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30 January 2013

師父,有多少弟子瞭解你呢?

近來似乎有點理解,爲什麽佛陀預言佛法有一天也會滅亡。

雖說是緣起緣滅,一切都有它的生住異滅,卻覺得起因都在人為。

因為佛陀太慈悲了,面對剛強難以調教的眾生,他也只能默擯之。

就像當年師父說的: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

那是當弟子都懂得自愛自律的時候,那樣的制度,那樣的管理就能發揮效用。

所謂樹大有枯枝,當弟子愈來愈多的時候,不是每位弟子都會自愛都會自我管理,師父就不得不擬訂出一套制度來。

但是,弟子們還是喜歡以自己的方式去詮釋制度,去合理化自己的言行。

守戒律,就是守制度。

我們應該去達到制度的要求,而不是要制度來配合我們。

那不也是我慢的一種心態嗎?

上周的《菩提心要》,師父提到:第一年學佛,佛在眼前,第二年學佛,佛在半天,第三年學佛,佛不見了。

為甚麼佛不見了?因為貢高傲慢啊!

為甚麼做久了就會變得傲慢呢?不都做著付出無所求的事情嗎?

原該愈做愈謙卑,為甚麼會愈做愈自大?

有些人,就開始有了分別心,有了計較心。

甚至覺得自己與眾不同,要求破例,要求例外。

就好像學生上課,不要考試卻要求升班,這不是很荒謬的事嗎?

對自己總要有所要求,而非去要求別人啊。

有些原則還是要堅守的。

有一年,師父就感慨提到:弟子滿天下,知心有幾人?

「有時候,我覺得一條菩薩道上,要找到永恆的同伴真的是很難,儘管知道知心滿天下,但是能同行者又有幾人?」

師父,有多少弟子瞭解你呢?

http://tw.tzuchi.or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catid=59%3Adaily-speech&id=10330%3A2012-11-25-04-26-25&Itemid=576&lang=zh

Tuesday 29 January 2013

未經你的同意 沒有人能讓你難過

「一句好話可以讓我快樂三個月。」馬克吐溫說。但如果是批評的話怎麼辦?會不會也讓你生氣三個月?這是人們長久以來的毛病──老是隨人左右。如果有人問你:「為什麼你不高興?」通常你會回答:「我爸媽罵我。」、「她傷了我的感情。」、「他的態度讓我覺得不舒服。」

相反的,若有人問你為什麼這麼開心,你會回答:「我的朋友對我很好。」、「他說他很喜歡我。」、「她稱讚了我。」你注意到了嗎?其中隱含的訊息是,別人決定了你的心情。但別人怎麼會有如此大的力量,他們甚至不曉得這件事,為什麼你卻被主宰?關鍵就在你自己,是你交出自己的力量,不是嗎?

如果你不覺得自己受到侮辱,有誰能侮辱你?

朋友問我:「為什麼等人等不到卻不生氣?」我笑說:「在等人的同時,可以讀書、玩手機,可以觀察路人、欣賞街景、體會微風,也可以靜坐冥想,有什麼好生氣的?」不論你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都不可能使別人快樂或痛苦;這是非常重要的觀念。你也不可能因別人做了什麼而生氣,除非你讓他影響你,使你自己生氣。

說一則故事:有個年輕人,在看了推銷致富的相關書籍後,決定當個推銷員。幾個月下來,原本信心十足、士氣高昂的他,如今卻像個洩了氣的皮球,原因是他覺得自己受到莫大的侮辱。在按了門鈴後,有人一看是推銷員,就一臉不悅地關上門;有人則是一臉不屑地聽他解說,那表情就像在看小丑表演。

「我真是受夠了!」這天他遇到一位前輩,忍不住大吐苦水,「為什麼我每到一個地方,就要受一次侮辱?」「那真是太悲慘了!」老前輩聽了他的話後,充滿同情地對他說:「我無法體會你的心情。20多年來,我到處旅行推銷,我推銷的東西曾被人丟到窗外,還曾被人放狗咬過,甚至被人一拳揍在鼻子上。但我想我還是比你幸運,因為我從來沒有被人侮辱過。」是啊!如果你不覺得自己受到侮辱,那麼有誰能侮辱你?

除了你自己,沒有人能控制你的想法和感覺

每當有人告訴我:某人對我做了這件事,而這件事對我產生種種影響;還有,他對我說了什麼話,這些話讓我……我總會反問:「你為什麼要讓自己受到影響?」即使有人批評、攻擊你,也不代表你就被否定;真正能否定你的人,只有你自己。同樣的,別人肯定你、鼓勵你,也未必能帶給你快樂;真正能讓你快樂的,也只有你自己。

我聽說有位「好好先生」,很盡力想讓太太快樂。他總是鼓勵她,試著解決她的問題,讓她知道一切都會很好。多年來,他迎合她的一切需要,放棄自己的快樂,想讓太太開心,卻徒勞無功。有一天,他忽然領悟到,太太不可能改變,他終於受夠了!雖然他的出發點是好的,卻絲毫沒有幫到她;他已成了她的拐杖。於是這位先生勇敢地對太太說:「親愛的,我愛妳,但我無法讓妳快樂。我已經盡力了,因此,我要讓妳知道,我不會再這麼做了。」

是的,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快樂負責。並不是說,另一半不必支持和關心,而是不要因為你親近的人不快樂,而過得不快樂,這才是我想傳達的。你沒有責任讓別人快樂,同樣的,未經你的同意,也沒有人能讓你難過。因為除了你自己,沒有人能控制你的想法和感覺。

常有人問我:「為什麼我常感到不快樂?你能幫我解除嗎?」我說:「答案就在你的問題裡。你不想為自己的生命負責,反倒認為那是別人的責任,這就是你不快樂的原因。」想像一下,如果你跟著車隊前往海邊度假,前面有位成員突然改變主意,調頭回家,你會跟著他回去,然後為此抱怨嗎?或者你會跟隨領隊,到達海灘並享受美好時光?當然你會跟隨領隊!你的心情也應該這樣,跟隨自己內心的快樂走,而不是隨人左右。

(本文作者/何權峰)
(摘自/拉自己一把,這是你的人生/高寶出版)

Wednesday 23 January 2013

自己的情緒由自己決定

   • 眼前發生的事情沒有任何意義 •  

「他害我生氣」,有人會這麼說。
「他害我難過」,也有人會這麼說。

意思是說,因為某人講了什麼、做了什麼,才害你生氣、害你難過,所以某人應該對你負責。但是,生氣、難過的是我們自己,讓你感到生氣、難過的對方的言行舉止,只是挑起了你的情緒罷了。也就是說,決定生氣與否的是你自己。眼前發生的事情沒有任何意義,賦予那件事情意義的是我們。

松下電器公司創辦人松下幸之助受訪時,談到自己成功的三個原因─沒有受過教育、體弱多病、貧窮。因為沒有受過教育,所以努力學習;因為體弱多病,所以不抽菸、不喝酒,注重養生;因為貧窮,所以努力工作賺錢。沒有受過教育、體弱多病、貧窮通常都被負面看待,但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卻能做到正面看待所有負面因素,這正是他成功的原因。

• 左右人心的不是事件,而是對事件的解釋 •  


我就讀高中的姪子,加入了學校的橄欖球社。練球時,看見學長們將喝完水後的寶特瓶,隨手扔到地上,下次要喝時,再直接從地上撿起灌到嘴巴裡。姪子看了心想:「怎麼不擦一下,這樣不就連土也一起喝進嘴裡,好髒喔!」於是好意提醒學長,但據說學長似乎回他:「拜託,這可是大地賜予的珍貴礦物耶!」當然這是半開玩笑的。

