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6 May 2016

敬悼楊絳先生和那些年的讀書人

: 盧峯

楊絳先生在《我們仨》寫下了這幾句教人心痛不已的話:「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到昨天,楊絳先生的漫長孤寂與等待終於過去,她跟隨錢鍾書先生及女兒的腳步走了,失散的「我們仨」也許在某個時空重聚了。

淡泊功名專注做學問

楊絳先生過世,中共姓黨的官媒免不了把消息利用一番,捧為「國寶」不在話下,也許還會大書特書她及錢鍾書先生如何堅持留在國內,如何努力保存、發揚中華文化。楊絳先生自然當得起「國寶」這兩個字,只是她夫婦倆向來淡泊功名利祿,官府或官媒稱呼她甚麼,不稱呼她甚麼,楊絳先生都不會在乎。她楊絳還是楊絳,還是那個專注做學問、寫作、繙譯、照顧鍾書先生的人,還是一個愛讀書愛研究而不求聞達的讀書人。

看楊絳先生的散文及小說是寫意的事,既有詩經的溫柔敦厚,也有英國式的含蓄幽默;文字總是那樣瀟灑,那樣舉重若輕。即使書寫身逢橫逆的時刻也不帶半點怨恨,總是坦然無悔。還記得《隱身衣》這篇小品,楊絳先生說到顯赫與卑微這回事。她沒嘮叨說大道理,倒輕輕嘲了一下強出頭偏要做「人上人」的傢伙:「猴子爬得愈高,尾部又禿又紅的醜相就愈加顯露;自己不知道身上只穿着『皇帝的新衣』,卻忙不迭地爭脫『隱身衣』(卑微),出乖露醜……」。她又說,不少人包括科幻作家如HG Wells愛設想「隱身衣」這樣的法寶,好讓人神出鬼沒,愛放肆淘氣以至行陰險的事就可以。誰不知「隱身衣」在凡間其實早就存在,它的名字叫「卑微」。穿上以後人家就「視而不見,見而無睹」,只是人人對這「隱身衣」避之惟恐不及而已。

可在中共專政下,知識分子或讀書人成了反動學術權威、「臭老九」,被關進「牛棚」的進「牛棚」,下放農村、工廠再教育的更是多不勝數,楊絳先生、鍾書先生也不例外。那個時候的她倆只怕連「卑微」這件隱身衣也沒辦法穿,想避人注意安心讀書做學問也不可能,只能戴着「牛鬼蛇神」的高帽遊街示眾。

保住淡泊明志與腰板

楊絳先生作品中最多人讀過的大概要數《洗澡》及《幹校六記》等名著。清朝沈三白(沈復)先生寫下《浮生六記》,說的是乾隆嘉慶年代讀書人的生活趣味與坎坷點滴。楊絳先生寫《幹校六記》的時候大概也把沈三白這幾乎散失的名著放在心上。只是,中共幹校的扭曲與折磨是史無前例的,不管沈三白或楊絳都預想不到。所謂「幹校」其實是精神虐待刑場或洗腦場,口中說的是改造知識分子,實際上是要「打斷」他們的精神脊樑,消滅他們的獨立人格,令他們變成政權的奴才。楊絳先生身受其害、其苦,可幸保住了自己的淡泊明志與腰板,守住紮實做學問的初心。到後來還以輕淡的筆觸寫下了《幹校六記》,把當中的扭曲、人性的黑暗面、專權體制的橫蠻、對知識及讀書人的鄙視都白描下來。教曾身歷的人低迴悵然,教後來的人慨嘆惋惜,教有興趣政治與歷史的人從側面看到專制政權的醜陋不文。

不管甚麼國寶不國寶,楊絳先生這一代民國時代的讀書人其實是承先啟後的一代,是中西文化並蓄的一代。她們本可以吐故納新,宏揚中國文化之餘也可以培育一代又一代讀書人的精英。可偏偏在中共掌權後,他們受創最深,受苦最大。含屈受冤慘死的不少,被逼瘋的很多;即使像楊絳先生那樣能在虎口存活過來也平白浪費了大半輩子,時間與精力都被當權者消耗掉,自己做學問不可能,教養提攜下一代不可以,令他們成了時代、文化的絕唱,也令中國內地只剩下粗糙與跟紅頂白,中國知識界只剩下逢迎與獻媚,失去了風骨執着。

楊絳先生走了,那些年的讀書人和他們的精神、學養已一去不復返。而在中共強控制體系下,在中共近70年的打壓清洗後,大概再找不到楊絳先生這樣的人,再培養不到這樣學貫中西又不按當權者指揮棒起舞的知識分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526/19627904

別矣,楊絳先生!

