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6 February 2014

遙遠的夢

/ 林明華

我並不沾沾自喜,我所屬的種族,文化是多麼的燦爛,歷史是多麼的悠久,成就是多麼的偉大。

當然,我深愛我的種族,愛她的好,也愛她的壞。歌讚她的優點,也包容她的缺點。

對於宗教,我也抱持同樣的態度。

在多數時候,我都不介意自己和別人的種族和宗教身份。我介意的,是人為的種族和宗教政策所製造出來的種族和宗教分歧,以及人們潛藏於心的種族和宗教偏見所造成的誤解和衝突。

因此,說實在的,有關各種表格里的種族欄目,我並不十分抗拒。我抗拒的是,是它背後所隱含的目的,即它是不是為了某一個不公不正的政策而服務?

所以,我雖然讚成首相署部長丹斯里佐瑟古律的建議,以廢除國內所有表格的種族欄目作為國民融合的開端,但我更想看到的是,有一天,我們的憲法里,政府的政策里,沒有種族的區別,沒有宗教的不同,能真正做到“人人生而平等”,一如美國著名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在他那被人傳頌的演說――《我有一個夢》中所說,我們的下一代,“將在一個不以他們的膚色,而是以他們的品格優劣來評價他們的國度里生活”。

儘管國度不同,國情不同,時代不同,背景也不同,但我深信,我們很多人和馬丁.路德.金的信念是相同的,即希望有一天,“我們將能把這個國家刺耳的爭吵聲,改變成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優美交響曲”。

當然,這條路並不好走,因為直到今天,在“團結”和“融合”這議題上,我們不同的種族和宗教社群之間,仍然存在著不少分歧。

舉個例子:在由國家團結諮詢理事會主辦的“團結對話會”上,就有睦鄰原則中心的代表鼓吹“一個大馬,一種學校”,建議把各族學生歸納在同一種學校就讀;並說,有些人一邊說應廢除種族之分,另一邊卻說需要華校和淡米爾學校,這不是雙重標準嗎?

這就是問題所在:在持上述觀點的人的認知中,所謂團結和融合,必須建立在泯滅差異的基礎上;而他們所謂的泯滅差異,就是滅掉其他人的語言文化甚或宗教。他們把社會上所有一切不和諧的現象,都歸咎給“和自己不一樣的人”。他們幻想,只要人人都變得和自己一樣,上一種學校,學一種東西,講一種話,灌輸一種思想,大家就會變得一模一樣――想法一樣,行動一樣;這麼一來,國家就會太平,社會也會自然而然地變得“團結”和“融合”了。

這樣的“認知”,無疑太霸道,也太恐怖了!因為它竟然是如此的不寬容,極端到是建立在一個排外到必須徹底消滅異己的基礎上。

但這樣的“認知”,竟也成為了許許多多不公平、不合理政策和法律得以合理化的藉口:因為你拒絕“被團結”,因為你拒絕“被融合”,因此你就必然無法真正享有一個公民所與生俱來的權利和地位,你就必然會受到歧視,必然受到這樣那樣不公平、不合理的對待。這樣的政策和法律不改,即使是廢除了表格里的種族欄目,結果還不是徒然。

可悲的是,在人類的歷史上,因為種族和宗教意識太過強烈,而將自己的激情極端化,把“和自己不一樣的人”都視為仇敵,進而排除異己,甚至迫害異己,一直都是很常見的行為。由此也可見,要讓這個世界建立起一套普世的人權觀念,承認人類世界不但存有很多種族,而且每個人都應是平等的,還是個多麼遙遠的夢!

(星洲日報/若有所思‧作者:林明華‧《星洲日報》執行編輯)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1755?tid=36

Tuesday 25 February 2014

責怪文化最需要真誠

/ 南方朔

真誠的責怪,是公共評論的開始。台灣社會卻充斥著“互相責怪的遊戲”,真正該負責的人,最會轉移焦點、推諉卸責。

有一個英文字Blame,它的字典意義是“指責”。古代英國俗諺曰:“壞工匠都會指責他的工具不好。”這句話大概就是這個字的反諷用法。這個字真正的涵義是,對於一種不好的情況,究竟誰應該負責,因此這種指責是一種“責怪”,而“責怪”是公共評論之始。

由於“責怪”一定會涉及到對別人的指責,因此上流社會的既得利益者都不喜歡。17世紀的英國戲劇家亞文南特爵士就寫道:“除非法律明定,我們最好不要責怪別人,因為我們不知道,人的最大缺點就是無知。”亞文南特是當時的文化教父,據傳他是莎士比亞之子,由於他已被封為爵士,他的立場當然比較保守,不擅指責別人。

然而,若認為人的本質是無知,就不能進行指責式的批評,那就是極端的偽善,已到了是非不分的程度。因此,自從18世紀後理性主義抬頭,公共評論開始大盛,後來的英國思想評論家哈茲立特遂對這種假斯文的態度大大的不以為然。他寫道:

“在我們這個時代,人們談論問題,已被假惺惺、假斯文所犧牲了。……有些人談起問題來,都平淡、陳腔濫調、言不及義、沒有益處。尤其是高尚的人,他們假惺惺,完全沒有智力和想像。當人怕被別人認為他有攻擊性,就會毀滅了真誠。一旦沒有了真誠,這個社會就不會有智性的樂趣。”

因此,若一個國家出現不好的情況,人們去做追究責任的批評,這是一種正當的行為。只是近代由於政治的操控,這種行為已出現一種變體,那就是美國媒體上所謂的“互相責怪的遊戲”(Blame Game);當一個問題出現,民主黨就責怪共和黨,共和黨則會指責民主黨。“互相責怪的遊戲”,是一種最不真誠的批評文化。它只會把所有的人都扯進大悶鍋裡,真正該負責的人反而可以趁亂而逃之夭夭。

“責怪”這種行為,在碰到大問題時,很容易扯成“一串指責”(Chain of Blame)。前幾年,在次貸風暴後,美國兩位財經評論者穆洛和巴迪納合寫的《一串指責》,從銀行、房地產金融公司、一直到建設公司和購屋者都被點名。一個大型問題的出現,應當受指責的不可能只有少數幾個人;但一串應當被指責的人裡,終究還是有上游下游之分,上游的人應負較多的責任,下游的人則比較可以諒解。這兩位作者在做“一串指責”時,並沒有混亂了問題的分際。

而混亂問題的分際,卻正好在台灣極為普遍。今天台灣的經濟百孔千瘡,但台灣的人談起問題卻奇形怪狀,當大官的只會呼吁企業加薪,把他的責任推給企業;最離譜的是宣稱台灣無人才,好像低薪是人們活該。台灣的責怪文化缺少了最重要的真誠!

(星洲日報/指南針‧作者:南方朔‧台灣評論人)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1762

Monday 24 February 2014

放下我執 息諍止非

外面有朝山念佛的聲音,而我們就在裡面靜坐,朝山是「外行」,靜坐等於是「內修」,若能內修外行合而為一,則能世界和平。有道是和為貴,和為美,若能和睦諧調最為可貴。

和諧之美

像外面浩蕩長的朝山隊伍,其腳步、行動整齊,我們一眼望去就會覺得有「行動之美」;念佛的聲音韻律調和,則聽起來就會覺得有「聲音之美」。而當我們靜靜地坐著,聽他們念佛的聲音,因為快慢不調,卻分成三部,由此可想像,其腳步動作一定不會和齊一致,縱然,他們的心思虔誠,但是,聲音動作不整齊卻是一種缺憾。

現在的台灣社會堪稱富有,每個人都過得豐衣足食,如果,每個人都有一分感恩之心,又能知福惜福更好,知福又能惜福,這個社會就不會有如此嘈雜的聲音。

有人說:「我是據理力爭,因為,我有道理、有憑據,所以,我要爭呀!」人生,誰會說自己沒道理,如果自己知道無理,他必定沉默、不敢吭聲,正因為不知道自己無理,所以才要力爭到底。

常見己非


曾有一位委員到會員家去,會員向他說:「慈濟太好了,自從加入慈濟,我才知道以前的我時時犯錯。從前,我都自以為是沒有做錯事的人,不只是我,我的兒子也這樣認為,我的先生也是如此,全家人都是沒有錯的人,但是,一天到晚吵吵鬧鬧,吵的原因就是『每一個人都不認為自己有錯』。而進入慈濟後,我常發現自己錯了,也敢承認,『我錯了、我錯了』。我的兒子不知何時也開始會承認自己錯了,先生也是如此,現在我家裡的人都懂得承認:『我錯了、我錯了』,所以,全家安靜祥和。」

諸位,由這件事我們知道自知理虧的人,他就不會喊叫,但是,許多人自以為是,不知理虧,因此才會叫喊不休──「我沒有錯,是你有錯」,既然自認為沒有錯,那聲音就大了,其行動也必然會亂。

好心行好事

學佛就是要學會認錯,要知道不能亂了腳步,這是最重要的,人生之美不是來自於──「我希望靜靜的,為什麼你要那麼大聲!」要別人安靜,自己又大聲叫嚷,像這樣怎麼能夠安靜!

難得人身,佛法難聞,我們要好好珍惜時間,創造美好的人生,才不會白來人間一趟,而不願白來人間一趟,就要懂得付出良能,能夠付出,人生才有價值。善也是一個循環,心想善,言則善,言善行動也善,這是好的循環。

有人說:「我的心地很好,為什麼沒有好報應?」好心會有好報,可是好心缺少好行為,或者做得不夠好,怎會有好報?我們應該好心起於內、善行行於外,如能持之以恆,這樣做的結果,則必然得最和祥,真、善、美的人生,這也就是最好的果報。

(證嚴上人講於1991年10月31日 本文摘自:《慈濟道侶》 154 期)

http://tw.tzuchi.or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3839%3A2014-02-11-12-13-18&catid=62%3Amaster-other-speeches&Itemid=186&lang=zh

Friday 21 February 2014

心淨佛土淨

《維摩經》說:「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行,隨其發行則得深心,隨其深心則意調伏,隨意調伏則如說行,隨如說行則能迴向,隨其迴向則有方便,隨其方便則成就眾生,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淨,隨佛土淨則說法淨,隨說法淨則智慧淨,隨智慧淨則其心淨,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

