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30 December 2013

致終將逝去的2013

文/王朔

時間又來到年末,我苦苦地等待了整整一年,才悲哀地發現這輩子我是看不到世界末日了。這件事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什麼大師、什麼預測、什麼神鬼怪力都是扯蛋,不過是幫以為是的孫子在那兒自娛自樂呢!

時間確實過得很快,昨天我還是懵懂少年,今天已是耄耋大叔了。看著一個個鮮活的姑娘口口聲聲叫我大叔,我很憂傷,敢問世上有幾人能體會一顆滄桑面目下隱藏的純情少男之心破碎時的痛呢?

世界上最悲催的事莫過於你在年輕時沒有找到真愛,在你找到真愛時已不再年輕,哦不對!應該是你還沒找到真愛就已不再年輕了。

這個真愛不僅指的是人,也包括事。成功的人生不就是找個喜歡的人愛、找件喜歡的事做嗎?成功如默多克在決定與鄧文迪離婚的那一刻,應該也不會太享受吧。

回望這一年,就像回望很多年一樣,腦海中一片蒼茫,比如今北京的PM2.5指標高多了。我現在的記憶力越來越差,據說魚只有7秒鐘的記憶,我比魚也強不了多少,7天以前的事情就記不清了,我很羞愧。其實也不能怪我,現在7個小時發生的事情,都已經讓我目不暇接了,什麼這個頭條那個頭條、這個懷孕那個偷情、這個霧霾那個轉基因、這個小日本那個高麗棒子,從市井消息到國家大事,從娛樂八卦到野史秘聞,我這小腦袋確實有些不夠用了。

我常常會想起很久以前的事,那時候天很藍、雲很白,姑娘都很好騙,那時候時間過得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現在我們都很忙,忙著賺錢忙著相親忙著結婚忙著生娃忙著找死,好不容易抽空聚在一起吃個飯,都低頭忙著摳手機。好不容易上菜了,大家呼啦一下站起來,我也站起來,大家拿著手機一通亂拍,讓端著酒杯的我很尷尬,於是我只好默默地放下酒杯,掏出手機,在桌對面朋友發的照片上點個「贊」字。  

我常常蹲在繁華的街頭,看著人來人往,思考著自己的人生將何去何從,這樣使我顯得很有深度,我很欣慰。雖然我不知道這樣做有什麼意義,但仍然堅持著,因為這紛紛擾擾的世界,總有些事情需要堅持。只是我納悶:蹲了這麼久,怎麼也沒人扔點錢?是不是因為我穿得還不夠破,表情還不夠沮喪?

這是個充滿誘惑的時代,各種大師們、二代們、表叔房姐們、露露美美們向我們展現了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這也是個充滿機會的時代,只要你會變蛇你就能成為大師,只要你找個好乾爹,你也能成為二代。我每天努力奮鬥就是為了有機會和嫩模談談人生、和大師說說理想、和二代們聊聊愛情,我就是這麼一個有追求而且單純的人,我很欣慰。

很多人都說今年的跨年夜很特别,代表着走過1314——一生一世,所以一定要找個特别的人共同度過。多可愛的人類啊!赋予一個與路邊野狗毫無意義的時刻以特别含義,這正是人類的可愛之處,也正因如此,我們的世界才豐富多彩有滋有味。也正因為有這些美好的意願,我們才能在這霧霾堵車高價坑爹的世界裡安心地活着。

這一年又遇到一些人一些事,有些人不會回來,有些事註定會忘記,一生一世談何容易?自欺不難,難的是自欺一輩子,那將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没有之一。我在這條幸福的大道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Thursday 26 December 2013

《基度山恩仇記》:通俗亦經典

《基度山恩仇记》包含了一切畅销素材,政治阴谋、官商勾结、宝藏、爱情……,格局虽是通俗小说,却晋升为经典名著,关键或许是栩栩如生的人物及细致可信的情节,不但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也让让后人略窥当时欧陆生活的部份风貌。

读中学时通勤,回程车站对面有家书局,周末我偶尔去书局晃一圈才回家。某天翻到《基度山恩仇记》(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节译本,匆匆看完意犹未尽地离开,满脑子全是基度山伯爵的漫漫人生,恩怨情仇逐一实践,这样的人生太精彩了,它是我的西洋文学启蒙书。

后来举家北迁,我没机会经过车站和那个书局,十多年后路过,车站旧了点,书局已成药妆店,人潮不绝的黄金店面,开书店也许划不来吧。沧海桑田本是人生常态,没什么。倒是我仍不时翻阅《基度山恩仇记》。

畅销通俗小说跃升经典

畅销的通俗小说极少跃升经典,《基度山恩仇记》是少数的例外。跌宕曲折的情节风迷无数读者,于是不少作者袭用《基度山恩仇记》的元素另行创作,现代读者若不察,误认《基度山恩仇记》故事老套不符盛名,那可就冤枉了祖师爷爷。

再精彩的小说,一经转述难免失色,无论改编的影视作品如何精彩,往往只是原著的一部分,林黛玉尖酸之外的温婉颇为可喜,薛宝钗亦有天真顽皮的时候,读者仍需亲自阅读原著,才会看见未经旁人诠释的真实容颜。无论五光十色的影像作品如何发达,阅读仍是沟通、吸收资讯最好的方式之一,永不过时。

几乎包含所有畅销素材


《基度山恩仇记》以年轻水手爱德蒙唐泰思为中心,年轻水手甫升职为船长,光明前程在望,突然莫名其妙入狱。在监狱偶然结识法理亚长老,博学多闻的长老不但传授爱德蒙学识,还告诉他一个天大的秘密。接着爱德蒙逃狱,顺利取得基度山小岛的宝藏,自封基度山伯爵,随后展开一连串的报恩与复仇。爱德蒙巧妙地运用仇人各自不堪的秘密,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为每位仇家量身订做陷阱……。

然而,当报仇之举接近尾声,连带使得仇人的妻子、幼儿失去生命,伯仁因我而死,让爱德蒙反省他是否有权行使他做过的事。最后爱德蒙将无良银行家诈骗的钜款归还原主,便放过银行家。怅惘若失的爱德蒙,因少女海蒂的爱情终于重拾生趣。全书以爱德蒙之言收尾:“等待,却要怀抱着希望。”这是西洋文学很有名的一句话。

《基度山恩仇记》几乎包含了所有畅销素材,政治阴谋、官商勾结、宝藏、爱情……,格局虽是通俗小说,它却晋升为经典名著,关键或许是栩栩如生的人物及细致可信的情节,不但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也让让后人略窥当时欧陆生活的部份风貌。

监狱段落感受知识力量

不大熟悉欧洲历史的东方读者,乍看《基度山恩仇记》可能有一点陌生。故事串连了拿破仑首度失势不久、意大利尚未统一、希腊仍有王室……,当时欧陆的政治局势瞬息万变,君主制逐渐崩解,但新的权力结构尚未确立,新旧思维交锋,还看不清未来方向,社会长期动荡不安。部份有心之人利用乱世崛起,为了自己的利益翻云覆雨,不惜伤害其他人的权益。然而大多数的人民动辄得咎,慎与不慎都可能沦为牺牲者,无声无息地被时代巨轮辗过。

尽管世间险恶让人沮丧,社会前进缓慢令人不耐,不过,作者大仲马依然相信理性是文明的基础,知识创造奇迹,粗鄙水手爱德蒙在监狱幸得良师教导,改头换面成为有学识有教养的绅士,其贵族派头让上流社会深信不疑,这是麻雀变凤凰的欧陆古典男性版本。天资、学习和努力,是爱德蒙脱离水手生涯的基础,巨大财富反而只是阶级跃升的背景。

我初阅法理亚长老在监狱自制生活器具的段落非常震撼,首次感受知识的力量。而长老从计划逃狱,经年挖掘地道,毅力和勇气让人敬佩,可惜因方位算错而误入爱德蒙牢房,成就了一段惊世奇缘,我不禁想起后世亦有不少与监狱有关的文学作品。其实,在监狱读书、学习并非天方夜谭,许多威权国家的政治犯,往往利用狱中闲暇互相学习,这是残酷却让人动容的一幕,冰冷的人为阻隔,不曾阻碍某些人实践自己的理想、意志。

小说记载历史痕迹


我对书中几个段落特别感兴趣,检察官之父神智清醒却全身瘫痪,他与忠仆、孙女以眼神、眨眼沟通,彷佛预示了日后《潜水钟与蝴蝶》的诞生,真实与虚构,有时相距不远。以假讯息操弄股市,内线交易等等,资本主义初期已出现的弊端,于今犹烈,虽然形式繁复让一般人眼花缭乱,实则万变不离其宗,天底下还真没什么新鲜事。为了替儿子争夺遗产,母亲下毒谋害姻亲及继女,这又是日后推理小说常见的桥段。世间欲望不外乎财富、情欲和复仇,《基度山恩仇记》几乎全包了世间情。

基度山伯爵足迹遍布地中海沿岸、巴黎、意大利等地,又自称与鄂图曼苏丹交往,他的宴会从食物到摆设,罗列各地特产,炫富之余,也让后人瞧瞧当时欧陆所谓的顶级生活。有趣的是,书中所称的东方,为今日土耳其、西亚等地,东方人则是穆斯林的代称。再晚个五十、一百年,东亚才进入欧洲一般人的视野,这些历史的痕迹很有意思。

意大利学者作家安伯托艾可曾说,西方小说三大源头为英国、法国和俄罗斯,我猜法国大致是指巴尔扎克、大仲马的文学遗产。法国小说热情洋溢,与讥诮世故的英国小说、纠结于内心世界的俄国小说大异其趣,或许这也反映了三地的风土民情。

