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8 December 2018

用感恩的心消除怨恨

一個人滿不滿足、快不快樂,並不在於他擁有多少,或是別人如何對待他,關鍵在於自己心裡的感覺,以及看待事情的角度。

有一句話說「恩將仇報」,一般人往往記怨不記恩,能夠記住的恩情總是比怨恨來得少,就如俗諺所說:「人心不足蛇吞象。」別人對你好一點,你會希望他能對你更好一些;或是別人已經借你錢,卻還覺得不夠多,反過來嫌別人小氣。

如果有這種想法,便是不知感恩圖報的人,只希望別人付出,不想回饋,而且還貪求無厭。不僅怨恨不給自己好處的人,甚至也會怨恨幫助過自己的人,而不知道感恩。這種心態多半認為,別人對你的照顧是應該的,所以父母、兄弟姊妹對你好也是理所當然的,甚至認為別人幫助你可以得到快樂,所以他們對你好也是正常的。以至於一旦別人的態度稍微不好,就心生怨恨。

一個不懂感恩的人,對世界上任何人、任何事都會怨恨。晴天時他會埋怨:「太陽這麼大,是不是要熱死我,為什麼不是雨天呢?」雨天時則又發牢騷:「這麼冷,怎麼不出太陽呢?」即使四季如春,還是會埋怨節氣不分明。這種人對天氣、對環境、對人都不滿意,在這個世界上,好像沒有一個人、一件事是他需要感激的,總是處在怨恨的情緒之中。

所以,忘恩負義的人永遠不會滿足,永遠都在怨恨別人。因此,我們應該盡量避免怨恨心生起;怨恨心生起以後,也要想方法予以化解,才不會影響內心的平靜。

消除怨恨最佳的方法,就是多從感恩的角度來看人和事。人不可能離開萬物獨自生存,因此生活在天地之間,包括吃一口飯、喝一口水,甚至於呼吸一口空氣,都要感恩。能夠如此,怨恨心就會減少,甚至於冰消瓦解。

一個人滿不滿足、快不快樂,並不在於他擁有多少,或是別人如何對待他,關鍵在於自己心裡的感覺,以及看待事情的角度。佛經說:「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世間萬法都是由心念所產生的,如果我們能感恩、知足,生活就會滿足。即使已經一無所有,但如果對喝一口水、吃一口飯,甚至呼吸一口空氣,都覺得滿意,認為應該感謝的話,便能天天都活在快樂的世界裡了。

摘錄自《從心溝通》
文/聖嚴法師 圖/Jane Wu

Thursday 27 December 2018

一門深入

現在,從佛法的修行上,來談新與舊。

修行,就是修正不當的、邪惡的行為,包括身心的活動。通常人若能遵守公共道德及公共秩序,便被視為循規蹈矩的公民;若能進一步,審查個人的私生活及心理活動,如果你已是開始修行的人,便會發現你是一個不道德乃至是邪惡的人了。佛法的修行,便是協助我們正確地瞭解自己,改善自己。如果能經常發現自己的毛病而經常予以糾正,那便是「苟日新、日日新」的賢者了。因為,能夠念念審察,念念更新,便是修行工夫的針針見血。

修行的法門,目前在國內及國際上流行的,有淨土、密教、禪宗的三類。

曾有人問我:「有人主張一門深入;有人主張淨土與密教兼修;有人主張禪和密教兼修;有人主張禪和淨土雙修。究竟是單修好?兼修好?修哪一種最好?有何不同?」

原則上,我是贊成一門深入的,兼修而成為新修,並不妥當。一般所謂兼修,必有主修及輔佐之分,或者先後不同。一門深入者,未必排斥其他法門,然其為了強調對於所修法門的信心,而特別讚歎此法門的殊勝,乃是佛經的常規。

淨土法門,被稱為橫出三界的未曾有法,要求修行者以信、願、行三個條件,往生西方淨土。著力點則在仰「信」阿彌陀佛,於因地時發過四十八願,成就眾生,成就國土;眾生雖造十惡五逆,若能乃至臨終,十念阿彌陀佛聖號,必得往生西方淨土。信後起行,行的主力即在持名念佛,同時發願往生西方。淨土行者,以信的根本,信心堅固,就會落實安定;落實安定的本身,便是幸福人生的基礎。他們不必擔心自己的身心行為如何,只要一心嚮往淨土,相信仗佛願力,必能獲得救濟。淨土有四等,他們究竟生在哪一等,一般修行淨土法門的人是不必追究的,既然仰仗佛力,已夠安全,何必追究那自己無力決定的事。

密教的理論,重視發菩提心;密教的修持,重視儀軌;密教的信念,基於上師的灌頂及本尊的加持。理論與顯教相通,修持與律儀及禪觀同軌,信仰則與淨土類似,所以密教能左右逢源。而且,西藏黃教在組織及層次方面的說明均具說服力;其他各派在咒術加持方面,能為許多求取速利及神祕效驗的人接受。高級喇嘛也多受有嚴格的訓練,特別是灌頂加持的他力信仰,與即身成佛的速成效果之說,能使人有瘦弱者獲得天降強力大補丸的誘導作用。然此僅是方便應用,實際的功德,尚在三密相應的努力修行。即身成佛,也是歷劫成佛的另一種說法,正像禪宗所謂頓悟成佛之說類似。

禪與淨土及密教,基本佛法相同,而修行方法迥異。禪的方法,不藉他力的協助,引用《維摩經》的證說「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如能從心中掃除了一切攀緣境界,不論善惡淨穢,徹底放下,當下便是悟入佛之知見。否則若執心外有法,以求神拜佛,期待救濟,均屬生死法,尚不是出世法,何況是無上大法;《楞嚴經》稱之為「迷頭認影」,馬祖大師稱此為「不顧自家寶藏,拋家散走」。

佛法的修行,以福德業、禪定業、智慧業為三綱領。僅修福德業,不僅不出三界,而且最多是欲樂天報;偏重禪定,可生禪天,但仍不離三界內;偏重智慧則至少可出三界,成為小乘羅漢。定慧並重,仍是小乘行;福慧並行是菩薩道;福、定、慧並重,是大菩薩行。

禪的修行,依據《六祖壇經》,先發度眾生、斷煩惱、學佛法、成佛道的四弘誓願,次作無相懺悔,滅三世罪業。即云:「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憍誑染。」「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嫉妬染。」「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妬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發願懺悔,是福業行;無相懺悔的念念不被煩惱染,是即定即慧的最上乘行。禪的修行既是自力,也是以息心淨念、發慧為要旨,是在直接開發自家寶藏,不是借貸他家的資金作周轉,所以是安全、可靠、實際的法門。

◎摘自於聖嚴法師著作《拈花微笑》

Wednesday 26 December 2018

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小孩,但他们都不记得

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鼓勵人們去伐木、去發號施令、去分配工作,唯一要做的是教會人們去渴望大海的高深莫測。

──安東尼·迪·聖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


《小王子》的內容並不複雜:一個飛行員因為飛機故障逼降在荒無人煙的撒哈拉沙漠,在此地他遇見了來自B612行星的小王子。這是一個身材瘦小、性情憂鬱的小王子,他和飛行員講述了他所生活的星球的樣子,講述了讓他深愛的玫瑰花,以及在到達地球前他所訪問過的六個星球上的人。

書中的語言是孩子氣的簡單,你明知是非現實的,但每一次的迷航、相遇、停留、離別,又好像我們人生中的必經時刻。每一個年齡段的人,都可以在這裏找到不同的感悟。

「如果你愛着一朵盛開在浩瀚星海裏的花,那麼,當你抬頭仰望繁星時,便會感到心滿意足。」

故事讓我們看到自己與萬物的關係,我們多麼願意成為某些人星空裏的花,我們多麼幸運能在宇宙間留下微小而巨大的印記。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孤單課題

我們在沙漠裏頭感到孤單……我們在人群裏也同樣感到孤單,蛇說。

孤單跟你在哪、身邊有誰無關,孤單是一種心理狀態。人是群居動物,但每個人生來都是單數,從出生那一刻開始,就必須學着與自己共處,無一例外。

或許解除孤單狀態的方法,並不是逃離,並不是把自己塞進人群裏,而是學着面對,接受自己感到孤單這件事,放下你因感到孤單而對自己的攻擊與否定,告訴自己:「並不是因為你是個不好的人所以你孤單,而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孤單要面對。」

每個人都有一個不必孤單的理由,就是從體察孤單存在開始,你可以不必愛上獨處,但至少你可以不必再害怕落單的自己。

你不需要變成你不喜歡的大人

忘記朋友是一件悲傷的事情,不是所有人都曾有過朋友。我可能會變得跟其他大人一樣,除了數字與利益之外,其他都漠不關心。

小王子離開B612星球後,分別遇見了國王、愛慕虛榮的人、酒鬼、商人、點燈人還有地理學家,在地球上遇到扳道工還有商販。國王在再小不過的星球上覺得自己統治了萬物;愛慕虛榮的人只願被貼上正面形容詞的標籤;酒鬼喝酒是為了忘記愛喝的恥辱;商人將星星視為他的擁有物卻從未替星星做過什麼;地理學家在紙上認識了全世界卻不曾出發……大人總是怪得可笑,但又多麼像我們的日常生活。

社會化的過程並不愉快,時常伴隨着小時候自己的消失,忘了自己曾經多麼討厭那樣的大人。但是,明白自己有能力選擇變成什麼樣的大人,也是與自己的關係練習。你永遠不需要變成你不喜歡的大人。

從心甘情願馴養與被馴養開始

對我來說,你只不過是個小男孩,就像其他上千萬個小男孩一樣。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對你而言,我也只是一隻狐狸,就跟其他上千萬隻狐狸一樣。但是,如果你馴養了我,我們就彼此需要了。對我而言,你就是宇宙之間獨特的存在;對你而言,我也是世界上獨特的存在。

人與人的關係,其實也都是心甘情願的馴養與被馴養,從此兩個人之間有了獨一無二的聯結與意義,一個普通的人開始變得跟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都不一樣了。

我們都喜歡馴養,馴養就像是臍帶相連,你們都不再只是一個人了,學着呼吸一樣的空氣,看同樣的人情風景。我們喜歡馴養,卻也常常忘記馴養背後是有責任的。狐狸提醒着小王子「永遠要對你所馴養的對象負責,你對你的玫瑰花有責任……」

因為他是你的玫瑰


你們是美麗的,但你們也如此空洞。小王子對其他玫瑰說。沒有人願意為你們而死。當然一個路人可能會覺得你們和我的玫瑰是一樣的,但是對我而言,我的玫瑰比你們更重要,因為它是我澆灌的,因為它是我的玫瑰。

小王子難過的發現地球上有好多跟B612星球一樣的玫瑰,於是玫瑰的驕傲變得沒有道理了,小王子在草地上哭了起來。這樣的情景多麼相似,戀愛關係到了某個時刻,你突然發現你愛的那個人並不真的特別,他可以被取代,他可能被遺忘,於是你也突然發現自己正走往一段關係的破裂。

狐狸於是告訴小王子一個秘密:「你在玫瑰身上所花費的時間,讓你的玫瑰花變得如此重要。」你愛的人或許並不獨特,但真正無可取代的,是你願意花在他身上的時間,是你們願意留給彼此的時間。

一段關係中,不該只有盲目地迷戀,不該只因為你如此特別所以我愛你,而該是你的好與壞我都明白,我知道我們都並不特別,但我們仍願意與彼此走更長的路,因為認定我們是彼此的玫瑰。

用心去尋覓你笑着的理由

當你在夜晚抬頭看着星空,因為我住在其中一顆星球上,因為我在那顆星球上對着你笑,對你而言,就像整個星空都為你而笑一樣,你擁有了為你而笑的整片星空。

浩瀚宇宙之間,總有一個你笑的理由,為了尋找,我們有了出發的動力,我們深信自己在世上不僅只獨活,我們的存在有某種相遇的必然,而人生,就是在不斷的尋找之間發現意義。

「真正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得用心去感受。」小王子想起了狐狸的話,於是把這句話告訴了飛行員。星空是很美的,因為有一朵人們看不見的花;沙漠是很美的,因為有說不出的東西微微閃着光芒。

人生大概比我們想像的還簡單許多,閉上眼睛用心去尋覓你笑的理由,去走長長的路,去愛與去受傷,去痛與去迷惘,你也會是別人人生裏閃着光的美好存在。
分離的時候,學會道別

