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9 February 2024

東方人的肝氣

南懷瑾


「喜」,很少有人天生一副喜容,尤其是中國人。我在外國時,一個美國朋友問我,「南老師,你們中國人會不會笑?」你們聽了一定跟他吵起來,中國人怎麼不會笑?我一聽,我說我懂了,你這個問題問得好,你們美國人的教育習慣,早上一出門,隨便看到誰,哈囉!早安!都笑得很習慣。我說你不懂中國人,中國的民族不像你們的教育,譬如大人帶著孩子,對面來個不相識的人,如果這個孩子說:「伯伯你好!」大人會說:「人都不認識,你叫個什麼屁啊!」我說我們的教育是莊重的,不是熟人不敢隨便叫,不敢隨便笑。所以東方人個個都像是討債的面孔,好像別人欠我多、還我少。

所以佛學講「慈悲喜捨」,一個人每天歡歡喜喜,那是很健康的。「怒」,你看我們很多朋友一臉怒相,任何事都看不慣;還有些人眉毛是一字眉,脾氣很大。東方屬木,肝也屬木,東方人肝氣都容易有問題,所以容易動怒。「哀」,內向的、悲觀的,什麼都不喜歡,一天到晚努個嘴,頭低下來,肩膀縮攏來,看人都是這樣畏縮。現在說的自閉症、憂鬱症、躁鬱症啊,都與生理上的肺、腎有關的。

「樂」,有些人是樂觀的,我們這裏有一個朋友,我叫他外號「大聲公」,笑起來聲音大,外面都聽得到,他就是樂觀的人,胸襟比較開朗,這和心氣關係密切。

這個「愛」字呢?中文聽講的愛有貪的意思,貪是對什麼都喜歡;有人喜歡文學,有人喜歡藝術,有人喜歡打拳練武功,有人喜歡偷錢,有人喜歡散財,各人喜愛不同,這個愛字包含就很大了,東方稱貪取叫「愛」。現在西方文化講愛的教育,是由耶穌的「博愛」一辭來的,那就是中國儒家所講的仁,佛家叫慈悲,我們普通叫寬恕。儒家孔孟關於做人有兩句很重要的話,「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是教育,嚴格的反省、檢討自己的過錯,寬厚對待別人、包容別人、照應別人。這是講到愛,順便講到有關教育的一點。

「惡」,惡的心理就是討厭,有人個性生來就有討厭的心理成份,所以隨時自己要反省,「喂!老鄉啊,這裏有個東西我們一起去看看」,「你去吧,我討厭」。會不會這樣?討厭是一種情緒。善惡的「惡」字讀「俄」;厭惡、可惡這個「惡」字念「勿」,去聲,現在叫做第四聲,古文在右邊上方打個圈圈。

「欲」,剛才提過了,是屬情的方面,生命一生下來,嬰兒小孩就有。如果碰到好的教育家,好的老師,一望而知,可以看出孩子的性向應該走哪一條路,學什麼比較好。

你們教育孩子,要想了解他的健康,就要認識這七情,這是一般心理情緒的狀況。
剛才提到性情兩個字,現在只講到「情」,「性」還沒有提。性在後天是「知性」,那內容就很多了,今天把「情」這一段先提一下,還不是結論哦,我先交待,將來有機會再繼續,做詳細的討論。

我講這些,是引起你們從事教育的人的注意,同時配合古今中外有關教育的知識,好好研究。現在我們只是站在教育立場上講,實際上,整個政治的大方向,做人做事都在內,都要特別注意。好了,謝謝大家。

恭錄自南懷瑾老師講述《#廿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上)》六、第二講╱p. 262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916939559899450&set=a.702988747961200

Thursday 22 February 2024

我獨泊兮其未兆

/ 游祥禾


老子說:「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

意思是說:「看著每個人熙熙攘攘忙碌著,好像要去參加豐盛的宴席,如同春天裡登上高台眺望美景。只有我淡泊寧靜,沒有徵兆。」

我想老子想要表達不是要你積極的社交,而是,一個人,想要成就一番事業,恰恰需要的是耐得住寂寞。

如果耐不住寂寞,總是被眾人的慾望所裹挾,那麼,結果只能是隨波逐流、「泯然眾人矣。」

「靜生慧。」

每個人都有慧根的。

只是在各種嘈雜、慾望的環繞下,這慧根,隱晦埋沒,沒能被看見了。

只有「撥開雲霧」,擺脫各種嘈雜、慾望的乾擾,方可給智慧,留下生發的空間。

寂寞,對於很多人來說,也許是一份折磨;但是,對於真正想要成就一番事業的人來說,寂寞,卻是上天的一份恩賜。

在寂寞中,他們擺脫了俗世各種各樣的紛擾,能夠在自己的領域中,潛心鑽研。

仔細看看那些耐得住寂寞的人,他們成長的速度,遠超常人。

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任你怎麼努力,都休想搬動。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被誤解的時候,你都怎麼做?我們第一時間的反應,就是去辯解,還自己一個清白。

