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法譬如水.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法譬如水. Show all posts

Thursday, 19 January 2012

懺七至十八數煩惱所生之功德

經典原文

又願承是懺悔七漏八垢九結十纏等。一切諸煩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坐七淨華。洗八解水。具九斷智。成十地行。願以懺悔十一遍使。及十二入。十八界等。一切諸煩惱。所生功德。願十一空。能解常用栖心自在。能轉十二行法輪。具足十八不共之法。無量功德。一切圓滿。發願已。歸命禮諸佛。

坐七淨華。

不染曰淨,華乃對果而言,即因中所修之行也。謂二乘修習無漏之業,以七種淨行為華,而證道果,故言七淨華也。維摩經云:定水湛然,滿布以七淨華。

〔一、戒淨華〕,
〔二、心淨華〕,
〔三、見淨華〕,
〔四、斷疑淨華〕,
〔五、分別淨華〕,
〔六、行淨華〕,
〔七、涅槃淨華〕,

洗八解水。

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
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
四、空無邊處解脫
五、識無邊處解脫
六、無所有處解脫,
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
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住

具九斷智。成十地行。

將三界九地一切煩惱盡皆斷除,本性智慧即能顯發,如此而能成就十地行。

十地者:謂菩薩所證之地位,一切佛法,依此發生也。然地位有淺深,故始自歡喜終於法雲,分為十也:

一、歡喜地 謂菩薩智同佛智,理齊佛理,徹見大道,盡佛境界,而得法喜,登於初地。經云:「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

二、離垢地 謂由盡佛境界,明了諸法異性而入於同,若見有同,即非離垢,同性亦滅,斯為離垢。經云:「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

三、發光地 謂同異情見之垢既淨,則本覺之慧,光明開發。經云:「淨極用生,名發光地。」

四、焰慧地 謂慧明既極,則佛覺圓滿,覺滿則慧光發焰,如大火聚,爍破一切情見。經云:「照極覺滿,名焰慧地。」

五、難勝地 謂由前焰慧,爍破一切情見,其同異之相,皆不可得,即是諸佛境界,無有能勝。經云:「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

六、現前地 謂由前同異之相,既不可得,則真如淨性,明顯現前。經云:「無為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

七、遠行地 謂真如之境,廣無邊際,雖真如現前,分證則局,若盡其際,方為極到。經云:「盡真如際,名遠行地。」

八、不動地 謂真如之理,既盡其際,全得其體,則真常凝靜,無能動搖。經云:「一真如心,名不動地。」

九、善慧地 謂既得真如之體,即發妙用,凡所照了,悉是真如。經云:「發真如用,名善慧地。」

十、法雲地 謂菩薩至此第十地,修行功滿,唯務化利眾生,大慈如雲,普能陰覆,雖施作利潤,而本寂不動。經云:「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

願以懺悔十一遍使。及十二入。十八界等。

願十一空。能解常用栖心自在。

(一)內空(二)外空(三)內外空(四)有為空(五)無為空(六)無始空(七)性空(八)無所有空(九)第一義空(十)空空(十一)大空。

能轉十二行法輪。

講說「苦、集、滅、道」四聖諦,各轉三次,「示、勸、證」為三轉之意,共十二行法輪。

具足十八不共之法。

一、身無失 謂佛從無量劫來,常用戒定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諸功德滿足故,一切煩惱俱盡,是名身無失。

二、口無失 謂佛具無量智慧辯才,所說之法,隨眾機宜,皆得證悟,是名口無失。

三、念無失 謂佛修諸甚深禪定,心不散亂,於諸法中,心無所著,得第一安隱處,故名念無失。

四、無異想 謂佛於一切眾生,平等普度,心無揀擇,是名無異想。

五、無不定心 謂佛行住坐臥,常不離甚深勝定,是名無不定名。

六、無不知己捨 無有一法不了知而捨之者,是名無不知己捨。

七、欲無減 謂佛具眾善,常欲度諸眾生,心無厭足,是名欲無減。

八、精進無減 謂佛身心精進滿足,常度一切眾生,無有休息,是名精進無減。

九、念無減 謂佛於三世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應滿足,無有退轉,是名念無減。

十、慧無減 謂佛具一切智慧,無邊無際,不可盡故,隨慧而說,亦無有盡,是名慧無減。

十一、解脫無減 謂佛遠離一切執著,具二種解脫:

一者、有為解脫 謂無漏智慧相應解脫。

二者、無為解脫 謂一切煩惱淨盡無餘。

是名解脫無減。

十二、解脫知見無減 謂佛於一切解脫中,知見明了,分別無礙,是名解脫知見無減。

十三、一切身業隨智慧行 謂佛現諸勝相,調伏眾生,稱智演說一切諸法,令其各得解悟證入,是名身業隨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 謂佛以微妙清淨之語,隨智而轉,化導利益一切眾生,是名一切口業隨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 謂佛以清淨意業,隨智而轉,入眾生心,而為說法,除滅無明癡暗之膜,是名意業隨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謂佛以智慧,照知過去世所有一切,若眾生法,若非眾生法,悉能遍知無礙,是名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謂佛以智慧,照知未來世所有一切,若眾生法,若非眾生法,悉能遍知無礙,是名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謂佛以智慧,照知現在世所有一切,若眾生法,若非眾生法,悉能遍知無礙,是名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Tuesday, 20 December 2011

懺三至六數煩惱所生功德

~《法譬如水》:第三章 懺煩惱障 第三節 煩惱懺畢生功德/之一·懺三至六數煩惱所生功德 p592-635 重點導讀分享

經典原文

願承是懺悔三毒一切煩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三慧明。三達朗。三苦滅。三願滿。願承是懺悔。四識等一切煩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廣四等心。立四信業。滅四惡趣。得四無畏。願承是懺悔五蓋等諸煩惱。所生功德度五道。豎五根。淨五眼。成五分。願承是懺悔六受等諸煩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具足六神通。滿足六度業。不為六塵惑。常行六妙行。

1。願承是懺悔三毒一切煩惱所生功德:

三慧明。聞慧、思慧、修慧

三達朗。天眼、宿命、漏盡

三苦滅。苦苦、壞苦、行苦

三願滿。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邊無限智慧方便,令無量眾生,受用無盡,莫令一人有所乏少。

 2。願承是懺悔四識等一切煩惱所生功德:

