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修行.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修行. Show all posts

Tuesday, 17 April 2012

阿羅漢

阿罗汉(梵语:अरिहन्त,arhat),意译为应供、杀贼、无生,汉语常简称为罗汉,是依照佛的教导修习四圣谛,脱离生死轮回达到涅槃的圣者。自佛陀以来,至今已有成千上万的弟子成就阿罗汉果,还有众多的弟子成就三果、二果和初果。

阿罗汉有三层意思:

第一杀贼:意即杀掉烦恼之贼。阿罗汉在因地修行灭受想定,把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即五阴中的受阴与想阴的烦恼,也就是见惑烦恼与思惑烦恼,断得干干净净,得到我空真智,证入阿罗汉果,了脱分段生死。阿罗汉人子缚烦恼虽断,还有果缚这个色身,他知道五阴之中是无我相可得,可是对五阴之法还未知当体即空,认为实有五阴之法,所以说但知我空,不知法空。因此阿罗汉又叫做愚法声闻,得证有余依涅槃,还要努力前进,加行用功,来灰身泯智,到涉俗利生,从空出假,才能称为大阿罗汉,得证无余依涅槃。这就是杀贼的道理。

第二生:阿罗汉断了见思烦恼,跳出了三界生死轮回苦恼,要经过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三个阶段。

须陀洹初果圣人,还要到天上,人间各七返受生。断除八十八使见惑之外,又断了九品思惑的前六品。斯陀含二果圣人,一生天上,一来人间,进断欲界的后三品思惑。阿那含三果圣人,虽不来欲界受生,但依然住在色界天中进断七十二品思惑,所以说只有阿罗汉果,才是真正无生。这就是无生的道理。

第三应供:就是应当受到天上、人间的供养,因为阿罗汉,既然证得了道果,堪受人天的敬仰,供养礼拜,为众生作大福田。我们寺庙里如果有信众打千僧斋时,就会有一位宾头卢颇罗堕尊者化身来应斋主的供养,令布施的施主得大福田。

佛教里有这样四句祝愿的偈文:‘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布施,后必得安乐。’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有个弟子名叫阿少兔楼陀,我们中国话称为无贫尊者,在因地修行时,做一个种田的农民。有一天中午,他正在田里种地,带了一包粗米饭菜,用作午餐。正巧来了一位辟支佛游戏神通,随缘出现,再到世界上来化现做一个贫僧。他遵守佛的乞食制度,七天下山一次向施主们乞食。


再说这位老农民饿了肚子,到下午收工的时候,对面突然跳出来一只金光闪闪的兔子,一跳一跳地跳到农民的背上不肯下来。这位农民吃了一惊,赶快回家,叫他妻子把背上的兔子捧了下来。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金兔子呀!从此以后这位农民的家庭生活一天天的幸福起来。这是现世供养一位辟支佛所得的花报。转生以后做一个名叫无贫尊者。

他在九十一劫这么长的时间内,生生世世不受贫困的果报,享受荣华富贵。这件事说明供养一位辟支佛所得到殊胜的果报。以上所讲的即是阿罗汉具足有杀贼、无生、应供的三种道理,也是五种不翻之中的多含不翻。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7/1873-a07_016

Friday, 6 April 2012

信解與行

有許多人認為行很重要,這點佛法的義趣,也確是如此沒錯。因為願行是佛教徒轉化自私業習的重要方便,所以多數人的想法與佛陀教的並無不同。只是佛陀多了點慈悲,他雖也強調行的重要,但也說必須有信才可以生力量。然而如果沒有正解,就變成迷信,因為迷信而亂行一通,結果害人害己更糟糕,因此解也很重要。然而信解都通了,卻沒有行動,就成了空談。因此信解行是佛教徒尋求煩惱解脫的要領。