太遠了,我無法再拖着這個身體前行,太重了。但是這就像舊的樹皮剝落一樣啊,我們不該為老樹皮感到悲傷……

我們談論生談論愛也談論死亡。小王子闔眼之前,惦記着狐狸,惦記着玫瑰,惦記着星星,惦記着飛行員,最後輕輕的像棵樹一樣倒在地上。他的意識離開了太重的身體,去了一個能更自由的地方。

「倘若有一天你們經過這片沙漠,我請求你們,不要匆匆離去,在星空下等待片刻吧!如果你遇見個孩子走過你們面前,有一頭金色的頭髮,老是不理人的提問,你就知道他是誰了。那時候,請寫信告訴我,他回來了,不要讓我這麼憂傷……」小王子的離開很輕盈,在飛行員的心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有一天我們都注定要離開這個世界,但我們能決定用什麼樣的方式與世界告別,我們能決定惦記着誰在心上微笑地走,我們能相信有人會像記着小王子一樣記着我們,那也不負我們來了這世上走過或長或短的冒險。

小王子的故事,於是一遍一遍地成為了我們的故事。

撰文:Audrey Ko(群學書院特約作者)

《小王子》的作者安東尼·迪·聖修伯里在書的序言這麼說:「所有的大人最初都是小孩子,只是多數的人都忘了。」這部溫暖了許多人心的法國名著,陪伴着那些長不大、不想長大的大人,在最困頓的時刻想起它。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E3%80%8A%E5%B0%8F%E7%8E%8B%E5%AD%90%E3%80%8B%EF%BC%9A%E6%89%80%E6%9C%89%E7%9A%84%E5%A4%A7%E4%BA%BA%E9%83%BD%E6%9B%BE%E7%B6%93%E6%98%AF%E5%B0%8F%E5%AD%A9%EF%BC%8C%E9%9B%96%E7%84%B6%E5%8F%AA%E6%9C%89

Tuesday 25 December 2018

窮得只剩下信念

■ 盧斯達

已經不是第一次,基督徒在24號平安夜晚,去清真寺門口「報佳音」,引起論戰。這種涉及沙漠一神宗教的事情,要小心處理,鬧也不要鬧得太厲害。我不是認同這班人,只是人有「自我保護機制」。你們越批評,教徒越會覺得自己是「為義受逼迫」;很快他們就會喃喃自語:「難道基督徒就沒人權?香港沒有宗教自由?基督徒有原罪,說甚麼都不對。」

一個人尚且永遠只看到別人眼中的刺,而不理會自己眼中的梁木;一個團體,要自以為是、自我安慰,不肯面對自己的問題,就更加容易。一個宗教小團體到一個國家的政權,只要是團體,本質都是一樣。團體出了錯,總會有人為了維護,而拋出一些毫無道理的理據——例如外界針對組織、組織有叛徒、前線人員出錯(而領袖被蒙在鼓裡)、有外國勢力干擾……即使理據蒼白,但成員太愛組織,所以會照單全收,堅信不疑,因為他們無法接受自己所相信的,原來並非那麼偉大。

宗教和政治信仰能夠狂熱多少年,最後都是和光同塵,最後回到生活,一切是失敗,信仰是謊言。有些人洗盡鉛華,重新面對;有些人不願接受,自欺欺人,毫無反省,諉過於人。今天仍然有人揮舞紅旗,懷念解放日子和文革的光輝歲月;納粹認為德國本來英明神武,輸掉一戰只是因為有二五仔——猶太人陰謀叛變,控制金融;左翼和共黨在戰時搞罷工,這就是所謂「背刺神話」(Stab in the back myth)。很多德國人也相信,因為相信一個神話,好過面對自己的失敗,好過承認自己技不如人。

宗教家和哲學家都強調,人要有信念。然狂信乃從信念而來,信念令人執迷。即使搞到天怒人怨,狂信者仍然覺得自己是擇善固執、「為義受逼迫」。大概是俗世中很多人都窮得只剩下信念。在生活中再一無是處的人,只要進入宗教、理念、政治的殿堂,就好像變得很重要,正在為一場聖戰獻身、正在做一些很有意義的事;其實這些人甚麼都不是,卻把自己看得太過重要。

在光輝的信念當中,人不需要再面對現實的殘破、自身的無能。因此他們只能死抱信念。古今中外的末日預言者,預言失準之後,又會繼續「釋法」,信徒又等待下一個末日降臨。沒有這些狂信,他們甚麼都不是,所以他們不會放棄。下一年還會繼續有人去清真寺報佳音,繼續會有人高呼真主偉大然後引爆炸彈。

新曆的12月25日,其實是羅馬太陽神的誕辰,本來是多神教信徒的節目。冬天到了盡頭,暖天就在回歸的路上。冬至一陽生,類似的概念而已。於是二千年前的24號晚,其實沒有神子在伯利恆的馬槽降生——至少不是在這一天。不過我們信了很多年,就繼續信下去罷。

在這方面,日本人隨便很多。佛教傳入之後,究竟是神道的神比較高,還是佛比較高?於是他們發揮了神佛有不同「權現」、「化身」的思想,發明了「本地垂跡說」,天照大神原來是如來佛祖,彼即為此,東西兩個系統對照起來,拉拉扯扯就過去了。比起亞伯拉罕的子孫今日還在你殺我、我殺你,好像比較輕鬆一點。

http://dadazim.com/journal/2016/12/faith/#more-31881

Monday 24 December 2018

其他沙巴人,家在哪?

■ 张孝仪

在东马,除了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最为懊恼的莫过于有增无减的无国籍者及非法移民问题。这通常是国內及国际媒体上最受瞩目的东马新闻。早前,半岛电视台《Al Jazeera 101 East》节目曾探访並製作了一个有关沙巴无国籍孩童生活的特辑(Sabah′s Invisible Children)。此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也不时针对无国籍者课题发表文告。

沙巴无国籍者的存在也不是一两天的事。从歷史角度来探討,早在苏禄王朝时他们(现在多数被视为无国籍者的巴瑶族)就以同样的生活方式在海陆两地来往。直到北婆罗州(沙巴)和菲律宾各自取得独立后,这群「巴瑶人」顿时就这样被所谓的国籍身份约束了。

独立后,大多数居住在陆地的巴瑶人持有身份证因为他们比较有国籍意识。然而,媒体常报道的无国籍者一般是分佈在沙巴东海岸以海为生的巴瑶人以及那些非法移民的后裔,也就是无国籍孩童。

笔者认为沙巴无国籍者可分为两大类:没证件的土著及非法移民的后裔。沙巴的无国籍者当中有的居住在內陆或偏远地区的土著后裔。起因可能是长辈们不曾考量,没了那张蓝色证件会给后辈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和麻烦,所以没去办理登记手续。但这类无国籍者的问题还是相对容易著手处理及解决。

更棘手的是,那些非法移民后裔无国籍者的问题。这群无国籍者可说是土生土长的「沙巴人」。对他们而言这里就是他们的家乡,只是碍于父母身为非法移民,本身无法提供身份证明文件而导致后裔成了无国籍者。

前沙巴大学教授法芝拉(Fadzilah Majid),以另类的沙巴人(The「other Sabah」)来称呼/標籤这群人。以人类学的角度来分析,事实是如此,因为他们无法找到所谓的自我身份认同。据她透露,一般受访者不晓得自己的归属认同,正因本身的父母是印尼或菲律宾籍的非法移民,即谈不上是大马籍也不完全是印菲籍。两头不到岸的情况使他们成了真正的「无国籍者」。

只是国籍问题吗?


根据1954年联合国《关于无国籍人地位的公约》,国籍是个人和国家之间的法定纽带。无疑国籍给予人们一种身份的认同,更重要的是国籍可给予人们一个相对权利保障的保护伞。因此,笔者认为国籍及身份文件是必然要解决的问题。

无法掌握无国籍者人数也是问题之一。早前內政部的数据显示,沙巴估计有80万无国籍者。至今,公眾仍然无法获得处于无国籍状態风险人群和无国籍人口真正的统计或人口估计,以及他们的落脚处地点资料。

这方面的讯息数据是关键资料,有助于政府分析及擬定解决方案。无奈,这资料仍未公开,当局是否本身也难以確定无国籍人口的散佈和人数?坊间只知道,这群人在沙巴及菲律宾之间的海域来回移动不尽其数。

再说,无国籍者面对一个具体问题,除了无法取得身份证明和旅行证件而妨碍他们往国外行动的能力,更多的是日常生活中所面对的问题。长期处在无国籍的状態,这个庞大人口的群体会对社会的稳定性產生严重的衝击,是颗计时炸弹同时可能使得社会关係变得紧张。

一些非政府组织为无国籍孩童开办教育课程让他们享有基本的教育权,但这不可能是可持续永久的计划。就算这群小孩教育表现优良成绩出眾,想要继续深造但最后也会因身份问题而被埋没才华、剥夺了他们的未来机会。

回应以上述说的挑战,沙巴州政府已著手处理相关问题並出动「流动法庭」机制处理迟报生问题。根据报道,流动法庭已协助处理了4万宗案件。首相署法律事务部长刘伟强表示,首相署及相关部门也將成立一个特工队,以擬定方案解决无国籍及非法移民问题。无奈,这是目前可行的方案之一,但笔者认为这只能针对那些沙巴內陆尚未登记或报生导致无国籍的土著而已。

反之,笔者想点出的是沙巴无国籍群和非法移民之间的特別关係。他们和沙巴的感情纽带和无国籍问题密不可分。比方说,亚庇加雅岛及邦加海湾附近水上屋村落,是非法移民藏身处,同时也是无国籍的「生產地」。因此,笔者认为抑制非法移民人口应当是首要行动策略也是相关单位能全程策划掌握和执行的。有效地杜绝或大量减少非法移民的潜入,至少能暂缓无国籍孩童人口持续上升的问题。

给予基本人权保障


笔者认为沙巴的现实状况也需纳入考量。虽说联邦政府会与相关的单位携手商討应对方案,但很多时候联邦政府可能对无国籍者缺乏最前线实地的观察和瞭解,导致考量不周全和不实际。譬如,即將在明年落实应许无国籍孩童可凭出生证或领养证报读政府学校的教育新政策。

此政策看似为解决问题、赋予这群孩童基本教育权利,却忘了一些无国籍孩童根本无证件这个事实,同时政府应衡量沙巴现有的学校、教师及教材是否能够承担可能突增的人数?因此,笔者认为联邦政府必须同时拨出更多的財务和人力资源给沙巴的教育局来落实此计划,甚至可考虑下放教育权力给州政府,让后者拥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和资源去擬定和执行更適合沙巴实际情况的在地政策。

另一方面,在等待应对方案落实的同时,我国政府是否该正视及签署那些与人权有关的国际公约?正如首相在第73届联合国大会上所发表的演说,他誓言旦旦新马来西亚会坚定地支持联合国所倡导人权、法治、正义、公平等原则,並承诺將批准所有与维护人权相关的重要联合国公约。

给予这群无国籍者一个基本的人权保障,只要他们符合居留条件,就让他们能按部就班根据程序和制度申请並获得长期居留证和公民权,不好吗?从此他们不再寻觅何处才是家。

张孝仪:土生土长的沙巴汉,毕业於马来亚大学文学与社会学院。现为檳州研究院分析员,专研东马课题,人文歷史及食物永续课题。坚信政策研究是民主政治改革的重要一环。

http://www.orientaldaily.com.my/s/272473

Friday 21 December 2018

我最愛的人,在輪迴裡傷我最深

■ 達真堪布 開示
.
輪迴就是這樣互相欠債還債。我們為什麼要遭受這些難以忍受的痛苦?主要是因為我們欠眾生的債太多了。輪迴也可以理解為欠債,我們把債還清了就可以超脫輪迴,不再受這些痛苦了。
.
我們現在在人道,有親人,也有仇人。我們對親人戀戀不捨,對仇人恨之入骨,但親仇都是不固定的。前世的父親可能轉生為今生的兒子,前世的兒子也可能轉生為今生的父親;前世的母親可能成為今生的妻子,前世的妻子也可能成為今生的母親;前世的冤家可能變成今生的朋友,前世的朋友也可能變成今生的冤家...…沒有確定性。

我們身邊最親最愛的人可能就是來討債的。一個道場的同修應該是善緣而不是惡緣,但其他如父母、兒女、朋友、親戚等大部分都是前世的冤家和仇人,通過這種方式來討債的。

所以不要太執著。沒有長久的愛,也沒有長久的恨;對你好是暫時的,對你壞也是暫時的;仇敵可能前世利益過你,親人也可能前世傷害過你……沒有絕對的親人,也沒有絕對的仇人,不要太當真了!

