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30 May 2021

修行人

/ 常霖法師


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為,或者修自己的不行,行住坐臥都可以修行。每個人都可以是修行人,只看自己盡不盡力、肯花多少時間去做,差異就在起心動念。

舉個例子,如果覺察自己剛剛浪費了一小時沒有在用方法修行,這個念頭是沒有問題的。假如只是想:「我知道剛才浪費了一小時,也知道不應該再浪費下去,所以立即停止。」覺察之後不會再犯,便是正確的修行態度。

但若在這念頭之後再起另一個念頭埋怨自己:「我真是沒出色,又浪費了一小時,自己是一個修行人,實在不應該這樣子;上次已經告訴自己不可以再這樣,真是沒用啊。」這是第二種,以為自己很積極,常常在懺悔,但卻以埋怨自己來當做處理方法,其實是在繼續浪費時間,應該是一覺察到就立刻改進。但是這樣的人,卻還是勝過完全不知道自己在浪費生命的人。
最差的修行人

還有第三種:「既然已經浪費了,算了吧,隨緣也罷。」這是最差的修行人,完全沒有體驗到人生短暫,等到老、病、死來臨,就會像突然掉進水中卻抓不到浮木的人,那時候才要用功,就更不可能了。

如果常常覺察到自己在浪費時間,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潛意識裏沒有想要改進,所以常常重犯;另外一種是因為覺察力增強了,所以經常發現自己在浪費時間。縱然是後者也不要沾沾自喜,還是要繼續改進,這就是起心動念的分別了。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修行人/

Thursday 27 May 2021

还有什么不能垄断?

/ 翁诗杰


在马来西亚的体制里要打破垄断,向来不是件易事!进口大米,管它是人民的必需粮食,你要绕过国家稻米公司直接进口,那准没门!如今疫情当头,管它疫苗是世人的救命宝,明明国与国之间的对接,即可完事,可偏偏进口疫苗,还是非由一家官联公司独揽垄断不可。莫说民营企业要进口没门,初始阶段即便是州政府也同样被这种明目张胆的‘排他性’ ( exclusivity ) 摒于门外。

对此,民众哗然是意料中事。不曾广为人知的是,这种垄断已行之有年,且遍布整个体制内的跨国采购。既已是跨朝代的官场传统,还有什么不能垄断 ?不同的充其量只是物品、部门和人物而已。

犹记得我当年初入交通部不久,即曾有此‘奇遇’ 见识。话说我入主之前,部门已向中国进口一批铁路机车,以供货运之用。这家中国的国营企业在马来西亚本来并不曾授权任何总经销代理,但为了这宗买卖,却莫名其妙被告知须与一家本土公司对接,通过它来供货给马方政府。

我闻悉此事,顿觉这绕圈子的买卖非比寻常。追问再三,麾下官员的回话说词却甚令我大开眼界。原来当时马方政府的跨国采购只能假手所谓的本地代理经销,不得直接由部门订购。理由看似理直气壮,因为据说与本地代理打交道,不必担心其零部件的供应更换会有‘远水救不了近火’之虞。

然而这番说词很快就被打脸。当我坚持要深究此案,亲临视察其操作性能时,负责官员才万不得已结结巴巴的说,整批机车已运抵多时。试驾之后,发现既不适用,且又频频需要维修。由于零部件迟迟未到,故此只能将之堆置在废车库等待报销处理。言下之意是这批机车尚未上路,即已判了‘死刑’,等候末日降临。

此案的发展峰回路转,官员始料不及的是,经过了一番抽丝剥茧,终究是纸包不住火。原来,所谓本地的代理经销商,根本对售后维修推得一干二净;中方厂家更不曾接获马方任何相关的投诉与零部件的购置。

此案几经折腾,终能拨乱反正,让整批机车‘倖免于难’,全面恢复操作。然而这只是沧海一粟,还不足以改变体制内跨国采购的积弊。毕竟其最终裁夺权还是操诸于财政部。

或许更令纳税百姓瞠目结舌的是,朝野政党对待体制弊端的态度。坦白说,在官场里,深谙为官之道者都不想为了权限与规章之争,而妄自得罪同朝的阁僚;同时也不会对同朝的前任者动辄开铡鞭尸。从善如流者都懂得明哲保身是保住官位的不二法则。因此与其选择特立独行,想改革既订的行事规章,倒不如干脆保守安份些,

萧规曹随,沿用固有的方式,既不犯险,也不会因此得罪你的前任者,免生芥蒂。

若是事情不在自己的部门权限,那就更犯不着强出头了。虽然哪一届哪一朝的内阁阁员都会异口同声的说‘ 集体负责’ ,可这仅只是政治辞令、政客的典型虚话,绝不能当真。试想想:现实中,哪位部长会真的欢迎其它同僚对自己部门的业务说三道四?哪怕是出了大事冲击整个政府,只要不牵涉自己的部门,好官我自为之,最稳妥的反应还是选择沉默是金,犯不着做出头鸟,更遑论会‘同扛责任,集体负责 ’!