這段經文,即是「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的實質內涵,也是菩薩行的修學綱領。直心、深心、意調伏,是戒定慧的基石,當三學與十善業、八正道整合,便能賦與調心積極的迴向意義,以六波羅蜜消融煩惱、利益眾生、莊嚴世界。

說法淨、智慧淨、心淨、一切功德淨,則是自覺、覺他、覺滿的漸漸圓熟。

對初機而言,修行是從自我到無我的歷練,儘管心力有限,若能隨喜各種善法,便是心常布施。


對精進菩薩來說,「心無所住」與「普門示現」互為因果。如同聖嚴法師強調:念念與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我智慧相應,就是以法樂為動力在無盡的時空,同時實現自心淨土、佛國淨土、人間淨土。

眾生心不離佛心,佛心不離眾生心,是淨土成立的因緣。禪觀法門固然著重自心的開顯,但是除了獨覺菩提是自證自悟,其他法界皆由聞法起信而解脫,所以不論體驗的深淺,我們一直生活在諸佛本願、三寶加持及眾生的功德、業力裡。

大乘佛教以「普賢行願」象徵不住生死、不入涅槃的成佛之道。「大行」是明心見性,所成就的法身居於常寂光淨土,「大願」則是因地願心與十方眾生自然感應,普現無作而作的報身、應化身,以及他受用的報土和化土。因此,淨穢不二即是如來道場,心燈相續,即是無量光、無量壽的真實義。

◇資料來源:《修行在紅塵》,《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菩薩行願》

菩提心,是自信的基礎,也是大乘禪法的首要焦點。

迷於五欲六塵的心,猶如一艘堆滿感官雜物、年久失修的船,貪瞋癡與邪見極為沉重,隨時可能導致船難。當我們對世間現象的興趣持續降低,就會從夢幻泡影中覺醒,簡樸的心才能與正見相應,若內心淨土出現,則能善用觀照般若、文字般若自利利他。

一般人的身見十分牢固,所以苦、樂、憂、喜都很強烈,曾經因專注而忘我的詩人、藝術家、哲學家,或透過瑜伽、禪定、祈禱而統一身心的修行者,對於存在的時間感與空間感便會轉化。小我被大我取代是一種好現象,但是究竟的無我,必須放下心意識,沒有五蘊的痕跡才是禪的證悟。

智慧,無法藉由許願達成,心境光明,來自出離心與慈悲心的相互啟發,使精神力趨向安定、靈敏、洞察。如果修行始終不得其門而入,癥結可能在於:習以為常的成見太深,於是總想追求或逃避什麼,從未捨離世俗心,真正地皈依。

聖嚴法師說:生活在現在,開始在現在,佛就在現在。禪者的初心,即是《金剛經》所開示的「一念生淨信」。凡夫學佛,是以信心為自我受持正法,依正思惟觀照身心世界,直到徹悟實相無相,恆以「常樂我淨」續佛慧命。

在現代社會修練「無我觀」,須掌握二個根本原則:

第一,處於不友善的環境,不要激起更多的煩惱,保持清晰的決斷力。

第二,以真誠心面對當下情境,與人為善,不助長自己或他人的惡念、惡行。

安住緣起性空,就是涵養「業隨心轉」的福慧與慈悲。

◎延伸閱讀:【觀無我】——身心即道場 
◇資料來源:《無法之法》,《福慧自在》,【禪修FOLLOW ME】主題展

 http://www.ddc.com.tw/reading/2014/issue/20140213.htm

Thursday 20 February 2014

1MDB再添24億債務

 政府投资臂膀一个大马发展公司(1MDB)再次引发争议。行动党八打灵再也北区国会议员潘俭伟就质疑,既然联邦政府已经支付11亿令吉供作迁移新街场空军基地,为何一个大马发展公司还需要发售总值24亿令吉的债券呢?

他发表文告表示,根据报道,一个大马发展公司计划发售总值24亿令吉的回教债券,作为迁移新街场空军基地的用途,以在有关196公顷地段推行大马镇(Bandar Malaysia)发展计划。

“鉴于一个大马发展公司完全是联邦政府持有,因此该公司必须全面解释,为何需要筹获这么大笔金钱来迁移有关国防部设施,而这甚至尚未考虑到大马镇发展成本?”

