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9 March 2013

夜半無人自省時

鼻敏感時節,夜半鼻塞而醒,起床吃了一粒藥,卻再睡不著了,於是到書房的安樂椅坐下,閉目養神,免不了思前想後,雜亂無章,然而,回心一想,原來這些雜亂的思緒都離不開自省,在漆黑中,孤獨時,不自禁問了自己很多問題。

人貴自知,不反省則難以自知,也屬湊巧,昨天的形上學課堂上講解洛克(John Locke)對 ‘person’ 的定義,其中一點正正是自我認知 --- 沒有自我認知的能力,就不算是個 person 了(‘person’ 這個字不容易翻譯,在某些語境可以譯作「人」,但洛克將 ‘human being’ 和 ‘person’ 劃分得很清楚, ‘human being’ 當然要譯為「人」,那麼 ‘person’ 該如何翻譯呢?)。

且記下撫心自問的一些問題。
  • 人生已過了一半有多,餘生還要追求些甚麼?
  • 我對名和利真的看得那麼淡?有沒有自欺?
  • 花了不少時間寫雜文,哲學研究的時間相對少了,值得嗎?
  • 我對政治的了解不深,談政治的雜文卻越寫越多,豈不是自暴其短?
  • 已離開香港多年了,卻仍念念不忘這故城舊地,是不是因為我在美國始終有些疏離感?
  • 我跟陳雲算是認識,且無仇無怨,為何我對他越來越憎惡?那純粹是對他言論之不滿嗎?
  • 一直以來都很幸運,有時以為是挫折的,到頭來都是好事;對一些沒有自己那麼幸運的人,我是否太苛刻了?
  • 對兒子是否期望過高了?假如他考不進頂尖學府,我會否看得開?
  • 自己的脾氣太壞,尤其是對妻兒,不是沒有嘗試改善,但做得足夠嗎?
  • 在網誌裏寫的一些東西,是不是有意無意在替自己塑造一個過份美好的形象?(包括這一篇文章。)
天已微明,又是新的一天,反省過後,仍要過活,繼續努力做一個符合自己要求的 person。

《魚之樂》

http://fishandhappiness.blogspot.com/2013/03/blog-post_28.html

心悟轉法華(十一)

佛本為凡夫說,不為佛說,此理若不肯信者,從他退席。殊不知坐卻白牛車,更於門外覓三車。況經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無有餘乘。 

佛所說的一切道理,不是為佛而說,也不是為聖者而說,而是為不覺的凡夫所說。如果無法百分之百相信佛所說的一切法,聽到佛講這個道理時,就會退席。因為,不相信自己有本具的佛性;不相信佛的知見本來就在每個人清淨自性當中;不相信自己時時刻刻都坐在大白牛車上,大白牛車就是大眾本有的心性、覺性、佛性。

「更於門外找三車」,「門」是指心門;三車就是指三乘,三車是一種譬喻,離開這念心去找三車,找不到的!何況《法華經》講得很清楚,只有一佛乘,無有餘乘。佛所說的只有一佛乘,不可思、不可議的實相就是一佛乘,沒有其他的一乘、二乘、三乘!假使有,也都是方便說;佛說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種種因緣、譬喻,都是方便說,是應眾生根機而說。

為什麼佛要說方便法呢?因為時節因緣未到,即使講不可思、不可議,大眾也聽不懂。根機是人道的,佛就講五戒;根機在天上,佛就講十善;對小乘根機,佛就說四聖諦,講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羅漢果,講證涅槃,講六神通,大家聽了很高興、很有興趣,佛就再進一步講,還有比聲聞乘更高、神通更廣大的緣覺果、菩薩果,佛遇此類根機,就說十二因緣、修六波羅蜜,修菩薩道,將來圓成佛智……,這些都是方便,都要歸於不可思、不可議的境界,都要歸於實相、中道實相、究竟了義,就是一佛乘。

若二若三,乃至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前面所說的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乃至種種方便,最後都要歸於一佛乘。就如政府辦學校一樣,有小學、中學、高中、商職、五專、大學、碩士、博士,前面都是方便,最後,希望每一個人都有博士的知識和學位。現在拿不到博士,可以拿碩士、學士,以後還是有機會取得博士學位,空間還很大,隨時隨地都可以進博士班。由於每一個人的因緣不同,家庭環境、背景不同,或是讀到高職、二專、五專,可以維持自己的生活,以後想上進,還是可以再進修,再取得碩士學位、博士學位。佛法的道理也是如此,先開種種方便,一切都是應機施教,最後希望每一個人都歸於不可思、不可議的實相境界,一佛乘的境界。

六祖壇經機緣品 心悟轉法華
惟覺法師開示
921207(十一)

Thursday 28 March 2013

慈悲與智慧對人間的重要性

(一)慈悲是平等的關懷一切眾生

真正的慈悲一定是平等的關懷。對於任何對象,不論親疏遠近,只要他們需要幫助,就會適地、適時、恰如其所需地,給予對方幫助。如果慈悲而不平等,可能會造成對方的不平。使得被幫助的人對你產生不平甚至仇視的心念。像父母對子女的關懷、照顧,如果不平等,便會造成孩子們之間的嫉妒,不能互相友愛,同時也對父母不滿。

沒有平等心,一定會為自己及他人帶來困擾。曾經有一位法師,送書給信徒。一開始每位信徒分到兩冊,後來的信徒,一人只有一本,最後去的信徒,一本都分不到。沒有得到書和僅得到一本書的人,認為法師偏心,而得到兩本書的人,因為被人嫉妒也責怪法師。

(二)智慧是無私地處理一切問題

智慧一定要是無私的,如果尚有自我中心的自私心態,那就表示沒有無漏的智慧。佛法非常重視無我,處理任何事,一定不能把自己的立場、自己的利害得失,拿來做考量,否則也許自認為有一點智慧,但他處理的事情,沒有給別人帶來幫助,反而造成災難,也為自己增加了困擾。

有目的的布施,不是真正的慈悲,好像是在投資,希望能得到回報。譬如:有一天,有一個受了重傷的殺人犯,逃到東初禪寺來。縱然我知道他是一個殺人犯,我還是應該立刻打電話給醫院,而不是警察局。我不需要考慮以後他是否會報答我或殺了我。至於他因殺人而犯的法,這是他自己的因果,到了醫院以後,警察也一定會找到他的。

我們無論在處理他人的事,或者處理自己的事,都要先把自我放下。許多人處理他人的事,可以把自己放下,處理自己的事,就很難不把自己放進去。

(三)慈悲是具有理智的感情

慈悲必須以理智為前提,否則便是缺乏原則的鄉愿之仁,真正的慈悲,會包容他人,不會因循偏私。宗教應是慈悲和智慧的體現,若是一個宗教光有愛而沒有智慧,他們會救人,也可能會殺人。從古至今,有很多的戰爭,便是假藉宗教之名而殺人盈野,以達成他們殲除異己的目的。

(四)智慧是富有彈性的理智

智慧必須以感情為基礎,否則便是缺乏人性的冷酷無情。真正的智慧,是判斷正確,並且情理兼顧。科學是知識的產物,由於沒有彈性,雖能造福於人,但也貽禍於人。回顧近半世紀以來,由於電子及化學科技的突飛猛進,為人類帶來了生活上的便利,但同時也對整個地球和全體生靈,造成了無可彌補的損害。所以科學家未必是大智者。

