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7 June 2012

沒什麼值得自誇的

人往往只看到對方的不是, 看不到自己的習氣。 凡是知彼而不知己的人, 一定是煩惱多多, 既不會做人,也難於成事。《習慣好壞大不同》

要想達到真我的層次,需要歷經自我肯定、自我成長和自我消融的歷程。其中的自我肯定,就是不由別人來肯定自己的成功或光榮、評斷自己的失敗或恥辱,而是從自己的內心觀照起,如此才能確實認識自我,進而達到自我肯定。

自我肯定的第一步是自我認識。認識自己是很重要的,如同作戰時都強調要「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瞭解自己的訓練夠嗎?實力夠強嗎?後勁夠嗎?同時也要知道自己有多少缺點。所謂缺點就是自己的不足之處,包括性格上的、人際關係上的,以及自己是否能如實觀察現實環境。

很多人往往高估了自己,拚命強調自己的優點,用語言或表情誇大自己的優點,希望讓大家都知道。但卻忘記或刻意掩蓋自己的缺點,甚至從不去認識它、檢視它。這種人算不算肯定自己呢?

這種人是誇張的,也是虛偽的。然而虛偽的、誇張的人,比較容易受到社會的肯定和讚美,也比較容易博取名譽。因為多數人一時之間無法認識這個人,只能看到他外在的表現,不瞭解他的內心世界。

外在表現得自信滿滿的樣子,並不等於這個人真的就是如此,而且一個人如果還要靠他人的讚譽來肯定自己,那就表示他其實並不瞭解自己,更不用說肯定自己。所以被他人肯定,並不表示自己已經肯定自己;既然不能肯定自己,當然也談不上自我成長了。

瞭解自己除了知道自己的優缺點,也包括清楚知道自己究竟擁有多少資源;即使瞭解得很透徹,也還要打個折扣,因為你所能擁有的,不一定能夠支配、運用。明白這層限制,才是真正認識了自己。

一個人一旦知道自己的不足,一定會謙虛,雖然他對自己的能力打折扣,但並不等於自卑、沒有信心。而是他不自誇,確實知道自己能夠做到什麼程度。例如有人認為自己的能力可以走完十公里的路,但不會大肆宣揚,而是說:「請給我這個機會試試看,我會盡我的力來走,我相信我走得完。」

雖然他並不一定走得比別人快,但是只要盡心盡力,走完以後,就能知道自己真正的能力有多少、能夠發揮的有多少。經過這一番實證所得到的自我肯定,才是紮實的肯定,也才是真正的認識自我。

自我肯定之後,才能真正邁入自我成長的階段。知道自己有所不足,就會努力成長自己;如果犯了錯就應該認錯,然後努力修正自己的偏差;能夠改正自己的缺點,就是成長。

成長是永無止境的,雖然說:「活到老,學到老。」但我們的生命非常有限,所知、所能,包括體能、智能、資源也都十分有限。就算窮盡一生之力,專注在同一個方向、同一個領域之內學習,也很難盡善盡美。所以,還有什麼值得自誇的呢?

我們永遠要謙虛,永遠要知道自己是不足的、是有缺點的,那麼就永遠有進步的機會,也有成長的可能。

■ 聖嚴法師

Tuesday 26 June 2012

修行是修己 不是修正別人

黃思賢說,「上人最擔心弟子慧命沒有成長,心中有沒有佛法。又說,人人都有佛性,只因妄想、執著而迷失本性,修行是修自己,不是修正別人的行為。」面對臺下參與「2012年全球四合一幹部精進研習會」的功能幹部,全球志工總督導黃思賢以「菩提道心相續」為題和大家分享。

瞭解上人心 就是最窩心弟子

6月19日一早,慈濟板橋志業園區講經堂裡,黃思賢看到證嚴上人的法座,有感而發地對著臺下參加精進的「遠行菩薩」說:「上人無法到海外,但請法如同師在。」他接著說,上人有云,「說我所說法,行我所行道,雖離我千里就如處一室。」換言之,不論所處的地方遠近,只要用恭敬心將上人的法運用在生活中,就是沒有離開上人的身邊。

黃思賢說,不論是志工、皈依的靜思弟子、或是發願承擔的慈誠委員,走在慈濟的菩提大道上,「聽到上人開示會心一笑,與上人的心貼近,這就是佛法。真正瞭解上人的心,實現上人想做的事,就是最窩心的弟子。」

「一種是把自己的意見或思想灌入別人的腦袋,就如用靜思語去教化;另一種就是把別人的錢放進自己的口袋,就像是募款……」黃思賢說,兩樣都很難,但慈濟人都做到了,為了濟世救人不但募心又募款,突破兩難接引了眾生。

正向正法 有覺有悟

曾經有人問:「您一路追隨上人二、三十年,道理是什麼?」黃思賢回答:「上人給弟子正確的方向、方法,這正是我想要的。」他認為,人不能糊裡糊塗地被生下來,又糊裡糊塗地往生,一輩子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他說:「還好我進入慈濟宗門,有正信、正知、正見,學法要入心,行中要有法,才是正覺、正悟。」

「想到了就走慈濟道,沒想到的就走自己的路,這是業力牽引,隨業流轉……」黃思賢一語道盡箇中三昧。修行的道路漫長,他籲眾要覺悟不迷,能付出是福,用智慧去付出就是福慧雙修,亦即上人常說的:「福從做中得歡喜,慧從善解得自在。」

「譬如結婚有如入黑社會,不進去不知道,進去才知黑暗……」妙語如珠的黃思賢,半開玩笑逗得學員笑開懷。他談及,自己吃飯自己飽,個人的業障連佛陀都不能轉,自己業障要自己了,覺悟就不再有癡迷,眾生要有明有覺,不要糊塗地過一生,只知道追逐名、利、情。他說:「上求佛法,廣度有情,慈濟是福慧雙修的法門。」

「佛陀是百分百的佛性,而我們是百分百的習性……」黃思賢此語一出,又立刻引起現場一片笑聲。想到上人四十六年引領慈濟交出漂亮的成績單,智慧及德行是弟子所不能及。他談到,自性、本性、佛性都是清淨如琉璃道心,而凡夫長期被無明薰習,既有因緣接觸佛法,就要開啟心靈,力行菩薩道。

去除無明 修忍辱心

「菩提是覺悟之道,一念不覺就是無明,而覺悟就是要把自己的無明修去。」黃思賢說,上人最擔心弟子慧命沒有成長,心中有沒有佛法。又說,人人都有佛性,只因妄想、執著而迷失本性,修行是修自己,不是修正別人的行為。