雖然如此,但人分好多種,我們不能對每天光說不練的人就嗤之以鼻,因為他可能身心條件不足(如憂鬱自閉、手腳不協調如巴金森氏症者、年老體衰的老人、。。。),所以無法具體行動。這樣的人,從信解開使,也是一個很好的開始。或若有人因為懶惰成性,但能從信解開始,這樣也很好啊!因為這種人就算面對其它事,應該也很懶,相較之下,能懶在念佛上,至少是一件好事|||。當然也有勇猛者,身心矯健,腦筋好,也許有條件可以信解行同時並進。

到底要怎麼個信解行?要用多少力?會與自己煩惱解脫的程度及速度相關,這就是佛法的公平。因此似乎不能要求一切眾生都一樣勇猛,如果發現一隻會念佛的貓,那一定當下就會很感動,根本不會罵牠光喵佛而不練吧!同樣的道理,這世間有許多人,可能比貓高明不了太多,如果能念佛,那也真是太好了。

可見自我修行是多麼重要的事,沒有準備好就冒然行動,行善可能是在累積傲慢與貪婪的毒藥!我執慾望沒放下,善事越做越大,就越自覺偉大,接下來酒色財氣就跟著來啦。(不過我還是要提醒大家,縱使如此,行善仍然是比行惡要好很多!) 世間法的管理程序:規劃、組織、領導、控制。要先規劃(事前分析、研究、光說不能去練、。。。)一陣子,覺得妥當了,才可決行。學佛(白話文是:學習如何過日子而不會有煩惱)也一樣,但生命的規劃,分析研究的是長期生命慣性所累積下來的條件,除非聖人再來,否則有限的一期生命,想要完全弄清楚,談何容易呢?

佛陀是老師,因為不想放棄所有學生,因此為每種條件的學生設計了一套煩惱解脫的方法,不忍眾生因發現業習已經積重難返,選擇放棄,而沈淪煩惱苦海中。所以從勸信入門,在正解的薰習下,開啟轉換生命慣習的大門,否則怎麼有機會煩惱解脫呢?佛法學習久了,就越來越發現生命的真相,真切的體會,一切生命是同生共命,無法切割,想要自己煩惱解脫,根本是不可能!

所以入世行菩薩道,是所有佛陀學生必然要走的一條路,這是因果關係(邏輯)的必然,就像兩個氫一個氧會變成水,那麼的不必討論。弄清楚後,發現不是有人喜歡光說不練,而是他條件還沒到,那個入世的必然現象尚未到來而已。生命的管理,遠比工作管理困難很多。何必要求別人太多,要反求諸己啊!

每個人今生所在階段不同,有人尚未入學,有人念小學、有的國中、…。要小學生學微積分,是不講理,如果還罵他學不會,而且因此不讓他上國中,這樣合情合理嗎?他都還在背九九乘法表(光念佛,其他一事不做,毫無知識),就怪他不會記帳(有用的實際利他行動),然後對他能去國中(淨土—下品往生),大感不滿,這樣會不會有些強人所難呢?我想那個國中的校長、兼老師、兼工友的「阿彌陀佛」都覺得OK了,不想幫忙的人,更應該沒有意見才對吧。

http://tw.myblog.yahoo.com/wisdom-g4/article?mid=1599&prev=1612&next=1583

Monday, 19 December 2011

佛地魔

/ 化十

孩子小的時候,迷上了哈利波特。

看了電影,就吵着要買書。

哈利波特系列共七本。

孩子那時不懂英文,頭五本買的是中譯本,後來年紀稍大,最後兩本才買英文原裝本。

我翻了中譯本來看,發現譯者將哈利波特里的Lord Voldemort譯成「佛地魔」,真是神來之筆。

佛地魔,就是人人聞之喪膽的大壞蛋。

他原本也是好人一個,卻因對世間人事的嗔恨而變成惡魔。

讓我想起: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彼此也很接近,卻因後來生活習慣和學習環境的不同,彼此的距離也愈來愈遠。

我們常說學佛,但究竟有沒有學到佛呢?

還是口說學佛,其實心中無佛?

