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8 January 2016

容易看人不順眼怎麼辦?

有些人學佛持戒後,可能會用佛法的尺度,來衡量別人的言行舉止,而產生批判。若是沒有察覺到這一點,就會造成他人的困惱。學佛者應該怎麼調整自己的心態呢?
---------
是非善惡行為的標準,在學佛修行之初必須認識,同時也必須照著去實踐,以期導正自我偏差的行為。而這又可分為身、口、意三種行為,對自我的這三種行為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去注意、去調整,知道這些標準是為了改正自我的行為。但如果因為知道了標準,卻開始對他人的偏差行為起批判的心,那就必須做些觀念上的調整,要對別人的偏差行為起慈悲心,覺得他需要幫助,不可因其行為而感到厭惡。

但是幫助他人要看因緣,而且助人的方式也因人而異,契理、契機,亦即在對的時機說出讓對方有幫助的話。最好不讓對方或其他人起反感。如果當時因緣實在不適合幫助對方,那就暫時不說、不做,等待因緣成熟再說。對他人偏差的行為不可起瞋怒、厭惡心,應起慈悲利他的心。

(摘錄自《學佛新手50問》· https://www.ddc.com.tw/book/detail.php?id=3392)

Wednesday 27 January 2016

在華人世界里,台灣不是最好的,但也沒有比它更好的

· 韩寒

“也许他硬件不够新,也许他民粹也涌现,也许他民怨从不断,也许他矛盾也不少。没有完美的地方,没有完美的制度,没有完美的文化,在华人的世界里,它也许不是最好的,但的确没有什么比它更好了。”

空客320降落在桃园机场。飞机的降落把我震醒。手机里正好播放到张艾嘉的《戏雪》,这算是一首生僻的歌,陈升写下这样的词——“1948年,我离开我最爱的人,当火车开动的时候,北方正飘着苍茫的雪,如果我知道,这一别就是四十余年,岁月若能从头,我很想说,我不走。”

对于台湾,我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侯孝贤和杨德昌的电影里。后来魏德胜和九把刀又加工了一下。我喜欢的作家,梁实秋,林语堂,胡适也都去了台湾,而且他们都和鲁迅吵过架。当大陆穷的时候,台湾有钱,后来大陆有钱了——确切的说,是政府和小部分人有钱了,台湾又有了⋯⋯

战火把同一个民族的人分隔在了海峡的两岸,那些具体到每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已经被时间慢慢抹平。台北的街道的确像优客李林唱的那样,像迷宫一样展开在我的眼前。但是对于异乡人,每个陌生的城市都是迷宫。在酒店住下,诚品书店就在旁边。朋友的眼镜架坏了,于是晚上先陪着朋友去配眼镜。我们坐计程车来到了台大附近,进了一家眼镜店。没有声音酥麻的台妹,老板亲自上阵。朋友看中了一副镜框,但要几天以后才能取。朋友说,那算了,我在台湾只留三天,我要明天就能取的,只能去别的地方看看。这时候,让我诧异的一幕出现了,老板居然从柜台里摸索出了一对隐形眼镜,塞在我朋友手里,说,实在不好意思,没能帮上你的忙,这个送你,先用这个应急吧。连我这般总是把人往好里想的人第一反应也是——我靠,哪有这种好事,这里面是有什么猫腻吧?咱还能走出这家店的店门么?

我们平安的走出了这家眼镜店,换去了隔壁一家。那家眼镜店承诺第二天就可以把眼镜做好,然后那家店的老板用朋友残留下的镜片临时找了一个镜框凑合装了起来,告诉朋友,这个可以晚上用。这两家只是非常普通的路边眼镜店,还是自己随机找的,要不真得让人怀疑是不是组织方安排的,目的为了让大家增加对台湾的好感。

台湾的街道上有不少的小游行和抗议横幅,这一切对于大部分大陆游客来说都太新鲜了,于是很多游客守着电视机看晚上的政论节目。我妈妈去年从台湾旅游回来,就说那里太好玩了,领导人可以在电视里随便骂,比快乐大本营还要欢乐。相比之下,台湾人对这些早就习以为常。但给我留下了比马英九先生更深印象的是王松鸿先生——他不是明星政客,也不是文人墨客。他是一个计程车司机。一天早上,我从酒店下楼,打了他的车去阳明山。到了目的地我发现把手机落在出租车上。我没有记下车牌号。朋友们忙着帮我联系出租车公司,看看能不能查到一些讯息,我也打给酒店,想让他们查看一下监控录像,确认车牌号。一会儿,我接到了酒店的电话,我问他们,是查到车号了么?他们说,监控录像里讯息太多,还没有查到,但是刚才有一位出租车司机开回酒店,把一个手机交给了前台,说是一位从你们这里上车的先生遗落在车里的。。。。。。

说实话,我石化了。我问到了出租车司机的电话和名字,说我想酬谢你。王松鸿说,不需要啦,很正常的,小事一桩,我们都是这样的。他告诉我,前几天刚和几个朋友环岛开了一圈,打算过一段时间来大陆旅行。他说他开计程车就是为了能够去更多的地方看看。末了居然还来一句:我有QQ和新浪微博的,你的号是什么,我们可以在网上联系的。这顿时让我觉得两岸关系非常亲密。接着,他继续说,你有脸书么?我说,大陆的互联网没有脸……书。他说,哦,对哦,是哦。我不和你说了,有客人了,再联系哦。

也许是我的命好,遇见的都是好人,也许是我走的肤浅,几乎所有人都和气。毫无疑问,如果我在台湾多停留几天,我当然能看见他不如人意的一面,也许他硬件不够新,也许他民粹也涌现,也许他民怨从不断,也许他矛盾也不少。没有完美的地方,没有完美的制度,没有完美的文化,在华人的世界里,它也许不是最好的,但的确没有什么比它更好了。

这篇文章里不想谈论什么政治和体制。作为一个从大陆来的写作者,我只是非常失落。这些失落并不是来自于这几天浅显的旅行,而是一直以来的感受。我失落在我生存的环境里,前几十年教人凶残和斗争,后几十年使人贪婪和自私,于是我们很多人的骨子里被埋下了这些种子;我失落在我们的前辈们摧毁了文化,也摧毁了那些传统的美德,摧毁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摧毁了信仰和共识,却没有建立起一个美丽新世界,作为晚辈,我们谁也不知道能否弥补这一切,还是继续的摧毁下去;我失落在不知道我们的后代能不能生存在一个互相理解而不是互相伤害的环境之中;我失落在作为一个写作者,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还要不停的考虑措辞,以免哪个地方说过了线;我失落在当他人以善意面对我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居然是会不会有什么阴谋;我失落在我们自己的文艺作品很少能够在台湾真正流传,而能在台湾流传的关于我们的大多是那些历史真相和社会批判,更让人失落的是那些批判和揭露往往都是被我们自己买了回去,用于更加了解我们自己。除了利益和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我们几乎对一切都冷漠。这些冷漠和荒诞所催生的新闻都被世界各地的报纸不停的放在头版,虽然可以说这是官方的错,但无奈却也成了这个民族的注释。

是的,我要感谢香港和台湾,他们庇护了中华的文化,把这个民族美好的习性留了下来,让很多根子里的东西免于浩劫。纵然他们也有着这样那样的诟病。而我们,纵然我们有了丽兹卡尔顿和半岛酒店,有了gucci和lv,我们的县长太太也许比他们最大的官员还要富有,我们随便一个大片的制作成本就够他们拍二三十部电影,我们的世博会和奥运会他们永远办不起,但走在台湾的街头,面对着那些计程车司机,快餐店老板,路人们,我却一点自豪感都没有。我们所拥有的他们都拥有过,我们所炫耀的他们的纳税人不会答应,我们所失去的他们都留下了,我们所缺少的,才是最能让人感到自豪的。

