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31 July 2021

想念

/ 區家麟


於是,再讀一遍 Viktor E. Frankl 的名著,Man’s Search for Meaning。這本書,看來所有中譯版本的名字都頗怪,姑且譯之為《尋索生命意義》,很老套,但那是一位納粹集中營倖存者的感悟,他觀察石牆內最先死亡的人,得出重要結論。

Frankl 說,集中營裡,很多人未到毒氣室已經死去,他們並非死於缺乏食物或藥物。人們被困囚籠中,最先死亡的人,就是那群失去希望的囚犯,他們找不到活下去的意義。

他目睹,每逢聖誕節與新年,死的人最多,人們渴望在大節回家過年;但希望一再落空,令他們喪志,人亦隨之而死。

Frankl 體會到,苦難本身沒有意義,但我們如何回應苦難,就能賦予苦難一種意義;強權能奪去你的所有,但你仍然有自由選擇如何去面對;生命中很多事情不能控制,但你能控制自己的心情、能控制應對的方式。

邵家臻寫的《石牆生花》,記監獄生活枯燥,囚友會為「有得選擇」而興奮一刻,例如每星期派發小賣部清單讓人選購物品。Frankl 則強調,一種終極的自由,是你能調節心態,選擇如何面對眼前的困境。這種寸心的自由,無人能夠奪去。

Frankl 形容,囚牢中,身分只剩一個數字,每個人如羊群一員,每天被驅趕、營營役役重複刻板的存在,個性被剝奪;慢慢地,每天都在逃避狗咬,求一口嗟來之食,每隻羊都拼命擠到羊群中間,順從、妥協、自保,害怕突出自己,避免成為羊群邊上突出的個體、避免成為最先被打的對象。

他說,每個人必須有意識地抗拒這種心理狀態,要有意識地存在,在刻板的日常與工作中找到自主的節奏、想念你鍾愛的人、保有自己所珍重的價值、保存寸心的自由,才能好好活下去。

*
《尋索生命意義》一書,1992 年版的引言中,Frankl 說了一個小故事。他談到自己當年一個抉擇,就是納粹暴行已經很明顯了,為何不離開奧地利家鄉?

作者當時其實已獲得美國簽證,可以立即到美國歲月靜好,安心寫他鍾情的心理學研究。他父母亦很慶幸兒子有機會離開,但 Frankl 反而猶豫,他不忍心離開父母。他一直拖延決定,直到有天回家,他見到桌上有塊石頭,父親說納粹黨火燒猶太教堂,他搶救了一塊刻着猶太《十誡》的石塊,上面刻著「以父母為榮」一誡,他當下決定,留在自己的土地,一同面對明知會來的惡運。


https://aukalun.blogspot.com/2021/07/blog-post_30.html

Wednesday 28 July 2021

Google、微軟CEO都是印裔,華人在美國為何很少當領袖?

/ 洪 蘭

美國大企業CEO,許多來自南亞,明明華人實力不輸人,為何當上領袖的卻不多?這和東方文化有關,想突破,要適時「數典忘祖」。


朋友轉來Google印裔CEO演講連結,問「美國科技界有成就的華人很多,為何當CEO的這麼少?」

這也是我不解之處,華人子弟在各專業領域都很傑出,美國律師事務所有11%是亞裔,但是只有3%是老闆;醫院裏華裔醫生很多,但擔任院長的很少;華裔大學教授很多,擔任校長的屈指可數。

2017年美國500大企業中,亞裔CEO只有16位,但其中花旗集團、Google、微軟、百事可樂、英特爾等的CEO都是南亞裔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東亞(華裔、日裔、韓裔)較少。我們智商不輸人,為什麼華人領袖卻不多?