「上人看到弟子精進,自己再辛苦也要往前走。」走遍世界多國,見多識廣的黃思賢說,慈濟從克難起步到現在四十多年,上人一生不改其志,踏實四大八步志業,腳印指引著大家的路,他舉例,「禪定」不是坐著不動,而是方向、方法選定以後,要守之不動,生生世世億百千劫。

面對臺下各國幹部,黃思賢話鋒一轉:「組隊長要耐得住折磨,把不聽話、找麻煩的組員當成感恩戶,要能忍辱才能成佛。」他說:「進入宗門,既為法親就不要結怨,有什麼不滿要說出來,講出來三次就要放下,這就是輕安自在。」

慈濟人在六度波羅蜜中,唯有「忍辱」需要他人配合才能修行。黃思賢表示,不經菩薩道「自我」還在,無法成「無我」,唯有修菩薩道「我」才能去得掉。

菩提相續 合和有愛

尤其,面對進來社會亂象叢生,黃思賢要大家心定不疑。他提及,上人一直擔心弟子心中沒法,如何菩提道心相續?他勉勵學員,只要不離開慈濟,就有上人的法度,一定要堅定道心,只要決心不斷、念念相續,就能把業報身,轉為願力身,不浪費一秒鐘,做個有智慧的人。

「太受用了!在慈濟首要學會『忍辱』,師父的法要很用心聽,聽了就去做。」來自新加坡的馮麗英說,未入慈濟前,遇逆境總看人不順眼,覺得對方為什麼要這樣呢?心裡會有芥蒂;進來後,這兩年已慢慢學會了忍、讓、順,凡事包容、不固執己見強出頭,聽完黃思賢莊重不失詼諧、信手拈來都是法的分享後,馮麗英覺得收穫多,讓自己更有方向感。 

「這堂課對身為幹部的我來說,很攝心!」來自新加坡在社區承擔互愛醫療幹事的周來好,面對團體中人事的紛擾,她說,難免會起煩惱心,甚至法親間會互相埋怨。周來好說:「想想過去,可能是自己聲色不好;也許是事務繁多或各種原因來阻礙,但真的要『和』,如思賢師兄所言,要學習感恩磨練我們的人,勤務才可以順利推動。」【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林淑緞 新北市板橋報導2012/06/19)

Monday 25 June 2012

自我而非我

心思如果「打結」了,此時最好能向內觀看起心動念處,若向外看,盡是別人的不對以及環境的問題,而認為自己沒問題,因而使我們生起傷心、憤怒、興奮、埋怨、憂鬱等種種現象。《法鼓晨音》

以前我剛開始教禪、講禪的時候,一開始就講「無我」的觀念。我說:「要開悟就要把這個『我』去掉,如果有「我」,就不能開悟。」結果多半的人聽不懂,一時間也不能接受這樣的觀念。

因為通常的人都非常重視「我」,認為「我」是生存動力的來源,例如:因為「我」肚子餓了,所以「我」要拚命賺錢買東西吃;因為「我」希望有好名聲,所以「我」努力工作,希望社會給「我」名譽榮耀。如果沒有了「我」,就失去努力的動力;如果真的沒有「我」的話,那我還來上什麼課?聽什麼佛法呢?

後來我也覺得這樣講佛法,對初學者可能太困難、太高深了,所以決定先從「有我」開始談起。其實佛法、禪法的修行,都是從有我開始的。「有我」是個著力點,即使說:「我願無求」,也還是要有一個「我」來發這個願;或是有人說:「我的煩惱很多,希望能除煩惱而證菩提,達到無我的境界。」這個無我的還是我。所以無論如何,一定要從「有我」才能到「無我」。

一般人如果沒有修行的功夫,根本不知道「我」究竟是什麼,雖然每天都在講,我的這個……,我的那個……,但事實上根本不清楚「我」是什麼,還以為那一連串的妄念,以及每天看到的自己的影像,或是每天接觸到的環境,就是「我」。實際上那不是「我」,而是「我的」。

有人說:我會思考,於是把自己的思想、念頭當做了「我」。每天只想著那是我的、那不是我的;我的念頭是我,壞的念頭是我,好的念頭也是我。那究竟哪一個念頭才是真正的我呢?

也有人說:我的身體是我,我的觀念是我,我的財產是我,我的環境是我,我的世界是我。但仔細分析,這裡面並沒有一樣東西稱得上是「我」。

又有人說:永恆的我才是我,但什麼才是永恆呢?所有的思想、觀念,說穿了不過都是一個一個串起來的念頭,並不是永恆不變;我們的身體、外在的環境,更是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之中,哪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

以佛法、禪法的觀點來看,在還沒有開悟,還沒有智慧的時候,「我」只是一連串的妄念。即使已經是佛教徒,看了很多佛經,聽了很多佛法,很多人依然煩惱很重,生氣照樣氣,貪心照樣貪,不該做的事情照樣去做,為什麼?因為還沒有看清楚什麼是「我」,結果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

要能夠主宰自我,一定是透過瞭解自我、肯定自我之後,才能進一步達到的。所以一定先要知道「我」是什麼,才能肯定自我;肯定自我之後,才會知道什麼是我,什麼是非我,也才能夠提昇自己、充實自己、改善自己、轉變自己。如果不知道「我」是什麼,要想提昇也無從提昇起。

事實上,「我」是自我,也是非我,它沒有一定的面貌,且是可以透過修行來改善、轉變的,當「我」轉變了,所有「我的」也會跟著轉變。

瞭解自我的第一步,首先要摒棄「我」的觀念,要肯定自我是假的,是虛妄的,然後在「無我」上成長自我,以「非我」為我。不應該產生的念頭不要產生,不應該講的話不要講,不應該做的事情不要做;相對的,該做的事情要努力做,該講的話要多講,該起的善念要儘量發揮。也就是,要「行一切的善,斷一切的惡」,能夠做到這樣,就能漸漸體會何謂「無我」了。

■ 聖嚴法師

Friday 22 June 2012

受用一生的功課

/ 盧希鵬

有一位父親臨終前,把兩個兒子叫過來,說他有1,000萬元的遺產,如果兩兄弟為分遺產而吵架,這份遺產就要捐出去,兩兄弟一毛都拿不到。

後來,哥哥對弟弟說:「我是大哥,所以我要分800萬元,你分200萬元。」如果你是弟弟,你同意,就有200萬元;你不同意,就一毛也拿不到。請問,你會同意大哥的提議嗎?