【大仲马简介Alexandre Dumas】

◆生于1802年7月24日,1870年12月5日逝世。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世界文学名著《基督山恩仇记》的作者。

◆大仲马自学成才,一生写的各种著作达300卷之多,主要以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基督山恩仇记》、《三剑客》。

◆大仲马的同名儿子也是法国著名文学家、《茶花女》的作者。为区分,遂称呼其儿子为小仲马。

文:芹意

Monday 23 December 2013

腰痛或致残

神经性下背痛(Low Back Pain with Nerve Pain)是现代人的通病,若未接受妥善治疗,不但会影响工作效率及人际关係,更会严重影响生活品质。它能妨碍睡眠,造成焦虑和忧鬱,进一步使疼痛的情况更严重,造成恶性循环。

神经性下背痛,是指一条或多条脊髓內的神经根受到束缚或压迫,通常是因为椎间盘突出所引起。当一个人感觉疼痛感从背部蔓延到大腿和小腿,並延伸至脚部,就要当心,是否为下背部神经痛作怪。

下背痛是现代人的通病,如果不趁早治疗则有可能成为顽疾,缠上一辈子!骨科与脊椎外科专科奥兹兰医生(Dr.Ozlan Izma Muhamed)表示,在工业化国家,有许多人因下背痛而苦不堪言。

因工伤所造成的下背痛,更是工业化国家普遍存在的职业伤害问题。因此,这些国家每年花在下背痛的医疗花费,以及工伤赔偿的金额相当庞大。

下背痛的发生部位通常是在第四和第五腰椎,或是第五腰椎和第一荐椎之间,所以坊间通常把下背痛称为腰痛。

坐姿不良乃主因

奥兹兰医生指出,下背痛的发病原因除了脊椎本身的退化及外伤之外,大部分的原因仍与长期姿势不良或是过度使用有关。另外,下背痛发生的原因除了扭伤、纯粹过度使用肌肉而造成筋膜炎之外,也可能是脊椎侧弯、椎间盘退化、椎间盘突出、脊椎滑脱、脊椎压迫性骨折、脊椎感染,甚至是肿瘤等原因造成。

他强调,下背痛是造成病人丧失劳动能力,甚至是致残的首要因素。对此,可別小看腰部扭伤,因为它也是造成下背痛的原因之一。

他坦言,疼痛不但会影响睡眠品质,还有可能引发忧鬱症,对病人的日常生活功能及生活品质带来严重的影响。

下背痛种类

▲神经性下背痛

导源于神经的压迫,例如脊椎管的狭窄或是椎间盘突出而造成神经根的压迫。此类疼痛的特徵多半为刺痛,疼痛区和病变的神经所支配的区域有关,例如小腿外侧或大腿后侧是常见的疼痛区。

▲非神经性下背痛

主要是由于肌肉或骨骼的病变所引起。肌肉引起的疼痛多半在肌肉较厚处,而且往往会有一个特別的痛点,在压迫时会引起较剧烈的疼痛。肌肉疼痛常因肌肉扭伤及姿势不良,造成肌肉或肌腱长期处于不正常张力,进而引发疼痛。

骨骼引起的疼痛主要起因于退化性骨科疾病,例如脊柱脱位、骨质疏鬆、脊椎骨关节炎等等。这类疼痛分布主要在脊柱两侧,严重的甚至会蔓延至臀部及大腿后侧,疼痛的特徵是一种深部的钝痛。

舒缓神经性疼痛

奥兹兰表示,传统的止痛药对于缓解一般疼痛非常有效,然而对于神经性疼痛的治疗却效果不彰。目前已有针对神经性疼痛的治疗药物,可帮助病人缓解疼痛。然而,不同的病人適合不同的药物。病人就医时必须清楚描述疼痛的感觉,以及身上有哪些地方受疼痛影响。

除了药物治疗,还有许多非药物治疗可辅助病人缓解疼痛,包括:

●物理治疗:

受过专业训练的物理治疗师会帮助病人进行伸展和强化锻炼。

●针灸:

针灸是指在人体不同部位的穴道中插入细针,在中医领域里已施行了数千年,可帮助舒缓疼痛。

●器械治疗:

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a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是一种將规律的电脉衝传输至皮肤,干扰並暂时阻断疼痛传输的技术。

●放鬆:

设法让自己放鬆,不但可有效缓解神经性疼痛,更能改善睡眠障碍,以及焦虑与忧鬱等不良情绪。

東方日報/生活/陈秋槿

Thursday 19 December 2013

有貪官始有大奸商

古代諺語說:“一個和尚抬水吃,兩個和尚挑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意思是說,當一件事情管事的人太多了,就有了推托卸責的空間,最後達不成目的。

前陣子,我讀了哈佛大學政治哲學教授湯普遜《Dennis F.Thampson》所著的論文集《恢復責任感》,他開宗明義第一章,就談到政府的手太多了“Many Hands”的問題。他指出,現代的政府,一件事由太多機關在管,有人管政策,有太多人管執行,有人主辦,有人會協辦。一件事情經常會搞得冤無頭,債無主。這只是現代官僚體系“集體平庸化”之關鍵。他的意思是,當政府平庸,有太多手在管事,只要有任何一隻手放水,整件事情的管理就會一塌糊塗,最後是奸商圖利。有庸吏始有奸商。

最近這半年,台灣的偽劣混冒商品、食用油風暴,再到清境的水土破壞,日月無光的日月光濫排含重金屬鎳的工業廢水事件。這些事件有好多起都是涉及資產幾十、幾百、幾千億的大公司,它們已可稱為“大奸商”。這些大奸商是怎麼形成的?如果我們去逐一追究,就會發現它們的背後事實上有著庸吏的影子。

就以米商泉順為例,它從9月起雖陸續被罰多次,但每次只罰11萬元和4萬元,農委會上星期雖然祭出撤銷執照的重罰,雖看起來很重,但它的家族成員手上還有8張執照,撤了一張根本沒有任何意義。這顯示台灣的糧商管理,懲罰及發照,是多麼浮濫,再怎麼懲罰都無所謂。

再以清境的水土危機而論,政府雖號稱有管理,但對民宿卻廣開了後門,有民宿證照的一口一家,這已等於變相的承認了它的建築合法。於是內政部只得發明出一種“不合法不等於完全非法”的奇怪說辭。清境問題有太多瞻前顧後的因素,它將來如何解決,更不容樂觀。

至於日月光事件那就庸吏更多了。以前的“水污法”只防小公司,不防大公司,罰款只有區區60萬,對像日月光這種年營收2千200億的公司只是九牛一毫毛。而且事發後,各大工商團體立即向行政院長說情,楠梓加工區管理處這種親商機構更是亂開後門,使該公司可以接管海放,全部排向大海,至於經濟部則表示“輔導重於懲罰”這種偏向資方的談話。可以想像到,高雄環保局這種小單位要辦大公司,必須承受多大的壓力了。日月光敢於長期違規,其實是有恃無恐。在政府那麼多管事的手裡,最有力的那些官都在它的那一邊。上自行政院、經濟部、工業局,加工區管理處的一堆庸官都在幫忙護航。

有庸官斯有大奸商,因此我強烈推薦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瑞貝的觀點。他主張刑法中應增加經濟犯罪的專章,例如偽商品、惡意污染、詐欺案,都應根據它意圖獲得的利益,乘上違規被發現的或然率來懲罰,而不能像以前一樣,只是根據它所造成的傷害來賠償。相信重訂罰則,大奸商才可能根除!

(星洲日報/指南針‧作者:南方朔‧台灣評論人)

Wednesday 18 December 2013

永恆的美麗

曼德拉管治南非期間,屢傳家族貪污事件,亦有桃色曖昧,貧富懸殊沒法解決,至今仍有大部份老百姓生活在貧窮線之下之下再之下。

但,這又有甚麼關係呢?這完全無損曼老爺子的歷史定位,只因他早已不止是南非的曼德拉而是人類的曼德拉,他以數十年的艱辛經歷向人們示範了兩種特質情操之所以可能:堅忍與寬容。

曼德拉曾被稱為“坐牢最久的政治犯”,出生成長於部落統治家族的他,是“南非土豪”,但這土豪,終究仍是貴族,有著貴族的自尊與自持,在牢裡,不知道有多少次了,面對肉體的壓迫與精神的誘惑,他不放棄就是不放棄,拒絕跟白人殖民主子合作,拒絕附和,拒絕順從,他用坐穿牢底的堅強意志來抵抗白人主子的馴服意志,事實證明,他贏了,他得到了最後勝利。

最後勝利之所以出現,其實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總合其成,冷戰結束的國際大氣候,本土抗爭的開花結果,白人世界的全面撤守,缺一因素即難成其事,然而種種因素皆須以曼德拉的堅忍打底,如果沒有這個貴族靈魂在牢裡以沉默的姿勢保持小小溫暖的火苗,當機緣來臨,變革的烈火仍難燃燒。

正因困難,始覺珍貴,簡直是奇蹟了,所以不管黑人白人黃人棕人,無不被這貴族靈魂撼動。

出獄後的曼德拉經歷二、三十年的折騰,早已變成老靈魂,但老靈魂的心仍是柔軟,對昔日敵人,對當下戰友,對未來家國,他都以最寬容的心態作出種種政策抉擇。他提醒大家,他本人就是仇恨的受害者,誰如果對他稍有尊敬,便應把尊敬奉獻給寬容,在想甚麼和做甚麼以前都先問問自己,這樣想這樣做會減低仇恨嗎?會開拓寬容嗎?如果沒有,便別想別做了,否則只會害人害己。

