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18 July 2013

無量義經—德行品(9)

【第十週導讀】

◎經文 進度頁數:p.113~133

其比丘名曰:大智舍利弗、神通目犍連、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彌多羅尼子富樓那、阿若憍陳如;天眼阿那律、持律優波離、侍者阿難、佛子羅云、憂波難陀、離婆多、劫賓那、薄拘羅、阿周陀、莎伽陀、頭陀大迦葉、憂樓頻螺迦葉、那提迦葉、伽耶迦葉,如是等比丘萬二千人,皆阿羅漢,盡諸結漏,無復縛著,真正解脫。

爾時大莊嚴菩薩摩訶薩,遍觀眾坐各定意已,與眾中八萬菩薩摩訶薩俱,從坐而起,來詣佛所,頭面禮足,遶百千匝,燒散天華、天香、天衣、天瓔珞、天無價寶,從上空中,旋轉來下,四面雲集,而獻於佛;天廚天鉢器、天百味,充滿盈溢,見色聞香,自然飽足;天幢、天幡、天幰蓋、天妙樂具,處處安置,作天伎樂,娛樂於佛,即前胡跪合掌,一心俱共同聲,說偈讚言:

◎偈頌:64字(複習)

法身大士   慈悲菩薩   其心禪寂   常在三昧
恬安淡泊   無為無欲   顛倒亂想   不復得入
靜寂清澄   志玄虛漠   守之不動 億百千劫
無量法門   悉現在前   得大智慧 通達諸法

※本次導讀內容說明:

壹、如是等比丘萬二千人,皆阿羅漢,盡諸結漏,無復縛著,真正解脫。

一、大智舍利弗—智慧第一,尊者的發心與疑悔。
二、神通目犍連—多生之業,一生報盡。
三、天眼阿那律—佛陀的斥喝與尊者的精進。
四、持律優波離—講究平等精神的佛教。
五、周利槃陀伽—人人皆有清淨的本性。

貳、與眾中八萬菩薩摩訶薩俱,從坐而起,來詣佛所,頭面禮足,遶百千匝,燒散天華…

一、真正的念佛是「心中要有佛」─慈濟宗門繞佛繞法。
二、真正的供養。
三、佛法生活化─慈濟是動中取靜的道場。

參、歡喜做菩薩

壹、如是等比丘萬二千人,皆阿羅漢,盡諸結漏,無復縛著,真正解脫。

阿羅漢

《無量義經》p.128—「阿羅漢」即證得小乘極果(最高境界),不必再來輪迴的聖者。但他們著重自度,只求自己得解脫(自心清淨無煩惱),沒有普遍利益眾生。

法華會上佛陀告訴舍利弗等比丘,有誰願意到娑婆世界弘揚《法華經》,五百羅漢等見三界如火宅,娑婆世界的眾生剛強難調伏,所以他們稟告佛陀,願意到他方國土弘揚《法華經》,不希望留在娑婆世界。

盡諸結漏,無復縛著,真正解脫

《無量義經》p.128—「漏」即煩惱,「盡諸結漏」就是完全除去所有的煩惱。不會再受到見思惑的束縛;解脫惑業之繫縛,解脫三界之苦果。

上面這段的經文,介紹佛陀座前的大弟子,萬二千人,每一位都是證悟聲聞乘最高果位阿羅漢的大成就者。他們各自有其修證功德的擅長之處,在僧團中無人能出其右。

走入人群的修行─上人常說慈濟世界是復古佛陀在世時,確實如經典中所記載,在人群當中「無量法門 悉現在前」,如能深入,則每一境界、每一人事無不都是法,即能「得大智慧 通達諸法」,透過這一些大比丘、阿羅漢的的故事,我們也能有所學習。

一、大智舍利弗─智慧第一,尊者的發心與疑悔

《無量義經》p.113~116

●八歲時已智慧超群,國王舉辦宗教的辯論大會,他勝過所有的論師。
●無法開解「情」的謎題,繼續找尋明師。
●馬勝比丘威儀啟發舍利弗道心。「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做如是說。」
●率弟子皈依佛陀座下,精進求法。

【思‧想一想】

二千多年前,馬勝比丘的威儀,吸引、啟發了舍利弗的道心,無須言語即能度人。
在現代,如何能內修己德,舉止端莊、合乎禮節,是慈濟人非常注重的環節。上人的要求嚴格,希望慈濟人用心進修德業,希望樹立團體整齊形象,令人見了心生歡喜。
想一想,對於「形象威儀」為什麼要這樣嚴謹?