我們身在佛地,其實心中有魔。

噢!我們人人心中,都有一個佛地魔。

以前,我會對人說:

1。學佛者多快樂;

2。很會念經=很會修行;

3。學佛的孩子不會壞。

幾年下來,我這個信念開始動搖了。

我看見所謂的學佛者仍然滿心煩惱,學得一點都不快樂。

很多很會念經的,貪嗔癡慢疑,習氣依然可怕得叫人敬而遠之。

我看見參加學佛班的孩子,帶給父母很多頭痛的問題。

我的意思不是說佛法不好,而是說人心難教。

佛陀不是說嗎:眾生剛強,難調難伏?

為何學了佛,還是無法成佛?

不要說成佛,連像佛都不像。

人人的心中,佛和魔就像善惡在拔河。

有時好像佛嬴了,更多時候,像是讓魔給戰勝了。

我相信邪不勝正,但很多時候,我們仍然愛讓魔來占據我們的心靈。

讓我們常常捫心自問,在我們心里邊,住着的是佛還是魔。

唉,我又在造口業了。

Wednesday, 14 December 2011

會做事的人很多,肯承擔的人很少

1。那些容不進團體的人,多是孤芳自賞,自以為高高在上,人錯他對、律人寬己,輕視他人。離開團體,那也是遲早的事。

2。喜歡問「為什么我不知道」的人,其實是一顆貢高我慢的心在作祟。

3。容易受傷的人,都是因為一顆我慢心和多疑心,法不入心,如此又如何能在這條路上走得遠走得久?