【故事的理論基礎】

這是我在美國讀書時,在心理系修的一堂課的作業。如果我是理性的決策者,應該要同意,因為可以平白得到200萬元。但是,大多數人選擇不同意,因為哥哥欺人太甚,不同意的原因不是不要我的200萬元,而是在於要讓大哥的800萬元也拿不到,我們不喜歡輸的感覺。

人類的決策很好玩,常常看的不只是自己的利益,還有別人的獲得。

這種現象很常見。像是每年發年終獎金,如果你拿了五個月,可能很高興。但是當你知道隔壁的同事拿了八個月,可能就沒有那麼快樂了。許多時候企業不發紅利則已,一旦發了紅利,反而引起許多人的憤憤不平。

追究這個原因,在於人們普遍不喜歡輸的感覺,需要一種「平衡」的感覺來穩定自己的心情。如果有人在某方面輸了你,就會在其他方面想扯你後腿,好讓自己有贏回的感覺。

在工作上,如果有人老是找你的麻煩,你要原諒他,因為他一定很不快樂。

其實想贏,靠的是提升自己,而不是靠拉倒別人。

組織中還有一種人很不快樂,就是常常用「刁難」來凸顯自己的權利,這種人多半是對自己的權力沒有安全感,靠為難人家贏得懼怕,這是一種權術。

但是,如果我們相信「平衡」理論,別人有權力後,也會以相同的方式來對待你,這就是以牙還牙的平衡效應。像是哥哥欺負了弟弟,弟弟就會甚至以兩敗俱傷的方式,欺負回去,也就是俗稱的狗咬狗。

有權術的人通常會贏得天下,但是卻輸掉自己的快樂人生。

還有一種以助人來使用自己的權利,你要別人怎麼待你,你就要怎麼待人。這種人最終會贏得人們的感激,這就是所謂「助人為快樂之本」的真義。就像網路上有箴言說:「成功,不是你贏過多少人,而是幫過多少人」。

在做了多年的行政管理工作,多少都會遇到一些調皮搗蛋的人。我跟我自己說,這些人都是上帝差來的天使,來幫助我成長的,當他們需要我幫助時,才會讓我樂意幫助他們。人們可以選擇以怨抱怨,也可以選擇以德報怨,前者的人生是灰暗的,而後者則是讓自己的生命充滿了陽光。

漸漸地,我開始瞭解宰相肚裡能撐船的真義,也感恩自己隨年紀漸長而逐漸減退的記憶力,因為寬恕是一種遺忘,活在當下,面對未來。

對了,那題作業我的答案是什麼?我選擇把錢捐出去,但是要忘掉哥哥曾經欺負我。

(後來想想,既然選擇遺忘,為什麼不拿那200萬元呢?)

Thursday 21 June 2012

放下就能契入境界

我們煩惱習氣重的,迷得很深的,佛在經上所講的,我們明白了,做不到。我們能信,為什麼能信?因為這個道理我們聽了之後能肯定,這是有道理,不是沒有道理,我們能夠相信、­能夠理解,但是做不到。

做不到就是放不下!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放下就能契入,就入境界,剛才我講的,走到門口了,你要不把這三樣東西放下,你就進不去。

你把身見放下、邊見­放下、成見放下,你才能進得去,你這個不放下,你進不去。這一進去,給諸位說,就叫聖人,就不叫凡夫,在小乘就是須陀洹,初果;在大乘,《華嚴經》上講,十信位菩薩你證得­初信,你看第一個階級,初信。十信好比是佛教的小學,這小學一年級,這個學校有十年級,從一到十,你才小學一年級,聖人了。跟凡夫差別在哪裡?你只要進入這個學校一年級,­你決定不墮三惡道,雖然沒有出六道,保證不會墮三途。

你的學習空間天上人間七次,肯定脫離六道輪迴,你得到保證,這是三種不退的位不退,你的地位不會退轉,佛家講三種不退­,第一種你得到了。第二種是行不退,是菩薩。第三種是念不退,那是法身大士,那是佛,菩薩還做不到。所以這三個層次,這個境界慢慢向上提升。

這是阿彌陀佛建立極樂世界,幫助我們這些沒有能力斷煩惱的,只要專念阿彌陀佛,你就能往生。這阿彌陀佛你只管念,不要去分別。阿彌陀佛的意思很廣,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這是梵文,不是不能翻,能翻,為了要尊重不翻,就是無量。

佛呢?佛是覺悟。無量覺,無量覺是什麼?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的名號。你要不分別、不執著,這個佛號是念自性,這叫­自性彌陀。天天念自性,自性就放光,自性就透出來。

不是一切法從心想生嗎?就這麼個道理。所以念佛見佛,臨終時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來接引你,那是什麼?那全是自性變的,­自性彌陀、自性觀世音、自性大勢至,連西方淨土也是唯心淨土,是自己真如本性現出來的。

你明白這些道理,了解事實真相,你對於念佛往生就有把握,你有信心,你不會再懷疑,­哪有不成就的!所以善導大師講,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沒有一個不成就的。之所以念佛不能往生,是什麼人?對這個法門有懷疑,第二個是修學這個法門裡頭雜念太多,夾雜,­你的心不純,這就不能夠相應。

真實慧從哪裡來?從清淨心來的。你夾雜的時候,你的心就不清淨;心不清淨,不生智慧,它只生煩惱。煩惱就是妄念,這個妄念,前念滅了,後念就生,它永遠不停,一個接一個,­這是煩惱習氣,這個東西很嚴重。

在修學法門,也就是說轉這些煩惱雜念,恢復真實智慧。真實智慧叫菩提,恢復真實智慧,念佛這個方法妙極了,八萬四千種方法,念佛這個方法最­簡單、最容易、最穩當、最直捷,所以選擇這個法門,大智慧!