: 李怡

被錢鍾書稱為「最賢的妻,最才的女」的中國作家、翻譯家楊絳昨天去世,享壽104歲。一代才人夫婦的篇章,翻完了最後一頁。

錢鍾書和楊絳,是民國時代學貫中西又才華橫溢的學者、作家、翻譯家。許多人都知道錢鍾書寫過小說《圍城》、《人·獸·鬼》和藝文論著《談藝錄》、《管錐篇》,但其實楊絳這個「最才的女」也不是只有她丈夫賞識,1945年夏衍就對楊絳寫的幾個劇本讚不絕口,說:「你們都捧錢鍾書,我卻要捧楊絳!」

中共建政後,「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江山已改,也令這對才人夫妻沒有舒展之地了。楊絳當了外國文學研究所的研究員,她「偷空自學西班牙語」,從原文翻譯《堂吉訶德》。但是書稿未譯完就遭劫難,譯稿在「文革」中「被沒收」,幾乎失去。錢鍾書在49年後就花主要精力擔任《毛澤東選集》和毛詩詞的英譯工作,幾乎沒有發表文章。

文革發生,楊絳和錢鍾書都被劃為「反動學術權威」,被「揪出來」批鬥。其後,二人先後下放到「五七幹校」勞動。文革結束後的1981年,楊絳寫了一本《幹校六記》,記當時的遭遇和體驗。第一記,寫1969年11月,錢鍾書60歲生日之前被下放,女兒一個人去送他,而女婿王德一因為不肯捏造名單迫害別人而自殺。
《幹校六記》的書名可能取自清代沈復的《浮生六記》,它不像傷痕文學那樣把當時的社會境況寫得殘酷悲慘,而是將她的境況和心緒委婉而平靜地娓娓道來,境況本身已讓人感受到那種無助與哀怨,使人對當時社會氣氛和知識人的處境體驗更深。

《幹校六記》講到她和錢鍾書在幹校時收養了一隻狗,夫妻二人被調回北京之後,狗沒有帶走。結果狗四處尋找他們,而他們認為那狗和自己的命運何其相似。自嘲中也點出了社會本質:在把人當成奴隸的極權社會裏,不管你多有才華,在找不到奴隸主收養的情況下,也只是一隻喪家狗。

楊絳的女兒錢瑗和丈夫錢鍾書在1997、98年相繼去世,她在2003年出版了回憶錄《我們仨》,追憶一家三口的快樂、艱難、愛、痛的日子,也講了她與錢鍾書1935年到英國留學至1998年錢去世的六十多年坎坷人生路。闡明的是:「家庭是人生的港灣」。

一對學識、才華蓋世的夫婦,人生本應該有許多建樹,可以為後世留下更多成果,但在極權制度下,他們大部份時間都只能在家庭中尋找避風港。文革,剝奪了他們歲月中的好時光,帶來傷痛,留下的是一本哀而不怒的《幹校六記》。
數年前,網絡流傳一段楊絳的「百歲感言」,最後說:「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我懷疑這段感言大概有部份是偽作。從楊絳的文章看來,她大概從來沒有「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吧。

別矣,楊絳先生。感謝您在可詛咒的時代,仍留下優雅的風姿。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526/19628223

Wednesday 25 May 2016

BSI和1MDB有什麼聯繫?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昨午宣佈撤銷瑞意銀行(BSI Bank)的營業執照。這家瑞士老字號銀行到底做錯了什麼事,遭金管局局長痛批是“新加坡金融界有史以來最糟糕的內控疏漏和嚴重瀆職”?它和“一馬公司”(1MDB)又有什麼聯繫?

1:瑞意銀行什麼來頭?

瑞意銀行(Banca della Svizzera Italiana,簡稱BSI)1873年成立,坐落於瑞士和意大利邊界城市盧加諾(Lugano)。同一時期成立的銀行包括美國的高盛(Goldman Sachs,1869年)、德國的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1870年),以及英殖民政府在新加坡設立的儲蓄銀行(POSB,1877年)等。

1969年,瑞意銀行開始向全球拓展,主要業務是為個人和機構提供資產管理服務。

2005年,瑞意銀行在新加坡開設分行,這也是該銀行在亞洲的第一間分行。它在新加坡以商業銀行執照營業,提供私人銀行服務。

2:瑞意銀行和“一馬公司”有什麼聯繫?

一馬公司是瑞意銀行的大客戶。馬來西亞政府有至少11億300萬美元(逾45億令吉)的基金,以現金形式存放在新加坡瑞意銀行。

此外,一馬公司糾紛的關鍵人物、大馬富商劉特佐,也是瑞意銀行客戶。他被認為是負責一馬採購海外房地產項目的操作手。

(如果你還不知道一馬公司發生了什麼事:納吉2009年出任首相後,接管登嘉樓州政府的投資機構,改稱“一個馬來西亞發展有限公司”,是馬來西亞規模第二大的主權基金,僅次於國庫控股。去年7月,《華爾街日報》爆出一馬公司近7億美元(逾28億令吉)資金,通過新加坡一個私人銀行賬戶,流入納吉個人戶頭。納吉已多次強調自己沒有貪污,但很多人都不買賬,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迪就是其中一位。)

3:金管局為什麼決定撤銷執照?