當堅忍加上寬容,一個人,不管他是甚麼背景,是貴族也好是平民也罷,總會讓人覺得美麗,而其離去,總會天地皆應、普世哀傷。

曼德拉踏出牢房時,我在芝加哥讀書,校園裡有間“人民書店”,不必說,顧名思義,顧客大多是憤青,那幾天,本來臉無表情的年輕人忽然臉上多了喜悅,柜台前亦擺滿曼德拉照片書籤、海報、日曆之類。我也買了一張海報,他高舉拳頭,向世人展示力量。海報貼在我家小書店亦即臥室亦即小客廳的牆上,陪我在寒冬雪夜度日子。

廿多年了,我仍未學懂曼德拉的堅忍與寬容,但,我仍記得。那是一種永恆的美麗。

星洲日報/慾望蜘蛛‧作者:馬家輝‧香港評論人

Monday 16 December 2013

古典的責任感早已消失

現代的統治者,推諉卸責功夫一流,不像遠古時代的政治家,有人在做、天在看的道德警覺,也會自我責備和自我要求。

《天下雜誌》最近出了一本《古典力》,該書將古今重要的經典定義為一種力量,真的是極為重要的比喻。古代社會雖然物質文明尚未發達,但智慧文明並不遜於現在。讀古典著作可以啟發人們的智慧,可以提昇人的生命境界,古典看起來無用,其實卻有大用,這也是近年來我喜歡讀古典的原因。

古代社會,文明初興,人們都會去談各種根本問題,因此聖賢哲人相繼出現。最近我讀《尚書》和《左傳》,就對古代的統治哲學至為欽佩。

《尚書》主要是談遠古唐虞夏商周的統治哲學,到了夏商的時代,政治的條理化已經成形。因此《尚書》遂曰:“帝德罔愆,臨下以簡,御眾以寬”,又說“罪疑惟輕,功疑惟重”,又強調“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棄不保,天降之咎”。這些話的意思是,做為一個統治者,對人民一定要厚道,不要隨便指責人民,要把人民的生活困苦和不滿,看成是上天對自己罪過的懲罰。

夏禹的這種哲學,到了商湯時講得更深入了。商湯說,統治者的所為不是自己說的,而是天會看到,會被“簡在上帝之心”,因此他治國無能,百姓不滿,乃是他的罪過,他必須責備自己,“其爾萬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無以爾萬方。”

夏禹和商湯的這種統治哲學,後來被春秋時代的魯莊公所效法,因此《左傳》遂說:“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它的意思是說,一個統治者如果把治不好國家,當成自己的恥辱和罪過,他就會有責任感,自然會去改革,這個國家很快就會國運勃發。相反地,如果統治者動不動就把責任推給臣民,而不去檢討自己,這個國家的敗亡就會很快來臨!

因此,《尚書》和《左傳》雖然都是遠古的經典,但它們都已談到現代領導學的核心價值。一個領導者就應有至大的責任感,把國家治理不好看成是自己的罪過,不可把責任推給別人,或隨便找個別人來替罪。在遠古時代,人心還沒有變狡獪,因此談事情都會掌握到真正的重點。《尚書》和《左傳》的責任感哲學,已超越現代人太多。

今天我們有句成語叫“人心不古”,所謂“人心不古”就是說,現代人由於知識增多,社會發展,在奸詐狡獪的程度上已遠遠超過古人。

現在的人比古人更會硬拗,更會鬼扯,在政治上尤其如此。現代的統治者會找各種理由來沖淡稀釋他的責任,或將責任委過於別人。正因為“人心不古”,所以近代的國家在政治上才日益亂紛紛。看著現代統治者的一代不如一代,我更懷念遠古時代那些有責任感的偉大的領導人。他們有人在做、天在看的道德警覺,他們懂得尊重民心的向背,他們會自我責備和自我要求,而這些品質,現在早已消失。

(星洲日報/指南針‧作者:南方朔‧台灣評論人)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1017

Wednesday 11 December 2013

感謝抱怨的人

/ 聖嚴法師

無論是在家庭裡或是在工作場合中,我們常常都會聽到抱怨的聲音,有的是抱怨配偶不體貼、孩子不聽話,有的則是抱怨老闆、同事,另外還有人抱怨政府決策、社會環境……,其實,抱怨只會使自己的情緒更低落,於事無補。

當然,抱怨並非全然無理取鬧,就是因為認為自己有道理,卻受了委屈、損失或冤枉,或是認為對方頭腦不清楚、說話不謹慎、處理事情不恰當,而且做事方法有問題,所以看不順眼、聽不習慣,才會抱怨。當下為了顧全自己的面子,往往敢怒不敢言,也不敢當面發作,只敢在對方的背後頻頻抱怨,把心中的不滿告訴其他同事、朋友們,以宣洩自己內心的不平衡。

往往這樣發洩完之後,雖然在情緒上暫時可以得到一些平衡作用,可是在背後抱怨對方的言語,一不小心就會傳到當事人的耳朵裡,對方可能會覺得你這個人不夠忠誠、不夠朋友、不夠義氣,反而讓事情更複雜。因此,抱怨不但無濟於事,還會增加自己無謂的困擾。所以,我們最好不要抱怨,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反應、溝通、請示、建議,或是透過種種不同的管道來表達自己的意見、說出自己想說的話,不需要用抱怨的方式來出悶氣。

其實,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希望知道自己有哪些缺點,就像很多商家都會貼著:「把我們的缺點告訴我們,把我們的優點告訴大家。」的標語。只是有些人心量很小,只喜歡聽恭維、奉承的話,如果你對他說一些逆耳的忠言,他不但不會知錯,還會加以搪塞。你要是向他抱怨,他可能會反過來訓斥你一頓,認為問題不是出在他身上,而是你犯了錯誤,他自己可是一點錯誤也沒有。

抱怨的言語的確會令人感到不舒服,然而我們卻應該要培養接受抱怨的雅量。孔夫子曾說:「聞過而喜」,意思是說,當我們聽到別人的批評指責時,應該要感到歡喜。無論是當面的批評,或是背後的抱怨,甚至是千夫所指,把你點點滴滴的錯誤、缺點,都當眾一一地指出來時,還是要保持君子的心胸氣度。因為一個能夠接納各方面指正的人,才能真正的成長,讓自己變得更健全、更完美。

雖然有時候別人的批評指責不一定正確,也要發揮忍辱的精神,無論對方說對說錯,都還是要謝謝對方。而且別人既然願意給我們批評指正,就表示對我們有所期待,如果他對我們不抱任何期望,就不會有這些評語了。因此,這些批評對我們而言,反而是一種鼓勵和幫助。

最後,我們要記得關於「抱怨」的兩大原則:第一、不要抱怨任何人;第二、聽到別人抱怨自己時,不要難過,也不要把對方當成仇人。更進一步,當我們被別人指責、抱怨時,還能夠發自內心感謝對方,不但能成為儒家所說的君人,也能成為一個修忍辱行的菩薩。

聖嚴法師開示【正面看生活】
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真正的快樂」

Tuesday 10 December 2013

用你的笑容改變世界

用你的笑容去改變世界,不要讓世界改變了你的笑容。

有說,笑容那麼微弱,世界那麼大,以卵擊石吧?我卻認為,兩者只不過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

選擇自己的笑容,就算無法像曼德拉去改變世界,最少也能夠自得其樂;人,無論追求健康、成就或財富,還是希望升職或加薪,最終無非就是希望得到快樂。

好比新山的壁畫“轉角遇到匪”被清除了,它仍可以在蛋糕、T恤上“越演越烈”,繼續風騷,還可以走出新山到檳城,甚至“出口”去國外;新山人和新山人的朋友,無論在北京還是天津,不管人在哪裡,只要有牆的地方,都可以扮一次樂高匪和樂高女。

反抗,不需叫囂對罵,不用握緊拳頭;可以是保持沉默、調侃或關懷的進行式。

緬甸民主領袖昂山舒吉曾說過:“不要懷恨,當心中有恨,你就輸了。”

這與曼德拉、甘地的精神是一貫的。

從上述3位政治人物的身上,教我感到,當高尚的品格一旦慈悲起來,連敵人也拿你沒辦法,敵人也恐怕被你教化和同化,這就是用笑容改變世界的力量。

泱泱大度的從容,偉人從卑微瑣碎中活出壯美的風範,展示幽默風度,凡人如你我,值得學習,從工作場合、家庭,或所處的環境與制度中做起。

不要因為旁人的責難折磨而以暴易暴,讓世界操控了我們的心智,變得與之一般,這樣只是使壞事滾雪球。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或許我們曾迷失過,也希望用力去反擊不公平的對待,但莫忘昇華我們的心智,用你的笑容去改變世界。

就算一個剛出社會的小員工也可以改變工作氛圍、教育上司;即便一個家庭小成員也可以改變家中氛圍,教育家長;一個小市民也可以改變社會氛圍,教育當政者;抱怨與對立豈能抵過軟勢力?