結果是,不管我們的辯詞,有多合理,也無法說服誤解我們的人。

這是為何呢?

因為先入為主的成見,讓他們聽不進任何的解釋。

所以,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還需要浪費口舌嗎?

但丁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別人口中的那個人就不是你啊!」

真正厲害的人,早就放下了「解釋自己」的執念,而是把心力、精力放在提升自己上。

當自己強大了,那些曾經鄙視你的人,也會來仰望你;那些曾經誤解你的人,也會「毫無理由」的放下了「成見」。

周國平說:「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界的誘惑,豐富是因為擁有了內在的寶藏。」

一個人,只有擺脫了外界的紛紛擾擾,外界的各種誘惑,能夠從自己的內心,尋找力量、尋找美好,方可從容淡定的過好這一生。

安靜獨處對我而言,比積極社交遠遠來的更有幫助多多了!

早安,別急,安靜能幫我們從中汲取力量。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932129274937313&set=a.267211584762422

Saturday 17 February 2024

知不如行

雖多誦經,不解何益;
解一法句,行可得道。
──法句經卷上.述千品


這個偈子提醒我們,誦經不如解義;了解經義,又不如踏實地奉行;實踐經義,哪怕只有一句,就可以得道。

此偈訓勉我們不要貪多誦經功德,而要明瞭經義,才有實益。誦經不在卷數多寡,而在如法實踐。《六祖壇經》中有一位法達和尚,曾誦三千部《法華經》,自認功德很大,來禮六祖,頭不至地,六祖見其高慢,便告訴他:「縱然誦經萬部,解其經意,亦不為勝。」可見誦經而解經義固然重要,但了解經義而照著去體驗,則最為重要。佛經不僅是讓我們誦的,更是讓我們用的。

這個偈子是不是告訴我們不要誦經?不是。經可以多誦,但亦務須了解其義理。即使經典不易全部了解,但多誦之後若有人指點一下,整部經就可能豁然貫通,這僅算是解悟,仍須如法修行,使得理論與生活相契相印,體會更深一層,才是證悟「得道」。

這四句話對一般人也有用處。世間的學問太多,如果什麼書都看,博雜而不精,只能拿來聊天而不能實用。知識學問及技術,貴能專精,再參考其他直接相關及間接相關的學問,便可以把心胸擴大,眼光放遠,才是最好的讀書態度。

/ 摘自:聖嚴法師《智慧100》

Wednesday 14 February 2024

不反應的練習

很多人讀《我可能錯了》會先翻開第13章,看看這句「我可能錯了」是怎麼回事。這是導師阿姜.賈亞薩羅,在午夜時分透露的魔法箴言。

就是這位阿姜.賈亞薩羅,曾經講解過另外一句箴言:「這也會過去。」

#來自13世紀的波斯故事

從瑞典去修行的比約恩,首次聽到這句話,就是在泰國叢林一個繁星點點的夜空下,聽著來自英國的佛教僧侶阿姜.賈亞薩羅、講述一個發生在13世紀中東的故事。#緣分很奧妙

一位波斯國王以傳奇的智慧治理他的王國。有個百姓真的很想知道國王能英明治國的原因。

這個人跪在國王面前時問道:「國王陛下,您以公正、成功和受人讚美的方式治理國家,祕訣究竟是什麼?」

國王摘下自己的戒指,然後說:「你會在這枚戒指中找到我的祕密。」這個人將戒指的內側對著燈光一照,隨後就高聲念道:  

❝ 這也會過去。❞

聽到這句治國箴言的 25 年後,比約恩已經還俗,並陷入了憂鬱低谷,他花了18個月找到再起的動力,教授冥想,演講分享。

而且,他還遇見了心上人求婚成功。在婚戒內圈,他徵得妻子的願意,刻上了:

❝ 這也會過去。❞

這句話讓珠寶商笑了出來,說這是他受委託中最不浪漫的刻字。然而比約恩始終如一,他活在當下。畢竟他受過 17 年的出家修行經驗,從未懷疑過自己的僧人身分,這是有效果的。

#無常#這是壞消息__也是好消息

日子看來非常幸福,比約恩以自己特別的經驗,進行瑞典全國的「通往自由之鑰」(Keys to freedom)演講。直到他發現自己身體不對勁,診斷結果,他罹患了漸凍症。

悲傷一波波襲來,他與妻子輪流以淚洗面。但是第三天早上,他們相視而笑,比約恩在妻子雙眸發現恢復的光彩,他想:

沒有暴風雨是永遠的,❝ 這也會過去。❞

沒有什麼會持久。一切都是無常的。這是壞消息,但也是個好消息。

#來自達賴喇嘛的祈禱

達賴喇嘛在1991年造訪瑞典,就是比約恩負責在飯店照料他,尤其是一定要備好一大瓶熱水。比約恩偶爾進房時,會看到達賴喇嘛會在床上看書,他給比約恩的笑容,讓他畢生難忘。

知道比約恩患病後,達賴喇嘛請秘書轉達祝福與祈禱,並且為這本書寫下推薦。書封上雖然是簡單的一句:「這本書能使所有人受益。」但全文是這樣的清楚:

#透過保持平靜心態的能力#要在面對困難時保持樂觀是有可能的。曾是泰國森林僧人的比約恩,在書中提到他訓練正確引導念頭的經驗,能使所有人受益。」

❝ 這也會過去。❞ 我們早知道這句話,但怎麼理解、如何致用呢?比約恩用17年全天候的僧人訓練,在人生平靜與風暴時,都如實執行。

比約恩的好友在他還俗後,送來一套音樂播放清單「你出家以來最好聽的100首歌曲」。那一天,在瑞士的高原上,比約恩再也坐不住了,他搖起臀部,慢慢舞動。

/ 零極限的美好生活 - Booklife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703180785344170&set=a.534837538845163

Sunday 11 February 2024

身心和人際的崩潰,大多來自情緒消耗

/
蘇絢慧


生活在現代,常讓人感到崩潰,每日或多或少都要經歷情緒觸發的過程,像內心被扣了扳機,轟一聲,在胸口炸開一個洞般感到慘烈、苦痛、疼痛。從小到大,我們累積了太多未解決的創傷和失落,讓我們深陷後天習得的無助和無能為力感中,受到早年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衝擊和牽扯,時常在生活環境中、人際情境中、網路新聞中被觸發,突然莫名愣住、腦袋空白、胸口疼痛感到不知所措、無助、絕望、難受、焦慮、想逃等。

過往在生活中,為了因應高壓和不安全環境,不得不採取的無效認知和行為(例如隱忍、壓抑、攻擊、解離),那雖然確實讓我們生存下來,卻也讓我們時常反覆陷進相似情境裡,而難以平靜安穩。

過度激烈的情緒,或久久未能平復的情緒風暴,可能來自未解決的內心情感創傷,還有曾經負面、痛苦的經歷。那些過往的經驗和感知成為一種自動化的反應,包括不成熟的防禦系統啟動、立刻產生的應對方式,都讓我們一次次的歷經大腦風暴及內憂外患,一次次的消耗身心能量及健康。

要能給自己一個安心的內在空間,情緒界限和情緒空間是重要關鍵。時常被觸發情緒的人,等於時時刻刻活在外在環境引發的內在焦慮和高壓中,感到不安和恐懼,任由被激發的強烈情緒成為主導,不斷支配和綁架我們的心智,無法透過「成熟明智的自我意識」來主導情緒與反應,因此,彷彿時常受情緒侵襲和損害,不斷承受威脅和傷害。

界限,就像是一間房子的門窗和磚牆,你的門窗和牆壁能否擋住外面的風雨?會不會一個街上的細微聲響,就可以輕易的穿透屋牆驚擾到原本平靜作息的你?當然,如果你容易被觸發、被影響,這不是你的錯,因為你個體的界限,內在空間的城牆始終遭遇破壞,或不曾被建造,卻要求你必須隨時受外界支配和強迫回應,以致你沒有足夠的時間和協助,幫助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建好內在的安全堡壘,做自己安全堡壘的主人。

如果你開始意識到要練習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當你再度受觸發時,你試著先不要慌亂,端詳一下情況並自問:

「現在發生了什麼事?」
「我怎麼了?」
「我以為是什麼情況再度發生了?」
「再看清楚目前狀況,我是否能發現什麼是不再一樣的?」

區分、辨識現實情況和自動化跑出的創傷後反應是不同的,各有原因、過程和所面對的對象。讓自己稍微沉澱,尋找一個讓自己感到安全的空間,調節自己的情緒,只要不緊抓情緒不放,最激烈的情緒觸發時間是九十秒,這段時間讓自己暫時停下來,試著練習不要自動化反應、正念呼吸、不做過度絕對的判斷,待身心頻率較為緩和後,再啟動能照顧好自己的新應對方法,並慢慢學習能安撫內心不安的正確方式。

情緒不停觸發是身心筋疲力竭的來源,情緒觸發就如體內的地雷,在反覆觸發下將使身心元氣大傷。因此「減敏自動化反應」是必要的練習,修復內在自我的安全中心,才能務實、客觀、準確的決策出需要的應對,如此才能真的具有信心和能力來處理、執行及彈性應變。

有人從情緒消耗的日常裡,逐漸疏離、麻木及冷漠,因為不這樣做,可能很難再繼續生活。有人則在情緒消耗裡,不停惡性循環,每況愈下,不只自己的情緒越來越焦躁不堪(因為過於疲勞),還可能因此產生身心症、身體疾病、機能受損等狀況。

然而,任何情境的情緒消耗都可能是無止境的,畢竟大環境很難調動與改變,需要很多集體的意識覺察,也需要個體或群體間一同合作,願意將愛護生命的人生哲學落實在我們的社會,才有機會挽救和反轉我們日漸耗損的身心健康。

在那之前,如何讓發生情緒消耗情況的個人,能為自己增能,賦予自己想要守護身心健康的權利,不僅提升自我心理健康意識,還能透過「有意識的覺知」為自己選擇有益的人事物連結,特別在情感能量的運用上,不要什麼都扛在自己身上,也別凡事都說「好」,幫助自己獲得實現生命意義的動力,而不是陷在損失與耗竭的循環中不可自拔,不停陷落,就像陷在流沙裡,只能日日感到快要滅頂般的無力和無奈。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958397118982151&set=a.283843669770836

Thursday 8 February 2024

微笑抑鬱症

習慣戴面具、以笑迎人「微笑抑鬱症」(Smiling Depression),一旦爆發,甚至比重度抑鬱傷害更大!

很多人總以為抑鬱症患者就是會無精打采、滿面愁容、長時間悲觀消極,微笑彷彿與抑鬱症搭不上邊。但隨著社會變遷,許多人已習慣了壓抑和言不由衷,有一種抑鬱現象,便是患者會將抑鬱情緒的一面隱藏起來,戴起微笑的面具,讓人以為自己生活愉快。這類型的「微笑抑鬱症」雖不是一個經臨床診斷的定義或正式的醫學名詞,但可被視為屬於「非典型抑鬱症」的一種。儘管被稱作「非典型」,但其實卻是十分常見的抑鬱症亞型。

微笑憂鬱症患者可能表面做事積極,甚至可以是團隊中的開心果,事實上內心卻可能長期鬱結、充斥著負面情緒。這些人通常在社交媒體上總是光鮮亮麗,卻偶爾會發一些極度負面的文章,內容甚至可能充滿了對人生的無望感。患者亦可能會習慣壓抑和委屈自己以取悅他人,久而久之,便會讓負面情緒更快速累積。他們處理負面情緒的轉化與表現通常會比一般生硬,總會一氣過把這些情緒隱藏,而只留下正向情緒。

因微笑憂鬱症患者會盡力掩飾自己的抑鬱一面,所以從他們表象的情緒中總是會很難被他人察覺到。

但仍可以留意親友會否擁有以下的特征,部分「微笑抑鬱症」患者症狀包括:

.不喜歡社交活動,獨自一人最自在
.人前掛上標準笑容,離開後卻笑不出來
.是朋友的開心果,自己內心卻很難過
.覺得自己很糟糕、擔心會成為別人的負累
.隨時想要保持完美,總習慣強顏歡笑
.過份在意別人說的話或他人的看法
.時常感到疲倦、失去活力
.突然感到食欲不振或會暴飲暴食
.對小事情也容易焦慮,甚至逃避
.不相信身邊的人,不主動求助
.在社交平台上營造幸福假象
.朋友很多卻找不到可真正傾訴的對象