“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其實不光是夫妻,父子、兄弟、朋友都是同林鳥,大難來時誰也救不了誰,都要靠自己。那這樣會不會沒有人情味?不會的,我們可以有慈悲之心,以慈悲心去對待眾生。慈悲心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 “平等”指親怨平等,愛恨平等,在這個基礎上才可以建立慈無量心和悲無量心。以這樣的心去對待眾生,那時你不是有人情味,而是有菩薩味了。

https://nianjue.org/article/57/570431.html

Tuesday 18 December 2018

「菩薩會懲罰你」?

■ 陳克華

人到中年,彷彿一覺醒來,身邊全都是「學佛」之人。不由得人驚出一身冷汗。

又彷彿夢中聼見有人離去之前,回頭丢下一句:菩薩會懲罰你的!更是叫人冷汗直流。

宗教不是安慰人心嗎?菩薩不是在施無畏嗎?醒來尋思良久。

「菩薩會懲罰你」這句話出自一位佛教徒之口,裡頭有文章。意思可以有好幾層。

這話真正意思可以是:不必我來,菩薩自然會代替我處罰你。

為什麼要懲罰你,因為你對不起我。這裡還是有個我。大大的我。

可是翻遍佛經,只有菩薩慈悲渡人,似乎沒有「懲罰」人的記載。

佛陀教導的核心在於無常無我,緣起性空,善惡自作自受,因果業力便是宇宙人世運行的鐵律——何時跑出一個類似舊約裡的「上帝」的菩薩,會生氣,震怒,懲罰?

佛教講的「無我」似乎高蹈其義,耶穌說原諒人七次不夠,七個七次還差不多。這就比較清楚了。

更深一層,除了警告,這句話更像是一句詛咒。

而學佛人士,何以口出如此「惡言」,而且還無端扯到了菩薩?

記得有佛教徒曾向他的上師投訴抱怨,別人如何如何壞,佛菩薩為什麼不教訓他,也不見因果來報應。

佛陀說的到底是不是真的,世上還有佛法嗎?上師聽了,只淡淡地回答:學佛,只是用來要求自己的。一語道破今日台灣學佛者,或親近宗教者的普遍心理癥結——不自覺的罪惡感。和恐懼。和空虛匱乏感。

不放過自己,當然也更不放過別人。

在宗教裡懺悔祈求神明放過自己,但,依然心理仍不放過別人。依然希望菩薩會去懲罰那個不如我意的人,這個對不起我的人。這個那個。是還有一個大大的我。

「菩薩會懲罰你!」的背後心理,似乎和央求/買通邪師作法降禍於人,相去並不遠。

而這句話絕對在今日佛教徒的日常用語頻率上,穏居前三名。思之令人寒毛直豎。

而反過來說,一個宗教只是靠著鼓動信徒的罪惡感和恐懼,依賴人心理的弱點而存在而發展,那與邪教何異?

很令人遺憾的,今日的台灣的宗教實況,有多少信徒是心懷對人生或死亡的恐懼踏進廟門?多少信眾身上背負對人世的歉疚和悔恨走入道場?宗教在他們生命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口口聲聲放下,其實心裡一個也不放過。自己。別人。要不就如魯迅死前遺言:我一個都不原諒。至死不踏入宗教的門檻一步。倒叫人佩服。

https://gvlf.gvm.com.tw/article_content_19508.html

Wednesday 12 December 2018

「司法獨立敬請尊重」

■ 李怡

孟晚舟案在大陸官媒煽動下,民情激憤,外界評論無論正反也都與中美貿易戰扯上關係,甚至猜測美國會以釋放孟晚舟作為貿易戰談判籌碼。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日前表示,孟被捕是刑事司法事件,和中美貿易談判無關:「這和我現在所做的,完全是兩碼子事。」為甚麼是兩碼子事?似乎應該先講點常識。

孟案確實與違法出口管制設備給伊朗有關,但加拿大抓捕她和美國要求引渡的理由並不是出口違規,而是華為為了出口設備給伊朗,欺騙金融機構,掩蓋華為和它的白手套公司Skycom之間的真實關係。欺詐罪是刑事罪行,在香港設立子公司進行對銀行的欺詐是案件的關鍵。也因此,《美港政策法》必將再引發美國政界關注。

在香港特府的「戰略物品管制制度網站」列明:「根據美國出口管制規例,中國內地和香港被視為不同的目的地,美國對輸往香港的貨物實施簽證豁免,但對再轉口輸往中國內地的相同貨物,卻要求商號持有美國個別出口簽證。」

美國出口管制的法律基礎是「屬物管理」(Attribute Management),也就是說,只要用了我的東西,我就要管。美國禁止把美國的產品賣給伊朗,所以你不能把美國的東西買來,再轉賣給伊朗。而且買東西的時候你就要向美國提出保證。

違反了美國出口管制法律,美國也沒有辦法阻止,不過以後就絕不會再賣東西給你。中興就是一再把內含美國產品的戰略物資賣給了伊朗,於是美國的制裁就是不再賣晶片給中興。但中興非買美國晶片不可,那麼美國就開價了:認錯、巨額罰款、更換負責人等等。這是對公司違約的懲罰,屬於貿易糾葛,不涉刑事。

但華為的做法與中興不同,它是聰明地繞開美國的規定,在香港成立一間Skycom的子公司,通過這白手套把東西賣給伊朗,而這交易就以欺騙在美國營業的銀行來完成,這麼一來就是刑事犯罪了。在美國欺騙銀行是聯邦重罪,刑期可達30年。孟晚舟被起訴的就是刑事欺詐罪,刑事罪是由自然人(Natural Person)而不是公司法人(Legal Person)承擔責任的。

華為這樣做,當然是為了繞開美國出口管制避免重罰。為甚麼美國會知道呢?因為在中興印發的「學習材料」裏詳細敍述了華為如何規避管制通過Skycom出口伊朗,中興本要「學習」華為來照辦煮碗的,結果還沒有學成,就被美國制裁了。中興這份「學習材料」被美國掌握,成為起訴的重要線索。因此也可以說孟晚舟被中興所害。

加拿大根據美加引渡條約,雙方有義務相互引渡涉嫌犯罪的人,但規定,請求方所指控的必須是按美加兩國法律都構成犯罪事實、而按法律判刑的刑期也在一年以上。欺騙銀行罪符合這兩個條件,因此加拿大沒有不執行的司法理據。

懲罰中興是貿易違規,不涉刑事;逮捕孟晚舟是涉嫌欺詐,已進入刑事司法程序,沒有任何行政權力可以要求司法部門放人。外交介入、民眾抗議,都不能影響司法獨立。萊特希澤說「兩碼子事」其實是常識。

在「文(明)盲」的領導人倡導「三權合作」之下,舉國上下都不知道司法獨立為何物。於是,溫哥華法庭也在孟案保釋聆訊時,在法庭新豎立一個有簡體中文字的牌子,上寫「我國司法獨立敬請尊重」。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81212/20566800?fbclid=IwAR0uN-x8PZukKuwMItP8LFSTznMyvr3anSJcPE1Pv6VDKlVmvdm0lnRO9eU

Tuesday 11 December 2018

邪惡

■ 李怡

中國外交部先後召見加拿大及美國大使提出抗議,聲言如果加方不釋放孟晚舟,「必將造成嚴重後果」。中國官媒連番發文,指摘加拿大侵犯中國人權益。人們不禁會問,瑞典國民桂民海的權益又在哪裏?

兩個月前,一名中國男子Yanjun Xu,涉嫌竊取數間美國航空和航天公司商業機密,在比利時遭拘留,10月9日引渡到美國受審。中國沒有吭聲,連他的中文名字外界也不知道。

多年前,一個中國高官在深圳說,中國老百姓「算個屁」。孟晚舟若只是一個「屁民」,中共政權會如此關心她的人權嗎?中共高調抗議本身,適足以此地無銀三百両地證明,華為絕非一間如其表面的民營公司,而孟晚舟作為首席財務官,也絕對是一個掌握所有運作和交易證據的職位。正如中共抓貪腐都首先要控制財務部經理一樣。

今年7月間,大陸有兩段網文,揭露華為手機裝有竊聽功能。一段引述華為員工內部的「心聲社區」論壇上的帖文,某員工同「阿姨」談話,講到阿姨的兒子即某同事不孝順,帖子結尾處是:「聽這個阿姨說,她的兒子是搞竊聽的(應該是監聽,可能是在集成合作部)。」另一段網文是:「東莞市松山湖科技產業園華為手機生產基地的內部員工透露:華為每款手機和電腦裏面都秘密安裝了監聽軟體,客戶無法刪除,只要你使用了華為手機或華為電腦,不論你身在世界任何地方,你的通電過程、個人資料、手機安裝了甚麼軟體、手機上的圖片、資訊、個人隱私都將呈現在華為公司的內部監控屏上。」

華為銷往全球,於是全球都進入華為監控屏。外國傳媒推測中國官方強烈反應的原因之一,是擔心「還會有其他中國企業領袖、高官遭此際遇,後患無窮」。其二是此案很有可能會在審訊過程中,令許多中國不欲外界知道的秘密被揭露,比如華為與中國政府甚至與中國軍方的關係,又如孟晚舟離奇地擁有多本護照,這些秘密將會在審訊中一一揭開。

孟晚舟在溫哥華的豪宅,被多人闖入,是否也同要消滅證據或揭露證據有關?在中美貿易戰要達成協議的90天期限內,相信還會有離奇事件發生:陷官司、被自殺、流感死……。這是一場揭露與掩蓋邪惡的爭奪戰。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郝建在網上說:「我認為華為不是在『幫助邪惡政權』,它根本就是這個政權的重要組成部份之一。」中共的反應似乎證實了這句話。

但孟案已經進入司法程序,在司法獨立已經毋庸置疑的國家,總理、總統都無權介入。中國以為打打嘴炮就可以威嚇到文明國家的獨立司法審訊,實際上不但不會有效果,而且使外國人對中國徒生厭惡。

香港工聯會為孟案去美國領事館示威,也是效用適得其反的笑話。與此對比的是,何志平從被捕到罪成,香港無一人,包括他家人和重用他的董建華,出來講一句話。這些都有一國特色,卻再無兩制。涉案的是華為在香港的子公司,孟晚舟不知如何會取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更擁有三本特區護照。當然,她的中國護照有四本,關係網絡仍勝香港三本一籌,正如中國高官常說:一國高於兩制。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81211/20565900?fbclid=IwAR1rM6qNVKla9VhM8hovF7vaLurKsMJSPkRSqvan7WNxq3O35-fDI3-3Cbg

Friday 7 December 2018

叫得做騙子,一定要無恥

■ 阿占

標基週二公布Bill Gates在2018年最喜愛的書籍清單,他說這份清單兼容並蓄、適合所有人閱讀,來看看他今年都讀了什麼書吧。分別是《Bad Blood》、《Army of None》、《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Educated》和《The Headspace Guide to Meditation and Mindfulness》。

John Carreyrou這本著作描寫以詐騙醜聞惡名昭彰的矽谷騙子獨角獸Theranos如何從雲端摔落谷底,解說Theranos的成功與失敗、揭發這家公司可怕的企業文化、如何愚弄了矽谷眾多有錢有勢的人,以及支持者如何出於妄想把這家公司捧上天。

騙徒手法層出不窮,身邊一定有間灝天金融,但是這些大極有限,騙極有限,世界級的騙徒唔係一千幾百萬咁騙,一定是億億聲。

在美國,驗一次血至少50美金,採集血量1-10毫升, 並且還需要等待一兩天才能拿到化驗結果。相比之下,血液檢測公司Theronas強調只需要2.99美金,只採集一滴血,也就是只有1/1000的醫院采血量,馬上就能讓你看到準確的化驗結果。公司聲稱他們可以用這滴血完成的檢查項目超過200個。如果願景實現,年收入730億美元的醫療測試產業中七成的業務將被Theranos取代。意味著,這間初創公司將顛覆整個醫療測試行業。

