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9 March 2017

世間所有的麻煩,都是由人的負面情緒造成的

:達賴喇嘛

分享達賴喇嘛的修行祕密

達賴喇嘛說,他在年輕時,脾氣也很急,是透過修行的努力,才能超越他舊有的自己,他要用這本書《達賴喇嘛教你認識自己》分享他個人修行的私房祕密,特別是分享給生活在現代世界中的我們。

這世間所有的麻煩是從我們自己的負面情緒造成的。

雖然人類用不同的方法追求快樂,但是由於自私利益,這些方法通常都帶有攻擊性,甚至做出殘忍行為,帶給自己和他人痛苦。

由於所有的負面情緒是源於對事物真實性質的無知,以為自己和事物的存在是獨立且實有的,也就是佛教所謂的「無明」。只有以空性智慧去除無明,才能徹底阻斷自私自利的自我執著,才能生起無限的慈悲心。

「無明」,不是指沒有知識,而是特別指一種對事物本質的主動誤解,錯誤的假定人和事物自身就如其所見的存在,以為「我」及「我的東西」是依其自身本質而存在,產生執著和分別,引發廣泛的毀滅性情緒。

從空性智慧探討人的本來面目

達賴在書中教你如何透過正確的思維見解而認識真實的自己。讓你不被虛假的自我想像所掩蓋,了解到你真實的存在為何。

因此,我們首先必須覺察包含你自身在內的虛假表象,一切現象並非如表象所顯現的那樣,獨立自主的存在著,只是我們默許了這個錯覺。在探究自己究竟是誰的過程中,你需要培養一種正確評判能力,指認出顯現於心中的你自己和真正存在狀態的你自己之間是不一致的。不只你自己這樣,其他的人和世間的現象,也有這種不一致的情況。

佛教經典說「我」和其他現象只依概念性思想而存在。

雖然「我」是依身心而建立的,但身心不是「我」,「我」也不是身心。

「我」所依賴而建立的身心之中,沒有任何一個東西是「我」。

若要去除內在對「我」及「我的東西」之錯誤認識,就必須清楚看到錯誤信念之所本,達賴喇嘛說這需要以理性去探索現象的真實本質。他舉例,如果你被一根刺刺到了,你可以用針把它挑出來,如此就可以一勞永逸了。但是若想得到無我空性的證悟,唯一的方式是經由內在的思維。

沒有任何外在的方法可以去除貪瞋心,唯有放棄你強加於事物真實性上的那些錯誤信念,才有可能。

相關書籍:達賴喇嘛教你認識自己

世人總是三句話不離「我」,卻不知錯認「我」的本質,正是痛苦的根源, 唯有深入表象之下,體悟「我」的真實意涵,才能得到快樂、利他助人。 正確認識自己,邁向心靈澄澈、智慧通達的快樂境界 慈悲與智慧的真知灼見要相輔相成,才能到達開悟覺醒的境地。 許多人在缺乏正確的自我認識下, 出於對自己、他人、事件和物質的誤解,因而傷害自己。 物質文明的進步一日千里,但千千萬萬人仍在恐懼、憤怒、憂愁。 達賴喇嘛指出,人類所有的痛苦都源於錯認了自我。他以淺顯的語言和嚴謹的推理分析,說明個人如何正確掌握自我概念,達成立他、助人的最高境界。 達賴喇嘛除了闡釋佛教教義中有關破壞性情緒根源的概念,也描述如何調伏愛執和瞋恨的影響,藉由禪觀反省,一步步擴大心中的正見和慈悲,成就利他的開悟境界。

關於作者:達賴喇嘛 Dalai Lama、傑佛瑞.霍普金斯 Jeffrey Hopkins, Ph.D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藏傳佛教精神領袖,海外西藏人的政治領袖,1989年獲諾貝爾和平獎。本名丹增嘉措(Tenzin Gyatso),1935年生於西藏東北部的安多(Amdo),三歲時經認證為第十三世達賴喇嘛的轉世靈童。他致力提升慈悲、寬恕、包容、知足及自律等價值,促進世界主要宗教傳統間的和諧及相互了解,並扮演西藏人民爭取公義的代言人。

傑佛瑞.霍普金斯 Jeffrey Hopkins, Ph.D(英文編譯)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西藏學及佛學研究榮譽教授,擔任達賴喇嘛英語口譯長達十年,著作與譯作超過四十部。專長西藏研究、佛教哲學、藏文,曾在維吉尼亞大學創設西方世界最大藏傳佛法學術研究單位。

http://books.cw.com.tw/blog/article/589

Tuesday 28 March 2017

方圓

方是原則,圓是機變。

方是以不變應萬變,圓是以萬變應不變。

方是做人之本,圓是處世之道。

“方”,方方正正,有棱有角,指一個人做人做事有自己的主張和原則,不被他人所左右。

“圓”,圓滑世故,融通老成,指一個人做人做事講究技巧,既不超人前也不落人後,或者該前則前,該後則後,能夠認清時務,使自己進退自如,遊刃有餘。

一個人如果過分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必將碰得頭破血流;但是一個人如果八面玲瓏,圓滑透頂,總是想讓別人吃虧,自己佔便宜,也必將眾叛親離。

因此,做人必須方外有圓,圓內有方,外圓內方。

外圓內方之人,有忍的精神,有讓人的胸懷,有貌似糊塗的智慧,有形如瘋傻的清醒,有臉上掛著笑的哭,有表面看是錯的對……

“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樑。

人僅僅依靠“方”是不夠的,還需要有“圓”的包裹,無論是在商界、官場,還是交友、情愛、謀職等等,都需要掌握“方圓”的技巧,才能無往不勝。

“圓”是處世之道,是處世的錦囊。現實生活中,有在學校成績一流的,進入社會卻成了打工的;有在學校成績二流的,進入社會卻成了老闆。

就是因為成績一流的同學過分專心于專業知識,忽略了做人的“圓”;而成績二流甚至三流的同學卻在與人交往中掌握了處世的原則。

正如美國著名的企業家、教育家卡耐基所說:“一個人事業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於他的專業技術,另外的85%要依靠人際關係、處世技巧、有效說話等軟科學本領。”

真正的“方圓”之人,是大智慧與大容忍的結合體,有勇猛鬥士的武力,有沉靜蘊慧的平和。

真正的“方圓”之人,能對大喜悅與大悲哀泰然不驚。

真正的“方圓”之人,行動時幹練、迅捷,不為感情所左右;退避時,能審時度勢,全身而退,而且能抓住最佳機會東山再起。

真正的“方圓”之人,沒有失敗,只有沉默,是面對挫折與逆境的積蓄力量的沉默。

總之,人生在世只要運用“方圓”之理,必能無往不勝,所向披靡;無論是趨進,還是退讓,都能泰然自若,不為世人的眼光和言論所左右。

http://hshieh.blogspot.my/2012/03/blog-post_27.html

Monday 27 March 2017

勿讓「慢心」成為彼此的負擔!