文化,法制和自由是一个民族的一切,别的国家不会因为你国的富豪疯狂抢购了超级跑车和顶级游艇而尊敬你的国民。坐在空客330的机舱里,飞翔在两万英尺的高空,一个半小时就到了上海,窗外望去,都是海水。既然我们共享着太平洋的风,就让它吹过所有的一切。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zNTAwMDE3Ng%3D%3D&mid=407996872&idx=5&sn=79ee8c105a12b884421f02cc392ed44e&scene=4&srcid=0118ZeQs67Dn8ivU7Wz7oq82#rd

Tuesday 26 January 2016

經濟學人:印尼正積極反恐‧大馬卻政治化伊斯蘭

最新一期《經濟學人》雜誌報道指出,印尼正尋求如何防止民眾被恐怖組織IS影響極端化的當兒,馬來西亞卻政治化伊斯蘭,導致和平解讀的空間縮小。

報道指出,印尼方面正在討論重新審閱反恐法,以面對IS的威脅。印尼兩大伊斯蘭社會運動團體,伊斯蘭教士聯合會和穆罕默德迪亞也表示正在試圖應對聖戰士的宣傳攻勢。

“但是,在馬來西亞,去年的一份調查顯示,超過70%的馬來人/穆斯林支持實行伊斯蘭刑事法。另一項調查則顯示11%馬來人對IS持有善意。”

《經濟學人》說,馬來西亞的宗教機構鼓吹保守伊斯蘭主義,執政的巫統也和尋求落實伊斯蘭刑事法的伊斯蘭黨尋求政治協商空間,至于行動黨則被妖魔化成反伊斯蘭。

報道也揭露,雅加達恐襲主謀奈姆據報通過社媒的加密訊息,呼吁支持者在大馬發動攻擊。大馬警方近日在輕快鐵站逮捕了一名意圖在吉隆坡制造自殺襲擊的28歲男子。

《經濟學人》也認為,傳統的反恐手段對于IS這樣的跨國恐怖團體也許已不管用,尤其是對于獨狼攻擊和受網絡影響的激進分子。

http://blog.of21.com/?p=51236

http://www.economist.com/news/asia/21688918-eastern-fringe-muslim-world-worries-about-islamic-states-influence-after-jakarta 

IS將破壞力擴散至東南亞 散落小島便于其藏匿

2002年10月13日,印尼巴厘島恐怖襲擊造成200多人死亡,襲擊者正是東南亞本土恐怖組織伊斯蘭祈禱團。

14日,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街頭發生連環爆炸和槍擊案。這是2009年以來,印尼遭受的最大規模恐怖襲擊,是當地恐怖分子頭目為爭當伊斯蘭國(IS)分支頭目而引發的。

印尼穆斯林人口數量為全球之最,這次襲擊使整個亞洲擔憂,因為伊斯蘭國被指謀求在東南亞建立一個“遙遠的哈里發國”,而事實上東南亞伊斯蘭國家長期以寬容和平實踐信仰而著稱。

如今,噩夢終于被印證,伊斯蘭國已將破壞力擴散至東南亞國家,更讓人擔憂的是,伊斯蘭國是否會使東南亞的一些本土極端組織成為其暴恐襲擊代理人?

● 地理因素

散落小島便于極端分子藏匿

雅加達恐襲再一次印證伊斯蘭國的威脅並不遙遠,特別是伊斯蘭極端分子在東南亞長期存在,他們致力于在東南亞建立哈里發國家,並且是巴厘島爆炸案始作俑者。那場噩夢造成200多人死亡,他們同樣還被指涉嫌參與其他發生在印尼與菲律賓的針對西方人的恐襲。

《經濟學人》指出,東南亞特殊的地理環境為極端分子提供便利,很多偏遠地區或零星散落在海洋上的小島便于極端分子藏匿,菲律賓棉蘭老島和泰國南部地區就被伊斯蘭極端主義暴亂長期困擾。

對于東南亞本土有代表性的極端組織,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反恐中心主任李偉對新京報記者介紹說,其一是起源于菲律賓的阿布沙耶夫,他們最近的一些活動超越菲律賓范圍,例如在馬來西亞沙巴州實施綁架。這個組織逐漸轉變為恐怖犯罪組織,主要靠綁架勒索贖金作為資金來源;另一個主要恐怖組織是伊斯蘭祈禱團,屬于跨國恐怖主義組織,主要在印尼活動,現在幾乎不存在,已經被政府打散了,成為一些小的組織。例如,印尼的唯一真主遊擊隊。

● 現狀實力

嚴厲打擊下實力弱 多效忠IS

東南亞極端組織各自為戰,相互之間聯系並不多。近年來,他們遭到東南亞各國政府的嚴厲打擊,活動空間越來越小。尤其是在巴厘島爆炸案後,印尼建立88特種部隊。這支精英反恐部隊由美澳資助並培訓,戰功赫赫,殺死並逮捕多名伊斯蘭祈禱團首領。同時,菲律賓、馬來西亞和泰國同樣逮捕多名伊斯蘭祈禱團大人物,嚴重削弱組織實力。

雖然反恐初見成效,但威脅卻並未減輕,特別是伊斯蘭國正在加大對東南亞地區的滲透,雅加達恐襲就印證了這一點。據報道,此次雅加達空襲幕後主使納伊姆于2014年潛逃至敘利亞參加伊斯蘭國,發動此次襲擊意在爭奪伊斯蘭國在東南亞首席代理人的地位。

如今,多個東南亞極端組織宣布效忠伊斯蘭國,例如,阿布沙耶夫和邦薩摩洛伊斯蘭自由戰士。社科院東南亞問題首席研究員許利平對新京報記者指出,東南亞本土極端組織之所以爭相效忠伊斯蘭國,主要是因為在所有恐怖組織中伊斯蘭國最有號召力,在這個旗號下做事有利于獲得資金支持,加入伊斯蘭國也有利于招募人員。

“本土極端分子目前只是在東南亞開‘伊斯蘭國連鎖店’,尚無統一領導者,伊斯蘭國使這些本土極端組織呈現思想合流的趨勢,但在組織上還沒有合流。”許利平說。

● 潛在威脅

IS追隨者回流 應防止民眾被極端化

除了中東,東南亞是另一伊斯蘭教國家聚集區域,伊斯蘭國不斷加大對東南亞國家的滲透。對于滲透方式,李偉介紹說,東南亞國家一些極端分子去中東參加伊斯蘭國,並陸續回國,他們影響本國極端組織,使其投靠伊斯蘭國,或者自己開設伊斯蘭國分支。

總部設在紐約的情報諮詢公司蘇凡集團在一份去年12月發布的報道中指出在東南亞國家至少有600人已經去參加伊斯蘭國,但不清楚具體有多少人返回。162人包括婦女和小孩從伊斯蘭國統治區回到印尼。

如何處理這些受伊斯蘭國影響的回流極端分子非常棘手,許利平表示,是否能將從中東歸來參加伊斯蘭國者定義為恐怖分子,並進行抓捕,仍存在爭議。由于蘇哈托時代,警察權力太大導致濫抓無辜,因此印尼社會對賦予警察更大權力進行反恐有所保留。

本周,印尼總統佐科要求議會重新審閱反恐法。他指出,有必要修改2003年制定的反恐法,禁止印尼人加入中東恐怖組織,禁止去中東與恐怖分子作戰者返回印尼。目前已有數百名極端恐怖組織的支持者們往返于印尼和敘利亞之間。這是雅加達恐襲發生一周後,印尼政府采取的快速反應措施之一。

不僅如此,如何防止民眾被極端化也是難點,《經濟學人》文章稱,馬來西亞11%馬來族裔對伊斯蘭國持有善意。許利平指出,這反映出普通民眾對于極端分子本質認識得不清楚。

● 反恐手段

IS擅長遠程操控 各國有待更新反恐措施

伊斯蘭國不但擅長面對面極端化當地民眾,同樣擅長遠程極端化。已經有印尼人公開承諾忠于該組織,雅加達恐襲幕後指揮者納伊姆還在社交網絡上使用加密信息試圖慫恿在馬來西亞實施襲擊。