(五)以慈悲心對待他人

對他人要用慈悲心,盡自己的能力去關懷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我的弟子中曾經有人跟我說:「師父!你要給我權,我就可以去指揮人,把事情辦好。」我回答說:「我自己也無權,你若希望得到他人的支持,一定要多體諒人、幫助人,經常做他人的貴人。這樣就可以得到大家心悅誠服的擁護,才能把事情辦好。」

慈悲的人是不求回報的,在一個家庭中的夫妻之間,往往一方會對另一方照顧得無微不至,但都得不到對方的感激;許多父母,對子女呵護備至,但卻得不到子女的感恩。常常有人認為這是自己業障深重,沒有修到好的因緣,才會碰到這樣糟的親屬。其實這是因為自己的慈悲心不夠,才會跟他人計較得失。

(六)以智慧心對待自己

有智慧的人是沒有煩惱的。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要調伏自己的心念。當在失望、生氣、悲傷、嫉妒、怨恨時,要立刻設法化解這些情緒。當在計較、比較、貢高我慢時,要立刻用佛法來平衡自己的心態。要做一個自知自明的智者。最愚癡的是,明明知道有智慧的人沒有煩惱,而卻又在自尋煩惱。不過,當你體認到自己的智慧不足時,智慧已經在增長了,所以自認愚癡,便與智慧相應。

譬如聽到醫生宣判你活不過一個星期,如果你能在未死之前,盡一切的努力,使得自己活得更有意義,這是智慧。如果因為知道即將死亡而害怕恐懼,精神失控,自惱惱人,或者靜靜地等死,這就是愚癡。

曾經有一位我們東初禪寺的護法,鄒葦澄居士,得了癌症。我去探望時問他:「你害怕嗎?你的雙腿被截掉,每天在醫院都做些什麼?」他回答說:「我的腿本來就不聽使喚,十分難受,被切掉了真好。我每天在念佛,也在計畫於出院後,要畫畫捐給東初禪寺義賣,更在勸我的孩子們皈依三寶,信佛念佛,所以是在病榻上度眾生。」這位居士沒有多久就往生了,他走得十分安詳、平靜,這就是有智慧的人。

慈悲的行為,一定要以智慧來判斷,否則往往適得其反,存好心做好事,反而害了被你幫助的人。智慧的運用,一定要以慈悲做背景,否則會流於空談,發大心說大話,實際上幫助不到人。

如何開發慈悲心與智慧心

要知福、惜福、多培福,處處廣結善緣。凡事設身處地,多為他人著想,來增長自己的慈悲心。

要識己、識人、識進退,時時身心平安。凡事要知己知彼,通情達理,不為自己的利害得失著想,便能開發自己的智慧心。

以持戒修福,多念佛菩薩的聖號,來培養自己的慈悲心。

聖嚴法師開示 
(一九九四年五月一日講於紐約東初禪寺,吳昕儀居士整理錄音帶成為本文)

心悟轉法華(十)

達聞偈,不覺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師曰:「法達從昔已來,實未曾轉法華,乃被法華轉。」 

法達聽了六祖大師的教誨,當下開悟,痛哭流涕,發現原來自己過去所執持的修習法門都是錯誤的,一切都是現成,只是自己不知直下承擔,一直以來,都在著有、著無的念頭上下功夫。法達稟告六祖大師自己開悟的境界:「我從過去到現在,都為誦念《法華經》的執著所轉,認為誦《法華經》有功德,執著誦經功德越多越好。不知道自己的心在那裡?佛在那裡?」

誦經是一個前方便,當自己有妄想、昏沉、無明的時候;無法安住實相,打坐連一秒鐘都坐不住的時候,誦經、念佛、禮懺,都是對治自己習氣和煩惱的前方便。如果坐下來沒有妄想、沒有煩惱,就不需要誦經了,這念心就是大藏經。大眾要在這個地方去契悟,誦經、念佛是一個方便法門,真正大徹大悟了,不論誦經、念佛、持咒、靜坐、乃至行住坐臥,一切法都是佛法,所以體悟這念心很重要,悟了一切法皆是佛法,動靜閒忙不離當念。

再啟曰:「經云:『諸大聲聞乃至菩薩,皆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見。自非上根,未免疑謗。又經說三車,羊、鹿、牛車與白牛之車,如何區別?願和尚再垂開示。」 

法達雖然是悟了,但並非大徹大悟,還存有疑問。於是再啟稟六祖大師:佛經上記載,證到阿羅漢的聲聞聖者,乃至緣覺、菩薩,盡自己的能力思惟、揣測、卜度,都沒有辦法了解如來智慧的深廣,沒有辦法測量出佛的智慧有多麼廣大。佛經裡面講:初果不知二果事,二果不知三果事;初地菩薩不知二地菩薩的事。既然是連聲聞、緣覺、菩薩盡自己的能力思惟、研究,都沒有辦法了解佛的智慧,如今又說凡夫悟了自心,即名佛之知見,這個道理實在令人很難相信,沒有辦法接受!我自己不是上根的人,所以未免懷疑、不相信這個道理,甚至於有人可能還會毀謗。佛經裡面又講羊車、鹿車、牛車與大白牛車,這如何區別?祈願和尚垂慈說明。

師曰:「經意分明,汝自迷背。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 

六祖大師回答:佛經上所講的道理很明確、很清楚,是你自己迷失了本心,背覺合塵,所以才會不了解。第一個問題,三乘人不能測佛智;三乘人是指小乘的聲聞乘、中乘的緣覺乘、大乘的菩薩乘,這三乘人尚不離思惟,聞慧、思慧、修慧,有思、有念就是生滅;佛是無思、無念,如如不動、了了常知,不可思、不可議的境界,所以,諸三乘人不能了達佛的智慧,原因就是出於心念落入思量、卜度。

佛的心就是諸位聽法的這念心,不想過去、現在、未來,當下即是,動念乖真,念頭一動就不是了。所以,這念心的返照、思惟都是方便,經由漸修而契悟自性的法門。聲聞、緣覺是以思惟來重慮緣真,所謂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法無我,這都是思惟,思惟身不淨、心不淨、法不淨的道理;如來是不思惟,超越一切緣慮、可思可議的境界。如《心經》所講,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香、味、觸、法,無苦、集、滅、道,什麼都超越了!這是頓悟法門。

可思、可議,就落入階級。佛是不思、不議,不落入階級。透過思惟修由有為契入無為,是聲聞、緣覺、菩薩的方便法門。譬如,菩薩修六度波羅蜜,就思惟六波羅蜜第一是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布施以後要能所俱空。諸三乘人思惟這些道理,思惟就是有念,沒有辦法契入無思、無念,不可思、不可議的境界。「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無論三乘人怎麼樣去推敲這些道理,愈是思惟、推敲,離不思、不議的境界就越來越遠。頓悟是無思無慮,直下承擔,漸修是有思有慮,有思有慮怎麼能測知無思無慮的境界?

