擯的方式。可是等他回心轉意後,還是要將他視為朋友,不要因此而把他當成十惡不赦的人。

另外還有一種方式是試探,幾次試探後或許會發現,也許是因為你的方法、心態或言語讓對方誤會,以至於他無法接受。這時你必須先調整自我,調整到對方能夠接受的程度為止,但不能把自己完全變成別人期待的樣子,否則就失去了自己的立場與原則,連一般人也沒辦法接受。你可以試著想辦法先適應對方,將自己的一部分改變,經過多次的適應調整,最後也許對方會回心轉意,願意主動或被動的與我們接觸。

無論我們採用什麼方式溝通,都要明白,溝通需要雙方共同的努力,只靠單方面的努力是不夠的。所以除了要敞開心胸接納別人外,對於他人剛強、抗拒的心,也要用慈悲心來軟化它,這樣才能達成真正有效的溝通。

http://blog.udn.com/arongshu9/19557255

Thursday 4 December 2014

先搞清砂沙怎降了級

· 詹雪梅‧

砂拉越和沙巴是馬來西亞不可分割的一部份。若從國家發展和現實利益考量,無論是當權者或希望當權者,應當都會認同。攪亂大馬領土版圖,對現有任何政黨皆無益。畢竟繼續在舊遊戲規則下較勁,要比開闢新戰場容易。大張旗鼓搞砂獨和沙獨,還是無法預見成果的高風險投資。

505民聯沒換成政府,其中一個被看清的事實是東馬依然是國陣的定存州。沒有東馬,大馬已變天。在這層面上,東馬選民掌握了全馬的命運,但參組馬來西亞至今51年來,砂沙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嗎?

馬來西亞成立時草擬的憲法第二條文闡明,聯邦是由馬來亞半島(柔佛、吉打、吉蘭丹、馬六甲、森美蘭、彭亨、檳城、霹靂、玻璃市、雪蘭莪和登嘉樓)、婆羅洲(沙巴和砂拉越)及新加坡3方組成。但在1970年代,憲法第二條文改為聯邦是由柔佛、吉打、吉蘭丹、馬六甲、森美蘭、彭亨、檳城、霹靂、玻璃市、雪蘭莪、登嘉樓、沙巴和砂拉越13州組成。修憲後少了新加坡,砂沙則從和半島平起平坐的“組成伙伴”,“轉變降級”為附屬州。

一些覺得砂沙受盡委屈的砂沙人士,把怒火直噴中央,其實有些失焦了。在為砂沙抱不平時,我們起碼該先問問,關係砂沙地位的憲法條文是何年何月、在甚麼情況下被修改?若是國會中通過,共獲得了哪些砂沙國會議員的贊同和附和?如果這樣的“轉變”是附合程序的,即表明當年的砂沙人民代議士,代表砂沙人民同意了“降級轉變”。若是代表們把我們應有的權力和權益拱手相讓,大方送上,我們怨不了中央政府。

即使我們現在認為前人做了錯誤的決定,卻不可能坐時光機,回去那個可以改變歷史的時刻。但我們必須回頭查找,可以告訴我們真相的檔案資料,反映事實的白紙黑字。發火要找對人,平反要找證據。不知史,無以言。

若沒有弄清楚砂沙當年的參組實況,也不知道砂沙是怎麼從“伙伴”變成州屬,便貿然的高喊砂獨或沙獨,會把自己和東馬都陷入不堪之地。主張砂沙獨立,以及巫統祭出煽動法令,或許將是惡性循環的開始。在砂沙獨立課題上,大家各有不同觀點,但絕不能以和平、和諧為代價。

(星洲日報/筆下真情‧作者:詹雪梅‧《星洲日報》砂州新聞編輯)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4878?tid=37#ixzz3Ksjrkwdo

Monday 1 December 2014

隨相而離相

聖嚴法師開示【智慧語錄】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在每一天的作息之中,一定會跟身邊的人事物發生互動關係。有了互動,就免不了生出各種喜怒哀樂的情緒;得意的時候,沾沾自喜;失意的時候,就消沈頹喪,這是一般人的反應。可是,如果我們有智慧,可以洞燭這些喜怒哀樂的來源,不過是一種粗糙的、表面的心理反應,我們的情緒,就不容易被這些外在的現象所牽動。

佛法的智慧告訴我們,當在處理生活上各種大大小小的事件時,只要自問已盡力排除個人的好惡偏見,並且也已經盡一切努力,做最適當的選擇,就可以心安理得了。至於選擇之後的成敗得失,不必耿耿於懷,這就是所謂的「隨相而離相」。
我之所以特別強調「盡力排除個人的好惡偏見」,是因為一般人很容易以自己的立場、好惡,來對某件事下判斷;因此,不免在取捨、應對之間,引起許多煩惱。依自己的偏好和習性做判斷,往往是一股衝動,缺乏反觀自省的工夫,通常也顧不了是不是有後遺症,當然就後患無窮了。

因此,做事之前,先要求「盡人事」,就是隨相,也就是隨緣,已經盡了力,成敗在天,勝不驕,敗不餒;也不爭功諉過,那就是「離相」。船過水無痕、鳥飛不留影,成敗得失都不會引起心情的波動,那就是自在解脫的大智慧。所以,隨相需要智慧,離相,也需要智慧。

不過,這個修養的境界,不是短時間之內可以達到的;一般平常的人,多半還是隨著外在的環境而悲喜交加。倘若能把隨相離相當作修養的目標,就可以時時拿來提醒自己。那麼,不論悲或喜,都不會太過沈溺,縱使跌倒了,也會趕快爬起來,不至於一蹶不振。

摘自《人行道》


http://blog.udn.com/arongshu9/19419746

Friday 28 November 2014

如何明心見性?

聖嚴法師開示【生命泉源 】

惠能大師謂惠明曰:「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又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即於此言下大悟。

這是說,六祖惠能傳承五祖的心法之後,即離開五祖道場,去了嶺南,而五祖座下有位將軍出家的弟子惠明,追著惠能想把法搶到手,惠能跟他說:「你既為求法而來,那麼,心中的一切念頭皆應放下,不可向外攀緣,不要思量或善或惡,當這時候,看看你的本來面目是什麼?」惠明用了這個方法後,當下就開悟了。

我們也可以用這種方法練習,當境界在面前出現時,心中不要產生喜歡不喜歡、好或者不好、愛或是不愛等的反應,當作跟你毫不相干看待。事實上,未悟的人,當你的念頭認為已是如此這般地不去管它時,你已經在管它了。不過,若經常用這樣的方法練習,即使未必能夠開悟,你的煩惱總會減少很多的。

(二)如何能明心?

〈懺悔品〉中告訴我們有兩種方法,能夠達到明心的目的:

1. 修五分法身:

· 修戒──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瞋、無劫害。

· 修定──覩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

· 修慧──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修眾善法,自心無礙,心不執著。

· 修解脫──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

· 修解脫知見──自心亦不沉空守寂,並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

2. 修無相懺悔:

從前念、今念、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所有愚迷等罪,悉皆懺悔。

從前念、今念、後念,念念不被驕誑染,從前所有驕誑等罪,悉皆懺悔。

從前念、今念、後念,念念不被嫉妒染,從前所有嫉妒等罪,悉皆懺悔。

如果修了五分法身的法門,還是不能明心,便是因為罪障太重,所以要修無相懺悔法門。

《六祖壇經》告訴我們,要不斷地使自己的心,對於善惡的境界,盡量不以自我的觀點或自私自利的立場,產生反應。當你生起愚迷心、憍誑心、嫉妒心時,要不斷地懺悔,願這種種的念頭不再生起,不再用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心,去判斷它、執著它。

(三)如何能見性?

· 〈坐禪品〉云:「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

又云:「對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又云:「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 〈般若品〉云:「各自觀心,自見本性。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令得見性。」「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又云:「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

又云:「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以上都是教我們如何能見性的辦法。

本文摘自《禪鑰》

http://blog.udn.com/arongshu9/19380915

Monday 17 November 2014

受苦如中箭,不受第二箭

■黃佳卿

佛陀是如何看待抱怨呢?
當舍利弗成了被抱怨的對象,他如何因應?
讓我們從佛典故事中學習智慧,
來化解「抱怨」,讓身心更和諧。
------------------

舍利弗面對抱怨之道

智慧第一的舍利弗,擁有人人讚歎的謙虛、忍辱力,當他被人抱怨時,是如何應對的呢?南傳《法句經.第7阿羅漢品》提到,在一次的結夏安居後,每位阿羅漢都向佛陀告假,離開祇園精舍,各領著隨行眾出外遊方;佛陀指派舍利弗擔任僧伽的指導人,所以比丘們在離開之前,也會向舍利弗告假。舍利弗也會向每一位比丘問候,一一叫出他所認識的比丘的名字。

其中有一位比丘,以為舍利弗認識他,應當知道他的名字。當舍利弗沒有叫出他的名字時,一股憤恨油然生起,正巧舍利弗經過這位比丘身旁時,衣角碰觸到他,更使得比丘備覺委屈,因此一狀告向佛陀說:「世尊,那舍利弗真傲慢!以為自己是大弟子,竟敢打我一記耳光,差點就毀了我的耳朵;而且打了我之後,連道歉也沒有就自己外出遊方了。」這位比丘不僅向佛陀抱怨舍利弗不叫他的名字,還加油添醋,誣陷了舍利弗。

佛陀請人將舍利弗叫到面前,詢問是否如告狀的比丘所說的情形,舍利弗並沒有立即否認這項指控,而是心平氣和地說:「世尊,一位堅定持戒並且就身觀身的比丘,如果有對不起其他比丘的行為,不會不道歉就逕自離去。」

舍利弗接著說:「我的內心平靜無瞋,就像大地一樣,當美麗的花朵綻放時,沒有喜悅的感覺,糞穢堆在上面,也不起憤怒。」舍利弗一連用九種譬喻,說明自己的德行,大地也因為他說出真實的言語,而震動了九次。

詆毀舍利弗的比丘,受不了良心的譴責,立刻跪在佛陀面前,承認自己的惡心與惡行。佛陀於是請舍利弗原諒這位比丘,舍利弗雙手合十回答:「佛陀,我真心地原諒這位比丘。假如我有冒犯的地方,也希望比丘能原諒我。」

面對他人的抱怨和指責,舍利弗不以憤怒和瞋心回應,心如同大地,寬容地涵納一切,佛陀因此作偈,讚歎舍利弗的心性就像門柱一般安穩,也像一池清淨的靜水、沒有污泥的池塘,內心保持祥和寧靜,也就不會因外境的變動而有苦受。

抱怨命運的比丘

南傳《法句經.第21雜品》提到一則故事,在十月和十一月的月圓之夜,印度毗舍離燈火通明,人們聚在城裡高歌、跳舞,歡欣慶祝節慶。這時候,一位比丘從城外遠眺城裡的熱鬧景象,突然感到一陣落寞,心中對出家生活生起不滿。他喃喃自語著:「再也沒有人的日子過得比我更糟了!」護守森林的護法聽見喟嘆,立刻出現在比丘面前說:「在地獄受報的眾生羨慕天神的生活,同樣的道理,城裡的人們也會羨慕在林中清淨修行的比丘。」聽完,比丘頓時明白,生活中沒有究竟的滿足,無須抱怨自己的人生; 接著便懺悔自己起了退心。

隔天清晨,比丘前去向佛陀頂禮問訊,佛陀向他開示,出家和在家的生活各有苦處,一切眾生都還在生死輪迴的苦中,你當觀想世間的無常變化,精進修行,不要在輪迴中一再受苦了!