鑒于此,東南亞各國都在未雨綢繆應對反恐新形勢。新加坡內政部部長尚穆根發出警告稱,恐襲不是一個“如果”的問題,而是一個“何時”的問題,政府需要出臺新措施,要覆蓋新加坡軟性和硬性安全問題。

對于東南亞國家的應對舉措,許利平舉例說,馬來西亞由于安保措施嚴格,因此能夠將恐襲扼殺在萌芽狀態,馬來西亞也有去中東參加伊斯蘭國者,一旦發現就在回國時逮捕,國內安全法授予警察較大權力,打擊力度大,但恐怖主義威脅絲毫不亞于印尼。

據媒體報道,近期,馬來西亞警方逮捕試圖在酒吧制造自殺式襲擊者,還有3名馬來西亞人被土耳其遣返,被指試圖進入敘利亞並加入伊斯蘭國。

不僅如此,東南亞國家之間也在加強反恐合作,許利平指出,馬來西亞、印尼和新加坡之間有聯合反恐機制,東盟也有聯合反恐機制,有些成效但也有很多缺點。例如,此次印尼恐襲折射出反恐情報交流並非很密切。

除政府外,民間組織也在積極應對恐襲。目前,印尼兩大伊斯蘭社會運動團體伊斯蘭教士聯合會和穆罕默德迪亞表示正在試圖應對聖戰士的宣傳攻勢。

李偉指出,東南亞國家應對伊斯蘭國和極端思想滲透,不僅要限制本國人去中東加入伊斯蘭國,對于中東地區歸國人員也要加強警惕。根本上還要解決好國內問題,防止這些問題被伊斯蘭國極端意識形態所利用,激化本國矛盾,為伊斯蘭國發展提供土壤,因為伊斯蘭國之所以肆虐中東主要是利用遜尼派和什葉派的分歧。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王曉楓

http://sina.com.hk/news/article/20160124/0/1/2/%E5%9C%A8%E6%9D%B1%E5%8D%97%E4%BA%9E%E9%96%8B%E5%88%86%E5%BA%97IS%E8%BE%A6%E5%BE%97%E5%88%B0%E5%97%8E-5326487.html

Thursday 21 January 2016

理性的斷滅處

· 盧斯達

自無始以來,人覺得很多事物無以名狀、無法解釋;人解釋不了生與死,解釋不了日昇月沉、解釋不到情緒高低……這些東西,後來神秘化,成為神話、禮儀和宗教。

人類的文明開始累積,很多事情變得可以解釋,可以用「理性」解構。韋伯用「除魅」(disenchantment)來形容現代的「理性化」,好像一直臨在我們頭上的咒語,一朝解除,我們看見了清明的、洞穴之外的世界。

但清明的世界,是不是一個好的世界?似乎不。

當上帝、狂信、真理、世界的主旨消失了,人就只剩下自己,在洪荒宇宙獨自飄流。以往可以依靠的理念,一一受到理性的挑戰,並且敗陣。

理性的力量無邊無際,除了征服了外面的世界,也進入了我們的內心。為何存在,為何生,為何死,道德的意義,一切終極的關懷,理性無法解答。

「理性」是現代極具霸權色彩的詞語。無論你是誰,你總不能反對理性。就算是一個暴政,都會自稱理性。

然而,理性是過程,而不是始與終,它可以不帶任何價值取向、乃至目的,它的本質乃是虛空。一個人,一個族,一個國,都不能單單運行在「理性」之上。偏偏,我們脆弱的現代文明,往往是窮得只剩下「理性」。

我是有解決辦法的,雖然那看來不太「理性」。

如果沒有神,我們做一個神;如果咒語已經消失,那麼我們就再念一次咒。既然現代文明自我除魅,那麼我們需要的是再魅(re-enchantment)。

世界「需要」變得再次神秘起來,需要神檯、英雄、邪惡,我們的內心也需要預留一塊處女地,它不受理性侵擾,它是一個未建立意識的嬰兒。

納粹德國宣傳部長戈培爾說過許多謊言,但我有一句是認同的:「我們有所相信,不管相信的是甚麼」——現代人不再相信事物的始終、背後的理型,沒有真理和需要堅持的事物,一切在尋根究底中毀滅,一座山之後要見另一座山,斤斤計較,錙銖必較,直到我們自我摧毀。

我們有太多「知道」,但沒有一點「認為」。理智到了底,就清白得沒有生命。

愛一個人是如此的、認為自己是誰人,都是如此的,或者僅僅只是生存下去,也需要落自己一個降頭。

愛一個人的理由,是可以拆解成若干理由的,例如樣貌、家財、性格、性慾、社會關係、利害關係……但你最好不要如此深究,越不可理喻的,就越強橫,那就是愛;認為自己是香港人,香港是甚麼,也是可以辯論到下世紀的事情,美國是甚麼,是共和或者民主,都可以談論二百年,內容不斷增加、越來越豐富。

但辯論最終要停下,理性和辯論,到某個程度,就變成金屬疲勞。在最後,概念需要寂滅。

尤如一個人來斬你,你不是要思想、辯論,你要逃、你要擋,你要終斷思想,才救得你自己。因為虛無是理性的孖生兄弟。

這與甚麼宗教研究、社會研究沒有關係;跟韋伯和戈培爾都沒關係,而是為甚麼人生存下去,為甚麼香港人是一個身份——這是不辯論的事情;你相信自己是人,這是不可辯論的事情。

在理智的盡頭,有一個不可言說、無以名狀的房間。在房間裡面,有一切未被理性沾污的虛無,不斷自我創生的力量。它的神聖和陰邪,就像我們仰望神像和死亡那麼肅穆。世界有神魅、不可解的事情可以追求,於是我們抵得住虛無的獵殺。

http://dadazim.com/journal/2016/01/rationality-edge/ 

Wednesday 20 January 2016

林徽因的39段美文

1、终于明白,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那些邀约好同行的人,一起相伴雨季,走过年华,但有一天终究会在某个渡口离散。红尘陌上,独自行走,绿萝拂过衣襟,青云打湿诺言。山和水可以两两相忘,日与月可以毫无瓜葛。那时候,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

2、都说世相迷离,我们常常在如烟世海中丢失了自己,而凡尘缭绕的烟火又总是呛得你我不敢自由呼吸。千帆过尽,回首当年,那份纯净的梦想早已渐行渐远,如今岁月留下的,只是满目荒凉。

3、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其实不然,爱上一座城,也许是为城里的一道生动风景,为一段青梅往事,为一座熟悉老宅。或许,仅仅为的只是这座城。就像爱上一个人,有时候不需要任何理由,没有前因,无关风月,只是爱了。

4、我们应当相信,每个人都是带着使命来到人间的。无论他多么的平凡渺小,多么的微不足道,总有一个角落会将他搁置,总有一个人需要他的存在。有些人在属于自己的狭小世界里,守着简单的安稳与幸福,不惊不扰地过一生。有些人在纷扰的世俗中,以华丽的姿态尽情地演绎一场场悲喜人生。

5、邂逅一个人,只需片刻,爱上一个人,往往会是一生。萍水相逢随即转身不是过错,刻骨相爱天荒地老也并非完美。在注定的因缘际遇里,我们真的是别无他法。

6、每个人都知道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可还是信誓旦旦地承诺永远。永远到底有多远?多少人问过这句话。有人说,永远是明天;也有人说,永远是一辈子;还有人说,永远是永生永世。或许他们都说对了,也或许都说错了,又或许人间原本就没有什么是永远。你曾经千里迢迢来赶赴一场盟约,有一天也会骤然离去,再相逢已成隔世。