政府已承担全部迁移费用

潘俭伟表示,一个大马发展公司之前征用这块吉隆坡市中心超级黄金地的过程中,已经从联邦政府中获得优惠,即以每平方尺74令吉20仙或只付出16亿令吉而获得该片土地,而且这宗交易完全没有经过任何形式的招标。

“应该点出的是,槟州民联政府是通过公开招标程序,以10亿7千万令吉或每平方尺240令吉的售价,完成41.5公顷的峇央珍珠土地买卖。”

除了上述优惠之外,潘俭伟表示,马来西亚政府还莫名其妙地同意资助全部迁移费用,而有关迁移计划估计耗费高达27亿令吉。

“因此,作为交易的一部份,政府已经同意支付11亿令吉(27亿令吉减去16亿令吉)予一个大马发展公司,而一个大马发展公司不必就这片令人垂涎的土地支付任何费用予政府。”

“根据2014年财政预算案的最新文件,这笔11亿令吉的款项已经在2012年财政预算案获得批准,而且其中的8亿令吉已经发放给一个大马发展公司。”

21亿外包LTAT负责迁移

潘俭伟指出,更奇妙的事实是,一个大马发展公司在2013年4月已经颁发21亿令吉的“全包式合约”(turnkey contract)予武装部队基金局(Lembaga Tabung Angkatan Tentera,LTAT),以提供“迁移”服务,将新街场空军基地搬至国内全部8个不同的地点。

“因此,以简单的数学来计算,即便一个大马发展公司只是需要额外的10亿令吉(21亿令吉减去联邦政府资助的11亿令吉)推行迁移计划,但它却发售总值24亿令吉的债券。”

“其次,1MDB似乎要从迁移计划获取可观的利润,即其实际成本为21亿令吉,但一个大马发展公司却征收27亿令吉,或比总数高出6亿令吉来进行迁移计划,即便一个大马发展公司已以每平方尺74令吉20仙的荒谬价格向联邦政府购得土地。”

潘俭伟表示,一个大马发展公司必须就政府拨给迁移计划的11亿令吉作出全面交代,因为该笔款额大部份已经付给该公司。

他指出,这笔用作迁移计划的公款,不能被滥用在其他任何目的。

财政大洞恐需纳税人填补

“同时,这笔11亿令吉的款额如果真的被用作迁移计划,一个大马发展公司也必须解释,为何它需要以迁移及兴建新空军基地为理由,发售总值24亿令吉的债券。”

潘俭伟表示,一个大马发展公司的短期和长期债务目前估计已经累积超过300亿令吉,已经敲响了警钟。

“必须询问的问题是,马来西亚人民是否正在见证一个最大的金融丑闻正在酝酿当中,并且是由纳吉政府推泼助澜?”

潘俭伟也质问,政府是否还会拼命寻找方法,例如通过削减土地价格、巧妙伪装救援资金等伎俩,来堵塞一个大马发展公司的“财政大洞”?

“最令人担忧的莫过于,1MDB很明显是要尝试拖延时间,通过累积更多的债务来偿还现有所承担的债务,结果挖掘的更大“洞口”,要由马来西亚的纳税人来填补。”

http://www.malaysiakini.com/news/254864

http://puakiamwee.blogspot.sg/2014/02/blog-post_19.html

http://www.malaysia-chronicle.com/index.php?option=com_k2&view=item&id=229512:1mdb-najibs-waterloo?-sudden-shock-resignation-of-external-auditors-trigger-alarm-bells&Itemid=2

Tuesday 18 February 2014

愛是一種用心投入的情感

有人說,男人和女人最重要的是相知相愛。

其實, 在你的一生中,真正能打動你的人,遠遠不止一個,都去相愛嗎?  很不現實 。

愛是一種用心投入的狹隘的情感,它美好但獨立而排他。

當你愛一個人的時候,便想完完整整的擁有他,包括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以及他整個人,但每一次的感動過後,你又能長久的擁有嗎?

沒有永遠不變的思想,也沒有永遠唯一的情感。所以,重要的不是愛,而是欣賞。

優秀的人,身上會分散著誘人的光彩,他不僅吸引你,同時也吸引著和你同樣有著鑒賞能力的人,就像美麗的風景,它的存在不是為了一座山、一片曠野,而是為了整個自然,是為了點綴這美麗的世界,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去欣賞、去品味、去陶醉其間。

不同的人,不同的品味,會對同一幅景像產生不同的感覺。

晶瑩的雪山有著冰清玉潔的美,潺潺的小溪有著清秀自然的美,波瀾壯闊的大海有著寬廣豪放之美。

每一種美,都給人不同的震撼,每一個人,都是有血有肉有靈魂的,他們的身上同樣散發著不同的美 。

每一種美好的品質都是誘人的,任何時候學會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看待你周圍的人,你便會更坦然地面對一切了。

人性的弱點就是想占有,想占有自己喜愛的一切東西,但人又是有思維的,這種思維隨時都在變。

沒有一種情感是永恆不變的,所以不要奢望你能擁有很多,用一種平常心態去欣賞一個人,就像欣賞一幅畫一樣,你會很快樂,也會很坦然。

當你用一種平常的心境,去認識一個人,結交一個人的時候 ,你便會沒有了一些私情雜念,你們便可以自由隨意的交往,心也便會一點點的交融。真正的朋友便會在你欣賞的眼光中向你走來。

友情同樣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在你擁有了很多真心朋友的時候,你才會覺得生命的快樂。擁有一個好朋友,比擁有一段感情要平實的多。

在人的一生中,每一次用心的投入都是一種傷害,而朋友則不同,你可以在擁有朋友的同時,體味到人性的純美、真情的可貴。

友情同樣是一種愛,一種更高尚更至誠的愛,這世上樹葉有千萬片,這世上人有千萬種,不一定都要相愛,不一定都要相守,只要學會欣賞。

http://hshieh.blogspot.sg/2014/02/blog-post_7075.html

Monday 17 February 2014

用人之智 去其詐

61. 俠者最高境界:手中無劍,心中亦無劍。

62. 用人之智 去其詐。

63. 人在少年 夢中不覺 醒後要歸去
        歡喜傷悲 老病生死 說不上傳奇

64. 三八二十四是真實法
        三八二十三是方便法

65. 當體制崩潰,真理遺忘,人我是非 欲念無明充斥,沈迷名相,不愛修行,這些都是末法的徵相.......

