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30 November 2012

性格決定命運?

赫拉克利圖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運。」這句話聽起來有些悲觀,好像一個人生下來具備某種性格,他就一輩子無法改變了。但是,對照希臘原文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所謂「性格」,是指一個人在某個社會中成長時,所接受的風俗習慣與法律規章,由此逐漸形成的人格特質。換言之,一個人長期的言行表現就代表了他的性格。那麼,由這樣的性格所帶來的個人遭遇不是合乎情理嗎?這一切不都是自己造成的嗎?

其次,所謂「命運」,一般是指遭遇而言,譬如生在何時何地,家庭背景如何,成長過程發生什麼事等等。希臘人相信,每個人出生時都帶著一張命運之圖,它會預示往後將發生的一切。有時命運宛如神靈,會在關鍵時刻提醒人何去何從。

因此,「性格即是命運」這句話不但不是宿命論,反而深具突破與創新的啟示,要求我們從改善自己的性格著手努力。只要性格改善了,往後的命運也隨之步上正途。這不是我們常說的「命運把握在自己手上」的觀念嗎?改善性格絕不是容易的事,要長期閱讀及思考以求了解自我,還要勇敢付諸行動,在真實人生中提升自己的各種能力。

認識哲學家/赫拉克利圖(辯證法奠基人)

赫拉克利圖(Heraclitus,約西元前535至475年),生於愛奧尼亞愛菲斯城的貴族家庭,據說曾經將王位讓給他的兄弟。他的個性怪異,平日不和女人接觸,晚年隱居不與人往來。他的哲學思想主要有:萬物的本源是火、萬物流轉、宇宙由理(logos)監管;他也是辯證法的奠基人。

(本文作者/傅佩榮)

(摘自/小品西方哲學家/時報出版)

Wednesday 28 November 2012

八分飽的另外「二分」

「不是說吃『八分飽』就好嗎?」去年(2011年) ,證嚴上人呼籲人人參與入經藏,到今年推動的「八分飽」運動,給我個人很深的體會。 

我們常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所以不只是吃的方面要八分飽,在身口意方面,如講話、心靈、修養等,同樣也要必須顧好。如果只顧到吃的方面,心卻沒有顧好,一樣會出問題。 

為響應八分飽的運動,我改變原本吃飯的習慣,從每次都把飯添得非常滿,到現在只裝八分滿而已。但是有次在一天之內,我要開七次的手術,因為當天非常忙碌,因此在不知不覺中,我又把飯添得很滿了,心想下午還有五次手術,一定要吃飽一點,才會有精神及體力。 

這時,認識的同仁剛好在旁邊,馬上對我說:「簡醫師,您不是吃八分飽就好嗎?」當下我恍然大悟,原來這就是無明貪念,隨時在牽引著我的心;一念無明起,我們就會找到許多的藉口來解釋。其實我就算不吃那麼多,工作一樣可以做完,只是受自我的貪欲牽引著。

我曾經還跟同仁分享自己的「八分飽」感受。在以前我吃八分飽,剩下的二分則是一分「氣飽」──氣別人事情沒有做好;另一分是「悶飽」──為什麼我會出差錯、會講錯話、做錯事呢?但是上人所推的「八分飽」,二分都是要幫助別人:一分是要發揮愛心來修福,另外一分是要修練自己的耐心去修慧,才可以讓我們福慧雙修。 

「八分飽」的道理,不只用在吃飯而已,我想也可以運用在會議。例如每個人的議程只有十分鐘,但如果能把二分鐘空下來,與人交流、接受別人的批評及分享自己的案例經驗;留下一分的「包容」與一分的「謙和」,對人感恩、對事用心,如此才能使自己在各方面更加精進。 

最後,吃飯要八分飽,講話也要八分飽,不要說得太滿;但是做人做事卻不同,一定要十分地用心。要得到什麼果,就要種什麼因;在醫療的專業上,平時就要持續精進,醫療的品質要事事用心顧好,平時一定要做好扎根打底的工作,提供病患最好的醫療品質。 

證嚴上人開示:

簡副院長,你這個戲棚下站久喔!也會唱歌了,所以你「唱歌」真的很好聽,而且不只唱歌,真正的是談道理喔!簡主任每一次說的話,讓人可以感覺到快樂,又可以受用;就像是我們入經藏,不是只有師父一直講,還透過演繹,只有二個半小時就會很震撼人心。所以,縮短時間、充實地分享,真好!

現在這二分,是「愛」的二分,不是「悶」跟「氣」的二分;你又給我二分──「包容」和「謙和」,我真的很感恩!所以這二分要留著讓人批評與指教,感恩! 

簡瑞騰╱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
(摘錄自2012年3月16日志工早會分享 整理╱陳志明)

Monday 26 November 2012

諸公袞袞皆虛擲

納蘭容若的一闋〈摸魚兒 - 送座主德清蔡先生〉,頗能道出最近這幾年我逐漸形成的「跳出來、看得清」的心態:

問人生,頭白京國,算來何事消得?不如罨畫清溪上,蓑笠扁舟一隻,人不識。且笑煮鱸魚,趁著蒪絲碧。無端酸鼻,向岐路銷魂,征輪驛騎,斷雁西風急。

英雄輩,事業東西南北,臨風因甚成泣?酬知有願頻揮手,零雨淒其此日,休太息。須信道,諸公袞袞皆虛擲。年來蹤跡,有多少雄心,幾番惡夢,淚點霜華織。

這不是「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英雄遲暮之歎,而是冷眼看破功名利祿的一種超脫的感慨。納蘭性德作此詞時只有十九歲,寫得如此深刻,憑藉的不是個人有限的人生經歷,而是王國維說的「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見《人間詞話》);你不必管它不過是一首少年之作,好詞就是好詞,感人就是感人。

我尤愛「諸公袞袞皆虛擲」一句。「袞袞諸公」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了,「袞袞」是連續不斷的意思,身居高位者為公,諸公中的每一公獨自看自己時,都很可能自以為了不起;能成為一公,當然不容易,但要付出甚麼代價呢?成功了,也不過是諸公之一,例如政府的高官、獲選的政客、大學的要員,引伸到著名的學者、暢銷的作家、當紅的演員等,一排的諸公倒下,另一排的諸公繼起,然後又被新一排的諸公取代,袞袞復袞袞,能廁身其中又如何?