7、许多人都做了岁月的奴,匆匆地跟在时光背后,忘记自己当初想要追求的是什么,如今得到的又是什么。

8、等待一场姹紫嫣红的花事,是幸福.在阳光下和喜欢的人一起筑梦,是幸福。守着一段冷暖交织的光阴慢慢变老,亦是幸福。

9、停留是刹那,转身是天涯。

10、有缘的人,无论相隔千万之遥,终会聚在一起,携手红尘。无缘的人,纵是近在咫尺,也恍如陌路,无份相逢。

11、流年似水,太过匆匆,一些故事来不及真正开始,就被写成了昨天;一些人还没有好好相爱,就成了过客。

12、每个人的一生都在演绎一幕又一幕的戏,或真或假、或长或短、或喜或悲。你在这场戏中扮演的那个我,我在那场戏里扮演这个你,各自微笑,各自流泪。一场戏的结束意味着另一场戏的开始,所以我们不必过于沉浸在昨天。你记住也好,你忘了也罢,生命本是场轮回,来来去去,何曾有过丝毫的停歇。

13、你是我种下的前因,我又是谁的果报。

14、都说时间是最好的良药,当你觉得力不从心的时候,莫如将一切交付给时间,它会让你把该忘记的都忘记,让你漫不经心地从一个故事走进另一个故事里。

15、流水过往,一去不返,可为什么人总是在悲伤惆怅的时候,会无法抑制地怀念从前。或许因为我们都太过凡庸,经不起平淡流年日复一日的熬煮。想当初站在离别的渡口,多少人说出誓死不回头的话语。到最后,偏生是哪些人需要依靠回忆度日,将泛黄了的青春书册一遍又一遍翻出来阅读。

16、人生总在祈求圆满,觉得好茶需要配好壶,好花需要配好瓶,而佳人也自当配才子。却不知道,有时候缺憾是一种美丽,随性更能怡情。太过精致,太过完美,反而要惊心度日。即使打算在人世生存,就不要奢求过多,不要问太多为什么。且当每一条路都是荒径,每一个人都是过客,每一片记忆都是曾经。

17、人的一生要经历太多的生离死别,那些突如其来的离别往往将人伤得措手不及。人生何处不相逢,但有些转身,真的就是一生,从此后会无期,永不相见。

18、人的一生会遭遇无数次相逢,有些人,是你看过便忘了的风景。有些人,则在你的心里生根抽芽。那些无法诠释的感觉,都是没来由的缘分,缘深缘浅,早有分晓。之后任你我如何修行,也无法更改初时的模样。

19、幸福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人生总是有太多的遗憾,由不得你我去放任快乐。

20、人说,背上行囊,就是过客;放下包袱,就找到了故乡。其实每个人都明白,人生没有绝对的安稳,既然我们都是过客,就该携一颗从容淡泊的心,走过山重水复的流年,笑看风尘起落的人间。

21、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道暗伤,这个伤口不轻易对人显露,而自己也不敢轻易碰触。总希望掩藏在最深的角落,让岁月的青苔覆盖,不见阳光,不经雨露,以为这样,有一天伤口会随着时光淡去。也许真的如此,时间是世上最好的良药,它可以治愈你的伤口,让曾经刻骨的爱恋也变得模糊不清。

22、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看着身边的人濒临死去,而你却没有丝毫的办法来救赎他。

23、人的一生只有在结束的时候,才找得到真正的归宿,在这世上的其余时间里,充当的永远都是过客。

24、王朝更迭,江山易主,世事山河都会变迁,其实我们无需不辞辛劳去追寻什么永远。活在当下,做每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去每一座和自己有缘的城市,看每一道动人心肠的风景,珍惜每一个擦肩的路人。纵算经历颠沛,尝尽苦楚,也无怨悔。

25、无论你如何隐藏,想要挽留青春的纯真,岁月还是会无情地在你脸上留下年轮的印记与风霜。

26、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在旅程,只是所走的路径不同,所选择的方向不同,所付出的情感不同,而所发生的故事亦不同。

27、留存一段记忆只是片刻,怀想一段记忆却是永远。

28、流年真的似水,一去不返,看过的风景也许还可以重来,而逝去的人却再也不会回头。任由你千思万想,他除了偶然在你梦中彷徨,其余的时间都只是恍惚的印象。

29、人间许多情事其实只是时光撒下的谎言,而我们却愿意为一个谎言执迷不悔,甚至追忆一生。

30、人只有将寂寞坐断,才可以重拾喧闹;把悲伤过尽,才可以重见欢颜;把苦涩尝遍,就会自然回甘。

31、人生有太多过往不能被复制,比如青春、比如情感、比如幸福、比如健康,以及许多过去的美好连同往日的悲剧都不可重复。这样也好,既是拥有过,又何惧此刻的失去。有人说,人在世上的时间越长,失去的则会越多。因为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离我们而去,又无力挽回,而那些新生的绿意却总是与自己格格不入。或许这就是年轮的代价,每个人都必须付出的代价,时光不容许你讨价还价,该散去的,终究会不再属于你。

32、人活在世上,有太多的东西是我们所不能割舍的。哪怕一个万念俱灰的人,在临死前还可能会有一丝想存活的意念。比如看到一缕和暖的阳光,看到一只闲庭信步的蚂蚁,看到一株风中摇曳的绿草。只在刹那,他或许就明白,原来活着竟是这般的好。人生往往就是如此,许多苦思冥想都参悟不透的道理,就在某个寻常的瞬间,一切都有了答案。

33、人生聚散无常,起落不定,但是走过去了,一切便已从容。无论是悲伤还是喜乐,翻阅过的光阴都不可能重来。曾经执著的事如今或许早已不值一提,曾经深爱的人或许已经成了陌路。这些看似浅显的道理,非要亲历过才能深悟。

34、我们都知道,姹紫嫣红的春光固然赏心悦目,却也抵不过四季流转,该开幕时总会开幕,该散场终要散场。但我们的心灵可以栽种一株菩提,四季常青。

35、也许是我们太过忙碌,忽略了嘈杂的街市也会有清新的风景,又或许是我们在修炼的过程中,总是欠缺了一些什么重要的片段。或许,人生需要留白,残荷缺月也是一种美丽,粗茶淡饭也是一种幸福。生活原本就不是乞讨,所以无论日子过得多么窘迫,都要从容地走下去,不辜负一世韶光。

36、所以,许多看似拥有的,其实未必真的拥有。那些看似离去的,其实未必真的离开。倘若因果真有定数,有朝一日,该忘记的都要忘记,该重逢的还会重逢。只不过岁月乱云飞渡,那时候或许已经换过另一种方式,另一份心境。而信步寻梦的人,在拥挤的尘路上相遇,也许陌生,也许熟悉;也许相依,也许背离。

37、不是所有的过往都是美好,还有许多我们想要擦去却擦不去的残痕。有人说,疼痛的往事可以选择忘记,可纵算忘记了,并不意味着就真的不存在。既是省略不去的过程,就只好默默忍受,只当是年少不经世事所犯下的无知错误。

38、没有什么缘分可以维系一生,再华丽的筵席也会有散场的那一天。既知如此,又何必聚散两依依。我们都是人生场景中的过客,这段场景走来了一些人,那段场景又走失了一些人。如果我们守不住约定,就不要轻许诺言,纵算年华老去,还可以独自品尝那杯用烦恼和快乐酿造的美酒。

39、一程山水,一个路人,一段故事,离去之时,谁也不必给谁交代。既是注定要分开,那么天涯的你我,各自安好,是否晴天,已不重要。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zMyODA2MQ%3D%3D&mid=200160022&idx=1&sn=5184790b5413b8888a988bda6422845f&scene=2#rd&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Tuesday 19 January 2016

承擔幹部 磨練也結好人緣

「人和人的因緣有深有淺,為什麼會來汐止呢?因為我和汐止有緣。慈悲等觀不是外相上的平等,上人行腳,關渡、板橋、基隆每個地方都要去嗎?所以相是實相, 是講真理,佛陀降世就是要來說真理。」一個溫暖的開場,慈濟全球志工總督導黃思賢在這次隨師過程中,特地撥空前來汐止勉勵所有幹部,眾人也在笑聲連連中開始思考。

1月14日是新北市汐止慈濟志工新任幹部團隊相見歡,現場也舉辦心靈講座活動,邀請黃思賢來勉勵所有志工團隊。

體悟體會體驗 入法確實修行

「上人有一天一定會離開,所以今天我們已經不是要看事項上得上人,而是上人的法傳在我們心中,生生世世依法而行。」黃思賢提起五年前《慈悲三昧水懺》演繹,即是要法來調和身心。

這幾年要調法,不只要薰法香,還要把法入心,在遇到境界時把法用出來。「(法)沒有用,只是在耳朵縈繞而已,體悟、體會、體驗,從根本做起確實的修行。」

志工入人群付出,難免會還是會接收到誤解的聲音,黃思賢詢問現場志工,為要承擔幹部?做得累還被人嫌,像這麼冷的天氣,為何不在家中喝咖啡呢?