亮麗的外貌、清晰的思維,流利的口才,讓年僅20歲出頭的創辦人Elizabeth就獲得了像美國前財政部長、前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等政壇大佬背書。同時,Silicon Valley著名投資人Tim Draper、甲骨文創辦人Larry Elison、媒體大亨梅鐸等紛紛下重金投資。造就了矽谷科技歷史上最大的騙局。

如何爆煲?所謂的200項測試,實際上只有15項測試是在自己家開發的機器上測試,同時,所謂的滴血檢測實際上並不現實。一位投資人在曾被抽了好幾針管的血。而其他的滴血實驗中,由於樣本量過少,最後都需要用水稀釋來進行檢測。這也導致了第二個問題:測得不准,與醫院的結果大相逕庭。其次,就是帳目做假,驗血報告造假後,利潤造假,資料被竄改等。

强國刁民、騙子、低端人口太多,全中國已經有超過1億人列入「失信者」黑名單,騙徒手法層出不窮,擁有高智商的騙子更可怕,真身為劍橋博士兼上市公司主要股東的愛滋逃犯,基因編輯科學怪人,科學園的癡能線兩兄弟,超能咖啡壺兩公婆,真係行撚埋一邊。

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上,關鍵的「真未來」和「假趨勢」,君子和騙子常常是共存。中國夢童話年代結束了。吹出的泡沫曾經令人目眩神迷,但當牠們迅速膨脹,成為龐然大物之後,人們猛然發現,它們成就的是一小撮人的財富神話,付出代價的卻是整個社會:隱私洩露、虛假資訊、騙子橫行、非姦即盗、仇恨言論、打機上癮、安全威脅、環境污染。

根據阿里巴巴對美國SEC證監會的申報,2018年三月,阿里巴巴投入3.43億美元取得ofo12%的股權,依此計算,北大騙子的ofo在短短三年之內,創造出價值二十八億美元的財富。

能夠騙倒高智商的投資人,27歲的北大騙子當然不是等閒之輩。首先要有張靚CV,最好是共產黨高幹二代,叔父輩最好是某某中字派的總裁、黨委副書記,最好也是前任國家總書記的同鄉,緊跟著國家領導人的路線。

北大騙子有齊。

騙子二十三歲創辦ofo單車,就算有背景強大的父親撐腰,也難創造全國性規模。參與ofo共用單車的股東有金沙江、真格、經緯等創投基金,外加滴滴出行、阿里巴巴、螞蟻金服等龍頭企業,大公司願意砸下巨額現金,不斷拉高ofo的價值,才是真正的關鍵。

還有單車大廠,上海鳳凰、天津飛鴿、富士達、雷克斯這些都是加堆積在中國各大城市,以千萬輛計的共用單車墳場幫凶。

騙子從母校北大出發,2016年將共用單車遍及到中國兩百個校園,同時在當年完成五次增資,2017年繼續瘋狂擴張,甚至進軍美國聖地牙哥、西雅圖、澳洲、印度、以色列、西班牙、德國與韓國。

叫得做騙子,一定要無恥。北大騙子流著頂尖共產黨員的血液,行事作風高調,不畏譏讒。在2012年競選北京大學學生會主席,當時北大貼出一封舉報信,說騙子透過賄賂之前的北大學生會長,之後又請客吃飯、看演唱會等方式,賄賂有投票資格的學生代表,當選為學生會主席。賄選事件引發北京大學介入調查,最終關於此事的微博等文章全數刪除。

當然,北大騙子創造出來的狂熱,今天看來已經是泡沫了,但是過去兩年熱炒的時期,大家一度對共享單車模式深信不疑。產品需要行銷,話題也需要行銷,最高級的行銷就是提出謊言,提出假設,製造恐慌,然後提出解決方案。

ofo單車在全世界全面撤退,股東投入的資金血本無歸,IPO的夢已經破滅,還拖累中國的單車產業,大量擴充產能,而且擴充的是低技術、低利潤的產線,現在成了ofo替死鬼。

由千禧年開始,頁岩油、3D打印、VR、AR、大數據、A I人工智能、智慧衣服、無人汽車、FinTech、物聯網、共享經濟、區塊鏈,眾多專業名詞和想像攻佔了我們的世界,挑戰我們的理解。近幾年不斷將泡沫吹到大一大,以特殊的商業模式創造了話題及用戶行為,因此傳出很多收購背後的故事,投資人和創辦人背後的黑幕。

中國過去三年的投資熱錢,都是因為FOMO,Fear of Missing Out,而投入想上億美元。其實我認為回報多少是其㳄,更嚴重的是投資人已經失去耐性,對公司創業者的支持迅速消失。

中國根本沒有真正的高科技,都是抄襲。完全不是和納斯達克、倫敦金融街那種高度,那些所謂的你班友,創投基金投資的是什麼?但是大家沉思下來,到底有多少曾經火紅的事情,在經歷過時間驗證之後,變成真正的未來?

http://oldjimpacific.blogspot.com/2018/12/blog-post.html

Wednesday 28 November 2018

一代儒將,深諳中庸,李安何人?

■ 阿占

黑澤明在導演界是神,當年他冇錢拍片,是他的三個美國粉絲在美國到處給他籌錢,而且丟下自己一大堆的工作飛過太平洋來給他做製片人幫忙。這三個細路一個叫哥普拉,一個叫史匹堡,一個叫盧卡斯。

當今影壇,能和黑澤明齊名世界100大的亞洲導演得一人,寶島李安。

李安是人,一代儒將,深諳中庸、貫穿人生、溫潤如玉、對人對事、朦朧緩衝、怯怯神情、不偏不倚、不左不右。眼裡飲食男女,心中臥虎藏龍。

第50屆金馬獎,李安滿腔情懷。他笑咪咪地說著:「金馬獎很重要。這麼多年來做成了一個品牌,維護是非常重要的。」還親口承諾,如果可以的話,他一定來支持。

第55屆金馬獎,李安如約而至,身體力行的來維護金馬獎的品牌。但卻笑不出來,受盡委屈,怯怯神情,淚眼婆娑。一以貫之中庸之道,盡最大努力維持所有人的體面,繼續做好那個溫順老實人。面對事故,沒有憤怒,沒有埋怨。

李安導演,何必呢?

美國20世紀女性學者Ruth Benedict(1887-1948)代表作《菊與刀》描述日本是個極其矛盾的民族,菊花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日本武家文化的象徵,象徵了日本人的雙重性。菊代表了民族謙和,隨性的一面,刀則代表日本民族的武士道精神。它承載着日本民族的希望與毅力,同樣也代表着日本民族好戰的一面。充分概括了日本人矛盾的雙重性格。

過分的人和事不能靠中庸和禮教來解決了,儒將之風固然重要,但歸根結底李安就是個將啊。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脾氣和秉性,堅定的表達自己的立場,就像對作品和藝術的追求一樣。

李安何人?菊與刀。

他憑藉著,堅持,隱忍,包容,謙虛,氣節,向中外人士展現了自己中庸之道的成功哲學。

中庸是天秤座的宿命,1954年10月23日出生的李安,祖籍江西,兩歲遷往花蓮,十歲時定居台南,24歲留學定居美國。

李安的電影,和他本人有很大的相似,都是看上去表面和和氣氣,但內心住了一個強大的怪物。他有一股氣,呼喚人性,更正文化。

看李安的電影,最大的感受是沒有批判,朦朧,緩衝,看穿一切卻又沒有看穿,沒有定論,百般滋味還請飲食男女自己品嚐。幾乎從來不極左極右的告訴你一件事情的真理和道理。

今年64歲的李安其實從小就對電影充滿興趣,但他對電影的追求卻一路坎坷,而且伴著孤獨。畢業後,李安滿懷期待地留在了紐約,但換來的卻是長達六年的失敗。

1992年,李安執導的第一部作品《推手》,這部喜劇反映一家在紐約的台灣人生活中存在的文化代溝和差異,在台灣獲得了金馬獎最佳導演等8個獎項的提名,並獲得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及最佳導演評審團特別獎。

當時他用35mm菲林,花了18天時間拍完了《推手》,總成本大約為35萬美元。由於當時工會和製片廠有爭執,所以紐約的電影工作者們都沒有工作可做。因此,李安劇組的每個人都因為能有工開感到非常高興。

由於《推手》中有一部分是中文的,人們都覺得這部影片不會成什麼氣候。那時候,美國電影,尤其是獨立電影都沒法在Sundance賣上幾百萬美元,也不太可能會有什麼海外的影響力。所以,這部電影對劇組的人來說只是讓他們能有個工作罷了。

《喜宴》的同性戀題材,李安跳脫出傳統的桎梏,說出那句中國人在喜宴上的種種表現,都是五千年性壓抑的結果。1994年《飲食男女》是一部刻劃出家庭親情及世代隔閡的電影作品,運用近代家庭壓抑,隱忍,晦澀和模糊不清的觀念,變遷搭配、細膩描述、親情互動,是為享譽國際的《家庭三部曲》。

Ted Hope是當今美國獨立電影界最偉大的製片人。在他的幫助下,無數導演邁向了奧斯卡與歐洲三大。《推手》、《喜宴》、《飲食男女》、《冰風暴》均由Ted製片。

但從《家庭三部曲》的到《少年Pi的奇幻漂流記》裡面的老虎和孩子,李安開始訴說自己,告訴世界,他是猛虎,也是那個少年、你唔好蝦我。

他也像2003年自己執導的《變型俠醫》,Eric Bana儒雅的外表之下,藏著破壞力巨大的怪獸Hulk。

1995年《Sense and Sensibility》是李安第一次和荷里活專業成熟的班底合作。最終,本片獲得七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摘下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他正式位列荷里活A級導演。

2000年,一代經典佳作《臥虎藏龍》,奧斯卡獲十項提名,將華語電影帶入一個口碑上的新境界。李安從一個全新角度將中國古典美學傳統和情感理念詮釋到一個新的高度。

2005年《斷背山》,橫掃重要國際影展獎項,成為一個新的文化符號。你我心中都有個Brokeback Mountain,李安以東方人的細膩,執導出一部娓娓道來讓人唏噓的愛情故事

2012年《少年Pi的奇幻漂流》被視為拍不出來的小說。但李安卻再次給了全世界一個驚喜。在驚人的3D效果加持下,李安憑本片獲得第85屆金像獎最佳導演獎,是至今唯一兩度獲得該獎項的亞洲導演。

每一個人在李安的電影裡總能看到他自己的一些影子,他借由電影,表達自己的中年危機、情感困惑,試圖找到一種答案。

外人看他,就像霧裡看花,看得再認真都覺朦朧。他看自己卻是,你們都別猜了,我的心就像陰陽八卦陣,連自己都不知道下一秒會如何變幻。

《飲食男女》有這句: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料都準備好了才下鍋。人生如是,婚姻如是。

眼裡飲食男女,心中臥虎藏龍。

只有到了山窮水盡之地,才知是否有路;到了柳暗花明的又一村,才知是否有暗香浮動月黃昏的美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節奏,在什麼時候遇見誰、發生什麼故事,都是未知的。保持期待,別著急,慢慢來。

做人可以中庸,做藝術不能手軟。如果可以,希望李安多一些棱角,多一些憤怒,多一些菊與刀,你是台灣之光嘛。

http://oldjimpacific.blogspot.com/2018/11/blog-post_26.html

Friday 23 November 2018

君主不应介入政治

群议社对于各州苏丹介入政治事务的趋势感到极度担忧,这不但违背君主立宪体制的虚位元首本质,也破坏民主制度的基本精神。

民主社会必须循法而治,默许人治超越法治,乃蔑视民主法治下“经同意的统治”(governed by consent)的原则。

任何政策的制订或修改必须经过民选代表在议会审议讨论,再通过政府执行政策。摒除这个程序民主的任何做法,都违背人民的集体意志。

我们认为,君主有权评论政府政策,但其意见必须经过议会或政府审议及批准方可实行。

这个程序民主的精神,自独立以来已在联邦和州层次被贯彻。国会辩论最高元首御词,州议会辩论苏丹御词,就是君主评论政策的最佳体现。

雪兰莪州宪法第LV(1), (1A)和(2)条文清楚阐明,苏丹必须根据州行政议会的劝告采取行动,除了几个情况下苏丹才有酌处权:委任州务大臣、拒绝解散州议会、要求皇室会议讨论关于苏丹的特别地位或宗教仪式、与作为伊斯兰首长或马来人民俗有关的事务、委任皇室继承人、授勋及嘉奖制度或保养皇宫事务。显而易见,州宪法不允许苏丹直接介入州或地方政府事务。(Undang-Undang Tubuh Kerajaan Selangor 1959, 文告附带截文)