我的意思不是人應該無所追求,可是,有所追求必有所放棄,而追求功名利祿的人很容易太過看重得失,因而不擇手段,繼而迷失自我,看不到在追求功名利祿的過程中,已放棄了自己其實更加珍視的東西,到發覺虛擲光陰時,可能已經太遲了。

諸公袞袞皆虛擲」的「皆」字,是誇張了,因為諸公中應該也有例外的,然而,看看現實中的袞袞諸公的形相,這誇張,大概也不會是太過的了。

《魚之樂》

主管的一句話 影響部屬幹勁

每家公司,一定會有擅長鼓舞部屬的主管。我曾經聽過一句很棒的話:「如果是你,在80%的時間可以發揮120%的能量!」當你在處理急件、面臨焦頭爛額狀況時,聽到這句話應該會冷靜下來,而且你會告訴自己「試試看吧」,瞬間湧起巨大的鬥志。這句話可以讓部屬發揮至少四成的力量。

反之,也有可能因為一句話,讓彼此的信賴關係頓時瓦解。「你真的是按照客戶的意思做嗎?」朋友告訴我,當他聽到主管這麼說的時候,其實很痛心。他向主管詳細報告事情的經過,並詢問過主管的意見才行動,卻在最後一刻聽到主管如此反問,讓他覺得一切努力都白費了。

雖然想表達的意思相同,但是說法不同,給人的感覺完全不一樣。「你真的是按照客人的意思做嗎?」這句話如果換個說法:「這與我當初想的不太一樣,我比較希望這麼做。」可以讓雙方都在冷靜的狀態下討論問題。

從前,曾經有人說過「讚美時,應該讚美對方的人格;責難時,應該責難對方的行為。」這句話值得參考。舉例來說,當你說:「一直犯同樣的錯,你是腦袋有問題啊!」時,就是在否定對方的人格。但是當你說:「一直犯同樣的錯,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時,你把問題點放在對方的行為,對方也能坦然回顧自己的行為。雖然在責備同一件事,但是換個說法,會讓人產生完全不同的感受。

當你打算開口說話時,請先想一想,這句話會帶給對方什麼樣的影響。畢竟說出口,就很難收回了。什麼樣的話能夠鼓勵或打擊「卡卡族」。請記住,盡量減少使用負面語詞,多使用正面的話來改變工作氣氛。

吉田實(摘自/戰鬥吧!拒當職場卡卡族/本事文化出版)

Friday 23 November 2012

世間八法:八種陷阱

佛經總是起始於阿難說:「如是我聞…」這點相當重要,它告訴我們許多事情。阿難記錄下佛陀一切的話語,卻未曾宣稱這些教授來自他自己;他清楚地說明他只是覆述他從釋迦牟尼佛那兒聽聞到的話語。

時至今日,人人都想當原創者,特別是上師們。我讀過一些現代上師們的書,他們宣稱他們的教導是自己的研究結果,是自己的發現。現代社會的人,不知怎地,似乎受到新的、原創事物的吸引。但在此,我們並非著眼於某人的發明,我們是在檢視純淨真實的法——佛陀的話語。

我們居住的這個世界受苦於無休止的不安全感,靈性事物已成為一種交易,因此像我自己這種靈性導師總覺得需要招攬更多生意。因為有這不安全感、因為瞭解人們的弱點,販售靈性事物是很容易的。你們有些可能是生意人,因此我相信你們知道銷售是怎麼一回事。先告訴人們他們應該擁有某件他們所沒有的東西,然後再告訴他們購買的地方就是我這裡,我有你需要的東西。

佛陀說:「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

這是絕佳的忠告。進入靈性道路時,謹慎留神很重要。

趨近靈性道路的基本方式有兩種。理想而言,我們修持靈性道路的目的應該是為了達到證悟;就是如此,這就是句點。然而,出於我們的習性,還有一個不同的方式,在東西方皆然。

在東方世界,佛教已然成為一種像是宗教的東西。人們為了長壽、興旺、改善生計、個人利益、驅除某些邪靈等等而修習佛法。因此人們並非意欲證悟,而是致力於妝點此生。

西方社會也好不了多少。在西方,法也並未真正用於證悟。人們修習佛法主要是為了撫慰自己、療癒自己,為了放鬆,為了所謂的自我成長。

佛陀不是為了這類的世間利益而教導佛法。也許我們以為我們是富於靈性的人,所以我們並不是在尋求物質利益;然而我們仍在追尋某種心靈上的收益,我們希望擁有快樂的人生。這兩者同樣被視為世間利益。如果我們懷有那種動機,佛教就是一條我們應該避開的道路。佛教之路從自我的觀點來看,基本上是個壞消息。我們愈是修習、研讀佛法,它對自我愈顯得震撼,它與利己主義愈發背道而馳;因此我們應該仔細思考什麼才是我們要的。還不太晚,我們仍舊可以退出。

我們來談談這些世間利益——我個人有很多這方面的問題。阿底峽是印度最偉大的佛教學者之一,他用很棒的方式描述。他說:「有八件事情讓人軟弱」,意指世間八法或我們所落入的八種陷阱:

◎希望受到讚美

◎不希望受到批評

◎希望得到

◎不希望失去

◎希望快樂

◎不希望痛苦

◎希望聲名遠播

◎不希望默默無名或受到忽視

這世間八法十分重要,我們應該熟記在心,那麼就可以不時檢查我們是否落入其中任何一個陷阱,或甚至是全部。檢查是否落入任何一個這類的陷阱,是我修習的核心基礎。它們很容易記:毀與譽,得與失,苦與樂,稱與譏。

因此我們檢視自己是否落入任何這類的陷阱。我掉進全部這些陷阱,尤其是第一個:希望受到讚美。我總是喜歡被讚美,那是我最大的弱點。我相信這發生在我們許多人身上,微小、膚淺、無用、可笑的讚美之詞,就能讓我們變得非常軟弱。批評亦然,幾句荒謬、毫無意義的批評,能帶來永久的傷害。

我想你們都知道我在說什麼——我們多麼喜歡贏,多麼不喜歡輸;我們多愛受人關注,多不樂意被人忽視…這一切都是陷阱。如果我們落入其中一個陷阱,我們就變得軟弱。

我總是掉進這八種陷阱。我不想失去朋友,我希望得到讚美,我不願意被人批評,我想得到弟子,我希望被重視,我不想被冷落。那麼我會怎麼做?為了得到我想要的,避開我不想要的,最後我就去滿足別人的自我。

理想狀況下,假如我是一個真正的老師,我應該告訴你一些你需要聽的東西;那有可能很傷人。假如我當真嚴肅看待我做為心靈友伴的角色,那會斲傷你的自我,真正原因就在於靈性道路與自我希求乃是背道而馳。很遺憾我得這麼說,但這是唯一之道。

因此,如果我們想成為靈性修持者,如果我們希望變得強壯,我們應該是需要鍛練的。阿底峽尊者教給我們一種很棒的訓練方式,稱為「婁瓊」。「婁瓊」是個藏文字,意指「修心」。這個修練方式基本上就是記得問問自己:我們正落入哪些陷阱?