這可不是金管局第一次發現瑞意銀行有疏失。當局先後3次視察瑞意銀行,每次都發現銀行的疏漏,而且情況一次比一次嚴重。

早在2011年,金管局便已發現瑞意銀行在銷售業務政策和流程有疏漏。隨後銀行糾正了這些疏漏。

2014年金管局再次視察,發現銀行在投資基金相關資產的盡責調查方面有“嚴重欠缺”,要求銀行加強監控。

2015年一馬事件爆出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和商業事務局展開涉及洗黑錢等犯罪行為調查,並查封大量銀行賬戶。

兩家機構今年2月1日發表聯合聲明強調,新加坡不容許非法資金利用該國金融體系作為資金避風港或流動管道。

金管局再次深入視察,發現銀行多次觸犯反洗黑錢規定,不合規做法普遍,包括和一馬相關個體的可疑交易。所謂“事不過三”,這次金管局決定不能再給機會。

金管局在昨天的文告中說,考慮到瑞意銀行屢次出現疏漏,以及去年調查所揭示的嚴重問題,決定撤銷其執照,並對銀行處以1330萬新元(約4000萬令吉)罰款。

4:銀行被撤銷執照常見嗎?

當然不是。事實上,這是金管局32年來第一次撤銷商業銀行執照。上一次是在1984年,Jardine Fleming(新加坡)銀行因咨詢服務出現嚴重違規而被令關閉。

5:誰會受影響?

隨著一馬事件發酵,BSI高層也跟著出現動盪。

今年3月,先是BSI新加坡的總裁、64歲的Hanspeter Brunner宣佈退休,交棒給49歲的副手Raj Sriram。結果不到一個月之後,Raj Sriram也離職了。

另外3名離職者是:瑞意銀行前客戶夥伴高級副總裁易有志(Yak Yew Chee,58歲)、前財富規劃師楊家偉(Yeo Jiawei,33歲),以及前私人銀行高級從業員Seah Yew Foong Yvonne。財富管理服務主管Kevin Michael Swampillai則已被銀行暫停職務。

楊家偉是新加坡首名因一馬公司事件被控的人。他目前面對接受贓款、欺騙、妨礙司法公正和偽造文件等9項控狀。

與易有志相關的案件也已進入司法程序。據《聯合早報》日前報道,他有12個總額近1000萬新元(約3000萬令吉)的銀行賬戶牽涉一馬事件調查,去年9月已被凍結。他在2011年至2015年賺取2726萬新元(約8100萬令吉)薪水和花紅,大部分被懷疑是不法行為所得。

不過,瑞意銀行的客戶(除非本身涉及一馬事件或其他受調查交易)相信不會受到影響。其實,瑞意銀行今年初已獲瑞士金融市場監督管理局(FINMA)批准,被瑞士盈豐銀行(EFG International)收購。

新加坡金管局表示,“為了瑞意銀行的客戶利益著想”,將批准這一收購。

資料來源:新加坡《聯合早報》
http://www.chinapress.com.my/?p=686901

Tuesday 24 May 2016

陳修信的抱負與遺憾

: 張以勒

“馬來人的權益受到憲法保障,破壞馬來人的是惡毒的馬來人,我們要好的馬來人,如敦拉薩和聶阿茲;我們要好的華人,如敦陳修信;我們不可忘記,曾有華人,也就是陳修信當財政部長,那時沒有1MDB,華人曾是國庫的守護者,國家並沒有破產,因為華人是廉潔的。”

這段話,是誠信黨署理主席沙拉胡丁,在3月杪一場“拯救大馬”大會上致辭時說的。陳修信泉下有知,大概不會想到,自己的名字會在此種情況下被提起。

陳修信,馬華第三任總會長,馬來西亞第二任財政部長。陳修信擔任財長職15年,是我國歷史上在任最久的財政部長,在共和聯邦國家歷史也是一項紀錄。陳修信生於1916年5月21日,今年正好是他的百歲冥誕,上個週六,馬華公會為這位前任總會長舉辦了紀念活動。

陳修信為官為人,在馬來西亞歷史上留下許多佳話,但華社視角的傳統敘述,也有不少負面評價。1967年,華社提出創辦華文獨立大學的倡議,陳修信直言此事乃“鐵樹開花”,為華社所詬病。陳修信不諳中文,當然不可能說出“鐵樹開花”這句中文成語,其實是當年華文報從其發言的英語原話翻譯而來;但這4個字,卻成了陳修信形象的烙印,成了他歷史地位的一塊瑕疵。華社中的民族主義者,特別是華教運動人士,對此至今仍無法釋懷。

但對馬來人社會而言,至少對沙拉胡丁以及與他持類似意見的馬來人而言,陳修信卻是一名廉潔、公正、能幹的財政部長,更是一個“好的華人”。對同一個政治家,不同族群出現迥然相反的評價和觀感,這是人類天性中對“自己人”和“他者”之間採用區別標準的體現,更是種族政治之所以一直存在,並且因其一直存在的事實而被賦予合理性的關鍵所在。