亞裔的工作特徵

MIT史隆(Sloan)商學院做了一個調查,找出美國亞裔在升遷時的竹子天花板(bamboo ceiling,即玻璃天花板),排除語言能力後,他們歸納出三個可能原因:偏見、動機和做事果斷性(assertiveness)。

在偏見上,東亞和南亞感受到的種族歧視差不多;在動機上,東亞、南亞和白人一樣高;但是在自信心和果斷性上,東亞比南亞和白人整整矮了一半。

的確,印度人很會行銷自己、會搶功、更會辯論。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森(Amartya Sen)著作The Argumentative Indian承認印度人好辯,他們的文化有爭辯(argumentation)和辯論(debate)的傳統。若有印度人在場,你會知道,因為他會聒噪到讓你察覺他的存在。

安靜孩子無糖吃

但我們的文化就不同了,中國人講究謙虛、圓融、以和為貴。歷代聖賢所教處世方式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凡事退一步,海闊天空。

我們雖然也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態度卻是「良賈深藏若虛」,忘了西方社會講究現實,他們的文化是會吵的孩子有糖吃。

美國把亞裔稱為「少數民族典範」,刻板的印象是勤奮好學,奉公守法,與世無爭。因為不會爭,論功行賞時,亞裔就變成介之推,老闆像晉文公一樣,把他的功勞給忘了。

現在想想,「數典忘祖」對海外華人來說,不但不是罵人的話,恐怕還是必要的。在羅馬就得做羅馬人做的事,要出人頭地,就得先忘記祖宗的教訓。這也算是生存下的無奈吧!

原刊於《天下雜誌》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google、微軟ceo都是印裔,華人在美國為何很少當領袖?/bc%9f/

Friday 23 July 2021

真正的民主

/ 林沛理


社交媒體是民主的敵人還是朋友?那要看你如何為民主下定義。心懷不軌或頭腦簡單的人,會把民主等同普遍選舉(universal suffrage)。其實普選只是形式上的民主,不一定是有內涵和實質的民主(substantive democracy)。真正的民主是人民可以更積極地參與政府各層面的決策過程,即英文所謂「active participation in governing themselves」。換言之,民主不是選出代表加入政府就撒手不管,然後待下次選舉才用自己的投票權與政客算帳。民主不是找個代理管好自己的事情,而是自己管好自己的事情。所以民主其實是一樁麻煩事,它會弄污你的雙手(Democracy gets your hands dirty)。

美國幽默作家哈伯特(Kin Hubbard)說:「我們都想投票選出最好的代議士,但為何永遠候選名單找不到他?」(We all want to vote for the best man, but why can't we find him on the list of candidates?)原因很簡單,最好的代議士其實就是我們自己。

要讓人民參與決策的過程,政府要提供足夠的空間,並制定相關的程序。更重要的是,社會需要一個充分知情的公民集體(informed citizenry)做民主的基礎。社會精英在當中擔當重要的角色,他們的責任是幫助市民理解政策的錯綜複雜和紛繁難懂。可是,社交媒體、民粹主義和微權力的興起,大大削弱他們發揮的功能。更糟糕的是社會整體的議政和問政能力(political literacy)不斷下降。當整個社會都朝「笨下去」(dumbed-down)的方向發展,市民連理解政策都感吃力,又如何有效地參與制定政策。

愚民或至少迎合大眾的愚蠢,是社交媒體、搜索引擎、智能電話和應用程式的營運模式。尤其是社交媒體為假新聞、錯誤信息、仇恨言論、謠傳和謊言提供發布平台和散播機制,已成拉低民智的罪魁禍首。二百年前,法國作家伏爾泰(Voltaire)說,誰有本事令你相信無稽之談,誰就有本事令你大開殺戒(Those who can make you believe absurdities can make you commit atrocities)。這句話完全適用於今日謠言滿天飛的香港。

https://www.yzzk.com/article/details/新思維及其他專欄%2F2021-30%2F1626923371000%2F真正的民主

Tuesday 20 July 2021

真正的柔軟

/ 聖嚴法師


所謂的「柔軟心」,是指把自我減低、減少、減輕,不在人際間架設心防,也不為自己設想,心胸全然敞開。所以,凡是自我主見很深、自我中心很強的人,是不可能有柔軟心的,而佛法所說的「無心」,事實上就是最徹底的柔軟心。