從這個例子就可以知道,不同的人會以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同樣一件事。姪子覺得直接拿起沾著地上泥土的寶特瓶喝水很髒,但學長卻從感謝大地恩賜的角度來解釋。同樣一件事情,看法與思維不同,解釋便全然不同。眼前發生的事情,會根據我們對它的主觀定義而出現不同反應,像是煩躁或生氣。所以,決定生氣與否的是我們自己。

每個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經過自己的選擇,一天下來,我們甚至要做出幾百、幾千個決定。而且更重要的是,「決定的品質」會改變你「人生的品質」。年輕時我沒有領悟這個道理,只要遇到討厭的事,就氣個不停。但我從沒想過,原來生氣是「自己」決定要生氣的;每當遭遇某些事情時,是「自己」選擇要討厭那件事的。

好比說,上班遲到被主管劈頭怒罵「混蛋」。面對這種處境,我們可以選擇生氣,「不用把話說到這麼難聽吧」,或是不生氣,「我遲到被罵也是應該的」。面對他人批評,有人會感到生氣,覺得「囉嗦,真是雞婆」;但也有人會心存感謝,「多虧他替我著想,願意提醒我」。左右人心的不是事件,而是「對事件的解釋」。所以,情緒一定可以靠「個人意志」而有所改變。

結果不會因為生氣改變,卻可以因為不生氣贏得逆轉!


• 生活中的大小事總是讓你心浮氣躁、瀕臨暴走邊緣嗎?
• 你曾經因為動怒而搞砸人際關係、錯失大好機會、連帶諸事不順嗎?
• 家事繁忙、路上塞車、小孩不乖、同事太機車、主管太難搞……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是人都會生氣,但你有權力選擇「不生氣」!換個角度看待事物、接納不同的價值觀,你也可以淡定自在,海闊天空!

「生氣」是一種賭注,而「自己」就是掌握輸贏的關鍵。當你決定「生氣」,代表你賭的是「無法改變的過去」;當你選擇轉念,用「不生氣」的態度來面對現實,代表你賭的是「可以改變的未來」。

如果將世界上的事物分成「可以改變」與「不可以改變」兩部分,很幸運地,「情緒」是可以改變的,因為情緒是取決於我們看待事物的觀點、解釋事情的角度,不需假借外人之力,便能靠自己做出改變。「不生氣」的目的不是為了展現自己的慈悲,而是為了培養自己更大的格局。舉凡從古至今、由內到外的成功人士,同樣會有情緒上的問題,但他們與常人沒有兩樣,並非具有先天上的優勢,而是在後天上懂得如何透過控制情緒來掌控人生。

如同「49:51定律」,沒有人會在事情還沒發生前就選擇生氣,但「生氣」與「不生氣」之間,說穿了也就只是49與51的拉鋸,當「生氣」佔了51、而「不生氣」佔了49時,人便動怒了。人心就是這麼微妙!因此,本書便以六個章節,告訴讀者控制心性與情緒的重要,以及簡單做到的方法,而作者正因為體認到這樣的事實及方法,讓自己的人生起了很大的變化。

【作者簡介】 鳩津良智

大學畢業後進入IT創投公司工作,是同梯一百人中業績最好的一人,成績獲得公司肯定,24歲獲拔擢成為最年輕的業務部長,短短三個月,部門成績衝到全國第一。之後在28歲創業成立公司,擔任總經理。隔年,在因緣際會下與兩位經營者成立銷售資訊通訊機器的公司,三年後併購三家出資公司,用五年的時間讓公司年營業額成長到五十二億日圓,並在2004年五月公開發行股票(IPO)。

2005年企業醜聞頻傳,為日本領袖的為人處事敲響警鐘,讓人重新思考「領袖的存在意義為何」、「領袖應該負起的真正作用為何」、「領袖要用什麼來對人類、企業、社會做出貢獻」,他提倡獨到的領袖教育,並成立教育機構領袖學院株式會社,要培育肩負下一代的領袖。

現在將據點移到新加坡,幫助提高業績的他所獨創的課程「主管學」博得好評,也受邀演講、舉辦企業研習、提供顧問諮詢服務。另外,他也善用自身兩次公開發行股票的經驗,以顧問、外聘董事的身分參與企業經營,提供企業經營團隊建議。

並透過個人發行的電子報「領袖學院課程」,免費分享在兩次公開發行股票的過程中獲得的寶貴經驗。此外,他與五位暢銷作家兼創投企業經營者組成志工團體『JBN(Japanese Business Network)』,為協助活躍世界各地的日本實業家、商務人士,在世界各國開辦商務研討會。

• 著作/《順利指揮女性下屬的主管力量》(日本能率協會管理中心)、《不要被主管擺布!要善用主管!》(PHP研究所)、《工作的拉筋運動》(大和書房)、《所以公司才不賺錢!》(日本實業出版)、《下雨也要開心!》(佛勒斯特出版)、《理所當然卻總是做不到-主管的規則》(明日香出版)、《所以部下不追隨你!》(日本實業出版)。

Tuesday 22 January 2013

《衲履足跡》:慈濟菩薩道場必修必讀

衲履足跡,為上人每日言行的實錄,記晨語、記早會、記大場開示、記隨緣開示、記志業體會議座談、記外界來客訪問、記天災人禍救災指示、記國際現象社會脈動、記慈濟推動專案、記志業體職工開示、記慈濟組隊志工開示、記靜思精舍僧團開示、記上人行誼動態、記上人之無奈、感慨、歡喜、安慰等等心情......

為永續綿延慈濟宗,為鞏固職工志工體制、為凝聚職工志工共識、為圓滿個己成佛之福慧、為有效達成世界和平之理想----衲履足跡,或是月刊版的節錄版或是靜思人文出版的全文版,是為慈濟菩薩訓諫道場裡「傳法脈弘宗門」課程必修必讀之著作,請您展書用心閱讀!

以下列舉數則這幾天上人衲履足跡開示──

一、做事的人要堪得起寂寞

   
很多人都沒有自己的思想,只是跟著人云亦云,聽人說就信以為真,自己沒有深入了解,在迷茫中卻不自知。所以,真正在做事的人要堪得起寂寞,在寂寞中做事很辛苦,得忍受被不真的傳聞誤解,這實在是很無奈!慈濟不怕人來了解,是怕人誤解啊!

二、在大劫難時更要培養大慈悲與大智慧


我這一生不知遇到過多少次類似境界──慈濟總是動輒被提出來批評,有心成就美善好事,卻有發自少數人或透過媒體的反對聲浪,有時聲浪如排山倒海而來,不免感到很辛苦、很孤單、很無奈,但我始終抱持感恩心去面對。對於別人我是不敢要求什麼,但對慈濟人則很希望是非要明辨,大時代需明大是非,在大劫難時更要培養大慈悲與大智慧,因為欠缺慈悲與智慧,是非就會分不清。總之,就是做我們應該做的即是。

三、踏實能穩步前進,急衝須回頭收拾


做事要踏實,一步接一步,步步腳踏實地,一步站穩了,再接著下一步;即使是好事,也不要貪功貪多貪快,各環節都要細膩思考再動作,若一直衝下去,只知衝而不求穩,日後會很危險且難以收拾。

四、浴佛的意義


浴佛的意義,並不是佛陀的身軀需要我們洗淨,最重要的是要洗浴我們的自性佛,洗盡後天薰染的習氣,顯現本有的清淨佛性。

五、生死往復不已,人生在趕場中


雖有喪子之痛,但若每天啼哭,孩子也無法安心。孩子過去生的劇本,與你之間的緣就寫到此為止,他的人生在趕場,再拖下去就會變成不好的緣了。所以就讓他隨緣而去,才會在來生有緣的家庭裡見人就笑,得到大家的疼愛。