六祖壇經機緣品 心悟轉法華
惟覺法師開示
921130(十)

Wednesday 27 March 2013

心悟轉法華(九)

「聽吾偈曰:『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讎家;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 

六祖大師進一步說:我現在再誦一個偈,你要仔細聽。「心迷法華轉」,法達誦了三千部《法華經》,只知道誦,卻不了解經中的實義,這念心被誦經的執著轉走了,這是一種定,但沒有慧,也沒有辦法契悟本心。

「心悟轉法華」,悟了心以後,《法華經》就是自己。怎麼說呢?我們誦經這念心、能念的這念心始終不起妄想,始終是清楚、明白;誦經的當下,就像流水一樣誦去。經誦完了,這個心和能誦的那念心沒有差別,誦經以後的心與沒有誦經的心一樣,不增不減。誦經時清楚明白,不誦經也是清楚明白,誦與無誦都是一樣,法華就是我們心當中的法華,不是心外的法華了。

「誦經久不明」,不了解這個道理,始終執著一卷又一卷的功德,這念心就落入生滅。我們的心本來就是實相、法華就是實相,但是由於執著,有了相對,心便成了生滅,「與義作讎家」,就像仇家、冤家一樣,始終在相對中,無法契悟實相。

六祖大師怕法達還是不了解,再進一步說明:「無念念即正」;簡單的解釋,就是大眾聽法這念心,不起心、不動念,不想過去、現在、未來,就是無念,這個無念就是正。我們心中有雜念、有惡念、有善念;不但不起惡念,連善念都不起,這個心就是無念;無念不是打瞌睡,也不是無聊;這個心當下要清楚、明白,並且沒有妄念,如同《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要存在、覺性要存在。

所以,「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無論起什麼念頭都是偏到一邊;起壞念頭、起貪瞋癡,造殺盜淫,這是墮入三塗惡道;起善念,做好事,那是屬於人道、天道,人道、天道還是屬於生死流轉;這個法門是告訴大眾成佛作祖的境界,頓悟自心、直了成佛的境界,是超越一切言說的境界;是如來的知見,如如不動、了了常知,使大眾明瞭如來不可說、不可說的這念心,這才是真正的道理。

有些人不了解這個道理,認為《六祖壇經》所說的無念,是指連善念都不起,就覺得奇怪!這是不了解善念、惡念都不可得;因為起惡念是墮落,起善念是人天的果報,始終脫離不了生死輪迴。《六祖壇經》告訴我們了生死、頓悟自心、直了成佛,超越一切境界的道理,這不是漸修的法門,而是頓悟境界。

如何頓悟呢?「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菩提路上不作有想、亦不作無想!不論自己起什麼念,念佛、誦經都屬於有念,如果悟了就不妨礙起念;悟了,念佛也是無念,誦經也是無念。「有念念成邪」,什麼叫做邪?念頭落入一邊就是邪,落入「有」是一邊,落入「無」也是一邊。邪到一邊、偏到一邊就不是菩提大道,就不是不可思、不可議的境界。

「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計,就是卜度、思惟;六祖大師告訴大眾,不要去分別有、無,有也不住、無也不住,這念心不住兩邊,當下就是實相,實相就是白牛車。白牛車是一個譬喻,白牛車是最高的境界,要達到心即是佛、心即是菩提、心即是如來,就要不住兩邊;打坐時,站得住、站得長,這就是長御白牛車,就是坐在白牛車上面了。要時時都坐在白牛車上,時時都坐在蓮花台上,時時都坐在如來的寶座上。

徹底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是開悟了,所以,不要把開悟看得很高、很深;就是這念心,這麼直接的事,不敢直下承擔,不是很糊塗嗎?

不要把如來的境界看得很高,如來就是指我們這個佛性。人人都有佛性,任何有生命的眾生都有;無論男女老幼、在家出家、蜎飛蠕動都有這一念心。

六祖壇經機緣品 心悟轉法華
惟覺法師開示
921123(九)

Tuesday 26 March 2013

心悟轉法華(八)

汝須念念開佛知見,勿開眾生知見。開佛知見,即是出世。開眾生知見,即是世間。汝若但勞勞執念,以為功課者,何異犛牛愛尾? 

不知道在心上用功、返照自心,始終執著誦經、持咒、念佛的次數、功德,念念都是執著,把這個當作功課,就沒有辦法明心見性,這和「犛牛愛尾」有什麼不同呢?

在西藏高原有種犛牛,體型高壯,牠尾巴的毛又長又好,犛牛經常把尾巴甩一甩、看一看,牠不知道尾巴是牠最後面、最小的東西,即使尾巴掉了還可以存活。然而,犛牛卻因為執著這個尾巴,甚至獵人來了還不知道趕緊逃避,還在欣賞自己的尾巴,為了尾巴,連命都失去了。

修行人若執著這些功德為實有,沒有落實返照自心,就等於犛牛愛尾;由於執著功德,迷失本心,果報是生到天上享天福,福報享完還是會墮落。所以,念佛是方法,誦經、持咒也是方法;念佛要歸於自性佛,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運用法門用功修行,明悟心性,而又不執著於法門。

達曰:「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師曰:「經有何過,豈障汝念?只為迷悟在人,損益由己。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

法達又講:如果是這樣,我們只要了解經當中的道理就好了,是否就不需要誦經了?六祖大師說:經有什麼過失?難道會障礙你的念頭嗎?迷或悟都取決於自己,迷惑了是眾生,就會墮落,受生死輪迴,損害的是自己;悟了就是菩薩,就能得解脫,得到法益。損益都由自己這念心所造作,這就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口誦心行,即是轉經」;既要誦經,也要實行。譬如現在誦〈普賢行願品〉,口在誦,身體在禮拜;不是誦了、拜了就了了,口誦、禮拜以後,要在日常生活上真正落實普賢十大願,當下就是普賢菩薩了。

有些人執著誦經,產生法執;也有人誦經有了境界,又執著境界,這就是不了解經中的道理。了解經上的道理就知道除了口而誦、心而惟、身而行,還要知道經義,經上有空、假、中的道理,有俗諦、真諦、中道第一義諦,這些道理要明白。經是佛所說的,佛從自性智慧中說出來,為了破迷顯正;佛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用來除去眾生心當中的執著和煩惱,誦經是修行的方便法門,藉由誦經定心、明心,化除煩惱、執著。《金剛經》講得很清楚:「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過河就不需要船了,執著、煩惱化除了,連方便法門也要捨去,所以我們依照經上的道理去實踐,這才是最重要。一方面誦經,一方面要實行;因為怕自己忘記了佛法的道理,所以要誦經來提醒,不但誦經,還要去實踐,這就是轉經。

「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說到做不到,對道業沒有任何幫助;說到又做到,就是菩薩。口中誦,心中打妄想,執著誦經功德為實有,不知道經文的意義,就是被經轉;經文的意義就是要悟這念心,悟了以後還要把這念心落實在日常生活上,使這念心時時刻刻都存在,無論順境、逆境;白天、晚上,都能了了分明、處處作主。

六祖壇經機緣品 心悟轉法華
惟覺法師開示
921116(八)

Monday 25 March 2013

心悟轉法華(七)