4。要入法,入經藏,語言不是障礙,障礙的是人的心態和借口。

5。佛家說逆境是「增上緣」,可遇而不可求。遇到困難時,重要的不是發生了什麼事,而是你要用什麼態度去面對它,該做些什麼去改善它。

6。人與事要分開處理。對人要善解包容,對事要是非分明。要先對「人」感恩讚嘆,再柔和聲色的對「事」提出建議。~黃思賢師兄

7。不要害怕你的生命會結束,而要害怕它從未開始。~格雷斯•漢森

8。證嚴法師:人的心沒有別人傷害得了,只有自己才傷害得了自己。

9。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10。現代的人,功利主义太强,道德伦理太弱。

11。好觀念砥礪我們品格更上一層樓,不好觀念詆毀我們人生每下愈況。

12。證嚴上人:只是樂於配合還不夠,我現在最需要的就是人人要負責任...。

13。現代人的生活一日千里,所謂的三世,未必是指前世今生來世,而是過去現在未來、昨天今天明天,也可能是剛才現在等下;所以人一定要相信因果。

14。看一個人炫耀什麼,通常他內心就缺什麼。

15。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16。一切不执着。

17。有煩惱,是因為對法的體會不夠,習氣沒有去除。

18。會做事的人很多,肯承擔的人很少。

19。懺悔不是靠口說說而已。

20。对师父的承诺不敢忘。

Thursday, 1 December 2011

《法華經》是 what,《水懺》是 why。

1。讀《法譬如水》,讓我看到人生的問題,也讓我找到了答案。

2。更相信因果。因緣果報。前因后果。

3。更包容善解。同理心。

4。反觀自省。少抱怨。

5。一切不執着。

6。法喜多了,煩惱少了,脾氣好了,肚量大了.....。

7。雖說修行在個人,但團體還是會互相影響。

8。受證是對上人的承諾。報名培訓志工和受證慈誠委員要有這樣的想法。

9。上星期五的《人間菩提》:上人現在最需要的是人人要負責任。

10。有煩惱,是因為對法的體會不夠,習氣無法去除。

11。會做事的人很多,愿意承擔的人很少。

12。師父要弟子入法,希望弟子福慧雙修。

13。《法華經》印證我們所做(what),《水懺》告訴我們為何做(why)。

Sunday, 13 November 2011

还在修第三度

1. 开会时说的那些话,传到一些人的时候,又不知会变成怎样了。

2. 这些人,本身不要来开会,但又喜欢在背后讲东讲西、问东问西。

3. 上次那个活动,那次检讨时都说不需要再办,不懂为什么现在又说明年再办,还订了两个日期。

4. 我觉得我们不需要那么迎合当局,师父不是说了吗:不要攀缘?如此劳师动众,劳民伤财,但慧命没有成长到啊!而且,这也不是我们的做法。

5. 其实很多人跟我有同感,但是大家都保持静默,因为不想得罪他人。

6. 所以我说,我们常常就是这样而在原地踏步,因为没有人愿意提出意见,连建议都不要提,然后过后又开始抱怨埋怨,我想我们不会进步的原因就在此。

7. 我觉得这活动有个人议程在内,从某人的言行我感觉得出来,这是当晚不方便讲的。

8. 最近忽然对六度波罗蜜有了新的体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原来我还在修第三度。

9. 那天我说,我不介意承担别的功能,因为觉得自己在这个岗位已经太久了,好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是真的说自己,可能有人以为我在讽刺他人。

10. 其实,我们参加这个组织就是为了来付出,但大家好像忘了出发心,很怕活动多,其实活动并不多,只看大家要不要承担要不要配合而已。

11. 大家很怕承担,我想是因为怕做错;也不是怕做错,而是怕做错后别人说的话。

12. 不知为什么,大家进来后好像都变得特别敏感,轻轻的一句话,好像都受不了。

13. 如果是我,我会先反省自己,而不是怪别人说自己。

14.当然没有人有资格说别人,但若是善意的提醒,我会很乐意的接受。

15. 的确有些人总爱用恶意的眼光、挑骨头的角度去看别人。

16. 然后唯恐天下不乱,人家说一句话,到了他的嘴里,换了一个语气,改了几个字,听进比尔耳朵,又变了另一个意思。

17. 这些,我都领教过了。真是人言可畏。

Friday, 11 November 2011

因果自負

/ 化十

1。有時覺得,人少反而比較好溝通和好做事,人少就少做,量力而為,不需要感到壓力。人多事雜,反而是非多。

2。當然各人的心態很重要,久了就能看到。

3。很多人還是很注重在外表、名相、數據等等,這些并不能代表甚麼,只會給人家一種錯覺,但是最后真相還是會顯露出來的。

4。誰真心,誰假意,其實大家都看得一清二楚,只是不說出來而已。

5。不要說慧命有沒有成長,很多人都不愛求進步,做事的能力都沒有成長到,只是在原地踏步。

6。所以說,做自己的本分事就好了,實在管不到那么多,因果要自負。

7。別人的問題,不要把它當作是自己的問題,那就沒事了。

8。師父都說了,不要把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懂得調適自己的心情很重要。

9。一個不快樂的修行人,對眾生是沒有利益的。

10。帶人要以身作則,被帶的人要帶眼識人。

Monday, 7 November 2011

德行不夠

1. 有時真的不想說話,因為不知道有沒有人要聽。

2. 有些人,不懂得分事情輕重,什麽是重要,什麽是priorities。

3. 自己不精進也罷,卻又作不良示範。

4. 因果自負。十多天前就建議把“叮嚀”訂在星期天,還問他們可不可以,沒有人給我答覆,就當OK了,結果.....

5. 四周的境界很多,挑戰也很多,真的是“修行”的好地方。

6. 以前很容易“生氣”,但現在不會了,當作是對方的問題,不讓“意”生起就没事了(水懺有唱:煩惱意業所生)。

7. 佛陀也有三不能:不能滅定業、不度無緣人、不能度盡一切眾生。

8. 覺得我們的問題是“太慈悲”,很多事不敢提,因为怕得罪對方或讓對方聽了不高興。

9. 注意到有時明明知道對方言行不恰當,却因为對方資深而不敢說,反而新進的我們卻諸多要求,反而令新人退縮。

10. 很多時候,看到一些資深的在灰衣見習前表現傲慢,就趕緊提醒自己,有没有这樣。

11. 外邊有時更糟,你如果運用師父的“善解包容”,可能不管用;但也看你個人的運氣和福報。

12. 覺得六個月的培訓是不夠的。爲了受證,有些人只是符合基本要求,其實很多東西都還不懂。

13. 要相信因緣果報。

14. 是我自己德行不夠。

Thursday, 27 October 2011

慧命和習氣

1。不知為什么,每次有很多事情要寫,提起筆,卻總是下不了手。

2。發現每次開會,我们只是在討論活動。師父不是要我們增長慧命嗎?這一方面,我們就不怎么敢討論了。

3。讀書會。原本說讓各協力去辦,老實說,有多少協力真的有在辦?