六、用心撰寫生命日誌


慈濟菩薩雲來集,慈濟家庭好溫馨,慈濟大家庭從發祥地花蓮,慢慢地伸向北部、西部,以至中部與南部,全省到處都有慈濟道場,都是因緣聚足成就出的莊嚴道場,就在這些莊嚴的殿堂裡,時時都在培養人間菩薩,日日都在進行社會推廣教育,為建設菩薩家庭,為推動社會教育,為致力淨化人心,而負起重要的使命和責任。

人人的心靈道場會聚在有形的莊嚴道場裡,膚慰著多少人心。看看有的人家,心愛的孩子在無常中消失,可以想像父母親的心痛心碎,這分無奈而悲痛的心靈,需要人間菩薩及時出現在他們的生命中,引導他們走入慈濟大家庭,讓心痛的悲情可以轉小愛為大愛,雖然失去了心愛的孩子,但更能去擁抱大社會裡的年輕人。

社會上的年輕人的希望,就在於能夠接受正面的教育;所以若能開闊愛心去愛更多人的孩子,讓這些孩子長大後也可以為社會付出,社會才有祥和的未來。人間菩薩可以轉變心靈的境界,讓有遺憾與缺陷的人生得以填補與圓滿,也能夠用心用愛為天下奉獻。

常言新年新希望,每一年換上新年新日曆時,我總是默默自我期許,總是堅志發心立願,每一天日子都要好好利用,每一張日曆都要好好書寫,以成就有意義、有價值的生命日誌。今天已撕下八張日曆了,浮現出來的是元月九日這一張,可不知之前的那八張日誌,是否有用心撰寫呢?是否已留下值得回顧的生命日誌呢?

若省思後感到自己是空白度日,就要立即把握住未來的每一天,從今天這個九開始,久久久久地過好人生日曆,寫下美好的生命日誌。

七、珍惜聞法因緣,期待將法入心

我們要很珍惜難得人身又聞佛法,所以期待要將法入心、要身體力行。佛陀出現於世的一大事因緣,就是要宣說大乘法,直指人心本具佛性,只因一念無明、滿心欲念,所以綿綿複製無明,使自己愈陷愈深。雖然覺悟的智慧深埋,但佛性不失、依然存在,只要勤修行多聞法,在菩薩道上見苦知福,明白苦集滅道的因果道理,調伏貪瞋癡,捨除無明煩惱,自然能漸漸明心見性。

八、生活日曆‧生命日誌‧人生劇本


對於個己生命周圍更廣闊的世界,我們要多用點心去關心留意,和許多國家地區的多災多難相比,我們的人生、我們的環境,都要好得太多太多!所以天天都要懷抱感恩心,每天睜開眼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感恩,感恩手腳可以動作自如;感恩之後就要發願,但願從此時此刻開始,戒慎虔誠過好每一天,細心運用生活日曆,用心書寫生命日誌,用愛編寫人生劇本。

Wednesday 16 January 2013

說出情緒是好事 一說再說是壞事

當我們體內累積的情緒到達一個臨界點,就有隨時爆發的可能。就像多數人一樣,你對過去幾段沒能開花結果的感情,可能已經鬱積了許多情緒,若這時正在進行的感情又告吹,可想而知,你體內的壓力無疑會繃緊到最高點,可是你的信念系統還是要你繼續積存,不要把心事告訴別人。

就像大火燒滾的茶壺,我們體內的壓力一直不斷加溫,沒有釋放蒸氣的壺嘴或示警的鳴笛,時間久了再加上致命一擊,壓力就會超過忍受的限度,隨時有爆炸的危機。如果你曾經突然暴跳如雷,卻不知原因為何,現在你知道了,這就是你長期扮演情緒儲存桶的後果。

當你讀到這個段落時,你可能會想到你和舊愛情緒爆發的場景,簡直是天翻地覆啊!兩個人體茶壺已被一生累積、沒有釋放的情緒,推擠到瀕臨爆發的邊緣,這時再加上爭執所引發的怒火,爆炸的因素可說是樣樣不缺。

緊抓著情緒不放,比了結它更耗損精力。不管去哪裡都拖著行李,身體當然疲累不堪。現在你明白,為什麼分手後有很長一段時間,總是感覺身心俱疲,做出的決定往往都很糟糕。就算你沒有意識到體內有東西在翻騰,但你的專注力與生理功能已經付出了代價。比起囤積情緒,在情緒發生的當下就處理掉,才會讓你的生活過得更好。

當累積的情緒超過你的身體負荷,你會愈來愈依賴你的短期特效藥〈短期能量釋放行為〉。隨著壓力不斷升高,你變得藥不離身,到最後它的功效不再,就連短暫讓你分心都做不到了。它曾經為你帶來開心的錯覺,如今不再奏效。由於你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去化解囤積已久的情緒,所以你的壓力還在持續增加。

有些人以為,傾訴自己的感受能避免情緒堆積,但這點不一定見效。你必須了解,光是談論你的感受不能解除你爆發的可能,也不能讓你戒除短期能量釋放行為。以為只要談論心頭感受,一切問題便能迎刃而解,這是個危險的想法。

你一定看過某些人,他們總把自己的不幸、男友如何對不起她,說了又說,永無止盡地著講。對他們來說,述說自己感受,已經變成一種短期能量釋放行為,因為他們總是一而再、再而三述說同樣的傷心故事。看到這種人你就會知道,光是傾吐感受,不表示你不會製造感情行李,你照樣會拖著這些傷痛繼續過日子。

述說自己的感受確實有好處,但也有個限度。感情結束而引發的情緒,不會因為你說出來就化解於無形。一再述說同樣的感受,就好比一頭痛就吞阿斯匹靈,卻不去深究頭痛的成因。你必須學會行動,唯有行動才能真正幫助你告別傷心,讓你和這些事件的關係有個完整了結。

習慣把情緒垃圾堆積在體內的人,也常使用一種短期能量釋放行為:發怒。當一段感情走下坡時,不滿的情緒便不斷堆積,導致你常常感到怒火中燒。等到這段感情真的劃上句點,憤怒很可能瞬間爆發開來,變得一發不可收拾。如果你希望感情以誠實為基礎,可千萬別把過去的積怨,帶進未來的愛情當中。

(本文作者/約翰.詹姆斯、羅素.傅里曼)
(摘自/一個人的愛情療癒/大是文化出版)

Tuesday 15 January 2013

面對生活壓力的血壓反彈—高血壓

血壓高本身並非疾病,只是一種生理症狀。

通常,一旦就被判定為高血壓,便注定一輩子服用降血壓藥的命運。降血壓藥可以快速降低你的血壓,但無法令血壓不再上升。因此,以降血壓藥對抗高血壓是場永無止息的攻防戰。

就心理因素而言,降低個人內在不斷驅使血壓上升的壓力情境,才能幫助解決高血壓的問題。舉例來說,當你被狗追時,血壓就會升高,提供身體足夠能量應變,逃難行動結束後血壓就會自動下降;但有的人即使離狗已經一千公尺遠,還是會忐忑不安,深怕再衝出另一隻狗。

高血壓患者通常屬於第二類人,他的腦袋裡有個無法關上的螢幕,不斷地上映著自己被狗追的畫面,於是他的大腦指揮著心,不斷感受其實並不存在的壓力,而身體則忠實地反映心理壓力,持續拉高血壓。 想想看,你在一生中會遇上多少讓血壓上升的事件?你的腦子可能為這些事件開了許多大大小小關不上的螢幕,每個螢幕都使你的血壓升高○.一釐米汞柱,那麼,關不上的螢幕越多,你的血壓就越可觀。當你無力應付累積的壓力時,很可能就會爆發中風,因為中風的果—癱瘓,正是無力感的具體表現。