坊间一般吃瓜群众向来都知道自古以来 ‘官官相护’的官场文化,却天真的以为要惩治贪官、根除苛政陋习,就非得靠在野党崛起夺取政权不可。

但偏偏事与愿违,即便是政党轮替,换人上台,可很多前朝的苛政恶法,却还是纹风不动、依然如故。

当然这种现象同样有其自我开脱的说词。最为普遍的口径是,那是前朝订立下来的,与我无关!或是受前朝与他方签署的协议所限,动弹不得云云。

其实这种论调根本不堪一击。正因为是种种倒行逆施的苛政恶法,民众才会借选票将前朝推翻。新贵上台,本是民心所向,寄望他们拨乱反正。倘若新贵因为已摇身一变,成为了苛政恶法的得益者,而不思大刀阔斧改革之,那与腐朽的前朝何异?

抚今追昔,眼见当前的疫苗传言四起。说是有官借此自肥,狠发‘灾难财’,是耶?非耶?可能又是一出‘罗生门’ 。然而可以肯定的说,目前跨国疫苗的施与受,都是国家行为。马来西亚至今尚无自制疫苗的能力,当然只能直接进口疫苗成品的份儿。各款疫苗自有公价,缘何负责部门对相关价位,却一直讳莫如深,故作神秘?中间还刻意仿傚当年国阵前朝的作法,凭空加插了一家官联公司,全权处理进口疫苗!

我左思右想,就是想不透这家官联公司到底还有啥角色可扮演?其实,除了平白狠赚它一笔差价(price differential ) 以外,难道进口疫苗还有可资加工的空间,可让该公司参与不成?

https://www.kwongwah.com.my/20210525/还有什么不能垄断-?/

Tuesday 25 May 2021

Mandarin和滿清有關麼?

/ 古德明

有朋友來信問:「英文Mandarin一字,指中國國語。或云本意是『滿州話』,先生以為然否?」按「滿州話」與「滿州人」,英文都叫Manchu,例如:She is a Manchu and naturally speaks in Manchu, not Mandarin(她是滿州人,說話自然用滿州話,而非中國國語)。那位朋友所述恐無根據。

Mandarin一字,與Manchu這個字相似,不少人因以為與滿清有關,甚或說是「滿大人」三字音譯。但查查牛津詞典《The New Shorter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一切就很清楚。這個英文字始見於十六世紀末,也即明朝末年,源出於印度梵語之mantrin,而mantrin是「minister(大臣)」的意思。以前,mandarin可指任何亞洲國家的官員,後專指帝制下的中國官吏,到了十八世紀初,Mandarin也可指中國國語,這演變牛津詞典沒有解釋,但可以推斷。

中國歷代朝廷多數都在北方,官員也多說北方語言,於是北方語漸漸成為「正宗」中文,而官家說的也就是「官話」。明朝謝榛《四溟詩話》卷三論《古詩十九首》,推許其文字質樸自然,並批評士人太過嚮慕官話:「及登甲科,學說官話,便作腔子,昂然非復在家之時……官話使力,家常話省力;官話勉然,家常話自然。」官話既獲士大夫奉為「正宗」中文,英文於是把官家(mandarin)所說的話,稱為Mandarin,和中文的「官話」同義。

今日,中共的普通話已經取代了「官話」或「國語」,而英文之Mandarin,也被什麼Putongnua取而代之。

https://hk.appledaily.com/columnist/20210524/4TWGYNUGQZEENNK6D7DACB35SI/?fbclid=IwAR30XgQSr8lUCPqkVHwRTzR4ZQeb83UJ1Iqhl9VvESUz_kEe2FEjpY3A7vo

Monday 24 May 2021

寧願移民

/ 啊樂


自去年生日之後,無論在辦公室,還是在朋友的聚會中,席間總會提到「什麼時候移民?」,似乎移民的選擇,已經是老早的一個決定,只是欠了一個時機而已。我一直深信,凡事的因緣際會,由認識、聚頭、結合,和離別,從來都是密不可分的因果循環。

在我們父母那一代,早已經經歷過一次移民潮,他們的決擇之所以矛盾,當中包括的是早年對不同社會制度的信心,還有自己已經定型的生活模式,比權量力,然後他們選擇留下來,大抵是一場未知對錯的賭博。所謂「未知對錯」,因為問題原來一直存在,傳承至造成這群八、九十後今天的兩難局面。有人說,趁年紀還小,到處楊梅一樣花,跑到別處重頭開始,未嘗不可 ; 亦有人說,此時正好造就人才缺口,是年輕人向上流的機會。關於兩者矛盾,關於移民的決定,難有定案。