:聖嚴法師

人幾乎都有自負、自滿的心,佛教稱之為「慢心」,也就是自認為自己很了不起的意思。這樣的人在和別人相處的時候,不是把別人看得過低,就是把自己看得過高,因此很容易傷害到他人,而成為彼此的負擔。

人之所以會自負,是因為他自恃在某方面比別人還好,譬如才能、知識或人品,因此在對待別人時,自然而然就表現出傲慢心來。如果他又很受其他人的肯定,並且不斷有機會往上陞遷,那麼他就會越來越傲慢。但是人畢竟不可能永遠往上爬,即使一直往上爬,也總有個頂點,等爬到頂點時,一定會往下坡走。因此,自負對一個人並不好。

然而有慢心的人,常常並不自覺。雖然有很多煩惱,可是不知道這些都是慢心所引起的,譬如他們常覺得自己是自信而不是自負,其實兩者是不同的。自信是說有自知之明,也就是明白自己有多少才能、能夠做些甚麼事、達成怎麼樣的任務。而自負是自認為有這樣的能力,但是卻不一定能夠做到。

我在東京時,曾經遇到一位從台灣來的朋友,他是政治大學畢業的。他的同學有人做官當到次長,甚至是部長的,因此很感慨地對我說:「法師,您曉得嗎?我很倒霉啊!時不我與,時運不濟,好運彷彿總臨不到我頭上,所以我在東京只能放棄努力,乾脆隱姓埋名了。」他因為眼看著同學、同輩的事業都很得意,而產生一種失落感,其實這就是因自負所引起的失意。

如果是自知而自信的人,就不會這樣想了,他們會說:「我有做這種事的能力,如果有機會的話,我一定能做得很好;假使沒有機會的話,也沒有關係。因為這不是我能力的問題,而是因緣不成熟的關係。」或者說:「有甚麼事我就做甚麼事,不一定要做部長,我做別的事一樣可以做得很好。 」所以,自負和自信之間還是有差別的。

因此,察覺慢心的關鍵,就在於是否存有比較的心。一般來說,慢心是自以為比別人高一等的人才會有,就像有的人會將事情的成功歸功於自己,而將失敗歸咎於別人,認為做不好,都是因為別人拆自己的台。

其實覺得自己比別人不好,心理所產生的不平衡和失落感,也是慢心。要知道,事情的成功是需要很多因緣來促成的,不一定全都是自己的功勞。因此,對任何事情,我們都應該抱持「是不是由我來做都好」的態度,如果不能做這件事,也可以改做其他事。能夠如此,就能保持心裏的平靜和平安,也就不會起慢心了。

(摘自聖嚴法師《放下的幸福:聖嚴法師的47則情緒管理智慧》)

http://fo.sina.com.cn/ffksj/2017-03-23/doc-ifycnpiu9487089.shtml

Friday 24 March 2017

六邪類型的人物

魏徵給唐太宗的提醒組織有這6種人,衰敗是遲早的事!

有一本名叫《說苑》的書,紀載了春秋時代到漢朝初期,名流青史的知名人物事蹟。以直言進諫聞名的名相魏徵以此書為依據,歸結出組織必須擊退的「六邪」。簡單說就是六種問題員工,提醒主管一定要留意:

1. 具臣:不做事,只在意周遭眼光的人


「安官貪祿,不務公事,與世浮沉,左右觀望,如此者,具臣也。」

具臣是安於官職,貪求高薪的臣子。不好好工作,淨顧著看人臉色或在意周圍的批評。

2. 諛臣:只會拍馬屁、討好領袖的人


「主所言皆曰善,主所為皆曰可,隱而求主之所好而進之,以快主之耳目,偷合苟容,與主為樂,不顧其後害,如此者,諛臣也。」

擅長阿諛奉承,也就是所謂的馬屁精。成天只想著領袖是否中意自己,從未想過自己的行為會對組織造成什麼樣的危害。

3. 奸臣:表面正直,私下扯下屬後腿的人

「內實險詖,外貌小謹,巧言令色,妒善嫉賢,所欲進,則明其美、隱其惡,所欲退,則明其過、匿其美,使主賞罰不當,號令不行,如此者,奸臣也。」

奸臣表面上嚴謹正直、心思細膩溫和、能言善道,但內心卻正好相反。嫉妒優秀的屬下,為了讓屬下失勢,故意誇張屬下的缺點上報。自己中意的人則誇張其優點,想盡辦法提拔。

4. 讒臣:只把精力放在離間上下的人

「智足以飾非,辯足以行說,內離骨肉之親,外構朝廷之亂,如此者,讒臣也。」

讒臣的智慧只用在掩蓋自己的過錯上,另一方面,卻比任何人都更擅長展現自己。在家庭裡和朝廷都容易與人發生摩擦。

5. 賊臣:濫用權勢、隻手遮天的人


「專權擅勢,以輕為重,私門成黨,以富其家,擅矯主命,以自貴顯,如此者,賊臣也。」

賊臣會任意濫用身為親信的權勢,什麼事都隨自己方便決定,甚至會曲解君主的命令。除此之外,還會想盡辦法成為派閥首領,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名譽。

6. 亡國之臣:人前笑臉人後捅刀的雙面人


「諂主以佞邪,陷主於不義,朋黨比周,以蔽主明,使白黑無別,是非無間,使主惡布於境內,聞於四鄰,如此者,亡國之臣也。」

一方面對君主逢迎諂媚,另一方面又拚命陷害君主。該傳達的事情故意不說,四處散布君主的流言。

時常省視自身,抑制六邪

任何一個正在步向滅亡的組織,領導者下面一定都有這類「六邪類型的人物」。我只能說組織中有這類人物橫行,代表領導者原本就有問題。

各位讀者心裡應該有某個人符合「六邪類型的人物」吧?但是,現在可不是在腦海中細數誰是六邪的時候。要知道你自己也有可能不知不覺中變成六邪。必須要好好思考這個問題才行。重要的是,擁有一面可以反映自己的「明鏡」,提醒自己留心,以免成為六邪。並請時常反省審視自己的模樣,伸張六正,抑制六邪。

· 東洋思想研究家/田口佳史

(本文出自《天可汗的領導學》/野人出版)

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books/view/54174

Monday 20 March 2017

师父其实是在说我们

/ 化十

1)什么是“慈济魂”?是慈悲喜舍,是佛法,是静思法脉,是四大志业,是精神与使命的精髓,包括赤子之心、狮子的勇猛,和骆驼的耐力。

2) 师父不是要我们唤回旧人,而是要唤回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的慈济精神理念,还在不在?

3)做事,办活动,我们人在,事在,但心在不在?

4)很多培训受证后就不见了人影,还在的起我慢心。有没有?

5)几年前师父曾分享说,第一年学佛,佛在眼前,第二年学佛,佛在天边,第三年学佛,佛不见了。说的就是我们的心态。为什么佛不见了?因为我慢心起了。还是,不见的是我们自己的身影?

6)新人进来,我们不敢说他,因为怕他从此不来。带人没有带到心。或对方没有自觉,不想主动学习,主动问,只要名相,只要符合要求,达到有形的就好了。

7)母鸡带人很重要,如果母鸡都不敢讲,还有谁敢讲?受证后才来说,太迟了。他会说:你们当初没有跟我说,我并没有要受证,是你们逼我的。很多人受证后就是这样的情况,甚至听说有帮他写家谱的。诚正信实在哪里?

8)所以不要太过注重在家谱,那只是一个参考,最后还是交回给你。难道你要一本不诚实的家谱?

9)有没有慈委的样子?气质?一眼就看出来了。

10)狮子身上虫,还食狮子肉。除了自己人,外人是破坏不了的(阿难做的梦。)

上人在薰法香(7/3/2017)提到,末法时代,可能会出现在佛教所说的“狮子虫自食狮子肉”,名称出家人,形象是出家修行,名称是出家,其实内心贪图利养。

师父其实是在说我们。

11)魔王波旬的故事。

魔王波旬对佛说:末法时,我让魔子魔孙混入僧团,披你的袈裟,坏你的佛法!

佛说:“佛法是正法,没有任何力量能破坏。”

魔王波旬:人性本恶,学坏容易学好难。你入灭之后,信仰你的人会越来越少,信仰我的人会越来越多。你戒律森严,极力强调贪欲的危害,教人远离贪欲。而我顺应百姓的欲望,满足百姓的欲望。众生没有贪欲那里有我波旬?

