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30 January 2014

超越自我 做上人貼心弟子

「上人講話人人聽,我們講話沒人聽,為什麼差別這麼大呢?」元月13日夜晚七時許,才剛從菲律賓賑災活動返回臺灣的全球志工總督導黃思賢,以他一貫輕鬆的開場,點開這一個簡單又嚴肅的話題。

勿在得失間 蹉跎一輩子

慈濟人心裡都知道證嚴上人用生命做慈濟,用生命成就弟子的慧命,而弟子們又該如何與慧命的母親貼心呢?如何讓上人放心呢?

黃思賢說,雖然說人人皆有佛性,但凡夫就是習性重;上人因為有德,所以眾生服從。上人的心很清淨,明心見性,如同太陽光一樣,可以分辨是非,慈悲等觀,這就是智慧。

「反觀我們始終在得失之間,蹉跎一輩子。幸好我們跟上人還有一分緣存在,每一位師兄師姊見到上人,總是或哭、或十分歡喜,如同磁鐵般被吸住。」黃思賢說,「德、能、緣」是每一位慈濟人要時時學習,並且提醒自己,才能夠生生世世成為上人的好弟子。

身為幹部 無私承擔

面對擔任各功能組幹部的慈濟志工們,黃思賢深刻體會到,有能力的幹部好找,但能夠做到無私承擔的人難求。眾人或點頭或微笑以對。

透過幾張投射在大螢幕上的文字說明,黃思賢期勉所有志工,絕對不可放大自己而以公為私或是假公濟私。在處理慈濟事務時,要能夠沒有私心,放下私情小愛。可以做到這個「德」,自然就可以讓人心服口服而心悅誠服了。

「上人告訴我們,身為幹部,對事要有主見,對人不能有成見。所謂『不欲廣植人脈為己用,但願舉薦良才為天下』,身為一個幹部,最怕的就是為了建立自己的人脈去排斥不喜歡的人,而跟自己喜歡的人黏在一起,這樣子的話真的就會苦啊!」

慈濟法脈與宗門,黃思賢認為,法脈就是心清淨,宗門就是菩薩道。「菩提薩陀覺有情所講的這個『情』,絕不是小情小愛。」

處事深思遠慮 帶人用心關懷

黃思賢以一個國王挑選工匠師的故事告訴大家,身為慈濟幹部,除了沒有私心外,對事也要有深思熟慮的思維。

「大家想想,為什麼最後國王會從那兩位雕刻功力不分軒輊的工匠師中,選擇了雕刻老鼠相似度達百分之九十的工匠,捨棄另一位接近完美的師傅呢?因為這位獲選的工匠師,除了一開始就決定採用魚骨頭作為雕刻的原料外,在評判的最後一刻,還說服國王應該選一隻貓來做為裁判才對。」黃思賢說,對一隻貓來說,這隻老鼠的外型,相對之下就沒有魚骨味道來得重要。

身為幹部,不論是面對動輒數十名的協力互愛,甚至多達三百多人的和氣組隊志工,也一定要深入了解每一位志工的狀況,時時關懷,帶人帶心。

尤其在這個e世代的環境,怎可只用冷冰冰的郵件或手機簡訊相互聯絡呢?黃思賢說,一定要用打電話的方式聯繫,再傳個簡訊提醒,幹部與組隊志工之間,就是要搏感情來拉近彼此的距離,這就是「覺有情」,才可以建立一個共同的家,合心以赴,一起傳承法脈宗門。

超越人性 現出佛性

每個人都知道一個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偏偏要改變自己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跟隨上人已有二十五年的黃思賢,借用一個西方知名墓碑上所刻的敘述碑文,告訴大家:「少年時的壯志是想要改變整個世界,壯年時則是要改變國家,中年時是想要改變社會,到了老年的時候想要改變的是一個家,但到了最後……卻只能改變自己。」

就因為人有天性,要你去愛自己另一半所愛的人,你做得到嗎?要對的人去跟犯錯的人說一聲「對不起」,你做得到嗎?

黃思賢所舉的兩個例子,在一般人眼中,違反了人性與天性;然而,他以鄭重的口氣告訴大家:「非也非也,能夠做得到就是『超越人性』,能夠超越人性也就可以『現出佛性』。」

而要如何做到超越人性呢?黃思賢要大家學習上人一路走來所接受過的磨練,大公無私,從改變自己的習氣做起。

搭配著螢幕上一張繪製的圖片,黃思賢問大家:「你看到幾根棍子?三根?四根?都對也都不對!」(這張圖從左往右看是四根棍子,從右往左看則變成只有三根。)

因為每個人看到的角度不同而會有不同的看法,這是很正常的。大家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對方的外在身形,卻無法看到他內在的想法與觀念。因此,如何在處理慈濟日常事務中,做到異中求同,彼此尊重,就要靠智慧來超越自己。

分享最後,黃思賢送給大家兩個字--「超越!」期勉大家,慈濟是大乘法,承擔不是兩年、四年或六年,而是生生世世。以心寬念純又無私的精神,超越自我,天天如此,人人如此。這是面對煩惱時的無上法門,幫助你我在慈濟菩薩道上無怨無悔走下去,精進追隨上人,作上人真正的貼心弟子。

(文:鄭子訓 臺北關渡報導2014/01/13)

http://tw.tzuchi.or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3754%3A2014-01-28-03-43-02&catid=107%3Ataiwan&Itemid=554&lang=zh

Wednesday 29 January 2014

缺乏素質是國家危機

在甲午馬年來臨之際,華總推行“心的呼喚”興革思想運動,星洲日報也配合觀音世界基金會發起“有禮真好――人人有禮,路路無礙”行動。若落實這些興革,不止能夠打造禮儀社會,也可以提昇民眾的素質。

