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30 July 2013

興權會兄弟命運迥異

俗語有雲“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哥哥烏達雅古瑪和弟弟瓦達慕迪在2007年杪聯同一群印裔維權律師發起了一場興權會大集會,對印裔社會與經濟遭到邊緣化作出最強烈的控訴。兩兄弟為了族群的命運,不惜“拋頭顱、灑熱血”。

弟弟瓦達慕迪當時是著名的人權律師,擔任興權會主席職,而哥哥烏達雅則出任興權會法律顧問。興權會展開的抗爭,包括入稟倫敦皇家法庭起訴英國政府,為印裔先輩入境大馬工作卻慘遭剝削150年之久討回公道。

就在大集會前幾天,瓦達慕迪、烏達雅及數名興權會印裔領袖遭到警方援引煽動法令逮捕。弟弟瓦達慕迪當時因為拒絕保釋,而被扣留在警局內;結果,哥哥烏達雅扛起領導擔子,於11月27日成功號召3萬名印裔走上隆市街頭示威。這是大馬印裔社群多年以來一場最大規模的街頭抗爭運動,時任內長賽哈密以威脅社會公共安全為由,把興權會列為非法組織。在一片風聲鶴唳之中,即大集會的兩天后,瓦達慕迪飛赴倫敦,選擇了“海外流亡”。

至於哥哥烏達雅在大集會後不久遭警方扣捕,並在內安法令下被關押了近兩年之久。

兩兄弟一人在國外,一人在國內,以不同的方式和管道,繼續他們的鬥爭。

308政治海嘯,大馬政局出現新版圖,民聯壯大起來。而興權會經歷內外衝擊,組織內部四分五裂。一些領袖“出走”加入民聯政黨,而烏達雅也在事後投入籌組新政黨,並擔任人權黨籌委會總秘書。

政治有一切可能性

政局波譎雲詭,局勢瞬息萬變,誰又會料到原來同一條船的兄弟,到了關鍵時刻,卻是“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

瓦達慕迪獨自一人在國外流放近5年,於2012年8月1日返馬,國內政局已然“景物依舊,人事全非”。因為種種利害關係,烏達雅和瓦達慕迪兩兄弟已是漸行漸遠。

不知是天意,抑或是巧合,6年後的同一天,弟弟瓦達慕迪西裝筆挺的在國會宣誓為上議員,接著下午赴國家王宮宣誓就職首相署副部長。另一邊廂,哥哥烏達雅古瑪在法庭面對煽動罪名的裁決,被判坐牢2年半,法庭諭令刑期即時生效,烏達雅即時被送入加影監獄服刑。

這裡的政治玄奧在於兩人做過同樣的事情,但待遇和下場卻完全不同。

作為他們的父母,看著一個兒子當官,另一兒子卻成了階下囚,那會是一種怎樣的內心煎熬和矛盾啊!

當官的瓦達慕迪選擇投身政府體制內,繼續他的政治信仰和鬥爭。這是否能真正為印裔社群謀求福祉,時間將會是最好的證明。

烏達雅則選擇了另一條艱鉅的抗爭之路,他展現了不輕易妥協的堅韌精神和勇氣,贏得族群的尊重,更是一個政治典範。

所謂政治是一切可能的藝術,政治裡沒有永遠的敵人、也不會有永遠的朋友;誰又能夠斷言烏達雅和瓦達慕迪兩兄弟會不會又攜手同心呢?

葉敏《光明日報》

http://www.guangming.com.my/node/170249

Friday 26 July 2013

溫良恭儉讓

『溫』者,中庸是也。不寒不燥,不急不徐,行住坐臥,穩如泰山,自可心不慌,神不散,有助心法。

『良』者,仁心也。萬法唯心,心何有大用,慈悲同在,仁者無敵,諸生煉法,辛苦犧牲,若無悲愿,仁心驅動,其心難現,則法亦難成,悟之仁心為何,則其力無窮,有助心法也。

『恭』者,明理是也,禮之用在於檢束身心,行於方寸之間,則心不外放,戒定而慧,以禮之外,養理之心,久而久之,可悟理為何!誠於中,形於外,若不明理亦難行禮,悟之,則有助心法。

『儉』者,知止是也,人心不定,在於不知止,六賊之伏,在於知止,六賊既伏,則其心必止,止則定、靜、安、慮、得,心法之得,何在遠乎!

『讓』者,謙退是也,君子之行,以退為進,以無為有,以失為得,此心法之大用!俗人愈進愈有愈得,真人愈退愈無愈失,可悟出者,有助心法之煉。

http://danise19790626.pixnet.net/blog/post/42780304-%E6%B7%BA%E8%BF%B0%E6%BA%AB%E3%80%81%E8%89%AF%E3%80%81%E6%81%AD%E3%80%81%E5%84%89%E3%80%81%E8%AE%93%E4%B9%8B

Tuesday 23 July 2013

無量義經—德行品(10)

【第十一週導讀】

◎經文 進度頁數:p.134~153

大哉大悟大聖主  無垢無染無所著
天人象馬調御師  道風德香薰一切
智恬情泊慮凝靜  意滅識亡心亦寂
永斷夢妄思想念  無復諸大陰界入
其身非有亦非無  非因非緣非自他
非方非圓非短長  非出非沒非生滅
非造非起非為作  非坐非臥非行住
非動非轉非閑靜  非進非退非安危
非是非非非得失  非彼非此非去來
非青非黃非赤白  非紅非紫種種色

◎偈頌:64字(複習)

曉了分別  性相真實  有無長短  明顯顯白
無礙辯才  常轉法輪  微渧先墮  以掩欲塵
無礙辯才  常轉法輪  微渧先墮  以掩欲塵
洪注大乘  潤漬眾生  布善種子  遍功德田

◎本次導讀內容說明:

壹、禮讚佛陀的身、語、意功德,描述如來身的不著於相。
貳、其心禪寂三昧中。
叁、心、佛、眾生無差別。
肆、【歡喜做菩薩】

壹、禮讚佛陀的身(身形)、語(教育、說法)、意(領悟的覺性)功德,大圓鏡智大聖王。

大哉大悟大聖主  無垢無染無所著

《無量義經》p.134—這是讚嘆佛陀,對於世間及出世間法無一不曉,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心如明鏡清澄無染,不受外界所轉。

《無量義經》p.135—佛陀非但徹悟人生的事相,更悟入宇宙萬有、世出世間的道理。

凡夫大都自私自利,而聖人則以利人利他為目的,內心已完全無垢染,能將狂象野馬般的眾生調伏,所以即使天界、人間也都尊他為師。

究竟佛大?還是天公大?

《無量義經》P.134~135—佛為人天導師,天人即使位高如帝釋天(天公\釋提桓因),仍舊是在三界之內。我們如果想要超越三界,應該以佛為師,接受佛法的教育,否則將永遠輪迴於三界六道,成為三界中的魔子魔孫。

【20130604,精舍靜思晨語】

釋提桓因(帝釋)皈依佛之後,向佛說:「佛陀,知道佛法深廣無邊,我好樂佛法。不過,我現在無法全都接受佛陀您所說的戒,因為我的環境中。不過,我要發願,漸進受戒,我先受一條戒。」佛陀問他說:「那你發什麼心?要受什麼戒呢?」他說:「我要修一個心寬闊,若有人來擾亂我,我不會去報復他。」就是「沒有我不原諒的人」,受這個戒。

有一天,釋提桓因要來佛的道場聽佛說法。途中阿修羅刻意擾亂,釋提桓因雖將阿修羅定住,令阿修羅立誓不得擾亂,才肯放他自由。但擔心自己所做未能守戒,回到佛陀的精舍,說給佛聽,佛陀說:「釋提桓因啊!你守戒很好,你是要阿修羅發誓,要阿修羅不可擾亂,這也是一種教育,你並沒有犯戒啊!」所以這樣,釋提桓因才開始釋懷,心才放開。

佛陀就向比丘這樣說:「天帝,三十三天之王,聽了佛法,就能發心受戒,哪怕是一戒,真的也是功德無量。守戒,就是與阿修羅這樣的互動,他也很怕犯戒。經過這樣的解釋,釋提桓因心安定下來了。何況比丘,人人都要學,學像釋提桓因,哪怕是守一戒,他也是那麼堅定的心。」

這就是佛陀教化眾生,是一段一段的令眾生漸漸精進。

佛陀非但徹悟人生的事相,更悟入宇宙萬有、世出世間的真理。您想~究竟佛大?還是天公大?

《無量義經》p.134~135—佛陀就好比是人間的教授,被他教過的學生,在社會上即使擁有再高的官位,教授永遠都是他的師長。好比泰國是個佛教國家,平日就屬泰王地位最尊貴,但是每年供僧大會上,身為三寶弟子的泰王,仍舊要供養僧王,泰王以五體投地之禮,感恩僧王以宗教力量來教化人民。

天人象馬調御師  道風德香薰一切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11年●冬之卷—眾生剛強,難調難伏,而佛陀應眾生不同的根機設教、循循善誘,故為「天人象馬調御師」。

凡夫心起伏不定,發心容易恆心難,具有「調御師」的智慧與力量,才能調伏剛強的眾生心性,引導眾生去惡向善。

我們也要運用佛法自我調伏剛強的習氣,才有足夠的力量引導別人。

《無量義經》p.135—釋迦牟尼佛德高望重,人格清高,德香可以普熏一切。我們只要時時沐浴在佛法中,品德將可以不斷地提升。

戒定慧

人守五戒、慈濟十戒,持十善其道風、戒香、德香就會飄於人與人之間,並且待人寬厚,讓人看了起歡喜心,而慈濟人行菩薩道所展現出來的真善美,不就是道風德香的最佳寫照。

貳、其心禪寂三昧中─智恬情泊慮凝靜   意滅識亡心亦寂  永斷夢妄思想念  無復諸大陰界入

智恬情泊慮凝靜

《無量義經》p.135~136、176—佛陀的智慧並非世智辯聰,是出世的道種智〈即遍知世間、出世間一切道門差別之智慧〉,能成就解脫的事業。

「恬」是指心靈十分寧靜,無欲無求,不受外界所動搖。

「情泊」,佛陀以大眾為念,放下了私情,將感情放在一切眾生身上這是憐愍之情而非偏愛之情。

「慮凝靜」,佛陀為了救度一切眾生,他全神貫注,不曾有絲毫的散漫。

《無量義經》p.136~137—外道破壞佛陀僧團清譽

心是清淨,行是為了救度一切眾生。

《考驗—證嚴法師面對挑戰的智慧》p.26─面對眾生,上人的悲願。一時的感動,能否付出終生的代價?

一攤血的啟示

1966年●春—在某診所探訪病人,見到診所內地上有一攤血,經人告知係一原住民難產婦女因無力繳納八千元保證金抬離診所時,所留下之血跡。

1966.04.16(農曆03.16)—三位天主教修女(張金菊修女、黃修女、湯修女)來傳福音,與法師談人生與宗教;上人深切體悟到身為佛教徒,應具體做些利益社會之事。

過午之後,上人對眾弟子及慰留自己的兩位老菩薩(平慧永、莊是)說道:「每人每日多做一雙嬰兒鞋,即可實踐救濟事業。」又向上書的三十位信眾表示:「如希望師父留在花蓮,那麼每個人都要日日存五毛錢行善。」是日,宣布開始收善款,堪稱「竹筒歲月」的開端。同時,也是成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的醞釀時間點,可視為「成立籌備會」;從此竹筒歲月在花蓮各菜巿場傳開,獲得響應。

意滅識亡心亦寂 永斷夢妄思想念

《無量義經》p.137~139—意滅是指前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已滅了。渾然不覺!光用眼睛看,卻沒有應用眼識、意識,就會產生視而不見的情況,一個人專心做一件事,有人從旁邊走過,都會渾然不覺。眼識與意識沒有發生作用。

《無量義經》p.139—凡夫往往因為外境轉動而起分別心。佛陀雖也以眼耳鼻舌身諸根來看外境的景象,但是不會受外界的六塵所動搖~好比一面明鏡,自然能清楚地映照外境。景過,鏡子恢復光明。

《無量義經》p.138—「識亡」是指第七識(末那識或阿陀那識),「想」是指相機的底片!
第八識(阿賴耶識)之藏識也已淨化。業的種子完全藏在第八識深處。那些善種子已經達到萌芽成長,亦即轉識成智。

第九識(阿摩羅識)─清淨識,又稱為大圓鏡智。

「心亦寂」,心已達到寂靜的境地,任何聲音語言都不能擾動佛的心靈。

「靜寂」即心不動念,心靜,意志即清淨。好比一面明鏡,自然能清楚地映照外境,猶如清淨的湖水可以映照明月。

永斷夢妄思想念

《無量義經》p.139~140— 世間凡夫都被環境所左右,無法明確的掌握自己所要走的路,世間的是非不斷,人人為名利在競爭,致使人間悲劇不斷發生。而佛菩薩則已超越這些夢妄思想之念。

《無量義經》p.143—不真實的夢境、幻境。佛陀已證聖者的境界,沒有人我是非,所以妄念不生。眾生彷彿是睡夢中人,而佛陀則是守護者。他已斷除妄念,是明覺的大覺者。

《無量義經》p.143—無復諸大陰界入。無復即不再。「諸大陰界」指四大五蘊,世間萬物皆由地(骨、肉)、水(血、體液)、火(體溫)、風(呼吸)所組成,人的身體也是一樣。

世人皆虛妄~追求不真實的

【社會新聞】亂吃聰明藥  考生妄想被害  提升專注力不成  反誘發精神異常

【張博亭╱台北報導】現正值考季,許多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專心讀書,考到好成績。精神科醫師卻發現有兩名家長私下購買俗稱聰明藥的「利他能」,希望提升專注力,卻造成孩子出現幻覺與被害妄想。

一名國三男生,上月間在父母陪同下就醫,父母指今年二月透過網路購得利他能,讓孩子天天服藥,沒想到孩子舉止變怪,常覺得有人要害他。

另一病例為一名高三男生,楊聰財指該生父親自中國帶回利他能給他服用,且要他一天吃10顆(正常用藥是2顆),吃不到一個月,就出現幻聽,由父親帶來就醫。

醫師表示,利他能是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藥物,部分病童因服藥後變得能專心練書、成績變好,有「聰明藥」之稱。坊間竟誤傳可讓人專心念書,是錯誤觀念,也無法提高學生智能。若未經醫師確診,恐使服藥者引發精神異常。

應該用更符合身體休憩,時間管理、規律生活……。

貳、其心禪寂三昧中。

《無量義經》p.147

其身非有亦非無 非因非緣非自他
非方非圓非短長 非出非沒非生滅
非造非起非為作 非坐非臥非行住
非動非轉非閑靜 非進非退非安危

先描述如來身的不著於相,再描述凡夫肉眼觀佛可見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上人曾說過,從心靈的角度看無量義經,無量義經是非常事項、具體的。佛陀的心靈境界—就是那麼光明俐落,所以不執著相,不執非、不執有,這是真正的光明。