或者這正是一個時代循環的接駁口,各人也在盤算得失之際,其實暗地裡也作了一個決定。時間洪流之中,大概容不下太多遺憾,既然選擇了,只好堅信前方花兒將會盛開,倒是對刻下一個坦然的自慰。

「聚散匆匆,此恨年年有」,出於宋代的詩句。今天讀起來,似乎特別傷感。不過,時間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使人悲傷,也有撫平傷口之效。然而,今日寧願離開一個熟識的地方,相信除了是需要一種當刻的勇氣,還有一種暗藏的惋惜。原來有一種道別,沒有淒美的聲畫,也會無聲仿有聲的被記住,大抵有天回首重遊舊地,這闋輓歌才黯然奏起。

https://www.inmediahk.net/node/生活/寧願移民

Saturday 22 May 2021

真正的「自古以來」

/ 陶傑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政權爆發戰爭。拜登聲明支持以色列自衛反擊。中國外長則宣稱,歡迎以巴雙方派代表來中國相討領土紛爭。

中國有此氣派值得歡迎,特別是當中國要將「中國模式」擴展世界,重整世界秩序、企圖取代美國為首的許多「話語權」的時刻。

於領土紛爭,「中國模式」的申述很簡單,就是以「自古以來」如何如何,四字判斷。釣魚台、香港、西藏、台灣,俱「自古以來」為中國領土。有人批評:此一「自古以來主義」,「古」到什麼時候,失諸粗疏。

猶太人的「應許之地」

但用來解決以巴紛爭,對付雙方的政治宗教糾結、加上知識分子各種意識形態論說的複雜化,中國式「自古以來」的領土觀念申述,就像古希臘阿歷山大一刀砍斷「戈耳狄俄斯之結」(Gordian Knot)的智慧,化繁為簡,手起刀落 —— 世界上的事,許多畢竟沒有那麼複雜。

由《聖經》的「創世紀」,猶太人的始祖亞伯拉罕,收到神諭,在「應許之地」建立家園。此一領地範圍,包括迦南(Canaan)和巴勒斯坦。領土範圍在希伯來《聖經》中早有記載。在「創世紀」與「出埃及記」中,也有明言。

此等經典,比阿拉伯文的「可蘭經」早出現至少6、700年。自古以來,有明確佐證:耶路撒冷至今有大衛城,大衛就是公元1000年前以色列的君主。上帝差遣撒母耳去伯利恆、冊封大衛為以色列王。所謂「大衛用一顆小石頭擊殺巨人哥利亞」,此一典故人人皆知。

如果亞伯拉罕和摩西相當於中國人的炎帝黃帝,大衛王就相當於猶太人以色列的秦始皇。雖然猶太人缺乏秦始皇及其後裔殘暴的基因。這一切就是「自古以來」巴勒斯坦及更廣泛的領土、屬於猶太人的歷史鐵證。

羅馬帝國 「迫走」猶太人

以後凱撒大帝佔領了巴勒斯坦和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以色列王國淪為羅馬的殖民地。但是凱撒還冊封了猶太人的希律王(King Herod)「高度自治」。希律王得知伯利恆有一嬰兒出生,即將成為猶太人之王,遂下令全國殺嬰。其管轄範圍,也有清楚界定。

因為羅馬帝國,令猶太人離開中東,遷徙到斯基提亞和巴比倫,然後進入羅馬,成為首都羅馬主要的經濟勢力。有點像1949年之後的香港,上海人帶同資金與工業技術逃亡來香港,聚居北角成「小上海」。但猶太人的足跡,隨着羅馬帝國的版圖遍布整個歐洲,是故分散而聚居,以希伯來文和猶太教為宗,憑着高超的做生意技巧,斂積財富,然後受到歐洲國家的歧視和驅趕,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希特拉滅猶至高峰。

戰後1947年11月,聯合國通過第 181 號決議,在舊有的巴勒斯坦地區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 包括加沙地帶在內的 1.18 萬平方公里地域劃歸「阿拉伯國」,耶路撒冷國際化。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宣告成立。就在以色列建國第二天,周邊的埃及、敍利亞、伊拉克、黎巴嫩、約旦和巴勒斯坦游擊隊即聯手進攻,企圖扼殺以色列。

當年僅這五國就有4000多萬人口,而以色列只有60萬人,尚無正規的軍隊。然而,頑強的以色列人以陣亡近百分之一人口的代價,打贏了這場戰爭。

以色列人的鋼鐵意識

從以色列建國的1948年到1982年,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共展開了五次中東戰爭,以色列不但沒被毀滅,而且愈打愈強,並佔領了大批阿拉伯領土,其中包括 1967 年在「六日戰爭」中佔領了加沙。