黃思賢除了細說自己的經歷,同時勉勵人人要勇猛精進:「四十九歲遇到上人,五天皈依,五年退休,收掉所有的公司,僅留自己、孩子的生活費用,與上人相約要做志工做到九十歲。但到底是無常會先到?會不會做得到?也不知道。所以要趕快做!做多一點!」

卸任不是失去 承擔卻要用心

「人生沒有失去,組長卸任不是失去,是過程,也沒有失敗,那是經驗。」對於卸任幹部,黃思賢提醒卸任不是失敗,那是經驗。而對許多新任的幹部,他分享,「很多新官上任,那不是『官』,那是『承擔』,不要擔心(會做不好),用心就是專業。」

黃思賢舉一個故事為例,一位賣麵的老闆,一碗麵五元,但他一直研究麵要如何好吃、如何香,村莊沒有一個人沒吃過他的麵,往生的時候人人都來送他一程。「簡單事情重覆做就是專家,重覆事情用心做就是贏家,慈濟事情盡力做就是佛家。」黃思賢語氣堅定的勉勵在場幹部。

在場的上海志工問:「為什麼修行不是念佛,而要做幹部?」黃思賢再舉例分享,公婆要來家中用餐,你可以叫外賣、到外面餐廳用餐,或是選擇到市場賣菜,洗切下鍋煮菜,但臉上汗水縱橫,這感受與結果有何不同?他提醒眾人,做幹部需面對人事的磨難,還要與人結好緣,因為未成佛前先結好人緣,而承擔幹部不只是磨練,更是結好緣的好機會。

對於合心、和氣、互愛、協力,上人賦予的用意為何?黃思賢細細分享:「『合心最虔誠』,因為合心是作模範,虔誠要戒慎。『和氣最真善』,和氣要真心誠懇面對每一人事物。『互愛最輕安』,互愛是第一線,要帶動協力,用愛無私互動。『協力最自在』,協力自己知道自己做甚麼,所以自在。」

關照事相理相 資深回歸承擔

「過去在當志工時,每次師兄分享時一定留下紀錄,每一次都像是第一次聽,每次聽過不斷洗滌自己,每次都是如雷貫耳。自己習氣重,要多學習。」知道黃思賢前來與汐止志工分享,慈濟基金會宗教處同仁呂學正特地前來聆聽。他提及今日的感受,「我們可能跟社區接觸得不夠,所以每一次都會在制度上有所堅持,感恩思賢師兄提醒事相與理相。」

「落實社區,被推薦當區組長,當時沒人承擔,自己能力不足又去承擔,邊走邊學習。」被黃思賢稱譽倒駕直航的志工周靜芬,感恩家裡的人願意把她捐出來,1997年她承擔幹部,是天天在做慈濟,「後來婆婆老了,正逢區裡擴編,有人願意承擔,我就先休息。」

周靜芬照顧婆婆,一直到婆婆一百零一歲往生,婆婆往生後又協助照顧孫子三年。今年孫子念幼稚園,恰巧區裡又擴編,她也勇於出來承擔。「區裡有很多位被提名,但是他們還是不敢承擔,大家邀請我來,又有副協力協助,我就承擔。」

對的事,做就對了,雖然路難行,但這群志工發願要入人群去付出。新手上路狀況多,但人人以合心、和氣、互愛、協力,手攜手、心連心,儘管前方有難關,關關難過也會關關過。

(文:曾秀旭 新北汐止報導 2016/01/14)

http://tw.tzuchi.or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8107%3A2016-01-18-01-43-04&catid=107%3Ataiwan&Itemid=554&lang=zh

Monday 18 January 2016

天朝黑洞 ‧ 周子瑜 ‧ 多謝 Shell

/ 區家麟

台灣的總統選舉,每到最後關頭,總有驚愕新發展。這夜,沒有陳水扁當年那顆子彈,卻忽然投下一個喚醒人心的核彈。

千千萬萬篇文字,創意澎湃的文宣,不及一位16歲美少女的顫抖與哽咽。在鏡頭前,一如遭恐怖分子脅逼的冰冷佈置中,周子瑜躬鞠認錯,猶豫的語調、受屈辱的眼神,一種蝕骨之寒,明明白白告訴你,這個扭曲的時代,「被中國人」的荒誕。

周子瑜是韓國組合TWICE的台灣成員,因為揮舞中華民國國旗,而遭報串藝人黃安指為台獨分子,周子瑜遭內地網軍聲討,其公司JYP、贊助商不滿、合作夥伴不滿,股價下跌,承受巨大壓力。

總統選前之冷雨夜,JYP發報認錯片段,來自台灣,一個16歲的女孩「被中國人」,宣稱承認一個中國。

三十多年來改革開放,中華帝國重新發現了一個不幸的真理,有錢使得鬼推磨,每人都有一個價。

資本與錢財的重力,像一個黑洞,它扭曲周圍一切空間,吞噬你的心靈,埋沒你的尊嚴。(*)

很肯定,立刻就會有人跳出來,說整件事,黨國沒有出過一句聲。請注意,這就是遊戲的玩法︰多年來天朝主義,控制輿論,打壓異己,全民洗腦,發財是硬道理唯一價值觀,再祭起民族主義、黨國主義,挾持十三億廉價勞動力、囤積雄厚資本、操控市場、建立強力部門統治機器、抓緊人的奴性與淺薄,燃起民族主義的烈火,無往而不利。

勢力伸延,影響所及,萬邦來朝,向人民幣下跪,向資本膜拜,臣服於十三億人口的商機。天朝不須出手,只須給你「機會」,一個市場,一種憧憬,自然會有人排隊出賣尊嚴,違背自己。

為甚麼「一帶一路」很危險?因為「一帶一路」以貌似中立的資本惡勢力,人人稱頌的搵錢硬道理,企圖輸出黑洞,扭曲全世界。

在天朝黑洞周邊,有千千萬萬個周子瑜,在法律界、學術界、傳媒界、專業界,多少人,活在屈辱間,違背自己,做違心事,說違心話,為了甚麼?有時,為了錢;有時,是為了生命中那些已付出的青春與成本,不甘就此收手;有時,是為了四周的戰友,不想連累他人,只能繼續在扭曲的黑洞中,無間苟活。

在天朝黑洞周邊,有千千萬萬間JYP,在萬惡的引力中,為了發財的大計,為了公司的生存,為了員工的生計,已經沒有講原則的餘地。在香港,又請看看,有多少製作公司、多少新聞傳媒機構、多少商人、專業人士,早已先阿爺之憂而憂,專業自閹,處處縮窒?