「無心」的「心」,是指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當我們放下這顆自我心時,才能真正變得柔軟,否則別人多說你兩句,立刻就會武裝起來,變得有稜有角,不但無法心平氣和的溝通,還很容易受傷。

因此柔軟心和佛法所說的「空」息息相關,唯有體會到自我和一切的事物,其本質都是「空」時,心胸才能真的敞開。

培養自己的柔軟心,是利人利己的好事,因為如果能夠消融自我,遇事時,雖然你還是你,但是不會那麼容易被別人的言行舉止刺傷。而且你不傷害別人,別人也不會故意傷害你,所以柔軟心可以說是對自己與他人的一種保護。

就如《老子》所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水是天下最柔軟的東西,卻可以滴水穿石。水沒有一定要去的地方,但只要有空隙它就處處都去;而且它的型態不斷變化,遇到冷的變成冰,遇到熱的變成氣,遇到什麼就變成什麼。雖然一直在改變,但是無論怎麼變,它的本質卻始終不變,這是因為它始終掌握住自己的原則。

一個真正柔軟的人,就像菩薩一樣,他只有一個方向,就是幫助所有眾生得到利益;只要眾生能得到利益,無論要他變成什麼都可以。

為了讓眾生得利益,自己必須變得非常柔軟,也就是說會隨著眾生的因緣而改變自己,但萬變不離其宗──即使千變萬變也不會改變原有的方向與目標,這才是真正的柔軟。

如果一直變化,變到忘卻既定的方向,或是喪失原則,那不是真正的柔軟,而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而且所謂的「眾生有益」,是真的有益,不是存了好心,結果卻做了壞事,其間的標準便要以「智慧」來衡量。

此外,「柔軟」不是「柔弱」。柔弱的人非常脆弱,很容易因為別人的欺負而受傷害,而且一旦跌倒了就再也不想站起來。但是有柔軟心的人,不會受人欺負,因為這種人就像水一樣,很有彈性,懂得順應情況變化,或繞圈、或轉彎;即使別人踢他一腳,他倒下來以後,又可以馬上站起來,就像不倒翁一樣,這就是所謂的「柔能克剛」。

堅強和柔軟本質上也是相通的,堅強的人韌性非常高,不容易被挫折打倒。以我自己為例,我的身體很瘦弱,運氣很不好,智慧也不夠高,但是我永遠都循著同一個方向努力。在某些情況下,我可以停下來暫時不走,或是轉個彎,不一定要直走,但我一定會朝著同一個方向前進。所以一路走來,走到今天,無論走的是大路還是小路,總算走出一條路來了。

◎《從心溝通》

Saturday 17 July 2021

莫言被批「媚外」 遭踢出百年名作家之列

近日,中國作協、《光明日報》、《文藝報》等權威機構和央媒,正式將一貫暴露中國新社會「黑暗」的媚外「作家」莫言,踢出中國百年名作家之列,這實際是徹底否定了他和他的作品。

中國《光明日報》6月22日發表中國作協黨組成員秘書處書記吳義勤《中國文學的紅色基因》。文中列出了中國百年來上百具有紅色基因的作家和作品,新中國建立後作家的作品也有數十部,而莫言和他的魔幻大作卻不見踪影。文章稱,新中國成立後,《紅旗譜》《紅岩》《紅日》《創業史》《青春之歌》《山鄉巨變》《保衛延安》《林海雪原》等紅色經典是全中國人最愛讀的作品。

吳義勤稱,講好黨的故事是中國新文學的神聖使命。比如郭沫若的《女神》最早表達了對共產主義的呼喚,表現出摧毀舊世界、創造新世界的革命精神;賀敬之、丁毅執筆的《白毛女》深刻揭示「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主題;老舍的《龍鬚溝》通過龍鬚溝的古今對比,表達了對新中國的無比熱愛;金一南的《苦難輝煌》全景展現黨建立紅色政權、領導人民進行偉大長征和革命戰爭的恢宏歷史。