佛说:“我有佛经留世。”

魔王波旬:“经典是死文字,要教化众生,还是需要人来解释。”

佛说:“我有僧宝留世。”

魔王波旬:“你要教化众生得引进新人吧。你老人家不会拒绝我的弟子接受你的教诲吧。”

佛说:“不会。”

魔王波旬说:“到你末法时期,我叫我的徒子徒孙混入你的僧宝内,穿你的袈裟,破坏你的佛法。他们曲解你的经典,破坏你的戒律,以达到我今天武力不能达到的目的……”

佛祖听了魔王的话,久久无语,不一会,佛陀两行热泪缓缓流了下来。

魔王见此,率众狂笑而去。 

佛祖如此怜悯众生,为了我们福薄恶行众生流下眼泪,我看了真的心里很难受,感觉如果不好好学习佛法度化他人,太对不起佛祖对我们的慈悲了。不忍众生苦,那堪圣教衰。

笔记分享】

Thursday 16 March 2017

什么是慈濟魂?

师父最近都在说「慈濟魂」。什么是「慈濟魂」?

1. 慈善魂

 「出於『不忍眾生苦』的慈悲而投入,就是佛教精神中的『慈、悲、喜、捨』,這是慈濟的靈魂。要有自信且珍惜,才不會『失魂落魄』。」

上人教眾,在志業體任事要自愛、自重,還要建立自信,往正確的方向堅定前行。

2016/08/01(p270-272)
http://web.tzuchiculture.org.tw/?book=598&mp=5778#.WLi5gdR95nK 

2. 守護慈濟魂 

與宗教處主管談話,上人強調,慈濟是運用無相的法,做出有形的志業。「佛法就是慈濟宗門的『魂』,慈濟宗門不能脫離佛法。」

上人指出,以「佛教慈濟基金會」為名,明確點出了慈濟以「佛教」為精神主軸;若脫離佛教,基金會就只剩功能而失去精神。「法脈精神就是『慈濟魂』,沒有法脈成立不了宗門;全球慈濟志業以『靜思法脈』為依歸,慈濟永遠是佛教團體。」

《法華經‧法師品》裏描述,即使只受用一句、一偈,若能發心向人傳這一句、一偈佛法,就已功德無量。上人說,許多早期的慈濟委員就是如此。「他們聞法精進、也積極走入人群弘法。要向這群人品典範學習,積極任事、勇於承擔。」

2016/08/15(p379)
http://web.tzuchiculture.org.tw/?book&mp=5769#.WLdiltR95nK

3. 招回慈濟魂 

全球慈濟人相較於世界人口,如佛陀指尖的沙對比於恆河沙的數量,上人期待能積極喚起人人「愛心之魂」。「欲帶動大眾,須先帶動自己;有熱忱、肯付出,才能帶動人人提升愛與善的能量。人人互助互愛,國家就能祥和安定,世間就能平安少災。」

上人重申,「臺灣無以為寶,以善、以愛為寶;愛與善為臺灣之魂。世間惡濁混亂,唯有淨化人心,回歸真如本性,才能讓世界調和安穩。」

與志業體主管談話,上人表示,慈濟志業是慈濟人的點滴心血與臺灣民眾的愛心所成就。當年籌建花蓮慈院,堅持要勸募大眾的點滴愛心、累積小額捐款,即是盼救貧病苦難、不為營利的精神理念永存。

上人強調,累積十方點滴愛心,是慈濟運作的基礎精神;法脈宗門精神是四大志業的「慈濟魂」,一定要用心守護。

2016/09/04(p541-543)
http://web.tzuchiculture.org.tw/?book=599&mp=5851#.WLjjFtR95nI

4. 召喚愛的魂魄

上人聲聲呼籲慈濟人,把會員的愛心、信心召喚回來,積極帶動起人人的愛心力量,莫讓人心脫離軌道、讓臺灣寶貴的愛與善消失。「有多久沒呼喚大家付出點滴愛心、匯聚大愛?又有多久的時間隨著無明風擺盪,放慢了菩薩招生的腳步?積聚點滴愛心力量,是為了淨化人心,引導人人回歸正道。要再度提升精神力量,廣招人間菩薩,召回臺灣愛的魂魄,也把『慈濟魂』招回來!」

2016/09/28(p726-731)
http://web.tzuchiculture.org.tw/?book=599&mp=5851#.WLjk7dR95nI

5. 慈濟魂

「所謂『慈濟魂』,就是慈濟的精神使命與精髓,包括──赤子之心,獅子的勇猛,還有駱駝的耐力。要不斷提升精神使命,莫讓道心喪失。」

近日上人晨語講述《法華經‧見寶塔品》,談到佛陀為法求人,囑託弟子傳續佛法。「聽到佛陀的呼喚,弟子豈能不信受佛法、不發心立願廣度眾生?世界上有許多人需要接引、度化,師父無法走到每一個地方,必須拜託、呼喚大家幫忙。」

菲律賓、馬來西亞慈濟人,救災濟貧同時,也鼓勵窮人發揮愛心。上人強調,虔誠的心聲可以上達諸佛聽。「以虔誠心呼喚、招呼人,才能感動人、帶動人。開啟了善念,就在心中種下法的種子,因緣會聚時,即能成長為大樹,進而開花結果,再向人間撒播種子,讓法長久傳續。」

南非慈濟人跨國傳法,並未給予有形資源,只是帶來愛與溫馨,就將各國志工帶動起來。曾有納米比亞志工詢問:「我有愛心,但沒有物資,要如何幫助人?」潘明水師兄回答:「只要給他一個溫暖的肩膀。」上人舉此為例表示:「真誠的關心,就是最好的帶動。凝聚法親向心力,才能承擔使命。」

要珍惜生命,更要珍惜慧命。上人懇切期勉大家,步步向前精進,和師父心心相印。「佛陀在呼喚我們,師父也在呼喚你們──救助苦難,當別人生命中的貴人,也要把佛法吸收入心,作自己慧命的貴人。人人修除習氣,合和互協,用最虔誠的心付出,相信『慈濟魂』一定喚得回來!」

2016/10/10(p-)
http://web.tzuchiculture.org.tw/?book=600&mp=5924#.WLjkn9R95nI

6. 志業魂

與人文志業中心同仁座談,上人勉眾提起「人文魂」,掌握人文精髓、深植人文精神,發揮使命弘揚慈悲大愛。

「人有人魂、國有國魂,『魂』就是各行各業的使命與精髓;精神凝聚,心專、意專,定力凝聚就有『魂』。人文志業擔負『為時代做見證,為人類寫歷史』的使命,更要記錄志業的精髓,表達真誠付出的理念。」

逾五十年來,慈濟人秉持無私的愛為世間付出,上人感恩人文志業同仁深入各地,以「職業魂」與「志業魂」,守護人間之美,將種種人間相化為影像、聲音與文字,讓人見苦知福,啟發愛心,共同伸手付出。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要廣傳清流、淨化人心,凝聚人人精神力量,招回人心之『魂』,莫因人心的散逸偏差,而在天地間造成種種苦難。」

2016/11/9-10
http://web.tzuchiculture.org.tw/?book=601&mp=6004#.WLjVzNR95nI

7.  四海連心 共振慈魂

「他們不只是積極地為自己的故鄉付出,其他的地方人手不夠,他們還要到外縣支援,這跟我們臺灣這分慈濟人的精進都是沒有遜色,有得比喔!總而言之,臺灣慈濟人真的要把慈濟魂召回來,重整在這樣的春天,好好再生長起來。愛的能量,臺灣是發祥地,看到國外那樣地精進,請大家要多精進啦!」

2017/01/30
http://www.tzuchi.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catid=59%3Adaily-speech&id=20169%3A2017-01-30-06-51-43&Itemid=576&lang=zh

Monday 13 March 2017

大風無法撼動一座山

竹影掃階塵不動,月穿塘底水無痕.當別人對你說了一些刺傷你的話,批評你、羞辱你,你會怎樣?