所以,為何要「多謝shell」?因為這公司斗膽在此氛圍中,支持「毛記電視」這個大逆不道開始被黨國眷顧的新媒體,實在異數。Shell也許因為其業務性質涉重要國家戰略資源,不可能在內地有大展拳腳的機會,但Shell也在國內有很多上下游的能源業務,他們承受很大風險,這份勇氣,不簡單,值得多謝。

鄧小平往日曾三番四次說,要「韜光養晦」,現在看來,很有道理。他也許深深明白中國人本性,有錢了,就會任性,積壓百幾年的自卑感會爆發;凡事去盡,就會反彈,反效果自作自受。

處身黑洞周邊的人,如今之計,正是要與黑洞保持適當距離,不要讓自己的生命與生計,受制於黑洞的力場,以防萬劫不復。我們不能與黑洞活在不同時空,只能選擇靜待黑洞自我崩潰。

http://aukalun.blogspot.sg/2016/01/shell.html

Wednesday 13 January 2016

不墮禪喜

· 盧斯達

知道一個學佛的台灣人,他的Facebook分享的東西有兩大類:(一)中外佛教大師的貼文、圖片;(二)一些反對民進黨、台獨、黨派政爭、青年人吵吵鬧鬧的片言隻語。跟「主流民意」不一樣,他支持國民黨,覺得社會這樣吵是不行的。

這個人心腸不壞,甚至是個好人。我不是學佛的,卻也覺得這類「主流佛教徒」的所學所信,如此消極遁世;他們傾向從個人的角度去解釋人的苦難,日本人說你自作自受,叫「自業自得」,自己的業,自己最後承受;要是你有難,那是你今世作過的孽、前世做過錯事。

他們不認為,社會的問題極需解決,不認為人間是人造的地獄。他們也不覺得,解決到社會問題,可以舒解我們的個人煩惱。相比於參政、選舉、政黨輪替,這些佛教徒還是關心如何修持、學佛。

這些主流佛教徒的關心社會,往往是以慈善的手段介入,他們絕對不碰盤據在眾生上空的社會體制,以及體制的原動力——政治、利益集團、社會觀念、意識形態。主流佛教徒,總是在承認現狀的前題下,盡量以「不打擾到社會」。

禪定,禪和定。心不散亂,制心一處,得到智慧,然後安了心,這是佛教,甚至其他宗教追求的東西。為甚麼會有人信佛呢?除了在很多地方,佛教是一種傳統風俗之外,還是因為痛苦和恐懼。禪得了,定也得了,心定了,人就滿足,阿彌陀佛,自稱是個佛教徒了,人就此停下來,專注在他自己的修持世界,不管外面怎麼亂,一心敲經念佛。

到了某種禪定,人就很輕鬆自在,身心都很舒服,而這舒服,會令人沉溺,沉進去就不願起來,所以有些佛經說,這禪喜要拋棄,因為菩薩不沉溺於自己一個快樂舒服,昏亂的世界在外頭,人在雅室,心卻不能安靜,也不應安靜。到了時候,就出去,下山,落地獄,而不是待在快樂自在的境界裡。

華人世界的佛法,是個人主義的,因為佛法傳入的時候,中國已有高度文明,森嚴的官家體制。佛法要立法事,一定要在承認中國既有的政經秩序。於是,你不能說是皇帝昏庸、官員正仆街,搞到天下大亂,大家食都冇得食;他們只能說,是你慾望太盛,心邪、作孽,前世有冤親債主,現在要敲經念佛、做法事消災解難。

南傳佛教有不一樣的風情。為甚麼泰國、斯里蘭卡、尼泊爾之類地方,僧人會出來遊行,跟警察打交,甚至與其他政治力量一起推翻政權,那麼「入世」呢?因為佛教傳入這些地方時,這些地方沒有中國那種成熟、統一的政體,所以佛教作為一種智慧、一種系統,就成為一種強勢的社會力量,王權是遲熟而脆弱的,要與僧團勢力共治,所以僧團、學佛的人,以天下為己任,它不是自己學法解脫,不做關仁隱士,他們就是社會主體。

中國沒有這個氣候,中國的主流是皇天上帝、代天行道的天子、皇帝,以及實然統治地方的文武百官,這個體系早已建立,佛教針插不入,只能做一個順從、被收編、偶爾異議的宗教。

這種順從、個人化、略為犬儒的中原式佛教,到了台灣,香港,也是如此。他們自號學佛,但不看魔王、心魔、地獄,盡在人間;他們認為要有個佛教徒的樣子,要上佛堂,要上山,才是修行;他們哀嘆,眾生皆苦啊,但苦的源頭,如果更多是在社會、在政治裡,就是要爭鬥、吵鬧、染污衣袖的事。有些人會前進,有些人會退縮,因為他們學佛,是為了乾淨清靜無為,不想投身污泥,感到痛苦、焦躁、有所追求。

耶教信的東西完全不一樣,但人都是人,人就是如此,一樣追求乾淨,想要靜好歲月,但世界明明不太平。菩薩和耶穌都到外面去了,但他們的信徒會說:「我們待在會堂等你開飯,早點回來哦。」

http://dadazim.com/journal/2016/01/not-staying-in-happiness/

Tuesday 12 January 2016

共讀《阿含經》

《阿含經》 人生的百科全書

《阿含經》是記錄佛陀一生弘化的傳記,
一卷卷生動開示,也是一則則生命故事,
更像一部人生百科全書,
提供我們各種實用的答案與方法,
共讀《阿含經》,汲取佛陀智慧。

邱惠敏


二千多年前,佛陀與弟子遊走於恆河兩岸,在人間說法四十五年。這期間,許多人來向佛陀請益,其中不乏國王、大臣、富人、乞丐,他們往往面帶愁容而來,最後歡喜而去……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波斯匿王其體肥大,舉體流汗,來詣佛所……

這段生動的經句,讓人印象深刻,但不禁莞爾自問:「佛陀也會教人減肥?」
這是出自阿難尊者誦出的《阿含經》,記載波斯匿王因為太胖了,向佛陀請教如何減肥的事蹟。此外,還有為人所熟知的周利槃陀伽因掃地而開悟、母親要求佛陀讓死亡的兒子復活等故事,也都是出自《阿含經》。

《阿含經》記錄佛陀來往各地,解答弟子、居士日常生活,乃至宗教修行的種種問題,猶如孔子周遊列國與門人的對話集《論語》,是十分生活化、貼近人心的佛典,猶如實用的人生百科全書,富含人生的哲理與生命的實相。

佛陀留下的寶藏

「阿含」是什麼意思呢?「阿含」為梵語的譯音,原意是「來」、「傳來之聖教」。佛陀在世時,弟子們以佛陀親口所說,傳承於弟子間的教授、教誡,稱之為「阿含」。


《阿含經》在南、北傳佛教皆有保存,南傳佛教稱為「五尼柯耶」,而北傳佛教稱為「四阿含」,依文章長度分為《雜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與《增壹阿含經》,其中除了佛陀與弟子們的事蹟之外,印度當時的民情風俗、人文哲思也一併被記載下來。

東初老人於1950年閉關時閱讀《阿含經》,並撰寫〈阿含概說──閱經筆記二〉,指出本經的獨特性:「是故研究阿含,不僅可窺見佛教根本思想,也可窺見印度當時所有宗教哲學思想的體系。」

此外,透過《阿含經》中佛陀與世人的互動,可以學習佛陀卓越超然的處世智慧、待人之道,十分適合學佛者作為入門的經典。聖嚴法師當年於美濃朝元寺閉關閱藏時,也是從《阿含經》讀起,並於《正信的佛教》出版時,自陳書中內容大多取材自阿含,並建議大家:「如果真想看佛經,應該先由《阿含經》看起。」

儘管《阿含經》卷帙繁浩,但現代科技發達,人們已可以透過線上資源閱讀佛經。獅子吼網站在佛教徒間享有高知名度,創站人邱大剛因《金剛經》而接觸佛教,進而有機緣架設網站,與網友在線上共讀經典。在頻繁地查找經藏論典時,發現原來有許多的典故法義,皆出自於《阿含經》。

