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3 March 2021

說謊的藝術

/ 林沛理


詭辯滔滔的英國作家王爾德(Oscar Wilde)在《謊言的衰朽》(The Decay of Lying)中提到,人們不再懂得巧言令色和文過飾非,令藝術淪陷、文化墮落。他認為,現代文學失色,跟現代人對「事實的畸形崇拜」(monstrous worship of facts)大有關係。在他的眼中,杜撰美麗的假象(the telling of beautiful untrue things)才是藝術的真諦。

一百三十年後的今天,王爾德哀悼的年代早已消失無蹤。今天不僅是「說謊者成藝術家」(liar as artist)的年代,更是「大話精做領袖」(liar as leader)的年代。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師承納粹德國的國家元首希特勒,兩人皆明白,「大話」要人相信,必須夠大。這一點,希特勒在他的自傳《我的奮鬥》(Mein Kampf)中說得毫不含糊。他指出,大話越誇張、越離譜,越難以拆穿,因為說此大話的人如此理直氣壯,較這個大話更令人難以置信。特朗普在去年的總統大選敗給拜登,卻堅稱自己大勝,正是這類大話的表表者。

想深一層,這並不令人意外。我們活在資訊年代,而所謂資訊時代,說得準確一點,其實是數據時代。問題是數據提供的信息不一定有用,甚至可以產生相反效果(counterproductive)。美國數據分析專家西爾弗(Nate Silver)在二零一二年出版的《訊號與干擾——準確預測的關鍵》(The Signal and the Noise: Why So Many Predictions Fail--But Some Don't)指出,數據不一定可以幫助我們解惑、釋疑、預測和決策,有時反而會令我們更無所適從,甚至錯判形勢。按照西爾弗的分類,數據之中只有極小部分是有用的事實和資料(他稱之為「訊號」(signals)),其餘大部分是無關重要的資料,他稱之為妨礙我們尋找訊號的「干擾」(noise)。

這正是互聯網的問題所在。它是全球最大、最方便的信息、情報和資料中心;但當中大部分是未經過濾的觀點和沒有查核的數據,以及無法證實的傳言和猜測。利用先進的通訊科技,把這一切放進現代人隨身攜帶的智能電話供他們任意使用,產生的結果,就是一個同時充斥著信息、虛假信息和錯誤信息的社會,為說謊者提供最好的平台。

https://www.yzzk.com/article/details//新思維及其他專欄/2021-12/1616039471346/說謊的藝術

Sunday 21 March 2021

權力春藥.真實謊言.遮羞布

/ 邱立本


權力是終極的春藥(Power is the ultimate aphrodisiac),這是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的名言。很多政壇的不倫之戀,背後的動力就是權力的「致命吸引力」,尋找突破疆界的一夕歡愉。在權力場中,似乎荷爾蒙的濃度都在飆升,讓偷情成為常態,讓權力的話術成為性愛的「真實謊言」(True Lies)。

《真實謊言》是好萊塢九十年代的大片,刻畫間諜與平常人的雙重生活。政客的偷情,也往往是「真實」與「謊言」的「對立的統一」,奇正相生,真假莫辯,讓權力的虛實,與情慾的虛實交織,如幻如真。

偷情的藉口都很可笑,像「拉肚子」上旅館找廁所,或是「為選民服務」,天馬行空,自欺欺人,而核心的動力還是權力。

這些權力就是讓公共領域的力量,轉化為私領域的不羈,帶來秘密的竊喜。從克林頓到特朗普,都有這樣舉世皆知的記錄。在台灣,從大法官到立法委員,都留下「權力春藥」的痕跡。

政治權力還包括事後「圓謊」的能力,可以呼喚民粹,讓自己的選民團結在周圍,形成民意的「護城河」,不懼媒體射來的利箭,但更厲害的是,這些政治人物背後都掌握媒體,可以讓同一陣營的媒體集體噤聲。這是民主的墮落,也是新聞自由社會的巨大諷刺。

民進黨發言人顏若芳與民進黨立法委員王定宇的「同居事件」,最後可以被「消音」,而他們都氣定神閒、有恃無恐,因為他們自恃擁有今天台灣「政治正確」的武器。

這武器就是「反中保台」的話術。他們兩人被視為反中先鋒,因而私生活的「不倫」,可以在公共領域中「不論」,在輿論沸騰中,高高舉起,輕輕放下。

這是另一種「權力的春藥」,只要擁有「政治正確」,就可以打破社會的規範,肆無忌憚。身為執政黨發言人的顏若芳,自忖靠「反中護台」作為盔甲,刀槍不入。但畢竟解嚴後的台灣,再沒有任何的消息可以完全禁絕。綠營的媒體越是全面消音,網絡上的討論就會越加熱烈。