你會火冒三丈,氣呼呼地罵回去,然後呢?

你是否會愈想愈氣,整個情緒都大受影響?

還是學會了:忍它,由他,過一段時日且再看他…,這樣子忍氣吞聲地強壓下來?

有天,佛陀行經一個村莊,一些前去找他的人對他說話很不客氣,甚至口出穢言。

佛陀站在那裡仔細地、靜靜地聽著,然後說:「謝謝你們來找我,不過我正趕路,下一村的人還在等我,我必須趕過去。不過等明天回來之後我會有較充裕的時間,到時候如果你們還有什麼話想告訴我,再一起過來好嗎?」

那些人簡直不敢相信他們耳朵所聽到的話,和眼前所看到的情景:這個人是怎麼回事?

其中一個人問佛陀:「難道你沒有聽見我們說的話嗎?我們把你說得一無是處,你卻沒有任何反應!」

佛陀說:「假使你要的是我的反應的話,那你來得太晚了,你應該十年前就來的,那時的我就會有所反應。然而,這十年以來我己經不再被別人所控制,我己經不再是個奴隸,我是自己的主人。我是根據自己在做事,而不是跟隨別人在反應。」

是的,如果有人對你生氣,那是「他的」問題;如果他侮辱你,那是「他的」問題;如果他粗暴無禮,那仍是「他的」問題。因為他要怎麼說,怎麼做,那是「他的」修養,你能怎麼辦?

讓我再重複一遍上面故事中佛陀所說的話:「我己經不再被別人所控制,我己經不再是個奴隸,我是自己的主人。

我是根據自己在做事,而不是跟隨別人在反應。」

曾聽過一則故事:有個人每天都固定向某報攤買一份報紙,儘管這個攤販的臉一向都很臭,但他還是每次都對小販客氣地說聲謝謝。

有一次和他同行的朋友看到這情形,便問他:「他每天賣東西都是這種態度嗎?」

「是的。」

「那你為什麼還對他如此客氣?」

那人回答:「我為什麼要讓他決定我的行為?」

是啊!

我們為什麼要讓別人的表現來決定自己的行為呢?

你有看過「生命的答案,水知道」這本書嗎?

水能夠對人的話與做出反應。

當你的心中是喜悅、感恩的時候,水的結晶就是美麗晶透的;

當你的心中是憤恨、仇怒的時候,水的結晶則是扭曲混濁的。

人的身體裡 70%是水分,你可以想像到,當你在生氣、憤恨、痛苦、怨懟的時候,你身體裡 70% 的水分,會是以汙濁的水溝水的狀況來呈現ㄡ!

那…身體又怎麼會健康呢!對吧!

http://hshieh.blogspot.sg/2011/03/blog-post_11.html

Wednesday 8 March 2017

阿練若

20170307晨起薰法香,慧命日增長《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謂法將滅時出家修行人,
多貪利養唯思口體供奉,
不以勤苦操勞遂漸衰邁,
不能弘通佛教時逝法斷。


感慨良多,用心啊!「時日已過,命亦隨減」,時間要好好利用,我們若沒利用時間,時日空過,這是人生一大的損失;不只是損失了聞法,損失了體會道理,損失了我們修行。身是載道器,年輕的時候,記憶力好,領悟力強,吸收佛法不困難。願意身體力行,入人群中去付出,這更是容易。時光不留給人,我們若不去做,時間就這樣流逝過去了。法,不好好把握入心,這樣道理不存於心裡,什麼我們都是空的,我們又沒投入人群,又沒去結好緣,體力還是會衰邁,所以我們要好好自我警覺。

看看那一段文,昨天我們說過了,在惡世法末的時代,惡比丘只是空有形相而沒有實修行,這樣名稱是修行,名稱修行人,真的是很可惜。在經文中,我們能體會很多。所以說「謂法將滅時」,這就是末法了,法已經將近到末端之時,出家修行的人到底是如何修行?他們「多貪利養唯思口體供奉」。心裡只是想,想要在生活中享受,能夠暢盡口欲;讓我們的身體,住的地方能很舒服。在身體、口欲、感受都只是貪在供養,貪在享受。若像這樣,名稱叫做修行,不但對自己無益,再者對佛法更是一大損傷,所以我們要很用心。佛陀的時代,那些菩薩就是擔心,佛陀更是憂念,未來佛法要如何住世?期等人人受教,然後發心立願,能在人間弘揚教法。大家面對著娑婆世界總是失望、懼怕了,不敢再來娑婆世界。受教之後,得佛授記之後,更期待能夠此身了脫,了脫在這娑婆世界,才能到他方世界去。

這靈山會上,佛陀面對這些弟子沒有大志,沒有發大願,立大志,實在是心很落寞。幸好當場有這些菩薩,「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些菩薩,看佛陀為弟子授記,聽佛講說佛法、妙法,未來的法真正的盼望能夠留人間,那念心的懇切,但是弟子沒辦法體會,所以這些菩薩就開始發心立願,向佛陀安慰「願勿慮」,「希望佛陀不用擔心,我們願意,就是將來在惡世法末的時代,眾生多剛強,多惡劣、驕傲,這些我們都不怕。」

未來的末世,末法的時代,將來說不定會出現在佛教裡「獅子蟲自食獅子肉」名稱的出家人,形像是出家修行,名稱是出家,其實內心貪圖利養。將來,未來的世間,修行的生態若是變成這之時,有這麼多類的惡比丘;或者是有人在「阿練若」修行,自命清高,輕視人群中的出家人。這就是修行形態各不相同,在人群中,有的就是這樣,這麼惡劣,但是願意在練若修行的人,卻看不起在人群中的人。其實在人群中,發心立願也是有,老實在修行,依教奉行,入人群度眾生的也是有。但是這是不好的形態,蓋過了真實修行的。但是在「阿練若」,遠離人群,就是自己很清淨,以為「無諍」,在清淨地,以為他這樣在修行就已經很清高了,所以,他看不起在人群中的修行者,所以在未來有這樣兩極端的惡。但是當中,老實修行的,這一形態就很擔心,這些人有心修行在人群,但是卻被這兩極端掩蓋過去了。

所以,菩薩他就是在佛前來講說未來,未來末世的形態若是變成這樣,這些人,未來的世間,大家怕辛苦,「不以勤苦操勞遂漸衰邁」。這些人就是這樣在社會人群貪求利養,時間空過,只是一個名稱修行,只是這樣而已,就一直過一直過,讓生活空過。很怕操勞,很怕辛苦,但是時間也是這樣空過去了。所以「逝者衰邁」。這不是說我不要操勞,我的體態就能常常保持的很好,常保年輕,不是這樣!時日是不能留給我們,同樣時間過了,體態,我們的身體同樣,形態也是在衰邁中,這樣消逝掉了,空空過一輩子。

「不能弘通佛陀時逝法斷」,不能弘通佛陀的教育,時間就是這樣這樣一直過,佛法就這樣斷掉了,這就叫做「末世」,這叫做法將滅。佛法將會從人間消滅掉,到這樣的時代,大家怕辛苦,修行,只是貪圖人家的供養而已,不想好好做典範,不想要好好弘揚佛的教法。反過頭來,敗壞佛法,這樣時間一直過,佛法會滅得很快。這就是菩薩他講清楚佛陀擔心的未來;擔心未來,佛法就是會變成這樣。