66. 有时候,不说话也会被人有意的解读.....

67. 问题在「但是」、「不过」后面的句子,不是人人可以接受......

68. Be humble but not afraid....

69. 爱是尊重、忍耐、不妒忌。

70. 不要以为,要确认。
        Don't assume, ascertain.

71. The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ntity and Quality: as the number grows, the bright shines the brightest.

72. The 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ntity and Quality: as the number grows, the standard drops.

73. 你是带着微笑还是皱着眉头睡觉?能不能好眠,这很重要。

74. 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
        能者多劳,智者多虑

75. “人的眼睛是由黑、白两部分所组成的,可是神为什么要让人只能通过黑的部分去看东西?” “因为人生必须透过黑暗,才能看到光明。”
——《塔木德》

76. 日久可以生情,也可以见人心。

77. 这堂课,没有文凭,没有毕业,有些人读了一辈子都学不会。

78. 我慢心一起......

79. 精进也是一种果报。

80. 动机不正确,不会有正确后果的。

81. 今早喝到一杯没有咖啡味的Kopi-O,味如嚼蜡。连咖啡也有冒假?

82. Your working habits determine your Time Management.

《fb語錄》

Thursday 13 February 2014

放下轉身難

·  钟文音 

律宗祖师弘一法师出家时,妻子在寺院外筑屋住了多月,一回也见他不着,不见就是不见。

女生听了都会觉得这个妻子了不起,但我还是觉得“背对”比面对难,面对者的眼泪众所皆见,博得同情,背对者的眼泪多只能说给菩萨听,只能往肚里吞。

不放手者以“无情”来数落背对者,其实转身者有很多难处,试想弘一法师若出来见妻,只更增其情执与不舍。

爱情最难的是一方已放掉,一方却紧抓不放。

不放手的将放下手的安了“狠心”的罪名。不放手的一方常将情绪炸弹绑在转身者身上,真不知是谁狠啊?记得我当年去纽约读书,母亲到机场送行,她说一直等我回身跟她挥手,但我一直没有转身(其实我用“心”转身了)。

感谢当年放掉我的人

不是看得见的爱才是爱,有些爱看不见说不出,但却时刻存在。这么多年,我一直想感谢当年“背对”我的人。一开始当然很气,气他们说走就走,说不爱就不爱了,好像他们和你的爱情回忆都不算数。时日久了,渐渐发现他们转身是对的,他们勇于放下对变调或变淡的感情,其实是给对方一大片飞翔的天空(不然我就不会遇到往后的爱情,也不会发现自己拥巨大的独处能量)。

很多人问我为何写这么多书?我想想得感谢这些背对者(让我有很多自己的时间与被淬炼的意志力)。被走远的爱情牢牢绑着,真是心苦。尤其当对方以其“过得不好”来加诸我身时,真的很难转身走,现在才体会转身之难。

不要把感情的丝线绑在已经准备转身者的行脚上,应该任转身者的行脚所扬起的风尘逐一吹散。

因为曾经相爱的转身者也会有回忆的,只是回忆时所流下的泪是不轻易示人的。能轻易示人的泪,都是还有所求,都还不够慈悲吧。

http://www.nanyang.com/node/599079?tid=493

Wednesday 12 February 2014

心態決定格局

《馬來犀利啊!》賀年短片風波延燒,政治領袖犯下角色和身份錯亂的謬誤,反映505大選過後,政治悶局仍然不變。

在這起風波上,執法行動和法律詮釋出現雙重標準,污蔑和針對的對象不同,也有不同的立場。這樣的情景似曾相識,去年大選前就多次發生,而且不勝枚舉。

2012年,淨選盟號召428靜坐大集會,政府禁止集會舉行,集會最終以騷亂與衝突告終,較後政府遵循民事訴訟方式起訴淨選盟2.0聯合主席安美嘉等15人。

428大集會過後風波不斷,先是有人在安美嘉的住家前舉行“漢堡示威”,過後另一批退伍軍人在其住家前搖屁股。

當時全國副總警長卡立認為那些人是在“公共場所賣漢堡”,並非騷亂,所以不會採取行動。如果428集會非法,為何在別人門口擺攤子就不違法?跳搖臀舞也是一種性騷擾。

過去幾年,檳城也舉行許多非法集會,甚至出現暴力行為,譬如,2011年7月1日,一名記者在檳城大橋採訪反淨選盟集會時,被數名男子毆打。檳城226反稀土“綠色盛會2.0”也發生2名記者被毆傷的事件。