有很多老阿公、老阿婆,沒有文化,不認識字的,你教他,他就相信、就肯念,他真智慧嗎?是,真智慧,他自己還不­曉得,真正的善根福德因緣。為什麼你講給別人聽,他不相信?講給高等知識分子聽,他還不相信,為什麼?他障礙多,煩惱障重,所知障重,這二障把他障住了。

障什麼?障他的智­慧,障他的善根,障他的因緣。所以不能瞧不起這些阿公、阿婆,不可以瞧不起他們。他們為什麼能接受?他前世有薰習,這一世一接觸生歡喜心,過去生中阿賴耶裡頭有佛法種子,­有淨宗的善根,不是沒有道理的。

·淨空法師

學佛就是學智慧

我們求智慧,學佛就是學智慧,就是把自己自性裡面的智慧把它挖取出來、挖掘出來,像寶藏一樣,它在礦山裡頭,把它開發出來。這個開發就是放下。

放下對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執著­,你的智慧就開始顯示出來,開始往外湧,不多,這在佛法裡面稱為阿羅漢,阿羅漢所得到的是正覺,正覺是智慧。

繼續不斷的還得放下。我告訴同學,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貪瞋痴慢,放下五欲六塵,到什麼階段?給諸位說,到佛教的門口,沒進去。這個諸位要知道,不要以為我放下這麼多,自己以為很了不起,才到門口,沒進門。進門,得要用­佛的標準。

所以我說的是方便,幫助你先到門口,然後你自己再跨進去。真正進門,那就是經上常講的見思煩惱,見惑要斷掉,你很多錯誤的看法,你要放棄。

錯誤看法很多,佛把它­歸納為五類,第一類「身見」,放下,知道身不是自己,身是什麼?身是我所有的,不是我,要把這個錯誤的觀念扭轉過來。衣服不是我,是我所有的,身體像衣服一樣,是我所有的­,不是我。所以身體用個幾十年不好用了,再換一個,就像衣服穿髒了,你很歡喜把它脫掉,換一件新的。

這一關突破之後,你對於生死就沒有恐怖,我換一件衣服而已!沒有恐怖,­給諸位說,你這個衣服就愈換愈漂亮,愈換愈好;貪生怕死,那就愈換愈壞了。這佛對我們的恩德就很大!我們了解真相,身不是自己,不要為這個身起貪瞋痴慢,就錯了,它不是自­己。

第二個要放棄對立,佛教的名詞叫「邊見」,二邊,我們現在講對立,大家容易懂。

這個對立是所有煩惱罪孽的根源,因為宇宙之間,在法性裡面講沒有對立,找不到對立。整個宇宙­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一體你把它分成對立,這就錯了,不能分。

所以《金剛經》一開端告訴你,「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四句話講得好,四相離了,它是整­體,一體!你怎麼能把它分?哪有這種道理!所以我們要學不跟一切人對立,他跟我對立,我不跟他對立,為什麼?他迷,他沒有覺悟。我現在明白了,我覺悟了,我要再跟你對立,­不是又迷了嗎?所以沒有對立。

跟人不對立,跟事不對立,跟一切萬物都不對立,跟山河大地也不對立,為什麼?一體,它是我的依報,都是自性變現的,像《還源觀》裡面講,從一­體起二用,雖起二用,二用還是一體,二而不二,所以性相一如,性相不二,這個看法是正確的。

第三放下「成見」。成見是什麼?自以為是。中國人常常說,「某人成見很深」,成見是什麼?成見是執著。

成見有兩種,一種是因上的成見,一種是果上的成見,在六道裡。六道裡­面的眾生都很執著,這屬於嚴重的執著,自以為是,這是錯誤的。

為什麼錯誤的?佛在經上常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既然曉得一切現象都是虛妄的,都不是真實的,就沒有成­見,沒有成見才能夠隨緣,隨喜功德,「恆順眾生,隨喜功德」。

佛、菩薩都沒有成見,一切眾生,你怎麼說怎麼好,佛都能隨順,佛一點都不勉強你。你造善生天堂,你造惡下地獄­,佛很清楚,但是佛不阻撓你,為什麼?你喜歡那樣做,那有什麼法子?到你幾時真正覺悟,向佛請教,他就教你。你不向他請教,他不教你,為什麼?教你不肯接受,那就造罪業了­。

這是真實智慧,真實智慧顯示出來的,那就是真實的德能、真實的相好,它自然就顯示出來。

「勇猛精進」,這段經文是描繪阿彌陀佛在因地上的修行,我們應該要學習,向阿彌陀佛學習。

我們今天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是不是智慧?是智慧還是情識?情識就是煩惱,情是­末那識,識就是阿賴耶。

佛經裡頭講得清楚,情是什麼?情就是我見、我愛、我痴、我慢,這是情。大乘經裡面常講的貪瞋痴,我,我後面跟著貪瞋痴,還有個慢,貪瞋痴慢,四大煩­惱常相隨,那是情執。所以不是用智慧,那就是變成情執,肯定是這樣的。

勇猛精進,要把自性找回來,要把智慧找回來。這樣一向,你看一個方向,專門就是莊嚴妙土,這個妙土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願力變現成的,真正是一切法從心想生,阿彌陀佛心想的一個極樂世界出來。

我們是不是想了一個世界出來?也想出來,我們想地球這個世界出來的­,這個地球是我們心想生;我們的心要是沒有想,地球就沒有了,這真的不是假的。

· 淨空法師

Wednesday 20 June 2012

覺悟人間事 澄澈心不染

【證嚴上人6月18日四合一幹部研習開示】

「不論是乾淨的、美好的物品,或是髒啊、亂的景象等等,都可以照射在這一面『鏡子』裡,但是都不會影響它,也不會讓它惹起煩惱惡念,這一面『鏡子』總是那樣的乾淨不受污染,這就是佛心,佛陀的一念心──大圓鏡智。」

佛心無染如明鏡 澄淨開闊照萬物

佛心一念,清淨無染。證嚴上人在三重靜思堂講經堂,為來自二十三個國家地區的慈濟人,開示「佛入心、法入行」的方法,而一切都是從一念心開始做起。

上人開示,慈濟的佛陀法像與一般寺廟不同,佛陀是「宇宙大覺者」,在恆河沙界中膚慰著地球,「佛陀的心就如宇宙一樣,因為他已經覺悟了。當他在求法精進時,因緣成熟,在夜空下他睜開眼睛,面對天空那一顆星,突然間,他的心境豁達開朗,那開朗的心境,就是宇宙的世界……」

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一刻的遼闊,已透徹萬物萬理,廣納二十億佛國,佛心靜寂清澄,觀照天下宇宙。

「那樣的靜寂而且非常清澈,這是佛陀的心靈境界,也是你們現在要學習的。我們要學習佛陀清淨的心,就如那一面的大鏡子,照耀天地一切萬物,但都不會染著,所以『立體琉璃同心圓』,或者『靜寂清澄』,這都是清淨澄澈的心靈世界。」

心境開闊,豁達無染,還要能做到「菩提林立同根生」。上人開示,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人要覺悟什麼呢?要覺悟「人間事」,「佛陀也不敢期望我們一下子就能理解整個宇宙的事物,他先引導我們了解人間事,所以佛陀不斷倒駕慈航在人間。」

煩惱無明累世結 締好因緣不茫然


〈讚佛偈〉中曾言,佛陀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三界導師,也是四生慈父,佛陀關注在人間事,然而人間事煩惱種種,上人再將範圍縮小。