我们珍惜君主作为国民团结的象征。正因如此,君主更应该超越政治,避免卷入党派利益之争。

君主也应在各种争议中维持超然公正的角色,避免犯下最微小的政治错误,这是保护君主名誉的最佳方式。

群议社强调,各方必须尊重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包括其制定的多元语文政策。无论是州政府、联邦政府或君主都不应任意干涉地方政府的决策。若其它民选或非民选机构对地方政府政策有所微言,它们或可通过正式管道与地方政府磋商,或上法庭挑战地方政府的决定, 由司法权来解决争论。

雪州苏丹下令拆除莎阿南市议会安置的双语路牌,实际上触及君主是否逾越宪赋权限的问题。不久前柔佛州苏丹批评柔佛依斯干达公主城市议员陈伟健使用双语公函, 警告该议员若做不好就辞职,也是君主介入政治的现象。

■ 群议社
一个由知识分子、写作人和社会行动者组成的松散网络,目标是通过批判性的分析和倡议,立基于民主和良好治理的原则,打造一个民主进步的马来西亚。

https://www.cincainews.com/s/1695953/20181122-royal-contitution-should-not-intervene-into-politic

Tuesday 20 November 2018

不能少,不能說,不能想

■ 李怡

金馬獎爆出兩岸爭議,記錄太陽花學運的《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奪最佳紀錄片獎,導演傅榆在得獎感言說:「希望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成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來看待,這是我身為一個台灣人最大的願望」。上屆影帝、中國藝人涂們出場頒獎說:「再次來到中國台灣金馬獎頒獎,我感到了兩岸一家親」。(台灣文化部長鄭麗君稍後在臉書上說,這裏是台灣,不是「中國台灣」)。典禮結束後,大陸藝人集體杯葛金馬獎惜別酒會,也取消全部慶功宴。「兩岸一家親」到飯都不能一起吃了。《人民日報》和共青團等在微博以「中國一點都不能少」發帖,附上包含台灣、南海在內的中國地圖相片,帖文獲數以百萬計的轉發。因為逃稅事件沉寂多時的范冰冰,馬上在微博轉發,楊冪、黃渤、李晨也紛紛表態,新出爐的金馬影帝徐崢、人在台灣出席金馬頒獎禮的周迅、胡歌等人,也轉發了。

大陸藝人是否都被洗腦了?台灣網民陳美月卻選擇體諒這些戴頭盔的中國人,因為他們都要考慮怎麼說,才不會被中共審查、封殺、壓制。

「中國一點都不能少」嗎?中國退伍軍人殷敏鴻向外交部詢問中國有沒有簽署放棄領土唐努烏梁海的協議,被外交部指「申請的訊息涉密」;一周前,北京中級法院公佈,支持外交部的涉密說法,也就是說,有關中國國土版圖是國家機密。因此,「中國一點都不能少」的領土版圖,事實上是中國老百姓「一句都不能說」的。

說了有甚麼問題?2005年6月2日,中俄兩國外長互換《中俄國界東段補充協定》,中國承認了清朝與俄國所簽訂的四個條約和1900年被俄國強佔的土地,共144萬平方公里,其面積等於40個台灣,1,360個香港。舊地圖上的海參崴和伯力,都改為俄文名稱也。「中國一點都不能少」,但144萬平方公里就能少。只不過這個被少了國土的事,卻不能讓中國百姓知道。傳媒人程翔本着「中國一點都不能少」的愛國心,在《明報》以「鍾國仁」的筆名,在密約簽署之前,爆出有關訊息,結果2005年4月22號因間諜罪在廣州被捕,罹獄三年。

《中俄國界協定》在中國媒體完全沒有發佈,真正成為密約,而且在中國的網絡搜尋中,「中俄邊界」也同六四、法輪功一樣,被列為「黑字」,找不出任何資料。

因此,「中國一點都不能少」是奉中國奴隸主之命的言辭,針對台灣、香港會這麼說,針對中俄邊界就變成「一句都不能說」了。至於釣魚島嘛,彼一時是「一點都不能少」,此一時恐怕也「一句都不能說」了。

轉發「中國一點都不能少」的百萬人,當然並非都是為了戴頭盔,也有真是被洗腦至「一點都不能想」的。網上一個故事:「有個老頭找我求助,說他房子被工地放炮震裂了,到處告狀都沒用。又說他年輕時當紅衞兵那陣,就沒人敢欺負他,只有他欺負別人的。最後,這老頭求我幫他呼籲:讓政府重視,讓企業賠償。我的回答是:你這個事,應該去找毛主席!然後,我給他寫下了北京毛主席紀念堂的地址。」

今天想也不想就說「中國一點都不能少」的人,找毛主席就是你們的出路。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81119/20549267?fbclid=IwAR2v37lBEICYYzzUYziO9tEeK_vlPKGtQNrZ5t7Ot_4BFFhdE6q_EBf8EMg

Monday 19 November 2018

剛柔平衡之美

若更多女士願意放下身段,以輔助另一半為志,煥發其陽剛之氣,避免壓抑之,相信無論是香港還是外國,男性預期壽命不久可逐步追上女性,大家同享健康長壽之樂。

開宗明義,這可能是一篇不太政治正確的文章,因為作為女性,好像只宜多維護婦女權益,怎會反而為男士發聲?

緣起眼見身旁不少友人的下一代及一些年輕男性,陽剛之氣似漸漸減弱,想想或應以此為題,稍為書寫一下。有人可能並不認同,尤其近年運動較以前普及,不少青年滿滿陽光氣息,肌肉結實,皮膚亮黑,哪會缺乏陽剛之氣?

其實外表陽光之美,並不代表做人處事同時展現陽剛之勁,尤其在兩性相處的時候,乃基於雙方之互動,男女各有其責,非止於男方,一方強盛另一方自然顯弱。男女關係及家庭,乃男女陰陽相異而合為一的地方,陰過於主導時,陽便需讓位。

三義四德

聽過不少兩性生活故事,其實可以協調處理得更好,讓大家相處更和洽。如每夜限定男方要準時早回家、不得與其他女性單獨用餐、要求財政全部上繳,乃至因信仰不同限制對方讀物及活動,以及礙於面子只可選擇某些職業和居住地段等。又曾有報道指男方為向女友道歉跪馬路邊上自我掌摑,成為新聞。雖然與明朝大將常遇春之妻比較仍很有距離,相傳因未能生子,太祖朱元璋賜予常兩美女,常讚許美女「手很白」,翌日手便被斬送上,太祖大怒,第二天在朝廷以一煲「悍婦之肉」宴請群臣,不料常竟大哭。

現代女性教育普及,為何反而好像更難做好賢妻良母角色,將來也許還會更加困難?主因「男女有別」、「夫唱婦隨」等價值觀,隨社會主張兩性平等自由被視為古舊過時,傳統社會中,夫講三義:「恩義」、「情義」、「道義」;婦崇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四德」初見於《周禮.天官.內宰》,內宰是教導後宮婦女的官職。東漢鄭玄注:「婦德謂貞順,婦言謂辭令,婦容謂婉娩,婦功謂絲橐。」進一步解釋為「悠閒貞靜,守節整齊,行己有恥,動靜有法,是為女德」。「擇詞而說,不道惡語,時然後言,不厭於人,是謂婦言」;「盥洗塵穢,服飾鮮潔,沐浴以時,身不垢辱,是謂婦容」;「專心紡織,不好嬉笑,潔齊酒食,以供賓客,是謂婦功」。

共航成長

事實上,重要的價值歷久彌新,永不過時。就算在今天及西方社會同樣提倡要理解、接受並尊重男女之間固有差異,以助兩性持久甜蜜的情感關係。例如Men Are from Mars, Women Are from Venus一書作者所言"Love is magical, and it can last, if we remember our differences."火星男人與金星女人,思想行為上的差別怎能不大?

另一作者以女性身份,綜合多年體會、經驗和觀察,及來自神學的薰陶,依照《聖經》教導,出版了《人妻7件事》,歸納為「三勿四務」,即勿惡、勿懶、勿笨;務修婦德、婦容、婦工、婦言。希望現代人妻不輕忽自己角色,與另一半共建幸福生活。

男士方面,在外工作「有道」掙錢回家,在內也要「有道」共治家庭,二人共航成長,才是真正的齊家。雙方在生活上的磨合過程,就是訓練自己心性、學會仁和敬愛的時候,等同西方的同理心與大愛,以夫之三義配合婦之四德,感情與生活哪有不調和快樂的道理?

女性眾多工作中,相夫教子其實是最重要又最具難度,要有如大地(坤)的厚度、謙卑做基礎,才有好效果。

若更多女士願意放下身段,以輔助另一半為志,煥發其陽剛之氣,避免壓抑之,相信無論是香港還是外國,男性預期壽命不久可逐步追上女性,大家同享健康長壽之樂。

■ 許曉暉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前副局長,現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有限公司成員。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英國劍橋大學,並曾於北京清華大學與美國哈佛商學院進修,興趣包括閱讀好書、文化藝術、旅遊環保與綠色生活。在政府服務九年,此前為渣打銀行東北亞地區業務策劃及發展主管,亦曾服務美國麥肯錫管理諮詢公司。任職金融業期間,兼任香港銀行公會秘書和政府中央政策組非全職顧問等公職。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E5%89%9B%E6%9F%94%E5%B9%B3%E8%A1%A1%E4%B9%8B%E7%BE%8E/

Wednesday 14 November 2018

金庸的理想‧查良鏞的現實

■ 區家麟

正是:今番良晤,豪興不淺。

吳靄儀最後總結說:

「查良鏞是一個很複雜的人,很深沉的人,有很多傳統讀書人的因子,若然查良鏞一生對我們有什麼啟示,那是在我們的血液裡,有很多對權力的崇拜,對權力的屈服,要青史留名,這些『崇高的理想』有時可以用不太光彩的方法達到。」

此話從何說起?

Brew Note文化沙龍,是夜題目是「金庸|查良鏞 江湖與現實」。

若以為此夜是「金迷」的聚會,談金庸的武俠世界,你會失望;因為,講者叫吳靄儀。

吳靄儀寫過多本關於金庸武俠小說的書,自言每本金庸小說翻過可能一百次,熟悉金庸;吳靄儀於1986至1990多事之秋任職於《明報》,主要負責寫社論,近距離認識查良鏞。

她說,不要誤會查良鏞是金庸;她要說金庸與查良鏞的關係、說金庸的江湖與查良鏞的現實,兩者之差距。

吳靄儀開宗明義說:「查良鏞不是大俠,但大家因為查良鏞寫了這些武俠小說,都覺得他是一個大俠。」但無疑《明報》初開辦時的吸引力,正源於金庸武俠小說的名聲,令讀者群增加,也吸引一群知識分子加入《明報》。

然而,吳靄儀認為,查良鏞正正因為金庸的魅力而付出代價:查良鏞的政治主張惹起反彈,也在自己創辦的《明報》碰壁,原因是他遇上了一批金庸迷:「他們認同金庸小說,是因為當中的情操、意境,你養大了一班人,個個都迷戀你的英雄理想,你忽然說我是韋小寶,大家非常失落。」「《明報》上下,都中了金庸武俠小說毒,我們一個二個都好有理想……」「一方面你培養了一班很有理想的人,作為你的大擁躉,但你的現實政治令這些人大失所望。」

查良鏞的「現實政治」,最為人所知,乃八十年代末,香港特區基本法草擬階段的政制方案蘊釀過程,查良鏞與查濟民提出當時被廣為批評極端保守的政制方案,拖延全面直選,最令吳靄儀不高興的地方,是查良鏞的意態:

「用政治手腕去探測中方想要什麼,然後夾埋查濟民,說這個是香港人要的;你知道北京要什麼,你就去配合,說這些係香港人要的……你好體察皇帝心意,你講出來,皇帝賜予你,你就光宗耀祖,皇帝就順應民意,我覺得這件事好disgusting。」

吳靄儀請大家留意《碧血劍》裏的附錄〈袁崇煥評傳〉(劉進圖寫過一篇〈憶金庸:獨裁是中國災難的根源〉,認為是金庸作品中道德境界最高的一篇。),金庸寫過,一天仍是封建制度,一天沒有民主,袁崇煥一定要死;但是現實政治裏的查良鏞、社評裏的查良鏞政治,貫徹始終,都是堅決反民主。