-節錄自 宗薩欽哲仁波切 《人間是劇場》

Tuesday 20 November 2012

學習寬恕自己

有時候,面對某些情境,我們的許多反應方式,往往超出我們的期待,不是我們所希望表現出來的行為。每當我們激動地大吼大叫,用力甩上門,或脫口說出不想說的惡言惡語之後,我們容易淹沒在悲傷、絕望,或甚至對自己所作所為感到憤怒的情緒裡。

在腦海中,我們反覆迴響著自我批評的話語。我們傻傻地接受評價自己,甚至以為只有懲罰自己,才能有所轉變。可悲的是,幾年的時間過去了,我們還是發現,自己在面對同樣的情境時,反應的方式依然如出一轍。就像流水終究會沖蝕掉石頭,發現自己「依然故我」,同樣也會磨損我們的士氣,最終我們會判定自己是不能改變的人。

雖然許多人在意識上持續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但是當他們更深入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如實反省他們所感受到的,事實上多數人並沒有感受到,轉變是真的可能發生。

造成我們個性這些部分如此難以改變的原因,是什麼呢?事實上,是我們自己不想去改變,儘管我們以為自己有意願做改變。一如我們所知,非自主性的反應方式,是我們在特定年紀或特定情境中,創造出來的一套感知反應模式。我們創造出這些行為,是為了避免痛苦與因應我們的需求。而這些反應模式,不只是存在於腦中的想法,還會存在於身體,牽動整個神經網絡。

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們啟動這些模式時,不只會體驗到一系列的特殊想法掠過腦際,而且還伴隨一連串的情緒感受,身體也會以特定的方式來回應,甚至連我們的細胞也嵌合在這些反應模式裡。

我們需要給予自己大量的同情,以便能夠承受自己對他人所造成的傷痛,與自己所經受的痛苦。當我們理解到,並非自己心中的邪念與無能,而是極度的無知,才造成傷害的事端,我們就能學到從一個不同的觀點來評價事情。這也是為何學習寬恕自己,對於療癒靈魂裡的傷口,是如此的重要。

所有的傷害,都會在我們的記憶中,留下傷痕。在今日,得益於科學研究之助,我們已經清楚知道,記憶的機制高度錯綜複雜,不僅儲存過去所發生的事件,還儲存事發當時的感覺、情緒與體驗。

在生活中的任何時刻,正是我們對於事件的詮釋與價值判斷,使我們產生許多不同的情緒。去說「你就是一無是處,所以別人對你沒有好感」,與去說「他們不認識你,所以對你沒有表示好感」,這兩種說法是截然有別的。這也是為何,如果一個人可以較為寬廣的覺知,重新以不同的觀點去詮釋生活中所發生的事件,那麼,他就能從現在改變過去。

個人的歷史並非固定不變,反而相當具有可塑性。我們會將過去視為固定不變,是因為,我們總是從同一個觀點、使用同樣的參考資料去回顧與思考。要如何去評價它,始終容有轉圜餘地。比起對事件進行表面上合理的詮釋,採取能夠幫助我們、而非挫折我們的方式來詮釋,是更為要緊的。

我們緊緊抓住過去,同時也緊緊抓住了「我」,然而卻付出很高的代價。我們盲目地望向未來,任由過去占據了未來。我們關於「我」的覺知是如此局限,我們的視野是如此狹窄,如何能去盼望超出我們視野的理想與願景呢?

(本文作者/瑪西歐.阿隆梭.布伊克)
(摘自/躍下斷崖,與自己相逢/商周出版)

Monday 19 November 2012

法盡滅經

佛陀曾在涅槃前,住在拘夷那竭国。其对弟子阿难及他人说,在其身后佛法将会有灭亡的时候,彼时社会混乱、魔道盛行。会有魔鬼假装佛教徒,或对佛法进行破坏。即使有菩萨、辟支佛、阿罗汉等佛教修行者对世界的苦难作出贡献,也难免受到这些魔鬼们的嫉妒与贬低,使虔诚的佛教徒无法进行修行。这些魔鬼只知道贪淫无道,毫无怜悯,伤害众生,对佛法毫不尊敬。

佛法要灭亡的时候,人们无法对佛法有恭敬之心,天界的善人哭泣,天逢干旱、粮食无收、瘟疫肆虐、死亡遍野。民众更加苦难,而官吏贪得无厌,恶人将越来越多。最后,日月时间变短,寿命也随之短促,男子寿命很短,而女子则长寿。后天降大水、众生混杂于水中被鱼鳖吞食,时有菩萨、辟支佛、阿罗汉等来救,而众多魔鬼从中阻碍、驱赶。部分有善根的众生,进入山野地方,淡泊名利遵守佛法,以得到欢喜。之后,有有诸天卫护着月光菩萨出世,月光菩萨与众人相逢,共同兴盛佛法正道,一共有五十二年。

佛法要灭亡时,《首楞严经》、《般舟三昧经》会首先消失,之后十二部经紧接着也会灭掉,全部不现,沙门的袈裟忽然间就变成了俗家样式。佛法灭亡时,就如同油灯一样,在临灭时光明会格外亮一点,随即马上熄灭。这样之后,要过数千万年,一直到弥勒菩萨下生世间修证成佛,天下泰平毒气消除。风调雨顺五谷丰收,众生长寿,并得以救度。