*凡居蘭若者,謂調煩惱故,自謂已得真道不勤無多聞,自不解妙義,而與白衣說法。

所以,前面我們有說過,有的就是在「阿練若」,就是他在修苦行,但是居在「阿練若」者,「謂調煩惱故」,說他是在調伏煩惱,其實他什麼都沒做,只是說,我就是在修行,就是這樣空空過,只是與人無爭而已,不理世間事,時間到就去托缽,回來之後,就在那裡靜坐、看經,但是「不勤無多聞」。以為自己已經得道了,我煩惱調伏了,我不與世間爭,我沒有煩惱,所以我沒煩惱,不與世間爭,我已經得道了。

所以,因為這樣,「不勤無多聞」。就是不肯勤修,好好去請教,好好聽法,只是守在,我有在讀經,我有在看經。讀經、看經,但是你沒去體會內含的真理,你不願意入人群去度化眾生。獨善其身,這種「不勤」,而且「無多聞」,就是隱居,不要說給人聽,也不去聽人說。像這樣「自不解妙義」,自己沒有好好將這個微妙的道理好好去體會,好好去了解,要如何能了解妙義呢?不是只有在經典中就能體會到。經典所講的,是很靜態,在靜中要入動中去體會,常常跟大家說:「入人群中,人人身上都有一部經,每一個人所經歷的是活的經典。我們在這動態中體會到的教法是這樣說,在人群中體驗到真實是這樣的形態,應該動靜要會合。」但是這些人只取在靜,與世無爭,不肯入人群,這樣的人是在「阿練若」裡。

尤其是有的他就是只要接受供養,「而與白衣說法」,這是在一般的地方修行,他向居士說法,就是有企圖。居「阿練若」靜下來,自己了解經典,但是不去和人分享,或者是自以為得,以為自己已經了解很多,不要聽,這是靜態的一部分。還有另外的比丘,出家者,他很願意去說法給人聽,但是去說法,自己是還沒有很透徹了解,因為勞勞碌碌都在人群中,而且心靜不下來,心就是一直貪圖利養,穿梭在這些護法群中,他心靜不下來。所以為他們說法,那個心就是有這樣的貪圖。

*懷惡心無正念,常念世俗事,不順教而行。自譽蔑他,非無諍行,故云:假名阿練若。

所以,「懷惡心無正念,常念世俗事」。這是又另外一類就是這樣的人。在居士群中,「與白衣說法」,其實他的心所懷念的,就是世俗的事情,享受,享受口福,享受人間的物質,人家拿很多的供養,就是享受物質。所以這種「常念世俗事,不順教而行」,沒有順著佛陀的教育,自己自作行為。「自譽蔑他」,自己讚歎自己,以為自己很了不起,像這樣的人,即使是在阿練若裡,也不是無諍。「阿練若」的名稱又叫做「無諍」,就是精舍。既然入精舍修行,就是要與人無爭,與事無爭,與世無爭。「與事無爭則事安,與人無爭則人安,與世無爭則世安」,雖然一直和大家這樣講過,這是我們修行的目標。雖然都無爭,但是我們入人群,入人群中,雖然入人群,應該完全都無爭,這才是真正心淨,境淨,真正是淨行。

但是,你心在靜的環境,很美的境界裡,卻是內心懷惡,沒有正念,只是念在世俗事,沒有接受佛陀的教育。就是自己得一點法,就只是作工具,去和人講法,讓大家讚歎我們;甚至以為自己已經很崇高了,講到其他的修行者,就是輕視人、污蔑人,這就是有這類的出家人。像這樣,豈是叫做無諍行呢?非也!不是,不是無爭的人,不是修行的人。雖然形體(上),說他住在蘭若,雖然形體上說他是出家,但是心懷惡,沒有正念,這也是有爭議,不是無諍,所以「非無諍行」,所以叫做「假名阿練若」。這個道場,這個修行的精舍,說他是在這裡修行,其實這是假的,不是真的,只是一個名稱而已,裡面沒有真實修行者。

所以我們要很自我警惕,不要做一個假名字,假名的住在寺院裡面,我們既住在寺院裡面,在精舍裡面,在蘭若裡面,人人要名副其實。既是出家,就是要修行;你修行是與人無爭,與事無爭,與世無爭,這就是名副其實的修行者。你若違背這樣,那就是心懷惡念,所以我們要自我警惕。前面的經文的大意也是這樣。所以前面的經文,

經文:「惡世中比丘,邪智心諂曲,未得謂為得,我慢心充滿。或有阿練若,納衣在空閒,自謂行真道,輕賤人間者。」

「惡世中比丘,邪智心諂曲」,就是這樣的情形。「未得謂為得」,這就是貢高自慢的人。「我慢心充滿」,就是很我慢。「或有阿練若」,有的人說在修苦行,「衲衣在空閒」,就是穿破衣在空閒中,在很空曠的地方,離住家有比較遠,但是也沒有多遠,就是獨居在一個很悠閒的地方。「自謂行真道,輕賤人間者」,對人間世俗事,他看不起。這就是前面的文。有的是這樣,「邪智心諂曲,未得謂為得,我慢心充滿」,這種人,這就是在人群中的惡比丘,或者是在阿練若,雖然就是住在空閒處,其實他輕賤人間事,這也不對。接下來,接下來這段文再說,

經文:「貪著利養故,與白衣說法,為世所恭敬,如六通羅漢。是人懷惡心,常念世俗事,假名阿練若,好出我等過,」

*惡比丘之假行,離內外真修。內修心在養性,外端正在行為,向內滋養慧命,向外行儀弘聖道。


未來有這樣的比丘,這段文的表達,就是「惡比丘之假行,離內外真修」。外面就是在世俗人、大護法群中,在那裡攀緣,內心就是心沒有定力,就是散漫心,這是離開了這種內外真修的行,外面放縱在人群中,內心就是無定力,這就是惡比丘。「內修心在養性」,什麼叫做內修?內修就是內心修心養性,這就是內修。所以「內修心在養性」,好好把我們的性穩定,好好滋養慧命。我們要知道,我們不知道多久,生生世世,在這個煩煩擾擾的世間裡,已經累積很多的煩惱無明,現在難得聽到佛法,要很用心接受,去除我們種種的習氣,好好來培養我們的習性,那個習氣去除了,培養我們的真如本性,這叫做內修。

外面的習性,因為我們的習氣已經讓我們是這樣,就知道要改,但是這個習氣若再起來,還是又忘記了。在人群中,一直將我們的習氣和人群的習性,這樣習相近。凡夫的習性就是這樣習相近,我們修行,要好好將佛法接受下來之後,我們要養性,我們的慧命要好好來滋養起來,不要讓我們的慧命再虛掉了,不紮實,所以我們要好好修心。

修心,就是在養性,過去的習氣要趕緊改除,好好培養我們這念道心要好好培養。既發心,既立願,莫忘初心,這念心要常常記住,身、口、意業在行為中,要好好將它顧好,這叫做「內修心在養性」。外,外行,那就是端正行為,這就是要好好端正行為。你的行為是在你的起心動念,你是什麼行為,那就是知道你的心性,你的內心,你的習氣還沒有改除。所以我們的行為,在外面的造作,都會大大小小粗細犯錯。修行要有內修、外行,內修是「誠正信實」,外行是「端正行為」,用這樣很白話,我們就能夠很清楚。所以,「外端正在行為」。「向內滋養慧命」,向內,我們要好好滋養我們的慧命;「向外行儀弘聖道」,向外,我們的行儀是在弘聖道。做人,我們修行就要有修行的形態,作為人間典範,佛法才能因為你的典範而興盛起來。你若是在外面形態不端,就很直接損害佛教的名譽,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

經文簡釋:「貪著利養故,與白衣說法」;背道行者,則為貪著利養。與白衣說法:己不解妙義,何能為人說。

所以,「貪著利養故,與白衣說法」,這樣就是「背道行者」。佛陀這樣教我們,指引我們這條路這樣走,你偏偏背離了佛陀的教育,這是背道者。法,明明是這樣告訴我們,我們利用法,在人群中,沽名釣譽,像這樣就是不對的,這叫做背道而行。修行就是看淡了名利,殷勤為人群去付出。這是背道而行的,那就是向白衣說法,只是為了貪著利養,這樣就背道了。所以,「與白衣說法:己不解妙意,何能為人說?」自己若沒有好好內心用功,只是表相文字的解說,只是這樣,內心沒有修為,對人不真實,這樣是要如何對人講話呢?