土著權威組織曾經多次在檳城示威,比如2012年6月30日,一名土權組織成員被阻止靠近首長林冠英而發生騷亂。

一名19歲少女前年在獨立廣場參與倒數活動,因“一時貪玩”,踩踏首相和首相夫人的肖相,她前往警局自首時,被扣上手銬。民聯領袖批評警方雙重標準,沒有對付踐踏林冠英肖相和向聶阿茲圖像“撒尿”的人士。

回到郭素沁的賀歲短片,國陣支持者可以在法理範疇內表達不滿和抗議,懸賞掌摑郭素沁及在民聯領袖肖像上灑雞血,就屬違法,而且威脅她的人身安全,行徑更為嚴重。

身為部長,也理應分清,在評論此事件時,是以部長身份發言,不是巫統領袖。內閣成員必須維護法紀,不應發表“掌摑郭素沁不算威脅”的言論,否則就是縱容支持者操縱法律,招人話柄。

短片事件無限放大,而“誅連九族”,連國營電視台的處境劇《88Kopitiam》也被停播。在這種情勢下,演員和藝人如何自處?他們不能再有自己的政治立場。

相信在賀年短片風波落幕後,會再發生類似的事件,就像505大選前的情況一樣,接二連三衝擊政府機構的公信力。

朝野的政治拔河,促使一個接一個課題爆發,牽動民眾的思緒,結果是風波淹沒了所有人,也轉移了大家對改革的專注力。

可以說,是心態決定了格局,因為朝野都急著要打倒對方,再加上缺乏素質和涵養,才會醜態畢露。

民聯成員極盡諷刺揶揄之能事,以挑起情緒,而國陣支持者則粗暴反擊,不幸的是,領袖和官老爺也插上一腳。

如此心態,讓朝野偏離了正軌,巫統領袖忘記了改革議程,反而強化種族路線,民聯也過多政治化,忽略加強非種族路線的基層和理論工作。

除非能夠放下激進的心態,否則“小事鬧翻天”的情況將持續下去,形成浪費國家資源的內耗。

(星洲日報/風起波生‧作者:林瑞源‧《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1608?tid=35

Monday 10 February 2014

五不爭

呂坤有「五不爭」之說:

「不與居積人爭富,不與進取人爭貴,不與矜飾人爭名,不與簡傲人爭禮節,不與盛氣人爭是非。」(《呻吟語》〈應務〉)

所謂「爭」,有二義,在「爭富」、「爭貴」、「爭名」,意思是爭奪;在「爭禮節」和「爭是非」,指的是因意見不同而有爭執。這「五不爭」,不是勸人與世無爭,勸人不要爭富、爭貴、爭名、爭禮節、爭是非,而是指出如果去爭,也要特別顧忌某一類人,最好就是不跟他們爭,所謂避之則吉,否則吃虧的是自己。何解?因為他們或處心積慮,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或不守常規,難以預計,或情緒失控,一發不可收拾,大多容易做出過份的事。

「居積人」一心一意累積財富,一切向錢看,見錢開眼,錢大過天;囤積居奇、牟取暴利、巧取豪奪等手段,對他們來說,是常識。你跟這些人「爭富」,就是阻他們發達,豈有不除你而後快之理?

「進取人」這裏指的不只是積極、努力、有上進心的人,而是那些不擇手段向上爬的人。這種人,可以踩著其他人而上,為了上位,跣人一鑊篤你背脊落井下石都視作等閒,真是不惜一將功成萬骨枯。跟他們爭?你嫌命長了。

「矜飾人」愛面子,裝模作樣,好出風頭,往往是自高自大之輩;自命不凡,不可一世,最忌的是給人搶了風頭,或名氣被人蓋過,或給人指出錯誤而丟臉。你不必直接跟他們爭名,只要做了一些事情令他們覺得失威,他們也可能惱羞成怒,蓄意報復。

「簡傲人」是那些刻意離經叛道、企圖驚世駭俗的人,這種人倨傲放肆,不按牌理出牌,言行往往不守常規、出人意表;跟他們在禮節上起爭執,是浪費時間,雖然後果未必會太嚴重,但也輕則被取笑作弄,重則壞了手頭上的事,不值得。

最可能有即時危險的,是遇上「盛氣人」。這種人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氣,假如他們手上有槍,而給你觸怒了,便隨時會拔鎗射你;沒槍,也會揮拳相向;不是「好打得」的,亦少不了破口大罵。跟「盛氣人」爭辯,誰是誰非是其次,只要爭辯的語氣變重,或只是一兩句嘲諷的話,他們便會動怒,很可能小事化大;本來只是茶杯裏的風波,卻被怒氣吹得要在江湖了斷。

嚴守「五不爭」,自可明哲保身。

【補:每次我寫關於修身立德、處世做人的文章,都會有人問我:「你自己又如何呀?會不會也有那些毛病?」這次我先答了,省卻多事者的一問:我不居積、不進取、不矜飾、不盛氣(至少是在與人爭辯時),但不得不承認有幾分簡傲;不至於離經叛道、倨傲放肆,卻間中不守常規、不理世俗目光。所以呢,最好不要跟我「爭禮節」!】