「再把範圍縮小一點。凡夫累生累世以來,已經在六道輪迴中,不知道經過多少生死,滾滾紅塵,就如在滾雪球一樣,愈滾愈大,什麼愈滾越大?煩惱。煩惱無明一天天的累積愈結愈多,一生即那麼多煩惱,何況是累生累世,所以佛陀要我們好好地將煩惱無明洗滌,要用什麼方法?佛陀說,用因緣果報觀。」

「因緣果報觀」能滌煩惱,上人續言,「我們要了解,凡是都來自有因,人的基因,父精母血結合起來,在母胎成長然後出生在人間,過去生中和這對父母有緣,依賴而來人間,這是依報。但是長大以後,人生是苦或是樂,是富還是貧,是健康還是殘疾,這都是要看自己過去生中因和緣的會合;所以有句話說『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富貴貧賤,要看自己的正報。」

一位照顧戶小時出生富貴,也來到臺灣讀書拿下高學歷,看似前途似錦,但遷居香港後,家庭不睦、妻離子散,落魄回臺,貧厄中百病交集。如今遇到了慈濟人,獲得鼓舞的他,重新開展人生,也將和數十年未見面的孩子會面,百感交集下,以感恩的心特別前來感恩上人與慈濟人。

上人以這位照顧戶的親身經歷為例,人生顛沛、枯木逢春,此皆是由著依報、正報而行,「所以我們要好好保護這一念心,不要在煩惱污濁中,懵懵懂懂地結了不好的因、造了不好的緣,這種的因和緣,因緣果報要很清楚,才不會茫茫然然,要有立體琉璃同心圓的心境。」

知因瞭果耕福田 力行眾法安家邦

除了「因緣果報觀」,觀念上、心念上修行法門,上人也強調力行的重要。

「再縮小範圍說:『諸惡莫做,眾善奉行』。佛陀教導我們造惡因、造惡緣的果報可以避開,就是『諸惡莫做』,你只有不造它,才不會造惡因、結惡緣,還要我們『眾善奉行』,教導我們好好的耕福田。」

福田何在?天下盡是。上人鼓勵慈濟人在全球灑播種子、在各地勤耕福田,而此即是要用心推動「人間菩薩大招生」。

「我們要讓太陽系中的地球,能夠菩提林立的更普遍,就要灑播覺悟的菩提種子。常說人間菩薩招生,菩薩招生就是要好事多宣導,『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佛陀說的法再好,假如我們沒有身體力行,做了以後沒有宣導,法再好也行不通!」

天下災難多、人間苦難多,上人憂心,人世間的紛紛擾擾讓眾生心幽暗反覆,貧者苦、富者也苦;富者有一缺九、貪念難足,富可敵國不夠,還要富敵國際,富敵國際還是不夠,還要富敵全球,現在甚至想要征服外太空。

「我們要多了解,苦難偏多的根源怎麼來的?為什麼人間有這麼多的苦?普普通通、生活安穩的人,可以有十捐一;或者是現在『八分飽,兩分助人好』,一千元捐兩百元很簡單,但是上億要捐,難啊,因為還有外太空要征服啊,這就是人生,所以佛陀要我們要有那一分開闊的心胸,要我們知道人世間的無常,還要我們知道國土危脆……」

天地不安一家難安,為富無仁一國難仁,上人勉勵慈濟人,為善為仁就從自身做起,然後推己及人,「古人都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我們應該相信,不論是佛教、儒家或是各種宗教,幾乎都說要多做好事,仁愛、博愛、大愛,這都是人類的方向,所以人人要『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而這也是『隊組合心耕福田』。隊是慈誠隊,組是委員組,所以慈誠、委員要合和互協,這一次的學員中,夫妻檔的不少,家族回來的也不少,可見一個家庭有委員也有慈誠,所以組隊要合心耕福田。」

累世因緣結於慈濟,人心一念即可安邦定國,上人期許:希望你們的國度,有你們在,你們的國家就能消弭災難!

內修四弘誓願 外行無量悲智

上人盼望:「『靜思法脈勤行道,慈濟宗門人間路』,沒有錯,佛教中人人都是三寶地子,可是慈濟立宗門已經四十七年,慈濟第四十年,我正式公開的布達我們慈濟要立宗,慈濟人不是打坐念佛,而是將佛念念在心中,我們念的佛,是佛陀教導我們人人皆有佛性,佛說:不只是我成佛,你也可以成佛,只要你的心如琉璃、清澈明朗,如來本性就現前。我們現在是信奉佛陀說的方法,我們往內尋找,找出我們的如來本性;往外行,讓佛法在我們的行動中,身體力行,靜思法脈勤行道。」

以法脈宗門力行佛陀教法的願望,須有堅定的信念、毅力的行動,上人開示,人人要內修「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四弘誓願以外,有願還要力行,慈濟宗門的法門是四無量心,慈、悲、喜、捨,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這就是我們的人間路,在人間路入人群,行菩薩道。內修外行,佛要入心,法要入行,這都是我們要往前前進的。」

回向人間消眾業 法入身心行經藏

兩天下來的精進課程,上人聽聞來自各國的經驗分享,克服萬般困難、救拔眾生苦難,難行能行的慈濟人,在貧瘠地灑種、在風雨中成長。

上人感恩地說,「但願,愛心能堅持在那一片土地上,讓種子灑播下去可以成長起來,人心富裕的也能改變人生,讓國家富強,而這些都是需要人去耕作。菩薩是大地農夫,所以各位菩薩們,我們要發心立願,當一個大地農夫、布善種子,在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幫助那個國家改變命運,我們要用心,更要時時將這一分心、覺悟的道路,好好耕種。」

眾生共業,慈濟人要以身體力行回向人間,〈回向偈〉中言:「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業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上人也以此勉勵大眾。

「每一次(課誦後)都有回向,回向真的能消業嗎?我們不身體力行,是無法消業的,所以長行菩薩道,這不是用念的,而是要法在心中,還要行動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做得到嗎?(做得到!)好啊,那就祝福你們,希望人人都能做到『立體琉璃同心圓,菩提林立同根生,隊組合心耕福田,慧根深植菩薩道』,期待你們這一次從國外歸來要珍惜,要好好的將經驗帶回去,多發心立願啊!」