資深委員林勝勝師姊說:團體的氣氛,令人見之起歡喜,人家才會喜歡您,喜歡您的團體。看到您就想知道您的師父是何人?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1998年●夏之卷—「右肩挑起如來家業,左肩擔起慈濟的形象,胸前呈現個人的氣質。」這是上人對慈濟人的深切叮嚀。

對於慈濟人的形象,上人的要求雖然嚴格,但是用意是希望慈濟人用心進修德業,亦希望樹立團體整齊形象,令人見了心生歡喜。

有位師姊與上人談及委員留長髮或剪短髮的問題;基於委員實身負有任重道遠的使命,上人話語遂顯得相當嚴肅、明白而直接。上人表示,世間萬物,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是攀緣心所造,不是真心所現。凡夫就是被虛幻不實之相所迷,執假以為真,所以才落入相的陷阱中而無法自拔。然而執相而求雖是凡夫愚癡行徑,但在人世間,終究必須藉相明心,所以還是要照顧好自己的心,展現美好的形相,使人見了由衷敬重,如此才能帶動他人加入大愛行列。

慈濟人之所以受大眾稱許氣質好,就是美在端莊、整齊。就女眾來說,女人就要有女人溫婉柔順的氣質;長髮挽髻、穿著素雅、進退有禮,這就是端莊的形象。至於男眾則要有雄健的氣魄、英挺的風姿。因此,女人留長髮才能顯現溫柔婉約的氣質,男人剪短髮,才顯得潔淨有朝氣。

「慈濟人彼此要互為明鏡,相互調整身心。自己先將心調整好,自己這面鏡就會清明;心鏡明澈就能清楚映照他人,規勸他人改過遷善。我非常期待人人注重個體之美,因為唯有個體皆美,才有整體的美。」

《無量義經》p.45—舍利弗的發心

修行的過程中,必然有種種考驗─舍利弗在過去生,身為大長者發大心,將身體布施給眾生。遭天人試探宏願是否堅固……。深感心灰意冷,本來修大乘行,願意捨身為眾生,遭遇逆境之後,決定回到小乘獨善其身的修法,直到今生遇見釋迦牟尼佛才有所改變。

〈2013年6月下旬~7月初,上人於精舍晨語開示法華經〉—圍繞著舍利弗的疑與悔

舍利弗見菩薩得佛授記,尤其心內欣慕菩薩弟子眾圍繞佛陀,佛陀在大眾中說法,雖然個人理解不同,卻是相同的歡喜。

〈2013.7.3,靜思精舍晨語〉—舍利弗心生感傷

《法華經第二卷》「嗚呼深自責,云何而自欺?我等亦佛子。同入無漏法,不能於未來,演說無上道」—懊惱別人都被授記,故自責;明明自己可以行菩薩道,卻停滯自己,跟隨佛陀數十年,始知自己停留在中小根基,差在哪?差「發心立願」。和佛的距離無以倫比,差太多!差「沒有在菩薩道上力行」,差在沒有立即發心立願入人群中。

「昔日疑悔,今日疑悔盡斷」,知道菩薩道才是行得通的路。

實則,佛陀視眾生為一子,佛對眾生無分別,慈悲施大教,說菩薩法,一語三關!上中下根氣;一開始就教大家「人人皆可成佛」,是我自己分類;是我自己心量小、知見小。知道一切苦來自無明煩惱,理解到如何心靜除煩惱,但只到此,尚未有無上佛道,立世的懇切。

