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8 February 2017

你被情緒勒索了嗎?

:周慕姿 

你的人生,都在滿足別人嗎?試著問問自己這個問題,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再問問自己:「發生了什麼事,讓我願意拿我的人生去滿足別人?」

什麼是「情緒勒索」?

「情緒勒索」是知名心理學家蘇珊‧佛沃在《情緒勒索》一書中提出的概念。「情緒勒索」常見於許多人際關係中,包含職場、親子、夫妻、朋友等。

情緒勒索者可能在有意識或無意識中,使用要求、威脅、施壓、沉默等直接或間接的「勒索」手段,讓被勒索者產生各種負面情緒,例如挫敗感、罪惡感、恐懼感……這些感受就會在被勒索者的內心發酵、造成傷害。

為了減少這些不舒服的感受,被勒索者可能因而順服對方的要求,長久下來,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被勒索者讓勒索者以此手段控制、左右了自己的所有決定與行為,失去了「為自己做主」的自由與能力;最終,被勒索者的「自我」就在這過程中消耗殆盡,直到其心力一滴不剩為止。

在我開始從事心理諮商實務工作後,時常遇到有情緒困擾的案主前來求助。當我陪案主一起檢視自我的情緒狀況時,時常會發現,案主或許正處在一段權力相當不平等的關係中;可能案主身邊的重要他人,正好是一位情緒勒索者,而對方與案主都不知道。

一旦與案主開始討論,對情況抽絲剝繭,使其慢慢發現自己的情緒困擾與壓力,其實是來自特定的一段關係中時,有些案主會覺得相當意外:

「怎麼會這樣呢?他其實也對我很好/很照顧我/很愛我,難道他不在乎我嗎?為什麼他要勒索我?而為什麼我們都沒有發現?」

對啊,「情緒勒索」,聽起來是如此不舒服的互動關係。「勒索」這種行為,不就應該是「勒索者毫不在乎被勒索者的心情,只一味地要求被勒索者滿足自己欲望」的行為嗎?為什麼會出現在對我們相當重要的關係中?

當你看了「情緒勒索」的定義,檢視自己與重要他人的關係,發現符合以上陳述時,或許你會心生疑竇:難道對方不在乎我嗎?不愛我嗎?他是故意的嗎?就是想讓我痛苦嗎?

實際上,有時身為一個情緒勒索者,他並非有意識地進行「情緒勒索」的行為,而是在面對自己的需求時,他習慣使用這樣的方式去達到自己的目的。

他或許沒有發現,這對你而言是不舒服的;甚至,他在面對「需求沒辦法被滿足」的恐懼中,可能就會張牙舞爪,想要捍衛自己的權益,而無任何餘裕去注意到你的感受與需求。

但相對地,之所以能夠開始「情緒勒索循環」,也代表你願意接受情緒勒索者的勒索手段;你願意提供你的資源,以滿足他的需求,藉此安撫你心中的不安、換取內心暫時的平靜。

不要忘記:唯有你接受勒索,這場交易才會成功。

為什麼我們無法擺脫情緒勒索?

看清楚了「情緒勒索的樣貌」,然後呢?有的時候,即使我們看懂了,卻仍然無法擺脫情緒勒索。

「我明知道他在對我情緒勒索,但我沒有辦法拒絕,怎麼會這樣呢?」當有這種感覺時,你可能會很討厭自己的軟弱,甚至陷入什麼都不能做,不能改變的無力感中。

但實際上,即使看懂了「情緒勒索」的樣貌,那仍然可能讓我們暫時無法動彈。

會有這樣的狀況,並非因為你太軟弱,而可能是有以下兩個原因:

其一,可能是你根深柢固的恐懼、焦慮與害怕的情緒太強了。

其二是,太過在乎別人感受的你,被這些焦慮與害怕,引發了你「習慣性的罪惡感」。

什麼叫做「習慣性的罪惡感」?

這種罪惡感,在你面對別人有所要求,而你自己的感覺與情緒跑出來,有點「不想答應」的時候,它就會出現。因為它的出現,又是這麼真實的情緒,會讓你以為「我真的做了不好的事情」。所以,因為這個罪惡感,你覺得不答應的你根本就是個「自私的傢伙」,於是,你可能就勉為其難地答應了。

一般的罪惡感,在我們做錯事時,它的出現,是提醒我們可以彌補,可以讓我們與其他人的感覺變得更好,也是維持這個社會秩序的一個重要情緒。但是,這種「習慣性的罪惡感」,它讓我們以為我們做錯事了,但實際上我們沒有。