受苦如中箭,不受第二箭

遇到不順意的情況,身體已經生起苦受了,如果還心懷怨嘆與抱怨,等於是向自己射出了第二支箭。在《雜阿含470經》,佛陀於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北郊的迦蘭陀竹園,向諸比丘提問:「一般人有樂和苦的感受,也有不苦不樂的感受,比丘們!你們也有樂的、苦的、不苦不樂的感受,你們的感受和一般人的有什麼不同呢?」以此指導弟子正念覺知諸受,而不被貪、瞋、癡煩惱所牽絆。

佛陀解釋,一般人面對身體上的苦受時,心裡往往產生憂愁苦惱、口出怨言,甚至憤怒、失去理性。這時,正有二種受交相增長,不僅身體受著痛苦,內心也在受苦。佛陀比喻這樣的情形,就像一個人中了一支箭後,接著又中第二箭,受著雙重的痛苦。

佛陀接著說:「凡夫在歡樂時就耽溺於享樂,受到貪欲煩惱的驅使而不自知;痛苦時則忿忿不平,被瞋恚煩惱所綑綁而不自知。對於樂受和苦受的生滅變化、味著過患,以及出離之道等,無法如實知見,所以當生起不苦不樂受時,同樣也會被愚癡煩惱困擾著。」

佛陀的阿羅漢弟子和一般人一樣,身體也會有苦受,但他們覺知苦受時,不起憂悲、瞋怨、迷亂等不平衡的心理。阿羅漢只有一種感受,那就是身覺知苦,而心不生瞋怨煩惱。同樣地,阿羅漢只有身體覺知苦受、樂受、捨受,內心沒有被貪著、瞋恚、愚癡煩惱繫縛;就像一個人中了一箭後,不再向自己補第二箭。(圖/菊子)

http://www.ddc.com.tw/PrtShow.asp?Series=84&ClassType=1&CommId=5785#3

Wednesday 12 November 2014

把錢捐給慈濟就不管了,算不算做善事?

作者/陳宜伶

是否,曾經一提到慈濟,眼前就會浮現慈濟長者喜樂親切的笑容?曾幾何時,再提起慈濟,腦海裡只浮現「排擠其他慈善機構資源」、「搶奪窮困者拾荒收入」、「破壞生態環境的大財團」等負面形象?是否,身為慈濟人是一種無上榮譽,能獲得安心的踏實感?雖問心無愧,卻不曉得自己為什麼要背負社會大眾對於慈濟決策的撻伐?身為慈濟人的家人,看到他們一向毫不懷疑默默付出,我不禁要問,慈濟人的「慈悲願力」,在當今複雜社會結構下,能否真正有效轉換成對社會大眾有益的慈善志業?

慈濟在成立初期,有其明確的公益目標,就是募款興建偏遠地區醫院。在證嚴上人精神感召及師兄姊努力下,成立了慈濟醫院,善款也有了穩定來源。之後,志工不斷加入,使慈濟基層以慈善理念為核心,形成系統性的志工團體。雖然醫院成立,目標達成,但慈濟已不再像一般公益團體一樣,有特定的服務對象及捐助計畫。善款不斷增加和志工團體擴大的結果,慈濟必須增加它的業務範圍。但經重新調整後,慈濟有了更大卻更模糊的公益目標,加上商業經營手法介入,形成慈濟的階級制度,卻也逐漸偏離宗教信仰核心,決策流程也變得不透明,無法真實反映基層聲音。

身處看似組織陣仗龐大,目標多元的大型公益團體,慈濟人應該思考「捐錢就是做善事嗎」、「捐助者都知道他們的錢用在哪裡嗎」?事實上,慈濟後來發展出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包括慈善、醫療(如慈濟醫院)、教育(如慈濟大學、慈濟技術學院、慈濟中小學)、人文(如慈濟人文志業中心、大愛電視、經典雜誌、檀施會、慈濟月刊)、國際賑災(如援助川緬)、骨髓捐贈(如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環保(如慈濟環保站、大愛感恩科技公司)、社區志工(如慈濟各分支會所)等。

其實,只有「慈善」和「國際賑災」兩項,屬於有具體公益目標而且沒有營業收入的慈善事業。剩下的志業,其營運方式與一般非營利機構運作方式相似,皆有自我營利之能力,只是營利盈餘不會分配給機構擁有者或股東。而社區志工,是推展慈濟運作的骨幹,影響慈濟文化甚深,是自發性極高的團體,是慈濟基層最重要組成。因各項志業的財務及運作方式,劃分得極為模糊,使得有心人在灰色地帶有操弄空間。

1995 年以前,非營利組織因為不須申報所得稅,經常成為企業逃漏稅負的避風港。1995年修法後,非營利機構必須申報所得稅,但「宗教團體若無任何營業或組織收入,僅有會費、捐贈、基金存款利息,且其財產在一億元以下得免申報」!這也是我之前說為什麼善款越來越多時,慈濟一定要擴大業務不然就得申報所得。但慈濟後來擴大的業務很多,並沒有特定公益服務對象,以及規畫公益服務項目。大多只是為了服務慈濟組織成員本身。再者,財團法人的盈餘雖然不分配給股東,但可以轉投資其他「營利事業」。因此,非營利事業之盈餘被利用來轉投資其他營利事業的可能性非常高,雖然目前在台灣不違法,但此舉已違背「非營利事業」的本質!

現在,再想想,「捐錢就是做善事嗎」?如果捐給沒有資金匱乏問題,或沒有明確公益業務計畫的慈善組織,多餘的善款可能被拿來擴張另一種業務(如購買土地)。如果你捐錢給一家自己就能賺錢的企業,你會覺得自己是在做善事嗎?如果沒有,為何你會覺得捐錢給慈濟是做善事呢?很明顯,在慈濟的組織架構下,宗教招牌是被拿來掩蓋「善款作為其他用途」的最好擋箭牌。甚至,某些非營利事業在實質上很難被稱做慈善事業,因為他們並無特定受助對象,與改善社會問題的計畫性目標,並在企業目標的追求中,仍以利潤為主要營運目的,所以在資源回收過程中,才會出現與窮苦人爭生計的爭議。

除了作為規避稅賦之用,慈濟龐大的組織架構有許多容易遭人利用的模糊地帶。如果慈濟是宗教團體,事情就簡單了,因為大家捐錢是心甘情願的,是信徒自己認為捐錢可以獲得上天保佑(就像佛光山一樣),所以這樣的核心理念並沒有欺騙的問題。又如果慈濟是一個單純的慈善募款團體,這也簡單,因為捐錢的人都有權檢驗他們的捐款用到哪裡去,因此慈善團體都應該清楚公開帳目,接受社會檢驗,負起社會責任。但麻煩的是,慈濟用慈善的名義向社會募款,但因又有宗教的成分在裡頭,而宗教傳授人們應該順服,那些阿公阿嬤都是相信證嚴上人的,他們不會去過問錢的去處,再加上慈濟以傳銷的方式招募會員,龐大的會員數量形成一個「內部經濟體」,隨便出個什麼產品就會有一定的銷售數量。更慘的是,慈濟的階級制度建立在「捐款金額數量」而非道德修行層次,這樣的制度,讓有心人更容易滲入慈濟,利用眾多人士的善心,利用慈濟眾多的免費人力,利用慈濟這龐大的經濟體,利用證嚴上人的號召力與慈悲,漂白他們賺來的錢。

雖然慈濟在政策上引起許多社會爭議,但帶給慈濟最多正面形象的,其實是最不需花錢且自發性極高的社區志工。這些人除了協助訪貧救難以外,另一個更實質的意義,是志工彼此相互關懷所建立起來的情誼。例如,很多經濟狀況不佳的老人家,努力付出勞力做環保,在過程中與其他志工相互扶持,雖然沒有錢拿,卻依賴著彼此友情,而得到苦境中繼續走下去的力量。

因此,我不會說慈濟是一個完全被錢汙染的慈善團體,但絕對是一個極容易被資本主義者利用的慈善團體,只因為它龐雜的組織系統、不透明的決策流程與帳務系統、升等制度偏離慈善初衷、管理與運作未引進專業人才。特別是決策流程有可能只依賴高層(如百萬榮董)而缺乏專業意見,也無法加入慈濟基層的多元意見,使得決策在違背社會正義時無法得到適當修正。

為了不讓廣大基層慈濟人付出的努力,因錯誤決策而付諸東流,或許該是慈濟將其龐雜的組織,改革成更有明確營運目標與營運組織架構的各別志業體了。如「助貧、國際賑災」明確定義為向大眾募款的慈善事業;「環保、醫療、教育」等則以社會企業作為營運架構目標(須有解決社會問題之功能並兼顧利潤分配正義);「佛學教育」部分,則以宗教形式營運。

不管慈濟要如何定義,都應讓各事業體有明確的營運目標、準則與公開清楚的帳務,避免有心人操作。當然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反思慈善的意義與創新改革的方式。慈濟初期的社會形象是由廣大基層所建立,許多活動也是由下而上發起,因此高層的決策流程應更加公開清楚,並允許基層的多元意見進入決策圈。

http://npost.tw/archives/12749

Tuesday 11 November 2014

提昇人的品質

聖嚴法師開示【生命泉源 】

人的品質,就是人的品格、品德、氣質。氣質是可以改變的,有的人小時候土頭土腦、傻裡傻氣地不懂事,年紀漸長,經過教育的薰陶及社會的歷練,氣質就變好了。改變人的氣質,就是提昇人的品質。

如果學佛以後跟學佛以前相較,人品氣質沒有改善,言行舉止沒有檢點,思想觀念沒有提昇,便是枉費學了佛。學佛以後,應該以佛法的威儀、禮儀、行儀來自利利人,不應該再有自傷傷人、自害害人的行為。身口如此,心念也應如此。

身為佛教徒,就要對自己的家庭、社會、國家、所有的人類,乃至一切的眾生,負起責任。我們有權利生存在世間,更有義務和責任來幫助世間、改善世間。

如果成為佛教徒以後,有人看到你便說:「幾年不見,怎麼你的性格和氣質好像和過去不一樣了,這一定是有道理的,為什麼?」

這時候你應該告訴對方:「阿彌陀佛!沒有其他的原因,只因為我皈依了三寶,做人應當先學會自利利他的。」

所謂自利利他,例如要提昇人的品質,應先從自己開始,進而再幫助他人提昇他人的品質,自利又利他。

又,與人相處之時,要想自利,應先利他,這之間是有互相關聯的。在家裡,如果對自己的家人態度改善,家裡的人也會受到你的影響而有所改善。自己能和顏悅色,處處以禮相待,時時關懷他人,以成全別人作為成全自己的心態來處裡事務,周圍的人也都會受到影響。我們要學習佛法的慈悲,開發內心的智慧,健全自己,協助他人,為全體而顧大局,敦品勵學,奉獻自己而盡心盡力,溫厚謙恭。

但是成為佛教徒,並不是叫我們做鄉愿、做爛好人、做傻瓜,佛法的目的是在利益眾生,而真正地利他,是要使得頑者廉而懦者立,感謝恩人,寬恕仇人;學習賢人,救濟苦人;調伏狂人,感化惡人;慰勉失意的人,關懷受難的人;把懈怠的人勸導成精勤的人,使凶狠的人轉變為慈悲的人。用種種恰到好處的方式來幫助他人,使得在我們環境裡共同生活的每一個人,都能夠得到利益。這才是真正自利利他的人,也才是真正品質高尚的人。

﹉﹉﹉﹉﹉﹉﹉﹉﹉﹉﹉﹉﹉﹉﹉﹉﹉﹉﹉﹉﹉﹉﹉﹉﹉﹉﹉﹉﹉﹉﹉﹉﹉﹉
學佛以後,應該以佛法的威儀、禮儀、行儀來自利利人,
不應該再有自傷傷人、自害害人的行為。身口如此,心念也應如此。