吳靄儀認為,查良鏞的政治很守舊,他們的一代經歷很多戰爭,追求穩定政治環境,故支持港英政府維護穩定,他是Pro香港,當年興建地鐵的爭論,他支持興建,認為錢應用在香港身上,他寫過,若把獅子山雕得更似獅子山,他都贊成;查良鏞只是贊同要保持香港原有生活方式,但他不是民主派,甚至不是李柱銘口中的「半個民主派」。

沒錯八九六四屠城前夕,查良鏞辭去基本法草委一職;但吳靄儀形容,六四事件漸淡,查良鏞並無改變,一樣覺得民主係大災難,共產黨係皇帝,你向它爭取民主,等於謀朝篡位,不會有好下場。

吳靄儀注意到查良鏞的「明君」情意結。1981年,鄧小平在北京接見了查良鏞,查有如遇到一個開明的皇帝,他希望輔助這位君主,要「勤王」,見鄧小平回來後,查良鏞真心相信這是開明路線的共產黨,應該全心全意幫忙。

吳靄儀指出查良鏞一直以來的盲點,他信奉自由、法治是香港的重要支柱之一,但忘記了法治不可能在專制政權下維持,沒有民主,自由法治毫無保障。

吳靄儀的問號

講座中,吳多次談到她心裏的一個大問題:「為何查良鏞,一個成就如此大的人,卻如此渴望得到建制的承認?」

吳靄儀所說的「建制」,包括政治權力最高層,也包括學院,例如劍橋大學博士學位的名銜;也包括金庸多番改寫小說,不想做一個「說書先生」,希望令武俠小說提升至「有文學價值」,大家興高采烈談論小說也不夠,為何要升格成為「金學」?去「研究」?

吳靄儀憶起《天龍八部》少林寺藏經閣內的無名老僧,金庸能寫得出如此高遠的意境,為何查良鏞會去追求一些如此庸俗的承認?

「我真係唔明白」,吳靄儀說。

席間有聽眾問到查良鏞為何沒得到諾貝爾獎,西藏專家薯伯伯談到西藏人看金庸小說,往往發現金庸筆下的西藏人,如金輪法王,都是大壞蛋,西藏人越讀越覺不妙。而金庸後來修改小說,去掉了好些今天看來大漢族主義太重的描繪,變得政治較正確。

吳靄儀謂,類似的修改,正是她對金庸小說有保留的原因:「作者自己去修改作品,令它更加政治正確,是任何時候我們不能接受的事。」她舉例,就算一個記者,一個評論人,文章寫了就寫了,不會刻意去把它改成更切合時代的思維,或改成更切合你想得到的社會地位,令它變得政治正確,「如此作品要適合諾貝爾文學獎,都幾難」。吳靄儀說,文學值得尊敬的地方,是不理會現實世界的阻力,他認為是真實的,就寫出來;如此修改,把小說變成服務個人的雄心與目標。

「天地本無完體」,吳靄儀借用了《倚天屠龍記》一句。

當然,吳靄儀對查良鏞也不乏讚譽(本文只是筆者偏向選擇令人有更多反思之內容而已),查先生確實禮賢下士,聘請了不少文人及知識分子到《明報》工作,而且容許編輯記者激烈爭辯,締造了報界少見的文化;有時吳靄儀寫的文章,與查良鏞對着幹,查先生亦不改一字。

被問到查良鏞的貢獻,吳靄儀說,有二:

第一,他的小說「咁多人睇得咁開心」,一代又一代年輕人,例如她自己,無心上課,但捧讀金庸小說,學好中文,也認識了詩詞。「你得益唔該要多謝人,就算果個人唔係好人你都要多謝人(眾大笑),更何況佢唔係唔係好人,做人要恩怨分明。」

第二點貢獻,「無論他自己如何背棄自己理想都好,他居然創造了一批好堅持理想的人」,查良鏞的《明報》確實聘請了一大批很有理想的編輯隊伍,《明報》待遇不佳,令這批深受金庸小說影響的理想主義者流散到其他報章,無心插柳,成為香港報業的中堅分子。

程翔的問號

講座聽眾中有程翔,主持周保松請程翔說幾句,程翔說,他無讀過金庸,所以不識金庸,但對查良鏞則略有所知。

對查良鏞的過去,程翔有些問題,畢生大惑不解,於此寫兩個。

程翔提醒大家,武俠小說是五十年代中國在香港的統戰手段。當年主管港澳事務及統戰的廖承志出點子,為了擴大左派報章市場,特別請查良鏞及梁羽生出手寫武俠小說。查良鏞曾於《大公報》工作十年。

程翔說,這是他難以接受的地方:查良鏞父親被共產黨槍斃,他為何願意為共產黨做團結群眾的工作?甘心做統戰工具?「這是一個大問號」。

另一個不解之謎,乃鄧小平1981年接見查良鏞,究竟鄧對查說過什麼?

程翔說,當時查良鏞不同意中國收回香港,曾寫過,香港這麼細小為何一定要收回,蘇聯佔領中國大面積領土,為何又不收回?外交部認為,惟有等鄧小平出來「做佢工作」;鄧當年設宴招呼之後,查良鏞不再反對收回香港。

程翔一路在想,這餐飯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令查良鏞瞬間改變主意?有三個可能,一是動之以情,鄧小平以一國之尊宴請你,根本不用說什麼;第二,也許曉之以義,解釋國力未足以收服俄羅斯之類 (眾笑);第三個可能,是動之以利,查良鏞後來當了草委,主導政制設計。

還有,金庸小說可以在大陸流通,《明報》可以入大陸,而且獲得很多內地「獨家新聞」。

吳靄儀則回應,其實答案已經好清楚。

她叫大家看看鄧小平接見查良鏞的照片,查良鏞低頭彎腰,態度恭敬,鄧小平不只說了我是你粉絲,還張開雙手很熱情。

「有樣嘢,權力的魅力,有些人覺得我接近權力,受到權力的青睞,已經很重要……」吳靄儀說:「這是傳統讀書人要青史留名,好普遍的心理,你現在仍然看到有些人,諗嘢幾掂,頗有原則,唔知乜嘢特首或特首手下同佢好啲,咁就會行咗過去對面……」

要青史留名,習慣拜倒於權力,是幾千年來中國讀書人的迷障。

執筆之時,又見北京人民大會堂的恩澤時刻,習近平接見港澳名人巨賈,高度評價;權力之魅影,迷倒眾生,萬試萬靈。

感謝金庸,締造了一個醉人的幻想世界;感謝查良鏞,讓我們體察人心,終身學習。

https://aukalun.blogspot.com/2018/11/blog-post_13.html

Monday 12 November 2018

雙十一

■ 李怡

昨天是11月11日,中國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就稱此日是光棍節,又稱雙十一節,成為商家、購物網站促銷的瘋狂購物節,今年的光棍節預計將會有18.7億件包裹通過網購送出,比去年增加25%。不久前英國《金融時報》有一篇文章講中國人由所處的社會環境形成一種「饑餓性格」,這種性格反映中國人對物質的貪婪。我們從來港購物的大陸人身上已經領教多時矣。

對西方世界來說,雙十一是一個重要的紀念日,與瘋狂購物相反,是一個對歷史的精神上的紀念日。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英國把最接近這一天的星期日,稱為Remembrance Sunday,這個星期日在倫敦Whitehall大街的紀念碑前舉行紀念活動,英女王每年都在碑前獻花圈,直到去年才由查理斯王子出席。今年雙十一正好是星期天,又正好是一戰結束100周年,紀念活動昨天舉行。

每年這一天前後,英國人都紛紛佩戴上紅色的小紙花,小紅花是罌粟花。佩戴罌粟花源起於一戰時在1915年初春,一場最慘烈的戰役在法國和比利時邊境的Flanders田野進行。5月2日加拿大軍醫John McCrae目睹他22歲的戰友Alexis Helmer在炮火中倒下,再沒有起來。但是春天是不理甚麼戰爭的,他看到鮮艷的罌粟花開遍田野,自然地綻放在無數鮮血浸潤的土地上。他悲從中來,寫下一首詩:

「在法蘭德斯的田野上,罌粟花盛開了/在十字架之間,一排連着一排/這標誌着我們斷魂的地方/在天空中/雲雀仍在勇敢地飛翔和歌唱/無奈戰場上的槍炮聲淹沒了其鳴囀/我們死了,就在幾天前/我們曾經活着,感受黎明,看到夕陽的光芒/曾經愛和被愛,現在我們安息在法蘭德斯的田野上……」

雙十一前,英國人除了佩戴罌粟花之外,還有慈善機構的義工在各地區,在超市、酒吧、街頭,義賣這種紅色小紙花。義賣所得用於幫助退伍老兵,殘疾老兵和家庭。

二戰後雙十一也同時紀念二戰,紀念軍人、文職軍人、婦女在兩次世界大戰和後來的衝突中的貢獻。人的生命有限,人總會死亡,但戰爭造成的是非自然的死亡。有人解說罌粟花的花語是華麗(Beautiful),罪惡(Devil),悼念(Mourn)。非自然的死亡一定是罪惡,至於是否有一個華麗的悼念,就看人類是不是能夠記住這個罪惡,吸取歷史的教訓了。

包括文革在內的歷次政治運動中被鬥被整的死亡人數據估計為:2,330萬人。

1958-1962的大躍進造成的三年大饑荒,因饑餓而死亡的人數據估計有4,000萬人。同戰爭一樣,這些死亡都屬於非自然即非正常的死亡。但中共至今對這種歷史悲劇的教訓仍然避而不談,今年大陸的歷史教科書更將文革美化成「艱辛探索」,不再稱文革是「動亂和災難」。

20世紀哲學家Karl Popper說:「歷史是會重複的——但決不是在同樣的水平上。如果所說的事件有歷史重要性,如果這些事件對社會有着持久的影響,就更是如此。」文革和中共建政以來的政治運動,正是Karl Popper所指的「更是如此」的歷史事件。

沒有華麗的悼念,人為的大規模非自然死亡,只剩下罪惡了。還有更罪惡的,就是對罪惡的掩飾。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81112/20543892?fbclid=IwAR2Rpl8_WYLsQ33ZIl-xCdrkr-HKOHc0AY69LIGN6aAiDDHdxCV0Ouu9ci0

Friday 9 November 2018

不義則諍

■ 曾鈺成

居上位者倘被只懂唯唯諾諾的人所包圍,便有犯大錯誤的危險。但人一旦位高權重,大多數還是愛聽恭維說話,不愛聽批評意見。

《孝經‧諫諍》有記載說,曾子問孔子,兒子聽從父親的命令,就是孝嗎?孔子不以為然,回答說,這是什麼話!「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諍臣阻止當權者不義


引文中「爭臣」、「爭友」、「爭子」裏的「爭」,即「諫諍」的「諍」。這段話的意思是,父母做不義的事,子女見了就應盡力勸阻;只知聽父母的話,不算是孝!子女敢於規勸,父母就不會陷於不義。正如有諍臣提醒,即使天子無道;也不會失去天下,諸侯和大夫無道,也不會失去國家。而士有諍友相勸,可保不會壞了聲名。

這段話雖載於《孝經》,但也說了對上司和朋友的態度:如果明知對方犯錯,而不肯盡諫諍的責任,一味阿諛奉承、投其所好,對上司或朋友完全沒有好處。居上位者倘被只懂唯唯諾諾的人所包圍,便有犯大錯誤的危險。這道理不斷為實踐所證明;但人一旦位高權重,大多數還是愛聽恭維說話,不愛聽批評意見,於是身邊便沒有諍臣,或者即使有,諫諍也沒用。所以,當權者身邊有沒有諍臣,不是偶然的,是當權者的性格造成的。

孔子說天子有了諍臣,「雖無道不失其天下」,當中的「無道」,應是指偶然偏離了正道,而不是「暴虐無道」:如果是專橫無道的暴君,根本不可能虛心納諫,又怎會有諍臣扶助他不失天下?孔子說的顯然也不是剛愎自用至無藥可救的昏君,而是有可能從諫如流的明君。雖是明君,也不可能完全不犯錯誤;如果有人及時指出他的錯誤,他又願意虛心聽取,予以糾正,就可以避免積小錯而成大錯,諍臣就發揮了匡正扶持的作用。