身體沒有時間感,它會對我們的每一個念頭和感受起反應,當我們為過去憤怒不滿時,身體將跟著反應;當我們為未來惶惶不安時,身體也會有反應;當然,血壓更反映你現在的心理狀況。所以無法善了的壓力事件越多,你的血壓得分就越高—和你腦子裡的螢幕牆一樣,越築越高。

正視生活中的壓力

 我們對壓力事件採取不得要領的抵抗越多,血壓就會越高;同樣,當內在不斷有壓力事件反應,我們卻無法採取行動因應時,血壓也會升高。所以,生命中的壓力事件會帶來兩種結果:一是升高的智慧,因為你成功因應了壓力;另一則是升高的血壓,因為你的行為無濟於事或根本不行動。

拒絕忘懷過往的憤恨、指責,老愛溫習舊創傷,是高血壓患者血壓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所以,回顧自己生命中的重大事件,理解、釋懷、寬恕過去,關上讓你血壓不斷上升的螢幕,血壓就會下降。

高血壓患者通常也反映一種生活態度:事事追求完美,期望事情如所預期般發生,如果不如所望,就會情緒高漲,拉高血壓。因此,調整自己的期望以及對人、事、物持較具彈性的態度,也可以幫忙降低血壓。(蔡美娟文字整理)

本文作者/許添盛
摘自<用心醫病>
由賽斯文化出版社發行

Monday 14 January 2013

背痛的生命意義

有一位年輕苗條的女性來看診,表示一個多星期以來深深為背痛所苦,位置大約是在背部的中間。痛幾乎是持續不斷的,從1-10 (1為不痛,10為最痛的經驗) 她的痛大約有7。她說最近沒有任何外傷或拉傷,沒有做特別的運動。檢查背部沒有發現任何肌肉異常。

一般說來,人體的脊椎象徵著我們生命的支持力,背痛的原因有多種可能性,但如果發生部位是在背部的中間,心理能量卡住的問題常與懊悔、內疚或是罪惡感有關係。

我請她自己省視自己最近有無類似的情緒?她表示確實有。前一陣子,她覺得有一位朋友的行為很有問題,她自己則忍不住的四處去說他的不是。但自從她兩個禮拜以來上了我們的身心靈工作坊之後,她已自覺察到不應該到處說他人的八卦及是非,覺得很內疚。

我幫她用心靈能量調整法調整她的情緒能量場,並加以開導。既然這是已造成的事實我們無法改變,但我們能接納這個事實及深深的祝福那位友人。我們可以在心裡虔誠的向他說: "真的很抱歉,請求你原諒我對你所造成的傷害,我現在已經明白,不會再到處說你的不是,我願意學習尊重、接受你有不同的看法及作法, 我也會珍愛你如同珍愛我自己,感謝你願意原諒我的過錯"。

調整後,她表示背部中央的區塊已經不痛了,但現在覺得她的下背開始痛。我說,不是痛移到了下背,而是原本背中部很痛時,我們注意力會放在最痛的點,但當那個痛點消失,我們才會注意到次痛的地方。

通常下背痛與對金錢的安全感有關聯,常常是有金錢或經濟上的擔憂,但有時是為他人而擔憂,像是耽心兒女的經濟狀況,或是好友的經濟問題也會有類似症狀。許多人以為背痛是因為拉傷或提重物所造成,但受傷的部位若是原本氣血暢通,其實外力未必能造成太大的影響。會受傷的往往是因為本來那個部位就有氣血不暢或結構上的問題,不僅僅是外力造成的。就像很多人會認為跌倒造成骨折,但如果本身沒有骨質疏鬆問題,一般人跌倒時不會骨折的。所以想要避免因跌倒而骨折,要去處理的是骨質疏鬆問題,而不只是預防跌倒而已。相同的,想要處理背部拉傷/受傷疼痛的問題,得要去探討及解決那個部位氣血為什麼堵塞的原因。

原因當然有遠因及近因。遠因形成已久可能已經造成結構上的問題,如脊椎側彎,骨刺,骨鬆造成壓迫神經等等。近因是循環不良,外表一般看起來正常但感覺肌肉僵硬。不管是遠因還是近因都有它們相對的根本因,也就是造成這些結構組織異常的真正問題,才可以斷除因所造成的果(疼痛)。要不然,靠按摩、針灸、推拿等,都只能達到短暫的放鬆,疼痛問題還是會再回來。
 
話說回來,這位女性喜歡的時髦東西不少,但經濟能力普通,想要的東西不一定買得起,自己造成了不必要的經濟壓力。我對她的心理及情緒一一作調整的同時,也告訴她宇宙是很豐盛的,只要是真正需要的,從來不虞匱乏。但要思考的是:這真正是「需要」的嗎?或者是這只是自己「想要」的?

大多數的人以為金錢會帶給人們快樂,如同這個女孩認為買新的衣服能給她帶來快樂一樣,其實這並不是真正的快樂,只不過是求不得苦的「苦」在獲得滿足的那一刻暫時被解除。這種快樂其實只是一種幻象,並非真實的快樂。一般物質的渴望,所帶來的快樂很短暫,如果是這件衣服帶給我們快樂,那應該每次看到這件衣服都會感到很快樂。但是大部分只能快樂幾天,了不起幾個月而已。一件衣服穿過幾次已無法帶來快樂。手機、車子等等也是一樣的道理。想要從物質獲得快樂,無異是緣木求魚,是不可能也不根本究竟的。

真實的喜悅是會持續經年甚至數十年都不會改變,例如孩子寫給媽媽的感恩卡片,媽媽的喜悅並不會因時間而有所遞減。又如幫助一個人的生命所得的快樂,也是沒有時間的限制。我曾遇到一位老人院的失智老人,過去的事他差不多都忘光光了,只有一件快樂的事他記得非常清楚,就是年輕當老師時所救過的一個孩子。

每一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價值觀,我們需學會尊重別人生命的學習。每個人都想要快樂,可是我們要學會什麼價值觀可讓我們真正持續的快樂?

其實大道至簡,真快樂就來自無條件、誠心的對自己以及他人付出愛與感恩!

跟他潛意識的靈性溝通後,在看診完時,她的背就整個自然放鬆完全不痛了,讓她直呼實在是太神奇了!

· 徐瑞雲

Friday 11 January 2013

把我放下 煩惱也放下

情緒雖千變萬化,但說穿了,不論直接或間接,一切情緒都出於自私,也就是說,它們都與執著於自我有關。譬如,某件事發生了,而你覺得十分惱火,請問你為什麼惱火?如果那件事與你無關,你還會那麼惱火嗎?

有人隨口說了句話,也許沒有特別意思,但如果你認為:「他分明是『衝著我』來的。」你的敵意馬上就會升起。有人占你便宜,如果你不計較,事情很快就會過去,但如果你說:「他根本是『吃定我』!」你就會很惱火。當妳的男友答應妳某事,卻又爽約,於是妳罵道:「你怎麼可以出爾反爾?你根本就『不在乎我』。」那就沒完沒了。如果我們的情緒裡,沒有「我」的成分存在,單純就事論事,心情會很容易平靜下來。但如果情緒來自「我」,就完全不同了,我們會鑽牛角尖,久久無法釋懷。

• 越自我的人,情緒的問題就越嚴重/

觀察一下你的負面情緒,比方怨懟、憤怒、嫉妒或憎恨,是不是都源於你覺得自己受傷或受挫?當你感到挫敗、焦慮、恐懼時,是不是會擔心自己得不到或失去想要的東西?