佛陀取该经为“法灭尽”,宣告一切众生,希望大众能分别决断。

http://www.fodizi.net/fojing/other/2652.html

Friday 16 November 2012

因緣果報

/ 證嚴法師

生命歷程如搭火車

每個人都關心自己的生命歷程,但許多事在六道輪迴中皆由不得人;譬如搭火車,並不是你想下火車就能下車,也不可能在抵達終點後,再為你多開一段路程。

人從出生那天起,就已註定好某些過程。所以,人生一切要隨緣,分秒把握,將良知、良能好好發揮,不要為臭皮囊生諸煩惱。多一分煩惱,就多損失一分慧命。

業力是導演

人生就像一個舞臺,業力是導演。每個人都依自己的劇本來演自己的人生;戲演完了,就不要再執著舞臺上的角色。

要捨此投彼,因為還有下一場戲等著你。好好地做人做事,業力將隨著你造作的善惡而變化。

身體沒有所有權

世間沒有一樣東西真正屬於我們,包括我們自己的身體也只有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的事,要學會達觀。

病並不可怕,怕的是我們的精神不能輕安。「痛快」和「痛苦」唯在一心,身體病了,心不能病。平日健康的心理建設,比病後的醫療更重要。

學得放下

病在兒身,痛在父母心,這乃父母子女因緣共業而生。然親子連心,父母愈是為子女煩惱、焦慮,子女愈不能安心。

要消除雙方業緣,即要學得「放下」;要減輕孩子的業就不要讓他再造不孝業---讓父母煩惱即是不孝。

祝福他

每個人出生時都帶著自己的劇本而來,演完了自己的戲份,就得鞠躬下臺。如果子女的世緣已盡,我們應該祝福他,不要一味悲傷地如繩索般繫住他。

捨不得也是得去,再煩惱也喚不回來;應轉念為其祝福,祝他早日解脫,千萬不要再用煩惱思念自縛縛人。

愛而無礙

父母對子女只有義務, 沒有權利,不要在子女身上患得患失。為人父母者應多祝褔子女,並助其發好願,能做到「愛而無礙」,就是正確的教養態度。

欣喜承受果報

因果是很微妙的,果報來臨時,必須欣喜承受,否則即會煩惱過去,迷失於未來,更漏失掉現在。

現在果來自過去因

習氣是經由後天薰習而成,業則是先天帶來「過去造的因」,成為「現在的果」。「果」的呈現,視「過去因」的多少、強弱,和「現在因」的多少、強弱而定。

因果的呈現有快慢先後之別,色身難免有病痛,不要動輒認為是「業障」現前,凡事要細心、用心,但不要疑心。

Thursday 15 November 2012

募您一份愛心 • 馳援美國風災 全球慈濟愛心動起來


配合全球慈濟展開的“募您一份愛心、馳援美國風災”募款運動,台灣佛教慈濟基金會馬來西亞各據點即日起一連10天在大馬各地舉行募款,除了走入街頭、私人企業募心募款,慈濟也將透過大小活動帶動募心及祈福,為飽受颶風桑迪"災害的美國災黎募款。

自從颶風“桑迪”襲擊美國東部海岸,造成130人死亡的嚴重災難後,至今仍有百萬戶住家面臨停電問題,許多災民失去了家園,飽受寒凍,加上汽油供應短缺、鼠災等災難後遺症都一觸即發。

匯款單註明美國風災捐款"

慈濟亞庇聯絡處響應證嚴法師號召,配合全球慈濟展開“美國風災”募款專案運動。
感恩親往慈濟里卡士會所捐款的善心大德民眾也可將捐款直接匯入“台灣佛教慈濟基金會(馬來西亞)國際賑災專戶”,馬來亞銀行戶口名稱:Taiwan Buddhist Tzu-Chi Foundation,戶口號碼:5124-9112-5872

請在匯款後,務必在匯款單上注明“美國風災捐款”,並將匯款單寄至亞庇慈濟會所,附上真實姓名、聯絡地址以便回寄收據。若有任何詢問,請聯絡亞庇據點或撥電088-381779、電郵 tckksabah@gmail.com、全球慈濟資訊網 http://www.tzuchi.org.tw、慈濟馬來西亞資訊網 http://www.tzuchi.my

· 新聞稿

Wednesday 14 November 2012

論壇結語 佛教慈善致融通

由慈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暨北京大學合辦、慈濟基金會承辦之「第二屆慈濟論壇─佛教與慈善」,2012年11月4日于人民大學逸夫堂圓滿閉幕。本屆慈濟論壇對於當代中國與世界佛教慈善的發展,提供了幾個重要的思考面向:

第一:佛教是強調行動的宗教。佛教在各種修行法門中,更應倡議行動的重要性。佛教應入於世間,以具體大愛行動,濟助受苦眾生。於世間煩惱中超越煩惱;於眾生的苦難中,體認苦、集、滅、道之真諦;於拔苦予樂之際,淨化自心。真正的修行是在無私的付出中,體會緣起性空之智慧。一如慈濟創辦人證嚴上人所言:「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眾生之所需,即菩薩之所應。能無所住而生慈悲心,無所住而生菩提心,是行動佛教揭示的生命理想。 

第二:佛教是入世的宗教。修行的處所包括但不限於廟宇之中,一切眾生苦難處,皆是修行道場。慈濟功德會的慈善經驗體現了「無處不是道場」的理念;災難現場是道場,醫院是道場,環保回收站也是道場。這種超越宗廟式的心靈,展現當代佛教對社會的正面積極意義。 

第三:佛教是淑世的宗教。佛教不只獨善其身,自我解脫,更是要進入社會,解決社會的苦難,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濟渡一切諸眾生。從財布施、法布施、到無畏施;能「苦既拔已,復為說法。」不只「教富濟貧」,更要「濟貧教富」。只有全體社會的福祉獲致改善,佛教的慈悲本懷才得以彰顯。 

第四:佛教開創現代社會之功能。慈濟以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環保、骨髓庫、國際賑災、社區志工等四大志業、八大法印,深入當代各種專業領域,實踐並注入佛教的人文精神,開創佛教當代的普世價值。 

第五:佛教慈善必須有組織性。慈善組織的核心是信念與價值;慈善組織是價值的倡導者、實踐者,也是受益者。以佛教為信念的慈善組織,亦必須強化成員內在之戒律,才能永續發展並得到社會長期的支持。 