提起人人有禮運動,不禁讓我想起不久前的新聞。

根據報導,一輛四輪驅動車日前在吉隆坡舊巴生路Scott Garden前,遭一輛國產邁薇轎車雙重泊車阻擋,結果四輪驅動車司機在鳴笛許久仍沒有人來移車的情況下,最終憤然倒車,將邁薇轎車推開後離去。

四輪驅動車司機能夠指責國產邁薇轎車司機阻擋他的車子嗎?他自己也是違規泊車,況且用四驅車把邁薇轎車推到路中央,導致4條行車道只剩下一條,可能引發車禍、殃及別人。

同樣的事情,在數天後也發生在沙巴亞庇,一名疑患有重聽的婦女雙重泊車,堵住另兩輛車輛去路,兩輛車輛車主嗚笛逾20分鐘後,相信是失去耐心下拿起鐵錘敲爆婦女駕座車鏡,進入車內放空檔後,以人力移走車輛。

這兩起事件都被網民拍下後上載到社交網站,引起網上熱議。它們都不是單純的違例泊車事件,而是許許多多駕車人士所共有的自私自利心態,也反映大馬人的素質。

馬路上的這些醜態,告訴我們大馬人“生病”了,病在心靈、病在思維。為甚麼大馬人教養、素質會如此低落?

大家應在馬年,通過思想興革,來提高個人的素質及能力,以應對馬年的種種挑戰。

不可否認的是,沒有素質是國家當前的危機,因為政治人物不夠水準導致亂象叢生、管理不夠專業造成政府行政漏洞百出、缺乏涵養以致種族叫囂此起彼落。低素質已經使大馬淪為三流國家,因此提高素質應是馬年的首要工作。

政黨人士沒有領導國家及改革政治的能力,千千萬萬個大馬人就必須靠自己,來改變國家的命運。但國家能夠寄望胡亂泊車、自私自利的人民嗎?自己不做出改變,又怎能改變這個社會和國家?

其實,儒家學說早就提出個人修養對國家和社會的重要性,比如孔子說: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如果人人能夠以修身養性為根本,就能夠做到“齊家、治國、平天下”;人民有素質,國家也就井然有序、文明進步。

修身養性可以培養一個人的沉著性格、寬容心態及智慧。但修身養性必須從生活中的小處做起,每天反思,才能推己及人,建立人際關係,開創智慧人生。

在國家經濟走下坡、百物價格上漲、生活困難的時候,我們更需要以沉著來化解壓力、走出困境。

社會的自殺率如此之高,是因為很多人缺少從容、看開及放下的心態,來處理財務壓力、家庭和健康問題。

每當經濟陷入困境、出現權力鬥爭的時候,就會有人趁機搞事,比如最近檳城教堂出現敏感橫幅及遭人投擲汽油彈,背後就可能有政治動機。

因此,在此混亂時刻,民眾更應有智慧應對、保持冷靜,以免跌入別有居心者的陷阱。

不懂是不是巧合,每逢甲午就有大事發生,但不管發生甚麼事情,若有清醒的頭腦、沉著應對,先武裝自己就能夠化險為夷。

在此祝讀者們,馬到功成!

(星洲日報/風起波生‧作者:林瑞源‧《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1481?tid=35

Tuesday 28 January 2014

愛到深處無怨尤

41. 緣分像是一本書,翻得不經意會錯過,讀得太認真會流淚。

42. 人生不会永远满座。

43. The first to apologize is the bravest; the first to forgive is the strongest; the first to forget is the happiest.

44. 智慧不是一學就會。

45. 每个处境都有它的意义存在。

46. 如何增長慈悲心?不再認為自我是最重要的人,把焦點從自身轉換到他人,就能增長自己的慈悲心。

47. 有情緒是ok的,快樂即是一種好情緒。

48. Don't judge others as it reflects who you are......

49. 菲律宾移民对祖国的憎恨让我感到意外。

50. Not sure if I still want to walk this path........

51. Angels and Demons?
        Religion is flawed, that's because Man is flawed.......

52. Do what you preach
        Preach what you do

53. I thought it was a brainstorming session, turned out to be a brainwashing session......

54. 人生自古傷離別      
        goodbye is just another word......

55. 自淨其意

56. 愛到深處無怨尤。

57. 一切不执着
        一切都想了
        一切都说了
        一切都做了
        一切自有它的因缘业报

58. 華人最愛國!因為還稅最多。

59. 佛若早在心中,就不必天天掛在口中

60. 牢記是一種責任,淡忘是一種慈悲;
        忘記是一種風度,捨得是一種智慧。

《fb語錄》

Monday 27 January 2014

無能的管理與政治

最近國家面對許多問題,包括物價高漲、種族叫囂,根源在於管理不當及政黨政治。

因為沒有妥善管理經濟,今天大家要為之付出代價、承擔苦果。

從表面看來,因為債務和赤字,政府被迫削減津貼,但是甚麼原因造成國家債台高築?是管理失當。

既然政府的營運開支佔總撥款的82.4%,就應該縮減這方面的開銷,這才是管理之道,然而政府完全沒有行動。

去年12月的通膨衝上3.2%,創下25個月新高,馬幣又好像吃了瀉藥。如果不是資金外流、市場失去信心,馬幣兌美元沒有理由會跌破3.33。

政府在這一邊廂推行11項撙節措施,以節省4億令吉,不過,另一邊廂卻持續出現浪費及胡亂開銷的行徑,比如為了補救錯漏百出的“mySIKAP”新電腦連線系統,政府可能再掏出1億7千800萬令吉購買IBM Z12新電腦主機。

國會公共賬目委員會日前指出,國家電影發展機構(FINAS)多年來財務管理失當;公賬會也揭露,消拯局浪費了5千萬令吉購買不必要的設備。

除了政府財務的管理不當外,政府相關公司的管理也差勁,譬如已經賣掉大廈及停止許多國際航線的馬航,仍然虧損連連,去年第三季蒙損3億7千544萬令吉。政府花費資源來挽救政府相關公司,還有多少錢來推行發展?

