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8 December 2023

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

/ 南懷瑾

有位山东老朋友跟我讲笑话,谈到山东的孔孟文化,他说一个人要好事坏事全懂了,才能够通达。这话不错。做人就是要通达,通达人性,通达人情,才能够谈学问,谈治事。

孔子说:“小人不耻不仁”,“小人”是普通一般人,“耻”就是难堪,如果他没有碰到钉子,你没有给他难堪,他很难发现自己的缺点,也难改正自己的过错。你给了他难堪,羞辱了他或者使他见不得人,他才能够改得过来。

“小人不畏不义”,你研究一般人的心理,纯用教化、用仁义之道让他学好是做不到的,认为那些仁义之道都是假的。一般人因为怕法律,怕社会不齿,因为有个“怕”在那里,所以才讲仁义。

孔子在《论语》中也提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人要有个可怕的东西在心里,在背后,才可以使他上进向善。宗教也是这个作用。有个上帝,有个菩萨管着你,你就会乖一点。如果没有所畏,永远不会做好人,不会做好事。所以如要一般普通人做好事,一定要有个促使他向善的力量在后边才可以。

“不见利不劝”,普通一般人没有好处、没有利益可图,他不会干的。“劝”就是劝导他,教导他的方式。

“不威不惩”,没有鞭子打下来,没有威武在他面前,没有惩戒,不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他不会改过的,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不见棺材不掉泪。人很难有生而向善的,除非是菩萨,是圣人。

以上这四句话,古今中外一般人的心理都是如此。我们不要自以为自己是君子,不在其列,其实我们也包括在内。除了得道的、真正成就了的人以外,一般人的心理都是如此。所以这四句话在后世的老庄、《易经》中,大家都认为是帝王之学,统治的道理。一个社会承平久了,不用严刑重法那就不得了。

所以今天所谓的民主自由,是不是对人民有利益,这个制度是不是对,到现在还很难下定论。历史进入这个阶段,到处都在叫自由、民主,这个名词叫得声音很大,浪头也高得很,将来是不是走得通,会不会毛病更大,还作不了结论。 易經、老莊,被人用得偏的時候,就是法治的思想;用得寬大的時候,就是儒家的仁治思想。教育的原理也是這樣。我經常說,我是主張用體罰的。體罰有什麼不對?差不多該用的時候就用。

有一次亞力山大問他的老師亞力斯多德說:當皇帝真正的辦法在哪裡?這個大哲學家就告訴他說:你不是看到前面田裡的麥子長得很好嗎?你看那幾棵長得特別高的,把它砍平就好啦!這句話一點都不錯。一片田地,稻子麥子都長得一般高,有幾棵很特別突出的,長得特別高,那很討厭,把那幾棵砍掉就平啦。這個道理很對,不過亞力斯多德嘴巴裡講出來的,沒有我們東方的說法高明。

【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

孔子這四句話的道理說得更清楚;換句話說,這句話就是群眾心裡學,用人之道也是這樣。小人不恥就不仁,不畏就不義,不見利就驅策不動,不懲就不誡,所以他說有時候是小懲而大誡。譬如教育,有時候打兩下手心,罰個站,打幾下沒有什麼了不起。小懲而大誡,受一點小小的懲罰,他一輩子都記得要去作好人。所以人生的道理,太得意的時候,碰到一點倒楣挫折,如果你懂得易經,反而應該是好運氣。

假設一個人永遠在好運中,這個人就完了,他永遠沒有大的出息。所以小小的懲罰他,便不會做大的壞事,這反而是小人的福氣。一個人沒有倒過楣,便永遠沒有出息。

一個領導人,像有些帝王,把自己最心愛的大臣一下子革去,不讓他幹了;或者把宰相一下子派去當縣長,或者鄉鎮長,就是這個道理。這些都是高明的帝王,希望這部下將來能有更大的擔待。這就是「小懲而大誡,小人之福也」的道理。

【易曰:履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

孔子怎么悟到了这个道理呢?断了脚趾学个乖,是孔夫子的因果观。“履校”就是我们台湾过去穿的木拖板。我们中国古人不穿鞋子,是穿木屐的。木屐外面加个边就叫“履校”,“灭趾”是穿着木屐走路,脚歪了一下,把脚指头碰伤、碰断的意思。也许要去做生意会倒楣,会赔本。不过没有关系,伤一个小脚指头而已。虽然有些不顺,但还是小灾。人已经伤了,脚指头也断了,怎么还说是无咎呢?无咎不算是很坏的运气,还算是不错的。

由此,孔子悟到了人生的道理,虽然指头伤啦,这是小伤呀!不然这个人走路永远不注意,不小心。如果跌倒,或者中风了,变成半身不遂,那麻烦就大啦,就更糟啦!所以说“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孔子引伸出来的人生哲理。

/ 恭錄自南懷瑾老師著作《#易經繫傳別講(下
傳)》第五章╱ p. 101
http://www.xinfajia.net/14813.html#:~:text=【小惩而大诫,小惩而大诫”。

Friday 22 December 2023

宗教不同愛相同 引人向善慈悲行

這本手抄《古蘭經》是土耳其慈濟志工胡光中與父親所典藏,是他們在土耳其伊斯坦堡遍尋很久,所能找到目前歷史最悠久的一本《古蘭經》。2020年7月初,穆斯林信仰的胡光中師兄返臺參加慈濟全球幹部研習,將這本珍藏的《古蘭經》送給上人。

證嚴上人開示:「我接到這一本《古蘭經》,總是很細心地、很尊敬地捧著它,掀開來看已經是這樣的古老了,這樣古老是見證了是幾百年的,這經歷過了幾百年是多麼珍貴。裡面的線也已經腐掉了,把它掀開了,小心翼翼看到裡面的紙也有腐蝕掉的,也有破掉的。所以我就趕快想到要把它修復好,好好地讓這一部《古蘭經》,這樣(受人)尊重的宗教,讓它好好地傳承。」

上人看到這本五百年歷史的《古蘭經》,封面與內頁都有些許受損,於是將這本《古蘭經》送到國立臺灣圖書館進行修復;歷經三年的時間,終於修復完成,於2023年6月送回花蓮靜思精舍,交給上人。

「雖然名稱不同樣的宗教,但是在我的心中,這都是共同一體的宗教,只是名稱不同,精神理念是相同。佛教叫做慈悲,在《可蘭經》或者是伊斯蘭教,或是基督、天主,通通各不相同的稱呼,它是共同的是一個『愛』。愛心,都是付出,願意付出,要拯救天下的眾生,這都是共同的理念。這種愛都願意犧牲、貢獻,這叫做大愛、無私、博愛、仁愛、慈悲,共和起來的。」

每個宗教經典裡,各有不同的豐富內涵,也有深厚的道理,但無不都是引導人人要落實佛教所說的「慈、悲、喜、捨」,無所求且無私地為天下眾生付出。

「基督、天主同樣叫做博愛,擴大無限量的愛。伊斯蘭教也是一樣,阿拉也是一樣,他們總是要化天下的苦難為祥和,說盡了一切好話,用盡了一切心,無不都是引導人人向善、向愛去付出,這就是天下共同的道理。」

/ 慈濟基金會網站
/ 攝影 顏婉婷
https://tw.tzuchi.org/證嚴上人/法音宣流/志工早會開示/item/28494-愛跨藩離-普天大同

Wednesday 20 December 2023

減少遷怒的方法

找出正確的名字,也能讓我們搶在負面情緒變成「不競爭不行」的感受之前,從不好的情緒之中走出來。舉例來說,伴侶之間總有起衝突的時刻。某對伴侶當其中一人情緒不好時,另一個人會簡單問:「你在不高興嗎?」這對伴侶發現,給當下的狀況一個名字,就能化解壞情緒與緊張情勢。兩個人靠著把情境命名為「不高興」,重新從敵人變回朋友。

如果想知道為什麼這樣的策略有效,可以看洛杉磯加州大學馬修.利伯曼(Matthew Lieberman)的研究。人在經歷某種情緒時,如果給那個情緒一個名字,就能減少杏仁核等大腦區域被啟動的程度。換句話說,找出自己的感受,並給一個名字,就能幫助我們處理與拋開負面情緒。

正確命名自己的情緒,其實是處理情緒最有效的方法。

如果工作讓我們感到沮喪或憤怒,我們可能會把氣出在另一半與孩子身上。然而,我們和其他學者在許多實驗都發現,如果能辨認自己的情緒,找出是什麼原因觸發那些情緒(例如,我生氣是因為工作上發生的事),弄錯發洩對象的情形就會少很多。

要是能給情緒一個名字,並且找出原因,就比較不會讓敵人引發的憤怒無限擴張,傷害到朋友等無辜人士。

/ 摘自 亞當.賈林斯基, 莫里斯.史威瑟《#朋友與敵人
Galinsky, Adam/ Schweitzer, Maurice《Friend & Foe: When to Cooperate, When to Compete, and How to Succeed at Both》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927023408786189&set=a.283843669770836

Thursday 14 December 2023

執着佛法

/ 常霖法師


在互聯網上有個常見的現象,但凡有關佛法的地方,都有些人引用佛經的文字來互相批評,兩方各執其詞爭論不休,充分反映了《地藏經》中說「南閻浮提眾生,其性剛強,難調難伏」的現象。

佛法教導我們要不落二邊,意思就是不要執着是非對錯,假如覺得對方在學佛知見上有進步的空間,以「愛語」柔和地給予意見,會讓對方比較容易接受。《六祖壇經》有說:「若真修行人,不見世間過。」如果覺得自己對、別人錯,還擺出一副自己在佛學上懂得很多的樣子,就已經不是學佛的應有態度了。

佛陀在《金剛經》中也有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佛陀自己也不希望我們執着他說的法,何況我們是一介凡夫呢?

近年有些人會批評用生活化的世間法來接引大眾的出家人,甚至連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前總監衍空法師在大學教書,也竟然有人說他不務正業。這些人認為出家人應該完全不問世事,躲在深山修行,還引用小乘經典來證明自己的講法,卻忘記了佛陀一直以來都是希望我們行大乘菩薩道的。

佛法有84000種法門,不論是以什麼方式呈現,其背後的起心動念才是最重要的。學佛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若是用自己的標準去判斷他人,反而是劃地自限,執着在佛法的表面現象上了。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e5%9f%b7%e7%9d%80%e4%bd%9b%e6%b3%95/

Tuesday 12 December 2023

親密恐懼

周慕姿


我們以為順從他,
是因為愛他,
但其實真正的感受,
是因為我們怕他。
​​⠀
我遇過許多帶有「不得不順從他人」恐懼的人,小時候,他們的經驗,不僅是「不順從會不被喜歡」,而是不順從的話,「會被傷害、被懲罰」。
​​⠀
這種「不順從會被找麻煩」甚至是「會被對方的情緒淹沒」的經驗,讓我們深深感到:「如果不順從別人,別人的情緒是會傷害我的。」
​⠀
因此,我們認為在關係中「我只能忍耐」,於是,我們選擇了「順從、討好」的這個生存策略。因為,只有順從別人才不會被討厭、被找麻煩,甚至被傷害;而這讓我們無法展現自己,甚至,不曉得自己真正的感受與需求是什麼。
​​⠀​⠀
於是,我只能依賴對方,繼續被對方的情緒困住,而我的存在意義與價值,則長期奠基在對方對我的肯定與評價中;即使長大之後,我仍然困於他人的眼光、情緒與評價中,無法動彈。
​​⠀
這使得我在愛情中,會盡可能注意對方的表情與感受,盡可能順從對方,以保護自己不被對方的情緒傷害、淹沒。
​​⠀​⠀
而有時候,我們會在這其中,誤以為:我們順從他,是因為我們愛他。
​​⠀
而沒有發現,其實真正的感受,是因為我們怕他。
​​⠀
怕那些號稱愛我們的人,會因為我們的不順從而傷害我們。
​​⠀
而「順從」,就是我們用來控制對方,讓對方不要傷害我們的「保命符」。
​​⠀
/ 摘自周慕姿《#親密恐懼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08369990646297&set=a.337274724422497

Sunday 10 December 2023

為什麼要生氣?

/ 聖嚴法師


佛法認為,「貪瞋癡」是我們人類的三種根本煩惱,稱為「三毒」。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能避免起瞋心,只不過有一些人是瞋恨在心裡,沒有表現出來罷了。

可是有一些人往往會把心中的瞋恨從身口的行為中發作出來,無論是表現在言語或身體上,都是既傷己又傷人。所以,我們通常會把瞋譬喻為火,又稱為瞋火,是因為它像火一樣會使我們失去清涼的智慧。

瞋恨會帶給人非常大的禍患,一定要適時化解瞋心。化解的方式有兩種:首先是觀念的化解,其次是方法的修行。

首先,要從觀念上來化解,仔細分析瞋恨發生的原因,並進一步思考:瞋恨對我們究竟有什麼影響?經過一番理性的分析之後,在觀念上就會知道無論是恨人或是恨己,都無濟於事,倒不如從改變自己、改善處境做起,這要比用恨或瞋的情緒面對問題要好得多了。

如果不管怎樣分析、解釋,都化解不開瞋恨心時,此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多拜佛、念佛、讀經或打坐,這些方法都能夠化解瞋恨的情緒,幫助人透過修行消業。但是如果我們面對問題沒有慚愧心和懺悔心的話,業還是不容易消解的。

其實,無論是哪一種修行方法,都是要我們學習慈悲,不僅對待眾生要慈悲,對自己也是一樣。對己慈悲,就是要用智慧來處理自己的事,凡事不要感情用事,那麼容易動氣、動情緒。而對人慈悲,就是不管他人有理或沒理,都應該原諒他,就像我們也希望別人能諒解我們一樣,要將心比心。如果我們能以身作則,或是設身處地諒解他人,瞋恨心就會慢慢地減少了。

/ 摘自:聖嚴法師《放下的幸福》

Friday 8 December 2023

人工內疚

洪培芸


在處理內疚的過程中,我們尤其需要分辨的是「人工的內疚」。

內疚涉及一個人內在的良知,也涉及能力及責任感,三者密不可分;而在更大的架構內,也與社會文化有關。

因為有良知、能自省,才會內疚;因為有能力,相信這件事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可以去做卻沒有做,才會內疚(例如發生大地震等天災,不在我們的能力掌控範圍;但是在天災發生後,去災區擔任志工,協助傷者及老弱;或者透過捐款幫助受災者重建家園,卻是我們力所能及)。因為有責任感,認為這件事並非事不關己,覺得沒有盡到屬於自己的責任,才會內疚。