吾亦勸一切人,於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惡,貪瞋嫉妒,諂佞我慢,侵人害物,自開眾生知見。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時時刻刻不要迷惑、不打妄想,堅住正念,說法這念心就是,聽法這念心就是。如果不能悟入佛之知見,那就是入了眾生知見。世間上有些人用心不真,不真就是邪。為什麼會心邪呢?因為愚癡、迷惑,不了解本心即是佛,不停地在向外尋找;因為沒有開佛知見,所以就造作種種惡業、罪過。「口善心惡」,講的是一套,心裡想的是一套,做又是一套;嘴裡講的是要修善,心中卻時時妄想紛飛,起貪瞋癡,口是心非、口善心惡,身口意三業沒有歸一、不一致,這就是眾生境界。

一般眾生,心中充滿了貪心、瞋心、排斥、嫉妒、猜疑、諂佞、我慢,種種邪知邪見侵入自心,以致作出戕害眾生、侵人害物之事。心中充滿了邪見,所作所為都是以個人利益、名利為前題;這就是侵人害物,自開眾生知見,就會墮落。

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 

不能時時保持正念、無念,最低限度也要知道正心;善念是正心,誦經持咒也是正心,都是端正自己的心念。時時刻刻要生善念,就如四正勤所講:「已生善念令增長,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惡念令滅除,未生惡念令不生。」若能正心,就能常生智慧觀照。觀是注意,照是照破煩惱、照徹自心;經常檢討、反省、改正自心當中的過失,就是智慧觀照。譬如師父在開示,大眾在聽講,忽然心打了妄想,不論是想好的、想壞的,心都不寧靜;或是自己失去了覺照、覺觀,在打瞌睡,有時候心清楚,有時候心不清楚,心裡想,今天很辛苦,乾脆藉這個機會小睡一下,沒有關係,這就是沒有觀照,失去了智慧,就隨著妄想、瞌睡,迷迷糊糊。忽然發現,師父在開示,自己怎麼可以打妄想、打瞌睡!立刻就發了慚愧心,把心收回來,又安住正念,保持清楚、明白;有了任何過失,自己能夠知道,這就是觀照、就是智慧返照。明白了這個道理,修行就找到一條心路歷程。

不知道心路歷程,就會產生法執,執著昨天誦多少經?今天持多少咒?拜了多少佛?做了多少善事?始終沒有在心上用功。並不是說這些不對,而是在修行上要更進一步;《金剛經》講:「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不要執著法,法是藥,何況是非法?貪、瞋、癡、慢、疑、邪見,屬於非法,不是正法就是非法。所以,「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心要停止起壞的念頭,口要停止講壞話,身不造作惡行。不但停止惡言、惡行、惡念,還要積極行善,把善法落實到身、口、行為當中,修了善法,要不執著善法,又歸於自心;這就是開佛知見,這就是佛的見解、覺悟的見解、菩提道路的見解。

六祖壇經機緣品
心悟轉法華(七)
惟覺法師開示 921109

Friday 22 March 2013

心悟轉法華(六)

汝慎勿錯解經義,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若做此解,乃是謗經毀佛也。

六祖大師進一步跟法達講,你要注意,不要錯解經中的意義。假如你認為這是佛知佛見,我是凡夫眾生,怎麼能有佛知佛見?凡夫怎能跟佛相比!這麼想,就是不敢直下承擔,毀謗經典,否定自己的佛性。

彼既是佛,已具知見,何用更開? 

開佛知見,「開」也是方便說,這念心本自具足一切智慧功德,時時刻刻都是現成的,起心即錯,動念乖真,一切現成,何須再開?所以古人開悟後提到:「迷來經累劫,悟則剎那間」;儒家也說:「百姓日用而不自知。」眼睛天天在看,卻不知道是誰在看;耳朵經常在聽,也不明白是誰在聽;口在講話,不知道是誰在講話;這是因為執著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心隨著境界攀緣、遷流,自己作不了主,迷失了這念心。

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 


你要相信,佛知見就是自心是佛、自心是法、自心是僧,外面無別佛、無別法、無別僧。眾生因為不了解這念心,自己不敢直下承擔,自己遮蔽了自己的佛性,遮蔽了自己的真性,起了貪瞋癡的念頭,落入塵境,所以稱為眾生。這念心要時時安住正念,正念就是佛,正念就是解脫,正念就是淨土,那裡還有什麼外面的境界?內外是一如的。

眾生這個心一方面攀緣財、色、名、食、睡等外境,內心又為受、想、行、識種種境界所困擾,念念生滅、顛倒,始終沒有停歇,始終是在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的遷流中,時時受境界所驅馳。

便勞他世尊,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莫向外求,與佛無二。 


因為眾生內外相對中迷惑、顛倒,迷心迷境,所以要煩勞世尊從三昧中出來,苦口婆心的跟大眾解說,勸大眾止息妄想。「寢」,就像睡覺一樣,身體不動;意喻令心念安住不動,妄想止息。向外求,求不到的;佛不是祈求得來的,因為佛性本具、覺性本具。一般人只知道向外祈求,卻迷失了自己,佛就告訴我們:「狂心頓歇,歇即菩提。」這個心要歸於寂滅境界,歸於不動境界;不要打妄想,不起心、不動念,莫向外求,有求皆苦,無求乃樂;有求就有得,有得就會有失,本具心性是無得無失。真正做到了不起心、不動念,就與佛無二,和十方諸佛同一個鼻孔出氣。這個佛心、這個覺性就是如此簡單、如此微妙。

故云:開佛知見。

明白這個道理,就是已經開佛知見,見到自性佛了,也就是禪宗祖師所說,找到路頭了,見到菩提路了,這是第一步,還要繼續保養聖胎,繼續走下去。

六祖壇經機緣品 心悟轉法華
惟覺法師開示 921102

Thursday 21 March 2013

心悟轉法華 (五)

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 

世間上的人看到外面的色、聲、香、味、觸,認為是實在的,所以就著相,著了相就想佔有,巧取豪奪,這都是迷於外面種種假有之相。「內迷著空」,有些人用功修行,遠離外面的境界,不被外境迷惑,但是聽聞佛性是空性,又拼命去想一個空,甚至執著空即是佛;佛性本來就是真空,知見無知就是真空,但是真空當中不妨礙妙有;若執著空,認為空性就是佛,又去想一個空,空上加空,這就是著空,因此,不能契悟本具的真空。

禪宗祖師說:「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有也不執著,無也不執著,不著空有兩邊,就是「於相離相,於空離空。」世上的人,不是執有就是執空,執著外面的有,就迷失自心當中的妙有;執著一切空,就迷失我們的本性本空。我們自心當中,具足一切功德、一切智慧神通妙用,不需向外求。心性本空,再執著一個空,就是重床疊架,迷失自己的本心,所以要離空、離有。

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 

能作到外不執相,內不執空,就見到本心、見到自己本具的佛性、本具的覺性,這就是「開佛知見」。所謂開,就是開啟;譬如我們把門窗打開,就能清清楚楚看見裡面的一切。悟到每個人都有佛性,就看到自心當中的寶物。「示佛知見」,門窗打開以後、悟了以後,知道自心有很多寶藏、智慧功德。「悟佛知見」,是自己得到這個寶貝了,得到本具的佛性,一切功德、智慧寶藏都是現成。「入佛知見」就是自己得到受用,能運用這念心,靜則一念不生,動則萬善圓彰。

佛,猶覺也。 

佛就是覺悟的意思,這裡所說的佛不是有形相的,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不是丈六金身;而是指每個人都有的佛性,佛性就是覺性。《四十二章經》裡面講:「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即菩提。」佛性是每個人的靈知靈覺,靈知靈覺在那裡?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就在我們的六根門頭,這就是我們的覺性,每個人本具,如果向外執求,就如日中找影,騎牛找牛,是絕對找不到的。