Monday 18 June 2012

不讓「重話」變「惡口」


物質的貪求是沒有止境的,已經有了的,希望多一點,多了又希望更多,永無滿足。就像是口渴的人喝鹽水一樣,愈喝愈渴,愈渴愈喝,最後變成死路一條。 


物質生活不能沒有,但要適可而止, 要知足、惜福,就會滿足快樂。 


摘自《聖嚴法師心靈環保》

「惡口」是用惡劣的、惡毒的、不堪入耳的言語侮辱人、傷害人,這種話最好不要說,因為說出來一定會傷人。

一般說來,當父母、老師在管教孩子時,適時說一些重話,的確能對孩子有所助益。但是說重話時用比較嚴厲的語調,或者是措詞重一些、音量大一點,不一定就是惡口。可是如果重話變成惡口,就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例如,有些父母在罵孩子的時候,一急就口不擇言,常常會說:「你去死好了!」這麼說就很不恰當了。

曾經有一位居士的孩子很貪玩、不想讀書,他來問我該怎麼辦,是要打還是要罵呢?我說:「打不得,也罵不得,不過在適當的時候可以適度說些重語。」我也建議他可以告訴孩子:「爸媽沒辦法保護你一輩子,總有一天會先你而死,如果我們今天就死了,留下你一個人要怎麼辦呢?你的未來還是要靠自己努力才行。」如此一來,孩子或許就會有所警惕,知道要奮發圖強。這就是用重語來點醒他。

另外,我認識一個人,他無論如何都不想皈依三寶,但是他既拜佛、學佛,也經常來找我談話,後來我告訴他:「師父年紀大了,將來你要往生時,我可能不在你身邊,如果你現在不皈依,等到我先走一步就來不及了。」於是他開始認真考慮皈依的事,不再猶豫不決。我當時所說的就是重語,但不是惡口。

此外,罵人的話也不一定就是惡口,只是在罵人時,人們通常都會把音量提高,一不小心就會造成衝突。以我個人來說,因為大聲說話很費神,所以我不太願意用這種方法,但是必要時也會這麼做,那多半都是在緊急情況下,希望對方提高警覺,認真接受我的勸告。否則有些人迷糊、散漫,對事情毫不在乎、漠不關心,我和他輕鬆、柔軟地談話,他根本不把我的話當一回事,這時候就要予以當頭棒喝,不但要用重語,甚且要大聲講話。

雖然這種重語、大聲話在必要時可以用,但還是得看時機,必須恰到好處地用,否則一不小心就可能造成彼此反目成仇,朋友、同事、師生、師徒之間,即使親如父母子女也會決裂,因為這是「非常道」的手段,就像特效藥一樣,不能隨便亂用,而且「物以稀為貴」,常用就會失去效果。

平常說話還是要謹慎,要以謙虛、客氣、柔和的態度,多用愛語、柔軟語,多說尊敬、鼓勵、關懷的話,這才是「平常道」。

而不論用的是「平常道」或「非常道」,都可以是智慧語,關鍵就在於說話的人能不能活用。

■ 聖嚴法師

Tuesday 12 June 2012

看清執著和固執

眾生之所以生存於煩惱世界,是因眾生自己蒙蔽了智慧心與慈悲心,如果能放下自我的自私心,就會有與佛相同的智慧與慈悲。《禪鑰》

我們常說堅持己見的人太固執或是執著,到底什麼是執著?固執與執著又有什麼不同?執著又有什麼不好呢?

固執的意思就是堅持自己想法、做法是最對的,一旦決定之後,任何人都不能夠改變他,也不願意接受別人的建議,一意孤行,這就是固執己見。

執著的意思是放不下,非常在乎、介意自己的想法與看法,或自己的立場、態度以及身分;只要是與自己相關的任何時、任何事、任何物、任何人,乃至於任何觀念,你都很在乎的話,那就是執著。

表面上看來,固執和執著好像一樣,但是執著不僅如此。執著是心中放不下的牽掛,有的是牽掛著愛情,有的是牽掛著名位,有的是放不下名利權勢;有時候雖然沒有特別的對象和原因,但就是對任何事都非常在乎,包括在乎自己帽子戴得怎麼樣?頭髮梳得怎麼樣?臉上長了什麼東西?只要跟自己有關係的事情都非常在乎。

過度的執著甚至是一種非常痛苦的病症,因為樣樣東西都很在乎的人,他的精神一定經常處在緊張狀態中,沒有辦法放鬆休息。

以佛法來講,執著又叫「我執」,一切以自我為中心,而且非常在乎自己的利害得失。他不僅在乎自己的存在,或者不存在;還在乎別人對他的想法,對他的價值判斷,也會非常希望別人認同他。對於他所關心的人,他也會非常在意,在乎那個人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在乎他身上發生的事,在乎他的一切。

譬如說,如果一個做母親的,總是對她的孩子不放心。孩子小的時候她不放心,或許還有道理。可是孩子已經長大成人,結了婚,甚至也生了孩子了,這個母親還是把他當成小孩子一樣看待,隨時隨地擔心著不說,還想掌握他在做什麼、想什麼,這就叫做執著。

我有一個在家弟子,從小和母親相依為命,都已經五十多歲的人了,她的母親還是把她當小孩子看,她只要出去一兩個小時,沒有打電話回家,做母親的就會到處打電話找她,讓她不知如何是好。後來,她只好把母親送到老人院去;看起來雖然好像很殘忍,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她也有不得已的苦衷,而且這樣可能對兩人都比較好一點。

另外,有些人認為「擇善固執」不也是一種執著,其實兩者間是不一樣的。

執著,是一種過分的在意、在乎和擔心,會讓我們像根緊繃的弦,不能放鬆,結果自己痛苦,周遭的人也跟著痛苦。

「擇善固執」則是朝著正確的信念,堅持自己的方向和願力,並且以意志力──毅力、恆心和決心來完成,這和執著是完全不同的。如果非得要說這也是執著,至少這是一種好的執著。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不能沒有目標,不能沒有方向,如果能以意志力,持久朝著自己的方向,持續努力,堅持自己的心願,便能夠將生命導向積極成長的路。

■ 聖嚴法師

Monday 11 June 2012

學了佛 還跟人事物對立

所以學佛,學得再好,說得天花亂墜,還跟人對立,還跟事對立,還跟萬物對立,他是道道地地的六道凡夫,他出不了六道輪迴,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不行。

極樂世界雖然講帶業往生­,他不帶現行,他能帶舊業,過去的業他能帶,現前這個業他不能帶。

我怨一個人,現在臨終最後一口氣的時候,還怨不怨?還怨,那沒指望了,你就去不了。

最後一口氣,我沒有怨­了,阿彌陀佛才能接你走。這個功夫要在平常練,對我什麼樣的深仇大恨都不要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去不了極樂世界,見不了阿彌陀佛,要把它放下。