或許,現在的你很憂鬱,事事不順利,可能,你正處在人生的災場,彷彿人人都要給你為難,何不用你的笑容去改變世界?就算笑容很渺小,只是精衛填海,但是不求回報,最重要的是依然很快樂,因為心境已然騰越外在的制約。

( 星洲日報/筆下真情‧作者:鄭梅嬌‧《星洲日報》首席記者)

Monday 9 December 2013

掌大權就要善用於治國

長者及智者皆認為:物極必反。我就認為馬來人擁有太大權力,而且衝昏了頭。

大選結束後,《馬來西亞前鋒報》和巫統大肆抨擊華人,質疑他們對國家的效忠,並叫他們離開這個國家。

唯有握有太大權力的人才會如此表現。對他們而言,表現理智和合理,是不合理和軟弱的行為。

土著權威組織肯定會說,馬來人已經失去政治權力,“敵人”已經步步進逼。

這番言論能夠吸引到一些人,特別是退休人士如曾經領導選舉委員會的阿都拉昔。

阿都拉昔說他加入依布拉欣的行列(兩人都來自吉蘭丹州)以確保馬來人不會失去權力。我聽了啼笑皆非。

阿都拉昔太清楚馬來人和馬來人領袖面對的問題,不是失去權力,而是他們擁有太大權力,以致不懂得珍惜。

今天那些掌握大權的馬來人不顧後果為所欲為。他們不為國家政策著想,也不會去說服和接觸他人。他們只會強加自己的意志於他人,並且威嚇那些不同意他們做法的人。

伊斯蘭黨和巫統現在顯然正在締結更緊密的關係。從他們的言論中,你會以為馬來人和伊斯蘭正面臨嚴峻的打擊,每個人因此必須團結起來以捍衛種族和宗教以免被消滅。

問題是我們都知道那是庸人自擾。這就是為甚麼,除了滔滔雄辯外,這些“正義之士”從來不曾詳加解釋或者拿出確鑿證據證明華人/基督徒/猶太人/自由派等等真正做過哪些不堪的事情。

事實上馬來人的權力現在已經達到顛峰。我們已經看到一些效應:大馬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穆斯林國家可以聲稱對上蒼名號有所有權。這唯有在穆斯林擁有太大權力的情況下才會發生。即使是周休日都可以隨意更改,因為無人能夠過問。

國內兩大主要馬來穆斯林政黨,伊斯蘭黨和巫統的歷史性會談。你認為他們會談甚麼?

我不認為他們會商談如何提昇國民的教育水平,或者如何加強英語的掌握能力以因應全球化經濟趨勢。我也不認為經濟會是他們的主題。同樣也不會談及增加吉蘭丹的發展撥款,或者交還該州應得的石油稅,以及解決水供問題。我也不認為他們會商談提昇州的宗教教育。這一切都不在議程當中。

他們只會想到談斷肢法(兩個政黨都不會實施),伊斯蘭(可蘭經是完美的並受到上蒼保護――所以沒有任何需要做的事,對嗎?)以及自由派、非政府組織和其聯盟的威脅。這是擁有太大權力的後遺症。

談些比較好的事情,日前我很幸運受到印尼中央銀行邀請出席一場論壇,各個政黨聚集一堂研討2014年印尼大選的相關重大課題。

蘇西洛總統發表了精辟演講。他呼吁印尼人多關注經濟,並吁請政治領袖一起努力增強國家的表現。

他談到加強建設的能力及克服行政僵局。他提醒大經濟體的進口減少了,過去4年曾幫了印尼不少的美國財源也拴緊了。他也談及加強基本建設的必要性,尤其是各大省份,同時挑戰有志於競選總統者(來自他本身政黨和反對黨)提出好的政策。

他並沒有提甚麼“敵對勢力”在威脅印尼人、伊斯蘭或者建國5原則。他也沒有利用各種瞎猜疑來獲取廉價的政治資本。反之,他呼吁國民團結促使印尼成為世界經濟強國。

這才是我所需要的領袖:誠實和激勵人心。這樣的領袖知道擁有權力就必須有所節制,所以他必須在管理上謹言慎行,因為從他上任那天開始,日子就一天一天在倒數。

他或她相信政治權力只能用作執行神聖的任務,以民為本同時維護民主政府原則。負責任地治理國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巫統和其他馬來人領袖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星洲日報/再益‧首相署前部長

Friday 6 December 2013

辦公室哲學

通常,一個辦公室裡總是有不同部門的人在一起工作,每個人各領其職,以分工的方式運作。分工並不等於互不往來,而是一種互補,有時可能你做得多一些,我做得少一些,或是我做得多一些,他做得少一點。

雖然我的職場經驗不足,但從佛法的立場來看,不管在什麼樣的情況或是環境下,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關係都是相通的,所以不一定是在辦公室,即使是在寺院裡,相處上都可能會發生一些問題,遇到這種情形,要如何取得共識,順利協調呢?

這可以分成兩方面來談,一是制度,一是彼此之間的心態。以心態來說,人與人之間不可能完全沒有比較心,有些人看到別人做得比較多、比較好,便在旁邊說風涼話:「奇怪,大家都沒有做那麼多、那麼好,你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這就是因比較而產生的嫉妒心。如果還在背後指指點點,傳到當事人的耳裡,更讓人覺得不舒服。

這種愛說風涼話的人,有時自己多做了一些,也會很不服氣、很不甘願,心想:「大家拿同樣的薪水,為什麼他的工作量就比我的工作量少?」這就是愛計較。如果習慣經常和他人比較,便會為自己和他人帶來極大的困擾。同樣地,在同一個家庭裡的兄弟姊妹也會有類似情形,有的子女非常乖巧,會自動自發幫忙,有些不但不為家裡分解勞,還調皮搗蛋,讓父母傷透了腦筋。

事實上,不管任何環境,都會有一些能力特別強,也會有一些人能力比較差,有能大的人就應該多付出一些,不可以在一旁冷眼旁觀,等到別人做錯時,才嘲笑他自不量力。還有很多人眼高手低,自己不做事,專門指使他人去做,等他人做完後卻大肆批評,這就更加不對了。

此外,喜歡拍馬屁的人也不受人歡迎,他們專門在老闆面前打轉,說些好聽、漂亮的檯面話,竭盡所能地恭維、奉承老闆,做一些表面工夫。糟糕的是,老闆大多有盲點,無法看清事實真相,眼中只看到這個人的「忠心」。如果你恰好是那個很乖、很努力、很認真工作,卻不會做表面工夫的人,只因為不會表現自己,沒讓老闆看到你的工作情形,以致於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辛辛苦苦的工作成果被他人佔為己有。如果遇到這種情形,該怎麼辦呢?

站在佛教因果的立場來說,我們忠心耿耿地把事情完成,不一定要老闆知道,也不一定要博得讚賞,也許當初的動機只是為了替老闆賺錢,但是賺到錢的同時,我們也為整個團體、整個社會做了一些貢獻,這也就足夠了。

不僅事情要做好,人的本分也要做好,不要在乎別人看不看得見你,與同事相處則要盡心盡力,要為他人、為老闆、為公司設想,不和別人計較。最重要的是:忠心忠誠地努力,至於他人的表現如何則不要放在心上,如果能這樣做,至少是把人的本分做好了。

工作自在語:

我們忠心耿耿地把事情完成,不一定要老闆知道,也不一定要博得讚賞,也許當初的動機只是為了替老闆賺錢,但是賺到錢的同時,我們也為整個團體、整個社會做了一些貢獻,這也就足夠了。

聖嚴法師【生活心法 】
法鼓文化出版「工作好修行」

Wednesday 4 December 2013

三八二十三

稍有数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三"乘"八"等于"二十四",这是数学上不能更动的定律。然而在圣人的哲学理念里,三乘八可能是:

一、三八是二十四,这是常人的。
二、三八是二十三,这是圣人的。
三、三八是无计数,这是佛教的。
四、三八就是三八,这是本来的。

最近经常听到一则故事: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有一天到街上办事,看到一家布店门口有两个人在吵架,卖布的要向买布的收取二十四块钱,但买布的说:"一尺布三块钱,八尺布应该是二十三块钱,为什么要我付二十四元?"

颜回一听,走到买布的人跟前,说:"这位仁兄,你错了,三八是二十四,你应该付给店家二十四元才对。"买布的人很不服气,指着颜回说:"你有什么资格说话,三八是二十三还是二十四,只有孔夫子有资格评断,咱们找他评理去!"

颜回说:"很好,孔子是我的老师,如果他说是你错了,怎么办?"

买布的人说:"如果我错了,我就把头给你,但如果是你错了呢?"

颜回说:"如果是我错了,我就把头上的冠输给你。"

二人找到了孔子,孔子问明情况,对颜回说:"颜回,你输啦,三八就是二十三!你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颜回从来没有反对过老师,现在听孔子这么一说,他认为老师胡涂了,便不想再跟随孔子学习,因此第二天借故家中有事,就想请假回家。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但并不说破,只说"事情办完后就早点回来",同时嘱咐他两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不明究竟勿动刀。"颜回应声"记住了",即刻动身回家。

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乌云密布,雷声大作,颜回于是躲进路边一棵树干中空的古树,猛然记起孔子的话,赶快从空树干中走出来。说时迟那时快,一个响雷迅即把古树劈个粉碎。颜回惊险逃过一劫,连夜赶回家里,他不想惊动熟睡的家人,就用随身佩带的宝剑拨开门栓。进了屋里,发现床上睡了两个人,一时怒从心起,正要举剑砍人,又想起孔子的话"杀人不明勿动手",于是点灯一看,床上睡的是妻子和妹妹。

颜回大惊,不等天明就迫不及待的赶了回去,一面向老师忏悔,同时感谢老师的话救了自己和妻子及妹妹三个人的命。不过这时候颜回还是忍不住问道:"老师,三八到底是二十三,还是二十四呢?"

孔子反问:"那么你说,到底是生命重要?还是帽冠重要呢?"

"当然是生命重要了。"

孔子说:"这就对了,如果我说三八是二十三,你输的只不过是一顶冠;如果我说三八是二十四,他输的可是一条人命呢!"

