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19 December 2014

佛教徒!你為什麼不生氣?

《慈悲革新號》專欄文章

作者:王振威


好友在臉書上分享了一帖關於附佛外道極度猖狂的新聞,然後他問:“佛教徒啊,你們是不是該生氣了?”- 我覺得蠻有意思的,既耐人尋味,也頗引人深思。不久後就立刻有佛友留言: "如果連佛教徒都生氣的話,那就無可救藥了!”

言下之意,似乎“生氣”對佛教徒而言,是一件避之唯恐不及的罪大惡極之事,佛教徒絕對不能生氣,不應生氣,也當然沒有生氣的機會和權力。

我看完之後,不禁深思:這看起來“充滿佛意”的句子,是不是也有著需要釐清和深入探索其真實義的地方?

而我的回應是這樣的:

“不管是不是佛教徒,正常憤怒的表達(不是發洩)是非常重要的 - 這叫 “健康的情緒管理” - 否則都是自欺欺人的壓抑、反常和顛倒。如果以為“NoFeeling” (無感無受) 才是解脫,那才是真的無可藥救。若是这样,菩薩道的自度度他,就根本沒有通過文字語言、行為動作來表達的可能性了。

一點“火氣”也沒有的話,這不是修證,這是槁木死灰。”

我想,真正沒有脾氣的人應該只有兩種:一種不是常人(非正常人,毫無情緒之喜怒哀樂),另一種也是“弗人”,也即是已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毫無煩惱掛礙的大覺者-也即是“佛”了。

你我皆凡人,何德何能可自稱為佛;但又非殘缺無能之輩,所以也絕對不能妄自菲薄,逃避這一“大哉問”的挑戰。但我們又怎麼可能一開始就從“不生氣”下手來達致“毫無煩惱” 的境地呢?我覺得那是一種“從一開始就不可能”的目標和妄想。“不生氣”是我們最後修證的目標,而不是倒果為因,將之視以為是下手的地方和修學的基礎。

關於嗔怒的正確觀點應該如此地建立起來:

1.佛教徒不應該認為“不生氣”就代表修行,因為那會落入壓抑、逃避和眼高手低的修行陷阱;

2. 面對不公正、不公義的事情,佛教徒也應該恰當地、坦蕩蕩地面對自己的怒氣和煩惱,然後再來進一步地去轉化和提升;

3. 不是不能生氣,而是應該要適時、適量、適地的表達心中對不公不義事件的看法和回應;若能將之化為自利利他的行動,那就是更好不過了。

4.不必視嗔怒為毒蛇猛獸,依據大乘佛法“煩惱即菩提”的修心見地,佛教中有許多可轉化嗔怒的法門可讓我們去修持的。

5. 佛法的修持和開悟,若想從“活動”的層次提升至全民的覺醒“運動”,是需要一團熱烈的火焰在背後推動的–這種勇猛精進的熱忱和果敢,多少和對社會不滿、對現實有所要求的烈火雄心有關,而這也一定多少帶有一些“佛都有火”的叛逆和火氣。

我曾在一場和大學生的分享會上提及“宗教內改革”的契機和必需。其中我提出了“心靈革命的ABC”,也即是:

A (Awareness) –因事情之觸發而有所覺知、覺醒;

B (Basic Consensus) - 對“下一步行動”有所共識,,建立起集體認知、認同感與共鳴;

C (Critical Mass that brings Creative Change) - 當越來越多人對此共識產生集體共鳴並達到“決定性的大多數”時,充滿創意的改變便會自然發生。

宗教的制約、傳統的束縛、搪塞的答案,一而再、再而三地綁架了我們的自我覺醒和智慧的正念。

台灣的太陽花學運事件,不明就裡的某法師將之視為“內鬥”,並對大學生們說:“請先把書讀好,將來如果選上總統,就可以改革台灣了!”–結果引來某網友充滿禪意的回應:“那您是不是也該先成佛後,才向我們好好地說法?”碰了一鼻子灰後,其實遭受最大負面影響的,當然是整體佛教的形象、格局和攝化眾生的話語權了。

(我們又到底從中學到了什麼?)

善於慈善救濟的某國際佛團,先前也因為餿水油事件,罔顧事實和群眾的安全,只顧一味地以“我們的真,就是愛與善”來忽悠和消費信徒們的單純和信心;並永遠以一以貫之的“不碰政治”的逃避手法,對應負起的責任和擔當閃爍其辭。其有意將事實數據漂白且合理化的作法,也其實與佛法“不害”(Ahimsa)、“不欺”、“不妄”的智慧精神,相差甚遠矣。

(我們是否更應該以“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的精神,來公正不阿地給與客觀但嚴正的指正和批判呢?)

而趁此教內修證不明、見地混亂、領導無能的昏暗時期,附佛邪道當然亦乘勢應運而生,從燒小房子的心靈法門,到最近連明星藝人都將之視之為“佛”的神秘教主“妙禪”,乃至風行於本土的盧勝嚴、清海、金菩提等等等等,到處都是滿天神佛、群魔亂舞;亂象紛紛,總是弄得人心惶惶不可終日,想要真正修行以安身立命者,難道唯有望天長嘆,無可奈何乎?!

(佛教界的言論自由度、輿論影響力、道德勇氣、危機處理能力、領導魄力與決斷力–難道已一無是處,無可仰賴乎?!)

在教內教外都充斥著許多怪力亂神、光怪陸離且又層出不窮的一件件醜聞及不幸事件的當兒,我們難道一直必須噤若寒蟬,毫無火氣地逆來順受,毫無主見地把妥協當忍辱,把吃虧當佔便宜,把愚昧當虔誠,把簡單膚淺的“想好事、說好話、做好人”當作唯一不可違背的人生圭臬和修行標杆呢?我們又幾時才能真正地“以法為師,以自為光”?又如何當個真正的菩薩勇士,給自己和別人的煩惱來個迎頭痛擊的逆襲和充滿勇氣的“大勢至”回應呢?

而能夠為我們帶來痛定思痛的回應的大前提,就是我們必須對此事有所感觸,或落淚,或生氣,或煩憂–然後進而為之受到感召、啟迪和醒悟;總之不是一句“佛教徒不應該生氣”就能輕輕帶過,然後就裝作一切事情都未曾發生那般地–繼續過我們那種自欺欺人,卻又以一大堆堂而皇之的佛理(如慈悲啦、感恩啦、要不斷散發正能量啦)來掩飾偽裝的“不食人間煙火”的修道生活。

不慍不火者,我們固然可以加以欣賞、隨喜且讚歎。但在我們這個快速成長、資訊發達的21世紀,我們需要的更是有擔當、有勇氣、有改革信心的菩薩勇士。

且讓“叛逆的佛陀”成我們全新的修行範本和公式,也讓我們的怒氣顯化為怒目金剛明王–外現忿怒,內含慈悲;去為傳統的修行角色和定位,注入一點點改革的清涼意味,彰顯剛正、正直、堅勇不阿的莊嚴自性和和本地風光。

佛教徒們!您現在可以生氣了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