二、神通目犍連—多生之業,一生報盡

《無量義經》p.117~119

●目犍連是佛弟子中「神通第一」
●過去生造網捕魚,傷害無數的生靈,因此後來受到巨石碎身之報
●因過去生曾遇到一位辟支佛,聽到佛說殺生的業報,他就放下漁網,修行去了
●今生得遇佛陀,成為佛弟子而修成「阿羅漢果」

《無量義經》p.117—我們應該要了解,每個人在累世中因為無明而造下無數的業,業大如須彌山。佛教徒並不是已經在修行即可事事如意、不生病、沒有災難。修行最主要是在改變過去不好的煩惱習氣,使自己了解業從何來而不再去造惡業。

三、天眼阿那律─佛陀的斥喝與尊者的精進

《無量義經》p.120~122

●有心修道,但是常常昏沉
●佛陀斥喝,睡如海底蚌,千年無法聞佛名
●堅不闔眼求開悟,雙眼終失明
●用功修得天眼通,用心看世界

事理印證:用心看世界‧環保志工曲素岷

在高雄高雄南屏環保站,環保志工曲素岷,雖然雙目失明,但卻能善用雙手的觸覺與用心,與罹患小兒麻痺的吳秀玉兩位共同成就環保因緣與功能互補,只要一有空,兩人就結伴做環保志工,彼此作對方的眼、對方的腳,不懈地做著垃圾分類。

儘管眼睛全盲,慈濟環保志工曲素岷卻能透過雙手的觸摸,清楚的分辨出每一支握在手中的空玻璃瓶,曲素岷指出,她知道自己看不到,但看不到不見得無法用手代替眼睛,因此當她在從事環保回收後,靠著丈夫與兒子很用心的協助她辨識玻璃瓶後,沒花費多少時間,曲素岷就像明眼人一樣,清楚的分辨出手上的玻璃瓶。

每一瓶在曲素岷手上的玻璃瓶都能清楚的講出它的品牌與樣式,讓與會人士訝異不已。

曲素岷充滿法喜的指出,對於眼睛全盲但卻能毫無失誤的分類出各環保回收品,關鍵在用心,曲素岷指出,上人說「只要用心再用心,不要小看自己、人有無限可能。」

四、持律優波離─講究平等精神的佛教

《無量義經》p.123 

●出家前為宮內理髮匠,出身卑賤
●眾生平等,佛陀慈允進入僧團
●發心精進,持戒精嚴受人尊敬

五、周利槃陀伽─人人皆有清淨的本性

《無量義經》p.127

●愚鈍,記不得法
●佛開方便法,掃帚掃地掃心地
●心中雜念掃除,開啟自心智慧

貳、與眾中八萬菩薩摩訶薩俱,從坐而起,來詣佛所,頭面禮足,遶百千匝,燒散天華…

大莊嚴菩薩引領了八萬位法身大士,作了一場殊勝的禮敬和供養。目的之一是表達虔誠的禮敬,因為有恭敬的心,才能真正受持到殊勝的妙法。另一作用是莊嚴道場,令與會大眾的心境因為莊嚴美妙的氣氛而收攝、專一。

《慈濟人精進手冊》p.103—佛制時代的社會習俗,如有喜慶或長者壽誕, 弟子或子孫聚繞以歌詠來讚頌長者為家庭或社會的貢獻。佛陀制教後,佛弟子均循此習慣繞佛,右繞三循,歌頌佛德,佛法漢傳到中原,古德以繞佛、念佛、浴佛讚頌佛陀無量功德,延用至今。

【思‧想一想】

您曾想過,在現今社會「繞佛」的意義嗎?
慈濟宗門共修特有的「繞佛繞法」用意又為何?