的确,数字只是一个符号,佛教讲"一就是多"、"一即一切",因为"法无定法",因此三八可以是"二十四",也可以是"二十三",甚至是"无计数",但其实三八还是"三八",这就是圣人的智慧。

星云禅话 ·《人间万事》

Tuesday 3 December 2013

叛逆的佛陀

我們常常把悉達多,那位我們稱為佛陀的年輕人,當做上帝一樣的談論著。但事實上,他只是個單純的印度年輕人,一個就像你我一樣的人。我們認為他應該是個擁有完全心靈覺醒能力的超級天才,但事實上,他真正的天才是在告訴我們:一個平凡人如何去達成與他相同的覺醒。我們說他是個王子,是王室的重要成員之一,我們認為他一定比我們佔有優勢,但事實上,在物質上來說,現在的我們比悉達多當時擁有的更多。

我們說他有個王國等等,但悉達多王子擁有的不會比現在中產的美國家庭還多。他可能有比較多的僕人,但你有很多的小工具,更多的科技,更多的舒適及方便。悉達多他沒有冰箱,但你有。悉達多他沒有無線網路,也沒有部落格,Facebook及Twitter。他可能有比較多的房子和士地,但你有一張更加舒服的床。甚至你可能有張Tempur-Pedic的太空記憶床墊。

重點是,我們不應該將悉達多的生活神話,並且想著,他的證悟是因為他擁有特別的環境。目前我們大部分人生活的物質條件都與悉達多類似。

悉達多是個尋找真理的人,就此而已。他不是在尋找宗教,嚴格來說,他不是特別熱衷於宗教。他在尋找真理。他在尋找能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的真正方法。這不就是我們正在尋找的嗎?如果我們看看悉達多的生活,我們就可以看到,他只有在他放棄了宗教的修持後才找到他所尋找真理及解脫。這不重要嗎?那位成為佛陀,那位覺醒的人,從宗教中他找不到他要的證悟,反而是離開宗教這條路後才找到的。

宗教標誌的誘惑

很多喜歡把佛教當成一個宗教。這原因很簡單,當佛教被宗教標誌包圍著,如儀式,唸誦,放在聖殿的金色佛像。佛陀他自己從來沒有想要被定義成這樣的標誌;在最初的時候,他告訴他的弟子們,不要造像,不要崇拜。但他許多虔誠的弟子們不斷的糾纏他,請求他允許他們造他的像,到最後,佛陀他同意他的弟子替他造像。而現今,我們造成許多精細的黃金佛像,就像這些東西是從金字塔裡挖掘出來一樣。有這樣的回憶物當然很好,但我們必需記得它們代表了什麼: 一些讓人喚起回憶的物品,一位我們所追隨的人,而不是一個我們崇拜的偶像。

如果我們的目標只是把佛教轉變成宗教的一種,那倒還好--在美國,我們有言論自由及權利法案。我們可以把佛教變成宗教,心理學的一支,某種自助計劃,或是任何你想要的東西。但如果我們是在尋找證悟,那經由把佛陀視為宗教偶像,是不可能找的到的。如同悉達多,只有遠離了宗教性修持,我們才有可能找的到真正的心靈覺醒。把佛陀視為一個例子,並且追隨他--在我們的生活中。再創造他所追尋的例子,他的勇氣,他開放的心--這就是佛教超越宗教的真實力量。

真理不是宗教性的

事實上,悉達多成為佛陀是因為他在宗教上的失敗。他見到他曾經投入的苦修生活,並沒有帶領他到真正的解脫,所以他就放棄了這些方法。而他曾有過的五個同修,他們繼續這樣宗教性的苦行修持,他們把悉達多看成失敗者。他們認為悉達多不能承受這樣的修持,所以才放棄。之後,當悉達多獲得證悟,而且成為了佛陀,這五人就成為了他最早的五位弟子,但這五人在佛陀放棄宗教性的修持時視他為失敗者。我覺得這很振奮人心。身為一位心性上的修行人,我們應該用開放的態度去看待失敗。從悉達多的證悟不是來自他成功的宗教修持,而是他的失敗,我們可以體會到這一點。

身為一位佛教徒,悉達多是我們要追隨的最重要典範。他在心與心的極限上是位偉大探險家。他有開放的心,不用先入為主的想法去尋找真理。他想,OK,如果我可以宗教性的修持中找到真理,那我就來試試。他試了這些方法,可是他沒有找到真理,所以他放棄了。如同悉達多,我們如果真的想要心靈上的證悟,我們必需要超越宗教。我們必須要放棄執著在這些先入為主的宗教形式,想法與修持。

宗教,如果我們不善巧的瞭解它,它會把我們困在另一些規則之中。日常的規則已經把我們卡死在這世界裡了,我們還塞入了第二組的宗教規則。我不是說宗教或規則有任何的壞處,而是,我們應該要清楚的了解我們在尋找什麼?你希望宗教,一大堆的規則要你去遵守,還是你想要真理?真理不是宗教性的,真理就是真理。

如果你對”親見佛陀”與追隨他的有興趣,那你應該了解到佛陀的教法主要是在研究你的自心與一系列自心的訓練。這種修持方法是心靈性,而不是宗教性的。目標是要自我覺知,不是救贖;是要解脫,不是天堂。這是非常個人的修持。沒有好奇心,問題與你開放的心,是沒有心靈的修持,沒有任何可行的旅程,就算你能接受任何的傳統形式。

http://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gymzg_120147641.htm

Monday 2 December 2013

對自己慈悲


當你在事業失敗的時候,你如何看待自己?會不會覺得自己真是一個笨蛋,為何輕信別人,或責備自己的能力不足,導致家庭及工作都陷入危機。

當你在辦離婚手續時,你如何看待自己?會不會覺得自己有夠愚蠢,只有在失去的時侯才懂得如何珍惜?會不會認定自己是個失敗的人,連婚姻都搞得一塌糊塗?

當你的小孩不聽話時,你會不會覺得自己真是個沒用的父母,完全不懂得如何教育自己的小孩?為什麼別人又乖又有出息,只有你的小孩既叛逆,又頂嘴,完全的我行我素?

當你與週遭的人起衝突,或被上司責備的時候,你會不會感到自己人際關係不佳?一定是自己不夠好,人家才不喜歡我,一定是自己做人失敗,大家才會不理我?

如果這些自我責備,自我批判的聲音還不夠,那我們再來看看:

當你被罵,而心中出現難過及委屈的情緒時,你會如何面對那個委屈及難過的自己?你可能會跳過自我面對及自我接納的那個步驟,而直接[成為]那個委屈及難過的自己,渴求別人對你的安慰及接納,當得不到時,則可能進一步的自怨自艾或怨天尤人。

但是,你也可能選擇逃避那個委屈及難過的自己,因為你不喜歡委屈及難過的感受,因此你裝做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將委屈及難過的情緒推出自己的感知之外,久而久之,你會開始對自己的負面情緒逐漸的麻木不仁。

第三種可能性,你也可能痛責那個受委屈及感到難過的自己,認為都是它不對,都是它做得不好,因此才會遭受到別人的指責,所以你會逐漸的自卑,慢慢的失去自信心,此後只要你做得不夠好,或遭到別人的指責,你就會覺得一切都是自己的錯,都是自己不夠好,如此做的同時,你那受委屈及難過的自己會感到進一步的憤怒及受傷:人家都已經這樣罵我了,你竟然又裡應外合的補我一刀。

第四種可能性,當你感受到那難過及受委屈的情緒時,你告訴那個自己,好!沒關係,我一定幫你討回公道,因此你會反射的採取防衛及攻擊的姿態,開始去攻擊那個令你受到委屈及感到受傷的那個人。可是,當你如此做時,而且你會讓對方也有一種難過及受委屈的感覺,或許他也採取還擊的姿態,導致糾纏難分的冤冤相報。

第五種可能性,當你面對內在那個受委屈及難過的自己時,你可能會開始向它說道理:對方不是那個意思,你不應該有受委屈的感覺。可是那個受委屈的你會說:我明明有那種感覺,你卻要用理性說服我,我被搞得弄不清自己是該難過還是不該難過,好像感覺到難過及受委屈是一件不應該的事似的。

如果你看我寫的以上五種可能性後被弄得暈頭轉向,也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哪一類時,我教你一個很簡單的方法。當你最親近的人對你說:他很難過及受到委屈時,你如何對待他?哈哈!那就是你對待自己內心受委屈及感到難過的那個自己的方式。

因此,親密關係才是真正的修行,只有在親密關係當中,你的[龜毛]才會跑出來,當你回到親近的人身邊時,你的人際面具才會真正的卸下來。看看你自己是如何對待週遭親近的人,那即你對待自己的方式。

大多數人當感受到自己有受傷、難過及受委屈的情緒時,都無法真正的面對及接納,真正的接納意味著真正的慈悲,對自己慈悲。當佛陀閉目端坐在大樹下時,祂的目光收攝入內,我想祂看到自身內在所有的一切感受,也溫柔慈悲的看待每一個情緒感受及起心動念。

當你能對自己有真正的慈悲時,你才能開始對他人慈悲,否則,一切都是假象罷了。

http://102night.blogspot.sg/2013/11/blog-post_5.html

Saturday 30 November 2013

公務員薪金每天一億++

一个马来西亚的公务员体系,实在太胖了:体態臃肿,整身赘肉。前些年时任首相署部长纳兹里的国会书面报告,单是首相署內的公务员已从2003年的2万1045人增至2010年的4万3544人。

总的来说,1990年直至2000年,每一个年度政府至少添加1万2079个职位,相等每天增聘33人,或者每3小时四人。仅仅薪金支出一项,2009年已佔380亿令吉,2010年估计增至421亿6300万令吉之巨。

按此计算,平均每一天这一个国家的国库,需要因此烧掉马幣1.15亿;纳税人每一秒钟里买单,要付出1300令吉的代价。数字可观,数额可怕,由此可见,自不待言。

时至今日呢?首相署部长沙希淡透露,截至2013年10月,国內的公务员人数多达113万人,这还不没有算计警察与军人。这么一说,大家自可明白大马诚是亚太国家公务员人数排名第一:公务员与人口比例,高达4.68%。

相较之下,邻国人口过亿的印尼,公务员上上下下,里里外外,仅有微不足道的1.79%;比起菲律宾(1.8%)及泰国(2.06%),也確实十分可观了。缘由何在,百思不解。

政府荷包大出血

因为这样,我们自可明白前不久332名总执行长接受民访,共304人认为公务员太多,余下28人则坚持「尚可接受」。可是,每天一亿薪金的比额,是不是严重失衡了?