別人對我有怨恨,沒關係,我心­清淨,一塵不染,他有怨恨是他不清淨,他有染污。

所以要記住,《無量壽經》上講的修行三個標準,清淨、平等、覺。這三樁事情,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三個不同的淨土,這個要­知道。

真的斷了,執著沒有了,生凡聖同居土。分別沒有了,無明斷了,生實報莊嚴土;那就平等,平等就生實報莊嚴土。如果覺了呢?大徹大悟,覺了呢?覺了就回到常寂光土。

所­以我們帶業,我們說老實話,一樣也不能斷,帶業就是帶過去不帶現行。

現在我們要把所有一切跟人家的對立、矛盾、衝突統統要化解,從內心把它放下,不要再計較了,希望自己的­心達到清淨,清淨心現前,你決定得生,這個重要!不能因為外面環境的干擾,把這一次的機會又障礙住,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 淨空法師

Thursday 7 June 2012

因是主動的,緣是被動的

 ■ 聖嚴法師

心不清淨, 所以看到任何現象就會引起自身煩惱。 如果心能安定, 所看到的社會,也會讓人感到安心。《平安的人間》

中國人常常被認為是一個被動的民族。一般都認為「主動」,就是自動自發、自願和自主;而「被動」則是受人影響、指揮、支配、唆使或教導,所以被動總給人不合時宜和不負責任的感覺。

可是如果說是完全的「被動」,那麼是誰讓你「動」的呢?一定還是得自己「主動」才能真的付諸行動吧?所以說,完全的被動是不可能的,只會有比較主動或比較不主動、積極的主動和消極的主動的區別。就像「客觀」和「主觀」一樣,「主動」與「被動」,是事情的一體兩面,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消極的主動,是事前沒有任何計畫,等問題發生了才採取動作;積極的主動,則是在問題尚未發生以前,就已經先規劃好目標。  

積極主動的人對於未來有前瞻性,具有危機意識和心理準備。天還沒有下雨,就考慮到下雨的可能,並且想好解決之道,就是所謂的「未雨綢繆」。而消極被動的人,就只有在環境變化時才做反應,所謂的環境,包括人為和自然兩種;或是當面臨和他息息相關、不可抗拒的情況時,才不得不面對,不得不處理。  

因為沒有預先設防和心理準備,所以消極被動的人會比較吃虧;而積極主動的人因為防患於未然,事先轉阻力為助力,化腐朽為神奇,所以佔有較大優勢和力量。  

在生命成長或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凡事都是兼具主動和被動的,不可能只是單純的主動,或是單純的被動。即使是初出生的嬰兒,雖然被動的為父母所愛,為父母所照顧;但是當他肚子餓或不舒服的時候,也會主動的哭、主動的叫,當小嬰兒一主動,父母親變成是被動的了。  

通常,開創社會風氣或帶動社會風氣,需要比較多積極的主動。歷史上有很多人的豐功偉績,都是主動造成的,所謂的「英雄造時勢」。可是如果只知道主動,不懂得適時的被動,那也會非常辛苦。  

至於家庭的問題、工作場所的合作問題、人際關係的問題,也是這樣,完全採取主動是不可能的,因為你必須配合其他人的需要或想法;完全的被動也不對,因為你一定也有自己的需要、自己的判斷和想法。  

以佛法的觀點來看,主動的是「因」,被動配合的是「緣」。主動和被動之間,是互為因緣的。就像在多變的現代社會中,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我們常常聽到說要「因應」時代、「因應」社會環境,或是「因應」國際情勢。就是要我們調整腳步,改善自己以配合他人、追上他人,甚至轉變他人。這雖然是被動地面對問題,但卻是主動地做調整。  

因此,雖然因是主動的,緣是被動的;緣是次要的,因是主要的。但有因、有緣,彼此互動事情才能成就,至於究竟是主動還是被動,似乎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廖咸浩:那夜,我吱吱喳喳的講個沒完

【明報專訊】編按:兩岸文化交流愈來愈繁密,在好些交流場合,都有人提到繁簡字課題,引發不同規模的爭議。本文作者廖咸浩,是台灣著名學者、作家,曾任台灣文化局長;他在一個徵文活動後的晚宴,與大陸學者交流時,出現了一段引人入勝的小插曲……

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導師曾半開玩笑的問中文寫起來快還是英文。同學們都還沒學過英文便都很好奇。導師說:當然是中文快。於是他舉了三個例,一是「一」字,二是「百」字,三是「千」字,和對應的英文字(one, hundred, thousand)一比,當然是中文快。同學們看完這些例子,都忍不住為了中文戰勝英文而拍手歡呼。等到上了初中才知道不是那麼回事。當然,今天我已是英文系教授,也有了些許語言學的知識,才又發現不論是語言的文化價值或實用意義,都不能只由書寫速度來判斷。但今天我要談的並不是中英文的議題,而是簡正體字的議題;也不是要談孰快孰慢的問題,而是要探問「書寫快慢」與中文學習難易的關係。

用簡體字學習具效率?

在某個兩岸評審各半的徵文決審場合,在我的主持下極有效率也極為和諧的完成工作。之後在主辦單位招待的晚餐席間,大陸某位評審有感而發曰:「如果兩岸的各種協商都能像我們這樣和諧,兩岸就不會有什麼問題了。」眾人聽了也連連稱是。酒過幾巡後,不知不覺大家又談到了為了增進兩岸交流就不免會談到的簡正體字的問題。我因為忝有些許語言學知識,又曾有文化政策的經驗,而且在台北市文化局長任內,為了導正一般人對漢字(尤其是正體字)的偏見,並重新評價漢字在全球化時代的意義,還開辦了第一屆《漢字文化節》,因此不免對簡正體字在學習效率上的優劣有些話要說。這時候某位大陸評審表示自己對此也有些研究,便開始持反面立場力陳簡體字之正當性與優越性,包括許多常識性的論述,諸如,在漢字的歷史中,也不斷有簡化的企圖啦,國民黨也曾想要簡化漢字啦等等。當然,最重要的觀點(也是最常見的大陸觀點)便是,簡體字筆劃簡單寫起來快,大大提高了識字率。前此在報上還曾讀到有廈門某教授附和這個說法,公開宣稱因為大陸使用簡體字,所以識字率比台灣高云云。若要把大陸的識字率和台灣(或香港)比較,上述說法就必須受到檢驗了。大陸現在的識字率比民國時期高應是必然的,但如果國民黨繼續統治大陸,或大陸沒有改用簡體字,識字率會不會更高?才是值得問的問題(而且這是一個科學的問題)。就此只要把大陸的識字率與台灣或香港(這兩個使用正體字的社會)的識字率一比較,答案立見分曉。