顏王二人對外的解釋是「房客房東關係」,完全站不住腳,被網友鞭撻為「侮辱台灣人的智慧」,不能相信房客要進去房東的房間才可以上廁所與洗澡。這都是不合乎常識的說法,但卻成為執政黨發言人理直氣壯的說詞。

這當然打擊執政黨的公信力與威望。發言人對自己的「私事」說謊,是否也會在公領域不說真話?這是民進黨一場公關災難。黨的化妝師,反而在抹黑了黨的形象,可說情何以堪。

但正如基辛格的國際關係理論,權力濫用的終極懲罰,就好像核武國家的對撞,最後「保證相互毀滅」。在台灣政治史上,權力春藥的謊言,即便蓋上了民粹的遮羞布,最終也要面對歷史的懲罰。 

https://www.yzzk.com/article/details/封面筆記/2021-12/1616039467853/權力春藥.真實謊言.遮羞布

Friday 19 March 2021

留給自己不必解釋的權利

/ 吳若權

有位曾經在工作上合作一段時間的夥伴,某天清晨突然像吃了炸藥般,憤怒地透過通訊軟體,傳送過來極不友善的訊息。當下我知道對方因為某件事情有很大的誤會,但看到他留言裡的字句十分武斷、語意非常決絕,我明白此刻多說無益,只能回覆:「無論如何,謝謝你這段期間的關照,祝福。」

句點之後,彼此就各自天涯了。

並非不在意這份因為共事而建立的人際關係,而是成為大人以後的我,愈來愈相信因緣有自,強求不來。

他氣憤像孩童時;你更要穩健如大人。

這無關自我的謙遜、或強大,只是多年修持而來的隨順與接納,不再對自己苦苦相逼。

當某一個人、或全世界都誤解的時候,至少還可以擁有自己。如果此刻說什麼都是多餘,那就留給自己不必解釋的權利。

從年少至今,我從未刻意交朋友。雖然對為了維持人際關係,而討好別人的努力,感覺十分陌生;但只要不與人爭,要做到表面上的和諧,其實也並不困難。

我總覺得:真正的朋友,是可以互相理解與諒解的。無論任何大大小小的事情,根本不需要過多的解釋、說明, 彼此連互望一眼都不必,就能選擇信任。

偶有初識的年輕朋友,聊到這個話題,都把這種性格,推給星座去承擔。他們說:「水瓶座,愛好自由,擁有一般人無法理解的邏輯。」

所以,容許我繼續當個外星人。

這樣可以免去許多與人交往的繁文縟節,在不妨礙別人的前提下,儘量我行我素,活得輕鬆容易。

但回想起年少時候的自己,在朋友數量已經如此精挑細選而所剩無幾的狀況下,偶爾如果有溝通不良而造成誤會的時候,總是特別耿耿於懷,想要趕快解釋澄清,不想讓彼此心裡有疙瘩。

即使,費盡所有心力說明,對方還是不肯諒解,至少要讓自己內心的遺憾少一些。

直到經歷過很多痛苦的離別,尤其是至親的病老衰亡之後,漸漸明白自己所渴望的關係,是怎樣的一種清楚明白,又是怎樣的簡單篤定。

那些猜疑的、忌妒的、見不得對方好的、無法彼此成全的……都是超過能力所及的負累。

所以,當因緣已盡時,對方不念舊情,不再信任,就不用解釋,不必說明,盡所有可能,把遺憾化為祝福,獻給對方,這已經是我們所能付出的,最大的成全。

摘錄改寫自吳若權最新作品
《愈成熟,愈天真:與自己的內在小孩重逢》

Sunday 14 March 2021

未生怨

/ 蔣勳

疫情快速在世界各地蔓延,蔓延在原來覺得事不干己的地方,蔓延在原來覺得甚至有點隔岸觀火、幸災樂禍的地方。

完全像卡謬在1947年寫的小說「瘟疫」,「疫病」是災難,也像上天給人類的功課,沒有任何災難事不干己,沒有任何痛苦應該幸災樂禍。

這一陣子總想起敦煌壁畫看過的「未生怨」變相圖。「未生怨」的故事離奇曲折,我試試用簡單的方法說一次:一個逆子,囚禁父親,篡奪王位,要把老國王活活活餓死。皇后每天偷偷在身上塗了蜜和酥麵,進大牢探監,讓老國王吃麵和蜜,得以苟活。老國王沒餓死,逆子很驚奇,查出來是母親搞鬼,一怒之下,把母親也關了起來。怎麼會生下這樣殘暴無人性的兒子呢?皇后這樣想。