四識等一切煩惱。色、受、想、行四識

廣四等心。諸法平等 發心平等 道心平等 慈悲平等

 
立四信業。信根本 信佛 信法 信僧

 滅四惡趣。修羅道 餓鬼道 畜生道 地獄道

 得四無畏。

一、總持不忘,說法無畏。
二、盡知法樂,及知眾生根欲性心,說法無畏。
三、善能問答,說法無畏。
四、能斷物疑,說法無畏

3。願承是懺悔五蓋等諸煩惱所生功德:

蓋即蓋覆之義。有五法,能蓋覆心性而不生善法也。

一、貪欲蓋,執著五欲之境以蓋心性者。
二、瞋恚蓋,於違情之境懷忿怒以蓋心性者。
三、睡眠蓋,心昏身重,而不為其用以蓋心性者。
四、掉悔蓋,心之躁動,謂之掉,於所作之事而心憂惱,謂之悔,以蓋心性者。
五、疑法,於法猶豫而無決斷,以蓋心性者。

度五道:天道、人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

豎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淨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成五分: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4。願承是懺悔六受等諸煩惱所生功德:

受領於六根之六塵曰六受

具足六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身如意通、漏盡通

滿足六度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不為六塵惑:色、聲、香、味、觸、法

常行六妙行:法界次第云:「妙名涅槃,門名能通,修此六法,則能通至涅槃,故名六妙門。前三是定,後三是慧,定愛慧策,能發真明,出離生死。」

一、數息妙門 
二、隨息妙門 
三、止妙門
四、觀妙門 
五、還妙門
六、淨妙門 

Wednesday, 30 November 2011

懺六數煩惱:佛之六行

懺六數煩惱:「或因六行造一切罪」

(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佛之六行」:十信行、十住行、十行行、十回向行、十地行、等覺行。

「外道六行」:自餓外道、投淵外道、赴火外道、自坐外道、寂默外道、牛狗外道。

一. 十信行:萬行以正信為首。學佛要相「信」,自己做人也要有「信」。

1。信心:滅盡一切妄想,行於中(正)道,才能建立信心,念念不離,諸事就能圓融。

2。念心:念心要綿綿、連連、接接,不要有一點空隙。若讓無明跑進來,想要再接回去就很困難了。

3。精進心:心能透視明徹,叫做「精」;立定信念不斷向前,則為「進」,就是「精而不雜,進而不退」。

4。慧心:在繁雜的人事物中,以無染之心、純真的智慧處世,叫做「慧心」。「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5。定心:執持智慧,周遍寂湛,心能凝於一境,不受影響,就是「定心」。

6。不退心:慧光內照,就能明心見性,直往聖賢的境域,進而不退。心若堅定不退轉,心中的智慧,自會發出光明。

7。護法心:以智慧的教法影響他人,以道香、德香熏習一切,叫做「護法心」。時時擁護我們的心,不要受到外圍不正確因素來引誘我們,影響我們這念定心,所以要不退,要有定力。

8。回向心:清淨的心在外面,分明絲毫沒有錯繆,所以再回來。時時保持一念明朗的覺,不被人我是非影響,從境界中回來,心如佛光迴照清淨無染。像一面鏡子,這個鏡智,叫做「大圓鏡智」!大圓鏡的境界的智慧。一心向佛,安住在佛的心,叫做「回向心」。

9。戒心:修行不能沒有戒,戒是一種制度,能讓心安住於佛的智慧之光中。「心念放逸者,見色以為淨;恩愛意盛增,從是造牢獄」。

10。願心:願心就是我們住於戒就能很自在,可以避免很多困擾,我們清靜的心境,才能在十方、普遍的地方任由我們,不論是在眾生境界,都能逍遙自在,這種輕安自在,所做都能隨願。

二. 十住行:出俗的根本。會理之心,安住不動,名為「住」。佛者,覺也。覺就是道理,就是真理。學佛就是要將佛陀已經覺悟的道理,所體會天地萬物一切的真理,我們的心性要學習如何去會理。

1。發心住:光是一念發心不夠,我們還要能夠住。以真方便假十信之用,圓成一心,名「發心住」。

2。治地住:以妙心治理心地,用精進的心,在康莊大道上直行,不受污染。

3。修行住:心所涉知俱得明了,遍修諸行皆無留礙,名「修行住」。

4。生貴住:冥契妙理,行與佛同,氣分感通,成如來種,名「生貴住」。不但要修行,也要發願做他人生命中的貴人。

5。具足方便住:與人有不同見解時,首先要把心放寬,摒除成見,接受別人的引導。若發現方法有偏差,應以耐心來同事度,導引到正確的方向,這也是一種智慧。

6。正心住:「心正」就是不讓人生有所偏差,心就會正。

7。不退住:身心增長無有退缺,這樣叫做「不退住」。身要實行在菩薩行中;心要增長在慧命裡,不能有欠缺。

8。童真住:「佛之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如童真之可貴」。 修行者要有赤子之心,駱駝的耐勞心,獅子勇猛心。

(十身:眾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獨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

http://blog.udn.com/arongshu9/5700015

9。法王子住:「長養聖胎,紹隆佛種,堪作法王之子。」行善即時,如長養聖胎,人間菩薩招生,即是紹隆佛種,二者兼具,堪作法王之子。但願你我都是「法王子」;我們要立志承擔如來家業,這就叫做「法王子」。

10。灌頂住:菩薩既為佛子,佛以智水灌頂,藉表成人,名「灌頂住」。在佛法來說,應該就是「皈依」,證明你已經踏入佛門當中,要開始奉行三寶的規戒。三皈五戒,這是佛教徒最起碼應該要遵行的規矩。要有五戒才能夠有清淨的心。

三. 十行行:開始培養悲心。行菩薩道要有十個條件、十個境界要經歷。

1。歡喜行:甘愿做歡喜受。面對事事物物我們都要歡喜。開闊自我心量,以隨順歡喜之心進向十方,實現人間菩薩道。

2。饒益行:「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善推妙德 饒益眾生 使得法利 不生厭想。

3。無瞋恨行:要忍辱。人心本與佛平等 只因一念偏差 生起無明造了業 墮入凡夫的境界 覺醒才能迷途知返

4。無盡行:「隨眾生之機類而現其身,三世平等,通達十方,利他之行無盡。」

5。無癡亂行:把心念、觀念、見解 時時照顧好 這叫做修行。修行無非就是要去除癡亂,才能成長智慧。假如我們的成長有癡有亂,智慧哪能成長呢?「無我相、無人相、無壽者相、無眾生相。」