4。最近本會寄來的電郵,開頭必有師父的甘露法語。

5。之前也有鼓勵據點在開會前,分享或導讀一段《法譬如水》或師父開示。

6。我們太注重在辦活動,去幫助別人去成就別人,但我們自己也要成長,我們的慧命也要成長啊!

7。為什么很多人做得很煩惱?因為他們沒有讓自己的慧命成長。

8。很會辦活動,不表示自己很入心。

9。新人,要按部就班的栽培他們,不要因為他們很精進就一直給他們工作做。

10。就好像跑5000米,一開始沖得太快,最后必定會慢下來,或根本跑不完。已經有不少這樣的例子。

11。新人,受到贊嘆,當然很努力去做,但會物極必反。

12。有時還會想到那些已經不在的家人,他們當年也很精進,為什么一下子就消失無蹤影?

13。做慈濟,其實是要去無明、破我執。

14。在面子書看到當年的年輕人,有時會在想,他們現在的觀點有沒有改變?

15。曾經對他們說過:有一天,當你看回頭,你會發現,有些事情,并不是當年你所看到或所以為的那樣。

16。真有人可以做到無私嗎?

17。一個人不可以在位太久,久了,就很容易起傲慢心。

18。有些事情做久了,就很容易忘記了初發心,變得為名相而做。

19。Power corrupts,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

20。習氣不容易消除,當你以為你完全消除你的習氣了,境界一來,它又現相出來了。

Monday, 24 October 2011

「誠信」漂流記

話說「誠信」被那個「聰明」的年輕人投棄到水裡以後,他拼命地游著,最後來到了一個小島上。「誠信」就躺在沙灘上休息,心裡計劃著等待哪位路過的朋友允許他搭船,救他一命。

突然,「誠信」聽到遠處傳來一陣陣歡樂輕鬆的音樂。他於是馬上站起來,向著音樂傳來的方向望去:他看見一隻小船正向這邊駛來。船上有面小旗,上面寫著「快樂」二字,原來是快樂的船。

「誠信」忙喊道:「快樂!快樂!..我是誠信,你拉我回岸可以嗎?」

「快樂」一聽,笑著對「誠信」說:「不行不行,我一有了誠信就不快樂了,你看這社會上有多少人因為說實話而不快樂,對不起,我無能為力」。說罷,「快樂」走了。

過了一會兒,「地位」又來了,「誠信」忙喊到:「地位!地位!..,我是誠信,我想搭你的船回家可以嗎?」「地位」忙把船划遠了,回頭對「誠信」說:「不行不行,誠信可不能搭我的船,我的地位來之不易啊!有了你這個誠信我豈不倒霉,並且連地位也難以保住啊!」

「誠信」很失望地看著「地位」的背影,眼裡充滿了不解和疑惑,他又接著等。隨著一片有節奏的卻不和諧的聲音傳來,「競爭」們乘著小船來了,「誠信」喊道:「競爭!,競爭!..,我能不能搭你的小船一程?」

「競爭」們問道:「你是誰,你能給我們多少好處?」

「誠信」不想說,怕說了又沒人理,但「誠信」畢竟是誠信,他說:

「我是誠信…。」

「你是誠信啊!你這不存心給我們添麻煩嗎?如今競爭這麼激烈,我們,不正當競爭,怎麼敢要你誠信?」言罷,揚長而去。

正當「誠信」感到近乎絕望的時候,一個慈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孩子,上船吧!」

一個白髮蒼蒼的老者在船上掌著舵道:「我是時間老人。」

「那您為什麼要救我呢?」

老人微笑著說:「只有時間才知道誠信有多麼重要!」

在回去的路上,時間老人指著因翻船而落水的「快樂」、「地位」、「競爭」,意味深長地說道:「沒有誠信,快樂不長久,地位是虛假的,競爭也有失敗的。」

Monday, 10 October 2011

我做壞人

發現自己近來的話少了。

其實,我連這篇文章都不想寫。

發現自己近來比較懂「人情世故」了。

是的,有些人,他不喜歡人家說他,既然他不高興,你又何必說他?