陳修信作為國家領袖的功勳,重於作為華社領袖的定位。陳修信出任財政部長時,被視為國內繼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副首相敦拉薩之後排行第3的最有權力人物。當年副首相敦拉薩兼任國防部長和鄉村發展部長職,陳修信則掌握財政大權,權位之重與敦拉薩旗相當,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其地位事實上無異於“實權副首相”。當年江湖傳聞,陳修信後來正是因爭取副首相職不果,而宣佈辭職,從政壇引退。

作為國之重臣,陳修信當之無愧,也是他一生追求的歷史地位;作為馬華總會長,他沒能在大部份時間內得到大部份華裔的認可,以至於馬華在1969年大選遭遇慘敗,則是他永遠無法彌補的終身遺憾。

以國家的視角審視陳修信,他留給後人最重要的遺產,乃是一套財政保守主義的理財政策。財政保守主義(fiscal conservatism),一般上主張零赤字或低赤字的財政政策,認為減少政府開支、減少國債,以及平衡預算等,乃是最優的國家財政方針。

陳修信任財長期間,建立馬來亞金融體系,促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接受馬幣,馬幣也成為當時世界最堅挺的貨幣之一。國家銀行的數據顯示,當時消費指數平均只稍漲1.43%,同時馬幣強勁。1961年,馬幣與美金的兌換率是3.04,1973年則是2.45。馬幣面值當時也高於新幣,1973年6月21日,馬幣實行管理浮動,馬幣0.9867可兌換1新幣。此外,在陳修信掌管下,馬來亞/馬來西亞國庫稅收大幅增加,財政狀況穩固,當年我國甚至有能力把錢借給世界銀行以轉貸給其它國家。

簡言之,陳修信以謹慎、穩健的理財手法,實現了國家經濟“通脹低、貨幣強、國庫足”的目標。陳修信的財政保守主義,對今日受疲弱馬幣、1MDB課題等負面元素所困擾的馬來西亞經濟,顯得彌足珍貴。

馬華前後兩任財政部長李孝式和陳修信,前者在任期內組建中央銀行,後者發展實體經濟,建立金融體系,皆為馬來亞/馬來西亞的經濟成就打下最為重要的基礎。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40106#ixzz49Wf2xkuN

Saturday 21 May 2016

隐藏的乡愁

我说我要到一个很远的地方去了,我说我永远也不会回来了。你看着我,为了那最后的一面。我笑笑,好像满不在乎。人有悲欢离合啊,你懂吗?我已经习惯,你知道的,我已经习惯,所以我只能用笑,去代表一切,我说..........。

你要把过去忘记,你一定要把过去忘记,将来要紧,你说。那我还能不能回来呢?我问。每一次回来,,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回忆又统统跟着我回来,以为本已忘记............。我真的要放弃这儿了,我要把自己流放在远方了,相见不如怀念,有诗:多少次回头,多少次我走得更远.............难道诗人也与我共有着同样的心情吗?

秋意越来越浓了,走在路上,满地都是落叶,苦苦黄黄。傍晚走着,下班的汽车来往呼呼的驰着,右边几株快秃的树木,和天边一轮难见的昏黄的无力的圆夕阳,透过一天地渐深渐湿的雾气,弱弱地吊着,前面是一条不见尽头的路路上都是落叶。所谓凄凄惨惨的景象,大概就是如此的寂寞吧!路上走着一个落魄的失意人............。

我有一只用了三年的电子手表,闲来无事,我只要把它轻轻一按,它就会告诉我家乡的时间,然后我就会相像,家人啊这个时刻他们在干什么呢?这儿午夜,他们白天,一个世界,两个空间。人事竟是那么的奇妙啊!他们有没有想着我呢,正如我看着电子手表想起他们那样?

当年母亲给我的一条金链,挂着一只熊爪,据说可做辟邪之物;因为家乡天气酷热,戴着的时候常常流汗,汗水也就沿着金链黏贴在我的胸前颈后,很不舒服,所以后来也没戴它。临走的时候母亲又给我一枚戒指,我戴在手指上,可是洗脸的时候往往被它划痛,所以我把它放进我的铅笔盒里。我又戴回那条金链。

游金马仑高原,已经是两个月前的事情了。那时候有碧青、东尼和丽君。高原上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寺,叫三宝万佛寺。我因为好奇而抽了一支观音签,上面写道:茂林松柏正兴好,雨雪风霜总莫为,异日忽然成大用,功名成就栋梁材。是鼓励,还是命中注定?难道我们的一生早已让上天安排好的吗?我们只是演员,来到世上扮演神替我们写好的剧本里的角色,没有得选择。我的眼前还是一片雨雪风霜,我等待着异日到来的那么一天。

不知在哪里读到(可是四书?),说上天练人,必先劳其筋骨,伤其体肤,方可锻炼出那人的意志(大意如此)。有时我会感到疑惑,难道天也在考验着我吗?我想起了余光中好像曾在他的诗里这样写过:神啊神祢跟我开的玩笑不小。

平均每年都得搬一次家。头两年住学校,第一年在主廊,第二年在红屋;后来换了一个城市,第一年住宿舍,她来的时候无意念出宿舍的名字,使我替它起了一个古色古香的翻译,叫它做宝灯殿。第二年住在大西街,第三年在爱平道。今年我又换了另一个城,又搬一次家,那条路,我叫它作爱维路。明年,我又搬去哪儿?