/ 魚之樂
http://fishandhappiness.blogspot.sg/2014/02/blog-post_8.html

Thursday 6 February 2014

禮《水懺》,看見「心」自己

跨越千年時空,《水懺》舉出的種種罪相,  依然切中現代人的內心問題。

展開懺本,隨著懺文一一看見自己的種種過失與煩惱習氣。 坦承過失之後,帶著清淨身心領納清涼法水, 為生命開展安樂自在的新氣象。

農曆新年到,你「除舊布新」了嗎?除了為生活環境大掃除,心靈累積的煩惱污垢,更需要清理刷洗一番。許多寺院道場在過年期間會舉辦《水懺》法會,便是希望在新年一開始,帶領大眾以法水浣滌三障諸煩惱,淨化身、口、意三業,帶著清淨的身心發下好願,迎向嶄新的一年。

 以「水」為名,引眾生入清涼 

 《水懺》全名《慈悲三昧水懺法》,相傳由唐末的悟達國師,遇迦諾迦尊者化示三昧法水洗瘡,濯淨宿世怨業,因感其殊勝而作懺,使後世眾生都能得受法益。此懺一出,便盛行千年不退,各地僧俗無不廣為熏修禮懺,或自修懺悔,或用以共修、超薦累世怨親眷屬,是漢傳佛教重視的一部懺法。

《水懺》以「水」顯題,加上後人撰〈水懺序〉「人面瘡」故事,合托出「以水洗瘡」的法義。水具備淨化的功能,能滌清萬物;瘡痍象徵眾生的種種煩惱,需要以法水洗滌,恢復清淨的面貌。在《賢愚經》、《大般涅槃經》中,就有以水療治眾生苦惱病痛的譬喻;這種療治的方式,即是佛陀為眾生宣說正法,以法為藥,法流如水流,能清洗眾生的內心污垢。

《別譯雜阿含經》中,佛陀也將善法譬喻為法水,表示身心具足受戒、懺悔之法,如同讓自己時時沐浴在法水中,內心的垢穢自能淨除,更能領受佛法的清涼。聖嚴法師在《學佛知津》一書,便用水的概念,說明懺悔即是把自己的心,放進佛法的清涼水中,藉著一次又一次的懺悔,使染污罪垢的心逐次恢復清淨。

法水澡塵垢,由此理解制懺者的深心,《水懺》取水的淨除之意,契接懺悔法門的修行精神,引導大眾從自心深處發慚愧、懺悔,以法水洗淨身、口、意三業的染污。

《水懺》如鏡,照見內心習氣

懺悔,是漢傳佛教重要的實踐法門之一,藉行懺清淨身心,消除罪障。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身心難免會出現種種障礙,拜懺便是從至誠懇切的懺悔中,將障礙一一去除,如同一灘濁水經過沉澱後,自然變得沉淨清朗。因此,懺悔也可以說是修學各種法門的前行功課。法鼓山香港分會講師果興法師便認為:「以拜懺做為各種法門的前行功課,是要我們淨化身心之後,才有辦法得到真正的修行利益。如果心中的煩惱障礙不除,心力不容易集中;若不懺悔,當因緣果報現前,煩惱便起,情況只會愈來愈糟。」

《水懺》以懺悔煩惱、業、果報三障為主軸,分上、中、下三卷,詳列出種種罪障,引領禮懺大眾逐一懺悔,並發願不再犯;特別的是,懺文還先提醒我們該用什麼心態來懺悔,即便我們起初生不起慚愧心、懺悔心,也很容易隨著懺文的引導,發起懺悔三障的深心。因此,展開《水懺》,就如同對著一面觀照自心的明鏡,照得許多習氣與煩惱無所遁形。

「三障都是從心而起,譬如當我們要接受身體上的種種業障時,自己的心也會有許多貪、瞋、癡煩惱。接受自己有許多煩惱、業障的同時,就必須要認識自己內心的種種想法。」果興法師表示,《水懺》從懺悔三障入手,便是從根本處讓人看清楚自己的內心,很適合做為進入專修法門前的基本工夫。

 「懺」如同鏡子,幫助我們發現問題,「悔」則是擦洗改過,透過懺悔轉消煩惱,就能以清淨的身心承接善緣種子。法鼓山馬來西亞道場監院常藻法師,在出家前對《水懺》就有深刻的體驗,他形容,拜《水懺》就像「照鏡子」一樣,從面對整面的大鏡子,慢慢變成在放大鏡、顯微鏡下觀照自己,對於自己的種種煩惱與習氣,看得愈來愈清楚。透過《水懺》,常藻法師也體會到,一切外在因緣的最根本處,都是從我們的內心而起,當我們往內觀照,修正自己,外在的因緣也會逐漸轉變。

「這不是正在說我嗎?」因「法譬如水經藏演繹」而接觸《水懺》的大愛電視臺副總監何建明說,《水懺》懺文句句說中他的煩惱與習氣,讓他大為震撼。以往他待人不客氣,不順己意就容易發脾氣,《水懺》如同一部「佛法概論」,讓他明因果、知因緣。現在只要一想到因果業緣,就比較能控制自己,並提醒自己要止惡、行善,保持心情平和不生氣,將心力放在更多利益眾生的事情上。

從「心」開始,轉化生命氣象

懺如浣滌,一次一次清洗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習氣,讓心愈來愈清淨;我們的生命也像無止盡的水流,水變得乾淨或髒污,以及引導水流去向的力量,都由我們的心念主導。聖印法師在《慈悲三昧水懺講話》一書中指出,懺悔如同洗汰破垢的衣衫,洗好的衣衫就還我潔淨的本來面目,而世上原無洗不去的污垢,問題是發現污垢時,究竟是不是想盡力去除?