﹉﹉﹉﹉﹉﹉﹉﹉﹉﹉﹉﹉﹉﹉﹉﹉﹉﹉﹉﹉﹉﹉﹉﹉﹉﹉﹉﹉﹉﹉﹉﹉﹉﹉
http://blog.udn.com/arongshu9/18827499

Friday 7 November 2014

觀自在菩薩

聖嚴法師開示【生命泉源 】

菩薩


菩薩是發了菩提心,以慈悲廣度眾生的人。菩薩不自私、不為自己考慮;廣度眾生是為了成就佛道,並且感謝眾生而不求回報;鼓勵眾生努力行善,自己也參與其中,才是真正的菩薩。

一個禪的修行者必須先發菩提心,修行是為了使眾生得到利益。這最初、最早所發的菩提心,叫作初發心,發了此心,就希望永不退轉,一旦有了退心,也要再回到初發心。如果一個修行人沒有發菩提心,修行不會得力,容易著魔,對其身心都有損害。所以在修行的過程中,我們強調要放下自己的自私心、追求心、逃避心,以及期待心,才會真正得到修道的利益。

菩薩要斷煩惱,增長智慧,不能僅靠打坐,要努力廣度眾生,智慧的增長才踏實。僅靠打坐,僅以禪定的力量產生的智慧,在遇到複雜的人際關係時,便產生不了應對的力量。唯有以實際的磨鍊,面對各種善惡不同、形形色色的眾生,所得到的智慧才踏實而因應有方,這才是菩薩的智慧。所以菩薩於六波羅蜜中特別重視精進和智慧,精進才能斷自己的煩惱,產生了智慧,才能廣度眾生。
精進波羅蜜是以自利利他廣度眾生為第一,精進度眾生的方法有四︰1.已造的惡業趕快斷,2.未造的惡業永不造;3.未生的善業趕快生,4.已生的善業要增長。前兩點是使眾生離苦,因為造惡業會得苦果,後兩點是使眾生得福報及安樂。這四個方法加起來就是「慈悲」;悲心使眾生離苦,慈心使眾生快樂。悲能拔苦,慈能與樂,就是慈悲,沒有慈悲心不能稱之為菩薩。

自在

自在是不受影響,不考慮自己的得失、利害。

以菩提心修行,以慈悲心廣度眾生,就是自在。一個能自在的人一定有真正的智慧,如此才能到達解脫的彼岸。

許多人希望得到自在、得到解脫後再廣度眾生,這是不太正確的;只考慮自己本身的利益,反而不能得自在、解脫。唯有放下自身利益的考量,以慈悲心廣度眾生,才能得真正的自在解脫。

菩薩或大乘的修行人,做任何事都要乾淨俐落,不要拖泥帶水。受施時就坦然接受,以廣度眾生為回報。布施時就慨然布施,不求回報。不考慮自己的利益、損失,只是勇往直前的去做對眾生有益的事,如此就能得到自在的利益。

觀自在

觀世音菩薩的梵文Avalokitesvara,翻譯成中文叫觀世音或觀音。觀自在就是把觀音的法門修行成功了的功能。觀音菩薩先是以耳根聽外來的聲音;再向內聽,聽無聲之聲,達到六根互用、六根清淨,對其境界不產生執著,所以叫作觀自在。

任何修行的方法都叫觀,有對外觀及對內觀,也可直接觀空、觀無。此處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是觀空、觀無、觀不動性。觀是要通過六根用心來觀。譬如,觀呼吸是我們的身體在呼吸,但是要用我們的心來觀;作不淨觀,觀的對象是皮囊身體,但還是要用心來觀。所以雖然是以六根加六塵作為觀的對象,但實際上一定是用六識的心在觀。也有用心觀心,像貓捉老鼠的修行方法,看看自己的妄念而不用六根六塵。沒有身體的人是無法修行的,在三界之內的眾生,只有人可以修行,雖有部分神道、天道、鬼道、畜生道的眾生能聽法,也能接受佛法,但因為六根不具足,力量用不上,所以不能修行,故說「人身難得」,應要好好珍惜。

修觀一定要用六識、六根、六塵。就是參禪、參公案、參話頭,也要用到六根。大菩薩沒有一定的身體,卻由於處處都是他的身體,也無一物是他的身體,所以能夠觀自在。

觀自在的意思有二︰一是對自己已度一切苦厄,已經修行成功了;二是無處在無處不在,無處不能顧到眾生。《心經》中所講的觀自在是第一種意思。

摘自法鼓文化出版「心的經典:心經新釋」

http://blog.udn.com/arongshu9/18756946

Monday 3 November 2014

我可以因此責怪佛陀嗎?

/ 化十

有些事,不知該從何說起。

台灣頂新事件,因為魏應充是慈濟人,把台灣慈濟也牽連在內,或也無可厚非。

卻何以也會“延燒”到海外?那就叫人想不明白。

說“延燒”,是因為這裡也有一小部份人忙著轉載台灣的相關網路文字,并以此事喋喋不休地數說著慈濟的不是,好像要慈濟負完全責;當中竟然不乏資深的學佛者,在未查證單憑網路文章人云亦云及道聼塗説情形下也參與一份,那就叫人跌了眼鏡。

這些人平時就看慈濟不順了,發生此事後,還不乘機緊咬著不放?

之前只聽說文人相輕,難道佛門弟子也相輕嗎?

當然我可以選擇相信學佛者也是凡人一個,有那樣的舉動并不稀奇,同樣的原理,慈濟人也都是凡人,團體里良莠不齊,爲什麽對慈濟人的要求就特別高呢?

當然這并不表示慈濟人就不必要求自己,反之更應該時時自我反省,警惕自己,不要因為自己的言行而為這個團體帶來惡名。

有些人的確是以加入慈濟為榮,本身又不求上進,因為一個人,而讓整個團體蒙污,實在不應該。

在台灣,閱讀了那些攻擊慈濟文章,我得到的結論是,那些幕後人物,其實只有一小部份人,這一小部份人有來自它教,也有來自佛教者,他們不爽慈濟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台灣善款“有80%給了慈濟",造成本身的“來源不足”。

說穿了,就是“眼紅”慈濟吧了,但爲什麽不探討一下爲什麽那麼多人喜歡捐款給慈濟呢?或也檢討自己一下爲什麽募不到款呢?

普通人有這樣的心態,我還可以接受,但若身為法師者也同樣攻擊另一個佛教團體,那我對這位法師的看法,肯定大打折扣。

不要說一個佛教團體,就算是另一個宗教團體,也是不應該。

上星期,有位法師在自己的臉書上“責問”慈濟,說他那個地區自發生大水災以來,“一向打著災區第一先到口號的台灣藍衣白褲慈善組織,已過了兩個星期,爲什麽不見你們的出現?”

他又說,“當其他國家發生災區,你們們就拿著箱子到那裡募捐,新聞打著大大,今天我們發生大水災,至今未見你們幫忙?”

雖然慈濟人已經答覆,說在水災發生第二天即前往勘災,并在確認災民名單後做了關懷與發放。這位法師仍在第二天重複指責。不知是何居心?

(其實我也心想,那他有沒有去關心那些災民,尤其是在他那個地區的災民呢?)

這位法師其實也認識慈濟人,為何在未瞭解事實情況下即在臉書上公開責問慈濟,讓不明者信以為真?

這些人因為台灣一位魏應充而大事鞭撻慈濟,我可不可以根據同樣邏輯,因為這位法師還有其他學佛者的言論而抨擊佛教怪責釋迦牟尼佛呢?當然不可以,我也不會,因為那根本是兩回事啊!

爲什麽這些資深佛弟子不明白呢?

http://l.facebook.com/lsr.php?u=http%3A%2F%2Fd0912604293.pixnet.net%2Fblog%2Fpost%2F332164880-%25E3%2580%2590%25E6%2594%259C%25E6%2589%258B%25E9%2580%25A3%25E5%25BF%2583%25E8%25AD%25B7%25E6%2585%2588%25E6%25BF%259F%25E3%2580%2591%25E5%259B%25A0%25E7%2582%25BA%25E9%2597%259C%25E5%25BF%2583%25E6%2589%258D%25E6%259C%2589%25E7%2596%2591%25E5%25BF%2583-%25E9%25BB%2583%25E6%2580%259D&ext=1414989147&hash=AcnDS1dDo7uFaMS5aJESS0u1kh_nn-yo7wYSBP6fNgzUrQ

Friday 31 October 2014

格物就是斷煩惱,致知就是學法門

佛教我們離欲,儒教我們格物,格是什麼?格是格鬥,就是打仗。跟誰打仗?跟欲望打仗。如果打勝了,我這一關通過了,把欲望真正放下,不受它干擾了,這叫格物。因為物欲障礙性德,我們自性裡面的智慧、德相不能現前,就是受它的障礙。我能把它克服,這個障礙沒有了,障礙沒有了,智慧就現前。

所以,格物而後致知,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現前了,這個智慧不是從外來的,是自己本有的。智慧現前意才誠,意誠之後心才正,它有連帶關係,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傳統文化裡面的,佛經上都有解釋,而且比它解釋得還透徹,講得還清楚。

格物千萬不能當做研究講,中國有人用這個來解釋,這個解釋錯了。司馬光是個佛教徒,司馬光的解釋就是格除物欲,跟佛經是一個意思,就是斷煩惱。致知就是學法門,煩惱不斷不能學法門,煩惱斷了,學法門,智慧就開了。這個東西要從這裡學起。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第四二五集)2012/7/13

http://blog.udn.com/arongshu9/18434996

Monday 27 October 2014

温柔的力量

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马太福音》5:5)

当我们想到要得地为业,必然要出动善于征伐的将领和饶勇善战的军队。有谁争霸不靠武力呢?弱肉强食的现象,自古到今皆然。就算有策士献出谋略,要承受地土,多少也得派兵遣将,才能落实胸中的谋略。

在听耶稣“论福”的门徒中,有激进的奋锐党徒,代表人物就是西门。耶稣说这番话的时候,必然让西门或混在当中的一些奋锐党中人纳闷不已。他们一直以来持有的观念,就是要通过武力来捍卫民族的尊严和国土。自己的国度被罗马帝国的铁骑压着,不想法子把他们赶出去,哪里能承受地土呢?就算约书亚也是靠马蹄刀剑来得地的啊。

然而,耶稣却说了一番叫西门一众摸不着头脑的话。温柔的人有福了,他们必要承受地土。温柔不是一种懦弱、窝囊的表现吗?这个夫子,说话这么文绉绉的,还真叫人伤脑筋。不过,西门后来肯定弄明白了这句话的实质含义,因为他在跟随了耶稣之后,就没有再回去搞暗杀起义的事了。他成为福音的大使,以温柔的信息,赢得众人的心。
两种法治可赢人得地

世界上有两种法治可以赢人得地,一个是武力,一个是爱心。耶稣是向这批内心充满着不平的门徒,甚至包括了在罗马人的税务中喘不过气来,却无胆造反而忍气吞声的彼得一众说话。他们可以奋勇地拿起刀剑,来场壮士般的革命;他们也可以用天国的手段,以温和的爱和公义来赢得战役。问题是,刀剑下的胜利,只有今生可见短暂的国土;以柔制刚的胜利,却为他们带来天上永恒的国土。

懦弱是一种气量


温柔,在耶稣看来,不是一种懦弱,而是一种气量。耶稣生在世上的时候,没有举过一次的刀枪,他也制止冲动的彼得,告诫他动刀剑的结果。他温柔地如待宰的羔羊,在十字架上任人摆布。然而,他在真理上却没有丝毫的妥协,在死亡面前毫不退却。反而是还不认识温柔的力量,而想以刀枪解决问题的彼得,在刀枪面前却退缩不前了。