何况,这个统计,恐怕还是保守数据。政府各个部门,另外还有僱佣临时合约。举例言之,除了临教,教育部也从2013年开始增聘N17级行政助理与FT17级电脑技工。

此外,中央总计的公僕,还没有涵盖州政府的职工。从11月19日发佈的2014年雪兰莪財政预算案,读者自可觉察眉目:总额18亿5000万令吉的预算,12亿2508万210令吉用作行政开销。

雪州如是,南中国海两岸余下的各个州府,自然也不例外。如果加上把州立法议会、立法议员和他们的秘书和助理,这个广义的公务员体系之支出,自然也是天文数字了。

这些年月,一套套系统提升了,一处处网络加速了,政府做事的效率和公僕行政的效益想必隨之大大改善;公务员的人力所需,不是应该顺应消减了吗,怎么不减反增?

政府一再外聘专家

不啻那样,特定需要,政府仍然一再外聘专家代劳。民主行动党沙登区国会议员王建民博士早前揭露的正是这么一回事:教育部耗资2000万令吉聘请国际顾问公司Mckinsey&Co,擬定《2013-2025年教育发展大蓝图》。

王博士言,他从教育部答覆提问的公文发现,教育部为此前后支付相关公司2056万6400令吉,分开两次支付:首期470万6400令吉,第二回则支付1568万令吉。

追究下去,故事当然多了。政府外包的项目,多著是。奉外包之名,总稽查司报告说:单就护士学院培训计划,每位学员3年需要3万4700令吉,比起非盈利机构的7350令吉,高出4.7倍。

总计上来,可想而知,数目非常之可观。人民公正党格拉那再也国会议员黄基全的记者会上援引的账目惊心动魄:2009年至2013年,动用马幣72亿外聘请顾问公司,平均而言,每月费1亿2500万令吉,或者相等于每一天400万令吉。

可惜,算计选票,政府荷包內出血,也要继续哑忍。感谢公务员推动国家发展,国阵政府也將在2014年7月拨出16亿令吉,再为公务员加薪。另外,全国公共及民事僱员职工总会主席奥玛奥斯曼透露,还有168项提升大马薪金制的计划待批。

这样下去,经年累月,最终连累的必然是一国的体系。这一个浅显的道理,好比一个破落的大富之家维持的风光和排场:一家不过n口,居然一口气请了五个佣人帮手。

每天1亿++?月薪3千,需要33333个月赚得,或者2777年。月入5千,也需20000个月,或是1666年。是的,没错,糖王郭鹤年一生累积的身家,也只够养得公务员一年。一年之后,一年之后,我们再说吧。

· 楊善勇《東方日報》

Friday 29 November 2013

國家 內資 外資與族群

最近,中国知名的经济学家林毅夫表示,已进入中等收入国行列的中国,有可能在2020年迈入高收入国组別,也就是人均收入可高达12700美元。我国首相则认为,大马有可能在2018年进入高收入国行列(人均收入15000美元)。

对于能否进入高收入国,私见以为重点应是经济增长的素质,及以什么代价实现这目標。以大马为例,近年来的增长率,过度依靠建筑业、房地產及债务推动。这样的增长素质令人担心,也怀疑其可持续性。实则,若是以高通胀或债留子孙的代价来实现,不如脚踏实地去搞好基本面,进而强化国民团结与政权正当性。

大马为何尚未能进入高收入国,成因固然多,其中,公共政策过于族群中心,无疑是主因之一。按James Jesudason在其《族裔性与经济:大马的国家、华资与跨国公司》(Ethnicity and the Economy)1989年版一书的分析,自1971年以来,大马的经济政策走的是「抑强扶弱」,也就是抑制先进企业集团(即华资),不惜代价地大力扶持马来族群,也就是「后进」企业集团的路线。显见,看不到各族间共荣共存的共同命运。

为了打造马来资產阶级,掌权者高度容忍无效率、腐败、亏损累累的公共企业或马来企业。也错以为政府万能,可以依靠油气与原產品价格来贯彻其抑强扶弱政策。尤有进者,政府还与外资,特別是跨国公司结合,来绕过华资,或借用外资来填补创业不足的缺陷。在这种政府与內资(华资)相互抑制的情况下,外资便得渔人之利。世上就有这种寧让肥水流入外人田的做法。

从世界范围来看,这是个异例。由于当时的马来人也因族群情绪高涨,而不见其长远的害处,使得巫统更能肆无忌惮地贯彻这以肤色取人的偏颇政策。其结果便是,华资也不愿从事需要付出长期努力,及长期才可取得回酬的实业,如製造业,而转注金融业与房地產。

外资虽有机可趁(如在1971年我国出台自由贸易区政策),可外资毕竟是外资,它对大马没有感情,不会从事培养本地人才技术与实力企业的工作,反而取代本地企业,使本地企业难以如台韩新那样壮大起来。既然本地企业集团不能成为推动高增值產业的推手,外资也没意愿,更会把利润匯出国外,本国自然无法实现產业升级;只好几十年如一日般,卡在低薪资產业中。这就是国人同舟不能共济的后果。

显见,大马先天条件虽不错,却很快被台韩超越,迄今,尚无像样的本土高科技產业群。

这里,也引出一个国家精英与官僚精英是否拥有自主性(Autonomy)的关键课题。本来,在威权体制国,威权的权力精英可为了国家的长远目標,抑制特殊利益对掌权精英的不良影响,而贯彻以大局为重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事业,如新台韩。可大马的执政精英虽不受本国资本家(即华资)的影响,却未能本著人尽其才,以尽快实现国家现代化目標的政策,反而反过来用国家与外资的力量,抑制本国的「先进」集团,其后果自然不难想像。这就是同舟共挤的自食恶果。

孙和声 · 狂声噪语 · 東方日報

Monday 25 November 2013

這是一個怎樣的時代?

沈祖堯教授, SBS, JP
校長 
莫慶堯醫學講座教授
2013年畢業典禮致辭
第七十四屆大會(頒授學位典禮)
香港中文大學林蔭大道
2013年11月21日

今天你們畢業了,我送你錢穆老師的一番話(《認識你的時代,帶領你的時代》)。

「你們一個人怎麼樣做人,怎麼樣做學問,怎麼做事業,我認為應該有一個共同的基本條件,就是我們一定先要認識我們的時代。我們生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就應該在今天的時代中來做人、做學問、做事業。

大部分的人不能認識時代,只能追隨時代,跟著這個時代跑。這一種追隨時代,跟著時代往前跑的,這是一般的群眾。依照中國人的話來講,即是一種流俗。

每一個時代應該有它一個理想,由一批理想所需要的人物,來研究理想所需要的學術,幹出理想所需要的事業,來領導此社會,此社會才能有進步。否則不認識這個時代,不能朝向這個理想的標準來向前,此即是流俗。

流俗又如何能來領導此社會?所以每一個時代,不愁沒有追隨此時代的流俗,而時代所需要的,則是能領導此時代的人物、學術與事業。」

這是一個怎樣的時代?

1. 這是一個個人主義抬頭的時代個人利益凌駕於群體福祉,個人意見往往成為唯一能接受的意見。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我們不應只顧自己的利益,不要過於自以為是,而要學會多聽別人意見,考慮各方看法,協力實現夢想。我相信中大的書院生活,已為你培養合群、共融和願意聆聽的品格。

2. 這是一個資訊爆炸,是非難辨的時代:每日在網上流傳的資訊,媒體發放的消息,爲我們帶來不少衝擊。但事情往往不是表面看來那麼簡單,是非黑白往往需要仔細分析,深入了解。大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獨立思考。同學畢業後更需終身學習,自強不息。中大的通識教育,正是希望培養你慎思明辨的能力。

3. 這是一個利益在前,道德在後的時代:金錢、地位、權力,已經成為世人追逐的唯一之物,道德和價值觀的培育,卻漸漸被人遺忘。但願中大的人文風骨,已經在你的內心播下種子。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但願你們不要讓利益掩蓋良心,以厚德載物自許。我們所追求的,理應是較名與利更能持久的東西。

我盼望中大畢業生能虛懷若谷,以遠大眼光,包容態度,帶領我們的時代。

我盼望中大畢業生能恪守道德,做好本份,不要為了個人利益,埋沒良知。

我盼望中大畢業生能認識時代,引領潮流,不流俗、不盲從,做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Wednesday 20 November 2013

慈悲的智慧

南京法院與比利時偉大判決對社會的影響!

2006年彭宇案:一位老人在街上摔倒並受傷後,彭宇沖上前去將她送到醫院,並給予200元作為幫助。但老人最後在法庭上狀告是彭宇將其撞倒。

法庭最終判決為老人應得4萬元補償費用。法官認為,彭宇給老人的錢就是其將人撞倒的證據(法官最著名的一句話問話是:不是你撞的你為什麼要送她去醫院?)。

曾有人說,救人好比一場豪賭,贏了的就只是平安無事,而輸了的就可能傾家蕩產。四年來,由南京“彭宇案”糾纏而成的心結,宛如病灶,一直存在於社會,潛伏于人心,順勢應景不時發作,既是道德滑坡的標誌,還是諸多缺德行為的遮羞布和擋箭牌,他們之所以冷漠,實在是對事實人情做權衡之後的無奈抉擇。

可見今天社會的冷漠,本質上與法律有莫大關係。法律上,南京法院選擇性的使用這種流氓做法---有罪推定!