他們是不會改的

何以如此?並不全然是因為社會安定的成果,而是,寫起來快與學習容易,在任何語言都不是同一件事。就簡體字而言,兩者之間的連結更為脆弱。原因很簡單,漢字並不是大家想像的純粹「圖畫字」(pictogram)或「表意字」(ideogram),而多是形聲字(phonogram)。也就是說多數漢字可以經由「聲旁」來判斷讀音,所以我們學「鄧」「燈」「凳」這三個字時,第一,不是每次都學一個全新的字,而是學「部首」加上「登」這個聲旁。第二,不是死記筆劃,而是經由聲旁舉一可以反三,學會一個就等於學會三個,甚至更多(如瞪、蹬、鐙等)。中文常用字原先有八成以上的形聲字(非常用字比例更高),因此小孩才能常依「有邊讀邊,沒邊讀中間」的方式猜到新字的發音,從而快速學會新字。然而,簡化之後,常用字中的形聲字大量減少,已降到四成以下,於是,「邓」「灯」這類行書或來自方言的俗字就只好死記了,而且前二字與「凳」也毫無關係,無法相互燭照,舉一反三,達到加速學習的效果。

我在這位先生的宏論後舉了以上這個例子,但我也強調中國人使用漢字的方式向來都是「識正書簡」,亦即學習的對象是正體字,但私下書寫時則是草字、俗字、簡字樣樣都來。如此既能維持文化及歷史的傳承,書寫也能便捷。但傳統上中文使用者(包括我自己)都沒有特別學過簡體字,完全是在成長過程中一路撿來的(pick up),然而,所識簡字已足以閱讀大陸的書刊。因此,我認為大陸的文字政策可以適度調整,回到中國傳統上使用漢字的方式,就像台灣一樣。

話剛說完,這位先生突然說,臺灣的「臺」用簡字是不是寫起來更快呢?我愣了一下,才很審慎的回答,快慢不是我的重點呀?我要說的是「識正書簡」才是咱們……話未說完,突然聽他冒出一句「吱吱喳喳的講個沒完,告訴你,我們不會改的啦!」這個原本印證了兩岸可以和諧溝通的飯局沒想就到此為止了。我心中不免自責我的多話竟破壞了和諧,但話又說回來,我能吱吱喳喳的講個沒完,而不會輕易被和諧掉,是否又該稱幸呢?

作者簡介: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2003至2006年繼龍應台擔任台北市文化局長,廖教授的研究範疇甚廣,包括:中西現代詩、文化政策、精神分析、紅學、台灣文學與電影等。在學院以外,廖老師是詩人和業餘結他歌手。著有散文集《迷蝶》、論述作品《美麗新世紀》、《愛與解構》等。

[文.廖咸浩 編輯.袁兆昌 電郵mpcentury@mingpao.com]

Friday 1 June 2012

自我的執著

自我的生活只存在於呼吸之間, 自我的執著, 則是存在於一個接一個念頭的連貫。

當呼吸停止,生命就結束;當念頭消失,執著即無依。

由數息之中體驗到, 自我的存在,乃是一種妄境。《禪的體驗.禪的開示》

「積極」這兩個字,我們通常都會把它和樂觀、開朗、進取連在一起。既然積極是這麼正面的,如果我說太積極也不好,可能會有人不以為然了!

事實上,積極到了某一個程度,是會形成壓力的。很多人雖然做事很積極,可是卻積極得很緊張、積極得很憂愁、積極得很痛苦,不管到最後是失敗還是成功,過得都不是很快樂。這都是因為得失心太重的緣故,本來只希望工作完成就好,接著又要求更好,等到達頂峰了,又擔心會有不好的情況發生,隨時隨地都在擔憂、憂慮。即使成功了,也還是在緊張的情緒和緊繃的壓力下,當然不會快樂,也稱不上樂觀或開朗。

所以,積極雖然會帶來事業的成功,但成功以後呢?如果不懂得保持平常心,反而會失去快樂,和應有的開朗。 想要積極而不緊張,或是沒有壓力的唯一辦法,就是得失心少一些。少一些得失心的意思並不是不進取,而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把耕耘當作自己的責任,盡責任去播種、施肥、澆水,該做的工作不斷去做;以樂觀的態度期許未來,相信一定會有好收成,其他的就順其自然了,不需要太憂慮、太難過。即使收成不好,也要告訴自己:「大環境不是我所能掌控的,我只要努力就好了。」欣賞自己努力的這一份精神,而不要把心思放在對結果的斤斤計較。

試著欣賞積極付出的自己,曾經努力過的,無論結果是什麼,都不會白費,也都會很值得。因為用了心,就不會浪費生命,即使不成功,也換取了經驗,得到了自我的成長。

還有一種過度積極的人,因為希望在短時間內做很多事,所以就會很心急,而這種心急,不但不是積極,還會妨礙積極。所以我常常說:「對工作,應該要趕,但不要急。」只要把工作的順序安排好,好好的運用時間,按部就班去做,一定能做得完。

工作要趕,因為一個人的時間就那麼多,如果想多做一點事,就一定要趕,可是一定不要急。能夠趕而不急,雖然睡眠時間少一些、累一點,因為不急就能夠心平氣和,不會心浮氣躁,身體並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否則一急、一緊張,就會心浮氣躁,血壓跟著升高,對身體反而是消耗。

「工作要趕,不要急」很多人一時間沒有辦法接受這樣的觀念,這需要一些時間的體會和練習。每當心裡急的時候,就提醒自己:「我這是『趕』,我不要『急』。」。

我有個弟子曾經跟我說:「師父,我很積極,可是我也很急,因為我總是想用很短的時間做很多事。每次做這件事,就老想著下面那件事。」 我說:「你做著這個,又想著下面那個,當然急了。因為你的心根本沒有放在你正在做的事上,這樣子很可能連手邊的事都做不好!」

他聽了覺得很有道理。過了一段時間後,他跟我說:「師父,原來真的可以趕而不急!」他告訴我,他學會了把握當下,當下只努力做眼前的事,下面的事等一下再去想。他說:「自從我不急了以後,不但能享受做事的樂趣,而且也做得比較快一點。」

只求好好的、實實在在的活在當下的這一秒鐘,不擔心下一秒鐘會怎麼樣,像這種活在當下的心理,才是最積極的態度。

-聖嚴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