這種罪惡感,只是我們從小到大養成的一種「習慣」。一旦我們沒有符合別人期待,達成別人要求,還有,重視自己感受的時候,它就會跑出來。

也就是,當我們沒有把別人的感受需求放第一位時,對於某些人而言,就很容易跑出這種「習慣性的罪惡感」,讓自己以為:自己重視自我的感受是錯的。

原本,「罪惡感」就是一種利他的情緒,因為有這個「罪惡感」,使得社會的道德秩序能夠有相當的維持,可以說,這是一種「被教導」而形成的感受。而「習慣性的罪惡感」,是一種被教導、訓練而成的、太過利他的一種情緒。

這種情緒讓我們非常不舒服,而只有當我們總是以他人為主,把自己放到最小時,這種情緒才不會出現。否則,只要我們一想要重視自己需求,甚至覺得自己是對的時候,這種罪惡感就會被立即召喚出來,像是孫悟空的緊箍咒一樣,告訴我們「你這樣不行」:

你應該要滿足別人的需求。
你應該要做到別人的期待。
你不能對不起任何人。
你應該學會自我反省,而不是責怪別人。
你一定不能拒絕別人,要讓大家喜歡你,這樣你才有價值。

類似這樣的教條,慢慢累積訓練出「習慣性的罪惡感」,讓你完全不敢違抗。一旦要違抗這種教條與情緒,就會感覺極大的焦慮,使得最後你仍屈服於別人的期待與需求中。

容易陷入情緒勒索的人,時常是因為在過程中被引發了這種「習慣性的罪惡感」。有這種「習慣性的罪惡感」的人,當你被情緒勒索時,遇到以下情況,你可能會有這些反應:

‧當對方貶低你時:

你一方面知道對方說的並不合理,但忍不住自我懷疑,覺得「會不會我真的有錯,而我不知道」?

當別人說你「做得不夠、不好」時,這種「沒達到別人期待的感覺」,很容易召喚「習慣性的罪惡感」,讓你忍不住自我懷疑、自我檢討、自責,卻忽略了對方的行為其實更不妥當,甚至根本不尊重你。

‧當對方引發你的罪惡感時:

「我對你那麼好,你居然這樣對我?」

當對方要用一些話語引發你的罪惡感時,其實對於有「習慣性的罪惡感」的人而言,這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事實上,你很容易就會因為對方的一些話語而感覺到罪惡感。甚至,如果對方是有意為之,你的感受會更強烈、更難掙脫。

面對這些話語,你可能被你內心的那些「應該」的教條困住,對於自己沒有按照對方的方式去做,會使得你產生很大的焦慮,這焦慮使得你寧願放棄自己的感受與需求,轉而迎合對方的期待。

‧當對方威脅到你的安全感時:

當對方有意、無意地,藉由一些方式威脅你的安全感,或你最重視的事物時,例如:

「如果你再這樣,我就不愛你了。」

「你繼續如此,我可能不再給你這麼高的評價。」

***

「習慣性的罪惡感」會使得你面對這樣的威脅時,出現極大的焦慮。

當對方直接威脅你的安全感,「習慣性的罪惡感」警鈴大作,你完全無力抵抗,你只能盡力拯救你的自我價值,所以面對這種如此強大的生存焦慮,你只得按照過去你學會的唯一方式,去拯救自己的安全感,也就是:「就按照對方的期待與要求去做吧!唯有按照別人的要求去做,我才能獲得安全感,才能讓自己對自我的感覺好一點,才能繼續生存在這個世界上。」

如果上述的狀況,就是我無法擺脫情緒勒索的「內心小劇場」,那麼,我該怎麼做才好?

更多內容,請見寶瓶文化《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81114

Monday 27 February 2017

分享《衲履足迹》笔记

1)为什么要介绍《衲履足迹》?培训以上必读。

2)培训家谱:是慈济菩萨训练道场(传法脉弘宗门)课程必读之著作。德𠆩师父说培训以上都要人手一本。

3)问有谁订购《衲履足迹》?(约10多20位举手。)

4)目前100位慈诚委员,请购的只有33位。最多时期53位(2013年),2012年48位。订购《衲履足迹》的师兄姊越来越少,很多受证后就没有订购。

5)为什么要读?要知道上人的法,如何待人处事。上人怎么做,我们怎么跟。是上人的法髓。了解上人做什么,怎么做,就是正确的做法。不是依照我们认为是对的方法。有时会听到师兄姊说,人家外面怎么怎么做,但慈济有自己的做法,这是慈济与一般NGO不同的地方。

6)《衲履足迹》,衲是指出家人的衣服,履是鞋子(如削足适履),意即出家人走过的地方。

7)许多年前曾办《衲履足迹读书会》。内容取自《慈济月刊》。从中也发掘了司仪讲师人才。后来停办,因为分会说由社区各自办,但有吗?分会的社区很大,一个社区就是一个和气。但这里只有一个和气,所以是不是要在会所重办?或纳入每个月的《读书会》半个小时?