《文藝報》總編梁鴻鷹《讓人們重回百年文學現場一一寫在「紅色經典初版影印文庫」出版之際》,文章也列出的大量紅色作家和作品,莫言也榜上無名。中國央媒幾乎同時發表重磅文章,強調文藝創作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凡是損害人民利益,抹黑新中國,詆毀社會主義的作品都缺少紅色基因,都違背主流民意,必然被人民大眾所唾棄,最終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

而莫言的作品沒有一部是歌頌社會主義新生活的,幾乎都在揭露所謂的「黑暗面」。在他的作品裡,幹部都是粗俗不堪的,老百姓都是愚昧無知的。他之所以能夠獲得諾文獎完全是因為他徹底地否定了49年之後30年的歷史,抹黑了我黨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莫言曾經寫道 :「只有正視人類之惡,只有認識到自我之醜,只有描寫了人類不可克服的弱點和病態人格導致的悲慘命運」,才能真正產生「大悲憫」(莫言《生死疲勞》)。他在一次採訪中表示:文學藝術絕不是唱讚歌的工具。

有中國網友表示:「莫言得獎中了海外對中國不懷好意人的下懷,紛紛對他的作品進行出版,他的名聲也越來越大,直到成為中國唯一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

莫也也曾在2013年因出書宣傳而來過台灣,他表示從大陸電視看台灣,覺得台灣「一團混亂」,來了之後才發現台灣「亂只亂在立法院」。他還讚揚:「台灣處處是雷鋒」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1-07-14/604327?fbclid=IwAR1l_0JZsy0WZ0avEGBRE4ELmFdCn38HkyVDz9V36DaJkO0YcsGkaRv1Tt4

Thursday 15 July 2021

破窗效應:主管沒留意的小事,都是組織崩壞的開始

/李宥臻


談到「破窗效應」,不得不提及1980年代的紐約地鐵站。曾經,它是紐約市民的惡夢、犯罪的溫床;後來,卻憑著一些「微小」的改革,順利扭轉局勢。

不以嚴法來遏止犯罪,當年的警察局長反其道而行,從「小地方」做起:嚴格抓逃票、整頓環境,一面清除牆面塗鴉、一面修繕窗戶。沒想到,短短數月,治安大幅提升,獲得市民肯定。

這位警察局長的做法,正是應用了「破窗效應」的原理。

第一扇破窗即是代表無秩序的宣告

破窗效應(Broken windows thoery),是由犯罪學家威爾遜(James Wilson)和凱林(George Kelling)提出的理論,表示一棟大樓,若有一扇窗戶破了,久久都無人理睬,接下來,將會有愈來愈多窗戶遭到破壞,甚至開始出現小偷和罪犯。

他們認為,「第一扇破窗」等同於「示範性的縱容」,間接給人一種無秩序、可以任意妄為的氛圍。

這就是為什麼在生活中,愈是髒亂的地方,愈容易有人亂丟垃圾;愈欠缺打掃的廁所,也愈容易有衛生紙散落在地面。

心理學家辛巴度(Philip Zimbardo)曾經做過一個破窗效應實驗,把兩輛外觀一模一樣的汽車,分別停在治安良好的A區,及龍蛇混雜的B區。

他先把停放在A區的車砸爛,結果那輛車當天就被偷走了,而另一台車在B區安然度過了一週。接著,他在B區的車窗上敲出一個大洞,幾個小時後,車子也遭竊了。

換句話說,不論原先的環境多有秩序,任何小奸小惡,在第一次發生時,若沒有得到適當的處置,都可能引發「蝴蝶效應」,讓一個小洞裂成破口,最終演變成一場難以收拾的社會亂象。

不當行為應零容忍,放任只會造成團隊士氣低落

至於職場中的破窗效應,又是以哪些形式呈現?