學習佛法,幫助我們透徹表「相」下的真實「性」;放下執著。

相與性的關係─水有三態:液態(水)、固態(冰)、氣態(雲霧),本質都是水。

看天上的雲!相─雲的外觀,各人所見各各不同。性─雲就是漂浮在大氣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的集合體,本質是氣化的水。

其身非有亦非無

人生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證嚴法師靜思語

《無量義經講紀》p.147—身是指色身,凡夫皆執有,有此身又有所納受。色身是由地、水、火、風所組成,何者是我?四大只要一分散則無一者是我。何時來、何時走也無法預知,因此此身並非實有。

「有」與「無」相對,生死死生具循環性,所以不要執有,也不要執無。

我們只能藉假修真,以假的身軀去體悟真理,假中有真,這是佛法的哲學,我們必須以寧靜的心來體悟。

佛陀看透世間幻滅假相,學佛者不要執著,要借假修真。

生、老、病、死,此身沒有永遠的存在,此乃覺悟此身,跟隨佛陀修行。佛讚嘆,坐禪入定,心不顛亂,離婆多第一。

非因非緣非自他

靜佛菩薩是應眾生之需要(一大事因緣)而出現,應眾生之根機而說方便法。—證嚴法師靜思語

聖者的境界,深刻的了悟因與緣的變化。一般人大都受制於因緣和合而受報。

佛陀已經超越十二因緣,只為一大事因緣而來人間渡化眾生,視救渡眾生為己任。

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非方非圓非短長 非出非沒非生滅 

《無量義經》p.149—長短、方圓乃世間相,佛陀已超越這些境界。他來世間決非受業牽引,而是眾生的根基成熟,他就來化導世間人;若世緣已盡即入滅,來去十分自如。一般人見有人出生就道喜,見有人死亡則悲傷,佛陀則來去自如,出滅皆很安泰。

非造非起非作為

前腳走,後腳放!—證嚴法師靜思語

《無量義經》p.149~150—佛陀做任何事都是做過就好,從來不執著「我是能度眾生的人」。
佛陀講法—佛佛道同,不論做了任何事情都不要染著於心,要做無相的布施。

非坐非臥非行住

期待人人注重個體之美,唯有個體皆美,才有整體的美。—證嚴法師靜思語

《無量義經》p.150~151—佛陀行、住、坐、臥皆具威儀,不須開口即可度眾生。佛弟子應好好學習四威儀。

非動非轉非閑靜  非進非退非安危

《無量義經》p.151—眾生的心因為定不下來,所以只要外境一來,即手足無措。

但是佛陀不論是外境的轉變,人事是非的攪亂,他的心都能泰然自若,閑靜而不被外境所轉。

《無量義經》p.151—佛心時時都處於涅槃的境界、不進不退,因為佛性本來就如如不動。

「涅槃」代表寂靜、沒有憂思顧慮,因為佛心閑靜,所以沒有安危的分別。

目前阿濱定期照顧一位住家附近的貧戶,一改他讓家人失望、讓街坊鄰居貼上歹子的過往。

參、心、佛、眾生無差別。

由迷轉悟—阿濱的故事

阿濱四歲時父母即離異,國小期間如被同學欺負就找朋友家人當靠山,朋友家人混幫派,告訴他:「一定要比別人更兇狠,你才會獲得尊重」。

國二開始吸毒,二十歲服完兵役,開始打零工、販毒,期間被抓三次,直到2010年4月因違反槍械販毒,再度被抓,判刑三年七個月,於屏東監獄服刑。

在監獄期間,屏東的慈濟人到監獄帶動靜思語讀書會,在一次看到蔡天勝「破浪而出」的人生故事,他想我也可以向他這樣嗎?於是就報名了讀書會,在慈濟人真情相待誠心付出愛的引導、善的教育下,25歲阿濱假釋出獄,由高雄的慈濟人接引到環保站工,也在志工的陪伴下找到烘焙的工作,生活規律,不像以前的他日以繼夜開車販毒,甚至放棄與家人的團聚,拼命的奔波販毒及吸毒,所以一念心如果是正向的,即往善的方向前進。

《無量義經》p.151—其實,我們的佛性(慧命)本來就不增不減,只是被蒙蔽而已。凡夫只要能依照佛理去實行,本性即可顯現。「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輪迴於六道的一切生靈皆有心,既然有心就可成佛,只要我們肯去學、肯去做!

非是非非非得失

對的事情,做就對了!—證嚴法師靜思語

《無量義經講紀》P.151~152—世間一切的對與錯、得與失,佛陀已完全超越了。

縱使住在世間數十年,為了名利、子孫,辛辛苦苦的工作,當你一口氣不來時,嬌妻美妾、金銀財寶一樣也帶不走。既然沒有「得」,又何必計較「失」。

非彼非此非去來

把握當下,恆持剎那!—證嚴法師靜思語

《無量義經》p.153—心淨則國土淨,娑婆世界亦即極樂,只要我們的心境平靜安樂,世間即為淨土,不必捨此而就彼。因為西方極樂世界也是我們的心境所成。

佛的心境,處在五濁惡世和清淨國土沒有差別。

去迷轉悟的人生—台中吳秋麟師兄

《慈濟月刊》556期p.9—人們擁有物資,喜歡和人相比、追求流行,欲望無盡,工商業就不斷消耗資源製造產品,惡性循環,大地受傷最深。

實用的東西最寶貴,有一顆滿足的心,知足常樂就是福。人與人之間能關懷互愛,安分守己、知足常樂,人間就是天堂、就是淨土。

非青非黃非赤白  非紅非紫種種色 

佛法很簡單,只是人間複雜;修行就是要從複雜中回歸簡單,打開心門、心包太虛。

不要顧慮「我這樣做,人家會說我什麼」,盡心做該做的事、精進不懈而無煩惱,就能趨近清淨的佛心。

這是描述佛陀的心境,不受外面的世事景象所轉。

肆、歡喜做菩薩

經就是道,道就是路。閱讀經典的意義,就是「行人問路」。現在距離佛陀住世時已經二千多年,我們既不得佛陀當面教導,但他所說的法都記載於經典中,因此我們依經讀書會,藉以了解佛陀的教育。知道了方向,還要「行」,才能真正有所前進。

讀書會中所說,都是聽得懂、行得通、做得到,聽了諸多佛陀的德行,想一想:我如何學習佛陀的哪個德行?

例如:「非造非起非作為」,即靜思語前腳走,後腳放。之三輪體空。

雜念、妄想去除;守住當下,剎那即是。

過往計較的事、曾讓自己很痛苦的經驗,現在回想,是不是能夠比較釋懷!

最後修改於 週日, 21 七月 2013 13:44

http://meanings.tzuchi-org.tw/index.php/%E8%AE%80%E6%9B%B8%E6%9C%83/%E7%B7%9A%E4%B8%8A%E8%AE%80%E6%9B%B8%E6%9C%83/item/2909-%E7%84%A1%E9%87%8F%E7%BE%A9%E7%B6%93%E2%80%94%E5%BE%B7%E8%A1%8C%E5%93%81%EF%BC%8810%EF%BC%89

Friday 19 July 2013

誠與情 生力軍再造力量

「把社區中每一件事都當成慈濟事,且每一件慈濟事都是利益人間的事。」宗教處主任謝景貴提出了未來的工作方向,也希望從宗教處再造來展現團隊力量,同時在課堂上特別提出「誠與情」專案。

北區第二梯慈誠委員幹部精進研習於16日展開,營隊為期三天兩夜。司儀蔡珮玲首先介紹參與研習的北投、淡水、內湖、汐止、基隆、文山、新店等共26個和氣區,共273位(含工作人員)幹部與精舍師父相見歡。

花蓮靜思精舍德宸師父、德杭師父將於營隊期間全程陪伴、指導。德杭師父表示,常住師父們以歡喜心迎接大家回來精進,直接或間接地為研習營服務。並叮嚀:精舍是大家的家,這個家是道場,希望善用這段完整的時間寧靜己心、凝聚道氣,再把所汲取的法髓帶回社區傳承。

培養人才 體貼法親

「為什麼人人可以開法船?」宗教處主任謝景貴(惟崵)明白地說:「因為這艘法船是堅固的。」課程上,宗教處主任謝景貴擔任講師,特別提出了「誠與情」專案與宗教處未來的工作方向。

謝景貴主任表示,上人要我們做的事,一定有其因緣,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的因緣,依其因緣給予合適的藥方。以賀伯颱風為例,上人指示慈誠委員的組織架構,由早期的「人緣」伸展為以「地緣」來分組,真正落實關懷社區。

宗教處未來的工作方向,謝景貴希望從宗教處再造來展現團隊力量,除了慈誠、委員,期待同仁多多投入各項功能。在慈濟沒有永遠的幹部,人人都有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謝景貴勉眾:「在因緣之下,具備幹部精神與特質的人就要去承擔。」針對培育中、新生代人才、幹部推薦。惟崵表示,不能為了一些數字而忽略了有願、有心、有熱誠的人,真正做到適材適用。

邊做邊調整,謝景貴說明宗教處再造要做到的四個原則「整合組織架構、強化實質運作、建立永恆制度、落實人才養成」。即將規畫的功能整合,以簡單不複雜為原則,如此即可減少會議,節省時間去做人間菩薩大招生。再來是歸類功能、普遍協助,也就是小組關懷,多組活動。惟崵特別強調法親關懷,要了解法親遇到的問題進而去協助或善解,真正體貼到法親的心。

用心入法 人人承擔

慈濟做的是入世的傳法,要有功能組的承擔,謹記人人都是組織架構中的合心、和氣、互愛、協力。謝景貴強調,不要看外相,真正堅持的是內在的精神,以及有沒有在法上用心?「最重要的是,要把社區中每一件事都當成慈濟事,且每一件慈濟事都是利益人間的事。」

汐止區江必義對於講師所談深感認同,也覺得慈誠委員要樂於配合,既已入慈濟宗門,就要遵守四法四合一架構,在社區力行以達立體琉璃同心圓,如此才能提升慈濟整體活動力,因此樂見「誠與情」專案的推動。

內湖區陳福地師兄談到邀請組隊成員承擔勤務,一定要秉持「誠與情」。他以自身為例,蘇力颱風來襲,他誠懇邀約請隊員幫忙,很快就獲得允諾。這些年,他體會到只要自己有歡喜心,天天發好願,就很容易邀請人來承擔勤務。

文山區黃永福認為協力隊長是第一線,一定要找有心、有力的人一起來做,讓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邀請人承擔勤務時,態度要柔軟、說話要客氣。

智慧妙法 從恭敬中求得


北投區邱鄧春枝說:「環保站有一位師兄,投入慈濟五、六年,現有退轉之心,但每年歲末祝福都還是會來。」德棨師父指導可以請合心一起去關懷,因為上人對每一個弟子都不放棄。

德棨師父再問:在座委員進慈濟多少年了?這麼多年有沒有改變,會員有沒有減少?汐止區的廖秀蘭(委員號一千多號)回應,早期只是一直做,現在智慧有增加,會員也有減少。德棨師父期望委員們要秉持初發心,用心地募心募款。

慈濟人不只要把事情做完,更要有把事情做好的態度,不僅要具有責任,更要有使命。如何去做?德佺師父提示,就是人與人之間要多互動,觀看他人的感受,說話傷人不是直心,而是不用心,應該要有同理心。

法華經中提到,五千弟子離席不聞佛法,不是他們已經會了,而是這些人心存高慢不想學。德超師父再三叮嚀:「珍惜聞法機會,聞法一定要用謙卑的心,智慧從恭敬中求得。」

慈濟道場是一個圓形的道場,靜思弟子亦有先來後到,在世俗有句傳言:「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德宣師父期望:「慈濟宗門裡面的靜思弟子,一定要『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後浪相惜讓。』」

(文:彭鳳英、葉淑貞、謝玉琴、黃金英、劉秋伶、王怡文 花蓮靜思精舍報導 2013/07/16)

http://tw.tzuchi.or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2338%3A2013-07-19-02-21-12&catid=107%3Ataiwan&Itemid=554&lang=zh

聞過則喜


很多人都接受不了別人的批評,就算批評的只是小過失或小缺點,亦會不以為然,也許能裝作若無其事,心裏已然不快。假如被批評的乃聲名、面子、或形象攸關之事,有些人更會立刻擺出一副作戰姿態,一定死不認錯,有你沒我。

接受批評的最高境界,當然是子路的「人告之以有過則喜」(《孟子》〈公孫丑上〉)。陸九淵擴而充之,而有「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與傅全美書》)之說,是知與行都兼顧了。其實,「知過不諱」(不隱瞞自己的過失)和「改過不憚」(不怕困難、努力改過)都可以在行為上強迫自己做到,反而是第一點的「聞過則喜」無法勉強 --- 假如你聞過不喜,你是沒可能強迫自己當下由不喜變為喜的。

怎樣的人才會聞過則喜呢?自大和自卑的人都不會:自大者不能忍受膨脹的自我被迫縮小,自卑者接受不了萎縮的自我給再踏一腳;只有自信而不自滿、力求改善自己的人,才較有機會做到聞過則喜。

打個比方:有些人視自己為一件已完成的名貴雕像,假如給人指雕像有瑕疵,是會非不得已才承認的,因為承認了就等於要降價。有些人視自己為一件已完成的廉價缸瓦,假如給人指缸瓦有裂痕,也是會非不得已才承認的,因為承認了就出售無望,甚至變成毫無價值 。另外一些人視自己為一件未完成的泥塑,還可以改變形狀,修正塑得不好的部份,著眼點不是價值,而是如何塑成更完美的作品;假如有人指出泥塑的不當之處,那是求之不得,欣然接受,因為可以據此而加以改善。

你視自己為雕像、缸瓦、還是泥塑,要看你的性情、經歷、和修養,前兩者大都不由自己控制,只有修養可以靠自己的努力。然而,就算性情和經歷配合,要修養到聞過則喜,也非一朝一夕之事。因此,聞過則喜的人是稀有品種;假如你能強迫自己做到知過不諱和改過不憚,那已是很不錯的了。

《魚之樂》

http://fishandhappiness.blogspot.com/2013/07/blog-post_17.html

Thursday 18 July 2013

無量義經—德行品(9)

【第十週導讀】

◎經文 進度頁數:p.113~133

其比丘名曰:大智舍利弗、神通目犍連、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彌多羅尼子富樓那、阿若憍陳如;天眼阿那律、持律優波離、侍者阿難、佛子羅云、憂波難陀、離婆多、劫賓那、薄拘羅、阿周陀、莎伽陀、頭陀大迦葉、憂樓頻螺迦葉、那提迦葉、伽耶迦葉,如是等比丘萬二千人,皆阿羅漢,盡諸結漏,無復縛著,真正解脫。