彭宇案中,彭宇根本無法證明自己無罪,但法律也根本無法證明彭宇有罪,在這時候,法院看似幫助了那位老人,維護了弱勢一方的利益,但此次的“有罪推定”持續的在社會發酵,一定程度上,你能說當今社會道德淪喪、社會人們的自私冷漠不是是被政府被法律逼的!

布魯塞爾法院的判決:歷史影響力的判決!

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出現一個案件:一名女子在半夜不慎掉下露臺受重傷,一名男子路過時候發現了傷者,這名男子洗劫了毫無反抗能力的受傷女子,然後又不忍女子傷重而亡,於是報了警後離開。

但事件的經過,被附近的監控攝像頭拍攝下來,於是員警成功的抓獲了這名男子,並予以起訴!

最後在經過長達四周的激烈辯論和商討後,法庭做出該男子無罪釋放的判決。當時法官給予的判決宣言是這樣陳述的: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脆弱和陰暗的一面,對於拯救生命而言,搶劫財務不值一提。雖然單純從法律上說,我們的確不應該為了一個人的善行,而赦免其犯下的罪惡,但是如果判決他有罪,將會對整個社會秩序,產生極度負面的影響!

我寧願看到下一個搶劫犯拯救了一個生命,也不願看見奉公守法的無罪者,對於他人所受的苦難視而不見!所以從表面上看,今天法庭不僅僅是單純的赦免了一個搶劫犯,更深遠的,是對救死扶傷的鼓勵,是對整個社會保持良好風氣的促進傳承。

中國法官:不是你撞的為什麼你送她去醫院?

比利時法官:我寧願看到下一個搶劫犯拯救了一個生命,也不願看見奉公守法的無罪者,對於他人所受的苦難視而不見!

http://hshieh.blogspot.sg/2013/11/blog-post_19.html

Wednesday 13 November 2013

獨身不獨善 有願則無懼

「立大志為天下人付出,能保持獨身而不獨善,心無牽掛少煩惱,就能運用無限量的潛能,為天下而做大事。」

與大陸廣州清修士及志工談話,上人指出,佛法沒有分別,並非出家修行就領悟得比較深,在家居士就沒辦法學有進境;只因出家後「辭親割愛」,辭別了小愛、短情,不再鎮日為了小家庭的瑣事而牽纏煩惱,故能專心致志,為天下大家庭付出長情、大愛。

開闊心胸 包容一切

上人言,所謂「立大志」,就是「做好事不能少我一人,做壞事不能多我一人」,以甘願心為眾生付出,讓人人「不能沒有我」。

曾有一位志工分享,過去在外面看慈濟很美、人人都很和氣;進入慈濟後,看到師兄師姊們各有習氣,因而心生煩惱,一度退道心。

上人表示,凡夫總是習慣看他人的錯誤、看別人的缺點,彼此看不順眼,就容易退轉道心。「道理無法一聞就通,大錯易改、小錯難改,這是一般人的缺點;修行者也是人間凡夫,豈能人人都能聞法信受、立即改變?」

「修行,就是修習氣;要歷經長久時間聞法薰習,才能逐漸轉變。要在人群中修行、做事,必須開闊心胸、包容一切,才能聚集更多有志一同的人,持續為天下人付出;否則就像大樹,儘管外表枝葉茂盛,樹根沒有扎深,基礎不夠穩固,就容易被風吹斷。」

天下事需要天下人共同為之,上人致勉,即使是很能幹、肯吃苦也很願意做事的人,若是心胸狹窄,無法容人,更不能栽培、提拔後進,對於團體的傳承亦是一大危機。「要行善造福,必須廣結善緣;能感恩他人,自然會尊重他人,與人互愛。」

有些人已經知道要改習氣了,卻還做不到、無法改變,上人致勉,要肯定對方還是繼續在行善造福,不厭其煩地接引、帶動,讓人人有機會消除欲念、改變習氣,才不至於中斷了他人的善根。

過與不及皆無法圓滿人事,上人教導要行於中道,運用柔和態度、充實法水的「軟實力」,接引大眾;用單純的心,感恩、尊重人人,普施大愛,則無法不通、無事不成。

「有願力就不怕壓力。期待有心修行者,在人群中磨練、通達諸法,了解慈濟也懂師父的心,願意全心全力投入天下大家庭,做師父想做的事。」

心中有法 才能度人

與本會同仁談話,上人指出:「心中有法才能度人、救人。對於四大志業的同仁,要用心給予法,讓人人了解慈濟精神理念,待人接物才能夠展現慈濟人文。」

「慈濟的法,都在靜思法脈中。」上人言,不論身在志業體內、外,都在修行;人人內心有靜思法脈的法,才能從慈濟宗門入人群而有法度人。

「慈濟是內含豐富佛法、能夠淨化人心的修行團體,期待同仁們以誠、正、信、實的態度,接引有心人,培養出一顆顆飽滿種子,造福天下苦難人、庇蔭眾生。」

【靜思小語】以甘願心付出、普施大愛,讓人人「不能沒有我」。

證嚴上人開示於2013年9月23日《農八月‧十九》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559期〈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Tuesday 12 November 2013

海燕颱風毀家園·大愛馳援菲律賓

超級強颱海燕重創菲律賓,造成慘重傷亡,死亡人數至少上萬,受影響家庭高達200萬戶950萬人,近兩萬棟房屋損毀,恐成為菲律賓史上最大天災。

慈濟菲律賓分會連日持續關注,並已展開勘災前評估與聯繫工作,連結各方訊息,進一步了解災情。網路上全球各地慈濟志工紛紛以祈禱方式,祝福海燕風災災民早日平安、離苦得樂。

慈濟人道救援行動隨即進行。台灣慈濟11日打包1056箱香積飯以及三萬條賑災毛毯,12日以軍機空運送至菲律賓,由馬來西亞、台灣和菲律賓三地組成的慈濟勘災團隊預計明天(13日)動身進入重災區開始勘災工作。

台灣慈濟發言人表示,菲律賓宿務與馬尼拉經成立了慈濟指揮中心,特別是在宿務,因它距離災區最近。相關救災物資數量需求很大,目前以簡易屋、避難所、毛毯和香積飯為主。災區最需要的物質有食物、水、淨水機、發電機、藥物、帳篷、生活包、毛毯及水桶。

除了物資和勘災,慈濟原要援助菲律賓三寶顏的160間簡易教室,將先發給海燕風災民眾,提供做組合屋,讓災民先有個暫時居住的地方。

證嚴法師慈示,人類的希望來自互助;平安的人就是有福的人,時時帶著助人 善念,即是對自己和苦難人最大的祝福。此値鄰國菲律賓遭遇大災難之際,慈濟啟動全球募款募心機制,慈濟大馬所有據點即日起至本月24日止展開募心募款行動,募人人一分善心與善念。

感恩親往慈濟里卡士會所捐款的善心大德,民眾也可將善款直接匯入“台灣佛教慈濟基金會(馬來西亞)國際賑災專戶”,馬來亞銀行戶口名稱:Taiwan Buddhist Tzu-Chi Foundation,戶口號碼:5124-9112-5872。

請在匯款後,在匯款單上注明“菲律賓風災”,並將匯款單寄至亞庇慈濟會所,附上真實姓名、聯絡地址,以便回寄收據。若有任何詢問,請聯絡亞庇據點或撥電088-381779、電郵tckksabah@gmail.com。

公眾亦可上網查詢詳情與進展:全球慈濟網(http://tw.tzuchi.org/)或大馬慈濟fb(http://www.facebook.com/tzuchi.org.my)。

Wednesday 6 November 2013

轉念不是將負面的情緒壓下

轉念不是將不好,負面的情緒壓下,而是面對,然後處理。

想像人生的道路上充滿荊棘與障礙,我們難免會有憤怒,厭煩,無助,抱怨的時候;許多人會將這種情緒壓下,硬告訴自己轉念,催眠自己用樂觀快樂的態度面對。

這時那些被壓下的情緒還在自己身上,總會在找別的出口爆發。

這就是為什麼常常聽到許多被人認為慈悲,善良的人,總會身體不好或得癌症,總會感到自己付出這麼多,他人卻無所感;總會一臉苦相,覺得自己很可憐,許多人都欺負他;言談中還是常常抱怨,身體還是充滿狀況,人生茫然找不到方向。

也為什麼日本這個禮儀大國,街道乾淨嚴謹,待人接物彬彬有禮,卻是A片大國。

因為只是將情緒壓下,只是想讓大家覺得他很好,是個善人。

但其實根本不是。

只要是在壓抑的狀態,一個人表現得有多善良,就表示他內心有多惡,在這二元對立的世界。

只要這個人不願意去面對自己惡的這一面,那就只能永遠在原地打轉,無法進展。

初期會讓人長年用暴食暴瘦,腸胃疾病與壓力,焦躁或精神疾病稍作宣洩。

隨著時間流逝,人生會以越來越嚴苛的課題逼迫這個人去面對,去正視為止。

通常都是人的臨終之時。

回憶一生,也都是苦多於樂,我們真的要讓人生這樣過嗎?