國家有豐富的天然資源,卻缺少一流的管理技能,以致洞穿了政府的褲袋。

若不立即啟動危機管理,恐怕民眾還會面對更多的磨難,除了調高大道收費外,汽油價格及電費也可能進一步上漲,衝擊中小企業及窮人。

國家經濟勢頭下滑的另一個原因是缺乏誠信及大局觀的政黨政治。

505大選之前,巫統領袖提出“一個馬來西亞”理念、政府及經濟轉型計劃,在拿不回三分二議席後,沒有人再提一個馬來西亞及轉型計劃,種族和宗教議題卻越演越烈,讓經濟蒙上陰影。

大選前,國陣和民聯是進行激烈的政治惡鬥,但還不敢踰越底線,因為還想爭取其他種族的選票,然而大選後,為了保住基本盤和政權,政黨人士已經無所不用其極。

譬如,檳州巫統黨員針對李凱倫發動示威活動時,發表“是否要重演513事件”的種族言論;檳州巫青基層領袖在阻止執法人員拆除檔口時,竟然拳打執法人員。

若巫統領袖不制止基層過激的行徑,一旦挑起狂熱的種族情緒,局勢可能失控。

政黨人士藐視法律,也是在挑戰法治的精神。若法治架構和機制崩潰,社會將陷入混亂,國家和平也一去不返。

此外,一些政黨為了權位,持續沒完沒了的鬥爭,忘記了對政治改革的承諾。譬如,即使黨選已經落幕,馬華黨內還有人不甘心,兀自鬧個不休;阿茲敏和卡立的權力鬥爭,也會動搖支持者對人民公正黨的信心。

黨政不分也是國家政治的弊端,嚴重影響政府的運作。巫統在大選後堅持走種族路線,這應是該黨的內部事務,但巫統卻指揮政府,在沒有通過國陣和政府議決的情況下,就推出強化土著經濟政策。

朝野陣營也缺乏政治承擔及道德勇氣。針對雪州宗教局扣押大馬聖經公會聖經的事件,雪州政府指示宗教局向內政部求證,若扣押的聖經符合內閣的“10點解決方案”,便歸還聖經;中央政府卻以10點方案不可超越雪州法律的理由,再把球踢回給州政府。

如此互相推諉責任,怎能指望國陣和民聯針對國家課題展開對話,解決當前的難題?

政黨領袖缺乏誠信,無視於承諾,是國家政治繼續沉淪的主因;最糟糕的是,政府卻聽命於政黨,造成政府也毫無方向。

缺陷管理,加上無能政治,只有讓局面日益惡劣,信心一點一滴的流失。

(星洲日報/風起波生‧作者:林瑞源‧《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1447?tid=35

Friday 24 January 2014

沈祖堯:留得低的事

聽到要訪問中大校長沈祖堯,我頭痕,因為有嚴重「利益衝突」,但我不便於此申報利益,訴說對中大的感情,否則又有人話我「戀校癖」。

沈祖堯在學校之受歡迎程度,亦不用細說。五十周年晚會《百萬零一夜》那天,我剛好坐在前排地上,校長跑落台同學生拍照,人群一擁而上,幾乎踩死我,隱約中還聽到有人大叫「祖堯bb」,嘿。

沈祖堯出身基層,六七暴動前後,香港有錢人逃亡,沈祖堯父親才有機會開鋪賣眼鏡。少年沈祖堯想讀醫,老父叫他不如讀眼科,可給他轉介病人配眼鏡 (沈祖堯說這只是父子間開玩笑)。沈祖堯認為,眼太細,無乜好做,最後選了人體裡面積和重量都是最大的器官來研究,那就是你肚裡整副腸胃 (這也是說笑)。

讀完書,在威爾斯親王醫院實習,又抽時間做研究,惹怒了上司:「上司覺得我想表現自己,可能也有少少;上司覺得我人生太順利,想給你一些考驗。」

上司唔睇你,無辦法生存。他放棄醫生的高薪厚職,跑到加拿大唸博士做研究。在飛機上,沈祖堯對自己說,「同香港講再見,這是我的傷心地」。由醫生變成窮學生,「冰天雪地,推著液體氮番實驗室,好凍,問自己做錯乜事,淪落到咁」。

三年外國生活,是重要人生經驗,獨立、捱得、視野擴濶。才發現,跟同學坐埋一齊傾計,大家不一定講細菌,乜都講,講歷史各樣,「才覺得,在香港讀書,視野好狹窄,尤其讀醫科,一講第二樣嘢,根本自己搭唔上咀,唔知同佢講乜。才體會要睇多點書。知識面,要博、要深,不要好似一條線。」

醫學界一直認為,胃裡有胃酸,強酸環境中不可能有細菌生存,澳洲有學者懷疑胃潰瘍病因是幽門螺旋菌,論文一出,無人重視 (就是研究者之一Barry Marshal最後憤而把幽門螺旋菌喝到自己肚子裡做實驗的故事)。沈祖堯的團隊搶先跟進,研究幽門螺旋菌的致病機制,發現腸胃潰瘍,原來可以用簡單抗生素醫治,一兩星期就搞掂,不用長期食藥。結果,令一些藥廠股價大跌,很多腸胃科醫生突然清閑,大部分病人消失了。