8) 是上人的日记,是慈济现代版的《阿含经》,慈济的大藏经。。每日言行实录,记晨语、记早会、开示、志业体会议座谈、外界来客访问、救灾急难指示、社会脉动、推动专案等等。

9)读《衲履足迹》会让你觉得你好像也在随师,在师父的身边。

10)《阿含经》讲什么?其內容多為當時佛與弟子、王公及外道等的言談,為最接近佛時代的記錄。《四十二章經》,其內容是從阿含中節譯而成。上人也有讲述过《四十二章经》,大家也可以请购来看。

11)分享2016年【夏之卷】第179页: 阿难的故事。阿难愿意侍奉佛陀,三个条件:1不穿佛陀不论新旧的衣服,不是为了享受物质供养,2不跟随受供,是为了避嫌,3希望佛陀重说过去来不及听到的法,其实是为了大众请法。

觉得上人带出这个故事是不要我们:1进来慈济不要只是挂个名(沾光),2公款公哟用,参与活动自费不用公款,3用心听法行法。

12)学习上人的智慧。

13)鼓励大家请购,一年四本,特价160 net。

Thursday 16 February 2017

Ignorance Is Strength

无知就力量

:保罗·克鲁格曼
(Paul Krugman)


我在亚洲旅行时,经常在机场看到有人举着牌子,写着“保罗先生”。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亚洲大部分地区,姓在前,名在后,日本首相在国内被称为安倍晋三(Abe Shinzo)。如果是一名出租车司机在接一位教授时犯了这种错误,是完全可以被原谅的。

但如果美国总统在欢迎我们最重要的经济和安全伙伴的领袖时犯同样的错误就非常不能原谅。但这种事还真发生了:唐纳德·特朗普把安倍首相叫成了晋三首相。

你觉得这事无关紧要?呃,如果这是个孤立事件,你可以这么说。但它不是。在过去三周里,我们在各个方面看到了可怕的一无所知。更糟糕的是,不管是白宫还是它在国会的盟友似乎都不觉得这是个问题。他们似乎认为,专业知识或对某个话题的基本了解是懦夫才需要的,无知就是力量。

我们在法律问题上看到了这一点:在一份被广泛引用的分析中,法律专家本杰明·维茨(Benjamin Wittes)将关于难民的臭名昭著的行政令描述为“被无能冲淡的恶意”,称它读起来“好像完全未被称职的律师审核过”——这是在法庭上败诉的捷径。

我们在国家安全问题上看到了这一点:总统继续依赖一名似乎从右翼阴谋论者那里获得战略信息的首席顾问,且不提他与克里姆林宫那令人生疑的亲密关系。

我们在教育领域看到了这一点:教育部长贝茜·德沃斯(Betsy DeVos)的听证会表明,她甚至对最基本的问题都一无所知。

我们在外交方面看到了这一点。让国务院的某个人确保白宫把外国领导人的名字弄对有多难?显然是太难了:在弄错安倍的姓氏之前,英国首相特丽莎‧梅(Theresa May)国事访问的官方日程多次把她的名字拼错。

在经济方面——呃,完全没人在家啊。本应提供技术专业知识的经济顾问委员会(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已经被从内阁降级,不过那也无所谓了,反正没人获得任命。还记得关于1万亿美元基础设施计划的那些讲话吗?如果你还记得,请你提醒白宫,因为它还没提出一丁点儿具体方案呢。

不过我还是不要对这位Twitter统帅太过苛刻了:在他的党内,对专业知识的鄙视很常见。比如,最有影响力的共和党经济学家不是具有保守主义倾向的严肃学者——这种人其实很多——而是连数字都弄不对的著名笔杆子。

或者想想共和党目前对医改法案的恐慌。共和党内的很多人似乎震惊地发现,撤销奥巴马法案的任何主要部分都将导致数千万人失去保险。任何研究过这个问题的人都本可以在多年前告诉他们医改的各个部分是如何整合到一起的以及背后的原因。实际上,我们很多人都多次解释过。不过,称职的分析并不被需要。

那当然才是问题的关键。称职的律师可能会告诉你,你的穆斯林禁令违宪;称职的科学家会告诉你,气候变化是真实存在的;称职的经济学家会告诉你,减免税额不会没有成本;称职的选举专家会告诉你,并不存在数百万非法投票;称职的外交官会告诉你,伊朗核协议是合理的,而且普京不是你的朋友。所以,称职必须被排除在外。

在这方面,有人会说,“如果他们那么蠢,怎么会赢?”一个原因是,对专家——对不起,是“所谓”的专家——的鄙视引起了很多选民的共鸣。偏执并不是在选举中起作用的唯一黑暗力量,还有反智主义以及对“精英”的敌意——精英们认为,观点必须基于认真的研究和思考。