爾時大莊嚴菩薩摩訶薩,遍觀眾坐各定意已,與眾中八萬菩薩摩訶薩俱,從坐而起,來詣佛所,頭面禮足,遶百千匝,燒散天華、天香、天衣、天瓔珞、天無價寶,從上空中,旋轉來下,四面雲集,而獻於佛;天廚天鉢器、天百味,充滿盈溢,見色聞香,自然飽足;天幢、天幡、天幰蓋、天妙樂具,處處安置,作天伎樂,娛樂於佛,即前胡跪合掌,一心俱共同聲,說偈讚言:

◎偈頌:64字(複習)

法身大士   慈悲菩薩   其心禪寂   常在三昧
恬安淡泊   無為無欲   顛倒亂想   不復得入
靜寂清澄   志玄虛漠   守之不動 億百千劫
無量法門   悉現在前   得大智慧 通達諸法

※本次導讀內容說明:

壹、如是等比丘萬二千人,皆阿羅漢,盡諸結漏,無復縛著,真正解脫。

一、大智舍利弗—智慧第一,尊者的發心與疑悔。
二、神通目犍連—多生之業,一生報盡。
三、天眼阿那律—佛陀的斥喝與尊者的精進。
四、持律優波離—講究平等精神的佛教。
五、周利槃陀伽—人人皆有清淨的本性。

貳、與眾中八萬菩薩摩訶薩俱,從坐而起,來詣佛所,頭面禮足,遶百千匝,燒散天華…

一、真正的念佛是「心中要有佛」─慈濟宗門繞佛繞法。
二、真正的供養。
三、佛法生活化─慈濟是動中取靜的道場。

參、歡喜做菩薩

壹、如是等比丘萬二千人,皆阿羅漢,盡諸結漏,無復縛著,真正解脫。

阿羅漢

《無量義經》p.128—「阿羅漢」即證得小乘極果(最高境界),不必再來輪迴的聖者。但他們著重自度,只求自己得解脫(自心清淨無煩惱),沒有普遍利益眾生。

法華會上佛陀告訴舍利弗等比丘,有誰願意到娑婆世界弘揚《法華經》,五百羅漢等見三界如火宅,娑婆世界的眾生剛強難調伏,所以他們稟告佛陀,願意到他方國土弘揚《法華經》,不希望留在娑婆世界。

盡諸結漏,無復縛著,真正解脫

《無量義經》p.128—「漏」即煩惱,「盡諸結漏」就是完全除去所有的煩惱。不會再受到見思惑的束縛;解脫惑業之繫縛,解脫三界之苦果。

上面這段的經文,介紹佛陀座前的大弟子,萬二千人,每一位都是證悟聲聞乘最高果位阿羅漢的大成就者。他們各自有其修證功德的擅長之處,在僧團中無人能出其右。

走入人群的修行─上人常說慈濟世界是復古佛陀在世時,確實如經典中所記載,在人群當中「無量法門 悉現在前」,如能深入,則每一境界、每一人事無不都是法,即能「得大智慧 通達諸法」,透過這一些大比丘、阿羅漢的的故事,我們也能有所學習。

一、大智舍利弗─智慧第一,尊者的發心與疑悔

《無量義經》p.113~116

●八歲時已智慧超群,國王舉辦宗教的辯論大會,他勝過所有的論師。
●無法開解「情」的謎題,繼續找尋明師。
●馬勝比丘威儀啟發舍利弗道心。「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做如是說。」
●率弟子皈依佛陀座下,精進求法。

【思‧想一想】

二千多年前,馬勝比丘的威儀,吸引、啟發了舍利弗的道心,無須言語即能度人。
在現代,如何能內修己德,舉止端莊、合乎禮節,是慈濟人非常注重的環節。上人的要求嚴格,希望慈濟人用心進修德業,希望樹立團體整齊形象,令人見了心生歡喜。
想一想,對於「形象威儀」為什麼要這樣嚴謹?

資深委員林勝勝師姊說:團體的氣氛,令人見之起歡喜,人家才會喜歡您,喜歡您的團體。看到您就想知道您的師父是何人?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1998年●夏之卷—「右肩挑起如來家業,左肩擔起慈濟的形象,胸前呈現個人的氣質。」這是上人對慈濟人的深切叮嚀。

對於慈濟人的形象,上人的要求雖然嚴格,但是用意是希望慈濟人用心進修德業,亦希望樹立團體整齊形象,令人見了心生歡喜。

有位師姊與上人談及委員留長髮或剪短髮的問題;基於委員實身負有任重道遠的使命,上人話語遂顯得相當嚴肅、明白而直接。上人表示,世間萬物,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是攀緣心所造,不是真心所現。凡夫就是被虛幻不實之相所迷,執假以為真,所以才落入相的陷阱中而無法自拔。然而執相而求雖是凡夫愚癡行徑,但在人世間,終究必須藉相明心,所以還是要照顧好自己的心,展現美好的形相,使人見了由衷敬重,如此才能帶動他人加入大愛行列。

慈濟人之所以受大眾稱許氣質好,就是美在端莊、整齊。就女眾來說,女人就要有女人溫婉柔順的氣質;長髮挽髻、穿著素雅、進退有禮,這就是端莊的形象。至於男眾則要有雄健的氣魄、英挺的風姿。因此,女人留長髮才能顯現溫柔婉約的氣質,男人剪短髮,才顯得潔淨有朝氣。

「慈濟人彼此要互為明鏡,相互調整身心。自己先將心調整好,自己這面鏡就會清明;心鏡明澈就能清楚映照他人,規勸他人改過遷善。我非常期待人人注重個體之美,因為唯有個體皆美,才有整體的美。」

《無量義經》p.45—舍利弗的發心

修行的過程中,必然有種種考驗─舍利弗在過去生,身為大長者發大心,將身體布施給眾生。遭天人試探宏願是否堅固……。深感心灰意冷,本來修大乘行,願意捨身為眾生,遭遇逆境之後,決定回到小乘獨善其身的修法,直到今生遇見釋迦牟尼佛才有所改變。

〈2013年6月下旬~7月初,上人於精舍晨語開示法華經〉—圍繞著舍利弗的疑與悔

舍利弗見菩薩得佛授記,尤其心內欣慕菩薩弟子眾圍繞佛陀,佛陀在大眾中說法,雖然個人理解不同,卻是相同的歡喜。

〈2013.7.3,靜思精舍晨語〉—舍利弗心生感傷

《法華經第二卷》「嗚呼深自責,云何而自欺?我等亦佛子。同入無漏法,不能於未來,演說無上道」—懊惱別人都被授記,故自責;明明自己可以行菩薩道,卻停滯自己,跟隨佛陀數十年,始知自己停留在中小根基,差在哪?差「發心立願」。和佛的距離無以倫比,差太多!差「沒有在菩薩道上力行」,差在沒有立即發心立願入人群中。

「昔日疑悔,今日疑悔盡斷」,知道菩薩道才是行得通的路。

實則,佛陀視眾生為一子,佛對眾生無分別,慈悲施大教,說菩薩法,一語三關!上中下根氣;一開始就教大家「人人皆可成佛」,是我自己分類;是我自己心量小、知見小。知道一切苦來自無明煩惱,理解到如何心靜除煩惱,但只到此,尚未有無上佛道,立世的懇切。

二、神通目犍連—多生之業,一生報盡

《無量義經》p.117~119

●目犍連是佛弟子中「神通第一」
●過去生造網捕魚,傷害無數的生靈,因此後來受到巨石碎身之報
●因過去生曾遇到一位辟支佛,聽到佛說殺生的業報,他就放下漁網,修行去了
●今生得遇佛陀,成為佛弟子而修成「阿羅漢果」

《無量義經》p.117—我們應該要了解,每個人在累世中因為無明而造下無數的業,業大如須彌山。佛教徒並不是已經在修行即可事事如意、不生病、沒有災難。修行最主要是在改變過去不好的煩惱習氣,使自己了解業從何來而不再去造惡業。

三、天眼阿那律─佛陀的斥喝與尊者的精進

《無量義經》p.120~122

●有心修道,但是常常昏沉
●佛陀斥喝,睡如海底蚌,千年無法聞佛名
●堅不闔眼求開悟,雙眼終失明
●用功修得天眼通,用心看世界

事理印證:用心看世界‧環保志工曲素岷

在高雄高雄南屏環保站,環保志工曲素岷,雖然雙目失明,但卻能善用雙手的觸覺與用心,與罹患小兒麻痺的吳秀玉兩位共同成就環保因緣與功能互補,只要一有空,兩人就結伴做環保志工,彼此作對方的眼、對方的腳,不懈地做著垃圾分類。

儘管眼睛全盲,慈濟環保志工曲素岷卻能透過雙手的觸摸,清楚的分辨出每一支握在手中的空玻璃瓶,曲素岷指出,她知道自己看不到,但看不到不見得無法用手代替眼睛,因此當她在從事環保回收後,靠著丈夫與兒子很用心的協助她辨識玻璃瓶後,沒花費多少時間,曲素岷就像明眼人一樣,清楚的分辨出手上的玻璃瓶。

每一瓶在曲素岷手上的玻璃瓶都能清楚的講出它的品牌與樣式,讓與會人士訝異不已。

曲素岷充滿法喜的指出,對於眼睛全盲但卻能毫無失誤的分類出各環保回收品,關鍵在用心,曲素岷指出,上人說「只要用心再用心,不要小看自己、人有無限可能。」

四、持律優波離─講究平等精神的佛教

《無量義經》p.123 

●出家前為宮內理髮匠,出身卑賤
●眾生平等,佛陀慈允進入僧團
●發心精進,持戒精嚴受人尊敬

五、周利槃陀伽─人人皆有清淨的本性

《無量義經》p.127

●愚鈍,記不得法
●佛開方便法,掃帚掃地掃心地
●心中雜念掃除,開啟自心智慧

貳、與眾中八萬菩薩摩訶薩俱,從坐而起,來詣佛所,頭面禮足,遶百千匝,燒散天華…

大莊嚴菩薩引領了八萬位法身大士,作了一場殊勝的禮敬和供養。目的之一是表達虔誠的禮敬,因為有恭敬的心,才能真正受持到殊勝的妙法。另一作用是莊嚴道場,令與會大眾的心境因為莊嚴美妙的氣氛而收攝、專一。

《慈濟人精進手冊》p.103—佛制時代的社會習俗,如有喜慶或長者壽誕, 弟子或子孫聚繞以歌詠來讚頌長者為家庭或社會的貢獻。佛陀制教後,佛弟子均循此習慣繞佛,右繞三循,歌頌佛德,佛法漢傳到中原,古德以繞佛、念佛、浴佛讚頌佛陀無量功德,延用至今。

【思‧想一想】

您曾想過,在現今社會「繞佛」的意義嗎?
慈濟宗門共修特有的「繞佛繞法」用意又為何?

一、真正的念佛是「心中要有佛」─慈濟宗門繞佛繞法

宗教的禮儀,是為培養內心的虔誠。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00年●春之卷—全省精進幹事研習—真正的念佛是「心中要有佛」。

佛是教人「念佛、法、僧」既是身為三寶弟子,就要對佛、法、僧三寶起尊重、恭敬、虔誠的心,也能培養慈悲心。念佛是憶念佛的德,心中要有佛,沒有佛心就是凡夫。
真正虔誠念佛,念得佛心為己心就能破除煩惱,這種念佛才是真功夫。

慈濟的法門,就是簡單莊嚴。

〈20121201,慈濟海外培訓慈誠委員精神研習會〉—大家在這幾天繞佛繞法,本師釋迦牟尼佛,他是我們的教主,是四生之父也是人天導師,因為他的覺悟是超越人天……所以學佛的人念佛,是要藉著佛的名號提醒自己,提醒自己本有佛性,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將佛陀的佛號念成自己內心的自性佛,所以我常常說,心中有佛,藉佛陀覺悟的方法來啟悟自己、開示眾生,我們每一個人本具有佛性。

慈濟的法門要記得,就是簡單莊嚴。 只要自己很虔誠念佛,一句佛號,能看開天下煩惱,這種念佛才是真功夫。所謂「心淨則土淨」,我們的心清淨,立地就是淨土。慈濟「預約人間淨土」,希望人人心中都是淨土;要對三寶─佛法僧起恭敬心,法才能領納。

繞佛繞法—踏行、口誦、法入心,攝心常在法

慈濟人共修時,唱誦「無量義經」經文或「立體琉璃同心圓」或「大懺悔」之偈文,虔誠以繞佛繞法。

〈2012年全球四合一幹部精進研習會〉—來自全球慈濟幹部在板橋、三重同步精進,連日唱誦「立體琉璃同心圓,菩提林立同根生,隊組合心耕福田,慧根深植菩薩道」繞佛繞法。

在板橋場的開示中, 上人以「立體琉璃同心圓」的理念,勉勵人人的心,都能跟琉璃一樣乾淨無染,才能化解災難,大地平安。

上人開示:「琉璃啊,是多麼乾淨啊,很乾淨對不對?人人的心能不能這樣乾淨啊?就是沒有,不過你念出來的時候,要不要學習把心清淨下來?」眾人大聲答:「要!」上人嘉勉的點頭讚許道:「對。」

〈慈濟人精進手冊導讀─意涵與梵唄篇〉

慈濟宗門特有之繞佛繞法,上人告訴我們:這是調整身口意清淨的宗教儀式,訓練身行威儀,內修誠正信實,達到踏行的腳步、拜誦的聲音與人合齊;從人間大藏經學習,進而入人群中,外行慈悲喜捨。

繞佛繞法雖然迥異於傳統佛教道場,卻能『攝心常在法』。

而不論是拜願或是繞佛繞法的內容,都是慈濟人當時時牢記的文字,經由儀式的不斷重複,次次提醒自我要回歸最初一念心,堅持而不退轉。

二、真正的供養

《無量義經》p.132—佛陀於法華經中再三的囑咐,只要能奉持《法華經》,依教奉行輾轉相教,佛陀就很歡喜了。

但是弟子們都非常敬重佛,燒香散華是由內心的敬重所表露出來的行為。

《無量義經》p.133—弟子……為了表示對佛的感恩與崇敬,所以仍然不忘供養。佛陀已至少欲知足的境界,但是為了順應眾生而接受菩薩及羅漢的供養。

〈20130311靜思精舍晨語〉—好修行勤供養,樂福田勤精進

修行就是要「勤供養」。對於佛陀的種種禮敬與供養,分成三種,「利供養」、「敬供養」、「行供養」:

1.「利供養」─物質的供養,就像建塔、造廟、雕塑佛像等等,或者是奉花、敬花、香、油、水果,這全都是叫做「供養」,這是眼睛看得到的。

2.「敬供養」─禮敬諸佛的恭敬心。敬比物質的供養更重要。「敬的供養」是要我們身體力行,表達出那份虔誠的型態。

3.「行供養」─最重要了!要依教奉行、身體力行,行在菩薩道中。自行,教他,我們自己能夠發心身體力行,還能影響別人也是一樣身體力行。

道理,光用說的和用聽的,無法很體會。我們就帶他來身體力行,為眾生付出,三輪體空無所求,就是「行的供養」。

三、佛法生活化─慈濟是動中取靜的道場

〈2006年感恩四十慈濟人文精神研習會〉—於彰化、花蓮等靜思堂舉行,上人數次看視大眾拜經、繞佛繞法情形,到講經堂為眾開示時叮囑:「精進一定要靜,心要靜,境要靜,這是最重要的。」佛教徒必須要有心靜的時刻,也不能不知道佛教法脈與傳承,所以要常有精進的機會。

心境靜寂清澄  精神才能敏睿明朗

除了要約制、注意自己不能發出聲響破壞寧靜,在與群體禮拜、繞佛時,也要融合、配合整體,不要讓旁人因為自己的腳步亂了、路線偏了而誤導,或是起煩惱心。

「『靜寂清澄』的心境,是真正寂靜的境界,也是精神最敏睿的時候。若在此時聽聞環境中有響動,很少人能不受干擾。」上人指出,這是因為心靜下來以後,思緒明朗;若是紛擾不安,對許多事都容易不知不覺,所以佛陀教育眾生要排除無明煩惱。

有人為了求得寧靜的環境精進,特意到山林中或是荒僻處,避開人群修行。上人則言「在清淨、寧靜的道場中能夠心靜,一出此範圍,回歸日常生活,心靈就受環境擾動,難以常保清淨。」

慈濟是動中取靜的道場

大家平日繁忙勞碌,若有機會精進,就要好好地把握。上人請大家珍惜慈濟人共修的方法,共同修行,聲音要調和,聲合心才能合;腳步整齊,心才能合齊,聽音、見形,即能知道心。「慈濟道場,就是在動中取靜的道場,雖然周圍環境在動,也要保持心靈的寧靜,藉由精進共修,培養聲音要調和,心才能合齊,腳步整齊。」

「所以佛法要生活化,讓佛法每一天、每一刻,都在我們的心中,與我們的生活同一步調。隨時隨地都能運用佛法,生活在佛法中,這才是真功夫!」

〈慈濟人精進手冊導讀─意涵與梵唄篇〉

慈濟宗門的共修法,是一種聞、思、修的動帶印證過程,共修不單只是在殿堂中,慈悲入群就是最好的修行,於是個人修行之後回到殿堂之中集體共修,靜思佛法道理,就是共修最動態的實踐。

參、歡喜做菩薩

今天的導讀中,我們分享了諸大比丘、阿羅漢的故事,了解真正的念佛是「心中要有佛」,真正佛法的應用是要生活化。

在您我身邊也有很多身心自在的人間菩薩,他們不因為客觀條件的不足,影響其發心與力行佛法。

〈歡喜做菩薩〉邀請您,想一想「佛法如何生活化?」,並分享「佛法生活化」的力行體會。

事理印證:

身心自在的路邊董事長—台中黃翠玉師姊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11年●冬之卷p.756—在大里內新市場賣素麵已十三年,市場攤販多半是師姊的會員,或投入環保志工行列師姊與顧客互動如家人,常邊煮麵,邊說慈濟麵攤貼著靜思語,擺放靜思文物,已度二十九人受證為慈誠、委員。

身心自在的路邊董事長—彰化的楊文得師兄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11年●冬之卷p.756—原是銀行行員,中年因健康因素轉業賣紅豆餅,師兄會在紙袋上親手寫下靜思語,也在攤位上放著「護持大愛臺」的撲滿,向顧客介紹慈濟,推廣大愛臺學生來買紅豆餅,就鼓勵他們參加慈青慈少,路邊傳法,結好緣。

閱讀 486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一, 15 七月 2013 07:12

http://meanings.tzuchi-org.tw/index.php/%E8%AE%80%E6%9B%B8%E6%9C%83/%E7%B7%9A%E4%B8%8A%E8%AE%80%E6%9B%B8%E6%9C%83/item/2906-%E7%84%A1%E9%87%8F%E7%BE%A9%E7%B6%93%E2%80%94%E5%BE%B7%E8%A1%8C%E5%93%81%EF%BC%889%EF%BC%89

Wednesday 17 July 2013

歸途

黃昏時刻,是一天的最美:魚舟回航,岸上的人翹首拍掌,農人荷鋤走在回家的路上,小狗在巷口安靜等著小主人放學歸來....。

年少時,讀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心底納悶:歷經艱險的人魚海上搏鬥,老人的小船拖回來的大魚,竟在途中被魚群吃得只剩下一具骨頭!難道一生的精彩,就只是空蕩的影子?

每個人都想在此生留個註解,打破紀錄,證明自己不是庸碌之輩,這有所得心,驅使我們向上,但也框架了生命的無限。

老子曾說,璞之散,則為器。器識貴以專,科技發展到最後,必然互相競爭、順服物慾,把人生導向賺錢奴隸,心靈空虛界地。

在「老人與海」故事中,大海其實是老人一輩子的朋友,不是他征服的對象!相對宇宙裡,沒有誰駕馭了誰,而是彼此的綿密契合、互相為用,這是一種心領神會,無法以言語示人,故曰:道可道,非常道....。

人生的意義,不在擁有,而是透過生活,看到智慧心本有,用之不增不減,一切圓滿具足,從此無懼於命運。

萬物的存有,來自我們心靈性感召,各有存在價值,大器大用,小器小用,法性平等,用之在妙!

因為不識自己,事事操心,爭強好勝,越來越孤獨。

被慣性奴役了的心,有多久不曾到外頭吹吹風了?幾個星光燦爛的夜,都忽略啦!朋友都以為您中了樂透,躲到外太空,有甚麼好放不下的?是那退了色的愛情,還是被冷落的熱心....。

歸途,是一條反璞歸真的路。

活在有限的器世界,所以養成了貪愛的觀念,感情越在意越痛苦,辛苦的付出換來無情的對待。

當您自見生命關係那麼大愛、無私,您當下回到清涼之境,一顆心不再往外奔馳!您變得空靈,不斷放下「我」的執著。

心境是一,如是因,如是果,一切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生命法性就藏在您的行為造作裡,等您來體會,過自主的人生。

運動衝浪,最能體會天人合一的樂趣,在各種藝術表演中,更可感到生命無我的喜悅!生命美在陰陽合諧,.....感情的經營原來有跡可循。

有我,必然墮入輪迴,不可執著靈魂為我。

歸途,是回歸自然再創新,恆順眾生任運自己。

http://blog.udn.com/halua99/7936590

Friday 12 July 2013

傾聽微風的故事

傾聽微風往事,每個故事都來自好久好久以前。

好久是多久?是花開的經過,是我從沉沉入睡又醒來,還是沒有開始也不曾結束的亙古?

 故事是:小孩和一隻鳥、老人與樹屋、流浪漢跟他的七絃琴....,但是大家還是比較喜歡聽王子與公主的相遇,感動於愛情的追求,從沒想過故事的後來一樣要用心經營。

時間,真的存在嗎?有時度日如年,有時十年一眨眼。

當您魂縈在舊夢,故事並不是故事,是正在發生的事!等到預知夢如實的在您眼前發生,您又會懷疑自己在夢中。

為了忘掉對你的思念,我願隨微風飄盪、紙鳶遠揚,像那無根的浮萍,四處為家,如那驛馬,一站又一站走過,流浪天涯。

人生最遙遠的地方其實就在你的背後,因為你永遠見不到。
感情背叛,隨時會發生,背叛的定是你的親信、好友,一切始料未及,因為你對他們付出最多,你相信他們不會、不該那麼做....。

此時,不要想誰對誰錯,你只要抽離現場,讓時間來沉澱一切!

半個月,半年,一年,甚至十年後再看,人生風景會變得完全不一樣。觸>作意>受>想>思,生命只是在經歷宿命的緣境,從中領略自己,發現、修正、更新,止於至善,究竟無得也無失。

孔子說:時而學習之,不亦悅乎!事情的本質沒變,當你從不同的角度切入,便有不同的感受,真正運命做主的是你自己。

時間是因您的執著、比較而有,當您停頓,回顧彼此,就有了時空流轉的分別!於是生老病死緊跟身後,天羅地網讓你出離不得....。

當您專心於事,您就是那事件本身,您正賞花,您就是朵解語花,喝茶時,您就是這茶香、喉韻回味,是孔子羨慕的「猷龍」,誰奈您何?您又怎知死亡不是生命美麗的演出?

這世間其實沒有「我」的存在,有的只是拼湊的記憶;我,是畫了框框的心事,故步自封的靈魂。

某些打坐入定者,已沒有時空的遮障,他們驗證了生命的重重無盡。

相,是變化的,終將成空,只有以自身去體驗靈性的無形存在,看到生命法性就在當下運作著,您才能跳脫故事,成為偉大的創造者。

http://blog.udn.com/halua99/7890373

Thursday 11 July 2013

無量義經—德行品(8)

【第九週導讀】

◎經文 進度頁數:p.93~112

船師、大船師,運載群生,渡生死河,置涅槃岸;醫王、大醫王,分別病相,曉了藥性,隨病授藥,令眾樂服;調御、大調御,無諸放逸行,猶如象馬師,能調無不調;師子勇猛,威伏眾獸,難可沮壞,遊戲菩薩諸波羅密;於如來地,堅固不動,安住願力,廣淨佛國;不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菩薩摩訶薩,皆有如是不思議功德。

◎偈頌 進度頁數:p.110~123

大醫王    分別病相    曉了藥性   隨病授藥
大船師    運載群生    渡生死河   置涅槃岸
大醫王    分別病相    曉了藥性   隨病授藥
大船師    運載群生    渡生死河   置涅槃岸

※本次導讀內容說明:

壹、大醫王,分別病相,曉了藥性,隨病授藥,令眾樂服。
貳、大船師,運載群生,渡生死河,置涅槃岸。
參、菩薩遊戲人間,意無貪著罣礙,如獅子勇猛,如赤子純真。
肆、於如來地,堅固不動,安住願力,廣淨佛國。
伍、歡喜做菩薩

壹、大醫王,分別病相,曉了藥性,隨病授藥,令眾樂服。

「大醫王」—佛陀為大醫王,普治眾生身心等病。佛陀醫眾生的身、心、是為「大醫王」。

「大醫王」指佛、菩薩。佛菩薩善能分別病相、曉了藥性、治療眾病,故以「大醫王」喻稱之。

《無量義經偈頌》p.106~107—佛以四事稱「大醫王」:

知眾生病苦—苦

人生在健康時不知苦,心就會不斷向外追逐欲念。在醫院受病苦折磨時,則常說:「我什麼都不要,只要沒有病痛就好,真羨慕您們能來去自由。」

病痛不一定只來自身體,心對境也會產生不同的苦,身心皆有不同的病苦。

「生老病死」四苦中,以病最苦。

「八福田」中,看病為第一福田。

知眾生病因—集

佛陀如同眾生的醫師,同時也是一位心理學家、宇宙大覺者及眾生的慈父,因為了解眾生的心性,所以能夠很快診斷出眾生病因。

佛陀在久遠之前,就已能分析出眾生的病,源於生理和心理。

知對治授藥—道

只要深入佛理,自然會涉獵身體研究,這是因為人世間的學問都不離「身心四相」。

身體有病,須以藥物對治;心理有病,則需要以法要對治。

佛陀開八萬四千法門,就是針對眾生有不同病因對治受藥,此即佛陀的智慧。

知病因已癒—滅

佛陀知道眾生的身病、煩惱皆已除去。如世間醫師診斷後對症下藥,……療程後再做檢查,確認疾病的病根已完全去除。

佛陀知道眾生的病不離四諦,因而開示「四諦法」。

《無量義經偈頌》p.109~110

苦—眾生合不來時,就會導致天下和社會的病。眾生為何不調和?因為心理產生無明所致。

集—歸納種種不調和所導致的「苦」,皆由貪嗔癡八萬四千煩惱所「集」。佛陀分析眾生之苦,是來自於「集」,即集合種種不調和的源頭。

滅—因此要消災解難,必須先從消除每個─人心靈的無明做起,倘若人人能「滅」除內心無明,則身心健康。

道—滅除眾生無明病痛的方法,就是「道」。

古人云:不為良相,必為良醫。

上人常說:妙手妙法妙人醫。妙法就是妙藥,可醫身心之病。

醫病醫人又醫心

《無量義經》p.95—佛菩薩如大醫王,「王」比喻傑 出優秀的領袖。醫王乃指優秀的醫師,他的醫術高明,可以分別眾生的病症,同時又精通藥理、正確的施藥。一般人生病,最怕碰到醫術、醫德不好的醫生,如果診斷錯誤、下錯藥,生命就完全沒有保障。有的人生病不肯找大夫,自作聰明亂服成藥,也會弄巧成拙、延誤病情。

《無量義經》p.96—眾生無量,煩惱也無量,煩惱即眾生的心病,心病需要心藥醫,而佛法可以醫治心病。 佛菩薩能了解我們的煩惱,觀機逗教,以種種殊勝的教法來調適我們的病症;法即是藥,佛菩薩視眾生的病而施展教法,使眾生歡喜信受。

《慈濟月刊》557期p.101—眾生苦難偏多,有人貧窮困苦,有人突發意外災故,都需要及時救援,然而更多的眾生,苦於內心的貪瞋癡慢疑五種心靈的病苦,需要以法藥來醫治。

妙手妙法妙人醫,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實例分享

溫馨醫病情

上人在志工早會上,分享這次行腳的溫馨見聞,其中在嘉義大林醫院有一位92歲的老人家,前後動了三次髖關節的手術,長達兩年多的治療過程,老人家沒有恐懼,全心全意信任醫師,終於讓他恢復了原有生活機能。證嚴上人說,這就是醫者佛心能救拔病苦。

已經高齡92歲,黃老先生在動完髖關節手術之後,恢復原有的生活機能;長達兩年多以來的治療過程,他對大林慈院劉耿彰醫師是全心信任,更是全心感恩。行腳回來的證嚴上人,分享這段溫馨醫病情,期許醫者如佛心,繼續守護生命守護愛。