耶稣活出了温柔的力量。那是一股刀剑也恐吓不了、且刺破不了的胆识。而那份因真理油生的力量,为你和我争取了那永恒得以为业的地土。学习耶稣,在温柔中展现勇者的气派。

文: 陈宝娟 


http://www.nanyang.com/node/658006?tid=493

Friday 24 October 2014

宗教有瑕疵,因為人類有瑕疵

/ 化十

1. 頂新事件爆發,莫名其妙地牽連到慈濟,台灣八卦媒體和名嘴借機大事鞭撻,偏離原本課題,叫人看傻了眼。

2. 慈濟受到牽連,主要因為魏應充是慈濟人,於是有人責問證嚴法師:爲什麽沒有出來譴責其弟子。

3. 證嚴法師說過關於盤圭法師原諒其愛偷竊的弟子,最後該弟子終於洗心革面痛改前非的故事。《孤星淚》里的主角偷了教堂的燭臺,仍獲得神父原諒。聖經里,牧羊人走失了一隻羊,雖然身邊還有99隻羊,也要把走失的羊找回來。

4. 又有人指大愛電視沒有第一時間報告頂新事件。這方面,大愛的確是慢了一步。但在過去,大愛也未報告一些重大新聞。

5. 幾天前,慈濟網頁刊登證嚴上人一篇舊文《為富不仁的董事長》,卻在短短時間內撤下。有人說這篇舊聞正好影射魏應充,慈濟網路工作小組發表聲明指該專欄文稿是每月預先排版并每日自動更換文章,未有影射任何特定個人之意。

倒是覺得聲明乃此地無銀,既無影射之意,那又何必撤下?就算自動更換文章,也無需刻意撤下,該專欄的其他文稿并沒有撤下之舉啊!

6. 從此事件,可知有不少人,包括海內外,對慈濟實有不滿,有些則是認同慈濟理念,但對慈濟的師兄姊不滿。其中或對慈濟制度不清楚或人云亦云而有所誤會,在忙著為己澄清之餘,慈濟本身或也要檢討爲什麽會引起外界對本身的誤解與不滿。

7. 雖說樹大招風,但樹大也有枯枝。慈濟是否因為規模太大了,造成裡邊志工素質良莠不齊?一些志工以加入慈濟為榮,以慈濟之名在外招搖,言行傲慢,招致外界對慈濟的誤會和不滿,這也是志工們需要自我檢討的地方。畢竟對外界來講,志工代表慈濟,不是個人,志工更應該注意個人言行舉止,不要讓慈濟蒙羞。

8. 證嚴法師不斷叮嚀弟子要結好緣,事實上說易行難,事實上也沒有人可以滿足每個人。團體太大,更難確保人人能夠自律,縮小自己。

9. 俗說文人相輕,從這事件讓人有所感觸:“同是學佛人,相煎何太急”?不止文人相輕,其實佛門弟子也相輕;叫人不勝噓欷!

10. 宗教有瑕疵,那是因為人類有瑕疵。這是丹布朗著作《天使與魔鬼》說的。佛在世時尚有不聽話的弟子,何況現在?所以,無需把慈濟志工看成高人一等,他們也是凡人,也有凡人的各種習氣。

11. 同樣,慈濟人更應該表現謙虛,不要做久了驕慢心就表現出來。此次事件,或許也可以當做慈濟人的反面教材,知道自己做得還不夠。

http://m.udn.com/xhtml/HistoryArt?articleid=4029094&o=mfbshare

Monday 20 October 2014

證嚴法師的慈悲心與是非心

韋伯 · 大學教授

頂新黑心油品事件爆發後,由於頂新集團的魏應充也是慈濟人,有些民眾批評慈濟功德會遲遲沒有站出來與魏家劃清界線。

筆者日前以「抵制頂新 也感謝證嚴法師的慈悲心」為題撰文,指出正義感與理性要求明辨是非,而宗教情懷則是教我們用慈悲心去看待人。有學界的睿智前輩看了文章之後說:「要先有是非心,才能講慈悲心。」前輩認為畢竟頂新是對慈濟捐助大筆善款利害關係組織。

當然要先有是非心,才能講慈悲心。是非不難明瞭,可是到底甚麼是慈悲呢?梵語的「慈」(m a i t r i),本來是指親人與朋友,至於梵語的「悲」(k a r u n a),本來是指溫柔、同情、哀憐等。到了後來,慈與悲慢慢變成同義詞,通常一起使用,但是也有區別,一說認為「慈為與樂,悲為拔苦」。樂不難解,但是苦自何來?來自於「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就是輪迴之苦。簡單的說,慈悲是希望拔除眾生的苦難,帶來解脫之樂。

證嚴法師與慈濟功德會有是非心嗎?當然有。

其實不必問頂新黑心油事件的是與非,因為這件事的是非太過清楚,應該不會有不明是非之處。問題是,在明辨是與非之後要怎麼辦。給予譴責?社會大眾已經憑藉理性在譴責了;對其懲處?那是國家檢調司法的事。宗教要做甚麼呢?當然還是拔苦,為罪人拔苦,這就是慈悲心。

有人可能不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對於做錯事的人,對於罪人,怎不乾脆直接給予致命一擊?把這些人判處死刑再丟入地獄的永火之中,豈不皆大歡喜?但是,如果這個罪人是我們的孩子呢?我們會怎麼對待犯錯的子女?不必懷疑,當然是先以父母的慈愛,試圖讓犯錯的孩子們迷途知返,真的無力回天,再談大義滅親不遲。如果有一個社會,父母對於犯錯的子女從不寬宥,這必然是一個令人思之心寒的社會。

有人會說,頂新魏家並非我們子女,更非小孩,何必慈悲相待?但是或許在證嚴法師心目中,這些罪人無異於一再做錯的小孩。

其實在各種宗教之中,都曾經明示會這樣懲罰罪人。然而在此之前,佛教會先試圖以慈悲心解救,基督教也會設法洗淨其罪。百般設法救苦,真的救不回了,恐怕仍然不免遺憾。既然如此,又怎麼可能放棄任何一個罪人?

宗教家可以出世,可以入世。當其出世,獨善其身。當其入世,本來就不只是入世來與義人同樂,除了聞聲救苦,更要幫罪人拔苦。佛教如此,基督教亦然。嫻熟舊約律法的人看見耶穌跟罪人一起吃飯,就質問耶穌。耶穌回答說,健康的人用不著醫生,病人才需要;我來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這正是慈悲心。

筆者初到大學教書時,有學生因為生病而成績不佳,筆者給予較多關心。有學生下課來找我抱怨,說「老師這樣不公平,你特別關心成績不好的學生,這樣根本是懲罰成績好的學生。」當時筆者感慨抱怨者欠缺同理心;如今方知,生病者固然必須慈悲關懷,抱怨者其實也值得慈悲對待。

http://tw.on.cc/tw/bkn/cnt/commentary/20141020/bkntw-20141020000514652-1020_04411_001.html

Sunday 19 October 2014

慈濟正在教我們一堂「慈悲為懷」的課

周霖 · 大學講師

食品安全風暴問題,味全董事長魏應充遭到法院收押禁見,相關事件的發展,在校園裡成為課堂上學生關心的議題,傳播科系學生提問幾個問題,我們很深切去討論。

其中有些問題涉及到,外界將議題轉向慈濟要不要出來交代?慈濟要不要讓味全代工食品下架?大愛電視台是否對涉己事務選擇迴避?這幾個跟慈濟有關的問題,筆者不僅在課間與學生討論,更希望藉本文與讀者分享。

筆者說,上述三個議題真的叫「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首先,證嚴法師不能選擇弟子,對於有心向善,加入慈濟志工行列的眾生,慈濟秉持慈悲為懷、善門廣開的大愛精神,期待能透過慈濟的「以戒為制度」讓志工能守本份,盡本事;更以「以愛為管理」,啟發善念與愛心,讓他們懂得自愛。

對於上述在課堂上討論的議題,我有如下的答案:

其一、魏應充本身在塵世所造諸業,自有國家法律予以制裁,而慈濟站在法親關懷的立場,只希望魏應充能顧好自己慧命及發現當初皈依的一念心,啟發他的善念與善心,更期勉他能勇於「發露懺悔」而未予以切割,慈濟用法親關懷做給外面看,這是慈悲為懷的展現。

其二、誰能證明由味全代工的靜思香積麵有問題?沒有,既然沒有人能證明香積麵有問題,為何要下架?外界可知,當安全食品被莫名其妙下架後的命運,是丟棄可食用的食物,難道這不是造孽嗎?況且,如果連慈濟都隨社會恐慌亂象去做違心之事,這還是導正人心、導正社會亂象的慈濟嗎?

其三、大愛電視台不是商業電視台,其新聞報導內容自有其規範與立場,慈濟是正信、正念的宗教團體,如果連大愛電視台都隨國內媒體亂象帶著批判的心態去追逐新聞,那它還能叫大愛電視嗎?外界用商業電視台的標準與心態,去檢驗宗教性質電視台的新聞取向,這看在筆者眼裡,不僅是膚淺、更是讓人感到悲哀。

筆者觀察慈濟對於此次食安問題的處理,所展現出的是慈悲為懷的大愛精神是:

對內,不僅未切割魏應充,反而更關懷勸導他放下執著與無明,勇於面對解決自己的業力!

對外,即使外有惡言惡語「添亂」,但一切只有「感恩」回應,期許「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來「止亂」!

這份「慈悲的力量」,除了正在與媒體與人心亂象進行「善惡拔河」之外,更讓我們上了一門課,一門「慈濟正在教我們一堂『慈悲為懷』的課」!

http://tw.on.cc/tw/bkn/cnt/commentary/20141018/bkntw-20141018012305984-1018_04411_001.html

Friday 17 October 2014

抵制頂新 也感謝證嚴法師的慈悲心

韋伯 · 大學教授

首先要聲明,筆者不是慈濟人,甚至不是佛教徒。筆者是基督徒。

這幾天透過臉書等社群媒體,陸續看到有網友在聲討慈濟與大愛電視台。內容大概是說頂新爆發黑心事件之後,大愛不報導相關新聞,慈濟沒加入全面抵制,甚至有網友挖出了去年十一月的新聞,說證嚴法師當時還曾提醒頂新集團的魏應充要「吃得好、睡得好」。

針對批評大愛電視台不報導食安新聞的部分,該台主播倪銘均已投書媒體澄清相關批評的許多不實之處。若倪主播所說為真,則一些刻意扭曲事實來攻擊大愛袒護黑心商人的批判,恐怕本身就是黑心貨。大愛電視台的編輯政策與方針原本就不同於一般新聞媒體,該台一直以來揭櫫「不談衝突對立,要談安定祥和」、「不談血腥暴力,要談關懷感恩」等立場。就此而論,我們本來就不可能期望在大愛新聞上看到跟其他電視新聞一樣的內容。至於個案新聞的報導究竟有無缺失,這當然可以討論,只要是本於事實就好。

值得思考的是,有的網友譴責慈濟居然不將頂新集團代工的香積麵下架(儘管目前尚無資訊指出這款產品有問題);對頂新行徑感到激憤的學者楊重信教授甚至在臉書上質問證嚴法師「是站在眾生這一邊?或是站在黑心信徒那一邊?」

為什麼要選邊?為什麼要強迫別人選邊?這樣的質疑有一些令人費解。

本於理性,我當然支持抵制黑心企業如頂新,但是我不會期望所有人都加入抵制頂新,更不能強迫其他人一起抵制頂新。有些朋友基於正義,覺得頂新欺騙了社會大眾與家人的健康,因此感到憤怒,看待頂新如寇讎。這也能理解。但是除了理性與正義之外,有沒有另外一種看待頂新事件的態度,例如,慈悲心?