1993年9月,以巴雙方簽署宣言。199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接管加沙,加沙六成左右的土地實現自治。

2005年8月15日,以色列實施單邊行動計劃,開始從加沙地帶撤軍。當年9月12日,已完成撤軍,結束對加沙地帶 38年的佔領,加沙徹底歸還巴勒斯坦人。以色列至此,仁至義盡。

2006年1月,哈馬斯在巴立法委選舉中擊敗主導巴勒斯坦政壇將近半個世紀的「法塔赫」(Fatah)政黨,贏得大選。

2007年2月,哈馬斯與法塔赫簽署「麥加協議」,組建聯合政府,但哈馬斯以恐怖主義組織出身,拒絕交出軍隊,實現軍隊國家化。

2007年6月,哈馬斯與法塔赫爆發血腥內戰,控制了加沙。儘管國際社會多次譴責哈馬斯的恐怖活動,強調必須尊重以色列的生存權,但這個 1987 年成立的組織,始終拒絕承認以色列,目標就是「將以色列從地圖上抹去」。

欺凌者:阿拉伯世界 被欺凌者:以色列

哈馬斯控制下的加沙,變成了恐怖襲擊以色列的基地,各種人肉炸彈不斷在以色列爆炸。以色列人修築了 681 公里的圍牆,基本上堵住了人肉炸彈和非法移民。但哈馬斯並不死心,不斷從居民區向以色列發射火箭彈,據統計,自以色列撤出加沙的 3 年半中,哈馬斯已向以色列發射了6000多枚火箭彈。2008 年12月19日,哈馬斯與以色列為期半年的停火協議到期,12月27日,戰爭爆發。

以兩千年來的因果,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事實,以色列都是在被整個阿拉伯世界欺凌的一方。但以色列科技發達,男女平權,不但有女兵,而且有數以百計女數學家、女工程師、女科學家。以色列女總理梅爾夫人,以民主選出掌政權,比英國的戴卓爾夫人早十年。

所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方」的,是以色列而不是哈馬斯。

https://www.cup.com.hk/2021/05/20/israeli-palestinian-conflict/?fbclid=IwAR07ZM_lRPkqWWFXqTGeRVMw9xgKjxc_1KTbGWixn5-_TJlOw-QNUnFGZPE

Thursday 20 May 2021

不住於心

/ 葉一知


佛誕說放生,想起一件陳年舊事(如果你聽過,你追看我的文章已達十年以上)。

那一天我在宇治,在河邊賞櫻。鋪滿花瓣和落葉的石壆上,我看到一塊枯葉在動,很奇怪,於是走過去看看,才發現那是一隻小蝙蝠。

過了一會,牠向河裏飛,又迴轉過來,繞了一圈,想在剛才的岸邊降落,但落點不準,在離岸僅半尺位置掉到水裏。

我跑過去看。蝙蝠不懂游水,只瑟縮一團,了無聲息,也可能過於細小,連拍翼掙扎都不能,眼看只能隨着流水漂到大海。

我不敢用手把牠撈起,於是在地上拾了根小樹枝,希望把牠「撩」回岸邊。想不到,牠雙爪立即抓緊樹枝,顯示出很強的求生意志。待牠抓緊後,我慢慢把牠拉到岸邊,輕輕一提,讓牠離開水面。牠慢慢爬到岸邊,抓緊岸邊的泥土,爬到安全位置。

之後見牠舐乾身上的毛,便知道死不了。

佛教導:不住於心。做了好事,積了業,要放下,如常生活,不要老是時刻記住要做好事,老是記住自己做了多少好事,老是算計自己何時有好報……,因為這些都是心魔。

我很少跟人說這件事,但想借這件事,強調放生這種行為完全不符合佛義。滿心計算去買東西放生,把積福量化成「我放了一萬元生」,均非佛義所說,害苦動物,更是造孽。與其放生,不如少殺生,多救生。

這些佛理,叫你放生的人不會跟你說,還會說不買牠們也是給人吃了,因為那有違市場道理。

https://www.inmediahk.net/node/生活/不住於心

Tuesday 18 May 2021

阻反猶為重 歐多國政府只能撐以色列

以巴新一輪衝突進入第二週,歐洲多地星期六(15日)出現聲援巴勒斯坦人的示威,但相對民間聲音,歐洲多國政府仍傾向支持以色列,因為對他們來說,阻止國內反猶較他們本身如何看待以巴問題,更為重要。