另外,竞选与统治截然不同。当新闻媒体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报道对手的伪丑闻而不是对所有切实政策问题展开研究时,尤其如此。

但现在,他们要处理的是现实的事务,但各种迹象表明,掌管大权的人在各个方面对自己做的事情一无所知。

在某些方面,这种一无所知可能是好事:敌意的确可能被无能淡化。不只是在移民问题上的诉讼失败。共和党的无知把对奥巴马法案的突袭变成了泥潭,成百上千万人因此受益。人们对特朗普工作认可度的骤降可能帮助减缓独裁进程。

不过与此同时,谁在掌控大局?危机发生时,我们的顶层存在一个智识的真空。要警惕,要十分警惕啊。

翻译:王相宜

欢迎阅读本文作者保罗·克鲁格曼的博客"一个自由派的良心"(The Conscience of a Liberal),并在Twitter上关注@PaulKrugman。

https://www.nytimes.com/2017/02/13/opinion/ignorance-is-strength.html?rref=collection%2Fcolumn%2FPaul%20Krugman&action=click&contentCollection=Opinion&module=Collection&region=Marginalia&src=me&version=column&pgtype=article

Friday 10 February 2017

纳闽还沙巴,各州享自主

【刘镇东】

联邦直辖区部长东姑安南献议把槟城、雪兰莪、吉打的浮罗交怡、彭亨的刁曼岛,以及马六甲的部分地区列为联邦直辖区,此举严重违背联邦宪法所捍卫的联邦主义精神。

况且地方分权与民主化是当下历史潮流的趋势,中央权力理应下放,姑南的想法根本是开倒车。

学者Francis Hutchinson曾撰文指出,马来西亚的政治制度“被设计为联邦制,由多个州属组成,各州也有各自的民选政府。然而,权力并没有从联邦政府下放,而是从州政府往上集中。”

我们有必要逆转马来西亚现有的权力分配,赋予州政府更广泛的管辖权,以便地方的小市民获益更多。

各州享更大自主权


我们也必须重新检讨一些有违宪法精神的制度安排与运作,并且立即做出改革与修正,建立一套符合沙巴、砂拉越、槟城、柔佛、吉兰丹及各州人民期待的政治制度,让各州享有更大的自主和自治权。

以下是我的四项建议:

第一,废除联邦直辖区部,让吉隆坡设立自己的州政府。

2017年财政预算中,联邦直辖区部获得的拨款高达11亿6000万令吉。该部的职务究竟是什么呢?联邦直辖区部只是重复了吉隆坡市政厅的工作,同时也看管纳闽管理局和布城机构。吉隆坡市政厅2017年的预算为28亿7000令吉,几乎高于半岛的所有州政府,仅次于雪州(35亿令吉)。

同是纳税人的吉隆坡市民,希望跟其他州属的人民一样,除了有投选国会议员的第一张票以外,也要有投选吉隆坡民选政府的第二张票。

马来西亚的宪法与联邦制,在过去参考了澳洲与印度,如今在首都治理方面自然也有取经之处。堪培拉(澳洲首都)的人口不到40万,远远少于吉隆坡,但有民选的政府与首席部长。新德里(印度国家首都辖区)同样也有民选的政府与首席部长。

我们别忘了,吉隆坡当初是从雪州划出成为联邦直辖区,原因在于吉隆坡的选民倾向支持在野党,国阵政府借联邦直辖区“剥夺”了吉隆坡选民投选州政府的权利。

是时候纠正我们的历史错误,在吉隆坡设立一个拥有四十席的州议会,还有州政府,作为制度改革的开始。

废除联邦行动委会


第二,废除槟州、雪州及丹州的联邦行动委员会

自1990年失去吉兰丹州政权给伊斯兰党和46精神党,及2008年失去槟、雪二州政权给民联后,国阵政府在这些在野党执政的州属设立联邦行动委员会,借由国阵政治人物分派金钱和工程,试图与民选州政府竞争。

目前,巫统槟州主席再纳阿比丁、雪州主席诺奥玛,及丹州主席慕斯达化分别担任各自州属的联邦行动委员会主席。这些所谓联邦行动委员会,是国阵政府用纳税人的钱资助。

这些包着政府机构外皮的委员会,很明显是巫统的后门政治工具。人民在选举中已经选出了自己的州政府,联邦行动委员会严重藐视了民意,必须立即被废除。

废沙砂联邦秘书职


第三,废除沙巴和砂拉越联邦秘书职

沙巴与砂拉越的人民正要求更大的自治权,联邦政府必须清楚,沙砂二州并不需要联邦秘书,像殖民时期的英国参政司和顾问官那样看管他们。

沙巴联邦秘书办公室在2017年的预算为450万令吉,砂拉越联邦秘书办公室则是580万令吉。半岛与沙砂不是殖民与被殖民的关系,没必要设置那种类似英国参政司和顾问官的殖民时期官职。