走的那天,三姊刚刚进了医院,我匆匆赶去见她几分钟。晚上拨电话回家,四哥说三姊在我离开一个钟头就生了一个八磅重的婴儿。几时回去,这位新来的外甥可认得我这位舅舅吗?孩子的日子如黄金,愿他多珍惜。

爸妈,好久没有收到信了,我在这里日子过得很好,功课忙了一点,还应付得过去,请勿挂念。天气越来越冷了,但我会照顾自己的。一年的时间一下就会过去,很快又会和你们见面的。顺便问候家里的每一个人。安康。

我想我应该拿一个假期,到南方一些有阳光的地方去。到地中海,去撒哈拉,甚至亚马逊森林。我想我应该换一个环境了,是受苦,是探险,或是享受,我都愿意去尝试那种新的体验。请相信我,我不是在逃避。难道你不明白吗?各人有各自的人生,我不能不如此不断的流动下去。我已习惯,我已疲累,我已..........没有选择。

· 醜男 1982.11.05.星期五

Thursday 19 May 2016

副首长落空所折射的问题

:郑庭河

砂州华人副首长职位落空的事,坦白说,除了在华社尤其具「跌破眼镜」效应,多少也折射出一些蛮关键的问题,可供坊间反思或反省。

首先是副首长、部长等职位早在选前就被首长阿迪南当作筹码向砂州华社「开价」:要內阁有华人代表,就要投人联党。如此拿一族群的政治代表权当作选举 筹码,还恬然地「討价还价」,这在本国虽早非秘而不宣的作法,惟终究还是民主社会中非常「低品味」之事,恐怕仅比伊斯兰党主席哈迪阿旺拒绝非穆斯林担任砂 州首长的极端主义文明差「一里路」。

若在民主相对成熟的西方社会,如此赤裸裸地標出部分公民的族群身份、处境、利益和前景当政治筹码来「摊牌」和「交易」的事,肯定会招来剧烈反弹,毕 竟民主本不该把公民区分、归类、標籤为不同族群后,才来谈其政治代表权。如此恶劣的种族主义思维和手段,竟然可以招摇其事,著实叫人无语。

模糊策略引民误解

或许大马到底是个国情独特的「可爱」国家,对政治理念和制度不是那么讲究,反倒易于相信唱作俱佳的「明主」, 只要主流媒体配合政客大炒什么「风」、什么「潮」之类,民眾也跟著满怀期待了,根本不在乎当下的理念和制度出了什么问题,遑论去向责任者追究。至于部分所 谓「第四权」者,最热衷检討和批判的反而是「网民」,乃至「社交媒体」,似乎主掌国家政经文教大权的是后两者,所以应当引领受眾时时监督之。

再来就是连主流媒体此番显然也被阿迪南「摆了一道」,因其事前的「模糊策略」,並没负责任地及时澄清、阐明其立场和尺度,导致民间和媒体一窝蜂地以 为其的確有应允华人副首长之事。从政者导致民间產生那么大的误解,乃至连一向自夸「谨慎」、「客观」、「负责任」的主流媒体也无意中成了散佈「假印象」的 帮凶,实非君子之为也!如今只待看民眾和媒体如何回应之,还有就是不小心涉及「误报」的媒体会如何向受眾交代。

然而,很快就有媒体人为阿迪南援颊和救火了,除了一贯的把焦点转移到华人身上,放大华人是否「误解」、「过度詮释」、「一厢情愿」等,甚至还主动设 想有关决定的「益处」——说不定还是出于首长不能道明的「用心良苦」也!媒体人,乃至媒体要保驾、奉承其政治偶像当然是其自由,但如此彰然地滥用社会公器 来进行「硬销」,恐怕不妥。

诚希望媒体界还是认真向阿迪南討个公道,如果轻易放过,难免会自砸了公正不阿的招牌。另外,所谓「经一事,长一智」,不管民眾还是媒体,以后就算面对如何被高捧为「中庸」、「开明」、「和善」的政治人物,还是得对其言论和想法力求清楚明確才好,否则寧可不信、不报。

http://news.seehua.com/?p=169910

Thursday 12 May 2016

朋党资本主义扼杀大马

:朱冠华

最严重的腐败,不是某某官商勾结曝光的亿亿元贪污款项,而是腐败曝光后,当事人「不怕你捉」,也可以无视国民谴责,继续无惭无愧死赖不走,这才是最严重的贪污,最无药可救的腐败。