在英國,星期日傳出一段影片,顯示掛了巴勒斯坦旗、相信是聲援巴人的車隊,播放反猶口號,朝野兩黨黨魁都公開譴責事。

在德國,支持巴人示威除了燒以色列國旗外,還襲擊猶太人設施,又有反猶口號,內政部長警告會對這些行為嚴厲執法

N年前曾在此blog說過,隨着時間流逝,歐洲左右翼對以巴問題的態度其實對掉了——以色列立國之初,左翼支持以色列,右翼反對猶太人復國,因為二戰後不久,以色列仍屬弱者,以色列早年左翼政黨較強勢,長年執政,因此左翼親以。而當時帶有種族主義的右翼,仍以猶太人為針對目標。

但大概七、八十年代開始,歐洲左右翼立場掉轉。左翼較傾向巴人,因為以色列逐漸成為爭拗中強者的一方,而且以色列改為右派主導,而歐洲右翼要展示反移民立場時,開始改為針對穆斯林。

即使如此,就算左派上台執政,其政府仍要撐以色列,或至少不嚴厲抨擊以色列,最多是呼籲以色列保持克制,因為反猶的問題在歐洲仍然存在,且十分真實,仍有機會變成嚴重種族主義襲擊的事件。

始終歐洲有過千年的歧視猶太人歷史,他們較擔心反猶,特別是有猶太人大屠殺歷史的德國,政府對以色列的支持稍為鬆口,都可能釀成嚴重反猶。

法國的處境最棘手。以人數計算,法國同時穆斯林和猶太人人口各自最多的歐洲國家,所以法國更首要考慮防止以巴衝突輸入為國內種族衝突。

而在一眾歐洲國家中,法國算是在表示支持以色列時,言辭最謹慎的一國,因為法國政府要考慮國內龐大穆斯林的感受,也要顧及跟北非國家的特殊關係。

政府在示威前禁止巴黎的示威,並決定以水炮驅散巴黎示威者,便是基於2014年聲援巴人示威變成嚴重反猶襲擊。2015年全年多宗恐襲中,其中一宗也是針對猶太人超市。

http://europechinese.blogspot.com/2021/05/blog-post_17.html

Friday 14 May 2021

人生階段與時間感

/ 魚之樂


卡夫卡寫過一些極短篇,都是寥寥幾句,其中一個我特別喜歡,題為《下一個村莊》。我看的是英譯 The Next Village,在網上找到一個中譯,譯者是高晞:

我的祖父常說:「人生苦短。如今它在我的記憶中壓縮到這種程度:比如說我幾乎無法理解,一個年輕人如何能下決心騎馬去下一個村莊,而不擔心 — 且不說甚麼不幸事故 — 光是這日常平安的一生光陰對於這樣一次出行是遠遠不夠的。」

這就是整篇了,根本不成一個故事;如果當是故事看,那故事性便在於沒有寫出來的部份:祖父有甚麼經歷,以致他會這樣說?顯然令人費解的是最後一句,很有弔詭的味道 — 一生光陰那麼長,怎會遠遠不夠時間騎馬去下一個村莊?

這樣語焉不詳的極短篇,不同的讀者可以有大異其趣的理解,各取所欲無妨。高晞的中譯有一個有趣的註腳:

《下一個村莊》作於 1917 年 1、2 月。最早的標題是《騎馬人》,後改為《短短的時間》。據說卡夫卡係受老子《道德經》第十八章中的「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啟發而作。1919 年發表在《鄉村醫生》中。

這裏有兩個小誤,「第十八章」應為「第八十章」,而《道德經》的原文是「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不過,對我來說最大的問題是《道德經》這兩句並不能幫助我理解這個短篇。

《下一個村莊》這個標題比《騎馬人》和《短短的時間》都要好:以騎馬比喻人生度過的時光,實屬陳腔濫調;「短短的時間」一語則過於空泛。「下一個村莊」是意思豐富得多的標題,其中的「下一個」含蓄地點出了人生如逆旅,而「村莊」表明那是尋常的人間,卻可以發生獨特的故事。

看完這個短篇,我立時得出的理解是,卡夫卡講的是人生階段與時間感 (sense of time) 的關係。那是「祖父」的說話,是一個人生走到差不多盡頭的人對時間的看法,表達了他的時間感。和「祖父」對比的是「年輕人」,祖父無法理解年輕人的決定;然而,他也曾經是年輕人啊,是過來人,為何有此「無法理解」?那是因為祖父已失去了年輕時的時間感。年輕時,日子只是一天一天的過,沒有具體意識到人生的長短,模模糊糊覺得一生還有很長的時間。年輕時作一個決定,大概還是會辨別重要的決定和不(那麼)重要的決定,卻不會想到,即使是一個看似不重要的決定,也可以對一生的發展方向有極其重大的影響 — 這種影響,往往要等到很多年後回顧細想,才豁然明白。