6。善現行:以遼闊的心包容一切 人與萬物能同異圓融 叫做「善現」。

7。無著行:無礙。「無著即圓融之義,由善現之行,充擴圓融,以滿空微塵,一一塵中,現十方界,塵相不壞」,這叫做「塵界交現,小大無礙。」

8。尊重行:離開尊重 就不會產生感恩心 不懂得感恩 就無法尊重人 尊重、感恩、愛 是做人不能缺少的原則。

(自己內心是黑暗時 為別人引路會很危險 應先引導自己走正確之路 方能助人)

9。善法行:「謂於妙觀慧中種種明現,以顯圓融之德。十方諸佛,莫不依此圓融而為法則。」 人圓、事圓、理就圓,就是「圓融之德」。

10。真實行:真,就是不假;實,就是踏踏實實。也常說「真如實性」,我們要力行在日常生活中,所以叫做「真實行」,也叫做善法。

四. 十回向行:堅定自我真如本性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建立大悲的願。真正的回向 是回歸清淨無染本性 將修行益己的心 擴大為利濟天下蒼生。

1。救護一切眾生 離眾生相回向:度化眾生 我們要「處俗」 用「脫俗」的心 處在人群中、利益人群 這就叫「回小向大」。

2。不壞回向:「正顯中道」 歸趣本覺 回入法身 無能壞者 名不壞回向。

3。等一切佛回向:本覺之理 湛然常住 能覺之智 齊於諸佛 名等一切佛回向。

4。至一切處回向: 覺智周圓 無所不遍 名至一切處回向。

5。無盡功德藏回向:一切世界 過恆沙佛 自性功德 重重無盡 名無盡功德藏回向。

6。隨順平等善根回向:於諸佛地,起萬行因,依因趣果,取涅槃道,名隨順平等善根回向。

7。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十方眾生 皆我性具 本際平等 無有高下 名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

8。真如相回向:即一切法,離一切相,緣生無性,體即真如,名真如相回向。

9。無縛無著解脫回向:諸法本空,心無縛著,於根塵中,得大解脫,名無縛無著解脫回向。

10。等法界無量回向:性海圓成 心等法界 含攝周遍 量等虛空 名等法界無量回向。

五. 十地行:心靈十地。這「有本有無垢之十地」就是「修生顯德之十地」。如何修,才能回歸本有無垢的十地?

1。歡喜地:心如佛境 光明清澄 無論做什麼事 都會覺得很歡喜。

2。離垢地:「由盡佛境界,明了諸法異性而入於同,若見有同,即非離垢;同性亦滅,斯為離垢。」

3。發光地:謂同異情見之垢既淨 則本覺之慧光明開發 經云 淨極明生 名發光地

4。焰慧地:燄慧地就是智慧,智慧極頂,那就是圓覺。佛的圓覺境界。

光有分成微光、或是弱光、或是強光,你愈是擦得乾淨,那分光亮發出會愈強,所以第四叫「焰慧地」,也就是不只是發光,光還會愈燦爛,所以這叫做「焰慧地」。

5。難勝地:難行能行。「由前焰慧爍破一切情見,其同異之相皆不可得。」這如果在凡夫很困難。無論多艱難的事,只要能破除一切情見,勇於勝任去承擔,就能超越困難。

6。現前地:謂由前同異之相既不可得 則真如淨性明顯現前 「無為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用清淨智慧 破除情見 讓真如本性展現。

7。遠行地:不捨度生 同於菩薩 證法無別真如 名遠行地

「謂真如之境,廣無邊際;雖真如現前,分證則局。若盡其際,方為極到。」這段意思就是承前面的文字,前面「現前地」。就是我們已經心境開闊,前面已經發光發亮了,我們的本性已經現前了,真如的心境已經現前了。所以現前,我們要了解真如的境界,既已現前,我們就知道很開闊。

8。不動地:一真如心 名不動地。讓真如本性常住心中 心保持凝靜 不論外境如何變化 一切煩惱都能不動於心

9。善慧地:「既得真如之體,即發妙用,凡所照了,悉是真如。」 若能發揮妙用 精進如一 分辨是與非 才能學得無礙智慧

10。法雲地:謂菩薩至此第十地 修行功滿 唯務化利眾生 大慈如雲普能陰覆 雖施作利潤而本寂不動

六. 等覺行:「等」就是「平等」,「覺」就是「覺悟」,就是「諸佛覺悟,平等一如」,所以這樣叫做「等覺」。平等覺悟:不分別。

1。自覺覺他:就是如何收攝我們的心、如何在芸芸人群中去付出、自利利他,這就是兼利他人,這叫做大乘。

2。妙覺:唯至人了萬物之宗 故能開導群疑 濟拔眾生迷津 證得此覺 稱為妙覺

3。修行修一念心,這念心就在一個誠。所以說:「誠者自成而道自導也。」

4。「誠物於外,則不言而應,不力而成。」

http://blog.udn.com/arongshu9/5866944

Monday, 28 November 2011

受證是對師父的一份承諾

上個星期五的《人間菩提》,聽到上人說:只是樂於配合還不夠,我現在最需要的就是人人要負責任...

上人這番話,至今依然在我腦海里縈繞。

讓我想起那天簡師姊過來的時候,說了一句話,也讓我牢記在心。

她說:會做事的人很多,肯承擔的人很少。

是的,大家只樂於配合,因為怕承擔。

或有願意承擔者,但那也只是形式上的承擔,一個掛名而已,并沒有真正去負起責任。

難怪上人會說:我現在最需要的就是人人要負起責任...

受證是對上人的承諾。

但很多人在受證之後就忘了那一份的承諾,而開始有很多理由很多藉口,這些理由和藉口,不是應該在決定受證之前就考慮清楚的嗎?

X               X                X

去年取消大組《讀書會》的時候,原意是要各協力在社區里辦《讀書會》。

而當初成立《法益組讀書會》時,也是希望各協力的法益種子回到各社區的《讀書會》和協力師兄姊分享內容。

可惜《法益組讀書會》舉辦至今已有半年,出席人數每下愈況,如今只得區區數人,連各社區的“種子”也已不見蹤影,實在有愧上人的期許。

各協力并沒有自己辦《讀書會》,更沒有分享《法譬如水》內容,只有協力三在聯誼會時有分享片段,試問師兄姊要如何來入法?若決定要辦《水懺》演繹的話,師兄姊卻不來入法入經藏,請問要如何辦?

明年是否要重辦讀書會?尤其是培訓以上的師兄姊,包括慈誠委員,大家是否要一起回來入法?如果培訓和慈誠委員自己都不來入法,我們如何邀灰衣大德們來入法?

再辦更多的活動,那也只是活動辦得很成功而已。

有煩惱,是因為對法的體會不夠,習氣沒有去除。那天上課不是有說嗎?

