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與盡心篇》
孟子說“人不可以無恥”,這“無恥”兩個字,在現代人的觀念中,好像變成一句罵人的話,不大好聽,不容易被人們接受。所謂“恥”,換一個名詞來說,就是慚愧心。我們常常會對人說:慚愧!慚愧!這就是“恥”,就是知恥;那件使你慚愧的事,往往是無恥之事。
如果做人做事,不知隨時隨地反省檢查自己過錯的話,德行是不會有所進步的。如果能時時自我反省,發現自己的過錯,那麼這一天活著的生命,就是有恥,就是有慚愧心。假使犯了過錯,不但不自我反省,反而自我辯護認為沒有錯,甚至推過於別人,那是“無恥之恥”,那就真正叫做“無恥矣”,也就是根本無慚無愧了。
孟子再說:“恥之於人大矣”,有慚有愧之心,是平常進德修業最大的關鍵。佛家學說也是如此,認為慚與愧,是人生修養非常重要的善行。“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有些人,非常聰明伶俐,做錯了事,自己運用機心,很巧妙地為自己辯護,肯定自己沒有錯,這一類“機變之巧”的人,就是用心極不誠實,非常狡滑的人。“慚愧”兩個字,對這種人根本用不上了。
孟子又說:“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簡單地來解釋這句話,就是當你不如人的時候,假如自己還沒有慚愧心,那你怎麼能夠做到和人家一樣呢?人都有好勝上進的心理,看見別人比自己好,卻困於自己的壞習慣,只是自卑,不肯自求進步。其實,不必怕不如人,只要發一個慚愧、有恥之心,自己努力,別人也許十天就能做到,自己百日、千日總可到達與別人同樣的程度吧,甚至超越。可是一般人,往往不會自我承認無恥,反而容易犯一個自卑感的毛病。例如看見同學有很高的成就,就不敢去看這個同學。其實深刻進一步來說,能夠有自卑感,已經是有知恥的動機,但是必須要拿出勇氣,不要被自己的自卑感淹沒,更要奮發向上進德修業。所謂“知恥近乎勇”,“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做人做事要這樣,修養心性更要如此。
/ 《孟子與盡心篇》
孟子說“人不可以無恥”,這“無恥”兩個字,在現代人的觀念中,好像變成一句罵人的話,不大好聽,不容易被人們接受。所謂“恥”,換一個名詞來說,就是慚愧心。我們常常會對人說:慚愧!慚愧!這就是“恥”,就是知恥;那件使你慚愧的事,往往是無恥之事。
如果做人做事,不知隨時隨地反省檢查自己過錯的話,德行是不會有所進步的。如果能時時自我反省,發現自己的過錯,那麼這一天活著的生命,就是有恥,就是有慚愧心。假使犯了過錯,不但不自我反省,反而自我辯護認為沒有錯,甚至推過於別人,那是“無恥之恥”,那就真正叫做“無恥矣”,也就是根本無慚無愧了。
孟子再說:“恥之於人大矣”,有慚有愧之心,是平常進德修業最大的關鍵。佛家學說也是如此,認為慚與愧,是人生修養非常重要的善行。“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有些人,非常聰明伶俐,做錯了事,自己運用機心,很巧妙地為自己辯護,肯定自己沒有錯,這一類“機變之巧”的人,就是用心極不誠實,非常狡滑的人。“慚愧”兩個字,對這種人根本用不上了。
孟子又說:“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簡單地來解釋這句話,就是當你不如人的時候,假如自己還沒有慚愧心,那你怎麼能夠做到和人家一樣呢?人都有好勝上進的心理,看見別人比自己好,卻困於自己的壞習慣,只是自卑,不肯自求進步。其實,不必怕不如人,只要發一個慚愧、有恥之心,自己努力,別人也許十天就能做到,自己百日、千日總可到達與別人同樣的程度吧,甚至超越。可是一般人,往往不會自我承認無恥,反而容易犯一個自卑感的毛病。例如看見同學有很高的成就,就不敢去看這個同學。其實深刻進一步來說,能夠有自卑感,已經是有知恥的動機,但是必須要拿出勇氣,不要被自己的自卑感淹沒,更要奮發向上進德修業。所謂“知恥近乎勇”,“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做人做事要這樣,修養心性更要如此。
/ 《孟子與盡心篇》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158613666298804&set=a.406028171557361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