第四,把纳闽归还沙巴

纳闽在1984年从沙巴划出,交给联邦政府成为直辖区,这也是让时任沙巴首长哈里士沙烈领导的沙巴人民联盟(BERJAYA)州政府,在1985年州选倒台的原因之一。这也是一个必须纠正的历史错误,哈里士沙烈已对此事表达了悔意。

姑南的联邦直辖区献议,是从旧政治的思维出发,只会给马来西亚带来长期的不利,我相信上述四项建议,可以反击姑南的阴谋。马来西亚“联邦直辖区”的定义,就是一切归国阵巫统掌控的联邦政府直接管辖,不需要聆听来自选民或在野党的意见。比方说,吉隆坡市长由联邦政府委任,并非民选,因此不屑于向人民负责。

姑南有意把槟城列为联邦直辖区,根本是自讨批评,那很显然是一种夺权。

为了捣毁姑南不怀好意的阴谋,我们要知道权力的下放,才符合真正的民主精神。一切应以人民优先,而非以盗贼统治和威权政府为先,这才是民主。

http://www.malaysiakini.com/news/371909

Wednesday 8 February 2017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 官泰发

任何说出国内RON95零售价调涨20仙只是“小事”的人,脑子里想的应该也会像晋惠帝一样,不明白没饭吃的老百姓,为何不吃肉糜?

事实上,如果没有所谓的6%消费税,又如果我国不是产油国,相信很多人都会认为20仙只是小事,尽管燃油价格的调涨将造成百物喊涨。

如果大家不是只有短暂的记忆,必定会记得第二财政部长佐哈里在去年11月曾说,原本该月的汽油零售价格每公升应该涨20仙,但首相认为应该减轻人民负担,因此涨15仙。如今看来,把“5仙”看得比牛车轮还大的佐哈里,不懂会不会觉得自己被人刮了一巴掌。

资讯欠缺透明

在官方机密法令之下,我国有很多东西都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因此也是不可说的机密。简言之,在资讯欠缺透明的情况下,很多东西都只由掌握资讯的一方“讲到完”,另一方则只能瞎子摸象。

有鉴于此,每当看到有人讥笑人民公正党副主席拉菲兹“不会计算”,又或是讥笑民主行动党宣传秘书潘俭伟,不明白国人汽车用的不是原油,而是提炼油时,心中自然冒起一股无名火,因为本人实在不知道如此严肃的事件有何可笑之处?

犹记得在1998年陷入金融风暴的印尼,因为时任总统苏哈托调涨油价,结果引发血腥暴动而被迫下台,难道该次血淋淋的事件,不值得其他国家引以为鉴吗?

话说回头,任何认为燃油价格调涨是合理的人士,是不是该看看首相在去年1月的谈话?他当时指出,消费税是国家经济的“救星”,足以弥补政府财政因石油税收减少的短缺,即使国际原油价格维持在每桶32至36美元之间。职是之故,本人在此小小声问下,石油税收增加,政府是不是该回馈给老百姓,暂时补贴一下RON95呢?

涨跌都有说词

迄今的情况显示,无论国际油价是涨是跌,执政党都会有一套说词,特别是那句用了N次的“我国依然是东南亚国家(汶莱除外)燃油最廉宜的国家,并在全球190个国家排行第15。”

总而言之,如果一个政府整天只会“喊穷”,试问在其治理之下的老百姓还能有好日子过吗?我想大多数的老百姓最终都只能变成骆驼,等着最后一根稻草压下。

http://www.enanyang.my/news/20170206/%E5%8E%8B%E5%80%92%E9%AA%86%E9%A9%BC%E7%9A%84%E6%9C%80%E5%90%8E%E4%B8%80%E6%A0%B9%E7%A8%BB%E8%8D%89%E5%AE%98%E6%B3%B0%E5%8F%91/

Tuesday 7 February 2017

直辖区建议侵害州权

■ 覃心靖

雪兰莪在1974年把吉隆坡割让给联邦政府时,当时的苏丹沙拉胡丁曾经潸然泪下。

《马来西亚前锋报》前报人拉惹阿末尼查在1996年的一篇著作中这样描述,为了劝服苏丹让步,时任巫统的雪州大臣哈伦依德利斯到王宫覲见苏丹,力陈当时政治形势发展及族群之间的利害关係。那时513种族衝突事件的阴霾未散,老苏丹百般不情愿之下,忍痛把吉隆坡割捨出来。