先以「企業組織」來說,這扇破掉的「窗」,指的是內部制度和規範。

假設某職員經常開會遲到,卻無人規勸,也沒有受到責罰,漸漸地,其他同事也會跟著仿效,在會議開始後才姍姍來遲,導致團隊士氣降低,影響工作效率。

或者有些辦公大樓,需要刷卡才能通過閘門,員工即便忘記帶識別證、趕時間,都不應該尾隨他人進入,而應另行簽到。但有人違規被抓,卻沒收到任何勸誡之後,其他職員也會陸續鑽漏洞,使規範形同虛設,埋下安全隱憂。

其次,以「個人」來說,最需要修補的「窗」,是一些不經意養成的壞習慣和工作態度。(你知道嗎?一條鯰魚,喚起其他成員的危機意識

例如,分內之事尚未處理完,就答應幫同事一個小忙,時間久了、次數愈來愈多,很可能被他人占盡了便宜而不自知。或是在執行任務時,隨便交差了事卻沒被主管發現,之後便容易變本加厲,開始喪失原有的工作紀律及企圖心。

然而,不論是公司還是個人,避免破窗效應的最好方法,就是「零容忍」。

一看見漏洞,就要立刻補起來,不要因小失大,輕忽了日後可能產生的連環效應,因為任何一個微小缺失、一時貪圖的便利,都可能如滾雪球般,愈滾愈大,直至失控。

如何積極應對破窗效應?看沃爾瑪怎麼做

除了事後補救之外,其實避免破窗效應,還有更積極的做法:以一個富有秩序的環境,創造和破窗效應相反的結果。

以全球最大零售商沃爾瑪(Walmart)為例,他們要求倉庫和交貨區,需要隨時保持高度整潔,貨品也必須排得井然有序,目的是為了讓員工及供應商被眼前的整齊劃一影響,帶出嚴謹的工作態度。

在日本,許多企業也會採取「紅牌作戰」策略,在待修繕或不乾淨的設備、物件上,黏貼醒目的紅色標籤,督促相關人員即刻改善,使辦公室能時時保持清爽,提升整體的工作品質。

從社會、職場到個人生活,破窗效應可說是無所不在。但如同作家王國豐在《破窗效應》中所說的:「你有什麼樣的習慣,就會有什麼樣的生活。」只要保持敏銳,及早認出「亂源」,就能迅速斬草除根、杜絕後患。

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9778&page=2

Tuesday 13 July 2021

其所由來者,漸矣

/ 游祥禾


我已經連續三天都在不同的地方看到這一句話,《易經》說:「其所由來者,漸矣。」南懷瑾老師在《論語別裁》裡講到這話說,「天下的事,沒有突變的,只有我們智慧不及的時候,才會看到某件事是突變的,其實早有一個前因潛伏在那裡。」

大道至簡。
簡到什麼程度?簡到人們忽略不計,簡到人們一笑而過,簡到人們一無所知。

人到中年,對許多名言警句感悟越來越深。當然,感悟深,與人到中年關係不大。就好像說「四十不惑」一樣,那是人家孔夫子總結自己的人生經歷時說的「四十不惑」,跟別人沒什麼關係,有的人活到八十、一百歲依然是迷惑的。

佛祖說,「凡夫畏因,菩薩畏果。」什麼意思?

「其所由來者,漸矣。」

稻盛和夫說,明天是今天的延長線,意思是:「其所由來者,漸矣。」

多讀一些書就會發現,道理就那麼幾條,那些聖人賢人偉人,說的話看似不一樣,道理只是一個樣,他們從不同的道路走到了一個地方,看到了一樣的東西,但用不一樣的語言表述出來。

「其所由來者,漸矣。」這話誰都能說出來,可真正誰又真正懂得呢?以前覺得算命是假的,江湖術士,騙人的。

自己後來接觸了,似乎對算命又多了一些概念,老祖宗的智慧怎麼會是拿來算命,難怪亂算一通,害人不淺啊!這寶貴的智慧資產,是拿來順天應命、應人、應時,帶入生活,這根本是蘊含著至高無上真理的好東西啊!