我們要怎麼面對做錯事的人呢?批評他?抵制他?弄垮他?丟他石頭?甚至,剝奪他的生命?說到這裡,相信很多基督徒甚至非基督徒,應該都會想起聖經上記載的主耶穌基督看待罪人的方式。如果主耶穌基督看到頂新的作為,他會怎麼樣呢?是拿起石頭跟著丟向魏家?還是設法洗淨他們的罪?

高中時期,筆者第一次接觸宗教團體,參加了基督教路德會的青年團契。在一次的聚會之後,有人發現放置在旁邊的皮包內財物遭竊。當時筆者驚訝的說:「怎麼會這樣?」心中憤怒不已,不解怎麼居然會有人來了教會還偷東西。一旁的輔導志工Ivy同時也說:「怎麼會這樣?」然後她接著說:「會來這裡偷東西,一定很需要這筆錢,卻又沒有其他方法了。這個人來到主的殿堂裡偷竊,現在心中一定非常後悔難過,讓我們一起為這個人禱告。」

是的,她沒有譴責這個人,更沒有以上帝的名義詛咒小偷,而是以慈悲的心,設想這個人的誤入歧途與悲悔。那是我第一次從一個平凡人的身上,親眼看到了原來這才是宗教與上帝的大愛。數十年來,當時情境仍歷歷在目。站在教會裡的Ivy沒有譴責小偷,所以她選錯邊了嗎?不是,當然絕對不是。

筆者至今欠缺大愛,正義感往往蓋過慈悲心,經常為不公不義而憤怒,所以當然支持抵制頂新。但是謝謝這個社會上仍然有許多真正具有宗教情懷的人,他們提醒了我們時時要以慈悲心來看待做錯事的人。

http://tw.on.cc/tw/bkn/cnt/commentary/20141016/bkntw-20141016000513846-1016_04411_001.html

Thursday 16 October 2014

慈濟是站在「理性」的一方!

周霖 · 大學講師

頂新油品接連出包,部份論者開始將矛頭指向慈濟證嚴法師的態度,部份媒體也特別針對慈濟志業體中的大愛台新聞處理方式與香積麵食品販售問題大做文章!

一個宗教團體的志工出事,論者及國內媒體,竟然不斷的要求與食安風暴無直接更無間接關係的宗教團體「踹共」,這種現象存在著媒體「理盲」心態作祟,而這種不正常心態,進而窮追猛打且無限上綱到向正信宗教挑釁心態者有之,論者「言盲」到觀念偏頗、討好「盲從」大眾者更有之,但這種心態當激情過後,不僅會再度成為媒體亂象的批判重點,激情偏差的論述,更會被接受檢驗。

有機會對慈濟有過研究,慈濟本著慈悲為懷、強調理性、求真、務實與關懷的態度,來處理眾生事,對紛擾的社會亂象,不隨「盲從文化」去討好「盲眾」的立場,這是正確的作法,容不得有心人士藉機「說三道四」,更不必藉由指名慈濟「踹共」,就能達到「成名生事」、或藉此「增加收視」。

自己有因緣面見過證嚴法師,知道證嚴法師對志工投入社會關懷的期許是,證嚴法師創辦慈濟的宗旨很簡單,那就是鼓勵、並接受每一個人都能行善為社會付出。也期許人人所從事之公益活動都秉持無私的奉獻精神。

證嚴法師希望志工們,一起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付出服務,這種付出與服務,所散發及經歷的,都應該是他們生命中最真純、最美好的面向。

或許有些人在外面做的事有爭議,或被認為是做錯了。但「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行道與養德,操之與己,證嚴法師的教導,身為證嚴上人的弟子能否依教奉行?能否守規守戒?如律如儀的力行,能否以己身行,共同維護「團體」之譽?都是弟子「個人」之責任。

「為佛教、為眾生」是證嚴法師創辦慈濟的宗旨,眾生之苦當是證嚴上人之苦,但在未能全盤瞭解整個事件,未能接收到最真實的準確資訊前,慈濟人謹記「傳正法,說正語」不穿鑿附會,不參與評論的共識,讓筆者深為感動!

目前,有人質疑慈濟到底是站在那一方?這個論述從筆者對慈濟的了解,筆者可以回應的是,慈濟永遠站在「理性」的一方、而非「理盲」的一方」,「理性」對應「理盲」,這是筆者的答案,這個答案禁得起驗證,相信時間會證明。

http://tw.on.cc/tw/bkn/cnt/commentary/20141016/bkntw-20141016000513608-1016_04411_001.html

Wednesday 15 October 2014

正信佛教與民間信仰的差別

聖嚴法師開示【生命泉源 】

同樣信仰觀世音菩薩,正信的佛教與民間的一般信仰,究竟有何差別?

〈普門品〉出自於《法華經》,又與《法華經》的思想內涵,有何關聯呢?

《法華經》是於王舍城的耆闍崛山(即靈鷲山)由釋迦牟尼佛所親口宣說的,於一切經典中別具崇高的地位。它指涉三乘歸一,更指涉一切有情皆能成佛。也期許一切眾生皆能回歸佛的地位,到佛境界。

一部分的經典認為,有情修行的至高境界僅能是阿羅漢,而另一部分的經典則認為,眾生永遠沒有機會接觸佛法,永遠無法成佛,也無法悟入佛法真髓。而由世尊所金口宣說的《法華經》,卻清晰指出,一切眾生皆有機會成佛,即使是出佛身血,陷害佛陀的提婆達多也不例外。這是個極高的層次與境界。

〈普門品〉強調,人只要有信心,一心持誦觀世音菩薩,即使是五逆十惡,至大至重的罪業,也能夠迴轉,仍能於未來成佛。僅要淨念觀世音聖號,一切困難災厄,應有的業報苦受,即應時消散、應時解除-這樣看來,觀世音菩薩宛如變成了一個全能的神祇,將眾生的所有問題皆包攬、解除了;相對地,則可能使人產生某種依賴心,而失去自我努力修持的「自願」與「本願」。

事實上,〈普門品〉與《法華經》的中心思想並不衝突。

以「起信」而言,〈普門品〉正是為了接引一些信心不足,生命、行為、心靈偏差,而處於非常困擾、煩惱和痛苦中的人。置身於這樣泥濘般的狀態下的人,直接告訴他們:「你可以成佛!」-由於一己已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因之,無論如何,也決計不肯相信自己能夠成佛。但是,一旦「起信」,相信菩薩的救拔力量,之於菩薩具足足夠的信心信念,自然,自己也會轉變,向內凝聚起自我的信心,也能學習菩薩、模倣菩薩,放射出慈悲光芒,變成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一般廣濟有情;如此,也就與《法華經》所說的「一切眾生皆能成佛」的觀念銜接、相應了。

表面上,觀音信仰宛如與民間信仰十分接近,也很能結合-因為,民間信仰的特質即是,不管自己是好人或壞人,能不能修行,只要信神、求神,便能獲得幫助、救濟,也便能逢凶化吉。觀音信仰恰恰在這點上與之交疊-意思是,只要持念觀音,即可得到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救拔,解決諸般問題。以致,即若是一般的民間信仰者,也願意接受觀世音菩薩。只要信,即能得救,這與西方的基督教,以及其他的宗教皆是相通的。因為容易,也因而廣泛信仰,人人皆能接受,也皆能進入。

由於,這個層次的人於我們的世界中占絕對多數,為「起信」故,也開啟了觀世音菩薩普度眾生,廣攝眾生的特殊方便法門。唯願有情於蒙受接引後,當真正解厄、平安、獲益了,便能一點一點,慢慢接觸正信的佛法,深入佛法的精義,而能更進一步自民間信仰的層次提昇,開發一己的智慧,發揮一己的慈悲精神,圓成一己的菩提種性。終極點,所指涉的仍是《法華經》的「一切眾生皆將成佛」。

觀世音菩薩,看起來人人皆能接受;慈悲,也是。它並不是超過人,而是根植於人性人心中,之於所有人類皆彌足重要的生命準則與品質。所謂「大慈大悲,廣大靈感,救苦救難」-人類永遠於苦難中渴望著一種無限的慈悲、涵容與撫慰。理解觀音,學習觀音的本懷,人人也自然可以具足如斯的心性品質,成為觀音的諸多化身一樣,協助、慈愍於所有同體的有情。

http://blog.udn.com/arongshu9/18177106

Tuesday 14 October 2014

低智商社會

綜藝節目是降低社會智商的亂源?


2013年綜藝主持人年收入排行榜出爐,小S以1億1080萬元位居第二, 節目中永遠是那幾個女人在炫耀她皮包一個一百萬、高跟鞋五六十萬、 大腿怎麼保養,我無言以對,因為台灣媒體把我們大部分人們都搞得心盲了,

也就是下面文章所提及的低智商社會.........,

低智商社會的3項特徵 / 大前研一

日本著名趨勢專家、經濟戰略家大前研一出版《低智商社會》,將泡沫經濟破滅後日本社會的種種問題歸因於「集體智商衰退」引起各界的廣泛討論。

大前研一認為,日本進入「低智商社會」有3項表徵:

1. 集體不思考

大前舉例說,電視節目裡如果說「納豆對減肥有幫助」,第二天超市裡的納豆就會被搶購一空。

大前還對電視節目的無聊低俗持批判態度,擔心由此引發「白癡化」。

對於電子遊戲導致孩子的學習成績下降,他也認為是「集體不思考」的惡果;「集體不思考」帶來的後果是喪失慾望和上進心。

大前指出10年前年輕男子就業後還有一個目標是買一輛車,因為他們從小就盼望能夠開車跟女孩子約會。

但現在年輕人似乎連這點興趣都沒有了,只要有個手機就夠了,蛻變成了「拿手機的猴子」。

2. 集體不學習


大前批評現在的日本人不愛讀書,他接受採訪和演講後常被問到的,不是國家該何去何從,而是「怎樣變成強者」,「怎樣賺到錢」之類的膚淺問題。

電車上雖有人在看書,其實大部分看的是漫畫,閒時多數人則看棒球。

大前認為「集體不學習」造就了日本一億人「經濟文盲」。

上世紀80年代日本形成經濟泡沫,日本企業紛紛去美國大規模收購企業資產, 許多日本人則在澳洲等國家購買房產。泡沫經濟破滅後,日本社會似乎也一蹶不振,大前擔心這樣下去日本人可能真的要變成「笨蛋」了。

3. 集體不負責


這主要是指政治。大前認為,將來人們謀生主要靠三種「神器」:英語、金融和 IT(訊息技術)。

但日本的政客只懂得另外三種「神器」:地盤、看板和皮包;滿腦子是選舉、權力、人脈和任人唯親,導致政界的集體素質下降,面對經濟和社會危機一竅不通,一籌莫展,遇到困難就辭職不幹,全世界都對日本首相的頻繁替換感到驚訝。

大前認為政治是社會的一個縮影,看看現在的日本社會,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落跑」的首相。

大前認為,在「低智商社會」裡,「掛羊頭賣狗肉」的強勢者、外國投資家、投資基金等都是最大的受益者,因為「傻子」太多。

所以,大前呼籲日本人學習和提高素質。與其說這本書是大前研一對日本社會無情的「當頭棒喝」, 不如說這是一個知識分子日本人危機意識的提醒與刺激。

曾創造經濟奇蹟的日本國民當然不是「低智商」,但未來要想走出經濟低迷的困境,顯然需要更多的努力。

台灣已經進入低智商社會


大前研一羅列出的種種現象,未必為日本社會所獨有。

急功近利、膚淺浮躁、缺乏思考的社會現象似乎已成為現代社會的一種「流行病」,從這個角度看,大前的「當頭棒喝」,的確是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

台灣亦然,甚至更嚴重!現在的亂象如報紙和電視,報導的政治新聞全是為反對而反對,只會批評又提不出更好的辦法。談話節目《康熙來了》《今晚誰當家》永遠是那幾個女人在炫耀她皮包一個一百萬、世界限量。

高跟鞋五六十萬、大腿怎麼保養。說穿了全是商業廣告、騙錢的。

為什麼不報導我們社會各階層、各角落的光明為善事蹟,社會公德教育?