英国《经济学人》发佈朋党资本主义指数(crony-capitalism index)排名,马来西亚从两年前的第3名攀升至第2名,仅次于俄罗斯。朋党资本主义催生的寻租活动,是在不事生產的情况下,垄断社会资源及財富利润。

最易形成寻租市场的行业通常由政府运用行政权力介入干预,如赌博、煤炭、棕油、木材、军工、银行业、基础设施、石化、港口和机场、房地產、钢铁冶金和採掘、公用事业和通讯等行业。依靠这些行业產生的亿万富翁財產,佔国內生產总值的比重就形成了裙带资本主义指数。

虽然《经济学人》强调从事「寻租行业」的富豪未必有腐败或违法行为,但还是主张这些容易垄断、需要牌照或政府参与的行业更容易產生腐败。

《经济学人》对我国朋党资本主义的统计,认为相较其他国家,马来西亚亿万富翁的財富中,近乎全由朋党囊括,非朋党比率微乎其微。这些朋党佔了国內生產总值约14%。

对于马来西亚人民来说,我国「荣登」朋党资本主义指数第2名,是毫不惊讶的。

任何大马人都知道大马贪污无处不在,几乎遍及每个角落。《经济学人》的研究毕竟还是只限于「大鱼」,若將一些难以获得数据的「中鱼」、「小鱼」乃至「江鱼仔」一併计算,这个朋党资本主义指数的排名次序恐怕会大幅度改写了!

例如,最近上任不到一年的马航董事经理兼首席执行员克里斯托慕勒宣佈提早离职,原因是什么?大马人民心知肚明。这位外籍有名的航空业重组能手,曾经表示马航有约2万个供应商合同,这实在不合情理。

马航严重亏损,但是它的飞机餐供应商却赚大钱,所以他认为应该裁减到2500供应商才是合理的数字。可这一下会动到多少朋党的「乳酪」,任你克里斯托慕勒才能再高,在朋党资本主义No.2的马来西亚,也是处处受掣肘,无能为力,只能一路好走。

朋党资本主义危害大

朋党资本主义对马来西亚的危害很大。这几十年来,大马经济逐渐被韩国、台湾、新加坡超越,现在又面临其他东南亚国家直追下,距离也越来越近。难怪有 人会戏称大马未来会成为最大的女佣出口国。究其实,就是我国施行新经济政策下,朋党资本主义「蓬勃发展」造成我国经济结构的活力「蓬勃萎缩」。

朋党资本主义的特点,不在于自己的商业能力,而是取决于企业、商界人士和政府官员、政客之间的关係是否密切,以及政治领导人对效忠者、追隨者给予特別的庇护、提拔和奖赏。这种偏袒可能是表现在法律许可的分配、政府补助或特殊的税收优惠等等。

朋党都是奉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的名言「竞爭是罪恶」为圭梟。所以热衷于通过「寻租」来攫取利益,致力取得更大的蛋糕分额,而不是把蛋糕做得更大。 这些人为了保护自己当前的利益,都会拒绝任何进步竞爭和技术提升。经济发展就因此而遭到扼杀,国人往往付一流价格,却使用三流產品。或者在某產业生產链中 创造一个多余的环节,如规定商家必须通过这环节进出口,或检验,或供应等,让朋党可以垄断这环节,无须生產和竞爭就能轻鬆获利。

在国家经济上,朋党资本主义会造成生產成本提高和效率变差;在政治上破坏民主制度,国家由资本家主宰而不再是人民,政府政策也因此往往倾向劫贫济富;同时,政府也会失去对人民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感,而大量外包给私人企业获利。

马来西亚的经济结构问题,明眼人都知道在那里,就是朋党资本主义扼杀了人民创造的能力,掠夺人民企业发展的努力成果,鼓励分配而不鼓励创造,垄断妨碍了进步的竞爭。

发展被各国超越


生活在这样的体制下,大马经济发展自然不可能有活力,综合发展逐一被其他国家超越。我国以前从和韩国比较,退步到和柬埔寨比较,就是一个实例。现在,柬埔寨的网速都比我国还快,再发展下去,以后我国只能退步到和非洲土著比较了!