回歸佛法的依據


然而,佛法在傳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參雜了許多似是而非的外道觀念,以及迷信作為,導致今日佛教各派論說分歧,附佛外道昌盛,因此,提倡正信的佛法,回歸佛法的源頭,正本清源,勢在必行。

聖嚴法師在《聖嚴法師學思歷程》中寫道:「《正信的佛教》主要的理論依據為《阿含經》,可見《阿含經》對我的幫助,也增加了我對佛法的基本信念。」

除了是僧侶修道解脫的重要經典,四部阿含更是居士修行的生活法寶,一生研讀與教授《阿含經》的法鼓文理學院教師楊郁文,始終強調研究佛學的目的,是為了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阿含立足於人生,討論的是常用、實用的生活問題,現代人也可以應用。」而學佛就是學活,讓人得以正信無憂地過生活。

「二十一世紀的修行觀,必須回歸到佛陀的本懷,方能契合社會大眾的需求。菩薩乘的基礎,除了必須具備人天的善法,也必須同時修行解脫的法門。」聖嚴法師如是說。

「今日,讀誦《阿含經》時,如同親聞佛陀的叮嚀與教導,學習過正信的生活,別忘了善用《阿含經》這部人生的百科全書,我們也會像當時那些向佛陀請益的人們一樣,「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389期)

Friday 8 January 2016

Uber – 值得支持的創造性破壞

· 庫斯克

有了小朋友之後,出入的難度大了很多,我不打算養車,所以出入多了坐的士,實際上間中坐的士也是平過養車。現在幾款最多人用的call的士app,基本上都一叫就有車(路線夠遠的話,8折的那一個app也是很快有車)。App召來的司機,大都是招待周到的,因為他們不想來也不會接受order,call的士app這種c2b(消費者對供應商)的模型,令僱客方便了,也令司機多了生意,實際上是促進經濟效率,值得支持。當然,多了用app的司機,等於街上兜客的的士少了,這是不能避免的。

身邊愈來愈多人推薦Uber,一直也很想試試。一些像我這種家有妻小的人會選擇買車,結果就是馬路上愈來愈多車,造成更多擠塞和廢氣。我現在的選擇是用app找的士,其實已經算是為社會減少一部車。Uber或類似服務出現,如果令出入更方便快捷,令汽車和道路使用更有效率(假設Uber令買車的需求減少),我舉腳讚成。當然,會有人問為什麼不用大型公共交通工具?你試下搬BB車上落巴士地鐵,你就會明。

不過,我還未用過Uber,原因是是擔心保險問題。現在政府正式對付Uber,相信Uber也預了這一天,也預了足夠的budget跟政府打官司。希望千億市值的Uber打得贏,解決了「不合法」牽涉的保險問題。可能有朋友會說我太小心,是的,家中有老有嫰,不得不小心,我最怕死咗冇得賠。看報導說Uber承諾一定有保險賠,其實我還是不夠放心。

至於Uber是否打爛司機飯碗的問題,基本上香港大部份司機也是租牌,扣除車租之後,他們的入息基本上就是十分有限。當他們收入上升的時候,車租會跟著升,基本上和佃農一樣。問過不少司機,他們說Uber對他們生計影響不大,反而是對牌主影響大。Uber出現,已經令的士牌炒價回落十萬,這才是那些牌主商會最肉痛的地方,也是他們高調出來反對Uber的原因。

講開那些手握大量的士牌的牌主,他們有的會把的士迫在停車場,市面缺少的士,他們這樣做,其實是要製造炒賣的士牌的條件。他們一點也不可憐,他們只是炒賣的士牌致富,得益於的士欠缺競爭的既得利益者。

科技應用在經濟活動,造就生產力上升、經濟效率提升,對於社會是好事,可是也會動搖既得利益者的壟斷利益(壟斷租值, monopoly rent)以及一部份從業者的收入,這種創新稱為「創造性破壞」,情況就好像蒸氣機出現會令手工業式微、電腦出現會令打字員職位消失一樣,香港的例子是DHL打破了香港郵政局壟斷、城市電訊的回撥服務打破香港電訊,帶來的就是生產成本下降和經濟效率提升。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Why Nations Fail) 提過有很多國家一直貧窮落後,或者曾經發達但最後衰落,其中一個原因是政治制度不民主,權力集中在既得利益集團手上,令社會不能夠保護創造性破壞,令新概念無法實現、生產力無法提升、無法吸引投資,結果就是你不容許創造性破壞,其他國家容許,人才、商機轉到其他地方去,結果就是國家發展停滯或倒退。 不要以為國家倒退,國民受損,既得利益者也會受損,他們因為控制遊戲規則,所以繼續盤滿缽滿,很多發展中國家就是這樣。

當然,反對Uber的人會引用一些國家取締Uber為例子,說明Uber不是非引入不可。這些國家的例子也說明一回事,就是創造性破壞出現,一定會遇到阻力,這從來都不只是科技和經濟問題,而更大程度上是政治問題,是要以民意來打的政治議題,正如DHL、回撥長途電話,還有當年「非法經營」的白牌車(今天的小巴)那樣。

沒有人說過一定要撐Uber這家企業,人家也是來賺錢的。不過引入新概念,令的士面對競爭而改善服務,令市民通勤更方便,這種創造性破壞,絕對值得支持。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36731

Wednesday 6 January 2016

積德行善

· 蔡禮旭師

『不修善事』,就不積德行善,其實我們這個行善,是看到別人有需要,去幫助他。假如人家有苦難我們幫得上而不幫,這叫見義不為,對自己的良知就有損,對良知有損那心性就在墮落了。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就是退步,所以一個人不去修善事,不去熱心助人,他每天一定會退步。為什麼?他不再為別人想,那他的自私自利就會增長。假如我們從今天開始念念為人著想,自私自利就愈來愈淡,心地就愈來愈善良。

所以每一天其實都有進退的,這一句話也洞察到人只要不行善,他一定不斷的在退步。諸位學長,我們早上有沒有日行一善?要把行善變成很自然,就像呼吸一樣。諸位學長,你前一個小時有沒有在呼吸?有。你有沒有心裡一直在想,我在呼吸、我在呼吸有沒有?沒有吧?因為已經太自然了,你根本不會很作意在那個動作上。

假如今天我們行善到這麼自然,有一個人過來找你:三年前就是你幫我一個大忙。這時候你說有嗎?有嗎?有這個事嗎?你完全不記得了,你行善也是都沒放在心上,為什麼?太自然了應該的。

「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就是三輪體空,你幫助別人就好像不分彼此。就好像你的身體,你的左手幫助右手多少次,記不記得?這一體不分,根本就不會放在心上。

人常常把善事放在心上,很可能就要求人家回報了,那這樣子所做的善事都放在心上,雖然行善有福報,但是這個心就不清淨。甚至於人家沒有表示什麼,可能就生煩惱,甚至還罵人,就麻煩了。

我們這一生來到這個世間,不要再有這些貪著,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我們這麼清清淨淨來,就清清淨淨走,這一生什麼都不求,活一天盡心盡力為身邊的人做一天就對了。來了,歡歡喜喜來,跟一切眾生結善緣;該走了沒有任何罣礙,歡歡喜喜的走,無來無去無事情。

他很瀟灑自在,有緣盡心盡力去做,心裡頭痕跡都不落,時間到了該走了,他也沒有任何罣礙就走了。所以這一輩子你當了爸爸、你當了媽媽,盡心盡力做就對了,兒孫自有兒孫福,無來無去無事情。

http://hshieh.blogspot.sg/2014/01/blog-post_3.html?spref=fb

Tuesday 5 January 2016

Hello,我無返教會喇

這段日子,漸漸淡出教會。最後崇拜和團契也絕跡了。
我必須抱歉地說,太棒了!