有些人,他表面上說好好好,但你知道他把你的話當耳邊風,他不會去做,說了等于白說。

有些話,也不知該不該說,因為不想造口業。

上星期,有人不照規矩行事,我說了,別人以為我是因為某事而說,看不見問題在哪里。

有句話說,權力腐敗,絕對的權力絕對的腐敗,我常常這樣警惕自己。

因為人性,不管做甚麼事,做久了就以為自己有無上的權力,我慢心就起了。

看看這些年來我們的師兄姊,的確會有這樣的傾向。

是的,人心是會變的,所以我也常常警惕自己師父所說的:來這個團體不止是為了做好事,它是一個修行的道場。

可能大家久了,逐漸就忘了團隊這回事了,這樣又和當年的事故有甚麼兩樣?只是時間和人物不同,換了一個場景,人心還是一樣,自己不自覺和不愿承認吧了。

做自己本分事就好了,別人的事,不是我們所能控制的,隨緣就好了,當然自己的想法還是要讓人知道,對方要不要接受,不是我們能力所及的。

所以有時不是有人肯承擔就好,還要看他有沒有那個能力,除了有“做”的能力,還要有“策劃”的能力。

大家做久了,又忘記“方式”不對了。

說實在的,帶頭的人很重要。

如果資深的都沒有一個榜樣,新進的要向誰學習?

所以,資深的更要常常回來,否則連一些基本禮儀都忘了,法語也說不出一句。

知道大家近來都在忙活動,是的,我們總是在忙活動,但別忘了,師父要我們借事練心,活動,只是讓我們來修我們的慧命,不是為了辦活動而辦活動,如果活動中慧命沒有成長,反而助長個人習氣和名相,這活動就辦得沒有意義。

這樣說,是因為我看到了有人在自我膨脹。

身邊的人都看到這個現象,但沒有人敢說。

不說,是因為愛他還是害他?

我知道,師父不是要我們這樣來修行的。

有些人,就是借團體的名義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個做法不對,但因為要善解包容所以沒有人指正出來。

常常我就做了壞人。

我知道我不能夠改變別人,但我說了,我心安理得。

不,應該說:我心安理和。

對方接不接受,那是對方的事。

對方要生氣,我也無可奈何,因為我看穿了他,知道他的真正目的。

我知道我離師父的心不遠。

Sunday, 2 October 2011

善解包容

有時我會感到困惑,師父說的“善解包容”,是否有個限度?

容忍,是否也算是善解包容?

常常因為“善解包容”,事情沒有進展,大家原地踏步。

好好講的時候,大家仍不當是一回事,總之是不積極,不會主動。

好了,當把話說重一點,大家才會較為認真去做一點。

但,是否有必要每次必須這樣才能把事情做好呢?

如果大家把自己的分內事做好,不必人家催人家問,大家自動自發,那該多好。

真的是包容太久了,有時我想,這樣的包容,是不是反而害了對方不會進步呢?

師父說,法要入心。

老實說,真正法入心的,可能沒有幾個。

有些人,你不知該不該說他。

說了,他又不高興;不說,他又總是做不好事情,或根本連做都沒有做。

事後再來道歉,於事無補。

我的看法是,我無法指定你要做什麽,你自己停步就好,但你不要影響到別人的進度。

該說的,我還是會說,要不要聽,是你的權力。

所以有時候我會有個感慨,爲什麽每個人的際遇都不一樣,那都是個人的選擇。

所以你不能夠埋怨:天啊,爲什麽我的遭遇是這樣。

因為那就是你的選擇。

當你來問我,我告訴了你答案,但你還是不要跟,然後逕自在那裡抱怨。

如果你讀不愿掌握你自己的命運,誰還能夠幫你掌握?