最严重的腐败,不是某某官商勾结曝光的亿亿元贪污款项,而是腐败曝光后,当事人「不怕你捉」,也可以无视国民谴责,继续无惭无愧死赖不走,这才是最严重的贪污,最无药可救的腐败。

但凡国家腐败发展到这种程度时,本有政治和法律体制已经不可能纠正了,只能继续烂下去直到国家崩溃为止,一切只能从零开始了!这是大马无可避免的宿命。

http://news.seehua.com/?p=168274
http://www.economist.com/news/international/21698239-across-world-politically-connected-tycoons-are-feeling-squeeze-party-winds

Wednesday 11 May 2016

在Notting Hill遇見奧威爾

 ■ 李怡

周末敏儀請我們家人去Baywater皇朝飲茶後,同我們一起去逛著名的Notting Hill。貼出照片,有人留言問:「遇見了Julia Roberts嗎?」不用說,電影《摘星奇緣》讓看過的人印象太深了。那確實是一部好看的電影,很難忘記那奇特的街景。各種擺賣攤檔的景觀現時還在,據說每年還有一次嘉年華巡遊。

我當然沒有遇見Julia Roberts,不過我遇見了對我有更深刻影響的人,就是寫《動物農莊》和《1984》的英國作家奧威爾。當然不是他本人,而是見到他在倫敦住過的居所。友人Denis告訴我,倫敦一些房子外面貼有一個圓形藍底白字的標誌,上面寫着這裏曾是某名人的居處。有一天在走回旅館的路上,他指給我看艾略特的居處,圓形標誌上寫着:「T.S.ELIOT,o.m1888-1965, Poet, Lived and died here。」有人死在這裏,在香港或許屋子賣不出去或租不出去了,但在英國卻是房子榮耀的標誌。

Notting Hill附近的街上,有奧威爾的生前居處,上寫着:「GEORGE ORWELL1903-1950 Novelist& Political Essayist,Lived Here」。

英國(也許歐洲都是)重視文物,重視老房子,倫敦見到一些新大樓,但住宅區包括一些酒店多是老房子,當然經過翻修。老房子散發一種古雅的意象,讓生活在今天的人知道自己的文化傳承。他們也記住所有對社會尤其是文化有過傑出貢獻的人,他們的居處被標誌着,使人經過都會想起這些人物的生活、寫作,或他們的語言。

我遇見了奧威爾,他的許多名言瞬間浮入腦海,其中對世界也是對我發生最深刻影響的文學名句是:「所有動物都平等,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奧威爾生活的時代,是人類追求平等的社會主義思潮洶湧的時代。奧威爾告訴世人,追求分配平等的結果,必然會產生「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也就是必然會產生特權。這句話對所有社會主義國家都全部應驗。而我們這些後知後覺者也從現實經驗中看到了奧威爾的驚人預言,從而知道追求平等應該是追求人類社會的機會平等,而所謂機會平等,就是在法治的框架下人人都有平等的機會去自由發揮自我的潛能。

馬克思在英國寫出他的《資本論》巨作,寫出《共產黨宣言》,他葬在英國。但他的平等理論卻被奧威爾一句話打敗了。作為最早產生工人階級的國家,英國的福利制度沒有過份,是因為許多人都想到奧威爾的警示嗎?不敢肯定。但英國人愛護和敬重奧威爾卻是不爭的事實。

比起英國,香港絕不缺少文化名人和先烈居住過的地方。可惜幾乎全部都不留痕迹了。詩人戴望舒居住過十年的薄扶林道林泉居拆了,蕭紅、端木蕻良、樓適夷、黃永玉等三十多位文化名人在香港住過的新界葵青區九華徑村,也雁過無痕了。至於孫中山、魯迅、巴金儘管都在他們的文章中講話中談到香港,可是他們在香港生活的痕迹有留下嗎?

中國人不重視文化傳承。香港人也是。戴望舒在香港日治時寫的《獄中題壁》:「如果我死在這裏,/朋友啊,不要悲傷,/我會永遠地生存,/在你們的心上。」會嗎?可憐的詩人。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511/19606463

Thursday 5 May 2016

感謝帝國主義的掠奪

: 李怡

到倫敦不能不去看博物館,博物館中又不能不看大英博物館,因為這是成立於1753年、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館。在這裏,可以看到人類文明發展留下的珍貴歷史痕迹,看到在今天不可想像的古代藝術創造。走進古老建築,迎來一個融合傳統和現代的大中庭,這是2000年12月建成開放的,據稱目前是歐洲最大的有頂廣場,頂部用玻璃片組成,映照一片藍天。

大英博物館藏品有800多萬件,分為10個分館,最著名的埃及館據說藏品比較在埃及看到的還珍貴,此外古近東館、希臘羅馬館、歐洲館都令人眼界大開。

藏品許多都是英國過去拓展殖民地時代從各地掠奪或收買而取得的。其中包括八國聯軍進侵中國,在圓明園取得的晉代顧愷之的《女史箴圖》。顧愷之生卒年是公元345至406年,此畫根據晉詩人張華於公元292年作《女史箴》一詩所繪,用於告誡皇帝後宮中的女性尊崇婦德,儘管現代學者多認為大英博物館所藏是5世紀到8世紀時期的摹品,但即使是摹品也彌足珍貴了。大約是中國畫的紙質難以保存,不能長期見光,因此大英博物館定下每年只分兩個時段各約20天開放給公眾觀賞。