我們可以有驕人的社區會員和志工人數的成長,那也只是很表面的數據成長,當需要人的時候,他們究竟有沒有出來呢?我們師兄姊自己的慧命又有沒有提升呢?

我們時常爲了辦活動而辦活動,心靈的成長其實還是留在原地,這是我們每次要問自己的問題。

Tuesday, 8 November 2011

之六·懺十一至百八煩惱

~《法譬如水》:第三章 懺煩惱障 第二節《三至百八煩惱》p530-591 重點導讀分享
 
經典原文
 
或因十一遍使造一切罪,或因十二入造一切罪,或因十六知見造一切罪,或因十八界造一切罪,或因二十五我造一切罪,或因六十二見造一切罪,或因見諦思惟、九十八使、百八煩惱,晝夜熾然,開諸漏門,造一切罪。惱亂賢聖,及以四生,遍滿三界,彌亘六道,無處可避。今日至禱,向十方佛尊法聖眾,慚愧發露,皆悉懺悔。

1。或因十一遍使造一切罪。p531

十一偏使指人內心的十一種煩惱,包括七種不正確的見解、兩種疑、兩種無明,即七見二疑二無明。

「遍」是普遍之意。「使」,驅役也。

七見是邪見、我見、常見、斷見、戒盜見、果盜見、疑見。二疑是疑事、疑理。二無明是根本無明、枝末無明。

2。或因十二入造一切罪。p546

入,涉入也。謂「六根」、「六塵」相互接觸涉入而產生「六識」,歸納起來,不出「色法」和「心法」兩種。

如來為迷色偏重者,開色為眼耳鼻舌身,及以色聲香味觸合受想行識四種心法,但名為意。意之所對,唯一法塵。令其細觀於色,是為開色合心,故說為十二入也。

(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

3。或因十六知見造一切罪。p549

三藏法數明大智論十六知見,謂未見正道之人,於五陰等法中,強立主宰,妄計有我我所。計我之心,歷於諸緣,即有十六知見之別也。

一、我 謂於五陰等法中,無明不了,妄計有我我所之實,故名為我。

二、眾生 謂於五陰等法和合中,妄計眾共而生,故名眾生。

三、壽者 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有我受一期果報,命有長短,故曰壽者。

四、命者 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有我,命根成就,連持不斷,故名命者。

五、生者 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我能生起眾事,及計我來人中受生,故名生者。

六、養育 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我能養育他人,及計我從生已來,為父母養育,故名養育。

七、眾數 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我有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眾法有數,故名眾數。

八、人 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我是能修行人,異於不能之人,及計我生人道,異於餘道,故名為人。

九、作者 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我有身力手足,能有所作,故名作者。

十、使作者 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我能役使於他,故名使作者。

十一、起者 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我能起造後世罪福之業,故名使起者。

十二、使起者 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我能令他起後世罪福之業,故名使起者。

十三、受者 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我之後身,當受罪福果報,故名受者。

十四、使受者 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我當令他受諸苦樂果報,故名使受者。

十五、知者 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我有五根能知五塵,故名知者。

十六、見者 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我有眼根能見一切色相,又計我能起邪見正見,故名見者。

4。或因十八界造一切罪。p577

六根六塵六識: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合起來就是「十八界」。

根塵識分作內中外,識在內,根在中,塵在外。

5。或因二十五我造一切罪。p579

二十五個「我」:冥初自性、智大(覺大)、我心(我執)、五唯(五微)、五大(地水火風空)、五知根(眼耳鼻舌身)、五作業根(口、手、腳、小便大便二作業根)、心平等根(意根)、神我。

6。或因六十二見造一切罪。p582

身邊所攝者之六十二見,以「斷」、「常」二者為本。

一、於五蘊(色受想行識)各有四句(蘊大我小,我在蘊中;我大蘊小,蘊在我中;離蘊是我;即蘊是我,成二十。

二、歷三世(過去、現在、未來)成六十。

三、加根本斷常二或有無二,成六十二。

7。或因見諦思惟、九十八使、百八煩惱,晝夜熾然,開諸漏門,造一切罪。p582

由見思二惑,分別三界有九十八使。

「見惑八十八使」+「思惑十使」=「九十八使」。

一、「見惑八十八使」:欲界三十二,色無色界各二十八,成八十八也(32+28+28=88)。

二、「思惑十使」:欲界下四,色無色界下各三,而成十也(4+3+3=10)。

1。欲界下四 貪、瞋、癡、慢。

2。色界下三 貪、癡、慢。

3。無色界下三 貪、癡、慢。

一、欲界三十二 謂苦下十,集滅下各七,道下八,成三十二也(10+7+7+8=32)。

1。苦下十 貪、瞋、癡、慢、疑、身、邊、見、取、戒。

2。集下七 貪、瞋、癡、慢、疑、見、取(缺身、邊、戒)。

3。滅下七 貪、瞋、癡、慢、疑、見、取(缺身、邊、戒)。

4。道下八 貪、瞋、癡、慢、疑、見、取、戒(缺身、邊)。

二、色界二十八 謂苦下九,集下六,滅下六,道下七,成二十八也(9+6+6+7=28)。

1。苦下九 貪、癡、慢、疑、身、邊、見、取、戒(缺瞋)。

2。集下六 貪、癡、慢、疑、見、取(缺瞋、身、邊、戒)。

3。滅下六 貪、癡、慢、疑、見、取(缺瞋、身、邊、戒)。

4。道下七 貪、癡、慢、疑、見、取、戒(缺瞋、身、邊)。

三、無色界亦二十八,同於色界(28)。

「見惑八十八使」+「思惑十使」+「十纏」=「一百零八煩惱」。

Thursday, 3 November 2011

之五·懺七至十數煩惱

~《法譬如水》:第三章 懺煩惱障 第二節《三至百八煩惱》p436-529 重點導讀分享

經典原文

又復自從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或因七漏。造一切罪。或因七使。造一切罪。或因八倒。造一切罪。或因八垢。造一切罪。或因八苦。造一切罪。如是等煩惱。無量無邊。惱亂六道一切眾生。今日發露。皆悉懺悔。又復自從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或因九惱。造一切罪。或因九結。造一切罪。或因九緣。造一切罪。或因十煩惱。造一切罪。或因十纏。造一切罪。