「觀無量壽經」裡佛陀降臨牢獄,為皇后說法,傳授開示十六觀,一層一層讓皇后看到前因後果。原來國王夫婦曾經日夜盼望早點有子嗣,可以繼承王朝大業。找人卜卦推算,算定未來的兒子在山上修道,還沒死,不能轉世投胎。國王夫婦心焦如焚,「得子」的貪念逼迫,最後就切斷水源,阻絕生路,讓修道老僧死亡。

修道者死了,皇后還是沒有懷孕跡象,國王再找人卜卦推算,原來老僧投胎做了兔子。國王立刻追查,查到兔子行蹤,下令捕殺,讓兔子趕快投胎。六道輪迴,兔子投胎,皇后果然懷孕了,生下了彷彿仇敵一樣兇殘對付親生父母的逆子。

「未生怨」說尚未誕生前結的許多怨。眾生如此,使人唏噓悲憫。這個故事南北朝到唐宋在民間流行很廣,從新疆克孜爾石窟到敦煌都是壁畫主題,底層民眾大量從繪畫了解故事,學習因果。

「未生怨」故事使我慎思因果,沒有十六觀的透徹,不能抽絲剝繭,釐清無明,我們常常陷在因果中,貪嗔癡怨,不得清明。我敬慎因果,生活裡,沒有理由的災難,沒有理由的怨恨,解釋不清楚的糾纏,像一部「未生怨」。努力提醒自己,災難面前,怨恨面前,不敢幸災樂禍,不可事不干己。

遇到解釋不清楚的怨恨,合十敬慎,希望解脫因果,不再來世結怨。

https://www.facebook.com/chiangxun1947

Friday 12 March 2021

愛國之道

/ 林沛理


愛國不是愛己,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像愛書、愛藝術和愛美食一樣,是「需要培養的嚐好」(acquired taste)。這樣說也許政治不正確,卻是事實。我們不應只談愛國而不談愛國之道。愛國之道遠遠超過一般人理解的所謂愛國教育。法國前總統戴高樂說,政治太重要,不只是政客的事情(Politics is too serious a matter to be left to the politicians)。同樣道理,愛國主義太重要,不只是教育工作者的事情(Patriotism is too serious a matter to be left to the educators)。

有謂最能證明愛存在的是信任(The best proof of love is trust)。果真如此,「持卡愛國者」(card-carrying patriots,指能夠隨時證明其愛國者身份的人士)的首要條件是對國家信任。「不要問,只要信」是愛國者的座右銘,可是,信任是要贏取和獲得的(Trust must be earned),它往往取決於某些條件。我們信任某人,因為某人值得信任。六十年前,美國總統甘迺迪在就職演說的當頭棒喝——「不要問國家可以為你做什麼,問自己可以為國家做什麼」(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也可以被扭轉過來,做人民用來鞭策國家的當頭棒喝——「不要問你對我有多信任,問自己是否值得信任」。

何謂愛國?前美國總統特朗普是眾所周知的「白人至上主義者」(white supremacist),他所指的愛國者,一如納粹德國領袖希特勒口中的愛國者,其實是民族主義者和種族主義者。極端愛國主義(jingoism)不只視自己固有、與生俱來的優越性(inherent superiority)為理所當然,並且視其他民族的劣等性和下等性為與生俱來和無法改變(inherent inferiority)。

耶魯大學政治系教授史密斯(Steven B. Smith)在新書《在極端的年代重奪愛國主義》(Reclaiming Patriotism in an Age of Extremes)指出,美國人的愛國主義有感情用事的成分,但整體而言是是經大腦、講理智的。比方說,美國人是「以文為本」的民族(a people of texts)。《美國憲法》、《獨立宣言》、林肯的《蓋茲堡演說》(Gettysburg Address)、馬丁路德金的《伯明翰獄中書信》(Letter from a Birmingham Jail)等關鍵文本塑造了美國人的自我形象,並為他們建立了一套「共同的價值觀」(shared values)。

美國人也是一個會「跟自己說故事」的民族(a people that tells themselves stories)。他們告訴自己,美國人與眾不同(所謂「美國例外論」-American Exceptionalism),南征北討、攻城掠地是他們的「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