帝國主義者對掠奪得來的歷史文物的愛護,遠在被掠奪的國家之上。且不說中共國在文革時毀掉多少珍貴文物了,改革開放後的大量盜墓和私運古董文物到國外謀利,以及對文物保護的缺乏專業,都使人感到:若要讓這些文物留存在世、讓全世界人類去欣賞,並從中得到感悟,恐怕還是要感謝帝國主義的掠奪。

其實不僅對中國文物如此,對其他較落後地區也差不多。到過埃及的人都說埃及許多文物都廢棄在地,博物館也沒有很好保護,主要原因是缺少經費。

倫敦幾乎所有博物館都是免費入場的。儘管我覺得即使大英博物館收較高的入場費也絕對值得。不收費的原因是要鼓勵人民和遊客從博物館的收藏和專業展示,得到文化薰陶。政府資助和民間捐輸包括前往參觀者的點滴捐助,是博物館維持和發展的經費來源。博物館在2002年也曾經面臨嚴重的財政危機,但沒有因此改變不收費的政策。

在眼花繚亂的眾多藏品之中,希臘神話的大力士Heracles的頭像雕塑讓我越看越覺有味道,不知雕塑者是誰,那臉上的紋路,眼神,嘴角,使人神往。我由此而想到希臘神話中另一個大力士Antaeus,傳說中的Antaeus的力量只源於土地,只要他不離開大地,任何人都不可能將他戰勝。但當Heracles經過利比亞時,他發現了Antaeus無窮力量來自於與大地接觸的秘密,在兩人的戰鬥中,Heracles將Antaeus舉到空中使其無法從大地獲取力量,最後把他扼死了。

我拍了Heracles的頭像雕塑,放在手機的桌面,記住的是Antaeus的故事,若離開我們生活的土地,延續生命的寫作說不定就會死亡。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505/19598693

Tuesday 3 May 2016

一生只愛兩件事

/ 李怡

五十多年前,我二十幾歲,正處於寫作慾旺盛但沒有寫出甚麼好文章的文藝青年時代,那時我愛上了兩樣東西,一是

西方古典音樂,二是中國古代詩詞。回想起來,這兩樣東西給我的美的熏陶,可以說改變了我的一生。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黑膠唱片和音響,帶給我對鋼琴大師Rubinstein、Richter、Gilels的演繹如痴如醉,在大會堂聽Ashkenazy演奏俄國作曲家Mussorgsky的《圖畫展覽會》,使我晚上在夢中都迴響着他的琴聲,於是二十多歲而「臨老入花叢」地學了半年鋼琴。雖因環境變化而放棄,但其後聽許多演奏都只覺那是技術精準,而不是藝術重塑。白居易詩:「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聲」,大概就是藝術與技術的分野。

古典音樂講些甚麼?種種對具體作品詮釋都是多餘的,它讓你陶冶在作曲家和演繹者的優雅、激情、憤怒、安靜、脫離所有虛假的感情中,那就是美的享受,也是對人性的善與真的求索。

另一愛好是中國古代詩詞。從《詩經》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楚辭》的「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漢魏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直到唐詩宋詞,我都讀得如痴如醉。

記得曾與梁羽生、舒巷城鬥背古詩詞,在背誦中享受其美感。詩詞儘管不似西方古典音樂,大都有具象,但也有些無法詮釋的美感境界。比如李商隱的《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讀來蕩氣迴腸,感動得想哭,但具體講甚麼,卻很難說清楚。連國學大師梁啟超講到這首詩也說:「講的甚麼事,我理會不着。拆開來一句一句叫我解釋,我連文義也解不出來。但我覺得他美,讀起來令我精神上得一種新鮮的愉快。」梁啟超都這麼說,我們享受就好,又何必去強解呢?

年輕時沉迷西方古典音樂和中國古代詩詞,啟蒙了我對真善美的堅執。沒錯,是真善美。不是說:科學求真、宗教求善、藝術求美嗎?但在美當中,你會感覺到善,也會體驗到真,當我沉迷在古典音樂和中國古代詩詞的至美境界,我知道自己以後應該容不得虛假,也容不得邪惡。人生、事業、親友、社會關係需要妥協,但妥協也該有底線,這底線就是來自心底深處對真善美的堅執。那段沉迷就這樣影響了我其後的人生。

直到現在年老了,少去音樂會了,但家中仍然常放音樂CD。幾年前買了一套錦盒線裝的《唐詩三百首》,幾乎隔一兩晚就會拿出來翻讀。每聽到第九交響樂的「歡樂頌」都流淚,每一次拿起《唐詩三百首》還未翻讀就已滿足。

這就是我的一生。

https://eweekly.hk/article/_title/%E5%B0%88%E6%AC%84%E4%B8%80%E7%94%9F%E5%8F%AA%E6%84%9B%E5%85%A9%E4%BB%B6%E4%BA%8B%E6%9D%8E%E6%80%A1_xz09w5fztdbc8jyt43pn45c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