抱歉,是因為我辜負了那個對我說:「見到你再和唱好開心!我真係好鍾意聽你唱歌。」(而我只是履行當初的承諾)
是因為我必須令那個用充滿慈愛眼神對我說:「愛筵見到你好高興!」(而我只是為了不令團友孤單而選擇出席)的人失望;
是因為我已無法令等待我的人得到浪子回頭的喜悅。

我已抽身離開,並且不打算回頭。

曾經我充滿歉疚,感覺自己拋下了很多人。
但在團契最後一次事奉當中,回來的人廖廖(大家剛好事忙),
我忽然明白,又有誰撇下誰呢?
大家都不過都是在走自己的路。

平起平坐才是最健康的關係,若為了誰勉強自己離去或留下,
又有甚麼意義呢?

而我說「太棒了」,是因為沒有了星期六的團契,沒有了星期日的主日學、崇拜,沒有了平日晚上事奉的預備,(事奉高鋒期曾天天返教會/相關聚會。)我才第一次體會何為安息。

我肉體的疲累經過充足睡眠以後,回復精神;
我靈裡的疲倦經過留白以後,重拾力量。
我不需求上帝施行神蹟,充滿我心,我已得著醫治。
這些簡單的事情,原是上帝早就賜予我們。
我卻在quit了教會後才真正得著。

這段日子,我思考了很多。

曾經推翻自己所相信的一切,碎片灑滿一地。
然後我又撿回那些理應承認或說不容否認的事情。
一片又一片,我在檢視,我在決定,要棄掉還是抱在懷中?
理所當然,我被碎片割得滿手鮮血。
但傷口總有天會痊癒,毋須害怕。
這些碎片,卻能鋪在名為「人生」的路上,讓我走得更踏實。

所以,很划算。

你問:你一定要如此激動嗎?不可以慢慢檢視而不破壞掉所有嗎?
我只能說,我就是一個如此激烈的人。如果不把一切推倒重來,我會不捨得很多東西,會漸漸妥協一切,會說服自己:算吧。

「咁你而家唔返教會喇?」
有人逼迫我返教會,也有人戲謔我無法脫離教會。
返還是不返?這不是需要有定案的一條題目。

上帝感動人離開,上帝感動人留下。
上帝感動人返教會,上帝也感動人不返教會。
你話:你講哂啦。

我只知這段日子我學懂的是人掌握的事情太少。
當我們信誓旦旦講一些必然正確的事,我們就已經走在錯誤的路上。
所以不要只聽,也要讓事實說話。

我無法為誰找到答案。
但我可以為自己下一個最適合的決定。

對於返教會,我不抗拒,也不強求。
如果遇到適合的,我會返。
但我深知道在香港這樣的生態,如果你沒有主動put effort,也就等於放棄了教會生活。
(唔通每日返工放工/返學放學約朋有食飯去下gathering會遇到啱嘅教會可以有空間俾你同人討論信仰咩)
所以我休息夠就再起行。
我不會自欺欺人等運到,訛稱自己在等待。
這和求上帝讓我遇見心上人卻不採取任何行動一樣狡猾。

所以現在,每個星期我都去尋找一間教會。
直至我尋見那間適合我的。

我必須講一件事。
我沒有覺得我從前的教會很不濟還是甚麼,這裡給予了我很多,我也付出了很多。
我只是覺得她不再適合我。

以前,我以為「世界去到邊都一樣,有好有唔好。邊有完美」,
於是我就那樣隨便落地生根。
但原來世界如此廣闊,就是為了融納不同的你和我。
我不該如此懶惰,求其馬虎了事。

離開九年的教會,拔掉了我所栽種的根。
你以為周圍可以沒有裂痕,輕輕的我走了就不帶走一片雲彩嗎?

好明顯,我是個幸福的人,教會眾人都深愛我;
同時,我也非常非常喜愛這一處地方。
所以離開,是那麼的痛。

我曾深信這裡是我的家。
所以我那麼義無反顧地受浸,也從不曾預視自己有離開的一天。
但時限已到,
要不我容讓自己漸漸枯萎,要不我必須另覓一處適合我成長的地方。
只因為如此。

如果你仍在尋找容身之所,不要灰心,天大地大,總有容人之處。
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尋道者,懇求你不要替他貼上「自大」、「挑剔」的標籤。

我們只不過因為痛過了,
不願再讓錯的事情重來一次。

http://faith100.org/hello%EF%BC%8C%E6%88%91%E7%84%A1%E8%BF%94%E6%95%99%E6%9C%83%E5%96%87%E3%80%82/27828

Monday 4 January 2016

淨心方能行久

「一個人上路遠遊,一鞋一缽就足矣,東西太多,就走不動了。人生一世,不也是一次雲遊嗎?有智慧的人在獨處時,會管好自己的心,在人群中,管好自己的口。

心裡裝的東西太多,又如何能走得遠呢?輕囊方能致遠,淨心方能行久啊。」

美,在於能引起每個觀賞者內心的共鳴,彷彿對人們的心靈訴說著什麼。

「聰明人湊在一起,便能夠做大事,就像共同演奏一曲貝多芬交響樂一樣優美又震撼的樂章。」

人生的際遇充滿驚喜,千萬別讓自己有太多無法挽回的事啊!有時眼睛看到的事,不一定是真的;耳朵聽到的事,也不一定是事實;用「體諒」的心及「欣賞」的角度去與人相處,你會發現每個人都有美好的一面。而發現這一切美好的你,才是最有福氣的人。

人生只有一次,很多事不要怕,要勇敢去嘗試。可是,嘗試以後,對成功或失敗盡量看開,因為那必須要很多機運才能造就,這樣子就會活得很快樂。

許多事,一輩子都不能忘,尤其是領受了別人的幫忙與恩惠。但相反的,給了別人幫忙、恩惠,做了任何好事,立即就要忘記,過了就忘了吧!絕對不可放在心上。

人的不滿與自卑,大都是從比較中產生;人的快樂與幸福,大都是從感恩中獲得。

一切快樂,沒有比祥和更為快樂;一切享受,沒有比寧靜更為享受。

有一種緣,放手後成為風景;有一顆心,堅持中方現真誠。

人的完美與不完美,就像光和影。如果沒有影子,那麼光亮之處也顯現不出來。兩者其實是相得益彰。

靜是一種素養。學會放棄,在恰當的時候轉身,就會少了很多負累,多了很多內涵。學會用純淨的雙眼觀察社會,學會用平靜的心態理解周圍。平靜做人,平靜處事,便能心靜如水,心情如水。

多一次塵世裡的閱歷,增一分看透世事的靈性,完成一次人性中由浮躁向深沉的蛻變。

所有美術佳作都有明、暗、光、影。一個幸福的人生並不是單單充滿陽光,而是一個用光和影產生的美麗人生。

一生只要兩天,就擁有了每一天。 用「最後一天」的心情去選擇下一步,我們會更有方向; 用「第一天」的態度去做每一件事,我們會更有活力,更能成功。

「擇善固執」和「執迷不悟」兩者之間的差距可能只有一點點,觀念改變,天地就變。

年輕時不懂什麼叫「幽默」,以為幽默就是說笑話,要生冷不忌、大腥大辣,逗得大家狂笑。直到年歲漸長,經歷了許多災禍,留下了許多傷疤,才漸漸了解幽默是「知天命」,曉得自己這一輩子,能擁有的和不可能擁有的;幽默也是「耳順」,好話壞話、愛聽不愛聽的,都能逆來順受。

世界上,沒有一個人的機緣與別人是完全相同的。遇到什麼樣的機遇,就做什麼樣的事,就會有一片獨特的風光珍藏於心。

喜歡用照顧植物的方式,照顧自己的心。耕著那畝心田,拔除煩雜的念,溫柔撫摸不安的情緒。播種平安的種子,澆灌寧靜的養分,漸漸聞到花開的馨香,收成快樂的果實。

心田裡花朵燦爛,陽光閃閃,喜悅油然而生。我向植物學習堅忍,也向植物學習活力,更向植物學習分享,和面對生死的勇氣。

http://hshieh.blogspot.sg/2012/01/blog-post_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