任何領袖,必有過人之處,始能當上領袖。尤其是有卓越成就的領袖,很容易覺得別人不如自己高明,而周圍的人也自然地對領袖特別尊重,不會輕易提出不同的意見。英明的領袖,應當認識自己間或會有無道之失,需諍臣匡正,方可保天下不失。

曾鈺成
2008至2016年出任香港立法會主席,曾參與多屆立法會地區直選。現擔任培僑書院和培僑中學校監及培僑小學校董。1968年在香港大學畢業後,於培僑中學任教,後擔任校長。香港大學教育文憑及碩士。1992年與一群志同道合人士成立民主建港聯盟,並出任創黨主席,2003年改任會務顧問。回歸前,積極參與香港過渡期工作,曾出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成員,並擔任全國政協委員。2002-2008年擔任行政會議成員。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E4%B8%8D%E7%BE%A9%E5%89%87%E8%AB%8D/

Wednesday 7 November 2018

第八識

一切眾生,每一個起心動念,或是語言行為,都會造成一個業種,這種子在未受報前都藏在阿賴耶識中,所以此識有能藏的含義。

佛法唯識學中的“八識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

1、眼識:我們的眼睛能看到各種各樣的東西,就是眼識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見,而不會分別;如果你在區別這個是書、那個是筆,這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2、耳識:耳朵具有聽的功能,同樣耳朵只是具有聽見的功能,而不會區分這個是長笛的聲音、那個是小號的聲音。一區分,就是意識在作用了。

3、鼻識:鼻子具有嗅覺,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覺功能,一區分香臭,就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4、舌識:舌頭具有味覺,同樣它也只是具有味覺的功能,一區分甜和鹹,就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5、身識:身體具有觸覺的功能。

前五識是感識,認識具體對象。

6、第六識(又名意識):意識是第六識,具有認識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識中有一識起作用,意識便同時俱起。

此外,意識對內外之境,不分有形無形,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有比知、推測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業,皆由意識而作。現在心理學上,研究到前六識為止。但是在佛法上的分析,還有第七、第八——末那識和阿賴耶識的存在。

7、第七識((又名意根、末那識):末那是梵語manas的音譯。末那識是意識的根本,其本質是恆審思量。因為它是執取第八識(阿賴耶識)的見分或其種子為我,使意識生起自我意識,所以末那識又稱為“我識”。這基本上是一種我執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煩惱的根本。

這種我執的具體表現是,我的具體生命在過去現在未來所思想所經驗的東西,有其余勢,以種子的形式,攝藏於第八識的阿賴耶識中。末那識在下意識層面執取這些種子,以之為我。實際上,這些種子都是無始來前滅後生、非常非斷的作用。《金剛經》中最重要的三句話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此中本來無常,末那識以這樣虛妄的東西為我,因此生起貪、憎、癡、疑、慢等種種煩惱。

末那識屬於潛意識的范圍,它本身並不造作善惡之業,但因它執著自我,所以成為一切眾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末那識所執著的我是什麼呢?就是最後一個阿賴耶識。

8、第八識(又名如來藏、阿賴耶識):阿賴耶是梵音,又稱為藏識,含能藏、所藏、執藏三義,是一切善惡種子寄托的所在。

阿賴耶識是本性與妄心的和合體。由無明(無明二字的含義見我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略解)而起的妄想概念稱為阿賴耶識的見分,再因這妄想概念而幻現一種對象的境界,稱為阿賴耶識的相分。

一切眾生,每一個起心動念,或是語言行為,都會造成一個業種,這種子在未受報前都藏在阿賴耶識中,所以此識有能藏的含義。前七識的作用是能熏能緣,第八識是前七識所熏所緣,所以有所藏義。第七識恆定執此識中的見分為我,而為它所愛,所以有我愛執藏義。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AB%E8%AD%98

Friday 2 November 2018

金庸求做穩建制派的一生

■ 盧斯達

金庸死了。

也許金庸最大的好處和壞處,都在他會寫東西這一點。金庸一手寫小說,一手辦報寫社評。才子聲名鵲起,又涉身於傳媒,政治自然就會找上門。很多文藝菁英或學術翹楚,最終都無法守住,半推半就或者一心求政治的事功。

一個文人,而且是中國傳統文化薰陶出來的士大夫人格的文人,是不可能一世寫文章,做一個好作家就了事的。因為士大夫人格講儒家,講經世致用。士大夫的基本修行路徑是「致物致知,誠心正意」,然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後來的中國皇帝為了獨攬大權,排斥功臣和貴族集團,創造了科舉制以考試取士,將一部份平民提升為官僚階級。其實事情揭穿了,只是大有為的皇帝要將權力集中,不願再與父祖一輩的功臣和皇族成員分享權力。但這畢竟促成了階級流動,新貴的士大夫,產生了帝制也能夠開明的想像。這便是延續至今的魯迅猛烈批評過的折衷主義。近世新儒家在帝制中求開明,金庸也說過中國最好是行「開明的社會主義」。

中國士大夫的救世之心,即由此而起;帝師情結,由此而生。每一個士大夫最終服侍的對象都是皇帝和統治者,希望向統治當局反映意見,甚至分享權力。金庸寫小說受歡迎,旗下的報紙有影響力,所以在主權移交前的談判時期,成為中方其中一個重點拉攏對象。之後的事情成為金庸的污點。然而這並非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金庸出身於江南名門望族,書香世代,恐怕「經世」之心是早就有的。

年輕時金庸考入國民黨的學校打算報效國家,中共建國後又去過外交部求職,都沒有成功。後來逃到香港辦報,因為在議論大力反對文革,成為親共派追殺命令的對象。但大亂過後,國家還是國家,81年鄧小平邀請金庸見面,他就去了,而且日後多次回顧,可見對於士大夫文人來說,接受皇帝召見是多大的榮寵。以前各種陣營變換,也都值得了。

屈原宮怨不受楚王寵幸,但金庸幸運得多,馬上受到統戰,然後在80年代的政制談判,成為當然的玩家,坐落在保守派的一方,88年推出代表中國立場的「雙查方案」,將政制民主化急凍在非常保守的狀態。

一年之後,六四鎮壓,北京的民主運動流血了,而且是鄧小平下的命令。金庸又悲天憫人起來,表示對鄧小平失望,並辭去基本法草案委員的職位。殺人之後,皇帝想必又在某一次呵護他一下,士大夫的臣子病又發作,便是「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又從了。

1999年,金庸在中國的「新聞業機制改革與管理會議」中,發表題為《兩種社會中的新聞工作》的演講,親切的叫著「毛澤東主席」、「如今,中國的政權十分穩固,江澤民主席領導黨與國家,朱熔基總理辦事,堅持改革開放政策,全國人民擁護,團結在中國共產黨的周圍……」跟寫小說的金庸,是兩套話語。才子的文字好,但你永遠不要墮進去全盤相信。

金庸又表示:

「……解放軍負責保衛國家人民,我們新聞工作者的首要任務,同解放軍一樣,也是聽黨與政府的指揮,團結全國人民,負責保衛國家人民。我們跟隨黨的政策,不是甘心作黨的工具,受它利用,喪失作一個誠實的新聞工作者的良心與立場,而是盡一個愛國公民的職責,保衛國家,不受外國的顛覆和侵略。」

他的演講在香港也受到不少非議,金庸也因此與發表批評的《蘋果日報》交手。現在找到的演講全稿,也是因為金庸認為《蘋果》斷章取義而自行提供。

但作為後人也得感謝金庸留下文稿,不然我們無法了解現實比小說更離奇。韋小寶在清人面前,也沒有金庸的入戲。金庸自此再沒有和皇帝鬧翻了,自在故國如魚得水。而後《明報》易手,香港政制得出最保守的方案,之後一切都是歷史。

文學和小說,只是文學和小說。作者是存在於實際社會和政治組織中的人,而中國傳統又從來是講求權力的。「書中自有顏如玉」是中國士大夫文化很徹底的披露。金庸那一生,可以用「一世做穩建制派」來概括。他年輕時投向國民黨,因為國民黨是建制派,中國的唯一統治者;後來他從了中國共產黨、從了社會主義,因為這也是中國唯一的統治者。就算文革殺了多少人,六四殘害了一代年輕人,那又如何,國家還要過日子。沒有這國家,他們就沒有國家了。

這並不是隨風擺柳,而是士大夫一向自我定位於權力階層之中。士人、文人、士大夫,生來就應該分享權力。因此我不相信金庸會有甚麼陣營之見的心障,津津回味與統治者的親切見面,大概也是真的。

間或有一些過度簡化的意見,將金庸受到的非議定性為「大中華與本土」之爭,或當年雙查方案是「出賣民主」。不,你得從中國文化的原型和高度去看,才能理解金庸的代表性。在侵華時期長大的人,自然是至死擁抱著富國強兵的中華民族愛國主義,這也不是很壞。很多人都是大中華主義的。但令金庸在談判卓上對香港反戈一擊的,並不是大中華情結,而是士大夫人格。因中華文人對皇帝的召命,毫無抵抗力,很多鬧劇和悲劇都是這樣發生的。

金庸在《笑傲江湖》的後記說:

「……中國人在道德上對人要求很寬,只消不是損害旁人,就算是好人了。《論語》記載了許多隱者,晨門、楚狂接輿、長沮、桀溺、荷丈人、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等等,孔子對他們都很尊敬,雖然,並不同意他們的作風。 」

也許我們都可以說,我們仍然能夠尊敬金庸的跨地域甚至跨文化的文學成就,然而,金庸的一生仍是中華士大夫的活化石。在士大夫的系譜中,經世之用,拜倒在統治者腳下成為「建制派」,成為當然的勝利者,才是主流;隱士、流浪者、狂士,崇尚無用之用的,是隱埋的支流。

中國士人或廣義中國人是不做穩士的,他們都有文化基因種下的權力飢渴。而權力只能臣服而問皇上索要。在取得權力和虛榮的過程,旁人他地故鄉或者避難所的事情,自然變得不再重要。在特殊的過渡時勢之中,好人也可以做至大的壞事;何況是集文人商人於一身、靈巧如蛇的金庸?

中國下層人民永遠要做穩奴隸,而士人階層則永遠要做穩建制派,這是中國。相比很多前清遺老、南來文人,想做帝師而終一生沒有得到,金庸算是最成功的了。至少他取得了一些經世致用的幻覺、見過聖上一面、摸過軍機處外面的一塊,在香港也擔過一些權力的虛銜,對士大夫文化的末裔來說,也算是死而無遺。

https://www.thestandnews.com/culture/%E9%87%91%E5%BA%B8%E6%B1%82%E5%81%9A%E7%A9%A9%E5%BB%BA%E5%88%B6%E6%B4%BE%E7%9A%84%E4%B8%80%E7%94%9F/

Wednesday 31 October 2018

一代武侠大师金庸15部经典传奇,你看过多少部了?

那些年陪伴我们一起成长的武侠小说!

香港一代武侠大师金庸逝世,他的15部小说成了经典传奇!早年,他曾用一副对联来概括了自己的作品!上联:飞雪连天射白鹿,下联:笑书神侠倚碧鸳,横批:越女剑!

武侠文化风靡全球,但以金庸的知名度最高,也是影视及游戏改编最多的,如著名的《天龙八部》、《笑傲江湖》等,然而并不是每部作品流传度都很广,他的15部作品也不是每个人都看过,其中四部较为冷门,可能有些人连名字也没听过呢!

不如,现在一起来看看金庸的15部小说,你究竟都看过多少部了!