第六:佛教慈善以修身為本。慈善志業必須能引領志工,從行善到善行;志工不只是親身進入苦難,膚慰苦難,更要「以苦為師」,在自身的日常生活中體現各種善行。只有根植於修身的慈善組織,才能真正淨化人心,祥和社會,才能鍥而不捨地發揮救人濟世的良能。從慈善入門,進而修身,才是佛教慈善「利他度己」理想的最終實現。 

第七:慈善是佛教的修行法門。慈善作為修行的道路,它融通出世間與入世間法。慈善啟發人人心中的大愛,以利他為本,以無私付出為志,終達無欲、無憎;則與人、與事圓融無礙,無入而不自得,此即大自由、真解脫。解脫各種欲望的綑綁,心境則廓然澄淨。恆持此心境的「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即致於「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之境地。慈善法門正是佛教六度般若的具體實踐。

(文:何日生 慈濟論壇總結主持人、慈濟基金會發言人、慈濟大學助理教授11/04/2012)

Monday 12 November 2012

自認為開悟的人其實都還沒有開悟

如果不肯布施供養,
老是貪得無厭,就像饕餮鬼一樣,
一直吃下食物,肚子永遠不滿,
因他光是一張大嘴巴,
沒有身體也無腸胃。
合理的錢可以賺,賺得越多越好,
也用得越多越好,用來回饋社會,
利益眾生,這才是大有錢人。

《禪的世界》

一些禪修多年並有所體驗的人,可能會認為自己已經證得清淨的智慧,不再有對自我的執著,並進入了涅槃境。事實上,凡是自認為開悟的人其實都還沒有開悟,因為他還有一個會開悟的「我」。開悟並不是一樣東西、一種感覺,或一個可以進入的境界,如果是這樣,那開悟就太有限,太虛幻不實了。如果開悟還是一個目標,還有一個我可以從中獲益,那智慧仍是遙不可及。

涅槃中有「我」,就不是涅槃

如果你才剛開始禪修,可能會以為聽懂了我剛才說的話,初學者要能夠體會深入禪修後的喜悅,畢竟是不容易。如果你修行了很長一段時間,內心突然湧出無比的歡喜,感覺自己好像進入涅槃了,你興奮地大喊:「真的,自我已經完全消失了!我進入涅槃了!」你真的進入涅槃了嗎?既然還感覺到有一個「我」進入涅槃,那終究還未證得最高的境界。但是這個體驗是那麼強而有力,因此就算是非常有經驗的禪修者也很可能被誤導。這就是一個對開悟有錯誤認知的例子。

另一個例子是,當禪修者達到了自我中心消失、方法不見的時候,他感覺到完全的放鬆、自由,與宇宙合而為一,但對周遭境界漠不關心,因為他的自我意識已經消失了。那時心中並不是欣喜,而是完全的自在,所以並不會雀躍高喊自己已經進入涅槃。但在這情況下,不論經歷到什麼,他的自我還是存在的。

一旦離開這種寂靜的狀態後,他可能會聲稱自己已經明白什麼是涅槃,並且看見了佛的法身,獲得了究竟的智慧。如果你的修行功夫不及他,而想要否定他,他可能會立刻反擊,告訴你:「你沒有經歷過我的體驗,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這樣的禪修者一般對自己的成就非常執著,如果你不相信他,他會十分懊惱。

更糟的是,如果這時剛好有人願意為他印證;可能是覺得他的經驗與經典完全符合,也可能是因為曾經有過相同的經驗,所以有這個立場來印證;那麼他會感到非常歡喜,並把那個為他印證的人當作真正的善知識。

開悟的人生不是夢


這位禪修者被稱讚時是那麼歡喜,被懷疑時卻又那麼氣惱,那他所證得的究竟是怎麼樣的解脫呢?看來他所謂的涅槃是有問題的。對於這個論點他可能會回應說:「我對稱讚和批評的回應確實不同,不過我並不是為了維護自己。自從徹底解脫後,我已經沒有什麼事好在意了。不過為了維護佛法的尊嚴,我還是會譴責那些違背佛法的人,而稱讚與法相應的人。」

我們對此能說什麼呢?想判定這種人的修行是不可能的!重要的是,他所經驗的到底是什麼?如果這個體驗讓他覺得獲得了甚深的智慧,那他還是沒有進入涅槃。唯有當涅槃和生死輪迴都如夢幻般消失時,唯有當心是相當穩定平和,而快樂和悲傷等感覺都不復存在時,才是真的進入涅槃。

把開悟說成一場夢似乎很奇怪,但如果說生死輪迴與開悟都是虛幻的話,那禪修者只是努力地從一個夢境進入另一個夢境而已。其實,開悟本身並不是夢,是想開悟的念頭和悟境這個概念才是夢。因為在生死裡輪迴的眾生是生活在夢幻中,才認為有「開悟」這個目標可以執取;如果真的開悟後,悟後的人生就不再是一場虛幻的夢境了。確實,到那時候,開悟不復存在;當進入真正的悟境時,由於一切皆空,所以也沒有所謂的悟境。

禪修像登玻璃山


精進的禪修者就像一個試圖登上玻璃山的人,山坡很陡也很滑,更糟的是,上面還塗滿了油。登山者打著赤腳,每一次盡力往上爬,都還是滑了下來。但他還是不斷地嘗試,一次又一次地往上爬,直到精疲力盡地倒下不支,沉沉地睡去。當他醒來時,玻璃山已經不見了,才發現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只是一場夢;根本不需要爬,也無所謂前進。

但在夢裡,山確實存在,如果當初沒有嘗試去做這件不可能的任務,也不可能從夢中醒來。我們修學佛法是為了解脫生死輪迴,而達到寂靜涅槃,但在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狀況,如之前我們說明的兩個因我執而自以為實證涅槃的例子,接下來的第三個例子,我們將檢核一個同樣是錯誤但完全相反的觀念。

有些禪修者,主張沒有涅槃,也沒有可以進入涅槃的我,因此對於稱讚、譴責,對於世事,甚至自己的修行,都抱著漠不關心的態度。這種態度相當不正確,甚至比前兩種更危險。前兩類禪修者起碼還能生禪定天,而第三種,則會想放棄修行。如果他堅持修行下去的話,還有可能生於無色界天;但如果他覺得反正一切都虛幻不實而放棄了修行,那麼正是因為這個無明,他不但遠離了人道和天道,很有可能會投生到畜牲道。