1。或因七漏。造一切罪。p437

一見漏、二修漏、三根漏、四惡漏、五親近漏、六受漏、七念漏。

2。或因七使。造一切罪。p442

一、欲愛,欲界之貪欲也。二、恚,瞋恚也。三、有愛,色界無色界之貪欲也。四、慢,慢煩惱也。五、無明,痴惑也。六、見,五邪見也。七、疑,疑四諦之理也。

3。或因八倒。造一切罪。p445 

一、非常計常。二、非樂計樂。三、非我計我。四、不淨計淨。
五、常計無常。六、樂計非樂。七、我計非我。八、淨計不淨。

4。或因八垢。造一切罪。p456

不敬三寶(佛法僧)、不孝父母、
不敬師長、不濟貧窮、不看病人、不憐畜生苦。

5。或因八苦。造一切罪。p460

八相為苦:所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盛陰苦。

6。或因九惱。造一切罪。p473

又云九難,亦云九橫,亦云九罪報。佛現生所受之九種災難也。

一、六年苦行。二、孫陀利謗。三、木槍。四、馬麥。五、流離王覆滅釋迦族。
六、乞食空缽。七、旃荼女謗。八、調達推山。九、寒風索衣。

7。或因九結。造一切罪。p494

結縛眾生使不出生死之煩惱,有九種也。一愛,二恚,三慢,四無明,五見,六取,七疑,八嫉,九慳是也。

8。或因九緣。造一切罪。p516

一、明緣。二、空緣。三、根緣。四、境緣。五、作意緣。
六、根本依緣。七、染淨依緣。八、分別依緣。九、種子緣。

9。或因十煩惱。造一切罪。p516

貪、瞋、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取見,戒禁取見,合而為十煩惱。

10。或因十纏。造一切罪。p516

有十種之妄惑,纏縛眾生,不使出生死,不使證涅槃,故名十纏。

一無慚、二無愧、三嫉、四慳、五悔、六睡眠、七掉舉、八昏沈、九瞋忿、十覆也。

Monday, 31 October 2011

之三·懺五數煩惱

~《法譬如水》:第三章 懺煩惱障 第二節《三至百八煩惱》p378-409 重點導讀分享

經典原文

又復自從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或因五住造一切罪,或因五蓋造一切罪,或因五慳造一切罪,或因五見造一切罪,或因五心造一切罪。如是等煩惱無量無邊,惱亂六道一切眾生,今日發露皆悉懺悔。


 從無始以來至今,人人都累積了很多煩惱,心靈的煩惱常起於憂愁恐懼,憂愁恐懼則起於欲愛。心生欲愛,輒生起得失心,為了獲得所愛而不擇手段,用盡心機,但是得到之後又擔心會失去。這麼多的煩惱,也概稱為,「五住地煩惱」,「住地」是指心靈住地,眾生的煩惱是以所住之處來分別。

1。「或因五住造一切罪」(P377~P384)。

「五住」即之前說過的四住地,再加上根本無明住地,即為五住地煩惱,四住地所言無非是三界見思的煩惱,也就是見、思、惑,即人心的見解、思惟、疑惑等等,這些都是無明。四住地屬於枝末無明,第五才是根本無明。

第一是「見一切住地」。指三界一切見惑,亦即所看到的周圍境界,不論是見解、聽聞或思惟,因為根、塵和外緣不斷結合,使欲念不斷產生,內心也生出煩惱。這股力量一直把人誘引過去,由不得自己起惑造業,心念也隨著無明煩惱牽引出去,最後結成苦果。

第二是「欲愛住地」,意即在欲界一切的思惑。人心靈的欲望一旦打開了,就會開始思、開始想,因而產生思惑。「想」這個字是由相和心組合而成。「思」則是田和心組合而成。從這兩個字可看出,眾生緣著境界之後,在內心不斷造作無明,好似在田地耕作而種出作物一般,所以稱為思惑。

三是「色愛住地」,即色界一切之思惑。這裡說的色界,是人的心靈世界。人的心靈包含了一切看得見的物質,不論是一粒沙或是一點微塵,只要你看得到,便會在那裡起惑造業,生起「思」煩惱。

比如有的人生性喜淨,特別在意才掃過的地方一下子又有沙塵。可見即使是微塵沙粉,也會在心靈生起感覺。又比如看到大家聽講很專心,內心就很歡喜;但若看到有人打瞌睡時,就感到煩惱。心裡會想「我說得那麼認真,你卻在那裡打瞌睡!」這也是思惑。

第四是「無色愛住地」,意指無色界的一切思惑。色愛住地是指一切看得到的,有愛住地則是指一切看不到,卻會讓我們內心起迷惑之物。比如身在這裡,心卻想到很遠的地方。又比如明明已經擁有這個物品,卻還想擁有比別人更好的東西。

五住無明的最後一項----根本無明。當自心起煩惱時,他人怎麼會知道?這是因為我們現行之故。比如高興時喜形於色,不高興整張臉就垮下來,別人一看便知我們生氣、起煩惱了。無論喜怒哀樂,都是因為心緣著外境,身行才現行出來。這是因為根本無明而起業相。

2。「或因五蓋造一切罪」(P385~P392)。

「五蓋」指的是貪、瞋、睡眠、掉悔、疑。「蓋」即覆蓋之意,五蓋會覆蓋心性,致善法無法產生。

第一是「貪欲」蓋。貪欲從執著而來,而貪欲最傷害慧命。人一旦有了執著,財、色、名、食、睡,五欲境界就現前。

第二是「瞋恚」蓋,瞋就是發脾氣。瞋恚也會覆蓋我們的心性,因為「違情之境,懷忿怒以蓋心性」。修行要覺悟,覺悟之後的有情就是智慧。苦是背覺合塵,違背了覺悟的道路而與塵境會合,當心中的貪念得不到滿足即生忿怒;內心充滿怨、恨、仇,怒氣會一直產生出來。

人一發脾氣,什麼親情倫理都擱置一旁,稱為「違」。有句俗話說:「九餐米糕不論,一頓冷粥常說。」意思是,平時對他很好,但只有一次稍不注意,九次的恩情竟一筆勾銷,只記得那一次不好的事,這是凡夫的心,不懂得善解,一直懷仇抱恨。

第三是「睡眠」蓋。人一天能發揮良能的時間有多少呢?有人說:「一天應該分三等分,八小時工作,八小時休息,八小時睡眠。」休息和睡眠佔了每天的三分之二,做事只佔三分之一的時間,這樣的人生觀念實在應該調整。

第四是「掉悔」蓋。「蓋」是掉舉,心緒躁動,靜不下來。坐在室內,心卻在外面遊蕩;或是還沒有做好這件事,就想著要去做其他的事。好比罹患躁鬱症的人,話也聽不進去,事情也做不好,這都是掉舉。