關山慈院往診‧社區醫療遍十方

關山慈院潘永謙院長與醫護人員居家往診,社區醫療的足跡片及海端、池上等地,大醫王提著醫藥箱沿著山路蜿蜒來去,為了守護健康。

不只是醫療照護,醫護同仁還幫行動不便的老伯伯種菜,幫忙他的生活,啟發的伯伯的心,希望自己也有能力幫助別人。

人醫會~濟貧義診,貧苦災苦,及時拔除,身心病苦。

在慈濟,有一群人,每到假日就會主動聚集,儘管山高路遠,耗費時間精神,也沒有任何報酬回饋,但他們卻甘之如飴,他們自發性的組成「行動醫院」。這個行動醫院名為「慈濟人醫會」。

「人世間誰能無病?生老病死這是很自然的法則,但是病很折騰人,而且病在交通不方便的地方,還有的是窮又病,這都是苦,苦上加苦,令人很不忍心,看到社會上一群大醫王,肩負醫療使命,投入慈濟這個團體「人醫會」,庇護健康的生命,尊重生命,同時拔除人世間最痛苦的病痛,很令人感動。

醫病醫心—大醫王

《無量義經偈頌》p.110~113—八大苦中,病為最苦,貧加病痛,苦中加苦。四大合一,八步跨國,濟貧義診,貧苦災苦,及時拔除,身心病苦。

《無量義經偈頌》p.114~115—上人手札:八大苦中,病為最苦,貧加病痛,苦中加苦。

八苦:

一、生苦;
二、老苦;
三、病苦;
四、死苦;
五、愛別離苦—相愛的人無法在一起,為人間一大苦。
六、怨憎會苦—不愛的人,見面就生氣,偏偏要共處。
七、求不得苦—想要卻追求不到。
八、五陰熾盛苦—一生的日常生活中,皆不離「色、受、想、行、識」。

四大合一,八步跨國,濟貧義診,貧苦災苦,及時拔除,身心病根。

八大苦: 眾生在世間,物質缺乏時很苦,精神上若空虛也是苦,六道輪迴更是苦。八大苦都是苦。菩薩發起深切的慈悲心,要拔除眾生的一切痛苦。

《慈濟月刊》556期p.87—慈濟所做的濟貧工作,就是在解決眾生現實生活上的痛苦。

慈濟人集合多數愛心人的力量去救濟貧困的苦難人,解決他們生活及心靈上的困難。

無力就醫者我們舉辦義診,以藥物解除他們身體的病苦;物質缺乏者,我們給予食物與衣服;無家可歸者,我們也有照顧戶的住宅安頓他們,在食、衣、住、行各方面,拔除他們的痛苦。

人的病苦是三分身病、七分心病,所以除了給他們藥物上的治療之外,還要在精神方面加以鼓勵與安慰。你們都是發心的菩薩,在物質及精神上都要平行布施,使眾生能夠得到快樂。

貳、大船師,運載群生,渡生死河,置涅槃岸。

《無量義經》p.93—菩薩如大船師,古時候,商人出海尋寶必須要有船師引導,否則便有迷航的危險;菩薩引導眾生離苦得樂,猶如船師一樣,運載眾生渡生死河,登到涅槃彼岸。

《無量義經》p.93—眾生心「生、住、異、滅」。過去的修行人比較容易得道,但是現在的人修行卻很難有成就,因為過去的人生活純樸,而且直心為道場,聽法之後很容易相信,也能夠專心受持。現在的人即使有心修行,卻常受外境干擾,所以要有所成就比較難。

渡生死河,置涅槃岸

《無量義經》p.94—我們也要訓練定力,千萬不要讓壞的習慣養成,反則心一亂,想要恢復寧靜就很困難了。一塊白布如果染上了污點,到即使洗到布將破了,汙點仍然不易清除,我們的心也是一樣。

《無量義經》p.94~95—「涅槃」就是寂靜的境界,是希望眾生的意念端正。心中無煩惱即輕安,身心輕安即快樂。世間的快樂都是短暫的,所以佛菩薩度化眾生,教我們以智慧轉化境界,才能安住於涅槃寂靜、身心輕安中。

舊法新知:菲律賓─運「慈」施「悲」,啟發大愛,因地制宜的以工代賑。

菲律賓的慈濟志業發展,從1994年僑居當地的林小正(慈謙)師姊在當地展開。

首推慈善、醫療

早年以急難救助為主,於災後賑濟災民。又因與崇仁醫院結緣,呂秀泉醫師大力支持,促使菲律賓場場大型義診,服務人數驚人,腫瘤、兔唇等重病症狀之多,為全球慈濟世界義診場次中最為罕見。

急難救助、離島義診,在菲律賓慈濟志業中,推展極為出色;但在地慈善、長期照顧等落實並不徹底,曾經,上人讚歎義診屢屢現佳績同時,也殷殷叮嚀:「莫忘慈濟是從慈善起家,應多落實社區慈善的推動。」然而,菲律賓慈濟人卻是憂心菲國貧困人數龐大,一旦做了恐會救不完。上人無奈地說道:「開飯店哪有怕人吃的道理。」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12年●春之卷—有愛讓人尊重

每在急難現場,菲律賓慈濟人總不遺餘力宣導資源回收,告訴大家所收到的毛毯,是來自回收寶特瓶還原再製,鼓勵大家做環保。

上人言:「有錢不一定能讓人尊重,是要有愛才能讓人尊重;你們這幾年來用愛付出,讓當地人尊重華人,而且無論是人醫會義診、勘災賑災,或是對貧困者發放物資,都同時宣導環保,以及『竹筒歲月』的歷史與精神理念,讓每一個人都有機會造福。」

「讓受助者捐零錢投竹筒,並非募其金錢,而是要他們起一念助人的善心,知道我們給予的物資與救助金,就是來自社會上點點滴滴的愛,自然心存歡喜與感恩。以佛法而言,心存感恩與歡喜,在內心已有一顆善種子;無論多寡,量力布施,即是造福。」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09年●秋之卷—菲律賓慈濟人展開大規模賑災行動

2009年9月26日,菲律賓遭受凱莎娜颱風侵襲,一波特大豪雨帶給菲律賓大岷區,即大馬尼拉都會區的二十三省與臨近共二十五省嚴重的災難,死亡人數上升將近百人,幾十萬人無家可歸。

沓沓倫社區環保站距菲律賓分會園區有二十分鐘車程,在2003年來到花蓮慈院接受連體嬰分割手術的慈恩、慈愛姊妹與家人就住在環保站裡。前天下午,環保站開始淹水,一家人躲到環保站的最高處,但水勢愈來愈大,到了傍晚積水已達一層樓高,一家人利用打包成一大包的回收寶特瓶漂浮水上如同浮艇,划到教堂避難。附近居民亦仿此法逃出,感恩幸好有慈濟環保站的寶特瓶救命。

已知有六個慈濟家庭受災,但是大家都先放下自家災情,昨日開始勘災、發放,努力在停水斷電的會所煮熱食供應給幾乎一整天都沒有用餐的災民。上人感恩慈濟人無私的付出,且言這波災難就如同臺灣八八水災,不僅受災面積廣大,水退後也留下厚厚的污泥,清理復原工作費時費力。

慈濟志工將大岷區(Metro Manila)馬利僅那巿(Marikina City)列為重點援助區,展開垃圾清除、消毒、發放、義診等救援行動,上人慈示「以工代賑」計畫,以每日工資400元菲幣帶動當地居民投入災區清掃、賑災,一方面早日讓巿容、居民生活恢復往常,另一方面讓受災居民不至於因受災而使生活陷入困頓。

《慈濟月刊》516期●衲履足跡—人人共福力

因地制宜的以工代賑方式,不只讓災區清理進度大幅提升,同時也能濟助受災民眾生活。連日來馬利僅那巿馬蘭代里許多以工代賑居民受慈濟志工感動,昨天表示不支薪自願工作:「慈濟人啟發我們『人助自助』觀念,這是我們應該做的!」

上人讚許菲國慈濟人不只啟發民眾的愛心,也啟發其智慧,了解到與眾和合、互助互愛的大力量。「鄰居彼此幫助,大家都能開心歡喜,人人力量會合,就能淨化大地。」

《慈濟月刊》516期●衲履足跡—運「慈」施「悲」

「許多受災民眾生活本來就貧窮,甚至沒有戶籍,難以造冊發放。發予工資鼓勵其投入清掃工作,亦等於急難救助的應急金發放。」「以工代賑」激起了受助者自助自立之心;居民同心協力讓市容煥然一新後,還上街遊行對慈濟表達感恩。上人欣慰於當地民眾心地純真、易於帶動,也有回報之心。「雖不幸受災,若能啟發自心覺性,轉變人生,從受助者轉為助人者,亦是有福!」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12年●秋之卷p.459—菲律賓以工代賑清掃家園,感動各界人士投入。

本土志工招募,謀生職訓計畫,以工代賑做環保

希望這分已被啟發的大愛能延續下去,2009年11月首批菲律賓馬利僅那志工研習會在靜思堂展開,共有四百九十五位來自囊卡、馬蘭代及杜瑪那的鄉親參加。均為「以工代賑」小組長們,也是第一批慈濟種子。

《慈濟月刊》518期●衲履足跡—自愛、自治

菲律賓以信仰天主教、基督教為主,上人讚歎本土志工不受限於宗教名相不同,能用智慧親近善法而願意接受,志工培訓時更用心學習生活儀軌、繞佛繞法澄淨心靈。

其中有位居民洛德,聽到蔡昇航師兄鼓勵大家「不抽菸、不喝酒、不賭博」,而思及兒子因買菸遇刺受傷時,曾接受慈濟襄助醫療費,不禁感動淚下。住在囊卡里的二十七歲婦女迪諾,育有五個孩子,曾因搶劫和竊盜罪入獄五年;她坦言認識慈濟後人生觀有了很大的改變,希望和慈濟人學習如何幫助別人。

「要影響別人,先改變自己。要及時自救自拔,進而度人。」上人稱許菲律賓本土志工有心投入且好善向道,慈濟人要用心開發、深耕這一片片純真的心靈福田。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12年●秋之卷p.745~747—凝聚華人志工及本地志工心力,改善社會現況 。以工代賑是因地制宜的慈善援助方式,為應2009年水災、風災、火災三合一在菲律賓的嚴重災況。

《無量義經》p.111—菩薩為了引導眾生發覺自己的佛性及淨化心地,所以他們到汙穢的是世間來度化,讓眾生先了解、淨化自我,然後去實行正法,將來就可以擁有清淨的國土,也可以與佛一樣有同等境界。

佛教談慈悲,有的人說:「佛教徒只要修行就好,何必素食呢?」事實上,吃素就是為了培養慈悲心,不忍食眾生肉。從佛法的觀點來看,食一切眾生肉,就像是吃過去生的父母、眷屬或者兄弟姊妹的肉一樣。

2013年3月3日志工早會上人開示:「現在要趕快及時耕耘心田,要把人間愛的種子,自我撒播,希望人人都有這一粒菩提種子,菩薩自度,自我耕耘心田,還要把這畝心田的粒粒種子,撒播在人與人之間。」

參、菩薩遊戲人間

《無量義經偈頌》p.119—菩薩遊戲人間,意無貪著罣礙,如獅子勇猛,如赤子純真。

《無量義經偈頌》p.120—菩薩要有付出無所求,苦眾生之苦、行眾生坎坷路的精神;人間雖是堪忍、苦難的世界,但對菩薩而的言,因為歡喜而不覺苦,只要心念一轉,就能忍人所不能忍以平靜心面對所有環境,度過種種坎坷。

為愛生財,遊戲人間

2006年親節前夕,慈濟志工陳美玉收到的母親節禮物是片名「超級台傭」的紀錄片。她的女兒蘇柚年用鏡頭記錄擔任慈濟榮譽董事的媽媽,白天為4戶人家幫傭、晚上去補習班當清潔工的點點滴滴。

陳美玉說,女兒蘇柚年不以她為人幫傭為恥,她為女兒感到驕傲。美玉小時候很窮苦,曾受過善心人士幫忙,嫁為人婦後,丈夫在紡織廠工作的微薄薪水,要奉養父母與一家四口,沒有能力幫人。1998年她受到證嚴上人的感召,發下捐款100萬元給慈濟基金會行善的宏願。

美玉師姊說,好友得知她發的宏願,笑她自不量力。她先標會當準備金,再四處找幫傭機會攢錢,騎著機車往返大直、羅斯福路、永和等地,傍晚趕回家做飯、做家事後,再去補習班當清潔工,打掃完回到家已是凌晨時分,每天只睡5、6個小時;最高紀錄是一次替4戶人家幫傭。幾年下來,陳美玉終於完成捐100萬元的心願,並成為慈濟榮譽董事。

《無量義經》p.100—這裡的「遊戲」並非指世間的玩樂,而是以無得失、掛礙之心去行六度。

菩薩於人間教化眾生,絲毫不以為苦,雖然付出全部的精神,但只要看到眾生快樂就感到安慰;佛菩薩不斷地倒駕慈行,遊化於娑婆世界,從來不因眾生的剛強難以調伏,而產生絲毫退卻之心。

《無量義經偈頌》p.120—做人間菩薩不只要堪忍,還要承擔責任,因不忍眾生受苦難,而發願投入苦難中撫慰眾生,拔苦予樂。

肆、於如來地,堅固不動,安住願力,廣淨佛國

2011年10月23日志工早會上人開示:「我一直一直期待要落實社區人間菩薩大招生,就是要造福利益眾生,這兩天在晨語(早課)中也提到,佛陀來人間莫非就是要教導我們如何自救救人、自度度人、自覺覺人,開啟人人的心門,讓人人這一份與佛同等的佛性,與菩薩同等的願力能提升起來,不要再沉迷在凡夫的境界。

「有了慈濟人間菩薩,只要我們能走得到的、手能伸得到的,我們就可以及時付出。人世間在這個時候,不只是自顧自己的國度,或是自顧自己的範圍,天災一到,不分國家、不分地域,所以我們現在開始要有『天下一家人』的觀念,天下大事匹夫有則,我們人人要負起責任!」

天下一家,佛弟子更是應以救濟眾生為己任。上人叮嚀,佛弟子們要依教奉行,更要「安住願力,廣淨佛國」。「佛陀教育我們要能發心立願,我們要立下了宏願還要能夠安住,這也是常常我提起『把握當下』。聽到的佛法,一聽進去,趕快入心,感覺有道理,就是要掌握住,所以叫做『把握當下』,並且將剎那間的心念恆持,將這一念心安住在心頭,做到《無量義經》裡所說的『安住願力,廣淨佛國』」。