當上中大校長,一兩篇大學裡的簡單演說,竟然廣為流傳,校長的話,總有記者當作新聞寫幾筆,都算異數。「好驚訝,迴響好大,原來社會已經唔係好多人講呢啲阿嫲都知的事,來來去去只是一些圍繞投資、買樓或金錢之類的話題。」對,這是人話稀缺的年代。

有一篇,三個詞,勉勵學生過「簡樸、高尚、謙卑」的生活,他形容是 ‘motherhood and apple pie’,「阿媽係女人」式老生常談的東西,反應出乎意料地大,在國內也流傳甚廣,也許是因為,差不多同一時間,內地某大學教授,大喇喇說如果你在這大學畢業,賺不了三、四千萬,不要告訴人你在這裡畢業……巨大的反差,這時代,有權位的人說幾句老生常談的話,竟然難能可貴。

老生常談之一:不要用錢衡量成就。

「如果衡量一間大學的教育是否成功,是用學生的人工的話,這是一件好可悲的事。因為每一個行業都有其重要地方,收入不能反映對社會對國家的貢獻。例如,做社工與做ibank,人工差很遠,但我不覺得社工的重要性低過ibank。」

老生常談之二:不應太重視大學排名。

沈祖堯是絕少數講到出口說大學不應求排名的校長,但在一些開放日與選科輔導,我就親耳聽聞過,家長比子女更積極,不停在問:你大學世界排名第幾?你這科排名第幾?你中文大學怎可以「用中文」教學?

沈祖堯:「大學應重視教學,多於排名與論文多寡。大學排名,用同一把尺去量度全世界幾萬間大學,我覺得不應該。有些學院重視音樂、人文,如何同麻省理工去比?這是橙同蘋果比較。」

「用最好的資源去研究,去教學,不一定要跟住排名指標去做,相信我們的排名不會差好遠。因為我們用心做,大學教育不要如跑馬,追排名追指標。」

你的主張,校內有無阻力?沈祖堯說:「唔係好多人同意我的諗法。」

老生常談之三:從改變家長心態開始。


「有一次,我當醫院部門主管,有一位新醫生的阿媽,直接向我投訴:點解你要編我個仔當咁多夜班。阿仔沒有投訴,阿媽投訴。」

「好多家庭只得一個仔女,父母將所有希望、資源,都放在子女,幫你選學校,揀埋科。」「我不喜歡怪獸家長這稱呼,有貶義,家長都愛自己子女。」

「要改變家長同市民的睇法,如果大家明白,教學不能用指標去量化,校方與學生也不需要受壓力,學生才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科目。」

中大到深圳辦分校,沈祖堯說:「希望為中國培養人才……國內現在的教育方式,好多仍側重讀書考試,未必一定重視創意與批判思考。」

「內地不少年輕人,他們心目中的成功是搵多些錢,但沒好多人告訴他們如何用道德的方法搵錢,有些事希望潛移默化,不能派notes,在黑板上教。」

「就算只是滄海一粟,那一滴墨水能夠擴散少少出來,好希望教到一些道德價值觀。」

問沈祖堯,內地要「遴選百位頂尖學者」,「衝擊諾貝爾獎」,點睇?

「同一些得獎人傾過,他們都說,做研究時,無諗過攞諾貝爾獎……有人是不經意,駕車去海灘時突然想到靈感。」

「有計劃咁做,可以令科技進步,但培養諾貝爾得獎人,要少少機緣巧合。」

「普林斯頓研究所很多學者,十年未寫過一篇文章,十年無攞過專利,這些人,在今天的大學已經炒咗。」炒—咗—啦,三個字,沈祖堯說得特別大聲。

「希望不要量化評核,給學者空間,做長遠些的東西。」

沈祖堯當大學校長後,開始多寫書法,乃因常遇尷尬事:「往內地交流,人家給你一支毛筆,叫你題字,啞咗。」

書法令人放鬆,練習時,細味詩詞每字,沈祖堯最喜歡楊慎這首詞,即場朗讀: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人生很短暫,生離死別無可避免,短短的人生裡,應做些可以留得低的事。」

「錢未必真的留得低,沒有永恒價值。有一些事,例如對年輕人的教育,他們會延續教育下一代,這些事留得低;豎立一些榜樣,說一些話,寫一本書,這些是留得低的。」

大學圖書館校史館裡做完訪問,走到百萬大道,開闊天空,小白腰雨燕輕啾。嗯,我的戀校癖又加深了。

相關文章:

沈祖堯:這是一個怎樣的時代?
沈祖堯:大學生應做的三件事 
沈祖堯:不負此生

http://aukalun.blogspot.sg/2014/01/blog-post_23.html

Tuesday 21 January 2014

時間會告訴你一切真相.........

21. 别人只看你飞得高不高,我只关心你飞得累不累。

22. 每天早上聽「晨語」。今天師父說,對方的不足,不要只是一直一直去包容,也要輔導對方,不然你只是個爛好人,是非要分明啊..........

23. 有一種力量叫態度:

父母的態度決定孩子的態度。
        老闆的態度決定員工的態度。
        組長的態度決定組員的態度。

24. 道德需要神?有神才有道德?

25.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和誰在一起真的很重要。

26. one gets clumsier as one gets older.....

27. It doesn't cost you to listen to other people's advice, by not listening to will end up paying a heavy price.

28. 平凡的人给我最多感动。

29. 愈虛偽愈多話?

靜思語: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
        英諺語:空罐最響。
        啟示:凡事先靜思而後語。

30. 如果道德良知勇氣都可以放下,一個人還有什麼原則可言?這個世界還有什麼正義和真理?