其实早在1957年马来亚刚独立时,已有人提出让吉隆坡直接由联邦政府管辖的建议,却面对歷史、经济发展、法律等种种障碍。513事件让巫统感受到其急迫性,加速吉隆坡成为直辖区的计划。

巫统当时的逻辑很简单,吉隆坡地区的选民以反对党支持者佔多数,把吉隆坡从雪兰莪州分割出去,巫统更容易保住雪州政权。为了雪州政局稳定、维持雪州与联邦的关係,以及「维护雪州马来人的地位」,巫统成功劝服了雪州苏丹。

但从州权的角度来看,每当联邦政府把新的一块区域划为直辖区时,对相关州属而言,都是一次重大的牺牲。

所以,沙巴人民党的前首长哈里斯虽然曾经权倾一时,但是当他在1984年把纳闽割让给联邦政府后,次年就在州选被拉下马。

纳闽成第二个联邦直辖区,美其名是为了发展成离岸金融中心,但到了今天,许多沙巴州民都不肯原谅哈里斯,仍把他视为出卖沙州利益的千古罪人。

第三个联邦直辖区布城的交接仪式的场面微妙,苏丹沙拉胡丁此时刚好接任第十一任国家元首,雪州由其子东姑依德利斯摄政,父子两人分別代表联邦政府及雪州政府签约,並见证著布城的转让。

对于这次的转让,联邦政府付给雪州政府2亿令吉的赔偿,每年还付给750万令吉的费用,並在布城兴建一座达鲁益山行宫赠送给雪州苏丹,感谢雪兰莪割让布城的贡献。

但是从此,布城的鲁益山行宫,每天24小时都会竖起雪兰莪州旗,与首相署遥遥相望。

老苏丹沙拉胡丁驾崩后,东姑依德利斯登基,並成为现任雪州苏丹沙拉夫丁,他在雪州割让布城的2年后,其63岁诞辰时接受媒体专访时说,布城行宫的这面雪州州旗,就是要提醒联邦政府,布城本来是属于雪州的一部分。

最近,东姑安南建议把檳城列为联邦直辖区,其思路与513年后,巫统急著把吉隆坡列为直辖区的想法同出一辙,纯粹为了短期的政治利益,即阻止行动党在檳城执政。

问题是,就算当年雪州把吉隆坡区的反对票切割出去,到了2008年大选,还是阻止不了了雪州政权的垮台。但是对于州属来说,其权益却是一步步地受到联邦政府侵害,这个伤害却是难以弥补的。

http://www.orientaldaily.com.my/columns/pl20154090

Monday 6 February 2017

因爱才有痛苦:从《西游伏妖篇》看佛教的五蕴

文:佛慧法师

徐克的天马行空是电影界难得的奇思妙想,周星驰的小处见大则是社会思考的一股引流。这次的贺岁档,也成为了他们的火花碰撞的时机,《西游2伏妖篇》的横空出世,更是赚足了眼球。

不管网络上有多少批评或者赞叹的声音,难掩的是《西游2》当中对人生的一些思考。周星驰从《喜剧之王》开始,就有了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反思,直至《美人鱼》,周星驰终于将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扩展到了社会层面。

因此,很多人指责周星驰的《西游2》不如前作《降魔篇》,是因为拒绝了周星驰思维的变化,也不敢承认我们的成长。

《降魔篇》中,周星驰以玄奘为视角,揭开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冲击我们内心那种对人生的盲目的美好向往,影片的最后,玄奘的阐扬善良与悟空的压制烦恼,共同成就了我们成长的必须:对美的发扬和对丑的遮挡。

然而,到了《西游2》,周星驰就不愿意再这么浅层次的表述了。

在这一部当中,周星驰借由蜘蛛精一战,彻底拉开了西行四人的社会关系,玄奘对徒弟的吼叫是源于对权力的不自信,悟空的痛苦是因为自己惧怕反抗所带来的后果,八戒的阳奉阴违是由于玄奘对他贪婪的限制,冷眼旁观的沙僧则是不得自由、人云亦云的无奈。

佛教在讲述世间种种时,运用了五蕴,即:色、受、想、行、识。

这部影片中,玄奘就是“色”,代表了我们的大多数,只将好的一面给别人看,而对于自己的龌龊的思想、无奈的伤痛都隐藏起来。

悟空就是“受”,如同我们所承受的是一切由色身所带来的后果,别人看到我们穿着靓丽,但我们实际的感受却是长时间的化妆和打扮,别人看到了美好,我们却承受了这种美好背后的实际感受。正如玄奘取经、降魔,但是孙悟空才是真正经历九死一生去搏斗的人。