那弔詭的最後一句,我是這樣理解的:「日常平安的一生」,是無風無浪、卻同時浪費掉不少時間的一生;這樣的一生,對比於「騎馬去下一個村莊」的種種可能,是貧乏的,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實現那種種的可能。不過,當時只道是尋常,要到人生的盡頭時回望,才意識到,尋常的只不過是自己的目光。可惜已經太遲,往事如煙,人生至此已無力改變或挽回了。

http://fishandhappiness.blogspot.com/2021/05/blog-post.html

Tuesday 11 May 2021

莊子、令孤沖以及盜亦有道 |

/ 盧斯達

雖然金庸是國父黨和南來文人的合體,可說是小說界大魔王,但小學時讀《笑傲江湖》,也帶走一些念想,影響至今。令孤沖在華山派和五嶽派的遭遇何其慘烈,世代間卻是永不休止的華爾茲,別人的孩子死不完。

不同版本的岳不群,忠於原著都是讀書人模樣,頭上一頂明朝儒生樣式的方帽,仁義道德的提倡有很多,亦合了我們尋找的父親形象。前途談判期間,大學生寫信問北京,香港將來會否有民主政改?趙紫陽回覆說,當然會有。或者說歷年來學生捲入麻煩事,大家都會找校長主持公道。令孤沖比較迂腐,但形勢之下被迫出櫃。理解真相和江湖,屬於半推半就。為何我們會找岳不群,因為他投射出一個是非對錯的結構。在該結構中,人會安心,便喊爸。後來岳不群一直迫害大師兄,行事和「魔教」中人沒有太大分別,都在搶辟邪劍法,之前一直被信仰的偉光正價值結構,就一直崩潰下去,後來的韋小寶即令孤沖崩潰後的產物。

不跟師傅一道,日月神教也不是歸處。任我行亦非常魔性。最後令孤沖沒有做正派 CEO,也不掌管日月神教,去了移民。江湖還是屬於其他人,不必武功特別高,而是要有跟敵人纏鬥至死的「政治意志」。例如風清揚,他隱居後山。沖虛道長,他曾對令狐冲暗示岳不群有問題,但也點到即止,可能因為岳不群在江湖圈了不少粉,是好人君子,與之衝突的結果很難預料。

前輩武功高,但對江湖的野心退了火。左冷禪應該武功略遜,但他對營建勢力的心機超過其他人。表面看來,故事安排一班道家人做「真正的正派」,例如令孤沖、風清揚、沖虛道長,但結果也可看作道家人的 last try 遭挫敗。「正派」最後自相殘殺而凋零,神教則由向問天接手。你可以想像,江湖很快又會腥風血雨。

為甚麼故事中的道家化身們,最後沒有「真正打敗」正派和邪派兩個極端勢力?因為你要發動一場江湖仇殺,就要講一個故事,動員江湖中人為某個理想赴死。這理想可能是「消滅邪惡」、「光榮復仇」、「統治世界」,沒所謂的,而道家卻不願講大仁大義,拒絕用仁義之名驅策別人。孔子以來,大家講「名正言順」,政治上人事上,重視「正名」。例如打仗要「出師有名」。老莊早就看穿了當中玄秘,想通了智巧的人們,絕不介意量身老作一個名義,為自己行動開路。岳不群用師門之禁、養育之恩等等驅策令孤沖,而王侯將相則用更大的名義去號召殺人盈野。故事中的道家系人物在交友上,見你真情真性,就當你是個好人。在道德不再黑白二分的故事世界,「真」似乎是唯一剩下的拱心石。

金庸在《笑》的後記說:「中國人在道德上對人要求很寬,只消不是損害旁人,就算是好人了。《論語》記載了許多隱者,晨門、楚狂接輿、長沮、桀溺、荷丈人、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等等,孔子對他們都很尊敬,雖然,並不同意他們的作風。」不管是選擇入朝做官、做隱士、做刺客,只要落落大方,不自欺,活在真實之中,沒害多少人,就算是好人。

這種處世態度,或只能成小羅漢,自己稍得解脫,但只能眼看世界漸漸陷入更大的騙局。世界很多爭端都是因為有人提倡「仁義」而起,因為「觀念」可以將諸個體捆綁成一個行動的集體。現在你說要打假新聞,大家會恐懼新一輪的言論清一色。然而「假新聞」確實不對,消滅了不是好事?於是就有人用打假新聞的名義,去消滅自己不喜歡的言論。美國總統選舉期間社交和主流傳媒的戮力同心,向全世界示範了「言論自由絕非沒有限制」的真相。消滅假新聞和「極右」這樣的大仁大義,就將很多「自由社會」本來認為不合理的事情,都接受了。

國際上,用環保、建構國際社會、法治、人權等高大上名義來掩蓋的黑幕,也有很多。就算是第三世界民主化理論,當初也被利用來粉墨美中建交:只要我們協助中國富起來,她就會自動演變,有中產階級,就會有民主中國。我個人是不相信有人誤判,如果你每一條 MC 都答錯,那就不是真正答錯。美國的戰略家何其精明,他們了解這個預想不會發生,但有錢,可以對抗蘇聯,你賺不賺?而且還能說自己是幫中國人,幫第三世界,說出來也爽得很。人文關懷。