禮義廉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我們國家的前途真是讓人憂慮。

一味追求收視率,是電視節目品質低落的主因

這事情的根源簡單到不行,就是收視率!

收視率控制在全台灣固定的三千個家庭裡面,這三千個家庭是某家民意調查機構按照他們的調查方法所選出來的。

然後廣告商在電視的廣告投放就跟著這三千個家庭的喜好而決定。

而且跟臉書一樣,只能按"讚",反對的意見出不來,所以只要按收視,不管收視人意見是贊同還是反對,就是收視率了。

所以,腥羶煽情的、庸俗的、物慾的、頹廢的、灑狗血的、政論像作秀的,妖魔鬼怪全部出籠搶收視率,

電視台搶廣告商,整個社會就低智商化了!

http://www.cmoney.tw/notes/note-detail.aspx?nid=17579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CN10154863?utm_source=cmoney&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410

Sunday 12 October 2014

魏應充的「清淨在源頭」

· 周霖 大學講師

味全集團頂新旗下子公司油品又出包,此訊息傳來時,筆者正在上課中,來電的媒體記者想採訪筆者對此次味全集團連三次出包的回應!

上次味全第二次出包,筆者為文:「點名味全罪大惡極之說的背後」,引發網路一番論戰,媒體朋友以此文想知道筆者一個說法,筆者只能說,這真的是味全集團「家大業障大」的原罪!

翻開味全的產品,包羅萬象高達一千多項的產品線,在沒有從源頭即擁有原料來源的一貫化生產線的前提下,身為食品大廠,如何從源頭做有效的管理,在有限的審核人力進行檢抽驗的把關機制之外,只能相信ISOSGSGMP的公信力及數據,卻忘了對供應商的誠信與為人處事進行查驗,這當是味全的疏失。

接二連三爆發的食安風暴,味全集團難以對廣大的消費大眾交代、更對不起台灣好不容易建立起的食品安全品牌形象與信譽,這是毋庸置疑的!連受到正義油品受害甚深的阿基師都對味全魏家深感痛心,要求魏家要出面,給社會大眾一個交代!而一句頂新到底是「鮭魚返台投資」,還是引來「鯊魚來台傷食」?輿論與網路的批判與酸言酸語的言論,在在都重傷了味全的形象。

味全集團問題出在「家大業障大」,既有業障,如何去排除業力?那是「捨得」的問題。味全集團在上次食安風暴之後,除了啟動「溯源管理」外,屏東的頂新製油廠出事後,魏應充立即關掉豬油產線,賣掉民營大一大養豬廠,就是要減少殺生的事業及放掉不專精的事業線,這是「捨」,「捨」掉「是非殺業」即是「得自在」。

而針對無法管控「溯源管理」與不專業的產品,味全集團也從食安風暴中,開始省思「聚焦管理」的重要性,在新的「聚焦管理」策略下,味全產品已經著手從生產1千多項產品縮減成8百多項,但沒想到,就在開始改善「踩到黑心食品地雷」的策略執行之際,這一次依舊還是發生原料出問題的嚴重食安事件。

味全的魏應充董事長是佛教徒、也是修行人,以魏董事長修習佛法之虔誠觀之,應該知道【菩薩六度萬行】:第三波羅蜜中提到,「無生法忍,化阻力為助力,保持本心清淨」的真義,現在魏應充接連面對食安風暴,他如何去因應與面對?這是味全董事長魏應充的功課,更是他如何通過自己能否達到面對處理「食安」,可以「讓自己心安、輕安」的大修行考驗。魏應充選擇辭去包括味全、頂新製油及正義等3公司董事長,這只是必要的道德責任,尚待補上社會責任。 

2011年,魏應充董事長參與「大懺悔」的法會演繹,讓他體會「懺悔即清淨」的真義,而慈濟的環保訴求有句「清淨在源頭」,味全如何能重拾消費者信心?如何能「清淨在源頭」,這一次如何交代?我們期待,在魏董請辭之外,應該要給外界一個可以接受的社會責任在!

http://tw.on.cc/tw/bkn/cnt/commentary/20141010/bkntw-20141010000514701-1010_04411_001.html

Friday 10 October 2014

證嚴法師怎能不譴責魏應充?

/ 王尚智

竟然又來一次飼料油了!老牌子「維力清香油」的正義油品,早先就有老員工感嘆在頂新味全收購之後,既不改善生產,也不投資新機具,一切管理淪為採購優先,並且以追求利潤為手段。

縱使歷經了立法院有立委在質詢時當場挑明「正義有問題」!衛福部官員回應時那種「包庇頂新的口吻」之誇張,最終只是證明了假油事件「頂新都有份」的外界推論。

這個現在正以高額資本,正在購併衝刺電信固網市場與有線系統事業的「頂新集團」,到底整個集團追求利益的「道德基本底線」在哪裡?

這已經不只是勇敢的阿基師,出面具體點名執掌味全的魏應充「晚上睡不睡得著覺」?

阿基師真了不起!大財團老闆們大多心地狹隘,不能見容他人絲毫批評;或者身邊爪牙邀功出氣,總愛暗自搞些檯面下圍堵教訓的手段。

但真正該出面譴責的,並非人單力薄的一介阿基師,而應該是魏應充平日口口聲聲的師父:慈濟的「證嚴法師」!事實上,對內對外一向宣稱主打自己是「慈濟人」的魏應充,並以此反覆強調自己與味全企業文化的高道德標準。

慈濟的「證嚴法師」是不是該出面「解救台灣的苦難」了?特別是有責任替全台灣民眾正在不斷反覆遭遇著也還在經歷著的「假油苦難」說說話!勸一勸自己的徒弟魏應充!甚至對他另外三名兄弟呼籲一下,不要再這麼「唯利是圖」了!

食品業,需要更高的道德標準與自我要求!這幾年頂新魏家四兄弟在兩岸所做的各種修祖墳、修家鄉古厝、出書、拍紀錄片,總之想辦法紀錄魏家四兄弟如何歷經艱辛「光耀門楣」的宣傳品。如今再來看,實在是諷刺到了極點!倘若這一切,都是基於「違背魏家老父親當年『榨油』道德初衷」的教誨,魏家祖先若地下有知,想必也是無地自容吧!

單單這這幾波「假油事件」造成全台灣無辜下游商家攤販的損失,以及全台灣所有民眾的恐慌不安。縱使頂新集團每年在兩岸拿出些可以節稅的利潤做點小善事,或魏應充以「榮董」身份長期捐錢給慈濟;這些用「道德髒污的金錢」所換得的身份名聲,社會大眾如今明眼昭昭等同天地之眼,頂新乃至整個魏家祖宗八代,豈有任何「淨白的功德」可言?

倘若證嚴法師乃至整個慈濟,對於魏應充和魏家兄弟的這種一而再、再而三,絲毫不見任何反省改善的行為充耳不聞或無所規勸。難道「慈濟人」的身份,就等同是魏應充本人的「贖罪券」?金錢利益的欺世盜名,如今非但充斥在衛福部無能施政的行政法制的體系中,難道更早已經瀰漫在慈善團體同樣追逐金錢至上的形式主義之中了?

證嚴法師,怎麼可以不譴責魏應充?危害社會至此的「慈濟榮董」,沒縱使為了每年幾百萬的捐款不宜輕易「開除」,但也不應該因為這不榨油卻榨取了眾生健康的這苦難錢而繼續「默許」吧!

佛法不是只有「慧命」,魏應充怎麼可以還繼續披著「慈濟人」的藍白外衣,不知勤懇反省繼續大賣假油,傷害廣大台灣民眾的「家命」與「身命」,賺黑心錢?

http://blog.udn.com/powerecho/18022729?ch=rss_ugcblogcomment

Tuesday 7 October 2014

無忍境界 常保歡喜

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和他人發生衝突時,都自認有理,理直氣壯地互不相讓,為的就是爭一口氣;然而也往往因為忍不下一口氣,使自己陷入煩惱與痛苦的漩渦。

有位年輕小姐滿腹委屈地向我訴苦:「我在工作上很盡心盡力,經常接手同事們不願意做的事;無論有多辛苦,都可以忍受,然而我這樣賣力,不但沒有得到讚美,反而遭人嫌棄,我實在吞不下這口氣!」

我告訴她:「真正的忍,不僅要吞下去,還要消化掉才是真功夫。」

忍而無忍 真功夫

忍,就像搬塊石頭壓在草地上,儘管地下的種子一時無法長出地面,但是因緣成熟,還是會鑽出石縫。所以不只是從「忍」做起,還能將「忍」的感覺吞下去進而消化掉,提升到「忍而無忍」的境界。

就如再好的食物,也必須經過咀嚼、吞嚥、消化後,才能吸收營養、排除雜質。當他人說出不順耳的話,倘若無法消化掉,就會形成心中的陰影;言者無心,何必聽者有意呢?

她聽完後,儘管淚眼盈眶,卻開朗地笑著說:「師父,我明白了,我的自尊心太重,別人一句批評,就心生煩惱。」


我說:「一個人的自尊心太重時,總覺得自己做得很好,為何得不到應有的誇獎,反而遭到批評?這就是自我膨脹成『我慢心』。也因為自尊心太強,自我要求高,一旦稍不如意,就會有自卑心,面對他人時則轉為『卑劣慢』──因自卑而轉化為傲慢的態度,對任何人事都不順眼。」

她又說:「以前在別的單位工作時,總覺得同事都對不起我,非常煩惱,於是要求轉調單位,現在回頭想想,當初的同事都很好,是自己不對。」

在新的工作單位中,她仍然遭遇許多挫折、煩惱,也因為經歷這些磨練,讓她回想過去的錯誤,而加以反省,徹底地改變了人生觀點。

「忍無可忍」的問題癥結在於自己不會忍耐,倘若對任何人事物都能抱持感恩與寬容的心去善解,就能提升到「無忍」的境界,常保歡喜自在。

※本文摘自:《經濟日報》

http://tw.tzuchi.or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5375%3A2014-09-29-07-14-17&catid=62%3Amaster-other-speeches&Itemid=186&lang=zh

Friday 3 October 2014

當校長走進添美道

「香港的和理非非,不只是非暴力非粗口,更加非理性,催淚彈一個個掟埋來,都不還擊,正是非暴力非粗口到一個非理性的地步……」

當時,我在公民廣場外,剛聽完何式凝溫婉的演說,回到一望,瞥見兩個熟悉的身影,急步向前走。

是中大校長沈祖堯與港大校長馬斐森,兩人神色凝重。旁邊有人問︰你們來做甚麼?