八戒在这部影片当中,是真正地颜值担当,他看待事物只以色相为标准,不会追求本质,因此面对蜘蛛精时,他充满热情,面对白骨精的舞蹈,他也翩翩起舞,这一点“想”心所的“取相”的功能相对应,正如凡夫对于事物表象的追求,不愿意相信“空性”的根本。

沙僧代表着“行”,周星驰聪明地让沙僧在蜘蛛精一役后中毒。一个人,有了想法和欲望,却不具备行动时,色身就会表现出坏灭,感受也会痛苦不堪,影片中,悟空与玄奘的矛盾的激化,就是从沙僧中毒之后开始的。

一切色身的表达,感受的苦乐,取相的美丑,行为的对错,都来自于“识”,这个“识”放在五蕴当中,是阿赖耶识,是我们凡夫一切思想和造作的源头。

玄奘四人能够集结在一起,肯定也是有这个“识”。周星驰显然深谙人性的善恶,也知道因果相续的本质,所以她安排了两个人,一个是负责往事如风的段小姐(舒淇),一个是现世安好的白骨精(林允)。

以段小姐为因缘,师徒四人集结在一起,她化身成为四人间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情感纽带,即使玄奘恨悟空的凶狠,悟空骂玄奘的无能,却依然无法分离;林允也是如此,她使得师徒四人的感情真正融合,能够面对一切烦恼与困难。但是,段小姐与林允都不是“识”,她们只负责承载了“识”,她们二人的共同点就是爱,这也是周星驰的主题,“爱”是解脱的根本,爱是五蕴色身相聚的根本因。

但是,是不是有了爱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呢?以周星驰的老道,不可能不为“爱”澄清源流。他在影片中安排了九宫真人,九宫真人也有爱,他爱如来佛,却因为得不到回应,从而生起了妒心。贪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是为贪毒;生起嗔恨害人性命,是为嗔毒;最后依然愤恨不灭,迷于自身的得失,是为痴毒。九宫真人因心里的爱,生出了贪嗔痴,是烦恼、痛苦的根本。

反观段小姐与白骨精的爱,发乎情止乎礼,是戒;以大善之心延续自己对段小姐的小家之爱,是定;能以宽容心对待过去的错误,能安定于善法、安住于当下,是慧。

玄奘四人以“爱”为纽带,串联起自在、善性的法门,这是使得我们五蕴和合、解脱痛苦的根本。

同样是爱,展现了不同结果,也正好回应了周星驰的思考:社会的发展的根本推动,是爱,不论善恶,情感才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而借由西游记的主题,则给了周星驰的思考一个答案:善用其心,善待一切。

佛教的五蕴,是我们展现在世间的种种行相,要和谐好身体、感受的关系,不是依靠欲望的推动,而是将自我的执着放逐,显化为对众生的善法,才能产生和完成内在及外在的圆融。

再次感谢周星驰先生的深刻,也感谢徐克对于周星驰思想的诠释,希望以后的《西游3》能带给我们更多对自身、对社会、对佛法的思考。

http://rufodao.qq.com/a/20170202/006791.htm

Friday 3 February 2017

呆若木雞是最高境界

 ■ 李怡

雞年想到另一句有關雞的是被錯用成語:「呆若木雞」。

成語詞典關於「呆若木雞」的解釋是:形容一個人因恐懼或驚異而發呆的樣子。是一個貶義詞。此成語出於《莊子》,其實是褒義詞。《莊子.達生》記一名叫紀渻子的人,為齊王養鬥雞。10天後,齊王問他,雞養好了嗎?他說,還沒有,雞仍虛驕而氣盛,不能鬥。又過10天,齊王再問,紀渻子說,還不行,牠一聽到聲音、看到影子,就要鬥了。再過10天,齊王問紀渻子,雞可以鬥了吧?紀說不成,還是目光犀利,盛氣凌人。再10天後,紀渻子對齊王說,差不多了,牠雖聽到有雞鳴,自己內心卻不為所動,看上去像木頭的雞,精神上已完全準備好,其他的雞都不敢來挑戰,只有落荒而逃。

《莊子》在這裏講雞之成為能鬥之雞有四種境界。開始時,「虛驕而恃氣」,無實而自矜;後來是「猶應響景」,即受外界聲影所動;再後是「疾視而盛氣」,總要尋找敵手,必欲自之得勝;到最後,是聞到其他雞叫也不為所動,形神凝寂,「望之似木雞矣」,於是達到最高境界,其德乃全,忘卻勝負而其他雞見到都走避了。