*末世中人多懷增上慢,功德淺薄,瞋濁諂曲,心不實故!形現出家相,心不離俗習痴欲。

這末世中的人多是這樣懷增上慢,這就是很令人擔心。到了末世,在這個末世,就是法已經在世間將近要消滅掉了。為什麼法在世間將要消滅掉呢?因為人多是懷增上慢。這些修行者,和這人群凡夫,同樣都是在增上慢中,和凡夫沒有差別,只是名稱上,這樣形態上說他是出家人,其實內在還是與凡夫一模一樣,同樣的。所以「功德淺薄」。既沒有修行,哪有功德呢?內心有的就是「瞋濁諂曲」貪、瞋、癡、慢、疑全都有,對人講話都是諂曲,這種只是應人的歡喜心,護法,擁護他人的歡喜心,就是去博取他的歡喜。這種「瞋濁諂曲」,貪、瞋、癡都還在,再加上了諂曲,這實在是很可憐,為享受而博取人的歡心。

「心不實故」,這樣的修行,是心不實的修行,沒有實在的心。我們要「誠正信實」,他不誠、不正,沒正確的信,更無實。像這樣,「形現出家相,心不離俗習癡欲」,沒有離開世俗,沒有離開那個習氣,那個癡念,所以瞋心在,貪念在,癡念也還在,這種習氣全都還在。

經文簡釋:「為世所恭敬,如六通羅漢」;企圖得諸世人之所恭敬,仿彿同得果六通羅漢。

所以,「為世所恭敬,如六通羅漢」。這就是那個模樣只是這樣自高,自己讚譽自己,讓人家看到外表好像很有修行,是六通的羅漢,這種「企圖得諸世人之所恭敬」,自己要仿冒,仿冒著有修行人的形態,就是這樣只是著修行者的衣服,「彷彿同得果六通羅漢」,彷彿中讓人看到,好像道貌岸然一樣,以為他很有修行,以為他是已經得六通的修行人。外表看起來以為是這樣,彷彿像六通羅漢,讓人看起來以為是這樣。這是他自己內心的企圖,希望得世間的人供養,所以在人的面前,道貌岸然,好像很有修行。

其義有二:
一、 即諸菩薩謂此惡人貪著利養,自慢妄擬得道羅漢。
二、 指如是貪著利養,妄擬羅漢之惡人。好出我等過,謂搜尋諸持經者之過失。其義均通。

所以,「其義有二」,這種的有兩種的意思。一、是「即諸菩薩謂此惡人貪著利養」。這是這些菩薩向佛及在大眾,想要表達出,未來世間修行者的生態,未來會這樣,這是這些菩薩說出來,表達未來惡人的這個形態的修行者,他們是貪著利養,這些貪著利養的人,就是「自慢妄擬得道羅漢」。自己模擬自己已經是「我得道了」,其實他什麼都還不知道,只是在文字上做模樣說法,其實內心還是不穩定,還是心不定、意不專,這就是有這樣的一類。

再來,第二種,就是「指如是貪著利養,妄擬羅漢之惡人」。這非常的虛妄;「妄」,就是「虛」的,就是「妄擬羅漢之惡人」。現在叫做「虛擬」,這「虛擬」,是好像、是模仿,其實不是這樣,但是外面的境界、形態看起來好像是這樣。這種模擬,妄擬自己以為自己就是這樣,一直讓人知道他有修行。這樣的人,是惡的惡人。

所以,「好出我等過」。他會常常在這些有修行的人,發心立願要在人群中的人,他就是一直要去找他的缺點。「謂搜尋諸持經者之過失」。就是一直要去找他有什麼樣的缺點,一點點缺點就要將它說得很大。或者是只是看到,不了解,就吐虛去毀謗,「一人吐虛,萬人傳實」,這就是這樣。對有修行的人,他就是這樣,要去找出他的缺點等等。這就是這些惡比丘對善良的出家人,老實修行,傳佛法的人,就是這樣,一直想盡辦法要去毀謗他。這說出了這些修行者的過錯,這就是「惡比丘」,要說老實修行人的過失,這個毀謗的心態,這就不對了,這就是真的是惡。

經文簡釋:「是人懷惡心,常念世俗事」;如是惡人口雖說法心存求利,是人內懷惡見,常念世間塵俗之事。

「是人懷惡心,常念世俗事」。這個人「懷惡心,常念世俗事」,那就是「如是惡人,口雖說法,心存求利」。這些人「是人內懷惡見,常念世間塵俗之事」。就是說這些惡人常常雖然口中都說在講法,其實他的內心所存的,說法就是為求取名利。這就是他的內心所懷的惡見,所念的是世間塵俗的事情,根本他的內心就沒有想要脫俗修行,根本就沒有這樣。

*人懷惡心—其心不存善故無正念。
*常念俗事—背道偏向不受導正,不順教而行。


所以,「人懷惡心」,這個人懷惡心,「其心不存善,故無正念」,因為他的心沒存在善,所以就叫做沒有正念的人。「常念世俗事」,就是這樣的惡比丘,「背道偏向,不受導正,不順教而行」。這種人,他自己偏差掉,不只是不願意接受,人家導正他過來,反過回來要毀謗人。這種惡比丘,心懷惡心,常念的是世俗事。這樣的人,這就是我們要很擔憂未來。

未來,到底我們再來的未來,這樣的世代,是在什麼時候呢?是在我們的現在,有少數的人這樣嗎?或者是在我們的未來,我們的未來有多數的修行者是這樣呢?「假名阿練若」,假名說他是在修苦行,或者是不實,口說法,沒有真實的心,這樣表達文字的意,但是沒有真實內心的修行。像這樣的人,未來到底有多少呢?這是很擔心啊!未來惡世的惡比丘,濁世的惡比丘,他會不論是在人群中,或者是僻靜的地方,修行形態不同,但是就有互相衝突、矛盾。當中,不是沒有老實修行的人,是受這些人,這些惡比丘所毀謗的,就是還有很單純的修行者,但是這些惡比丘就是要時常找他們的短處,找他的麻煩,時時就是找種種來毀謗。

經文簡釋:「假名阿練若,好出我等過」;借練若名,行塵俗事,不懷好意,吐虛造謠,好出我等弘經者過。

*自讚譽己,而輕蔑他,不守規戒,非無諍行,故云:假名阿練若。

「假名阿練若,好出我等過」。我們在外面在修行,但是這些假名僻靜在阿練若者,就是這樣在毀謗。所以,這二種,「借練若名,行塵俗事」。其實。這借練若的名,叫做「苦行」,借這個名稱,其實還是行世俗事。「不懷好意,吐虛造謠」。對老實修行的人,就是這樣「吐虛造謠」。「好出我等弘經者過」。真的,將來我們若要在惡世、濁惡的世間修行,我們會去遇到這樣的人。像這樣,像這種的人很多。這種人,「自讚譽己,而輕蔑他,不守規戒,非無諍行」。自己自我讚歎自己,輕賤別人,就是「不守規戒」。這種「非無諍」的人,不是真實修行的人,他就是時時對著真修行者這樣在毀謗。這樣的人也是不少,這叫做「假名阿練若」。像這樣的人,在未來末世中,要真正修行,真的是很困難。