一、真正的念佛是「心中要有佛」─慈濟宗門繞佛繞法

宗教的禮儀,是為培養內心的虔誠。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00年●春之卷—全省精進幹事研習—真正的念佛是「心中要有佛」。

佛是教人「念佛、法、僧」既是身為三寶弟子,就要對佛、法、僧三寶起尊重、恭敬、虔誠的心,也能培養慈悲心。念佛是憶念佛的德,心中要有佛,沒有佛心就是凡夫。
真正虔誠念佛,念得佛心為己心就能破除煩惱,這種念佛才是真功夫。

慈濟的法門,就是簡單莊嚴。

〈20121201,慈濟海外培訓慈誠委員精神研習會〉—大家在這幾天繞佛繞法,本師釋迦牟尼佛,他是我們的教主,是四生之父也是人天導師,因為他的覺悟是超越人天……所以學佛的人念佛,是要藉著佛的名號提醒自己,提醒自己本有佛性,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將佛陀的佛號念成自己內心的自性佛,所以我常常說,心中有佛,藉佛陀覺悟的方法來啟悟自己、開示眾生,我們每一個人本具有佛性。

慈濟的法門要記得,就是簡單莊嚴。 只要自己很虔誠念佛,一句佛號,能看開天下煩惱,這種念佛才是真功夫。所謂「心淨則土淨」,我們的心清淨,立地就是淨土。慈濟「預約人間淨土」,希望人人心中都是淨土;要對三寶─佛法僧起恭敬心,法才能領納。

繞佛繞法—踏行、口誦、法入心,攝心常在法

慈濟人共修時,唱誦「無量義經」經文或「立體琉璃同心圓」或「大懺悔」之偈文,虔誠以繞佛繞法。

〈2012年全球四合一幹部精進研習會〉—來自全球慈濟幹部在板橋、三重同步精進,連日唱誦「立體琉璃同心圓,菩提林立同根生,隊組合心耕福田,慧根深植菩薩道」繞佛繞法。

在板橋場的開示中, 上人以「立體琉璃同心圓」的理念,勉勵人人的心,都能跟琉璃一樣乾淨無染,才能化解災難,大地平安。

上人開示:「琉璃啊,是多麼乾淨啊,很乾淨對不對?人人的心能不能這樣乾淨啊?就是沒有,不過你念出來的時候,要不要學習把心清淨下來?」眾人大聲答:「要!」上人嘉勉的點頭讚許道:「對。」

〈慈濟人精進手冊導讀─意涵與梵唄篇〉

慈濟宗門特有之繞佛繞法,上人告訴我們:這是調整身口意清淨的宗教儀式,訓練身行威儀,內修誠正信實,達到踏行的腳步、拜誦的聲音與人合齊;從人間大藏經學習,進而入人群中,外行慈悲喜捨。

繞佛繞法雖然迥異於傳統佛教道場,卻能『攝心常在法』。

而不論是拜願或是繞佛繞法的內容,都是慈濟人當時時牢記的文字,經由儀式的不斷重複,次次提醒自我要回歸最初一念心,堅持而不退轉。

二、真正的供養

《無量義經》p.132—佛陀於法華經中再三的囑咐,只要能奉持《法華經》,依教奉行輾轉相教,佛陀就很歡喜了。

但是弟子們都非常敬重佛,燒香散華是由內心的敬重所表露出來的行為。

《無量義經》p.133—弟子……為了表示對佛的感恩與崇敬,所以仍然不忘供養。佛陀已至少欲知足的境界,但是為了順應眾生而接受菩薩及羅漢的供養。

〈20130311靜思精舍晨語〉—好修行勤供養,樂福田勤精進

修行就是要「勤供養」。對於佛陀的種種禮敬與供養,分成三種,「利供養」、「敬供養」、「行供養」:

1.「利供養」─物質的供養,就像建塔、造廟、雕塑佛像等等,或者是奉花、敬花、香、油、水果,這全都是叫做「供養」,這是眼睛看得到的。

2.「敬供養」─禮敬諸佛的恭敬心。敬比物質的供養更重要。「敬的供養」是要我們身體力行,表達出那份虔誠的型態。

3.「行供養」─最重要了!要依教奉行、身體力行,行在菩薩道中。自行,教他,我們自己能夠發心身體力行,還能影響別人也是一樣身體力行。

道理,光用說的和用聽的,無法很體會。我們就帶他來身體力行,為眾生付出,三輪體空無所求,就是「行的供養」。

三、佛法生活化─慈濟是動中取靜的道場

〈2006年感恩四十慈濟人文精神研習會〉—於彰化、花蓮等靜思堂舉行,上人數次看視大眾拜經、繞佛繞法情形,到講經堂為眾開示時叮囑:「精進一定要靜,心要靜,境要靜,這是最重要的。」佛教徒必須要有心靜的時刻,也不能不知道佛教法脈與傳承,所以要常有精進的機會。