社會文化的架構,涉及「人工的」內疚及罪惡感。可想而知,不同社會文化有不同的人為規範。隨之而來的是身為女性、男性、爸爸、媽媽、兒女等各種角色,必須符合哪些期待及標準。

如果不符所屬社會的期待及標準,「自己沒做到」、「自己不盡責」、「自己不夠好」的內疚就可能油然而生。

我們需要清楚明白自己的能力範圍,而不是過度要求自己追求神一般的標準,例如無止境地符合自古流傳,卻早已過時的「孝順」。

我們也需要分辨清楚,哪些是自己的責任,哪些則是共同的責任,哪些又是社會文化加諸的責任。

內疚可以讓一個人終其一生,都無法擺脫內心深處的罪惡感、愧疚及自責,長年滯留及阻礙人生;但這種複雜感受卻也能呼喚我們去認識自己,去面對問題及洞察生命本質、從而引發改寫人生結局的創造性行動。

/ 摘自 #洪培芸#療癒內疚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920977742724089&set=a.283843669770836

Sunday 3 December 2023

巴菲特良師摰友查理芒格逝世 享耆壽99歲

芒格與巴菲特長期拍檔的關係,讓他成為華爾街家喻戶曉的大人物,但少人知道他加入巴郡成為巴菲特副手前,他通過他的法律專業早已在房地產投資賺取人生第一個百萬美元。


「股神」巴菲特的黃金搭檔、巴郡(Berkshire Hathaway) 副董事長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於周二(28/11)辭世,享耆壽99歲。芒格原本於明年1月1日迎來他百歲誕辰。

巴郡發布聲明稱,芒格於周二在美國加州一家醫院安祥去世,家人陪伴在側。巴菲特在聲明中寫道:「如果沒有查理的靈感、智慧和參與,巴郡不可能發展到現在的地位。」

巴菲特說芒格教他不要只買便宜貨

芒格與巴菲特長期拍檔的關係,讓他成為華爾街家喻戶曉的大人物,但少人知道他加入巴郡成為巴菲特副手前,他通過他的法律專業早已在房地產投資賺取人生第一個百萬美元。巴菲特曾多次形容,芒格在投資道路上給他很多指導意見,讓他獲益良多,例如芒格勸告他不要只買便宜貨。

芒格出生於1924年1月1日於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Omaha),父親阿爾弗雷德(Alfred)是一名律師。他與巴菲特在同一城市長大,芒格年輕時更曾在巴菲特祖父的雜貨店工作,但這兩位未來的合夥人直到1959 年才相遇。

1959 年,巴菲特向一家人推銷他的投資合夥企業,但他發覺很難吸引這對夫婦太多的注意力。當他們最終遞給他一張10萬美元的支票時,巴菲特最初感到困惑,但想起芒格可能是為交易穿針引線的幕後人。這對夫婦的孩子最終為這兩人組織了一頓晚餐。巧合的是,巴菲特的投資導師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剛剛退休,巴菲特需要一位新的「亦師亦友」拍擋與他討論投資想法。

各自獨立投資 巧合押注同一公司

巴菲特在芒格身上找到了一位機智且具有諷刺幽默感的同伴。起初,他們交換了股票訊息,但各自獨立投資,兩人的公司分別為巴菲特合夥公司和惠勒芒格公司(Wheeler, Munger & Co. )。他們的合夥關係是非正式的,各自獨立判斷如何投資,但他們最終往往會一起出現在同一家公司股東名冊上。

1977年,巴菲特在接受《奧馬哈世界先驅報》採訪時回憶道:「我們的想法如此相似,簡直令人毛骨悚然。他是我遇到過的最聰明、最有品味的人。」

作為傑出的投資者,芒格於1962年開始管理投資合夥企業。從那時起到1969年,標準普爾500指數平均每年上漲 5.6%。巴菲特的合夥企業平均年回報率為24.3%。芒格的表現甚至更好,平均年化收益為24.4%。

芒格早期投資組合跑贏股神

1975年,芒格關閉了他的合夥企業。在14年的投資生涯中,其組合平均每年上漲19.8%,同期標準普爾500指數每年僅增長5.2%。

巴菲特稱讚芒格擴大了他的投資策略,從以低價青睞陷入困境的公司以期獲得利潤,到專注於更高品質但價格被低估的公司。

1972年,芒格成功說服巴菲特收購巴郡,這就是這種轉變的早期例子。同年巴郡以2500萬美元高溢價收購時思糖果(See’s CANDIES),這家加州糖果製造商每年銷售額為3000萬美元,稅前利潤僅為400萬美元,稅後利潤為200萬美元,其後迄今時思糖果為巴郡帶來超過20億美元銷售額。1978 年,芒格正式加入巴郡成為董事會成員。

時思糖果為巴郡貢獻20億美元收入

收購時思糖果是巴郡當時最大筆的一宗收購,相當於該公司資產淨值的3倍,巴菲特後來回憶道,這是一個高價交易,遠遠高於他習慣為企業支付的價格。

儘管芒格從未完成本科學位,但他於1948年以優異的成績從哈佛法學院畢業,其後在加州從事房地產法工作,1962年他創立了Munger, Tolles & Olson律師事務所,並專注於管理他同年創立的惠勒芒格對沖基金的投資。

在加州,他與《洛杉磯時報》創始家族成員富蘭克林·奧蒂斯·布斯(Franklin Otis Booth)合作從事房地產業務。他們先在布斯祖父位於帕薩迪納的房產上開發公寓項目,獲得豐厚利潤,芒格曾透露,短短數年他旗下5個房地產項目為他帶來300萬至400萬美元的財富(布斯於 2008 年去世,1963 年由芒格介紹他給巴菲特,並成為巴郡最大的投資者之一)。

芒格稱錯誤決定源於拒絕現實

相比「股神」巴菲特擁有超過1000億美元的身家,福布斯估計芒格的身家為23億美元,雖然對一般大眾來說,這已是相當不錯的財富,但芒格最為人熟悉的,仍是他風趣但敢言的言論。過去數周,芒格依然關注全球的經濟動向,並持續對新科技發表尖刻的評論,而且絲毫不見他健康情況有異。

早前芒格在Podcast節目中接受ChatGPT提問,就是「如何在決策過程中克服成見,避免內心偏好對決策的影響。」芒格回應稱,「好吧,如果必須說一個主導人們做出錯誤決定的因素,我會稱之為『拒絕接受現實』…….如果事實讓人非常難受,那麼人們的內心就會自我欺騙,認為這並沒有真的發生。」

芒格指出,這會對企業造成巨大的影響,人們會繼續投入資金,依照過往的習慣做事,然而,實際上世界早已改變,他們的作法根本行不通。

對於人工智能AI的新浪潮,芒格抱著較為正面的態度,但對於加密貨幣時卻嗤之以鼻。芒格表示:「我為我的國家感到羞恥,有這麼多人相信這種廢物,而政府卻允許它存在,這是一場瘋狂又愚蠢的賭博。」他解釋,「如果有人說想創造什麼東西取代法幣,就好像我說要取代空氣一樣,這不只是有點蠢,而是非常蠢」。

新冠當季蝕近500億美元 隨即沽清航空股

在2020年初新冠病毒爆發期間,巴郡首季錄得近500億美元,芒格和巴菲特比大衰退期間更加保守,4月巴郡全數沽清手上的航空公司股份,包括美航、達美、西南及聯合航空,涉及投資額70億至80億美元,另其投資於美國銀行和高盛等亦因經濟衰退而遭受重創。

芒格向教育機構捐贈了數億美元,包括密西根大學、史丹佛大學和哈佛法學院,通常條件是學校接受他的資助建築設計,儘管他沒有接受過建築師的正式訓練。

芒格和他的妻子育有三個孩子,分別是女兒溫蒂和莫莉,以及兒子泰迪,泰迪9歲時死於白血病。芒格夫婦於1953年離婚。兩年後,他與南希·巴里結婚。這對夫婦有4個孩子:小查爾斯、艾米莉、巴里和菲利普。他也是她另外兩個兒子威廉·哈羅德·博思威克和大衛·博思威克的繼父。

芒格投資格言

.所有明智的投資都是價值投資──獲得的比你付出的更多。

.釣魚的第一條守則就是去「有魚的地方」釣魚,第二條守則就是,永遠別忘記第一條。

.人工智慧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術,但並非無所不能,例如不會治療癌症。

.地球上幾乎沒有什麼比貨幣、法幣對人類貢獻更大了。他們將人類從猴子變成現代人

.什麼樣的白痴才會把男廁和女廁弄成一樣大小?答案是,一個普通的建築師。

.加密貨幣是「一種賭場優勢接近 100% 的賭博合約」。

.有人問股票的投機行為如何影響經濟時,芒格回應:「如果你把葡萄乾和糞便混合,它們仍然是糞便」

巴菲特說芒格教他:「忘記你所知道的以極好價格購買公平的企業;相反,以公平價格購買優秀的企業。」

.有人問芒格他一生最感激是誰?「我的第二任妻子的第一任丈夫」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巴菲特良師摰友查理芒格逝世-享耆壽99歲/

Tuesday 28 November 2023

情緒分化與情緒化

金旼慶


因人際關係而受傷的情況大致上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1. 情緒線沒有細部分化,因此無法感受到細膩的情緒,大多時候只感受到憤怒和煩躁。

2. 情緒線過於敏感,因而被外部情況左右。

3. 被情緒化的人影響而受傷。

第三種情況比較單純,意即即使個人處於健康的心理狀態,可以區分自己和他人的情緒,也還是可能會受到身邊非常不成熟且情緒化的上司或親友的影響。

而情緒分化與情緒化有點不同。能夠掌握自己的情緒並且體諒別人,可以說是情緒有被好好地分化;但是當感覺不太到自己的情緒時,很多時候就會變得很情緒化。也就是說,當無法區分自己是開心、難過或孤單時,就會用憤怒、生氣或煩躁來表達,這些情緒大多具有攻擊性,對他人有害。

根據依附理論研究學者兼以色列賴赫曼大學教授馬里奧·米庫林瑟(Mario Mikulincer)等人的研究顯示,當組織領袖或上司是情緒分化得不好的不穩定類型時,組織成員就容易畏縮、信心下降。因此,如果我的所屬組織內部有人讓別人格外辛苦,那麼不管自己再怎麼努力,都可能無法阻止嚴重的語言暴力或肢體暴力等情況。此時,與那個人或組織切斷連結或許是唯一的答案。

然而陷阱是,這個世上沒有所謂完美的組織,如果一群很明顯像是精神病患的人聚在一起,和他們斷絕關係相較之下非常簡單,但是像這樣可以一下子區分清楚的情況很少。當每次浮現「我沒有問題,是這個組織和那個人的問題!」的想法時,便馬上斷開了關係,最後卻導致人際關係逐漸萎縮,而且常常在換工作,此時就應該要思考,「我的情緒線是不是太敏感了?」、「我的情緒線是不是沒有分化好?」因為斷絕關係並不是唯一的答案。

我們需要掌握自己能接受的不適情況以及自己的情緒程度,決定自己的心情界線。

/ 摘自 #金旼慶《可不可以,不要跟別人相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916044929884037&set=a.283843669770836

Friday 24 November 2023

OpenAI權鬥背後的「有效利他主義」

/ 馮睎乾

峰迴路轉的OpenAI權鬥連續劇,今天以Sam Altman回巢當CEO及董事局重組告終。發動「兵變」炒掉Altman的前董事局成員Tasha McCauley和Helen Toner,現在雙雙出局。

對於AI界這場全球矚目的風波,很多人莫名其妙,但若你了解McCauley和Toner二人的思想背景,就知道背後涉及一場意識形態之爭,甚至可說是「宗教戰爭」——如果沒有其他黑手的話。

OpenAI是非牟利的研究實驗室,初心是開發一種能造福人類的AI,但矛盾的是,燒錢到癲的OpenAI不能空談理想,需要金主支持,而它最大的金主並非慈善機構,而是以謀取最大利益為目標的微軟。Altman加快發展AI的步伐,希望繼續吸金,難免跟董事局某些「不忘初心」的成員越行越遠。

OpenAI之前的董事局其實佔盡道德高地。現已敗走的Helen Toner日前義正辭嚴對《紐約時報》說,董事局使命是保證公司創造的AI「有益於全人類」,如果公司被摧毀,那可能符合其使命(if the company was destroyed, she said, that could be consistent with its mission)。聽起來怪怪的,她到底是什麼人呢?

原來跟McCauley一樣,Toner都是「有效利他主義(effective altruism,簡稱EA)」運動的支持者。EA運動始於2009年,由兩個牛津大學學生 Toby Ord 和 William MacAskill 發起。有效利他主義不單旨在助人,更主張利用理性、數據和運算,找出最有效且幫助到最多人的慈善方式。

比方說,一般人認為捐錢、做義工是助人,但EA認為,隨便捐錢和做義工缺乏效率,也不能幫助最多的人。若你本着一片善心,在華爾街做些不太道德的工作,然後把賺到的大筆錢,捐一部分出來助人,那就比你從事一些低薪而正當的工作,更有效地「利他」了。咦,不就是華人說的「發財立品」嗎?

根據有效利他原則,行善必須機關算盡,衡量善舉「能救多少條命」、「成功率有多高」、「捐贈有多少客觀價值」等,是以EA特別重視長遠影響,放眼未來,因為未來千百萬年潛在受益人數,必多於今天這個有限時空。在此背景下,AI發展自然是EA最關心的議題了。

對Toner和McCauley來說,防止AI變Skynet涉及未來人類命運,OpenAI區區一間公司的存亡,相形之下就不足掛齒。兩人到底是杞人憂天、未雨綢繆,抑或別有隱情,我不肯定,但有效利他主義社群(大多數是廿幾歲的高學歷白人,很多從事AI業),卻總讓我嗅到一絲「異端宗教」味道。

這社群成形後,理想主義的首領也呼籲成員「十一奉獻」(捐給最有效率的慈善團體);很多成員更相信人類面臨存在危機,大家所認識的世界快將終結,而多數普通人卻懵然不知。他們認為只有自己才可以拯救世界,讓人間變成烏托邦式樂土。看了以上描述,像不像某些宣揚末世的教派?