這世間的道理就那麼幾條,看到今日的因,推測出明日果,算命不就是這麼一回事,如果你懂一點,多少也都能預見一二。就好像這輛車從這高速公路口上去了,難道推測不出他去的方向嗎?

所以,見到今日的因,明日的果自然知道。一個每天堅持健身的人,難道猜測不出他未來將會有一身肌肉嗎?

「其所由來者,漸矣。」道理就是這麼簡單。

一個有志向的人,看他今天在幹什麼,基本可以知道未來他是個什麼樣子。雖然人生是異常複雜的,可擺脫不了因果。

人生啊!太清晰明瞭了,總得弄清楚知道自己要幹什麼,這個事若搞不明白,那一切都白搭,加減乘除湊一堆,最後還是個負數,你還是不知道為什麼,漸矣啊!

想幹什麼,決定了我們要成為什麼。「漸矣」,一個漸字,是方向,是生死,是我之所為,是我之所是,是我之一生。

我恍惚知道了自己的一生,就是從開始覺醒、誠實面對自己那一刻。

今天所為,當下所做,此刻所想,就是我未來所是。

人生就是這麼簡單的運算法則,如莊稼一般,今天種什麼,明天長什麼。

早安,別低頭,向前走!

Wednesday 7 July 2021

平反歹角

/ 黃珍妮


有沒有歷史學家分析一下,女性當家,當時社會是否盛世,治理得好嗎?一味說是篡位,但改朝換代的事經常發生,亂世總有因由,女人便說是禍水,男人便是奪權英雄。我們中國歷史也要來一次平反了。

迪士尼宣布把以前動畫中的女性奸角逐一做主角拍戲。

小孩子從小要明白,故事就算是童話故事,沒有好人壞人,沒有黑白分明,忠奸也不是簡單幾句口號式標題便可交代。以前總說孩子怎會明白,年紀小的孩子一邊看動畫一邊追問:「他是忠還是奸?」父母喜歡一面倒的判決忠奸分明,壞人全部滅亡失敗,好人全部勝利,從此快樂過日子。

美麗童話還是政客嘴臉?

成年人知道這是天大的謊話,卻懶得解釋,其實每一件事都應多方面考慮,口號都只流於政治洗腦才有號召力,但現實中口號只是偏見和過於簡單的分門別類。

如今好了,連迪士尼也說要為奸角平反,一齣由睡公主的落咒女巫Maleficent做主角的電影,拍完一部又一部,Angelina Jolie演技可以盡情發揮,因為角色多層面,立體化,有心理背景,有苦衷,有掙扎,現代人都愛這種角色,因為更能代入認同。

然後Joker在蝙蝠俠中搶盡鏡頭,甚至做了主角,演紅了幾位善於交付心理演繹的演員,他不只是一位奸的瘋子,他的心路歷程又有誰明白?

正如2020年美國選舉大鬧劇中,美國如夢初醒地看清楚政客大聲叫囂的漂亮口號,而這些口號永遠離不開一些人人都愛的口號,但後面的醜陋,這次真是放在公眾面前,不容大眾繼續沉迷、否認。美國人驚訝於政客怎樣可以把謊話變成真,不再願意相信真的有像動漫中的英雄能夠將推銷的政治口號承諾實現,對於那些口號只能待之如笑話。如今連童話也不再有英雄,當然那些壞蛋也要我們靜心了解,以同理心去包容。

歹角心事有誰知?

101斑點狗中的大女巫Cruella,在最初的版本中她是一位只求有皮大衣而屠殺斑點狗的病態虐狗者。在最新由Emma Stone扮演的Cruella,由她坎坷的童年說到初期立足時裝界,叫觀眾看看她的才華,她的獨特之處,她其實是愛狗,也沒有殺過狗,都是誤會。

睡公主裏的Maleficent要求我們知道世界怎負了她,她才有此劣行,其中又有幾多是誤解,幾多又是外圍因素?