這些有關開悟的錯誤觀念都很常見,即使是精進的禪修者也很容易犯。因此你應該可以明白,在修行的路上,有一位能指引你不落入邪見的禪師是多麼的重要。沒有老師的指導,即使對佛法的修行有很大的信心,依然有可能會走上歧路。

■ 聖嚴法師

Friday 9 November 2012

肩上挑鐵片 慈濟人樂承擔

「做慈濟不累嗎?上人了解大家『幸福』,感恩大家的用心。」宗教處葉秉倫感性的向大家問候。葉秉倫呼籲在四大不調的末法世代,「慈濟人肩上要挑鐵片,因為擔子重才有滿滿的收獲。每一次藍天白雲都給與社區民眾安心,但是我們能給上人安心嗎。」他語重心長提醒大家身為慈濟志工的使命。

白天的襖熱在夜幕後,逐漸褪去,晚間吹起陣陣的秋風, 10月25日葉秉倫與全球總督導黃思賢蒞臨汐止共修處,分享「四法四門四合一,立體流離同心圓」的真實意。近三百位社區志工及會眾一起參與這場盛會。

阿難借傘 需先結好人緣

善於引寓說法的黃思賢,以佛典故事「阿難借傘」談結好緣的重要。話說阿難與佛陀途中遇雨,向阿婆借傘,阿婆傘不借阿難,卻借佛陀,阿難狐疑。佛陀言過去生當中,阿難與佛陀同是師兄弟,途中遇見一隻往生的貓兒,阿難嫌臭,語多煩怨,而佛陀卻親手埋葬貓兒大體,而阿婆正是這隻貓。以事顯理,黃思賢言:「不管做多少事,未成佛前要先結好人緣。」

「為何佛教不衰敗呢?因為菩薩所緣、緣苦眾生,佛陀教導眾生覺醒啊!」黃思賢以國際賑災實例,說明佛教緣苦眾生的真意。慈濟志工前往海地救災,證嚴上人殷殷叮囑:「我們是去傳菩薩法,但不要改變他們的宗教。」因此要學佛法的「捨」,用佛法來傳大愛,潛移默化海地所苦眾生。
將近三百位社區志工及民眾一起參與座談會

印尼是全球第四大國,然佛教在印尼不到百分之一。印尼多年前的「排華」運動,不是種族也不是宗教問題。華人務實勤儉打拼,累積越來越多的財富,導致社會貧富懸殊。證嚴上人慈示印尼慈濟志工:「腳踏別人的土地,頭頂別人的天,所以要去愛別人。」

印尼慈濟志工承繼師志,十四年來教耕作、掘挖井、分大米,把印尼人當做自家人般疼愛。2008年印尼伊斯蘭教習經院向慈濟志工索取證嚴上人的法像,說:「雖然您們是佛教徒,但把回教徒當做自家孩子一樣的疼愛,你們是大愛!我們要向你們學習。」習經院將證嚴上人照片高掛在《可蘭經》旁,而每一天早上孩子們上學,都向證嚴上人法像說早安,宗教無國界在大愛中展露無遺。在2012年10 月7日印尼靜思堂開幕,印尼政府官員前來參與,就是慈濟志工深耕社區廣結好人緣的具體表現。

與眾有緣 精進自度廣度

黃思賢二十三年前放棄原來的宗教信仰,在短短五天了解佛教真義立即皈依證嚴上人,他談及證嚴上人與精舍師父嚴守一日不做一日不食,而今天大家能坐在汐止共修處,這麼有道氣的講經佛堂裡,這都是用眾生的錢,所以我們要多用心廣邀更多菩薩。且要讓自己內心無汙染,因為人人都有佛性,向內覺醒覺悟,不要偏離菩薩道,千萬不可找藉口不精進,只要有心就有辦法。

「福從做中得歡喜,慧從善解得自在」他期勉福慧是兩足尊,福慧要雙修,慈濟志工要以《法華經》為經,以《無量義經》為緯,法水要常喝、常用才能化為法髓,讓每個人行中有法,法中有禪。

結好緣不是短時間的,而是要結生生世世的好緣,做菩薩道上的好伴侶。若沒有過去生結下的好緣,為何會同在慈濟大家庭。所以每一個人都要顧好自己的一念心,將師父放在心裡,追隨師父生生世世。

Thursday 8 November 2012

社稷次之

許多人都知道孟子之名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此言予人的直接印象,一般乃:「人民比統治者更尊貴。」這當然契合本旨,因其接下來即提到:「得乎丘民而為天子」、「諸侯危社稷,則變置」。易言之,天子之位有繫于民心,而作為封國國君的諸侯,若危害國家(社稷)的話,則應當被替換掉。

諸侯如何危害國家呢?甭說,以孟子一貫的仁政主張來說,顯然是指那些擾民、罔民、殘民,忘了身為國君應「推恩」以「保民」者(《孟子·梁惠王上》)。事實上,不僅國君,連統領天下之王者,如夏桀和商紂,孟子也認為只要其「賊仁」、「賊義」,失了民心,便有理由被推翻。齊宣王針對此問道:「臣弒其君可乎?」他辯說敗壞仁義者僅堪稱「一夫」,所以不算弒君,充其量只屬「誅一夫」而已(《孟子·梁惠王下》)。

不過,更令人玩味,或說可多做聯想的,乃孟子接下去論道:「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祖以時,然而旱干水溢,則變置社稷。」這一段,人們或甚少提及,因其似乎僅表示:「祭拜社(土神)和稷(谷神)的儀式若已虔心進行了,包括已備好犧牲,祭品也洗淨了,又按時祭祖,但如果還是發生旱災和水災的話,那便改立祭社和祭稷的新壇。」這裡是否僅體現了中國人宗教觀的「實際性」:不靈驗的話便更換祭拜對象?

實際上,更換祭壇並不等于更換祭拜對象,也可能是現有的祭祀地點不適合,所以必須遷址另立而已。

惟更值得注意的是:古代諸侯建國時,一定得立壇祭祀土神和谷神,所以社稷向來通指國家——諸侯代天子治理的社會。是以,中段的「諸侯危社稷」之社稷,顯然不是指祭壇,而是國家,否則不通;那后面「變置社稷」之社稷,是否也可同時意謂國家呢?孟子是不是在明言或暗示:國家,或者國家體制是可以更換的?