第五是「疑」蓋,也就是懷疑。俗話說:「疑心生暗鬼。」疑心重的人,總是疑時、疑地、疑人。

3。「或因五慳造一切罪」。(P392~P396)

「慳」是慳貪、慳吝之意。一切事物只想佔為己有,不願分享,也不喜歡見到他人擁有。「五慳」是「住處慳」、「利養慳」、「稱讚慳」、「財帛慳」與「佛法慳」。

第一「住處慳」。一個人住的空間需要多大呢?睡的床鋪六尺長、三尺寬已足夠,何必求多餘的空間。常說「屋寬不如心寬」,修行人應該學著將擁有的物質減少,將無形的心念擴大。因此,若能容納別人同住,道友間可以相互論道或分享法喜,不但增加智慧,也能堅定道心。即使居住空間狹窄,也有寬闊的道念,不為住處起慳貪之念。

第二是「利養慳」,意思是希望所有的物質都只給我一個人,不願意和眾人平分利益。比如出家人接受信眾供養,或是在家人謀生賺錢,若心中有「全部都布施給我」、「我賺的錢要愈多愈好」的想法或做法時,就是利養慳。

第三是「稱讚慳」。希望大家都讚歎我就好,不要再讚歎別人;自認什麼事情都做得比別人好,每件事都以自己為中心。這種情形,若以現在話來說,就是自戀,自以為了不起。

第四是「財帛慳」。對於錢財,凡夫大多求之無厭,希望愈多愈好。但是會賺錢,是不是就會用錢?是不是懂得將財物用於人間?對財帛慳吝的人,不但自己不肯布施,甚至看到別人在施時還會生氣;相反的,也有人窮心富的人。

第五是「佛法慳」。我們得到佛法,除了要好好應用外,也應該再傳承,希望人人都有機會聽聞佛法,身體力行。好的道理不能只有一個人知道就好,古人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自己聽聞好的道理,還有責任要讓大家都知道,所以不要慳吝佛法。

4。「或因五見造一切罪」。(P397~P402)

因為五見也是煩惱,故也稱惡見,意謂五種不好的見解。這五種不好的見解在生活中若現行,後果只有苦果與惡。

第一「身見」,人因為有身體,才會產生諸多欲望,這是我愛的、這是我不愛的;這是我喜歡、這是我不喜歡的;這件事讓我快樂,那件事使我不滿意……,這一切的感受,都肇因於有此人身。

第二「邊見」。邊見是執著於一邊,有的人是執著常,有的是執著斷,執斷執常都不對。執斷的人總是說:「做好事有什麼意義、我既然身為人,就要盡我所欲。世上哪有因果?根本看不到。」這種人容易造下很多不畏因果的罪,做事不考慮後果,只管盡己所欲。

第三是「邪見」。邪,不正之意。心正,無論待人或做事都不會有錯;假如見解偏邪,行為就不正了。記得以前常聽人說:「慈濟為什麼要去救人?這不是違背因果嗎?」他們認為眾生本是帶業而來,帶業來就是要受罪。結果慈濟人還去救他,豈不是違背因果?
這種說法並不正確。

第四是「見取見」。見取見是執取自認為對的觀念或事情,不論別人怎麼說,還是堅持己見,不肯承認自己有錯。甚至還會說:「就算我不對,和你又有什麼關係?」

第五是「戒禁取見」。有的修行人不但不受持正戒,反而走入邪戒。將錯誤的以為是正的,固執地執取,此謂「戒禁取見」。

5。「或因五心造一切罪」。(P402~409)

如何保護自己的心很重要,心是否被無明遮蓋?心是否與外塵接觸而產生出善惡法?這都要時時「問心」。接下來要談五種心。

第一是「率爾心」。人的心念初次和某個境界不期而遇,所直接反應出來的動作,就是率爾心。

第二是「尋求心」,意思是想知道發生什麼事,對發生的事做分別。我們的一念心既然對境了,當然要很清楚明白;如果對境不清楚,一輩子都會糊里糊塗。所以當境界產生,要用心去瞭解事情的真相。

一個人若能分別善惡,就能做出正確的決定。例如物品摔破了,是沒拿好才摔破?或是發脾氣亂丟而摔破?究竟有意或無意,必須要去尋求,之後才下判斷。正確判斷後,即可做出適當的「決定」。所以「五心」之三是「決定心」。

第四是「染浄心」。「染」是污染,明知對錯,但無法將對的、好的事把握住,卻容易受誘引而犯錯。「淨」則是清淨,付出無所求的清淨心。

第五是「等流心」。「流」是種類,「等流心」就是平等,沒有分別的心。如同前面所說的故事,佛陀的心即是平等心,無論是國王大臣或是造殺業的人、奴隸乞丐等等,佛陀都一樣接受供養,也給與平等的教育。

之二·懺四數煩惱

~《法譬如水》:第三章 懺煩惱障 第二節《三至百八煩惱》p301-377 重點導讀分享

經典原文

又復自從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或因四住造一切罪,或因四流造一切罪,或因四取造一切罪,或因四執造一切罪,或因四緣造一切罪,或因四大造一切罪,或因四縛造一切罪,或因四貪造一切罪,或因四生造一切罪。如是等罪無量無邊,惱亂六道一切眾生,今日慚愧皆悉懺悔。

1。「或因四住造一切罪」。(P304~P308)

「四住」也稱為「四住地」,「住」是念頭住在心中,「四住」就是一切都處於見思的無明。見解、思想和自己的心地有很密切的關係,無是過去、現在、未來,都離不開見解、思想和當時的心地。

「四住地」第一是「見愛住地」,也稱「見一切住地」。

第二是「欲愛住地」,欲愛是所有生物與生俱來的天性,例如一切生物都是一生下來就有食欲。但人類將食欲不斷擴大,為逞一時口腹的快感,而吃盡天下眾生生命。欲愛的煩惱住入心中,控制不住自己的心欲,也是一種煩惱。

第三是「色愛住地」。「色」指物質的形體,「色愛住地」是指凡是我看得到的都要佔有,因此欲念難平。只要看到世間的一切物質,心就開始起欲念。

也有的人欲心很大,只要是他想得到的,即使不在眼前,也汲汲營營的要計畫擁有,這就是「四住」的第四個----「無色愛住地」。

「四住地」----見愛、欲愛、色愛、無色愛,是從自身周圍,逐漸向外擴大範圍。從內心的觀念、生理的欲望、週遭可見的物品,乃至看不到的事物,如果心起想望,心地便會起煩惱。應該從這個方向來解釋「四住」,因為佛陀的教育是要將佛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