誇張這些傳統歹角的惡行,有點像我們看一些傳媒的新聞報道,每一則電視新聞都只是短短的2、3分鐘報道,狠狠地剪輯後,只看某一方的行為,不問前因後果,然後套上偏激一面倒的標題,知悉事情來龍去脈的分析反而未必被接納。

其實每一項新聞最好是看雜誌式的專題報道,幾千字的分析。可憐今天的年輕人,已習慣了視像方式的新聞,全部都要短暫的注意力,於是他們容易被煽動,然後做了衝動又偏激的反應,把每一項事情都分判為忠奸兩方,又從何得到諒解?
世界從來不是非黑即白

殊不知有演技的人都愛演出歹角,內心戲不會少,不過看慣港劇、韓劇的人不喜歡,太用腦了,以前試過把立體角色放入港劇,師奶投訴:「好亂,究竟邊個係壞人?」想得獎的演技派演員卻愛極了這種複雜。

世故的人如果對自己還有點自省能力,都會反問自己,何嘗未試過發脾氣,有情緒,做出與平日舉止絕不類似的行為,口出狂言,說了想追回來的話,懷疑身體裏邊還有另一個人;臨床心理學家可以寫出成千頁的分析,醫學名詞一大堆……但諸多解釋後,別人又說你只懂推搪。

其實歹角做主角的電影只是為了能夠令我們和這位所謂歹角共同分享那些艱難的日子,觀眾投入是因為我們也曾有過類似艱難的日子,我們也曾試過被人誤會,也曾試過出軌,做過我們不想再提的事;如果有人敢說自己是聖人,他只是一位不害羞的「大話王」。整天把自己放在道德高地的人(美國在外交世界中)只會把自己變成小丑,叫的口號流於重複又沒意思的經文,漸漸地已沒有人理會。

誰來為紅顏禍水平反?

一向被視為女魔頭的麥克白夫人,以前念沙翁巨著《麥克白》時,總是認為她才是幕後主使者,後來有更多演繹,說她怎樣用美色控制麥克白,麥不敢殺君,麥夫人便恥笑他不是男人。但我不禁問,當年的女人自己有才華,有雄心,卻要靠男人代為出手,把罪都怪在女人頭上,有點像中國歷史中,外戚干政,全都是妖妃、不安分的後宮。

窩囊的皇帝沒錯,有本事的后妃全部被歷史唾罵。記載的歷史已有偏見,誰又可以為她們平反?麥夫人其實又有什麼背景?她是一位才華出眾卻苦於沒有正規途徑顯本事的壓抑女性?麥如果不想弒君,夫人怎操控他?她的雄心便是原罪?

呂后,武則天,一大籮的本事女人,見到男人不濟,想自己動手,卻要靠丈夫、兒子做皇帝,有沒有歷史學家分析一下,女性當家,當時社會是否盛世,治理得好嗎?一味說是篡位,但改朝換代的事經常發生,亂世總有因由,女人便說是禍水,男人便是奪權英雄。我們中國歷史也要來一次平反了。

/ 黃珍妮

中小學念修女學校,香港大學社會學系畢業,任職公務員。後到英國讀法律,回港任職大律師至今。任《信報》專欄作家多年。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平反歹角/

Friday 2 July 2021

最妙的一部經

/ 宣化上人

佛所說的法,都沒有超出這五時和八教,由佛成佛後,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完全是為的《法華經》而說法。佛剛開始說《大華嚴》,這小乘根性的人不能接受;以後佛就「隱大示小」,就不講高深的理論,講很淺顯的這個道理,這是「阿含」。為引二乘人來發心,所以說《阿含》;然後再說「方等」,這是一步一步的。「方等」以後,說了「般若」,教人生智慧;有智慧才能得到、達到《法華經》這種妙法的階段,才能夠聽到《法華經》的程度。