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 

覺有四個層次,開、示、悟、入,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佛非從外求,自心當中不著空、有,沒有任何妄想,心中自然了了分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歸一,歸一以後,覺性現前,本具的真如實性就顯現,一切都是現成,見到自己本具的覺性了,這就是開佛知見。

六祖壇經機緣品 心悟轉法華
惟覺法師開示
921026(五)

Wednesday 20 March 2013

心悟轉法華 (四)

達聞偈悔謝曰:「而今而後,當謙恭一切。弟子誦《法華經》,未解經義,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廣大,願略說經中義理。」 

法達聽到六祖大師的開示、訓誨,覺得實在很慚愧、很懺悔,自己因為執著誦經功德,雖誦了三千部《法華經》,卻讓執著障蔽了心眼,實實在在是錯了。從今以後,無論是在任何地方,對任何人都要以謙卑心、恭敬心對待,朝這個方向去努力、去實行。

法達又講,弟子誦《法華經》,從來只是知道誦念,不知道經上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對經上所講的道理還有疑問,請六祖大師慈悲開示《法華經》中的義理。

師曰:「法達,法即甚達,汝心不達;經本無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經,以何為宗?」達曰:「學人根性闇鈍,從來但依文誦念,豈知宗趣?」 

六祖大師就藉法達這個名字為緣起來開示。「法達,法即甚達」,法爾如是,本來是通達無礙的,是你自己心當中產生執著、我慢,所以沒有辦法通達事和理。「經本無疑」,本來一切都是現成的,是你自己心當中起了懷疑。

六祖大師進一步再問:「汝念此經以何為宗?」宗是宗旨,趣是趣向。法達法師回答,我的根性很愚鈍,從過去到現在,只知道誦《法華經》就有功德,而不知道經上的意義,所以根本不知道宗趣。

師曰:「吾不識文字,汝試取經誦一遍,吾當為汝解說。」法達即高聲念經,至譬喻品,師曰:「止。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於此。」 


六祖大師講:「我不識文字,但是經上的意義我一定知道,你誦一遍經文給我聽,我再來為你解釋宗趣。」法達就高聲念經,念到「譬喻品」時,六祖大師就說:「好,念到這裡就可以了。這部經是以因緣出世為宗,裡面講的很多譬喻,都未曾離開這個宗趣。」

「何者因緣?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 

《法華經》裡面講,諸佛出世只為一大事因緣,是什麼因緣?什麼大事?生死大事!為每個人的生死大事,開、示、悟、入佛知見,這是最重要的;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這就是大事。這是我們要了解、要知道的生死大事。

六祖大師聽法達念到這一品時,已經完全明瞭《法華經》的宗趣;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到這個世界成正覺,都是為了一件大事──為了傳揚佛的知見。什麼是佛的知見呢?這念心不起心、不動念,不但無念,還要清楚明白,不是像木頭、石頭一樣,不知不覺;而是要自淨其意、知而無知,這就是佛的知見。契悟了佛的知見,就能夠成就佛道,趣入菩提。

心悟轉法華 (四)
六祖壇經機緣品
惟覺法師開示
921019

Tuesday 19 March 2013

我的世界变模糊怎么办?

眼观世界。万物是否看得清晰,取决于双眸健康与否。  

鹰阁医院百汇眼科中心(Parkway Eye Centre)高级顾问医生李汉民指出,许多年纪大的病人上门,投诉双眼朦胧看不清,基本上由三个主要因素造成:白内障、青光眼、老年黄斑病变。50岁以上者,一般开始面对这些视力衰退的问题。

白内障:最易导致瞎眼
   
全球首号眼疾“杀手”——白内障是世界上最常见导致瞎眼的病症,1998年约2000万人因此病而失明。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每个人在五六十岁时,都会出现白内障症状。新加坡地处赤道,人们常年受阳光和紫外线照射,因此比西方国家的人更容易患上白内障。   

李医生指出,白内障患者会感觉视力越来越弱,有些以为近视,不断更换眼镜。患者看事物都带淡黄色调,线条模糊,甚至轮廓变形。很多人会觉得光线不足,灯光有光晕。白内障严重时,黑色的眼瞳看来也已变成白色或者黄色。   

李医生说,一些人等待白内障变硬(或成熟)才考虑动手术,这时医生必须使用更高能量的超音波晶体乳化,手术时产生副作用的概率更高。太熟太硬的白内障,也有导致青光眼的危险。:   

三四十年前,医生以白内障囊内摘除术(In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通过约16毫米的切口取出白内障,当时仍无法置入晶状体,缝12针,术后病人得戴高度近视眼镜才能看清物体。之后,医学界采取白内障囊外摘除术(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保留囊袋,可支撑人造晶体,切口也缩小到10至12毫米,缝7针,术后不用戴眼镜也能看清东西。数年前,医生采用超音波晶体乳化术摘除白内障,切口进一步缩小至2.2毫米。   

李汉民医生去年也开始采用最新的“无刀”新手术,比超音波晶体乳化术时间稍长10分钟左右(每只眼睛),术后24小时内恢复视力,行走或做家务等日常作息不受影响。

青光眼:病情可以控制   


青光眼是全世界第二大致盲因素,全球约8000万人受到青光眼的视力影响。   

青光眼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型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第二类型是“闭角型青光眼”,可分为慢性和急性两种。在世界各地的青光眼患者中,以第一类型青光眼最为普遍,在你不觉察的情况下慢慢恶化而成,先是周边视力和夜间视力受影响,然后才影响到中央阅读视力。   
至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则是由于眼液压力突然急剧升高,导致眼睛红、头痛和恶心的现象,其他伴随的症状如:视力模糊和看见彩色光环等。

治疗:   

青光眼是不能根治的,但能控制病情。青光眼的治疗包括药物和手术治疗。通过药物,可增加眼内房水的排出量,或者降低眼内房水的产生量,视病患情况所需。一般上,药物能安全地控制眼压数年。青光眼的药物治疗有许多不同的强度和组合,医生应用少量的药物产生最好的治疗效果,避免副作用。   

对早期患者来说,可采用局部点眼药治疗青光眼,但有些青光眼不易控制或经常反复发作,药物无效,就可考虑进行激光或青光眼手术

老年性黄斑病变:是视网膜问题   

老年黄斑病变是一个视网膜问题。李汉民医生指出,这是由于老化导致眼后视网膜上黄斑退化产生病变的眼疾,影响中央视力。病症初期症状不明显,不过随着黄斑退化,病人会发现笔直线条扭曲变形,视野中央会有黑点或阴影遮住视力。在发达国家,老年性黄斑病变是导致最多65岁以上男女瞎眼的原因。 

病人开始是觉得视觉中间部分出现一个盲点,看东西有点模糊,或者形体的线条出现扭曲,大小也异常。发展到后期,病人一张开眼就会看到中央有个盲点或者黑斑,阅读写字变得很艰难,连辨认小东西或者亲友的脸孔也有问题。

治疗:   


激光消融法,消灭异常的新生血管,或者通过手术注射药物,清除黄斑底部的血液。

《联合早报》

心悟轉法華 (三)