有效利他主義本意似乎是好的,但依靠所謂理性計算,是否真可以找到「最佳」利人方法呢?比方說,OpenAI自己放慢發展步伐,如何推論到人類受益?(我相信西方科技裹足不前,受益者只會是中共。)有效利他主義者又是否每個都是好人?例如FTX 創辦人Sam Bankman-Fried,竊取數以十億美元的客戶資金,本月初詐騙罪名成立,他正是著名的有效利他主義者,也是這運動的一大金主。

OpenAI跟形跡可疑的有效利他主義者割席,我覺得是明智之舉。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676325701288062&set=a.295293359391300

Wednesday 22 November 2023

“無為而為”的真意

/ 謝明杰​


拿寫作來說。

想寫就能寫,不想寫也能寫的叫做「文字工作者」,因為是工作,不存在個人意志,這個叫做「有為」,帶著刻意的意志完成的。

不想寫就可以不寫,就算刻意去寫也擠不出字來,這種叫做「文字手藝人」。只在靈感降臨時才創作。這叫做「無為」,一切都恰如其分剛剛好,不刻意。

當寫作變成「職業、工作」,那真是痛苦萬分!因為縱使你博覽群書、智慧滿腹也總有頭腦空空下筆不得的時候,偏偏又趕著要交稿,在催逼之下創作之源更加枯竭...

我是一個文字手藝人,無為而為的那種。要增加產量只有一個辦法---繼續無為。「無為」的狀態是一個「空」的狀態,當你像只空的容器,老天要裝什麼進去都會比較容易的。

「空」的狀態容易接受天啟的原因在這。

刻意為之的作品稱之為「操作」,往往敵不過歲月的掏洗。

好作品必須要天時地利人和各方面條件俱足才能產生。

寫作如此,其他的創作也莫不如此。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232462891465288&set=a.1567740323891

Thursday 16 November 2023

善惡的對立

/ 常霖法師

我們平常學到的知識,如果不覺察的話,很有可能會成為障礙我們突破無明的所知障;自以為是的執着,會讓我們無法接觸到真正的實相。長久以來我們接受的教育,都認為做人必須要棄惡從善,因此很多人心中都有一把分辨善、惡的尺,可惜多數時候都是用來衡量別人而不是自己。

佛陀教導我們要「不落二邊」,即是不要掉入是非對錯的二元對立中。但為什麼佛法的《四正勤》又說:「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得生。」內容也是善惡分明的?這就造成不少學佛人常常混淆不清的問題。

痛恨惡是因為執着有善的概念。而這執着常顯現在「我認為應該如何」的先入為主衡量標準,其實就是我執的呈現。因此我們看四正勤中的善惡,應該要先去除「我認為應該如何」的習氣,當習氣減弱我執就容易放下。「我執」放下了,自然就像六祖說的「不思善,不思惡」,一切才會回歸本來面目。

《金剛經》中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其目的就是要破我們對語言文字,甚至佛法的執着。這執着即是用自我認知來解釋佛的說法,就像上述的「不落二邊」和四正勤中的善惡論其實並不相違背,但我們卻會認為矛盾。就如「指月之指」的譬喻,語言文字就像指示月亮方向的手指頭,而非真正的月亮。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善惡的對立/

Saturday 11 November 2023

如何面對生死?

人的生死,本來就是一回事,當在剛生的時候,就已決定了死亡的命運。可見生有什麼可喜,死有什麼可懼?

但是,所謂生死問題,人們所關切的,卻是偏重於死的一端,因為死亡的那一面,又有幾人知道那是什麼境界?

不論怎麼樣,工作累了,必須休息;衣服穿破了,必須重換新的;太陽從東方升起了,必定要向西方落下去;爭妍鬥豔的春季繁花,一定會凋謝;熱鬧非凡的歌臺舞榭,一定會散去。所謂曲終人散,世間沒有不散的筵席。

看破了,就不會恐懼死亡的來臨。

人生是生命的列車,它有起站的開始,一定會有終站的結束。所以,人生最要緊的是使這一生命的列車,安全地出站,安全地通過全線的行程,並在行程之中盡量為乘車的旅客服務,盡量多載一些乘客,使他們都能平安舒適地,到達他們各人所要到達的目的地。至於本身到達終站時的情形,以及到達終站後的情形,那是不必擔心的。因為,既然能安全地通過這一生命旅程的全線,並也盡了最大的努力去為乘車的旅客服務,最低限度,已可證明,並未造成大意的車禍;更進一層,既已付出了努力的代價,那就很可能會受到光榮的獎勵了。

但是,一個學佛的人,學佛的目的,雖然並非僅僅為了準備人生的最後一站,人生最後的一站,卻是學佛工夫的最要緊處。平時用功不著力的人,自己對於所信的佛法,便不能得到真切的受用,自己對於人生的最後,何去何從,也不能產生深切的信心,一切都像是飄在水面上的浮萍一樣,著不到根腳,任由外境的風勢,東吹西飄,西吹東飄。像這樣的人,決定不能了脫生死,縱然修善一生,也只能夠換取未來生死之中的人天福報,這一人天福報的換取,雖然也是出於信佛學佛的功用,可惜,佛法的大海,遍處都是真珠珍寶,他們卻是僅從佛法的海邊,拾了幾隻不值錢的貝殼而已。

佛法的功用,是在令人如法修持,了生脫死。

/ 摘自《神通與人通》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706934464798153&set=a.543700581121543

Tuesday 7 November 2023

走進哈馬斯世界


當我訪問哈馬斯領袖薩哈爾醫生時,他說,以色列那邊沒有平民,他們全民皆兵,選出錫安主義者來打壓巴人,因此他們不是無辜者;內塔尼亞胡政府也這樣說,加沙沒有無辜者,他們接受哈馬斯管治,他們全是哈馬斯同謀者。

自10月7日哈馬斯突襲加沙隔鄰的以色列土地,以最殘暴的手段殺害千多名以軍及平民至今,已快三星期,以色列對加沙的報復行動仍然未止,死傷慘重,官方的死亡數字已有五千多,相信遭埋在瓦礫中的死者更不計其數,上百萬加沙巴人流離失所。加沙,這個被視為世上最大的露天監獄,從未像現在受到全球的關注,它也是哈馬斯的大本營,大家想了解它,究竟那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從耶路撒冷開車到加沙,只需1小時45分鐘,如果從特拉維夫出發,只在45分鐘之內。該地絕不遙遠,但這個地中海城市,一直是以巴衝突的最前線,為以色列眼中最刺痛的釘子。以色列已故前總理拉賓曾表示,希望加沙消失於地中海的水平線中。為什麼?

多年前我曾前往加沙採訪,經過一輪嚴密的邊界檢查和跨越又高又寬的混凝土保安圍牆後,我所租用的汽車沿着海岸線直奔北部,美麗的海灘人跡渺渺,以色列封鎖了海岸線,漁民無法出海作業,長長的海灘任由海浪拍打,更見寂寞蒼涼。

頹垣敗瓦的景象

當抵達加沙北部一處最大的難民營──賈巴利亞(Jabaliya Camp),眼前一片頹垣敗瓦的景象。不過,今次以色列再次重手把這個難民營炸個稀巴爛,相信已蕩然無存,居住於此的民眾恐生存機會渺茫。以色列政府下令北部居民往南移,不然便等待導彈的發落。

可是,南部又是怎樣的光景?南部的拉法難民營在過去20年來早遭到以方不斷狂轟猛炸。以色列當局指稱武裝組織利用拉法與埃及接壤的邊境偷運武器,必須除之而後快。事實上,南部比北部的情況更糟糕,因此百多萬北部居民南下只會死路一條,絕對沒有容身之地。

早於我多年前探訪時,拉法已難見一棟完整的房子。我站在拉法難民營的瓦礫上,在旁的居民則彎着腰,努力尋找他們的物件。在一間半傾斜的房屋及牆壁上,有人用紅色的油漆寫上「我們是人,做了什麼遭到如此報應」。在這裏,和平還有可能嗎?換言之,以色列在過去20多年來未停止轟炸加沙這個城市,看來今次是要作徹底的清洗了。

只要人在加沙,便會感到那一股揮之不去的怨氣。無論走在大街或是陋巷,都會看到貼在牆上的「聖戰者」、「殉道者」海報,還有大幅的壁畫,血染一片,上面寫着「復仇!」。此時,一位看來9歲大的小孩踢了我一下,他怒目而視,用力強搶我的背包。他可能不是想拿走我的背包,只是想宣洩心中的憤怒。

這裏的小孩與西岸相較,來得特別暴戾。我的繙譯賈巴爾為他開脫說,他的家園被毀、哥哥「殉道」、爸爸失業,而天上不時盤旋的F-16戰機,把他僅餘的童真都拿走了。不要以為他9歲,他已經13歲了,因以軍的封鎖政策而造成長期物資短缺,加沙的小孩嚴重營養不良。他拿起一塊石頭,跟在他後面的小孩也拿起一塊石頭。在這塊石頭上,刻劃着他們心靈創傷所帶來的全部痛苦。

埃及的穆斯林兄弟會

來到加沙,猶如走進哈馬斯的世界。不過,要探討哈馬斯,便得先從埃及的穆斯林兄弟會說起。由於兄弟會乃以照顧全球穆斯林福祉為宗旨,面對近在咫尺的巴勒斯坦穆斯林兄弟,自然不會袖手旁觀。在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中,兄弟會便曾協助巴人奮力抗敵,加上加沙與埃及接壤,而1948年後加沙由埃及接管,直至1967年第二次中東戰爭為止,期間兄弟會在加沙迅速建立網絡,支援巴人抗爭,這無疑為日後的哈馬斯奠定基礎。

不過,當兄弟會與當時埃及總統納賽爾鬧翻而遭到鎮壓後,他們在加沙的活動也轉為地下活動。曾留學開羅的哈馬斯創始人亞辛,當時為埃及穆斯林兄弟會加沙地區的主要人物,與兄弟會創始人阿班納一樣具有領袖魅力。1967年後以色列佔領加沙,全面禁止兄弟會活動,亞辛暗中將成員組織起來,為了掩飾,他只以一個非政治化的伊斯蘭團體「伊斯蘭穆加馬」註冊,透過教育慈善凝聚巴人。到了1987年12月巴人第一次起義(石頭革命)發生後,以色列對加沙及西岸加強鎮壓,伊斯蘭穆加馬即迅速轉化為以暴力抵抗的「哈馬斯」(意為伊斯蘭抵抗運動)。

1960、70年代巴人的抵抗力量主要來自巴解組織,以色列利用一派打一派的策略,企圖分而治之,這都是殖民者慣常的手段,以為透過扶助亞辛,可對巴解造成打擊,誰知亞辛到最後還是倒戈相向,並在加沙暗播伊斯蘭激進思想的種子,使加沙成為抵抗以色列最頑強的地區。至於以色列扶助哈馬斯這個秘而不宣的行動,在上世紀70、80年代初期任加沙以色列軍事首長的Brig. Gen Yitzhak事後接受《紐約時報》採訪,透露了這真相。

結果,哈馬斯帶着一連串的歷史,掌握「起義」的機會,在1987年12月正式與世人見面。哈馬斯在加沙大辦福利慈善事業,包括對處於困境、缺乏收入的家庭每月派發麵粉和零用錢,他們指稱是要發揮互助友愛的精神,以紓緩在被佔領下的生活苦境。他們還會辦幼兒園、工廠、藥房、醫院,我還看到一所哈馬斯大學。那麼,當地居民如何逃避哈馬斯?

哈馬斯的態度

到了2006年,哈馬斯在巴人大選中勝出,而投他們一票的選民未必真的支持這個激進組織,而是要對阿巴斯領導的法塔赫貪腐和退縮作出抗議,他們不滿阿巴斯眼巴巴讓以色列在西岸巴人自治區內不斷興建殖民區吞併巴人的土地。哈馬斯和法塔赫之間在一輪權力鬥爭下,結果哈馬斯正式接管加沙,以色列隨即對該地加強封鎖和打壓。

有一點值得一提的,就是哈馬斯剛勝出之際,曾表示可接受以1967年前的邊界作為巴人建國的藍圖,這無疑暗示可接受以色列的存在,而其中一名駐大馬士革的哈馬斯領袖Khaled Meshaal表示,他們不會正式宣布這個決定,直至以方接受巴人建國,並以聯合國承認的1967年六日戰爭前的綠線為標準,這即按1993年的《奧斯陸和平協定》為藍本。

可是,一直把持以色列政壇的右翼政府無視這個微弱的和平曙光,而哈馬斯也重喊「消滅以色列」的口號,再度各走極端。當我訪問哈馬斯領袖薩哈爾醫生時,他說,以色列那邊沒有平民,他們全民皆兵,選出錫安主義者來打壓巴人,因此他們不是無辜者;內塔尼亞胡政府也這樣說,加沙沒有無辜者,他們接受哈馬斯管治,他們全是哈馬斯同謀者、人形動物。看來,以巴兩邊的極端主義者思維何其相似,只是以色列的錫安主義者更是殘暴的殖民者。

https://www.etnet.com.hk/www/tc/lifestyle/internationalaffairs/yungsview/87205

Wednesday 1 November 2023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 Bjorn Natthiko  Lindeblad


編按:瑞典最暢銷的心靈作家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在26歲時決定辭去跨國大企業的高薪工作,歷經17年泰國森林寺院修行後返回家鄉,幾年後還俗。但修行期間所習得的體悟,仍對他影響深遠。他在泰國修行期間的一次講座中,住持分享了一句雖簡單卻對人生受用無窮的「魔法箴言」……。

我們每週會有一次的通宵打坐冥想。我們有時唱誦梵唄,有時跪拜,但大部分時間都在安靜冥想中度過。這個場合簡直就像佛教的做禮拜日,相當莊嚴。我總是帶著憂喜參半的心情期待這個特別的夜晚。喜悅,是因為它們實在很美妙。至於憂心的原因,就是要保持清醒對我實在太難了。

有一個晚上,我記憶特別深刻。這天的夜空高掛一輪明月,一片清朗澄淨,沒有風。我們坐在很美的禪堂裡,這裡的大窗口都沒有裝玻璃窗。窗外自然的熱帶叢林帶來多到不得了的各種聲音:鳥叫、蟲鳴,以及動物在地面上移動時樹葉發出的沙沙聲。