這種「好出我等弘經者過」,好出我等弘經人的過失,想要老實修行,反過頭來卻受他們毀謗。不論是在人群中造謠,這種惡比丘,或者是在靜處說他是在苦修,但是對在老實修行者,對要老實傳法的人,卻這樣,對他們來毀謗。這就是這些菩薩表達出了,未來他們若是要入人群,就會遇到這樣兩邊不同的修行方式,心不正的修行者。自己若要在那個地方去弘揚佛法,就是會受到這樣的壓力。因為這樣,所以大家雖然得記了,不敢在這個地方,不敢繼續在娑婆世界傳法,因為繼續在娑婆,未來的眾生,哪怕是修行者,也是這麼剛強,就是這樣難調伏,不順正法教育,是這麼的多。這是菩薩所表達出來的,讓我們能夠知道未來要修行真的不容易。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44468109017142/permalink/962858737178073/

Monday 6 March 2017

愛一個正面能量的人

不要找一個沒有激情、沒有好奇心的人過日子,他們只會和你窩在家裡唉聲嘆氣抱怨生活真沒勁,只會打開電視,翻來覆去地快轉頻道,好像除了看電視再也想不出其它的娛樂消遣。

人生就是在沒完沒了的工作和一樣沒完沒了的電視節目中度過的。

擁有正面能量的人,對很多事情充滿好奇,無論遇到什麼樣的新鮮事物都想嘗試一下,會帶你去嘗試一家新的餐廳,帶你去看一場口碑不錯的電影,帶你去體驗新推出的娛樂節目,帶你去下一個陌生的城市旅行。

你會發現世界很大,值得用罄一生去不斷嘗試。

不要找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過日子,他們一直在盤算著可能的不幸和焦慮未來的災難。他們一直在想該怎麼辦,一直擔心禍事即將降臨。他們命名自己為救火隊員,每天撲向那些或有或無、或虛或實的災情,不停算計、緊張和憂愁。

擁有正面能量的人,會對生活樂觀對自己信任。

他們知道生活本來就悲喜交加,所以已經學會坦然面對。當快樂來臨時,會盡情享受,當煩擾來襲時,就理性解決。他們相信人定勝天,確實無法獲勝時,就坦然接受。他們能夠正確認識自己,有自知之明,不會自我貶損也不會自我膨脹,他們在該獨立的時候獨立,該求助的時候求助。樂觀和自信後面,深藏著對人生的豁達與包容。

不要找一個無知的人過日子,他們沒有樹立起完整的人生觀,或者對事情價值的判斷缺乏基準線。他們常會做出匪夷所思的決定,不能獨立思考或者過於固執己見。

他們優柔寡斷或專橫無禮,他們扭捏作態或者刻板無情。不是因為別的,正是因為無知。

擁有正面能量的人,擁有智慧,他們分得清世界的黑白曲直,不會在人生的道路上跑偏也不會隨波逐流。

他們不會扭曲事物的本質,不會誇大事情的不利面。他們知道世界運作的原理,明白人人都有陰晴陽缺。他們在你需要時給你最中肯的建議,有原則卻又求新求變,有主見卻又聽得進勸。

不要找一個容易放棄的人過日子。他們得過且過永久性地安於現狀。他們沒有信仰,也沒有夢想。他們遇到挫折的第一反應和最終反應都是逃避,為了抵擋失敗或者因為怕麻煩,他們可以放棄一整個世界。

擁有正面能量的人,堅定自己的信念,擁有人生的目標,知道自己的所需並為之不斷努力。

他們歡迎變化也製造進步。當困難來臨,他們不嫌麻煩或貪圖安逸,他們知道山丘後面會有道更美麗的風景。

是的,去愛一個擁有正面能量的人吧。

他們會讓你覺得人生有意思,會讓你覺得世界色彩斑斕。

他們會給你驚喜,同時也會帶給你感悟。

他們讓你把路走直,戒斷所有扭曲的價值觀。

如果你本身就不是一個擁有足夠正面能量的人,那麼就請你一定要愛一個擁有正面能量的人。在這道數學題裡,負負並不能得正,另一個同樣具有負面能量的人會把你的人生拖垮,不同空間的畸形與病態會讓你過得一團糟。

讓這樣具有正面能量的人導正你的靈魂和行為,潛移默化中,你會變得更加開朗和幸福。這一定,比任何財富更能長久的滋養你的心靈。

http://hshieh.blogspot.sg/2014/03/blog-post.html?spref=fb

Friday 3 March 2017

生命最有價值的兩句問話

1.「你在世上的這一生快樂嗎?」

2.「那你在世上這一生有沒有幫助別人找到快樂?」

一年多前我看過一部電影叫「一路玩到掛(The Bucket List)」,講一個人聽到自己罹患絕症噩耗時,會想做什麼事?故事從一個億萬富翁(由傑克尼克遜所飾演)在病房遇到了另一個修車工(由摩根 費里曼所飾演)講起,兩個人都因癌症住進醫院,走到了人生盡 頭。

過世前想看、 想體驗的事 

有一天,億萬富翁看到技工一直在書寫,很好奇追問才發現他在寫人生清單, 他剛進大學時,哲學老師叫他們 列出的一份人生清單,寫出他們在過世前想做、想看以及想體驗的事。

億萬富翁聽了之後覺得這個點子太棒了,隨後也列出自己的人生清單,兩個人還結伴做了許多想做的事,包括賽車、打獵和旅行,在世界各地留下許多快樂的足跡。

有一天到了埃及金字塔,技工突然變得很認真嚴肅,不管是表情還是話語都很慎重,他說埃及人一直有個傳說,說人死後到天堂門口會被問兩個問題,回答的內容會決定你往哪裡走。

一個問題是:「你在世上的這一生快樂嗎?」

億萬富翁聽了 之後沉默不語,因為他雖然擁有私人飛機、豪宅和美食,十分富有,極其享受,但他回答不出 來,因為他的確不快樂,他知道有很多東西不是金錢能換得的。

他無法回答, 催促著趕快說第二個問題,技工說:「那你在世上這一生有沒有幫助別人找到快樂?」

億萬富翁聽了更加沉默,甚至生氣,因為他是個大老闆,對人極為嚴苛,常常挑剔找麻煩,不要說幫助人快樂 了,甚至還讓人很不快樂,是別人痛苦的來源。加上自己還離過 四次婚,唯一的一個女兒不相往來,他這一輩子從來沒幫助別人快樂過。

減少批評、責備、抱怨,才會快樂起來 

我對那一幕印 象極為深刻,我們現代人都忙著 工作,競爭壓力很大,如果我沒猜錯,很多人跟我一樣,從來沒想過第一個問題:「我這一生快不快樂?」而對第二個問題,反應還會是:「問了還不是白問, 我還能怎麼樣?還不是得上班、 下班?」

實際上是不是這樣?當然不一定。

同樣的環境職場,同樣的工作,如果我們很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感恩惜福, 也會在逆境中抱持正向態度,可以讓自己快樂的程度就不一樣。

於第二個問題:「我們有沒有幫助別人更快樂?」可以想的東西就更多了, 似乎跟第一個問題關係很密切。

一個不快樂的 人,很難帶給別人快樂,因為想法、作為都是負面的。

卡內基講得很清楚,人要減少批 評、責備、抱怨和挑毛病,才會快樂起來,也才有可能跟別人好好相處溝通,帶給別人快樂。

我有個朋友是快遞公司總經理,有一天他的助理跟他說:「總經理,拜託你不 要這麼愁眉苦臉的好不好?」

他生氣地說: 「難道我連自己不快樂的權利都沒有嗎?」

那位小姐說: 「你真的沒有權利愁眉苦臉,因為你害得我們的工作士氣也很低 落。」

在家裡也是, 如果父母愁眉苦臉,孩子也沒辦法快樂起來,影響一家人。自己積極正向,不僅自己能快樂,也會大大影響別人的。 

學會讚美,帶給別人快樂 

我最近在看巴菲特的自傳,裡面提到員工都很喜歡跟他一起工作,因為他很會讚美別人。

其實巴菲特以前並不是快樂的人,內向、害羞 和退縮,他是在二十幾歲參加卡內基訓練之後改變的。他在自傳裡提到卡內基有16次之多,講到他如何從退縮害羞變得有自信, 懂得跟別人溝通,成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甚至讓他娶到老婆。 那是他在一次訓練得獎後,十分開心快樂,晚上才有自信開口跟女朋友求婚,結果一舉成功,更 加深他日後持續改變,愈來愈有信心。