師又曰:「汝名什麼?」曰:「法達。」師曰:「汝名法達,何曾達法?」 

六祖大師又問:「你叫什麼名字?」法師回答:「法達。」於是,六祖大師便藉著「法達」這個名字為因緣,說法破除他的執著。六祖大師說:你的名字叫法達,但是卻未曾通達佛法的義理,對無為法、不生不滅法、無上菩提的心法未曾領悟,完全是在有相的功德中執著。

復說偈曰:「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汝今有緣故,吾今為汝說,但信佛無言,蓮華從口發。」 


六祖大師又說了一個偈子,進一步解釋讓法達了解:你的名字叫法達,天天勤誦《法華經》。但是你只是誦經,並沒有通達無生法,沒有契悟不生不滅心,只是循聲流轉,這個心跟著聲音流轉,成了生滅心、成為眾生境界,沒有了達《法華經》的經義;為能契悟能誦的這念心,執著誦念《法華經》的功德,就成了生滅法、有為法。

始終執著數目,記取名相,執著自己誦了三千、四千、五千部經,卻沒有把誦念回歸心地,就是空誦。

「明心號菩薩」,誦經是一種方便,能誦之心,清清楚楚,沒有昏沉、妄想,像鏡子一樣,不沾一點灰塵;像平靜的湖水一樣,不起波浪,這就是明心。心當中不起邪見、不起雜念,處處作主,這念心就是菩薩,而不是誦了許多部《法華經》就是菩薩。

「菩薩清涼月,遊於畢竟空,眾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菩薩既沒有形相,也沒有聲音,就如《金剛經》所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執著聲音,就落到聲塵、落到塵勞境界去了。

「明心號菩薩」,明白能誦的這念心要時時作主,清楚明白,通達此理,明心見性就是菩薩。所以覺悟就是菩薩,心迷惑了就是眾生;我們這念覺性、這念菩提心,念念分明,處處作主,就是菩薩。

「汝今有緣故」,你今天既然來到這裡,就是與我有緣,現在藉這個機會再為你進一步的開示,要專心注意諦聽。「吾今為汝說」,我現在開宗明義,為你顯揚佛法真義。

「但信佛無言」,禪宗祖師說「言語道斷」,「佛」不是用言說可以表現出來,因為言語是生滅法,所以,佛在那裡?佛就是無言無說、就是諸位聽法這念心,說出來就落言詮、就是生滅,一定要相信這個道理。祖師大德常說:不可說、不可說,佛也講不可說、不可說;這念心不可思、不可議,一經言說就是思慮、就是生滅。

佛就是「覺」,就是大眾聽法這念心,不想過去、現在、未來,清楚明白,如如不動,當下即是,動念乖真。有言,這個心就有生滅,就屬於有為法了。

所以,要相信真正的佛法是無言無說,就是我們這念心。真正深信這個道理,「蓮花從口發」,你的身心都像白蓮花一樣清淨,講出來的話都像蓮花這麼清香,大眾都會信受聽從。

六祖壇經機緣品 心悟轉法華
惟覺法師開示

921012(三)

Monday 18 March 2013

六祖壇經機緣品 心悟轉法華(二)

祖曰:「汝若念至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為勝,則與吾偕行。汝今負此事業,都不知過。聽吾偈曰:『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

六祖大師接著就對法達法師說:如果你誦了一萬部經,能明瞭經文的義理,又能不起驕慢心,便是和我平行。但,這並不是最高的境界,誦經、修行的目的是為了契悟實相,契悟這念心,進而依教觀心;所謂口而誦、心而惟、身而行,身口意三業相應,才是真正的禮誦法華。

如今,你執著誦了三千部經的功德,已經違背了誦經、修行的目的。既執著誦經功德,又貢高我慢,不知悔過。禮佛、禮祖師,是為了折伏自己的慢心,沒有恭敬心怎麼可能折伏我慢?我慢好比幢一樣高高在上,所以要用恭敬心禮拜來折服我慢之幢。

禮拜,可分為恭敬心的禮拜、平等心的禮拜、我慢心的禮拜。真誠的禮拜是要五體投地,我們的頭觸地,兩手、兩膝著地,稱之為五體投地,這是最敬禮。對人們而言,頭部是身體最珍貴的部位;禮佛時將頭觸地,雙手翻掌,代表承接佛足,表示用最恭敬、最虔誠的禮敬來降伏自己的慢心。

禮拜,沒有能禮之心、所禮之境,能所俱空,心不可得,功德也不可得,契入空性,這才是真功德。誦經,要明白這部經的道理,還要回歸自性,所以古人說:「誦經有一卷無字經,念佛有一個自性佛。」我們心中這卷經是沒有文字的,雖然沒有文字,裡面卻什麼都有。念佛有一個自性佛,我們口念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等聖號的目的,是用這句佛號來啟發每個人的自性佛。

有些人在念佛誦經中卻成了法執,執著念佛多少聲有多少功德,誦經多少卷有多少功德,執著這些就和法達一樣。「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認為自己誦了三千部經的功德無量,這就是我執。

眾生有我執,二乘有法執。有我執就有能所,從我執、我所產生種種罪過,「我」的錢財、「我」的名譽、「我」有多少功德、「我」有多少財富……,天天在我執中計量分別,乃至於造作罪業;所以說「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不要執著功德,執著功德,功德就成了福報,福報享完了就沒有了。不執著功德,能所俱空,這個功德就不可思議了。

六波羅蜜當中,依序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最後是般若智慧;般若就是了達空性的道理。布施以後,了知一切皆為因緣和合而有,緣滅則無,本性皆空,所以沒有布施者、沒有接受布施的人,也沒有所布施的物品;持戒,沒有能持之心,沒有所持之戒,能所俱空,持而無持;忍辱,沒有能忍之心、沒有所忍之境。所以六度的每一度都有般若,都是能所俱空。我們做了善事,做了功德,要能所俱空,進一步連空亦不執著,能夠依此修行,方能契悟本具的清淨心。  

惟覺法師開示(921005)

Thursday 14 March 2013

心悟轉法華

(一)

機緣品,機就是根機,根機有利、有鈍,有上上根、上根、中根、下根。過去薰修得很好,這一生就是上根利器;過去薰修得不好,可能就是鈍根。從這個角度來看,根機是自己入理薰修來的,過去沒有薰修,就要靠現在薰修。所謂佛性人人本具,什麼時候開悟就要靠因緣,因緣和合、因緣相遇了,自然一下就開悟了。

古人開悟的因緣非常多,有聽到板聲開悟的,有人聽到鐘聲開悟,有的在工作時開悟,有的在聽經聞法時開悟,有在參禪時開悟,有在看經時開悟,這些都是緣。一個是機、一個是緣,一切都要自己努力,修行不是等待,要靠自己薰修、自己努力。

這一篇是講法達法師開悟的因緣,法達法師最初修行只知道誦《法華經》,執著誦念為功德。現在有些人也是一樣的,執著誦經、念佛、持咒為功德,執著念佛多少遍、誦經多少遍、持咒多少遍,這些當然有功德,但這是一種方便;因為我們有煩惱、妄想,所以要藉誦經、持咒、念佛來轉化,這是對治法門,離開悟還有一段距離。什麼時候開悟?就要靠自己薰修,薰修到時節因緣成熟,任何時間、行住坐臥,都能開悟。