在他們眼中,美國不只是一塊土地,還是一個要完成的任務(not just a land but also a project)。他們常常掛在嘴邊的民主、人人平等、包容、開放、白手興家和美國夢,已嵌入美國人的文化身份和自我形象。久而久之,世人也帶著這樣的「有色眼鏡」看美國,忘記了這些概念、想像和描述的虛構和欺騙性本質(fictional and deceptive nature)。

生前任教麻省理工學院的漢學家白魯恂(Lucian Pye)說過,中國是文明社會多於民族國家(China is a civilization pretending to be a nation-state)。的確,中國的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非年輕的美國可比;但今日的中國稱得上是「以文為本」的民族嗎?《論語》、《道德經》以至《三民主義》、《共產黨宣言》如何塑造中國人的文化身份和民族想像?我們懂得跟自己說故事嗎?我們給自己說的故事能打動人心嗎?

香港在回歸前曾被殖民統治一百五十五年,要他們「忽然愛國」是強人所難。這是推行「愛國者治港」的最大挑戰。

https://www.yzzk.com/article/details/新思維及其他專欄/2021-11/1615433808094/愛國之道

Thursday 11 March 2021

法國歷史教師遭極端伊斯蘭分子斬首案情大逆轉

去(2020)年10月遭到極端伊斯蘭份子斬首殺害的法國教師塞繆爾・帕蒂(Samuel Paty)一案,目前出現驚人的發展。目前的調查顯示,這起悲劇起因於一名13歲女學生因為害怕觸怒父親,掩蓋自己翹課行為所捏造的謊言。

《獨立報》報導,這名13歲的女學生最初聲稱,帕蒂要求穆斯林學生離開教室,然後他在課堂上向孩子們展示了「先知赤裸的照片」。由於先知穆罕默德的視覺描繪在伊斯蘭教中是被禁止的,甚至在某些國家中,褻瀆先知等於褻瀆神靈。這位女學生聲稱他為此向帕蒂表示憤怒,卻反而遭到停學兩天的處分。

然而《獨立報》引述法國《巴黎人報》的報導,調查結果顯示這名女學生之所以遭到停學兩天的處分,是因為他之前頻繁翹課,而且這個處分在帕蒂上該堂課的前一天就已經下達。這名女學生之所以說謊,是因為他害怕他的父親知道自己是因為翹課才被停學。

後續發生了什麼事?

《il Post》報導,這個女孩的父親,來自摩洛哥的布拉罕・奇尼娜(Brahim Chnina),在聽完女兒的故事後,在Facebook上發布了一段影片,譴責帕蒂的行為,要求學校將他開除。後來他發表了第二篇文章,指控帕蒂對穆斯林的「歧視」。指責他在課堂上散佈「色情圖片」並營造了仇視伊斯蘭的氣氛。

在接下來幾天,影片開始在社交網絡上大量傳播,被車臣裔的18歲伊斯蘭極端份子安佐洛夫(Abdullakh Anzorov)看到。2020年10月16日,安佐洛夫去了帕蒂的學校附近埋伏,然後用刀將他斬首。不久之後,警察到場殺死了仍在附近徘徊並用刀子威脅警察的安佐洛夫。

在承認說謊之前,這名女學生的證詞就漏洞百出

《BBC》報導,在事件發生後,該女學生有關帕蒂課堂上的描述也被證明是扭曲事實。事實上帕蒂是在警告學生,他將要展示穆罕默德的畫像。他說,任何認為自己可能會感到這冒犯的人,都可以閉上眼睛或是暫時到走廊避開。

後來那名女學生又對媒體表示他沒有直接看到圖片,是班上另一名女學生給他看的。當時該女學生的律師姆貝科・塔布拉(Mbeko Tabula)告訴《法新社》:「她撒謊是因為她感到為難,因為同學要求她當(其他穆斯林同學的)發言人。」

這起案件對法國社會的影響


《CTVNews》報導,目前女學生的父親布拉罕,與另一名在網路上散播指控帕蒂影片的伊斯蘭教士被控謀殺罪,正在法院進行審理;而這名女學生也將遭遇毀謗罪的起訴。

這起事件震驚了法國,並引發了有關言論自由、大量穆斯林人口該如何融入法國社會,以及社交媒體煽動仇恨的作用等辯論。 目前法國的國會也正在草擬一項法案,規定未來在網路公開公務員的個資,將成為犯罪行為。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8239