知道「四住」會造一切罪後,就要時時清除心地煩惱。善惡念頭要好好釐清,惡的要趕緊去除,善的要趕緊增長。心中若有一念欲愛住地,就是在內心種下一顆種子,日後必將苦不堪言。因此,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調心。

2。「或因四流造一切罪」,「流」是流動的意思。(P308~P315)

四流的第一流是「欲流」,欲流就是凡夫在欲界中因貪求一時的快樂,以致「惑眼牽心」,讓境界迷惑了眼根,使心受到牽動,這分無明又牽動煩惱。無明就是惑,由惑生煩惱,心因而開始流動,「流」是不定,「動」是動搖,修行人起了動搖的心,就是定力不夠,因此在面對世間境界時,一定要守好規戒,守好自己的一念淨心,不讓聲色動搖自己的心,才是真正的修行。

第二是「有流」。凡夫禁不了欲,因而做出種種敗壞人倫道德的行為;造作惡的行為之後,就有煩惱來擾亂定心。因此,若能循規蹈矩,行於人倫軌道,心就能平穩踏實;假如脫離了人倫軌道,輒有煩惱亂心。「欲流」是指「欲」牽動了心,「有流」則是已經有了煩惱,而將心整個縛住,難以跳脫出來。

第三是「見流」,見流是觀念、意見,也指三界的見惑煩惱。這裡所說的煩惱是指眼前的境界、已做之後的心境、或是做了以後心的束縛。凡夫做了錯誤的事之後,心就被煩惱縛住了。並且因為怕人知道而一直說謊、一直逃避,心因此愈加陷入黑暗,這都是見解偏差所造成。

最後是「無明流」,無明是三界的見思惑。面對境界時,眾生會生起區別好、壞的分別心,使我們的觀念和思想生起無明和迷惑。這種境界不斷增長,因而不斷累積過去、現在、未來的煩惱。

3。「或因四取造一切罪」,「取」即是取著。(P315~P323)

當心緣著外境,無論是聽到聲音、看見色彩,這都是在取著中。心靈取著是粗重的負擔,佛陀為了要讓我們明辨清楚,不讓煩惱壓住我們的心,所以一一分析各種「取」的境界。

「取」有四種,第一是「欲取」。心中有欲念,緣著外面的境界,想要取著不屬於自己的物品,就是「欲取」,欲取也是貪欲的取著,貪於色、聲、香、味、觸五項。

第二是「見取」,是妄計取著五蘊之患。凡夫都是在觀念、見解中迷茫,不是取著現前的境界,就是取著想像中的境界。這種妄計取著不離五蘊----色、受、想、行、識。「色」是外面的境界。當心和外境接觸,會生起「感受」感受將誘導我們的方向,造成業力的牽引。

所以第三種「取」是「戒取」。佛弟子本來就要守戒,但守戒也不能偏差。例如佛住世時,當時的印度大約有九十六種外道教,每一種教派的修行方式都不同。有的教派是完全絕食,有的修行是完全生活在水中,有人是燒火烤自己,這些印度的苦行僧,往往取著於使身體受苦的戒行。

第四是「我語取」,這種取著發自我見、我慢,以為我說的、我看的都對,別人說的都不對,如此就偏差了。我們應該用宏觀的思想,來接受人人智慧的語言;吸收別人智慧的語言後,還要用心思考,這些別人做得到,自己能不能做得到?必須自己做得到,才能說我可以這麼做。

4。「或因四執造一切罪」。(P323~P326)

不論是「四取」或「四執」,都是在分析境與心的觀念。「四執」是指「執有」、「執空」、「執亦有亦空」及「執非有非空」。凡夫尚未接觸佛法之前,多數人都有「執」的毛病。也有人是「執空」。這種人認為人生本就是無一物,也認為世間沒有因果,什麼都是空的。

第三是「執亦有亦空」,這種人也執有,也執空。也有人是「執非有非空」,「非有」就是沒有,「非空」就是有。

5。「或因四緣造一切罪」。(P326~P332)

緣也有四種,第一是「因緣」。若以人為例來說因緣,就是六根為因,外境為緣。當眼根接觸外境,將外面的緣引進內心,這個緣引起心識作用,心所就開始作怪。也就是內以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為因,外塵(色、聲、香、味、觸、法)為緣,在這之間就生出「識」。

第二是「等無間緣」。當外境的緣消失後,心中還會念念相繼,這就是「等無間緣」。

第三是「所緣緣」,第一個「緣」字是攀緣的意思,意指隨著境界而去。

第四是「增上緣」。即是前面的「因緣」、「等無間緣」和「所緣緣」都會合起來,層層作用,即是增上緣。有一種增上緣是「逆增上緣」。

6。「或因四大造一切罪」。(P333~P334)

四大即地、水、火、風,天地萬物無不是由四大合成,如太陽屬於火,會產生熱能;在土地上,凡是觸摸得到的有形物體,都屬「地大」。水製造濕氣,即使堅質的土地也含藏水分。風則是氣體的流動。四大調和,天地間的萬物才能茂盛;若是四大不調,就會發生災難。

7。「或因四縛造一切罪」。(P334~P349)

「縛」是綁住了,「四縛」是有四樣事情會束縛住我們,令我們不得超脫,苦不堪言。
第一是「貪縛」。一切煩惱的起源都離不開貪字,人生受苦的源頭都是從貪而來。

而「瞋縛」正是四縛的第二縛,「瞋」念重的人總是愛發脾氣。任何人、事、物稍微不順已意,馬上就發脾氣,這是瞋的煩惱。

「四縛」的第三種是「戒縛」。每種宗教都有自己的修行方式,在修行上也各有方法、各有戒律。當初佛陀的團體中一樣有規戒,因為眾生根機不同,佛陀應眾生的根機而示教,但是有的人就會執著「佛陀是這麼說,我這樣持是對的」,另外又有人說「佛陀是那樣說,我那樣持才是對的」。

「戒縛」以外,還有「見取縛」。凡夫的一顆心常常只會看別人,很少反省自己。還到事情時,自己不先好好思考,卻常常被外境迷惑。

8。「或因四貪造一切罪」。(P349~P369)

佛陀說法,是為了對治眾生八萬四千煩惱;在八萬四千中,沒有一樣與貪無關。此處所說的「四貪」同樣存在日常生活中,但是大家都沒有察覺到,不知道原來在生活中也犯了貪。

「四貪」是指貪於「四事供養」,四事是指衣、食、臥具、湯藥。不論出家或在家,修行者都要避免貪於這四種供養。粗衣淡飯,簡單的住宿,這是修行人的本分,若超過了本分就是貪求。

9。「或因四生造一切罪。」(P369~P377)

學佛者,該學習佛陀那一分覺的智慧。我們不但要覺天地萬物的真理,也要尊重生命。學佛者應該用心瞭解生命從何而來?人生的目的何在?生命有幾種類形?