心境靜寂清澄  精神才能敏睿明朗

除了要約制、注意自己不能發出聲響破壞寧靜,在與群體禮拜、繞佛時,也要融合、配合整體,不要讓旁人因為自己的腳步亂了、路線偏了而誤導,或是起煩惱心。

「『靜寂清澄』的心境,是真正寂靜的境界,也是精神最敏睿的時候。若在此時聽聞環境中有響動,很少人能不受干擾。」上人指出,這是因為心靜下來以後,思緒明朗;若是紛擾不安,對許多事都容易不知不覺,所以佛陀教育眾生要排除無明煩惱。

有人為了求得寧靜的環境精進,特意到山林中或是荒僻處,避開人群修行。上人則言「在清淨、寧靜的道場中能夠心靜,一出此範圍,回歸日常生活,心靈就受環境擾動,難以常保清淨。」

慈濟是動中取靜的道場

大家平日繁忙勞碌,若有機會精進,就要好好地把握。上人請大家珍惜慈濟人共修的方法,共同修行,聲音要調和,聲合心才能合;腳步整齊,心才能合齊,聽音、見形,即能知道心。「慈濟道場,就是在動中取靜的道場,雖然周圍環境在動,也要保持心靈的寧靜,藉由精進共修,培養聲音要調和,心才能合齊,腳步整齊。」

「所以佛法要生活化,讓佛法每一天、每一刻,都在我們的心中,與我們的生活同一步調。隨時隨地都能運用佛法,生活在佛法中,這才是真功夫!」

〈慈濟人精進手冊導讀─意涵與梵唄篇〉

慈濟宗門的共修法,是一種聞、思、修的動帶印證過程,共修不單只是在殿堂中,慈悲入群就是最好的修行,於是個人修行之後回到殿堂之中集體共修,靜思佛法道理,就是共修最動態的實踐。

參、歡喜做菩薩

今天的導讀中,我們分享了諸大比丘、阿羅漢的故事,了解真正的念佛是「心中要有佛」,真正佛法的應用是要生活化。

在您我身邊也有很多身心自在的人間菩薩,他們不因為客觀條件的不足,影響其發心與力行佛法。

〈歡喜做菩薩〉邀請您,想一想「佛法如何生活化?」,並分享「佛法生活化」的力行體會。

事理印證:

身心自在的路邊董事長—台中黃翠玉師姊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11年●冬之卷p.756—在大里內新市場賣素麵已十三年,市場攤販多半是師姊的會員,或投入環保志工行列師姊與顧客互動如家人,常邊煮麵,邊說慈濟麵攤貼著靜思語,擺放靜思文物,已度二十九人受證為慈誠、委員。

身心自在的路邊董事長—彰化的楊文得師兄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11年●冬之卷p.756—原是銀行行員,中年因健康因素轉業賣紅豆餅,師兄會在紙袋上親手寫下靜思語,也在攤位上放著「護持大愛臺」的撲滿,向顧客介紹慈濟,推廣大愛臺學生來買紅豆餅,就鼓勵他們參加慈青慈少,路邊傳法,結好緣。

閱讀 486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一, 15 七月 2013 07:12

http://meanings.tzuchi-org.tw/index.php/%E8%AE%80%E6%9B%B8%E6%9C%83/%E7%B7%9A%E4%B8%8A%E8%AE%80%E6%9B%B8%E6%9C%83/item/2906-%E7%84%A1%E9%87%8F%E7%BE%A9%E7%B6%93%E2%80%94%E5%BE%B7%E8%A1%8C%E5%93%81%EF%BC%889%EF%BC%89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