「安住願力,廣淨佛國」的大願一人不能成,上人期許,人人要發揮滴水成河的力量,眾人合和、眾志相聚,才能潤漬眾生、廣濟天下。

伍、歡喜做菩薩

有心有願,你也可以做菩薩,誠摯邀請您,一起發心立願,做一個手心向下的人間菩薩,讓生命因利他而豐富,慧命因自覺而成長。

● 立願做大醫王或大船師。

● 參與醫療志工、或日常生活中,體會人生老病的痛苦,見苦知福,還要學習大醫王「醫心」。

週二, 09 七月 2013 03:43

http://meanings.tzuchi-org.tw/index.php/%E8%AE%80%E6%9B%B8%E6%9C%83/%E7%B7%9A%E4%B8%8A%E8%AE%80%E6%9B%B8%E6%9C%83/item/2857-%E7%84%A1%E9%87%8F%E7%BE%A9%E7%B6%93%E2%80%94%E5%BE%B7%E8%A1%8C%E5%93%81%EF%BC%888%EF%BC%89

Wednesday 10 July 2013

回歸清淨本性

佛菩薩的智慧如日月之光芒普照大地,於世間度化眾生行菩薩道,是以權巧方便之法來觀機逗教,適應眾生根機與社會需要,善導人人回歸清淨無染的本性。

欲普遍接引眾生,須把握佛陀所覺悟的宇宙人生真理,以合乎世間常理的敘事方式,融合現代的人間事相,避免流於格局狹小、虛幻神話、事理矛盾的情況,才能使人聽得懂、行得通、做得到,而得以改往修來、解脫自在。

內容簡介:

凡夫心念起伏不定,時時有生滅的煩惱。

佛陀在世時,遊化於恆河兩岸說法,見眾生根機各異,為使諸法通達,便觀機逗教,善用譬喻或本生故事,以淺顯的話語,闡明正知正見,教育人們立定志向,照顧好一念清淨之心。有人聽聞後便發勇猛心,付諸行動,出家修行,所以「求法得法」,終得解脫;即便一般在家居士,也有很大的啟發與感動。  

本書屬於「靜思法脈叢書」八大書系「隨緣開示」書系。靜思人文叢書部蒐羅彙整上人開示的精彩故事,以「經者道也,道者路也」為思想主軸,次第呈現從凡夫到成佛路上的種種風光。由衷期盼讀者單篇讀、全書讀,二者皆宜,均有不同的閱讀體驗與收穫——在單篇的故事中,得到啟示;從全書所有故事中,體解智慧,進而身體力行菩薩道,轉凡夫心為佛心,精進不輟。

書分四卷,卷一〈行在人間路,凡夫垢重〉,旨在警惕凡夫行在人間路,因為一念無明生三細,不明因果、習氣,故而染濁垢重,造作不同業緣。

若欲拂拭心鏡,掃除無明,則展開卷二〈走上菩薩道,佛在心中〉與卷三〈走上菩薩道,法在行中〉,一篇篇的故事提點我們從人間路走上菩薩道,須深明「靜思法脈勤行道」與「慈濟宗門人間路」,內修誠正信實與四弘誓願,外行慈悲喜捨與六度萬行,使佛在心中、法在行中,才能漸漸進入經中心。

進入卷四〈進入經中心,回歸本性〉,則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本具佛性!雖然佛陀的境界靜寂清澄,凡夫敬仰而難以企及;但只要我們時時法入心,心行如法,終究能自性三寶現前,回歸於清淨善良的本性。

菩薩道上的心靈風光,必須親身走過,才能清楚看見法的真實相。二0一三年七月,夏日炎炎,期待您從書中篇篇故事汲取法水,在三界火宅中消除熱惱,清涼自在。

書籍資料

書名:回歸清淨本性
作者:釋證嚴
出版者:靜思人文志業股份有限公司
規格:25 開(15 x 21 公分)400頁 平裝
定價:360 元
慈濟各分支會、聯絡處、靜思書軒皆有展售
讀者服務專線:02-28989888

http://tw.tzuchi.or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2244%3A2013-07-09-00-34-29&catid=143%3Aintroduce&Itemid=560&lang=zh

Tuesday 9 July 2013

無量義經-德行品(7)

【第八週導讀】

◎經文 進度頁數:p.86~93

是諸眾生真善知識,是諸眾生大良福田,是諸眾生不請之師,是諸眾生安穩樂處,救處護處、大依止處,處處為眾作大導師,能為生盲而作眼目,聾劓啞者作耳鼻舌,諸根毀缺能令具足,顛狂荒亂作大正念。

◎偈頌 進度頁數:p.93~110

是諸眾生真善知識    是諸眾生大良福田
是諸眾生不請之師    是諸眾生安隱樂處
救處護處大依止處    處處為眾生大導師
能為生盲作眼目        為顛狂荒亂作正念

※本次導讀內容說明:

壹、什麼是菩薩?
貳、菩薩來人間所為何事?
參、菩薩是如何出來的?
肆、歡喜做菩薩

壹、什麼是菩薩?

菩薩又稱為覺有情,是覺悟之後的有情眾生,也就是為人群付出而無所求的人。
—— 證嚴法師靜思語

援建海地希望工程—覺有情
2010年1月12日海地百年強震中的慈濟人

位於中美洲加勒比海之島國--海地共和國(HAITI),是世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2010年01月12日下午,發生規模7.0淺層強烈地震,強大破壞力直接衝擊海地人口最密集之地,造成31.6萬人死亡,35萬人受傷,共150多萬人無家可歸,約78億美元的財產損失;此外,17%的政府官員在地震中喪生。

災難發生後,慈濟立即成立「海地賑災總指揮中心」,美國總會則設「海地賑災協調中心」,由台灣、美國、多明尼加三國慈濟人連袂展開馳援行動,每日進行視訊會議掌控災況;零時差的應變、策畫與協調,為長期賑災鋪路;同時發動全球「善念齊聚,送愛到海地」行動。由於海地援助困難重重,且是長期之路,因此上人曾勉眾:「海地賑災之路很遙遠、坎坷、繁雜、也很艱鉅,期待人人盡心力、發揮大愛,將崎嶇鋪成平坦。」

自2010年4月4日,慈濟第十一梯次賑災團完成任務後,慈濟海地賑災急難救援階段,正式宣告結束,進入中長期援建階段;海地中長期援建階段,由慈濟美國總會主力承擔,主要任務為居民家園援建、學校重建等評估與執行、辣木育苗以工代賑計劃,以及海地本土志工培訓之規劃與關懷陪伴。即使強震災難已過去數個月,電視媒體新聞也不再報導有關海地的消息,但慈濟志工依舊牽掛著海地人民,多次踏上這片土地,造訪當地學校和修女會評估後續援建;慈濟美國總會更發起「Power of Five(五元的力量)」運動,希望能為海地孩子們的助學盡一分心力。

慈濟將於海地援建四所學校,含聖恩修女會三所女子學校—女子秘書學校及瑪麗安中、小學,以及杜弗榭幼兒園,工程委任海外工程公司(簡稱OECC)執行,慈濟美國總會定期組成海地關懷團前往關心工作進度,並培訓本土志工傳承經驗,包含訪視工作、機構關懷等。

因海地政局不穩定、政府無明文條款奠定,加上土地所有權、學校經營權等種種難關,以至於慈濟推展援建計劃遲遲難以進行,在歷經多次協調溝通後,終能展開援建工程。第二十一梯次關懷團,帶著全球慈濟人的祝福,為海地希望工程進行破土。

2012年2月3日,天主教聖恩修女會海地、加拿大分堂四位修女拜會 上人,為慈濟在海地震災後長期關懷,並援建該會所屬三所學校表達感恩。

透過翻譯,上人對修女們說:「雖然我們分住不同的國度,但是同住在地球上;雖然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但我們有共同的愛。大愛如淨水,世間河川泉井之水,本質皆同,有水可以養活生命,有愛能讓世間溫暖。」

台灣邦交國海地2010年遭遇強震,百廢待舉,慈濟海外志工投入復建工程,其中位於美國總會志工陳健(法號:思晟)師兄,每個月都往返加州與海地間,兩地相隔來回近一萬公里,但他不為所苦奔波三十五趟以上,而協助重建的學校是天主教學校,跨宗教的大愛讓海地人及聖恩修女會相當感恩。

陳健師兄說,在海地連找根鐵釘都是件困難的事,何況是要蓋三棟學校,所以他只好從美國籌備所有的建材,甚至做好預鑄水泥外牆,然後運到海地組裝,因此他三年來自費買機票,兩地奔波超過三十次,累積的飛機里程數快要四十萬公里,可以繞地球數圈了。

菩薩不是土塑木刻的形象,真正的菩薩能做事、能說話、能吃飯,能尋聲救苦隨處現身。
—— 證嚴法師靜思語

貳、菩薩來人間所為何事?

是諸眾生真善知識    是諸眾生大良福田
是諸眾生不請之師    是諸眾生安隱樂處
救處護處大依止處    處處為眾生大導師
能為生盲作眼目       為顛狂荒亂作正念

一、是諸眾生真善知識

《無量義經》P.87~88—是確確實實的良師益友,可以引導我們走上正路,將我們不好的習氣糾正過來……菩薩是我們真正的善知識

事理印證:美國執行長交接—法親情誼令人感動

2012年多國董事會上,美國在會務報告中同時進行執行長的交接,一位接一位的傳承,為了讓發掘人才、重用人才,發揮良能;一棒接一棒的交接,為了在美國的慈濟志業能夠百年、千年永續。這當中最不容易的,則是彼此合和互協的互補與互助。

美國總會執行長:思賢師兄 → 惟宗師兄 → 濟捨師兄 → 濟穆師兄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12年●春之卷(P.336~338、P.341~342)

美國四大一體四合一
慈善國際化
醫療普遍化
新任執行長擔負其責
是真善知識

二、是諸眾生大良福田  

《無量義經》P.88—是一切眾生最好的種福之地

一個人的心地,若未耕耘,就無法撒下種子,所以必須先依靠別人,大菩薩即以自己的福田讓我們撒播種子。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12年●春之卷(P335、330~331)—在南非因為貧窮,孩子有一餐沒一頓是常見的事, 潘明水師兄在南非與一群本土志工—黑珍珠菩薩餵養5500名孤兒 、膚慰超過1500名愛滋病患 。

慈布師姊:生活貧困又碰上自己的病痛、房屋倒塌,丈夫往生後,又逢連日豪雨打壞她的住家。 雖生活遭受苦難à上人讚歎她的堅強,道心堅固、少欲知足,僅接受二十隻鐵釘,自己雖然生病,樂觀以對,自助助人。(幫助獨居老人及孤兒們)

三、是諸眾生不請之師

《無量義經》P.88~89—是一切眾生不請自來的良師

菩薩教育眾生,完全是出於自願的奉獻,不求回報;所以不惜付出精神與體力,自動來引導眾生,完全不求代價,所以是「不請之師」。

四、是諸眾生安隱樂處 

《無量義經》P.89—是一切眾生求生命安隱快樂之處 

菩薩是很有魄力、有智慧的大力士,他的教法能做為我們的依靠;眾生有了精神的依靠,自然就能心安。

五、救處護處大依止處

《無量義經》P.89—得救之處、護持之處、大依止投靠之處

眾生心安之後,隨即使我們到達解脫的境地,這是「救處護處」之意。

事理印證:蘆洲大囍市火災—由於一對夫婦的吵架造成火災

2003年8月31日凌晨,台北縣蘆洲大囍市社區由於一對夫婦口角,太太懷疑先生有外遇發生口角,太太憤而表示「如果您這樣對不起我,我就死給您看!」潑松香油自焚,引發大火。火勢波及64輛騎樓下的機車,延燒到清晨四點多鐘,加上巷道狹窄,逃生不易,因而造成十五人死亡、七十多人輕重的慘劇。

慈濟志工接獲消息後,隨即全力展開救援行動。前往傷患所送達之醫院關懷、送上急難慰問金、代尋失散親友、為往生者助念、陪伴家屬認屍外,也在火災現場安慰罹難家屬及受災者,並提供社區居民、警消人員熱食、飲料。由於災民倉促逃生,什麼東西都沒能隨身,慈濟人立即提供「生活包」等日常所需用品。後續並於安置災民的荷堤汽車旅館舉辦「愛灑人間」祈福活動。

《無量義經》P.90—眾生就像幼稚園的孩子,如果有慈悲的老師、保母攜手引領,就像母雞保護小雞一樣,就不怕有老鷹的侵襲。菩薩的心能包容一切眾生,使我們能夠安穩快樂,並且作為眾生的依止處,這是菩薩給予眾生的恩德。

六、處處為眾生大導師  

《無量義經》P.90—菩薩在任何場所都會為眾生作生命的大導師

菩薩照顧眾生無微不至,何時何地都可以引導眾生。

事理印證:辛巴威慈濟志工—朱金財

辛巴威面積有臺灣的十一倍大,地大人少、窮人偏多,當地2006年至2008年間通貨膨漲,一條麵包最高要上兆元才能買得到,民生用品在辛巴威更是有錢也買不到。

朱金財師兄大愛台吸取慧命資糧

朱金財師兄是在辛巴威唯一的受證委員(2012年底受證),已在辛巴威待了二十六年。2007年有一天,突然間看到大愛臺的人間菩提,接觸到慈濟,從此他就一直看大愛臺、開始做慈善工作。

了解因緣果報觀,自我開解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11年●冬之卷—辛巴威治安不佳,第一次被搶劫時,朱師兄只覺得:「怎麼這麼倒楣!」第二次被搶,更加沮喪地想:「我實在是特別倒楣!」開始思考是否要繼續在辛巴威經商、居住;第三次遭搶劫時,他以因緣果報的道理自轉心念,持續行善回饋當地;第四次遭搶,雖然也會想:「已經在做善事了,怎麼還會遭搶劫呢?」但緊接著再自我勉勵:「一定是做得還不夠。」將事業交給太太經營,全力投入慈濟志業。

辛巴威社會動盪,行善濟貧也有諸多限制,朱師兄決定從關懷學童做起。

為辛巴威苦難人 發起賑濟行動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11年●冬之卷—朱師兄發現有一個村莊,因衛生條件不佳,村民頭生白癬、跳蚤等,決定帶當地理髮師進入村莊,幫忙村民理髮、噴藥治療。由於朱師兄長期帶動員工行善,不只員工樂於協助發放,受助者亦受感動,也會跟著他一起當志工,因此辛巴威已有七、八十位本土志工。

「他在那裡默默耕耘,做出了受當地政府肯定的成績;在當地做慈濟,人力、物力皆少,但他還是用心付出,所以有願就有力,直到今年才回來受證,很令我感動。」上人說。

遠赴南非參與培訓課程

透過大愛台,他發現上人常常在講南非慈濟潘明水師兄如何可以做到付出無所求,而且當地本土志工也被潘明水帶動起來。於是他決心開始學習南非、發心立願請潘明水來輔導。

朱師兄的見習、培訓課程,需要遠赴南非約翰尼斯堡參加,但他不辭路遙,非常珍惜每一次共修、精進的機會,甚至曾經因天候因素航班取消,自行開車經十九個小時到約堡上課。

2013年多國董事會上,朱金財並分享:因為口罩數量有限,首都只購得6個口罩,自己要負責帶動,加上優先當地志工先用的結果,造成他細菌感染,將近一周時間無法說話。一個人可以如此在當地帶動,真的很不容易!