因微笑抑鬱症在統計上往往被低估,甚至連當事人也未能認知到自己已患上抑鬱症,以至於沒有及時尋求幫助。他們可能會慢慢對曾經享受做的事情,甚至對人生失去興趣,正因為難以察覺,卻與重度抑鬱患者不一樣,因他們並不會因病情逐漸加重而變得低落,反而擁有原本的體力和行動力。

加上他們有過度壓抑自己的傾向,當這些壓抑一旦被爆發出來,便可能會出現嚴重反彈,轉換成實際而具體的執行力,令他們在自殘或自殺的風險上,甚至比起重度抑鬱症患者還要高出許多。

「微笑抑鬱症」與其他抑鬱症一樣是可以治療的,輕度抑鬱症患者只要及時發現自己的病徵,尋找合適的方法緩解和釋放自己的負面情緒,便可以獲得改善。

可嘗試保持以下良好生活習慣:

1. 多做運動
2. 均衡飲食
3. 建立興趣,如聽歌、看書等。

若是重度抑鬱症患者,則建議採用藥物與心理的雙重治療,及早向專業醫療人士進行專業診斷。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778580590976346&set=pcb.778580884309650

Tuesday 6 February 2024

有些話,就是不能說出口

丁菱娟

它比刀子利,會在心裡留下烙痕,永不消失。

有天在網路上看到藝人寇乃馨的一段演說,她說,她曾經用狠話傷害過最愛的兩個男人,一個是爸爸,另一個是老公黃國倫。一開始爸爸反對她與黃國倫交往,某次在電話裡對她說:「如果妳真的要跟他交往,我就不認妳這個女兒。」她聽後回答:「好啊!你覺得從什麼時候開始比較好?」把爸爸氣到差點送醫急救,她事後非常後悔。

還有次跟黃國倫吵架,她口不擇言說:「你哪一點配得上我寇乃馨啊?你知不知道你離過婚,你是二手貨。」黃國倫沒有回嘴,轉身收拾行李,離開時看了她一眼說道:「乃馨,有些話是不能出口的,妳知道嗎?」說完後便離家出走三天。黃國倫回家後,寇乃馨抱著他痛哭。她說,越會說話的人,越容易用言語去傷人,所以她自己也有反省,呼籲絕對不要講出那些會後悔一輩子的話。

對於最親愛的人,我們最清楚他們的弱點,也因此若要傷害他們,很容易就一槍斃命,命中要害。那是因為他們心甘情願地把最脆弱的一面展示給我們,給予我們最無私的信任,但是我們千萬小心,不要消費這份信任,說出一輩子都會後悔的話,因為有些話就是真的不能說,它比刀子利,會在心裡留下烙痕,永不消失。

不讓人難堪,也不拿「弱點」來開玩笑

通常伶牙俐齒的人最容易辯解,或用言語打動人,但也最容易傷人。它像刀,不是救人就是傷人,因此要不斷地提醒自己,不能太「靠勢」(台語,仗勢欺人的意思),尤其是將人踩在腳下,損人自尊的話更是不能說出口,譬如像「當初要不是我娘家, 你怎麼會有現在……」或是「你比某某某都不如」等話語,這種話就是故意讓人難堪,並把人看得比自己低下。這種話讓人無法忍受,何況是最親密的人,更是情何以堪。「同理心」永遠是溝通者應該要學的。

還有些話也不能說,就是對方天生的弱點、對方在意的點及對方的底線,你明明知道那是事實,但就是不能說。有些人很在意禿頭,你就不要在他面前虧他這點;有人在意身高,你也不要白目把它當笑話講。朋友間可以開玩笑,但是他在意的弱點對他而言,可一點都不好笑,因為這些弱點或許不是他可以改的。再來就是,別隨便拿別人以前的糗事或挫折當玩笑開,你自覺好笑,但對對方而言,就像一把刀刺向自己,令人難受,千萬別得罪了朋友再來後悔。

有些話是真的不能說出口。話,要好好講,愛才能浮現。

直爽並非優點

我常看到有些人個性衝動直爽,常因逞一時之快,話到嘴邊就一定得脫口而出,不說不快,說完了之後有些後悔就會順口又加一句「我這人就是心直口快,也沒什麼惡意」。

加這麼一句只是想掩蓋自己的悔意,或是淡化自己的錯誤,但站在對方的立場,卻是一種類似霸凌的感覺,本來對方理所當然該生氣,但因你補說了這一句,變得好像有氣卻發不得了。如果對方真的生氣,當事人有可能再重複「我不是跟你說過我這人就是心直口快,本來就沒有惡意,你幹嘛生氣」,說得更理直氣壯。