可是,這《法華經》是最難得聞、最難遇到的;釋迦牟尼佛當時說《法華經》,就有五千個比丘一聽佛所說這個法,「這太不可信了!太不可信了!」就都站起來走了,退席不聽了。「五千退席」,你算算,當時有五千個弟子都跑了,所以這部經是很不容易相信的。

佛說:「止!止!止!」說了三個「止」,止什麼呢?「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佛就說:「我不講了,我不講了,我不講《法華經》了!為什麼呢?我這個《法華經》的法,太妙了!難思難議,人不容易相信的。我還是不要說的好,我不要說了,不要講了!」但是舍利弗尊者,就一定要請釋迦牟尼佛說這個《妙法蓮華經》。

釋迦佛辛苦了幾十年,就是預備說《法華經》的,為《法華經》這個圓教、實相的妙理,而才說「阿含」、「方等」、「般若」;在以前所講的那一些法會,都是為這《法華經》來鋪路,這叫「為實施權」。好像修馬路預備到紐約去,或者到美京華盛頓去。路一開始修的時候,就為的到美京華盛頓去;修了很多年,才到了美京華盛頓這個地方。可是路雖然修出來了,有些人也不願意到那地方去,說:「你願意修這條路,那是你修的。我不去!我不到那個地方去!」所以這「五千退席」也是這樣子的。

現在我們講這部《法華經》,這真是整個三千大千世界都會放光的,十方諸佛菩薩都特別歡喜的。我們研究佛法的人,一定要忙裡偷閒,要在百忙之中來聽這個佛法,這是最妙的一部經。

這最妙的一部經,我們如果錯過了機會,就得不到這個妙法了;得不到「妙」,就變成不妙了。所以我們人人都不要不妙,要找這個「妙」。那麼想要找這個「妙」字,就要下一番苦功,能以一種堅固的心,在忙裡偷閒,來研究這種妙法;所以必須要有堅固的心,才能明瞭這種妙法。

你聽一遍《法華經》,那你來生智慧就不可思議了

若持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為人演說:假設你受持所有佛所說的八萬四千法藏、八萬四千的法門,你都以十二部經給人來講解。十二部經是:

長行重頌並授記,孤起無問而自說,
因緣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
論議共成十二部,廣錄大論三十三。

令諸聽者,得六神通:使令這一切聽經的人,得到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神足通,這六種神通。雖能如是,亦未為難:你雖然能這樣子,這也不算是一件難事,這很容易做到的。

於我滅後,聽受此經,問其義趣,是則為難:在我滅度之後,若有人能聽聞這部《法華經》,再能問這部《法華經》的道理,它的宗旨、宗趣,這才是很難的一件事。

你們大家想一想,現在聽這《法華經》,你還不來聽經;你能聽經,這是最難的一件事,你應該不要錯過這個機會,應該聽《法華經》!在以前沒有講到經文的時候,我也不對你們講這「難」;聽《法華經》難不難的,要你們自己去想一想。現在講到這個文,告訴你們,你能有機會聽《法華經》,這是一件最難的事情。不要說我們凡夫,多寶如來和釋迦牟尼佛的分身,都來聽《法華經》的。

你聽一遍《法華經》,那你來生智慧就不可思議了。

為什麼你現在這麼蠢?為什麼你現在這麼大脾氣?為什麼你現在這麼多障礙?為什麼你這麼多的妄想?這都是因為你沒有聽過《法華經》!就聽過,你也聽過一次、兩次的,或者就錯過很多機會,所以到現在還是這麼多障礙。你現在聽《法華經》之後,切記一次也不要錯過,聽懂也聽,不懂更要聽。因為我懂,不妨懂多一點;我不懂,我一定要懂。所以不要錯過,這比你一天撿一百萬兩金子都有價值!

【恭錄自《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