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14 November 2012

論壇結語 佛教慈善致融通

由慈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暨北京大學合辦、慈濟基金會承辦之「第二屆慈濟論壇─佛教與慈善」,2012年11月4日于人民大學逸夫堂圓滿閉幕。本屆慈濟論壇對於當代中國與世界佛教慈善的發展,提供了幾個重要的思考面向:

第一:佛教是強調行動的宗教。佛教在各種修行法門中,更應倡議行動的重要性。佛教應入於世間,以具體大愛行動,濟助受苦眾生。於世間煩惱中超越煩惱;於眾生的苦難中,體認苦、集、滅、道之真諦;於拔苦予樂之際,淨化自心。真正的修行是在無私的付出中,體會緣起性空之智慧。一如慈濟創辦人證嚴上人所言:「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眾生之所需,即菩薩之所應。能無所住而生慈悲心,無所住而生菩提心,是行動佛教揭示的生命理想。 

第二:佛教是入世的宗教。修行的處所包括但不限於廟宇之中,一切眾生苦難處,皆是修行道場。慈濟功德會的慈善經驗體現了「無處不是道場」的理念;災難現場是道場,醫院是道場,環保回收站也是道場。這種超越宗廟式的心靈,展現當代佛教對社會的正面積極意義。 

第三:佛教是淑世的宗教。佛教不只獨善其身,自我解脫,更是要進入社會,解決社會的苦難,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濟渡一切諸眾生。從財布施、法布施、到無畏施;能「苦既拔已,復為說法。」不只「教富濟貧」,更要「濟貧教富」。只有全體社會的福祉獲致改善,佛教的慈悲本懷才得以彰顯。 

第四:佛教開創現代社會之功能。慈濟以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環保、骨髓庫、國際賑災、社區志工等四大志業、八大法印,深入當代各種專業領域,實踐並注入佛教的人文精神,開創佛教當代的普世價值。 

第五:佛教慈善必須有組織性。慈善組織的核心是信念與價值;慈善組織是價值的倡導者、實踐者,也是受益者。以佛教為信念的慈善組織,亦必須強化成員內在之戒律,才能永續發展並得到社會長期的支持。 

第六:佛教慈善以修身為本。慈善志業必須能引領志工,從行善到善行;志工不只是親身進入苦難,膚慰苦難,更要「以苦為師」,在自身的日常生活中體現各種善行。只有根植於修身的慈善組織,才能真正淨化人心,祥和社會,才能鍥而不捨地發揮救人濟世的良能。從慈善入門,進而修身,才是佛教慈善「利他度己」理想的最終實現。 

第七:慈善是佛教的修行法門。慈善作為修行的道路,它融通出世間與入世間法。慈善啟發人人心中的大愛,以利他為本,以無私付出為志,終達無欲、無憎;則與人、與事圓融無礙,無入而不自得,此即大自由、真解脫。解脫各種欲望的綑綁,心境則廓然澄淨。恆持此心境的「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即致於「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之境地。慈善法門正是佛教六度般若的具體實踐。

(文:何日生 慈濟論壇總結主持人、慈濟基金會發言人、慈濟大學助理教授11/04/2012)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