禪堂內滿是僧人與信眾。最後,大約會有150人在地板上盤腿冥想。好吧,應該說至少有149個人在冥想。我多半只是坐著,努力保持清醒,但絕大多數時候都不敵睡意。對我來說,通宵冥想根本是一段漫長的練習丟臉時間。我很難不打瞌睡。我真的努力試過了。我猜自己的模樣應該有點像暗夜中的一艘船,在疲憊中來回搖擺。

很諷刺,不是嗎?我放棄了這麼多,就是為了這個。我拋掉前途光明的工作、扔下自己擁有的一切、離開我愛的人──全是為了成為泰國的森林僧人。而比丘與比丘尼應該花很多時間做的一件事,我顯然完全辦不到。

化解人生危機 簡單又有魔力的一句話

最後,我們的導師走上講台,開始當夜的講座。我遇到的第一位住持阿姜.帕薩諾,已經離開泰國,在美國開辦了一所新寺院。他的繼任者是另一位傑出的比丘──來自英國的阿姜.賈亞薩羅(Ajahn Jayasaro)。阿姜.賈亞薩羅擁有寬大如海的心胸,敏銳如刀鋒的頭腦,是一個剛柔並濟的人。

禪堂裡的所有人,無論是僧人或信眾,都全神貫注。阿姜.賈亞薩羅是很厲害的講者,在這個特別的晚上,他開頭的第一句話就出乎大家的意料:

「今晚,我要傳授你們一句有魔法的箴言。」

我們都大吃一驚。泰國森林修行派最著名的就是:摒除任何與魔法、神祕主義有關的事物;它認為這類事物不重要。阿姜.賈亞薩羅繼續用他那幾近無懈可擊的泰語平靜地說:

「下次,當你感覺到衝突開始悄悄醞釀、你和一個人的關係演變到快破裂的時候,只要用任何你喜歡的語言,真誠與篤定地對自己重複這句箴言3次,你的擔憂就會雲消霧散,就像夏日清晨草地上的露珠。」

他緊緊抓住我們的注意力。現場鴉雀無聲,每個人都傾耳急著想聽他接下來要說的話。他的身子微微向前傾,為了製造效果稍微停頓了一下才說:好的,你們還在聽嗎?這句有魔法的箴言是這樣的──

我可能錯了。

我可能錯了。

我可能錯了。

惱羞成怒、為小事發火 都因為不願意承認錯誤

這一夜已經過去20多年了,但我不曾忘記。有種感覺也許你知道:在大腦完全能理解一項真理之前,身體老早就已經察覺它,並做出反應了。這類的真理會深植於心,而且永遠牢記。

話雖這麼說,但我會第一個承認,在最需要這句箴言的時候,特別難想起它。但當我確實想起它時,它對我總是能發揮作用。它一直推動我朝更謙虛、有建設性的方向前進。這個智慧是永恆的,當然也不屬於任何特定的宗教。

我可能錯了。如此簡單、如此真實,又如此容易忘記。

在一次我妻子伊莉莎白也在場聽的演講中,我提到這句有魔法的箴言。第二天早上,我們在早餐時為了一些事起爭執。有時候,我內在那個頑固的4歲小孩非常容易出現,所以我會為了一些芝麻小事惱怒。我很惱火,因為知道:就算生氣,但完全沒有好的論據,我根本站不住腳。(相關閱讀:情緒失控,是因為壞心情佔據專注力!神經學家:練習停、放、走3步驟,不再為小事抓狂

我明白為了這種事抓狂,荒謬透頂,但還是生氣了,而且無法像自己希望的那樣迅速放下。所幸,我很有福氣,有一個比我考慮更周全、情感更成熟的妻子。因此,她冷靜、帶著一絲幽默感地說:「比約恩,你昨天說的那句箴言,也許現在是使用它的好時機?」

我坐在早餐煎蛋的對面,然後那個像4歲小孩的我暴躁地噘起嘴,咕噥道:「不對,我現在用的是不同箴言──妳可能錯了。」

當然,我這時是有點耍嘴皮。此外,如果你有異議,覺得這句箴言過於簡化,我也能理解。但我可以告訴你,能有這麼謙虛的觀點,可真是不容易,尤其在氣頭上的時候!在這整個世界上,是否有人的小我會認為說出「我可能錯了」是輕鬆與自然的一件事?

答案是否定的。

生而為人,是否可以進入更成熟的狀態,總是能完全意識到事情可能錯了?

當然可以。

掌握幸福的秘訣:體認自己不會永遠是對的

想像一下,如果大部分人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能想起自己可能是錯的,這世界將會是什麼樣貌。想想這種情況下的對話會變成什麼樣子。

早在800年前,波斯蘇菲派大師魯米就說過:「在是非對錯的想法之外,還有一片原野。我會在那裡與你相遇。」我深信,有越來越多人會渴望這片原野,以及這樣的相遇。

我記得後來到英國的寺院過出家生活時,有一次和人為了一件事情吵架。我們寺院那位相當傑出的住持阿姜.蘇西托(Ajahn Sucitto)看著我說:「正確從來就不是重點。」

那當然!只不過,這種念頭在我們心中根深柢固!但沒有人需要打一開始就擅長從未練習過的事。每一個人都有嘗試的權利,而且我們自然而然比較想嘗試能提升自己幸福感的事情。碰巧的是,最能保證這種幸福感的,莫過於漸漸習慣「我可能錯了」「我可能並非無所不知」的想法。

人都很喜歡認為自己對眼前發生的事很了解,也能準確解讀各類事件與周遭世界。覺得自己就是瞭若指掌。也自認可以決定與斷定各種現象的是非好壞。我們往往認定,生活應該按照自己的希望與計畫發展。但通常情況並非如此。

不預期生活按照自己認定或感覺該有的方式發展,這是一種智慧。理解自己其實一無所知,就是一種智慧。

/ 摘自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Bjorn Natthiko  Lindeblad, 1961-2022)《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I May Be Wrong),先覺出版)

https://www.fiftyplus.com.tw/articles/29019?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fifty_bk&utm_content=29019&fbclid=IwAR3WOBQAm022sBRNUSVzPOwfomV2-thQJg-TW98sIb64dR_mVIf0Sv5JW-o

Saturday 28 October 2023

肯定自己是人生最強大的特效藥

/ 洪仲清


「省下那些自我攻擊損耗的能量,就能持續看見自己更好的模樣。」

接納自己真實的模樣,包括接納對自己的不接納、接納自己的慌張無措,把自己穩下來。先做自己做得到的,一小步一小步穩穩地踏出去,再緩緩走向自己想做的,逐步踏實。在我們文化中成長,常常特別難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與其不斷否定自己不擅長的,不如好好發揮自己擅長的、具有優勢的,只要相信自己夠好,也就不用拼命向世界證明自己。

不只是「人」很難完美,「關係」也難圓滿。

「凡事盡力就足夠了。人生中的各種相遇,都不需要執著於圓滿。」

我們常常忽略了,一段關係由兩個人組成,意見不合在所難免。單靠一個人無法決定關係的成敗,也很難把所有的問題都全推給某一方承擔。

有誤會、有衝突,都是關係的常態。如同自我肯定的態度,我們也試著肯定我們曾在關係中的努力。有話好好說,也聽聽對方的心裡話,別討好也別蓄意傷害對方,誠懇善意地回應關係中的困境。該做的都做了,關係品質還是不見改善,那就暫時把關係中的問題擱在一旁吧,做自己能做的就好。

本來關係中被認定的「問題」,超過一半以上都是無解的。通常就是硬要無視雙方主觀偏好與認知上的差距,想單方面求得假性的一致,反而才是關係崩壞的起點。有表面和平,還能勉強相處;沒讓關係繼續惡化,這就算不錯了。這不是消極,而是事實上,不少關係連表面和平這種等級都不一定能維繫。

幸福最大的阻礙,就是我們給予幸福過高的期待。

所以也別一味地勸人孝順,因為我們也不一定清楚別人的家庭故事。而且孝順可以有很高的標準,很難有人說得清楚,適合現代人的孝順要具體做到那些事,而父母方又應該要給出怎樣良好的照顧,才有資格要求孩子孝順?!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不管對方經歷過什麼樣的原生家庭創傷,我們給予對方同理就好,讓對方有力量繼續過好自己的生活,這是我們可以做到的友善。

站在樹枝上的鳥兒,不會怕樹枝突然斷裂,因為牠知道隨時可以張開自己的翅膀飛翔。關係不一定能圓滿,家庭也難事事如意,人生道路充滿險阻艱難,只有我們自己擁有自我肯定的力量,才能在一時不小心墜落後,再次迎向朝陽!

/ 洪仲清〈肯定自己是人生最強大的特效藥——讀《你不該討好全世界,卻冷落了自己》〉
https://www.kobo.com/zh/blog/bookreview_shania?fbclid=IwAR1lKDjJwDFooy4wPwHkqMb0TEl_AORFqcVIV03feYrSqy1FhW7qKOymBEM

Tuesday 24 October 2023

擺脫反芻思考,別幫自己製造痛苦

/ 柯俊銘

你是不是常感到心煩意亂?是否遭遇挫折時喜歡鑽牛角尖,對犯下的過錯一直懊悔不已?還是事情尚未發生就在傷腦筋,開始「杞人憂天」,弄得終日愁眉苦臉?如果你總是如此,始終沉溺在負向情緒中,恐怕就有「反芻思考」的壞習慣了。

所謂「反芻思考」,係指個體會反覆不斷想著事件的始末,以致過度進行分析且難以休止的心理現象。這樣的情形就像聆聽一張有刮痕的CD片,永遠都在同處跳針,然後特定音調重複播放,卻又無法關掉,任何人聽久了都會受不了。

由於「反芻思考」會導致我們一再回憶不如意的情節,或悲觀地預期未來發展,老是專注在問題的陰暗面,不僅毫無建設性,反而會製造更多的痛苦。

根據美國耶魯大學的研究發現,具「反芻思考」特性者似乎較易罹患憂鬱症、焦慮症、創傷後壓力失調(PTSD),與出現吸毒、酗酒等物質濫用行為。要阻止這種負向的思考模式發酵,避免精神上的內耗,專家的建議如下:

• 找出癥結:確認自己到底是在害怕或擔心什麼,明白困擾產生的來由。最簡單的探索方法是寫日記,此舉有助澄清思慮,發掘內在真實的想法。

• 捫心自問:試想最糟糕的狀況為何?發生機率有多高?並評估有無能力或足夠的資源去應付。可以主動和親友討論,以免落入「當局者迷」的窠臼中。

• 隨遇而安:若實在無能為力,與其持續牽腸掛肚,不如順其自然。反之,當仍有轉圜餘地時,找人一起想辦法,集思廣益,以利規畫對策,逐步達成目標。

• 嘗試轉念:正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不妨將失誤視為是學習或鍛鍊的機會,經反省、檢討後,記取教訓,積極彌補不足處,增進往後處事的智慧。

• 轉移注意:暫時抽離與放空,從事慢跑、快走、游泳等運動,或練習瑜珈、太極拳、內觀靜坐,除可緩解壓力外,從中也許能獲得啟發,對現狀有新的領悟。

假使你的「反芻思考」過於嚴重,已明顯影響日常生活的自處與社交功能,最好儘早尋求心理衛生專業(如精神科醫師、心理師、社工師等)的協助,透過醫囑藥物與諮商輔導的介入,相信終能恢復正常生活。

/ 柯俊銘 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原文刊載於《聯合報》健康版
https://health.gvm.com.tw/article/62806

Wednesday 18 October 2023

好喜乖離

/ 南懷瑾

在人面前說別人,這是眾生與生俱來的業力。「好喜乖離」,就是喜歡做破壞人家的勾當。破壞了對他本身有沒有好處呢?他有時也替人家掉眼淚,但不要這樣做好不好呢?他自己也控制不住,這是他的業,他的地獄業。

所以學佛在哪裏學?就在這裏,要檢查自己的心理,做這一件事,說這一句話,是不是犯了「好喜乖離」?犯了這種戒,磕一萬個頭也沒有用;有用啊!那是你善心磕頭得的好果報,但那筆帳是另外算的,兩筆帳不能抵銷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能抵消、沖淡。人情可以沖淡,宇宙法則是不能沖淡的;就像黑暗與光明不能中和,一樣的道理。因果報應是宇宙間的天然法則,並不是迷信,也沒有人作主,天道好還。

經常有人說,因果報應很難相信;我說年紀大了,越看越相信,越看越害怕,尤其現在更可怕。我們年輕時,哪裏有冷氣機?夏天熱得把上衣脫了,一邊看書,一邊搖扇子,稱得上是「江上朔風清」了,尤其一陣涼風吹過來,真有說不出的舒服,那個時候看果報就慢。現在這個時代,我經常感覺到,閻王那裡的地獄都是電腦作業,現世報的事情太多了。科學時代,報應也很科學。你們自己去研究,去看這個社會,去看這個人生,就能了解自己。

/ 恭錄自南懷瑾老師講述《#藥師經的濟世觀#人性壞的一面╱ p. 197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840894500837290&set=a.702988747961200

Monday 16 October 2023

行动党的“不受封”还适合吗?

/ 蓝志锋


10月7日,两名沙巴行动党领袖分别受封“拿督”勋衔事件,再次引起争议。他们是农业及粮食安全部副部长陈泓缣,以及沙巴工业及企业发展部长冯晋哲。行动党秘书长陆兆福说,这两人将交由党中委会决定处分。

冯晋哲解释,有关册封乃临时通知,他于10月5日接获相关通知,接著就彩排再进行正式的册封仪式,整件事来得突然,他只有48小时应对。

这两人都道出自己的难处,左右为难。这边厢,有州政府的好意,很难拒绝;另一边厢,则是党的明文规定,所有在位的领袖不得接受勋衔。

两人的说法非常一致,这跟之前,在位期间接受勋衔的火箭领袖,给予的解释大致相同。

他们说,自己没有争取,也没有主动要求册封,此乃州政府或马来统治者主动给予的勋衔,自己很难拒绝;如果抗拒的话,显得不尊重,甚至予外人骄傲的感觉……

摆在火箭面前,两个选择:

(1)放下“不受封”包袱:

这种政治态度立场,放在当前的时局脉络还适合吗?还需坚持吗?会否捆绑自己?会否有政治洁癖症之嫌?

行动党是中间偏左政党,强调草根群众。尽管火箭并非完全基层政党(基层味道最浓的是社会主义党和伊党)。

草根组织紧贴草根基层,与基层民众一起,强调大家都属同一个阶级,没有高低之分。大家拥有同一种身份、说同一种言语、相信同一种理念。

如今,政局不断变化,“左”的味道已被稀释到剩下几滴。受封会否影响议员/领袖的表现?