僧就是僧眾、僧伽,出家眾稱之為僧、或者是僧尼,以表示和在家眾不同,一個是僧,一個是俗。這一段是講法達法師開悟的因緣,大眾可以設想自己就是法達,就更能領悟這一品開示的道理,或許自己就在這一品開悟了。

僧法達,洪洲人,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

有一位出家眾,名叫法達,洪州人。洪州是隋朝所設置的行政區域,之後很快又被廢掉了。因為在過去的朝代,省、縣府等地方行政區,是隨著朝代改變,名稱也跟著變換。到了唐朝,李淵又把隋朝很多官制,重新再復原、設置。南唐時,又建南都於洪州。到了宋朝初年又改為洪州,但是不久被稱為隆興府,也就是現在的江西省南昌縣,南昌縣在舊時屬於州治,這些都有歷史可以考證。

來禮祖師,頭不至地。

法達法師是洪州人,也就是現在江西省南昌縣人。七歲出家,以誦《法華經》為修行的定課。有很多人也是以誦經為定課,如誦《法華經》、《金剛經》或《彌陀經》為修行的定課。法達法師到曹溪來禮拜六祖大師,但是在頂禮時,頭不著地;一方面禮拜,一方面看看六祖大師的反應,所以頭沒有著地。頂禮是以五體投地的方式表示內心的恭敬,六祖大師看到法達來禮拜,不但沒有五體投地,而且好像在試探六祖,這些動作缺乏恭敬心,便知道法達心中必定有煩惱、有執著。

祖訶曰:「禮不投地,何如不禮。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何事耶?」 

六祖大師針對法達禮拜卻不恭敬的態度訶斥,訶斥就是告誡:「你既然來參禮、求法,就必須要虛心、要有恭敬心才是。我看你頂禮的時候,頭不著地;不但沒有恭敬心,而且還懷著慢心,不如不禮的好。你心當中一定有所執著。平時,你都是修什麼行門?做些什麼事呢?」

曰:「念《法華經》已及三千部。」

法達就回答六祖說:「我平時用功就是念《法華經》,到現在已經念滿三千部。」為什麼法達法師有慢心呢?因為他認為念三千部《法華經》是件大功德,因此被執著功德的心念所障蔽。無論是在家或出家,不可以執著自己誦了多少部經、念了多少遍佛號,或做了多少功德。執著自己有很大的功德,或是自認自己功夫很好,心當中就會產生貢高我慢,看不起他人。我慢沒有折伏,就有我相、人相,沒有恭敬心,就會產生罪過。

六祖壇經機緣品七──心悟轉法華(一)
惟覺法師開示
【中台世界】導師法語

Wednesday 13 March 2013

靜思妙蓮華

《法華經》是佛陀晚年所說的法,是入世修行之道,因為將萬法歸一宗,所以有「經中之王」的名號。

佛陀說法49年
華嚴經(21天)
阿含經(12年)談因果報
方等經(8年) 談有,對利根人說無常
般若經(22年)談空,去除情感與物質障礙。偏空,撥無因果
法華經(7年) 不執空、不執有。談真空妙有

法華三部
開經 — 無量義經
本經 — 妙法蓮華經
結經 —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經王—妙法蓮華經
「妙」 — 微妙、不可思議、最究竟、正確、正當、真正。
「蓮華」— 白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在印度是清淨的意思。
這部經就像蓮花一樣清淨,它宣說著微妙正確的佛法,因此稱為《妙法蓮華經》

經王—法華經
西元406年 鳩摩羅什 譯出(是目前通用譯本)
共七卷28品  六萬多字(不含標點符號)
集結佛陀圓滿智慧,含攝大、小、密宗的諸乘精華,同時包括過去、現在、未來的佛教重要經典。
數百年來,佛教修行者皆稱此經為大乘佛經園地中,最美麗的花朵。

法華經目錄


第一品

序品

第十五品

從地湧出品

第二品

方便品

第十六品

如來壽量品

第三品

譬喻品

第十七品

分別功德品

第四品

信解品

第十八品

隨喜功德品

第五品

藥草喻品

第十九品

法師功德品

第六品

授記品

第二十品

常不輕菩薩品

第七品

化城喻品

第二十一品

如來神力品

第八品

五百弟子授記品

第二十二品

囑累品

第九品

授學無學人記品

第二十三品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十品

法師品

第二十四品

妙音菩薩品

第十一品

見寶塔品

第二十五品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十二品

提婆達多品

第二十六品

陀羅尼品

第十三品

勸持品

第二十七品

妙莊嚴王本事品

第十四品

安樂行品

第二十八品

普賢菩薩勸發品

經王—法華經
是入世佛教之道
法華經的深遠教義就是
人人皆有成佛的能力。

人人皆可成佛
成佛
指的是一種境界
指的是心上的功夫
指的是你解脫煩惱習氣了沒有
指的是你是否禪定當下
輕安自在、無愧無懼

人人皆可成佛
成佛之前就是要先走入菩薩道
這個法華精神就是慈濟的法源
更加是慈濟人重要修行的法門

靜思法脈勤行道(自修)
慈濟宗門人間路(利他)

靜 思 — 靜寂清澄
法 脈 — 法華經
勤行道 — 精進、不退轉

內修「誠正信實」
外行「慈悲喜捨

各位菩薩,各位同修:
我們人人應該要用感恩心;我們人人應該日日我們的心要清滌到清澄。
我們生活在這個惡濁的世間裡,我們自己的心蓮,這個「妙蓮華」,也應該要浮現出來。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就是在人我是非,人事煩惱中,我們才能開出了一朵燦爛的蓮花。所以希望人人要時時多用心!(980728 上人開示)

為何要修持法華經
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
表示我們的心不受煩惱、人我是非污染,不過人我是非,很多紛紛擾擾的事情,我們要能夠不受影響,那就是要好像在污濁的池中,能生出了蓮花。所以這就是要我們平時,自己要很守護我們這念心,在污泥中,污濁的地方,不去受到污染,所以要守好我們這一念心。就像那個妙蓮華一樣,這是我們在修行,要守好心,要誠正信實;但是不是獨善其身,必定要兼利他人。(上人開示)

        日期        內 容     篇數             大 事
      2008.3.13開講法華經序        31總統大選、金融海嘯
       2008.6.9

2009.1.25
開講無量義經       1112008.5.12 四川大地震
                                                         期間停半年 
        2009.7.23法華經前言          272009.8.8 莫拉克風災
        2009.8.25

2010.6.6
法華經序品第一          702010.1.12 海地地震
期間停一年三個月(2011.3.11日本地震)
2011.9.5
2012.3.23
法華經序品第一 




2013年3月15日(五)起
廣邀大家晨鐘起、薰法香。
從法華經第一集開始,追隨 上人走入大乘佛法之要義,慈濟宗門依止的法脈,自修利他。

【大愛一台】週一至週五〈中英文字幕〉
(首播) 早上 05:30
(重播) 早上 08:00、晚上 09:00

【二台MOD】
(首播) 早上 06:00
(重播) 下午 03:00、凌晨 03:00

經王—法華經
幫助我們為了家庭、社會與全世界的福祉
而實現正念、慈悲與愛心的修行
透過我們的修行,
每個人都能成為佛陀的左右手,
承擔療癒、轉化、調和世界的工作。