「四生」就是指生命有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四種不同的形態。

Friday, 28 October 2011

之四·懺六數煩惱

~《法譬如水》:《三至百八煩惱》p410-435 重點導讀分享

 經典原文:

又復自從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或因六根造一切罪,或因六識造一切罪,或因六想造一切罪,或因六受造一切罪,或因六行造一切罪,或因六愛造一切罪,或因六疑造一切罪。如是等煩惱無量無邊,惱亂六道一切眾生,今日慚愧發露皆悉懺悔。

1。六根:「或因六根造一切罪」。(P410-P414)

「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每天一早醒來,六根立即啟用;晚間進入睡眠時,六根才稍作休息。

2。六識:「或因六識造一切罪」。(P414-P415)

六根和外塵會合,產生意識分別,共有「六識」,意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3。六想:「或因六想造一切罪」。(P416-P417)

六想取於六塵,當外境結合六根,生起意識分別,分別之後就是「想」。亦即所分別的「相」已經印在「心」版上,與六塵接觸後,將之放在心里,很快就會起反應。若是取着錯誤,思想就會偏差,以致喪失善根。

4。六受:「或因六受造一切罪」。(P417-P418)

「六根」結合「六塵」而產生的感受,稱為「六受」。

5。六行:「或因六行造一切罪」。(P418-P419)

「外行」有二說,一指「佛之六行」----十信行、十住行、十行行、大回向行、十地行、等覺行。一指「外道六行」,此處懺文所說應指外道六行。

「外道六行」指的是一自餓外道、二投淵外道、三赴火外道、四自坐外道、五寂默外道、六牛狗外道。

6。六愛:「或因六愛造一切罪」。(P419-P430)

此處的「愛」是愛見之意。隨順貪欲謂之愛,分別執著謂之見。愛如果受到染着就變成欲,也就是愛見。

7。六疑:「或因六疑造一切罪」。(P430-P435)

這六疑是在六根上打轉,生起了疑惑。疑心好比繩結一樣,心結沒打開,疑心還會不斷產生。信念不正確也會迷茫顛倒,「六疑」即是信仰不正所生的疑惑。

Thursday, 22 September 2011

之一·懺三數煩惱

~《法譬如水》:《三至百八煩惱》p277-299 重點導讀分享

經典原文:

自從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或在人天六道受報,有此心識,常懷愚惑,繁滿胸襟。或因三毒根造一切罪,或因三漏造一切罪,或因三苦造一切罪,或緣三倒造一切罪,或貪三有造一切罪。如是等罪無量無邊,惱亂一切六道四生,今日慚愧皆悉懺悔。

1。人間之所以有許多苦樂形象,是因為懷有阿修羅的心態。

2。阿修羅:凡事不明事理、愛發脾氣、愛計較,只顧自己、不顧別人的人。

I。三毒:貪、嗔、癡

1。三毒發自於心,形之於身口,於是造下身三、口四的七支惡業。

2。禁語的目的是要訓練自己不要一有感受就很情緒化,情緒化的語言一說出去很容易會刺傷人心。

II。三漏::欲漏、有漏、無明漏

1。欲漏(欲界):欲與生俱來。欲念囤積愈多,貪求之物質也愈大。

2。有漏(色界):有形之造作後形成的苦果。

3。無明漏(無色界):心中充斥煩惱惡因,任由無明不斷覆蓋。

III。三苦:苦苦、壞苦、行苦

1。苦苦:人間必然有苦。擔憂難免,但不要煩惱。擔憂一下子就過去,業消了,心也就開了;煩惱是生生世世,惡業種子不拔除的話,后果不堪設想。

2。壞苦:三理四相,成住「壞」空之苦。

3。行苦:五蕴中的「行蕴」,是很微細的遷滅變化,萬物眾生都離不開「行」蕴之「苦」。

IV。三倒:顛倒的「倒」

1。以無常為常、以無樂為樂、以無我為我,永遠只想到「我」,顛倒事理。

2。因為顛倒,所以將真理淡化,造成很多迷茫,是煩惱的起因。

V。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1。欲有:與生俱來的欲愛,「本有」是已成就的苦果。

2。色有:「當有」是念頭已經產生,但還沒有去做,假使真的去做,一定產生惡果。

3。無色有:過去未做,未來尚未發生,但在已成就和當成就之間,即為「中有」。

人最怕得意忘形,所以要常常檢討自己。對別人要時時尊重,不要動不動就認為別人不對。時時有慚愧懺悔之心,慚己愧人,縮小自己,就是真正的懺悔。

Wednesday, 21 September 2011

煩惱皆從意起

~《法譬如水》:《懺煩惱障》p249-265 重點導讀分享

1。煩惱就是無明。「一念無明生三細」,「三細」指的是貪嗔癡,「細」就是非常微細的心念。

2。「煩惱、業、果報」三障是我們修行最大的障礙,所以叫「三障」。

3。無明造煩惱,是煩惱的源頭。煩惱一起即造業,就有果報現前,如此循環不息。

4。學佛不能有邪思,最重要要有正知正見,否則念頭稍一偏差就生煩惱,業亦形成。

5。煩惱是在內心,業是動作(造業),有了動作,業的種子就落實了。種子如果不斷累積,生生世世的業果報應,將無窮無盡。所以要修行,要顧好剎那間的念頭(一閃而過)。

6。不要在不知不覺中任無明煩惱叢生,有了煩惱會生起許多迷惑,而作出很多錯事,所以懺悔時第一先要「懺悔煩惱障」。

7。煩惱皆從意起,「意業起故,則身與口隨之」。

8。「意」如果不動,無論外境如何,也不會生起身業、口業,所以要時時調伏自己的心。境界現前,心念不動。

9。「意業有三」種:貪嗔癡業,能令眾生墮入地獄、餓鬼、畜生受苦。

10。有錯不能覆藏,要趕緊改過。與人有對立,彼此有心結,要趕快向對方承認自己的錯誤。

11。「懺悔」就是不要隱瞞;找人表達出來,就是「發露」。那心結打開,就能消除糾纏不清的煩惱。

12。有時人家好心勸告我們,自己卻不接受,或是有人較純根,不容易明白道理,那是過去的無明累積而來。