31. 真的有人穷到只剩下钱,只看到钱,拜的也是钱。:(

32. Can a wrong become right by a vote of hands? That's the most bizarre thing I have ever heard.
舉手通過,錯就可以變成對?這是我所聽過的一件最荒謬的事情。

33. 看人如看书。

34. 有些家长喜欢在校前的红绿灯突然停下,让孩子下车。这其实是很危险的。如果你是这些家长的孩子,请现在就告诉你的父母不要再这么做。

35. 師父對「智慧」的詮釋:「智」是分別智,要能分別是非。「慧」是平等慧,要能平等對人。所以「智」在前面,要是非分明才不會對人有分別心。

36. 时间会告诉你一切真相.........

37. It can be hurting for an honest person to hear the words "don't pretend".

38. 好好閉關,靜思己過。

39. How can I be talking all the theories on stage while you are doing the opposite in practice?

40. 現在讓你難過的事情,有一天,當你能夠笑著說出來。那就叫放下。

《fb語錄》

Monday 20 January 2014

劉鎮東:政府與經濟

馬來西亞需要更多的關於經濟的討論。眼下,無論是減白糖津貼為了減少陽痿、抑或剛出爐的“蕹菜論”,皆對公眾理解經濟問題沒有甚麼幫助;而另一方面,一堆的“實驗室”和似是而非的名堂,掩蓋不了政府沒有政策方向的蒼白。

如果很多人吃蕹菜,供應趕不上需求,那麼蕹菜的價格就會提高。政府可以介入控制價格或者提供津貼。控制價格和津貼都可能導致蕹菜斷市和黑市的出現。

殺頭的生意都有人做,黑市就更不用說。馬來西亞出產棕油,卻數次發生食用油短缺的現象,都是在棕油價超高,食用油統制價太低的時候。

近來幾乎每個月杪,很多地方的油站都發生有錢買不到柴油的怪事。原因是柴油津貼價比工業柴油和外國的柴油價格都來得便宜,因此,國內有轉售給工業用途的黑市,國外、岸外有大量的柴油走私活動。

要解決柴油走私和黑市,執法要更嚴厲。要一勞永逸解決價差,其中一個選擇是取消柴油津貼,用別的方式直接把錢交到柴油使用者協助使用者。

我們的討論當中,近乎沒有區分柴油與汽油津貼。柴油的使用者,包括羅里車主和漁夫,相對於汽油的使用者,比較容易辨識和直接聯繫。因此若不區分柴油與汽油,讓反對漲汽油價的民意也當作反對漲柴油價,得益的也許是龐大的柴油走私集團。

2014年財政預算案當中,津貼佔390億令吉,其中與交通相關的燃油佔290億令吉。我一直很想知道,到底柴油黑市和走私佔了其中的多少。如果減少了柴油黑市和走私,是否可以不需要推行消費稅、是否可以展緩其他的衝擊?

當然,柴油價影響運輸、交通開銷,對物價有著相當直接的衝擊。在沒有全面的討論之前,任何的大動作都會對小市民帶來莫大的衝擊。

我反對在公共交通服務不完善之前漲汽油價,因為2006年及2008年的汽油價上漲,很多本來開車的,都轉往使用摩哆車,汽油漲價近乎等同於交通意外死亡率的增加。

以一年290億令吉“交通相關的燃油津貼”來看,馬來西亞是全世界最有條件“付錢給國民搭巴士”的國家。政府可以不津貼柴油,但是可以大規模津貼巴士服務,包括校車、工人巴士和各種各樣的巴士為主的公共交通服務。津貼的方式可以很多樣,例如直接付校車券給家長、在上班時間提供免費巴士服務等。

國陣政府的問題是,對經濟學沒有基本的理解,因而也對可能的創意政策工具(例如:付錢給國民搭巴士)沒有想像。對於公共交通,只有捷運的大型建設計劃,賺的是朋黨工程承包商,與小市民無關。對於交通,政府的答案只是繼續建大道,繼續賣車。

政府的政策缺乏想像力,也缺乏同理心,導致物價突然暴漲。引來民間反彈的一堆罵名之後,急急忙忙又多成立一個“實驗室”,另一個內閣委員會,還有命令部長“下凡”巡視,這都是經濟政策思考蒼白和匱乏的表現。

部長和官僚體系不動腦、不咨詢,結果把腦子“外包”給顧問公司和“實驗室”。財政部長應該是名全職的部長,並且應該統籌經濟政策;首相應該有全方位的經濟與民生思考,兩者(全職的財長和全盤的思考)都沒有,一再說明制度的崩壞。

(星洲日報/轉捩點‧作者:劉鎮東‧國會議員)

Thursday 16 January 2014

有制度已等於無制度

19世紀到20世紀上半,人們相信所謂的“理性主義”,認為一個現代社會和政府只要根據理性的原則,形成份工的體制和層級官僚,整個社會及政治的運作就會合理。雖然奸商和貪官的髒手還是會亂伸,但也可透過法律和制度的合理化而加以拘束。

但到了今天,如果學術界的人還講“理性主義”或“官僚機構的合理性”,大概只會令人啞然失笑。因為現代社會和政治日益複雜,在合理的假象下,其實已產生了許多新的不合理;有制度已等於無制度。

一個體制要公平合理,它的前提是要透明公開,大家都可以看得見。但現代的工商活動及政府運作,有太多事都在機密的名下被躲藏,於是官商勾結、利益輸送、法律和行政裁量的偏袒等遂告滋長,而且成了新的慣例和體制,貪腐的體制化乃是當代最大的問題。

人們說官僚體制會產生合理的調控,它的前提是管理應當例行化。但現在的官僚體系對例行的工作日益荒廢,它沒有每天檢驗水的污染,空氣的污染,食品是否安全或假冒,久而久之,官僚體系就會鬆懈,以及產生不想惹事的習性。最近幾個月,台灣發生多起弊案,它的揭發者幾乎都不是政府機關,就是官僚無能的證明。