(2)坚持“不受封”政策:

火箭仿效前槟州首长林苍佑和前副首相嘉华巴巴,以及和凯里。他们在位时婉拒所有册封,前两者退位后才接受最崇高的“敦”勋章。凯里会否“破功”还不得而知,不过至今还维持不受封做法。

因此,婉拒勋衔是可以的,也有先例可循嘛!不是不能拒绝,只要不冒犯统治者。

或需,火箭中央写一封信给所有州政府、联邦政府、各州马来统治者,以及国家王宫,直接委婉道出“无功不受禄”,婉拒受封的理由,相信州政府不会强人所难。

政治的水很深,难以清澈见底,因为“水清就无鱼”。政治局势一直在变,过于执著昔日的指南条例,容易陷入自我束缚中,无法解脱。

当初火箭铁粉认为,“不受封”展现风骨和众不同的态度,一种需要的表态。如今,勋章的含金量还跟20年前一样吗?“不受封”还能有昔日的效果吗?

2008年之后,行动党已是不同阶段的州和联邦执政党。过去反对党的思维、操作和套路也得“与时并进”,调整和淡化不适宜的做法。尤其是凸显民粹主义和政治洁癖的事情。

过去5年,火箭也多次自我打脸,推翻自己的言行,一切都以“大局”之名,包括与巫统共组联合政府,接受阿末扎希为副首相,接受扎希案件释放但不等同于无罪(DNAA)判决等。

还有,早年的“戴宋谷出卖华人”事件,当初把话说得太满、太快、太尽,没为自己留馀地。这是意料之外,火箭不再是万年反对党。如今需解套方案。

火箭还能坚持“不受封”,确保各州领袖都遵守吗?我有所保留。沙巴5年两次,今年有两名新科拿督(陈泓缣和长冯晋哲),2018年则有三名新拿督(黄天发、潘明丰和黄仕平)。

除了沙巴,西马的任内拿督有如雪兰莪的邓章钦、霹雳的倪可汉、马六甲的郑国球,以及黄和平。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mingjia/2023/10/14/603345

Saturday 14 October 2023

如何規劃銀髮生活?

/ 聖嚴法師

對社會上的一般民眾而言,三十歲正值壯年,是個人生涯的巔峰,無論是體能或事業都在衝刺的階段;四、五十歲步入中年以後,體力開始走下坡,雄心壯志漸漸衰退;到了六十歲,老年的氣象就出來了。

因此四十歲以後,就應該開始準備。準備什麼呢?不是準備退休不做事了。這裡講的準備,是規畫六十五歲以後要做什麼?這些事要在四十歲的時候開始考慮。

通常,多數人會認為「養兒防老,積穀防饑」。現在養兒防不了老,多生孩子也沒有用,因為孩子長大以後不一定會孝養父母。因此有人說,還是存錢吧!多存 一點錢,老了就有保障,但這也是不一定的。因為財富隨時可能不見,也隨時可能會縮水。所以,錢是要有一些,但是適可而止,不是有錢就行了。

至於要做什麼樣的準備以迎接老年生活?第一個準備是要身體健康。健康的身體,需要靠運動、飲食和正常的生活作息。老年時期的健康要從中年時養成,如果中年飲食不節制,暴飲暴食、生活糜爛、作息不規律,老了之後很可能什麼病都會冒出來。

第二個準備是要養成心理的健康,這非常重要。步入中年以後,最好要有宗教的信仰,如果沒有宗教信仰,會容易徬徨。雖然很多人說:「我不需要宗教,我相信自己不會做壞事,我相信自己能夠立身處世,我自己對生命的價值很清楚。」但這些其實都不夠,我們是凡夫,不是聖人也不是神仙,所以有信仰很重要。

事實上,僅有信仰是不夠的,應該還要有宗教的生活和宗教的修養。宗教信仰是一種思想,除了相信它,還要把它視為人生的歸宿。如果有信仰,就可以隨時準備面對死亡,什麼時候會死?死亡之後會到哪兒去?會做什麼?這都是依靠宗教的歸屬感所賦予的。

當生命有了歸屬感,我們必須付出生命的動力,以轉變成生命的價值。所謂生命的動力,是清楚自己要做什麼,必須往哪個方向走;至於生命的價值,則是從動力產生功能而有價值。

因此,我們需要有生活上的修養。如果是宗教徒,則要有宗教的生活和宗教的修養,也就是照著自己的宗教信仰去生活、去實踐,以培養出具有宗教情操的淨化心靈。

/ 聖嚴法師《生死皆自在:聖嚴法師談生命智慧》

Thursday 12 October 2023

四覺體驗

/ 謝明杰

症狀是疾病的表現,而疾病是身體的一種表達,常常發生在壓抑、負面、恐懼、沮喪、高壓的人身上。當我們刻意或不自覺的「不允許」、「不接受」情緒出現在心理或靈性層面,並且自我抑制表達時,它會以具體能量的形式被積累在身體某個部位。時日一久臨界點一旦突破便會通過身體而表達,這就是身體的疾病。可以說,每一種初期和輕微的身體症狀,都是一部分自我在說「Oh No!」但我們不願傾聽甚至忽略這種訊息,以致最終它不得不通過破壞性的方式來表達。

你理所當然的擁有一個身體,也總是隨心所慾的使用他。你以為他是你,其實他有自己的意志,歸不歸你管得看你怎麼管好你的心。他總是很老實的反映出實際的情況,遠比你所依賴的那顆充滿「他人教導和意見」的腦袋忠實可靠。

如果沒有身體的佐證—「體驗」;一個道理對你而言就是一個謊言。因為別人證悟到的真理,只是他自己的真理,而不是你的真理。他的解藥對你可能無效也可能是毒藥。你的真理得去「事上修」、「心上練」。這說明了行動、面對、承擔、負責的態度之必要。

很多人知識、觀念都齊備,誰來說他都點頭微笑說「我知道」,實際上卻做不到,沒有行動的信念是死的信念,沒有行動的知識等於無知。知行合一的前提是內心沒有矛盾。要解決內心的矛盾很簡單:「衝突」。接受各種生活上、事業上、人際上的磨練衝撞,滾過火海刀山,直到磨平心中的稜角,直到化解內在的矛盾。

這是為什麼「吃苦」在人生中有其必要的原因。但不要忘記,人生的目的不是吃苦,可以趁年輕吃上一陣子苦,要是總一直吃苦轉不開,那肯定是內在信念出問題。

『覺知』、『覺察』、『覺醒』、『覺悟』,這四覺時常被修行人琅琅上口,似乎他們之間有著高低次第,又有著如鎖鏈般密切的關係。

依我看來人要是不覺悟,是不可能開始覺知的,既然不能知曉,也就不會覺察,而不能覺察則有如昏睡於這虛空世間,不得覺醒。覺醒是最終的標的,覺悟則是一切的開始。

其實活在虛幻世間的我們,老天給我們安排許多領悟的功課,先不說在學校課堂裡習得的新知讓你總有茅塞頓開的領悟,就算是你從未進校園,生活中、自然裡也每天都提供你足夠的資訊去看去聽去思考。因為人類被賦予了『覺性』或稱『悟性』。其程度是其他有情眾生所望塵莫及,基於這份覺性或悟性,人們有辦法以血肉之軀上達天聽,汲取蒼天宇宙廣大的智慧。即使靈魂覺性尚未與蒼天連結,光靠這顆腦袋,也可以在地上得其所需生生不息。

一個人必定是要有某種覺悟方會有某種改變的,而悟後起修修的就是那份面對與接受改變所帶來的種種,不論是習氣的調整或是境遇的艱困。總的來說,『覺悟』讓你看清真相,而真相並不總是讓人愉悅。因此你可以說『覺悟』並不是一件會讓人自在快活的事。

覺悟之後因為已經對真相有所領悟,他必須時時刻刻保持在那個『知道真相』的狀態裡,對覺悟的人來說知道真相並不難,難的是『時時刻刻』。覺知是一個短暫的過程,它存在每一個時刻接續的片段裡,而延長這個覺知的時間軸,被稱之為覺察。

覺知與覺察分別代表長和短兩種時間狀態,也代表『覺』的表裡兩種呈現。藉此可以明白觀察自己是否偏離了真相或正道。這個世間真是為了修行而設計的,因為有時間差、有二元、有陰陽,事物和因果的呈現才會被明顯的看見。我們被困在這裡出不去,人類在此空間無法避免必須要用時間的表述,對恆常亙古來說、對那完全不是線性的時間軸來說,覺知、覺察、覺醒、覺悟是同一時刻同一件事。

同一件事但在我們的空間得有次第才能出現。覺知與覺察既是表裡,那便都是一體,知在內,察在外,如如不動。你會一邊知道自己有習氣的慣性又一邊覺察自己是否受慣性影響。你會一邊知道自己有執著與嗔怒,又一邊覺察自己在執著與嗔怒之下的表現。然後你看起來會像是戰戰兢兢觀察自己的笨蛋,又像驚弓之鳥的戒慎恐懼著失去覺知與覺察。

說起來,一整個不自在不快活。不相信?試著從現在開始的一天之內說話不說『我』字,只要說了一個『我』就給身邊的人一千塊。我敢打賭你會小心翼翼的、帶著覺察的說話。說話速度慢了,頭腦條理清楚了,用字精準度增加了。儘管你可能還是會掏出幾張千元鈔作為習氣與慣性的代價,但你已經感受到處於清晰覺知和覺察的狀態,並且看見它帶來的好處。

過去都太自在太快活了,想吃就吃、想玩就玩、想講就講、想做就做...但是這樣的快活像是無限上剛的自由,最後會因為無知而把自己導向失望與痛苦。所以才說小我帶來的都是苦痛,因為『快樂』與『自由』不只靈魂適用,連小我也很愛用。快樂與自由對靈魂來說是本質,但對小我來說,快樂與自由是他拿來麻痺頭腦聽命於他的技倆。一旦小我完成掌控你的目的,你的快樂與自由就會消失無蹤。

『覺知覺察』像是處在『苦日子結束、好日子也結束』的狀態下過日子。苦日子結束是因為看透了苦的本質,知道苦只不過是我們意識上虛妄的造作,並不真實。好日子結束是因為隨時要如懸樑刺股般的保持在高度清楚明白的狀態,不容一點糊塗。還得要隨時注意身而為人時不時會出來拼刀子的慣性、執著、欲望、癡念...拼不過這些『內部戰爭』終究只是凡夫。

修行難,難在此,哪裡是經典難易呢?就算我說破嘴,頭腦理解的究竟和靈性理解的程度不同啊!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232152702590760&set=a.3697107396737

Saturday 7 October 2023

伊朗女權人士 Narges Mohammadi 獲和平獎 恐成第3人缺席頒獎禮

諾貝爾和平獎評審委員會週五宣佈,2023年和平獎頒給伊朗在囚女權人士 Narges Mohammadi,由於她仍被囚禁,她很大機會成為繼劉曉波後,歷來第3個不能親自領獎的得獎者。

第一個不能領獎的人士是1935年得奬者、德國的Carl von Ossietzky,他抗議納粹德國軍國主義政策,納粹政權禁止他離境領獎,不准國內傳媒報導,他也在3年後於醫院中病逝。

另一個不能領獎的人士是2010年得奬者、中國的劉曉波,他獲表彰長期以來以非暴力方式在中國爭取基本人權,他當時已被定罪,囚禁在遼寧錦州監獄,中共政權未有容許他出國領袖,他7年後在囚禁期病逝。

評審委員會向傳媒說,希望伊朗政權能作出正確決定,釋放 Mohammadi ,讓她到挪威領袖。

Mohammadi的家人在Mohammadi的社交媒體賬戶發表聲明,表示這是伊朗自由抗爭運動的歷史性時刻,這個獎項屬於伊朗全體人民,但遺憾Mohammadi未能即時分享這個時刻。

Mohammadi現年51歲,工程師出身,大學時期已參與社會運動,之後轉行做記者,替開明派報章撰寫報導,然後再全職投身人權運動,2003年加入組織「人權捍衛者中心」,這個組織由流亡英國、2003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的伊朗律師 Shirin Ebadi 創辦。

Mohammadi自1998年首度被捕後,便多次被捕和被拘留,她爭取人權的活動被指控危害國家安全,參與批評政權的宣傳。她多數囚禁在拘留政治犯為主、高度設防的Evin監獄。

根據和平獎委員會,Mohammadi已合共被判刑31年,打藤154下。

Mohammadi對上一次被捕是2021年11月,此後一直被監禁,她被多次定罪,現時合共要面對約11年的囚禁年期,亦即最快2032年才會獲釋。

和平獎委員會說,這個獎項旨在表揚 Mohammadi 為伊朗女性被壓迫而抗爭,以及她為所有人的人權和自由而抗爭,她為此作出很大的個人犧牲。

這個頒獎決定明顯令人聯想到去年爆發的伊朗「反頭巾示威」,委員會的聲明也有提及,指出庫爾德少女 Mahsa Jina Amini 去年9月因為被指在公共場所沒有恰當地戴頭巾而被捕,拘留期間死亡,引發示威,口號是「女性.生命.自由」,委員會稱口號很能反映 Mohammadi 的工作。

聲明說,Mohammadi在反頭巾示威中再次顯示領導能力,在獄中聲援示威,並支援因為示威而被拘留在 Evin 監獄的女囚犯。

BBC去年12月便引述 Mohammadi 透過其他人帶到外界的訊息,報導外頭巾示威的女性在 Evin 監獄被虐待。

委員會表示,表揚 Mohammadi ,也代表委員會承認數以十萬計伊朗去年抗議神權政權的歧視和壓迫女性政策,只有所有人都獲平等權利,才能達至各國友愛的理念。

https://europechinese.blogspot.com/2023/10/narges-mohammadi-3.html

Wednesday 4 October 2023

過程重要還是目標重要? ⠀

/ 果然是大師

人生當中,到底過程重要還是目標重要?有人說過程重要,因為人的一生就是不斷累積的過程;而有人則說目標重要,因為缺乏目標就如同行屍走肉,毫無意義。

我認識一位居士,他熱衷於打坐,卻很少聽經聞法,欠缺佛法基礎知見。當我問及他的原因時,他說:「心不執著就好。」這個觀點類似於有些人認為只要心好就好,何必學佛修行?這些人注重過程,但缺乏明確的目標。

我見過有些人經常為三寶奉獻,但在過程中常常發牢騷、批評他人。還有些人每天拜佛幾千拜、念佛幾萬遍,但若有一天因故未能完成定課,就會耿耿於懷。這些人重視目標,但很少能夠享受過程。

在修行的道路上,過於關注目標往往使人患得患失,身心變得緊繃,就像逆風划船,越划越辛苦,甚至可能離目標更遠,恐怕在未達成目標之前,已精疲力盡。

如果修行缺乏明確的目標,則如同一艘空船在汪洋中漂流,儘管可以累積人天福報,但終究無法抵達解脫的彼岸。久而久之,可能會使人對修行感到疲乏,一旦遭遇挫折,就會一蹶不振。

記得在一次禪七開示中,聖嚴師父教導我們,每次上坐前要頂禮發願,上坐後則要放下一切,全然體驗當下。發願是把目標提起,也是提醒自己要放鬆但不放逸;而體驗當下則是清楚地感受過程,無論是好是壞的體驗,都不受其影響。

修行也是如此,目標和過程都很重要。偏重過程而缺乏目標,修行會失去動力;偏重目標而忽略過程,修行會太過耗力。因此,我們要每天重複發願,並在日常中練習觀照當下,該做什麼就做什麼,這樣修行既有動力也不費力,才能持之以恆。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699748828856746&set=a.443873544444277

Thursday 28 September 2023

白米之后轮到什么大涨

/ 南洋社论

外国进口白米批发价在9月大涨36%至3200令吉后,引起本地的抢购热潮。

尽管农业及粮食安全部长拿督斯里莫哈末沙布一再表示涨价的是进口白米,本地白米没缺货,并保证不乱涨价。

但是,很明显的,人民不太相信政府的拍胸口保证。这有点像之前的鸡蛋和鸡肉供应短缺的问题。或许,人民经历一事,学乖了。

鸡蛋事件前车之鉴

不说希望联盟执政以后,之前的一些承诺都很轻飘飘的,似乎随时可以跳票,且说“民以食为天”,部长真的知道人民最着紧的是什么事吗?