最簡單,最快的方法,就是面對就好。

我就是一個喜歡嫉妒,愛抱怨,貪小便宜,說話不算話,脾氣暴躁很愛揍人,醜得要死又有公主病,就喜歡大奶漂亮無腦妹,高富帥的大帥哥,特愛與他人比較又斤斤計較,小氣巴拉巴不得出去都別人付錢,希望大家的目光永遠在我一個人身上,永無止盡的向他人索求愛,浮誇又八卦,愛說別人壞話笑裡藏刀,迷戀金錢愛買名牌,看別人出糗就很開心又喜歡陷害別人,見不得別人好總喜歡酸言酸語的臭王八。

仔細想想自己都沒有上述的任何一項嗎?

我們若看見上述的文字,又能看懂期間的情緒,就表示自己也有相同的問題,只是願不願意承認而已。

我們一定是經歷過這些情緒,才能了解,才能體會。

而這些情緒真的是不好的嗎?

許多情緒其實只是抒發的藉口,若我們不願意面對根源,情緒還是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

最好的方法是情緒出現的當下就讓它出來,然後觀察,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緒?

為甚麼無法停止瘋狂購物,迷戀偶像?為什麼總是見不得別人好?為什麼喜歡道人是非?為什麼這麼衰?為什麼總是遇不到好的對象?為什麼找不到人生方向?

這背後都有隱藏已久,自己不願意去面對,下意識想逃避的問題。

如果我們不願意去面對清理,人生一樣會逼迫我們去面對,最大的逼迫就是想甚麼就求不得。

你想要甚麼,就求不得,直到你願意面對。

就算想偷懶繞道,也會發現繞道更難走,或者更遠。

這就是人生最有趣的地方。

古時候的諺語:逃得了一時,逃不了一世。

所以趁累積未深,好好面對,處理它,我們才能真正的放下;當真正學習(我更喜歡用憶起)與經驗過,再遇到同樣的問題,能夠處之泰然,便表示自己真正懂了。

在這之後便會了解,過去以為的負面情緒,其實都只是成就自己的一個過程。

若沒有這些情緒的幫助,我們也無法變成現在的自己。

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

了解宇宙為什麼允許這些負面情緒與行為的存在,因為我們必須透過這些所謂的惡,所謂的負,來了解正,來懂得甚麼是真正的愛。

最終領悟到,這個世界的所有一切都是為了成就愛,沒有例外。

Friday 1 November 2013

師父給我們一座化城

1. 「經者道也;道者路也」。

2. 上人說,慈濟法源於佛法。佛法是佛陀所覺悟的道理,師父在四十多年前先走上這條道路,所以要為大家帶路;為大家講解佛經,即是在「指路」。

(沒有經沒有道,你走不出路來,所以要先多聞法,才有法度。)

3. 所以不要說我很資深了。資深,不是看你進來慈濟多久,或做了多久慈濟,不是看你的年齡、所穿的制服、動靜態活動,或是上課、聽法、去了多少趟台灣,而是看你言行的表現。

4. 爲什麽這樣講,因為有資深志工說,她不來或很少來共修或讀書會等靜態活動,是因為每次只是看影片。或者有師姊受證後就不來上課,因為去年她已經上過了。這就是我慢心。以為自己很資深了,上人的法都聽懂了。

5. 《法譬如水》要我們從中入法。聽到了,學到了,知道了,還要做到,那才是真正的慈濟路。

6. 末法時期,人人都以自己方法去詮釋佛法和說法,說自己的是正法,但哪個是正法?因為正邪不分,佛陀自己預言佛法有日將滅亡。

7. 所以我們自己也要明辨是非。不止要有「分別智」,還要有「平等慧」。

8. 如何知道法入心?最主要問自己:對外有沒有做到「慈悲喜捨」,對自己有沒有做到「信實誠正」?師兄姊之間有沒有公平對待,不會因人而異?還是有雙重標準?

9. 爲什麽上人說「信實誠正」?因為我們要有公信力,做的事要很實在,要從內心的誠意做出來,所處理的事要正正當當(信在第一,因為信為道源功德母)。

10. 當了組長,受了證,更要謙卑,而不是自我膨脹。

11. 同樣我們也不要助長別人的虛榮心和傲慢心。我們都是因為需要上人的教導才會進來慈濟,是我們需要慈濟,不是慈濟需要我們。我們是為上人做事,在慈濟,大家都是平等的,不是為任何一位師兄姊做事。

12. 佛理深,不代表對慈濟的理念深。對方不懂,我們有沒有好好帶他們?讓他們知道慈濟的正確理念,而非去迎合他們,否則他們如何能夠進步呢?

13. 我們做的事,都要對得起自己,也對得起大家,更要對得起上人。

14. 「百萬菩薩」,是師父給我們的一座化城。數字只是一個表相而已,師父真正要的是「一生無量」啊!

15. 對自己要有所要求,提升自己而不是希望大家降低水準來迎合自己,結果是降低素質。

Friday 25 October 2013

另外一種天才

人間有很多種天才,有人擅長物理,有人擅長數學,我最羨慕的是像史懷哲(1875-1965)這樣的天才。

他確實是絕頂聰明:拿過神學、哲學與醫學的學位,是神學博士,當過大學的神學院院長,是出色的巴哈管風琴演奏家,是管風琴結構的改良者與維修專家,是醫生,拿過諾貝爾和平獎。但我羨慕的不是他的多才多藝與聰明過人,而是他一直都很清楚自己要如何去善用自己的一生。換個較通俗的說法,他從20歲生日那一天起就決定了自己這一生活著是為了什麼。

相較之下,托爾斯泰一輩子都在問:活著,為了什麼;而且一再給出答案,一再否定自己;過了50歲還強烈地想要自殺。史懷哲對自己這一生要做的事清楚到簡直像是個天才──基督徒或許會說那是因為他有堅定的信仰,以及來自神的呼召。

20歲以前他跟很多傑出的德國青年一樣,熱愛真理和學問,充滿熱情,白日埋首學問而夜間忙於跳舞和追求美麗的少女。不過,在他20歲生日的那一天早晨,他在清澈的晨光中就像受到感召一樣,心裡浮起一個清晰而篤定的念頭:他要在30歲以前為自己而活,然後把30歲以後的人生獻給人類,認真仿傚耶穌基督的行誼(每一個基督徒領洗時所發的誓願)。於是,他開始滿懷熱情地在大學裡學習哲學、神學、管風琴演奏、對位法,以及管風琴維修,並且在24歲那一年完成博士論文並獲得神學的學位。25歲那一年他開始擔任牧師,26歲成為母校神學院的院長。

30歲那一年他到醫學院去詢問入學註冊的事,醫學院的教授告訴他:30歲才開始學醫太晚了,會很辛苦。他毫不猶豫地辭去神學院院長的職務,並註冊為醫學院大一新生,開始學醫,而在37歲那一年獲得醫學方面的學位。38歲那一年他帶著太太和年幼的兒子一起深入非洲,一磚一瓦地建立起一座醫院,專門服事當地土著。

我在40歲以前都不確定人活著最值得做的是什麼,所以才會困居於書房,大量接觸哲學、文學、音樂與美術,想知道過去兩千年來人類曾經活出過怎樣的精采人生,想通過這些歷史紀錄「實證地」了解人類真正可以活出什麼樣的丰采,有過怎樣動人的情感與生命經驗,想知道人類在過去五千年來所展現過的巔峰經驗(peak experiences)。「活著,為了什麼?」被我轉化成「活著,有什麼值得追求,且確實有人曾經企及的?」我把「人生哲學」的問題轉變成實證的問題,因為不想去浪費時間追求美麗而不可能的妄想。

40歲那一年,讀胡塞爾的 Cartesian Meditations,騖然覺悟到他想說的早已超過語言所能書寫的,也警覺到我不可能再靠讀書來加深自己對生命與人生的了解,只能靠自己的生命經驗和省思去繼續累積對生命的體認。於是,我生平第二度走到自己人生已知路徑的盡頭,不確知接下去該怎麼走。

運氣很好地,就在我已經不可能靠讀書提升自己的生命時,也已確實信服:稟賦比別人好的人應該要去協助需要幫助的人。於是,我走出書房,想知道自己可以為這塊土地做些什麼事。從擔任清大藝術中心主任到現在,將近20年,我還是無法清楚地知道自己在社會上最能幫上忙的是什麼樣的角色,要怎樣利用我的時間才能對這社會產生最大的效益。

我很清楚自己只有一個專長:閱讀與思考(讀書人的老套),我很清楚自己擅長深入淺出的寫作和演講,因此我知道自己的後半生會把將近100%的時間都用來讀書、思考、寫作、演講。

但是其他方面的問題我就都不清楚。譬如,要不要繼續寫經濟問題的評論?要不要花那麼多時間繼續深入閱讀與思考經濟與產業問題?要如何跟年輕學者以及學院外的年輕人結合,以便更恰當而有效地突破台灣社會當前的困境,對有需要的人產生最大的助益?關於這些行動上的策略我都還是「摸著石頭過河」。

每次想起托爾斯泰和史懷哲的人生故事,我都會羨慕史懷哲的清明、澄澈和篤定,但也慶幸自己在托爾斯泰的引導下少去了許多的曲折和折磨。在他們兩人身上,我看到宗教以不同的方式帶給他們生命的力量與深度;也同時從他身上,我看到他們以自己的踐行恢復了宗教的力量與深度。

但是迄今我跟宗教無緣,也不相信加入宗教組織是生命唯一的出路。

每一個人有他自己的稟賦和際遇,刻劃出每一個人不同於他人的生命軌跡,也等待著他循此軌跡去摸索、發展出自己接下來的軌跡。生命可以彼此有啟發,卻不可能彼此模仿或抄襲,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從前人的生命史得到激勵與啟發,卻不可能亦步亦趨地重複前人走過的軌跡。

生命的前頭永遠有著未知的艱難與挑戰,也充滿不期而遇的機緣與喜悅。

清大 彭明輝 於 上午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