再例如,人們都知道,採購量愈大的愈有議價條件,可以買到最便宜的東西。由於政府是最大的買者,政府應該可以買到最好最便宜的工程及用品,但現實上卻不然,政府的採購反而是花最多錢,卻買到最差的東西。

以台灣為例,每年採購的浪費就多達百億元以上。為甚麼人們在花自己錢時都會精打細算,花公家錢就會浪費無比?這是一種文化?或是集體式的貪腐?或是政治上豢養派系的操作手段?卻從來沒有人去做過研究。

又例如,現在的學者已發現,由於政府分工,一件事都會由好多個單位去執行,於是政府的手太多,最後就等於沒有手。最近的清境事件,三隻手各管各的,遂將清境的民宿管成了一個爛攤子,國土保育徒然空言。這是“三個和尚沒水喝”的現代版。

當一個政策缺少了執行的整合,管的手愈多,離政策目標也愈遠。“日月光”的污染案,環保署、高雄市環保局和經濟部各說各話,道理亦然。對於官僚無能的現象,哈佛大學政治哲學教授湯普遜(Dennis Thompson)指出,現在已到了一個極度失去責任的時代,國家似乎甚麼制度都有,甚麼事都有人在管,但縫隙太多、甚麼事都管不好。因此,從體制到個人,的確需要重建責任了!

(星洲日報/指南針‧作者:南方朔‧台灣評論人)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1320?tid=51

Wednesday 15 January 2014

為何石油出產國的大馬會負債累累?

点评:世上有哪个石油生产国可以通过审慎管理和储蓄,让她所有人民成为百万富翁?

挪威在1月8日实现有关目标,自1969年开始,44年以来在北部海域的石油开采。但是,它只是在1990年设置了石油主权财富基金(SWF),这也意味着它只是需要23年,就可以让她的人民成为百万富翁。

据路透社报道,挪威的每一个人理论上在1月8日都成为了百万富翁,这是一个世界上最大的主权财富基金的里程碑,激增的财富得益于高油价和天然气的价格。

该基金拥有全球股票的1%,以及债卷和从伦敦到波士顿的房地产,这使得北欧国家得以摆脱在像其他人都在债务堆里苦苦挣扎的窘境。

一个由负责管理基金的中央银行的网页显示,该基金上升到5.11万亿克朗(相等于8286.6亿美元或2.7万亿令吉),稍微多过挪威目前人口5,096,300的一百万次。

中央银行发言人汤姆斯说道,这是它第一次达到了每个人拥有百万克朗。

这并不是挪威人可以花到或动到那些钱,而是让他们可以未雨绸缪和未来的下一代。挪威一直对于那些侥幸所得的挥霍诱惑忍住,因为石油会耗尽。

挪威财政部长西夫詹森告诉路透社说,这笔称为政府全球养老基金(Government Pension Fund Global)曾帮助该国应对石油、天然气价格的大幅波动。挪威是全球第7大石油出口国。

她在电邮中说:“许多国家已经发现,开采天然资源之后的短时大笔收入通常会带来相对短暂的繁荣,之后往往有艰难的调整期。”

该基金,相等于2013年本地生产总值的183%,相信将在2030年达到220%。

DNB市场公司首席经济学家Oeystein Doerum表示:“该基金的成功之处在于挪威国会为了未来而把钱留存起来,但许多国家并未这样做。”

注意那个字眼:国会。在马来西亚,只有首相可以动用这笔国家石油出产机构—马来西亚国油公司的资金和账户。


马来西亚是世界第27大石油出产国,每天出产693,700桶石油。只有114个国家在2009年和2010年被列入名单之中,而挪威则每天出产2,350,000桶石油。

马来西亚的财政位置是什么?一个拥有8000亿令吉联邦债务的国家!(时任国际贸工部副部长慕克里于2012年所公布。)

我们是否拥有石油主权财富基金,以让这个国家和人民未雨绸缪呢?没有。

据首相纳吉于2011年6月在国会的书面回答,国油贡献30亿令吉给国家信托基金。

他也说有关资金将会投资在不同的金融模式,而国家信托基金目前已达到54亿令吉。

只是一个可怜的54.3亿令吉与挪威的2.7万亿令吉比较!

该信托基金的行政和管理,是由国家银行管辖,并由一个附属于国家信托基金旗下的委员会来监督和处理有关资金。

同时,让我们消化这愚蠢的笑话:纳吉说国家信托基金的设立,是为了确保从天然资源那里所获得的收入,可以造福后代子孙。

39年后(马来西亚国油公司成立于1974年),我们今天所拥有的却是8000亿令吉的负债,而马来西亚中央银行于2013年12月31日的国际储备基金却是4417亿令吉。

目前,很明显地巫统主导的国阵政府正在削减津贴,因为马来西亚不能再像过去一样,继续地借贷来为人民服务,要不然的话,马来西亚将会走向希腊的道路。

是时候让马来西亚人过问中央政府在国家财务管理上的缺乏透明度和问责制。

这是睁着眼睛说瞎话的,一个已经成立了24年的国家信托基金仅储蓄到微不足道的54.3亿令吉,还是纳吉要归咎这个数字是错误的,抑或是找个代罪羔羊,责怪为他准备议会书面的人。

54.3亿令吉可以如何协助到马来西亚人和马来西亚,尤其是当国家有难或石油耗尽之时?

马来西亚国油公司显然已经是全球性的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参与者。

自1988年开始,为什么政府会同意国油公司每年仅贡献1000万令吉?

在过去38年来,国油公司的百万亿令吉的收入去了哪里?