在鸡蛋事件中,政府开始一直保证货源不短缺,结果引进了外国鸡蛋,却遭市场大吐苦水,原因是外国进口的鸡蛋不论大小、价钱或新鲜,都无法和本地供应比拟。

人民要的是本地鸡蛋供应稳定,而非舍近求远。我国贵为世界五大出口国,竟无法自供自給,要部长飞往国外寻求货源,确实让他国大跌眼镜。

如今鸡蛋供应回复稳定,部长也宣布不需要再从印度或泰国入口鸡蛋,或许他自己也搞不清楚何以如此。这有点像干旱时求雨,过后雨季来临,农作物有水灌溉,足以偏安一时,又忘记了干旱时的焦急。

这回事情发生在白米。不过,进口白米涨价,为什么各地四处的人民投诉买不到本地米?部长口口声声说这是假新闻、假投报,到最后连MYDIN的老板也开声了:部长,您说有吗?您亲自来看吧!

缺粮是全球问题

不但如此,农业及粮食安全部近来限制个人或商业囤米最多100公斤,人民在听闻大商家的供应从每天1000袋减少到100袋,怎不引起紧张抢购?

末沙布随后宣布,大马农业研究与发展局的20%白米将在近日收成,预料本地白米短期的问题,将在未来的一个月内解决。部长这番话显示本地白米确实面对短缺的问题,而不是部长之前谴责市场一派胡言。

白米问题能不能在一个月内妥善解决,完美落幕,我们且拭目以待。不过,粮食短缺的危机将是以后几年,甚至是在更久的未来,全球必须面对的问题。

由于气候变化的关系,天灾频繁,农作物歉收已经敲响各国的警钟。在各国忙于自保的情况之下,过于依赖粮食进口的国家,将无可避免的面对价钱暴涨的冲击。

鸡蛋和白米供应失衡的问题之后,肯定还有别的陆续有来。所以,部门必须吸取教训,随时候命,提早做好面对任何骤变的准备。

https://www.enanyang.my//言论/白米之后轮到什么大涨南洋社论

Monday 25 September 2023

七个人生关键词,新传记带你读懂马斯克

/ JEREMY W. PETERS, NIRAJ CHOKSHI, BENJAMIN MULLIN


埃隆·马斯克的新传记将这位亿万富翁企业家描绘成一个饱受折磨的复杂人物,无法与身边的人————他的几任妻子、孩子们,以及那些帮助他发展太空探索和电动汽车业务、使他成为全球首富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个问题时常给他的才华蒙上阴影。

这本书通过对马斯克的家人、朋友、商业伙伴以及马斯克本人的数十次采访,详细描述了马斯克迄今为止的生活——他在南非艰苦的童年,他充满着争吵和起伏的恋爱关系,他作为一个创想者成功创立SpaceX和特斯拉,以及收购Twitter的冲动决定。

这本将于周二出版的书由记者沃尔特·艾萨克森撰写,他之前的作品曾经记录了史蒂夫·乔布斯、爱因斯坦、达·芬奇和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生平。

书的开头引用了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乔布斯的一句话——“那些疯狂地认为自己可以改变世界的人,才是真正改变世界的人。”

《纽约时报》在一家零售店购买了这本书,该店在授权发行之前已经开始销售。

1)Twitter,现称X

2022年10月,马斯克以44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Twitter,在此之前,他曾出人意料地给出收购邀约,但后来似乎又不愿继续跟进交易。

• 在Twitter董事会批准这笔交易几天后,马斯克告诉他的四个十几岁的儿子,他收购这家社交网络是为了影响下一届美国总统选举。“不然我们怎么能让特朗普在2024年当选?”他说。(这是一个玩笑,艾萨克森写道,但马斯克的儿子们仍然不理解他购买Twitter的理由,他们很少使用这个应用。)

• 艾萨克森写道,收购Twitter后,马斯克和他的副手梳理了员工的内部通信和社交媒体帖子,寻找不忠诚的迹象。马斯克的忠实拥护者在Twitter内部被称为“火枪手”,他们在Twitter的Slack存档中搜索了包括“伊隆”在内的关键词,并解雇了数十名对马斯克冷嘲热讽的员工。

• 去年冬天,收购Twitter后不久,马斯克对该公司位于加州萨克拉门托的一处数据设施进行了突袭。马斯克曾决定将位于该设施内的服务器转移到另一个Twitter数据中心,以削减成本,但Twitter的基础设施负责人警告他,安全转移昂贵的设备可能需要数月时间。一怒之下,马斯克决定自己搬走这些服务器,他召集了一小队人马和一群搬运车,在平安夜把服务器运走。(后来他说,他对这个导致服务中断的决定感到后悔。)

2)个人生活

艾萨克森写道,在马斯克横跨整个产业的商业利益面临扰动之际,庞大的家族给他带来了安慰。但他与父亲埃罗尔的关系一直是他心灵创伤的根源。

• 书中描述马斯克的父亲在情感上和身体上都有虐待倾向,还引用了他对黑人的轻蔑言论。2016年,马斯克同意与父亲见面时,一位朋友向艾萨克森回忆说,“那是我唯一一次看到伊隆的手在颤抖。”他的父亲和他一直很疏远。艾萨克森写道,“有些人占据了马斯克头脑中恶魔般的角落,会刺激到他,使他变得阴暗,激起他冰冷的愤怒。他的父亲在其中位居第一。”

• 2020年5月,音乐人格莱姆斯(又名克莱尔·布歇尔)生下马斯克的儿子X时,马斯克拍下她分娩的照片,并与朋友和家人分享,包括她的父亲和兄弟。格莱姆斯自然大惊失色,赶紧让他删掉照片。“他完全想不通我为什么会这么生气,”她对艾萨克森说。

3)政治与特朗普

马斯克的政治主张无法简单归类。尽管他攻击自由派批评者,怒斥“觉醒”的民主党人,偶尔宣扬极右翼阴谋论,但书中描绘他是对民主党的左倾倾向感到失望,而不是共和党的粉丝。

• 马斯克一再声称自己不是前总统特朗普的崇拜者,他告诉自己的传记作者,“我不是特朗普的粉丝。他具有破坏性。”艾萨克森写道,马斯克对这位“他认为是个骗子”的前总统怀有“深深的蔑视”,马斯克说,前总统似乎“脑子有点不正常”。

• 但他也不是拜登的支持者,尽管他告诉艾萨克森,如果他在2020年投票,他会把票投给拜登。(当时他决定不投票,因为他在加州登记,并认为这是一种浪费,因为该州在总统选举中起不到什么作用。)马斯克描述了几年前与拜登的一次会面,给他留下的印象一般。“他还是副总统的时候,我和他在旧金山共进午餐,他絮絮叨叨地讲了一个小时,简直无聊透顶,就像那种玩偶,你拉一下绳子,它就会一遍又一遍说着那几句不过脑的话。”

4)人工智能

长期以来,马斯克一直对人工智能感到担忧,他认为这是一种潜在的生存威胁。2018年与OpenAI决裂之前,他是该组织的联合创始人,最近他宣布自己正在组建一家与其竞争的人工智能公司X.AI

• 2023年2月,在ChatGPT发布后不久,马斯克在Twitter总部“召见”了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特曼。马斯克愤怒地要求奥特曼“对他怎么能够合法地将一家由捐赠资助的非营利组织转变为一家可以赚取成百上千万美元的营利性组织作出合理解释”。艾萨克森写道,那次遭遇让奥特曼感到“痛苦”。

• 马斯克决定创办X.AI,部分是出于对人口不足的担忧。(他有10个子女)“他指出,人类智能总量正进入平台期,因为人们没有足够的孩子。与此同时,计算机智能呈指数级增长,”艾萨克森写道。马斯克认为,“到了某个时候,生物智力将会在数字智力面前相形见绌。”

• 马斯克给X.AI的早期员工设定了三个目标:创造一个能够编写代码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一个经过政治中立训练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以及一个能够推理和追求真相的人工智能。“应该能够给它下达一些重大任务,比如‘制造更好的火箭发动机’,”马斯克对艾萨克森说。

5)埃隆和媒体

马斯克与媒体的关系在他收购Twitter之前就已经很紧张,在交易宣布后又达到了新的高度。

• 2022年媒体集团Endeavor首席执行官阿里·伊曼纽尔的婚礼上,《宋飞正传》(Seinfeld)联合编剧拉里·戴维与伊隆·马斯克发生了冲突,两人被安排坐在同一张桌子旁边。“你那么想谋杀学校里的孩子吗?”戴维问马斯克,质疑他在得克萨斯州乌瓦尔德校园枪击案后还支持共和党候选人,那场惨案导致19名学生死亡。“不,不,”艾萨克森写道,当时马斯克回答说,“我反对谋杀孩子。”伊曼纽尔还安排另一位马斯克的批评者、MSNBC主持人乔·斯卡伯勒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当时的场面“最终成了Twitter的一个缩影,”艾萨克森写道。

• 随着马斯克反复无常的推文破坏了Twitter与广告商的关系,他向媒体行业的知名人士寻求如何修复裂痕的建议。其中一位是华纳兄弟探索频道的首席执行官戴维·扎斯拉夫,该公司拥有HBO、华纳兄弟电影制片厂和CNN。他们谈了一个多小时。“扎斯拉夫告诉他,他在做自我毁灭的事情,这让他更难吸引那些有抱负的品牌。他应该专注于改进产品,增加视频长度,让广告更有效果。”

6)特斯拉

多年来,特斯拉一直是马斯克投资组合中最引人注目的业务,也一直为他带来骄傲与压力。

• 马斯克在2021年的一次采访中告诉艾萨克森,公司早期的困境让他经历了一段漫长而艰难的时期,身心都受到了伤害。“你不可能一直在为生存而战,总是处于肾上腺素分泌模式而不受伤害,”马斯克说。但他也承认,他在压力之下找到了目标:“当你不再处于生死攸关的模式时,每天都有动力就不那么容易了。”

• 尽管取得了成功,公司还是惹来了一些批评者,他们采取的方式是做空特斯拉的股票。这种做法在2018年达到了高潮,当时特斯拉正苦于难以达到生产目标,愤怒的马斯克称做空者是“企业脖子上的水蛭”。但他同时也承认,这些人用内部人士提供的信息组织起的公司样貌还是相当准确的,甚至使用了无人机在特斯拉工厂上空拍摄。“他们掌握的内部信息之丰富实在是惊人,”他说。

• 特斯拉和太空探索公司SpaceX的生产冲刺与困境同时也磨砺了马斯克的哲学,他提炼出了一个五步法,称之为“算法”,反复跟他的员工提及,五个步骤按顺序分别是:质疑需求、删除部件或过程、简化和优化、加速过程,最后是自动化。“我都成了算法的复读机了,”马斯克对艾萨克森说。

7)SpaceX

马克斯创办SpaceX是为了帮助人类成为一个跨星球物种。公司迄今为止取得的成功得益于他对风险的接纳,尽管不见得每次都成功。

• 在2015年一次至关重要的发射开始倒数时,一枚猎鹰9号火箭开始漏出一种不明液体,这让SpaceX高层马克·姜科萨大为惊恐。马斯克考虑片刻,决定继续发射,最终成功了。当时姜科萨以为马斯克的决策是基于复杂的风险评估,但是几年后查看资料时意识到他错了。“我以为他是做了什么迅速而复杂的计算,以决定该怎么做,但实际上他就是耸了耸肩,下了命令,”姜科萨说。“他对物理有种直觉。”

• 为了有朝一日实现跨星球飞行,SpaceX需要在眼下找到一种赚钱的方式。于是马斯克在2015年推出了星链(Starlink),意在利用利润丰厚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市场,具体的办法是通过大量低轨道卫星。这项服务成了战场上不可或缺的生命线,帮助乌克兰军队击溃了俄罗斯的入侵。但是由于去年拒绝让乌克兰使用这项服务对俄罗斯海军基地发起无人机攻击,马斯克也遭到了指责,他的顾虑在于这可能会导致战争出现大幅升级。“这个我们可不想参与,”马斯克说。

• 2021年,SpaceX首次在没有专业宇航员担任船员的情况下将人员送入轨道。事后马斯克思考了他和他的公司在空间探索进步中起到的作用。“电动汽车走入大众市场是必然的,”他说。“没有我一样会发生。但成为一个太空旅行文明就不是必然的了。”他接着说,“进步需要人类的能动性,这次飞行就是一个极佳的例子。”

/ 翻译:晋其角、杜然
https://cn.nytimes.com/technology/20230919/elon-musk-walter-isaacson-takeaways/?utm_source=mostviewed-daily&utm_medium=cpc&utm_campaign=mostviewed

Thursday 21 September 2023

五種個人邊界

/ Terri Cole

界限分為五大類:生理界限、性界限、物質界限、心理界限和情緒界限。如果這些界限遭人侵門踏戶,我們就有麻煩了。

此外,界限又分三種狀態:僵化呆板、模糊不清和健康靈活。瞭解這些種類和狀態,有助你看到自己有哪種界限問題,才能開始修正。你的情感界限是否過於漏洞百出?心理界限是否太僵化呆板?哪個層面的界限靈活又平衡呢?