靜思晨語 
製作人 董瓔滿 報告 感恩

Tuesday 12 March 2013

道德感與宗教

現在回想,小時候的我也許有潛質成為一個宗教家。我現在知道,小時候的我有一種對這世界悲慘的事有一種莫名的悲憫。那時已會想,為甚麼這個世界是如此的。那時想不出個所以,當然現在也沒一個明確答案。其時,我也對「過得好」有一種莫名的罪惡感。小時候我也曾為自己有豐衣足食,而世界許多國家卻時有饑民餓死的事煩惱過。我覺得自己比他們過得好那麼多,似乎是一種罪過,我怎麼對得起人類的整體?小時候並不知道如此思想,並不正常,以為人人皆有此心。長大後稍作回憶才發現自己年紀小小已是個怪胎。

人們的道德感是如何運作的?通常,一般人的道德感是建基於一種信念的偏執。就好像基督教的信徒拍了個用「別人喝過的水樽」你不願飲的廣告,來宣揚貞潔性觀念;但他們卻很少注意社會上不平事、世界各地人類的苦難——基本上教徒的道德觀用一句話來比喻,就是:他們認為人家做愛時不用傳教士體位是極不能接受,而又每天眼睜睜看著街上的乞兒餓死,而無動於衷。

道德感是建基於一種偏執,而這種偏執,正是它能良好運作的基石。回到上面的例子,教徒當然會反駁:「這世界的苦難,我又能管多少呢?難道世上每個不幸的人降生,我都要為他流淚?」這正是道德的運作方式:如果我們對這世界有真正、深切、全面的悲憫,我們必定無法接受這破落的世界,我們必定陷於瘋狂。當我們的心靈上升到與遭難的人類連接,我們勢必無法繼續安心活著——這是最極端的情況。也許耶穌(姑且當他真實存在過)這類宗教家,正是在這種激情的境界中受難,而無所畏懼。一般常人,即是一種雙重標準的道德觀來自我調適,例如我之前所提那種「基督徒式道德」。

悲憫是一種宗教意識。而宗教的確立,卻是給予了一種雙種標準的道德觀,能令許多有原始宗教意識的人,既保存惻隱,而在人類曠古而無解的苦難面前,亦能「心安理得」地過活。而一個人具有一種強烈的宗教意識,而現存宗教又不能疏導之,令他「心安理得」,這個人會該如何?東正教中的聖愚也許是他們陷於瘋狂的寫照,或者——承先啟後,創立一個新的宗教形式,如耶穌、穆罕默德、佛祖當年如是。反本歸源,他們是為了理清自己那種極大的悲憫與心靈的矛盾,而他們創立的宗教、儀式、信條,其實是他們思想鬥爭過程的副產品。

《無待堂》

Monday 11 March 2013

道場

每過一次大病,就變得更沉鬱。死不去,心卻更冷。幾個月都睡不好,手上的作業卻做得越來越深、越來越快、越來越多,怎能不倒下來?心理問題,最終變成生理問題。為甚麼我不是基督徒?因為我沒有這個福氣。基督徒認為人類之貴重,是命定的;因為人之貌樣是照著上帝的造出來。怎麼卑微,神都看重。但我的上帝卻沒那麼仁慈。我心裡的那個上帝冷酷而現實。我是誰?這在乎我做出甚麼。這在乎我怎麼打好手上的牌——不論是爛牌還是好牌。

我盡一切努力,顯明自己的存在。這多虛榮,多有階級意識。

但我無法原諒安樂的自己,一個知命、安然的我,就這樣了。我為甚麼那麼害怕浪擲了生命?好像不再前進,我就一文不值。追求偉大和強悍,終會挖乾我的精神和力氣。

我不知道嘔吐是一件那麼痛苦的事,我從不知道。劇烈的痛苦,令人知道世界的虛無。所有夢想和恨仇、物質和感情,都在這些經驗中化為烏有。世界收縮成一個朦朧的意象,只有肉體的痛楚才是真切的。我想要苦苦證明、成全和伸張的自己,都是虛妄的。有那麼多頻死的瞬間,我的世界就只有我自己。我會求上帝,我不想死。死是如何,我不知道,但我不要死得那麼痛苦。

病的時候,當然痛苦;不病的時候,我也不安然。那種迷狂的自我要求,來自甚麼?來自我執。七情六慾,放得那麼大,鑽得那麼深,想得那麼多,都是自我放得太大。一切都是我造成的。但病痛也只是我一個人的道場。因為不論是一場小感冒還是靈魂的自我衝突,都閉鎖在每個人的自我之中。沒人救得了你﹗在這個戰場,沒有上帝和人類的援手,只有魔鬼和魔鬼作困獸鬥。

《無待堂》

Wednesday 6 March 2013

簡體字自作孽

香港許多地方,由政府部門帶頭,陸陸續續出現了簡體漢字,很寒酸。簡體字就是寒酸,中國人寫了簡體字之後, 生活也就簡陋將就了,許多禮節和儀態也就喪失了,也就沒有規矩了。

是的,我一直把近代中國人這些缺點來由,歸咎於簡體字。文字的簡化造成了文化的簡陋,簡陋的文化,又怎能產生精緻的生活?

所以,用簡體漢字的盛世之國,具體是什麼形象,看看廣東道上滿身名牌的大陸血拼客,就知道了。那就是矜貴和簡陋之間的一條分水綫,兩種水,怎都融不到一處。

有一段數落簡體字的段子如此寫,漢字簡化之後:

親(亲)不見,
愛(爱)無心,
產(产)不生,
廠(厂)空空 ,
麵(面)無麥,
運(运)無車,
導(导)無道,
兒(儿)無首,
飛(飞)單翼,
湧(涌)無力,
有雲(云)無雨,
開關(开关)無門,
鄉(乡)里無郎,
聖(圣)不能聽也不能說,
買(买)成鈎刀下有人頭,
輪(轮)成人下有匕首,
進(进)不是越來越佳而往井裏走,
只有魔,還是魔。


你看,連從小學簡體字的大陸同胞都有感而發,可見大家都知道簡體字禍害中國文化,現在輪到香港政府出手了,曾蔭權的樣子,也越來越寒酸。

(李純恩)

Monday 4 March 2013

慚愧的力量

慚我們有沒有?慚愧這兩個字是善心所,無慚無愧這就是煩惱。

什麼叫慚?我們中國人常講這人有良心,做錯事情良心責備,心裡感到會很難過,這叫有慚。無慚的人怎麼樣?做種種壞事,他沒有覺得他做錯事,我們一般人講沒良心,這人良知沒有了,叫無慚。

愧是什麼?愧是怕別人指責。我們做了惡事,別人批評我們,我們感覺到很恐怖。因為怕社會大眾對我們的批評,不敢做壞事,這叫愧心所,就是怕輿論指責。如果我們做壞事,不怕別人笑話,不在乎別人批評,這就「無愧」。

你看做的惡事,沒有良心責備,也不怕別人的批評,他什麼壞事都敢做。把這兩樁放在第一、第二,有慚有愧不敢做壞事。如果要懂得因果,我動了惡念,天地鬼神會批評我,他連不善的念頭都不敢動。你看看這兩個心所產生多大力量。

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一一六集)201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