为什么要逃避为国家和人民建立一个以石油为基础的石油主权财富基金?是不是因为财政透明和问责制是一个痛?

原油和天然气是马来西亚两个最丰富的资源,但其可持续性受到质疑,预计在未来短短的几年内,将成为石油净进口国。

现在,让我们看看一些数据,为什么其他石油出产国可以在以石油为基础的石油主权财富基金管理上,做得更好:

科威特(排名第10,每天出产2,494,000桶),利比亚 (17名 ;每天1,790,000 桶), 哈萨克斯坦 (18名;每天1,540,000桶), 阿尔及利亚 (15名;每天2,125,000 桶), 韩国(64名; 每天48,180桶) 和新加坡(82名;每天10,910桶).

马来西亚的非商业国库控股成立于1993年,以1100亿令吉排名第23名,以及根据Linaburg-Maduell 主权财富基金透明指数5。

世界最大的主权财富基金,挪威的全球养老基金成立于2009年,并注册总值达6643亿美元的财产,Linaburg-Maduell 主权财富基金透明指数为满分10。

甚至像科威特这样的国家,早已严重地被伊拉克轰炸和短暂占领,利比亚,哈萨克斯坦,阿尔及利亚和韩国,在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时,比马来西亚还要穷的国家,现在他们管理他们国家的财富,比马来西亚更好。

马来西亚的经济和财务是否令人非常地困惑,难道你不认为吗?

~ Ng Kee Seng/Executive Editor/The Ant Daily

http://cn.theantdaily.com/Article.aspx?ArticleId=1722

http://www.theantdaily.com/news/2014/01/14/blessed-oil-money-why-malaysia-huge-debt

Monday 13 January 2014

外面的人,比我們看得更清楚.......

1. 事會變遷,物會變質,人會變心。

2.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意思是“要想提高自身品德修养的人,首先一定要端正自己的内心而无邪念;要想端正自己的内心而无邪念的人,首先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要想使自己意念诚实的人,首先一定要获得丰富的知识。而要获得丰富的知识,在于穷究事物的原理。”

3. Still crazy after all these years......

4. The back normally takes a week to heal, the heart takes longer.......

5.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孟子》
        這個“好”字,要用第四聲讀。

6. 冬至下雨,过年放晴?

7. 給孩子最好和最大的祝福,就是放心、放手、放下.........

8. 多少次我選擇原諒,多少次你選擇背叛。

9. 老實修行,因為修行沒有跳班。

10. You can't fight the system when you are alone, the only option is either to conform or to leave........

11. 善與惡在拔河,善與偽善也在拔河。

12. 外面的人,比我們自己看得更清楚(古人的至理名言:旁觀者清)。

13. 理性的时候写评论、感性的时候写写诗。

14. 五千年的這一頭還亮著一盞燈........。

15. 這個地方得天獨厚,只是人心不平難安。

16. Now you know why we are called the "Land of the Wind".
        現在你明白為甚麼這裡是叫「風下之鄉」了嗎?

17. 原來是因為學生減少所以老師也要減少,但學生為什麼會減少呢?是不是因為老師減少?惡性循環,學生只會愈來愈少啊.........

18. 良師難求,明師更難遇。董事此舉,如何教孩子尊師重道?

19. 董事成員除了顯示權威,也要懂得教育和兒童心理學。

20. 譬如船師身有疾,若有堅舟猶度人。

~ fb語錄

Wednesday 8 January 2014

五百年必有王者興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孟子离开齐国了,在路上,就有一名叫充虞的学生问孟子说:老师,我看你的气色不好,好像心里很烦、很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还记得老师以前教导我们要不怨天、不尤人。但看老师今天这样子,好像又怨天、又尤人似的。这个学生一定很年轻,所以问起话来这么直爽。

孟子被他这么一问,就答道:“彼一时,此一时也。”唉!孩子,你知道我教你们不怨天、不尤人的时候,当时的环境、心情跟现在完全不同,所以不能一概而论。你说得不错,我心里确实很难过。

孟子接着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这句话,已成为历史命运的名言。我在两三年前算历史命运时,更肯定了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预言。自周公以下,五百年有孔子;孔子以后五百年汉武帝、董仲舒等;又过了五百年,出了梁武帝和达摩;再五百年后,就是宋明理学家王阳明等;之后五百年就是现代,是中国文化自周公以来的第七个五百年。我们已经老了,不行了,年轻的同学们赶紧努力,以后就看你们的啦!

中国历史上五百年出个英雄,我说三百年出个戏子。这不是开玩笑的,我所谓的戏子并不是现在的所谓电影明星,而是指真正唱得好的戏子,唱得神化了的,这是不可多得的。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诗人也好、画家也好,都须经过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的培养。尤其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更非经过几百年的培养不可。历史、文化造就人才有如此的困难!绝不是目前这种速成班、专修班所能造就出来的。所以说五百年出个英雄、三百年出个戏子,可也真不容易啊!