1.《飞狐外传》

《飞狐外传》,1960年—1961年首次连载于《武侠与历史》杂志,主要讲述《雪山飞狐》主人公胡斐的成长历程,可以看作是《雪山飞狐》的前传。小说以主人公胡斐除暴安良为故事的中心,讲述了胡斐为追杀凤天南在路上所发生的一切,特别是与程灵素、袁紫衣所发生的爱情。

该书是《雪山飞狐》的前传,却写于其后,二者互相关联,却不完全统一。此书之中人物更为增多,人物性格更为丰满。该书在金庸作品中有比较重要地位,在艺术成就上属中乘之作。

2.《雪山飞狐》

《雪山飞狐》作品共十回,1959年始连载于香港《新晚报》。 小说以苗人凤和胡一刀夫妇为主角,通过宝树、苗人凤之女苗若兰、平阿四及陶百岁之口讲述了数年前与此相关的武林风波,用倒叙的手法讲述了江湖恩怨、藏宝寻宝、美女爱英雄的故事。这部小说有两个重大的线索,属双线结构,真正的人物也在前台表演甚少。

3.《连城诀》

金庸作品中最独特的一部,初次发表时篇名是《素心剑》,修订改正后用现名。《连城诀》是一部“坏书”,写尽天下各色人等的“坏”,人性的丑恶被描写得如此透彻,令人看了不寒而栗、茶饭不思,只好在极不情愿的情形下接受这个事实。

4.《天龙八部》

金庸的作品,到了《天龙》,又是一个新的颠峰。不受任何拘束,更放得开,激情浪漫更甚,堪称世界小说的杰作。是金庸作品中极其特殊的一部小说,在武侠小说中的地位,堪称第一,在金庸作品之中,排位第二。

书名出于佛经,有“世间众生”的意思,寓意象征着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背后笼罩着佛法的无边与超脱。全书主旨“无人不冤,有情皆孽”,作品风格宏伟悲壮,是一部写尽人性、悲剧色彩浓厚的史诗巨著。

《天龙八部》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漫画及游戏。

5.《射雕英雄传》

当年《射雕》一出石破天惊,全城争读。《射雕》是一部结构完整得天衣无缝的小说,是金庸成熟的象征,自《射雕》后,再也无人怀疑金庸的小说巨匠的地位。

该小说历史背景突出,场景纷繁,气势宏伟,具有鲜明的“英雄史诗”风格;在人物创造与情节安排上,它打破了传统武侠小说一味传奇,将人物作为情节附庸的模式,坚持以创造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为中心,坚持人物统帅故事,按照人物性格的发展需要及其内在可能性、必然性来设置情节,从而使这部小说达到了事虽奇人却真的妙境。

6.《白马啸西风》

《白马啸西风》是一篇着力写“情”的小说。这篇小说以金银小剑三娘子上官虹和白马李三先后遇害拉开序幕,通过“吕梁三杰”追寻高昌迷宫的地图,展开了李文秀与苏普、马家骏、瓦耳拉齐等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同时穿插了苏鲁克与盗贼汉人、瓦耳拉齐与车尔库之间的纠葛。全篇紧扣“高昌迷宫”这一情节焦点,展开了一场场汉人同哈萨克人之间的情与欲的角逐。

7.《鹿鼎记》

可视为金庸小说的最高峰,最顶点。突破一切清规戒律,将人性彻底解放,个性得到了肯定。反英雄,反传统,反束缚,《鹿鼎记》可以说是一部“反书”;宣人性,宣独立,宣快乐,《鹿鼎记》又不折不扣是一部“正书”。《鹿鼎记》在金庸作品中,排名第一,当之无愧。

8.《笑傲江湖》

小说没有时代背景,很多情景可以发生在任何朝代,有的人说这是在折射中国人独特的政治斗争,同时也表露对斗争的哀叹,具有一定的政治寓意!虽然,以上这些结论都无法肯定,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这部小说带出了两位很出彩的角色,那就是东方不败和任我行!

9.《书剑恩仇录》

此书讲的是一个“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源于金庸老家海宁的民间传说:乾隆皇帝是海宁陈阁老的儿子,雍正使用调包计把自己的女儿换了陈阁老的儿子,后来这个儿子做了皇帝,就是乾隆。主角陈家洛是反清复明的天地会总舵主,他与乾隆本是亲兄弟,如今却站在不同立场,故事由此进入高潮。

《书剑恩仇录》是金庸第一部作品,虽是新派武侠的尝试,却难逃旧派晚清武侠小说的窠臼,此书只是金庸创作的一个尝试,并未展现他的风格,所以不温不火,在金庸武侠作品中知名度不高。

10.《神雕侠侣》

60年代一开始,世界各地年轻人的主导思想就是叛逆,且脱不出自觉和不自觉的两种类型。金庸所写的叛逆,是杨过和小龙女对当时社会的叛逆,但在人性上放在任何时代皆可适合,这是本书最大的功。

11.《侠客行》

《侠客行》主要叙述一个懵懂少年石破天的江湖经历。该书有许多耐人寻思之处,潜隐着许多“玄机”,体现着金庸对于人生、人性、生命和宇宙的新的体验。

12.《倚天屠龙记》

《倚天屠龙记》以安徽农民朱元璋揭竿而起建立明朝天下为背景,以张无忌的成长为线索,叙写江湖上的各帮各派、各种人物的恩怨情仇,它把中国历史上元朝的兴衰和江湖道义、恩仇平行交叉起来。

这样的过程、组织结构之佳,在任何小说中都很罕见,让人怀疑金庸的创作才能,究竟有没有尽头!

13.《碧血剑》

《碧血剑》的主线故事是明末被冤杀的大将袁崇焕之子袁承志及其师门华山派义助闯王,夺取大明江山所引起的一系列江湖恩怨。袁承志的家仇、师仇构成推动故事发展的主要动力,他的复仇之路与天下江山的争夺交织在一起。

在艺术形式方面,金庸在写作时就寻求着突破。他吸取外国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第一次在武侠小说中运用倒叙形式来展示波澜起伏的故事。主要人物“金蛇郎君”夏雪宜自始至终没有出场,他的身世、性格特点、故事,全都通过温仪与何红药两个女人动情的回叙和追忆展现出来。

14.《鸳鸯刀》

《鸳鸯刀》叙述了江湖上盛传的鸳鸯宝刀的秘密以及围绕它发生的故事。该小说情节曲折,语言诙谐,在不长的篇幅中展示了人物性格,塑造出几个不同的江湖侠士形象,可读性强。

15.《越女剑

这是金庸唯一的一部短篇作品,据说金庸当时看了清人任渭长的版画集《三十三剑客图》之后,决定给这部为现代武侠小说家带来大量灵感知识的画集创作武侠故事,画集一共三十三位剑客,那么金庸就要创作三十三个故事。然而在创作完第一个《越女剑》之后,金庸却停了笔,并未再进行创作,所以《越女剑》也成了金庸“三十三剑客”系列唯一的一部作品。

在小说中,越女阿青是一位无敌的剑客,她的剑法来自一头白猿,不似人间有,倒像天上传,所以阿青也成为了金庸笔下最神异的一位高手剑客。除了塑造阿青这个形象,金庸还对著名的“西子捧心”典故进行了改编,将西施的心口疼来历设定为阿青剑气所伤。

 http://www.laksou.com/?p=26299

Monday 22 October 2018

以国家之名:死刑的正义?

负责法律事务的首相署部长刘伟强早前在一场对话会表示政府已决定废除死刑,随后引起舆论争议。作为从2011年直接参与推动废除死刑工作的政治工作者,谨以本文分享我对废死议题的思考和过去近十年的演进。

2011年6月,我当时担任升旗山区国会议员,在国会会期间经过时任首相署掌管法律事务部长纳兹里的办公厅,他邀我与在座的时任欧盟驻马大使 Vincent Piket一同会面。林吉祥和郭素沁在2004年至2008年期间在缅甸民主化议题上曾与纳兹里联手合作;我在2007年协助纳兹里和郭素沁协调东盟人权国会论坛在吉隆坡的会议,与纳兹里在人权和国际议题的协作已有先例。

那次巧遇,纳兹里要我协助他与欧盟大使促成关于废除死刑的跨党派国会圆桌会议。我向来的看法是,警务改革是根治治安的手段,唯有让匪徒知道犯罪被抓的可能性极高,罪案才会减少;死刑无法有效取得阻吓作用。

2011年6月的国会圆桌会议议决,第一、废除死刑作为长期目标;第二、政府应该在短期内废除强制死刑,尤其是危险毒品法令第39(B)条文;第三、政府应该在短期内暂停执行死刑(moratorium)。

那一次的会议,让我接触好几位退休法官,也听他们诉说判决死刑的心理交战,往往要祈祷数日,希望没有误判。法官要代表国家去结束另一个人的生命是极其沉重的。因为是强制死刑,如果证据充分,法官没有抉择,必须判死刑。但是,法官也清楚,从逮捕、盘问、提控的每一个步骤,都有贪污的可能,也有可能是刑求,也有可能警察或者主控官要立功,还有千百种可能。

2017年10月,哥宾星在芙蓉高庭打的一场官司就是个例子。一名20岁的韩国学生在2016年汝莱的公寓遭警方破门搜查,发现219克大麻,是死刑案。警方在证人栏坚持现场只有该名学生,直到辩方律师哥宾星告诉法庭拥有闭路电视录影显示还有其他人在现场,证人才承认欺骗法庭,被告当庭释放。

我们的警察和司法体系,到底有多少这样的故事,实在很难知道。我遇过的法官都说,不判死刑,10年后发现误判,就算白坐牢,至少人还活着。

我是在希望联盟胜选后,才从政府文件确定2011年国会圆桌会议对后续发展的影响。2012年11月2日内阁会议议决停止执行处决危险毒品法令底下判刑的死囚;2013年12月18日维持同样的决定;2017年11月国会通过废除第39(B)条文的强制死刑,但没有追溯已判刑的死囚。

纳兹里和后来出任掌管法律事务的首相署部长南希和阿莎丽娜都曾告诉我,内阁部长和政府官员都清楚,死刑没有办法阻吓罪案,只是当时的政府不想应对一般民众希望看到“以眼还眼”的心态。

一般人以为,死刑可以“消灭”罪犯,可以报复,也可以“节省”。常见的说法是,“杀掉就好,关在监牢里要花纳税人的钱”。就举我们一起营救杨伟光的新加坡案例,他在2007年被捕,上诉到最后是2014年。回看马来西亚的案例,一般死囚从被捕到问吊,要经历高庭审讯、上诉庭和联邦法院上诉,再等候各州统治者的特赦局决定是否特赦,可能历时10年甚至15年。死囚在监狱是隔离监禁,高度保安,开销是管理其他囚犯的数倍。

另外,最后问吊的,绝大多数都是中下阶层。道理很简单,有钱的通常不必以身犯险,被抓的都是毒驴,大毒贩都是大老板不必自己出手(所以强制死刑推行那么多年都一直无法真正解决问题);有钱的被告可以请好的律师,有钱的被告也可以从逮捕、调查和提控等每一个层级疏通,以此类推。死刑并没有完成正义的需要。

我担任国会议员的十年,每年都质询死囚人数。从1960年至2011年2月,一共有441名死囚问吊,其中228名涉及贩毒、78名涉及谋杀、130名涉及非法拥枪、4人涉及向元首宣战、1名涉及绑架。

2011年2月,监狱共有696名死囚。

2013年,死囚增加至964名。

截止2018年10月,监狱共有1279名死囚,其中932名涉及贩毒、317名涉及谋杀、13名涉及非法拥枪、5名涉及绑架、9名涉及向元首宣战、2名涉及集体抢劫暨谋杀、1名涉及旧内安法令罪。

任何的刑罚,是以国家之名,也就是以你我公民的名义执行。换句话说,吊死一个死囚,其实是我们社会共同决定,授权给国家执行。

这次关于废除死刑的争议,我有几个观察:

第一、 媒体呈现的似乎是“政府昨天突然想到,明天就要立马执行” ——其实刘伟强部长没有说当下就要执行;逐步废除死刑可说是纳吉政府2012年、2013年和2017年以来就执行的政策(所以魏家祥也不必在此事捞取曝光率)。

第二、 “内阁坚持”——但内阁本周会议都没有谈及这件事;

第三、 废除死刑就会导致罪案增加 ——事实上,关键在警务改革,关键在确保罪犯认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是罚多重,而是会被抓到。警察和司法体系的贪腐也要监控。

第四、 509变天以后,新闻完全自由,没有任何干涉,大家可以自由抨击政府的决策。但是在死刑这样的公共议题,我还是希望媒体能够深入和全面的提出讨论,而不是情绪的操弄。

关于死刑的讨论,至少我是从2011年直接投入,卡巴星在1980年代就投入全球呼吁马来西亚废除强制死刑的运动,也是很多死刑官司的被告代表律师。囚犯是没有选票的,但身为政治工作者和政府,最终要回答,怎样才能最好实现正义的要求,让社会和平与安全共处,不让任何一人遭到不义。这一把尺要拉好,并不容易,但让我们一起理性讨论。

(国防部副部长暨民主行动党全国政治教育主任刘镇东/2018.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