顯然,回到開頭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孟子已明確表示:「人民比社稷更尊貴」,所以祭祀無效的話,不用遲疑,即可換掉祭壇。而若社稷同時指國家的話,或亦可理解為:人民比國家更尊貴,若國家(或體制)不行的話,為人民利益著想,也當毅然更換或更正國家。不曉得孟子是否真作如此想,惟這對于那些一味把國家具體化(reify)、神化而至逼民、抑民的國家主義分子,可謂當頭棒喝!

東方日報·鄭庭河·濁水有魚·2012/11/07

Wednesday 7 November 2012

別把自己太當一回事

小劉因公司本身營運管理不善,而遭到被裁員,但他總是擔心別人怎麼看待他:「怎麼回事,是不是犯了什麼錯,還是能力有問題,才被炒魷魚。」雖然是公司本身的問題,但還是擔心別人會說些什麼,於是什麼活動都不參與。

有一天在街上遇到一個朋友,他便問道:「你不是在某某公司上班嗎?」小劉說:「不做了。」他說:「那麼,祝福你找到更適合的工作!」然後離去。但小劉心裡總有一種淡淡的感覺,害怕熟人是在笑話他。

過了一陣子後,恰巧在某處又碰到了那位朋友,又問:「你不是在某某公司上班嗎?」大劉心想:你這人怎麼這樣,這麼不在意人,不是跟你說過了嗎?但最後還是淡淡地回答他說:「不做了。」他好像一下恍然大悟:「對了,對了,你說過的,對不起呀!我忘了。」聽了他這話,小劉突然開朗起來,好像頓時悟出什麼來。原來,自己整天擔心別人說什麼,整天把自己當回事,而別人早把自己的狀況忘記了。於是,他開始和以往一樣,和朋友們一起喝酒聊天,大家依然是那樣的熱情,依然是那樣的真誠和開心。

其實,所有的不堪和煩惱,只是自己杯弓蛇影的自戀和自虐而已,所有的擔心和疑惑,全來自於自己。在別人的心中,自己並不是那麼重要的!

生活中常碰到的許多事,比如:說了什麼不得體的話,被他人誤會了什麼,遇到了什麼尷尬的事等,大可不必耿耿於懷,更不必揪住所有人做解釋,因為事情一旦過去,沒有人還有耐心去理會曾經的一句閒話,一個小的過失和疏忽。你念念不忘,說不定別人早已忘記了,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了;反過來我們也可以問問自己,別人的一次失誤或尷尬,真的會總在你的心裡揮之不去,讓你時時惦念嗎?你對別人的衣食住行真的就是那麼關心,甚或超過關心自己嗎?人生中有那麼多事,每個人自己的事都處理不完,沒有多少人還會去關心與自己不太相關的事情,只要你不對別人造成什麼傷害,只要不是損害了別人的什麼利益,沒有什麼人會對你的失誤或尷尬太在意的。也許第二天太陽升起的時候,別人什麼事都沒有了,只有自己還在耿耿於懷。

記得某個文學大師寫過這樣的話:「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想想也是,在你還沉浸在悲傷之中時,別人早已踏歌而去了。所以你要明白,在別人的心中,你沒有那麼重要。

煩惱與焦慮大多數來自於自我內心莫名的緊張,太過於關注自己而忽略了周圍的人事是每個人都有的傾向,只不過有些人把這種傾向放大了,所以他們就會產生比他人更多的煩惱。只有把自己看得不是那麼重要,生活才會過得更加輕鬆、愉快。

(本文作者/黃亞男)
(摘自/淡定人生: 從放下的那一刻起/好的文化出版)

Tuesday 6 November 2012

人人都是阿修罗

人人都是阿修罗,端看您属那一款。

彷彿一竹竿打翻一船人。然,倘若阁下习惯入睡前回想日常经歷种种,定会有某件几近微不足道的寻常事,让您不自觉昇起孬念头,继而成就了一个阿修罗。

比如:上班途中塞著车,为避开车龙而横衝直撞,看到隔壁车道稍有空隙便不理三七廿一硬躋过去,结果差点酿成车祸;进了电梯,看到外头有人跑过来想要搭,电梯门此时正要关上,自己见状却视若无睹,甚至还佻皮的去按关掣…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小坏事,便是顽劣的阿修罗。

憍慢的阿修罗,啥事都爱坚持己见更绝不妥协,別人的话永远都听不进耳,有时更持宠生娇,仗势欺人,傲慢得令人生厌。这类唯我独尊,自我主义又时而强烈的自我感觉良好者,到哪里都不受欢迎,能够接受的,多半是委曲求全忍气吞声者。

至于因无端招惹,心头便立刻冒起三千丈无明火,瞋恚的阿修罗让人不禁为之胆颤心惊,一丁点不合意不顺心即不分清红皂白大发雷霆,周边人如临大敌般隨时等著大难临头,忤逆我意者自取灭亡,霸道心態教人丧胆。过份衝动也连带理智尽殆,严重者甚至会闹出人命。一个隨身携带著地雷的人,试问谁会敢去亲近?

没人会喜欢欺善怕恶的人,这种双面人在社会中比比皆是。諛諂的阿修罗行径教人不敢恭维,看到好欺负的便压著对方来打,遇到比自己还强悍的,即见风转舵,现出另一番嘴脸去巴结奉承,虚与委蛇得令人不寒而慄。

四款阿修罗中,有哪一个您会对號入座?

哎,还是把自己给管理好,那才是上策。

■ 任海文/東方日報/30/09/2012/renhaiwen06@yahoo.com.my

Monday 5 November 2012

4個原則,第一次開會就上手

當部屬的多半不喜歡開會,殊不知,對主管來說,開會壓力也很大!尤其是年輕、或剛上任的新手主管,會議不只是下指令的場合,同時也是直接面對下屬質疑跟挑戰的時候,每個人都睜大眼睛在看:這個位子,你可以坐多久?

知名的激勵專家,《言語無價》(Talk Ain’t Cheap? It’s Priceless)的作者艾蓮.麥達(Eileen Mc Dargh)就指出,在限定時間內,召集數目適當、職務適當的成員,進行一場緊湊、聚焦、成功的會議,有助於將新手主管快速拉高到領導人的層次。

不過,這種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事前好好準備。既然會議室是建立主管威信的重要地點,最好從召集會議那一刻起,就開始沙盤推演,做好計劃。這樣才能發揮領導力,帶領下屬「愈開愈會」,而不是「愈開愈不會」!