「我們來探學生。」

這夜,繼續流言滿天,一箱箱橡膠子彈運進特首辦,一隊隊防暴警察在商廈候命;很多人說,有不詳預感。

眼裡一熱,我急步追上,想起了25年前北京一幕,戒嚴前夕,那位「我來遲了」的人。那些夜、那種躁動、那種無力。

記者發現了兩大校長,鎂光燈團團圍住,學生們激動︰「校長!校長!」

他們繼續急步穿過立法會外的空地,走上黑暗的添馬公園,香港的夜繼續閃耀,幾十位記者在追趕,很擠、很熱,兩位校長汗流浹背,全身濕透。

又有記者問︰「你們來做甚麼?」

沈祖堯說︰「來探探學生。我們的學生呢?」四周只見追著他們的記者。他們也許以為,有一處學生專區;香港的學生,香港的年輕人,在每一個角落。

穿過黑衣人群,學生們高呼︰「多謝你們來……多謝你…」有位女生,掩著咀,淚已流。

校長們走進了特首辦路障前,一條鋁梯正在等著他們。

「就在這裡嗎?學生在哪裡?」沈祖堯問。人太擠,他只見到眼前一堆記者。

他們爬上鋁梯,終於見到,特首辦外,龍和道兩旁,黑壓壓的人頭,一直伸延到海旁。絕大部分人,默默坐著,他們有驚人的耐性。

馬斐森與沈祖堯都說,很關心學生的安全,又叫學生們保持冷靜,不要衝撞,否則前功盡廢。

沈祖堯︰「大家今晚唔保持克制冷靜,連日來的努力就會白費,唔好破壞和平集會的形象。」

短短幾句話,換來如雷的掌聲。

你們走進群眾,那怕只是稍稍停留,學生都會感謝你。香港,有很多社會賢達,他們都躲到甚麼地方去?利益關係的重擔,也許把他們壓得透不過氣;要乖乖、要從命,那怕是走進人群,都需要莫大的勇氣與承擔。

人們的渴望,是如此卑微,這一切,只是文明的最基本要求,一個璀璨城市,本來就應得的。

http://aukalun.blogspot.hk/2014/10/blog-post_3.html

Tuesday 30 September 2014

別讓孩子太孤軍

一夜難眠。對着鍵盤歎了好大一口氣。

警察在防沒有發生的暴,廉署在查沒有發生的貪,政府在叫賣沒有發生的普選。

這是最反智的時代,這是最理智的時代。

忽然,「安定繁榮」,「馬照跑、舞照跳」這些loop到像不死殭屍的字眼有點魔幻,開始鬼魅地開機關,原來一直在吞噬這個城市,卑劣醜惡。猛然醒覺,這可能根本就是如幽靈纏身,麻痺神經和靈魂的詛咒。

安定很維穩,繁榮很河蟹。以商統戰,鈔票是鴉片。有毒鈔票,排洪式流入是污染,是假繁榮真掠奪。香港被「地溝繁榮」腐敗了自97後的十多年。

蕭紅在日本時寫:「自由和舒適,平靜和安閒,經濟一點也不緊迫,這真是黃金時代,是在籠子過的。」有錢的東亞病夫,仍然是病夫。最大煲是我們現在自由縮窄,日子也不平靜和安閒。卻是在籠子過的。或許香港本身就是一間比較大的劏房。

「50年不變」對着我冷笑,笑得我毛管戙冷汗標。「不愛的愛情,永遠不會變壞。所以,我們調情,我們曖昧,卻永遠不要相愛。」要命是我愛香港,堅愛,像學生、像罷課的孩子、還有不少香港人一樣,因為愛,所以求變,你卻輕佻傲慢地來調情和耍手段。阿爺,不愛香港。當年夾着尾巴賣仔一樣把這小漁港割讓出去99年,李敖說得對,你憑什麼現在擺着大款來說我們不愛港,你有什麼資格對莊敬自強了99年的我們扮高高在上?香港需要自愛。

曾經,英國人和一些南來避難的中國人,以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心態在這裏暫時存活,發了跡發了達,香港給過很多人很多,他們仍是無根的,經營着這個地方,過着割了禾青關人屁事的生活。但今日,我等70後、80後、90後、在政總罷課的2000後,很多都是三代在此地生於斯長於斯,飲香港水流香港血大的。地方不是借來的,是我們的。

為什麼罷課?因為城市在墮落,我們這一代人不救,誰救,我們這一代人不爭取,誰爭取?歷史這樣要求我們。

當孩子在罷課,香港人在做什麼?當學生們被暴力清場,你在做什麼?馬照跑舞照跳花生照剝?看電視直播?

和平罷課,看見孩子的巨大,權力的渺小。他們用瘦弱、稚嫩、還未發育完全的血肉之軀讓我們看見暴力真相。所謂「衝擊政府總部」的清場,不是暴力鎮壓是什麼!最英勇的抗戰,是To fight back with not fighting back,面對暴力鎮壓還堅持愛與和平的孩子。他們高舉雙手,工業用胡椒噴霧就直襲過來,友人說,那種痛,是撕心着火燒皮膚的。警察先生女士,如果你忘了,孩子是有阿媽生的,他們錯在有血性,不讀書來幫補民主家計。

信念圍牆,是推不倒的。如果群眾英明,就不會期待一個英明的領袖,這是人人站出來的時候,別讓孩子太孤軍。

"We are fast approaching the stage of ultimate inversion: the stage where the government is free to do anything it pleases, while the citizens may act only by permission."——哲學家Ayn Rand

學生有沒有「衝擊政府總部」?他們只是「重奪公民廣場」。學生有沒有「衝擊」?他們只是被衝擊,然後被防暴,然後被暴力驅散、拘捕。他們只是孩子,只是學生。人家在你屋企樓下等,你說成集體入屋爆竊,先下手為強,太心虛。由「公民廣場」變成「政府總部」,官方說法和客觀現實之間,是扭曲歷史的插贓嫁禍,又是語言偽術,多厭,多醜,多髒。

說話刻意說歪一點,就對不起真相,對不起公義了。小心。

「真相與愛,定能戰勝謊言與仇恨」——捷克著名作家、前總統哈維爾(Vaclav Havel)。

別再計較成本效益了,還要孩子和學生撐起全香港多久?封了塵的正義感,銅臭熏迷了的熱血是時候蘇醒了。到場,撐一撐辛苦了的香港新生代,打打氣,好嗎?

http://hktext.blogspot.sg/2014/09/child.html

Tuesday 26 August 2014

依法不依人

· 聖嚴法師開示

決策的難度,就在於有所變,有所不變的分寸掌握。

什麼時候可以見仁見智,因人因時因地制宜?

什麼時候又該堅持原則,固守方針?


 「法」是什麼呢?法是一種同於古今,通於天下的原則或理念。它是放諸四海皆準、貫穿古今皆同,永恆不變的真理。

法有母法和子法兩種。母法是基本原則,是團體的理念和方針;子法是一種執行的政策,是以基本原則為依歸的。基本原則是不能改變的,而執行的政策只要在不違背基本原則的前提下,是以因時、因人、因事、因地、因物而稍加變通。

所以,一個決策者在做任何決定時,首先要掌握住基本原則,才不會偏離組織的精神。譬如,企業的經營者必須要非常清楚公司的理念是什麼?經營的方針是什麼?然後再根據這個理念、方針,做出種種適當的以及必要的臨機應變政策。

不要忘記基本精神

政策上的臨機應變是正常的而且是必需的,我們必須要隨時有應變的能力。因為環境不斷地在變,人事也不斷地在變,所以我們所製造的產品,以及我們所提供的服務,不論是在外觀上、品質上,或服務的態度上,也都一定要不斷地推陳出新,才能滿足日新月異多元化需求。不求革新,勢必會被時代的洪流所吞沒。不過,任何一種革新都需要環境繞著基本原則醞釀而生。

同樣地,一個公司的主管也一定要考慮到公司的基本精神是什麼?老闆也許忘掉了它的基本精神而要求你做出不當的決定。如果你是一個非常優秀、傑出的主管,你會給他善意的建議︰「我們公司的理念不是這個樣子,如果這樣做,我們公司的理念就要被迫放棄了。當我們放棄公司理念之後,要再建立一個理念就很難了。」

不做失根蘭花

所以凡事一定要依法不依人。依人行事是有問題的。一方面是主觀的問題,所謂見仁見智,每一個人所持的立場不同,見解就會不同。另一方面,人的思想是剎那生滅的,隨時隨地都可能受到外面因素的影響而變動。因此,依人行事往往會引來許多不必要的對立與紛爭。

為了團體的安定和穩固,建立共同遵循的法則,是唯一且必要的途徑。這個共同原則就是團體的理念、方針、共識,也就是母法。它是團體的精神重心,維繫著整個團體的力量和發展方向,是人人必須要遵守的原則,絕對不能因個人瞋愛而有所更易。如果團體的理念一直在變動,共識就不容易產生,力量也不容易凝聚,安定更不容易維繫。

當然,決策難免有時會因思慮不夠周延而有所損失,但是為了維繫團體的精神、理念,還是要堅持到底。西方有一句諺語說:黎明前的黑暗是不會太久的;只要基本原則不變、大方向沒錯,最後一定會有所收穫的。如果經常更換方向、改變理念,雖然佔盡眼前風光,卻如失根的蘭花,生機渺茫。

-----摘自《是非要溫柔》

http://blog.udn.com/arongshu9/16609563

Monday 25 August 2014

照見五蘊皆空

· 惟覺法師開示

所以「照見五蘊皆空」,首先,照見色蘊皆空。色,就是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四大假合。內四大空、外四大空,經常這樣思惟、返照,一遍、二遍、三遍……十而百、百而千,要重慮緣真。什麼是「重慮」?因為我們的執著太深,過去幾十年、乃至於無量劫來的執著不容易破掉,除非智慧、定力特別深厚。什麼是智慧特別深厚?這念心一起照,完全沒有妄想、完全沒有顛倒,只有當下這念心,就會產生無比的力量。

假使這念心當中有夾雜、有間斷,根本產生不出力量。觀想、觀想……又打瞌睡了;思惟、思惟……又打妄想了,心當中又不耐煩了。「唉呀!腰痠背痛,休息一下再說。」這就不是「行深般若波羅蜜」,根本還沒有進入軌道、還沒有入門,還在門外徘徊。所以,藉由思惟,與這個理相應了,才是入了門。什麼叫作相應?一思惟色法是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四大假合,是空,這麼一想,這個境界馬上就會現前,這就是相應了。

不但理馬上現前,這一念一提、一照,馬上就入定了,這就是「行深」。如果再深,這一入定,沒有時間、空間,所謂「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自己感覺是很短的時間,實際上已經過了好幾天,甚至好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這就是甚深般若波羅蜜了。

這裡所說的「照」,是用思惟的方法,也可稱為觀想、思惟、照破。用這個方法慢慢分析,照見四大皆空──內四大空、外四大空,就破了我執。破我執,只屬於色蘊。什麼是「蘊」?「蘊」,就是覆蓋之意。我們這念心如同太陽一樣,無論白天、晚上,始終都是存在的。那麼,為什麼看不到太陽?看不到太陽,不能認為太陽不存在,只是被雲遮住了。現在把雲照破,就能看到太陽。「色蘊」,就是地、水、火、風,把這個雲照破了,心就得解脫。其次,是受蘊、想蘊、行蘊、識蘊,這些屬於心法。

人不外乎是色、心二法組合而成。迷色重的人,佛就講四大皆空;迷心重的人,就講受、想、行、識皆空。檢視看看,自己是不是知道受、想、行、識是空?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因為人從過去到現在,始終貪著種種感受,不知道感受是虛妄的。不但貪著,而且還進一步不斷地提升。譬如,我們現在吃的東西,調味愈來愈精緻。味道本來是虛妄的,為什麼還要去調味呢?因為現在的人專門講究味道、講究口感,酸、甜、苦、辣……什麼都吃。不但不覺得酸甜苦辣是虛妄的,而且愈來愈講究、愈精緻,這就是愈來愈迷。