實際上,說出來的話像潑出去的水,已經無法收回,有時明明知道說出來的話可能傷人,但還是擋不住自己的衝動,不吐不快,最後除了剎那間那一個「爽」字,大概什麼也沒有獲得,得罪了人不說,事後空留遺憾又有何用。

我漸漸發現,「有話直說」的個性,講好聽是「直爽」,其實背後是自私與沒有同理心。所謂有話直說就是沒有顧慮別人心裡的感受,想說什麼就說什麼,這有什麼難的。我現在只要聽到別人說「我就是這麼直爽的人」,以用來掩飾自己口無遮攔的話,我就會對這個人敬而遠之。

因為成熟的人一定會有同理心,思考別人的感受,所以話才能不傷人,讓別人聽得懂,願意接受,也會有台階下。舉例來說,如果我對一個邀約沒興趣,當然不能直說內心的話,像是「這個活動好無聊,我一點都不想參加」,但可以表達「非常感謝您的邀請,但是我已經有其他計劃了,所以無法參加,請見諒」。

真正的成熟說話是要「說到對方心坎裡」,才能讓人接受又如沐春風。

話怎麼說,其實反映一個人的「心態」

話每天都在說,當然並不是每件事都要準備好才能說話,但職場上重要的事件,像是和老闆談話、要求加薪、說服客戶、主持會議、談判、簡報演講,甚至是回一封重要的郵件,都要事先準備,想好主軸及主要訊息,才能不出錯。接著就是練習、練習、再練習,才能達到目標。

因此,沒有所謂天生的媒體寵兒,會說話的人其實都是準備好的,知道自己要說什麼才開始說話,但說出的話給別人的感受,和這個人的風格也有很大的關係。除了會說話,懂得說話技巧之外,性格和心態還是相當重要的。如果你是位厚道的人,說話就不會因為要製造效果而去傷人;如果你是位有同理心的人,就會將心比心,知道對方的地雷區在哪裡而不會硬揭瘡疤。所以話怎麼說,其實反映一個人的「心態」。

如果我們能心存善意,欣賞他人的優點,這樣你在和對方溝通時,他一定也能感受到你的好意。尤其當主人,為了要讓賓主盡歡必須口吐蓮花,不管再怎麼看不慣的事情,都還是要放大來賓們的優點,絕對不要去戳人痛處。

對別人的好話、讚美,在公眾場合要大聲說,若是別人的痛,則在私底下給予溫暖,這才是成人說話的智慧。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953810802774116&set=a.283843669770836

Saturday 3 February 2024

末法時期

/ 常霖法師


有些學佛人不明白,為何某些道場會有門戶之見,不喜歡信眾去別的道場學習,這現象可分成兩方面來說。

第一方面,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假如只是這邊聽聽、那邊學學,沒跟隨同一方法練習,學到的就只是皮毛,很難「一門深入」。不過佛法着重不落二邊,剛開始時嘗試接觸不同法門,也無可厚非,但一旦找到相應的方法,就要落實修行,不應換來換去。

《金剛經》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意思是如來滅後有5個500歲,第一個「解脫堅固」,佛雖入滅,但仍有人依如來遺教而得解脫;第二個「禪定堅固」,佛弟子雖未得解脫,但可透過各種修行而得禪定三昧;第三個「多聞堅固」,佛經傳入中國,得到翻譯而普及,很多人得以聽經聞法;第四個「塔寺堅固」,不少人着重建塔修寺,加上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道場也同時多了;第五個「鬥諍堅固」,教內各立門戶,互相批評競爭,讓佛弟子無所適從。

因此第二方面,現在正是「鬥諍堅固」的末法時期,人的我執較重,覺得自己方法較好而排斥別人,自然產生門戶之見,但也不用對學佛害怕失望,因為《金剛經》還繼續說「…..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所以學佛修行的重點是不要「心隨境轉」,修行是自家的事,不應因別人分門別派就因噎廢食的。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E6%9C%AB%E6%B3%95%E6%99%82%E6%9C%9F/?fbclid=IwAR3RhO8tFq4HUv1u84C8iDXNoRGRjHi-7zFR6Mo-vhGZzC1h_CKLkFysW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