你的遭遇,也是你的業障啊!

我只能那樣說,要不要聽,要不要接受,答案在你自己。

Monday, 26 September 2011

「慢」是最不容易被察覺的習氣

/ 化十

上周末【菩提心要】的主題是【調我伏慢】。

師父說到:習氣來自心靈的五毒—貪瞋癡慢疑,而「慢」是最不容易被察覺的習氣。

讓我心里一驚,幾個月前和大家做心得分享,說的就是「慢」。

記得當時我說:因為人容易貢高我慢,所以師父提醒我們要縮小自己。

可能自己有了我慢心而不自覺,所以希望大家能時時互相警惕互相提醒。

其實,這次【菩提心要】的內容,之前曾在【靜思晨語】和【衲履足跡】里看過了,但當時沒有入心,只記得師父說了種種的「慢」心,當時心里還想,怎么可能去背去記完全部。

這次再聽師父解說,心里卻有了不同的體會。

佛陀真是偉大,他不僅是大覺者,他也是個洞察人心的心理學家,他不止看穿人類的“慢”,還可以把這“慢”微細地深入分析成七種“慢”,分別是: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自卑慢、邪見慢。

師父說:想要「如法行精進」,必先去除各種慢。「慢」就是貢高我慢;就是把自己抬得很高,把別人看得很低。人一有「貢高我慢」的毛病,想進德修業,恐怕難矣!

1。「慢」:他人不如我,我則傲於人,起了驕慢心,有違「勝不驕」的古訓,這是最單純的慢,也是人最易犯的慢。

2。「過慢」:他人勝於我,我則謂別人與我差不多,也就是不承認別人比自己強的傲慢。

3。「慢過慢」:這種慢比「過慢」更傲慢,自己不如人,不但不承認別人比自己強,反過來還要說自己比別人強。

4。「我慢」:凡事以自我為中心,自以為是,目空一切的慢。

5。「增上慢」:自己有一點小成就,就把自己膨脹得很厲害,認為別人都不如我。

6。「卑劣慢」:「自甘墮落」的慢,自己不如人或自己犯了錯,還要說「我就是要不如人,我就是要犯錯,你能奈我何!」這是非常要不得的慢。

7。「邪慢」:最可怕的慢,自己有錯,不僅不知悔改,還要以犯錯為榮,魚肉善良百姓的流氓,不僅不能自我反省,還誤認作惡多端可以提昇自己在黑社會中的地位,故胡作非為,毫無忌憚,這就是「邪慢」。

師父也說:這七種慢,儘管有深淺層次的差別,但慢心卻無兩樣。有了慢心,就難力行佛陀正精進的教化,就成為進德修業上的大障礙。

師父一件一件地娓娓道來,這次讓我有更深入的了解。

那些愛說人是非,只看到別人缺點卻看不到人家優點的,也是因為自己的我慢心,以為自己比別人了不起,比別人行。

但是,你若這樣提醒他,他又不認為是自己的問題。

讓我想起那些已經不在的師兄姊。

他們都是所謂資深的師兄姊,既然資深,為什么還會起退心呢?

他們在的時候愛指指點點,時常在數說別人的不是。

但,時間是最好的證明,日久見人心,經過時間的考驗,人的本性,就原形畢露了。

他們的問題在哪?原來還是到回這個「慢」。

有些師兄姊,就是以為自己比別人行,自己比別人懂得更多,所以就自以為是。

他們說師父的法,行師父的路,但,他們真的入法嗎?

那都是表相而已。

因為,我只看到他們的「說」,并未看到他們的「行」,也就是言行不一。

如今看回頭,他們只是借師父的法來為自己的言行合理化。

難怪師父一直提醒弟子們要「法入心」,法不入心,就很容易起煩惱、起退心。

你做得再精進,那也不是正精進,而是一步偏步步偏,愈偏愈遠。

但沒有人會承認自己偏,自己不對,那也是一種「慢」啊!