我們在台灣長 大的人,特別是40到60歲的人,不太會也不好意思讚美別人。

但要帶給別人快樂, 就要先學會讚美別人和聆聽別人說話,這部份我們以後慢慢再談。

寫「追逐日 光」的尤金•歐凱利是美國KPMG會計事務所的總裁兼執行長,他也是在發現自 己得腦瘤,生命只剩100天後,寫下最想做的事,結果發現前幾項都是想去跟別人說感謝和讚美的話。

他寫信給一個 高中同學,說自己跟他在一起時有多開心,結果對方沒回應,他乾脆打電話去,才知道對方根本沒收到,他就在電話裡說了起來,對方也很真誠地回答他: 「你在我們班上什麼都是跑第一 的,第一個當總裁,第一個做什麼什麼的,現在連去天堂都是第 一個的,但我們早晚都會在天堂見。」

尤金•歐凱利在死前給我們的建議就是,不管你現在幾歲,身體健康狀況如何都要把你想做的事情儘量往前移,不要等到五 十幾、六十幾才做,現在就去做。

我看完書,立刻打電話給我在法國的妹妹,告訴她我們以前在家裡有多快樂, 最佩服她不記仇,不會對人懷恨在心,我講完後好開心,她也好開心,這就是我講的,自己快樂,對別人說出讚美肯定的話, 就能帶給別人快樂。

在未來的歲月裡,不管你是做哪個行業,什麼樣的工作,每天進辦公室前,都可以先問自己這兩個問 題:

「我快樂嗎?」、「我能不能幫助別人更快樂?」

那麼, 一天的工作就會很不一樣。

http://hshieh.blogspot.sg/2012/03/blog-post_02.html

Thursday 2 March 2017

累積無邊善心,得到快樂慈悲和智慧

:嘎瑪仁波切

每個人心的本質都如燦爛的陽光一般,內心深處明淨無瑕,有最純潔、最智慧、最慈悲的一面。可是一旦被自己的情緒所污染,智慧和快樂的一面就被遮蔽了,如同燦爛的太陽被烏雲籠罩後,光芒無法透射出來。


佛法的深奧博大,超越人世間所有的學科。佛陀透徹理解人類痛苦的根源,來自人的心識和思想,苦樂的因是心識種下的,而苦樂的果主要也是心在感受,這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萬法唯心造」。

所以,佛教又稱為內教或內學,意思是一個往內觀察或向內修學的教法。它一開始就在探究,人類的種種苦難到底從何而來?探究的結果顯示,苦難是從自己內心深處產生的。

每個人心的本質都如燦爛的陽光一般,內心深處明淨無瑕,有最純潔、最智慧、最慈悲的一面。可是一旦被自己的情緒所污染,智慧和快樂的一面就被遮蔽了,如同燦爛的太陽被烏雲籠罩後,光芒無法透射出來。佛法將這些遮蔽心性智慧的污染,稱為煩惱,它們的源頭就是無明。無明就像黑暗的烏雲,把我們原本清淨的心籠罩住了,帶來的只有痛苦。其實,無明和智慧是一體的兩面,當我們理解心的本來面目時,顯現出來的就是智慧;在還沒有理解它的時候,顯現的就是無明。

從無明產生的主要是「我執」,也就是我們平常習慣自稱的「我」。這種把自己的身體、感受、思想、意識執著為「我」的習氣,是與生俱來的。我們一來到這個世界,身體裡就有一個頑固的「我」支配著,雖然我們後天都在盡力改變這個頑固執著的「我」,但無始以來已經根深蒂固,習氣深重。人在生命歷程所感受到的一切事物,包括自己的身心,一直在重複著「成、住、壞、空」,也就是說,任何事物都會經歷產生、存在、衰退、消失的過程。我們住的房子、買的車子、人人都最為珍愛的身體,以及所擁有的一切,無一例外,都將經歷這個變化過程。但唯有一個是不會改變的,那就是我們的心識對「我」的執著。這就是「人我執」。

在我們還是嬰兒時,最關注的是母親對自己的關愛,以及自己的溫飽有沒有解決。隨著年齡增長,內心的欲望就會非常明顯地產生出來,「我執」也開始不斷往外擴散,逐漸擴及到各個層面,慢慢就會出現各式各樣的「我」—我要什麼、我喜歡什麼、我不喜歡什麼、這種行為傷害了我、那種行為對我有意義等等的分別念。

比如,嬰兒剛出生時,根本不懂衣服好不好看,佔有慾還不是很強。隨著視覺能力的發展,自然就會分別衣服好不好看,周圍的人對自己的表情是友好或不友好,心也會開始判斷外在的事物,是對自己有益或有害了。當執著自己身心的「人我執」開始往外擴散後,對外在事物的執著,就稱「法我執」。而接下來所產生的,比如:貪念、嗔恨、嫉妒、傲慢、疑心等等心念情緒,在佛教中都稱為煩惱。

人與人之間也同樣存在這種執著。就像大家在相識之前,因為彼此不認識,無論對方發生多大的不幸,也和自己毫無關聯,不會產生什麼感覺。但是互相認識之後,別說是大災難,只要對方發生一點小意外,我們都會痛到心裡,不捨之情油然而生。這種痛苦,不需以刀刺身,不需以拳頭揍臉,我們的心就能感受到,而且彼此的關係愈好愈密切,這個痛就愈深刻愈沈重。在所執著的對象受到傷害後,自己會有痛苦的感受,就是「我執」的力量造成的。

人們沒有意識到自身的無明之前,通常都被痛苦所包圍,隨之而來的,也只能不斷累積痛苦與煩惱。一般而言,在遭遇痛苦時,每個人都避之唯恐不及,可是一旦熬過之後,又會遺忘得一乾二淨,好像從來就不曾發生過,這就是人的無知愚癡。我們經常都會因為無知愚癡,而造下各種惡業,也因此我們所希求的幸福生活,都是短暫不可靠的,但痛苦卻佔據了人生的大部分時間。

慈悲和執著則是截然不同的力量,更會產生差別極大的結果。我執造成強大的負面力量,只會帶來種種的痛苦,而慈悲則是深深感知眾生的各種痛苦,希望他們不要身陷在其中,同時有能力幫助他們從痛苦中脫離出來。凡夫只能感受到自身及所執著對象的痛,而佛菩薩則是對所有眾生遭遇到的痛,都能感同身受,並救度他們脫離痛苦,這就是佛菩薩的大慈大悲。佛陀就是看到六道眾生的種種痛苦,同時也知道痛苦的來源,於是告訴我們「落入輪迴,即是苦」。

而言之,所有的痛苦都源自無明煩惱,煩惱的根源就是我執,而唯一能對治我執煩惱的方法,只有智慧。所以,破除「無明」必須有高度的智慧,這需要我們累積無邊的善心,還需做到對萬事萬物的不貪執。而佛法的精髓,正是能讓我們去除痛苦、得到快樂的慈悲和智慧。

本文出自天下雜誌出版《快樂之源》。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