以下是你得注意的個人界限。

一、生理界限:最基本的生理界限是你的身體,包括誰可以碰觸你,又是如何碰觸,以及你需要多少私人空間。如果有人未經允許就碰你或摸你,用你的除臭劑(或你的牙刷!),或在你洗澡時不敲門就闖入浴室,就是違反生理界限。

二、性界限:你可以決定自己能接受哪種程度的性接觸,並且挑選地點、時間和對象。如果有人脅迫或強逼你與他發生性關係、對你說猥褻的話,或在未經你明確同意下,以任何方式刺激或滿足他們的性衝動,都是違反性界限。

三、物質界限:你能決定別人可以(或不可以)如何使用你的財物。這包括你是否想將現金、衣服、汽車等物品借給親友,以及你想開出什麼條件才允許對方借用。例如你家裡是否有哪些地方禁止客人進入?你是否要求訪客脫鞋?若有人未經你允許就用你的電腦、從你的衣櫃拿出衣服,或把垃圾留在你乾淨的車子裡,這些都是違反物質界限的行為。

四、心理界限:你有權決定你的想法、價值觀和意見。為了擁有心理界限,你得先知道你有哪些信念。擁有健康的心理界限,表示你具有自己的核心信念,即使你不同意對方的想法,仍能以開放的心胸傾聽他人的意見。有人為達目的,對你提出要求而非請求、貶低你的信念,或不尊重你說「不」,這些行為都是違反心理界限。

五、情緒界限:你要承擔自己的情緒,正如他人要對他們的感受負責。擁有健康的情緒界限,你才不會魯莽地提出批評,或自以為是地主動提出建議。這些情緒界限能防止你將自身的情緒怪罪他人,同時也不接受別人把他的感受歸咎於你。情緒界限能阻止你太快分享個人隱私、覺得別人在針對你,或為別人的問題或負面情緒莫名感到內疚。此外,如果你容易情緒化、好鬥或起防衛心,代表你可能情緒界限失調。如果有人無視他人感受、告訴你該如何感受或該有哪些情緒,又或提出太私人的問題,都是侵犯情緒界限。

/ 泰莉柯爾《有界限,才有自由》
/ Terri Cole《Boundary Boss: The Essential Guide to Talk True, Be Seen and (Finally) Live Free》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876163393872191&set=a.283843669770836

Monday 18 September 2023

一筆入魂

宋怡慧


寫作是最忠實的朋友。

他絕對不會辜負你、背叛你,甚至能幫你烙印認真活著的證據,還會幫你找來「閱讀」這位密友替你的寫作能力撐腰。從閱讀者到寫作者,從文字溫暖的微光中,你或許會慢慢發現自己活成小時候喜歡的模樣,而不斷書寫的你,也正是「合格」的大人了。

文字讓我們的人生且行且歌,帶著滿腔熱情,以簡單無瑕的心意去探索寫作的領域,守護莫忘初衷的寫作夢,當你帶著什麼初衷而來,就帶著什麼寫作成果而去。

一個願意寫作的人,將會擁有許多美麗的生命邂逅。就像繞了一圈的陌生人,竟在文字的柔波裡,共賞生命的波光瀲灩,那種共享文字的快樂,也成為我們終身寫作的原因。

我總是戴著愛的濾鏡去看待生命的細瑣,即便當下觸及的是黑白無色之景,我也盡量用自己的七彩筆去勾勒善意的線條,將生活化作累積善意的存摺,有存入,就不怕耗損,再苦的時光都能釀成人生的甜粹。

自己探看世界的角度開始不同,塑造的故事氛圍就會趨向生活的暖色調,即便遇到人性難以跨越的坎,仍然能從枝微細節裡連結善意地共感,甚至從無光的世界鑿出一道罅縫,讓微光透入。

如果,曾遺忘的、重要的事,因為一首歌、一齣戲開啟書寫的儀式,讓靈感回歸,看似褪色淡忘的最初,也成了最美的書寫手勢。原來,逝去的過往不再是雲煙,它會以文字的形式回歸,框住美麗、化為永恆。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873996680755529&set=a.283843669770836

Tuesday 12 September 2023

禪與「空」 ⠀

哪裡有無明和妄見,那裡就會有貪和瞋;哪裡有貪和瞋,那裡就有會有業報和苦。只有徹底戳破妄見,放下執著,人才會有開悟、自由與真正的寧靜可言。

如果我們再踏前一步,仔細審視上述所提到的那種體驗,就會發現它們是緊緊被我執所捆綁著的︰「我」體驗到「真實」,「我」看到了「上帝」,「我」與萬物為「一體」。但如果你就是「一」,就是「終極真實」,那這個「我」又是怎麼會跑出來呢?所以說,當一個人認為自己體驗到終極真實或上帝時,也正是他的我執膨脹到最大程度的時候。如果我們能夠如實觀察以我為本的思惟,全面微妙地影響著我們每一分、每一秒的人生經驗,就會發現根本就不存在一個固定常住的我。

因為,那個一向被我們認定為「我」的東西,不過是一連串剎那生滅的念頭或感官感受罷了,你也可以說它是一個思想的虛構物。在這剎那生滅的意識流外面是找不到任何一個「我」的。一旦如實地觀察心靈活動,我們就會得到一個洞察,那就是,心本身是變動不停,沒有恆常性的;而這也等於是說,「我」不過是個念頭,它只是一個「空」的虛構物,是我們毫無必要地死命抓住不放。它不但不是一切快樂和真理的來源,反而是渴求、恐懼、挫折、憂傷的來源。能夠放下這個我執,淨化它一切負面的影響,我們就能徹徹底底從生死之苦中釋放出來,感受到涅槃和「無我」的寂靜無為。⠀\

儘管到了這個階段,一個人理論上已經從生死中獲得了解脫,但仍然有一些問題存在。因為他有可能就此認定,生死完全是「苦」和「假」的,而「無我」或「空」是真的,因而死命抓住「無我」和「空」的觀念不放。不過,這樣一個執著的「空」,只能是一個偏頗的「空」,而恐懼和我執仍然存在其中。

/ 作者:聖嚴法師、丹史蒂文生(Dan Stevenson)
/ 譯者:梁永安
/ 摘自︰《牛的印跡:禪修與開悟見性的道路》(Hoofprint of the Ox)——小乘見到無我與涅槃的偏空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689001963264766&set=a.443873544444277

Sunday 10 September 2023

四十圣训的教训

/ 周若鹏


四十圣训的争议已尘埃落定,如我预期,教育部澄清课程并不牵涉非穆斯林学生——这理应是想当然的,却又为什么会惹误会呢?马华总会长拿督斯里魏家祥说事缘教育部文告措辞不当,手“试点项目”、“将被扩大”,却未明言扩大到什么程度。然而这种沟通失误这么低级,教育部怎么会犯呢?难道不记得爪夷文事件的教训了吗?

这种“无心之失”倒把昌明政府弘扬伊斯兰的政策摆在聚光灯底下,大家不必投票给伊党,这边也同样守护伊斯兰教。恕我小人之心,也许正因为记得爪夷文事件才故技重施。如果一开始就把事情说得明明白白,一点误会也没有,大家吵不起来,也就没注意到政府的伟大措施了。

过去那三页爪夷文我谈过,这只是文字系统而已,我觉得问题不大,无需排斥。而四十圣训是什么呢?我找来略读,这就真不适合非穆斯林学生了。这部圣训并非如副教长林慧英所说像《弟子规》,两码子事,圣训不只谈行为规范,而是和信奉真主的伊斯兰思想紧密结合。大人可阅读圣训以多了解伊斯兰文化,但孩子思想尚未成熟,是很可能受深度影响的。

据中国报8月28日报导,林慧英说她“真不知道四十圣训是什么,因为我不是穆斯林”。我也不是穆斯林,但圣训谷歌一下就有,完整电子书弹指可得。作为副教长,攸关教育的事是否该多关心一下呢?作为华裔副教长,华社寄望她反映我们对教育的期许,但现在你大可把这样的期许丢下海了。林慧英说“如果将圣训传给非穆斯林,我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连读也没读(还好意思讲),哪来得及站出来?

不管政府原意是想把伊斯兰课纲推广到什么程度,非穆社群必须及时反映意愿,尤其当安华政府还搞不清楚要改革开明还是趋向保守,以免开了个门缝让骆驼把头伸进来,万一米已成饭,就《回头太难》了。圣训林慧英不懂,这首歌大概知道吧!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858238085657371&set=a.233509991463520

Thursday 7 September 2023

「金磚」擴員6國 成色增加多少?

金磚機制吸納的6個新成員國,分布亞、非、拉三洲,有發達的經濟體以至G20成員國,也有正在發展中的經濟體,充分考慮到地理分布和地緣政治經濟的平衡性。


8月24日(周四),金磚國家領導人第15次會晤南非約翰尼斯堡召開特別記者會,宣布吸納阿根廷、埃及、埃塞俄比亞、伊朗、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6個新成員。

習近平在特別記者會上發言時說,這次擴員是歷史性,體現了金磚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的決心,符合國際社會期待,符合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利益。他又表示,相信只要齊心協力,金磚合作大有可為,金磚國家未來可期。
6國分布3洲 各有政經特色

明年將加入金磚機制的6國中,有3國(沙特阿拉伯、伊朗、阿聯酋)是海灣國家,2國(埃及、埃塞俄比亞)來自非洲,1國(阿根廷)來自南美洲。

此次吸納的新成員,明顯考慮到地理位置上的分布,以及這些國家具有的政治特點,例如屬於20國集團(G20)成員的沙特阿拉伯和阿根廷也受到青睞。然而,向西方國家主導的經濟集團「挖角」並非此次金磚擴員的目的,體現地區平衡性,為金磚合作機制注入新活力,進一步壯大全球和平發展的力量,無疑符合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同時,也符合北京向來提倡的「南南合作」、「共建一帶一路」的倡議。在此大背景下,印尼未來加入金磚機制便大熱可期。

GDP總量具規模 對華經貿重要

事實上,這次擴員的6個國家,無論是GDP總量還是人均GDP都有一定規模,而在地緣政治方面作用和角色亦不容小覷。

一、阿根廷目前人口超過4600萬,是南美洲重要的經濟體,也是20國集團成員之一。該國工業門類較齊全,農牧業發達,是世界糧食和肉類生產出口大國。據阿根廷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2年阿根廷全年GDP總值6327.7億美元,是南美洲僅次於巴西的第二大經濟體。

二、埃及人口逾1億4000萬,在2021/2022財政年度,埃及GDP總值達到3855.8億美元,高於新興經濟體3.2%的平均增長率,埃及人均GDP達到3780美元。

埃及是其中一個對「去美元化」感興趣的國家,埃及供應和國內貿易部部長穆塞勒希曾表示,埃及正尋求在從印度、中國和俄羅斯等金磚國家進口商品時使用本幣結算。

三、埃塞俄比亞是位於非洲東北部的內陸國家,人口逾1.12億。儘管經濟以農牧業為主,卻是非洲經濟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 2022年,埃塞俄比亞GDP總值達1111.8億美元,經濟增長率為3.8%。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是埃塞俄比亞第一大貿易夥伴、第一大投資來源國、第一大工程承包商,中國對埃塞直接投資項目達1835個,累計投資約48億美元,創造了56萬個就業機會。

四、伊朗在伊斯蘭革命後便長期受到美國制裁,復因伊朗核問題受到聯合國、歐盟、美國與其他國家制裁,使得這個人口超過8500萬,石油收入佔外匯收入一半以上的國家,經濟發展舉步為艱。儘管如此,由於伊朗將繼續採取抑制通貨膨脹、增加流動性、增加石油出口等措施,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伊朗GDP今年有望增長2%。

中國已連續10年成為伊朗最大貿易夥伴。2022年中伊貿易額達158億美元,同比增長7%。

五、沙特阿拉伯是人所共知的中東產油國,也是西亞北非地區最大的經濟體,人口約3600萬,石油儲量和產量均執全球牛耳,也是20國集團中唯一的阿拉伯國家。

2022年沙特GDP達到1.1081萬億美元,同比增長8.7%;人均GDP達3.44萬美元,2022年進出口總額達到5987億美元。今年7月,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將沙特2023年的經濟增長預期上調到了2.9%,並預測2024年沙特GDP增長率將達到3.6%。

2013年起,中國成為沙特第一大貿易夥伴。 2022年中沙雙邊貿易額1160億美元、同比增長33.1%。

六、阿聯酋是中東地區另一重要經濟體,瀕臨波斯灣,人口約1017萬。阿聯酋2022年GDP達到4466億美元,同比增長8.9%,人均GDP為 4.77萬美元。據統計,過去6年來,阿聯酋人均GDP增長了24.7%,2022年人均GDP同比增長21.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2023年阿聯酋GDP將增長3.6%。

中國亦是阿聯酋的最大貿易夥伴。 2022年,中國與阿聯酋非石油雙邊貿易額達到770億美元,同2021年相比增長27%。

充分考慮平衡性 吸納G20成員國

由以上數據可見,金磚機制吸納的6個新成員國,分布亞、非、拉三洲,有發達的經濟體以至G20成員國,也有正在發展中的經濟體,充分考慮到地理分布和地緣政治經濟的平衡性。