凡夫眾生始終是活在虛妄的色、受、想、行、識當中,把它當作實實在在的,心就顛倒了,就迷失掉了。起了貪心、瞋心、癡心、慢心、疑心,成了心結、成了煩惱,由這個結,慢慢成了垢。所以,現在要解結、要除垢。佛說八萬四千個法門,都是用來解結除垢的。明白這個道理,就找到一條路了。

道不是修出來的,如果我們把道修出來,這個道就不是真道,而是方便。所謂「方便」,就是暫時讓我們安心而已,是有所得的。真實的道是無所得,為什麼無所得?因為道是本具的,得個什麼呢?師父說法、大眾聽法這念心,不是修來的,是本自具足,一切現成。只因我們迷色、迷心,所以這一個清淨心、這一念真空妙有心、這一念實相的心,就不現前。我們照見了五蘊皆空,把執著破掉,道自然就現前了。

我們心當中有貪、瞋、癡、慢、疑、邪見,這些塵垢不是馬上就能夠解脫得了的,所以佛經裡面講,一個是見惑、一個是思惑。見惑容易破除,思惑就不容易。我們現在所說的屬於思惑──對色、聲、香、味、觸五塵,起貪、瞋、癡、慢,乃至我執、我所,這些習氣、煩惱不容易斷除,所以要拉長時間薰習、觀照,要細水長流。

《心經》二百六十個字,其中用功的法門,就是一個「照」字。掌握了這個原則,就了解《心經》裡面的功夫就是一個觀照、就是一個「照」字。照什麼呢?「照見五蘊皆空」。什麼是「見」?因為眾生看不見身體是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組成的,不見心是受、想、行、識,不知道是空性,所以,現在用般若的方法,讓自己看見。所謂「見」,就是契悟。了悟色蘊是空,受蘊、想蘊、行蘊、識蘊都是空。

知道受、想、行、識是空,再進一步分析,佛經裡面講:「受如水泡,想如陽燄,行如芭蕉,識如幻境」,證明受、想、行、識都是虛妄的,沒有一個是實在的。然而,眾生就是貪著受、想、行、識所產生出來的幻覺。產生了這一種幻覺,起了貪愛,心當中生了煩惱,就稱之為成垢、成結。然後,再依眼、耳、鼻、舌、身,意,對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產生了識塵境界。這個識塵無論是善、是惡,都是一個夢、都是一個水泡。所謂「根、塵、識」,六根對六塵,當中產生六識,就成十八界。十八界,就屬於眾生境界。這個眾生境界現前了,就要去受報,一定是如此的。

要想脫離十八界、出離十八界,怎麼樣出離呢?不是用移民的方法,如從台灣移民到美國。現在有的人認為娑婆世界很苦,想往生淨土、想移民到極樂世界。究竟怎麼樣才能移民呢?就要「照見五蘊皆空」,這樣馬上就能離開五濁惡世。離開了煩惱、離開了無明,當下就是淨土。離開了無明、煩惱,當下就證到菩提、涅槃,這就是真正在五濁惡世中辦理了移民,一切還是要靠自己。所以,這個法門是最殊勝的一個法門,要想超凡入聖、要想了生脫死,必須這樣修,就是一個「照」字。

我們明白了色蘊空,在理上是沒有問題,但在事相上還是有問題,怎麼辦呢?就是要經常薰修,沒有別的。一坐下來,就修這一個法門;六根接觸外面六塵,馬上起照。照什麼呢?「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照見色、聲、香、味、觸都是虛妄的,這就是禪宗祖師所說的「觸物起照」。所以,禪宗法門就是般若法門。

所謂「觸物起照」,「物」包括外在境界與色身四大。「觸物」,就是六根一接觸外面的六塵境界,一碰上,馬上就知道。知道什麼呢?知道自己起了貪愛,馬上起照:「這是色!色就是虛妄的。《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當體即空!」你起了這麼一念心,這就是覺照、這就是般若。既然外面是虛妄、是空,能照這個心就得解脫。所以,「觸物起照」,這就是功夫。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九)

http://blog.udn.com/arongshu9/16428774

Friday 22 August 2014

請勿藉機抹黑慈濟

/ 周霖

一張穿著慈濟師姊制服的資深老菩薩,雙腳放在火車上的照片被PO上網路,引起媒體及網路的議論。筆者在NGO議題的研究領域裡,常會接觸慈濟,在很多網友對此事參與批判之前,或許先看看以下的論述!

平心而論,任何人在大眾運輸工具上出現不妥的舉動,絕對是不對、絕對是要給予糾正的!而事實上,該位師姊佔了別人座位,又叫原座位乘客去坐殘障座位,所以原座位的乘客氣炸了,也通知列車長前來了解狀況,遇到這個狀況,換做是其他人,大部份都會有脾氣!

但列車長到來之後,這位老菩薩稱說自己腰痛,所以要橫坐!如果這位老人家身上沒穿那套慈濟制服,請問:她不就是一位可能有病痛在身、不這樣坐,身體就很痛苦的老婦嗎?

所以,大家可曾想過,如果台灣的大眾運輸工具,可以增設類似「臥舖」的車廂,讓身體有病痛、不適久坐的乘客「給個方便」,那位師姊會如此痛苦的癱坐成那樣嗎?也就不會發生年紀這麼大的老菩薩,因無處可躺,而影響其他乘客權益,進而遭受網友非理性責罵的憾事。

或許有人會說,一位70幾歲、有病痛在身的老婦人,身邊沒人陪伴,怎麼還每周如此舟車勞頓往返台北、花蓮!但慈濟志工不就是秉持著「分秒不空過」,尤其是老菩薩,深怕生命來不及,善用餘年奉獻給她的信仰,如此年歲那麼大的老婦人,身上病痛沒少過,而讓她能每周撐下去發心去做「福田」的力量,不就是一份虔誠付出的心在支撐她嗎?

外界看慈濟志工光鮮亮麗制服的背後,其實有很多誤解,筆者的學術領域裡研究過慈濟、也有在各領域服務的慈濟人朋友,很多慈濟志工生活過得並不舒適,甚至是在「清寒貧困」的「貧窮線」邊緣過活,但他們把「清寒貧困」當做「清淨」即是「平安」,將「清貧」化為「清平」,或許他們無法在金錢上付出,但總還有體力及時間的佈施。

而平常有剩餘體力、有時間去付出的,大部份都是這些「利用有限的餘命、成就增長慧命」的老菩薩。沒有那套制服,這些志工不就是年老體衰的老人家嗎?即使是穿著那套制服,他們依舊還是老人家。

況且慈濟的團體這麼龐大,慈濟的「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是讓「戒律」啟發志工守本份、盡本事;讓「愛的管理」讓志工懂得自愛,因為自己的人格要自己愛,所以即使犯錯,志工那份走入正信佛教的「一念心」,其實他們自己在「愛與戒律」的鞭策下,都會懂得改進與懺悔。

這位師姊在車上的行為當然不妥,但慈濟的「戒律與大愛」,終究會導引她能「去習改正」,但若是有人藉機刻意用負面字眼抹黑慈濟,說真的,實在是造孽了。

http://tw.on.cc/tw/bkn/cnt/commentary/20140822/bkntw-20140822000520543-0822_04411_001.html

Tuesday 19 August 2014

於千萬億劫 · 不聞佛名字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捨
我慢自矜高
諂曲心不實
於千萬億劫
不聞佛名字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我們人就不要「深著虛妄法」,人間很多都是虛妄的人生,偏偏人生「有為法」,都不是永恆,就是在無常、短暫的人生,只是在那裡造作很多的惡業,卻是「堅受不可捨」,這麼堅持著,不肯捨去這種人生短暫的欲念。這就是我們造業於人間,眾生共業受苦難,所以就是「我慢自矜高」。

昨天也說過了,這個「色」,五欲,就如五支箭一樣,大家不知還記得嗎?「五欲」就如五支箭,都是傷殺我們的慧命,所以我們為了這個虛假、短暫的人生來造作,讓我們生生世世煩惱不斷。

深著虛妄法:
色聲香等
五欲之法
又名五箭
能破種種善事
其體虛假不實
故云虛妄

堅受不可捨:
凡夫堅持
執著邪思妄念
癡迷利誘
諸事不放
堅受固執
不得解脫

凡夫永遠都是凡夫,都是堅持、執著於邪思、妄念,癡迷於利,來誘惑我們的心。諸事不放,很多東西都放不下,這也要、那也要,樣樣都想要佔為己有。這種就是「堅受」——很堅固受這種的執著,如此綑綁住我們,讓我們無法解脫。

這就是我們要用心之處。不要我慢,「我慢自矜高」,常常都是仗著,自己教育比別人高,以為他的知識比別人高。其實,知識、聰明不等於智慧。所以,也不要貢高,不要驕慢。

我慢自矜高:
我慢者
恃己凌他
滿招損
小人之類也
謂倨傲倚恃
己之所能
欺凌於他也


我們如果太過於認為,我們都比別人好,如此就稱為「自滿」;自滿就招損,損自己。太自大的人,沒有可愛的優點,所以得不到人家的尊敬,這種是自損,是小人之類。他以為他很大,大家認為他是小人,並沒有多大。所以,這就是很貢高、驕傲的人,這種欺凌他人,這就是我們人生常常有的。倚仗他的能力、倚仗他的權等等,這很多。還有,「諂曲心不實」。

諂曲心不實:
由是我慢日甚
排斥異己
諂曲為心
為欺他而作驕態
盡乖真實
雖有佛法
不易令度矣


這個「諂曲」,就是沒有用直心,拐彎抹角,沒有說到一句真心話,他看是什麼人,就隨著他說什麼話。對比較有錢的人、較有名的人、較有權的人,他就是這樣做著一種,很奉承的形態。如果看到地位較低、有事情要要求他,他就做很多的小動作來為難人,這也是很多。這種「乖」,「乖」就是離開,離開、背離道理。

我們要好好警惕我們自己,日常生活中,我們是不是,有將我們的心顧得好嗎?我們若有前面這些心——「深著虛妄法」,或是聽到佛法還是不肯,捨離過去的邪知、邪見,這種不肯捨,或是貢高驕傲,或是諂曲不實,這種的心態,我們若有,那就「於千萬億劫,不聞佛名字」。

於千萬億劫
不聞佛名字:
時空長河
逝去流來
浮沉六道輪轉
難值佛世
何能得聞佛法


能有這樣的法,「時空長河,逝去流來」,這個時間、空間,時間如長河無盡頭,這樣不斷過去,其實還是不斷過去、現在、未來。我們是在六道中輪轉,人道難得,聞佛法難。既得人身,聽到佛法,在佛法聽得到的範圍內,他乖違、諂曲,或者是貢高、驕傲,不肯來接觸佛法;哪怕是接觸了佛法,還是乖違——背正行邪,這實在是很可惜。在沉淪於六道中在輪轉,要得到佛世很困難。

因為你不相信,釋迦牟尼佛的智慧,因為你不接受,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教法,所以有聽到與沒聽到是同樣的,只不過是一個名相而已,但是我們的心沒有(入)法,不知道理,所以我們永遠都是與佛法無關。

我們應該要接受佛法,要信受奉行,否則,難值佛世,何況能得聞佛法。要遇到佛世難,既然遇到佛世難,聽到佛法更難。這是我們的心,一念心,所以希望大家這念心要顧好,不要道心障礙,障,濁障來覆蓋我們的心,不要。我們要好好的,心若跑出去,趕緊將它拉回來。

我們好好地聽法,有時對任何眾生說話時,他也能夠得到利益。所以,聽聞輾轉相教,這要看我們是否,有修行、法有入心;法若入心,我們才能將我們的法, 度入他人之心。

所以,總之,還是一念心,請大家時時都要多用心。

http://neptuner.666forum.tw/t8955-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