要如何對治「慢」?師父說:

1。學習自省、學習善解;
2。學習圓融、學習慈悲;
3。學習縮小、學習感恩。

我必須時時這樣來提醒自己,以免重蹈他人覆轍。

噢!我這樣說的時候,是不是也是一種「慢」呢?

Wednesday, 14 September 2011

圣嚴法師:職場的進退智慧

在人際關係和個人修養方面,很多人都以為「圓融」是和「正直」對立的,其實不是如此。「圓融」是非常不容易達到的境界,而且「圓融」應該是要從「正直」出發。「圓融」要是覆蓋了「正直」,就不能算是圓融,而變成「圓滑」、「鄉愿」了。

人一定要「正」、「方」,才能「圓」。要是連「正」、「方」的基礎都沒有,所講的「圓融」一定會變成「沒有原則」。「沒有原則」的人,多半對於他人有害的。真正的圓融一定先講「正直」,有所為、有所不為,同時又能有一種包容性,即使自己受到些許損害,也能包容;更不會動輒「得理不饒人」,擴大別人的不是,盯著別人的缺點不放。

所以「圓融」就是不去計較「小瑕小疵」。當然,假如是很大的問題,就還是要處理。例如,今天有一個人來找我,他說自己很掙扎,有一件事不曉得該不該做?要是做了,會覺得自己「不慈悲」,不做,又覺得自己會蒙受損失,於是遲遲下不了決斷。我對他說:「阿彌陀佛。我們講慈悲,自己損失一點沒有關係,但要是損失的程度讓自己都不能生存了,還要講慈悲嗎?那是害人,不是真正的慈悲。」

為什麼呢?因為這樣一味的忍讓,只會讓對方得寸進尺。你要是不設法讓他停止,他還會傷害到更多的人。真正的「慈悲」應該是減低別人做壞事的機會,也同時幫助更多的人免於受害。

「節制」與「成長」

同樣地,「節制」與「成長」一般也以為是互相衝突的,其實不會,它們必定是互為一體,並不矛盾的。「節制」的意思是說:不要發展得太快,因為發展得太快,可能會後繼無力。而且一味地往前衝,也很容易忽略了前後左右發生了什麼問題。我們必須「步步為營」,不管做人、做事都是如此。假如一直都是「腳不點地」往前衝,只要是碰到一顆小石子,就可能會跌得很慘。如果能夠把四面八方看得清清楚楚,一步一步地走,你還是可以走得很快、很穩。

所謂「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心情,就是「節制」。但是為了兼顧「成長」,你還是必須努力地往前走,路面平坦的時候,你可以走得快一點,路況危險的時候,就要知道控制自己。「控制自己」並不是完全不走,只是走得小心一些。這就好比下過雪的山,隨時會有雪崩,走在山裡連呼吸都不能大聲,否則雪就往下塌了。這時候就一定要「節制」,否則莽莽撞撞、肆無忌憚地往前衝,只會葬送自己的生命。

人生的過程經常是在「節制」之中努力往前走,人就是因為懂得「節制」,才能往前走。要是不知節制,就會發生危險,也許才跨出第一步就被絆倒,反而走不出去了。

(蕭蔓、馬世芳採訪;馬世芳整理)

* 人生自在語 *

真正的圓融一定先講「正直」,有所為、有所不為,同時又能有一種包容性,即使自己受到些許損害,也能包容。

Friday, 9 September 2011

誠正信實

「誠」是專精不雜──凡事出自內心的真誠,並且無所求地付出。

「正」是無偏差──從凡夫到聖人的境界相當漫長,必須正大光明,不能有絲毫偏差。

「信」能長養一切諸善根,信念堅定才不會受外境影響。

「實」是平平實實待人處事,所做一切都自認為本分事。

來修行,就是要來修誠正信實。

如果你是以投機取巧的方式來達到你的目的,那還有甚麼「誠正信實」可言?

師父看穿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但是他從不拆穿。

你騙得了一時,豈能騙得了一世?

你騙得了別人,你騙得了自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