其實每個人都一樣。我們不時擔心自己是否快樂?是否可以得到更多?這對我有利嗎?他應該這樣對我嗎?我們口口聲聲不忘的都是那個「我」;或許我們有時正直仁慈,有時充滿愛,但不論何種情況,我們總是忘不了自己。但這樣就真的是對自己好嗎?全力保護自己,就真能不受傷嗎?擁有更多,就能更快樂嗎?不,事情從來不是這樣。只想到自己的人,不但不可能快樂,甚至還會把自己帶向痛苦。

• 快樂是忘了自己,不快樂是想到自己/

你可以回想你認識的人裡,有誰似乎老是深陷於沮喪和痛苦中。我想你一定會發現,這個人談話的焦點老是離不開自己──我不喜歡、我擔心、我厭倦、我受不了;我這個、我那個……

當心情不好時,我常自問:「我在意的是什麼?我在想什麼?」我發現十之八九都在想自己的煩惱;想生命中的挫折與憂慮;想別人對我做了什麼,要怎麼應付。當我沉浸在「我」的思考中時,心情也沉溺其中。

所以,許多先哲和心理學家一再教導人們去幫助別人,而不要盡想著自己。也許你認為自己的煩惱已經夠多了,還要把別人的煩惱背在身上,無疑是雪上加霜。但事實正好相反,經驗告訴我們,去助人、幫人解除煩惱,不但不會增加自身的痛苦,反會讓自己快樂起來。就像某位老師說的:「雖然家裡常有煩心的事,但我卻因為將心思完全放在學生身上,而沒時間去煩惱。」每當攀緣於情緒的桎梏中,人們總是說:「我放不下。」其實你真正要放下的是那個「我」。

我們就像忘了如何飛行的海鳥,被困在充滿雜亂、爭鬧的碼頭。

偶爾眺望遠處的高山,嚮往能翱翔於廣闊的天際與大海,但不知怎地,卻被遊客手中的一點吃食給套牢。然而,是真的有人把我們綁起來,還是我們把自己「綁」在那裡?

你也是這樣嗎──不想思考自己要什麼,只因為這樣過日子比較輕鬆。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失去了自己的聲音?過著父母認同的生活,做著老闆交代的工作,扮演著朋友、愛人期待的角色;你是否思考過,為什麼不知不覺間等待、軟弱、畏縮成為一種習慣?要到什麼時候,我們才會厭倦這樣的自己?能夠鼓起勇氣說出心裡的想法,爭取想要的人生,活得更像自己?如果想要擺脫日復一日的無奈與無力,你唯一能依靠的,只有你自己!

• 何必活在別人嘴裡?

我們常忘了,我們心目中的「我」,在別人心目中,只是一個「別人」。每個人最關心的都是自己,就算有人對你說了什麼,也是以他們的利害、喜好與偏見來看。你不能讓自己的價值,由別人對待你的態度和方式決定。嘴巴是別人的,人生是自己的,何必活在別人嘴裡?

• 傾聽別人的忠告,然後走自己的路。

一個軟弱的人,最大的弱點就是耳根子軟,很容易就去同意別人的看法或做法。即使自己也有想法,但最後還是跟隨他人。因為跟隨著群眾比較安全,有那麼多人都是這麼做,你覺得自己不是單獨的,覺得自己不可能迷失。然而,就因為這種想法,才讓你一再迷失。

• 那些打不垮我的,將使我更堅強!

尼采說:「那些打不垮我的 將使我更堅強!」想想,有很多小兒麻痺、肌肉萎縮症、四肢不全、癌末病人,一樣可以活得很開心,不是嗎?我們實在沒有理由告訴別人,自己過的很苦,所以要自我了斷。不要再用死來解決生的問題。既然連死都不怕,還有什麼好怕的?有勇氣自殺,為何不把這勇氣拿來面對問題?

• 生命屬於勇敢的人!

生命總夾帶著許多的不確定在前進,沒有什麼能保證你一定是對的。除非你一路走到最後,否則無法知道。生命的可貴就在這裡,我們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但依然樂觀地勇往直前。深情熱烈的去愛,或許會讓人受傷,但這也讓你成熟;離開熟悉安全的環境,或許危機重重,但就算失敗,至少你曾經勇敢嘗試過。過錯只是暫時的遺憾,錯過才是永遠的遺憾。生命屬於勇敢的人。

• 重要的不是你從哪裡來,而是你要到哪兒去。

不管你現在在哪一個位置上,或是從哪一個地點出發,都可以到達任何你想去的地方。因為地球是圓的,所有的地點都在圓周上,而從圓周上的任一點都可以到達圓心;所以,儘管往你想去的地方邁進,別顧慮你所站的位置。

• 人生最悲慘的不是死亡,而是活著時,內心卻死了!

南非前總統曼德拉說:「如果你的人生可以更上一層樓,你卻甘於屈就,那麼,你永遠不可能找到熱情。」不管你正在經驗中,還是準備正要經驗什麼,千萬不要停下腳步,不要因恐懼而停留。在你心中有個夢嗎?有沒有什麼是你一直想去做的事?那為什麼還不快去做呢?

【作者簡介】何權峰(最貼近人性的心靈作家)

醫師兼作家,同時也在大學授課,專長是腦神經科學。1995年他開始寫作,早期為《聯合報》《常春月刊》《拾穗雜誌》等撰寫醫學專欄。隨後,因接觸「心理神經免疫學」(Psychoneuroimmunology),觸發了他對「心靈層面」的探究。於是何醫師改變了方向,他開始寫一些心靈成長和勵志類作品。目前他所出版的心靈勵志書,已累積至40多本。

在台港澳、星馬、中國大陸等地區擁有眾多讀者。他的筆觸細膩,平易中顯哲理,妙趣中見智慧。對問題有很深的洞悉,不單只是「診斷問題」,同時還提供視野將心靈提升至更高的層次,「如此,讀者所獲得的,就不單只是書本上的知識,而是全新的人生。」何醫師如是說。

• 著作/《格局,決定你的結局》、《快樂只有自己能給》、《愛,錯在哪裡》等。

Thursday 10 January 2013

健康十訣

1)立如松/站立的時候,要像棵蒼勁的松樹一樣,挺直脊椎和頸部,讓體重平均落在兩腿與腳掌上,整個身體就不會彎腰駝背,而顯得精神飽滿。而且,身體器官得以處於正常的部位,不受外來的壓力影響,才能發揮正常的功能。

2)坐如鐘/坐姿要穩,有如一口四平八穩的大鐘一樣,端端正正,穩穩當當,身體就不會前傾或後仰,也不會出現左右歪斜的情況,一旦全身舒坦,血氣暢通,自然百病不侵。現代人坐姿大多不端正,很容易導致身體不適,例如產生腰痠背痛或骨刺等文明病,甚至嚴重到脊椎側彎,影響發育、身高或視力。

3)行如風/走路的時候走快一點,可以加速血液的循環,幫助內臟運動,加上步行需要消耗體力,對消化系統很有幫助。每天步行30分鐘有益健康,每分鐘走一百步,效果更顯著。

4)臥如弓/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躺在床上,睡眠品質影響健康甚大。臥如弓即側睡,形狀像弓,它的好處是使內部的器官不會受到壓力。此外,睡覺時要盡量放鬆頸部與四肢,兩臂與兩腿應該放在自己覺得最舒服的地方,避免手壓住胸部、手臂與腿相互擠壓,因而妨礙睡眠時呼吸及血液的流通。