對於金磚國家在南非的一番熱鬧,儘管東道主南非一直強調其中間立場,美國及西方輿論客觀上難掩焦慮,《紐約時報》的報道斷言,習近平此次南非之行,是要「爭取發展中國家支持,與美國爭奪影響力」;BBC的文章則質疑,金磚國家再次擴容,「中國要打造自己的『G7』嗎」?其他的報道則聚焦在「習近平未出席開幕式」、「習近平助手被阻攔入場」,或者中國與印度之間的矛盾之類,似乎金磚國家領導人的會晤變成了中國領導人表演的舞台,姑且不論此中有多少真與假,正如內地輿論經常引用南宋辛棄疾的詞句「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金磚國家、亞、非、拉美國家要發展,一些國家尋求「去美元化」,已是鐵一般的事實,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必須改變二戰後「國際霸主地位」的想法,停止單邊制裁和代理人戰爭,共謀發展,才能避免陷入美國學者艾利森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e3%80%8c%e9%87%91%e7%a3%9a%e3%80%8d%e6%93%b4%e5%93%a16%e5%9c%8b-%e6%88%90%e8%89%b2%e5%a2%9e%e5%8a%a0%e5%a4%9a%e5%b0%91%ef%bc%9f/?fbclid=IwAR0OXV4f8K-krQpadx_YGhgUG2B7b2NQK-lfFIS3q50N5L3CiTWizETfos8

Saturday 2 September 2023

无关道德 关乎利润

/ 陈俊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利润,它就保证到处使用;有20%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利润,它就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有趣的是,马克思不用“人”而是用“资本”这个词。这就赤裸裸地阐明一个现实,不管你国家实行什么民主体制、独裁体制,不管你国家实行什么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经济学,只要你是“资本”,你就会为了“利润”,而不惜甘冒被“绞首”的危险。

这就解释了闹得沸沸扬扬的中国“长生生物公司”的假疫苗事件,还有世界上各种为害不浅的假药、毒奶粉、毒食品事件了。这不关乎道德问题,而是“资本”这头欲望无穷的“怪兽”,为了100%利润,它就践踏一切人间法律,为了300%利润,它就敢于犯任何罪行,甚至“甘冒绞首的危险”。

“资本”如贪得无厌的怪兽

同理,在世界各地此起彼落的“庞氏骗局”,还有“金字塔传销”,不管是设定骗局的或是参与者,无不以“利润”为导向,才会有甘冒“践踏一切人间法律”之险。

马克思勘透人性的卑劣与自私。他把“资本”描绘成一头贪得无厌的怪兽,但资本何止指向“金钱”?也指向“权位”,因而你担任一国之领导人,你就拥有了无限的“资本”,你担任大公司的CEO,你就拥有了“资本”,你在娱乐圈有了名气,你就拥有可挥霍的“资本”。

这些无形的“资本”可增加你的利润!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1MDB”案,就是一些拥有政治资本的人在追逐利润时,甘冒“践踏人间法律”的危险啊!

谁能制伏“资本”这头怪兽呢?道德么?良知么?宗教感化么?或是严刑峻法?或更多的“绞首”与巨额罚款作为阻吓力量?看来人类对这头“怪兽”仍然束手无策啊!

https://www.enanyang.my//言论/无关道德-关乎利润陈俊安

Thursday 31 August 2023

低品質的社交,不如高品質的獨處

/ 石雷鵬

想進強人的圈子,你得先成為一個強人。因為比你強的人,根本沒空理你。這樣說,很刺耳,但很真實。因此,低品質的社交,不如高品質的獨處。高層次的人,懂得給生活做減法,擺脫外界糾纏不清的種種,把這些時間用來陪伴自己心愛的人,以及做自己認為更有意義的事情。

以前,我看到身邊一些朋友對勵志類的名人傳記或「雞湯文」嗤之以鼻。他們說,「雞湯」沒營養,讀「雞湯」的人很 low。我就想:我可不能讀「雞湯」,不能做很 low 的人,被別人看不起。

偶然的機會,我發現自己就是個「low 人」。因為我也會有意志消沉的時候,這時,我是需要「雞湯」來「補身體」的。

你讀的書愈多,你就愈會發現:無論是科學家、作家、政治家、企業家、教育家、軍事家,還是實力派演員或歌手,很多知名人物其實都是「雞湯」高手。

例如,企業家將企業的願景、使命、價值觀和情懷用文字凝練成企業文化,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

馬雲經常講一句話:「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但大多數人死在明天晚上。」

你說這是不是「雞湯」?我才不管它是不是「雞湯」,反正我每次聽完,都熱血沸騰。我的一位朋友在阿里巴巴任職,他的微信簽名也是這句話。

其實,「雞湯」的最大受益者,一定是那些寫「雞湯」和傳播「雞湯」的人。因為這些別人眼中所謂的「雞湯」是他們的信念,是他們堅持下去的動力,是他們實現夢想的催化劑。廣告

所以,要給自己的生活做減法。你無法縫上別人的嘴,但如果你為夢想努力時已經勞累不堪,就不要再背負別人評論的壓力了。

給自己的生活做減法,不意味著你要放棄理想和目標。相反地,是要更專注在重要的事情上。你有很多事要做,有很多追求,既要顧及這個又要考慮那個,但你的時間是有限的。

你要找出從長遠來看對你而言最重要的事:什麼事讓你最為看重?你窮盡一生都想完成的四到五件事又是什麼?

你要審視自己的追求:回顧過往,學習、工作、家庭、業餘愛好、第二職業等,哪些是你最看重的?哪些是你最喜歡的?哪些屬於你畢生追求的四到五件事之一?捨去那些與上述問題格格不入的答案。

你要審視自己的時間:你的一天是怎麼過的?從早晨睜開雙眼的那一刻到晚上你睡下,你的一天都做了哪些事?在大腦中列張清單,審視清單上這些事是否與你的終極目標一致。如果不一致,就趕快停止做這些雜事。重新設計你的一天,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終極目標上。

你要懂得簡化自己的階段性目標:如果你能力強悍,能同時打贏多場「戰爭」,當然好;但如果你能力有限,發現即便榨乾自己也不能同時應付好幾個目標,請簡化你的目標。多個目標若不能完成,還不如只設立一個目標。這樣不僅能減輕你的壓力,還會使你更容易成功。你將全部精力集中在這唯一的目標上,會加大你成功的砝碼。

給自己的生活做減法,你要學會拒絕:拒絕是簡化生活的關鍵,不懂得拒絕,你就會背負很多自己不想、不願,也不該背負的負擔。

你要預留時間給自己愛的人:你最重要的四五件事中,一定要包含和你愛的人相處,他們可能是你的配偶、孩子、父母、其他家庭成員或好朋友。花一些時間和他們一同做一件事,或是向他們敞開心扉。

給生活做減法的同時,也要給精神世界做加法。

讀好書,雖然是亙古不變的精神獲得養分的方式,但在今天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讀紙本書早已不是知識資訊獲取的唯一途徑。

你讀不進去的時候,可以聽有聲書(在路上、在運動時),雖然聽有聲書被很多人詬病,說它不是深度閱讀,但學總比不學強。

我的觀點是:持之以恆的深度閱讀當然是最佳選項,但如果你只有三分鐘的熱度,那也要有三分鐘的收穫。

無論你是耐心讀完一本書,還是以三分鐘熱度讀或聽了一個片段,都要記住:別不捨得花時間在學習上,學習從來都是長期投資。

如果你不更新自己,只能靠山吃山,最後坐吃山空;保持學習的習慣,你才能更勝任當下的工作,同時又擁有隨時離開的能力。給自己的精神世界做加法,聊天也是個不錯的選項。

無論工作多忙,都應該花時間和人交流,尤其是業務交流。既可以是與工作相關的,也可以是閒聊。

與相關領域的厲害人士聊天,可以實現職業道路上「火箭式的提升」。我想起剛開始當老師時,自己要花幾個月才能想明白的問題,跟有三十多年教學經驗的尹延老師只聊了半個鐘頭,就悟透了。人家蹚過的河和跨過的橋,比我走過的路還要多。

我作為一個初入寫作圈子的新手,特別喜歡找各行各業的專業強者聊天。跟知名作家聊天,聽他們金句頻出,我瞬間思路開闊。

跟企業界的哥們聊天,我知道了他們創業的艱辛。跟有會計師執照的會計師聊天,我拓展了自己審計和財務方面的知識。跟大學教授聊天,我愈加敬畏知識和學術。跟公司同事吃飯時閒聊幾句,我大概瞭解了他的性格,之後工作上的溝通會更順暢。

跟我媽聊幾句,我既深刻體會了傳統的農村父母的故步自封(這樣寫自己的老媽貌似不太好),也深刻感知了母親的愛。

你愈是跟強者聊天,愈會感受到差距,壓力滿滿、動力滿滿,收穫也會滿滿。你可能要問:我太平庸了,身邊也沒有強者,怎麼進入強人的圈子?

我的建議是:想進強人的圈子,你得先成為一個強人。因為比你強的人,根本沒空理你。

這樣說,很扎心,但很真實。

你也別氣急敗壞,因為我還給你準備了兩項建議。

第一,低品質的社交,不如高品質的獨處。如果無專業強人可陪你聊天,你可以讀書、聽課,與作者和課程講授者進行隔空的思想碰撞與交流。

第二,參加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社群課程、俱樂部活動、社團(可能需要你破費一下)等。這些地方,聚集著跟你有同樣目標和追求的人,志同道合的人中必然不乏優秀者。

第一項建議是儲備自己,第二項建議是拉近你和強者之間的距離,強者不在身邊,你就要主動走近強者。

(摘自時報出版《我的努力,只為自己的海闊天空》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5194?utm_source=fb_cw&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fb_cw-social-deeplink&fbclid=IwAR0J54Uvow82xPSlf1wu6ym8_VlnckOW7IORkes6fTpfemdvT50FmJXhppo&_branch_match_id=1222995386955491823&_branch_referrer=H4sIAAAAAAAAA8soKSkottLXTy5PLCjQA%2BGczLxs%2FRRXl5Act7zcYuck%2B7Sk5JzMFFvPcscgAy9Tk9Cy%2FHILo4qA4Jw0w%2FJSs8pci%2FiwnLzkbP9wc0%2F%2FoOzUYrO0kIK01NyUshBTA7dcr4iMgoJ8AIpWm%2BpnAAAA

Saturday 26 August 2023

仁慈的力量

#仁慈的力量」這本書不是新書,原本的書名為「#柔軟的心最有力量」,作者是EQ情商之父丹尼爾高曼,同時他也是達賴喇嘛超過三十年的摯友。這本書的內容是透過他對達賴喇嘛的長期觀察,以及加上自身的心理學研究背景而成,我讀來蠻有意思的,書中分成四大部分,跟你分享:

1. 覺察:

達賴喇嘛說:若要脫離過去苦難的深淵,就要扭轉內心—弱化破壞性情緒,強化美好的人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對萬事萬物的「慈悲心」。
慈悲心是什麼?真正的慈悲心,是先擔起照顧自己的責任,然後去關心每一個人所受的苦難,包括自己的苦難。還有,不僅僅是奉獻你所擁有的,也要照顧到被幫助者的自尊。

聽起來或許不容易,但我們每個人透過訓練,都能成為一股向善的力量。換言之,你有屬於自己的心靈地圖,而終點就是慈悲心。至於,如何走到終點,就看你的方向正不正確。首先,第一步就是關照自己的內心。

2. 練心:

每種情緒都很重要,也沒有所謂好與壞,恐懼、憤怒、憎惡、喜悅、驚訝、悲傷,這六種情緒是我們最常表達情緒的方式。不過,當某種情緒過強,持續過久,或是出現在不恰當的地方,這種情緒就會進入問題情緒區。

就像生病要去看醫生,以防病情加重一樣,情緒也要學習如何克制,讓自己成為情緒的主人。沒有人天生會知道如何照顧自己,正如沒有哪個孩子生來不需要父母。你可以想像自己是你情緒的爸媽,不需對內在小孩苛責,但要教會他何謂真理。唯有把自己身心安頓好,才有能力好好對待他人。

3. 起行:

人活在世上不是一座孤島,一個人的未來是否成功或是幸福,都和他人息息相關。因此,幫助別人,或是關切他人的權利和需要,不只是一種責任,實際上,更會影響到我們自身的幸福。

舉例來說,「B型企業」在營利的同時,也回饋工作機會給無家者或二度就業婦女。另外,我覺得達賴喇嘛是個好有遠見的人,目前當紅的ESG概念也出現在書中,重視環境永續發展,讓下一代有好的居住環境,也是付出愛心的表現。

4. 遠見:

世界會變好,或變更糟?其實,答案操之在己。先從控制自身的破壞性情緒開始,不要做出衝動行為,然後以我們的真誠之心,和全人類皆為一體的觀點,付出關懷他人福祉的行動。

最重要的是,很多人抱怨這個世界哪裡有錯,卻不拿出行動來改變這個錯誤狀況,那麼世界就會變得更萎靡不振。新聞媒體總是會告訴我們身邊有多少壞人,但卻沒人願意關注眼前的善意。所以,抓住現在的機會,付出行動吧!

5. 心得:

平凡如我,沒少挨過刀受過傷,所以朋友跟我抱怨時,我一律建議不要先硬逼自己饒恕對方,要先讓情緒正常發洩,然後關心自己為什麼受傷,畢竟不先對自己寬容的人,我不相信他對別人的忍讓出自愛。因為,愛裡沒有懼怕。還有,別人怎麼看待你,那是因為他是怎樣的人,跟你是怎樣的人,一點關係也沒有。

不過,別忘記要「練心」,透過練習讓自己的心變得堅強,讓自己可以看穿對方攻擊背後的脆弱。或許,有一天當你更強大時,你就能包容這些傷害了。

我喜歡閱讀,看完「#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我明白快樂其實跟信仰沒什麼關係;看完「#吃佛」,我理解這位因著非暴力獲得諾貝爾獎的達賴喇嘛,之所以成為宗教領袖的原因,不在乎天選轉世,在乎他對人的謙和及遠見,要知道幾年前可沒有ESG永續減碳的概念;看完「#人慈」,我知道用善良的眼光看人,其實對自己比較有利;看完「#積善」,我從許律師的行為中,明白什麼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現在正在看「#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裡面這段話也好有感: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毀了一個人的一生,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救了一個人的一生。

我們該得的,遲早會得到;我們不該得的,即使僥倖巧取也不可能長久保有。如果我們看得清這個事實。 許多所謂人生的重大抉擇就可以淡然處之,根本毋須焦慮。而所謂人生的困境,也往往當下就變得無足掛齒。」

一點一滴的心思意念造就我們的人生,歲月留下的痕跡藏也藏不住。所以,你要餵養心中的善狼或惡狼,成為好人或爛咖,決定權在你。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778411087617676&set=a.127732396018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