發願「行願」 在辛巴威帶動

2013年1月底朱金財返臺隨師參加全省歲末祝福,在全臺各地看到演繹「行願」法船,每一場都讓他震懾感動,所以他有了在辛巴威浴佛時演繹法船「行願」的想法。回到辛巴威時,看到這一群黑人志工,他頓覺這是一個艱難的使命,「天啊!募集人員是輕而易舉的事,但是語言真的是大問題,何況是經文?」知道推動不容易,但是他覺得「有願有力」既然都發願了,就盡力的完成。

七、能為生盲作眼目 

《無量義經》P.90~91—菩薩能為生而盲目的人做眼睛

眾生在不了解真理之前,就好比瞎子一般;菩薩慢慢引導我們,就好像眾生的眼睛一樣。

八、為顛狂荒亂作正念

《無量義經》P.90~93—菩薩為精神顛倒、行為慌亂者,使他們恢復正確的觀念。

顛是見解顛倒,狂是心意不定;我們過去被無明覆蔽,受到世間的是非薰習,使正見逐漸喪失。

《無量義經偈頌》P.106~110

上人手扎:「佛以四事稱「大醫王」:

知眾生病苦─苦
知眾生病因─集 
知對知授藥─道 
知病因已癒─滅

上求佛道 下化眾生

參、菩薩從何而來?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13年●春之卷(P.622~627)—菩薩是『做』出來的,做人間菩薩不是為誰做,而是為自己做;投入了以後,見苦知福,所感受到的一切感動、人生道理的體悟,都是自己的收穫,不是別人能給的。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13年●春之卷(P.688~689)—馬來西亞家境富裕的婦女聽聞上人開示「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的體悟……「與其求菩薩,不如自己當菩薩」,於是到苦難人的家,在髒亂的環境中,細心的為病苦人清洗、擦拭身體。雖然在這樣的環境下,鼻子裡充斥臭味以及眼見的境界都讓人感到噁心,但是必須自我克服,才能接近眾生,為眾生拔苦。這就是人間菩薩,也就是佛陀要告訴眾生的一乘真實法兒—人人本具佛性,都能發揮佛心、菩薩行。

菩薩行者的使命

肆、歡喜做菩薩

我們念佛、拜佛,是為學習佛菩薩的德行。今天讀書會中,我們也一一體會過菩薩的賢能德行及力行的方法:

是諸眾生真善知識   是諸眾生大良福田
是諸眾生不請之師   是諸眾生安隱樂處
救處護處大依止處   處處為眾生大導師
能為生盲作眼目       為顛狂荒亂作正念

最後修改於 週日, 07 七月 2013 09:36

http://meanings.tzuchi-org.tw/index.php/%E8%AE%80%E6%9B%B8%E6%9C%83/%E7%B7%9A%E4%B8%8A%E8%AE%80%E6%9B%B8%E6%9C%83/item/2852-%E7%84%A1%E9%87%8F%E7%BE%A9%E7%B6%93%EF%BC%8D%E5%BE%B7%E8%A1%8C%E5%93%81%EF%BC%887%EF%BC%89

Monday 8 July 2013

雷久南:談電腦、眼睛和健康

最近聽到許多人視力快速的退化,而且眼睛乾、紅、疲勞,甚至於發現有青光眼、白內障等等眼疾,這現象與長期面對電腦有很密切的關係,工作上,找資訊、娛樂、社交、買賣都愈來愈依賴電腦,老一輩不善於用電腦的也必需靠他人協助,電腦幾乎是生活中最親密的伴侶。

這種生活方式最明顯的影響是視力的退化,小孩子近視的比例在美國高達48%,台灣則是84%,視力的退化是反應出身體的退化,因為眼睛與血液循環,肝腎的功能都有直接關係,電腦本身的電磁波干擾身體的氣,加上上網通常是用無線上網,無線電波,微波增加眼睛和身體的負擔。

眼睛較小,相對的吸無線電波微波更多,同時看書、看電腦都是近距離,過度用中區視線,邊緣視線會退化,調整焦點靠邊緣視力,過度的用中區視線的另一個後果是眼壓上升,其至於造成青光眼。

要改善視力,防止退化的第一個原則是要善待自己,保養眼睛是需要時間,需要改變「看」的習慣,需要調整生活作息和飲食,只有失明的人才能深深體會到視覺的可貴,教導自我康復,尤其眼睛的康復的老師 Meir Schneider史乃德博士出生即看不見,他深受看不見的痛若,他的父母親又是聾子,每當父子出門,往往他會走失,而大喊大哭,父親也聽不到,都必需靠好心人士將他帶到父親旁邊,當他16歲時另一位男孩子教他 Bates 醫生的眼睛運動和訓練,幾過一年半的苦練他可以看到放到鼻尖的字,慢慢他可以認出鄰居的臉,多年後他不需戴眼睛通過加州駕駛執照的視力測試,他在考試前一天熨眼(手掌蒙著眼睛放鬆)十個小時。

他的毅力是康復的重要因素,當他開始做保養眼睛的運動時,他一天中會跑到樓頂做閉眼曬太陽運動十次,每天也做熨眼三個小時,他母親認為他浪費時間,不做功課,要視力改善需要讓眼睛的肌肉放鬆和運動。常看近距離也需看遠距離來平衡,記得眨眼睛和深呼吸,這是看電腦時一般人會忘了的自然動作。

史乃德博士對每天面對電腦的人有一些保護眼睛的建議。

1. 每20分鐘讓眼睛休息一下,放鬆看近距離的肌肉,在遠處(屋內或窗外)選四個點移動焦點看,也可以閉上眼睛熨眼一分鐘,讓眼睛適當的看遠距離對保養眼睛是很重要的,有一位工作上需用電腦的人士辦公室的窗外可看到山和海岸線,一直到60歲,他都不需戴眼鏡,職位高升之後他的辦公室換了,窗外沒有開闊的視野,不到兩個月他視力退化必需戴眼鏡,以前窗外的風景會吸引他自然看遠景。

2. 當專心看電腦時會「目不轉睛」和蹩氣,這會讓眼睛勞累,眼睛乾燥的原因之一就是忘了眨眼睛,眨眼睛能潤滑和按摩眼睛,視力不好的人已失去輕鬆眨眼睛的本能,一個提醒方法是早上睡醒時,吸一口氣眨幾次眼睛再吐氣,做完三次,再眨十次,休息一下,一直到100下,再重複二次,這樣可幫助恢復眨眼睛的習慣。

3. 不定時的按摩眼眶,前額和臉頰。當眼睛因為長時間看近距離,肌肉會緊繃,藉由放鬆臉部和頭部的肌肉,眼睛肌肉也會放鬆。閉上眼睛輕輕的按摩眼睫毛,這也會放鬆眼睛,再眨眼睛時也會輕鬆。

4. 長時間看螢幕的另一個影響,是因為光線沒有變化,瞳孔沒有伸縮的機會,長期下來瞳孔失去伸縮功能,肌肉會衰退,夜盲即是瞳孔失去放鬆伸張的功能。閉上眼睛在早上十點前和下午四點後曬太陽,加上身體左右慢慢180度的轉動,因為光線的變化,瞳孔也有伸縮的機會,注意是閉眼曬太陽,一定要取下眼鏡和隱形眼鏡也不要經過玻璃窗做這運動,幾分鐘之後再背對太陽蒙著眼睛休息,可重複做幾次。

5. 熨眼,雙手擦熱之後掌心蒙住閉著的眼睛,肩膀和手臂都放鬆,眼睛看近距離一個小時熨眼休息幾分鐘,一天中最好總共熨眼45分鐘,一次至少20分鐘,加上幾次5分鐘到15分鐘,這是讓視力改善的關鍵休息。

史乃德博士強調眼睛的保健徹底的方法是靠運動,休息和改變「看」的習慣,其他依賴眼鏡,手術都是治標,長遠會有後遺症,一個背受傷的人不會將背用帶子支撐著繼續工作,不讓它休息康復,當眼睛因過勞而視力退化時,一般情況僅加深眼鏡的度數,而不改變用眼睛的習慣。

已近視的人最好每天抽出30分鐘看遠距離,在看近距離之前也最好看遠距離7分鐘,也許大部分人會認為沒有時間照顧眼睛,所要付出的代價不僅視力退化,還有身心的健康。

對眼睛和身心最重要的滋養是大自然,在自然環境中我們的眼睛會放鬆,焦點自然遠近伸縮,邊緣視力得到運動,調整遠近焦點靠邊緣視力。在黑暗中走路也會促進邊緣視力,同時瞳孔完全放鬆,加上走路「動」會喚醒邊緣視力的細胞,史乃德博士建議一個月中有幾次的「夜行」,每次45分鐘,有人一次夜行後視力就明顯改善。

大自然的康復力量是很多人體驗過的,也有不少研究證實,在日本做森林浴的人比在城市裏走路的人,血壓、心跳都低,壓力反應的荷爾蒙也較低。能不能從窗戶看到大自然都能影響病人的康復。

在美國東岸的一個小鎮 Paoli 的醫院有一排病房窗外可看到樹,另一排病房只看到牆,當研究人員查看一九七二到一九八一年住在醫院開膽結石手術的病人恢復的情況時,發現住在能看到樹的病人普遍復原狀況比只看到牆的病人好四倍,他們平均提早一天出院,止痛藥只需一次,其他病人需二到三次。

眼睛也不例外,多看自然景色,甚至於室內的盆栽都好過於只看牆和電腦螢幕。

視力與大腦的運作也有關係,一般人左右眼不是分工合作,其中一隻眼占強勢,大腦90%經由強勢眼睛在看,因為工作超額會衰退,弱的眼睛因為不用,也會衰退,讓左右眼平衡運作是改善視力的重要關鍵。

促進雙眼邊緣視力是一個很重要的平衡方法,邊緣視力不分強勢和弱勢。

手指在兩眼旁搖動會刺激邊緣視力,看書或電腦,不時的在兩眼旁搖動,訓練弱的眼睛的一個方法是將強勢眼睛遮住,用弱的眼睛看近看遠。

可以將便宜的太陽眼鏡將弱眼的一邊鏡片拿掉,將另一邊用膠布遮住,如何判斷強勢眼睛?將紙捲起來像望遠鏡,然後自然用的一隻眼睛看的是強勢,兩眼與左右腦也有關係,右腦管左眼,左腦管右眼,右腦是創意靈感,左腦是邏輯思維,如果兩腦沒有併用,當邏輯思維佔強勢時,大腦有部分是經右眼看,當我們將右眼遮住用左眼看時,一些深藏的情感會出現,也會有平常沒有的靈感,尤其是一些與母親或母親家族關連的情感和回憶會出現,如果遮住左眼,則右眼與父親有關的回憶或想法會出現,右眼與外界互動較有關連。兩隻眼睛之間的互動也反應我們的父母親他們自己之間的關係,總之我們的眼睛反映我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的環境和習慣,照顧我們的眼睛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大大超過我們的想像。

◎琉璃光預備邀請 Meir Schneilder,今年11月23日至29日在美國加州藥師淨土舉辦六天的增強視覺研習,詳情請參考琉璃光美國活動介紹(本期39頁)。

◎琉璃光將於二○一三年12月底出版史乃德博士的「增強視力、開闊視野」的新書,敬請期待。

http://www.lapislazuli.org/TradCh/magazine/201305/20130501.html

Thursday 4 July 2013

垂視後進 提拔人才

自推動「四合一」架構以來,面對師兄姊們,上人幾乎話題不離「四法四門」,在與北區合心組靜暘師姊等人交談時,免不了再針對合心隊組扮演的角色,勉示再三。

無法即妙法 隊伍長需有法

上人表示,早期做慈濟時,因為人少、事不多,故而並沒有制下嚴謹的法令規章,昔時可說是「無法」,但「無法即妙法」,亦推動得很順暢;現在因為人事龐雜就必須「有法」,做事就要有程序,職掌亦須定名。

然則,雖有定名,有了種種「名詞」如「組長」等等之後,若舊任組長換下,新任組長取而代之,「是組長,非組長」,因為執著「名相」之變異,舊任組長遂就從此「不見了」。

上人感慨之餘,強調從「長」退下後,應有的心態是「提起」,不是「放下」。「都沒有要任何人『放下』,希望是能『提起』。要多提拔人才,以『垂視』──垂眼視眾生的心態,予以陪伴、輔導;若其有所停滯,就勉勵他要精進不退。故說,若能用心盡力提拔人才,自己的道業絕不會往下沈,反而還會更上一層樓。」

關懷增加愛的存款 溝通無障礙


「『四法四門』的精神意義,並不是放下他,而是『提拔』、『關懷』、『推動』。」上人表示,若有人反應:「你既然已經交給我們去做,為何又要處處管我們!」這就是表示你的關懷不夠,若關懷很足夠,他就會很歡迎你來;若平時無愛的存款,抑或無關懷的形態,他原先要做事,都被你擋住,而現在你交給他去做了,他當然會抱緊不讓你動,就怕又被你拿走了啊!所以說,人與人之間很奇妙。

就合心的角色定位,上人說分明,「合心即協力」,意即合心必須貫徹到協力,合心也得加入協力去做,帶動他們和和氣氣與其他隊組融合,這就是和氣、互愛的表達,所以要多予以鼓勵、提拔。

「總之,合心莫停滯,只要稍停就退步了,所以不要自甘退步,要勇往直前!」

證嚴上人開示於2004年11月8日
摘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04年冬之卷

Monday 1 July 2013

無量義經-德行品(6)

【第六週導讀】

◎經文 進度頁數:p.82~86


普令一切,發菩提萌。智慧日月,方便時節,扶疎增長大乘事業;令眾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常住快樂,微妙真實;無量大悲,救苦眾生。

◎偈頌 進度頁數:p.89~92


普令一切  發菩提心  無量大悲  救苦眾生

※本次導讀內容說明:

壹、布善種子,遍功德田,普令一切,發菩提萌
貳、智慧日月,方便時節,扶疏增長,大乘事業
參、常住快樂,微妙真實,無量大悲,救苦眾生
肆、歡喜做菩薩

壹、布善種子,遍功德田,普令一切,發菩提萌

《慈濟月刊》501期●衲履足跡 p.174—「轉念,煩惱即菩提」—「用智慧之水潤漬眾生,還要不斷播種,持續產生善的循環,乃『布善種子』。光靠一人之力無以成事,還須集眾人之力,將愛的種子遍撒大地,是謂『遍功德田』。」

(一)從「開門七件事」到「開門七善事」

您是否終日為「開門七件事」所忙所苦?