Sunday 7 March 2021

這房間,封塵七十年

/  區家麟

這個會議室,封塵七十多年,至今仍是緬甸人禁地。據說,緬甸軍方害怕人民聚集悼念昂山將軍,會議室所在的整個殖民地舊政府總部,廢棄大半世紀。

這裡是緬甸國父昂山將軍一九四七年與另外六名部長被刺殺之地,當年他三十二歲。昂山是仰光大學爭取獨立的學運領袖,二戰時曾投靠日本打擊英軍,後倒戈並與英國達成獨立協議;昂山於選舉中大比數勝出,尚未就任,遭政敵開槍殺死,新政府主要官員被一舉殲滅,緬甸從此埋下軍人獨裁伏線,政治經濟冰封七十多年。民主會倒退,自由非必然,有些時日、有些國度,有些人,一輩子都見不到。

一次偶然機會,參觀了緬甸仰光這幢英殖時代建築,昂山被刺殺的房間仍保留原狀,從玻璃窗外窺探,桌椅雜物已移走,地氈上的暗紅色,彷彿依然吸吮着當天的血。當年昂山與幕僚在此商討治國大計時,遭武裝分子闖入亂槍掃射,改變了緬甸國運。

軍人統治有幾荒唐,舊文談過些小笑話,例如市場的古董攤還找得到強人奈溫時代發行的45與90元面額鈔票,標奇立異,考你心算,以「九」作倍數的鈔票,簡直是數學奇才?無他,獨裁者迷信,認為「九」是自己的幸運數字,連軍政府當年定義少數民族,數目也訂為135個 (劃分少數民族從來沒有客觀標準),相傳也是因為這三個數字加起來是「九」。一堆惡勢力的獨裁,整個國家一同陪葬。

如果,當年暗殺沒有發生,這位曾經接受民主洗禮、又得人民愛戴的年輕軍事強人,能否化解派系矛盾與消弭民族衝突?或最少能為國家打下穩固基礎,不需再踏上與民為敵,不需以國家安全之名禁網禁言、開槍鎮壓的獨裁老路?

悲劇又再重演,歷史從來沒有如果;每個人,都被縛在命運戰車上前行。

分別是,有些獨裁政權,七十年過去,仍然只懂開槍殺人。

另有些獨裁政權,七十年過去,他們進步了,學懂了用法律殺人。

https://www.thestandnews.com/international/這房間-封塵七十年/

Friday 5 March 2021

此心安處是吾家

/ 李怡


我很早就從歷史和文學閱讀中發現:歷史除了人名和年代是真的之外,其他都是假的;小說除了人名和年代是假的之外,其他都是真的。

這也許是極而言之的說法。不是作研究,而是憑感覺。讀歷史未必能鑑古知今,要洞悉真相,多讀小說或看影劇會有幫助。魯迅翻譯日本廚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提到「為政者總該深解文藝……但和中國現在的政客官僚們講論此事,卻是對牛彈琴。」與100年前的「現在」相比,此時的「現在」若有改變,恐怕也是倒退的改變吧。因為愛讀文藝作品,從中吸取不少思緒,就融入對時政的評論中。120年前的俄國托爾斯泰小說《復活》中的一節,最近又再想起來。貴族聶赫留朵夫,受良心責備,陪同他年輕時姦污後拋棄的罪犯卡秋莎,去西伯利亞流放,途中長期與各種囚犯接觸,他總括當時俄國的囚犯不外是四種人:第一種人是本身沒有犯罪,純然是法庭錯誤判決的犧牲者;第二種人是幾乎任何人處在他們的境況下都會犯罪的人,比如面對不公平待遇而盛怒下的暴力;第三種人是確實犯了罪,但相對於他犯的罪,社會對他犯的罪卻大得多;而最令人欷歔的是第四種人,他們之所以被判有罪,只不過因為他們的道德比其他人高尚,這些人就是政治犯。

這樣悲憫的概括,相信在任何學術著作或理論分析中都看不到,而我們卻不能不承認它確實反映了社會真實。其中的政治犯,是所有民主國家都不存在,而只有專制政權才有的罪犯類別。政治犯不是為個人私利犯罪,而是為公眾權利發聲,或為體現公民應有權利而行動的人。在自由和人民權利受壓制的情況下,多數人啞忍,明哲保身,而政治犯選擇挺身而出。他們不僅因此遭受苦難,甚至還會受到保持沉默者的埋怨甚至攻擊。當然,政治犯中一些人的本身行為,固然有可議之處,就人格來說也不無瑕疵。你可以不贊成他們的行為,但作為政治犯的整體,確實如托翁所言,被治罪只是因為他們的道德在社會平均水準之上。