如何主持一場成功的會議?首要之務是掌握4大基本原則。

原則1:開會目的先想清楚


召集會議之前一定要先想清楚,你希望這場會議結束之後,獲得什麼樣的結果。

●你想要解決某個問題?

●你想要得到有用的構想?

●你想要了解計劃的進度?

●你想要傳遞或接收某些資訊?

原則2:會議流程再三確認


開會最忌議題東拉西扯,夾纏不清。在開會之前,把所有的問題組織排序是極為重要的一件事。一份妥善研擬的議程可以讓所有與會者掌握會議的梗概,提升會議效率。

一份好的議程內容必須包括:

●會議的時間及地點。

●會議主題。如「X專案進度會議」、「預算會議」、「腦力激盪會議」等。

●討論的子題。

●所有出席人員名單。

●每個子題的報告人姓名。

●每位報告人所分配到的時間。

為了讓與會者進入狀況並做好準備,你最好在會議前兩天就將議程送出,同時也要求報告者先將需要其他人閱讀的資料寄出。

原則3:發言時間分秒必較

時間是不可逆,無法取代的珍貴資源,沒有人希望自己的時間被浪費。要知道,某人在一個8人的會議上遲到15分鐘,就等於耗掉了組織兩小時的時間。

因此,會議時間一到,就馬上進入議程,儘速建立明快的領導人形象。接下來,以議程作為你掌控時間的最高指導原則,嚴格要求與會者遵守規定的發言時間。

務必事先確認所有重要議題都已納入議程,不要在議程最後列個「臨時動議」欄位,它往往就是浪費時間的幫兇。

如果你意識到大家在某個議題上逗留太久,想辦法加快步調,快速做出決定。或者,要求相關成員另外再召開一個小會議,進行討論。

此外,可以在會議以外的時間做的事,就不要拿到會議上來做。例如,可事先閱讀的資料、可透過電子郵件或佈告欄公布的訊息等。

如果你想確定團隊成員都了解你的意思,並且需要雙向溝通,那麼只要針對先前發出的訊息,透過email問答確認就行了。

還有,在會議上最好不要為了一些小事追根究柢,可以留到會後再說。

原則4:讓所有人感到滿意


記住,當你主持一場會議時,既要處理事,也要處理人。因此,除了達成會議目標外,也要讓與會者感到滿意。

針對你的會議主題,也許有人希望再增加某個討論議題;也許你分配給某個議題的時間太多或太少。你要允許與會者在開會之前,對議程提出意見,並且在會議中鼓勵開放性的溝通。

還有,開會是個民主的過程,絕不要拿頭銜來壓人。最後,會議結束時,花個幾分鐘的時間,對照你的會議目標,來評估會議的成效,以作為下次開會的改進依據。

開會前5點提醒:

1.必要時才開會。

2.要求與會者關掉手機或調成靜音。

3.檢視行之有年的例行性會議,如果已經淪為形式,取消它。

4.避免在晚上及週末開會,如果非得這麼做,至少要保留到緊急時才用。

5.不要在開會時進行社交,別把會議室當成交誼廳。

6.別忘了說︰謝謝。

■ 2010-05 Cheers雜誌116期

Friday 2 November 2012

也許這是生命中的最後一次

人生中每一次的『發生』都是上天的邀約。

媽媽要我載她去購物,煩啊,我還有事要做耶;哥哥向我借車,心中百般個不願意;弟弟又打電話來說要繳書籍費,呼,賺錢真辛苦;家長跑來訴苦著小孩教養問題實在不想聽; 同事晚上打電話來抱怨心事,真想掛斷;車子髒了,要洗車;狗狗發臭了,要洗澡…煩啊!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難免心煩氣躁; 生活的瑣事,日復一日,有時,連動口吃飯都覺得煩,怎麼天天有一大堆做不完的事。

直到有天,到醫院探視因不小心吸入一氧化碳而中毒的朋友,看到昔日生龍活虎,活躍在職場上的大商人,現在居然只能包著尿布,四肢扭曲變形,鼻孔插著胃管,咽喉處開了一個洞放著一根管子。

到了進食時間,只聽護士說了一聲「吃飯了」,就開始用一根大針筒,很快地注入一堆糜狀的食物到朋友的胃管,不消 一兩 分鐘的時間,再聽到護士說:「好了,吃飽了」,朋友無奈地看著我。

出事的前一餐,我與他同桌,還記得他那時邊吃邊抱怨的情景。如果當時他知道,那是他有生之年最後一次能夠用嘴巴咀嚼食物,用味蕾感受美味,我想,那一餐他一定吃得又香又甜!

出了醫院的大門,回想生活的點滴,告訴自己,要歡歡喜喜的載媽媽購物、借哥哥車子、替弟弟繳書籍費、聽家長傾訴、洗車、洗狗…這些煩人的生活瑣事,也許不再是日復一日」,或許是生命中的最後一次。

珍惜每一次與人、事因緣相聚的時刻,用歡喜心來完成、結緣與布施。

人的相處,要有一種觀念,不是修福就是修慧,換言之,就是幫忙與學習。

修福就是幫忙別人,修慧就是學習他人的經驗、優點。修福、修慧,福慧雙修。

如果發心正確,生活中雖然有煩心的事,只要念頭一轉,就不會覺得是一件苦差事, 因為有機會幫助別人,會增長福德,對自己與他人都有好處,所以會歡喜布施才對!

或許有人會想,別人的責罵、刁難,很難讓人領教。

如此想也是對,但人生中,有很多是需要忍耐,如果當下能當作是一種學習「忍」, 相信「苦」的情況就會改善。因為學習中的人,耐力總是比較大。 

要深知,人生要碰到的事情很多,也不是你想如何就如何, 只要學會全然接受一切,一切就會變得越好,記得隨時感恩身邊一切人、事、物。

人生中,來幫助你的人,不會在臉上寫著『我是來幫助你的』, 每一次的『發生』,都是上天的邀約。

https://vemma123blogspot.pixnet.net/blog/post/17979475-%5B轉載%5D人生中每一次的『發生』......都是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