莊子《胠篋篇》都在談現代的事。有說「胠篋」是動詞,指撬開他人裝財物的箱子,即盜竊。莊子開首說,一般人有需要保衛財物,就有工匠發明鎖、繩索等。然而當更強的盜賊來到,整個寶箱都可以拿走。那麼「防盜裝備」的發明者,亦可說是為大盜累積財富。推而廣之,創設道德、價值、制度的「聖人」,也為國家級層面的盜賊提供了方便。因為「聖人之教」太好用,可以將鄉里聯合起來,漸成一個國家,看似很好,但齊國的權臣田家只要殺齊簡公一人,廣大的國家就馬上全套落入他人之手。

上古傳說中到東周之間有四個君子,最終都不得好死,為何?時空一轉到了傳說中的大賊盜跖和門生的談話。門生問:盜賊這一行,有沒有「道」?盜跖答:當然有,你知道某個地點有寶藏,能人所不能,聖也;行動時一馬當先,勇也;行動完成殿後,義也;能夠準確評估行動成功率,知也;賊贓分得均,仁也。做賊也有仁義禮智。

小時候以為莊子真的在講「盜亦有道」,但其實他只是在講怪論,怪論是不直接講出道理,因為道家不想自己也成為提倡某觀念的「聖人」,而等讀者從言論矛盾處自然領略某種道理。莊子有意用盜跖之口,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並非認同搶劫行為,而是說大仁大義的口號,也可以被盜賊應用。一時貪心或者迫於生活的盜竊行為,對世界沒太大危害,但當盜賊自己都發展出一套「聖人之道」,各種衝突就會越演越烈,因為一切已經「意識形態化」,最後就是國家級盜賊「竊仁義并斗斛權衡符璽之利」。

為甚麼會有「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同樣是竊,但你竊是因為貧窮,田家竊齊卻是「為了國家」,他的大仁大義,比你的小仁小義要大,所以諸侯竊國反而更加「名正言順」,山呼萬歲,而你偷一塊麵包,卻要被追究下獄。「仁義」吹得越大,不合理的事情就越多。總結下來,是「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聖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聖人」制禮作樂以為利益天下,卻製造了盜跖和田家。

如果你是一個製造寶箱的匠人,一生的功名都在這了,你不會喜歡自己的智巧最終淪為惡人兇器的事實。所以法治死未、怎樣對待法庭,這個問題不用談,談了就傷和氣。

明朝遺民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這樣談君主制:「雖然,使後之為君者,果能保此產業,傳之無窮,亦無怪乎其私之也。既以產業視之,人之欲得產業,誰不如我?攝緘縢,固局鐍,一人之智力不能勝天下欲得之者之眾,遠者數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潰在其子孫矣」,也相當的莊子氣。你會覺得絕聖棄義的講法太過極端,欠缺人文關懷,想通一切卻陷入虛無,怎麼行呢?

可怕的是確實沒有解方,這個世界無時不在發展,不可能回到道術理想中觀念未曾分化的原始世界。左冷禪和岳不群總是會贏,他們舌燦蓮花、口舌便給,必然擁有江湖,道術往往戰敗。當情況壞到某個地步,最終我們都會用聖人之道武裝自己,在世界上競逐一下,也成為世界越來越可怕的其中一個 contribution factor。當你想到這裡,也會發現一種「真」。在黑暗之中,剩下一個紀念品。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Saturday 8 May 2021

你與惡的距離

/ 區家麟


伊朗是執行死刑全世界第二多的國家,但電影《惡與他們的距離》 (There is No Evil)不是談死刑,講的是當人們面對泯滅人性的體制時,如何助紂為虐、有何選擇、反抗有什麼後果。

影片得柏林影展金熊獎,異見導演拉素羅夫 (Mohammad Rasoulof) 本身就是一個反抗暴政的傳奇。他因為早前的禁片,被當局頒下「禁拍令」,但他沒有屈服、沒有收聲。《惡》的四個短篇,是他偷偷摸摸拍出來,在室內拍、在黑夜拍、在深山拍、在沙漠拍,演員與工作人員都冒著遭政權報復的危險;《惡》片贏得柏林影展榮譽,導演不能出國領獎,更因此被判監。暴政害怕得獎,因為他們自知滿身瘡疤,因為他們最痛恨有勇氣的人民。