如果道德高尚成為被治罪的原因,那麼這地方的走向就是道德淪喪。

托翁說:「在俄國,一個正直的人的唯一出路就是監獄。」難道沒有進監獄的就都不是「正直的人」嗎?面對社會沉淪,聰明人,對社會出現政治犯感到無關痛癢的人,保持沉默的人,很難說是「正直的人」吧。

社會上讓人們看到大批道德高尚、看上去也都是善良無辜的人,被送上法庭監獄;Bao Choy在fb上講她上午旁聽白衣人襲擊案,下午去旁聽47人被控案,看到「兩個法庭,兩個世界」。

兩個世界暫時共存,趨勢則肯定是前一個世界向後一個世界過渡。

我想到五年多前李嘉誠回應大陸媒體攻擊他「撤資」,說他「不愛國」,引用了蘇軾和白居易的詩:「此心安處是吾家(鄉)」,以及「我身(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

兩句詩都略有錯引,但也許是故意,因為此時此地,「吾家」比「吾鄉」更貼切,「我身」也比「我生」更能突出心安是現時選擇歸處的基本要求。

心安是吾家,心安是歸處。心安起碼有兩個因素:人身安全和自由。能夠撤資的地方才讓人安心投資,能夠離開的地方才讓人安心進入。作家柏楊在離開大陸居台灣30多年後,80年代重遊大陸故里,在記此行的書封面上寫:「大陸可愛,台灣可戀,有自由的地方就是家園。」這是他的心聲,也含有對掌權者的勸喻:只有讓人民享有自由,感到心安,人民才會把這片土地當家園。

https://hk.appledaily.com/local/20210305/IRTEIVVOL5CZBB2AJH5BHH7DL4/?fbclid=IwAR2XXxdMZyXsb9LKvfDkpwbbHYQP8sGurYfQ7UHWA4Pi4sbJKH5bdLgYn1s

Monday 1 March 2021

危懼時代

/ 龍應台


我是在20世紀的八十年代後半變成母親的。

安德烈出生的1985年,世界還在冷戰時期。中東常有爆炸攻擊,蘇聯在測試核爆,雷根二度當選、戈巴契夫出任總書記。兩人在這一年,初次會面。

飛力普出生在人們的歡呼聲中——柏林圍牆被踩破了,緊接著蘇聯帝國解體,「鐵幕」後的東歐一一開放,我們目瞪口呆地看著長達四十年的冷戰結束。

我就在相信進步、支持自由主義信念的樂觀氛圍中養小孩。

龍應台基金會的幾個工作人員,是21世紀頭十年、二十年做了母親的。

「我們怎麼養孩子呢?」年輕的母親們問,「未來如此難測,以色列的Harari 認為,現在學校所教的,大致對未來都是無用的,那我們怎麼教孩子呢?」

2015年,上百家全球頂尖人工智慧科技公司、數千位AI研發專家,給聯合國發出一個公開信。懂行的他們非常憂慮AI武器變成強國軍備競賽。他們說,AI武器比核武可怕,因為它不需要昂貴的原物料,遲早會變成大獨裁者用來侵略他國、控制本國的科技霸權手段。AI武器最適合暗殺、恐攻、種族滅絕....

2018年,谷歌突然爆發離職潮,原因被披揭露了,原來,谷歌領導層準備和美國國防部合作,開發技術,使無人機可以更精準地鎖定攻擊對象。這些工程師認為,他們的智慧技術不應該被拿來殺人。谷歌最後退出國防部的計畫。

2019年,普丁宣布「超高音速」武器研發、實測成功。這是可以不被偵測的攻擊系統。中國也有東風17,而且在全力推動科技武器研發,美國在2021年剛剛撥出大筆經費,試圖在AI武器後來居上。

高科技進入武器,成為全新的軍備叢林戰。2015年所憂慮的,已經發生了。未來的戰爭,不是殺人見血的一戰、二戰可以比擬的,未來的戰場,比冷戰還深不可測。

2021的年輕父親母親們,不會在「相信進步、支持自由主義信念」的「樂觀情緒」中養大孩子了。

面對「危懼」的未來,多一點了解,或許是必要的......

https://www.facebook.com/%E9%BE%8D%E6%87%89%E5%8F%B0-Lung-Yingtai-1388668931448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