5)營養豐/要維持旺盛的體力,必須靠豐富的營養,補充營養不是三餐大魚大肉,而是要注意飲食均衡、不可偏食,更不可暴飲暴食,也不要亂吃補品,或吃、喝刺激性的東西,要給腸胃適當休息的時間。

6)運動充/人稱為動物,要「活」就要「動」。特別是一旦體內攝取了過度的熱量,就必須靠著充分的運動才能排出體外,並促進新陳代謝、活化細胞、增進體力。運動不限種類,不妨選擇適合自己的興趣及體能的運動,最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恆,不可「一暴十寒」。

7)精神蓬/隨時「提起精神來」。一個人若經常無精打采,一副懶洋洋的樣子,不但容易意志消沉,久了之後,連親友也會避而遠之。相反地,一個人若時常表現出朝氣蓬勃、樂觀開朗的樣子,笑口常開,別人也會樂於親近,讓生活更加充實愉快。

8)情緒鬆/現代人的生活步調緊張繁忙,特別容易感受到壓力。日本的醫學專家春山茂雄教授曾寫過一本暢銷書《腦內革命》,強調當一個人發怒或感受到強大壓力時,腦內會分泌一種去甲腎上腺素的毒性物質,使血管收縮、中止血流,容易罹患血管或心臟等疾病。相反地,當情緒放鬆、感到喜悅時,就會分泌出「腦內嗎啡」(Endorphin),具有促使血液順暢、強化記憶力、讓右腦活絡等功能。所以,保持心情愉快、放鬆情緒絕對是維持健康的必要條件。

9)菸酒空/少量的紅酒對血液循環有助益,菸則是百害而無一益,最好戒除。

10)大便通/排便對人體健康非常重要,尤其年紀愈大,愈應該重視排便的時間和品質。要維持排泄暢通,必須多攝取蔬果等高纖維食物,加上充足的運動、正常的作息。

以上「健康十訣」,我把它當成每天提醒自己的「順口溜」,隨時注意,持之以恆地進行。

◎ 圖文整理/心光網編輯部
(本文作者/梅可望)
(摘自/95歲長壽大師的不老秘訣/平安文化出版)

動得快活,筋骨永不老!
• 每天做30分鐘獨門健康不老操,可以激發身體活力,減緩老化。
• 每天練15到20分鐘太極拳,有助增強體力,提高免疫力。
• 每天快走3000步,不但保持身材不走樣,心臟病、糖尿病、憂鬱症都免煩惱!

吃出均衡,機能永不老!
• 餐餐只吃七分飽,能刺激腦中的長壽分子運作,擁有青春的活躍腦力。
• 咬不動肉和蔬菜?把它們煮軟融到湯裡,多喝湯也能吸收營養。
• 長壽大師最愛吃的12道養生活力菜,做法簡單,美味滿點,健康更滿分!

定時定量、能收能放、快樂優先,心情永不老!
• 每天花三個「半小時」、起床時多三個「半分鐘」,作息規律就是善待自己。
•「忙碌」是營養大補帖!生活有重心,才不會為衰老憂心。
• 天天閱讀、寫日記,幫助大腦靈活思考,遠離老人癡呆症。
• 活用梅氏幸福十誡,不老的人生觀將讓你日子愈過愈新鮮!

雖然已經快100歲了,但是梅可望看起來卻像才6、70歲!精力旺盛的他至今仍每天工作八小時,94歲還登上黃山的好漢坡,好體力連年輕人都自嘆不如──這全歸功於他擁有「五會一觀」的不老秘訣!這些方法每個人都做得到,只要每天身體力行,你也能活出健康又快樂的不老人生!

Wednesday 9 January 2013

釋昭慧:我沒有證嚴法師慈悲

作為一介社運人士,我曾經嚴詞批判慈濟,即便至今,我也依然不習慣許多「慈濟文化」,而無法成為「慈濟人」,但我完全回心轉意而成了「慈濟友人」。原因是,在有機會近身觀察之後,證嚴法師接物應事時無私無我,廣慈博愛的人格光輝,深深地感動了我!

就在最近於關渡與證嚴法師碰面時,她告訴我,她約略在一週前,於沐浴時摔了一跤,原因是為了「惜福省水」。她用木製浴桶盛水,但洗完竟然往後一仰而摔到桶外。我認為,她數十年來馬不停蹄,席不暇暖地為眾生付出,其操勞已遠遠超過其體能之所能負荷,因此會有這樣的意外。摔傷之痛,得忍受至少兩個月。照理說她應深居養病,減除疼痛。但是為了感謝慈濟人長年默默為眾生付出,法師每年一度總要環島「行腳」,給他們打打氣,於是高齡七十六歲的法師,竟然強忍著痛楚,北上僕僕風塵地一站趕過一站,主持那一場又一場的歲末祈福法會。

那天她講述摔跤之事時,竟然還說她十分「感恩」,感恩自己竟然還可以站,可以坐,可以走,不會耽誤歲末祈福的行程。她講來還真雲淡風清,我聽來卻是萬分心疼。不祇是心疼她肉身的痛楚,更心疼的是:法師感化著龐大的庶民族群(而不祇是中上階層),真誠地過著如此刻苦的生活,卻全心投入利益眾生的志業,讓無數苦難眾生受到恩澤,走出光明人生。她在靜思精舍會客之時,甚至連冷氣這樣的基本配備都不使用,作為環保社運工作者,我們之中又有幾人做得到那麼徹底的環保啊?這樣的團體,竟被拿來與林榮三相提並比,喻為富可敵國的「財團」,竟被指著鼻子狂罵,被張貼著公車廣告狂罵!台灣到底怎麼了? 他們要證嚴法師「放過內湖園區」,但是摸摸良心,在惡毒謠言輾轉流竄的同時,他們又何嘗放過了證嚴法師?

不錯,這麼龐大的團體,是難免有些不盡理想的地方。但是試問任何一個團體,難道都不會有些不盡理想的人與事嗎?因此我看待慈濟的重點放在:他們做了眾多我們做不到的偉大之事,他們讓「台灣」成為全球的光榮印記!

至於內湖園區一事,我若只為了珍惜與社運人士的友誼,而不敢講出我的真心話,那麼我怎麼對得起自己的良知!因此我原本壓根兒沒時間碰著個議題,但倘若有人躍躍欲試來找我單挑,只要得空,本人一定會逐一回應。沒空時,就請各位擔待,擔待!其他知情的臉友,也可像Murphy一樣出面代答。我相信真理必將越辯越明,真相可以水落石出!

但必須在此鄭重宣佈:我絕對沒有證嚴法師那麼慈悲,因此,任何對慈濟或證嚴法師的罵辱言詞,我會立即予以照相存檔(以備不時之需),然後予以刪除,並且會將你封住!請不要仗著「慈濟反正不會提告」,就失去了與人互動的起碼分寸!