上一次的讀書會中,還記得《無量義經》講記中所說「我們今生一定要廣結善緣,而最佳的方法則是多布施。」

上週讀書會提到:「布施只是法門之一,當他一方面為眾生服務,另一方面為自己的生死探求解脫方法時,菩提芽(覺性)就會漸漸地萌發出來。」

日日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今生貧窮困苦的人如何布施呢?

窮苦人問佛:「沒有物資,如何布施」

「開門七善事」佛陀教導不花錢布施的故事


      一、色:和顏悅色
      二、聲:口說好話
      三、心:心存善念
      四、眼:作人眼目
      五、力:付出力量
      六、敬:有尊敬心
      七、愛:用大愛心

布施是本分事,苦樂是心靈的感受

人要有兩下子:把握當下、時時放下


施比受更有福,手腳健全卻不肯做事,就等於是沒有手腳的人

眼力的布施:有形的救濟他人,無形的幫助自己

「布施」為「六度」之首,分為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

1.財施→外財:身外之物,如房屋、房舍;內財:身體法膚
2.法施→講自己所聞知的佛法,向他人演說,讓人明白事理
3.無畏施→用種種方法,去除別人恐懼

(二)馬來西亞柯彩碧故事

一生辛勞,卻在洗腎中心當福田志工。付出心力,歡喜布施。

(三)真布施


何時是布施的機會?

布施要徹底從內心歡喜,內心勉強的不樂之施,求取功德的心念,內心不歡喜有煩惱,布施內心輕安自在,才是真正的布施。

補充:《證嚴法師說故事—水中壺》—老牛的悲鳴

有一對兄弟從小在富裕的環境中長大,哥哥是個有智慧、善良、厚道的人,雖然從小受父母疼愛,卻沒有一點驕傲和貪念。父母過世後,他體悟到人生的無常和短暫,常到寺廟追求佛法,親近善知識,過著感恩、滿足、無所求的生活。弟弟就不同了,他很認真地賺錢,謹守父母留下來的產業,他對哥哥過著閒雲野鶴般的生活很不諒解,心想:父母留下這麼多財產,為什麼哥哥不一起努力,將財產再增加呢?

有一天,他看到哥哥又是一身簡單的裝束準備出門,就以輕視的眼光及不敬的語氣對哥哥說:「你吃飽沒事,只會去寺廟,為什麼不把父母留給我們的財產好好守住?你這麼不負責任,對得起我們的父母嗎?如果他們還健在,不知會多心痛!」哥哥聽到弟弟的冷言冷語,還是很自在地說:「人各有志,難道努力賺錢,才叫孝順父母?我認為真正的孝順,是要以父母給我們的身體,去做利益他人的事。我時常去寺廟向師父請教佛法,就是發願生生世世用健康的身體和智慧來為人群付出,這種功德是父母給我的,也才能真正回報父母恩。」弟弟聽了很不高興,覺得哥哥不可理喻,就不再理他。哥哥還是逍遙自在地出門了。

過了二十年,哥哥看透人世間的道理,出家了。弟弟則仍在塵世間勞碌地做生意,擁有比父母在世時更多的財產。然而人生無常,過了幾年,弟弟生病往生了,哥哥則是一位精神敏睿、智慧飽滿的法師。有一天,法師出門遊化,看到一群商隊,趕著載滿貨物的牛車要到市集販售。其中有一頭老牛,雖然身軀肥壯,皮毛也還不錯,偏偏無力拖動車子。牠的主人很心急,不斷地抽打牠。這頭牛被打得蹲了下去,牠的主人看到其他牛車已經遙遙領先,擔心自己搶不到生意,就把氣都出在這頭牛身上,更加用力地鞭打牠。

法師遠遠看到這個畫面,心中不忍,就快步向前想阻止。走近之後這頭牛竟淚漣漣地發出悲鳴聲,並抬起頭來,好像要對法師說話。法師入定看出這是弟弟投胎轉世,於是對牠開示:「過去你只貪著財產、利益,不知道要好好運用身體布施,今天才會落得這麼苦啊!」這頭牛聽完,淚水不斷,趴在地上發出悲鳴聲。法師對牛主人說:「這頭牛的過去生和我有很深的血緣,他在世時在名利紅塵中競爭,只知守住財產,不修行布施,如今淪為牛身。你能不能把牠讓給我,讓我盡一分心,免去牠這一生的折磨?」牛主人看到這種情景,心生警惕,體悟到人不能慳貪,並答應把這頭牛送給他。法師將牛帶回寺廟,每天對牛說法;每次出家人齊聚論法聽經時,這頭牛也都會主動靠近,乖乖地趴著認真聽法;最後,終於在寺廟裏安養天年。

人生無常,卻有很多人以為是「常」,沈迷在欲的享受,沈迷在爭取名利、地位。當生命的無常一來,平時努力爭取的世間財產,又能帶走什麼?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多布施修行,才是對自己生生世世人生的最佳保障。

貳、智慧日月,方便時節,扶疎增長,大乘事業

《無量義經》p.83—菩薩的智慧就如日月,月亮與太陽的光芒完全沒有分別心。無論是高山或溪壑,平原抑或沙漠,美麗的、骯髒的,日月都普遍地給予照耀,絲毫沒有分別心。

菩薩救度眾生也是如此,只要眾生需要,就觀眾生的根機而施教。

「菩提」意思是覺,斷除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的智慧。菩提種子就是能覺悟而成佛的種子。

《慈濟月刊》526期「如日智慧,如月慈悲」—「布善種子,遍功德田」,勉慈濟人在普天下廣布善種,且善加耕耘畝畝功德田;「普令一切,發菩提萌」,只要因緣成熟,粒粒菩提種子都能萌芽;緊接著運用智慧,應眾生根機而教育,即「智慧日月,方便時節」。

「如同農人應時節而耕種,欲助人、度人,莫要求對方必須按照自己指示行事,要以如日的智慧、如月的慈悲,悲智雙運、循循善誘,引導人增長智慧、開闊心胸、以愛付出;如此則能『扶疏增長,大乘事業』。」

《無量義經》p.67—為了學佛度眾生,我們必須要多聽、多研究,聽了之後還要身體力行,自己的威儀也要加以調整,我們所學習的威儀規矩,並非只限於這七天內使用,希望大家學好之後,時時刻刻都要依照規矩去實行。

《無量義經》p.83—「方便時節」,一個人在極為苦惱時無法接納佛法,在極為快樂時也無法接納佛法。

「方便」乃教導眾生的方便法,眾生的根機參差不齊,所以菩薩施教的方法也不同,必須運用智慧,以不同的方法來教化救度眾生。

除了運用好的方法,還需要運用適當的時機,否則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無法培養人們發大心、做大事業的心。

以愛陪伴救度人心改惡從善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10年●冬之卷—福建日報海峽新聞部劉國峰主任提問,是否該救治不願改過而罹患重病的犯案者,又如何感化他?

上人分享,曾有一名死刑犯病重,送來慈院治療時,尚有警員監管,並身繫手 銬、腳鐐,醫護仍以同樣的尊重與愛對待。當醫師第一眼看到這名死刑犯,立刻叫出他的名字,讓他嚇了一跳,驚訝醫師怎麼會認識他?醫師說,犯人在十年前被人殺傷送醫救治時,身上還插著刀子,而成為自己第一個病患,因此對他印象相當深刻,也很感恩他給自己信心。死刑犯聽了醫師一番話而感動落淚,想起了十年前的舊事,亦懊悔自己因欲報殺傷之仇而犯案殺人。在住院診療期間,志工們亦不斷與犯人互動,輔導他解開充滿仇恨的心結;出院時,犯人主動表達,希望盡身體最後的功能,捐出器官救助需要的人。上人說:「雖然他此時悔過已太遲,沒有機會做好事回饋社會,但也願意奉獻出軀體,可見即使是十惡不赦之人,本性還是善良的。」

慈濟人常到監獄裡輔導受刑者,當中有吸毒的累犯,也受到慈濟人的影響,現在已成為慈濟志工,經常現身說法,與受刑人分享自己的經驗。例如「逆子」與「破浪而出」兩齣戲 劇皆是以曾因吸毒入獄,如今轉變成為慈濟人的真實故事拍攝而成。上人認為,「只要給他們機會,就有可能改變。」

有感於現在社會進步快速,物質生活亦大幅改善,人心卻愈見失衡,傅紹萬總編輯請 教上人救心之方。上人回答,如方才所說,經由陪伴、輔導,而使一個惡人改變從善,就是救心。

「一個人向善或從惡,皆在於一念心,而欲救心,就要予以陪伴。」

參、常住快樂,微妙真實,無量大悲,救苦眾生

一、無量大悲,救苦眾生

無量的大悲,光我們一人的力量絕對不夠,必定要讓他一念的慈悲,擴展為無量無數的悲心。人人的悲心這樣合起來就能有無量的力量,力量產生就很大了,這樣要來救苦眾生才能很普遍。

歷史上的今天:斯里蘭卡因海嘯與慈濟結緣

2004年南亞海嘯,慈濟志工前往賑災,並設立醫療站義診。

2005年成立斯里蘭卡辦事處,建立慈濟海外新據點,成為慈濟在海外第39個據點,持續推動興建大愛村,及當地慈善及醫療關懷。

2008年1月5日,漢班托塔國立慈濟中學落成啟用,舉辦義診,硬體設施移交當地政府後,慈濟大愛進南亞援助計劃圓滿結束。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05年●春之卷—慈濟人醫不但為他們醫病,更為他們療心靈的創痛。或在義診前帶動手語團康,讓大家開心歡喜;看診時,以肢體語言如擁抱、牽手等,表達關懷後才開始為他們看病,更到病人家中進行居家關懷,醫療與慈善結合。

此次義診,開啟兩位少女的新生……

瑪都昫與米都昫的重生


《無量義經偈頌》P.89~92—這分關懷的力量,從臺灣傳遞到斯里蘭卡,再從斯里蘭卡傳遞到馬六甲,有些人醫會的醫師甚至還從吉隆坡趕往馬六甲會合,共同成就這分關懷。

各地慈濟人合心協力將受助者視如己子般地盡心照顧,這不就是「普令眾生,發菩提心」?不就是結合「無量大悲」的力量,來「救苦眾生」?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07年●冬之卷—慈濟人不只在生活、醫療上幫助當地貧病者,更讓長期濟助的感恩戶都有一支竹筒,日日發善念。

曾經沒東西吃、無法上學的孩子們,也以響應竹筒歲月表達感恩,短短三個月,竹筒已存滿了愛心銅板。爸爸將竹筒打開,全家人一起數,發現竟有四百五十六點五盧比,折合臺幣約一百元,卻是當地窮苦人三天的生活費。十五歲的女兒瑪莎開心道:「從不知道像我家這麼窮也能幫助人;原來貧窮人也可以幫助人!」

「他們能夠積少成多,成為幫助別人的人,全家都開心不已。」上人肯定斯里蘭卡志工,不只濟助貧苦人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救了貧苦人的心。

二、常住快樂,微妙真實

《無量義經偈頌》P.90—「若是方向正確,就會感到很安心。若是不能確定方向,便會猶疑不安,不斷地問路,導致心亂而難以前進,清楚明暸正確的道路。」才能安心地向前行,得到真實妙樂。

在日常生活中,若時時殷勤精進、內修外行,則不知覺中都在受持微妙真實的法,以此自度度人,能「普令一切,發菩提心」,帶動人人發揮「無量大悲,救苦眾生」的精神。

雖然人人皆能啟發一念悲心,但是只有一人的力量絕對不夠,必須結合無量數人的悲心,才能產生無量的力量,因此不能局限於小範圍,境界要很開闊,才能普遍地「救苦眾生」。

肆、歡喜做菩薩

自覺覺他,自度度人—普令一切,發菩提心


《歡喜做菩薩》邀請您,請試試「開門七善事」,用不用花錢的布施,自覺覺他,自度度人。

例如:「一日三說慈濟」

補充:《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07年●冬之卷—有的老人家雖不識字,卻能向人說慈濟,用畫圖的方式記人名,就能向人勸募,很讓人敬佩,也能以口述的方式傳承;有的老人家既不會寫字,又不善於表達,但是會員很多,他們總是「做就對了,看到人就說慈濟」。上人指出,這兩句話很簡單,要做到卻不簡單;若有辦法看到人就說慈濟,就一定募得到會員。

上人述說,以前「靜」字輩的資深師姊們,出門時皮包裡都放著《慈濟》月刊,「老三師姊」胡玉珠,就曾經在親戚的告別式之後,見送行者眾多,出殯行伍浩蕩,尚需租遊覽車載往火化場,就在遊覽車上發贈月刊傳閱、介紹慈濟,再利用機會換搭其他遊覽車介紹慈濟。這就是看到人就說慈濟,連送終的行列也不放過,所以她的會員很多。

「希望大家真的要多說慈濟,慈濟有許多感人的好人好事,無論對方知或不知,總是要多多分享,法若用得恰當,就能發揮很大的良能。」

補充:《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05年●春之卷—上人復述有位大愛媽媽分享其女兒因為靜思語故事而改變原本惡劣的人際關係,甚至決意來慈中就讀,變得乖巧且有愛心。「高中期間,這女孩回精舍當志工時,在早會聽我說起,早期的委員,都是一見人就說慈濟,其勸募本之多,須用皮箱裝帶,故期盼人人一天要對三個人說慈濟,不必在意他們是否成為會員,總是盡自己一分的使命。此後,女孩真的天天至少對三個同學說慈濟募心。」

「有道是『吾日三省吾身』,慈濟人可以『一日三說慈濟』。」上人甚為讚賞女孩的精神,並言今年剛讀大一的女孩,已發願成為委員,拿見習勸募本招募會員。「她這麼做並沒有影響功課,反而在高三參加大學推甄時,拿下雙榜首之優良成績。可見學業、志業並不衝突,所以各位老師們,教學與志業並行亦不相衝突。」

別忘了!我們的心得體會,還可以投稿在「菩薩廣行無量義」的網站上,與全球分享學習「歡喜做菩薩」的點點滴滴。

最後修改於 週四, 27 六月 2013 01:37

http://meanings.tzuchi-org.tw/index.php/%E8%AE%80%E6%9B%B8%E6%9C%83/%E7%B7%9A%E4%B8%8A%E8%AE%80%E6%9B%B8%E6%9C%83/item/2849-%E7%84%A1%E9%87%8F%E7%BE%A9%E7%B6%93%EF%BC%8D%E5%BE%B7%E8%A1%8C%E5%93%81%EF%BC%886%EF%BC%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