下面这句话值得注意。“其间必有名世者”,在这五百年中间,一定有“名世者”。什么是名世者呢?就是一个大人物。这个大人物一出现,他的声名、威望就震撼全世界。所以清朝的一位历史学家赵翼写了一首讲历史哲学的诗,他说:

      李杜计篇万口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人才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气魄好大!年轻人要有他的这种气魄才行。你们年轻的一代都喜欢创新,我认为不管哪一方面,要创新都必须有学问基础,没有基础能创个什么新?现代人动不动就出书,新书出得汗牛充栋,但是这七十年来所出版的书却很难找到一本值得流传的。“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大丈夫必须有种把握才下笔,一下笔就须得有流传数百年的价值才行,绝不轻率!现在报章杂志上的文章只有五分钟寿命,如果能有一个月的寿命,已经是了不起的作品了。通常是看完了就丢,所以只有五分钟的寿命。

下面,孟子继续他的话。

【由周而来,七百年余风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

自周公开始到孟子的时代,有七百年历史。周朝开国三四百年就已经开始乱了,到了孔子的时候更乱,所以孔子非常忧心。今天下午,有个朋友介绍一位医生来看我,他说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教人为善,而依他行医数十年的经验观察所得,人心是越来越坏了。医生只能治疗生理上的疾病,却没办法医治人的心理疾病。这是什么道理呢?他的这番话很值得注意。我们自称是有五千年文化的民族,但是我们的教育并未能挽救人心的恶化,人真的是越来越坏了。孔子、孟子处在那么乱的时代,一直希望有“王者兴”,所以孟子说“以其教,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盼望着,就快到了吧!孟子不像孔子那样有神通、能前知,所以他把时间估计差不了几百年,一直到汉高祖以后,天下才近似太平,民生才安定下来;到武帝时,才重新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孟子这句话,牛可吹大了。他感叹说:唉!上天不希望天下太平,假如上天希望天下太平的话,除了我以外,谁还有这个抱负啊!年轻的同学们,包括当年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喜欢这句话——“舍我其谁”,好大的口气!现在我们老了,最好就是你们年轻同学了,可是你们要有准备,要有学问,有修养,到时候才能担当大任。

“吾何为不豫哉”,我是心里很难过,我为什么难过呢?因为这个世界的人类太悲惨了,而我却始终还没能施展我的抱负,我怎能不难过呢?谁来救这个世界呢?

(南怀瑾老师讲述)

Tuesday 7 January 2014

又是節約措施

首相納吉星期一宣佈11項撙節措施,讓人熟口熟臉,原來在2008年7月,時任首相阿都拉已經推行類似的節約措施,現在只是炒冷飯。

納吉公佈的措施包括削減部長與副部長10%應酬津貼、JUSAC級以下公務員只能坐經濟艙、凍結所有政府部門和機構的裝修與翻新申請、充份使用政府部門現有的辦公室及一馬訓練中心和政府學院的各項設施。

當年阿都拉也是削減正副首相及正副部長每月10%的應酬津貼,限定官員只能因參與官方會議和論壇才能出國,而且只能用公費在東南亞渡假;搬入新辦公樓、裝修都被凍結;內部的活動只能在政府部門以及利用現有的設施進行,同時開幕禮、頒獎禮等,能免則免。

當然,兩者也有不同之處,比如針對坊間批評政府部門委任顧問公司擬定報告或進行研究,納吉成立了國家發展規劃委員會審核這類申請;阿都拉則凍結聘請新職員,不過利民計劃及一些不可或缺的重要職位,不受“凍結令”影響。

納吉和阿都拉是在同樣背景下,推行撙節措施,以應對通膨,同時向人民彰顯政府以身作則。阿都拉在2008年6月調升汽油價格78仙,引發民怨;納吉在反漲價大集會舉行前,宣佈削減公共領域開銷,有異曲同工之妙。

但是,令人納悶的是,難道減開支,就只能削減應酬津貼、出勤費及租賃場地費,沒有其他辦法嗎?

首相的每月應酬津貼為1萬8千865令吉、副首相1萬5千零15令吉、部長1萬2千320令吉,以及副部長6千令吉,而JUSA C等級以上高級公務員的應酬津貼從2千500令吉至逾5千令吉,所以正副部長每月削減的津貼可為國家節省5萬令吉,加上高級公務員每年節約逾百萬。

政府部門在吉隆坡酒店舉辦一天的研討會,至少要15萬令吉經費,是削減部長應酬津貼的3倍。

這次政府沒有提供11項撙節措施能夠為國家節省多少錢,然而當年阿都拉卻宣稱,節約方案每年可為政府節省20億令吉,但最終有沒有達到目標,沒有人知道,因為一些措施最終不了了之,比如酒店協會不滿政府部門停止在酒店辦活動,後來政府做出調整。

撙節措施應從大筆開銷下手,貫徹錢花在刀口上的理財概念,才能彰顯政府的誠意。

譬如,正副部長享有各種津貼,只削減10%應酬津貼,不夠堅決,應削減所有收入的10%,包括薪金。政府已經計劃在今年調高國會議員薪資,絕大部份正副部長是國會議員,這邊減應酬津貼,那邊調薪,錢是左袋進、右袋出。

反對黨根據2012年總稽查司報告的每項支出作出統計,約有65億令吉的款項被浪費,因此若政府能遏止貪污和浪費,就可以省下大錢,但政府5年前不做,今天也不敢做。

令人更加不解的是,納吉削減所有政府部門、分局、機構與大廈的電費5%,為何卻和私人公司簽署能源管理合同?政府部門有能力進行節能改造項目,外包節能計劃違反了撙節原則。

其實,政府擁有各領域的專才,不用聘用私人公司,比如舉辦說明會,聘用活動規劃或公關公司就是浪費公款。

另一個問題是,撙節措施不能堅持或缺乏執行力,往往是雷聲大雨點小。若真的在5年前就凍結請人,公務員人數豈會節節上升?

政治人物做事就是喜歡信口開河,政府在2006年調漲汽油價格30仙,當時就宣稱會把每年節省的44億令吉,用來改善公共交通,最後“得個吉”。

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很多承諾已經不起時間的考驗,比方說國民和解,雪蘭莪州宗教局突擊馬來西亞聖經公會,就無助於國民團結。

許多問題周而復始,是因為政治人物各有機心、缺乏意志力,在這種情況下,撙節措施能成嗎?

(星洲日報/風起波生‧作者:林瑞源‧《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