頭腦最會做的三件事:「判斷、比較、放大」

情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不過,追本溯源,端看個人的態度。 因為人們總是認為自己是正確的,錯的是對方。

所以會動怒一定要先了解,不管是忿怒或歡喜的情感,都是出自於自己的意念。

氣絕對不是別人造成的,而是咎由自取的。但相對的,這同時為我們帶來一線希望的曙光。

只要修正自己的想法,將忿怒完全逐出心中,只讓歡喜和幸福留存下來,就能邁向真正的幸福人生。

之所以不快樂,大多是頭腦在制約。頭腦的念頭一轉,快樂就跟隨而來。偏偏頭腦最會做的三件事就是「判斷、比較、放大」。

先入為主的判斷、跟別人比較,把負面的或自己的委屈放大。也是因為這三件事不斷的在腦子中演練、運作,於是人就變得心胸狹隘,不快樂。

之前,香港亞太區希望我派一位員工去受訓,當時有三位都非常恰當的候選人,但由於名額有限,於是我決定先派當時工作上最需要的一位。

但是另一位經理非常介意,直問為什麼不是他。儘管主管跟他解釋,並表示下一次還有機會,但他還是耿耿於懷,久久無法放下。

這可能是他被頭腦這三件事的制約所擾亂。

第一,他馬上下了判斷「老闆偏心」;

第二,他開始比較「為什麼是他,不是我?他哪裡比我強?」

最後,他放大自己的委屈「公司真的太不公平了,無視於我的努力,太過分了,所以我決定要…」。

這就是我所謂頭腦在運作著判斷、比較和放大這三件事,讓人愈想愈委屈,愈來愈不快樂,甚至做了錯誤的決定。

前一陣子,有一位跟我借錢很久沒還的舊同事找我,我心裡想起這件事,頓時不舒服,心想找我一定也沒什麼好事,因此不想回電。

後來經自己提醒,不可先下判斷,才回了郵件給他。原來他是想介紹一位潛在客戶給我,後來這位客戶也變成了公司的重要客戶之一。這件事也讓我警惕,頭腦總是會根據以前的經驗,下錯判斷。

記得《唐山大地震》電影,片中那個女兒就是在地震發生時,發現媽媽先救了弟弟,於是一輩子耿耿於懷。她不但一直無法原諒媽媽,覺得媽媽偏心,而且放大媽媽的不公平。

這個陰影跟著她,也影響她的婚姻,一直到最後看到弟弟的殘廢與努力,體會到媽媽的無奈與自責,才了解母愛偉大。

其實她也是頭腦的先入為主,判斷(媽媽偏心)、比較(跟弟弟比較)、以及放大(愈想愈委屈)所形成的悲苦,讓自己的心禁錮了數十年不快樂。

我們要讓心打開,不釀成大錯,就得時時警惕自己不要讓頭腦時時運作了這三個功能,學習放下,才能得到快樂的鑰匙。學習警惕這三件事,是一輩子的功課。

https://blog.xuite.net/kuo0626/twblog/121744638

Tuesday 8 January 2013

一個集體的錯,可以變成一個對嗎?


1.一個集體的錯,可以變成一個對嗎?

2.「面善心惡」 比「面惡心善」可怕。

3.「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莊子 秋水》

4.看似解決了當下的問題,卻已為將來種下無窮的後患。

5.少數人的觀念偏差,會影響其他人跟著偏差,就會造成多少人的無明,造成多少人的愚癡.....《衲履足跡2013.01.06》

6.人的觀念不正,就不能正業;觀念如果偏差,所做的事也會錯誤。《靜思語》

7.「我们行善,不可丧志;若不灰心,到了时候就要收成。」 (加拉太书6:9)

8.當不能「見苦知福」,總還能「聞聲救苦」。

9.慈濟是做出來,不是求來、爭來的。

10.有時候,問題不在問題本身,而是在個人的心態和處理事情的方式上。

11.很多人並不注重培訓,來上課的目的也只是爲了受證而已,要如何糾正他們這種心態?

12.本要度眾生,反被眾生度。

13.師父叫你結善緣,不是叫你去攀緣

14.理念不正者,應先導正他們的心態,而非隨風起舞,逢迎他們。

15.不一樣的層次:苟富贵,勿相忘。若为佣耕,何富贵也?燕雀安知鸿鹄志........

16.人生沒有敗績,只有結果.......

17.李安:「當你陷入危險,你反而變得強壯;當你終於安全,你反而變得虛弱。」

18.成敗在用心,輸贏在細心

19.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讓他早一點學習自己對自己負責,但我看到身邊朋友對孩子的態度卻是“溺愛”。

20.but life goes on......

《面書語錄》

Monday 7 January 2013

夏蟲不可語冰

「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莊子 秋水》

我沒有熟讀過《莊子》,只看過〈逍遙遊〉和〈齊物論〉等較著名的幾篇,但《莊子》裏的一些故事和語句我還是挺喜歡的,尤其是〈秋水〉的那句「夏蟲不可語冰」(註)。

當你向別人解釋一些事情時,由於對方受經驗、學識、智力、文化背景等所限,你怎麼說他也不會明白,這時,最適當的形容就是「夏蟲不可語冰」了。

間中會有人問我為甚麼喜歡哲學,有些則問我為何哲學問題總是沒有清楚明確、人人接受的答案,我往往都沒有能力令這些人明白哲學的趣味和哲學問題的難處;很多時候,我心裏會禁不住說了那句「夏蟲不可語冰」。(當然,問題可能是我的解釋能力不夠強,但我寧願相信,哲學這東西,你真是要試過認真讀它才會明白其中的苦與樂。)

最氣人的,是對方以為明白了,其實是不只不明白,還不明白自己不明白,隨時會變成「夏蟲不可語夏蟲不可語冰」!

《魚之樂》

Thursday 3 January 2013

合情、合理、合法的生活原則

我們的世界上,有人重情、有人重理,也有些人特別重視法律,這都是有所執、有所偏。最好的生活態度就是,應該用情時用情,該用理性處理時就講理,必須用法律處理時則用法律。

「情」,一般多是自私的、不清淨的;無私的情即是慈悲,便是清淨的「情」。「理」應該是好的,但若是一味講理,會使人生活得不自在,凡事「一個鏍絲一個釘,一個蘿蔔一個坑」,把人當機器來處理,絲毫沒有通融和轉圜的餘地。因此,對於大原則或自己的問題,我們要用「理性」處理;至於小枝節上對他人的困難問題,我們要用「情」處理。如果反過來,對人只是用理、對己只是用情,那就麻煩了。所以「情」與「理」應視事情輕重來處理。

其次說到「法」。法不一定合理,法和情也不相同。法是大眾所共同遵守的規則,是可以修正的,但當多數人認為必須用它時,我們就該遵守它。

可是,現在社會上有許多人追求不合理、不合法的利益。所謂「不合理」,就是不肯付出自己的努力與代價,而希望憑空得到利益。若獲利而不合法,即做了大眾所不允許的事。

有位海防軍官告訴我,國內許多漁船出海到大陸買魚,然後回到臺灣賣出。於法,這是走私的行為,漁民卻認為向大陸買魚花費的時間少、成本低、賺的錢也多,何樂不為?況且能替國家節省能源、賺取更多的利潤,因此希望法律能夠改變。對於這種站在一方面合理、另一方面不合法的事來說,究竟我們應該遵守 法律?或是守理呢?