《水懺》結構整然,為我們建立看待因緣果報的正知見,儘管跨越千年,仍能切中現代人的內心問題,無異是一部小而美的「懺悔書」。懺文引導我們從意業煩惱開始懺悔,即是回歸行懺的究竟,提醒我們經由拜懺的方便法,為生命「破惡立善」。而如何讓懺悔在生命中發揮效用?法鼓山僧團果傳法師建議,檢視懺悔為生命帶來的轉變,最簡單的方法是自問:「自己的煩惱有沒有少一點?自己的快樂有沒有多一點?帶給別人的煩惱有沒有少一點?帶給別人的快樂有沒有多一點?」

懺悔得安樂!新年伊始,人人都期盼新年新氣象,那麼就以「懺悔」做為一年之計,當煩惱、業障、果報現前時,正是拜懺修行的好時機。無論自修或共修,跟著《水懺》懺文,發起慚愧懺悔心,踏踏實實地檢視自己,正視錯誤,修正過失,開展安樂自在的新氣象。

◎文:黃佳卿
◎摘自《 人生雜誌366期

http://www.ddc.com.tw/epaper/C/2014/20140128.htm
http://www.ddc.com.tw/Oodlist.asp?pid=8

Wednesday 5 February 2014

《法華經》尋寶去

生命中不可不讀《法華經》

歷史上的佛陀早已涅槃,我們無緣親炙,
但《法華經》提醒每個人都有一顆摩尼寶珠,
只要願意修行,我們也能在生活中觸及究竟的生命實相,
一如菩提樹下的佛陀。

許翠谷


「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聞聲救苦的觀音菩薩、八歲成佛的小龍女、逢人就禮拜的常不輕菩薩……,這些都是佛教徒琅琅上口、耳熟能詳的金句及菩薩本事,但您可知道這些種種,皆源自同一部經典,而且這部經還有「經中之王」的美譽?

《妙法蓮華經》是佛陀住世最後八年所說的法,也是大乘佛教中極為重要的一部經典。在最後的說法中,佛陀總結了過去四十多年的教法,提出諸佛教化眾生的各種善巧方便,其實只有一個目的,便是引導大眾邁向成佛之道,無論是追求個人解脫的阿羅漢、或自利利他的菩薩行者,每個人都有能力成為圓滿覺悟的佛陀,世尊並親自為弟子及與會大眾授成佛的記莂。

會三歸一,法華為最

涵融大小乘之間的紛歧,《法華經》將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會歸於唯一佛乘,猶如海納百川,不僅平息了部派佛教的眾聲喧譁,肯定「眾生皆能成佛」的觀點,更成為大乘佛教獨到的思想底蘊。在法華勝會上,佛陀也不只一次提到:「我所說諸經,而於此經中,法華最第一。」點出本經的崇高地位。

《法華經》約在西元三世紀時傳入中國,其大開大合、圓融無礙的立場,對於中國及東亞佛教產生深遠的影響。例如,隋朝的智者大師便以《法華經》為基礎,開創了中國第一個宗派──天臺宗,而第二十五品〈普門品〉的觀音菩薩,更成為跨宗派的信仰核心。其他如人間淨土、女性成佛、逆行菩薩等議題,至今仍備受教界及學界的矚目。

有別於一般經論,《法華經》大量運用偈頌、譬喻、寓言等文學手法呈現佛法大意,文字流麗舒暢,加上細膩生動的敘事,讀起來就像章回小說,充滿想像和趣味,一點也不枯燥,自古以來即深受普羅大眾的歡迎。加上經中鼓勵造塔、塑像、書寫等功德,一幕幕精彩的說法場景,正好成為壁畫、雕刻的題材,不僅加速法華思想的傳播,也豐富了中國文學、藝術的創作。

眾多譬喻故事中,又以「法華七喻」最為人所津津樂道。本經一開始,佛陀宣說諸佛出世的一大因緣,直接闡明「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但現場只有「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能夠理解,於是佛陀巧說故事,比喻三界猶如火宅危機四伏,而成佛之道就像大白牛車一般穩健踏實,慢慢地有些弟子懂了,不過這還是少數;佛陀接著再舉出大眾過去求法的因緣,搭配化城譬喻,與會大眾終於心開意解。

從法說、譬喻說到因緣說,佛陀不厭其煩,一次次引導不同根器的眾生會通佛法大海,也難怪明朝末年憨山大師會說,「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

(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359期)

http://www.ddc.com.tw/epaper/C/2013/201307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