拉素羅夫說,故事靈感從一次經歷啟發,他有天在街上碰到一位曾拷問過他的強力部門人員,於是暗地跟蹤,卻發現他與常人無異,不特別邪惡。《惡》的人物都是如此,他們是關心家庭的丈夫、是奉公守法的市民、是想念女友渴望假期的小兵。他們工作環境枯燥、工作也很單調,如常地聽音樂煮咖啡,轉眼間就要做愧疚終身的事。

他們是暴政機器的小齒輪,他們嘴巴仍會掛着一絲理想,也總會為惡行找到辯解,例如那些都是壞人死不足惜呀,又或是忍一時海闊天空呀。「死刑」只是借喻,現實中每天都有人殺戮,他們「依法」、根據「程序」,他們殺人不見血,清除不服從的人、清洗我們珍重的價值。

為了減輕罪疚,官僚層層分工,罪惡也分割得微小,例如決策前成立一個委員會,集體負責就無人負責,殺掉眼中釘之後,理由「依法」不公開,也謂「不評論個別個案」,推卸責任。又例如每次異見者行刑,要首先有人制訂法律、有公檢系統強力部門去執行、有法官「依法」;行刑前有文件、有人帶領死囚、有人準備問吊刑具、有人按掣、有人踢開墊腳的櫈。

每個人似乎微不足道,每個人都罪孽深重。

「你的力量就在勇於拒絕。」導演如是說。當然,你得有準備,放棄所謂的成就,犧牲眼前所有,換取下半生心安理得,無愧天地。

https://aukalun.blogspot.com/2021/05/blog-post_5.html

Friday 7 May 2021

戒之在心

/ 果然是大師


根據律典的記載,佛陀的僧團建立之初,由於弟子皆是累世修行的上根之人,因此,不需要佛陀制定戒律,規範弟子們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大家即能安於修行,而不會做出不該做的事,借用孔子所說的話:從心所欲,而不踰矩。

有一天,舍利弗在打坐中突然生起疑問,想著:過去的佛世中,哪些佛的佛世佛法較久住?哪些佛的佛世佛法較不久住?舍利弗納悶著,便起身去問佛陀。佛陀當時立刻給了答案:「毗婆尸佛、式棄佛、拘留孫佛、迦葉佛這些佛世的正法較久住,而隨葉佛、拘那含牟尼佛的佛世,正法較不久住。」

舍利弗趕緊追問:「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佛陀解釋:「因為隨葉佛、拘那含牟尼佛沒有廣為弟子開示佛法,也沒有制定戒律、解說戒律,並且要求弟子遵守,因此,隨著這兩位佛陀及他們的聲聞弟子們一一入了涅槃,佛法便像散落的花朵一般,風一吹,便隨之四散,因此,佛法沒能久住。」

當時,舍利弗一聽,立刻胡跪合掌道:「那麼,為了讓正法久住,請求世尊為我們制定戒律、解說戒律吧!」當時,佛陀立刻阻止舍利弗,說:「制定戒律是為了阻斷防害修行、攪惱自己與他人,乃至讓自己無法得解脫的惡事,然而,目前我的出家弟子並沒有人做出這樣的惡事,因此我不制戒,我不能在沒有人犯錯之前,就先制下戒律防止犯錯。所以,別再說了!」

後來,隨著出家弟子人數漸漸龐雜,比丘之中開始有人做出具爭議性的事,佛陀得知後,考量事件造成的業與業果,而隨之一一制定了戒條。

從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知道,佛陀制定戒律是基於慈悲,因為從因緣因果來看,種下惡因,要不就是攪惱他人,終將為自己帶來惡果;再不就是讓自己的心處於不安之中,進而無法得定生慧,障礙修行。隨著出家眾的知戒、持戒,在家眾才能信樂護持,正法也才有長久住世的可能。

然而,佛陀制戒的態度,並不是預設大眾都有犯罪的傾向,也因此,佛陀不在弟子們沒犯錯之前就預先制戒。此外,每項戒條中,除了治罰之外,也羅列了「開緣」一項,亦即,在某些因緣之下,不得已做出違犯戒相的事,是不算犯戒的。其中,最重要的開緣依據,在於犯錯時是有心還是無心,例如,是否有殺心、盜心⋯⋯若是無心,則重罪可輕判,甚至判為不犯,只是,隨所做的事,仍有各自的因果需負。

因此,戒,是為了對治發動身口二業,犯下錯誤的那顆心,而不是為了懲處犯錯的行為,因為犯的種種錯事、罪相縱然有千千萬萬,歸結其根源,不外乎心裡的貪瞋癡慢疑所致。因此,戒律,從不是為了懲處人、懲處罪惡,而要杜絕罪惡,也無法僅從戒律著手,而是從心開始。

當罪惡發生時,需要追根究柢的,是心發生了什麼問題;需要致力的,是解決心的問題,並預防更多的心發生問題,這是佛陀的慈悲,教導我們的。

https://www.facebook.com/ddc.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