從佛法的立場來說,佛法講因緣與因果,對於大眾皆認為應該修改的法律,如果確實對全體大眾現在有損、未來無益,而且不能提供安全的保障,則法律自有變更的必要,這是因緣所生。反之,若僅少數人獲近利,多數人吃遠虧,就不該做,還是應該遵守法律。例如走私黑槍,可得暴利,如果每一個人都有黑槍,對臺灣社會無疑會造成可怕的影響。

世間人追求的東西不外古人所說的功、名、利、祿,「功」是功勳、「利」是錢財、「名」是聲望、「祿」是職位。只要追求得合情、合理、合法,即為佛法所鼓勵。然而在追求的過程當中,我們必須考慮,除了自己以外還有其他的人,除了人以外還有眾生。如果社會上每一個人都只是為自己設想,眼中無人,我們的社會不知會亂成什麼樣子?此時,我們還會安全、安定嗎?所以,個人不能離開社會而得到幸福。如果自己得到利益,反而使別人蒙害,這種利益必然不可靠、不安全。

社會上有許多人喜歡不勞而獲,希望得橫財、偏財,殊不知,這是一種危害自己、危害社會的行為。從佛法的觀點來說,這就是違背因果,沒有種下善因而想得到善果,對於自己和社會不能產生建設性的作用。所以求利,最好要為天下所有人的利益而求、為眾生的利益而努力,不要貪圖個人的私利與暴利。

另外,有人求名,利用新聞媒體或種種方式希望大家知道他自己。甚至有抱持「縱然不能流芳千古,也要遺臭萬年」的想法,結果不但自己不能得到利益,反而害了很多人。因此,求名當求萬世名,而非一時虛名。如果能夠水到渠成、實至名歸的「流芳千古」也未嘗不好,但是如果能不求名地做事,那就更好。

其次,社會上更充斥著急功好利的現象。無論在國內或國外,常常有人問我,是不是有速成法可以使人即刻開悟?我總是告訴他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如果有,我會先用而不是給你用。」也有些人生病找我幫忙,我建議他去看醫生,他說:「醫生醫不好才找師父,師父有修行,一定有辦法。」我對他說:「很抱歉!師父有病也是要看醫生。」他問:「那修行沒有用囉?」我說:「有用。別人生病的時候覺得是倒了楣,希望趕快好,心裡怨恨,口頭歎苦。而我生病看醫生,要病多久才好,則不去管它,病沒有好是業報,病好就是業消了。」身病而心少嘔,便是修行佛法的好處和用處。

修行佛法,當以過程為目的,才不會退道心,「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只要我們努力用功,自然會有收穫。但是,如果對收穫期望過早或過高,就必然會發生問題。

/ 聖嚴法師開示

Wednesday 2 January 2013

簡樸增長慈悲心 真善涵養智慧愛

時間過得真快,日曆又要換新了,二O一二年即將過去,現在要迎接二O一三年的到來。

新的一年開始,很多人都有新的人生規畫;今年我希望人人建立「簡樸增長慈悲心,真善涵養智慧愛」的生命態度。社會從貧窮走向富裕,很多人不懂節儉、不知惜福,生活得很奢侈,好好的東西因為褪流行了,或是感覺占空間,就把它丟掉;也不能珍惜時間,將生命浪費在吃、喝、玩、樂中。

期待人人都能「簡樸增長慈悲心」——生活簡單些、樸素點,能夠簡單樸素,就表示我們有疼惜物質的慈悲心;還要「真善涵養智慧愛」——用最真、最誠的善念付出,來涵養自己的智慧。

人云,「新的一年開始,我們就要有新的人生規劃。」各位菩薩,我們今年,就希望要是「簡樸,增長慈悲心」的一年。

我們現在,整個社會我們就要來提倡,提倡我們要如何生活更簡單、更樸素一點;簡單、樸素,就能夠表達我們心的,慈悲、疼惜物資。

各位,環保菩薩,我們不都是在疼惜物質嗎?人家用過之後,將它當作垃圾丟掉的東西,我們把它回收回來。因為我們疼惜物資,不把它當做垃圾,我們稱為「資源回收」。

常常國外的人如果來,我都會跟他們說:「我們的環保菩薩,智慧,不比博士差。」他說:「是怎麼說呢?」我說:「現在環保,是世界的大議題。最大、頭痛的事情,就是塑膠類。而你和我,其實我們只知道塑膠而已,我們都不知道,這個類別是甚麼類別?我們都不知道。而他們,只需用手一摸,不用看,聽聲音就知道;知道這是PP、這是PE、這是PC,這是...,很多種。他們,光是手摸一下、聲音聽一下,就知道了。」

他就說:「行行出狀元。」我說:「對,我們那些環保菩薩,就是環保狀元;是現代所有國際間,最紅的,就是環保。」我們的環保菩薩,真的是對環保的品質,真的無微不至。這都是我們的台灣菩薩,環保的分類,分得很清楚。所以,我們用慈悲心來疼惜萬物;這必定要我們生活很簡樸,才能增長我們的慈悲心。

這對聯,今年我們就是「簡樸增長菩提心」,再來,「真善涵養智慧愛」。我們是要真、善的心,用最真、最誠的那個善念,來涵養我們的智慧;我們的愛,不是傻傻地愛,我們是智慧的愛,這種智慧的愛,是很重要。

記得我還在花蓮的時候,看到(大愛)新聞,(屏東)監獄裡的人,也入經藏,他們也齋戒。是不是進去監獄,他就可以改過自新呢?難喔。所以,很多人進去、出來;出來又進去,這是大有人在,因為,改不過來。我們慈濟人,就用方法。尤其是老師,他們已經退休了,教導孩子的方法,有比較多;用父母心、菩薩心,那個智慧,將人間好的方法帶進去。

所以他就開始進去,用靜思語。他們說,開始的時候,他們坐沒有坐相。要用甚麼方法,能夠讓他們,可以很端莊、坐得很好,表達那一分的恭敬;慢慢對他們說,從故事說到靜思語,慢慢要讓他們入經藏(演繹)。四個月,要教三十位,教到從坐沒有坐相,可以把他們教到,開始播放師父的「人間菩提」,大家就趕快坐挺,雙手合掌;這樣,從頭聽到尾,這樣這麼地恭敬。

共修,也會繞佛、繞法;腳步,是很整齊。開始入經藏(演繹),也是很有模、有樣,非常虔誠而整齊。

他們的虔誠,是齋戒,真的都素食,才開始「入經藏」(演繹)。要演給四百多人看;然後,讓他們在台上,自己分享,自己說過去的錯誤,懺悔在現在的人生。這是讓我很讚嘆的!

中午,一群菩薩靠過來了。其中一位年輕人,他就說,因為他已經在裡面規矩很好,成績很好;提早讓他出來了,刑期就提早結束,(假釋)出來了。現在已經,跟阿公、阿嬤住在一起;現在,在做麵包,學做麵包師傅。賺錢,都會拿回來給阿公、阿嬤;同時,剛剛也拿來捐給我,說要幫助、救濟美東。現在會賺錢了。

你看,這不也是人資回收呢?這種這麼優秀的孩子,明明,他就可以做一個很好的孩子、很善良的人。為何要讓他這樣,出來又進去、出來又進去呢?

所以,真的是很感恩;希望我們人人要用這一分,智慧的愛心付出。在我們日常生活,如果可以很簡樸;這樣的人生,也是一個大社會的教育,這就是大環境。

所以師父常常說:「佛法,要生活化」。我們學佛,只要把我們的心性,那個單純、愛的心啟發起來,照著軌道走。自然,我們懂道理,我們就行菩薩道;菩薩道的盡頭,就是成佛。這沒有訣竅,都不要迷信,這才是我們,真正佛法的智慧,「慈悲、智慧」;啟發慈悲,心無貪念,自然,智慧就啟發了。

我們自己的心燈點亮,我們再用我們心燈、智慧,去引導人人走對的方向,所以,要大家用心。

各位菩薩,年,是這樣一年、一年過;一年、一年的過,就是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師父每天若說:「又一天了,(天色)晚了嗎?」又是晚上了,那就是,一天又過去了。我自己就會覺得說:「我到底,還有多少人生,可以常常跟大家分享所看、所聽的,要分享給大家聽呢?所了解的佛法,要如何再傳下去、可以再傳多久呢?有多少人,願意來接受、珍惜這個法呢?」所以我自己,也會覺得說,今天又過去了,就等待明天。(然)是明天先到,還是無常會先到呢?我自己也都不知道喔。所以,我們要及時珍惜。

證嚴法師【人間菩提】《簡樸增長慈悲心,真善涵養智慧愛》

http://tzuchiputi.blogspot.com/2012/12/20121216-nurturing-compassion-by-livin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