「呆若木雞」,絕不是因恐懼而發呆,而是無所懼、無所求的「其德乃全」的至高境界。
在人生的歷程中,年輕時會虛驕而氣盛;年歲稍長往往聽到聲音、看到影子就會找人爭鬥;再後稍有成就,則會盛氣凌人。許多人即使經過不知多少歲月歷練,仍然不會達致呆若木雞的修為,也就是不管遇到甚麼挑釁,內心都不為所動。為甚麼會達到呆若木雞這境界呢?因為他知道自己的生涯目標是甚麼,一心追尋自己的目標,是為不可動搖的心向。對別人的挑釁無動於衷,不會隨他人所設命題起舞。

要達致呆若木雞的境界很難,因為人類過的是群體生活,我們處身在公眾的領域,不能不受外界的褒貶所影響:褒則高興,貶則憤怒。我數十年前開始寫作生涯不久,就有報界高人教導:永遠不要與比你水平低、影響低的人開筆戰。魯迅曾經說過:「最高的輕蔑是無言,而且連眼珠也不轉過去。」我為文大半世紀,大體上依循這原則,但偶爾還是會按捺不住反擊,實際上是中了計。

但於今想來,「最高的輕蔑是無言」仍然不是呆若木雞,因為心中仍有「輕蔑」。真正的呆若木雞是連心中的輕蔑也沒有,只是全心全意貫注在自己人生的目標與心向。這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香港從政人士,包括歷任特首和現在的特首競逐者,多有虛驕而氣盛之輩,往往遇到外界批評聲影就沉不住氣,或訴諸法律行動,或出言反擊,或伺機報復。這不僅顯得胸襟狹窄,而且更重要的是,反映其從政目的純粹為了自己個人,而沒有把政治目標和心向置於個人毀譽之上。

不敢以呆若木雞要求香港的從政人士,但在各特首競逐者中,誰較接近呆若木雞,也就是誰堅執於自己追求的政治目的,而不是忙於找敵人和攻擊對手,應該是市民較好的選擇。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202/19915495

Thursday 2 February 2017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 李怡

雞年開筆,首先想到與雞有關的是《詩經》的句子:「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記得六四後的雞年,著名書畫家黃苗子在港曾以書一「雞」字見贈,旁書「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喻當時中國的國事。二十四個寒暑過去,香港逢雞年,昔日的太平盛世,轉眼變成風雨如晦矣。

風雨如晦,是指風雨淒清晦暗不明的日子。雞鳴不已是指雄雞不停啼叫以呼喚晨光的來臨。《詩經》在這兩句後,還有兩句是:「既見君子,云胡不喜!」

全詩還有前兩節,但以此節最被傳頌。風雨及夜均代表使人低沉的外在因素,雞鳴則為天亮的象徵;風雨中不止之雞鳴,正暗示了君子的不為環境所動,即使橫逆交加,亦能不改其呼喚晨光的職志。

君子,在《詩經》原作中本指風雨中妻子喜得良人歸來,君子指良人。在中國周朝之前,君子是貴族統稱,後來則變成士大夫統稱。儒家認為君子應不單指貴族或士大夫,而是「聖人之下,富有禮義規範的人」,具有高道德標準的人,君子成為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的概念,君子是儒家倡導人們塑造自己人格的理想,是人生的終極目標。

以雞喻君子,有雞具五德的依據。《韓詩外傳˙卷二》:「君獨不見,夫雞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敵在前敢鬥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時,信也。」文是指:公雞華冠高聳,古代以此比喻文星高照,必獲官帽。武是指:腳踏鬥距,虎步生風。是英勇剛強的象徵。勇是指:見敵應戰,威武善鬥。仁是指:遇食分享,傳說,公雞每當捕捉獵物或有食物,決不會獨個吞食而不顧後來者。信是指:守信按點,唱時報曉。雞即具文、武、勇、仁、信五德。

香港在梁振英治下,現在已陷風雨如晦的時世,雞年正面臨小圈子選特首的更替時刻。我們不期待在小圈子選舉中,產生一個具五德的特首;但至少不是延續梁振英惡政、給香港帶來更猛烈暴風雨,使香港人更難過日子的特首。要產生這不太壞的特首,在這兩個競選月份中,應先有「君子之爭」。何謂君子之爭?孔子說:「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意思是:君子沒有甚麼可爭的事情,如果有的話,那一定是參加射箭比賽吧!即使是參加射箭比賽,也是先互相作揖、謙讓,然後上場,射完箭之後走下場來,又互相敬酒。這才是君子之爭。

小圈子選舉,本身受背後更大權力操控,根本談不上君子之爭。「君子無所爭」並非指沒有競爭,而是指沒有個人利益成份捲入的競爭,是單純為了實現公眾利益的競爭。從這次特首選舉的畸形開場和外來強權的明顯介入中,已顯示不可能有君子之爭也。目前,只盼能產生一個稍具五德、有點君子模樣的特首而已。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201/19914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